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策研究

2024-08-17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策研究(精选6篇)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策研究 第1篇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策研究

摘要:农民工返乡创业为解决“三农”、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等经济社会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了一条新路,但由于当前国家财政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农民工返乡创业比较优势不明显,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农民工返多创业的现状和原因等做了详细地分析,找出了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主要困境,并从政府和农民等两方面提出了引导和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特点分析

(1)投资方向主要是发展工商经济。

目前返乡创业的农民以第一、二代农民工为主,这些农民工大多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务工。因此,他们回到家乡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同时利用打工期间获得的见识、本领、资金、信息、社会资本等,发展工商服务业,投资商品性的农业经营,主要是兴办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兴办二、三产业。

(2)大多数人选择在小城镇居住。

农民工回乡创业不是单纯的回农村原户籍所在地创业,大多数创业者把企业办在了家乡的集镇和县城,近70%是在小城镇居住。

(3)部分农民工被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利用亦工亦农亦商的特点,积极参加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成为经纪人或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也有部分人担任村干部或参加村民议事会及村民理财小组。

由于农民工与农村、农业的天然联系,农民工回乡创业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带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加快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从战略高度对待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在全社会营造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氛围。农民工返乡创业原因分析

2.1 返乡创业是劳务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劳务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作为特有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我国的“民工潮”和劳务经济已经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民工跳出农门到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去务工或经商。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在务工或经商的过程中,一些农民工变成了管理者或者老板;第三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返乡创业,大量地从“打工者”嬗变为“创业者”。

2.2 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沿海经济特区的开放,农民工形成了单向性的“外向”型流动,进一步拉大了原本就存在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市民和农民之间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壁垒,既体现在经济制度和政策上,也体现在精神和心理上,增加了农民工在城市稳定落脚的成本。在城里农民工不能获得稳定就业,加上城市人对乡下人的歧视和排斥,以及经济待遇的不公平,而使农民工选择返乡发展。

2.3 返乡创业投资环境的改善

2004年、2005年中央连续二年下发的两个“一号文件,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尤其是出台的许多“惠农”硬措施,使农村的创业环境更稳定、更优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招商引资条件的优惠,再加上外面投资风险和创业成本的增加,使相当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也愿意选择返乡创业。

2.4 乡土观念和“根”文化的需要

大量农民工有故土情结和情系家乡的情感需要。大量创业人员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和荣誉去打拼、去贡献,主动捐资公益事业,并响应家乡政府的号召,在家乡投资办企业,带领乡亲们致富,并就近吸纳了当地农民工就业。这些农民工对自己家乡的资源情况、人事关系和投资环境比较熟悉。也掌握了家乡内外的市场信息,有助于其成功创业。

2.5 农民工自身创业条件的具备

经过几年的外出务工。一般农民工每年都能挣到上万元甚至几万元收入,再加上在外结交的朋友多了,见的世面大了,学到了一技之长,思想观念上就自然地会发生变化,创业意识就会增强。这些农民工通过“打工大学”接受到了先进的科技文化,有了发展现代产业的冲动和信念,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的提升都是促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础。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困境

3.1 创业资源的短缺

首先是资金短缺,融资难是不少返乡创业人员反映的首要问题。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而且贷款手续非常复杂,周期很长,难以解决返乡创业者的融资之渴。其次是土地制约。随着这几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增多,有些地方供地指标也开始捉襟见肘,对很多想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企业而言用地成了一大制约。最后是人才短缺,不少返乡创业者是初高中毕业,办企业存在盲目性,自身经营管理知识也比较薄弱,又很难吸引人才,迫切需要指导。另外由于内陆欠发达地区生活与人文环境较差,服务业不发达,即使是在同等的工资待遇下,很多年轻劳动力也更趋向于外出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

3.2 政府扶持政策的缺失

有的返乡创业者反映政府效能不高,虽然很多地方领导给予高度重视,但在落实过程中一些部门和个人执行政策有偏差,服务意识不到位,甚至还存在吃拿卡要、推诿拖延办事的情况,不利于企业更好创业。如创办企业中是税费减免优惠不明显,甚至当前大部分内陆地区还没有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税费减免政策。见了“世面”的农民工回到当地,可能会与当地官僚习气、无视市场规律的做法产生冲突。但冲突矛盾解决的过程,其实也推动了当地投资环境的优化。返乡创业农民工呼吁,今后国家能农民工创业中农遇到的问题。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农民工创业更多政策支持。

3.3 创业投资成本高

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差的问题,尤其是县、乡(镇)两级,基本上都存在路、水、电、通信、交通和能源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在企业用地、用水、用电和证件办理等方面设置障碍,使有的投资项目迟迟难以落实。直接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额外投资成本增加、交通运输成本升高和产品交易周期拉长等问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建议

4.1 为返乡创业提供融资优惠政策

要加快信贷改革与创新步伐。首先,鼓励和引导发展乡村和城镇社区中小金融机构等,并把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其主要目标客户,提供贷款服务。其次,坚持支持其它商业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或巩固其已有营业网点为返乡创业提供信贷服务。再次,考虑设立行业协会基金担保公司。

政府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信贷担保和信贷补贴。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扶助基金,为返乡创业提供信贷担保。同时协同金融机构为返乡创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利息差额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

4.2 为返乡创业提供资源使用优惠政策

国家可以参照农业反补贴的办法,加大对返乡创业的财政补贴力度。对于返乡创业,特别是创办为解决当地就业、“留守儿童”、“留守媳妇”问题做出重大贡献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科技效能型经济实体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政府要在用地、用水和用电等问题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例如,可以考虑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低于市场价的土地资源和用水、用电等创业便利,其差价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

4.3 为返乡创业充实人才等资源

由国家财政拨款为返乡创业业主及其员工提供免费培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拓宽培训领域,进一步充实和提高培训师资队伍。另外可积极采取外联式发展模式。主要可以通过与大学社会实践合作吸收大学生进企业实践,并积极吸收人才指导企业更好的发展。如可通过政府部门与各个大学协调,以大学生下基层挂职锻炼的合作方式,实现学生得到实践锻炼机会和企业获得人才资源的双赢,同时还应该与社会各界合作利用外方所拥有的资源来弥补自身急需同时又紧缺的资源。

4.4 为返乡创业提供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农民工返乡创业处于起步阶段的,政府必须实施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政策,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先引导和扶助尽可能多的农民工返乡创办尽可能多的经济实体,支持与鼓励其中发展潜力大,前景看好的企业做大做强,坚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多做小”与“做大做强”两条腿走路。等这些经济实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有承担税负的能力时,再按国家标准对其进行税收征缴,使其纳税能力与收入水平相适应。

4.5 为返乡创业创建良好硬件环境

国家要加大对内陆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突出抓好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小城镇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如积极创建“工业园”、“返乡创业园”和“返乡创业一条街”等创业基地,不断增强小城镇的创业项目承载能力,减轻返乡创业者的额外投资压力,同时降低人居园区的门槛。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农民工总量中有7%~10%基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1400万~2000万人具有了创办企业的能力。可见未来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潜力巨大,建立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发展的制度有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全方位探索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发展的制度,深化对劳务经济战略思想的认识,变“输出劳务挣钱”为“引回人才发展”。另外我国应出台《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促进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引导和规范,逐步建立“政策吸引、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和法律保障”相结合的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发展的机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探索制度选择。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并重点关注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特别指出要“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农民工创业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而农民工创业在当前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

一是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水平,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农村消费市场活跃的关键又在于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回乡创办经济实体,返乡农民工有效带动一大批农民的就业致富,已经从昔日的城乡游民转变为当地经济的“领头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民工返乡一人创业,可以致富一方,进而拉动内需。

二是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发展,建设一批中小城市。农民工通过返乡创业带动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的集聚,扩大当地人口和经济规模,有效推动了当地城镇的建设,加速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三是有利于减少大规模的异地流动带来的沉重代价。农民工返乡创业还有利于化解多年来农民工进城务工所形成的一些社会问题,减少大规模的异地流动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家庭分离,农民工的异地流动形成了诸如留守儿童问题、留守老人问题和农村劳动力弱质化及老龄化等巨大的社会代价。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父母在家庭功能中缺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

四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有利于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整个新农村建设。要通过以工代赈,积极鼓励农民工参与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返乡也将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力量。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策研究 第2篇

我市是一个劳动输出大市。据市劳动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2月13日,我市有110.02万名农民工返乡,其中正常返乡探亲80.39万人,因企业受金融风暴影响非正常返乡的29.63万人。大量的农民工返乡,他们的创业和就业问题成为摆在我们各级政府面前的民生大事。笔者到广丰等地进行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情况的调研,兼之本人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经历,现就如何促进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就业问题提出管窥之见,仅供参考。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社会背景

1、农民工进城就业形势严峻。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停产,大中型企业裁员,加上城镇基本生活资料价格高,城市生活花费大,一些劳动力被迫返乡。

2、农民工有强烈的返乡创业愿望。农民工在外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资本,学到了从商和经营知识,由于受国家近期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吸引,加上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商机也比较熟悉,认为返乡创业成功的机会较多。

3、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工返乡创业。建设新农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缺少人才。农民工返乡创业,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流向农村,可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四种趋势

1、依托优势农业,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依托自然优势,兴建特色种养基地和科技示范园等,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群。

2、兴办二、三产业。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的行业与他们务工的行业基本相同,比较集中于食品、农产品加工、餐饮、建筑、采矿、运输等行业,他们在城里打工积累的经验和资本对返乡创业具有重要作用。

3、成为经纪人或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利用亦工亦农亦商的特点,积极参加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通过农产品的生产资料购销、传播信息以及开展技术承包,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兴建特色种植业等。

4、担任村干部,改变落后的村面貌。部分返乡农民工在外接受了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视野比较开阔,也积累了一定资本,有信心也有能力发展本地经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特点

1、从总体状况看,已经起步、不乏亮点、尚未成潮。目前各地农民工返乡创业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2、从创业动因看,发家致富、照顾家庭、人脉关系、降低成本是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力量。农民工之所以选择返乡创业,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其一是不甘心长期在外打工,希望有自己的产业,想自己当老板。其二是不放心长期离家在外,希望返乡创业以便就近照顾一家老小。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有老人和小孩留在家乡的农民工,返乡谋求发展的愿望更为强烈。其三是利用家乡人脉关系。投资创业需要良好的人脉关系,部分农民工对家乡的情况更为熟悉,加之近年来,地方政府对有经济实力的在外人员都进行了大量宣传和动员。其四是为剩余资金寻找出路。部分农民工在外积累资金较多,甚至在外地已有产业,为有效利用剩余资金、扩大生产规模,选择到土地、劳力成本较低的家乡发展。

3、从创业形式看,以个体经营为主,独资或合股兴办企业的为数不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多数从事个体经营,只有少数人创办或合股兴办企业。

4、从创业领域看,农民工返乡创业所从事的行业与打工经历有密切关系,带有明显的产业转移特征。除资金积累外,打工期间积累的行业技术、管理知识、营销渠道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也发挥了直接作用。这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利用打工期间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返乡从事相同行业。其二是利用打工期间建立起来的营销渠道,返乡从事相同行业。其三是利用打工期间与雇主建立的私人关系,返乡从事相同行业。

5、从创业效果看,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劳务输出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广泛而积极的作用。其一是促进了劳务输出地的工业化进程。农民工返乡投资办厂,成为一些地方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二是促进了劳务输出地的城镇化进程。返乡创业农民工一般集中在原籍乡镇的镇区,实力较强的进入了原籍县城。这不仅繁荣了小城镇产业,而且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使小城镇聚集的人口越来越多。其三是促进了劳务输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返乡创业农民工从事农业,往往是站在新的起点发展规模农业。其四是促进了劳务输出地的社会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从事工商业和现代农业,而且投资兴办学校、医院,兴建桥梁、道路。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成为当地社会捐赠的重要来源。

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就业方面主要表现在:

1、我市就业形势严峻。由于我市本身就业岗位有限,加之受金融危

机影响能提供的岗位也在减少,预计今年将对全市人力资源市场构成冲击,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2、劳动技能缺乏。农民工外出大都从事重体力、低技术的劳动,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仍然十分低下。

3、就业岗位不对称。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总量以及就业岗位等方面的不对称,导致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4、自主择业能力不强。由于受文化水平较低的影响,返乡农民工大都存在对科技知识接受能力不强,在外打工多数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体力劳动或在服务业从事简单的劳动,技能水平普遍不高,择业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农民工重新就业。

5、部分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转岗或转行的难度大。

(二)创业方面主要表现在:

1、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紧缺。农村住房、承包土地、流动资产都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普遍存在农村抵押担保难的问题,致使农民工返乡创业启动资金或流动资金不足。

2、返乡农民工创业用地难。农民工返乡创业一般都是投资规模较小的项目,不能进入工业园区。

3、返乡农民工创办的农业企业见效周期长、回报率低,抗风险能力较差。

4、返乡农民工创业平台没有完善,适用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项目、信息、技术支持较少。

五、关于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优化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要放宽对农民工创业的限制,实施至少等同于甚至是优越于外资的优惠政策,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领域之外,所有的行业与领域都应当向创业者放开,进一步推动返乡创业、以企带村的发展模式。

2、增加返乡农民工的融资渠道。要发展乡村和城镇社区中小金融机构,尽快发展乡村、集镇等社区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扶植民间融资。要允许农民利用承包土地、房屋等进行抵押融资,解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融资困难问题。

3、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税费减免力度。一方面要设立科学合理的税收体系,参照引进外资的税收减免政策,用等于或是优于外资的政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着眼现实、立足长远,先引导、鼓励和扶持企业发展起来,做大做强,再按照正常的税收标准征收税款。

可以参照农业税减免、农业反补贴、出口退税等办法等来对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经济和谐均衡发展或中长期效益显著的弱质产业发展进行税收减免、提供财政扶助与补贴。另一方面要逐步取消对农民创业的一切收费和罚款项目,对农民投资经营经济实体,特别是对经营个体、微型和中小型企业的,实行“零收费”政策。

4、加强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允许按市场供求关系和根据自愿互利原则对土地资源的承包权和经营使用权自由进行承租、转租、转让和入股,试行“土地交易所”和县级“土地臵换”,挖掘土地产权与交易的变革空间。与此同时,国家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在市场规则下要倾斜性地进行土地使用财政补贴,即为返乡创业农民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土地资源,其差价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以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策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扶持

1 农民工返乡创业特点分析

(1) 投资方向主要是发展工商经济。

目前返乡创业的农民以第一、二代农民工为主, 这些农民工大多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务工。因此, 他们回到家乡后在政府的支持下, 同时利用打工期间获得的见识、本领、资金、信息、社会资本等, 发展工商服务业, 投资商品性的农业经营, 主要是兴办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 兴办二、三产业。

(2) 大多数人选择在小城镇居住。

农民工回乡创业不是单纯的回农村原户籍所在地创业, 大多数创业者把企业办在了家乡的集镇和县城, 近70%是在小城镇居住。

(3) 部分农民工被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利用亦工亦农亦商的特点, 积极参加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 成为经纪人或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 也有部分人担任村干部或参加村民议事会及村民理财小组。

由于农民工与农村、农业的天然联系, 农民工回乡创业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 在带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加快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从战略高度对待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 在全社会营造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氛围。

2 农民工返乡创业原因分析

2.1 返乡创业是劳务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劳务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作为特有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我国的“民工潮” 和劳务经济已经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民工跳出农门到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去务工或经商, 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在务工或经商的过程中, 一些农民工变成了管理者或者老板;第三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返乡创业, 大量地从“打工者”嬗变为“创业者”。

2.2 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沿海经济特区的开放, 农民工形成了单向性的“外向”型流动, 进一步拉大了原本就存在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市民和农民之间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壁垒, 既体现在经济制度和政策上, 也体现在精神和心理上, 增加了农民工在城市稳定落脚的成本。在城里农民工不能获得稳定就业, 加上城市人对乡下人的歧视和排斥, 以及经济待遇的不公平, 而使农民工选择返乡发展。

2.3 返乡创业投资环境的改善

2004年、2005年中央连续二年下发的两个“一号文件, 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 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 尤其是出台的许多“惠农”硬措施, 使农村的创业环境更稳定、更优化, 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 各级政府招商引资条件的优惠, 再加上外面投资风险和创业成本的增加, 使相当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 也愿意选择返乡创业。

2.4 乡土观念和“根”文化的需要

大量农民工有故土情结和情系家乡的情感需要。大量创业人员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和荣誉去打拼、去贡献, 主动捐资公益事业, 并响应家乡政府的号召, 在家乡投资办企业, 带领乡亲们致富, 并就近吸纳了当地农民工就业。这些农民工对自己家乡的资源情况、人事关系和投资环境比较熟悉, 也掌握了家乡内外的市场信息, 有助于其成功创业。

2.5 农民工自身创业条件的具备

经过几年的外出务工, 一般农民工每年都能挣到上万元甚至几万元收入, 再加上在外结交的朋友多了, 见的世面大了, 学到了一技之长, 思想观念上就自然地会发生变化, 创业意识就会增强。这些农民工通过“打工大学”接受到了先进的科技文化, 有了发展现代产业的冲动和信念, 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的提升都是促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础。

3 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困境

3.1 创业资源的短缺

首先是资金短缺, 融资难是不少返乡创业人员反映的首要问题。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 而且贷款手续非常复杂, 周期很长, 难以解决返乡创业者的融资之渴。其次是土地制约, 随着这几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增多, 有些地方供地指标也开始捉襟见肘, 对很多想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企业而言用地成了一大制约。最后是人才短缺, 不少返乡创业者是初高中毕业, 办企业存在盲目性, 自身经营管理知识也比较薄弱, 又很难吸引人才, 迫切需要指导。另外由于内陆欠发达地区生活与人文环境较差, 服务业不发达, 即使是在同等的工资待遇下, 很多年轻劳动力也更趋向于外出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

3.2 政府扶持政策的缺失

有的返乡创业者反映政府效能不高, 虽然很多地方领导给予高度重视, 但在落实过程中一些部门和个人执行政策有偏差, 服务意识不到位, 甚至还存在吃拿卡要、推诿拖延办事的情况, 不利于企业更好创业。如创办企业中是税费减免优惠不明显, 甚至当前大部分内陆地区还没有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税费减免政策。见了“世面”的农民工回到当地, 可能会与当地官僚习气、无视市场规律的做法产生冲突。但冲突矛盾解决的过程, 其实也推动了当地投资环境的优化。返乡创业农民工呼吁, 今后国家能农民工创业中农遇到的问题, 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农民工创业更多政策支持。

3.3 创业投资成本高

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差的问题, 尤其是县、乡 (镇) 两级, 基本上都存在路、水、电、通信、交通和能源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在企业用地、用水、用电和证件办理等方面设置障碍, 使有的投资项目迟迟难以落实。直接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额外投资成本增加、交通运输成本升高和产品交易周期拉长等问题。

4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建议

4.1 为返乡创业提供融资优惠政策

要加快信贷改革与创新步伐。首先, 鼓励和引导发展乡村和城镇社区中小金融机构等, 并把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其主要目标客户, 提供贷款服务。其次, 坚持支持其它商业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或巩固其已有营业网点为返乡创业提供信贷服务。再次, 考虑设立行业协会基金担保公司。

政府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信贷担保和信贷补贴。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扶助基金, 为返乡创业提供信贷担保。同时协同金融机构为返乡创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 利息差额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

4.2 为返乡创业提供资源使用优惠政策

国家可以参照农业反补贴的办法, 加大对返乡创业的财政补贴力度。对于返乡创业, 特别是创办为解决当地就业、“留守儿童”、“留守媳妇”问题做出重大贡献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科技效能型经济实体和农业产业化企业, 政府要在用地、用水和用电等问题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例如, 可以考虑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低于市场价的土地资源和用水、用电等创业便利, 其差价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

4.3 为返乡创业充实人才等资源

由国家财政拨款为返乡创业业主及其员工提供免费培训,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拓宽培训领域, 进一步充实和提高培训师资队伍。另外可积极采取外联式发展模式, 主要可以通过与大学社会实践合作吸收大学生进企业实践, 并积极吸收人才指导企业更好的发展。如可通过政府部门与各个大学协调, 以大学生下基层挂职锻炼的合作方式, 实现学生得到实践锻炼机会和企业获得人才资源的双赢, 同时还应该与社会各界合作利用外方所拥有的资源来弥补自身急需同时又紧缺的资源。

4.4 为返乡创业提供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农民工返乡创业处于起步阶段的, 政府必须实施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政策,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 先引导和扶助尽可能多的农民工返乡创办尽可能多的经济实体, 支持与鼓励其中发展潜力大, 前景看好的企业做大做强, 坚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多做小”与“做大做强”两条腿走路, 等这些经济实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有承担税负的能力时, 再按国家标准对其进行税收征缴, 使其纳税能力与收入水平相适应。

4.5 为返乡创业创建良好硬件环境

国家要加大对内陆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突出抓好交通运输设施建设, 小城镇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如积极创建“工业园”、“返乡创业园”和“返乡创业一条街”等创业基地, 不断增强小城镇的创业项目承载能力, 减轻返乡创业者的额外投资压力, 同时降低入居园区的门槛。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 全国农民工总量中有7%-10%基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1400万-2000万人具有了创办企业的能力。可见未来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潜力巨大, 建立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发展的制度有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全方位探索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发展的制度, 深化对劳务经济战略思想的认识, 变“输出劳务挣钱”为“引回人才发展”。另外我国应出台《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促进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法律层面上引导和规范, 逐步建立“政策吸引、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和法律保障”相结合的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发展的机制,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探索制度选择。

参考文献

[1]阳立高, 廖进中, 柒江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J].财政理论与实践, 2008, 3:56-59.

[2]赵京武.靖西:农民工返乡创业谋发展[J].中国培训, 2007, 9:21.

[3]玉华.农民工返乡创业亟待突破三重困境[J].科技致富向导, 2008, 5:4.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策研究 第4篇

摘要:农民工返乡创业是现代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城乡结合,农村经济多元化的主要力量。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在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原因及遇到的难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促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综述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呈现增长态势,其现状特征如下:

(1)创业意愿增强。黄振华(2011)调查发现,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比为2.14,即2.14个返乡就业的农民工中就有1人着手创业[1]。杜玲(2015)对150名返乡农民工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有创业意愿的占78%[2]。

(2)创业主体年轻化。吕燕燕(2012)调查发现,回乡创业者中女性农民工占少数,而男性农民工占多数,并以中青年为主[3]。杜园园(2011)研究发现,回乡创业者的平均年龄为39岁,以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男性为主,且其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地区居民的平均水平[4]。

(3)创业倾向于传统产业。金霜、黄凯(2011)研究发现,目前农民工创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5],其中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的基础服务业和农业是农民工创业的主要行业(徐士鸿,2013)[6]。

(4)创业联动作用逐渐显现。尹惠斌等(2011)指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研发了新行业,激活了当地经济发展,吸纳了外来资金,增强了地方经济活力[7]。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分析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内许多企业无法应对市场的变化而破产财源,全国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此而失去工作,加之农民工自主因素影响,很多农民工选择了返乡创业。总体来讲,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三个方面:

(1)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促使农民工返乡创业。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扶持政策更加倾向于高新技术企业,导致那些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加速农民工失业的同时也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了农民工返乡热潮,返乡劳动力比例由往年的10%上升至13.3%,其中创业人数所占比例约为3%-4%[8]。

(2)政府动员与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自金融危机以来,政府迅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结合农民工各自家乡的特色及资源优势,鼓励农民工找到合适的项目进行创业。一是金融政策。吴易雄(2011)对湖南省返乡农民工实地调查发现,金融部门不仅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信用贷款,同时也设立了专项资金,并出台资金管理办法,对符合当地农村实际能够带动周边农民创业,可得到专项资金的支持[9]。二是土地政策。徐士鸿(2013)对黑龙江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研究发现,当地政府出面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统一规划农民工创业建设用地,并以平价或者低价卖给创业的农民工,为切实解决农民工创业用地难问题[10]。三是税收政策。种世彬(2007)研究指出,目前税收优惠是政府最直接的向中小企业及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的最直接的支持方式,尤其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起步阶段,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对农民工创业吸引力更大[11]。

(3)农民工自身创业需要。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最大内在动力,农民工进城打工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农民工进城以后,经历了城市各种压力和障碍,将自己的收益与所付出的努力进行比较,农民工更愿意自己返乡创业。此外,农民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加上家乡就业环境的不断改善使他们觉得回乡创业比外出打工会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也促进了他们返乡创业;另外,乡土情结跟家庭因素制约着农民工心里情怀,为照顾家庭,一定程度上农民工更倾向于在家创业。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难点分析

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民工创业能力和创业观念限制。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受自身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创业意愿低、思想观念禁锢、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管理能力、风险意识淡薄、专业技能偏低、缺乏自信等。张秀娥、王冰(2011)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农民工的平均文化水平仍然十分低下,初中及一下文化程度的占到八成以上,虽然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2年的6.7年上升到8.6年,但是整体教育水平还较低[12]。

(2)政府对农民工创业服务还很不到位。政府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政策扶持力度小、创业培训效果不佳、对农民工在创业方向上的引导不够、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农民工办事难、用地难等,尤其是政府对农民工创业的引导和培训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吴易雄(2011)研究指出,目前创业培训资源主要集中在地市级高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而县级和广大农村地区缺乏符合条件的培训基地的师资和设施,农民工无法得到创业创业及企业管理培训服务[13]。

(3)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农民工创业环境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创业资源有限、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其中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缺乏问题尤为突出。韩俊、崔传义(2012)调查研究发现,农村返乡创业环境主要面临两个层面的限制,一是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比如大型工厂用电线路、农村运输道路等,二是农村的公共服务缺乏,在企业的审批、注册等方面工作环节冗杂,服务态度恶劣等[14]。

四、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对策建议

结合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及困境,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关促进措施。

(1)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何万能(2015)认为政府应将农民工创业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建立层级有序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15],并从创业教育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保障政策、宣传政策和创业融资政策等六个方面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体系。如陈荣等(2011)认为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多来源保障资金的充足性,扩大对农民工的保障广度和深度,让更多农民工享受到创业帮扶资金,实现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有门”[16]。

(2)优化创业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姚永康(2011)建议为农民工创业建立优化的政务环境和文化氛围[17];张筑平等(2012)建议在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的基础上应该树立回乡创业典范,以典范为榜样,从而激农民工的创业信心[18]。

(3)加强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黄静平(2015)建议政府应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切实解决其培训中面临的技术难题,提升农民工创业能力[19];赵莎莎(2010)建议政府以当地职业教育学院为主要培训机构,适当聘请职业教师,实现个性化培训,发挥“因材施教”的理想状态[20]。

(4)调动社会力量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便利。申鹏等(2014)建议加强社会关系脉络,在基础的社会关系上,与周边的创业环境的相互融合,组建返乡农民工就业协会或互助协会等非正式组织,以及完善就业中介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以期为农民工成功创业提供社会资源[21]。

(5)农民工应解放思想,努力提升创业能力。吴阿群(2015)建议农民工一方面要从农村束缚的观念中走出去,不断进取,同时还应通过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尤其要提升其经营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22]。

参考文献:

[1]黄振华.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报告[J].聚焦三农,2011(8):36-39.

[2]杜玲.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济体,2015(1):11-12.

[3]吕燕燕.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以大连市为例[D].辽宁:大连工业大学,2012.

[4]杜圆圆,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11.

[5]金霜,黄凯.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9~30.

[6]徐士鸿,黑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D].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2013.

[7]尹惠斌,易继平,陈统儒.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湖南石门县为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130):52-54.

[8]陈荣.返乡农民工创业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基于皖北地区的研究[J].聊城大学报,2011,(2):62-63.

[9]吴易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湖南省24县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调查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7):156--159

[10]徐士鸿,黑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D].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2013.

[11]种世彬.中国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研究[D].吉林:东北财经大学,2007

[12]张秀娥,王冰.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SWOT分析与对策[J].求索,2011:76-78.

[13]吴易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湖南省24县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调查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7):156-159.

[14]韩俊,崔传义.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11):3-8.

[15]何万能.新形势下扶持湖南农民工创业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D].经营管者,2015.1.

[16]陈荣,丁勇,韩蓄.返乡农民工创业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聊宁大学学报,2011,2.

[17]姚永康.创业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J] 经济研究导刊,2011,4.

[18]张筑平,吴宗建,袁忠勇.贵州省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对策研究[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2.4,123.

[19]黄静平.返乡农民工创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市场,2015,26.

[20]赵莎莎.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N]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3).

[21]申鹏,朱林.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调研世界,2014,9.

[22]吴阿群.农民工创业政策的变革与创新研究[D]市场研究,2015.4,48-49.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策研究 第5篇

习水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根据中共习水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县政府党组和县政协党组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题调研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习学组发[2009]8号精神的要求,为准确了解我县返乡农民工创业状况,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由县人大财工委牵头,县“三关”办、总工会、人劳局、工商联、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等相关单位抽人组成调研组,在县人大常委会李平副主任的领导下,于4月10日—4月30日深入马临、良村、东皇、官店、仙源、大坡等乡镇(区)调研,组织召开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系统和返乡创业农民工代表参加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与特点

(一)基本情况

我县总人口近69万人,劳动力35.6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约19万人,全县累计返乡农民工近2.7万人,返乡农民工占常年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4.2%。截止2009年3月底的统计,返乡在家的农民工人数约2万,约占返乡农民工 总数的74.4 %,约占常年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0.6%。返乡在家的农民工在1000人以上的乡镇有东皇、大坡、官店、桑木、永安、二郎、醒民、土城、仙源、习酒等,约占全县返乡在家农民工总数的70%。全县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5656人(其中:从事种植业3142人,占55.6%;从事养殖业1215人,占21.5%。),约占返乡在家农民工总数的28.2%;投入创业资金4162万元(其中:自筹资金2595万元,借贷1566万元)。

在调研中了解,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停业或开工不足而返乡。二是因探亲访友、红白喜事、料理家庭事宜及其他原因临时返乡。三是因农业季节回家耕作返乡。返乡农民工的期望与需求:一是创业愿望强烈。部分返乡农民工有一技之长,多年在外打拼积累了一定经验或资金,返乡后想发展种植、养殖业或根据市场情况寻找机会自主创业。二是创业就业期望得到政府及金融企业的支持。返乡农民工最希望政府在再外出务工、联系在家乡创业就业等方面予以关心、帮助和支持。返乡留在本地自主创业的农民工,最期望政府能提供资金支持、政策优惠和技术指导。三是普遍需求技能培训。由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不高,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且收入水平偏低。因此,返乡农民工希望得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满足多行业、多领域就业 选择的需要。

(二)返乡农民工创业特点

1、返乡创业者以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的中年男性为主。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平均文化程度,平均累计外出务工5.8年,在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外出前,仅有28.5%的劳动力接受过技能培训。经过外出打工锻炼,返乡创业者几乎掌握了1-2门专业技能,如养殖、烹饪、制衣、电工、驾驶、电器维修、土木建筑等,有的还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为返乡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2、返乡创业以个体和私营为主,规模较小。农民工返乡后在种养业、加工业、餐饮服务业、运输业、商业等很多领域创业,以个体经营为主,也有私营企业。部分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

3、返乡创业和居住地主要在村庄或集镇。大部分返乡农民工所选择的创业和居住地点是离家较近的村庄或集镇,和农村的天然联系决定着他们的创业起着典型示范作用,可以幅射一片,带动一帮,直接造福于农业、农村和农民。

(三)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作用和意义

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一批新的就业载体,带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开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利于借助在发达地区或城市积累的资金和人力资本,用于促进家乡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 有利于一部分进城农民工分流和向非农产业与城镇的转移,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由于农民工与农村、农业的天然联系,农民工返乡创业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创业带就业,拓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的路子。一是解决了返乡创业者本人的发展出路问题。多数返乡创业人员的收入高于未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也高于自己仍留在外地打工的预期收入。二是解决了农村季节性剩余劳动力和常年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增收途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是农民收入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一些劳动密集、技术要求不高的企业,吸收了既难以外出打工也在当地缺乏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村季节性剩余劳动力和常年富余劳动力就业,为他们提供了低门槛和灵活多样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就业和增收开辟了新路子。以创业促进就业,拓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的途径。如马临返乡农民工倪学山创办的美森木业,投入资金150万元,吸收了当地的富余劳动力40多人,良村吼滩返乡农民工黄昭胜创办的黄古耳膜厂,投入资金10多万元,吸收了当地的富余劳动力50多人。

2、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在沿海地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是一种在异地经受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洗礼,并积累了一定资金和人力资本的外在力 量。他们返乡创业,把资金和发达地区的市场观念、技术、管理带入家乡,成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工商服务业底层突破的有生力量。返乡创业者带来的资金成为创办民营企业的主要初始资本。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优势资源由城市向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一种逆向流动。这样的流动把城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是促进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意义重大。

3、有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收入仍然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商品农业的发展相结合。发展农产品的规模养殖、种植、加工、流通服务,拉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这既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较大的投资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投资于商品农业,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规模化、特色化和结构调整。如桑木返乡农民工穆玉发成立的桑木镇山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200多万元,饲养商品猪存栏2000多头,母猪700多头,公猪15头,养牛大户15头以上的有3户,养羊大户40只以上的有10多户;土城返乡农民工张前红在水狮坝村租地120亩发展无公害疏菜,吸收了当地富余劳动力10多人。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

4、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批较高素质人才

农民外出就业,造就了一批新型产业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返乡创业使他们中的一部分又回到农村,成为农村发展和建设的骨干力量。返乡农民进行农业开发、从事工商服务业,有的还担任村干部,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

5、成为推动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以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发展,提高了小城镇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一是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农民工创办的企业近半数办在小城镇和县城,除去投资于农业经营和谋生型的小企业,规模稍大的工商服务业绝大部分是办在小城镇和县城。这些企业带动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向小城镇集聚。二是发展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部分返乡农民工在城镇创办住宿、餐饮等商业服务业企业。三是扩大小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

二、我县为返乡农民工创业采取的工作措施

全县各级各部门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妥善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有关问题,农民工返乡创业为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提高认识,加强工作领导

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列入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重点,进行统筹安排,切实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和县有关部门组织召开返乡农民工代表座谈会,听取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建议和意见,了解所思所想。全县累计召开座谈会210个,参会农民工8000余人。

(二)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技能

一是加大返乡农民职业培训力度,帮助返乡农民工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增加技能储备。截止3月底,全县共组织各类培训55次,投入经费16.9万元,培训返乡农民工7675人次,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38.3%。二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2008年12月17日,由县人劳局牵头,各相关单位参与,组织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154人开展了为期10天的创业培训,培训学员学费和生活费全免,扶持鼓励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帮助他们实现创业。

(三)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

县工商局为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制定了十条优惠措施。县人劳局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免费进行培训。县农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信贷支持。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的认识不足,服务不够。因农民工整体素质相对不高,返乡创业交税少、发展慢,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财政增收作用不大,致使对农民工返乡创 7 业的认识不足,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没有寄予更多的希望,缺少具体的服务措施和政策支撑。

(二)审批手续复杂。“办事难”仍然是创业者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手续复杂,程序繁多,辗转多个部门。

(三)融资难,金融体制改革滞后。调查表明,近八成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发展没有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依靠打工积累的自有资金,在规模适度发展时,融资难。

(四)返乡农民工创业者综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很多创业者早年外出打工,文化水平较低。在打工过程中,从最基层的工作员做起,对技术、管理基本上是懂而不精,对市场预测较为盲目,主要是边干边了解,没有经过较为系统的培训和引导。

四、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农民工外出打工和返乡创业之间的关系,实行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方针

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总体上应推行尊重创业、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完善服务的方针。

尊重创业,就是尊重农民工自立自强求发展的创业精神,尊重他们自主创业的权力,尊重他们创办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因势利导,就是引导农民工服从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利用当地资源,选准创业门路,诚信守法,重视消费者和职工的权益。

积极支持,就是把农民工返乡创业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凡是外出务工经商后返乡创办各类企业,从事个体经营,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无论规模大小,只要符合法律和国家产业政策,并吸纳一定数量的当地劳动力就业,就要予以鼓励支持,实行优惠政策,改善创业环境。

完善服务,就是强化服务理念,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普遍遇到的办事难,融资难,信息、人才缺乏,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二)改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管理和服务

一是放宽准入条件,凡是国家法规没有明令禁止和限制的领域,有关部门不得自行设置限制条件。二是简化审批程序和办事手续,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规定收取的公共服务性收费,原则上收取工本费,或按最低限额收费。三是规范政府行为。严肃查处对企业乱检查、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的“四乱”行为。政府监察部门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处理和纠正侵犯企业合法权益、干扰正常经营的违法违规行为。司法部门依法维护返乡创业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严厉打击破坏企业发展环境的违法行为。

(三)加大财政、税收等扶持力度

税收方面,一是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应与其他招商引资对象一样对待,享受外地客商同样的优惠政策。二是要对为城乡低收入群体就业、再就业做出贡献的企业,比照城市相关政策给予优惠政策。农民工返乡创业凡吸纳农村35岁以上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的按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税费、信贷、服务等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等。三是按规定享受国家和地方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业、开发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优惠政策。

工商管理方面,切实执行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制定的十条优惠措施。

在财政支持方面,设立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贷款贴息,创业培训和担保等。

相关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制度,提高办事效率。

建立创业信息发布平台,向返乡创业者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及时提供法律、法规、政策及融资和各类市场信息。

(四)改善金融服务,提供信贷支持

一是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中小企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为缓解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难、贷款利息高等问题,应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额度不大但期限长、利息低、覆盖面广的贷款。二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为农业、中小企业服务的作用。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对返乡创业者的信贷支持。扩大村镇银行试点工作,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三是适应创业者多样化的需求,开办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动产质压贷款、个人委托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和同一区域、行业、优质民营企业联保互保贷款等;对有市场、有效益、有技术、有发展前途的,采用信用贷款与抵押贷款组合、整贷整还等方式,放宽贷款额度和还贷时间。四是放宽农村地区抵押物的范围。如允许小城镇企业地产做抵押,包括集体土地、宅基地、自留山使用权及房屋产权等。五是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和返乡创业的信贷扶持担保机制。

(五)健全创业辅导和培训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创业辅导、培训和信息、技术服务。鼓励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关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形成多方参与的中小企业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网络。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市场信息、开业指导、管理咨询、融资指导、企业诊断等服务,提高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培训。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指导和配合返乡创业者开展职工上岗前在职培训。要将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的职工纳入各地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 培训计划。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可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六)切实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问题

将农民工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执行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因地制宜,妥善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问题。各地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直接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允许地方通过农村集体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并从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对符合城乡规划、市(镇、村)容、安全、环保、卫生、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返乡创业者家庭住宿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可视为经营场所。经镇村同意,返乡创业者兴办符合无污染、安全、不扰邻条件的小型加工项目,允许在宅基地范围内搭建简易生产用房,供电、供水等部门应给予支持。

(七)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领导

县乡(镇、区)人民政府要把农民工返乡创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通过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培育、引导,使其成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成为带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改善家乡面貌的带头人,并在促进全面创业、振兴县域经济中发挥主要推动作用。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策研究 第6篇

摘要:农民工是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也是游离于城市与农村边缘的弱势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城市和农村的双重重任,具有需求多元化和兼业性特征。作为城市和农村的建设者、桥梁与纽带,农民工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爱,应该享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统筹城乡,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减少贫困人口,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根据2010年的调查统计数据来分析重庆市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以促进涪陵区经济社会建设。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现状

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89%,在西部地区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生产和生活观念,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基础环节抓起。而重庆市的涪陵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这直接影响着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本文结合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际,对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系统分析。

一、涪陵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基本情况

1.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截至2010年12月31日,涪陵区农村总人口801 732,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数(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485 297人,性别结构:男253 125人,女232 172人。年龄结构:30周岁以下217 474人,31~45周岁231 308人,46周岁以上36 515人。文化结构:初中以下388 875人,高中以上96 422人。与2009年同期相比,2010年全面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人数为12 611人。转移就业30.37万人,区内就业14.16万人。全区农民人口总创业人数为27 216人,创业实体户21 738户。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涪陵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为303748人,性别结构:男176 604人,女127 144人,男女比例为1.38∶1。年龄结构:30周岁以下11 045人,31~45周岁143 578人,46周岁以上49 719人。文化结构:初中以下230 335人,高中以上73 413人。产业分布:第一产业23 075人,第二产业159 773人,第三产业120 900人。地域分布:乡内从事第二、三产业40 672人,乡外县内97 845人,县外市内59 520人,市外国内102 592人,国外3 119人。组织方式:自发转移241 697人,有组织转移62 051人。

2.涪陵区促进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的主要举措。目前,涪陵区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有收费减免、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农民工创办企业有放宽准入条件、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优惠、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再就业重点企业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此外涪陵区为切实促进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补贴:(1)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补贴。对市、区建立的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区、基地、商贸一条街等农民工创业平台,按农民工创业实施方案所定标准,经验收合格的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经费补贴,用于园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招商引资和扶持相关企业发展。(2)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补贴。入驻经市或区劳务办认定的农民工创业园区、示范基地或商贸一条街的农民工创业企业,吸纳重庆籍农民工5人以上,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按销售收入核定),给予一次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补贴:按每吸纳一名农民工补贴100元计算,最高补贴不超过30 000元。农民工创业重点企业及潜力好的发展项目(由农民工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定)场地补贴不局限于创业园区。2010年区内以劳动带动就业人数为41 258人,区财政对带动者都给予了及时相应的补助。(3)场地补贴。入驻经市或区劳务办认定的农民工创业园区、示范基地或商贸一条街的农民工创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取了营业证照并持续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吸纳5名以上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按销售收入核定)以及未领取营业执照实际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种植、养殖业大户或实体,租赁厂房的按每平米1元享受一次一的租金补贴,流转土地的按每年每亩700元以内的50%享受一次性补贴(不足700元的按实际流转费用计算),租金及土地流转费用补贴最高不超出10 000元。农民工创业重点企业及潜力好的发展项目(由农民工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定)场地补贴不局限于创业园区,每户补贴最高限额放宽到30 000元。(4)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对完成新增创业人口、创办实体的乡镇街道,经区人力社保局组织考核验收合格的一次性给予每乡镇街道社保所5 000元~10 00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项目实施期间,每年给予区农民工创业指导咨询服务中心,农民工创业专家指导组活动经费5万元(包括:包户帮扶补贴、会议、资料印刷费等)。(5)品牌创建补贴。对成功创建市级品牌的企业,每个品牌一次性给予10 000元奖励;对成功创建国家级品牌的企业一次性给予20 000元的奖励。(6)农民工创业培训补贴。进入市、区两级农民工创业园区创办实体的农民工可免费参加创业培训;创办实体吸纳的农民工可免费参加各类政策性项目的技能培训。

概言之,目前涪陵区促进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的主要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创业服务机制。分别从开展创业指导咨询服务、建立两大创业信息库、搭建创业平台等角度全面建立了创业服务机制。二是建立创业培训机制。涪陵区大力推介宣传SYB创业培训、精心组织提升培训质量、加强培训后续跟踪服务等。三是建立创业帮促机制。从准入帮促、手续帮促、税收政策帮促、就业政策帮促、信息帮促机制。四是建立激励机制。从表彰先进、宣传典型、培育重点等方面建立健全了激励机制。

3.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分析。从我们收回的565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返乡创业投资环境的改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招商引资条件的优惠,外加外地投资风险和创业成本的增加,使相当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也愿意选择返乡创业。这类因受家乡投资环境优化和创业扶持政策吸引而返乡创业的占36.8%。二是乡土观念和“根”文化的需要。大量农民工有故土情结和情系家乡的情感需要。大量创业人员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和荣誉去打拼、去贡献,主动捐资公益事业,并响应家乡政府的号召,在家乡投资办企业,带领乡亲们致富,并就近吸纳了当地农民工就业。从而使“衣锦还乡”变为“本地凤凰”,这类创业者占41.4%。这些农民工对自己家乡的资源情况、人事关系和投资环境比较熟悉。也掌握了家乡内外的市场信息,有助于其成功创业。一是农民工自身创业条件的具备。经过几年的外出务工。一般农民工每年都能挣到上万元甚至几万元收入,外加在外结交的朋友多,见的世面大,学到了一技之长,创业意识增强,回乡创业。这类创业者占21.8%。这些农民工通过“打工大学”接受到了先进的科技文化,有了发展现代产业的冲动和信念,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的提升都是促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础。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类型

1.依托本地优势农业,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有的还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我区返乡农民工兴办规模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约占全部返乡创业企业的25.1%。以涪陵区龙潭镇为例,2008年10月以来,凝聚大量心血,倾注巨大财力、物力打造了规模农业发展示范园。随着园区的发展,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得到转变,农民有了新的增收渠道。特别是龙潭镇的特色蔬菜种植业,已然成为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色产业。截至2010年12月31日,龙潭镇新型农民扶贫示范园内园区面积发展至7 000余亩,业主62人,总投资4 285万元,发展了蔬菜3 800亩、优质西瓜1 000亩、水果400亩、草莓200亩、优质花卉苗木100亩。

2.依托本地优势大企业,引进或者兴办适宜本地发展的工业企业或大中企业的配套产业。例如涪陵区蔺市—义和片区统筹城乡发展集中示范点,示范点内现有美心、金科、桂楼等三个城市资源下乡试点项目,当地农民工依托这一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副食品加工、旅游服务业等项目。这类企业约占全部返乡创业企业的25%。

3.兴办餐饮、副食销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返乡创业人员选择这类产业的较多,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经营,所需资金量也不大。我区返乡创业的企业从事服务业,约占全部返乡创业企业的51.9%。经过努力发展,有的企业已成为该行业的标杆。如我区田小洪经办的餐饮服务企业“五谷杂粮”现已成功开设五家分店,最近即将在主城江北区开张一家分店。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点

1.SYB创业培训,突出实用、实效、实绩。2010年,涪陵区共举办SYB创业培训12期,月平均一期,参训学员达558人,为提升培训质量,每一期培训都严格按照国家SYB项目办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聘请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专业培训师授课,安排了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方面的专家和成功创业者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培训,让大多数参加培训的返乡农民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各种创业方式和类型。截至2010年底,涪陵区通过“就业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惠农工程”、“移民培训”等项目共培训农民工19 635人次,通过培训实现转移就业达0.97万人。同时围绕以培训打造品牌,以品牌带动转移的工作思路,培育了“涪陵焊工”、“涪陵建工”、“涪陵船工”、“榨菜技工”等劳务品牌,全年累计培训输出“涪陵焊工”1.2万余人、“涪陵建工”1.7万余人、“涪陵船工”0.4万人、“榨菜技工”0.9万余人。

2.返乡创业者以中年男性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从年龄分析、返乡创业者中30~45岁占整个返乡创业农民工的75%,从性别分析,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者中67.9%为男性。经过外出打工的锻炼后,几乎所有的返乡创业者都掌握了1~2门专业技能,还有的积累了丰富的财会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创业者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在打工中不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返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返乡创业者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企业形式以个体和私营为主,企业规模较小。从产业构成看,农民工返乡后在很多领域进行创业,如,特色种植养殖业、加工业、小型工矿业、餐饮服务业、运输业、农村旅游业等。从我们发放的565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从总体上看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总体分析情况如下:第一产业占25.1%,第二产业占23%,第三产业占51.9%,虽然创业者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但根据调查发现,98.5%的创业者所在家庭还有承包耕地,他们和农业之间的天然联系仍然存在。

根据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的经营形式是个体经营,所占比例为68%,其次是私营企业,所占比例为20.2%,股份制为6.5%,另外有4.6%的承包、租赁经营,主要属于商品农业开发。从企业规模看,以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为主。企业初次投资规模在5万元以下的占近七成。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下的约占五成。从规模上说,可把企业分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就业谋生型的企业,第二类是成长谋利型的企业,第三类是能达到沿海先进企业水平的现代企业。

4.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和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农村或离农村较近的(集)镇。返乡创业者选择在农村居住占总调查人数的46%,其中54%的创业者则集中在(集)镇。选择在农村居住的创业者占总调查人数的51.1%,在(集)镇居住的创业者占总调查人数的48.9%。这说明大部在乡农民工所选择的创业和居住地点是离家较近的村庄或(集)镇。据调查,我区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者中已获得城镇户口的占13.5%,在未取得城镇户口的人中,约1/3还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部分返乡创业者虽然回到城镇创业,但仍然没有实现其举家迁移,也没有取得城镇居民身份。

5.近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创业方式和创业力量。一是一部分年轻农民开始成为农村经纪人或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一部分农民工开始竞选担任村干部,改变落后的村面貌,创业开始出现政治化倾向。三是一些在城市难以就业或者想回农村发展的农家大学生开始回村创业,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生创业力量。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在我区每年返乡农民工大军中,希望返乡自主创业的人占了不小比例。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培育特色新型农民、缓解地方就业压力、保证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长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1.返乡创业是推动涪陵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机制。总结涪陵区自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发展经验教训,我们发现,涪陵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在过去,涪陵的城镇化战略主要是靠“农民离农、农业离村”来实现的,即“增大分母,减少分子”。靠农民工在城市经济当中的收入确实能够增加部分农民的收入,但是不能够增加所有农民的收入,涪陵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双百”目标,到2020年,城市人口要达到100万左右,城区面积要达到100平方公理,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实现从“强国”到“富民”的转变,而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的“返乡经济”,正是把优势资源由城市引向农村、由经济发达地区引向不发达地区,这样的要素流动机制把城乡、发达地区与涪陵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形成由沿海发达地区带动涪陵区农村发展的格局,使得我区的城乡真正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这样形成的城镇化道路才是内生的本源的可行之路。

2.返乡创业是促进涪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本质上讲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模式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模式转变。从农民工本身分析,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经过多年外出打工的,全面锻炼提高了自身的技能,大部分打工农民实现了知识化和技能化,同时,返乡创业的农民在回乡的同时,还会将在发达地区的企业、城市、单位中看到、学到的先进生产方法、先进生产工艺、甚至是先进生产设备带回到自己的家乡,比如涪陵区龙潭蔬菜种植就是由个别农民工在广东一带的蔬菜种植基地打工经验积累后返乡自己当业主带动整个园区建设的典型。

3.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领头人和基层干部后备力量。目前,涪陵区返乡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除参加从事非农产业、创办企业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直接参与竞选担任所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他们都成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带领群众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领头人,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基层干部,成为党的方针路线有力的、忠实的执行者,是连接党和群众关系的纽带和桥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上一篇:少年与爱永不老去下一篇:乘公交车小学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