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2024-06-01

四年级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四年级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第1篇

认识梯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6-49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了解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

建立厅性的高的概念,画梯形的高。教学准备: 配套教材、直尺、三角尺等。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梯形)

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吗?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梯形。你还记得我们昨天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吗? 根据学生回忆板书:(1)探究特点(2)认识高、底

(3)多种练习

有了这些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想自己来进行研究活动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开展哪些活动来完成(1)和(2)。

老师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时注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将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组活动

(一)探究特点

1、展示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2、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认识高、底

1、介绍小组内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 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说说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

3、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4、说明: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

三、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1——5

四、独立探究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桌间说说看。

四年级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并概括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梯形特征的过程,培养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梯形的高、画高。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卡纸,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唤醒旧知,引入新知。

这个单元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图形?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呢?

四边形中除了认识过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认识过的图形?

引入: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知道他是什么图形吗?它隐藏在课件里呢。老师把它用红色线画出来了。找到吗?

板书课题(认识梯形)。

二、动手操作,探索特征

1、师:刚刚我们在课件上找到了梯形,老师课前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你能从材料袋里找到梯形吗?没有。你能想办法把这些不是梯形的图形变成梯形吗?

生:能。

师:别着急。先听我的要求。每个同学选一个图形,只剪一次,将这个图形变成梯形。

师选几个贴在黑板。

师:这些都是你们心中的梯形吗?

师:观察这个梯形你觉得它可能是由什么图形剪成的?

生: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怎么剪的?

师:这个梯形除了平行四边形剪成的,还可能通过什么图形剪成的?

三角形。

三角形怎么折成平行四边形啊?

学生上台演示折法。

师:刚刚老师注意到她在不停地调整,她在干什么啊?

做平行边。

小结:你心中的梯形要有一组平行边。

2、比较,概括特征

比较:平行四边形也有一组对边平行啊?为什么不是梯形?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它们有什么区别?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而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归纳:谁能说说怎样的四边形是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师追问:什么叫“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指黑板,这些梯形中,哪一组对边平行,哪一组对边不平行。

3、深化认知

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梯形。

三、自主学习,完善知识。

1、自学课本。

师: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梯形,梯形的各部分还有名称呢?让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请大家翻书90页,自学。

反馈。出示相应的课件。

2、自主探索。

师:同学们认识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那你能画出梯形吗?出示学习单。

反馈。

师能说一说画梯形要注意什么啊?

(边和边之间衔接好,一组平行线。)

师:平行的两条对边能不能画一样长?---------(平行四边形)

师:那你说说你是怎样画高的?

想一想梯形有多少条高?

学生:无数条高。

老师:你是怎么想的,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

只要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都是它的高,这点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很相似,也就是梯形的两底之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都是梯形的高。(注意虚线,直角标志)

3、深入理解

老师这也画了一个梯形,、(左右边是平行边),你能指出他的上底下底在哪儿吗?高在哪?

小结:不是上面的边就是上底。高是上下底之间的垂直线段。

师:同学们,刚才是我们对梯形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知道了梯形的特征。我们再仔细观察刚刚同学们做出的梯形,有没有形状比较特殊的梯形啊?特殊在哪里?

生:这个梯形中有两个角是直角。

师:谁和谁组成了直角?

师:像这种有一条腰和它的上下底垂直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师:你能找到梯形的高吗?

腰就是他的高。

(找等腰梯形)师:观察这个梯形,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对称图形,两条腰相等……

师小结: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四、丰富活动,深化认知

1、寻找梯形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不仅自己做出了梯形,还认识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这儿有一组平行线,我们平行线之间画了三条线段。你能找到梯形吗?

……

为什么这三个都是梯形?

小结:它们都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这三个梯形有什么共同点?

高相同

2、沟通联系。

师:如果B点在线上随意移动。想象一下,随着B点的移动,图中的梯形会怎样变化?

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随着学生们的回答,课件演示下面图形的变化)

这说明平面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师:老师这还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它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师:这个对我们以后研究梯形的面积有很大的帮助

五、全课小结。

四年级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第3篇

“认识角”这一内容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也就是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的P64—68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针对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足的特点,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 引导学生自主获得角的图形形状、顶点、边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扇形、剪刀和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 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让他们能够对角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教材中, 联系教学重点提供了“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题, 巩固学生新知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准确在生活实物表面和平面图形中找出角的顶点与边;能够体会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关系, 区分角的大小。

2.技能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获得角的认识, 能够掌握到角大小比较的方法, 增强动手实践与操作能力。

3.情感与价值:认识角、感受角, 获得平面图形中角的意义, 能将形象化抽象, 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 理解角的大小与其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分别准备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图形, 带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运用趣味引入, 激发学习思维

以“尖长嘴, 铁刺骨, 咬一口, 走一步”猜谜语导入, 在黑板画出剪刀图形。指出剪刀的角, 引导学习教学重点之一“认识角的含义”。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猜谜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能够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感知表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角”的特征和含义。

二、生成学习情境, 推进问题探讨

1.我们同学见过剪刀, 也用剪刀做过一些手工, 我们看看课本上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说说你从他们的活动中看到了哪些啊? (剪刀、三角板、钟面上的角, 手里拿的五角星)

2.我们数数图片上有哪些地方是角呢?它们有些什么相同点呢?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认识角构成要素, 对角的概念自主理解掌握。

3.开展比赛, 让学生画画角, 写出角的顶点、边, 并且提醒他们标出角。

4.完成P65—66的1、2题。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获得角的认识, 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二年级的小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观察角这一图形, 通过分析逐步形成数学学习的能力, 认识与理解角概念, 学会画角。

三、开展自主实践, 提升操作能力

1.让学生们分组合作, 拿出自己带的学具, 讨论学具上的角, 让他们自主合作用两根小棒搭角, 说说自己搭的角和同桌以及小组其他成员搭的角的异同, 相互考一考对角的顶点、两条边的指认。

2.小组合作汇报, 开展对角的区别、判断等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3.引导学生做活动角, 学习P65上角大小的比较认识, 让学生形成比较角大小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顶点对齐, 对齐其中的一条边, 通过另一条边的移动确定角的大小。 (板书:角的大小———两边叉开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角概念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动手动脑能力, 提高他们对角的大小和两条边之间叉开的程度有关这一教学重点的认识和把握。

四、想想做做练练, 及时巩固提升

当堂巩固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效果, 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检验所学知识。

1.分析第3题, 让学生观察, 说出两幅图角的大小, 想象折扇、剪刀的开合, 强化角有大小、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引导学生掌握角的分类。 (板书:直角、锐角、钝角)

2.研究第4题, 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老师将示范角贴到黑板上, 让学生观察、思考折法, 并能在自主折叠之后, 交流互动, 获得对角的深入认识。

3.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如何让自己做的角变小, 让学生上讲台展示,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意图:对折扇、剪刀的开合观察, 让他们形成角的大小的变化认识, 再通过折角比大小的动手实践, 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 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五、发挥主动性, 提高小结能力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认识角”的学习中的收获? (注重课堂学习知识点的掌握)

2.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感受。 (注重知识的延伸与应用)

【课后反思】

“认识角”内容虽简单, 但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数学思考能力不足, 该内容相对还是比较抽象。因此, 重视观察, 透过表象把握角的特征,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 反复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程度的关系, 获得对角大小的认识和理解。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第4篇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6~49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知道它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梯形;认识梯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梯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知道它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梯形;认识梯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教学难点:

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梯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学具准备:按小组准备小棒、钉子板、方格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平行四边形纸、一般四边形纸、直尺、三角尺、七巧板、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初识梯形

1.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片(出示教材第46页插图),说一说每幅图片中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图中用色线标出的图形你见过吗?

2.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上还见过形状类似的四边形?

3.书空:伸出食指用手书空画一画屋面、梯子、垃圾箱、足球网架上标出的四边形,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4.演示揭题:像上面这样的四边形就是梯形。(演示从实物图上抽象出梯形,板书:认识梯形)

二、动手操作,探索特征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操作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梯形,并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2.请各小组推荐代表投影展示本组作品,向全班同学汇报。

生1:我用长方形纸折的。

生2:我在钉子板上围的。

生3:我在方格纸上画的。

生4:我沿着尺的边画的。

生5:我用正方形纸折的。

生6:我用平行四边形纸折的。

生7:我用小棒搭的。

……

3.比较:观察同学们折的、围的、画的、搭的梯形,尽管所用材料不同、大小不同,但为什么都是梯形呢?

小结:同学们很好地抓住了梯形的本质特征:梯形是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4.比较:平行四边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可为什么不是梯形呢?观察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什么区别?(出示教材第46页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图)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都有四个角,都有一组对边平行;区别是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5.归纳:谁能说说怎样的四边形是梯形?(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三、自主学习,尝试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第47页“试一试”上面的一段话。

2.检查反馈。

(1)说说梯形上底、下底、高和腰的含义,在图上指一指(指出梯形上下底是相对的)。

(2)通过量一量教材提供的梯形两条腰的长度,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小结: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是特殊的梯形。

(3)你能量出左边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吗?

(指名学生用教材在幻灯上演示画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可画多少条)

小结:因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可画出无数条高。画高先要找出互相平行的那组对边,然后通过上底一个顶点向下底引垂直线段,而不是垂线,可利用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辅助作高,用虚线画高,并画上直角符号。

(4)其他学生在教材第47页最上面的梯形上画高。

3.教学“试一试”。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1)学生先指一指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2)交流量的方法和结果。

小结:其中,中间一个梯形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判断。

(1)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2)梯形是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2.选择图形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梯形。

3.“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画高,想想: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

(2)交流评讲。

4.沟通: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但长度不相等,假如梯形的一组对边发生变化,我们可以推想出什么呢?(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下面图形间的变换)

小结:当梯形一组对边的长短、位置发生了变化,梯形就转化成了我们已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这说明各种平面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养成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5.“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按要求完成操作。

(2)讨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五、回归生活,体验奥秘

你知道吗?(课件出示)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运河吗?站在大运河拦河大坝上,迎着风,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甭提多舒心了!学习“认识梯形”一课后,我们知道了大运河拦河大坝的横截面是什么形状的?拦河坝横截面为什么是梯形的呢?

工程师叔叔说:采用梯形结构的作用是降低大坝的重心,使坝体更加稳定;因为河道阻碍人们通行,梯形的坝顶又可供人通行,起到桥梁作用;梯形的坝堤,底部远远大于顶部,增加了底部接触面积,增加了摩擦力,从而增加了坝体的抗滑性;坝体两侧成斜面,在坝体内侧可以蓄水,坝体内侧上部的水重力作用在斜面上,增加了坝体的正应力,从而增加了摩擦力,使坝体不易滑动;而坝体外侧的斜面,则可防止坝体侧翻,犹如一根支撑,把整个坝体支得牢牢的,总之梯形大坝非常稳固。想象一下,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大坝会是怎么样的呢?

屋面、梯子、垃圾箱口、足球网架侧面为什么设计成梯形?

原来这些都是利用梯形“上小下大”的稳固性为人类服务的。

四年级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第5篇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5课时

梯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6页例3。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以及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学会画梯形的高。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梯形的定义以及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正确地画出梯形的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下面这样的图形你见过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概括并板书: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今天我们学习梯形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梯形)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说明:平行的两条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3)梯形的高在哪儿?

(4)教师画高。

教师边画高边讲解。通过上底一个顶点向对边(下底)引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5)让学生画高。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展示学生作品。

3.认识两种特殊的梯形。

边出示图边说明: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4.巩固练习:

(1)教材第66页“做一做”。

先自己独立练习,小组内说一说,互相交流检查。

(2)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画在教材上。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1)小组内讨论交流,数一数,说一说。

(2)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

(1)小组内讨论交流,该怎样剪?

(2)试着剪一剪,说一说。

3.教材“练习十一”第7题。

说出图中我们学过的图形,用字母表示,如梯形BCDF。

(1)小组之间说一说,看谁说出的图形最多。

(2)小组代表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梯形的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能测量和画出梯形的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能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

3、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画梯形的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9情境图。

提问:你能说出图片上这些物体的名称吗?这些物体上都有相同的什么图形。

2、课件出示从物体上抽象出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像上面这样的四边形叫梯形。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梯形。(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画梯形。引导: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梯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画一个梯形呢?请同学们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

(1)组织学生在教材方格纸上画出梯形。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画图情况,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2)展示学生画好的梯形,进行集体评议。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梯形。2.观察、交流梯形的特点。

引导思考:同学们可以将梯形和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看一看、说一说梯形有哪些特点?

(1)学生独立观察梯形,再在小组内说说梯形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梯形的特点:梯形也是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长度不相等。

3.概括、总结梯形的定义。

(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交流,找到了梯形的许多特点,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梯形吗? 学生自学教材第90页的一段话。

(2)组织交流。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画出的梯形上标出上底、下底、腰。4.认识梯形的高。

(1)动手操作,尝试画高。布置任务:在上面梯形的底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线。学生在教材的梯形图上进行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交流讨论,学习画图的方法。通过交流认识到这样的垂线可以画无数条。(3)认识梯形的高。教师介绍:从梯形一条底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叫作梯形的高。教师一边介绍,一边在图上标出“高”。

(4)画高。组织学生画出方格纸上梯形的高,并分别量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完成后,让学生指一指:画出的高分别垂直于哪一组对边。5.认识等腰梯形。

(1)课件出示等腰梯形图。引导:观察这个梯形,你有什么发现?用尺子量一量教材上的梯形图,验证一下你的发现。

(2)交流发现。学生交流得出这个梯形中两腰的长度相等。明确:这个梯形两腰的长度是相等的,这种比较特殊的梯形,叫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反馈完善

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梯形。

2.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判断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在梯形图上标出上底、下底和腰。

3.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2题。(1)学生动手画一画。

(2)投影展示学生画的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评价。教师相机介绍直角梯形。

四年级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三、动手操作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

1、教师演示。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会有变化?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四、思考

1、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2、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五、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

2、七巧板拼一拼。用两块拼一个梯形。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下面的图形中有()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四年级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第8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力图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优势,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不仅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事例,同时还参考远程教育网上资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让学生体验1小时与1分钟的时间概念,使学生建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时间观念。其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来获取知识,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再次,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自主发展。数学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思维的翅膀永远张开,始终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培养,智慧得到增长。

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小时=6 0分钟,并能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2.经历1小时、1分钟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小时=60分钟。

教学难点

理解1小时=6 0分钟,并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

教学准备

远程教育网多媒体课件、学具钟、钟面模型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电脑出示动画人物“路路”。

师:小朋友,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上一次小白兔输得很不服气,于是它约小乌龟到绿树成荫的圆形运动场来比赛,看谁先跑完一圈,还请路路当裁判。它们站到同一起跑线上,路路一说开始,它们就跑起来了。(多媒体演示)

教师提出问题:(1)它们所跑的路程一样长吗?小乌龟跑了多少?小白兔跑了几个这么长呢?(2)它们所用的时间相同吗?

随后教师引出“钟表”: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这样的赛跑(多媒体将乌龟与兔子分别变成时针与分针)。今天,我们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让我们到路路家去看一看吧。

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路路是几时几分上学的?你们呢,又是什么时间吃饭的呢?什么时间睡觉的呢?

学生先在钟面上把时间拨一拨,再交流。

师:小朋友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多好呀!看来我们在生活中是离不开时间的。要知道时间,就要先学会看钟表。

[新课伊始,运用远教资源网上课件,以龟兔赛跑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这个故事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欲望油然而生,迫切希望自己能揭开钟面上“龟兔赛跑”的秘密,从而以充足的兴致参与到学习中。]

2.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师:仔细观察钟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钟面上最长的针是秒针,最短的是时针,还有一根是分针。今天,我们先来认识时和分。(板书课题:认识时、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点学生发言。

师:钟面上的数字和圆点一一对应,均匀地排成了一圈,它们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 2个大格。每个大格还分成了5个大小相等的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你是怎么知道的?(点学生说,鼓励多种不同的数法:1个1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

小结: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一共有1 2个大格和60个小格。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从而达到认识钟面的目的。在“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的问题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用多种形式数一数,使学生不仅对钟面上的大格、小格加深了印象,而且感受到同一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

进入远教资源网上视频:分针走了一小格。

师:请拨动你的钟面,也让分针走1小格。

分针走I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呢?(揭示: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学生随视频拨钟,看钟面说出分针走了多少分。(分针走5小格、走10小格、走30小格……)同桌的同学互相说说分针走了多少分。

[这个环节充分运用了远教资源。生动的讲解使课堂更加条理清楚,知识点落实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手、脑等功能的使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拨钟练习,体现学习的层次性,让学生在看、拨、想的过程中知道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多媒体演示远教资源网上视频:时针从12走到1。

师: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呢?(揭示: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学生拨钟练习:时针从数字1走到2,走了多少?从数字5走到6呢……

师:你还能找出这样的1小时吗?(指名说)时针从1 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指名说)

[在注重动手操作的同时,注意引导区别时针走一大格和走几个大格的不同,在操作、比较中使学生学会方法,学懂知识。]

师生共同探索时和分的关系。

(1)猜测:时和分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拨钟面,在小组中讨论时、分的关系)

(2)验证:多媒体课件演示“分针走60小格,时针正好走1大格”的过程。

(3)归纳: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正好走1大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所以1小时=60分钟。(板书:1小时=60分)

[运用远教资源网上的多媒体课件,在形、声的演示下,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一归纳的过程,充分给予学生合作交流、探索规律的机会。对于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获取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究,并给予鼓励,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3.加强体验巩固拓展

(1)体验1分钟。

教师播放1分钟音乐,学生数脉搏、做眼保健操、跳绳,然后记录,最后交流。

师:1分钟的时间里,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能播180个字,银行点钞机能点1 5 00张人民币。1分钟虽然很短,但充分利用却能做很多事。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直接体验与间接感受,引导学生了解1分钟的珍贵,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又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2)体验1小时。

出示填空: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集体订正。

师:1小时中小朋友能做这么多事,那么,爸爸妈妈们又能做哪些事呢?请大家回家做个小小的调查,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上课、下课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最贴近的事情中感受1小时。课后做调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1小时的认识,有利于对其时间观念的培养,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师:请大家课后再阅读远教资源网上的扩展教学小资料。

四年级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0、71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教学难点: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教学用具准备: 图形、直尺、三角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关键是看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愿意接受挑战吗?(生答:愿意)

师:

1、我们以前已学过很多图形了,请仔细观察我们的学校:你发现了哪些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师:这些图形都是什么形呢 生:四边形。

2、画一画你知道的四边形?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四边形,谁来说一说他们的名称?(生说出名称)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四边形,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生:封闭的图形。

课件出示: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四边形。师:同学们回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生: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对边平行,且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师: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形符合长方形的特征,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下面这两个图形你认识吗?(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贴在黑板上)。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王国进一步来探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又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用学具分别量

一量它们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像这样写下来。并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四人小组活动开始。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点。(1)汇报发现。

师:谁来大胆汇报自己的发现?你是怎样知道的?(指名说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师:谁还有其它的发现吗?(2)验证结论

师:刚才有的同学找到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我们一起来验证吧,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方法:用直尺、三角尺平移验证)(3)总结概念。

师:(边操作边说)这组对边平行,这组对边也平行,两组对边都平行。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吗?(指名回答)

揭示概念:[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并板书)(4)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

师:在这定义中,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点?

生:两组,平行,四边形。

师:你真会找。我们把重点词读重音,齐读一遍。生:学生读。

师:下面我们男女同学比赛,看谁读得好。(男女分别读)师反问:要想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

3、认识梯形(1)汇报发现

师:梯形的边又有哪些特点呢? 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你们都有同样的发现吗?(板书)生:有。(2)验证结论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课件动画播放)

师:(边操作边说)这组对边不平行,这组对边平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3)总结概念。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四边形叫“梯形”吗?

揭示梯形概念(课件演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并板书)

(4)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

师:在这定义中,你又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点? 生:只有一组,平行的四边形。

师:你找得真准确,我们把重点词读重音,再读一遍。师:下面我们来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师反问:要想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必须要符合什么条件?

4、巩固练习

(1)指练习中1、10问:它为什么不是梯形?它其实是个平行四边形,那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不同?

(2)指练习中3、4、13、15分别问:它为什么不是梯形也不是平行四边形?

5、教学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的图形了,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师:我们先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两组对边都平行。

师: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四人小组讨论)师:指名汇报。

师总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特殊在哪里?(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共同的特点)生:四个角都是直角。师:梯形有没有两组对边平行?

生:没有。

师:所以梯形自己为一类。

教师总结:所以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中,有平行四边形、梯形、一般四边形这几个家庭组成,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家庭中,包含有长方形这个特殊的小家庭,长方形这个小家庭中又包含正方形这个特殊的成员。(在师生探讨的基础上课件演示四边形的集合图)

师:现在我们对照这个集合图,同桌互相说说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生:学生活动。

师:谁来说说它们的关系。(指名说)

6、质疑

师:请打开课本70--71页,看一看还有没有问题呢?

7、感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生活中的应用(播放课件)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应用也很广泛,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吧!

四年级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第10篇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内容。在三年级上册中,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单元让学生直观认识四边形,其中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平行四边形通过活动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这一特征。而梯形是第一次出现。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以听、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理解深刻、印象久远。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

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研究,我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以及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有效地突破了重点。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用集合图形表示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使难点得以有效突破。在学生独学环节中,时间安排不是很充分,个别同学的成果展示中略显缺乏自信。

四年级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第11篇

2、第72页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具准备:图形,剪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1、回顾旧知。

师:观察下列图形它们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课件展示)生:(四条)

师:上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指名学生回答)用两个三角板检查一下平行四边形的每组对边,有何特点? 生:分别平行

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他和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呢?

(1)教师演示。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先让学生充分地说然后课件展示。

[教学设计: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并且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具,展示它的底和高,让学生直接感官触摸到,加深认识。)

(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课件展示)

师:认真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有几条高?他们相对应的底各市哪条线段?

(给学生几分钟的观察时间,然后同位相互说说,最后教师指名回答。)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课件展示)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

(73页)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的名称,并会画它的高,并且通过练习加深印象。]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师:谁还记得梯形的定义?

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师:(课件展示)梯形的定义。现在我们一起认识一下梯形个部分的名称。在梯形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让学生利用梯形的学具,同桌相互练习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师:梯形的高怎么画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课件展示)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完成72页做一做2,73页1题。在梯形中试画高。

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

2)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一个直角梯形,研究它们各自的特点。

(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并且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73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

2、73页3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画高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认真思考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课堂检测A(课本4、8、10题)1、2、3、课堂检测B

1、下图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画出每个平行四边形不同的两条高。

2、画出下面梯形的高,并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3、右图中有()个三角形有()个平行四边形,有(个梯形。

4、下图中,AB和BC边的高分别是哪条线段?

课堂检测A答案

1、每条直线的两条垂涎相互平行。

2、①③④⑥

3、略)

课堂检测B答案

1、第一个图和第二个图是平行四边形。画高略。

2、略3、4、CE

四年级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第12篇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

学生主动学习, 在于内在兴趣的激发、在于内在渴望的满足。只有以兴趣的激发和需求的满足作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动力, 才能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主动性, 可以借助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情境创设, 以情境创设凸显数学知识、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提成的一种生态教学观, 情境是贯穿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将生活化与情境相互结合, 构建成生活化情境, 让学生在知识与生活的共通感知中产生亲切感与熟悉感, 让学生在知识与生活的相互美化中达成记忆与技能掌握。所以只有将数学教学寓于生活实际中, 才能实现数学知识的检验, 才能实现生活过程的体验, 实现学生数学知识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多维结合, 实现学生思维与智力的层层展开。例如, 在小学四年级《角的度量》的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将教室的一角或者是教室中物品的一角作为素材进行生活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同学们, 在我们教室之中有四处墙角, 这个墙角也是具有一定度数的, 你们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测量出这四个角度的大小吗?怎么样判定它们的度数是否相同呢?等等,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突显角度测量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知趣、知味。

二、开展小组式合作, 激发探究欲望

小组式合作是彰显学生主体价值和团体力量的关键, 是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的科学探究方式, 是在激烈的竞争形式下实现师生、生生情感激情碰撞和思维活跃发展的有效教学方式。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教学, 以开放化与多元化的合作形式进行知识的主动探究, 让学生主体在激情讨论与活力演说下能够自主探究, 让课堂教学的氛围因此而变得活跃。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 就要遵循合理搭配、科学组合、明确分工的原则, 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明确分工, 让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竞争较量, 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解答、讨论中掌握数学知识。在小组合作过程中, 教师要明确好自身的角色与地位, 要静然旁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态度与情感, 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表扬与提醒, 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增强。例如,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亿有多大》的教学中, 教师就以亿究竟有多大为起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小组式合作中进行“亿”的范围的思考, 以此引发学生的互相思考与讨论, 让亿的大小能够深入学生的脑海之中。

三、引入信息化技术, 激发求知兴趣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 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言传与身教, 因为单纯的说教形式会令学生对知识望而生畏, 会让学生困惑不解。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 要改变教师言语传授和行为指挥的保守形式, 要合理借助信息技术, 要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以信息技术中多面的优越性为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活动。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中图画与动画的形式进行数学教学展示, 让数学中的符号、图形等变得真实具体, 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教师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形式进行数学教学内容的延伸搜索, 为传统固封的数学教学注入活力, 让学生在多方面知识的摄取中拓宽视野、发展思维。例如, 在小学四年级《图形的运动》的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图形动态性的平移展示, 让学生能够在视觉的冲击下领悟到图形平移的要点与要领。

四、实行多元化评价, 激励学生进取

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 教学评价被认定为是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的一种总结, 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质量、缺陷等的一种实质性剖析。只有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 才能从根本上挖掘出课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行为的缺失, 才能从根本上找准改进的策略, 才能达成教与学双向行为的强化。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专注学生的数学成绩, 还要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内在变化;不仅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与学习态度, 还要注重评价语言的正面性与肯定性。只有这样, 才能挖掘出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缺失, 才能端正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消极负面的思想态度, 才能激发与鼓励学生奋勇进取。

总之,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四年级数学的教学, 不仅要以生活为教学延伸, 还要以技术作为教学支撑;不仅要以小组合作为教学形式, 还要以多元评价为教学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持续创新与完善优化。

摘要: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 有效教学成为教师教学所关注的核心。达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需要教师以新课改中科学有效的策略作为创新教学的根本, 以此实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小组合作,信息技术,评价

参考文献

四年级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第13篇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感受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三、教学准备

、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平行线吗?请看屏幕,这里面哪一组是平行线?

出示:

(1)提问:第②组是平行线吗?第⑤组呢?我们来看这三组平行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动态依次演示:

(2)师:认识这个四边形吗?

2.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旧知识复习,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的动画演示自然由平行线过度到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本质,为后面平行四边形意义的教学做好思维上的孕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1)提供感性材料

师:生活中你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在哪见过,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①学生尝试举例。

②教师出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实例。

a.引导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实例中的平行四边形。

b.呈现:上面的各图中都有平行四边形。

(2)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①师:我们把刚才找到的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来观察一下,结合我们对平行四边形初步的认识,谁能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预设: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是否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在1号学具袋里的小篇子上也有这些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两人一组研究研究。

②学生小组合作,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学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③小组汇报交流:

预设:

量一量:发现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相等。

画一画:分别在对边之间画垂线段,经过测量发现垂线段的长度都一样。说明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在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说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也相等。教师要及时总结:就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概括能力。

(3)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①学生尝试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如果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你想怎么说?你们先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推荐一个你们组认为说的最好的,到前面来说给大家听,让大家一听就能明白是平行四边形。

②与书上的定义进行比较。

师:(刚才大家说了自己的看法,你们想不想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读,教师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4)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什么样?想好了吗?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比较开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通过问题的引领,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适时的给予点拨,以便于学生加以总结和概括。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以用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时素材为例)

刚才同学们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时用到了平行线的性质。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语言: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的一条高。垂足所在的边就是底。

(2)还以这条边为底,还能再画一条高吗?可以作多少条高?这些高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3)练习:(出示)

①这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

②从这点怎样作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原有素材引入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平行对边间的距离就相当于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练帮助学生在对比中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概念。在学习活动中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将观察与推理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与理解。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第64页做一做

2.选择:(出示)

上图中相对应的底和高是。

A.6和1 B.5和4

c.2和4 D.3和1

3.说一说下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方格边长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底和高的意义,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哪些实际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课外延伸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画垂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垂线,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画垂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画垂线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三角板、量角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励引入

.复习旧知,揭示本质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平行和垂直这两种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

(1)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展示学生作品。这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吗?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只要它们相交成直角,就说明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1)师:刚才我们把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你能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画垂线。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通过复习前面学习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自然引出垂直的概念。旧知识的复习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通过教师的引领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互相垂直的本质就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不仅是知识上的回顾,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学习画垂线做了思维上的孕伏。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初步感知,尝试解决

师:认真思考,怎样才能保证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1)初步尝试,感知画法

①画一画:学生独立尝试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教师巡视。

预设学生有三种画法:

a.用两把三角板来画

b.用量角器来画

c.用一把三角板来画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③想一想:先让学生来谈一谈:你画出的是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2)对比观察,揭示本质

师:为什么使用三角板或量角器都可以很快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哪种方法更简单一些?

引导学生发现: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实质上就是让这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用一把三角尺来画比较简单一些。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互相垂直两条直线的画法,这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尝试画图初步感受到画垂线的实质就是让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用一把三角板来画比较简单,为后面教学学生总结画垂线的方法积累的相应的活动经验。

2.自主探究,总结方法

(1)学习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的方法

师:你能用三角板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吗?呈现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图。

②学生汇报交流,师:你能说出过直线上一点,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步骤吗?多让几个学生来说一说画垂线的步骤,逐步形成规范的数学语言。

将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然后沿着直线移动,让三角板的顶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最后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然后画上直角符号。

③演示用三角尺画垂线的过程,结合演示教师总结提升:线线重合、点点重合。线(直线)-线(直角边)重合,点(顶点)-点(直线上点)重合。牢记这两个重合就可以正确画出垂线。

④练习: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设计意图】最初自主画垂线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在教学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时,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来获取新知,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学习当中去,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与概括,让学生自主总结画垂线的方法,此时的方法总结以及操作的准确性将成为后面知识学习的基础。

(2)学习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

师: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用三角板应该怎样画呢?

出示:

①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的方法。

②学生汇报,总结方法:

先将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然后把三角板沿着直线平行移动,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直线外的点,最后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就是这条直线的垂线。

③教师演示,总结提升:一对、二移、三画、四标。

一对:直角边对齐直线;二移:平移三角板使另一边与直线外的点重合;三画:画出一条直线,就是这条直线的垂线。四标:标上直角符号

④练习: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比较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认为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在边线重合的基础上平移找点,然后沿另一条直角边画。

【设计意图】通过已有旧知识经验,学生借助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方法的迁移,自主探究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在充分感知、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画垂线的一般方法、步骤,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增强作图的规范性,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应用促学,形成能力

.先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再填空。

我发现:过直线上(或外)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只能画()条。

2.练习十第9题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画垂线方法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作图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要注意些什么?

2.小结:

(1)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在边线重合的基础上平移找点,然后沿另一条直角边画。虽然点的位置不同,但是都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2)规范作图,画直角符号。

3.拓展延伸:练习十第6题

上一篇:小明和他的电子产品作文1000字下一篇:婚庆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