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益语文真卷

2024-06-22

2025年广益语文真卷(精选9篇)

2025年广益语文真卷 第1篇

广益2015年真卷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30分)

李白嗜酒

李白嗜酒,于长安日与饮徒醉于酒肆。唐玄宗度曲,欲造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白乃浪迹江湖,竟日沉饮。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李白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竟日沉饮()...

2、翻译下列句子。帝颇嘉之 由是斥去

3、从上文看,李白的品性有三个特点。(1)(2)(3)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30分)

梅香 林清玄

①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②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③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④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⑤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⑥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⑦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香的气息。

⑧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⑨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⑩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⒒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⒓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选自《林清玄散文集》)1.请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答:

2.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答:

3.品读文章第⑩段,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答:

54文章题为“梅香”,请结合第⑧、⑨段谈谈“梅香”指的是什么? 答:

三、作文

题目:心愿

不少于300字

2015年十大语文差错 第2篇

2015年10月,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但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误“或”为“和”, 把奖项名称说成“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诺贝尔奖在1900年创立, 初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1968年, 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习称诺贝尔经济学奖。生理学和医学是两门有着密切联系但并不相同的科学, 只要在其中一个领域获得杰出成就, 便有获奖资格。因此, 奖项名称两个学科之间用表示选择关系的“或”字连接。如果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和”连接, 意思则可能成为需要在生理学和医学上同时取得建树才有获奖资格。这显然不符合该奖项的设置本意。该奖项的英文名称, 两个学科间用的连接词也是表示选择关系的“or”, 而非表示并列关系的“and”。

二、“九三”阅兵式报道中的概念错误:“抗战胜利纪念日”误为“日本投降日”

2015年9月3日, 天安门广场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有媒体在报道新闻时, 把1945年9月3日说成“日本投降日”。这个说法有误。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 日本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 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两个日子都和日本投降直接有关。2014年2月,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 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和“日本投降日”是不同的概念。

三、“抗战”纪念活动中的用字错误:“罄竹难书”误为“磬竹难书”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各地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在回忆抗战历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报道中, “罄竹难书”常被误成“磬竹难书”, 如“日军暴行磬竹难书”“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磬竹难书”。“罄”本指 (器皿) 空, 引申指用尽;古人用竹简书写, “罄竹难书”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也难以写完, 形容事实多得不可胜数。而“磬”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 形状像曲尺, 用玉、石制成。误“罄”为“磬”和字形相似有关。

四、APEC会议报道中的概念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误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2015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 峰会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 一些媒体在报道会议出席情况时出现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说法。这是经不起推敲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11月成立。1991年11月, 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 中国台北和香港 (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 以地区经济体名义,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现在共有21个正式成员, 其中既有主权国家, 也有地区经济体。“成员”和“成员国”不能混为一谈。

五、“反腐倡廉”新闻报道中的文字错误:“严惩不贷”误为“严惩不怠”

2015年反腐倡廉仍在深入开展, “严惩不贷”是媒体的高频用词, 但常被误成“严惩不怠”。网络上还有“严惩不殆”“严惩不待”等多种错误写法。这都和没有正确理解“贷”字的字义有关。“贷”义为宽恕;“严惩不贷”指严厉惩罚, 决不宽恕。“严惩”和“不贷”在逻辑上是前后呼应的。“怠”本义为轻慢, 引申指懒惰、松懈等;误为“严惩不怠”有点前言不搭后语。

六、《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的常见用字错误:“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心”

用10年时间研制而成的《通用规范汉字表》, 已于2013年6月正式公布。这是社会文字运用的法律依据。综观2015年的媒体用字情况, 有些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已做出明确规定, 但在社会用字中没有得到有力执行。“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心”便是典型的例子。“勠”义为合、并;“勠力同心”意思是协同用力, 团结一致。“勠”曾作为异体字被废止, 其含义由“戮”字承担。但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勠”字已恢复使用, 此后仍把“勠力同心”写成“戮力同心”, 是不合规定的。

七、名人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身价/身家

名人财富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比如2015年“双十一”过后, 许多媒体争相帮马云计算财富, 报道中常用“身价”一词来表示他的家产增额, 有人说增加了十几亿, 有人说增加了二十几亿。这种表述无疑混淆了“身价”和“身家”两个不同的词语。“身价”旧时指卖身钱, 现在多用来表示知名人士的出场费、劳务费、转会费等, 显然都与马云沾不上边。计算马云的家产应用“身家”一词。“身家”本指自身和家庭, 可引申指家庭资产。

八、足球赛事报道中的概念错误:“发角球”误为“罚角球”

中国足球虽在低水平徘徊, 但足球赛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2015年足球赛事报道中, “发角球”常被误成“罚角球”。足球比赛中, 球被守方队员踢出底线, 攻方队员获得发球权, 在离球出界处较近的球场角落角球区内发球, 此称“发角球”, 也称“踢角球”“开角球”等。“罚”即处罚。在足球、篮球等球类比赛中, 一方队员犯规时, 由对方队员执行射门、投篮等处罚, 此称“罚球”。守方队员把足球踢出底线, 是正常的踢球行为, 不构成犯规。“角球”不属“罚球”范围, 所以是“发角球”而非“罚角球”。

九、医学报道中的用词错误:“综合征”误为“综合症”

2015年5月, 韩国爆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 引起了世界关注, 但许多中文媒体在报道中把“综合征”误成了“综合症”。征, 意思是征象、表征;症, 意思是疾病、病症。在表示具体的疾病时, 用“症”;在表示疾病的症状时, 用“征”。这种用字分工, 在医学界已形成共识。综合征, 即代表一些相互关联的器官病变或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它指的不是某种具体的疾病, 因此用“征”字。中东呼吸综合征, 是指由于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而表现出发热、咳嗽、气短、肌肉酸痛等病征, 因病例多集中在中东地区而得名。

十、电影片名中的表达错误:《失孤》

2015年十大语文差错 第3篇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误“或”为“和”,把奖项名称说成“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诺贝尔奖在1900年创立,初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1968年,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习称诺贝尔经济学奖。生理学和医学是两门有着密切联系但并不相同的科学,只要在其中一个领域获得杰出成就,便有获奖资格。因此,奖项名称两个学科之间用表示选择关系的“或”字连接。如果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和”连接,意思则可能成为需要在生理学和医学上同时取得建树才有获奖资格。这显然不符合该奖项的设置本意。该奖项的英文名称,两个学科间用的连接词也是表示选择关系的“or”,而非表示并列关系的 “and”。

二、“九三”阅兵式报道中的概念错误:“抗战胜利纪念日”误为“日本投降日”。

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有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把1945年9月3日说成“日本投降日”。这个说法有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两个日子都和日本投降直接有关。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和“日本投降日”是不同的概念。

三、“抗战”纪念活动中的用字错误:“罄竹难书”误为“磬竹难书”。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各地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在回忆抗战历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报道中,“罄竹难书”常被误成“磬竹难书”,如“日军暴行磬竹难书”“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磬竹难书”。“罄”本指(器皿)空,引申指用尽;古人用竹简书写,“罄竹难书”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也难以写完,形容事实多得不可胜数。而“磬”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 误“罄”为“磬”和字形相似有关。

四、APEC会议报道中的概念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误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2015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一些媒体在报道会议出席情况时出现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说法。这是经不起推敲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11月成立。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现在共有21个正式成员,其中既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经济体。“成员”和“成员国”不能混为一谈。

五、“反腐倡廉”新闻报道中的文字错误:“严惩不贷”误为“严惩不怠”。

2015年反腐倡廉仍在深入开展,“严惩不贷”是媒体的高频用词,但常被误成“严惩不怠”。网络上还有“严惩不殆”“严惩不待”等多种错误写法。这都和没有正确理解“贷”字的字义有关。“贷”义为宽恕;“严惩不贷”指严厉惩罚,决不宽恕。“严惩”和“不贷”在逻辑上是前后呼应的。“怠”本义为轻慢,引申指懒惰、松懈等;误为“严惩不怠”有点前言不搭后语。

六、《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的常见用字错误:“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心”。

用10年时间研制而成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已于2013年6月正式公布。这是社会文字运用的法律依据。综观2015年的媒体用字情况,有些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已做出明确规定,但在社会用字中没有得到有力执行。“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心”便是典型的例子。 “勠”义为合、并;“勠力同心”意思是协同用力,团结一致。“勠”曾作为异体字被废止,其含义由“戮”字承担。但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勠”字已恢复使用,此后仍把“勠力同心”写成“戮力同心”,是不合规定的。

七、名人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身价/身家。

名人财富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比如2015年“双十一”过后,许多媒体争相帮马云计算财富,报道中常用“身价”一词来表示他的家产增额,有人说增加了十几亿,有人说增加了二十几亿。这种表述无疑混淆了“身价”和“身家”两个不同的词语。“身价”旧时指卖身钱,现在多用来表示知名人士的出场费、劳务费、转会费等,显然都与马云沾不上边。计算马云的家产应用“身家”一词。“身家”本指自身和家庭,可引申指家庭资产。

八、足球赛事报道中的概念错误:“发角球”误为“罚角球”。

中国足球虽在低水平徘徊,但足球赛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2015年足球赛事报道中,“发角球”常被误成“罚角球”。足球比赛中,球被守方队员踢出底线,攻方队员获得发球权,在离球出界处较近的球场角落角球区内发球,此称“发角球”,也称“踢角球”“开角球”等。“罚”即处罚。在足球、篮球等球类比赛中,一方队员犯规时,由对方队员执行射门、投篮等处罚,此称“罚球”。守方队员把足球踢出底线,是正常的踢球行为,不构成犯规。“角球”不属“罚球”范围,所以是“发角球”而非“罚角球”。

九、医学报道中的用词错误:“综合征”误为“综合症”。

2015年5月,韩国爆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引起了世界关注,但许多中文媒体在报道中把“综合征”误成了“综合症”。征,意思是征象、表征;症,意思是疾病、病症。在表示具体的疾病时,用“症”;在表示疾病的症状时,用“征”。这种用字分工,在医学界已形成共识。综合征,即代表一些相互关联的器官病变或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它指的不是某种具体的疾病,因此用“征”字。中东呼吸综合征,是指由于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而表现出发热、咳嗽、气短、肌肉酸痛等病征,因病例多集中在中东地区而得名。

十、电影片名中的表达错误:《失孤》。

2015年十大语文教育热点揭晓 第4篇

除此之外, “一带一路, 语言铺路”“真语文热度继续走高”“《再别康桥》 引发诗歌教学大讨论”“语文版教材增加传统文化内容”“高考作文变化引发关注”“各地中考招生增加语文含金量”“语文版教材选文作者、诗人汪国真逝世”“网络语言继续走红”“教育部连续10年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等过去一年中的语文大事件也都榜上有名。

活动现场, 《中国青年报》原副社长谢湘对2015年十大语文教育热点进行解读, 她说:“我认为语文老师是我们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人生导师, 也是我们知识的启蒙者和奠基人, 因此我们终身都要感谢语文老师为我们的成长助力, 为我们的成长奠基。”与会老师纷纷表示, 十大热点评选活动非常好, 通过这一活动, 大家可以清晰看到年度语文生活的变化, 看到语文教育的发展, 从而更好地引导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

2015年十大语文差错 第5篇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误“或”为“和”,把奖项名称说成“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诺贝尔奖在1900年创立,初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1968年,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生理学和医学是两门有着密切联系但并不相同的科学,只要在其中一个领域获得杰出成就,便有获奖资格。因此,奖项名称两个学科之间用表示选择关系的“或”字连接。如果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和”连接,意思则可能成为需要在生理学和医学上同时取得建树才有获奖资格。这显然不符合该奖项的设置本意。该奖项的英文名称,两个学科间用的连接词也是表示选择关系的“or”,而非表示并列关系的“and”。

二、“九三”阅兵式报道中的概念错误:“抗战胜利纪念日”误为“日本投降日”

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有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把1945年9月3日说成“日本投降日”。这个说法有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两个日子都和日本投降直接有关。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和“日本投降日”是不同的概念。

三、“抗战”纪念活动中的用字错误:“罄竹难书”误为“磬竹难书”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各地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在回忆抗战历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报道中,“罄竹难书”常被误成“磬竹难书”,如“日军暴行磬竹难书”“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磬竹难书”。“罄”本指(器皿)空,引申指用尽;古人用竹简书写,“罄竹难书”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也难以写完,形容事实多得不可胜数。而“磬”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误“罄”为“磬”和字形相似有关。

四、APEC会议报道中的概念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误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2015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一些媒体在报道会议出席情况时出现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说法。这是经不起推敲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11月成立。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现在共有21个正式成员,其中既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经济体。“成员”和“成员国”不能混为一谈。

五、“反腐倡廉”新闻报道中的文字错误:“严惩不贷”误为“严惩不怠”

2015年反腐倡廉仍在深入开展,“严惩不贷”是媒体的高频用词,但常被误成“严惩不怠”。网络上还有“严惩不殆”“严惩不待”等多种错误写法。这都和没有正确理解“贷”字的字义有关。“贷”义为宽恕;“严惩不贷”指严厉惩罚,决不宽恕。“严惩”和“不贷”在逻辑上是前后呼应的。“怠”本义为轻慢,引申指懒惰、松懈等;误为“严惩不怠”有点前言不搭后语。

六、《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的常见用字错误:“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心”

用10年时间研制而成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已于2013年6月正式公布。这是社会文字运用的法律依据。综观2015年的媒体用字情况,有些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已做出明确规定,但在社会用字中没有得到有力执行。“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心”便是典型的例子。“勠”义为合、并;“勠力同心”意思是协同用力,团结一致。“勠”曾作为异体字被废止,其含义由“戮”字承担。但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勠”字已恢复使用,此后仍把“勠力同心”写成“戮力同心”,是不合规定的。

七、名人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身价/身家

名人财富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比如2015年“双十一”过后,许多媒体争相帮马云计算财富,报道中常用“身价”一词来表示他的家产增额,有人说增加了十几亿,有人说增加了二十几亿。这种表述无疑混淆了“身价”和“身家”两个不同的词语。“身价”旧时指卖身钱,现在多用来表示知名人士的出场费、劳务费、转会费等,显然都与马云沾不上边。计算马云的家产应用“身家”一词。“身家”本指自身和家庭,可引申指家庭资产。

八、足球赛事报道中的概念错误:“发角球”误为“罚角球”

中国足球虽在低水平徘徊,但足球赛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2015年足球赛事报道中, “发角球”常被误成“罚角球”。足球比赛中,球被守方队员踢出底线,攻方队员获得发球权,在离球出界处较近的球场角落角球区内发球,此称“发角球”,也称“踢角球”“开角球”等。“罚”即处罚。在足球、篮球等球类比赛中,一方队员犯规时,由对方队员执行射门、投篮等处罚,此称“罚球”。守方队员把足球踢出底线,是正常的踢球行为,不构成犯规。“角球”不属“罚球”范围,所以是“发角球”而非“罚角球”。

九、医学报道中的用词错误:“综合征”误为“综合症”

2015年5月,韩国爆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引起了世界关注,但许多中文媒体在报道中把“综合征”误成了“综合症”。征,意思是征象、表征;症,意思是疾病、病症。在表示具体的疾病时,用“症”;在表示疾病的症状时,用“征”。这种用字分工,在医学界已形成共识。综合征,即代表一些相互关联的器官病变或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它指的不是某种具体的疾病,因此用“征”字。中东呼吸综合征,是指由于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而表现出发热、咳嗽、气短、肌肉酸痛等病征,因病例多集中在中东地区而得名。

十、电影片名中的表达错误:《失孤》

《失孤》是一部以“打拐”为题材的电影,由刘德华、井柏然、吴君如等主演。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走失,雷泽宽走上了长达十几年的寻子之路。途中偶遇四岁时被拐的修车工曾帅,两人结伴同行,并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谊。最后雷泽宽帮曾帅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而他自己则带着曾帅送他的导航仪,独自踏上寻子之路。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也指年老无子的人。无论是父亲走失孩子,还是孩子被拐与父母分离,都不能称为“失孤”。《失孤》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名字。

2025年广益语文真卷 第6篇

1. 材料选择:选用非连续性文本,文体类型更丰富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继2015年春季高考出现非连续性文本以后,2015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一再次选用一篇图文混合的文本《地图与理论模型》。

此外,现代文二选用了叙事性文学作品。虽然小说(包括叙事散文)是文学门类中最重要的一种,也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但是多年来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却一直使用散文,特别是以抒情散文居多。其原因可能是命题者考虑到叙事写人所需费的笔墨较多,而试卷总字数又有限制。如果一定要选,要么容易失之于浅显,要么命题点会比较少。但是,今年在减少一道题目的情况下,试卷选用了张抗抗的一篇叙事作品,让选文的类型更加多样化,可以对教学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2. 试题编制:提高古诗文赋分,知识考查更全面

古诗文的分值连续三年得到增加,从42分到43分,再到今年的44分,今年的1分加在了第五大题上。该大题除翻译外,破天荒地出现了一道分值为5分的简答题(“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同时,文言文一的字数也从以往的四百多字空前地大幅增加到近八百字,对古文阅读的强调可见一斑。而前几年一直出现在现代文一的逻辑排序题也安排在了文言文阅读二。

文体及其文章学知识得到重视。在多年淡化知识与淡化文体以后,随着人们对此问题认识的深入,今年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变化。为了知识范围考查的广泛性,阅读文本的文体特征被得到强调,说明、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语言材料在试卷中都有呈现。与之相关,大量的文章学知识出现在题干与答案中。不再刻意回避名词术语概念,这是非常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倾向。

本年度选择题难度突然加大,也与上述情况有关。以往的选择题多在文本的内容上设题,考虑到内容理解的主观性,为避免争议,“坑”挖得都不深。但今年风云突变,多在文本构建的技术层面上命题。这是文本构建的硬件,客观性较强,可以较好地处理题型的客观性与文本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

3. 题型调整:减少阅读总题量,思维要求更高

今年的语文试卷总题量减少一道题,而选择题又增加一道题,这样一来简答题的分值就大幅度提高了。4分及其以上的题目达到10道(默写除外)。而仅有的几道填空题,对语言加工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有了字数的限制。分值提高,思维含量加大,应答的复杂性也就随之增加了。当然,也更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了。尤其引人关注的是现代文二,除一道3分的选择题外,其他5道题目的分值全部都是4分。这种强烈的信号,确实耐人寻味,从能力层级来看,皆属于高阶思维。可见增加了单题的分值后为考查更复杂的情境与心理特征留足了空间。

4. 评分改进:使用整体评分法,阅卷评分更精准

如前所述,鉴于人文学科本身的非线性与汉语言天生的模糊性,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简答题渐渐告别对细枝末节的考查,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与之配套的便是整体评价法(评分量表)的使用。整体评价法与按点给分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默认答案要点之间的思维含量是不同的,当然赋分也就不同。同时也为精准地测量某项能力提供了评价上的保障。如此评分,就避免了以往常常出现的虽然根本没有理解句意却凭借强记名词概念得分甚至得高分的不合理。这种评价方式已经出现了好几年,已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5. 作文命题:不再是二元对立,命题情境更复杂

相对于前四年,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作文材料在闭合的同时(“造就和谐的自我”),核心概念之间增加了张力(“坚硬”与“柔软”并不构成直接的非此即彼)。又是“坚硬”“柔软”,又是“和谐的自我”,还要思考“如何对待它们”,可见问题情境渐趋复杂。

二、高考语文复习教学的四个关键词

1. 教材

高考需要测试的知识有很多,到底应抽样考查哪些知识呢?命题者采用的办法是以文体阅读为切入点随文考查。文体即文本的组织形式,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组织形式,相应地也就涵盖了各自不同的阅读知识和能力要求。这些内容如何复习?对比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二的选文,课本里有两篇课文值得教师关注,一是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二是莫泊桑的《项链》。两篇课文各有特点,《守财奴》涉及的知识范围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以及神态表现,《项链》涉及的知识范围是分析人物心理转变的原因以及续写结尾,都恰好契合了考试的测量目标。如果能在教学中予以关注和落实,相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能力

虽说试卷年年“稳中有变”,但毕竟以“稳”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结合“考试手册”及“教学基本要求”,将最基本的知识点在课堂上予以落实。

一是社科类语体文,在教学时需要加强基于逻辑思辨的文章分析:

界定中心概念的定义,如今年试题中的“理论模型”等;厘清文章结构、层次、思路,筛选信息,概括段落、层次大意,如“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判断、辨析这类文章的表达方式与语言风格,如“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等。

二是文学类作品,在教学时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文学嗅觉:

细致地品味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如“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细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内在肌理,如“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通过联想、想象获得画面感和切身体会,如“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等。

三是文言文,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夯实学生阅读古文的基础能力:

熟悉并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词法、句式;提高文言文本中事件与人物的归纳与概括能力;提高对文言文各种手法、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以及对其理性内涵的分析、评价能力等。

四是诗词教学过程中,在多读多背的前提下,应引导学生掌握作者心理来读诗的意识:

掌握某些诗词特有或者常用的词汇、语法、修辞知识;细致体会优美的意象、真挚的情感,如“下阙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等。

3. 思考

思考包括经验思考和理性思考。所谓理性思考,重在事理的辨析,而事理的辨析需要在形式逻辑的框架下进行。所以,教师要在指导学生阅读与写作时,适当教授一些形式逻辑与哲学思辨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辨能力,尽量减少经验思考。

一是在阅读中突出分析。

对于写作特点方面的术语,不能仅止于要求学生识记与理解,而是要加强与相邻概念的辨析及其具体使用效果的分析。如第4小题的C项,原文是“不仅要表示出所有的街道、建筑的地点,而且还要表示出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甚至还要表示出全部的植物、被丢弃的自行车等”,可见第12段写到“植物”“自行车”,是一种不完全的样本罗列,是“举例”,而不是选取代表性事物的“举例子”。要想作出正确选择,就得准确辨析“举例子”与“举例”。

二是在写作中强调说理。

不少考场作文在确定主旨之后,通篇采用举例,形式单一,缺少议论和分析。这就是思维单调和肤浅的表现。人们行为和思维的模型主要有四个:“描述性”“规范性”“指导性”“归因性”。许多学生仅停留在“描述性”这一层次,写作时等于是以生活经验印证材料。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对学生作多种思维模型的培养,如训练其作“规范性思考”(应该怎么样)、“指导性思考”(在某种条件下将会怎么样),以及“归因性思考”(分析产生结果的多种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说理能力。

4. 现实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继承了上海卷近几年的风格,在强调思辨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内心的体验。这些作文题目多少都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它超越了当下,又在当下被普通的生命经历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思考身边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帮助学生丰富写作内容,学会将生活、新闻、历史等素材化,进而论据化。

2025年广益语文真卷 第7篇

一、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1.试题短评

2015年高考的阅读材料为《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文章充分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性,文章体裁兼具了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特点,并且内容丰富、视角宽阔,这不仅让学生对金融知识的认识有所提升,更体现了现代国家市场经济的繁荣。题干的长度适中,出题人着重考核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题目的难度适中。

2.备考建议

对于备考此类型的题目,学生首先应该多关注当今的社会热点事件,如环保问题、国家的经济政策等。通过阅读相关科普书籍和关注新闻来获得相关的知识。其次,题目主要以“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的角度出现,虽然不涉及知识的深度考查,但是需要考生非常细心,发现选项的细微差别。

二、文言文类文本的阅读

1.试题短评

2015年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为“二十四史”选段,字数将近600字,问题非常正统,题目类型与前几年类似,不外是材料选句的翻译、断句和句子含义的整合与概括。此外,关于文言文的实词考查这次并没有出现,而是出现了对学生文化常识的考查,虽然是文化常识较为新颖的考查方式,但难度不大。

2.备考建议

首先,这次选择了非常正统的“二十四史”其中的一篇,就提醒了学生在备考时应该多多阅读课外的正统文言文,以达到扩充相关知识的目的。其次,学生要学会以课本为基础,因为试卷出现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平时对课文的学习和积累获得。最后,要不断地完善和调整自己的思考途径,题型并非一种,因此,思考的方式也是灵活多变的,要学会按照相应的思路进行解答。

三、古代诗歌文本的阅读

1.试题短评

2015年唐诗是考查的重点,考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是要学生阐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抒发的情感和使用的表达方式。

2.备考建议

学生应该提高自己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诗歌作为古代文体的一种,其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是不同的。因此,学生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能将诗歌的内容和含义完整无误地翻译过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题干的主要意思。而且,学生也需要关注诗歌中出现的议论和抒情的句子和词汇,这通常都是表达作品主题的关键。

四、古诗词的默写

1.试题短评

从2014年开始,关于古诗文默写,不再延续给出上文默写下文或者是给出下文默写上文的模式,而是需要学生按照提示所表达的内容来进行思考,从而写出符合题干意思的原文。2015年依旧采用了这一方式,虽然难度略有提升,但是没有出现冷门或者是奇怪的默写要求。

2.备考建议

面对这一类型的考查,学生要关注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及其中标注的重点来进行背诵诗歌,而且要持续性、有计划地完成背诵的任务。当然,只记住名篇名句还不够,还应该对所背诵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消化,尤其是对那些通假字、近义字、容易写错和理解错的字进行深刻记忆,并多加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这种题目做多了自然就能够在考试中轻而易举地发现出题者的意图。

五、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1.试题短评

文学文本的材料来源,并不仅限于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国外的优秀作品,共通点在,文章的作者都是非常有名的。多角度、多范围的选择文学材料的原因,是要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出不同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心理变化和民族精神。文章的材料篇幅适中,在2000字以下,题目主要以人物的形象、作品结构的设计和文章各层次的含义为考点。

2.备考建议

考生在面对此类试题的时候需要熟练掌握小说的文体特点,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时代背景的。答题时也可以先读题干再读文章,这样有利于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更快找到与问题相符的内容。此外,学生还需要熟练掌握相关问题的答题“模板”,这会使解答省时省力,还有可能得到满分。

六、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1.试题短评

近些年高考试题的实用类型文本阅读题材以人物传记为主,2015年的高考试题依旧是这样的风格。选择人物传记的原因是为了展现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名人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样也会直接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考查的主要内容也是名人的生活经历或者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导致失败的原因等。

2.备考建议

考生首先要了解题干涉及的基本问题,如文本的层次与结构,从中找出主人公的相关事迹、情感的变化和行为等。只有考虑得面面俱到,答案才能够八面玲珑。此外,在答题的时候一定不能将原文不加改动地搬到答题纸上来,要加入例子和自己的思考与分析才行。

七、写作

1.试题短评

近几年的材料作文都非常新颖。与以往的材料主题过于宽泛让学生难以立题,或者主题过于死板让学生难以发散思维不同,近几年的材料在易于学生掌握主题的基础之上,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进行思维的发散,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立场进行思考,因此不会出现严重跑题的情况。2015年的材料作文也非常新颖,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关注到了社会热点。这样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探讨的不再是“他人”,而是“自己”,注重的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个体。

2.备考建议

对于写作来说,学生首先要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而且不应该是单一的,应该涉及各个方面,只有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才能足够饱满和充实,而不是空口无凭的大道理。其次是文章应该有层次,思路分明,体现中国文章的“起承转合”。同时,在充实文章内容的时候,也应该让文章有吸引人眼球的开头和升华主题、首尾呼应的结尾,能让人念念不忘。此外,要字迹工整,不能潦草,否则会影响教师的阅读感受。最后,在达到字数的基础上,要让文章没有太多无意义的词汇,文章应避免漫无目的的胡说八道,偏离主题,如果写散文,要时刻谨记“形散神不散”的原则。

总之,针对高考中的不同题型,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要灵活掌握,不要千篇一律。语文教师要根据高考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考形势,考出好的成绩。

2025年广益语文真卷 第8篇

《语文建设》策划的“真语文大讨论”持续升温,引来四方人士的新锐见解

“真语文”大讨论是针对语文教育中“非语文”“泛语文”“假语文”状况进行的。

由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策划的“真语文”系列活动,一经推出,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参与。很多关心语文教育的人士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解读“真语文”、实践“真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真语文’的提出是语文教育界的一场革命”。 (荣维东语)

关于“真语文”的讨论,核心的问题是:何为真,何为假?初始的讨论似乎主要是在一些现象的描述上,讨论的文章基本上停留在操作层面,缺少对“真语文”的深度理论探讨。随着“真语文”大讨论的不断深入,一些专家学者在讨论中引入“语用学”,提出“语用教育观”,从语用视角出发,探讨以语用为核心的语文课程内容构建,以期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的语用转向。这种“语用学转向”的立论视角突破了操作规程的层次,是“真语文”讨论的重要推进。

“真语文”的理论根基是什么?《语文建设》2015年第4期,集中刊发了西南大学荣维东、上海师范大学李海林、山东师范大学曹明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李冲锋的研究文章。他们认为,真语文的理论根基是“语用学”,语文要回归语言本体。语文课程内容和目标只有立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把语言文字及其运用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立足点,才有可能避免各种假语文的发生。

高校学者的观点对我们理解“真语文”打开另一扇窗,使其讨论更接地气,更加深入。

语文名师论道“语文真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

随着“真语文”大讨论持续升温,《中学语文教学》从今年起,开设“聚集语文真问题”专栏。之所以要“聚集”,是因为语文教育讨论中话题繁杂、炒作不断,却又主题不集中、问题无解。

所谓“真问题”,是指与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特点,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建设、实施的基本理论和思路,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等密切相关的一些基础的本源问题。聚集这些“真问题”,认真踏实、平心静气地进行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探讨,以求语文教育从标准到教材,从教学到评价的真正进步,从而走向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的真正建构。

语文“真问题”大讨论,首推《语文课程标准》问题。

理想的课程标准应该是怎样的?怎样看目前的课程标准?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首都师范大学王云峰在《沧桑百年话“课标”》一文中认为,“课标”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要有清晰的教育价值导向,二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的设计和规划必须是系统、清晰和明确的,三是课程标准要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重视课程标准的规范性、指导性的同时,要给课程实践者留下足够的课程创造空间。

怎样看待目前的课程标准?有研究者认为,2011年新版课程标准最大的进步在于语文课程性质目标的定位,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语文素养中的核心地位,这是中国语文教育十年来最了不起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拨乱反正的作用。然而,新理念构建的语文教育却迟迟未见令人满意的显效。理想为何难以着陆?有识之士审视两版语文课程标准认为,两版语文课程标准都没有给出一个完整、清晰的课程内容体系。新课标在废弃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之后,“教什么”的内容体系存在相当的模糊性。《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内容”规划仍需调整。

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是关于语文本体论的问题,是关于语文的本源与实质的问题,是语文教育的元问题。有论者提出,“学习语言、研究语言、运用语言,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本体价值,就是语文课应该干的事情。”有研究者认为,“相对系统的、规范的书面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并从中获得精神的营养与哺育;认同、尊重母语,进而认同、尊重与继承民族文化,应该是语文课程价值的集中体现。”

聚集语文“真问题”,不是玩概念,不是赶时尚,而是有真意在,对于语文课程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语文味”之争烽烟再起,各方观点殊异,聚讼纷纭

任何一种理论的建树都是有心者的不懈探索,“语文味”背后的思考一直萦绕人们的心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针对当前有一定市场的“语文味”,又一次引发人们的讨论,这或许就是因“语文味”自身的种种冲突矛盾而引发的。

有论者分析认为,“语文味”本来是一个相对于“泛语文化”提出来的新概念,它的存在本身就没有准确的定位;有人直言,应该将其请下神坛。

还有论者指出,“语文味”是个“伪命题”。分析者认为,数学课没有呼唤教出“数学味”,英语课没有倡导教出“英语味”,却要求语文教师上出带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切不可把语文弄得神神秘秘、玄而又玄。因此,与其讨论语文味,还不如讨论语文的性质功能。

“语文味”有没有比较成熟的定义?是否称得上真正的教育理论?学有专攻的专家们给出了真知灼见。这两年以两位著名特级老师的争论为代表,展开深入持久的讨论。他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语文味教育理论,“语文味”之论争,因而烽烟再起。

上海市特级教师王林在《语文味教学理论批判》(《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0期) 一文中,阐述了两个主要观点:一是“语文味教学理论中,教师的眼中没有学生”;二是在“味道”说下,将把语文教学引入狭窄的死胡同。

深圳市教科院程少堂在《缺乏学术素养批评可以休矣》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期) 一文中作了回应。称“企图否定一个影响深广的理论,不引用、不攻击它的核心概念,只是凭感觉、形而上学地寻章摘句,就鲁莽操起板斧大加砍杀,大加批判,只能暴露出批评者学养的不足。”

针对程少堂的回应,王林觉得有话要说,他在《语文味到底是什么味》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3期) 一文中分析认为,“语文味”这个概念是一个对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缺少概括的概念,“语文味”的定义是一个没有核心内涵,只有模糊空泛外延的定义。这样的“语文味”教学理论,其根基是空虚的,其理论是组装的,其逻辑是不严密的,因而是难以成立的。

“××语文”“语文××”的提法不断翻新,业内人士有了各抒己见的言说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在主体性、创造性更容易被激活的时代,如今的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显示出更强的“立言”愿望。人们喜欢在“语文”这个学科名词之前或者之后简单地加个新词,当下有关“××语文”或者“语文××”之类的说法有60多种。

对于语文学科建设中存在着的大量“××语文”或者“语文××”,语文界有了各抒己见的言说。

张一山在《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第2期撰文指出,新课改十多年来,许多有教学经验的、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都渴望在“语文”这个名词前加个亮丽光鲜的词语,以显示自己语文课堂教学有别于他人,这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繁荣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但简单地、填空式地对“语文”动手动脚的做法,只是概念翻新,并不是语文课程建设应持的理念。他认为,从深化课程改革层面看,语文创新不应只是概念创新,而是要在理念、方法、实践上真正有所突破。用亮丽的词语装扮“语文”,是课堂大忌。对于这类“××语文”或者“语文××”的创新,应冷静看待。

关于“××语文”的热议,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李仁甫在《语文教学通讯A刊》撰文,为“××语文”辩护,他提出,所谓“××语文”,其实就是语文多面体的一个侧面、一条缝隙、一个斑点。它在本质上跟过去“××法”“××式”的命名方式是一回事。只不过是如今的名师显示更强的“立言”愿望,从而有了一个个基于一点而希望做细做实、做大做强的壮举。他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人在“一个侧面、一条缝隙、一个斑点”上使出做细做实的功夫,需要无数的“××语文”来丰富和完善“语文是什么”的答案。当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无疑对一些敏感话题、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免不了产生思想碰撞、观点交锋。语文教育中对诸多问题的争论多发源于语文教育和教学的实际困惑,都是新理念推广和实施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笔者看来,争鸣,应该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种常态,应该成为一种快乐的思想交锋,成为语文界研究者之间坦诚而率真的交流。商榷带来理解,交流产生交融,切磋增进共识。在争鸣中倡导良好的学风,尊重理性,包容异见。

倡导思辨性阅读,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开辟一条全新的路径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和质疑的方法和精神气质,批判性思维素质的培养也是语文课程的需要。这一思想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有体现。课标在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教学建议”中提到“阅读反思和批判”;但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中,批判性思维几乎是一个盲点。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倾向,偏于感性,偏于“小文艺”,理性思维明显不足。吴格明教授在《语文学习》撰文提出,语文教学应当倡导思辨性阅读。这是因为当前的阅读教学缺少思辨,缺少必要的、有质量的思维活动。倡导思辨性阅读,就是要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含量,就是要在语文教育中弘扬庄严、深刻而又充满活力的人类理性精神。文章认为,倡导思辨性阅读,不仅是因为学生素养的发展需要思辨性阅读,更是因为语文教育的实践忽视,甚至淡化了思辨性阅读,还因为我们民族文化中理性精神的贫乏。倡导思辨性阅读,还因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浅阅读的时代、娱乐文化的时代。文章呼吁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应当理直气壮地、响亮地倡导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形成对于知识生成过程诸环节要素的敏感性和反思习惯,在面对某种知识或意见时,能对其本身的可靠性进行独立的、有条理的分析与考察,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

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领悟和践行,研究者展开了新的探求

叶圣陶先生是语文教育界的一代宗师,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今年是叶圣陶诞辰120周年纪念之年,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展开了探索,研究进入繁荣活跃期。

在当前全面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分析。人教社罗先友在《课程·教材·教法》撰文,梳理出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四个基本点:1.儿童本位:语文教育的起点;2.社会生活:语文教育的立足点;3.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学的终点;4.训练:语文教学的着重点。作者分析认为,这四个基本点解决了以下四个问题:1.语文教育为了谁?2.语文教育依据什么?3.语文教育教什么?4.语文教育如何教?这对当下的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都有学习的价值。

将叶圣陶教育思想引向实践成为研究者共同的价值追求。蔡肇基在《叶圣陶,新课改中的一面旗帜》一文中,将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语文性质:“工具性”中包蕴着“人文性”;2.课程目的:“养成语文习惯”实于“提高语文素养”;3.课文作用:“例子”“凭借”说走向“用教材教”;4.教学原则:“扶携”与“独行”体现“主导”与“主体”;5.教学方式:“启发”“讨论”也就是“对话”。研究者将叶圣陶经典教育思想与新世纪教育改革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以其系统性、深刻性、前瞻性,彰显出巨大的思想价值与现代意义。

阅读本位是叶圣陶语文教学观的核心理念。福建师范大学潘苇杭、潘新和在《课程·教材·教法》撰文,阐明阅读本位范式的基本理论架构:写作以阅读为本的阅读本位观;“吸收说”与“三重任务说”的阅读功能观;“讲求方法”的阅读实践观;求甚解、求运用的阅读方法观。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研究者对他的写作教学思想给予了持续的关注。汤天勇在《教育评论》撰文,认为叶圣陶以教学实践为根基,从目的、资源、媒介与路径四个方面将写作系统化,既符合写作规律,又适合教学需要。这是对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实践价值的积极探索。

叶圣陶离开我们已有27年了,继承发展他的语文教育理论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华东师范大学赵志伟在《语文建设》撰文提出,仅此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研究和学习他的为人之道,从他身上汲取做人的精神力量。文章认为,叶圣陶一生行事都是在为社会服务,为青年一代成长服务,这便是一种“救世济世”的精神。文章认为,他那种关心社会、力图改造社会,促进教育的“救世济世”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有研究者说,叶圣陶是一个富矿,三十多年来,对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挖掘远远不够。有识之士提出,今后的研究只有不断汲取他留下的宝贵经验和传统“养料”,进行“寻根”式的探索,在历史的审视中找到当代教育教学改革中问题的症结。只有将他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才能使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在批判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课堂教学“赶时髦”与“高、大、全”现象频频出现,专家、学者有话要说

自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学习新理念,践行新课标,一时成为语文教育界的热潮;但十多年来,原先的期盼和热望并未成为现实。语文教育的问题非但没有一一解决,反而新生了不少现象和困惑。针对语文课堂出现的时髦虚假的现象和“高、大、全”倾向,诸多专家学者有话要说。

2014年12月下旬,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北京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等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于漪不约而同地对当下语文教学中的时髦现象开炮。

时髦一:鼓吹民国教材。“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民国的语文课本比今天的编得好。还有一些学者在鼓吹,民国教材选的都是美文,在选文上也比今天高明。”“幸亏我在民国时期上过学,当时学的很多东西也还记得。”孙绍振回忆说,当时的课本,很多内容不仅称不上美文,而且蹩脚的文章不少。

时髦二:传统故事重新解读。“孔融让梨是否剥夺了其他兄弟谦让的机会?”“愚公移山是否破坏了生态环境?”专家学者认为,这种多元解读是运用解构主义的办法把我们的很多传统文化进行了脱离文本的误读,语文课堂如果一味照搬,就是缺乏民族自信力的表现。

时髦三:多媒体、慕课等高科技。时下,语文课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已经司空见惯。对此,温儒敏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他认为现在语文课上滥用的多媒体,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肆意滥用多媒体,学生的阅读被挤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严华银在《“祛魅”:当下中国语文教育的第一要务》一文中指出,今天语文教育遭遇极为严重的“魅惑”。语文之“魅惑”表现为,第一在“高”,第二在“大”,第三在“全”。语文教学内容、范围和时空毫无节制地扩张,把“生活”一股脑儿拉进语文,导致课堂教学的空、虚、假,语文本体的丧失。这样的“魅惑”带给长期以来的语文教育的影响已有目共睹。文章认为,语文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是理性分辨课程的语文和生活的语文,厘清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二是理性看待语文课程与学校中其他课程的关系,三是依据课程的标准建设语文课程,用底线思维统整语文教育的价值目标,以听说读写诸多语文能力提升的底线要求为基础。

“翻转课堂”快速蹿升为教育界的热词,小学语文课堂应该“翻转”什么?有识之士提出真知灼见

时下,源自美国的“翻转课堂”成了教育研究的一个热词,频见于报刊和高端的论坛的专家报告。“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确实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动力;但有人认为,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高中学生,对小学教学而言,只能远观而得不到实践。

那么,“翻转课堂”对小学教学来说是否适用,有没有价值和意义?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周序老师《“翻转课堂”对小学教学的启示》 一文中认为,尽管小学教学不能完全运用翻转课堂模式,但翻转课堂中诸如课前如何强化预习环节、课中如何优化反馈,如何实现“以学定教”,以及增强多元互动等做法,对小学教学也不无启示。“翻转课堂”中的一些理念,在小学教学中可以迁移运用,起到指导作用。小学语文课堂应该“翻转”什么?特级老师张祖庆在《福建教育》撰文,提出如下策略:一是翻转师生关系:“教”服务“学”,而不是“学”服务“教”;二是“翻转”教学过程:先学后教,而不是先教后学;三是“翻转”学习方式:激活思维,而不是束缚大脑。这些见解为我们实现“课堂翻转”提供了方法借鉴与方向引导。

当前小语界对于“翻转课堂”有诸多实践和探索,很多教研活动中,教师纷纷效仿。有识之士认为,对语文教学而言,不论是传统课堂,还是“翻转课堂”,本质还是“语文”二字,语文教学历经一次次革新,万变中蕴含不变的恒常之道,便是“语文本色”。我们应反思传统教学,以一种传承的积极态度对待它们;悦纳“翻转课堂”,以一种扬弃的理性态度对待它们,做到翻转不改“语文本色”;还应认识到,“翻转课堂”只能是作为教学模式多样化的一种辅助与补充,而不能是一统天下,取代一切。

2025年广益语文真卷 第9篇

一、积累运用(39分)

1.看拼音写词语,看谁写得正确、规范、美观。(8分)

chú fáng kāng kǎi shū jí chōu yē

( ) ( ) ( ) ( )

zī xún ēn cì zhān yǎng dàn shēng

( ) ( ) ( ) ( )

2.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残匪(fěi) 勉强(qiǎng)

头衔(xuán) 静谧(mì)

B.阻挠(náo) 侵蚀(chí)

音韵(yùn) 围裙(qún)

C.揉皱(róu) 苦刑(xíng)

魁梧(wú) 玫瑰(méi)

D.机械(jiè) 幽静(yōu)

眷恋(juàn) 打搅(ji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行色匆匆 不落窠臼 悬涯峭壁 赞不绝口

B.不拘一格 语重心长 缝缝补补 峰拥而至

C.和蔼可亲 精兵减政 各抒己见 秉烛夜游

D.焦躁不安 雅俗共赏 窃窃私语 笔走龙蛇

(3)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举世瞩目(全) 一举一动 (往上托)

举一反三(提出)

B.东张西望(向) 喜出望外(盼望)

德高望重(名望)

C.德才兼备(具备) 备而不用(准备)

攻其不备(防备)

D.瓜熟蒂落(成熟) 深思熟虑(程度深)

熟门熟路(熟练)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的朗读停顿是正确的。

B.“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一则谚语。

C.“危在旦夕、生死攸关、锐不可当”这几个成语都形容情况危急。

D.“苍白的脸、含糊地回答、改良缺点”这些词语的搭配都十分恰当。

(5)下列篇目中都属于外国作品的一项是( )(2分)

A.《穷人》和《匆匆》

B.《凡卡》和《卖火柴的小女孩》

C.《桃花心木》和《草原》

D.《怀念母亲》和《山中访友》

(6)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意思不同的一句是( )(2分)

A.这件事他不可能不知道。

B.这件事他肯定知道。

C.难道他会不知道这件事?

D.他不可能知道这件事。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观看48届世乒赛,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B.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中国体育健儿斗志昂扬,一举囊括了13枚金牌中的11枚,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8)下面的诗句、诗人、诗题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龚自珍《已亥杂诗》)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

B.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C.“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D.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3.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缩句)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转述句)

(3)面对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改为陈述句)

(4)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思念着闰土。(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5)仿写句子。

医生说:为人类的健康,救死扶伤是我们的中国梦;

农民说:为人类的生存,生产粮食是我们的中国梦;

老师说:

我说:

4.积累收藏。(7分)

(1)有所期诺, ;有所期约, 。

(2)落红不是无情物, 。

(3) ,此花开尽更无花。

(4)使卵石臻于完美的, ,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5)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二、快乐阅读(26分)

材料一(10分)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这段话选自《 》,作者是

。(2分)

2.说明灯的数量多的词语是 。(1分)

说明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 。(1分)

3.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是

(2分)

4.“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1分)

5.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理解,把下面人物分类。(3分)

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

(1)属于《水浒传》的有:

(2)属于《红楼梦》的有:

材料二 (16分)

最美女孩——何玥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这是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对何玥的颁奖词。

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2012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11月17日,小何玥脑死亡,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给了三个人。

在亲人眼里,何玥是个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4月,做完手术第三天,她就回到学校上课了。她的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08年汶川地震时,她硬逼着父母捐出了一个月的工钱。她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要父亲捐给更需要的人。

9月中旬,爸爸从广东打工回来,她第一句话就说:“爸爸,我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她说,她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由于是何玥最后的心愿,爸爸妈妈奶奶叔叔婶婶最终同意了孩子的想法,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

11月17日凌晨零点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自己短短12年的生命历程。 凌晨4点,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其中一名是身患尿毒症的18岁藏族小伙索朗旺青。

何玥因捐献器官被称为“最美女孩”,她死前的这个愿望被称为“最美遗愿”。

12岁小女孩——何玥被誉为“最美女孩”,她是我们心中最伟大的人。她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她的事迹感动着身边所有的人,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正像颁奖词所说那样,何处春江无月明,愿你在天堂快乐无恙。

1.“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遗失;②遗失的东西;③遗漏;④留下;⑤专指死人留下的。“遗愿”的“遗”,应选第 种解释。(2分)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表示。(2分)

飞翔(xiǎng xiáng) 复发(fù fú)

捐献(juān juǎn) 荣誉(yì yù)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心愿( ) 悄然( ) 残酷( )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5分)

三、妙笔生花(35分)

1.语文实践 (5分)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雾霾天气吧,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做为小学生,我们怎样做才能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请用100字左右,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在生活中,我们一天天长大,懂得了努力学习,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尊敬他人,懂得了珍惜友谊和幸福……请以“我懂得了 ”

为题,写一写你成长过程中的某些经历和从中感悟到的生活道理。

上一篇:防损员的管理下一篇:暑期校长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