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输血制度及流程

2024-07-10

手术中输血制度及流程(精选8篇)

手术中输血制度及流程 第1篇

手术中输血制度及流程

(1)凡术中需输血者,主管医师应于术前备好血标本,填好输血申请单,注明手术输血日期和备血量送血库。如需血量大或有特殊要求(如成分输血等),主管医师均应提前与血库直接联系妥当。

(2)术中需输血时,应由手术配合人员携带病历及时联系取血。取血人员每次只许取1名病人所需的血液,以免发生差错。

(3)输血前应仔细查对病人姓名、住院号、血型及输血申请单等3遍,取血人在血库查对1遍,麻醉医师与巡回护士查对1遍,输血或加血者查对1遍。

(4)按手术进行情况调整好输血速度,密切观察输血反应。有特殊反应者,应保留余血备检。凡输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在两者之间输以少量生理盐水,两者不可直接混合。

(5)输血毕,保留血袋,以备查对。

(6)输血起始、完毕时间及输血量,由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上。

1.申请用血应由经治医师详细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的各项内容,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交叉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由本科室医护人员送交输血科备血,电话、口头备血无效。

2.申请用血必须抽取受血者血液3mL以上,连同申请单送输血科以进行交叉配合试验用。如果用血量超过800ml以上,标本须酌量增加。

3.受血者配血实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一天内的,逾时需重新抽血;一次输入3个献血者血液的受血者,如仍须输血,必须重新抽血做交叉配合试验。

4.血液均有不长的保质期,所有用血量尽量按照病情需要申请,避免浪费。

5.申请单上要写明用血时间,非急救病人用血请提前一天备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mL时要履行报批手续,经输血科同意,经用血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部核准签字后送输血科。

6.备用血以两天为限,逾期无效,但需延期使用者必须预先通知,以便及时补充备血。

7.全血、特殊用血(包括Rh阴性血液、冷沉淀、血小板、洗涤红细胞)必须提前一天与输血科预约,以便与血站及早预约、分离、洗涤、分装;全血备血必须经科主任签名报医务部核准签字后送检验科与血站联系;临床特殊用血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尽早输用、及时记帐,避免浪费。

8.临床领取用血时,务必认真查对,一经出库不能退还

手术中输血制度及流程 第2篇

第七章输血(输血管理)

第二十一条输血前有2名护士或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外观质量是否异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第二十二条输血时,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带病历到患者床前,再次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第二十三条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第二十四条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继续输注。

第二十五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失血量、贫血程度、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第二十六条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或记入病历。如无反应,将输血器材存放24小时后毁型消毒处理。

第二十七条开展自体输血。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如果患者体质符合标准,要动员患者进行自体输血,手术患者如果符合稀释性自体输血标准,要实施稀释性自体输血;出血量较大患者,要采取回收式

自体输血,真正落实好血液保护措施。

第二十八条积极宣传和动员开展择期手术患者和家庭互助储血工作。病房经主治医师宣传动员自己主管的并需要输血的平诊患者家属亲友为其术前献血。

医院输血质量过程监控流程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生填写,主治医师核准后签字。交护士站由护士采集受血者血样。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填写的资料对受血者采集血样,采集前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床号、血型和诊断后采集血 液3毫升放入紫色冒管内上下混均并表明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抽血时间等,采血护士《临床输血申请单》中抽血人一栏签名。采血管条码粘在输血申请单上。送交到输血科。4 在输血科接受标本处填写送达时间、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输血前检查等内容,与输血科接收标本者两人共同核对后,双签名确认。拿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病区,交叉配血结果双方签字方可发出。6护士取回血后: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 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手术中输血及护理体会 第3篇

1 手术中输血的种类

1.1 异体同型输血

受血者和供血者交叉配血后, 将血液贮存于血库, 待病人需要时取回输注。适用于急性输血性休克, 大手术血液大量丢失、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手术中发生意外时的抢救。

1.2 成分输血 (Bloodcomponnenttherapy)

成分输血是输血技术的一大进步, 即将全血内的血细胞、血浆、凝血因子等各血液成分, 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 分离支撑较浓和较纯的各种制品, 以供临床应用。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制品, 按所需成分输注。红细胞适用于红细胞性贫血, 增加氧运输能力。血小板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其功能异常, 伴有出血的病人, 可以改善凝血机制。代血浆具有与全血相同的功能, 适用于烧伤、创伤性休克引起的血液浓缩于循环血量急剧减少。

1.3 自身输血 (Autologoustransfusion)

是指采集病人的血液或回收手术视野或创伤区的血液, 以满足病人手术或紧急情况下需要的一种科学、使用、安全、有效的输血方法。其优点是:避免了因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 避免了对红细胞氧合作用, 减少癌症病人输注异体血液引起的免疫抑制。

1.3.1 保存或预采

估计手术范围和大约失血量, 评估病人一般情况。在手术前预采一定量自身血经CPPA液保存, 备手术中输注。适用于择期手术病人, 心、肺、肾功能良好者。抽取的血液不得超过全身血液体积的25%, 红细胞比积大于30%。

1.3.2 血液稀释法

在手术开始前采集一定量自身血, 并快速注入超过采血量的晶体和胶体补充容量, 使血液稀释而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不变, 所采血用于手术中输入。血液稀释法可使手术中丢失较少红细胞, 降低血液黏滞性, 防止血栓形成及改善组织的微循环。适用于估计手术中失血大于600mL,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 血红蛋白大于110g/L, 心、肾功能良好者, 禁用于血小板减少及血友病。

1.3.3自血回输

主要为回收式自身输血, 将病人手术或者各种因流出血管外的血液经回输机处理后重新回输体内的方法。适用于胸、腹腔实质脏器的破裂出血, 手术中如心血管手术, 整形外科等手术出血量较多时, 血源不足时的抢救等。

2 手术中输血护理

2.1 建立有效的输血途径

手术中输血科分为动脉内输血和静脉内输血。动脉内输血适用于急性大出血处于濒死状态病人, 已发生失血性休克且静脉输血无效者, 窒息或麻醉意外。动脉内输血常选用专用动脉输血装置, 具有过滤、加压、测压、测温等多项功能, 桡动脉穿刺用应用较多。静脉输血是临床及手术中最常用的方法, 选用BD-18~24G外套针管行外周静脉置管或选用PICC或直接做中心静脉置管, 同时开放两条或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能完成各种艰巨手术及抢救手术的输血输液任务, 同时行BDsaf-T-Intima中心静脉压监测可指导手术中的输血输液。

选择输血通道应做到:①导管材料好、安全性高、损伤小、表面光滑、尖端不易分叉、送入血管是不易打折、操作简便、容易固定、流速快能达到最佳保留效果。②血管口径大、瓣膜少、充盈良好、暴露清楚、避开静脉炎、硬化、闭塞、曲张之血管, 不易在疑有皮肤病的部位穿刺, 对于老年人、慢性消耗疾病、低血容量休克病人不应选外周静脉。③根据手术需要选择血管。如下腔静脉手术或侧卧位, 可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应选择上肢。静脉穿刺部位应不受体位限制, 不影响术者操作, 利于术中观察。对于焦躁不安、抽搐等病人应固定可靠, 防止导管脱出、松动。

2.2 预防输血并发症

2.2.1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输血前与麻醉师共同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血型、交叉配血结果。核对血液制品种类、血液编号、保存有效期。观察血液颜色是否正常、有无变色、凝集、浑浊、气泡, 包装有无破裂, 标签是否清楚, 有无脱落等。确定无误方可输入。

2.2.2 严格掌握输血制度

手术中输血应视病情调节速度。对于急性失血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应快速扩容, 最快速度可达到500~1000mL/min。对于重度贫血、心肺功能不良、小儿应控制输血速度在合适范围。输血初始15min内应以不超过20滴/分钟的速度滴注, 并严密观察。15min后如无不良反应发生可加快至40~60滴/分。如术中出血量大或抢救手术, 应快速或加压输血。

2.2.3 严密观察输血状况

包括病人的一般状况及生命体征。如意识表情、皮肤颜色及温度、尿量及颜色、术野出血情况。输血通路是否通畅, 置入导管有无脱落、松动、阻塞。穿刺部位有无水肿、渗出及静脉炎等。

2.2.4 严格遵守输血技术规范

手术中输血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取回血液不可长期放置于室温中, 如大量出血时, 每输入500mL库存血应补充输入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g。在输入的1个单位血中间输入一定量生理盐水。如输入大量库存血应将血液升温至20℃ (通过38~40℃水浴加温或使用专用加温器) 再行输入。输血过程中不应加入其它药物。一但有并发症发生应立即减慢输血或停止输血, 并报告主刀医生及麻醉师。更换输血器具, 以生理盐水缓慢滴注并维持静脉通道, 遵医嘱积极进行抢救。采取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碱化尿液和利尿等措施。妥善保管剩余血及血液包装, 详细记录备案。

2.3 自体血回输护理方法

自体血回输护理方法 (手术中多采用自体-2000型血液回输机洗净式回收) 。根据手术要求准备自血回输机, 负压吸引装置, 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 一次性使用贮血器, 同时混入抗凝药物, 血液在贮血器内经多层过滤, 进入血液回收器。经分离、清洗、净化处理浓缩红细胞保留与血袋内以备回输。废弃液、袋应按医疗垃圾处理。

手术中自血回输应做到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污染。如血液已被尿液、胆汁、肿瘤细胞及其他分泌物污染应禁止回输。收集血液应有效滤过, 防止组织碎片等聚集物输入。血液回输过程中应防止血细胞损伤, 避免凝血机制紊乱或溶血。

3 讨论

输血座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早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随着输血种类的不断增加, 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 手术中输血也越来越多的显现出它的重要性。2000年10月1日卫生部办法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用于指导医疗及科学合理用血, 给每个医护人员提出详细具体的要求规范化、程序化的技术指导。手术中输血几乎涵盖了临床所有教学种类及输血技术, 手术室护士输血技术与输血护理技术的高低, 常常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输血目的和手术成败, 护理质量常影响病人术后的康复。认真学习现代输血技术及输血护理, 深刻了解输血及实施输血给病人及个人带来的风险。掌握病人及家属对于输血的认识及心理, 对输血操作的技术要求, 做好手术病人术前访视及护理要求, 消除恐惧紧张、不信任等情绪, 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手术输血的目的和重要性。了解病人的手术信息。包括:术前诊断、术式、体位、麻醉方法、可能出现的意外等。输血信息包括术中准备血液制品种类及量, 相关检验报告及血液交叉配血结果。以往有无输血史、有无其他脏器疾病等。急诊手术或抢救性手术迅速了解病史、意识状态、皮肤温度、血压、脉搏、呼吸等病人创伤程度做出初步判断, 从而建立准确有效的输血途径。输血开始后, 谨慎细致的观察是重中之重。应该严格控制好输血速度, 掌握病人的一般状况, 第一时间发现并发症的出现马上投入抢救。准确评估输血的有效性, 监测整个输血过程, 及时排除输血障碍, 保证手术中输血的安全、顺利、有效, 为手术成功提供安全保障, 为手术病人的术后康复奠定基础。

手术中的[白体输血] 第4篇

此外,大量输血也带来了一些弊病。研究表明,手术中输入库存的异体血时,其肝炎感染率可达20%~30%。由于目前检测手段还难以测量出献血员潜伏期内的血清传染病,而义务献血量仅占每年用血量的17%,其余大量血液来源复杂,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库血的输注不仅会给病人带来溶血反应和免疫抑制的巨大风险,同时还会传播肝炎、疟疾、梅毒、艾滋病等多种疾病。由此可见,手术中输异体血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是“能少则少、能免则免”。

那么,手术中失血过多,必须要输血,该怎么办呢?近年来,医学界就有关手术输血形成了一种新概念,即提倡“自体输血”,减少“异体输血”。自体血回输是指收集病人手术时流出的血液,经处理后再回输给病人自身,使他们能用自己的血救自己。最近,一种高智能的全自动血液回收系统已广泛用于临床。该种仪器能以较高速度连续回收、处理病人手术中的出血,同时再回输入病人体内。血液收集时采用负压吸引,把创口、创面的血吸入贮血器内,同时加入含抗凝剂的生理盐水,以防血液凝固;在贮血器内回收的血液经多层过滤,进入回收罐内;再经过大量生理盐水清洗、分离、净化,将其他成分如清洗液、抗凝剂、游离血红蛋白、细胞碎片等分流入废品袋中,经过处理的浓缩红细胞则在手术中或手术后可直接回输到人体内(见附图)。

这项血液回收技术有以下优点:①解决了血源紧张问题,缓解了社会献血的压力。②经过处理浓缩的红细胞活力较库血好,运氧能力强,既保证了体内重要器官的供氧,又避免异体输血出现的副作用和反应,减少了输血出现的并发症。③避免异体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如艾滋病、肝炎、疟疾、梅毒等。④避免发生输血的血型不匹配等。⑤解决难于寻觅特殊血型(Rh阴性)的供血问题。⑥提高了手术大出血时抢救成功率,避免术中病人出血量过多,血源供应不及,或因战时血源缺乏造成病人生命危险。

手术中输血制度及流程 第5篇

推荐阅读:输血起始、完毕时间及输血量督促麻醉医师及时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上。输血毕,保留血袋,以备查对。尽可能在手术室里将所领取血液输毕,避免转运病房途中发生输血器内血液凝聚、输血反应等意外。避免病房里再次核对,减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护理程序在手术室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550例手术室输血病人按护理程序的方法步骤进行护理。结果本组1550例病人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对手术室输血病人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能避免或减少输血反应,保证病人术中输血安全。【关键词】护理程序;手术室;输血

手术室输血是根据术中患者病情的需要,其主要特点是根据术中失血情况进行输注,预防低血容性休克的发生。

近年来在国内时有输血事故发生,而手术室是输血差错事故的高发区。差错事故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在执行各种操作时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而致。我院均采用成分输血,常用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近年来,我科开展了护理程序在手术室输血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安全输血的目的,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我科2008年9月—2009年12月对1550例病人进行了术中输血,男840例,女710例;60岁以上550例,18~60岁780例,3~18岁220例。全麻820例,腰硬联合麻醉475例,臂丛麻醉255例。输红细胞悬液及血浆1550例,其中加输冷沉淀及血小板55例。2护理程序步骤

2.1评估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1],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手术室输血的特点;手术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年龄、病情、既往有无输血史、手术时间的长短、术中估计出血量;了解成分输血的基本知识,包括:成分血的种类、保存方法、注意事项、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等。

2.2诊断在评估的基础上,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列出护理诊断,这是护理程序中关键的一步[2]。如对反复多次输血、术中可能大量输血或有过敏体质的病人可下“潜在输血反应”的护理诊断;对高龄病人或心功能较差的病人可下“潜在心衰”的护理诊断等。

2.3计划制定手术室输血制度。根据病人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液成分类别等制定护理计划。如病人年龄较大、病情较重、心功能不好时,要严格控制输血速度,滴速应控制在30滴/min以内;如术中失血迅速、抗休克时,必要时需行加压输血;如术中失血较多,需及时补充血小板或冷沉淀,预防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以免加重术中出血;如病人需输血小板或冷沉淀时,临床领取后应立即输注,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为宜,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制定完善的查对制度。尽可能不将手术室输血带离手术室。

2.4实施护士实施护理计划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针对不同病人及手术创伤大小的不同特点给予。

2.4.1输血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常规进行术前护理查房,特别对于未行全麻的病人更需要术前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心理,以免影响其在术中生命体征的改变。2.4.2输血前的准备咨询手术医生及麻醉医生术中可能需要输血量及成分,及时观察引流量及纱布数量,统计术中出血量,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手术时间长时,要求对术中领取尚未输注的血液进行科学的保存,红细胞悬液储存温度为4℃~6℃,稍复温后即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一经融化不可再冰冻保存,如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注,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但不能超过24h。血小板保存条件为24℃~26℃;未能及时输注的冷沉淀不宜在室温放置过久,不宜放于4℃冰箱,也不宜再冰冻保存。

2.4.3认真查对将血液错误地输给患者(输血错误)是最主要、最严重的输血危险[2]。在这一点上,手术室输血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术中输血常因核对制度未能很好执行,而容易引起严重的医疗差错事故发生。常因手术在紧张进行中,台上手术医生未能给予监督,此时的护士更应注意查对所输血液的血型及成分,核对不可以走形式,必须养成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入手术室常规进行对病人的确认,输血前应仔细查对病人姓名、住院号、血型及输血申请单等3遍,取血人在血库查对1遍,入手术室时取血人与巡回护士查对1遍,麻醉医师与巡回护士查对1遍,输血或加血者查对1遍。注意观察血袋是否完好,血液有无异物或凝聚,如有异常时及时联系血库,并给予更换。

2.4.4必须使用一次性带有标准过滤网的输血器同一输血器在连续使用5h以上时,部分血液成分在过滤器上粘着沉淀,不仅影响输注速度,还可能导致细菌繁殖、细胞破坏,故须更换。输注红细胞时,输血器莫菲管液面应取2/3为宜,因滴管内血液的滴落高度越小,红细胞受到的冲击及摩擦力越小,红细胞损失量越小。输注浓缩血小板前要轻摇血袋,输注过程中应经常轻摇,但忌拍打摇荡[3]。2.4.5手术室输血反应手术室输血反应均为急性输血反应,一般在输血前15min发生,所以开始输注前15min滴速要慢,每分钟约2ml,输血总量不超过30ml,如果输血15min无反应,可按医嘱输入。手术室输血反应常见有过敏性反应、急性心衰、急性溶血性反应等。一旦发生,需立即停止输血,及时进行相应治疗。避免术中应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以免不能及时判断有无输血反应的发生。输较大量库存血后,需及时应用葡萄糖酸钙,预防低钙血症发生,避免加重术中出血。

2.4.6注意观察按手术进行情况调整好输血速度,密切观察输血反应。有特殊反应者,应保留余血备检。凡输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在两者之间输以少量生理盐水,两者不可直接混合。在输血过程中,要经常巡视,如检查滴速,观察输注是否顺畅,如果病人为清醒状态,需问病人有无不适感,密切观察尿量及尿色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观察皮肤有无输血所致皮疹,观察血压、脉搏有无异常改变等。

2.4.7临床上常有输血器穿破血袋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将血袋还输口提起呈垂直状或水平状,扭开还输口帽,把输血器针头缓慢旋转刺入血袋还输口。如发现穿破现象,可用血管钳在穿破点上方钳住,防止漏血,然后重新选择另一管,严格消毒后再穿刺。

2.4.8输血起始、完毕时间及输血量督促麻醉医师及时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上。输血毕,保留血袋,以备查对。尽可能在手术室里将所领取血液输毕,避免转运病房途中发生输血器内血液凝聚、输血反应等意外。避免病房里再次核对,减少差错事故发生。公务员之家

2.5评价护理程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是科学的工作方法,在护理程序执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预防手术室输血中医疗差错的发生,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达到预期护理目标。评价是护理程序的最后步骤,其目的是评价效果。通过评价,护士可以总结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使护理工作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手术室输血是一个环节复杂、参与人员多的一项工作。从血液标本的采集、血液从血库的发出到临床输血之间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以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护士的行为更是保证血液从血库发出到输给患者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护士必须重视各环节的护理,不断加强对成分输血知识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学习,才能适应现代化输血医学发展的需要。3结果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流程 第6篇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手术效果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估,诊治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差异的不同制定出适应每个患者详细、科学的手术方案,当患者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手术方案,使患者得到及时、科学有效的治疗,我院特制定患者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1.手术患者都应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2.医生、麻醉师对病人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

3.术前主管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应对病人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内容逐项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定出安全、合理、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必须做好必要的术前知情告知,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手术方案、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嘱患者或委托人签字。手术风险评估分级超过NNIS2级时,应及时向科主任请示,请科主任再次评估,必要时可组织院内会诊后再进行评估。

4.病人在入院经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5.手术风险评估填写内容及流程

术前24h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病人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分级。评估内容如下:

①手术切口清洁程度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将手术切口按照清洁程度分为四类:

Ⅰ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

Ⅱ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切口)

Ⅲ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

Ⅳ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

②麻醉分级(ASA分级)

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标准:I-Ⅵ级:

P1:正常的患者;

P2: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

P3: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

P4:患者有轻微的明显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生命;

P5:病情危重,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P6:脑死亡的患者。

③手术持续时间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手术的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即为“手术在3小时内完成组”;“手术超过3小时完成组”

属急诊手术在“

□”打“√”。

④手术类别由麻醉医师在相应“

□”打“√”。

⑤随访:切口愈合与感染情况在患者出院后24h内由主管医生填写。

术前医师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对病人评估,内容包括

评估结束后拟定手术方案

告知患者评估结果及手术方案,嘱患者或委托人签名

评估有疑问或困难,组织会诊并上报医务科

病情评估

心理评估

手术风险评估流程

海西州妇计中心手术风险评估表

科室:

床号:

姓名:

住院号:

日期:

****年**月**日

拟实施手术名称:

1、手术切口清洁程度

I

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

0

III

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

n

手术野无污染;手术切口周边无炎症;

n

患者没有进行气道、食道和/或尿道插管;

n

患者没有意识障碍

n

开放、新鲜且不干净的伤口;

n

前次手术后感染的切口;

n

手术中需采取消毒措施的切口

II

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手术)

0

IV

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

n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

n

患者进行气道、食道和/或尿道插管;

n

患者病情稳定;

n

行胆囊、阴道、阑尾、耳鼻手术的患者。

严重的外伤,手术切口有炎症、组织坏死,或有内脏引流管。

手术医生签名:

2、麻醉分级(ASA

分级)

3.手术类别

P1:正常的患者;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

0

1.浅层组织手术

P2: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

0

2.深部组织手术

P3: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3.器官手术

P4: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

4.腔隙手术

P5:病情危重,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P6:脑死亡的患者

麻醉医生签名:

4、手术持续时间

T1:手术在3小时内完成□

0

n

随访:切口愈合与感染情况

n

切口甲级愈合□

切口感染---浅层感染

深层感染

在与评价项目相应的框内“□”打钩“√”后,分值相加即可完成!

T2:完成手术,超过3小时

急诊手术

巡回护士签名:

手术风险评估:手术切口清洁程度(分)+麻醉ASA分级(分)+手术持续时间(分)=

分,NNIS分级:0-□

1-□

2-□

3-□

END

手术室相关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 第7篇

目录

1.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3.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4.感染手术管理制度(特殊感染手术的处理)5.手术中无菌操作规范

6.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 7.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8.生锈器械清洗标准操作规程

9.外来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10.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11.术中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12.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标准操作规程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要求,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区域间标志明确。2.天花板、墙壁、地面光滑无裂缝,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洁和消毒。3.手术室内应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和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间应设在手术室入口处,每间手术间限制一张手术台。4.手术物品及器械均需一用一灭菌,能用压力蒸汽灭菌的禁止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备用刀片、缝线、剪刀小包装压力蒸汽灭菌。5.手术所用器械和物品,应首先压力灭菌,对于不耐热的物品,如内窥镜、各类导管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或2%的戊二醛)。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6.麻醉所用的器具应定期清洁消毒,接触病人的物品必须一用一消毒,严格遵守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7.洗手刷必须一用一灭菌。8.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必须湿式消毒,每周固定消毒日。9.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10.隔离病人手术通知单上必须注明感染情况,严格隔

离管理,手术后器械物品双消毒,标本按隔离手术处理,手术间严格按终末消毒。

11.接送病人的平车应定期消毒,车轮应每次清洁,接送隔离病人的平车应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12.手术废品应臵黄色塑料袋内,封闭运送,无害化处理。

13.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1.成立消毒隔离质量监控小组,定期检查和制定有效预防感染的措施。

2.专人负责感染监控,评价、资料储存和信息上报工作。3.专人负责无菌物品的包扎、灭菌,做到包包监测,确保灭菌合格率100%。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切口感染及交叉感染的发生。

2.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手术人员按要求着装。

3.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的人员,认真落实参观制度。4.无菌物品分类放臵、标签醒目,每天检查、定期灭菌,无发霉、过期现象。

5.认真落实卫生清洁制度,保持手术室清洁、整齐、有序。

6.实施特殊感染手术时,严格按感染手术后处理要求执行。

7.严格执行拖把的分区使用。

拖把的分区标志:蓝色——无菌区(限制区)

红色——清洁区(半限制区)

黄色——污染区(非限制区)

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2.尽量使用具有安全装臵的医疗护理工具,处理使用过的锐器时,禁止用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刀片、注射器等,以免被锐器刺伤,造成交叉感染。

3.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各种操作时应戴手套,脱掉手套后应洗手,可能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溅到身上、眼睛、鼻腔及口腔的各类操作、应穿隔离衣、戴口罩、护目镜等。

4.急诊抢救患者时应避免直接口对口人工呼吸。5.医务人员手部有破损时,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6.特殊感染时,必须在隔离手术间进行,配合人员穿隔离衣,戴手套,鞋套,护目镜,术后物品要严格终末消毒。

7.在放射线下进行检查、治疗或手术时,配合人员要穿铅衣,戴铅帽及其它护具,做好防护。

8.所有急诊手术,配合人员必须做好标准预防。9.手术室内所有用电设施及线路,要定期检查及维修,防止发生漏电,触电等危险。

10.所有麻醉机要安装废气过滤器,减少产生医疗废

气污染术间空气,对手术人员及患者造成伤害。

11.固定标本的甲醛溶液应密闭保存及运送。

感染手术管理制度(特殊感染手术的处理)

1.特殊感染的手术,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隔离种类和感染诊断,安排在隔离手术间,专人配合,门口挂有“隔离”标记。

2.手术间备有浸泡消毒物品及洗手的消毒液2桶,室内配合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

3.术后器械及物品双消毒;手术后将一切污染物品分别泡于消毒液内1h;或臵于室内密闭熏蒸消毒后,再进行分类消毒或灭菌处理。

4.手术人员离开手术间前要用消毒液泡手,脱去污染衣物,在门口换清洁鞋才能外出。

5.手术间地面及1m以下墙壁、手术台、器械车等物品均用消毒液擦洗,手术间内所有物品严格终末消毒。

6.废弃物品臵黄色塑料袋内,封闭运送,焚烧处理。标本应按隔离要求处理。

手术中无菌操作规范

1、建立一个无菌区:无菌区内所有物品都必须是灭菌的,如稍有怀疑应立即更换。无菌区的建立应尽量接近使用时间,以减少暴露和污染的机会。物品有下列情况者,应视为有菌,不能在无菌区内使用:①在非限制区内的灭菌敷料;②无菌包破损或潮湿;③无菌包坠落在地面上;④灭菌有效时间及效果不能肯定;⑤怀疑无菌物已被污染。

2、无菌手术衣的应用:无菌手术衣的无菌范围仅限于前身肩平面以下,腰平面以上及袖子。其他部位应视为有菌区。手术人员在穿好手术衣后,前臂不应下垂,应保持在腰平面以上。双手不应接近面部或交叉及放于腋下,应肘部内收,靠近身体。由于手术衣在腰平面以下视为有菌的,因而不应接触无菌桌及铺好的手术台。手术人员倚墙而立或靠坐在未经灭菌的地方,均是违反无菌原则的。也不应来回走动或走出手术间以外。如因手术需要移动,应面向无菌区。与另一手术人员换位时,应先退后一步,转过身,背对背地转到另一位臵上。在经过来穿手术衣人员面前时,应互相让开,以免碰撞污染。

3、正确使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任何无菌包及容器的边缘均应视为有菌,开包时应将包布的四角翻转并用手握住,防其滑脱污染内容物。取用无菌物时注意不触及边缘。利用包布铺无菌区时,包布的内面是无菌的,包布的外面和边缘是

有菌的。若取无菌包内某种无菌物,余下无菌物仍须保持无菌时,可按原包包好,但须在4小时内应用此包内的无菌物,否则须重新灭菌。无菌容器为盛无菌敷料、器械或药液之用。打开无菌容器时,盖子应朝上,取出无菌物后即盖好。以容器浸泡消毒用物时,须写上浸泡时间,中途投入其他器械,应重新计算消毒时间。无菌溶液瓶一经打开,液体应一次用完,不应保留。倒液时应冲一下瓶口,冲洗瓶口的药液应弃去,以保证无菌及防瓶口杂质和玻璃碎屑。

4、无菌桌的无菌范围:无菌桌仅桌缘平面以上是无菌,桌缘平面以下,不能长时间保持无菌完整,应视为有菌。手术护士、巡回护士都不应接触无菌桌缘平面以下的桌布,以建立一个安全地带。凡坠落于手术台边或无菌桌缘平面以下的物品应视为有菌。已坠落下去的皮管、电线、缝线不应再向上提拉或再用。无菌布单被水或血浸湿时,应加盖或更换新的无菌单。

5.无菌区接触规范:接触无菌区时,必须经过手臂灭菌、穿无菌衣及戴无菌手套。巡回护士取用无菌物品要用无菌持物钳夹取,并应与无菌物、无菌区保持一定的距离(约30cm),避免衣袖、衣服接触无菌物及跨越无菌区,倾倒溶液时只许瓶口进入无菌区的边缘。

6、空气无菌操作:减少空气污染、保持空气净化效果。手术室门窗应关闭,人员进出应走侧门,尽量减少在手术间内

走动,避免引起阵风。手术进行中应保持肃静,避免不必要的谈话。咳嗽、打喷嚏时应将头转离无菌区,避免飞沫污染。为防手术人员滴汗,可于额部加一无茵汗带。请他人擦汗时,头应转向一侧,不使纱布纤维落入无菌区。无菌容器打开后,应及时盖好,减少暴露。

7、手术区域皮肤无菌措施:皮肤虽经消毒,只能达到相对无菌,病人的皮肤和工作人员手臂经过消毒以后只能达到相对灭菌,残存在毛孔内的细菌对开放的切口有一定的威胁,故应注意预防污染。在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时,手不应接触手术衣和手套的外面。戴好手套的手也不可直接接触病人皮肤。凡与皮肤接触的刀片和器械不应再用。手术进行中,如手套被撕破或被缝针、锐利器械刺破,应立即更换。针和器械也不可再用。在进行皮肤切口前,应用无菌纱布垫遮住切口两旁,或用无菌聚乙烯薄膜盖于手术野皮肤上,经薄膜切开皮肤,以保护切口不被污染。在延长切口或进行缝合前应再用酒精消毒。

8、沾染手术的隔离技术:进行胃肠道、呼吸道、宫颈等沾染手术时,在切开空腔前应用纱垫保护周围组织,并随时吸除外流的内容物。被污染的器械和其他物品应放在污染盘内,实行隔离。污染的缝针和针持应在等渗盐水中涮洗。全部沾染步骤完成后,手术人员应用无菌水冲洗或更换手套,以尽量减少细菌的污染。

9、连台手术:前台手术结束,手术人员应更换无菌手术衣及消毒手臂戴无菌手套,手术间地面及用物应用消毒液擦拭,并用紫外线照射 20分钟。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

一、手术前

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等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几次口服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二、手术中

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超过所有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应追加一剂。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外科手消毒规程进行消毒。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4、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5、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度(37℃)的无菌生理盐

6、需引流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应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位臵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三、手术后

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需洗手。

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臵导尿管的适应证,应避免不必要的留臵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 F,女性宜选14 F。4.对留臵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时

1.使用0.05%~0.1 %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2.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黏膜损伤。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

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臵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臵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生锈器械清洗标准操作规程

一、准备

1.操作者:穿抗湿罩袍或围裙,戴圆帽、口罩、防护面罩或护目镜、橡胶手套或防刺穿乳胶手套。2.用物:清洗剂、毛刷、网篮、干燥柜。

二、操作

1、检查器械的完整性,查看有无干涸的血迹、油迹、污物等的污染,尤其要注意轴节部、管腔内壁、齿槽处。

2、干涸的污渍应先用含酶清洗剂浸泡,使用浓度及浸泡时间按说明书,浸泡后再刷洗或擦洗;油迹用碱性清洗剂毛刷刷洗,使用浓度按说明书。血迹、油迹、污物处理完毕再进行除锈操作。

3、用除锈剂在生锈器械的局部进行涂擦除锈,不主张用除锈剂浸泡,以免加重器械损坏,经除锈处理效果不满意,建议报废器械。

4、器械经以上处理后再用流动水刷洗并冲洗,最后使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进行终末漂洗,然后进行湿热消毒。湿热消毒应遵循的原则:消毒后直接使用的诊疗器械A。值应≥3 000,消毒后继续灭菌处理的A值应≥600。器械消毒后,使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再次进行冲洗,冲洗后的器械放入清洁网篮内,送干燥柜烘干。

5、刷洗器械时,一定要在水面下操作,避免气溶胶产生和

水滴飞溅,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和个人职业暴露。

外来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外来医疗器械是由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公司租借或免费提供给医院的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它是在普通手术器械基础上增加的局部专转向操作器械,由于这类器械针对强、价格昂贵、品中繁多、专业性强、更新速度、一般医院不做常规配备,其中以骨科植入手术相应的配送器械、动力工具等最为常见。由于这类医疗器械大多是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械,因此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植入性医疗器械(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任何通过外科手段来达到下列目的的医疗器械:全部或部分插入人体或自然腔口中;或为替代上表皮或眼表面用的;并且使其在体内至少存留30天,且只能通过内科或外科的手段取出。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无菌器官的器械,凡耐热耐湿的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耐湿的物品灭菌,首选环氧乙烷等低温灭菌技术。

一、接受器械

除急诊手术外,术者应根据手术安排,联系器械公司将手术器械于术前一日送至CSSD去污区。

二、清点签收

CSSD和器械公司双方共同清点核对器械相关信息无误后,共同在“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清点签收单”上签名。

核对信息包括:手术名称;手术患者姓名、床号;器械的品牌、名称和数量;植入物种类、规格、数量。

三、清洗和消毒

1.器械公司应提供详细的清洗消毒流程和注意事项。2.CSSD专职人员应对所有外来医疗器械进行清洗和消 3.清洗和消毒流程应严格遵循卫生部CSSD相关规范要求(1)应分类清洗和消毒。(2)可拆卸的器械必须拆卸。

(3)裸露的植入物必须装于专用清洗筐(架)内。

(4)耐水洗的器械可采用机械清洗;不耐水洗的动力工具可采用手工清洗。

(5)器械盒应清洗和消毒。

四、检查和包装

1、按照“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清点签收单”整理器械。

2、检查清洗效果和器械功能。

3、根据器械的材质和灭菌方式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4、灭菌包的体积和质量应严格遵循卫生部CSSD相关规范

5、在灭菌包内最难灭菌处放臵包内化学指示卡,硬质容器应将包内化学指示卡放于两对角。包外粘贴化学指示胶带。

6、包装标识应注明使用该器械的手术患者床号、手术名称、器械品牌及名称、包装者等内容。灭菌前注明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标识应有可追溯性。

五、灭菌

1、器械公司应提供器械的灭菌方式和灭菌循环参数。

2、根据器械材质进行分类灭菌,耐高温的器械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3、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以证实灭菌效果和避免湿包。

4、对于超重和超大包裹应采用延长的灭菌循环参数。

5、转运时应有专门工具,避免搬运者身体损伤。

六、发放

1.发放前应确认无菌包灭菌合格,并无潮湿、无污染、无松散、包装密封或闭合完好。

2.植入物应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并对相应的信息进行记录、存档。急诊手术可在生物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发放的标志,但生物监测结果出来后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七、回收

1、手术结束后,器械应及时返还至CSSD去污区。

2、清点核对后,按规范进行清洗、消毒和整理。

3、通知器械公司,双方共同清点、核对,确认无误后在“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清点签收单”上签名,器械公司即可取回器械。

八、质量追溯

所有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均应采用跟踪追溯管理系统,记录每套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的清洗、消毒、灭菌、监测及应用等相关信息,以便随时跟踪和查询。

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一、定义

外科手消毒(surgical hand antisepsis),即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使用外科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二、设施

1、洗手池应设臵在手术间附近,水池大小、高矮适宜,防喷溅,池面光滑无死角,每日清洁、消毒。

2、应为非手接触式水龙头,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数,间距应避免洗手时手臂相互接触。

3、配备清洁剂,宜含有护肤成分和使用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容器每次用完应清洁、消毒。

4、清洁指甲用具指定容器存放,每日清洁与消毒。

5、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指定容器存放,一人一用一灭菌或一次性无菌使用。

6、外科手消毒剂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7、外科手消毒剂应采用非手接触式出液器,宜使用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容器每次用完应清洁、消毒。

8、干手物品及其盛装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洗一灭菌。

三、方法(一)洗手

1、揉搓:取适量的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清洁双手时,可使用海绵、手刷等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皱褶处。

2、冲洗: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3、擦干:使用干手物品彻底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二)外科手消毒方法 方法一:冲洗手消毒方法。

1、取液:取足量的外科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

2、揉搓:认真揉搓2~6 min。

3、冲洗:用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4、擦干:无菌巾彻底擦干。

5、特殊情况水质达不到GB 5749的规定时,应用外科手消毒剂再消毒双手后戴无菌手套。方法二:免冲洗手消毒方法。

1、取液:取适量的免冲洗外科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

2、揉搓: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彻底干燥。

九、手套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一、手套的分类

(一)一次性使用医用手套

1、一次性使用灭菌橡胶外科手套:符合GB 7543。

2、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符合GB 10213。

(二)可重复使用手套

1、橡胶耐油手套:符合AQ 6101,为接触矿物油、植物油以及脂肪族的各种溶剂时戴用的手套。

2、耐酸(碱)手套:符合AQ 6102,为接触酸碱溶液时戴用的手套。

3、浸塑手套:符合GB/T 18843,用于防水、洗涤剂、脏污及轻微机械等伤害,仅适用于清洁工等类似工种手套。

二、手套的选择

应根据配戴者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材质和不同种类的手套。(一)使用手套的基本原则

应遵循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的原则;不管是否使用手套均应遵循手卫生指征。

(二)可能发生不良反应者的选用原则

1、应尽量戴用由合成橡胶制成的手套,不宜戴用天然橡胶胶乳制成的手套。

2、宜选用无粉手套,不宜选用有粉手套。

(三)一次性使用医用手套与可重复使用手套的使用原则

1、直接接触患者,应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用手套。

2、清洁环境或医疗设备,应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用手套或可重复使用的手套。

3、一次性医用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四)外科手套的使用指征

1、手术操作

2、阴道分娩

3、放射介入手术

4、中心静脉臵管。

5、全胃肠外营养和化疗药物准备。(五)检查手套的使用指征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体液明显污染的物品时,应使用检查手套。

1、直接接触:接触血液;接触黏膜组织和破损皮肤;有潜在高传染性、高危险性的微生物;疫情或紧急情况;静脉注射;抽血;静脉导管拔管;妇科检查;非密闭式吸痰。

2、间接接触:倾倒呕吐物;处理(清洁)器械;处理废物;清理喷溅的体液。(六)无需使用手套的情况

除接触隔离以外,不接触血液、体液或污染环境,不需要使用手套。

1、直接接触:量血压;测体温和脉搏;皮下和肌内注射;给患者洗澡和穿衣;转运患者;医治眼睛和耳朵(无分泌物);无渗血的静脉导管操作。

2、间接接触:使用电话;书写医疗文书;发放口服药物;收发患者餐具;更换被服;放臵无创呼吸机和氧气插管;移动患者使用的设备。

三、戴手套与脱手套的指征(一)戴手套

1、进行无菌操作之前。

2、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之前,不管是否进行无菌操作和接触破损皮肤和黏膜组织。

3、接触实施接触隔离措施的患者和患者周围区域之前。

(二)脱手套

1、手套破损或疑有破损时。

2、接触血液、其他体液、破损皮肤和黏膜组织之后,操作结束之后。

3、接触每个患者和患者周围环境或污染的身体部位之后。

4、有手卫生指征时。

四、手套戴脱方法

(一)戴无菌手套的方法

1、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

2、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

3、掀起另一只袋口,已带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

4、有粉手套应采用无菌方法除去表面粉末。(二)脱手套的方法

1、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2、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手套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3、用手捏住手套的内面丢至指定容器内。

术中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一、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

1、传递锐器时扎伤。

2、缝合伤口时扎伤。

3、助手违规配合造成助手刺伤。

4、微创穿刺时不正规操作造成本人刺伤。

5、器械护士安装、拆卸刀片时被划伤。

6、麻醉医师在为注射器覆帽时被刺伤。

二、预防措施

(一)较小锐器的传递

1、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士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术者用后应将锐器放在弯盘中,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二)较大锐器的传递

1、传递电钻等较大锐器时,应上好钻头或探针,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术者用后也应将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三)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

1、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

2、助手在协助中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针或组织,使用拉钩扩大术野。

3、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递予护士,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予护士。

(四)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辅助器械

充分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牵开器等辅助器械,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

(五)微创穿刺时应使用止血钳

放臵伤口引流时,应使用止血钳撑开组织,以免锋利器械穿入时刺伤。

(六)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血管钳

安装和拆卸手术刀片时,应使用血管钳协助,不应徒手操作,以免刀片划伤。

(七)注射器覆帽时应借用止血钳

注射器若需覆帽,应一手持注射器,一手持血管钳夹针头保护套而覆帽,或单手覆帽。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 应用标准操作规程

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1、具有发生SSI(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的手术:手术时间延长和术前ASA(美国麻醉协会)评分>2分的手术。

2、容易发生SSI的高危手术:清洁一污染(Ⅱ类)手术及部分污染(Ⅲ类)手术,包括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3、感染后果严重的清洁手术:心脏、血管、开颅和门脉高压症手术以及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臵的清洁(工类)手术。

4、污秽一感染(Ⅳ类)手术:属治疗性应用。

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

选择的抗菌药物应覆盖常见病原菌,应注意不同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的差别以及不同地区与不同年代的耐药性的变迁;应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宜价格低、毒性小。

1、对于心脏、血管外科、头颈外科、腹外疝、矫形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及经口咽部大手术、应用植入物或假体手术,发生SSI的最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应使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

神经外科及胸外科两类手术可酌情选择头孢曲松,经口咽部大手术和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可以联合应用甲硝唑。

2、对于胃十二指肠、胆道(不包括经腹腔镜进行)、阑尾、结直肠、泌尿外科以及妇产科手术,发生SSI的病原菌包括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应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必要时联合应用甲硝唑或选用具有抗厌氧菌活性的头霉素类药物。

3、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过敏患者的替代方案。患者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或二者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因其价廉易得,在我国耐药情况不严重的基层医院,在密切监控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4、万古霉素一般不宜用作预防用药,除非已证明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SSI流行。

5、喹诺酮类一般不宜用作预防用药。

三、预防性用药的时机与途径

抗菌药物应该在手术前2 h内,最好在皮肤切开前半小时或麻醉诱导开始时,静脉给药。

四、预防性用药的次数

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证实多次给药比单次给药有益处。

1、大多数手术预防性用药时间应<24 h,包括早期急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单纯肠缺血

(未穿孔)、胃十二指肠穿孔<24 h和创伤性肠穿孔<12 h者。

手术中输血制度及流程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5月3215例输血患者为对照组, 发生输血差错209例;2013年1-5月3317例输血患者为观察组, 发生输血差错46例。输血差错例数是根据护理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上报表统计取得的。2组患者均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 遵循科学合理的成分输血原则, 且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原流程进行输血, 观察组按照改进后流程进行输血。

1.3 评价指标

1.3.1 进行输血安全隐患问题统计: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我院输血流程设计了“输血安全隐患自查表”, 于2012年12月在全院65个护理单元发放各1份, 共65份, 回收65份, 参加讨论人员561名。由护士长负责组织本病区护理人员进行讨论, 将问题汇总以科室为单位上交, 护理部按自查表问题顺序及出现频次多少汇总, 见表1。

1.3.2 输血差错的标准:

护理差错的认定是参照国务院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 由于责任心不强, 粗心大意, 不按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办事, 发生了一般性错误, 影响了诊疗工作的正常进行, 但是对患者未导致不良后果, 或经及时纠正未酿成事故。输血差错是指在合血、取血、输血前、输血时、输血后5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的差错。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输血差错率为1.4% (46/3317) 低于对照组的6.5% (209/321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输血安全隐患自查表问题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3.1 改进前输血流程中安全隐患调查结果分析

我院输血流程是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5]、《基础护理学》静脉输血法[6]和医院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为此, 护理部设计了输血安全隐患自查表, 并组织科室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题讨论。表1共汇总了13个问题,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从未做出过相应规范, 临床护士执行中随意性强, 如输入多袋血液时护士签字不规范、用毕的输血袋在科室暂存方式不一致、血制品送病房途中运送方式不当;有的是流程需调整的, 如患者及家属对血型有疑问时的处理;有的是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查对方式, 如夜间单独值班时双人核对落实不到位、患者或家属对护士与之核对的信息随意应答;有的是医务人员耦合性不良, 如医师开具的输血申请单信息有误、护士合血标本试管信息填写有误、交叉配血报告单信息与血袋信息不一致;有的是个别科室不规范执行流程或规定, 如同时采集了同一患者的合血和血型标本、已抽取的合血标本在科室保留时间不一致、血制品取回病房途中有的时间过长及取回后在科室存放时间长短不一[6]。针对问题发生的环节、频次、原因及严重性等, 护理部在广泛征求医务科、输血科、临床输血频次较高的科室医护人员的基础上, 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完善了现有的输血流程, 并通过质量监控措施, 一方面确保流程的执行, 一方面监控改进后流程运行中的新问题, 为下一轮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3.2 输血流程的持续改进措施及效果分析

之前相比, 改进后的输血流程把输血质控的重点放在了双人合血、合血前血型牌的告知和输血前反向核对环节, 修改的具体内容体现在: (1) 合血:由责任护士核对医师申请单和床旁抽血改为双人核对申请单, 并一起到床旁核对患者信息, 无误后悬挂正确的血型牌, 再由责任护士抽取合血标本, 是目前杜绝挂错血型牌、发现申请单及据此申请单填写的交叉配血报告单错误发生几率的最简单办法。还明确做出如下补充要求, 如为夜间单独值班, 需值班者本人进行二次核对并请患者或家属协助确认;原则上不适用外院带来的血型报告单, 禁止同时采取患者的血型和合血标本, 急诊患者血型和合血标本用两个试管, 禁止一名护士同时采集两名患者的合血标本以免采错人或标本混淆。 (2) 制订了“血型复核流程”, 意义是在输血前将任何可能的隐患排除, 同时也避免纠纷。如医患双方对血型有疑问时, 进入如下流程:患者或家属对血型检验结果有疑义时, 必须通知主管医师下达医嘱, 由护士重新采血标本进行复核;再次送标本前, 护士需在血型检验申请单上标明:“患者对血型有疑义, 复核”字样;血库收到复核申请并再次检验后, 需在血型报告单上注明:“再次复核, 无误”;病房或门诊取回再次复核的报告单后, 及时告知患者和家属结果;如患者和家属坚持复核结果仍有疑义, 建议与患者一起到血库现场采集标本[7]。 (3) 取血:医院统一配发了“××科取血箱”, 以减少取血途中血液受到挤压、冷热物体碰触等, 影响血液质量;取血、发血双方必须共同查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与血袋标签上的内容, 准确无误时, 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补充了血液取回后先在室温放15~20min, 并在4h内输完, 以保证血液质量, 科室可根据此要求确定每次取血的数量和时间间隔。 (4) 输血前:增加了在血袋上用记号笔标明床号、姓名, 以免遇科室同时有两人以上输血或更换血袋时换错。 (5) 输血时:由2名医护人员带病历、交叉配血报告单共同到患者床旁, 由护士主动核对信息改为让患者自述姓名及血型 (包括Rh因子) , 确认患者信息与配血报告相符, 再次核对血液后, 方可进行输血。 (6) 输血后:再次核对床号、姓名、血型牌, 规范了在交叉配血报告单每个相应的血袋号后注明具体的输注时间, 并由执行的两名医护人员双签名;医院统一配发了黄色的“血袋回收盒”, 加盖放在医用冰箱的指定位置, 以解决临床空血袋往往不可能马上送至血库、医护人员随意放置或遇到纠纷时实物保存不当等问题, 要求空输血袋暂时放置在回收盒内, 24h内送血库。完善后的输血流程, 运行半年来, 输血差错率由6.5%降低为1.4%。

在临床血液管理中, 血液输注是最后一个环节, 在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中, 有25%因床边核对环节所致[8,9]。我们通过制定有效的核对制度, 保证了输注的准确性, 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输血治疗更加复杂化, 为避免输血差错的发生, 各级医院应根据国家的法律、医院的工作特点、护理人员层次的变化等因素, 不断的对现有的输血流程适时进行补充和完善, 才能持续改进输血质量, 确保输血安全。医院各科室应建立安全护理管理体系, 每月进行一次隐患自查, 由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流程进行安全隐患的分析, 及时发现工作中潜在的风险, 提出相应整改措施, 确保护理管理体系的安全[10]。

摘要:目的 总结输血流程在临床实施中的隐患问题, 有针对性的制定输血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减少输血安全隐患。方法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我院运行的输血流程, 设计输血安全隐患自查表, 并组织全院65个护理单元对输血流程中合血、取血、输血前、输血时、输血后5个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讨论, 护理部汇总并提出最佳的输血质量持续改进措施, 完善输血流程。结果 输血流程改进前后, 输血差错率由6.5%降为1.4%。结论完善输血流程是减少输血差错和持续改进输血质量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输血流程,安全隐患,质量, 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刘春梅, 刘婷婷, 汪曙燕, 等.彩色血型警示卡在静脉输血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7) :1566.

[2] 邓丽丽, 刘雪君.输血安全护理单的临床应用体会[J].全科护理, 2011, 9 (4A) :869-870.

[3] 裴国芬.基层医院临床安全输血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8 (29) :209-210.

[4] 王虹.基于射频识别 (RFID) 的医嘱闭环执行系统[J].中国医院, 2010, 14 (5) :63-65.

[5] 邹天韵, 曹洁, 孔蓓瑾, 等.PDCA循环在血液科输血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12) :4-6.

[6] 李小萍.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72-273.

[7] 郑丽君.安全输血的护理过程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3) :226-227.

[8] 袁芳, 徐支南.应用护理安全信息周报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18) :58-59.

[9] 李怀波.试论抗生素与普外科的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4) :69-70.

上一篇:关于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若干问题的解答下一篇:幼儿园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