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复习指导范文

2024-07-23

化学复习指导范文(精选8篇)

化学复习指导 第1篇

1.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但现象的变化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对下面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生成白色固体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C.石蕊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溶液变为红色

D.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浅绿色氯化亚铁溶液中,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镁燃烧时能够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

氢气在空气中能够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

氢氧化钠能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

解答:解: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不能产生白色火焰.故选项错误;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故选项正确;

C、石蕊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应该是石蕊试液变蓝色.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能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氢氧化亚铁不是红褐色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实验现象,特别是火焰、颜色、气味、沉淀等方面的内容.

2.分析钠原子、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得到的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钠原子有三个电子层,钠离子有两个电子层

B.钠原子、钠离子的质子数都为11

C.一个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失去一个电子,因此,钠元素为+1价

D.钠原子和钠离子不属于同一种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

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由钠原子、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它们的电子层数、质子数都为11、化合价等信息;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解答:解:A、由钠原子、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有三个电子层,钠离子有两个电子层,说法正确,故A正确;

B、由钠原子、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钠离子的质子数都为11,说法正确,故B正确;

C、一个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失去一个电子,因此,钠元素为+1价,说法正确,故C正确;

D、钠原子和钠离子不属于同一种元素,说法错误,它们质子数相同,为同种元素,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特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中考化学氧气的性质复习指导

2.中考化学复习习题

3.中考化学复习提纲

4.中考物理基本复习指导

5.关于中考化学答题中最易失分的问题解析【最新】

6.初三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7.20福建中考化学总分将调整为75

8.黑龙江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图片版】

9.2017年中考化学知识点大全

10.2017年中考化学冲刺知识点

化学复习指导 第2篇

一、导气管的连接

一般应遵循装置的排列顺序。对于吸收装置,若为洗气瓶则应“长”进(利于杂质的充分吸收)“短”出(利于气体导出);

若为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吸收水分和,则应“粗”进(同样利用和水蒸气的充分吸收)“细”出(利于余气的导出);

若为了排水量气时,应“短”进“长”出,被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气体的体积。

二、仪器的连接

根据实验原理选择仪器和试剂,根据实验的目的决定仪器的排列组装顺序,一般遵循气体制取→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实验产品的保护与尾气处理。其中除杂与干燥的顺序,若采用溶液除杂则应先净化后干燥。尾气处理一般用溶液吸收或将气体点燃。

三、气密性的检查

制气装置一般都存在气密性检查问题。关键是何时进行气密性检查?如何进行气密性检查?显然应在仪器连接完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气密性检查。

气密性检查的方法虽多种多样,但总的原则是堵死一头,另一头通过导管插入水中,再微热(用掌心或酒精灯)容积较大的玻璃容器,若水中有气泡逸出,停止加热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上升,则表示气密性良好,否则须重新组装与调试。

四、防倒吸

用溶液吸收气体或排水集气的实验中都要防倒吸。防倒吸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

一是在装置中防倒吸(如在装置中加安全瓶或用倒扣的漏斗吸收气体等);

二是在加热制气并用排水集气或用溶液洗气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应先取出插在溶液中的导管,后熄灭酒精灯以防倒吸。

五、实验方案的评价

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能否达到目的;

②所用原料是否常见易得、廉价;

③原料的利用率高低;

④过程是否简捷优化;

⑤有无对环境污染;

⑥实验的误差大小等等。

能达到上述六点要求的实验方案应该说不失为最优实验方案。最优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上述实验方案评价的六原则。方案确定后,为确保实验目的实现,必须选择简捷而正确的操作程序。

六、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是手段,要达到目的的还需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剥去假像方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品质与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一般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①方案是否合理,这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

②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

③反应条件不足可导致反应不能发生或反应速率过慢引起实验误差;

④所用试剂不纯,杂质甚至参与反应均可导致实验误差等等。

20高考化学复习方法

一、立足课本,强化基础知识,一轮复习夯实双基

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抓好双基,科学构建化学学科知识结构。为此,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考试说明》,把准考试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科学依据,是高三化学整个复习过程中师生应时刻遵守的纲领,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它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把准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地方性教材的逐渐出现,一纲多本的现象日益普遍,因而只有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熟悉考查范围,才能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枉费时间和精力,从而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研究《考试说明》要注意研究它的变化,特别注意新增的内容。

2.立足课本,落实细节

第一轮的目的是巩固基础,也是复习的重点。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点还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的。在学完整个高中化学课的内容之后,按照先必修后选修的顺序,认真阅读、梳理教材,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复习时应以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一轮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加强弱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原因。

3.科学训练,提高效率

一进入高三,资料会堆积如山,如果整天沉溺于题海,做大量的题目却不求甚解,这样反而会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科学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①习题要精选。虽然我们手中的复习资料及练习题都很多,但是不能被这些资料所束缚,对习题应该有所取舍,选题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一本好的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要把它真正弄通弄透,彻底消化。精选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法。要针对自己的实际,逐步提高难度。

②复习要同步。每天都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一定量的同步练习,不要一边做题一边对答案,应把一节或一单元做完再对答案,然后听老师讲解,这样效率最高。

③做题要多思。如该题考查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解题的关键是什么,还有哪些解法。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工夫,力求做到答一题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训练自己的思维。因此复习中要做到:1)不断总结解题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2)学会将新问题还原为已知化学原理的思维方法,新旧搭桥,实现迁移;3)学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问题来解决,化综为单,分层得分;4)学会建立解题的思维模型;5)不断加强想象能力,强化发散思维,由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由一个知识点到一个知识串;6)加强变式训练,变条件、变角度、变方法,打破定势思维。

④错题要纠错。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记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失分点,增加得分点。

⑤测试要定时。自己做测试卷时,一定要定时,同时要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以提高解题速度,看题要准,审题要细,尽量减少错看、漏看,养成好的做题风格,向规范化要分数。

二、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二轮复习能力升级

第二轮复习是通过专题复习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适应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使自己的化学学科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因此,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平面”结构的话,第二复习则是“立体”结构。那么,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质量呢?

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化学知识具有“繁、杂、散”的特点,考生对此存在“易懂、难记、用不好”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抓点、连线、建网,加强复习的系统性。

抓点是从具体代表物入手,掌握其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其中物质的性质是核心,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可按色、态、味、水溶性、密度、熔沸点及特性来划分;化学性质可按与非金属、金属、水、酸(或酸性氧化物)、碱(或碱性氧化物)、盐等反应来划分。在注意共性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特性: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在与金属的反应中还表现出特性——强氧化性,即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与铁发生钝化、与不活泼金属也可发生反应等;需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阴暗处保存,则又反映出了硝酸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连线是将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连成一条线,即以元素价态变化为主线,这样在主线中该元素的各种价态及对应代表物的关系就会十分清晰。

建网是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纵向的梳理将头脑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有机化学复习中,要重点把握几组关系:①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②取代关系;③氧化还原关系;④消去加成关系;⑤结合重组关系等。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物质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二轮复习的方法是以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知识的整理、归纳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2.重视实验,提高探究性能力

每年高考题中实验题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题型。实验试题有利于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考查,从更深层次看,实验试题还能对考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给实验复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必要时可以以实验为主线来带动其他知识块的复习。

①紧扣课本,深挖实验材料

高考化学实验题大多源于教材,实验方案的“根”都植于教材中。教材是根本,是每一位师生都有的“资料”,出自教材的实验对考生具有公平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回顾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可以发现,要么是几个基本实验的组合或基本实验与操作的组合,要么是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可以预测,的高考化学实验命题,仍是课本实验的巧妙组合,以及探究性实验的原理、操作与评价,并将进一步强化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

②注意开放性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是解题的条件和所要求的结论都比较抽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开放程度高,思维空间大,灵活性强。

从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来看,最为典型的命题思路是通过提供开放性实验情境,包括给出多余的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方法等。由于不同条件的组合或选择,不同考生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就会得到不同的实验过程和结论,从而考查了考生的思维水平和实验能力。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探究性实验题必然成为命题的热点。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药品→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3.研究考题,把握高考的脉搏

分析近两年来的高考试题,总的变化规律是变中求稳、变中求新,并且命题将会逐步与课程改革接轨,开放性和学科内综合是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第Ⅰ卷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电解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溶液中离子的电荷守恒等,试题也都是常规试题,考生大都比较熟悉,而且难易适中。第Ⅱ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实验题、双基题(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平衡、原子结构、周期律等)、元素化合物题(如框图推断或填空题等)。在二轮复习中,对这几种题型的特点、考查方式、考查角度、考查重点、能力层次要求要做细心的研究。

4.关注重点和热点知识,增加时间、精力投入

分析近两年实施新课标省份的化学学科的试题,可以发现:氧化还原反应、阿伏加德罗常数、化学平衡常数、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与电化学等仍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对这类重点、热点知识,必须增加时间、精力投入,将基本理论理解透彻、应用熟练。

5.加强反思,提高学习效率

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方方面面的,如命题者有什么意图?题目设计的巧妙处何在?此题的关键何在?题目有何规律?是否可推广成一类题型?此题为什么这样做?做题过程中暴露了哪些弱点?这个问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另外,可以对一道典型习题反思,可以对一套试卷反思,也可以对学习环节反思。通过反思,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反思,把问题的前因后果想清楚,从而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有条理。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

6.规范答卷,减少无谓的失分

纵观多年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答题不规范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考生的失分情况分析,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为“低级错误”而失分,主要表现在化学基本用语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这都是由于平时学习要求不严格,基础训练落实不到位所造成的。

强化审题:一是强化审题的态度,看完题再做题;二是强化审题的方法,抓重点词、标重点字、理解题意后再做题;三是抓审题的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概括出重点信息、关键信息。

因此备考要从细节入手,强化规范意识,养成严谨仔细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运用化学用语的准确性,克服答非所问的现象,尽可能减少因答题不规范造成的失分。

三、实战演练,模拟高考,三轮过后满怀信心迎胜利

三轮复习是高考冲刺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实战演练。至少进行三次,通过模拟练习,处理好速度与正确率的关系,研究在限定时间内如何做对;处理好速度与规范书写的关系,研究在限定时间内如何做得更好;做好考后分析,检查试题是否会做,思路是否最佳,是否失分,为什么失分。有些试题不会做,查找不会做的原因,力争将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丢分降到最低。

(2)回扣复习。回扣复习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回扣课本,②回扣错题集,③回扣高考试题,防止基础知识失分。

2012年中考复习指导(化学) 第3篇

一、认真研究《标准与说明》,准确把握考试要求的变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从严格意义上说,学业水平测试题与中考试题有着本质的区别,学业水平测试题必须严格依据《标准与说明》规定的要求命制,试题的选拔性、区分度不一定是核心指标,但必须严格依据《标准与说明》的要求。当然,由于云南省各地学业水平测成绩与高中招生挂钩,使命题者不得不在试题区分度上有所考虑。

教师对《标准与说明》的研究,要着重思考三个问题:找变化(有什么变化)?想改进(如何改进复习)?如何用?首先是细读《标准与说明》,找出考试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五大主题的学习目标及要求有哪些变化?特别要找出哪些学习目标降低了要求?哪些学习目标被删去了?其次是题型结构、考试时间和题型示例的变化,也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在研究《标准与说明》变化的同时,还要思考如何根据这些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如,《标准与说明》中提示选择题题目增至20题,教师就应在提高学生解答选择题的准确度上多做思考;样题简答题还有一个变化是出现了大分值的简答题(分值为7~8分),这些题往往都以生产、生活和社会的信息为情景材料,围绕材料由易到难,设置涉及多块知识的问题,考查的知识面较广,体现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迁移应用。面对这些变化,学生会遇到哪些问题?复习教学中要如何给予强化和突破?这些都是教师在研究《标准与说明》时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如何使用好《标准与说明》是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一个考验,使用得好将可极大地提高复习效果,否则很可能是目标找不准,劳而无功。

案例一:利用教材和《标准与说明》,系统复习基础知识

教学程序:(1)以《标准与说明》中的学习目标为线索,以强化基础知识为目的设计多组问题;(2)依托教材,教师利用问题组以提问、讨论、听写等方式系统复习基础知识;(3)利用《标准与说明》中的专题训练进行达标测评。

实例:“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复习。

教师:今天我们复习:身边的化学物质,请大家把《标准与说明》翻到第5页,我们共同来复习。

问题组:(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2)下列现象证明了空气中的哪些成分?①露置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出现了白色浑蚀;②从冰箱中取出的汽水,瓶壁上出现水珠;③铁在空气中会生锈。(3)请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及与之相对应的性质(让学生参阅教材)。(4)教材P27图2-3的实验,可观察到哪些现象?得到哪些结论?如何证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实验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气体体积减少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如将红磷换成木碳,结果会怎样?将红磷换成镁条进行实验时,发现进入瓶内的水远远超过了1/5,你能提出什么猜想吗?如何证明?

练习:请同学们用10分钟时间完成《标准》第39页选择题的第1~15题,简答题第41、42和43题。

讲评、反馈:(1)公布答案,了解学生完成情况;(2)简单讲解关键问题。

二、精心规划,扎扎实实做好复习的准备工作

化学学科复习时间紧,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每节复习课的针对性和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复习却缺乏系统、全面的安排,东一下,西一下,零乱而仓促,复习目标不清,落实手段低效,一个重要原因是复习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因此,教师必须在复习开始前精心规划每节课,扎扎实实做好复习的准备工作。复习前要完成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 认真学习《标准与说明》,准确把握各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层次,理解学业水平测试的特点,针对学生掌握实际,找出复习的核心点、关键点和难点,并思考有效突破的教学手段。

2. 准确掌握学情,对学生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学习的难点、薄弱点、疏漏点能准确把握,确保将复习重点放在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上,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

3. 制定一个精细、可操作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要精细到明确每一节课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确保复习工作能按预先精心制定的计划稳步推进,不留死角。

4. 提前做好教学资料的收集、编制工作。复习中用到的复习提纲(知识清单),各专题达标测评试题等要在复习前编制完成,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对资料精心打磨、提高其质量。

三、利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参与性是决定复习效果的最关键因素,教师要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能放弃,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他们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以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在一种极积向上、活泼主动的氛围中完成复习。

其次,教师要利用化学的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大胆创新,让学生极积主动地参与到复习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有的教师在复习化学用语时,设计了一场充满竞争和趣味的“化学用语大比拼”活动课;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以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和应用。另外,运用科学探究创设情境,内容丰富多彩,能充分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调动学生极积参与,已被广大教师普遍使用。

案例二:以科学探究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性

教学程序:(1)教师以具体事件和问题创设探究情境;(2)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并讨论、交流和完善;(3)学生演示探究实验;(4)教师归纳小结。

教学步骤:

情境1:教师展示一瓶NaOH溶液,并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昨天忘了盖上瓶塞,会不会变质了呢?变质时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如何证明它已经变质?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方法进行实验,发现有气泡产生,证明溶液已经变质。教师追问,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证明。

情境2:展示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CaCO3、Na2SO4、BaCl2、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和而成,请你设计实验进行鉴别。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并讨论、交流,同时对别组同学的方案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

学生演示自己的方案,教师总结归纳思路和方法。

四、利用复习提纲,高效快速落实基础知识的复习

化学学科复习有三个突出矛盾:(1)化学科复习时间被压缩,复习时间紧,内容多;(2)初中化学中大量基础知识需要强化记忆才能迁移应用;(3)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差异大,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严重拖慢了复习的进度。面对这三个矛盾,一种“古老”的复习手段——编制复习提纲正在被广泛使用,如果复习提纲的针对性较强,落实手段到位,则复习提纲在高效、快速复习基础知识方面的效果就十分显著。编制和使用复习提纲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所编知识点的内容及要求要与《标准》的要求相吻和,要做到既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又不过分拓展。

2. 知识点要以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呈现,以便学生能自己完成。

3. 复习提纲的编制要与学情相吻和,强调基础性和针对性,形式要灵活多样。

4. 复习提纲主要解决的是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系统归纳,内容不宜太多。

5. 落实手段要到位,要督促学生对复习提纲中的内容进行强化记忆,并及时提供反馈。

案例三:编制复习提纲

......

34.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______;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如:______;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______。

35.分子是______。分子的三个特征是:______,请举例说明:______。

36.原子是______。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______和核外带______电的______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______和______构成的。以质子数为8的氧原子为例说明氧原子的结构。

37.带电的______(或原子团)叫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带______电,形成______离子,如______;原子得到电子,带______电,形成______离子,如______。

38.在原子结构中,原子的种类由______决定,相对原子质量主要由______决定,元素的分类主要由______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______决定。

39.填空。

五、精选习题,落实方法,防止陷入题海

教学中新题、好题层出不穷,教师乐此不彼,导致复习教学陷入题海。学生在题海中终日煎熬,苦不堪言,这是复习教学中后期最常见的情境。教师要想引导学生走出题海一定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正确理解习题训练与学生成绩提升的关系。很多教师认为在复习过程中只要习题练得多,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一定会好,而考试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习题没有做够,这就难免会使学生陷入题海。甚至不同学科间也互相“攀比”,物理做了5套题,我们化学也不能少于5套,好像少做一套题,成绩就会差一截似的。很多教师很少去思考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要学生做这大量的练习的目的是什么?讲练结合,精讲精练是复习教学的基本原则,必须通过一定量精细化的习题进行强化、巩固,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其迁移应用的能力,才能达到很好的复习效果。习题训练还应与要达到的复习目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从而增强训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2)加强对试题的研究。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所需掌握的知识其实是很少的,而试题却是很多的,而且每年上百套中考试题也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试题,即使沉浸在题海中也是无法练完的。教师要根据课标和《标准与说明》中的要求,理出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并以此归纳出目标所对应的考查重点和典型试题,形成一个完善的目标——试题研究体系。当搞清楚了这些对应关系以后,教师对课标、教材和试题的理解会更深入、更全面,再回头看茫茫题海,题海已变成条理清晰,经纬分明的通途了。总之,只有教师自己走出题海,才能引导学生走出题海。

案例四:教师集体备课(依据课标对考点、试题的归纳)。

典型试题:(略)

后期复习的习题训练或测评要注意以下几点:(1)训练或测评的目的要明确,针对性要强。如,每节课的达标测试主要是强化当堂复习内容,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试题要基础、典型,针对性强;专题达标测评题型与内容要与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吻合,注意在学生的薄弱点、疏漏点、难点上进一步强化,补偿性训练专门选择学生普遍出现的易错点、疏漏点等进行强化;模拟测试除了能评价学生复习成果外,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学业水平测试的试卷结构、题型和应试技能等。(2)及时评价和反馈,除模拟测试外,其他测评材料的内容要少而精,这样才能及时评价和反馈,反馈越及时,训练的效果越好。(3)测试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测试题难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逐步提升,及时强化学生的进步,调动其学习兴趣。

六、重基础、抓关键、强调有效提升

化学学科中后期复习什么内容?复习重点是什么?复习到什么程度?复习的先后顺序如何安排?这些都是一系列重要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重视基础知识的强化落实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双基”是初中化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业水平测试的主要内容。教师一定要在第一分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扎扎实实地落实“双基”,后继复习时要进一步强化巩固,切忌不打牢基础,而忙于不着边际的“能力培养”。

重点要落实好化学用语和酸、碱、盐性质的复习。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化学用语与其他化学知识都有广泛地联系,是一个很好的拓展点,建议在专题复习的开始,首先对化学用语进行系统归纳,全面拓展,再给予足够的强化训练。酸、碱、盐性质的基础知识也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完成物质推断、鉴别和综合实验题时,虽然教师讲解了许多思路、办法和技巧,也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但由于学生对这块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致使他们在解题时仍困难重重,突而不破。对这些核心基础知识,不要只忙着让学生去做大量的习题,而要引导学生去逐块逐层地系统归纳,熟练掌握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及其转化关系,并利用开放性问题去拓展应用,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案例五:利用开放性问题落实“双基”、培养能力。

问题情境1: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A+H2SO4=ZnSO4+______;

(2)C+HCI=______+______;

(3)B+Na2CO3=______+______;

问题情境2:观察右图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瓶内装有某种无色气体,将注射器内液体滴入少许后,注射器活塞就“自动”向下运动,液体被吸入瓶内。活塞为什么会向下运动?气体和液体可能是什么?如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2)若瓶内装有某种药品,滴入少量液体,活塞能向上运动。活塞为什么会向上运动?药品和液体可能是哪些?你能不能根据变化原因,分类列举出来?如能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2. 按知识块进行专题复习,突出关键问题,落实复习实效性

以归纳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培养迁移应用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块专题复习是中期复习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用语、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物质的性质分类和用途、水与溶液、金属和金属材料、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化学实验、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计算等。针对不同专题,不同教师会有不同的思路和办法,但要注意的是复习要以实效性为第一要旨。所以,教师要在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对这些专题进行大胆取舍,集中时间和精力突破学生共同的薄弱点和困难点,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好的成果,而不能受自己思维中固有知识构架的影响,更不能被教辅资料牵着鼻子走,费时费力去地完成资料“规定”的任务。

3. 努力提升题型专题复习的实效性

以典型试题为案例,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为主要目的题型专题,可融入知识块专题中,也可独立出来,放在知识块专题之后。题型专题主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1)培养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2)掌握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和应试技巧;(3)树立应试信心。

题型专题常见的内容有:(1)选择题专题;(2)物质的推断和鉴别;(3)实验探究;(4)信息给予题;(5)综合计算;(6)图象题等等。具体安排哪些专题由教师对《标准与说明》的理解和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而定。

题型专题的教学一般包括“典型试题训练→解题方法”、“思路归纳→练习强化巩固”等几个环节,具体操作可根据学情大胆创新,关键是要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如,对于选择题专题,有的教师采用“20+10”或“10+10+10”模式,即一节课要完成30道精选的选择题,分成两组(一组20题,一组10题)或分成三组(每组10题)。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第一组,并进行快速点评,反馈和归纳出选择题高效解题的技巧,然后再进行下一组训练和反馈。题目的难易,数量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整。

题型专题复习的有效性取决于以下三点。

1.教师对各类经典题型和解题思路的归纳和研究要到位。每一专题的典型题型有哪些?各题型的解题思路有哪些?教师必须研究和归纳到位,才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和有效的解题思路。如,对于“物质的推断和鉴别”专题,教师首先要能归纳出典型的题型:(1)选择式的推断鉴别题;(2)框图式的推断题;(3)表格式的推断题;(4)文字描述的推断、鉴别题;(5)物质推断、鉴别的实验探究题等,才能精选出典型试题,然后对各类型试题的解题技巧进行归纳。如,对于框图式推断题,解题技巧是仔细审题,勾划关键信息,用铅笔将转换后的信息标注在框图上,找到突破口,推导完成后,要顺着框图的线索进行检验等。

2.要准确了解学生解题的难点和障碍。复习中只有集中力量针对学生解题的难点和障碍进行有效突破,才能事半功倍。如,“物质的推断和鉴别”成为教学难点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学生对酸、碱、盐转化关系不熟,对物质的特性和反应特征归纳不够造成的。因此,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突破这个难点时,将力量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归纳硫酸、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物质的性质,归纳常见的几种白色沉淀,归纳常见的黑色物质,归纳几类常见的置换反应等。

高考化学复习指导策略分析 第4篇

关键词:高考;化学复习;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01

高考化学复习是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高中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化,规律化和能力化的过程。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强调对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策略指导,帮助学生领悟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把化学知识条理化,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灵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策略指导无论是对学生的高考复习,还是对学生将来的成长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就高三化学复习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 研究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把准考试方向。《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科学依据,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它非常明确地化学试卷组成的相关信息。因为认真研读《考试说明》,为高考把“脉”,目标在于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有的放矢,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全国因地域原因,出现一纲多卷的情况,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可以准确地把握本地域高考的考查范围,做到目标明确,省时省力高效进行进行高考复习。同时,研究《考试说明》会及时把握本区域高考内容的新变化。

2. 立足教材,落实知识点。第一轮复习的目的在于梳理知识点,巩固基础,无疑是复习的重点。高考复习的总要求是以不变应万变。高考题型多样,但都是从基础知识点变化而来,所以夯实基础在第一轮复习是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你到底能走多远的问题。学完整个高考阶段的化学之后,按照先必修后选择的原则合理地安排复习顺序。注重夯实课本中的“双基”,重视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和基础题型的归纳。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线多面广,复习时应以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第一轮复习是知识的回顾,要重新检索记忆中的知识点,我们要把握总的策略:注重基点、强化弱点、扫除盲点、突破重点。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习惯性错误:走出“越简单的知识点越容易出错”的学习怪圈。同时针对试卷中出现的错题,要建立纠错本,把错误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并在课后进行重点研究,分析原因,及时强化训练,力求弄懂弄通。

二、注重知识重构,重视实验探究

第二轮复习一般都是进行专题讲解,目的在于把知识进行归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1.专注重知识重构。高考化学的第二轮复习目的在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化学知识多而杂,点知识点分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重构,把各类概念进行分门别类,以概念图的形式,把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在形成概念图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方法指导,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概念图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规律性,达到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目的。通过适量的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知识点提取和运用的速度,有助于提高知识提取的准确性和学生解题的反应速度。

2.重视实验探究。在每年的高考化学中,其实验题都占有很大比重,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题型。在某种意义上说,实验试题可以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能力,如理解能力、对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记忆能力等,从更深层次看,实验试题还能对考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基于此,高考化学复习中,必须给化学实验的预留足够的时间,不能让实验复习走过场,必要时以实验复习为纲来引导其他知识点的复习。

①重视教材实验,整合材料内涵。高考时时处处都要照顾到“公平”二字,在高考化学自然也不例外,因为命题者为了体现公平性,实验材料大多出自教材,或者是教材中几个化学实验的整合,或者是教材实验的深挖。因此,在化学实验复习时,要更多关注教材实验,把握化学实验根本所在,这样才能在复习时不致出现偏颇的情况,造成化学实验的失分。

②注意开放性实验,提高探究能力。在历年的化学实验的考查了,开放性试题成了很多考生的瓶颈,开放性实验解题条件和结论的不确定性,其开放程度高,思维空间大,灵活性强,提高了化学测试的难度。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探究性实验无疑会成为命题的热点。在化学复习时,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解题能力,为化学实验考查赢得先机。

三、重视真题研究,把握高考动向

高考命题具有连续性,总的变化规律是变中求稳、变中求新,在命题中与新课程改革衔接,开放性和学科内综合是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化学真题研究,结合新课改的形势分析试卷中有哪些常考题型,哪些常考知识点,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出现,分析在新课改形势下,会出现哪些探究性试题,细心研究知识点的查方式、考查角度、考查重点以及对考生能力层次的考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高考化学检测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考化学复习指导计划 第5篇

(1)在复习主族元素时,从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入手,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2)适时总结规律,有利于突出重点,强化记忆。

高考化学复习指导计划 第6篇

在复习中,应尽可能将元素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环境、自然、能源等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习化学知识不仅仅是用于考试的,而是有实际意义的。

综上所述,复习元素化合物要在“全面、重点、联系、灵活”上下功夫,把零散的元素知识变为完整的科学体系,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高考化学复习指导方法 第7篇

目前,各个学校第一阶段的复习大都进入了收官阶段,而第一阶段的复习一般是以基础知识为脉络来进行的。这样,考生也对整个高中阶段各学科的知识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但是,通过一次的复习,不可能把整个高中阶段的知识全部融会贯通,所以,及时回头看,既是对知识网络的进一步整理,也是进行查漏的关键一步。查漏方能补缺,方能为下一步的复习提供努力的方向。

-第二步:左右看

高考是综合考试,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单看某一学科的成绩(特长生、特殊专业例外),所以,平衡高考各学科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发挥自己的整体优势,防止出现“跛脚学科”,影响自己的总成绩。水桶原理在高考中同样适用,所以,目前同学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优势科目和弱势学科,应适当向弱势学科倾斜。

-第三步:向前看

距离高考还有近5个月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快制定调整策略和调整方法,也就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一般来说,第一努力的方向是个学科的知识漏洞,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善和强化;另一个努力的方向就是自己的薄弱学科,力争提高最短那块木板的高度。只有这样,这一阶段的复习才会产生最大的效益。

-第四步:向心看

化学中考与化学总复习 第8篇

一、发挥学生在复习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一是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启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考试复习的主人。二是引导学生头脑清楚地站在掌握化学知识体系网络的高度领会化学科考试说明,心中有本“考点”帐,不当题海中的“盲游者”,更不做稀里糊涂的演题“奴隶”。三是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准出发来确定复习训练的标尺。四是教师不以自己的主观设置教学方案,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点为复习的主攻目标,借助基础知识为载体,侧重能力训练。总之,整个教学的部署,从学生的所需、所求为基本出发点,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为主体作用的发挥,突出学生在复习教学中的“主角”地位。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们能否充当复习活动的“主角”。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如下的做法。首先,给学生腾出自学课本的时间,坚持每章复习之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题为共导读,用思考题激发学生边读边思考,上复习课时,再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重点,以及看似平淡而易被忽略,其实内涵深厚的段落文字进行精读。其次,每当复习到知识难点和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力求学生自己搞懂。

二、激励学生在学习思考时发挥主动精神

激励学生在复习中发扬主动精神,我在实践中感到以下做法比较成功。

1. 在基础复习的阶段,穿插若干启迪思维的“踮脚题”,鼓励学生对这些在化学之树上结得高些的果子,踮踮脚、跳一跳把它摘下来,不要胆怯,更不要自弃自暴。开始时多数学生无所适从,我作适当提示,激励他们挖掘潜能,开辟思路。渐渐的,多数人习惯了,发展到后来,一般学生提高了兴趣和信心,面对能力题跃跃欲试。

2. 要提高学生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就要坚持做到训练精选,每练必评,评讲时借助一些典型题目练习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抽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既强调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形象思维,又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思维,不断强化思维品质。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3. 综合复习阶段,除了注意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还要侧重于组织学生广泛接触不同角度的新题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首先应自己明确,进而告诫学生,不应抱有希望通过大量做题,碰运气撞到现成中考题的侥幸心理,而应立足于自己解题能力提高,面对一道看似面目全新的考题,先不要怕它,静下心来读懂题意,理出头绪,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积极求解,这即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三、把握复习内容,形成“三点”构织网络式化学知识体系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紧扣考点,关注热点,突出难点,形成“三点”的化学知识体系。

1. 紧扣考点。

所谓“考点”,指的是《中招化学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范围。复习伊始,我就将复习计划发给学生,计划确定首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安排,以考纲规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五大块”为纲目,统络上下各册课本,把各章分别纳入包容它的大块之中,形成知识构架编排复习体系,但仍以课本为依托,按章复习。每章教材复习之初,又将考纲对该章内容规定的考点编织成教学目标发给学生,使其成为贯穿全章复习始终的脉络。

2. 关注热点。

所谓“热点”,指的是历届化学中考反复测试的知识要点,例如物质的变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环境的污染及保护,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燃烧条件与灭火,金属锈蚀与保护,等等,几乎是每年必考的热点问题。为了突出热点,每章复习之初,除了向学生说明考点外,教师还应编织以热点为知识体系表,围绕热点展开自学思考题来引导学生,这些思考问题能成为教师课堂归纳知识要点的提纲。

3. 突出难点。

所谓“难点”,指的是学生在明确考点、掌握热点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考试复习容量大,内容广时间紧,平均使用力量既不可能,又不可取。因此,教师应注意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舍得在热点里的难点问题上花时间,下功夫,以保证学生脑海里构建的知识体系脉络畅通,启动灵活,运用自如。

四、讲究复习策略

在化学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1. 正确处理好落实知识训练能力的关系。

在复习训练中,如何针对考题的特点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我采取的策略是“知能兼顾互相渗透,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在基础复习阶段,我把复习重点放在双基知识的落实上,每当要求学生系统地钻研课本时,注意指导学生怎样自学;每当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知识规律时,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每当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知识时,强调学生对许多实验仪器,药品、操作的特点进行再认识。到了综合复习阶段,重点转移到能力练时,我没有忽视组织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系统复查;每当分析一道能力题时,都不忘提示学生注意解题时借助哪些基本知识,把这些知识要点再次进行强化。

2. 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的关系。

化学中招的考纲与考卷,对于每个考生要求都是统一的,然而学生的化学水平有高有低,因此,考试复习不能一刀切。对此,我采取的策略是“整体要求,分层指导,抓住两头,带动中间”。在每个复习阶段,对每章我都提出教学目标,从中等程度学生的水准出发,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规定练题量,统一要求每位学生都用考纲来规范和检查自己,努力争取达到复习目标。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其达标程度和练量不作统一的规定;个别辅导时,侧重于抓强、弱两个层次。

3. 正确处理好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的关系。

信息、资料的采集和使用,对于中招考试复习的掌握有着重大的影响,我采取的策略是“广集信息,限量用题,选题求精,重在落实”,通过多种渠道,广集信息资料。面对各种信息资料,教师务必克服随意被动性,不能大略地浏览,凭大概印象就决定取舍,而应该认真做一遍,将那些内涵深刻、启发性强、起点高却落点低的典题挑出来自己组合。在训练量上,切莫用“题海”淹没学生,而必须做到精选精练,限量用题,这样做既能保证学生对精彩试题能认真消化,促进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控制时间,不影响各学科的平衡发展。

上一篇: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观后感心得下一篇:播音发声朗诵之气息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