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貌复习题

2024-08-03

第三章地貌复习题(精选6篇)

第三章地貌复习题 第1篇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一)

1、概念流水地貌、坡积裙、洪积扇、泥石流、河流侵蚀、下蚀、侧蚀、溯源侵蚀、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均衡剖面、河漫滩、阶地、河床纵剖面、三角洲、河流袭夺。

2、分析地形、气候、地表组成物质和植被对坡面径流作用强 度的影响。

3、坡面径流作用分带及其形成的地貌。

4、按照侵蚀沟谷纵横剖面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沟谷可以分 为哪几种类型?它们的形态有何差异?

5、洪积扇的形成、沉积分带和洪积扇的变形。

6、分析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7、河流侵蚀和搬运有哪些主要方式?

8、分析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与流水速度的关系。

9、分析侵蚀基准面变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10、弯道型河床的平面形态与发展变化。

11、分析河漫滩的形成和沉积结构。

12、分析阶地的形成原因。

13、根据阶地的结构和形成作用性质,阶地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并绘图表示之。

14、不同成因的阶地其形态有何特色?

15、如何对河口区进行分段?各段的特点如何?

16、分析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17、根据河口水流、波浪和潮汐作用的相对强度,可将三角洲分为哪些类型?

18、试述河流袭夺的原因及河流袭夺后形成的独特地形。

第三章地貌复习题 第2篇

1.为什么说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A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B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高地、填平低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C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2.简述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内外力是对立统一的。A内外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B内外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C内外力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两者趋于动态平衡。3.试述地质构造和岩性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质构造和岩性。

A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B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第二章

1.名词:坡地地貌、风化作用、风化壳、崩塌、滑坡、蠕动、坡积裙 坡地地貌:风化后的物质在重力和水等因素作用下,容易顺坡向下运动,形成坡地重力地貌。

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改变,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

崩塌:在陡峻山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层主要在本身重力作用下突然急剧倾倒、崩塌,在坡角处堆积倒石堆或碎屑流。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滑坡: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着一定滑动面 整体下滑的现象。

蠕动: 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顺坡向下移动的现象。坡积裙:大量坡积物围绕着坡地下部呈片状覆盖,形如裙边,称为坡积裙。

2.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各自风化作用的方式。

物理风化:岩石因温度变化、孔隙水的冻胀过程、干湿过程、使岩石的盐类重结晶、岩石中一些矿物发生溶解以及岩体的应力释放都能使岩石崩裂破碎。化学风化: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等对岩石的作用,使岩石的化学策划那个分发生改变而分解的过程。通过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

生物风化: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岩石产生的物理的和化学的破坏作用。生物物理风化:植物的根系起楔子作用对岩石挤胀而使岩石崩解或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进一步加速岩石破碎。

生物化学风化: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的有机酸对岩石的强烈腐蚀作用。3.简述崩塌的形成及触发因素。

形成:地形:崩塌只能发生于陡峻的斜坡地段。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高。

地质:主要是受岩性、结构和构造的影响。

气候:在一些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形成崩塌。触发因素:强烈地震、暴雨、爆破、冰雪融化等。4.简述滑坡的影响因素及滑坡的地貌特征。影响因素:气候、地下水、地震、人为因素 地貌特征:

滑坡体:斜坡上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体或岩体。滑动面:滑坡体沿之下滑的面,叫滑动面。

滑动带:有时在滑动面附近的土体有明显的扰动和拖曳褶皱现象,构成滑动带。

滑坡壁:滑坡体与坡上方未动土石体之间,由一半圆形的围椅状陡崖分开,这个陡崖称为滑坡壁。

滑坡台阶(阶地):滑坡体下滑后在斜坡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

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体前缘常呈舌状突出,称为滑坡舌。在滑坡体移动过程中,滑坡舌前面由于受到阻力挤压而鼓起,称为滑坡鼓丘。滑坡滑动后,在滑坡壁下部和滑坡台阶的后缘,即滑坡台阶的反坡处,常常形成滑坡洼地。有时因地表水或地下水出露而形成滑坡湖。滑坡裂隙:环状拉张裂隙:分布在滑坡壁的后缘。平行剪切裂隙:分布在滑坡体中部及两侧。鼓张裂隙:分布在滑坡体的下部。扇形张裂隙:分布在滑坡体的最前缘。

5.在滑坡发育过程中,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蠕动变形阶段 :斜坡后壁开始形成拉张裂缝,地表水下渗加强,两侧 出现剪切裂缝,滑动面逐渐形成。

剧烈滑动阶段:滑动面已形成,滑坡体与滑床完全分离;各种裂缝相 继出现,裂缝错距加大;滑坡后壁出露面积越来越大;滑坡体前缘形成滑坡舌与滑坡鼓丘;坡脚渗出大股浑浊泉水。此时预示滑坡即将滑动。在其他触发因素的诱发下,将产生剧烈滑动。

渐趋稳定阶段:经剧滑之后,滑坡体重心降低,能量消失于克服前进阻力和土体变形中,位移速度越来越慢,并趋于稳定。土体压实,裂缝逐渐闭合,滑坡壁变缓,形成马刀树。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层流:流动的水质点彼此平行的匀速运动,上下层水质点之间保持着恒定的流动方向,相互不发生干扰,即上下层水质点没有交换。

紊流:流动的水质点做不规则的漩涡运动,上下层水质点存在交换,相互发生干扰。

溯源侵蚀:河流或沟谷底坡度变陡之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而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河床:河流平水期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

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床下切侵蚀到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的水平面。即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河流的均衡剖面:当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平衡状态时所出现的河床纵剖面。

浅滩:河床底部的一些不同规模的冲积物堆积体。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河漫滩二元沉积结构:下部一般为粗粒的河床相冲积物;上部为细粒的河漫滩相沉积物。河流阶地:河谷中分布于谷底两侧谷坡上,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平坦地形。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占15~80%)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洪积扇:自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流速也降低,再加上水流分散成放射 状,搬运能力受到限制,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的以沟口为顶点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扇。

冲击平原: 在构造沉降区由于河流带来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

河口三角洲:常把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成的冲积平原叫做河口三角洲。

分水岭迁移:被覆盖有显著差别,距基准面距离远近不同,就会导致两侧坡地剥蚀速度和侵蚀速度的明显差异,溯源侵蚀力较强的河流促使分水岭位置向另一侧缓慢的移动,使分水岭位置迅速变化。

河流袭夺: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使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

2.论述河流作用(侵蚀、搬运和堆积)

侵蚀作用:河流水流破坏地表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有三种方式:冲蚀【水流流过泥沙时,其上部流速快、压力小,通过泥沙下部的水流,受到较大阻力,流速小,压力大,因而在泥沙颗粒上下产生压力差,使泥沙颗粒获得上升力,掀起河底表层松散颗粒。另外水对泥沙还有迎面冲击力,是被掀起的的泥沙向下游移动,形成侵蚀】;

磨蚀【在坡度大的山地河流中,流水可推动很大的砾石使其移动,这些砾石在移动过程中,还能互相碰撞和磨蚀河床底部而进行侵蚀】;

溶蚀【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侵蚀现象】

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包括推移【流水使泥沙和砾石沿底面滚动或移动,主要是泥沙或砾石手水流的迎面压力作用所致】;

跃移【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砂粒受上下压力差,跃起,被水流挟带流动,上下水流流速相同,压力差消失】; 悬移【较细小颗粒在流水中呈悬浮状态搬运,纵向水流作用推动泥沙前进,向上水流作用使泥沙抬升,泥沙重力作用下沉】

堆积作用:河流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河床坡度减小、水流流速减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都可引起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

三种作用经常变化和更替(海面下降&河流水流减少),在同一河段,三者同时进行。3.简述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 水文状况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发生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和堆积。

② 构造运动:~可使整个流域发生升降,或使流域内局部地区发生高差变化。③ 岩性的差异:不同岩石抵御侵蚀能力的差异而造成差异侵蚀。

④ 气候变化:~使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河流的侵蚀、堆积和基准面的升降。4.结合P31页图3-18简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其沉积结构的特征 河漫滩是河谷发展过程中,河床沿河谷谷底侧向移动与洪水泛滥加积形成的.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滨河床浅滩:粗粒沉积物一部分在河床上堆积,另外在 河流凸岸地段堆积,形成滨河床浅滩。②雏形河漫滩: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不断 展宽加高,以致在平水期大片露出水面形成雏形河漫滩。但雏形河漫滩上主要沉 积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质沉积物,较细的悬移物质被带到河流下游。③河漫滩:随着 河谷进一步展宽和雏形河漫滩位置抬高,滩上水流流速变小,只有较细的悬移质 能沉积在这里。这样,就形成了下部较粗上部较细的二元沉积结构的河漫滩。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一般为粗粒的河床相冲积物;上部为细粒的河漫滩相 沉积物。④牛轭湖:随着河床弯曲度的增大,弯曲的老河道完全断流,形成牛轭湖。

5.简述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地貌作用与危害

基本条件: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物质来源,暴雨和洪水-润滑作用,陡峻的沟谷--使泥石流快速形成并迅猛下泻。

危害:(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6.简述河口区动力过程(见书P43-P48)7.论述河流阶地的成因及主要河流阶地类型

形成阶地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先发育一个相当宽广的谷底,后来河流向下侵蚀。

而引起河流向下侵蚀的原因有:)构造运动

构造相对稳定时期,河流在均衡条件下,形成宽阔的河漫滩;在强烈构造抬升时期,河流下切形成阶地。地壳运动具呈间歇性,多级构造抬升的结果形成多级阶地。因此形成的阶地较普遍;由于构造运动性质不同,阶地形态也各不相同。

2)气候变化

气候干湿变化:长期干湿变化引起堆积侵蚀交替作用,则这种阶地称气候阶地。干季时,河床堆积填高;湿季时,下切作用加强,下切干燥时期堆积的冲积层形成阶地。气候冷暖变化: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可形成交叉阶地。冰期时,上游加积,下游下切加强形成阶地;间冰期时,上游下切加强形成阶地,下游堆积或形成埋藏阶地。)侵蚀基准面下降

基准面下降后,河流向外伸展,原来河口附近出现裂点,加速下切。以后裂点位置不断上溯,裂点以下出现阶地,阶地面与裂点以上河漫滩位置相当。

8.以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谈谈河流地貌发育

一个地区的地貌发育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在构造抬升的基础上,外动力侵蚀剥蚀作用下,该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时间)可以分为幼年期、壮年期与老年期等几个地貌发育阶段。每一轮回即从构造抬升到再次达到老年晚期,全区呈现和缓波状起伏准平原状态,大约需要几百万年到几千万年之久。

第四章

1.名词解释

岩溶作用: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作用(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

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卤酸盐类等)地区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所形成的一系列地貌。

峰丛:基座相连而峰顶分离,侵蚀较轻微,是位于垂直渗透带上的峰林集合体。常与洼地组合为峰丛-洼地地貌。

峰林:成群的石灰岩山峰,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成因:地壳长期稳定下石灰岩体遭受强烈破坏并深切至水平流动带所成的山群。

孤峰:散立在溶蚀谷地或溶蚀平原上的低矮山峰,是长期喀斯特作用的产物。如桂林独秀峰,伏波岩。

石笋:由洞底往上增高的CaCO3堆积体,形态成锥状、塔状及盘状等,形似竹笋,所以称石笋。

石钟乳:悬垂于洞顶的倒锥状CaCO3堆积体。由于它从洞顶向下悬挂,形似钟乳,所以称为石钟乳。

溶蚀洼地:一种面积较大的椭圆形封闭洼地,四周多被低山丘陵、峰林等围绕.底部堆积着2-3m厚的红土层,当洼地底部排水系统堵塞后(发育后期)积水成湖。

盲谷:一种死胡同式的河谷。当地面河进入地下河的入口转变为地下河时,河谷的前方常为石灰岩壁,岩壁的脚下是地下河入口,这种向前没有通路的河谷就叫盲谷。2.简述影响岩溶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气候因素: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气压。

生物因素: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

地质因素: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和地质构造。

3.简述岩溶水的垂直分带及其特征

① 垂直循环带:平时少水,仅雨季或融雪季节才有大量水流。水的运动方向是沿重力方向,由地面向下渗流。厚度取决于潜水面的位置。该带常发育垂直性洞穴。

② 过渡循环带:受季节性水位影响明显。雨季潜水面上升,该带水运动方向为水平,平时少水,潜水面下降,水流沿着重力方向运动。有利于垂直、水平和倾斜的地下溶洞发育。③ 水平循环带:该带地下水常年存在,水流总是排入河谷,流动的方向接近水平,且有自由水面。但在谷底深处,地下水会有承压性,故水流向上。这里有活跃的水质交替和混合,故溶解力较强。发育大规模的水平溶洞和暗河。

④ 深部循环带:水流极缓慢,甚至停滞,水质交替很弱,水流有承压性,水流方向不受主河谷影响,而向远处构造盆地或减压带排泄,如果近海则从海底涌出。该带仅见数量不多的蜂窝状小洞穴。

4.洞穴堆积物包括哪些?请简述之

化学堆积物、机械堆积物、生物堆积物。

5.试述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与分布(参见P73页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形成机制:参照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分布: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发育也很典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出露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以桂、黔、滇东为大(例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第五章、第六章 1.名词解释

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它是固态降水的零平衡面,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冰川: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

冰斗: 围椅状,由冰斗壁、盆底、冰斗出口处的冰坎组成,通过发展,在谷地源头多冰斗汇合,冰坎往往不明显或消失,此时,称为围谷或冰窖。

冰碛:在冰川作用过程中,所挟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鼓丘: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

鼓丘: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长轴方向平行于冰流方向。

羊背石: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特别在大陆冰川区,石质小丘常成群分布,犹如羊群伏在地面。

冰砾阜:一种圆形的或长方形的小丘,由一些有层理的并经分选的粉砂、砂和细砾组成。蛇形丘: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岗高地,由于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称蛇形丘。

冰楔:在多年冻土区,由地表水周期性注入到裂隙中再冻结,促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冰体填充,在剖面上成为楔状的现象。

融冻分选:

石环:指以细粒土或碎石为中心,边缘为粗粒所围绕的石质多边形土。

冻土:凡处于0℃以下,并含冰的土层或岩石。类型:季节冻土,多年冻土。2.简述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

气候:气温:一般温度愈高,雪线越高;温度愈低,雪线愈低。

降水量:一般固态降水量愈多,雪线愈低;固态降水量 愈少,雪线愈高。

地貌:山势:陡峻的山地,雪线位置较高;隐蔽的凹地或平缓的地势,雪线位置低。

坡向:在北半球大陆性较强的地区,南北坡降水量变化不大的山地,南坡、西坡雪线比北坡、东坡雪线高;在地形通过气候对雪线分布起作用时,可出现雪线高度南坡低于北坡的情况。

3.论述冰川作用及其相关地貌(P84~85)

冰川地貌:冰蚀地貌、冰碛地貌【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冰水堆积地貌【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

4.简述冰碛物的特征

1)粒度特征:由砾、砂、粉砂、粘土物质组成的混杂堆积,结构疏松、粒度差别悬殊、分选性差;)形态特征:冰碛物中的砾石 磨圆度差,颗粒形态多呈棱角状和半棱角状,具有擦痕和新月形裂口;)岩性与矿物特征:受冰川作用地区基岩岩性和岩石矿物组成的控制,冰碛 物里的矿物成分和冰川源头、冰川下覆基岩性质一致;)结构特征:一般缺乏层理构造,但有明显的定向排列趋势。

第七章、第八章

1.名词:风力作用、风沙流、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月形沙丘、黄土 风力作用: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风沙流: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在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含沙的气流称为风沙流。

风蚀蘑菇:发育在水平节理和裂隙的孤立突起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石软于上部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易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长期吹蚀形成大小不同的以椭圆形为主的,沿主风向伸展的洼地称风蚀洼地。

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是在风向较固定的单向风的作用下由沙堆演变而成的,形似新月的沙丘。黄土:①狭义的黄土:在干旱和半干旱的荒漠草原、草原和稀树森林草原环境中,经风沙搬运沉积的粉尘物质,在生物化学作用下形成的无层理、黄色粉质、富含碳酸盐并具有大孔隙的土状物质称为黄土。包括暖黄土和冷黄土。②广义的黄土:黄色的粉土状沉积物称为黄土。它包括典型黄土(狭义的黄土、原生黄土)和黄土状土(次生黄土)。2.影响风成地貌的因素?

地面特征:地面的物质组成、地面起伏、植物疏密和水分条件。

气流特征:气流的含沙量和气流运行方向。

人类经济活动:特别是在沙漠边缘及绿洲周围的流沙地区。

3.干旱区荒漠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荒漠地貌特征和地表物质组成,将荒漠分成岩漠【坚硬裸露岩石上分布一些松散岩屑的荒漠】;砾漠【地面由砾石组成的荒漠,又称戈壁】;沙漠【地面覆盖大量流沙的荒漠】和泥漠【有黏土物质组成的荒漠】。4.黄土有哪些性质

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细沙和粘粒较少.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为主,富含碳酸钙,其含量一般在 10-16%之间。黄土结构疏松,颗粒之间孔隙较多(孔隙度一般在 40~55%间),孔隙度大,且有较大的孔洞。黄土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黄土具 有湿陷性和潜蚀作用,极易遭受流水侵蚀。5.论述黄土发育与气候有何关系(P133~135)6.黄土的成因有风成说、水成说和风化残积说,你认为哪一种理论比较可信?为什么? 风成说

核心思想:荒漠地区是黄土物质的源地,强大的风力把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而成。认为亚洲中部(包括中国北部)地区的黄土,是由内陆干旱荒漠、半荒漠区强大的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草本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形成的.风成说依据:黄土分布在沙漠的边缘(如中国北部、中亚的黄土)和古大陆冰盖外围(欧洲,北美),即即黄土分布区以北依次出现沙漠、戈壁,三者逐渐过渡,并成带状排列;黄土物质的粒度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上,并保持相似的厚度;黄土剖面中具有多层埋藏古土壤层,说明黄土沉积具有间歇性,是连续反复进行的;黄土中含有陆生的草原动、植物化石;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与所在区域的下伏基岩没有多大联系。

第九章

1.名词解释

波浪作用:风对海面作用,使水质点做圆周运动,海面水体随之发生的周期性起伏,形成波浪。潮汐作用:由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所引起的海水水位周斯性升降和海水水平位移及其地质作用。

海平面变化:海平面的升降变化。

基岩海岸: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称为基岩海岸。

沙质海岸:陆地岩石风化或河流输入的沙砾堆积在海边形成了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是由淤泥或杂以粉沙的淤泥(主要是指粒径为0.05~0.01毫米的泥沙)组成,多分布在输入细颗粒泥沙的大河入海口沿岸。2.海岸带的概念,现代海岸带可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概念: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包括海岸线两侧的陆上和水下两部分。

海岸带的分段: 海岸(潮上带,后滨):高潮线以上至海蚀崖上缘的狭窄的陆上地带,以激浪作用到达处为上界。

潮间带(前滨):位于高低潮面 之间的地带。

水下岸坡(潮下带,滨外和临滨):为低潮面以下,至波浪对海底仍能起作用的深度(1/2 波长的水深处)。

3.简述中立带的概念及均衡剖面的形成过程

中立线:水下岸坡上各个中立点的连线则称中立线。

均衡剖面的形成过程:A剖面为在均一的岸坡上,中立点以下的沉积物不断朝海运移,中立点以上的沉积物不断地向岸运移,中立点上的沉积物仅作等距离的往返运动。B剖面表示出中立点两侧为上下两个侵蚀带,各呈向上凹剖面,上部侵蚀带物质移向岸线附近堆积形成海滩;下部侵蚀带物质离岸搬移,堆积在波能微弱的水下岸坡坡脚处,填高海底,形成水下堆积台。C剖面表示进一步发展使下部侵蚀带与上部侵蚀带连接为连续缓倾的上凹剖面。4.海面变化对海岸带地貌的影响(P152-P155)第十章

1.名词解释

断层崖: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断层一盘高出另一盘而出露地表的陡坎。单面山:指一面为陡坡或悬崖,另一面为缓坡或背坡的地形。断层崖与断层三角面:断层崖经河流或河沟切割侵蚀后形成的一种上尖下宽的三角形平滑崖面,是现代断层活动的标志。

大洋中脊:由于海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界大洋的巨大的海底山脉。岛弧: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一长串岛屿。

边缘海盆地:位于大陆边缘,并以岛弧或其它海底堤坝与大洋分隔的海盆。2.什么叫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按规模可分为哪几级?

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和地壳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地貌。

一级构造地貌--全球构造地貌,即大陆与洋底。

二级构造地貌--大地构造地貌,如褶皱山带、大洋中脊。

三级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如断层三角面。3.解释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背斜顶部受张力,发生张裂,物质不坚实,易受外力侵蚀,最终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受侵蚀,最终成为山岭。这叫做地形倒置,一般发生于年代较老的背斜与向斜处。

4.火山按喷发特点可分为哪些类型?熔岩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裂隙式喷发:熔岩经一较窄的裂隙溢出地表。

中心式喷发:气体、固体碎屑和熔融岩浆沿一管道喷出,在地表形成火山锥和火山口。

第三章地貌复习题 第3篇

【片断1】多媒体展示几幅利用图形变换方法得到的图案。

师:这几幅图案来自于实际生活,它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

生1:通过旋转方法设计的;生2:通过平移方法设计的;生3:平移、旋转的方法都有;生4:不同图案有不同的设计方法。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几幅图案体现了不同的设计意图,它们都是利用图形变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而这几幅图案设计用了一个共同的方法,就是旋转变换,揭示课题,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方向。

反思:通过对观察图形的联系、剖析,使学生体验到图形变换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及几种方法的有机组合运用, 体现数学的和谐美,通过活动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具体的、真实的。学生观察图形,将基本图形从组合图案中分离出来,并再现此基本图形的变换过程。

在本次活动中,老师应当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基本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的过程; 2让学生感受到简单的基本图形可以通过不同的变换组合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片断2】图形变换在几何中的应用。

问题:已知△ABD,△ADE都是等边三角形。

1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BE与CD的关系?2当△ADE绕A点转动时,上述关系仍然成立吗?

师:第一个问题,大家想到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呢? 生: 证明△CAD和△BAE全等可以解决。师: 回答得很好,用数学推理的方法可以解决此问题。师:多媒体展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回答。生 :BE=CD仍成立。师 :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生:我想到证明三角形全等方法。生:我补充解法,我想到用旋转的方法解决。师:你是把哪一个三角形旋转,旋转角又是什 么 ? 生 : 把△CAD设为点顺 时针旋转65°得到△BAE。

反思:教师演示课件,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联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 易得到BE=CD。教师通过课件展示 ,旋转三角形△CAD,展示另外的思想方法,教师再演示课件:对题目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再思考、再归纳。

在本次活动中, 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观察实例的角度;2引导学生揭示问题的本质。

通过对本问题的解决, 体现旋转思想在解决几何中的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其他有关问题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数学的真谛美。

【片断3】图形变换函数结合的应用。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三点坐标分别 为A(3、1),B(4、6),C(8、2),现以x轴为对称轴作△ABC的对称图形△A1B1C1,然后以y轴为对称轴作△A1B1C1的对称图形△A2B2C2。

(1)请分别写出△A1B1C1和△A2B2C2的顶点坐标。

(2)△ABC与△A2B2C2是否成中心对称。

(3)把△ABC、△A2B2C2分别绕点A和点A2旋转相同的一个角度后,使点B落在y=3/x的图像上,则点B2也在它的图像上吗?为什么?

(4) 连接AA2、BB2, 则交点在何处 ? AA2、BB2之间又有何关系?

(5)连接AB2、BA2,则四边形AB2A2B成什么样的四边形?

师:问题(1)、(2)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得到? 生:通过坐标对称的方法可以解决。师: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回答得很好,这是图形变换的基础。师:问题(2)能否成立呢? 你能用什么方法解决? 生:我用坐标的方法解决,因为△ABC与△A2B2C2的坐标关于原点对称。生:我用图形旋转的方法解决,说明两个三角形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师:你们回答得真棒,可以从数与形两个角度解决问题。问题(3)又如何解决呢? 生:我是用旋转的方法得到的。师:同学们请在图上动手画一画,探索交点在何处? ;生:根据我画图的多个图形总结结果,交点在原点。师:那你能说出理由吗? 为什么交点会在原点? ;生:我讲不出原因,我感觉我是对的。师: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再回答。通过学生的讨论,他们意识到为什么交点在原点, 因为每两点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连线必过原点,因此也很顺利地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对问题(5)作如何解释? 生:进入激烈争论中。

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提取信息,问题(5)思维达到高潮,很多学生有一个困难期,通过争论,他们茅塞顿开。

反思:教师依据教学设计的步骤逐一展示课件,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12的回答,复习旧知识,拓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课件展示34问题,引导学生解答有关函数与图形变换结合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对角线角度解答四边形有关问题,重点回顾双曲线为中心对称图形。

本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解决问题的角度;2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问题;3提出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本题的设计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同时结合函数的有关问题,起到深化作用,使学生能把新旧知识融为一体。

本节课的复习把学生的“双基”打扎实了,同时学生的创新潜能、探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培养,把分散的知识点重新组合成“知识板块”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的知识链更严密、更有序,数学思维得到升华。

摘要: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随处可见,旋转是初中学段最后一个关于图形变换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平移、轴对称变换的基础上再进行学习的,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对旋转内容的复习,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数与形的有关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数学思维又提升一个层次,在思辨中完成知识内化,完善原有认知结构。

第三章地貌复习题 第4篇

喀斯特地貌在考纲里涉及的相关内容有地貌形成的内、外力因素;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该部分内容是高考“常考点”,可借此实现相关知识的整合和重新建构,同时又是反映当今社会的“热点”,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还可借助问题(尤其是高考真题)发现学生的“错误点”以突破“能力点”,从而达到突破考试瓶颈和提升解答问题的能力,实现二轮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形态,说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分析喀斯特地貌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强化以生为主的理念,通过一系列设问,激励学生思考,获得探究乐趣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法评价喀斯特地貌区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感悟人地协调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三、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问题1:(2016年重庆一诊)旅游地理

黔东南榕江县大利侗寨是一个顺山沟溯溪而建的古村落。村落及四周古木葱葱,溪流淙淙,水质优良,当地“老人护村、古木佑寨”的传统观念和“上游饮水、下游洗衣”的用水方式体现出侗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近年来,游客人数不断增加。

分析该区水质优良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析和教师补充共同总结出该区域水质优良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原因,即森林覆盖率高,水体含沙量小;降水丰富,水量大,地形坡度较大,水体流动性好,自净能力强;工业化、城镇化落后,开发强度低,有优良的水环境保护传统,污染小。

师生活动:让学生重新阅读材料并提出新的地理问题。故而总结,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的地区,地表水缺乏,荒山秃岭随处可见,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但黔东南榕江县大利侗寨村落及四周却古木葱葱,溪流淙淙,这巨大的反差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地理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出学习主题——喀斯特地貌的形态、成因和影响。

分析探究

1.宏观认识

阅读全球喀斯特地貌分布国家和地区示意图(图略),说明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分布具有广泛性特征,从热带到寒带都有分布,甚至占到地球面积的10%。其得名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一个分布石灰岩的喀斯特高原,后把石灰岩地区的岩溶地貌都称为喀斯特地貌。阅读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图略),我国是世界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几乎各省区都有不同面积的石灰岩分布,类型丰富。特别在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因地貌发育典型,共同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加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直观感受

通过景观图(图略)依次再现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和地下最富特色的形态,并总结其形态分地表和地下两部分。地表有石牙、峰林(丛)、漏斗、天坑、天生桥、地缝等;地下有溶洞和溶洞里的石笋、石钟乳、石柱和地下暗河等。

3.理性分析

喀斯特地貌成因

问题2:(2008年北京卷)与图1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

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

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

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

设计意图:此题既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形态,又考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经流水作用形成。

问题3:(2009年重庆卷)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图2),两地地貌形成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设计意图:此题除比较两处景观的成因差异外,在问题2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分解为化学风化和流水侵蚀。

师生活动:流水侵蚀是流水的机械侵蚀,那什么是化学风化?借助一个初中非常熟悉的化学方程式,化学风化就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过程,即溶蚀作用。其综合反应过程如下: CO2+ H2O+ CaCO3?葑Ca(HCO3)2 该反应是可逆的。大气或水中CO2浓度大,溶解作用强,当大气或水中CO2减少,引起CaCO3的沉淀。并引导学生思考溶洞里的石钟乳和石笋等的形成过程就是含有Ca(HCO3)2的流水淀积过程。根据反应式,引导学生分析化学风化的形成条件。CO2来自大气圈,H2O来自水圈,CaCO3来自岩石圈。再通过对问题的4分析,说明不同植被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的影响,进一步说明喀斯特作用中生物圈的作用。

问题4:图3左图为某石灰岩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示意图,如果水分条件相同,图中哪种植被下的土壤、岩石最易被溶蚀?

结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水、岩、气、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3右图)。简单说明各自作用和影响。

教师分析:水的作用表现在溶蚀力上,同时流动性会增加溶蚀力并增加机械的侵蚀作用。大气圈提供CO2,同时其气候条件影响也很大。气温高,化学反应速度快,溶解力增大;降水丰富补充流水,溶蚀力增强。岩石、成分和结构决定岩石的可溶性,岩石是否有裂隙进一步影响其透水性。溶解性和透水性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不同植被会影响土壤空气中CO2浓度进一步影响岩石的溶蚀能力。

问题5:(2005年广东新课程卷)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

A.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

B.是化学作用的结果

C.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

D.形成于各地带的石灰岩地区

教师分析:峰林和孤峰是热带或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最突出的标志。喀斯特地貌分布虽然广泛,但在其它气候带因气温和降水量不足,溶蚀作用较弱。热带和亚热带的高温多雨使喀斯特作用强烈,从而发育形成峰林和孤峰,由此题进一步强调喀斯特地貌形成是化学作用和流水机械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化学作用为主,流水侵蚀为辅。

问题6:据图4判断云贵高原形成发育过程的先后排序是:

结论:其过程是石灰岩形成(海洋环境)—地壳抬升—化学风化和流水侵蚀。

问题7:读图5喀斯特作用过程示意图,说明地表地貌和地下地貌的关系。

结论:随着喀斯特作用的增强,地下地貌会逐渐向地表地貌转化。

问题8:黄果树大瀑布高77.8米,宽101米,以其雄奇壮阔的形象赢得中国第一大瀑布称号。但其所在的打邦河是珠江水系的三级支流,打邦河的水先汇入北盘江,再由北盘江汇入珠江。以打邦河水的水流量是很难形成如此巨大的瀑布。那么大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播放视频:《地理中国——黄果树之谜》。

结论:流水沿裂隙溶蚀和侵蚀石灰岩,形成地下河。地表河注入落水洞水量比例不断增大,地表河谷被废弃变成干谷,明流注入落水洞处的落水洞腔越来越大,于是沿地表干谷发育成串的竖井及天窗,它们不断扩大、归并、垮塌,不断向上游推移最终形成现今的黄果树大瀑布。

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问题9:(2010年山东卷)该类地貌发于典型的山区(图6):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结论:喀斯特地貌的自然环境特征(见图7)。

问题10:展示黔东南榕江县大利侗寨古木葱葱的景观照片(图略),此处植被覆盖率高、地表水丰富的秘密在哪?

播放视频:“地理中国——山河春色 黎平秘境”。

结论:和黎平同处黔东南的榕江县在远古时代由于地势较高,沉积的石灰岩较薄,3亿年前海水退去,石灰岩在自然的风雨下被风化侵蚀殆尽,砂岩裸露出来,所以榕江县大利侗寨四周古木葱葱溪流淙淙并不是喀斯特地貌的表现,而是砂岩分布的结果。以此反例强化学生对喀斯特地貌自然环境特征的认识。

问题11:①贵广铁路从贵阳到广州近856千米仅用时4个小时。贵广高铁桥隧比83%;其中贵州段桥隧比92.1%,贵州段造价高达一千米一亿,分析桥隧比高、造价高的原因。②据贵州地形图和贵州石漠化景观图(图略),分析贵州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③据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图略),分析喀斯特地貌对旅游业的影响。④据贵州石漠化景观图(图略),分析石漠化的原因和危害。

喀斯特地貌对社会经济生态影响:见图8。

问题12:(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玉米也被冲走。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人口转移到适宜的地区。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的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设计意图:根据此题引导学生从经济、生态、社会方面思考喀斯特地貌地区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提出具体措施。

问题13:贵州平塘县一片名为“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地,原世居在此只有12户村民,现正在建造世界口径最大(500米)、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的天坑,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FAST,将于今年9月完工(图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级射电天文研究中心。也许在某一天,某个细微的信号将给科学家们带去颠覆性的宇宙认知,它或许是宇宙诞生之初的信息,抑或是来自外星人的问候……

分析在此选址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辩证并动态看待喀斯特地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过去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导致人口稀少,但却给今天的射电天文研究带来有利条件。自然因素是大窝凼不仅具有一个天然洼地可架设望远镜,而且喀斯特地质条件可保障雨水向地下渗透,而不在表面汇集,腐蚀和损坏望远镜。社会方面人口稀少,提供了极端安静的电波环境。

总结归纳(图9)

第三章 教育功能复习题 第5篇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教育要(因材施教)。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4.认识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有助于我们明确儿童发展的最佳期和关键期,使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状况相适应。

5.(内发论)以生理发展曲解心理发展,完全否定后天学习、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6.外铄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7.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正是通过实现个体的(个性化)和个体的社会化而得以体现的。

8.(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

9.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功能

10.教育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技术)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选择题10 1.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C)

A遗传、B环境、C教育 D主体实践努力 2.现代教育主要是通过(B)来实现。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自我教育

3.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与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C)造成的。”

A.教育 B.环境 C.分工 D.遗传 4.(B)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A.青年初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幼儿期 5.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B)因素决定的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人口

6.近代,(B)极端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视遗传素质和儿童的年龄特征的作用。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单因素论

D.双因素论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任何历史时期,教育都应先于经济而发展。B.教育创新一定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C.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因此教育影响都是正面的。

D.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因此,教育机械地被生产力所制约。

8.人的发展的(B)要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应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组织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A.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个别差异性

9.外铄论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

A.华生 B.高尔顿 C.霍尔 D.杜威 10.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政治性 B.文化性 C.主体性 D.群体性

三、名称解释4

1、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的总和。

2、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积极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方面。

3、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从而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四、简答题4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可以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和遗传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2、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有哪些?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3、教育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普及化本身是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推动政治的变革;民主的教育是直接推进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4、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教育促进个体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

五、案例分析2 1.某小学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甲教师说:“我们班的××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第一,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乙教师说:“我班的××和上次一样,又没及格,没办法,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甲教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就是这个理儿。”

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段对话。要点:两位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展持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这是不正确的。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教育、环境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2.材料1: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

材料2: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也称质量和素质,主要是指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把一个非熟练的劳动力提高成为一个熟练劳动力。而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主要指其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其中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又是主要的。上述材料蕴涵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要点:(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

(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六、论述题1 1.论述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第三章地貌复习题 第6篇

10、下列是元器件有()

A、电阻、电容;B、电感、二级管;C、集成电路芯片等; D、螺丝;

11、下列是标准件有()

A、齿轮;B、垫圈;C、螺钉; D、三极管; F、电容器;

12、材料选择和资源保护的要求有()

A、选择材料时要坚持合理、合适的原则;B、选择材料时要尽量选择标准件和元器件; C、选择材料时要尽量选可再生的资源、再生周期短的资源; F、选择材料时要尽量选再生周期长的资源。;

D、选择材料的要求要高;

13、技术试验的作用包括()

A、开展技术设计及进行设计优化的重要依据;B、技术改革、技术发明、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C、揭露问题的关键;D、降低技术设计的失误程度;E、改进完善和优化技术设计;

二、填空题:

1、设计的问题来源于人类的()和()。

2、明确设计的能力就是根据自己的()、()、()和()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解决问题、是否需要增加设计力量和资金等。

3、设计的能力是指()的能力。包括()、()。

4、设计的技术问题通常会受到()和()的制约。

5、明确设计的要求就是要弄清楚设计要()和()。

6、设计的标准是指设计的产品(),包括()如省优、部优和()如某部件的大小、外观、功能等标准。

7、设计的限制是指设计产品的活动要受到()、()、()等条件的限制。

8、信息收集的要求有()、()、()。

9、元器件是指在()和()产品中,某一功能部件被广泛、大量使用,人们出于()的需求,单独设计和生产了这种零部件,称为元器件。

10、标准件是按统一的()、()、()、()等生产的零件和部件。如国家标准的螺钉、螺母、垫圈、齿轮等。

12、技术试验是从技术角度对()、()及()进行()和()叫技术试验。

三、判断题:(√或Ⅹ)

1、设计规范不是设计的标准。()

2、材料加工可以改变其形状,如木头被加工成桌子脚。还可以改变其某种特性。如铁经过锻打、淬火加工成刀具。()

四、连线题:

技术试验的方法有实物试验、对比试验、模拟(模型)试验、计算机仿真试验等,请把试验名称和相应的试验实例连线。

实物试验

对比试验

计算机仿真试验

模拟(模型)试验

飞机模型的风洞试验

汽车碰撞试验

机载战场指挥系统试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第三章地貌复习题】相关文章:

地质地貌09-03

地貌符号06-14

复杂地质地貌09-05

地貌分析论文09-20

地貌学教案08-15

黔东南州地形地貌07-25

嵩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05-14

有关地貌学的认识07-18

贵州丹霞地貌导游词08-02

与地貌有关的论文题目04-07

上一篇:九年级励志班级誓词下一篇:闲置物品交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