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011年工作总结

2024-07-07

庆丰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011年工作总结(精选5篇)

庆丰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011年工作总结 第1篇

庆丰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工作总结 2011年工作总结

我中心现有在职人员3人,主要职能从事镇村文化活动与建设、文化市场管理、有线电视行政执法工作。今年以来,中心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指导下,经过中心全体同志共同努力,我镇文广工作能扎实有效开展,文广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为满足全镇七万人民“富而思文、富而思乐、富而思学”的精神文化需求,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归纳起来,主要做了以下诸方面工作:

一是迎难而上开展工作。作为一档镇,在中心人员偏少的情况下,面对面广量大的工作,不强调客观,不讨价还价,想方设法,全程跟踪服务,在全县圆满完成全年进村入户送电影、送淮戏、送图书等中心文化服务工作。

二是在全县率先完成农家书屋提档升级。除对上级分配的图书、书橱、音像等如数及时足额发放到村外,我们自加压力、高标准、严要求,对17个村已建的农家书屋,逐一到村指导整理图书归档、场地摆设、制度完善等,基本实现村级文化活动室规范化。并在廖庄村为县局提供一个图书发放现场.三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我们先后组织了元宵猜灯谜、庆六一暨建党九十周年儿童书画比赛、送戏下乡到中陈、吉庄、北凌三个村,安监专场文艺演出到东乔胡王村,“红歌颂党”革命歌曲大奖赛、乔冠华故居项目申报等活动,参加全县文艺会演荣获银奖。

四是规范图书管理。在原文化站无法启用的情况下,我们主动到县图书馆学习取经,将上级送我中心的图书,进行规范化归类登记造册。

五是建立文化台账。针对我镇近几年文化建设与发展资料档案完全空白的实情,我们不怕人手单

一、业务不熟、尤其在相关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时,能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迎难而上,甘于吃苦,尽心尽力。顺利完成有关我镇大文化方面的详细4 年台账,并通过县验收。

六是净化文化市场。对镇区范围内所有的文化图书门市、音像制品店,网吧、歌厅,逐一进行排查清理,发放整改通知,并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台账。在重大节日还请县文化执法稽查大队协助稽查。深入21个村居,逐一排查地面卫星非法接收装置,到户发放限期拆除通知书,动员自行拆除12户,强拆二户。我镇已成为全市整治小耳朵先进镇。

七是挖掘文化遗产。深入21个村居,走访数百人,完成了全省统一行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摸底登记工作。将我镇十八团杂技、淮剧、鲁艺文化、乔冠华故居、上梁号子等,全面完成了走访收集、笔录整理和向上申报工作。

八是做好镇重点工程乔冠华故居申报工作。为迎接乔冠华诞辰100周年,起草了一套相关实施方案、资金申请材料、拍摄了有关照片资料,多次与有上级关部门对接沟通,目前进展顺利,乔冠华故居有望成为省红色文化旅游景点。

九是服从政府中心工作。中心负责人分工蹲点胡王村,在做好本门工作的同时,能深入基层,扎实工作。二轮土地复垦如数完成任务,秸秆禁烧能每天坚守现场一线。参与唐庄拆迁顺利完成政府交办任务,生态县验收提供了两个村的照片拍摄,廖庄村拆迁也日夜坚守岗位,尽心尽力,同样也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小康县进村入户能深入一家一户,并按规定健全相关材料.新农合任务也圆满完成。

十是为启动新文广中心大楼积极谋划,当好领导参谋,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我们深知,以上所做的这些工作,可以说微不足道,与领导要求比,与七万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比,我们仍有许多不足与值得改进的地方,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负重争先,努力开创我镇文广工作新局面。

庆丰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011年工作总结 第2篇

今年以来,丰镇市建设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深入加强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城市建设工作实际,开展党务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思想建设,围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不断强化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使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了新的提高。

一、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

1、强化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坚持把学习作为提高干部职工素质的重要手段,班子成员带头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组织讨论等形式,认真组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及市委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并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正确地领会精神实质,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学习,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工作管理水平。

2、创新学习方法,注重教育实效。采用学习文件材料、领导上党课、专题宣讲辅导、观看警示教育片、组织座谈讨论、撰写学习体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党风廉政和业务知识培训活动。

二、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1、建立和落实机关工作责任制。局党委将党建工作目标层层下达,建立了目标考核机制,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相关负责人具体抓,逐项抓落实,不定期对局机关支部组织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切实做到党建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全面完成党报党刊和其他学习资料的征订任务。

2、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促进组织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党务公开制,曾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制定和完善了本局各项机关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管理,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在项目管理、人员竞岗、干部竞聘、财务管理及收支两条线等方面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程序办理,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3、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增项党建工作生机和活力。把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六个结合”,使我局全体党员干部增强党建工作生机和活力,一是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学习《廉政准则》结合起来,使“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二是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增效提速年活动”结合起来,我局通过整顿机关作风和制定工作督查机制,使“创先争优”活动与日常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三是把“创争”活动与党员干部的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的党组织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党员学习管理,通过宣传栏等工作空间和渠道,搭建党员学习交流有

效平台。四是“创先争优”活动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以“党员带帮”的方针,制定党员负责企业党员职工,做好关心生活、工作、思想等工作,主动排查各种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做好化解问题,使我局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五是把“争先创优”活动与我局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党员示范岗,党员带头作用,以点画面,以党小组为中心,带动职工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4、做好发展党员和党费收缴工作。一是强化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结合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章等活动进行,联系新的形势和任务、联系我局工作的实际进行正面的引导,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积极创造有利于党积极分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三、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增强反腐倡廉工作新成效

1、组织领导到位。局党委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内蒙古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自治区党委全会(扩大)会议,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廉政建设做到有组织、有活动、有成效。

2、分工落实到位。班子成员在扎实做好分管工作的基础上,对党风廉政建设都能认真负起责任,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大胆管理、弘扬正气。

3、部署落实到位。一年来,我局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本局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坐到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是局党委逢会必谈廉政建设,要求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杜绝职务犯罪,重点在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机制和反腐倡廉教育机制上抓成效。

4、制度保障到位。我局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多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理队伍,规范行为。

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形成整体合力

一是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策,特别是干部任用问题一律由局党委讨论决定;二是加强工作沟通,班子成员互相交流各自分管工作开展情况,使班子成员全面了解全局各方面工作的进展情况,有利于班子成员的工作沟通和配合协调;三是加强思想交流,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定期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通过班子民主生活会及班子成员之间谈心活动,交流思想,互相勉励,共同促进;四是班子成员坚持每年年初、年中和年末进行三次系统性的工作调研,掌握工作推进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并全面落实述职述廉制度。在全局上下保持着思想不乱、工作不断、作风不散、发展较快的良好局面。

丰镇市建设局

庆丰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011年工作总结 第3篇

一“十一五”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和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国广播影视持续快速发展,事业建设和科技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国广电系统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显著成绩。到2010年底,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6.78%,比“十五”末增长2.43%,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62%,比“十五”末增长1.89%。广播电视节目制播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国开办了3985套广播电视节目、178套付费广播电视节目,开播16套高清电视节目,全年广播节目制作672万小时、电视节目制作265万小时,分别比“十五”末增长9.45%和3.92%,广播、电视年播出总量分别达1227万小时和1578万小时,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9.13%和25.34%。无线广播电视覆盖全面提高,全国有广播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万多座,广播电视发射总功率11.8万千瓦,中一电视和中一广播的无线人口覆盖率都提高到了85%以上,分别比“十五”末提高了54%和33%。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得到长足发展,光缆干线网333万公里,比“十五”末增加100多万公里,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达1.87亿户,比“五”末增长45.53%,有线电视数字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数字电视用户达到8799万户。卫星广播电视传输能力不断增强,卫星上行站36座,通过8颗卫星、58个转发器传输352套电视节目、263套广播节目,卫星节目传输套数比“十五”末分别增长278.4%、108.7%。新媒体发展迅速,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已覆盖全国331个地市,地级以上城市城区信号覆盖率达到了98.22%,建立起全国体系的运营支撑系统。批准开办了10家网络广播电视台、IP电视、手机电视特别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在规范中快速发展。全国电影放映银幕数比“十五”末增长2倍,电影数字发行放映进程明显加快,全国城市和农村数字银幕总数近5万块。国际传播能力跨越式发展,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已覆盖141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台对外宣传广播语言规模达61种,比“十五”末增长了27.08%,广播境外整频率落地从零迅速发展到51家。

“十一五”期间,我国广播影视在安全播出、公共服务、数字化等方面成绩显著,广播影视内容生产、服务方式、传输手段和安全播出保障等发生重大转变。全国广播影视技术系统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和推动了广播影视的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概括起来有十个方面的变化:

1.安全播出被动局面得到根本改变

“十一五”期间,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一方面,全面加强了技术手段,实施了安全播出工程,全国卫星广播电视节目都通过我国专用卫星传输,各级播出机构更新改造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安全防范技术措施,从根本上扭转了安全播出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强化了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基本建成了贯通中央、省、地市、县四级的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和预警发布系统,颁布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总局62号令)和7个专业的实施细则,安全播出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全面迈进。在全国广电系统的共同努力下,确保了党的十七大、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安全播出,成功应对南方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地震、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突发事件给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带来的严峻挑战。

2.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水平上了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完成了从部门行为上升为国家行为、从工程建设上升为服务体系建设的转变,进入了一个技术先进、服务便捷、管理有效、良性发展的新阶段。一是通过西新工程四期建设,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电影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能力和覆盖水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开办了藏语、维语广播节目,共新增了332部调频和中波发射机,实现了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在藏区和新疆每个地市县的覆盖。加强了广西、云南等边境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能力。四川电视台新开办了康巴藏语卫星频道。藏区和新疆的市、县两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加强了新闻和专题节目译制制作能力。在全国10个省区建立了少数民族电影译制中心,更好地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不仅听到看到,而且听懂看懂广播电视节目、看好电影的需求。二是通过实施无线覆盖工程,从根本上扭转了无线覆盖滑坡的局面。在全国2800座发射台共更新改造6776部发射设备,有效提高了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覆盖能力。北京、河北、吉林、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宁夏等9省(区、市)已完成省级节目无线覆盖任务。内蒙古、吉林、安徽、福建、湖北、海南、云南、甘肃、新疆等省(区)以及一些地市组织实施了本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更新改造了4000多部发射设备,大大提高了本地节目的覆盖能力。同时,国家还调整了多年来的无线覆盖无偿转播政策,明确由中央和各级政府分级负责对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的投入,建立了长效机制,增强了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能力。三是运用直播卫星开展村村通服务,大大提高了村村通覆盖和管理水平。新一轮村村通工程把直播卫星作为“盲村”村村通的主要覆盖手段,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直播卫星服务平台和用户管理系统,通过我国专用直播卫星传输标准和加密传输措施,实现了对村村通用户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十一五”期间,解决了71.66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目前,2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完成了第二批村村通直播卫星接收设施安装任务,用户数已超过1350多万户。四是通过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数字电影在农村全面普及。“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了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服务监管平台、农村数字电影的供片体系和覆盖全国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网络。2010年农村电影放映已达800万场,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公益目标。农村地区基本完成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过渡。

3.广播电视台内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台内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明显加快,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基本完成了制播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改造,部分省级台和地市台完成了全台业务一体化网络系统的建设,再造了节目制播工艺流程,大大提高了节目制播效率和媒体资产管理水平,为电台、电视台从单一传统业务模式向为多种终端提供多种业务模式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高清晰度电视开始大规模发展,中央电视台和9个省(市)的卫视节目播出了高清频道,北京市除卫视节目外,文艺频道也实现了高标清同播。目前,全国共播出11套高标清同播频道和5套高清频道,高标清同播频道的高清播出率和高标清同播率都接近70%。同时,各级电台电视台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不断拓展新领域,开展网络视音频业务,参与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中国网络电视台、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相继开播。

4.有线电视数字化取得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有线电视数字化进入大规模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已有280多个城市进行了数字化整体转换,180个城市完成了转换,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8799万户,双向网络覆盖用户数接近5000万户。宁夏自治区虽地处西部,却第一个实现了全区有线电视数字化。北京歌华有线网络的高清交互用户数量已达130万户。各地大力开发高清电视、视频点播、电子政务、生活资讯、电视商务、游戏娱乐等多种新业务和本地化服务,浙江华数的新业态、新业务开发与应用走在了行业前列。有线电视数字化不仅提升了广电网络自身的功能和水平,而且为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推进三网融合创造了条件。总局与科技部签订了NGB合作发展战略协议,成立了NGB工作组,目前,上海在完成市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基础上,完成100万户NGB示范网建设,安装了近11万台NGB高清机顶盒,其中有9万用户开通了NGB宽带业务。

5.地面数字电视开始推广应用

“十一五”期间,地面数字电视取得重大进展。组织全国广电系统制订了我国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颁布了11项配套标准,开展了单频网测试与试验。北京奥运会期间,率先在全国8个大中城市开展了试验播出。目前,全国已有308个地市安装了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具备了为广大用户提供多套高清和标清电视节目的能力。通过数字化,无线电视公共服务的节目数量、技术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提高。

6.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迅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自主研发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技术,建立了标准体系,建设了播出传输系统,形成了端到端的产业链,填补了我国广播电视对移动人群的服务空白。目前,在全国331个地市安装了CMMB发射机,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运营体系,发展用户近1000万户。开发了政府应急广播、公共信息服务、互动电视、富媒体广播等多种新业务。CMMB还以其先进成熟的技术产业优势走向海外,在塔吉克斯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应用。

7.电影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影数字化迅猛发展,建成了

世界先进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数字技术已在影片拍摄、制作中得以广泛应用,2010年利用数字技术摄制的电影数量已占年总产量的66.7%以上。建立完善了数字电影放映标准体系,构建了适应城乡不同需求、多层次的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技术格局,电影数字化发行放映逐渐成为主流,2K高档数字银幕数超过4200块,其中具有立体电影播放功能的有2400块,1.3K中档数字银幕数超过600块,0.8K流动放映系统超过4.2万套,数字技术在电影产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8.监测监管手段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监管系统不断完善,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广播电视监测网。在中央、地方和海外统筹建设了无线、有线、卫星广播电视监测网,包括中央数据处理中心和用户投诉中心,15个监测台、452个遥控监测站、302个采集点、87个海外遥控监测站以及337个地级市监测前端。另外,还建立了节目收听收看、境外卫视、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系统。各省也建设了覆盖本省的广播电视监测监管系统。监测监管范围不断扩展,为确保安全播出、维护网络传播秩序、保证政府有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针对各种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新情况,为实现监测监管信息的资源共享,研究制定了全国广播电视统一监测监管平台方案。

9.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广播影视科研工作已从过去单纯的跟踪研究,向自主创新和应用服务相结合转变,从过去各单位分散研究,向围绕广播影视中心工作、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每年总局立项的科研和标准项目近100项,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标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标准、直播卫星传输专用技术标准以及地面数字电视配套标准,去年又研制了500千瓦大功率短波发射机和转动天线、NGB交互数字电视系统、用于列车接收直播卫星信号的动中通系统、直播卫星机顶盒定位接收系统等一批事关广播影视发展全局的科研成果。总局无线局积极开展应用创新和技术革新,绝大多数在用发射设备的备品备件都能做到自主开发和研制生产。广西率先在全省10多个调频发射台实现自动化播出控制。各级广电部门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十一五”期间,广电系统在国家科技奖励中取得了零的突破,共有4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44个项目获得总局科技创新奖,720个广播节目、680个电视节目获得总局广播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2人获得亚广联工程业界杰出贡献奖,1人获得亚广联最佳技术论文奖。

10.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十一五”期间,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201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6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三网融合试点方案》,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试点城市(地区)名单,批准在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地区)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总局组织有关单位和试点城市(地区)制定了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平台的技术方案以及系统建设方案,制定了全国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和互联互通技术方案。各试点地区按要求上报了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同时继续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扩容和双向化改造,大力发展新业务,为开展试点工作、开拓新的服务领域进行了积极准备。

“十一五”期间的五年,是广播影视事业建设取得重大成绩的五年,是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是数字化、网络化全面推进的五年,是科技和事业建设队伍经受住严峻考验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宣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国广播影视科技工作者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勇于拼搏、开拓创新,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有效发挥科技的支撑、保障、引领和推动作用,为建立广播影视现代传播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践证明,全国广播影视科技队伍是一支攻坚克难、敢打硬仗、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的队伍,是一支值得信赖的队伍,在此,我代表总局和王太华同志向在座各位同志,并通过大家向全国广播影视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二认清面临形势和存在的不足,正确把握“十二五”发展方向和目标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还存在的不足:

一是面对科技迅猛发展的势头,我国数字化进程还有很大差距。当前,世界广播电视正处于模拟向数字转换的关键时期,许多发达国家的主要电视频道都转为高清播出,有线电视、卫星电视都实现了双向化。美国等近10个国家已经关闭了地面模拟电视,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将在2012年前关闭模拟电视播出,预计到2012年全世界的数字电视用户将超过模拟电视用户数。科技进步推动广播影视向数字化、高清化、双向化、功能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相比之下,我国广电数字化起步晚、进程慢。在全国1.87亿有线电视用户中,数字用户只有8799万户,占总用户数的47%,而且大多数还是单向网络,双向网络覆盖用户不到5000万,覆盖率不到27%。有线电视数字化程度低于20%的有江西、河南、四川、西藏4个省区,其中江西只有9.42%。地面数字电视转换刚刚起步,声音广播数字化还没有开始。直播卫星也还没有开展推广服务,广大农村地区数字电视覆盖还处于空白状态。同时,面对技术变革,我们的技术体制、技术政策还不适应,对高新技术最新发展的跟踪还不够紧密,对一些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还不够完备,全国广电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对国际广播影视技术发展的影响力还需要提高。

二是面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广播影视的服务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当前,我国已经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发展主题,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更趋多元、多变和多样化,对广播影视节目品质、内容形式、服务水平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播影视作为主流媒体,虽然拥有庞大的节目内容资源和信息网络资源,但目前绝大多数播出机构还是以传统的单向广播电视频道业务为主,新业务开发滞后,节目内容有待丰富,业务种类亟待增加,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受众人群被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分流严重,广播电视对用户的吸引力在降低,存在被淡化、被边缘化的危险。

三是面对三网融合的新变化,广播影视的竞争实力和管理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三网融合带来传播方式的变化,会产生新的需求、新的服务、新的模式,会催生出多种传输手段、多种接收终端、多种业务形态,将打破广播影视传统的层级分割和分散格局,给广播影视的传播理念、生产方式、业务形态、服务方式以及体制机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三网融合对广电系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而我们对此准备不足。在体制方面,我国有线电视网络还处于主体多元、分散经营的局面,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有实力的竞争主体,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在服务方面,普遍存在服务观念落后、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方法简单、服务队伍匮乏、服务质量偏低等问题,营业网点缺乏,收费方式单一,群众有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没有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服务,不能适应三网融合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需求。在管理方面,还不能适应各种新媒体、各种应用层出不穷的新趋势,对新媒体技术政策和标准研究制定工作滞后,监管能力和监管方式还跟不上发展的要求;个别地方广电部门还存在擅自占用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严重扰乱无线广播电视发展秩序的违规行为。

我们要充分认识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认真总结“十一五”的经验,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广播影视繁荣发展。总局已经颁布了“十二五”广播影视科技规划,提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全行业实现战略转型: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国应急广播系统、全国统一监测监管系统;基本实现全国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全国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大中城市基本实现全媒体、全业务、全功能;基本实现直播卫星对“盲区”和农村地区的覆盖服务,具备播出100套电视节目、40套高清频道的能力;基本实现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在大中城市播出地面数字声音广播;基本实现电台电视台制播系统数字化网络化、主要频道高清化,全国具备提供100个高清晰度电视、10个立体电视频道的能力;基本实现电影制作、放映数字化,全国城市高档数字电影银幕达到1.2万块,农村数字电影流动银幕达5万块。

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必须针对广播影视的现实状况,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用力方向,王太华部长在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六个重大转变”:加快以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变,加快农村广播影视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转变,加快内容生产由以数量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提高为主的转变,加快广播电视网由传输覆盖向全功能、全业务转变,加快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的转变,加快由以国内发展为主向统筹国内国际发展的转变。未来的五年,将是我国广播影视加快转变、加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是我国由广播影视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各级广播影视科技部门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变思想观念,把握发展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加快推动广播影视实现战略转型。推动战略转型要做到“三个适应”:适应党和国家对未来媒体发展的要求,对舆论宣传的要求,确保广播影视作为国家主流媒体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人民群众更趋多元、多变、多样的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新期待;适应全球技术发展趋势和潮流,用全球的视野、战略的高度谋划广播影视科技的未来发展。要抓住发展机遇,创新传播方式、创新服务业态、创新生产方式、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管理方式,加快战略转型,推动广播影视进入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进、与世界同步、与人民同行。

三做好今年的重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更是打基础的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于保障“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的广播影视科技和事业发展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1.抓紧建设完善安全播出和应急广播体系,进一步提升保障能力

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的生命,确保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技术部门的根本任务。今年适逢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以及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3周年,要扎实做好安全播出运行保障各项工作,确保重大活动和重要保障期的安全播出,今年下半年组织一次全国安全播出和总局62号令落实情况大检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杜绝安全隐患。要抓好总局62号令和相关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根据全国6000多个播出单位自评估的结果,各项目基本达标的单位只占15%,有70%的单位达标率为50%~90%,还有15%的单位超过一多半的项目都不达标。各播出单位对未达标项目要抓紧落实整改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力度,优化管理流程,今年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以及卫星地球站要基本达到实施细则要求,省级以上无线发射转播台站、光缆干线网、有线电视网、干线微波传输电路的关键环节要达到实施细则要求;其他播出单位要力争在现有达标率基础上提高10%~20%,平均项目达标率要达到80%以上,未经总局验收的地球站要尽快按要求完善并通过技术验收。要针对新技术、新媒体给安全播出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研究制定总局62号令关于手机电视、IPTV、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媒体领域的实施细则。要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和风险评估工作,制定颁布《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级保护定级与防护》、《安全播出质量考评体系办法》等管理规定,对重要播出单位逐步开展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检查。

中央已经批准利用现有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中央和地方各级广电部门,工作任务十分重要、十分急迫。要按照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抓紧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快速高效、安全可靠、多部门联动的国家应急广播技术系统,构建包括应急广播信息制作播发平台和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在内的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充分利用中短波和调频模拟广播网、数字有线电视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直播卫星覆盖网和数字音频广播网等广播电视现有传输网络资源,构建国家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做好与国家应急体系和地方应急系统的衔接,努力做到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平时服务、战时应急。今年要重点组织相关单位着手制定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技术方案和分阶段建设方案,抓紧研究应急广播关键技术,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开发相关系统设备。先期搭建中心系统试验平台,开展中波、调频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应急广播试点,进行火车、轮船应急广播接收试验,并开展应急广播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研究。各地方要按照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要求,积极建立相应的地方应急广播平台,并研究与国家应急广播系统衔接。

2.抓紧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加快广播电视网升级改造和产业发展步伐

三网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广播影视的工作重点。目前,第一批12个城市(地区)的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已经正式启动。按照计划,第二批试点今年就要开始,2012年底试点工作结束后,三网融合要在全国全面推开。因此,除了试点地区承担着重大责任,要立即动员、抓紧进行试点外,其它地区也要未雨绸缪、抓紧准备。

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广电系统的主要任务非常明确,首先要加快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加快推动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推动网络互联互通、升级换代,推广高清交互、在线支付、可视互动和多功能服务等各种新业务。到今年底,全国大中城市城区要力争基本完成双向网络覆盖。要按照“稳定存量、发展增量、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整合全国有线电视网络,配合国家有线网络公司组建,着手建设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内容集成、分发和监控平台,包括一个全国内容分发交换中心和内容监控、运营支撑结算、骨干网传输交换三个系统,以及广播电视节目、文化资源内容、数字电视出版物、数字电视互动教育、综合资讯服务、数字电视互联网等六大类内容集成基地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功能建设,逐步实现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要不断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服务,改变广电传统的单一业务形态,提升广电网络的服务品质,与电信运营商实行差异化发展,通过广电网络提供跨区域、跨网络、跨平台、跨系统点播服务,使用户可以共享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内容库的海量节目资源,在确保广播电视基本服务的同时,跨部门、跨地域集成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服务,迅速给各地网络带来增量,实现全媒体、全业务、全功能。要把有线网络建设成为以视频服务为主、提供多种综合服务、可管可控的信息化网络,真正成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传播先进文化主渠道,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中央领导同志已经同意全国有线网络发展的思路,总局正在组织制定具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今年首先要在12个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实现有线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统一标准、统一结算、统一管理跨网业务,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同步开展下一代广电网示范区建设。

需要强调的是,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维护国家文化和信息安全。各试点地区广电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配合三网融合试点进度,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设”的要求,抓紧建设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系统。

3.抓紧开展直播卫星服务试点工作,建立直播卫星服务体系

中央已经批准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开展直播卫星服务,这项举措对于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广播电视服务均等化和发展文化产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期间,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满足农村群众需求的直播卫星运营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系统。今年要扎实做好直播卫星服务试点和推广工作,抓紧制定直播卫星服务区域划片办法,建立服务区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制定接收设施安装和代理服务管理办法,研发机顶盒定位管理技术规范。中央电视台要抓紧扩建直播卫星加密播出平台,完善业务支撑与用户管理系统,抓紧开通基本服务,播出56套电视节目,适时开通高清电视、付费电视、应急广播和信息服务等业务,并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提供推送点播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同时,要与地方协商合作,充分调动发挥各级广电部门的积极性,建立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分层次分地域的运行维护机制,对直播卫星用户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今年,根据制定收费政策的需要,首先在中西部地区选择部分省(区、市)进行试点、探索规律,建立直播卫星运营服务体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推广。

今年还要抓紧研究提出第一批非加密型机顶盒向加密型平稳过渡的解决方案,妥善解决遗留问题,确保平稳过渡。力争今年底关闭直播卫星清流平台,从根本上解决直播卫星传输安全问题。

4.抓紧推进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提升无线覆盖能力和水平

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既要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能,又要满足固定接收、移动接收等不同需求。要明确发展定位:地面数字电视要坚持公共服务的原则,主要面向固定接收,不加密播出,重点发展高清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要遵循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面向移动人群,重点发展多媒体服务。今年一方面,要抓紧出台地面数字电视发展规划,重点做好模拟向标清高清过渡的安排,加大政策扶持,促进高清发展,同时,重点做好县级行政区域地面数字电视的覆盖规划工作,扩大地面数字电视覆盖范围。另一方面,要加快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网络的建设,增加覆盖频点,满足应急广播、多媒体新业务等不断增长的需求,采用单频网方式从地市延伸到县级覆盖,并加强重要场所和室内的深度覆盖,不断提高移动多媒体广播覆盖的广度和深度。要加强新技术新业务开发应用,着力加强节目建设和业务内容集成,丰富业务种类和节目内容,重点推动应急广播、富媒体广播、电子报纸、互动业务等应用推广和用户发展,提升服务水平,继续满足移动人群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的需求。同时,要加快研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声音广播技术标准,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试验工作,积极推动调频和中波广播的数字化,总结经验后在全国推广。

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不仅是从模拟向数字的技术转换,也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整合全国无线覆盖网络资源,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形成全国无线传输一张网的格局,实现全程全网、全国漫游、互联互通,是无线传输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管理体制的大调整和大变革,全国广电系统一定要统一思想,共同解决好无线发展和覆盖这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在推动无线数字化的同时,要注意处理好模拟和数字同步播出的关系,处理好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声音广播的关系,处理好公共服务和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的关系,既要始终坚持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高清电视节目覆盖,满足固定接收用户高质量的收视需求,还要大力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满足移动用户接收广播电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

5.抓紧推动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进一步提升节目制播能力

广播电视要想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继续作为优质内容资源提供者,占领主流媒体阵地,掌握宣传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在加大广播电视内容生产量的同时,拓展发展空间,加快高清晰度电视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节目质量和生产效率。一是要进一步加快高清晰度电视制播能力建设,直辖市电视台要力争做到播出2~3套高清同播频道,东中部地区省级电视台要力争做到播出1~2套高清同播频道,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有条件的地级城市电视台要力争做到播出1套高清同播频道。高标清同播频道的高清播出率和高标清同播率争取达到100%。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卫视高清同播频道上星传输,加快推进标清向高清过渡。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要积极开展立体电视采、编、播、存等环节的技术测试和试验,试验播出立体电视节目。二是要加快构建面向多个播出平台、多种用户终端的综合制播系统,通过广电网络提供跨网络、跨平台、跨系统的广播电视节目服务,努力使电台电视台成为节目点播平台、点播门户,探索转变以广告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进一步盘活全国各台内容库和各网络前端存储的海量节目资源,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内容优势。三是要积极应对新媒体发展趋势,扩展服务领域,鼓励各级电台电视台开展网络视音频节目播出,支持具备条件的电台电视台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中国电影网等要发挥龙头骨干作用,做大做强。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广播影视节目内容版权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广播影视电子认证中心,从IPTV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入手,建立完善与多种播出平台相对应的广播影视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加强广播影视版权和知识产权管理。五是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加快建设国际采编播网络和相关技术平台,丰富国际传播手段、扩大国际传播范围、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努力成为国际传播主力。

6.抓紧建设统一监管平台,加快提升广播影视监测监管水平

在技术突飞猛进、新媒体新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把传统媒体管理和新兴媒体管理结合起来,推进对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统一监管,构建广播影视统一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监测和内容监管的基础设施,不断强化监测监管队伍建设,加快提升广播影视监测监管能力。今年要按照“有机整合资源、建立统一、高效监管平台,更好服务广播电视管理”的理念,配合总局监管大楼的工程进度,研究制定统一监管平台总体技术方案和工程实施方案,制定统一监管平台各环节的技术工艺流程,组织协调原来各技术领域监测监管系统向统一监管平台的转换,做好技术、设备方面的衔接工作,着手建立覆盖广泛、快捷高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全国广播影视技术和内容统一监管平台,实现对有线、无线、卫星、新媒体等不同播出形态的广播电视内容传播、机构运营、传输效果进行全方位、全功能、全面有效地监测监管,为政府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各省广电局要按照总局统一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完善本地区的监测监管系统,建立与总局统一监管平台的对接机制。同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视听节目的技术监管,加强对网络等新媒体、新业态的监管技术研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视听新媒体技术监管体系。要加强海外广播电视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广播影视监管技术水平和监管效能。

7.抓紧建立数字电影服务和管理体系,提升电影市场综合服务能力

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农村流动数字放映电影服务平台,为电影版权方、发行方、流动院线和基层放映队提供影片集成、交易、结算、分发、选片等方面服务。二要加快城市影院服务监管平台建设,建立面向社会、开放透明、公平合理、高效便捷的电影交易服务平台和影院监管系统,使之成为规范市场、有序发展的有力支撑,成为政府对影院放映市场实施有效监管的技术途径。三要进一步提高电影数字化制作的技术水平,组织引导中影国家数字制作基地、无锡数字电影产业园等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探索、应用先进的制作工艺与技术,加快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电影制作产业链,不断缩小我国电影数字化制作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使国产电影具备世界一流的制作水准和市场竞争力。四要继续加紧电影档案影片修护工程实施步伐,加快电影数字母版多层次应用服务平台建设,今年要完成1000部电影数字母版的入库工作。

8.抓紧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工作,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要针对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三网融合带来的新变化,制定符合我国实际、协调发展的广播影视技术政策和技术体制。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基础领域和重点领域的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研究。加强跟踪研究新技术,重点跟踪3D、云计算、高效压缩编码、跨屏转移、智能终端、三网融合、物联网等新技术,抓紧开发数字内容版权保护、无线宽带接入、多业务分发交换、中间件、新媒体监管、网络互联互通以及协同覆盖组网等重大关键技术,抓紧制定高清晰度电视、立体电视、数字电影、数字广播、卫星直播、网络广播电视、三网融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同时,要在全国广电系统积极推动应用创新和技术革新,重点在高标清同步播出、发射台站自动化、全国统一电子节目指南、有线网络电子支付、直播卫星推送点播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今年,NGB工作组要紧紧围绕下一代广电网的建设,抓紧开展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产业化推广工作,建立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标准体系。要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广泛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总局准备选择一些具备条件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网络公司以及研究机构,合作建立广播影视技术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形成系统内外开放合作、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开展技术研发,进行相关技术试验和应用示范,促进关键设备国产化,努力在广播影视技术标准领域的国内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主导权,为广播影视未来发展开辟新领域,拓展新空间。

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规律,拓展业务面和知识面。要结合今年的工作重点,组织开展广播影视高新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高清数字电视技术、电影数字技术、广播影视信息化技术等科技培训班,做好全系统科技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广播影视队伍的科技素质。总局直属各单位和各省广播影视局技术负责人、科技处处长,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网络公司技术负责人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科技培训班。要注重加强科技队伍作风建设,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西新精神,求真务实、刻苦钻研、脚踏实地、清正廉洁,努力建设一支与广播影视科技和事业快速发展相适应,政治意识强、思想观念新、技术能力高、业务素质精的技术人才队伍。

庆丰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011年工作总结 第4篇

及2012年工作计划

2011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文广新局正确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牢牢把握“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服务经济建设为重点,强化工作举措,创新推进全乡文化、广播电视工作快速发展。

一、一年来工作回顾

(一)综合文化站建成一年来在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添置设备,制作了宣传栏和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责任主体,综合文化站已成为农村文化活动主阵地,并且配合培训中心和鑫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各类培训班五次,深受广大群众好评,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开展文体活动提供良好场所。经党委会议研究决定从11月份开始文化站已委托安庆鑫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管理,以便更好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二)“农家书屋”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主体,可以解决农民“买书难、看书难”问题。全乡13个村农家书屋,各农家书屋均安排专人管理,负责书报刊借阅登记、书刊整理保管、书屋清洁卫生等工作。为广大农民做好事、做实事,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使农民从中受益。

(三)文化下基层经常化、制度化。我们始终坚持“三贴近”,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观念,将“文化下基层进村庄”这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在乡文化站的配合下,市电影公司送电影下乡26场次,市黄梅戏二团送一场。七一期间,文化站协助合兴小学排练了“乡音乡情”节目参加了区委、区政府举办的建党90周年文艺演出。各项文化活动开展,推动了我乡文化工作繁荣和发展。

(四)文化市场管理有序。我们一手抓繁荣市场,一手抓行业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执法力度,严厉整顿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目前我乡已有网吧1个、游戏室1个,无违规行为,对促进我乡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有线电视发展迅速。我乡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主要是强化管理、步步推进,在原有用户基础上,今年增加用户30户,共安装有线电视用户420户。机房管理有专人值班,电视频率二十四小时畅通,发现问题,及时修理,使群众满意、用户高兴。

二、2012年工作计划

(一)努力构建乡、村文化设施网络,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农家书屋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加快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鼓励群众自发组织健康向上的文艺演出活动,积极协助文化下乡和送电影下乡活动,大力推进个体创办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民营文化产

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力度,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献计献策。

(二)按照XX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标准,文化站每年组织综合性文化活动不少于4次,举办单项文化活动不少于8次,举办科普、法制、农技、文化生活、卫生健康等讲座,培训不少于12次,组织指导、辅导所辖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文化活动不少于6次。

(三)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扩大,2012年全乡有线电视62个工程点全面开通,13个村村村通工程顺利实施,为有线电视覆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庆丰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011年工作总结 第5篇

和2012年工作部署

东丽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 张耀国

2011年,我区文化广播电视工作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市委、区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初步构建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创作引导和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全区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推动了全区文化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力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为社会和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1.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异彩纷呈。精心组织了东丽区2011年春节军民联欢会、焰火晚会、灯展、民间花会表演等春节系列文化活动,联欢会在整体策划、灯光、舞美、效果及节目创作编导等方面达到新的水平,受到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举办了“在党旗下凝聚”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文艺演出。各街、委办局自行组织安排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演出专场、“捐资助学”文艺演出专场等15场精彩演出,覆盖全区各街道,参演人员近5000人,观众近4万人,形成全区上下庆祝建党90周年的强大文化氛围。6月24日举行的庆祝建党90周年万人红 歌大会活动,将庆祝建党90周年文化系列活动推向高潮。

2.文化创作精品工程不断推进。成功举办了天津市第二十届“文化杯”全国梁斌小说评奖活动。本次评奖活动共收到参赛作品1021篇,评选出获奖作品115篇(部),评奖范围、参赛作品水平较往年均大幅扩大和提高。经过多方面努力,我区“文化杯”文学评奖活动在全国各城市申报的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被评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之一,并做为2011年宣传文化战线重点工程,成为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文艺创作水平不断提高。鼓励全区文化部门搞好文艺节目和文学作品创作,出版《群众作家》4期;组织我区作者参加“商道文艺奖”全国小小说创作大赛和天津市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美术、书法、摄影比赛,其中,20件参赛作品获奖,获奖数量和质量在各区县中名列前茅。

4.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紧紧围绕“精心、务实、协调、创新”的工作思路,积极鼓励支持基层文化活动。在东丽文化艺术节期间组织广场舞、声乐比赛等,举办消夏文艺晚会、华明戏曲专场。成功组织文化艺术团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组织东丽区书画作品展活动,举办“东丽区大型摄影展”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5.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开展。加大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完成《东丽区三普工作报告》,制作出东丽区文物分布图。筛选出传统手工技艺、中医中药等8个候选项目参加“东丽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

二、逐步完善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进一步完善我区公共文化服务载体。积极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创新基层文化站管理模式,优化基层文化干部队伍,扶持基层文艺团队,设立群众文化活动资金。

2.进一步探索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送书到基层活动,为鉴开中学、机关事务管理局、爱心保育院、机场警卫连等单位送书上门。全年开展集体送书7次,送书2000余册,并圆满完成了为全区各中小学配送教学书籍任务。

3.进一步创新惠及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形式。区图书馆建立了“东丽特色文化资源库”。同时,扩大与市图书馆联网阅览“一码通”服务资源范围,实现读、视、听多种形式于一体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平台,网络电子资源利用率在“天津市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中心”榜单中名列前茅。全面推进电影放映2131工程,全年放映电影800余场次。

4.进一步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管理。本着不仅要建好,更要利用好农家书屋的原则,不断加强农家书屋的规范和管理,出台了《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开展农家书屋读书系列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通过加强督促检查,不断推进农家书屋持续发展。

三、打造面向市场、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体系

1、开展论证、出台政策。文化产业发展是全区性的战略发展产业,需要有科学的政策推动。经过前期大量调研我局草拟了《天津市东丽区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等文件,经多次修改完善已形成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论证,政策出台后 将吸引更多的文化企业到我区投资兴业,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事业,促进我区文化产业发展。

2、积极扶持重点项目。我区建设的东丽区文化产业孵化器和航讯大型网游及电子商务运行平台被列为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通过组织企业申报专项资金,为航讯科技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申请市文化产业专业专项资金支持100万元。

3、创新思路,建立多元化经营模式。整合资源,依托红风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文化艺术堂”。积极组织区“文化大集”民俗产品展卖,丰富了民俗文化活动。创新思路,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融合民间资本,成立了天津市利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正在稳步运行。

4、加快宽带网络建设步伐,确保网络安全高效。调试开通了交通学院经济适用房、华明紫园等7个小区宽带网,在建小区4个。完成技防网三期和交警支队电子监控等175个点位建设。调试完成主干线双千兆同时运行,增加联通500兆出口,通过优化整合,缓解了出口压力。年内共进行两次大规模的抢修行动,抢修技防网点位145个,确保区内各派出所的监控平台设备正常使用。与此同时,我局与天津七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安东丽分局积极协调建立技防网维护及巡查制度,确保技防网的安全运行。

四、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监管体系 积极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整治和日常监管工作,加大检查力度,全年开展执法行动630次,出动执法人员2400余人次,车辆66台次。收缴盗版音像光盘4000余张,盗版电脑软件200余张,录 音带300盒,盗版违禁书籍100余册。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代号为“绿剑行动”的黑网吧专项整治工作,共排查出黑网吧104家,对这些黑网吧进行了查封、取缔,极大地震慑了黑网吧业主,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评价。成立了东丽区“五老”志愿者网吧监督团,进一步完善了对互联网经营场所的日常监管机制。

五、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坚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和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强化作风纪律、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教育,切实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执行力。通过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局上下形成了团结和谐,心齐气顺、奋发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

同志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2011年的各项工作,我区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借此机会,我代表文化广播电视局领导班子向一年来支持、关心、帮助文化广播电视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全区文化广播电视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12年,我区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将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重点,努力营造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文化市场,创造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群众文化生活。

总体工作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文化强区建设的总体要 5 求,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强基础、树品牌、创特色、促繁荣为目标,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打造促进东丽区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展现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生态宜居城区的独特文化魅力,促进全区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推动东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构建文化科学发展的政策体系。全面完善和落实文化建设政策措施,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东丽区街道文体中心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建立区、街、村(居)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估体系,加大对各街文化工作考核力度,将文化工作实效作为衡量和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社会共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格局。

2.抓好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区文体中心,完善配套设施,使之成为东丽标志性建筑、东丽名片;建成金钟街文体中心;逐步健全、完善村(居)文化活动室。

3.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做好区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改善服务设施,升级服务项目;形成新机制,探索新办法,制定出台《东丽区农家书屋管理办法》,加强对全区122家农家书屋的指导,做到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提高使用效率;稳步实施“2131工程”,建立固定放映与流动放映相结合、公益放映和 商业放映相互补的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实施“送文化下基层”工程,组织书法协会、画院和摄影协会等社会团体帮助各企事业单位、村居开展各具特色、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逐步建立起送书、送戏、送电影到基层的长效机制,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4.创新特色文化品牌。以重大节日为依托,搞好元旦、春节、国庆等重大节庆演出活动;以消夏文化艺术节为主线,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以“显特色、创品牌”为理念,着力打造“一街一品”特色文化活动。

5.实施文化创作精品战略。以天津市“文化杯”文学评奖活动为载体,组织好天津市第二十一届“文化杯”暨首届“东丽杯”孙藜散文奖评奖活动,提升评奖的总体质量和水平。支持和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一批反映历史、现代生活、青少年教育、新农村建设等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大力支持创作生产更多反映东丽题材的文艺作品,组织好我区作家创作的《抽搐》、《梗塞》、《再生》农村改革长篇三部曲的首发式,扩大宣传力度,提高东丽区大发展大繁荣的影响力。

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东丽区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2.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成立东丽区文化产业协会,帮助和服务会员单位、文化企业开展交流、协作。开设东丽区文化产业宣传网站。筹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国有融资平台,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帮助区内文化企业破解贷款难、融资难的困难,破解文 化企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

3.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建立文化产业孵化器,集聚和带动各类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合作与产业整体水平提升。为华侨城项目、天津印刷城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做好东丽文化广场项目前期调研、立项工作,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4.扶持重点文化企业发展。帮助天津利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筹建专业演出团体。加大对区内拥有核心技术和发展潜力的民营动漫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动漫游戏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5.开展文化旅游。整合我区旅游资源,制定文化旅游方案,确定1-2条成熟的旅游线路,打造东丽特色工农业旅游板块。依托东丽湖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展科技、演艺、会展等主题文化旅游活动。

6.加快广电宽带网络建设。做好新市镇和还迁小区宽带网建设;做好全区技防网、政务网和交通网、教育网、医疗网等网络的运行和维护,为“平安东丽”和“数字东丽”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三、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力度,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做好行政审批工作。按照市文广局、市新闻出版局对行政审批职能的统一划归,做好包括文化、新闻出版、文物、广电等27个审批事项的审批工作,为促进文化市场、文物市场、新闻出版市场的繁荣有序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2.加强广播电视管理。健全广播电视管理职能,成立广播电 8 视管理科。加强对我区广播电视内容监管、企事业广播电视站管理、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管理、视频点播业务管理等广播电视监管工作。健全完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考核体系,加大对卫星地面接收整顿和管理,推动“平安东丽”建设。

3.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强对游艺娱乐场所和营业性演出管理。坚持完善“扫黄打非”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音像、图书、出版、印刷、网吧、歌舞娱乐、游艺娱乐、营业性演出等企业和经营单位的管理力度。全年开展文化市场执法检查行动不少于300次,其中组织“扫黄打非”执法行动不少于200次。

四、推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出台文物管理的政策措施,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加强老姆庙、泰山行宫等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单位的保护建设。按照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要求,推荐第三批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安排我区非遗项目参加市级、国家级有关活动;继续加大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保护、检查和督导力度;建立东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0。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健全人才评价、选任、激励、开发和服务机制,积极扶持和奖励优秀文艺人才,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重视发现和培养东丽本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发展和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2012年是推进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之年,我区文化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一定要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要继续发扬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精神,保持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昂扬斗志,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各项文化工作取得新突破,为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东丽区文化广播电视局

上一篇: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主题下一篇:手工兴趣小组活动方案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