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

2024-08-02

浅议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精选8篇)

浅议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 第1篇

浅议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

王苹 孙金梅

(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摘要]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基础上,移植于美国的通识教育理论,形成一种以人格培养为中心,融汇中西,文理渗透的通才教育模式,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成立于烽火硝烟中的国立西南联大。本文主要通过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制度和教师通才四个方面来展现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并加以总结,最后提出自己对于现今大学教育相关问题的看法与思考。[关键字]西南联大;通才教育;办学理念

西南联大从1938年在昆明建校算起,共办学8年,在这8年的时间里,西南联大以她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这些人才里不乏有知名中外的学者,有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院士,更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虽然其成立的时间不长,但西南联大这支奇葩却在中国教育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纵观看来,西南联大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通才教育理念的深入实践和运用。

一、通才教育相关概念

1、通才

所谓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则称横向型人才。

2、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和“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同义,最早是对基础教育的概括性称谓,如今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一种非专业性教育。该教育模式注重人才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除了具有专业特长外,还要培养人的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人格魅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这两种教育是相对来说的,不能只说一方好,一方不好,二者有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专才教育是为培养胜人一筹的某一特殊技而进行的个性化教育培训,作者简介:王苹,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作者简介:孙金梅,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而通才教育是培养既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才。其实,通而不专和专而不通都不行,只有把二者可以相互整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通才教育”理念在西南联大的具体体现

1、人才培养

西南联大成立后,对于当时国民政府颁布《抗战建国纲领》中主张的“通专才”并重(实际是主张专才教育),受到三大校长及学生们的抵制与批判。蒋梦麟认为教育之目标除学习知识外,更应注重养成健全的人格,独立不移的精神,精确明晰的思考力。他极推崇个性教育,“新教育之效力,即在尊重个人价值”。认为只有发展个性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强调指出:“中国将来之希望,纯在人才之多寡,而本校办理之初衷,即以造就人才为目的。”他所指的人才,就是通才。在这方面,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的观点更为明确。他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才次之”为指导,指出中国近代大学的通病是“通识之授受不足”。他认为“窃以为在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所以说,西南联大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秉承造就通才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

学校实行以学年制为基础的必修课制和选修课制。全校性的共同必修课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一般包括:国文、英文、三民主义、伦理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门社会科学基础课目和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目。原则上共同必修课是所有学生必修的,不过各院又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而且全部必修课程都让教学经验丰富,知名教授担任,这样做为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二年级开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修课程,不受本专业的限制。从三年级起,学生除了按规定范围必修本院系几门主要专业课外,其余全是选修课。联大八年里,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每年的课程都在300门以上。课程不仅多,新颖,而且多是新老教师辛勤钻研的最新成果。一些教授也都自觉地贯彻通才教育的方针,任劳任怨地搞好教学。

“通识为本,兼识为末”要求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都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强调以基础知识扎实作为开设课程的 2

前提,因为基础知识必须广博,所学专科的知识才会扎实。由于西南联大的选课制度重视文理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同时注重“知类通达”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所以培养出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善于独立思考的一流人才就不足为奇了。

3、教学制度

西南联大极力主张“通才教育”与“自由教育”的教育思想,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通才教育”思想,也可以说是“通才教育”的产物。联大实行的教学制度是学年制和学分制相结合的制度,西南联大规定,每个学生须取得132学分才能有毕业资格,而且至少在校修业满4年才能毕业,如果在4年内不能修满学分,可延期毕业。

在1992年颁布的《大学规程》中,提到,新生入学后,进入到院系之后,如果发现该专业自己兴趣不浓,不喜欢之时,欲转入他系者,可以提出申请,经过转入系主任及教务长核准后,方可转系。一年级基本上是共同必修课,按规定不可以转系或换专业,二年级开始就可以给以自由,这也正体现着为学生成为通才着想。

4、教师通才

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通才”,其教师本身就须努力成为“通才”,也就说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当时的西南联大荟萃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济济人才,许多教授本身就是文理兼修、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通才大师。如众所周知的闻一多教授,不仅精通诗经、楚辞,还会表演话剧和刻字绘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院长黄钰生教授,不仅把师范学院管理的井井有条,对于中小学教育也很在行,还填写了师范学院歌的歌词,可谓多才多艺。像校长梅贻琦、社会学系主任潘光旦都是学界的“通人”。在西南联大,像这样博学多才的教授还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就连聘请的外籍教师也不例外。这些教授在教学方面,不仅严格要求学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鼓励学生超越自己,不要总满足于老师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老师治学的方法。不仅如此,教授们还主张下一代应该超过这一代,否则社会就不会进步。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独立的思考,仅掌握书本的知识,满足于教授的讲课,是成就不了通才的。

三、总结与思考

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创造教育奇迹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就是“通才教育”办学理念的成功实践和运用。在“通才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西南联大先后培养了80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中可谓人才济济,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中国“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邓稼先、朱光亚;创立了航空发动机的三元流动理论(国际学术界称为“吴氏理论”)的吴仲华;还有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昆、刘东生、叶笃正院士等。秉承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以人为本、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的西南联大,不仅丰富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形态,也极大提升了中国大学的学术底蕴和文化内涵。西南联大创造了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凯歌。

如今,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在通才和专才上的培养问题一直存有争议,究竟大学是该以培养通才为目的,还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对于这一问题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进入大学学习就是为了谋求职业,必须要掌握一门技术或专业,况且学习这门知识会花掉很多时间,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别的知识和学科,至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没必要了。其实,殊不知,在专才教育的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在自己的领域中发挥作用,一旦脱离这个领域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培养人才与需求人才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面对现在的就业形势,专才已不再适合这个社会,而需求更多的却是通才。现实的例子就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并非是自己大学所学的本专业,而以后的发展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加强通才教育不仅是在弥补专才教育的不足,也是为了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的需要。

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是以学生为出发点,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与社会结合,参与社会,提升自己的修养,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西南联大能培养出众多符合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梅贻琦教授在《大学一解》中所言:“而教育之最大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已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则此地无中外,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者也。”通识教育重在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的教育重在通识教育的实施,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思考,也就能够体会到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理念在今天 4

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杨立德.西南联大的斯芬克司之谜[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5 [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Z].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3]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4]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54 [5]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61 [6]黄欣.西南联大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高教,2003(2):78—80 [7]江渝.“通才教育”:西南联大成功经验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8 [8]江渝.西南联大:特定历史时期的大学文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 [9]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Z].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王苹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1705信箱 邮编650031 电子邮箱:315600423@qq.com

浅议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 第2篇

一、抢滩理念

抢滩是单独字的组合词。“抢”包含着 (1) 抢夺、争夺 (2) 抢先, 争先 (3) 赶紧、突击的含义;“滩”一是指河、海、湖水深时淹没, 水浅时露出的地方;二是指江河中水浅多石而水流很急的地方。“抢滩”我们可以解释为:船舶在航行中遇到危险, 以超常的时间紧迫感, 争先抢夺、抢占滩地与滩头, 谋求生存的行为。它具有时间性、抢先性、艰巨性、开拓性、目的性、连续性的特征。将该词用在远程教育中, 可以界定为:远程教育面对发展实际, 用敢为人先的观念、行为占领事业发展的有利位置, 并谋求拓展、进取的开拓性行为。指导这一行为的思想理念, 也就是抢滩理念。我们知道, 开放大学是在发展已有30余年历史的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的, 但他又完全不同于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三十年取得的成绩世人瞩目, 但广播电视大学自身服务市场、市场开发能力的先天不足、与市场考核反馈结果对接的“渔网状”态势不可避讳, 全面的自我革新已提到议事日程。开放大学的建立正是一次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远程教育的革故鼎新, 融于市场, 按照市场的资源配置指向办学已成定势。开放大学要在继承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成功的办学理念的同时, 明确时间的紧迫、任务的艰巨, 观念上要积极主动的抢先, 行为上要不畏艰险的开拓, 过程中要舍我其谁的连续, 用抢滩的无畏、争先、拓展, 占领属于开放大学的滩头阵地, 为谋求日后又好又开的发展, 最终实现开放大学办学目标拉起醒目的生命线。这不仅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精神, 确切地讲也是教育市场的召唤, 是开放大学与市场完全契合的行为标志。

二、转换理念

顾名思义, 转换就是改换, 改变。与不断突破常规, 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创新有着本质的差别, 转换是同层级的变化, 创新则是层级的飞跃。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中, 创新已成为薪火相传电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三十余年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展示了她清晰的创新脉络与轨迹, 可转换的足迹却寂寥无痕。面对一种教育形式, 缺乏一种改变, 缺乏一种转换。千人一面、一种形式, “一贯制”到底, 甚至有时都走了样, 变了形。创新需要积淀, 更需要时间的付出, 科学的创新来自于实践的点滴积累, 来自于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不间断转换。开放大学要创新、要发展, 就要有积累, 在宏观大政方针已定的基础上, 抛开政策支持的因素, 要在微观上做及时的调整、转换, 做深度的思维。在不断的转换中为创新做厚重的积累, 同时也为开放大学顺利发展不断调整航向坐标, 这样既保证现有开放大学教育项目能够做大做强, 展示核心竞争力, 又能以此为基础, 争取适应市场的新的教育项目。一种办法、一个形式、一个思路, 试用一劳永逸的办法做一件事是不可思议, 更是不可取的。

三、安全理念

安全是事业发展的基础。随着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增加, 辐射地域的拓展, 尤其是在校生人数的剧增, 教育安全就成为广大远程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同时又切中要害的提出了安全及核心安全的概念, 将安全的理论结构做了进一步的构架。其中就包含着“美丽教育”、“安全教育”的含义, 实现“美丽教育”的前提是“安全教育”, 唯有安全才有美丽, 唯有安全才会美丽。开放大学在办学中要有“美丽开放大学”的思路, 更要有“安全开放大学”的理念, 安全是我们建设“美丽开放大学”的保证。前些年湖南大学远程教育招生违规事件、广播电视大学考试过程问题的暴露, 实实为我们敲响安全建设的警钟。开放大学要从安全的概念、属性、内涵及建设方法上梳理系统、科学的开放大学安全理念, 树立以思想道德、质量为内容的核心安全观, 构架以思想道德、质量、心理、考试、网络、社会关注为内容的开放大学安全体系, 通过以实事求是为统筹, 构建安全建设长效机制;以思想道德为抓手, 统领安全建设的全面发展;以独立自主为指南, 实现安全建设的终极目标;以率先创新为落脚, 保证安全建设稳步迈进的方法, 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开展开放大学理念的宣传与建设, 通过安全理念的贯彻, 建设“美丽的开放大学”。

四、内生理念

内生, 字面意义是内部产生。用在开放大学的办学中, 可以界定为, 走进市场、探索市场、融入市场, 以满足市场活动参与者教育需求为目的教育项目的内部产生、实施, 以拓展办学路子, 丰富办学内涵的活动。指导这一活动开展的思想观念, 就是内生理念。从开放大学的前身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历程, 甚至整个远程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们可以看到, 多年来远程教育先天适应市场的能力欠缺, 未掌握搏击市场经济长空的本领, 适应市场、占领市场的内生能力更是无从谈起。从学历补偿教育到职业人教育转变的艰难足以说明内生能力的短板。2013年, 国内奥鹏远程教育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敏先生要求奥鹏的发展要完成从“熊猫”向“土狼”的脱胎换骨的进化的语言让我们刻骨铭心。其内涵就是抛去“熊猫”温文尔雅, 衣食不愁的坐享其成, 拿出“土狼”那种为消弭时刻产生的生存危机、本领危机怀。实际上, 内生理念早已成为我国远程教育应该关注而未关注的问题。开放大学的办学一方面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同时, 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自己的内生理念, 提高开放大学关注市场、切入市场、占领市场的本领, 用内生理念不断拓展作为拥有真正意义办学自主权的一所高等院校的办学内涵层级, 提高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与来自自己内部的孵化水平, 把开放大学建设成市场汪洋由我掌的一所远程高等教育办学实体。

办学理念是开放大学建设的指导, 在理念的指引下, 开放大学要又好又快的发展, 不仅要在办学过程、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上多思考, 更要进一步思索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由于开放大学建立时间有限, 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完善、科学的办学模式是不现实的, 只能是在思考、实践的过程中, 形成一个明晰的思路。

一是梳本理源。模式论著名专家查有良先生有一句言:“教育有模, 但无定模, 贵在得模, 无模之模, 乃为至模”。也就是说教育要有模式, 但又不拘泥这一定势。开放大学办学模式的构建, 要在借鉴国际社会远程教育及广播电视大学两者在多年办学形成的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的同时, 注重本土, 全面推进。为此, 梳理模式、清理源头至关重要。目前, 世界各国开放大学办学模式不尽相同。从组织架构讲有英国为代表的开放大学单一院校模式;美、俄和澳大利亚的双重院校模式;中国、法国和加拿大的多重系统模式。从教学手段讲有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代表的多种教学媒体支持的自主学习模式和以美国国家技术大学为代表的课堂教学远程传播模式。从教育层级设置讲有日本、英国为代表的层级齐全的学历教育;以英国、印度、中国为代表的学历、非学历教育;以英国、韩国为代表的合作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在十余年远程教育的实践中, 也成了若干成熟的以上海、浙江、江苏、云南等地域性办学模式, 这些足为开放大学办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活水的源头、成林之木的本源。但是借鉴不是移植, 这些成功的经验要我们去梳理、甄别, 方能实现有效的借鉴。

二是正本清源。在全面梳理、总结国际远程教育及我国广播电视视大学办学模式精华, 厘清开放大学办学模式的核心内涵及环绕在其周围的各层级内涵内容, 为开放大学办学模式的最终构建夯实基础。既要继承, 又要扣住开放大学办学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 处理好模式创建本源与继承的关系及模式内容结构的自身客观存在与继承的关系, 摆正开放大学办学模式建设的位子。要从实际出发, 从开放大学的本质属性出发, 从模式创建的顶层设计、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相关关系、方法、程序、考核、反馈、总结、升华等层面上做好功课, 这样建立起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才是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 而不是一味移植, 脱离实际, 无法运行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

浅议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 第3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德育文化;文化构建

德育,简单的理解即以德育人,德是方法,是手段,是途径;人才是目的,是归宿。德育文化的构建必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这是我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出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结论。

一、德育文化构建要打好学生未来发展的统一的品德基础

人类道德和国家法律具有统一性,因此中学德育也应具有统一性。同时中学德育应注重基础:打好学生做人的基础,帮助学生了解和实践基本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待人礼仪;打好学生将来形成高尚人品的基础;打好学生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品德特征的基础。学校开展了多种丰富多彩的人格养成教育,如尊师教育、感恩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礼仪教育等,通过国旗下讲话、征文、主题班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对学生基础人格的培养。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先成人、后成才的原则,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学生的仪容仪表、日常着装、言行举止都要符合高中学生的标准,漫步在校园里,你将会随处看到整齐的着装,得体的举止;每一位毕业生都会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全面人才。

二、德育文化构建必须面向全体,坚持分层分类

所有学生都是“才”,学校要面向学生全体,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信心,注意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人才观”的又一教育定位。这里的“学生个性发展”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全面发展”目标去进取、去奋斗的。离开这一点,学生个性发展就无法走向坦途,也就违背了教育的总方向。如果说知识的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因而需要分层的话,那么德育也需要面向全体因而需要分层:(1)从品德的基础性发展起步,激励学生逐步提高品德发展目标;(2)根据学生各自的品德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制订合适的品德发展阶段性目标;(3)根据学生各自应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品德发展上突出重点问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

三、德育文化构建应面向未来,坚持与时俱进

时代在变迁,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也在重组过程之中,传统美德被不断赋予时代精神,我们培养的人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以人为本就要引导教师辩证分析“听话”与“挑刺”“从众”与“独立”“一致”与“求异”“谦虚”与“自信”等关系,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创新人才的品德特征。在德育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非常注意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观念、争论不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而是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去面对、去思考。对于一些在学生中存在争论的话题,通过组织辩论会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在班主任及其他教师的培训中,注重灌输新思想新观念,让广大教师学会如何去面对并教育好学生。

四、德育文化构建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学校认为,不仅要在知识的教学中,而且要在德育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甚至内心的冲突,在各种正面事实的影响下,体验并将国家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逐步转化为自身的自觉的需求,也就是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由“要我为”提升为“我要为”。我校的德育活动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每周的国旗下講话的主题都由学生自己拟定,学生或谈理想,或谈学习,或谈时政。学校的各种社团从筹备到成立到日常活动全部都由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学校的大型文艺演出,校内的各项体育比赛也都由学生来组织。学校的日常值周管理由校学生会的学生成员带领值周班级的学生共同完成,真正实现了学生自我管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五、德育文化构建需要氛围的震撼与细微入心的统一

精心构建“德育场”,营造氛围,以德育人细无声。我们认为:德育需要轰轰烈烈甚至催人泪下的氛围,这样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德育也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和耐心,这样可以渗透学生的心灵。二者是统一的。因此,学校既要组织各种大型活动,又要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平淡中领悟、感动、接受和实践。学校每个学期都要举行大量的校园活动,如科技艺术节、校运动会、开学典礼等,通过学校的精心策划和组织,每次活动的成功举办都给广大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身心,而且陶冶了情操;学校同样也注重细节教育,通过一系列雅行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室环境、走廊环境、寝室环境、图书馆环境等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每周一的早会,每次主题班会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德育战场。我校开展全校性的规范化教室评选活动。设置富有创意的班标、教室内窗明几净、物品有序、励志条幅与艺术板报各具特色。以高一十六班、高二一班为代表的规范化教室真正起到寓教于美、乐之中,达到悦心、怡情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王建还.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J].价值工程,2011.

浅议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 第4篇

1937~1945年抗战时期, 梅贻琦主持西南联大校务, “从游论”理念在西南联大产生了深远影响。西南联合大学被称为“中国史上最强大学”, 在极其艰苦的办学环境下, 联大汇聚了中国最强大的高校师资阵容, 坚守学术自由风气, 将“刚毅坚卓”发扬光大, 培养了各个学科领域的精英人才, 为中华民族保留了文化的火种。西南联大创造出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 最重要的原因是联大教师多为梅贻琦“从游论”教育理念的完美实践者, 他们用一种宗教般的虔诚态度对待教书育人工作, 教学时满怀严谨之心、真诚之心、欣悦之心, 他们用行动告诉世人何谓高尚的师风师德。举例如下:

“通才”楷模。梅贻琦大力倡导“通才教育”, 主张大学应培养德智体美劳群诸育并举, 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他认为在大学本科阶段应该是“通重于专”, 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人文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综合知识。“通识, 一般生活之准备也, 专识, 特种事业之准备也, 通识之用, 不止润身而已, 亦所以自通于人也, 信如此论, 则通识为本, 而专识为末, 社会所需要者, 通才为大, 而专家次之。”[2]梅贻琦本人, 就以自己的人格、精神为学生树立了楷模, 如他对学生所期望的“通才”。20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第一期“庚款”留学美国学习电机工程专业的梅贻琦有着十分深厚的国学根基, 他曾经说过“假如有谁背诵任何中国古典经传有错漏, 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以一个工科出身的教授, 能对音乐、书画、诗词都有爱好和修养, 又能通晓四书五经、史地、社会科学, 洞悉人性隐微, 在当时的联大, 梅贻琦不是个别现象, 一大批理工科教授人文修养深厚, 表现在为人上, 也表现在治学上, 表现在他们对学生的要求上。”[3]

严谨之心。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的外文系教授吴宓学贯中西、精通文史, 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位通人。他教学素以严谨著称。在联大时期, 每天晚上他“为预备明日上课抄笔记写纲要, 逐条书之, 又有合并, 有增加, 写成则于逐条下加以红笔勾勒”, 第二天清晨早早就起床, 拿出其昨夜预备的内容反复朗诵。吴宓讲课时认真严肃, 不说一句题外的话。钱穆赞叹他“在此流寓中上课, 其严谨不苟有如此”。对吴宓而言, 不管是太平盛世, 还是流寓之中, 只要上课, 他就要把“甜蜜和光明”带给他的学生们。1940年前后, 日寇飞机狂轰滥炸昆明, 联大师生为避开空袭, 改成早上七点至十点, 下午三点至六点上课, 也有些课排在晚上。1940年10月13日, 27架日机飞入昆明大轰炸后, 死伤惨重, 联大教师居住比较集中的文化巷住宅全毁。15日晚, 吴宓穿行在房屋毁圯、瓦砾堆积的劫墟, 按原定教学计划照常上课, 讲授《文学与人生理想》专题。虽然只到了五六个学生, 吴宓还是纵横古今, 从现实的空袭轰炸而启发学生对于生死这样终极命题的思考, 由逃避警报而讲述到世界四大宗教哲学对于生死问题的观点看法。讲授欧洲文学史没有教材, 吴宓就自编讲义, 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独到见解, 把这门课讲得生动有趣, 并将西方文学的发展同中国古典文学作恰当的比较, 触类旁通, 使学生受益匪浅。选修中西诗比较课的学生常将自己的习作交给吴宓批改, 吴宓总是不厌其烦, 耳提面命, 详为指正。对吴宓来说, 教学是神圣的工作, 不论外在环境如何, 不变的是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谨的教学态度。

真诚之心。沈从文在西南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沈从文对学生随和而真诚, 从不疾言厉色。沈从文教写作, 对学生可谓倾尽心血, 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 有时会比原作还长。有时评析本文得失, 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 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 见解精到, 文笔讲究。沈从文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 学生写了一个作品, 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 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 让学生在对比借鉴中学习, 收效甚好。这些书都是沈从文找来, 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 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 沈从文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 这对学生有很大的鼓励。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 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沈从文教书, 但愿学生省点事, 从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 有些资料不易找到, 他就自己用毛笔抄, 抄得了, 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 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只要对学生有益, 沈从文一切自己动手, 细心耐烦。沈从文有很多书, 但他不当“藏书家”, 他的书, 除了自己看, 也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 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从文的书, 谁借了什么书, 什么时候借的, 沈从文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 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从文的书, 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在沈从文看来, 教师就是要传道、解惑, 只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对于自己编写的教案、收集的资料等, 都会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学生, 欣悦之心。吴大猷是第一位将现代物理学引入中国的人, 被尊称为“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平生最愉快的事, 就是面对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讲物理学。从美国得到博士学位后, 吴大猷自上世纪30年代中开始在北京大学教授物理学, 把革命性的“量子力学”带到中国, 吴大猷的学生有李政道、杨振宁、黄昆等人, 后来在中国物理学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有人评论说:吴大猷通过他的学生们影响了中国的物理界。1941年, 吴大猷在西南联大教书, 为了躲避日本人的空袭而迁居昆明市郊。因百物昂贵, 为了维持生计而养猪贴补家用, 但他却常在课后, 在西南联大西北角的一扇小门外, 和一群学生讨论物理学问题, 一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安贫乐道, 不改其志。“不择地而教, 不择地而学”的精神令学生们深为敬佩向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固体物理学家黄昆院士在西南联大时是吴大猷的研究生, 他回忆说:“事隔整整半个世纪, 先生诲人不倦、乐于教书育人的欣喜心情仍溢于言表”。[4]许多学生就是从吴大猷才华横溢的课堂传授中, 迈上了从此影响他们一生的研究之道。

乐观坚忍的人生态度。西南联大时期, 战火纷飞, 物质生活极端匮乏, 但联大的教师们大多表现出“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他们敢于正视人生的苦难, 既有理性的面对、勇敢的担承, 又有调适的聪慧, 展现出足够的坚强和通脱之气。冯至、金岳霖、冯友兰、吴宓等早已把躲警报当作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来接受, 而生活和学术又完全融为一体, 在躲警报的时候也仍然在读书写诗、探讨学术。在那一代学人看来, 人生的乐趣正在于苦与乐的纠结中, 既能承受其苦还能体验苦中之乐, 才能见出人的生命力量。这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美学。他们乐天安命、在任何时候都保持自尊, 那种虽“坐销岁月于幽忧困菀之下”而生趣未失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看到了在风浪中可以怎样经历自己的人生, 对学生一生的影响远非笔墨所能描述。如梭的岁月遮蔽不了联大精神的光芒。联大那代学人的风骨、学识、胸襟令后辈景仰万千。他们是浊世中的清流, 漩涡中的砥柱。

追昔抚今, 观照西南联大的先辈们, 我们自叹弗如。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语境中, 消费主义统治下的精神界呈现出张炜所称的“沙化”现象, 即精神的沙漠化。在大众文化的影响和推波助澜下, 传统的道德、理想、意义、崇高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变得一钱不值, 价值失落了, 理想主义成为滑稽可笑的代名词。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屡屡发生诸如“硫酸伤熊”、“逼父卖肾换钱整容”、“药家鑫案”、“我爸是李刚”等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而这恰恰是需要大力倡导人文精神来加以改观的。

在人文精神遭受空前的内在威胁的当下, “从游论”更是一个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继续推崇的理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 可以说是除父母外, 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对工作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正人先正己, 身教重于言教, 这种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 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身为大学老师, 说什么话, 做什么样的引导, 都要有一种社会大教育的使命感。否则, 单纯的灌输知识, 以高分数为马首是瞻, 会使学生成为受过教育, 却没有教养;有知识, 而没有文化;懂得数理化, 而不懂得真善美的有缺憾的人。21世纪的大学教师, 应始终坚守道德立场和精神信仰, 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良知, 引导学生认真审视重大的时代精神问题和现实矛盾, 进行理想精神的探询及对生存意义的追问。使学生在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金钱与良知的冲突日趋激烈的今天寻求到心理的平衡点。一个真正合格的大学教师的存在应昭示着理想主义依然存在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血液之中。

大学的宗旨, 始终应该是培养身心俱足、健康发展的人。真正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艺术, 是一种生命活动, 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职业和谋生手段, 是与每个学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西南联大时期的先辈们多可作为我们当今教师学习的楷模。斯人已逝, 但师风永存。愿那种源远流长的师道风流经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薪火相传, 永续不绝。

摘要:现代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提出了“从游论”教育理念。他认为, 教师的“示范”对学生的教育起到关键作用, 该理念在西南联大产生了深远影响。西南联大汇聚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高校师资阵容, 大师们多为“从游论”理念的完美实践者, 他们用一种宗教般的虔诚态度对待教书育人工作, 倡导“通才教育”, 教学时满怀严谨之心、真诚之心、欣悦之心, 他们用行动告诉世人何谓高尚的师风师德。在人文精神遭受空前的内在威胁的当下“, 从游论”更是一个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继续推崇的理论。

关键词:从游论,梅贻琦,西南联大,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2]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3]姚丹.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浅议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 第5篇

一、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我校教育教学注入新活力

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等等,这充分说明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必要性。我校多年來一直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

我校每年都举办固定的大型活动,包括3月份春季田径运动会、清明节祭扫烈士墓、10月份演讲比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10月至12月份文化艺术节等。田径运动会就是把课堂搬到体育场,这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班级凝聚力教育的体现。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学们更加珍惜青春,发愤图强。3月份,在学雷锋活动中,我校经常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深入社区、敬老院等,义务清扫垃圾,献出爱心。植树节前后,我校每年都植树数百棵。国庆节前后举行的演讲比赛,热情讴歌新中国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歌颂美丽家乡、孝贤故里——鱼台,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10月份举行诵读中华经典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促进青少年勤奋读书、喜爱读书、学会读书的良好风尚。每年10月份,我校还拉开文化艺术节的序幕,内容涵盖音、体、美等多个方面,主要活动有: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队列广播操比赛、诗歌朗诵会、书法及美术作品评展、校园歌手大赛、器乐比赛、闭幕式大型文艺汇演。

我们还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工厂企业、街道巷里,处处是阵地,时时在教育。10月份是我县秋收的季节,城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不知农田里的事,于是我们就在稻田地里开课堂,让同学们学着收割水稻,体味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感悟多彩的人生。

我校每年多次组织学生到美晶米业公司、孔府宴酒厂参观学习,这些都是我校的社会实践基地。校外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载体,这些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警营开放日,学生与公安干警进行“零距离”接触。学生们观看消防官兵的现场灭火演练和武警官兵的擒拿格斗演练,参观各式警械展览等大开眼界。

二、生动活泼的各类活动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带来奇效

确立“活动即教育”伊始,部分家长由于担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影响而反对,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不仅学习未受影响,反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例如,2009级学生常若西、王淇、丁宁等同学都是当年参与活动的积极分子,2010级学生郭颖彬、田崇泰、郭俊杞、李志昊等都是乒乓球队、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他们都以特别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中,并且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也名列前茅。现在,反对之声基本上“销声匿迹”了,不少家长要求学校多多开展各类活动。

我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氛围,充分展示了实中学子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活动并非简单的课堂延伸,而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教育的始终。学生参与活动,不只是学习一些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素质,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有的学生不爱学习,不爱进课堂,不爱进学校,但通过活动,个性得到张扬,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变得爱钻研了,爱学习了,这就是活动的激励机制。有很多的同学在活动中不仅是参与者,同时又是组织者,例如自编自演一些文艺节目,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等,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锻炼。

通过活动,学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体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也让老师发现了一批人才。有时班主任惊呼:没想到我们班还有如此一批才华横溢的学生;有的家长也惊讶:没想到,我的孩子竟有这样的才能!如果没有活动,这样的人才将会被埋没。同学们的一声声加油呐喊中饱含着集体荣誉感;一幅幅作品中充满着精灵剔透的才气;一次次活动策划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每年由学校组织的活动不下百次,各班组织的班内活动也丰富多彩,如手抄报、黑板报也各具特色。几年来,我校通过实施活动教育,发现和培养了大批特长学生,他们在省青少年书画大赛、省市田径比赛、电视舞蹈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器乐考级、科学实验大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屡获佳绩。学校因而评为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济宁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等多种集体荣誉。

浅议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 第6篇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启示

德国工业举世闻名, 德国职业教育的体系、目标、先进教学方法和职业培训体系也广为国内效法。今年8月, 笔者在德国汉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考察, 对于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有了一些不尽成熟的体验和认识。

1 德国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理论念

1.1 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 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大类。而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占有重要地位, 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 经过职业教育 (培训) 的学生, 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从事相应的职业, 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岗位群。

1.2 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双元制”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色, 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双元制”有两个教学实施主体:企业和职业学校, 学生3/4的时间在企业里接受实践培训, 1/4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教育。这种模式能够使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企业能广泛参与到教学中;各类型教育形式能够有效互通;真正做到了培训与考试分离, 这些都为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保证。

1.3 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结业考试

德国职业教育的结业考试是按照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内进行的, 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 考试由工商协会、手工业协会组成的委员会主持进行, 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雇主与雇员的代表及职业学校教师, 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结业证书。这种教考真正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 使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2 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对我国技工院校办学的启示

2.1 始终坚持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

坚持技工教育的特色, 以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 高举高技能培养这面大旗, 紧贴市场 (企业) 培养具有综合竞争能力的技能人才。创新教育模式, 根据一个人的技能养成是终身教育, 院校系统只是对一个人的能力培养, 企业岗位是对一个人的技能的提升,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终生教育的理念, 技工院校必须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培训体系。

2.2 不断完善“合作、开放”的办学模式

一是与高校联合, 建立和完善“大专+高技”、“大专+技师”的合作办学模式, 提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 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同时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学历的追求, 形成了“学历+技能+就业”、招生、就业两旺的良好局面。

二是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丰富办学模式。

做法一, 开办企业冠名班--为企业量身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冠名班”由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实行工学交替。保证学院人才的培养能够主动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为扬州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为企业量身定做地办起了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班。

做法二:广泛开展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充分发挥学院人才优势, 为企业的员工技能培训、开发服务, 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 也符合双方的利益。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特殊工种培训、涉外班组长培训、技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等, 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培训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 则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对在职职工培训上, 创立“企业设课堂、离岗不离厂、教师来回跑”的课堂设在企业里, 送教到企业的新模式, 受到企业的认可。

做法三:为企业发展急需育优才。近年来, 重庆市招商引资力度较大, 优化的投资环境魅力加大, 逐步吸引了大批外来投资企业。这些企业发展中急需各类优秀技工人才, 技工院校应主动担起育才重任, 为了满足企业发展, 突破原定招生计划, 为企业特需开展“订单式”培训。

2.3 坚持“教学中心, 质量强校”的教学理念

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是学院工作的生命线”这条原则。积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产业结构情况, 各专业成立有企业代表参加的专业委员会, 制订一部和企业岗位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其次, 根据课程体系, 加快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以及一体化教材的编写。第三,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 提倡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如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形象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创新能力。形成一种学生爱学、教师乐教、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其次, 积极开展产教结合。有针对性地将企业生产引进教学, 将学校教学彻底与企业岗位工艺地对接, 从而加大和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在产教结合的基础上推进产教研的结合, 锻炼教师队伍的同时, 又促进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第四、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 采取教学检查、督导听课、学生评价、校园网公布等措施, 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有效地进行质量监控。

2.4 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双师型教师”是一体化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 技工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促进教师学识和技能的全面提高。

一是制定“双师型”教师特殊岗位津贴的奖励制度。促进“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 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 从而保证双师型教师有序地培养和健康成长。

二是制定学校实训制度。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和资源,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实习培训, 熟练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操作技能。

三是制定进修培训制度。根据实际情况, 有计划地鼓励教师在职进修, 特别是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进修, 使专业知识系统化、完善化。

四是制定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位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到合作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和管理, 建立校企合作师资培训平台。使教师更快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把企业的新知识和技能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同时, 聘请专家、学者、企业高级技师来学校讲课受技, 参与一体化教材的编写。

总之, 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一支以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和高级技师为骨干, 以“理实一体化”教师为主体、集专兼职教师为一体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师资队伍。

转变办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第7篇

一、转变传统观念、增强素质教育意识

传统的教育的重心在于传授知识,忽略了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中职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创业能力、自学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推行素质教育,还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

同时,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市场挂钩,与社会接轨,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要。这样,职业学校就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来调整、规划专业结构以及课程的设置,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做到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二、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佳教育方案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念,并没有固定模式,它可以通过制定某种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规定来实施。但最重要的是探求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使命。

1.加强课堂教育

不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语言科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即“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把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动。

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专业课,但不可忽视文化基础课。职业教育应在完成了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会有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有较灵活的思维方法,才可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专业课知识真正学好,弄懂。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从仅仅“教会”学生转向同时指导学生自己“会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靠包办式的“传道、授业、解惑”来教会学生,大量的时间放在课堂教学上,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职业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就应当改变原来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讲课、讨论的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克服一个个疑难问题,从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2.加强日常生活管理

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是加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每年新生入校先集中军训半个月,确立内务、纪律、队列等行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军训后认真抓成果巩固,长期坚持。平时各项工作都要定期进行检阅与比赛,检查评比结果与班级奖励挂钩,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守时守纪、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多方面的才干。

3.强加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广播台、团报、校报等及时向全校師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还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如举办一个文艺晚会,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素质都是很好的培养锻炼。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汇报、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煅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4.强化社会实践功能

职业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自己动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踏入社会就不会有那种陌生感和超重感,更不会感到在学校中所学的是无用论。

三、提高师资水平,确保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开展水平的高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师只是传授知识,那么只要求教师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并懂得教学方法就行了;如果教师要担负起素质教育的任务,那么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人师表的崇高道德,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在职业学校,必须倡导学习之风,教学科研之风,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西南联大办学奇迹原因探析 第8篇

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是教授, 他们被称为大师, 他们是公认的先生。 翻看西南联大教授们的求学经历, 不难看出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在国内启蒙、成长, 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 大学及以后求学大多是在以美国为主的海外完成。 中国的轴心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 西方的轴心时代是苏格拉底、柏拉图时代。 就轴心时代而言中国文化丝毫不劣于西方的。 他们带着自己多年所学习的深入到骨子里的精神与坚守来到西方, 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与制度, 他们的学习是中西方文化在他们身上完美的结合, 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思想与制度的结合, 自身的文化积淀使他们不会盲目学习西方的一切。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在这样的思想下他们也不会盲目排外, 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中国所欠缺的知识, 他们感受着西方自由的思想与民主的制度, 这也为他们在联大坚持学术自由, 教授治校埋下伏笔。在联大里, 没有强迫, 只有诱导, 没有盲从, 只有信仰。 那么他们的信仰是什么呢? 学术创造。 他们视学术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自己不懈的学术追求造福民众与国家。 他们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因为在这之前的读书人, 他们国学功底积淀够了, 但没有这么多机会去看看国外的世界、学习西方的先进因素, 所以他们因循守旧。 在此之后的读书人条件好了, 但是对国学的忽视使他们学习没有根基, 就像一个金字塔, 底座不坚固, 上层很容易坍塌, 这也是现在的学生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 即有知识没有精神。 什么是精神? 精神就是支撑我们学习的动力, 这应该是自发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 精神的缺乏使学生浮躁、迷茫、压抑。 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什么, 这也是现在学生很茫然的一点。 所以, 联大的成功, 这一群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了西方先进思想与制度的教授功不可没。 但深层次地发掘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智慧外, 社会大背景、时代大背景, 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

二、三大名校结合有实力与政府斡旋

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联合而成。这是三所中国的顶级名校, 当时中国有影响力的专家、教授几乎都在三校当中, 全国最优秀的生源也被网罗至此, 他们是一个强强的联合, 他们的联合可以统领当时的高等教育界, 所以他们有底气与国民政府斡旋, 因为三校结合的实力与威望在当时是不可替代的, 是国家其他任何一所大学没有办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所以国民党在对待西南联大时可以说是有些妥协与隐忍的。 抗战爆发后, 陈立夫利用军政统一的号令控制大学, 频频得手, 但在西南联大却未能得逞。 他一方面企图排挤几位联大的现有常委, 又想从校外派职业政客担任联大训导主任。 联大当局以“教授治校”为三校一贯传统必须尊重为由, 将陈立夫企图委派的人顶了回去。 1939 年10月, 教育部依照《抗战建国纲领》之要求, 颁布了统一大学各科系课程设置和统一对学生成绩考核办法的训令, 推行专才教育。 联大坚持通才教育, 对训令提出了难以执行的5 点理由, 呈文最后要求将西南联大作为训令之例外, “因三校有多年之成规, 纵不敢谓为极有成绩, 亦可谓当无流弊, 似不必轻易更张。 ”经过争取, 国民政府被迫默许联大对于教学工作的各项训令可以变通处理。 三校联合, 力量远大, 坚强的实力, 无比的影响力造就了联大斡旋的勇气, 试问当时有哪所大学敢像联大一样与政府叫板? 试问现在哪所大学能像联大这么有话语权? 其他的学校是不可以替代的, 联大却是特定时期一个特别、无可取代的存在, 所以政府隐忍、包容。

三、富有学术造诣与使命感的教授们

西南联大的教授们是一群怪人, 他们以对学术的追求为安身立命之本, 他们不迷信权威, 不相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他们学术知识深厚, 他们拥有自我的精神与信仰, 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 在联大, 几乎每个教授都同自己的学问融为一体, 用毕生的智慧和学生对话。 他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自己专研出来的, 拥有自己的思想, 表达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视角。 陈寅恪讲隋唐史, 开课就说: “前人讲过的, 我不讲;近人讲过的, 我不讲; 外国人讲过的, 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 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此非狂人妄语, 听他课的学生说:“一学年的实践证明, 寅恪先生所讲确是他发人之所未发的独到之见。 ” 中文系罗庸与闻一多对《楚辞》都有较深入的研究, 但观点大不相同, 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把自己的观点讲解给学生, 让学生自由吸收。 历史系的“中国通史”课, 由雷海宗、吴晗、钱穆同时开讲, 他们政治、学术观点完全不同, 学生们可以在他们讲课时听到不同的声音, 这些不同的观点都是有理有据, 有深厚的研究基础的。 网罗如此之多的大师, 直接与大师们面对面近距离地接受教育与指导, 与大师们切磋讨论, 这无疑是联大学子们成才的核心原因之一。 反观现在大学, 大学教师们大多数只能叫做教师, 因为他们很少能有独立之思想, 更多的是学习权威, 传输权威, 更甚者自己学的一知半解的就去讲课, 这样的讲课方式学生怎能喜欢? 与直接接受大师们精神洗礼的课堂相比, 现在的大学课堂多是照本宣科, 传授自己观点的课堂与读诵课本权威的课堂学生的吸收力也是不同的。

现在的教师们更多地把教师看做一份职业, 一份营生。但西南联大的教授们把教师看成是一种责任, 他们要通过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来复兴我们的民族, 如孔子主张那样“古之学者为己”“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这是他们的使命感, 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与学术创造的内驱力。 联大的教授们以一种积极地、自由洒脱、达观智性的态度来面对一切困难。 他们拥有才华, 拥有声望, 他们在国内甚至国外的其他地方凭借着自己的知识与声望绝对可以高床暖枕、肆意无忧, 但是他们安贫乐道, 他们拥有读书人的气节与坚守, 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在自己的领域内发展学术, 复兴中华, 他们认为他们有责任在这个艰苦的地方为祖国培育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人员。 他们不仅 “能于一己所专长之特科知识, 有充分之准备, 为明晰之讲授”, 而且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与情绪裁节”树立了楷模, 他们是真正的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他们以自身的使命感, 自身的行为影响自己的学生。

四、联大办学给与我们的启示

联大无疑是成功的, 它的校长梅贻琦, 它的先生们, 它的学术自由, 它的教授治校, 它的通才教育, 这一系列的因素造就了它的成功, 集合了这一系列因素的它有成功的必然性, 但是这些因素却是偶然的, 再没有一所大学能云集那么多的先生们了, 再没有先生们可以向他们一样学贯中西, 将中西文化结合的那么完美了, 现在很少教师能有他们的坚守与气节了。 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似乎在和平的年代里并不是那么容易实施, 通才教育似乎已离我们远去, 我们现在更加注重的是实用。 是的, 联大成功的很多因素是我们无法复制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有限的范围对它进行借鉴, 对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进行反思, 我们的重理轻文, 我们的专才教育是不是可以向拥有广博基础的通才教育靠拢呢? 国学、哲学、美学这些曾经被我们轻视的学科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了, 因为大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应该先学会做人。 我们对大学教师的选拔制度是否也应多元化, 一味地追求高学历真的恰当吗? 高学历就拥有高德行、高教学技术吗? 我们应该更全面地考察选拔教师, 是教师这个光辉的职业真正绽放它的光彩而不是成为一种职业的代名词。 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启示我们:我们的校园需要民主, 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 弱化行政管理, 增强学生与一线教师的话语权会使我们的学校更加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江渝."教授治校”制度与西南联大校园民主文化的形成[J].中华文化论坛, 2010 (03) :76-81.

上一篇: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估调研总结报告下一篇:竣工资料封面格式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