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方案

2024-09-16

2010年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方案(精选7篇)

2010年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方案 第1篇

2011年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工作总结

本我们结合学校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的具体情况,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今后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特总结如下:

一、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全面落实。

接上级文件精神,对义务教育阶段有户口的学生与上学期相同落实免费确认,核实无误。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县教育局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学期初召开一次由学校负责人参加的“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我校结合实际进行逐户访问、登记、宣传、组织、督促学生按时入学,做好学籍管理,为新学期入学做好准备。结合目前社会状况,我校落实本校教师在暑假注意学生外出动态。向学生家长、学生宣传义务教育阶段的文件精神。注册人数在预计范围,入学率达到100%,一年级新生达到入学年龄也督促家长让他们入学接受教育。

在入学注册之前我校负责宣传的教师就将注册日期、方法、途径等等的内容进行了大力的宣传,使得学生注册顺利有序。

三、在开学之初,我们就把课程的设置、校历及作息时间列-1-

为表格,全面落实,为学校的正常运行做好准备。

新学期中,我们按上级部署制定教学教育规章制度、教学常规制度,课程表的设置能开足课程。落实教学教研工作按照本校指定新的教学计划,各科组教师提前两周备课。

四、“两免一补”情况全面落到实处。

五、在新生入学之前,我们全校的教师就在校长的号召之下到学校准备开学前工作。

在入学前几天我校通讯员就通知所有的教师到校集中开会,布置工作,使得入学工作有条不紊。

六、我校坚持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

在开学前天校长就将安全工作做为重点,认真安排教师值班守校,保持学校全日有人值班,落实到教师。

郑州市二七区汉川街小学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一日

2010年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方案 第2篇

本学年我们结合学校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的具体情况,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今后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特总结如下:

接上级文件精神,进城务工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对义务教育阶段有户口的学生与上学期相同落实免费确认,核实无误。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趋势,我校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日趋增多,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开学初,学校首先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园生活的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主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的工作类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的人数比例、学校在此工作方面已做的相关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与难点、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

经调查发现,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年逐渐增多,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困难,生存边缘化,同时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帮助和关心。结合目前教育部门已采取的行政措施,我校-1-

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培养独立性人格;在中队中积极开展“小状元”、“小飞兔”、“明日之星”等评比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雏鹰假日小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几年来,我校动员各方力量关心进城务工子女,通过我们系列活动的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进城务工者对于我校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我校的青年教师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生存情况的浪潮。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同一片蓝天下流动的花朵”,他们生活在镇江这座城市当中却又只能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他们感受着城市的文化氛围却又难以割舍对故土的眷恋和依赖之情。他们的父辈为这座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奉献着智慧和青春、挥洒着辛劳和汗水,这些孩子的成长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关心。因此,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校要继续把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工作纳入到少先队工作的服务范畴,让城乡学生共享一片蓝天,进一步采取措施,广泛宣传,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构建“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感情,少一点指责”的和谐氛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2010年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方案 第3篇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预期

本研究将利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生活调查问卷中的学生家长问卷及班主任访谈所获得的数据, 描述分析本次研究中学生家长以及班主任对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基本情况, 了解甘肃省部分地区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分析问题造成的主要原因, 进而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解决其入学问题, 在政策制定层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 客观地收集被调查者对于当前其所在甘肃省部分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状况的基本情况及看法, 并通过统计分析, 以期较为客观清晰地呈现甘肃省部分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研究样本

为了全面了解甘肃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整体状况, 在87个市县区按照要求上报了汇报材料、统计数据后, 研究小组认真阅读了每个区的汇报材料, 特别是地方政策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数据, 然后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分布, 确定了兰州城关区、白银区、麦积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作为本次调查的学校。在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帮助下, 研究小组分别对313位班主任以及1263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进行了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以及问卷回收率均在允许统计分析的合理范围, 故本次样本收集的数据是有效的。

二、数据分析

相比居住在城市中的儿童,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入学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和问题。在城市提供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 处于社会底层的进城务工人员也就很难让自己的子女享受与城市儿童相同的教育资源。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 研究发现造成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户口问题

中国城乡户口“坚冰”始于1953年, 当时为了减少城市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 保障城市经济发展, 国家开始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1958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这部法律在当时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但同时也形成了一堵无形的墙, 使城乡之间泾渭分明, 公民的迁徙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户籍制度是流动人口问题的根本枷锁。[1]户籍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它造成了流动人口接受教育的不平等。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关键是从社会认识上进行更新, 并从根本上改变因我国包括户籍、就业、土地、教育、福利等制度和政策而造成的等级歧视心态。在这次调查中, 有近一半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认为, 孩子在兰州上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城市户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参加“中考”和“高考”, 如果没有城市户口, 必须要回户口所在地报名考试, 非常麻烦, 同时也加大了流动人口的经济负担。在对1263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调查后发现, 有604人, 即47.8%的流动人口仍然没有城市户口 (如表1所示) 。

(二) 学籍问题

学籍是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 过于频繁的流动会加大学生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在被调查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数8475人中, 一年级开学就报到且有学籍的为4733人, 占55.8%, 从一年级开始就借读的 (无学籍) 为2172人, 占25.6%, 中途转学籍的 (有学籍) 896人, 占10.6%, 而中途转来借读的 (无学籍) 674人, 占8.0%。由此可见, 无学籍的为2846人, 占33.6%, 有学籍的为66.4%。中途转学、中途借读的占有一定的比例。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工作的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稳定性, 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随着就业和居所的变化, 为就近入学, 其子女就读的学校也跟着改变。在这次调查的1263个家庭中, 转学1次的为243人, 占19.2%, 转学2次的为65人, 占5.1%, 转学3次以上的23人, 占1.8%。

(三) 转学途径问题

频繁转学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最大的特点之一, 在访谈麦积区某小学的校长时, 她说:“有些随迁子女没有转学证, 学校也就收了, 但他们走时一般也不开转学证, 说走就走了, 流动性达到10%左右。”家长要求过高, 想让孩子去更好的学校。在这次调查中专门对流动人口是如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想去的学校的做了统计, 走官方渠道的只有273人, 占21.6%, 而托熟人直接给学校交赞助费的最多, 为817人, 占64.7%。相对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甚至直接找校长交钱上学。这种方式尽管是违规的, 但还是有不少家长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顺利转学 (如表2所示) 。

在对1263个家庭对“获取上学信息的途径”调查时, 有894人, 即70.8%是通过朋友介绍而得到的上学信息 (如表3所示)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宣传和动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力度应当加强。

转学的原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来到大城市有多种原因, 在这次调查中列出了常见的四种原因, 让孩子留在身边便于照顾和城市教学质量高的比例最高, 分别为39.3%、37.4%, 说明流动人口非常看中所在城市的教育质量 (如表4所示) 。

本次调查专门了解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对大都市的态度, 在调查的1263位家长中, 有538人, 即占42.6%的人认为都市生活很好;有519人, 即占41.1%的人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为173人, 占13.7%;认为没有农村好的只有33人, 占2.6%。为了调查家长的态度, 本次调查又问到“你喜欢都市生活吗?”回答喜欢和很喜欢的, 占到了84.0%, 而不喜欢的只占4.4% (如表5所示) 。

转学到流入地求学的年级分布。调查发现, 小学一、二、三年级转学到流入地求学的最多, 这种转学现象符合教育规律, 年级越高, 转学后越难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进度 (如表6所示) 。

(四) 择校问题

择校在城市学生中表现特别明显, 为了上一所好的小学、初中或高中, 家长会不惜一切代价, 动用社会的各种关系, 应该说这是一种“奢侈”的愿望, 这种要求是随生活条件的改善而逐步提高的。在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做调查时, 研究发现72.9%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希望能让自己的孩子上重点中学, 而只有50人, 占4.0%的希望上私立学校。这次调查还发现, 只有69人, 仅占5.5%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政府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专门修建的学校就学。很多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融入到城市孩子当中。这种趋从心理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城入学造成了一定困难 (如表7所示) 。

(五) 上学费用问题

国家从2008年秋季起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的学杂费, 但是仍有其他方面的费用需要学生家长支付。在这次调查中, 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向学校的交费情况向班主任进行了询问, 发现在涉及的6016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按要求交费的为4788人, 占79.6%;只有860人, 即占14.3%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 学校减免了他们的费用 (如表8所示) 。同时, 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有93.3%的家长回答能按要求及时交费, 而始终拖欠学校各种费用的占0.1%, 在问到“学校是否减免各种费用”时, 只有2.5%的家长回答学校给他们减免了各种费用 (如表8所示) , 比班主任回答的比例低很多, 这是由于双方的视角和立场不同而造成的。由此可以得出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里创业艰难、收入低, 这样肯定影响到他们正常支付孩子学习的各种费用。

调查还发现, 孩子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觉得目前孩子的学费负担可以承受、没感觉或负担不重的家长比例很高, 但孩子在民办初中和民办中小学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则认为负担过重。有些学校对“四证”不全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仍旧在收取借读费。而家长也有自己的难处, 他们也想持“四证”领孩子上学, 但是“四证”办起来很困难, 例如办理暂住证、婚育证、卫生证等都要收费。虽然独生子女不收费, 但是要到流出地办理“四证”, 来回的路费开销也很大。在研究人员访谈中, 大部分校长认为, 必须持“四证”, 否则没办法管理。

三、建议与启示

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安心读书创造条件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大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并将越来越大, 各级政府必须从资金上予以保证, 政策上予以扶持, 为他们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 建立有利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的学籍管理机制

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的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稳定性, 流动性大。为了就近入学, 子女也随着父母的“迁徙”而改变就读的学校。中途转学、中途借读的现象很多, 学生流动性大, 给学校的学籍管理造成极大的困难和不便。建议甘肃省教育厅按照2007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要求, 参照其他省如安徽省的成功经验, 尽快制定《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学籍档案管理网络系统, 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情况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动向、流动态势。实行中小学学籍信息化管理, 对基础教育阶段行政管理决策和社会服务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规范中小学校招生秩序和办学行为, 而且可以掌握每年新生入学报到率和注册情况, 为国家制定年度招生计划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使中小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籍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责任明确、工作便捷、管理高效。

(二) 加大城市公办学校校舍、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建设

甘肃省属不发达省份, 经济发展薄弱, 兰州市是省会城市, 经济发展相对较好, 对教育的投入尽管实现了“三个增长”, 教育基础设施、教学设施、教育教学设备刚刚满足需求, 但因为接受大量流动儿童, 学校校舍、教育教学设备出现短缺、紧张状况。在访谈城关区某校长时, 他谈到:“学校在城中心, 学校2001年在校生数为800名学生, 2008年在校生数为1432名学生, 在校生数大幅增加, 主要是外来人口。每个教室占53.5平方米, 现在的班额在60~63人之间, 按每班60人计算, 每名学生在教室大约只有0.9平方米的活动面积;在校生数逐年大幅激增, 使得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图书等极其紧张, 每到下课、放学时间, 值周教师必须守在楼梯口维持秩序, 一旦拥挤, 楼梯就有挤踏的可能, 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事情。”兰州市城区应尽快按照学校现有规模规划学校校舍建设, 添置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 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

(三) 政府设立专项资金, 建立相关救助机制

根据国家与甘肃省有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政策, 不再收取借读费, 学校的教育成本费用大幅度增加, 城区教育部门和学校经费支出压力增大, 筹措办学经费的困难越来越大。政府按预算应该给学校拨付的经费也不能及时到位, 使学校经费更加紧张。七里河区某校长说:“学校经费紧张, 维持困难。国家是否考虑设助学金或给学校拨专款救助家庭贫困孩子。”为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省政府建立教育专项资金, 对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给予专项补助, 其结构应考虑征地费、建设费、教材费、课桌费、电教费、教师人员经费等总和所需; (2) 在地 (市) 级财政年度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 用于改善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数较多学校的办学条件, 以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3) 在确保办学经费落实的前提下, 要加大宣传力度, 建立扶持贫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积极性。

(四) 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新建中小学

在城市化过程中, 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城市学校生源急剧膨胀, 特别是在城市住宅楼开发过程中, 一定要考虑其服务半径内的中小学规划建设。为此, 建议省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 充分考虑未来几年、几十年的生源数, 留出学校用地, 科学布局中小学, 保证每个社区的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而且在新建学校时, 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配备都应和城市中心中小学的标准一样高。同时, 必须规范开发商承担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责任的具体政策, 统一标准。

(五) 鼓励广大教师积极从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

目前, 中小学教师都愿意带“好学生”, 只是因为他们“好教”, 而对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 教师普遍认为是“费力不讨好”的事, 为了鼓励广大教师从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 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评优树模”、晋升职务和核定教学工作量方面对承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教师给予更多的照顾。

摘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是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点。有研究者对甘肃省部分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父母以及中小学校长进行调查, 发现户口、学籍、转学途径、择校、上学费用问题是造成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困难,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2010年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方案 第4篇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

在陕参加升学考试方案

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4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权益均等化方向,稳妥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问题。

(二)立足基本省情,充分考虑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现状,按照既要保护陕西籍考生正当权益,又要兼顾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权益的思路,统筹兼顾,平稳过渡,和谐有序。

二、实施方案

方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随迁子女在陕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及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招生录取工作;第二部分为随迁子女在陕接受高级中等教育后,参加陕西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工作。

(一)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阶段。

从2014年起,随迁子女的父亲或母亲持陕西省居住证1年以上,按照国家规定在陕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年以上(含1年),随迁子女本人持有陕西省初中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可在符合我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报名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在其毕业初中所在县(区)报名参加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根据考试成绩,考生可选择升入普通高中、高职5年制大专、中专或职业高中。

(二)普通高校招生階段。

从2016年起,随迁子女的父亲或母亲持陕西省居住证3年以上,按照国家规定在陕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年以上(含3年),随迁子女本人高中阶段在陕连续学籍满3年,参加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持有陕西省高中阶段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可在符合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在其高中毕业学校所在县(区)报名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及录取。

2016年之前,继续执行考生本人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连续学籍及户籍均在陕满3年的规定。

此前发布的有关文件与本文件规定不符的,以本文件为准。

三、密切配合,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省招生委员会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有关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配合,并根据方案内容,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把方案规定的资格审查要求落到实处,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一)教育部门要依据在陕参加中考和高考的随迁子女人数,合理调配资源,做好招生计划编制、考生报名组织、考试实施以及招生录取等工作。同时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配合,广泛宣传解读随迁子女在陕参加中考、高考政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切实加强中等教育阶段学籍管理,严厉打击伪造、虚挂学籍等违规造假行为,严格审查考生学籍和报考资格,有效防堵“高考移民”。

(二)发展改革部门要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着力提升我省城市资源承载能力。

(三)公安部门要认真落实《陕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161号),督促各级公安机关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制定详细办法,把审核外省籍来陕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是否具有稳定居住条件的任务落到实处,并提供给各级招生考试管理部门作为升学考试资格审查的依据。

(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配合招生考试部门做好报考资格审查工作,制定相关办法,准确提供外省籍来陕务工人员参保缴费情况,并提供给招生考试管理部门作为升学考试资格审查的依据。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实施方案 第5篇

落实义务教育“两为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我校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教育均衡,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儿童少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育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保障水平,为广大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事业稳步快速发展。

二、工作措施

一是纳入全校教育发展规划。我校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全校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同时,对随父母进城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就近入学,并做到应入尽入。严格要求各分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分配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者其他行为的测试,对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分校,在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倾斜。

二是清理规范有关制度。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歧视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在入学过程中,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所有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学校都不得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打工子女学校”等岐视性字眼命名,或在学校内单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班。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行“四统一”即与城市学生一样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情况,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三是实行转入转出制度。根据农民工流动性大、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要求接受学校简化学籍变更手续,做到随时发生、随时办理,以方便进城务工农民家长和学生。同时,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转入转出制度管理,防止出现辍学现象。

四是建立管理档案库。为全校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建立了资料详尽的学籍管理档案,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住址、家长(监护人)联系方式、家庭基本情况、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及身心发展特点等。对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各班采取校级领导分包班级、教师分包学生的形式,重点实施扶助。同时,规定不得加收借读费及“一费制”政策规定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并建立健全了分期收费、适当减免学费等各

项助学制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失学。

五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监护人)的联系和沟通,形成联手教育的合力。在各中小学设立心理咨询室,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真正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六是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报告制度。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情况列入每年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定期督察。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落实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有关政策的校点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要求限期改正。并对工作中出现严重问题的分校,按照有关制度实行一票否决。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总结 第6篇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情况总结

本我们结合学校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的具体情况,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今后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特总结如下:

一、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全面落实。

接上级文件精神,对义务教育阶段有户口的学生与上学期相同落实免费确认,核实无误。

二、我校结合实际进行逐户访问、登记、宣传、组织、督促学生按时入学,做好学籍管理,为新学期入学做好准备。

结合目前社会状况,我校落实本校教师在暑假注意学生外出动态。向学生家长、学生宣传义务教育阶段的文件精神。注册人数在预计范围,入学率达到100%,一年级新生达到入学年龄也督促家长让他们入学接受教育。

在入学注册之前我校负责宣传的教师就将注册日期、方法、途径等等的内容进行了大力的宣传,使得学生注册顺利有序。

三、在开学之初,我们就把课程的设置、校历及作息时间列为表格,全面落实,为学校的正常运行做好准备。

新学期中,我们按上级部署制定教学教育规章制度、教学常规制度,课程表的设置能开足课程。落实教学教研工作按照本校指定新的教学计划,各科组教师提前两周备课。

四、“两免一补”情况全面落到实处。

五、在新生入学之前,我们全校的教师就在校长的号召之下到学校准备开学前工作。

在入学前几天我校通讯员就通知所有的教师到校集中开会,布置工作,使得入学工作有条不紊。

六、我校坚持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

在开学前天校长就将安全工作做为重点,认真安排教师值班守校,保持学校全日有人值班,落实到教师。

新城实验学校

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总结

我们通过对进城务工子女采取的具体措施,我们在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稳定了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有了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学习氛围,把学校当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现对开展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思想上

农民工子女大多学业基础较差,家庭困难,因此部分学生有很强的自卑感。对此,教师经常家访并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经常找农民工子女谈心,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平时注意鼓励表扬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在学业和生活上帮扶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二、学习上

对学习有困难的进城务工子女,加强辅导,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自不同地方,教育水平、教学进度、早期教育、家长文化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学生的基础差别很大。为了能够尽快缩短这些差距,学校都制定出帮扶计划、建立帮扶档案。老师除了完成正常的课程外,他们还利用休息时间、课外不辞辛苦,主动为他们补课,给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方法。

三、家校沟通

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老师保持与家长电话联系,利用课余时间为这些孩子补习功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地召开家长会,让进城务工人员及时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及学习状况等。

2010年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方案 第7篇

积分入学备查材料的补充通知

各位家长:

2014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申请就读集美区小学一年级积分入学预约登记将于2014年5月6日至16日进行,现就预约登记及材料准备补充通知如下:

一、预约登记对象

1、暂住地在我区的符合积分基本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2、在我区购置商品房人员的随迁子女(含本市户籍和非本市户籍)。

二、相关证件材料准备要求

1、预约登记不等于报名。在家里进行网上预约登记的,不用递交材料,无条件上网需要于5月10日、11日(双休日)到学校现场登记的,请携带相应的证件以便录入时查看。

2、缴交材料时间:2014年7月5日至7月7日。

3、缴交材料地点:预约登记学校。

4、材料准备要求:

家长须根据《关于2014年秋季小学一年级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预约登记的公告》中附件《2014年集美区进城务工人员适龄随迁子女申请积分入学证明材料一览表》准备相关证件材料。

(1)材料准备格式。

申请材料均应提供原件。其中,产权证、户口簿、营业执照、劳

动合同等属于个人所有的材料,应同时提供A4纸大小的复印件1份,在与原件核对后,退回原件保留复印件。

其中,“适龄儿童未在其他地区取得小学学籍的保证书”由家长用A4纸张撰写并签字确认。格式如下:

保证书

学校:

本人,保证申请就读集美区小学一年级学生,身份证号:,未曾在其他地区取得小学学籍。若弄虚作假,本人愿意承担取消参加积分入学资格的责任。

保证人:年 月日

(2)需相关部门打印确认的材料要求。

家长原则上于6月3日至6月20日到相应部门打印下列材料: 《在厦暂住人口信息查询》。家长应持身份证到暂住派出所进行打印。

《厦门市地方税务局社会保险缴费证明》家长可到地方税务局窗口或自助终端打印,也可到人劳社保窗口打印。

《计划生育状况证明》。家长应到暂住地镇(街)人口计划生育部门开据统一格式的证明,证明中应确认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或者虽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但已接收处罚完毕、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情况。

④《房屋产权查询证明》。家长可持身份证到厦门市土地资源与房管局打印。

(3)关于积分计算中时间的界定。

《在厦暂住人口信息查询》、《厦门市地方税务局社会保险缴费证明》、《房屋产权查询证明》统计截止时间为2014年5月31日。

关于“近一年”的界定。即自2014年8月31日往前推算,满一年(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5月31日视同一年),中间间断时间累计不超过3个月(含3个月)。

上一篇:四大名著《水浒传》阅读心得和感想下一篇:中国美容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