2moca和hpna比较分析

2024-07-23

2moca和hpna比较分析(精选9篇)

2moca和hpna比较分析 第1篇

蒙牛和伊利品牌策略比较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的乳制品业飞速发展。伴随快速增长的乳业需求,伊利、蒙牛、光明和三元等乳品企业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乳业市场的巨头。但是经过08年的震惊社会各界的三聚氰胺乳业行业危机事件,乳业市场经历了新的一轮洗牌,乳业市场的竞争更加规范更加激烈。而纵观现在整个中国乳业市场,品牌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是蒙牛和伊利了,他们都来自内蒙古大草原,有着相似的产品系列及供销渠道,无可避免的要发生激烈的碰撞。

下面是我在资料收集作出对这连个品牌的策略分析。

一、品牌定位策略

伊利集团以生产“纯天然、无污染”的系列优质奶制品而闻名全国,事实上,伊利现在能稳坐国内乳业市场的龙头位置,在很大的程度上与其一贯的品牌主张是密不可分的。伊利集团在很早以前就喊出的一句口号是:打造乳业第一品牌。经历了20多年的苦心经营,目前,伊利也已经成功的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中国乳业第一品牌”的地位,在2005,伊利品牌经过权威机构专业数据、资深专家严格评估验证,名列中国食品行业榜首。而在几次权威调查中,伊利的无与伦比的品牌价值与影响力都体现其作为中国食品行业龙头大哥地位的无可争议性。

蒙牛也非常聪明,自成立起,蒙牛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现状,懂得运用品牌比附定位的策略来壮大自己的品牌,这也是蒙牛能创造今天的奇迹的主要原因之一。蒙牛从产品的推广宣传开始就把自己和伊利联系在一起。没有第二的情况下,绑定第一就是第二。为此,蒙牛的第一块广告牌写的是“做内蒙古第二品牌”,利用伊利的知名度,迅速提高自身品牌的影响。

二、品牌传播策略

伊利:“政府”营销与“公益”营销

伊利深谙“政府”营销之道,在这方面长期投入巨大,无论是对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做得比较出色。2005年年末伊利投资3000万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还与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少年发展伊利梦想基金”,与全国妇联等部门长期主办相关哺乳知识普及教育。另外,伊利的高利税是其政府营销最有利、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其纳税总额已近50亿元,接近蒙牛的两倍。2008年伊利成为“奥运会合作伙伴”,政府营销的成功,使伊利可以获取良好的经营环境和较低成本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此外,伊利也一直注重公益营销,不断社会公益投资,深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一直的坚持,不仅让伊利的声誉和口碑在政府好消费者中遥遥领先。

蒙牛:“公益”营销与“娱乐”营销

蒙牛也曾尝试跟着伊利做公益,如2003年“非典时期”,蒙牛向全国卫生部率先捐款100万元。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在人航空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蒙牛的品牌也是通过“神五“顺利升空,实现质的飞跃。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重庆考察时说:“我有一个梦,让每一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蒙牛立即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捐奶工程,提出了“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

此时,蒙牛也发现自己的发展瓶颈,通过一系列的“娱乐”营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蒙牛与央视共同打造全新大型体育电视栏目——《城市之间》。深入到普通民众娱乐,同时冠名“超级女生”,推广蒙牛酸酸乳,利用大众媒介对“超女”的关注,让企业产品成为关注的焦点。

三、品牌延伸策略

两家对于市场的研究都相当到位,乳制品一直以来都以一种定式存在在消费者的心中,那就是奶粉和液态奶,除此之外没别的了。但蒙牛不断将产品延伸到各个领域,将市场细分,蒙牛的产品包含雪糕,液态奶,奶粉,奶茶,奶片,奶昔,甚至是奶酪等特色食品领域。蒙牛注意品牌延伸,以母品牌为依托,副品牌大力发展,诸如:雪糕类的品牌——蒙牛随变,绿色心情,欧罗旋。

这一点伊利做的也相当不错。伊利的产品也涵盖蒙牛所涉及的领域,伊利相比蒙牛他的雪糕做的很出色,伊利的巧乐兹,伊利雪糕、冰淇淋连续十一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有调查显示是学生中最经常和最喜欢吃的雪糕之一,伊利雪糕品种很多,而且创新很快,蒙牛就有所滞后。伊利集团同时为奶源基地累计投入近10亿元,建标准奶站、奶牛小区、牧场园区,大力推进“个体牧场+养殖小区+牧场园区+现代化奶站”的奶牛饲养模式,并引进了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全自动挤奶机和原奶质量检测分析系统,实现了奶牛饲养业向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为中国乳业的奶牛养殖、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开创了全新的模式。

四、品牌创新策略

品牌创新,实质就是赋予品牌要素以创造价值的新能力的行为,即通过技术、质量、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创新,增强品牌生命力。

伊利1999年以来,伊利集团先后投资8个多亿,全面启动乳业技术改造工程。优质的奶源、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顶极的研发体系将对公司产品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可靠的保证。07年基于对亚洲人饮用牛奶易造成“乳糖不耐”的特殊体质,从科研角度对产品做出革新,对出第一款解决“乳糖不耐”的伊利营养舒化奶。由于产品的高科技含量、纯正的口感和时尚的包装,抓住了现代都市人对于牛奶的特殊要求,自推出以来,销量不断上升。面对高端市场推出了金典有机奶来迎接蒙牛“特仑苏”的挑战。

蒙牛九年来,按照“立足自主开发,强化联合作业,培育核心产品,抢占技术高端”的工作思路,蒙牛乳业集团累计投入科研资金上亿元,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自主创新之路。自主研发了世界上第一款既能“吸收钙”又能“留住钙”的“蒙牛 OMP牛奶”,合作研制出符合国人体质的 LABS益生菌群和 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 创建了国际领先的乳制品研发中心;掌握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对我国奶牛品种结构优化升级将起到决定性推动作用。蒙牛与时俱进,07年初蒙牛高端产品“特仑苏”产品问世,“蒙牛,只为优质生活”的品牌定位也随之传播。“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这是特仑苏上市初期的广告语,既凸显了神秘、自信与高贵的气质,又与其它牛奶划清了界限,为特仑苏“贵族”路线的品牌定位作了铺垫。

伊利和蒙牛之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如在产品研发、技术升级和营销等方面,但作为企业的形象——品牌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任何一个品牌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品牌诉求,以同竞争品牌区别。今天,伊利和蒙牛面临着世界乳业巨头的挑战,应该保持自己的品牌建设继续稳步前进,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扛起民族乳业的大旗,走向世界,跻身世界乳企十强。

2moca和hpna比较分析 第2篇

1分析对象

确定论分析方法的分析对象是一组假象的故障或事件。确定论分析方法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社会可接受的程度,人为地将事故分为“可信”与“不可信”两类。对压水堆核电厂来说,将主冷却剂管道冷管段双端剪切断裂作为最大可信事故.在设计中作了认真考虑,并加以严密的设防。即便这种严重的初始事件发生.因有应急堆芯冷却系统等安全设施的严密设防.未必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对那些后果较轻的事故,例如一回路管道小破口失水事故、核电厂运行中发生的运行瞬变等未进行深入研究.在核电厂运行管理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也未予应有的重视。而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人们对过渡工况和小破口失水事故现象缺乏充分的了解囝,造成操作人员判断错误、操作失误,使原来并不严重的事故一再扩大,成为商用核电史上一次严重的堆芯损坏事故。

PsA分析方法选用初因事件作为分析对象,认为事故并不存在“可信”和“不可信”的截然界限,仅仅是事故发生的概率有大小之别。已运行的核电厂可能有成千上万种潜在事故,事故造成的社会危害理应用所有潜在事故后果的数学期望值来表示.这个数学期望值就是风险。核电厂风险研究中指出,堆芯熔化是导致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的主要因素,而小破VI失水事故和运行瞬变是引起堆芯熔化的主要原因。美国三哩岛事故的教训说明.采用PSA分析方法是更为合理的。

2基本假设和分析程序

在确定论的安全评价方法中,人们利用机理性程序研究核电厂在故障工况下的物理过程,

备考资料

在作这种事故分析时,人们假定安全系统至多只会出现单一故障,而且在出现这种故障时。系统不会丧失其功能,即满足所谓单一故障准则。在确定论事故分析所考虑的故障工况。或多或少有人为假设。的因素。并不考虑该故障发生的概率有多大,也不分析故障出现后操纵人员干预所造成的后果。当然确定论的安全评价方法是迄今为止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成熟的评价方法。也是深得各国核安全当局批准的传统的安全评价方法。这种方法较为简便,评价也很快速。只是这种方法往往以多年实际应用的经验和一些保守的假设为基础。而许多假设又不太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得出的结果往往过于保守。

概率论风险评价法则是一种系统的安全评价技术。对核电厂这样复杂的系统作系统的分析思考。以严格的数理逻辑推理和概率论为理论基础。提供一种综合的结构化的处理方法。找出可信的事故序列,评价相应的发生概率和描绘造成的后果。PsA分析中所用的事件树和故障树分析法。还可用于系统方案论证、安全审评及其变更、查找系统薄弱环节、评价和建立事故管理规定以及指导运行维修等方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事故后果

确定论法的评价标准是核电厂发生最大可信事故时。生活在核电厂禁区周围的居民全身和甲状腺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不应超过允许的规定值。但是,对多数居民来说。他们并不清楚超过这种规定的剂量标准将有何等程度的危害,因此也就无法与火电厂、水电站以及其他事故引起的社会危害进行比较。

税收制度结构的比较和分析 第3篇

税收制度的组成结构即指一国税制中税种的组合状况, 主要是各个税种在整体税收收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①。实证研究表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税制结构的选择有高度相关关系。目前各国税制的结构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结构。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以流转税为第一税类。在世界主要的130个国家中有89个国家以流转税为第一税种。如马来西亚、刚果等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二是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在世界主要的130个国家中有39个国家以所得税为第一大税种, 大多为经济发达的国家。美国的税制结构模式是所得税为主体税的税制结构模式, 而且又是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的模式。

三是以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税制结构。例如波兰、巴西等国家。

我国采用的税制结构模式是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的模式, 且又以商品劳务税中的增值税为主体的模式。在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 流转税是主体, 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仅这4项税收的收入就占我国税收总额的70%以上;所得税类税收次之, 包括企业和个人所得税, 这两类税收的收入约占我国税收总额的15%。此外, 还有资源税、财产税和其他一些类型的税收。

二、中国税收收入的比较分析

(一) 我国税收收入分析

1994年税制改革, 我国初步建立起一个税种比较齐全、征管比较严密的税制结构体系。通过分析2004年到2007年的税收收入数据, 可看出:

(1) 流转税比重过高, 而所得税的比重过小。

如表1, 从2004年—2007年数据中, 流转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约在55%左右, 而所得税的比重仅在25%左右。如2007年我国实现24259.23亿元的流转税收入, 占全部税收收入总额的52.9%, 远高于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26.2%。其中增值税实现15470.23亿元的收入, 占流转税收入总额的63.8%, 是流转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2) 就商品税内部结构而言, 增值税比重过大, 消费税比重过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增值税比重占到税收总额35%左右。如在2006年, 增值税实现了12784.81亿元, 占全国税收总额的36.2%, 而消费税完成了1885.69亿元, 仅占了税收收入总额的5.4.%, 比重差距大。2007年, 全国税收收入为45621.97亿元, 实现增值税15470.23亿元, 比重为33.9%, 而2206.83亿元的消费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总额的4.8%, 两者间的差距大。

(3) 从所得税内部结构而言, 个人所得税比重过小。

从上表得知, 以2006年为例, 企业所得税实现了7039.6亿元, 占了当年税收收入总额的20.2%, 占所得税类收入的74.2%, 个人所得税实现了2453.71亿元的收入, 占了当年税收收入总额的7%, 但仅占所得类收入的25.8%, 两者比重相差大。综上, 2004年-2007年我国税收收入中所得税类基本保持稳定, 占税收收入比重基本维持在25%左右, 比重低于流转税, 其中企业所得税占所得税收入的75%左右, 居于绝对地位, 而个人所得税占所得税收入25%的比例, 占全部税收收入的7%左右, 比重微弱。

(二) 总结

就税种结构而言,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 消费税和营业税为两翼, 所得税等其他税种为补充的税收体系。可以看出, 我国税种结构以流转税占税收收入的绝大部分, 所得税类比重低, 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更是微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 人均收入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比较少,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三、改进税收制度, 促进我国税制结构的完善

针对我国税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我国税制结构:

(一) 增加流转税中主体税种增值税的税率档次

现行税收制度中只有17%和13%的两档税率, 对国内市场上流通的商品除了少数初级农产品适用13%的低税率外, 其他绝大多数商品包括生活必需品都要按17%税率课征。这与许多其他国家对基本生活必需品实行零税率或10%以下低税率的情况相比差距较大。由于低收入阶层用于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占其收入的比重较大, 以及增值税的税负极易转嫁, 所以我国的增值税具有明显的累退性, 低收入阶层负担的间接税税负较重。因此, 我国可降低增值税的低档税率, 并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包括食品、药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

(二) 加大对奢侈品课征消费税的力度

消费税是流转税制种累进性最强的税种, 由于它的课税对象具有选择性, 所以可以只对高档消费品或奢侈品课征, 而不课及普通民众消费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税有助于调节收入分配, 调节作用的大小跟消费税占GDP的比重呈正相关关系。在发达国家, 消费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10%以上, 而且消费税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也都在3%以上。相比之下, 2006年我国消费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5.4%, 占GDP的比重更低至0.9%。我国在2006年4月将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扩大到了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同样地, 国家还可以选择其他奢侈性商品课征消费税。

(三)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 强化税收收入分配功能

由于信用体系和支付方式等外部环境因素, 我国实行了分类所得税制度, 这很难实现税收对个人收入调节的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使得税收调节收入的作用也受到一定限制。如一个高收入者若收入项目较多 (取得工薪、劳务报酬和财产租赁所得) , 但每项收入都没有达到税法规定的免征额, 就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而一个收入项目单一的纳税人, 只要收入超过了免征额就需要纳税。这种状况不符合“收入相同的人应当缴纳相同的税收”的横向公平原则, 甚至还导致收入较少的人多纳税, 而收入较多的人少纳税甚至不纳税的不合理局面。再者, 在目前以个人为纳税单位的情况下, 由于每个家庭工作的人口不尽相同, 每个纳税人赡养的人口也可能不同, 而工资、薪金所得的免征额每个人却相同, 这样从家庭的角度看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就可能出现不公平的状况, 即赡养人口较多的职工其税负较重。总之, 笔者认为我国应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制, 再逐步向综合税制过渡。

(四) 配套措施

社会保障税至今没有出台,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严重不足。而美国的社会保障税在美国税收收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就2007而言, 社会保障税收入就占全部税收收入总额的20%。因此, 开征社会保障税有利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对稳定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 有效地调节经济, 提高人民经济收入, 可在我国逐渐建立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收结构。在世界上各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 所得税愈来愈成为集中财政收入、调节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除法国等少数国家以外, 大多数都已建立起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我国目前的税收结构仍以商品课税为主, 且这种结构还将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商品课税本身的特点所决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 我国的所得税, 将不可避免地与商品税一起作为国家税收体系的主体税种, 在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调节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摘要:一国的税制结构始终受到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相应的经济结构的决定性影响。其合理与否, 不仅关系到一国政府简便地取得一国税收收入, 还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风电和光伏发电比较分析 第4篇

[关键词]风电;光伏发电;比较;特性

[中图分类号]TU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23-02

引言

目前,国内外正在大力发展风/光发电。其中我国的风/光发电规模及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以新疆为例,根据新疆自治区“十二五”规划,至“十二五”期末,我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900万kW,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50万千万。风电/光发电正在从辅助电源向主力电源过渡,对电网造成的影响将不可忽视。

深入理解风/光发电的不同点,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并加以研究、取长补短,对健康发展清洁能源,合理、科学利用可再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 比较分析

1.1 能源转换方式

风力发电利用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换为电能,基于电磁感应的原理实现了动能到电能的转换。而光伏发电则利用光伏电池板,利用“光生伏打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1.2 发电成本

目前,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相比,光伏发电的成本要远高于风力发电。根据最新市场行情,当下光伏发电的发电成本约为12元/W,上网电价为1元/kwh,而风电的发电成本约为3.6元/W,上网电价约为0.6元/kwh。但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两者发电成本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1.3 占地面积

光伏电站建设占地面积要远远多于风力发电020MW的固定安装式光伏电站占地面积约为667亩,而20MW的风电场占地面积仅仅约为50亩。

1.4 易维护性

由于风力发电叶轮转动部分为机械转动结构,故容易产生机械故障,且故障不易诊断,由此对专业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维护工作量大。而光伏发电所有设备均为静止元件。不存在机械磨损的问题,只需对少量的运行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即可完成对电站运行情况的监视和维护工作。

但其也有缺点,太阳能电池板容易聚集灰尘,需要经常清洁,否则影响发电功率,且太阳能电池板清洁较为困难,给清洁人员带来一定的难度。

1.5 功率波动性

由于风电机械转动部件在转动时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故当风止时,风电机组在很小的一段时间内发电功率不会突然跌落为0,存在一个简短的缓冲过程。但光伏发电功率完全依赖于光照强度,当突然有云遮阴时,光伏发电功率会瞬间跌落。因此,在较小的时间尺度内,风电功率和光伏发电功率相比,出力曲线相对较为平滑。如图1、图2所示。

1.6 发电功率规律性

由于太阳具有朝出夕落的特点,故光伏发电功率曲线呈现出以中午时刻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形。如图1所示。而风速和风向一般没有固定的变化规律,因此风电日功率曲线规律性不强。

1.7 对环境的影响

风电转动部件会造成明显的噪声污染,风电场附近不宜有居民居住。国内也曾发生过因风电场噪声太大,导致附近居民向政府部门投诉,以致风电场最终停运。光伏电站运行时基本没有噪声,但太阳光照射到光伏组件时未被吸收的部分会经光伏组件玻璃层发生反射,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强的光污染。同时大规模光伏电站的建设还将改变局域地表温度。

1.8 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

当电网侧发生故障时,风电机组会产生一定的阻尼转矩,对电网功角稳定性的影响较小。众多文献表明,风电机组对电网的功角稳定性有一定的有利作用。然光伏发电设备中不包含转动元件,不存在功角问题,也不产生阻尼转矩,因此对电网功角稳定性不具有任何贡献。不利于电网恢复稳定运行。

1.9 对低电压穿越能力的要求

1.9.1 风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能力要求

风力发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要求示意图如图3所示。

具体要求为:

(1)风力发电机组输出端电压跌落至20%额定电压时,风力发电机组能够保证不脱网连续运行625ms。

(2)风力发电机组输出端电压在发生跌落后2s内能够恢复到额定电压的90%时,风力发电机组应能保证不脱网连续运行。

1.9.2 光伏发电的低电压穿越能力要求

光伏发电的低电压穿越能力要求示意图如图4所示。

具体要求为:(1)光伏发电站并网点电压跌至0时,光伏发电站应不脱网连续运行0.15s。

(2)光伏发电站并网点电压跌至曲线1以下时,光伏发电站可以从电网切出。

对比图3、图4可知,由于风电和光伏发电特性的不同,对各自低电压穿越能力的要求也不同。但很明显对光伏发电的低电压穿越能力要求更高,要求光伏发电具有“零电压穿越能力”。

1.10 短路电流特性

并网点发生故障时,光伏电站可以提供120%~150%的短路电流,而且持续不衰减。但双馈风电机组可以提供最高约300%的短路电流并逐渐衰减至正常额定电流以下;直驱型发电机组可以提供约250%的短路电流并基本不衰减。因此,当并网点发生故障时,光伏电站相对于风电机组,不利于保护装置的正确动作。

2 总结

(1)本文从能源转换方式、发电成本、占地面积、易维护性等10个方面比较分析了风电和光伏发电的不同点。从内在和外在特性两个角度对风电和光伏发电客观的陈述了自己的简介。

(2)由于光伏发电和风电在资源时轴分布上的互补特性,目前各地已建设有诸多风光互补发电项目,资源利用效率、发电量、供电可靠性得以大大提高。因此,新疆正在吐鲁番地区建设疆内第一个大型风光互补发电基地。

参考文献

[1]张红光,张粒子,陈树勇,等,大容量风电场接入电网的暂态稳定特性和调度对策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11):46

[2]关宏亮,赵海翔,刘燕华,王伟胜,戴慧珠,杨以涵,异步风电机组接入系统的小干扰稳定及控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4):54-57

[5]吴俊玲,周双喜,大型风电场并网运行的若干技术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4]李凤婷,晁勤,风速变化的并网型风电场故障分析[J1,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31(5):105-109

[5]张雁忠,张家口地区风电运行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8

读者和读者文摘的分析比较 第5篇

“我到美国去,看到一个家庭有两本书,《圣经》和《读者文摘》,马上就对这个家庭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觉得不同肤色的人立刻就可以沟通了”。三毛这样说过。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发达和开化的国度,《读者文摘》的脉脉人情关怀,也许像《圣经》的包容万物一样,给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人们无尽的细腻和感动。

两种文明的智慧碰撞,两种意识形态的求同存异。2002年11月21日,中国《读者》杂志主编彭长城和美国《读者文摘》董事长兼CEO唐瑞德先生在北京敦煌大厦握手言好,会面完毕,彭长城用拉面招待了这位远涉重洋而来的同行。

相似的刊名,同样追求真善美和人文关怀,同样富有平淡中蕴藏力量的朴素美,同样为万千读者插上了梦的翅膀,甚至连风格都极为相近,不知情的人或许会以为这两份各在东西雄踞一隅的杂志出自同门,或者即便不是同胞兄弟也必定有着深刻的渊源。其实不然,这两份杂志巨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血缘关系”,一直以来,他们在各自的读者王国里书写着各自独特的传奇,唯一一次正面交锋是在1993年,那一年,一直与美国《读者文摘》同名的中国《读者文摘》因为姓名权之争被迫更名《读者》。其他时候,二者受其不同的经营理念指导,在有关受众定位,内容选取方面都各成一家,风格迥异。

在此,本文主要在经营和办刊理念、受众定位、内容选取风格上对这两份杂志的异同做一分析比较。

一、关于办刊理念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读者文摘》,1981年创刊时的《读者文摘》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角。在创刊之后的三年里,《读者》杂志以令人惊叹的发展势头迅速崛起,杂志创刊一年,发行量达到16万,1982年底,发行量达到42万,1983年,发行量突破136万。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读者》一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发展的契机,在国内许多大众刊物发行量下滑的时候,《读者》的发行量却一直遥遥领先,不仅在国内期刊中稳居首位,并且在海外华文期刊市场中占有很大份额,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我国期刊发行量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中排名第四的骄人业绩,成为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奇迹。

《读者》深处中国内陆的西北角,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甘肃,获取信息资源、开发期刊市场条件都不很优越,许多报刊和杂志都选择将自己的大本营,设在东部或沿海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然而读者人并没有被这些外部的环境所限制,并且不断推陈出新,坚持精益求精,克服了诸多困难。《读者》杂志多年以来,始终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以“打造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为口号,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遵循“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的文化”这一办刊理念,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

而当前世界上最畅销的杂志之一《读者文摘》1922年创刊,在世界上有着巨大影响,被称为“比《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更能影响美国的大人物。它拥有48个版本,涉及19种语言,并畅销于世界60多个国家。这份每月出刊的杂志文章风格简明易懂,内容丰富广阔,且多富含恒久的价值和趣味;同时,它还致力于为各个年龄、各种文化背景的读者提供信息、开阔视野、陶冶身心、激励精神。它所涉猎的主题有健康保健、大众科学、体育运动、美食烹饪、旅游休闲、金融与政治、家居与园艺、艺术与娱乐、商业与文化。其他固定的专栏还包括了笑话、谜语、测试、动画及读者来信。《读者文摘》是以通过为各个领域的读者提供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尽可能广大的读者群的。

《读者文摘》是一本大众读物,百姓读物。从创刊至今的八十余年当中,它一直在追求和坚持一种目标,一种风格,这就是:它所选择的题材多半是人人关心的话题:生活、家庭、婚姻、爱情、友谊、成就、健康、竞赛。这些内容充满了人情味。它的文章突出积极方面,强调成功、光明,颂扬仁慈善良战胜贪婪邪恶,使读者心理得以宽慰,精神变得乐观。《读者文摘》杂志董事长唐瑞德的评价则是:“《读者》受欢迎大概因为它是一本梦一样的杂志,帮助了人们生活。”

一个旨在使读者心理得以宽慰,精神变得乐观;一个倾心为读者奉献真善美,帮助人们生活,都注重人性美,尽显人文关怀;都致力于大众的心灵启迪和精神的升华;都强调精致的生活与自由快乐的心灵。这就是两个杂志的共同点,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当然,两者在办刊理念、运作方式上面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在办刊理念方面

1、《读者》注重培养特有气质,塑造杂志人格,而《读者文摘》则强调刊物的“普世情怀”,即寻求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的共同点,力求达到和谐和共容。

《读者》的核心读者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除此之外,其读者群主要集中在中学生、专家、学者、院士等阶层中。这些阶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知识和文化层次比较高,阅读的能力较强。因此读者强调特有气质,为杂志塑造一种独特的人格,在文章的选取和主题的确定上都强调知识性和高品位,以为读者提供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特别心理,使读者乐于接受并赞同其观点。而在美国,《读者文摘》的普及度堪比圣经,她的目标受众群体是中年人,而中年人是一个与社会融入度较高,接受能力比较强的群体,因此在办刊理念上,更注重平民化和大众化,它不追求整齐划一的行文格式和深邃晦涩思想内涵,且并不吝于使用民众乐于接受的大众化的流行,让人并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便能了然于心,且读来有一种来自乡间的纯朴和原始,更有生活的气息。

2、《读者》注重博采中外,荟萃精华,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而《读者文摘》更注重精于细微处,帮助人们生活。

如果说《读者》像一位孜孜不倦的导师,时时为你的心灵掌舵,教你如何取舍,如何成长,那么《读者文摘》更像是邻家的老爷爷,常常用他饱经的风霜和流年的积累来充实你的经验,让你少栽些跟头,多长点教训。喜欢《读者》的人也许会多一些优雅和睿智,而喜欢《读者文摘》的人却有着更多的精明而坚韧。《读者》更多的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明文的底蕴和积淀何其深厚动人,让人在欣喜之余有一种思考,而读者文摘则侧重于向我们展示生活的海洋和奇瑰丽和富有,让人在思考之余有一种获得。

3、受众是一份杂志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实现与受众的双向互动方面,《读者》采用了一些列的方法来实现充分尊重读者,与读者建立亲情纽带的目标。这一点课看成是《读者》比《读者文摘》的高明之处。

(1)采取稿件双向互动的采编形式、实行“一稿三酬”的稿酬制度

《读者》健康向上的文化力量源自读者,每期《读者》上的五十多篇稿件绝大部分是从几千位读者荐稿中选出的。每年全国各地有几万名读者自愿充当他们的业余编辑,在支付稿酬的具体做法上也向国际靠拢,实行一稿三酬的稿酬制度——原作者、原刊发媒体、荐稿者均享有稿酬。这种独特的稿酬制度,是《读者》的首创,充分体现了对版权的尊重,对作家、出版者及荐稿者的尊重。(2)采取高质低价的价格策略、坚持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视读者为亲友、尊重读者选择、鼓励读者参与的《读者》自创刊以来,一直秉承高质低价,坚持大众化、平民化的风格,它的每一次提价,每一次印刷风格和纸张的变化,都事先征求读者的意见。在刊名变更等重大事项上,更是充分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

(3)恪守《读者》道德,确立服务读者、回报社会的公益观念

《读者》成功不忘回报社会,为希望工程,中国青年基金会的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这充分显示了她作为中华民族期刊第一品牌的大刊风范。

4、较之《读者》对来说,《读者文摘》更强调一中实用主义的理念,她的著名的“编辑三问”里边有一条是这样叙述的:“它实用吗——是不是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谈论话题 ”,因此她更倾向于用一种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受众都关心且喜闻乐见的的形式来表达其主体和精神。她乐于选取有关生活、家庭、婚姻、爱情、友谊、成就、健康、竞赛等方面的典型事件,读者读完之后往往会觉得有一种收获,这种收获对读《读者》的人来说也许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和顿悟,而对《读者文摘》的读者来说,这耕读偶的表现为一种生活经验与阅历的丰富。

二、在内容方面

在内容的选取上,这两份杂志都坚持为读者提供真善美的阳光主题;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标尺,通过优美的故事、文字和图画,一以贯之地铺陈和展示,影响、感染人着人们;在文章体裁的选取上,二者都注重从与生活有关的细微处入手,生活、家庭、婚姻、爱情、友谊、成就、健康、竞赛等都是他们关注的主体;都在字里行间传达着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给人们以心灵的抚慰和满足;都注重使用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表现大主题,惯于从一滴水来反映生活。当然,在很多方面,二者也都坚持着各自的风格和特征:

1、在内容的选取上《读者》强调一种优雅与品味,而《读者文摘》更多的是注重一种通俗和大众化。

二者的风格随相似,但在骨子里,相较于《读者文摘》的直爽和旷达,读者像是邻家小妹,温婉端庄,含情脉脉。创刊26年来,《蠢人的天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如能再活一辈子》《母亲的帐单》《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一碗清汤荞麦面》„„等最具影响力的文章,至今还留在许多读者心底。

2、在文字风格的塑造上,《读者》善用温馨流畅的文字感染读者,语言清丽淡雅,严肃而不失风雅。《读者》前任主编胡亚权曾说“我们把《读者》人格化,努力使她有思想、有追求、有风骨、有情致、有志趣、有格调、有性格、有内韵,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可见《读者》的文字风格是在努力朝一中充满文化气息的方向发展。,而《读者文摘》杂志的风格以温情和人性见长,他们“用持久的、人性的东西打败了时尚的、热点的东西”。通俗的讲,就是真善美的东西。在保持原文精华的基础上,使语言更简练、通俗,看似波澜不惊实则蕴涵深意,语言诙谐质朴,虽不施华丽的辞藻,依然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和内心的感动。

3、在表达的方式上,二者都强调与读者心灵的交融和对话,区别之处在于,《读者》更喜欢用一中富有诗意的格调来表达,讲究生动和美感,使读者在读完她的文章之后之后好像是阅读了一篇名著或者是感情浓烈的散文,而《读者文摘》更强调一种实用主义的思想,《读者文摘》杂志服务的每个编辑都知道的编辑三问充分显示出了这一点:

它可以被引述吗——会不会是读者思索和讨论的东西;

它实用吗——是不是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谈论话题;

它有恒久的趣味吗——是否一两年后仍然有意思。

因此,与《读者》追求清丽风雅的格调不同,《读者文摘>更善于以一种街头巷尾民众闲聊的口吻和手段来吸引大众的眼球。

三、受众方面

《读者》的核心读者是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在所有刊物中,除个别的英语读物外,《读者》的占有率是第一位的。但其读者群并非仅仅是年轻人,她读者群结构的多样性令人目眩,在中学生、大学生、专家、学者、院士等社会各阶层中,有很多人钟情于《读者》。然而对这些人群做一个横向的剖析,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数都集中与社会的中上阶层,一批知识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读者》在创办初期就将核心受众群定位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事实上它的成功也在于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满足了这一部分读者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文化复兴的年代,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亲情的呼唤,在十年浩劫后显得格外突出。《读者》在这时候诞生,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它的成功可以说是它的精神内涵与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很契合的结果。

对《读者文摘》来说,受众则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虽然最初他的目标受众群体是中年人,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她的受众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以说从9岁到90岁都有人在读《读者文摘》,甚至在不同德国家,都有那么一部分人是她的忠实受众。就像三毛说的:“我到美国去,看到一个家庭有两本书,《圣经》和《读者文摘》,马上就对这个家庭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觉得不同肤色的人立刻就可以沟通了”,因此《读者文摘》是一种平民化的大众刊物,不论哪个阶层,不论文化层次、知识水平有多高,在她身上总会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用创始人戴维斯•华莱士自己的话来描述《读者文摘》,它“以非常广阔的媒介形式,致力于丰富各种年龄与文化层次的人们的生活。使他们受到教育,并得到娱乐”。

2moca和hpna比较分析 第6篇

华为:

华为还算厚道,只要来的,迟早不论,都给面试机会。四轮面试一条龙,那个场面,人来人往,场面混乱,搞得你不紧张也会变得紧张起来,莫非这是华为有意为之,或者是华为向来的风格。

华为第一面为技术面,在一个大房间里,里面很多圆桌子,每一个圆桌面对面便是面试官,N多人面试同时进行,而且一般会先给你出几道笔试题目,让你到旁边的空地去解决,你可以想像,嘈杂声不绝于耳,抗压能力稍弱的同志就得经受考验了,莫非这也是华为风格??!。。技术面的内容大家很了解,这里不多说了,我想要重点强调的是,华为的技术面对第二面的群面作用至关重要,而且技术相对来说并不太难通过,但他会给你评级别,如A,B,C,D。。等,具体操作本人也不清楚,但是如果你第一面技术面面得非常好的话,他一定会在结果中强调出来,保送你通关第二面:群面。如果技术面面得一般,群面又没有突出表现的话,被刷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第二轮群面16人通过15人,或者12人全部通过的结果(有的人感觉并不好),而有的小组全军覆没(有的人自我感觉还蛮不错),关健的原因是第一面:技术面评级太低。注意了:这是招研发人员,技术硬不硬才是关健因素。当然我并不是说群面的协作不重要,而是觉得那不是主导因素。

华为群面大家都清楚,但是根据上面我所说的,大家应该了解,其实群面并非所想像中的乱枪打死人,HR会根据第一面的表现,综合你你群面的表现决定你是不是出局,个人认为技术面占的考虑比重可能会在80%以上。

华为第三面机面和第四面BOSS面都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过了二面就有三面和四面,当然,四轮过了也并不说明你能够收到OFFER,尤其对于面技术的人来说是这样的,当然销售的人除外,销售过了五面后(后面还有一个机试英语考查,不难通过)一般会有OFFER,华为缺少的就是销售人员,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去非洲去体验生活。所以,华为,面技术的一般是一次性发OFFER,因为基本上都会接受,因此技术替补的人希望渺茫。但面销售的话,还是有不少人不想要那卖身契,所以销售替补的同志可以保留希望,几天后不一定你还中标,给一个意外的惊喜!

个人觉得华为(其实也包括下面的中兴)这种招聘只是防止“鱼目混珠”,却并不一定能找到真正的"珠“。

中兴:

中兴的特点是让每一轮表现好的先进入下一轮,表现最优秀的先给OFFER,所以,你可能第一面刚出来,别人已经拿到OFFER了,而且先拿到OFFER的可以选择想去的城市,后面的只能听从安排了。

中兴笔试,中兴的笔试题算是一个大杂烩,只要你能想到的都有,所以这就是考验你是不是准备得全面了,请注意了:笔试一定要尽可能的做好,要不然你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事实上第一轮笔试刷的人还真不少,我认识的好几个比较优秀的同学笔试就被刷了,这也叫出师未捷身先死。

中兴技术面:此轮刷人相对来说比较多些,但比较人性化的是,一般是在面试官的房间里进行,安静的环境和华为的嘈杂成鲜明的对比。二考官,可能两人都提问,也可能只是一人提问。看你的运气了,碰到一直紧逼追问的考官只能算你倒霉了。需要注意的是,中兴的技术销售和研发都是面技术,所以申请技术销售的同志也别大意,例如我一个面中兴技售的同学,考官就让他画共基电路和一阶滤波电路之类的,结果很无奈,不考察技术的想法很傻很天真。本来中兴的第二面可能是群面,但是今年的长沙,第二面就是综合面,也是终面,大部门中文对话,但是过程中会有考查你口语的环节。这轮基本的问题是要准备一下的,如为什么选择中兴,中兴和华为你会选择谁?(当然是中兴,但给理由),你所知道的比较有影响力的通信公司?3G和中国三大通信标准之类??至于英语口语的话,听天由命了,因为理工科的学生那口语水平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本人除外,呵呵呵呵)。。

笔试和二面都表现优秀的同学就会直接口头给你OFFER,恭喜你,通关了!其实中兴的OFFER还是相对容易的拿到手的,随机性少些,至少不会像华为那样一天之内决定你命运生死,而且死得一点准备也没有!这也是两个公司文化的差异吧。

最后谈华为和中兴待遇的差异,只是一家之言(本人在中兴实习一年多,华为工作的朋友也不少,所以略知一二)

中兴和华为的月薪并没有什么优势,比较好的是,这两家年终奖都过得去,新进去的马仔第一年都会有2-3万(当然部门效益要相对较好,效益不好的部门我不敢说),注意我指的第一年,都是从转正后算起的,这一点两个公司都是一样,没有转正的半年,一般只是表示一下,2000-4000不等,不过我一个在华为工作的朋友(研究生)前半年,也就是刚进去半年,年终拿7000多的。

月薪华为一口价:6500,这就是包括全部了,不过比较厚道的是,华为在试用期给全额工资,华为做满一年会加工资,多少不等,看你表现,我一华为哥们(本科),一年加了800,他同事研究生,加了1000,不过第二年没有再加。华为公司班车要交钱(上去4-5元正常),食堂很贵(超过10块一餐是正常)。在华为加班费要申请和申批,有的部门事情多,效益好,可能给,如果给的话,那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基本工资*2,一天也就600-700百。但比较难申请,因为部门加班的多少和部门领导的积效是联系在一起的,加班多的部门是会负面影响领导积效的,所以一般领导不批,但是你还是得加班。注意了:去年的华为去年转正卡得很严,叫做“变相裁员”。

月薪中兴今年5750,不过一般转正后马上会加500,餐补工作日一天15(一月下来也有300),超过6500了,当然还有其它的补助没有算,无语的是中兴试用期给85%的工资。。另外中兴比较好的是坐公司班车是免费的,食堂很便宜(正常5-7元一餐),伙食还算不错(我只是知道深圳,其它地方中兴不清楚)。中兴涨一级工资加250,加工资也是很难的事。中兴加班绝对没有加班费,这一点你可以放心了,当然,努力加班给领导留下好印象的人还真不少。不过总体来说中兴工作并算太累,压力也不大。中兴不会出现裁员现象,转正也流于形式,领导不会为难你,我部门两哥们,生产线产品的事情做得很太多,转正时考察基本的问题一踏糊涂,还是照样过。我觉得对于老员工来说,中兴真的适合养老。

华为和中兴加工资都很难,你表现好的话,会在年终奖中反映出来。

2moca和hpna比较分析 第7篇

纪律、法律和道德伦理规范的比较分析

纪律、法律和道德(伦理)都是人们行为的规范,然而它们三者的内涵、表现形式特别是各自的社会功能既有着共同点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是.对于这些行为规范的理解和对待,任何片面性,都会对人和社会的正常与良好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在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做到依法治国(包括重视纪律的作用),又要做到依德治国,即法律(包括纪律)与道德相辅相成,德法并重,珠联璧合.由于道德伦理本身的特点,对于人性的陶冶与社会的`整治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潜移默化的深刻作用,同时道德伦理又有着从根本上促进和保障法律和纪律作用的发挥,所以对于优秀道德伦理的建设更应该予以关注和推行.

作 者:潘效兰 作者单位: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合肥,230022刊 名: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ELECTRIC POWER COLLEGE FOR STAFF年,卷(期):7(2)分类号:B82-051关键词:纪律 法律 道德伦理 比较

中国和印度贫富差距比较分析 第8篇

一、中国和印度贫富差距的基本情况

随着中印两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印两国贫富差距也在逐渐扩大。但是,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中国贫富差距比印度要更为严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的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而印度的贫富差距却被控制在相对比较合理的范围内。表1 与表2 显示的是中国和印度贫富差距方面的数据。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网站-国际统计数据,http://www.stats.gov.cn。)

(注: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世界发展指标数据,http://www.worldbank.org.cn。)

经过比较表1 和表2 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1995到2005 年所选年份内,中国人均生活费不足1.25 美元人口所占比例和人均生活费不足2 美元人口所占比例都远远低于印度,但是中国基尼系数却高于印度,并且中国最低收入20%的人口所拥有的财富远远低于印度,中国最高收入20%的人口所拥有的财富远远高于印度。这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却大大增加,这是中国政府必须解决的棘手问题。

二、中国和印度产生贫富差距的基本原因

中印两国各自贫富差距产生并扩大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中印两国贫富差距产生并扩大的原因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殊因素。

1、中国产生贫富差距的基本原因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实施。改革开放后,为了尽快提高我国生产力,党中央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我们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政策对于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的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一政策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因为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有效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起来的地区也没有有效带动其他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2)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中国目前贫富差距扩大化,部分原因就是缺乏合理有效的税收制度,从而对高收入群体没有进行有效的“限高”。除了合理的税收制度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必须的,然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样不完善,社会转移支付严重滞后于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贫困再加上得不到政府的足额转移支付,从而使自身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因此被不断拉大。

(3)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由于垄断行业内部职工收入过高从而导致中国目前收入差距扩大,这种以垄断为基础的收入差距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则的。目前,政府通过个人所得税对垄断行业中职工过高的收入进行调节,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这种做法既不会有效降低垄断行业职工过高的收入,也不会有效降低大大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为了解决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问题,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规范垄断行业职工收入来源,从而限制垄断行业职工过高的收入。

(4)“体制内”平均主义与“体制外”收入差距过大并存。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情况是“体制内”平均主义与“体制外”收入差距过大并存。体制内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就会因此而工作动力不足。体制外收入差距扩大就是由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引起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严重扰乱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秩序,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2、印度产生贫富差距的基本原因

(1)政府政策因素。全球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是印度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执行,一方面加快了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拉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即经济的全球化使印度农业受到致命打击,印度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从而加大了城乡差距。经济的自由化使得城市在资源分配以及发展机会等方面占有优势,这又导致城市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乡村。同时,经济的私有化又极大助长了印度的贫富差距。

(2)宗教和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印度社会特有的等级制度,是造成印度居民贫富差距的一个最特殊的原因。由于等级制度所带来的等级意识,使处在下层的人民有安于现状的心理,也就无法自发地打破贫富差距过大这一现状,反而使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此外,印度社会具有的浓厚宗教氛围,这使得很多印度人具有典型的宿命式的人生观,怀有这种人生观的人遇事喜欢听天由命和随遇而安,这也会助长印度的贫富差距。

3、财税体制因素

在印度现行的财税体制下,印度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可分为三大项———税收、透支和内债,其中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最大比例(达到86%以上),而在税收收入中,间接税占较大比例(达到75%以上),直接税占较小比例(达到25%以上)。印度在税制改革中,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加大,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缩小。在总税额中,直接税(主要由高收入阶层所负担)所占比重由36.8%下降至13.6%,而间接税(主要由广大普通民众所负担)所占比重则由63.2%上升至86.2%。由此可见,印度的财税体制有利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并且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例也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这些都会导致印度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4、产业差异因素

印度的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而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贫富差距。农业和工业内部之间以及部门间的收入会拉开城镇居民之间收入上的差距。由于印度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使印度社会财富分配失衡。

四、中国和印度缩小贫富差距的基本对策

1、中国缩小贫富差距的基本对策

(1)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并且降低垄断收入。针对我国低收入群体的现况,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免除农民的各种税费;给农民尤其是种地农民大量的补贴;大幅提高国家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大幅提高城镇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针对我国一些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现状,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从而降低垄断行业职工的过高收入;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通过法律法规加强这些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

(2)完善财税和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税收制度,要充分发挥税收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方面的功能。因此,中国政府正在逐步健全税收制度,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征收赠与税、遗产税和奢侈消费税等。此外,还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中国政府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正在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够覆盖全国所有人口(包括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3)加强法制建设。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为了致富而不择手段的现状。中国政府加强了相关法制建设,并通过公检法等权力机关严厉打击违法乱纪、权钱交易以及贪污腐化等丑恶社会现象;增加体制外收入的透明度,实行部分家庭收入来源申报制度,从而有利于对居民整体收入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相关法律,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兴办教育、兴办慈善事业以及修公路铁路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规范中国收入分配秩序,从而有效解决中国贫富差距过大问题。

(4)继续实施“两大战略”。为了解决日益扩大的地区差距,党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伟大战略。实践证明,两大战略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总体效果还不太明显,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距仍然明显。因此,政府进一步采取措施,继续加大对中部、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中西部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优化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努力吸引国内国外投资者到到中西部地区投资;调到东部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到中西部地区。通过这些政策有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最终有助于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

2、印度缩小贫富差距的基本对策

(1)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印度政府逐渐认识到,要想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就必须以高速经济增长作为基础。因为如果没有相应财力保证,社会公平方案就难以实施,社会公平方案就只是空中楼阁。因此,印度加快实施以促进增长为取向的经济政策,以加快印度经济发展。主要内容是:继续实施1991 年以来经济自由化改革;以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创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进行投资。2003 年以来,印度的经济增长率赶上了中国,并且呈现出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目前,印度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印度现象”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评价。印度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相应也有利于缩小印度社会贫富差距。

(2)着力解决种姓制度压迫。在解决种姓压迫问题方面,印度政府作了许多努力,印度政府制定出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以此推动印度社会各阶层实现平等。在政治方面,低等种姓阶层通过组织政党、参与民主选举,从而成为有影响力的社会集团;在社会行为方面,越来越多的低等种姓人员改变过去屈躬卑膝的做法,理直气壮地待人接物;在宗教信仰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低等种姓阶层对印度教的不满,再加上印度社会宗教信仰选择的自由性增加,大批的低等种姓成员改变宗教信仰,从而一些低等种姓成员不再有宿命式的人生观;在经济方面,低等种姓阶层也逐渐进入各种待遇较高的工作部门,并且通过努力工作积极改变着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3)实施财政改革。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等因素,印度政府当前施行的是财政分税制,在这种财政体制下,财权高度集中于中央,这使得中央有雄厚的财政实力,从而有利于中央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但是,财政分税制又使地方财力虚弱,从而难以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因此,印度中央政府对财政有困难的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经济援助。由于印度各邦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从而财力水平也不同,印度中央政府对各邦的援助方式进行了相应调整,目前印度中央政府对各邦的援助方式以税收分成及增款援助为主。同时,对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邦的援助以贷款为主,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邦的援助以增款为主,这种以增款形式的援助可以尽可能避免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各邦的债务总额上升,从而缩小各邦之间的差异。

(4)巩固农业基础。印度是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基础性地位,印度也非常重视农业领域改革,通过一些政策的实施以加强印度农业基础。这些政策是:印度政府财政政策逐渐向农业领域倾斜,城乡财政拨款比例保持在3:2 水平;在农业领域推行“绿色革命”,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鼓励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农业,鼓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产业,以增加农业领域就业岗位;重视农业科技的大面积推广,强化对农民的培训和再教育,以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缩小印度工农业之间的差异,从而有助于缩小印度贫富差距。

五、结论

《说书人》和《祝福》的比较分析 第9篇

要想比较这两篇文章,笔者认为前提是精讲其中的一篇,当然也可以两篇都讲授。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要扫清文体障碍,把两篇文章放到一个平台上来。也就是说,即使不精讲《说书人》,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判定它的文体,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两篇小说的各个要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说的诸多要素来比较这两篇文章,笔者认为有价值的比较方向是小说主题、人物形象、形象塑造、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等。通过比较,学生大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学生最容易看到的,也最直观的是小说的结构。《说书人》和《祝福》这两篇文章结构相似,都选择了主要人物的三个人生阶段来写。但是,两篇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祝福》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直接交代了主要人物的结局,突出了人物间的矛盾冲突,设置了巨大的悬念,同时也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说书人》比较散文化,作者从第一次的相遇娓娓道来,截取了主人公富有代表性的人生片段,直到人物被埋葬,从而把读者引入那个时代,感受生命的陨落和不灭的精神。

这两篇文章塑造的都是社会底层人物,他们都有悲惨的遭遇,都被社会忽视,甚至歧视。但是,因为两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两人遭受的伤害也不同。如说书人的精神境界决定了他更多的是伤在身体上,而祥林嫂所受的教育决定了她更多的是伤在精神上。因此,小说反映出的创作目的也有所差异:师陀以此表明乱象社会中文化人生存不易,而鲁迅则告诉我们礼教枷锁下劳动妇女活命不易。

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来看,两篇小说都很注重人物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鲁迅和师陀都描写了主人公的脸部,因为脸部可以体现人物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相比之下,鲁迅更侧重于描写人物精神状态的变化,而师陀更侧重于描写人物生活境遇的改变。

从叙述视角方面来看,两篇小说都选用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旁观者“我”作为线索人物,串起了主要人物的人生。《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憎恶鲁四老爷这类封建遗老,同情祥林嫂,当祥林嫂问有无地狱时,“我”经过斟酌要不添“末路人的痛苦”,进而回忆出祥林嫂的一生;而《说书人》中的“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被说书人“迷住了”,对说书人抱有同情,关心说书人的生存,为他送葬。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如果《祝福》中的“我”参与到故事中,是作者要表现和批判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表形象,那么《说书人》中的“我”则是作为主要人物的评价者和旁观者而存在的,基本不参与人物的生活,串线的作用十分明显。

小说主题是指通过小说体现出来的某种人皆有之的人生经验,“在小说中,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含有某种对人性价值和人类行为价值的议论”。不同的小说,作者想表达的人生态度和评价自然有所不同,但是这两篇小说的主题有相似之处,即它们都批评了新旧交替时期特定社会中人与人的冷漠,尤其让人寒心的是底层人对底层人的漠不关心,甚至迫害。相对于《说书人》对此种现象的批评,鲁迅的《祝福》则更加深刻地批判了这种冷漠产生的原因,即封建思想的濡染熏陶,尤其是族权、夫权、神权对人的束缚和紧逼,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

上一篇: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汇报下一篇:市文管所“争创”活动主要做法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