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语法角度阐释中西文化差异

2024-06-23

从汉语语法角度阐释中西文化差异(精选5篇)

从汉语语法角度阐释中西文化差异 第1篇

从汉语语法角度阐释中西文化差异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2年3月21日 作者:邵晶 【小 中 大】

这些例子均说明了汉字的字体不会随着汉字的用法而改变,是体用一源的。在英语当中,每个词都有不同形式的变化(6种),它是随着句式时态的不同而变化。不仅如此,而且英语中类似例子5的形式几乎没有,这也是汉语不同于英语的一个方面。

B.虚实相间

汉语语法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虽说虚词是主要手段,实词也是不可或缺的。例如:

那是他在感情方面所作出的很少的几次表示中的一个例子。

这句话,很明显不是中国人所讲的,听起来有种很奇怪的感觉,总觉得不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如果让中国人来讲的话,那就是:

他很少表露感情,那是难得的一次。

“提不动你就滚吧”

这句话,乍看是在骂人,其实并非如此。这是一个高年级同学在接待新生的过程中,帮忙提箱子,箱子很沉,这位新同学就说了这句话,说明箱子下面有轮子,是让轮子来滚动。

“谁的肠子?”

这是去饭馆吃饭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人多繁忙时。一次,点了一份肥肠,服务员端着那份肥肠就在大声地喊:“这是谁的肠子?”我左看右看,没有人理会,恍然大悟:是我的。只好硬着头皮喊道:是我的。

先卖老师,再卖学生,卖完即止。

一所高中有两家食堂:一是教师食堂,一是学生食堂。学生食堂的饭菜不是特别可口,很多学生就跑到教师食堂去打饭,就使得教师食堂很挤,教师也很难打到饭。教师食堂为了避免这种拥挤的情况,就写了一个告示:同学们:欢迎你们来教师食堂就餐,但是为了保证拥挤现象发生以及教师打不到饭,我食堂现决定:先卖老师,再卖学生,卖完即止。看了这个告示后,我们忍俊不禁,这个学校的师生就这样被食堂卖完了,还要卖完即止。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这句话,我们让男生和女生分别来加标点符号,男生的是一样的,女生的是一样的。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一位教授有两位学生,其中一个是他特别喜欢的,一个是他特别厌恶的。一次,这两位同学在课堂上都睡着了。这个教授看到那个他所厌恶的学生就说:你看你,一看书就睡觉;你看他,睡觉都拿着书。

从上述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的句义是要体现在语境当中的,如果没有了语境这一范围,句义就会变得模糊不情,甚至令人哭笑不得,闹出许多笑话来。不仅体现在语境当中,而且句义和汉语的虚词、语法、句读都有密切的关系。

2.中西文化语言的差异——语法差异

汉语虽然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有了语法这一概念,可是汉语的语法形态和外

语还有明显的不同:汉语主要是通过语序和虚词的变化来完成语法之间的转化的,外语主要是词形变化和语态变化来完成的。如:

If he is my friend,things is different。

如果将这句话译成汉语,多数中国人都会译成:如果他是我的朋友,情况就不同了。

这样翻译是错误的,因为英语有虚拟语态,汉语没有。正确的译文是:他是我的朋友,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Her father asked,“You don`t want to lose me,do you ?” She shook her head。

译成汉语则为:她的父亲问:“你不想失去我,是吗?她点了点

I love you,so do I。

如果某人向你告白说,我爱你。但是你想婉转地拒绝,该如何回答:so do I(我也爱我自己)。

Don`t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 you。

这句话有两种翻译:不要自找麻烦 / 要找麻烦。

用汉语来翻译英语,Don`t只否定两个trouble ;而其实英语Don`t要否定到句尾。因此,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即是:要找麻烦。

I don`t marry her because Ilove her。

这句话如果让中国人来翻译的话,肯定是:因为我爱她,所以我决定不娶她。(可能是得了不治之症)。但是,在西方,就要译为:我不是因为爱她才和她结婚的。

从上述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语言之间有很大的不同,造成差异的原因即是二者文化之间的差异。中国文字经过几千年的日积月累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不同于西方的语言框架的语言系统。因而,我们不能用西方的语言观点来看待我们的本土文化。

3.中西文化差异——人怎样把握世界?

西方人认为:自人从世界当中分离出来后,人就和世界成了平行面,人看待

世界就是从视觉平面的角度来进行的,那么人认识到的世界就要通过确证性和形式化来实现。

中国人则认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将人和世界分离,始终提倡“万物与我为一,世界在我心中”,人们认识世界则是通过感悟、意会,自古有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汉语即是如此。汉语是靠语境、暗示来认识世界的。在中国古代就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可以言论者,物之祖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在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参考文献

[1] 吉兴东.论语言与思维的多重意义[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04

[2] 陶立波.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血肉关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05[3] Steve Kulich, **忠.跨文化交际概述[J]英语沙龙.2002.01

[4]任付标.漫谈文化差异与语言表达的障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9.04

从汉语语法角度阐释中西文化差异 第2篇

所谓语体, 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 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 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结构体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 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 不仅涉及内容, 而且也涉及语言的本身, 涉及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的准确选择。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 其中口头语体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 书面语体又分为事务语体、科技语体, 政论语体、文艺语体四类。

语体的教学与研究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 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交际的能力,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能够得体地运用汉语完成语言交流的能力, 从本质上来讲, 就是运用汉语语体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 加强学生语体知识的教学和语体技能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 书面语和口语词汇的分类教学, 语法及语用问题的教学, 不同语体的转换等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构建也可以从语体的角度来进行, 可以从共核语法、口语语法和书面语语法三个分支来构建。

一、共核语法

共核语法一般指中性语体语法, 是普通话中口语和书面语共用的语言组织形式和表达方式, 是在正式场合中的口语表达以及非专业性的书面语表达中, 通常所采用的语法规范。这类语法是对汉语语言基本形态的描述, 也是各类语法书以及教材普遍依据的语法规范, 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 依据这样的语法体系, 还是有利于掌握基本的汉语语言规律的, 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 共核语法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中性的表达方式, 至少可以规范地使用汉语语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共核语法的学习绝不是汉语学习的全部, 学生要想更恰当和得体地使用汉语, 更接近母语使用者的语言表达状态, 就应该进一步深化语体知识和技能。

二、口语语法

口语主要是口头交际中使用的语言, 口语交流会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语体的转变, 受交际双方的地位、关系以及话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口语语法就是在口语语体中的语法现象, 包括一些口语常用的句式和惯用表达法等。比如, 口语中有许多无主句, 如:“下雨了!”

“要出太阳了!”“是风把门吹开了。”“有你的电话。”再如, 一些程度补语在口语中的使用, 像“热得很”、“坏透了”、“憋得慌”、“讨厌死了”、“乐坏了”、“舒服多了”等。另外, 口语中还有一些固定用法, 以及一些省略、追加或紧缩的句式用法等, 这些都是共核语法没有涵盖的内容, 但这些语法现象却是在日常口语交际中大量存在的, 如果学习者不能够熟练掌握这样一些口语语法的内容, 那么在特定的口语语境中, 就会显得不自然。因此, 对口语语法体系的研究也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 口语语法以及口语惯用法的教学也是极为必要的。

三、书面语语法

书面语是指人们在书写和阅读文章时所使用的语言, 它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来的。由于使用条件不同, 口语和书面语也会出现一些差异, 口语是听和说的语言, 所以要求快, 讲求效率, 用词范围相对较窄, 句子比较短, 结构比较简单;书面语是写和看的语言, 可以给人们足够的时间进行推敲和琢磨, 书面语受到交际目的、交际内容以及规范程度的影响, 也会发生语体的转变。

书面语表达, 有许多不同于口语表达和共核语法规范的特点, 比如, 一些介词和代词的使用, 如“某人”、“本文”、“该公司”、“面向”等;在书面语中还会用到一些口语中不常用的文言虚词, 如“则”、“于”、“勿”、“为”等;书面语中还有许多复句格式, 如“仅……就……”、“尚且……何况……”、“与其……不如……”“……以便……”等。另外, 书面语中还会用到许多书面词汇和成语, 这些都是口语中很少用到的, 也是共核语法中不能完全包涵的内容。在学生进行汉语写作训练的时候, 如果不能够了解汉语书面语使用的特点和表达习惯, 也就很难把写作水平提升到一定的层次上。我们在构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时候, 应该重视对书面语语法和使用规范的研究和教学, 把书面语语法纳入到教学语法的研究体系中, 并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强化。

摘要:以往的对外汉语语法大纲的制定以及教材的编写, 对语体的观念相对欠缺,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我们在构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时候, 应该考虑从语体的角度进行研究, 研究口语语法和书面语语法的区别和特点, 并在教学中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层次教学。

关键词:语体,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构建

参考文献

[1]赵春红:《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浅谈》, 《邢台学院学报》, 2007 (03) 。

[2]孙德金:《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形式与意义》,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05) 。

[3]李泉:《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 《语言文字应用》, 2007 (04) 。

[4]赵瑾:《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之探讨》, 《开封大学学报》, 2005 (03) 。

[5]宋玉柱:《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札记》, 《汉语学习》, 1993 (04) 。

从汉语语法角度阐释中西文化差异 第3篇

语法;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邵晶(1981—)女,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研究音韵学。

汉语在古代是没有现在所定义的基本框架的,只有小学之称(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而其实语法学也是在〈马氏文通〉的基础上才形成的〉)。而现代汉语中的基本框架使用的完全是西方理论意义上的,却忽视了汉语的字的特征。汉语有三方面的特点:语音、词汇、语法,本文将从语法方面阐述汉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1.汉语的语法特点

汉语语法的特点,从普通话的角度,可以总结为四点: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词的多功能性;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

A.体用一源

在汉语当中,汉字字体和用法是同出一辙的,也就是说汉字的字体不会随着汉字的用法不同而改变,然而却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例如:

你别惹我,否则我把你一拳打得很抽象。

抽象这个词外国人是很难以理解的,只有中国人才可以理解。

纪晓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一次,有一个人写了一篇文章拿给纪晓岚修改,纪晓岚看后只写了三个字:放狗屁!这个人认为自己的文章被纪晓岚批评得一无是处,就去找纪晓岚。纪晓岚说,放狗屁三个字已经很不错了,如果你写得再差点的话,那就是放屁狗;写得更差一些的话呢,就变为狗放屁了。

一位书法大家的字很难求得,有一次他写了不可随处小便这几个字,结果这几个字就被他的一位慕名者所求得,并且将这些字装裱,——小处不可随便。

你这是什么意思呀?

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你这样做,很没有意思。

有意思。

这样说来,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是我不好意思。

顶峰红旗飘 红旗顶峰飘

红旗飘顶峰 顶峰飘红旗

旗红飘顶峰 峰顶飘红旗

峰顶红旗飘 红峰顶飘旗

……………

这些例子均说明了汉字的字体不会随着汉字的用法而改变,是体用一源的。在英语当中,每个词都有不同形式的变化(6种),它是随着句式时态的不同而变化。不仅如此,而且英语中类似例子5的形式几乎没有,这也是汉语不同于英语的一个方面。

B.虚实相间

汉语语法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虽说虚词是主要手段,实词也是不可或缺的。例如:

那是他在感情方面所作出的很少的几次表示中的一个例子。

这句话,很明显不是中国人所讲的,听起来有种很奇怪的感觉,总觉得不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如果让中国人来讲的话,那就是:

他很少表露感情,那是难得的一次。

“提不动你就滚吧”

这句话,乍看是在骂人,其实并非如此。这是一个高年级同学在接待新生的过程中,帮忙提箱子,箱子很沉,这位新同学就说了这句话,说明箱子下面有轮子,是让轮子来滚动。

“谁的肠子?”

这是去饭馆吃饭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人多繁忙时。一次,点了一份肥肠,服务员端着那份肥肠就在大声地喊:“这是谁的肠子?”我左看右看,没有人理会,恍然大悟:是我的。只好硬着头皮喊道:是我的。

先卖老师,再卖学生,卖完即止。

一所高中有两家食堂:一是教师食堂,一是学生食堂。学生食堂的饭菜不是特别可口,很多学生就跑到教师食堂去打饭,就使得教师食堂很挤,教师也很难打到饭。教师食堂为了避免这种拥挤的情况,就写了一个告示:同学们:欢迎你们来教师食堂就餐,但是为了保证拥挤现象发生以及教师打不到饭,我食堂现决定:先卖老师,再卖学生,卖完即止。看了这个告示后,我们忍俊不禁,这个学校的师生就这样被食堂卖完了,还要卖完即止。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这句话,我们让男生和女生分别来加标点符号,男生的是一样的,女生的是一样的。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一位教授有两位学生,其中一个是他特别喜欢的,一个是他特别厌恶的。一次,这两位同学在课堂上都睡着了。这个教授看到那个他所厌恶的学生就说:你看你,一看书就睡觉;你看他,睡觉都拿着书。

从上述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的句义是要体现在语境当中的,如果没有了语境这一范围,句义就会变得模糊不情,甚至令人哭笑不得,闹出许多笑话来。不仅体现在语境当中,而且句义和汉语的虚词、语法、句读都有密切的关系。

2.中西文化语言的差异——语法差异

汉语虽然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有了语法这一概念,可是汉语的语法形态和外语还有明显的不同:汉语主要是通过语序和虚词的变化来完成语法之间的转化的,外语主要是词形变化和语态变化来完成的。如:

If he is my friend,things is different。

如果将这句话译成汉语,多数中国人都会译成:如果他是我的朋友,情况就不同了。

这样翻译是错误的,因为英语有虚拟语态,汉语没有。正确的译文是:他是我的朋友,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Her father asked,“You don`t want to lose me,do you?”She shook her head。

译成汉语则为:她的父亲问:“你不想失去我,是吗?她点了点

I love you,so do I。

如果某人向你告白说,我爱你。但是你想婉转地拒绝,该如何回答:so do I(我也爱我自己)。

Don`t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 you。

这句话有两种翻译:不要自找麻烦/要找麻烦。

用汉语来翻译英语,Don`t只否定两个trouble;而其实英语Don`t要否定到句尾。因此,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即是:要找麻烦。

I don`t marry her because I love her。

这句话如果让中国人来翻译的话,肯定是:因为我爱她,所以我决定不娶她。(可能是得了不治之症)。但是,在西方,就要译为:我不是因为爱她才和她结婚的。

从上述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语言之间有很大的不同,造成差异的原因即是二者文化之间的差异。中国文字经过几千年的日积月累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不同于西方的语言框架的语言系统。因而,我们不能用西方的语言观点来看待我们的本土文化。

3.中西文化差异——人怎样把握世界?

西方人认为:自人从世界当中分离出来后,人就和世界成了平行面,人看待世界就是从视觉平面的角度来进行的,那么人认识到的世界就要通过确证性和形式化来实现。

中国人则认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将人和世界分离,始终提倡“万物与我为一,世界在我心中”,人们认识世界则是通过感悟、意会,自古有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汉语即是如此。汉语是靠语境、暗示来认识世界的。在中国古代就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可以言论者,物之祖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在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吉兴东.论语言与思维的多重意义[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04

[2]陶立波.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血肉关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3]Steve Kulich,卢广忠.跨文化交际概述[J]英语沙龙.2002.01

从神话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第4篇

神话(mythology)本来是古希腊语,原意为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传说,它是试图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虚幻的构想。鲁迅先生给神话下的定义是:“昔之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可见,神话是原始人以想象的思维方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理解和解释的精神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在。因此,本文从神话角度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差异

1. 从神的形象塑造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神的形象塑造上,中国神话将人神化。中国神话将一切美德、美行、美言和美功都赋予自己所崇奉的神,使其崇高伟岸、超常脱俗。中国的神往往被塑造成具有为了群体利益敢于战斗、坚韧不屈、舍己为群、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古典群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圣人形象。如鲧、禹和后羿为了普天下老百姓的生存利益,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成为了中国神话史上令人崇敬的道德偶像。中国的神由于融入了阶级统治的思想,被当作阶级统治的工具使用,其形象的塑造和人性的体现已被理想化、信仰化,具有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常人无法相比的力量和常人没有的精神。但在神的形象塑造上太讲究完美至极,全无缺点和弱点,导致中国的神不真实可信,缺乏人格的魅力,丧失人的个性,只能是道德的标榜和偶像。

与中国神话重视人的社会责任,重伦理道德不同的是,古希腊神话则强调人的个性,重个人权利。因此,古希腊神话往往以“人”为中心进行展开,人的本性和个性等都在神话中得以全面体现。古希腊神话的内容大多反映主人公对生活、命运强烈的个人反抗精神。如美狄亚杀子报复的故事虽然残忍,但体现了她敢爱敢恨的个性,以及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而中国神话就较少这种抗争获取自由、反抗命运不屈的故事。与中国古典群体主义相对的是古希腊的古典个人主义,古希腊神更追求一种人的个性的解放,敢爱、敢恨、敢争。因此,古希腊神话比中国神话显得更具有以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色彩,与中国神话的群体精神形成鲜明对照。如果说中国神话将人神化,那么古希腊神话则是将神人化。古希腊人往往从现实世界人的个人感受、需要和欲望方面幻想他们心目中的神,他们肯定人类的自然形体、自然人性,并把这些美质集中到神的身上。

2. 从价值观念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价值观念上,中国神话重视人的社会性,重社会责任,重伦理道德;而古希腊神话则强调人的自然性、个人性、重个人权利。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是志在天下,为天下人谋福利,这些都充分表明,在价值观念上,中国神话重视个人应负的责任,强调个人在世界上的使命,倡导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德行至上的道德伦理观,肯定人的社会性和社会责任,视个人主义为洪水猛兽,认为“和”是支撑天下的杠杆。

古希腊神话是以利作为推动历史的杠杆的。它充分肯定个人的权利、利益和个人的价值,充分理解人的自然性和自由性,甚至认同为了获得功名利禄,为了个人尊严,可以不择手段,甚至走极端。阿喀琉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所顾及的不是社会公共利益,也不是国家民族的尊严,更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死活祸福,而是一己之私利。

3. 从体现的民族精神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的形成,得力于礼仪的、伦理道德的聚合力。在古代中国的社会意识里,值得崇拜的不是“力”,而是“力”所体现的道德性质。“知识就是力量”无形中就让位于“道德就是力量”。因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确切地说是经过史官文化浸染过的中国神话中,提倡的是三皇五帝式救苦救难、律已甚严的高尚“圣德者”作为以文化向心力为纽带的庞大稳定政治实体的统治者,以礼仪、道德和仁义来治理国家、团结人民,所以中国神话体现的是一种道德规范与伦理符号,使其民族精神有明显的伦理倾向,集中体现在中国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是对社会政治等世俗生活方面的“德”的尊崇。

而古希腊神话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得力于经济的、力量的、技术的聚合力。古希腊文明是城邦制文明,而其城邦起源的典型是:先出现一个军事要塞,然后围绕要塞,渐渐出现并形成了市场,最后二者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城市,这个城市既是军事重镇,又是经济中心,但不论是军事性的还是经济性的中心,其目标都在于追求物质力量,而这些只有通过技术才能有效获得,可见“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城邦文化强调从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战胜其他城邦,得以生存和繁荣。因而在整个古希腊神话中,崇尚的是透露着强烈的非伦理倾向的奥林匹斯诸神们强大、神奇、分工细致的力量,所赞美的是叱咤风云,能扭转乾坤的有“力”者。这些天神具有超人的神力,而伦理道德水准极底甚至不及凡人,所以古希腊神话所体现其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是对“力”的崇拜和追求。

三、结语

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在世界神话体系之林中,具有各自的典型意义,代表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在神话上的差异。而这些神话能体现其各自的民族精神,神话与民族精神互为表里,神话是民族精神的最初记录。神话的复兴,有激励民族的特性、促进与保存民族性的价值。在当今世界文化大汇集时代,我们不仅要挖掘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化,而且要把眼光延及全世界;不仅要学习借鉴世界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最先进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挖根朔源,全面了解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走向,以趋利避害,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罗小东.神话思维与神话解读[J].中国文化研究, 1998, (2) :35.

[2]潘世东.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希神话之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 2001, (3) .

[3]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8.

[4]潜明兹.中国神话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4.

[5]王延生译.希腊神话故事.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0.

从汉语语法角度阐释中西文化差异 第5篇

语言要素修辞认为,一切修辞活动都必须利用语言因素,修辞要研究怎样为表达动机的需要,适应具体语境,活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种因素的具体手法,于是就有了对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语言三要素修辞阐释各大方言的特色和差异,阐释人们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而选择不同表达形式时所采取的修辞行为。

一、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包括语音的音律、节奏、平仄、押韵、叠音以及音节的配合、协调等,方言语音修辞亦如此。因各方言之间语音差异较大,所以利用语音进行修辞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如方言山歌的押韵,儿歌《哭脸巴》(益阳方言):

哭脸巴,炒油渣,

跑得后背园里摘黄瓜,

黄瓜脚底一条蛇,

吓得哭脸巴地下爬。

益阳方言“蛇”念la,故这首儿歌用益阳方言念琅琅上口,押a韵,若用普通话或粤语等方言念则不押韵。

除语音韵律之外,各地语音避讳的修辞现象也不少。不管是普通话还是方言,我们都能找出一些不符合该语言(方言)语音发展演变规律的例外现象。在这些例外读音中,有一部分则是因为人们的修辞需要而采取修辞行为的结果。最常见的就是人们为了避讳而改变个别字的读音,使它背离了语音的发展规律。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到“‘戊’字本来属侯韵去声,和‘茂’字同音,现在不但北方话,连各地方言也都读如其所读的‘务’字。……据五代史所载,梁开平元年(907),由于避讳,改日辰‘戊’字为‘武’”,避讳的需要使“戊”字读音发生了不规则变化。普通话“鸟”字,其音韵地位为古端母字,按其语音发展演变规律,在普通话中应读为[t]母,但现在我们通常读为[n]母,这是因为若读声母[t]就与男性生殖器“屌”字同音,所以在指鸟类的“鸟”时其声母读[n]而不是[t],“鸟”字的读音发展与其它古端母字今声母不同而成为例外字,这是人们为了避讳而采取修辞行为以改变读音的结果。同样的避讳修辞行为在方言中也存在。如粤语“始”字本为古书母字,按粤语古止摄书母字的语音发展规律,其声母应为[s],但若读为[s]声母则与“屎”字同音,故“始”另辟蹊径,读为[tsh]声母了。又如因“空”和“凶”字同音,故“空屋出租” 粤语区人们往往写成“吉屋出租”,而湘语、吴语等其他方言因语音不同所以不存在这一避讳。各方言中根据各自的语音特点与社会心理而有不同的避讳行为。

以上所说的语音方面的不规则变化,即语音变异现象,这正是人们修辞行为的具体体现,因为有了避讳的心理动机,人们就利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客观语音世界,以达到理想的修辞效果。其实方言中的很多特例、变异现象,与人们修辞不无密切的联系,相信从修辞学的角度去解释某些方言变异和特色将会有所收益。

二、词汇修辞

在词汇修辞方面各大方言也有各自的特色,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同义形式的选择上。普通话同一语义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往往使用不同的词表示,方言亦如此,如称谓,不仅有一般的、约定俗成的称谓,在表示亲昵或憎恶时又会使用其他同义形式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如在涟源方言中小孩叫“细各唧”,当小孩子很调皮时,为表示喜爱或者假怒时会说“鬼崽唧”;粤语广州话“父亲母亲”面称与背称不一样,面称多用“阿爸阿妈”,背称则多用“老豆老母”。在方言礼貌用语和骂人用语中也常常利用同义形式来达到表达不同目的需要。在此,笔者想从两个方面来谈谈方言词汇修辞的地域特色和差异。

1.从方言词语的形成方面,即语素的组合搭配上来看方言修辞的特点

不同地域的人们往往利用各自的认知观来创造一些新的不同于其它方言的词语,这一点可以用以下的例子来说明。在东南各大方言中都存在用“公”、“牯”或“雄”等字表示雄性动物,用“婆”、“嫲”、“乸”或“娘”等表示雌性动物的现象,如湘语“鸡公(公鸡)”、“鸡婆(母鸡)”,客家话“鸡嫲(母鸡)”等。随着方言词汇的发展,这些字表示性别的意义慢慢地泛化和虚化,一些无性别区分的生命体也加上了这类字作为词尾,如粤语“虱乸(虱子)”。同一种无生命体事物加表示雌性的词尾还是雄性的词尾,各方言有所不同。例如,指称“拳头”福州话用“拳头母”,涟源方言用“(手)锤公”;指称大拇指,上犹、南康话用“手指婆”,梅县话用“手指公”,同一事物选用了不同的词尾来表示,这与人们的认知、思维不无密切的关系,这种同义形式的隐喻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们的一种修辞行为。

2.方言词汇修辞还可以从一些基本词汇的差异来体现

同一语义在不同的方言中显示出不同的特色说法,有的词甚至在同一种方言中都有多种表达方式,如“傍晚”在苏州话里有四种说法:黄昏头、夜快、垂夜快、断黑快;“死了”在梅县话里有六种说法之多:老寿、过了身、断气了、死撇、过岁了、死了。“聊天”济南话说“拉呱儿”, 苏州话说“大讲章”,广州话说“打牙骹”,长沙话说“扯四季卵谈”,这些都说明各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角度不同,命名也就不同,有的是为了突显事物的特点,如太阳叫“热头”,突显它的热;有的为了避免太直露,如“死了”说“过了身”;有的是为了表示事物与本土事物的不同,如“土豆”叫“洋芋头”,“水泥”叫“洋灰”、“红毛泥”等等,“洋”、“红”等字眼都说明这些事物是外来的。同义形式在不同的方言中的表现显示出各自的方言地域特色,也可以说是各方言区人们的一种修辞行为,人们利用自己的认知来指称事物,通过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达到各自的交际、表达的效果和目的。

三、语法修辞

利用语法进行修辞的现象在方言中也很多见,比如各大方言在构词的特点、句式的选择、语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都依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语法和修辞密切相关,下文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方言差异与语法修辞在各方言中的表现。

各地汉语方言小称(指对某些具有“表小”功能语言现象的概称)的表示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体现了各自的方言特色。比如,晋语中用重叠的方式表小称,“刀刀”指小刀儿,“碟碟”指小碟子,“酒盅盅”指小酒盅;徽语中以带儿化-n尾作为小称形式,如“燕”:ia:n24;吴语中以加词尾“子”或“儿”的形式表小,如“手拇子”、“蛾子”、“小伢儿”等;湘语(娄底话)中多用加“崽唧”词尾来表示小称,如“猪崽唧(小猪)”、“牛崽唧(小牛)”、“凳崽唧(小凳子)”等;粤语中多用加“仔”来表小称,如“亭仔(小亭子)”、“猫仔(小猫)”、“强仔(小强,人名)”。以上各方言中均以自己独特的形式来表示人、事物的小称,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满足了各地人们的表达需要,达到了各方言表达喜爱、亲昵或讨厌等感情色彩的修辞效果。正因为方言的丰富多彩和地域特色,人们才可以利用语法修辞去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不只小称如此,量词的选用也体现了语法修辞的地域特色。例如与“针”搭配的量词,粤语中说“一眼针”,湘语中说“一口针”,潮州方言中说“一支针”;又如粤语“一双鞋”说“一对鞋”,“一双手”说“一对手”,在湘语和潮州话中“一双鞋”、“一双手”则都用“双”做量词。对同一事物选用不同的量词,说明各地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他们往往选择自己认为更形象、更好的语言形式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上文从语言三要素对方言修辞进行了一些举例分析,其实在此之外,修辞行为在方言语料中、在方言区人们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也大量存在。如各地方言不同的谚语、歇后语、民间故事等等,都蕴含人们的修辞行为。

[1]《汉语修辞学》,王希杰著,商务印书馆,2004.[2]《认知修辞学》,陈汝东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汉语方言词汇比较差异比较研究》,董绍克,民族出版社,2002.

上一篇:公司美工个人辞职信下一篇:常用应用文写作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