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

2024-07-14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精选14篇)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 第1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灰椋鸟》第二教时教案

昆山司徒小学屈素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2能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通过昨天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灰椋鸟的哪些内容?

2同学们想不想对灰椋鸟有更深入地了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地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一)自由读第一段,完成填空:

作者最初觉得灰椋鸟,她决定亲自去看灰椋鸟是受了的影响。

过渡: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后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看灰椋鸟归林的情景,这情景怎会如此吸引作者呢?让我们跟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作者一起去瞧一瞧吧。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等候灰椋鸟归林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2交流。

3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惊喜之情。

过渡:那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又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4学生自学。

5交流讨论,指导朗读

(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A指名读,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灰椋鸟归林的?

B重点理解“投入”一词,与“飞入”进行比较,从“投入”这个词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这树林是鸟的乐园)

(2)出示“没有几分钟——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A“大部队”指什么?

B你知道这里为什么用双引号吗?

C这里作者把灰椋鸟说成大部队,让你想到什么?

D课文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大部队归林?什么叫“排空而至”?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3)出示“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从我们头顶飞过。” A我们学校从东边到西边只有两百米,而灰椋鸟的长队有数百米,是它的好几倍,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

B还有的呢?

(4)齐出示三句话,读三句话,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此时的感受。

(5)把你们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读出你们的感受。

(6)刚才是我们看到的画面,你们还听到什么呢?

A出示“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B学生自由读,看此时的感受还仅仅是壮观、气势磅礴吗? C交流。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D听鸟叫声,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向同伴倾诉什么? E多美的鸟儿归林图,老师也想背一背,你们想和老师比一比吗?师背。

F相信你们多读几遍,一定会比我背得更好,生练背,齐背。

过渡: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这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根据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5自然段。学习方法

读——划——品

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划: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品: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6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方法,去自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7交流。

(1)“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翩翩起舞哇!”

A一开始,作者不是觉得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吗?引读:灰椋鸟尖尖的嘴,远远望去,有什么好看的呢?

B此时的灰椋鸟怎么变成了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夕阳映红了天空,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也映红了灰椋鸟,灰椋鸟飞上飞下,就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此时作者的态度已完全转变了,她已深深地爱上了灰椋鸟)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A重点理解“俱乐部”。

B什么“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让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此时的鸟叫声,感受一下这个场面。

C鸟儿叫得这么欢,的确这儿成了天然的俱乐部,成了鸟的乐园,让我们一起欢快地读一下这句话。

8作者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如果你是作者的话,你会欢呼什么呢?

(三)作者看到这场面异常兴奋,感慨之余又陷入了深深的深思。1齐读最后一段。

2最后一句是什么句?能改成陈述句吗?那作者为什么不用陈述句呢?你们读读看。

3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吗?

4出示作者简介:徐秀娟,1987年大学毕业,自愿来到了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从事鹤类研究工作,在她23岁那一年,她为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在渡河时沉入河底,失去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人们为了纪念她,为她写了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

5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6想必大家再来读这句话(鸟是人类的朋友——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

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一定有更深的感受。

7假如此时徐秀娟阿姨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三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欣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2)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指读描写水杉林、竹林、刺槐林的句子。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3灰椋鸟归林的情景是宏伟壮观的,鸟是人类的好朋友,鸟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蓝天下,一个地球上,我们要为鸟儿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整个世界更美好。

四作业

下课以后大家去读一读徐秀娟的文章,读一读徐秀娟牺牲的一些报道,读一读巴金爷爷的《鸟的天堂》,相信大家有新的收获。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 第2篇

18、《灰椋鸟》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示:灰椋鸟(图)

怎么样?课文中怎样描述?

但是,作者看了灰椋鸟归林的电视录象后,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看,那灰椋鸟归林的情景到底如何?怎会如此吸引作者呢?

同学们见过灰椋鸟归林吗?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作者一起去瞧一瞧吧!但是,要想把他们归林看得真真切切,同学们还得带三样宝物。第一,你们的眼睛,用眼睛仔细地看;第二,你们的耳朵,用耳朵认真地听;第三,你们的`心,让你们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准备好了吗?

二、            精读课文

(一)

1、自由读课文第4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圈出关键的字词。

2、指名说灰椋鸟归林的过程。

3、示:“一开始……他们的叫声”指名读,教师圈出“一开始、没有几分钟”

4、你们想听听他们的叫声吗?闭上眼,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

5、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天空的灰椋鸟呢?

示:“它们大都是……头顶飞过”指读听着他们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谁再来试试,把灰椋鸟的多、归林的壮观表现出来。边读边划重点词。

再读,这么壮观的场面老师也想来读读,行吗?闭上眼,用心去感受一下,睁开眼,抬起头,你看到了什么?(天空密密麻麻)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排空而至,谁来读读这了词(指读、齐读)

6、天空中一下就有这么多鸟吗?

7、让我们把看到的灰椋鸟归林的情景连起来,用我们的朗读来展现!(齐读)

这是我们用眼看到了,那同学们你又听到了什么?(指读“先回来的鸟……伙伴汇合”)

谈小学语文课文插图的作用 第3篇

一、巧用插图, 激趣导入

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苏教版教材几乎每课都配备了美丽、精致的图画, 这些画面直观、生动, 最能吸引孩子的兴趣。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语文课本中对孩子有无穷的诱惑力的不是文字, 而是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低中年级的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还很有限, 插图比文字更能快速地被低年级学生领悟和接受,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恰当地利用好插图, 就能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也能让学生沉浸在图画渲染的文本中, 激发孩子的阅读期待, 当孩子们开始阅读时, 就能迅速地进入文本的学习。

如我在教学《槐乡五月》时就是从插图进行导入的, 一开始便将学生带进了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一幅精心设计的槐乡五月洋槐纷飞的图画一下子把他们的思绪紧紧抓住, 再加上我深情并茂的导语:“五月, 洋槐开花了, 哦, 好美呀, 那……好香呀, 清香……好令人神往呀!来吧,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五月的槐乡吧!”哈, 瞧瞧他们, 全部沉浸在优美的画面里了。

二、利用插图, 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各年级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评议、陶冶情感的作用。” (低年级孩子由于生活经验少, 阅读仍以直观的画面为主, 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对于纯文本的语言他们缺乏足够的信息。因此, 在进行文本阅读时会显得很吃力, 特别是一些抽象的诗歌, 文字虽少, 却描绘了一幅丰富的画面。如果不利用书中的插图, 教师就要费很大的力气, 往往还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 课文中的插图都是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 而且画面的内容多是最抽象的内容, 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教师就要利用好这些插图, 创设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画面,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理解课文内容。

如《水乡歌》是一首诗歌, 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抒发了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如何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的生活, 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仅从文本教学,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学习确有难度。教学中我做了以下设计, 利用插图创设情境, 化难为易, 让学生观察画面, 体会水乡的变化, 得到真切感受,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利用插图, 迁移练习

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 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除了练习中的口语交际内容之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文插图进行口语训练, 如利用插图复述课文、背诵课文等, 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 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如《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文中插图里分明摆放着“文房四宝”。可以让学生课后了解什么是“文房四宝”, 现在我们写字用什么, 这中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再比如《我叫“神舟号”》文后插图中出现了人造卫星的身影, 可以让学生遨游太空, 查找有关的天文知识, 引领学生热爱科学, 钻研科学。

综上所述, 插图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有其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优势, 只要善于运用、运用得当,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课程资源, 使其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摘要:图文结合、图文并茂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突出特点。在教学时, 我们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好课文插图这一资源, 充分重视和利用课文插图组织教学, 发挥课文插图最大的作用, 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的难点,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顺利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 都起着积极的有效作用。可让学生在文本和插图的完美结合中, 感受文本的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民国小学语文课文一组 第4篇

之一:

乘 凉

一个夏天的晚上,小华、小明和小弟弟,大家洗过了澡,在门外乘凉,听见田野里一片咯咯咯咯的叫声,热闹得很。小华就想起了一个谜儿,说出来叫小明猜,他说:

“我是一只小动物,

唱起歌来咯咯咯,

后脚长大前脚短,

肚皮雪白背皮绿。

专在田里吃害虫,

帮助农人保五谷。”

小明想了一想,说:“我知道,我知道,这是青蛙。”

小弟弟一手拿着芭蕉扇,一手拿着玻璃瓶,跑来跑去,扑萤火虫。他一面扑,一面唱:

“萤火虫,夜夜红,

飞到西,飞到东。

快快飞进小瓶中,

给我当做小灯笼。”

——《新编初小国语读本》第四册第四十四课,吕伯攸编辑,

朱文叔校定,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

【赏析】

读完《乘凉》一文,我们的眼前浮现出一幅生动的“夏夜纳凉图”,我们仿佛看到了几个可爱的小朋友,看到了小青蛙,看到了小小的闪亮的萤火虫。小朋友诵读的两首歌谣,多么生动,多么朗朗上口啊!

爱阅读的你,把这两首歌谣背诵下来吧。

之二:

基础是在下层的

从前有个姓王的人,他承受祖上遗产,很有钱。

一天,他到朋友家里去。那朋友姓李,住的是一所三层楼房,造得堂皇富丽,轩敞疏朗。他走上第三层楼,推窗四望,只见近邻的亭台楼阁,都俯伏在他的脚下;远处的山水景物,也一览无余,尽入目中。他羡慕极了,心里想道:“我的钱比他多,可是住的房屋只有二层,太简陋了。我何不也起造这样的一所楼房,装装场面呢?”

他回到家里,立刻叫一个木匠来,问道:“三层楼房,像李家那样的,你会造吗?”

木匠说:“那就是我造的。”

他说:“好极了,给我照样造一所。”

木匠先量好地,打好图样,然后筑阴沟,搭引架,打桩,砌墙,照着程序,一层一层,从下面造上去。

他看见了,忙对木匠说:“不对。你先从第三层造起;造好了,再造下面的两层。”

木匠诧异道:“先生,那不能。只有从下面造上去,没有从上面造下来的。”

他摇摇头说:“你太笨了!从上面造下来,和从下面造上去,不是一样吗?怎说不能呢?”

木匠说:“先生,你要知道,基础是在下层的。”

——《新中华国语读本》第二册第一课,朱文叔编,

新国民图书社1932年版

【赏析】

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它以朴素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姓王的人盖房的故事,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基础是在下层的。盖房子,要从下层盖起,打好地基最为重要。其实,学习更是这样,要打好基础。学好生字词,理解句子的意思,这便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之三:

写日记

今天,姑母来看我们。姑母问我:“你每天写日记没有?”我就把我每天写的日记拿给她看:

十二月二十五日

母亲带我到街上去买东西。走过一家书店,我想买一些书和文具,要求母亲一同进去。母亲走进那书店里,就替我买一盒蜡笔、一本练习簿和一册图画集。这册图画集里面,画着涂彩色的小轮船、小飞艇和小火车等,很是好看,我最欢喜。

母亲对我说:“好孩子!你应该天天在练习簿上,用蜡笔画你愿意画的小轮船、小飞艇、小火车等。”

我说:“好的!好的!我天天来画画。”

十二月二十六日

天一亮,我就起来。我把桌子上揩干净了,就伏在桌子上学画。

母亲醒来了,问我说:“好孩子,你起得这样早,伏在桌子上玩什么?”

我笑笑说:“没有玩,我在学画呢!”

母亲听了很高兴,急忙起来,看我画的图。图上我画着一只小猫坐在轮船上的模样。母亲看了,说我画得不错,叫我再画一只小猫,坐在火车里的模样。

十二月二十七日

早上一起来,看见桌子上放着一本故事书,我猜想是姐姐送给我的。打开一看,果然写着:

“送给好弟弟!你的姐姐。”

我高兴极了,连忙走到姐姐面前,说一声:“谢谢。”

十二月二十八日

今天母亲生病,躺在床上没有起来。我不到外面去玩,因为我一个人出去,母亲一定要着急的。

我冷清清地坐在房里,陪着母亲,心里很不快乐。画也不愿意学了。

我想起王秀英来。因为他的母亲病死了,他婶母待他不好。好吃的糖果,他没得吃;好看的衣服,他没得穿;肚子痛了,也没有人替他抚摩。

呀!亲爱的母亲,是不应该害病的!亲爱的母亲害着病,做儿子的是多么难过呀!我希望我亲爱的母亲,病不害了,而且从此不再害病!

——《分部互用儿童教科书儿童南部国语》第五册第十三课,陈鹤琴、

梁士杰编辑,徐晋助编,上海儿童书局1934年版

【赏析】

读了这几篇日记,你有没有受到启发?写日记,其实就是选取自己每天印象深刻的内容去写,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请你学学小作者,每天记日记吧。

之四:

广益子的笔记——燕和竹的谈话

我的书房外面,有几竿竹。读书疲倦了,我常走出去散散步。有一天,正在散步的时候,我忽然听得竹枝上有呢喃的声音。抬头一看,见一只燕子站在竹枝上,仿佛笑着和竹说:“竹兄,你夏天不能避太阳,冬天不能避霜雪,试看我秋凉就去,春暖就来,按着时令,换栖息的地方,何等自由自在呢?”

竹好像也回答道:“我有忍耐的性质,所以不避极热的太阳和极冷的霜雪。并且当草木凋零的时候,我仍旧是枝叶扶疏,和那松柏一样茂盛。燕兄,你看我何等自由自在呢?”

我听了这些话,心中想了一会儿,说道:“有理!有理!燕有燕的习性,竹有竹的特质,它们都是能够适应环境的。” 我便把他们问答的话,用笔记了下来。

——《新教育教科书国文读本(高小)》第一册第四课,

任熔等编辑,中华书局1921年版

【赏析】

这篇课文构思巧妙,通过燕和竹的对话,告诉了我们一个质朴的自然规律:燕有燕的习性,竹有竹的特质,它们都是能够适应环境的。

生活就是一本书,你细细地阅读这本书,就会从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感悟到新的规律。难道不是吗?

之五:

登泰山

跑!跑!快跑!目的地不久到。我虽没力,只要奋勇向前跑,谁能说我是柔弱苗!

云雾漫漫的泰山,树木森森的泰山,怪石嶙峋的泰山,峭壁千仞的泰山。泰山呀!泰山!你怎么遮我的眼帘!

低着头,弯着腰,伸着腿,向山上跑。汗流了,气急了,腿酸了,息息力,再跑。只要心志坚,有什么不能到!

哈哈!到了!哈哈!到了山顶了!坐下息息力。这是梁父①,那是徂徕②;那色浑黄的是黄河,那浪滔滔的是黄海。何等好看呀!

最后的愉快,到底是我的;最后的胜利,到底是我的。

——《新选国语读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课,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编,

北京编者自刊,1932年至1935年版

【注释】

① 梁父:山名,又名“映佛山”,位于徂徕山东南麓。

② 徂徕:山名,又名“龙徕山”,位于泰山东南约20公里。

【赏析】

读着《登泰山》,我们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里都能触摸到作者内心的真挚感情。“我”努力地攀爬泰山,最后终于爬到山顶,心中充满喜悦——“最后的胜利,到底是我的”。

五年级语文《灰椋鸟》课文及教案 第5篇

课文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灰椋鸟水杉郁郁葱葱翘首仰望椭圆互相应和栖息地毯翩翩起舞扑棱棱深涧情不自禁

呼朋引伴

(二)我能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文中的多音字“和”、“翘”标注拼音,读顺文中的长句,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2。文中描写鸟的句子很多,你最喜欢那些,好好读一读,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5自然段。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小组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喜欢。

2。细读课文,用笔找出能体会出百鸟归林的“壮观”的词句。

3。想像说话:“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向归来的同伴倾诉些什么见闻和收获?在你欢呼、赞叹之时,你是否想过该感谢谁?

【深入探究】

学生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1。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那我们小学生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请你为保护动物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2。诗词觅趣:唐诗觅“鸟””

请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鸟名,使之组成一句完整的唐诗。

(1)细雨鱼儿出,微风______斜。

(2)草枯______眼疾,雪尽马蹄轻。

(3)落霞与孤_____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身无彩______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5)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殷勤为探看。

四、课堂检测

(一)语音世界(读拼音,写词语)

ǒu rán shèng zhuāng huì hé guī mó

( ) ( ) ( ) ( )

gǎn rǎn qīng sù qiáo shǒu yáo wàng

( ) ( ) ( ) hū péng yǐn bàn qī xī dì tǎn

( ) ( ) ( )

(二)巧手连线(把能搭配的词用直线连起来)

挑着箩筐坚强的基础

挂着红榜坚决的立场

贴着黑板坚定的态度

栽着杏树坚实的性格

(三)能力广角(判断下面的句子,是比喻的句子打“√”,不是的打“×”)

1。一个像干部模样的中年人向我走过来,把我扶起来。( )

2。岩石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开了。( )

3。这时,好像在谁的指挥下,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

4。工人们愤怒极了,像山洪一样往里冲。( )

(四)难不倒我(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3。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五)课文传真(阅读下面这段话,完成后面的练习)

灰椋鸟开始归林了。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没过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它们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子里不停地鸣叫,好像在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好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回来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急急地寻找自己的栖息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林中热闹极了,到处可以听到灰椋鸟的叫声。

1。仔细想一想,作者站在观察灰椋鸟的。

2。这段话是按顺序记叙的。用“︱”把这段话分成两层。

3。在这段话中,最后三句话之间是关系。

4。用“﹏﹏”划出作者由眼前的事物展开想象的句子。

五、课后作业

1。摘抄课文中10个词语抄写两遍。

2。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把它们积累下来吧。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灰椋鸟》教学反思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_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课始,我利用谈话方式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重点段落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特别针对“投入”、“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倾诉”、“百鸟争鸣”、“似……,如……”等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体会后再朗读。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 第6篇

一、复习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灰椋鸟》,课件出示灰椋鸟的样子,(师生接读)灰椋鸟的嘴(),背(),远远看去(),有什么好看的呢?

2、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局面。

板:灰椋鸟归林

二、学第四节,播放录像感知内容。

(先播放少量灰椋鸟在树林上空飞行图,然后是无数灰椋鸟飞来,布满树林上空。请同学初步谈谈自身的感受)

师:同学们观察到画面前后有什么变化吗?

生:刚开始鸟少,后来鸟多

师:看,灰椋鸟开始归林了,(画简笔画:两只灰椋鸟一上一下地归林)他们是这样归林的吗?

生:不是。

师:它们是怎样归林的?你能帮老师画正确吗?(指名上台画图)

师:画得不错,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这样画?

生:因为它们是一小群一小群,陆续归林的。几只小鸟飞在一起为一群,一群一群的鸟有的飞在前面,有的飞在后面称为“陆续”

师:说得好,你真聪明!指导有感情朗读鸟开始归林的情景。

评:简笔画是各科教学的常用辅助手段,简洁,直观,此时寥寥数笔胜过千言万语,有力地促进了同学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为朗读的指导打好基础。

师:那后来呢?

生:鸟很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抓“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边出示多媒体边进行理解、朗读、体会。

师:这种壮观的局面,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归林的鸟儿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鸟儿们很快乐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倾诉、呼唤、互相应和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先回来的鸟儿会怎样倾诉、怎样呼唤?

(分四人小组,同学练习把以上的景象扮演出来。两人演先到的鸟,两人演后到的鸟儿)

师:这一节描写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局面,句子生动优美,要求背诵,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同学齐读第四节)

三、学第五节,朗读品味语言文字。

师:夕阳渐渐西沉,可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安息,它们在干什么呢?请你自读第五节,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同学自由练读)

生1:“看,这几只刚刚——起舞哇!”

师: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灰椋鸟好动美丽。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刚刚落在,又马上飞起。(师多媒体演示)

师:为什么是“金红色”的?

生:那是夕阳映照的缘故。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心情如何?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同学练读)

生2:“树林内外——俱乐部”

师:读得好,请你告诉大家,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读出众鸟争鸣的热闹局面。

师:听,这声音像什么?(老师播放鸟儿在树林中争鸣的`情景)

(同学用“似——如——”练习说话)

(老师出示卡片“是啊,树林里可真热闹——热闹”,同学练习读出热闹局面)

师:这树林成了鸟儿的天然俱乐部,句中的“天然”一词去掉,通吗?为什么?

评:有比较才有鉴别。理解词语时,把词语进行删换比较,可以从感情色彩,使用范围,准确与否等方面协助同学更深刻地理解,使同学悟到“天然”一词更突出了树林对鸟类生存的重要性。

师:看到这样热闹的局面,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我发生了哪些想法?

生: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板书齐读)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1:为什么树林是鸟的乐园?

生2:为什么鸟是人类的朋友?

(老师指导同学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理解“路两边近百亩——对比”“夕阳渐渐——竹林”等内容)

师:学了课文,你准备今后怎么做?

小学语文课文雷雨教案 第7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前、雨中、雨后的自然景象,培养按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2、练习用“渐渐”、“越......越”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组声音,(课件播放雷雨中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呀?(雷雨)对,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第1

5课:雷雨(板书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生答,师板书:雨前雨中雨后)那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呢?谁来帮老师说说?

二、听声音判断,指导看图

想不想听听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声音呀?

(想!)那好,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听力,看看你们能不能听出来老师先播放什么声音再播放什么声音?(先播放雨后部分,再播放雨前部分)

想看看这三幅美丽的图吗?(分别出示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画面)大自然真神奇啊!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变化真大你最喜欢哪个画面的景象呢?请你说一说(说喜欢的画面)

三、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喜好来决定先学哪一部分,引导一个部分,放手另两个部分的内容)

方案一:(先学雷雨后部分)

(一)、学习雷雨后部分

过渡语:(指名说喜欢的画面)这么多人喜欢雷雨后的景象,那我们赶快去感受一下雨后的景象吧!(放雨后景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生1:太阳露出了大红脸。

生2:小鸟在树枝上唱歌跳舞。

生3:天空出现了一座弯弯的彩虹。

师:雨后的景物真是太美了,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赶快去读一读课文吧,并用笔圈出雨后的景物。

(生读课文,圈画词语,教师指导)(课件雨后课文)

1、学完了吗?雨后写了哪些景物了?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景物呢?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回答到蝉叫了,青蛙也叫起来了时,问:蝉在叫什么?青蛙在叫什么?回答到喜欢“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时,问:有关“彩虹”你还知道哪些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雨后的景色写得多好啊!喜欢读吗?带着你们的喜爱只情自己练习把这部分读一读吧,呆会老师请你们来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3、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蜘蛛,蝉或者其他小动物,雨过天晴后是怎样出来活动的?谁想演一演?

生1:我是一只蝉,雨停了,我跳上树头欢快地歌唱。

生2:我是一只小青蛙,雨停了,我—“扑通”一声跳到荷叶上边唱歌边跳舞。

生3:我是一只蜘蛛,雨停了,我——爬到网上玩蹦蹦床。

同学们,雨停后,还有哪些动物也出来活动了呢?请大家站起来,选好你要表演的动物,表演出它的动作和声音。(全班表演)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雷雨后这一部分课文内容,是怎么学习的?先看图,读一读课文;再画一画;接着说一说;最后再演一演。

出示课件:学习方法(见上)

(二)、学习雷雨前和雨中部分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里合作学习雷雨前和雷雨中部分

1、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你读懂了哪一部分的内容了?你能通过读的方式来表现你对课文的理解吗?

3、交流要点:

A、雨前部分:当汇报到“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时,相机指导学生比较句子:

(1)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问: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二句说明了一丝风也没有,天气闷热。)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追问: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得特别好?“垂”字。

和哪个字意思相近,掉、落。为什么要用“垂”?因为蜘蛛是顺着一根丝逃走的,所以用垂。“逃”字可以看出蜘蛛是很快跑掉了。)

汇报到:“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追问:“越来越”说明什么?说明一次比一次强烈,那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

相机指导比较句子:(点课件)

(1)、闪电亮,雷声响。

(2)、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这两个句子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第二句好,第2句写出了闪电、雷声的变化,说明了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你会用“越......越”来说一个句子吗?指导造句。

3、指导朗读

快要下雷雨了,空气闷得不得了,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朗读,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中闷热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你们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课文?好,我们现在就采用打擂的方式来比一比。同学们还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指读,评价,再读。

B、雷雨中部分

能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考考大家吗?

问题:(如)

a、为什么第4小节连用了三个“哗,哗,哗”?该怎么读这三个“哗”?(雨下得大而且急)(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

b、为什么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雨太大了,隔着雨帘,树和房子都看不清了)

c、为什么连用了两个“渐渐地”?(雨和雷声是慢慢地变小的)

看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雨是怎样变化的?

相机指导用“渐渐”进行说话练习。师:板书“渐”字,边讲述:“渐”字古时候是“浸染”的意思,跟水有关,所以用三点水,这里的“渐渐地”可以换成什么词?(慢慢地)请大家读一读课文里的这句话,(课件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也小了。谁能给这个句子中的“渐渐地”换个位置,但是意思不能变。出示:雷声渐渐地小了,雨声也渐渐地小了

从刚才从大家提的问题和回答的情况可以看出同学们学得很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好吗?老师和大家一起读,根据老师提的问题,大家读出雷雨的变化,雨刚下的时候既大又急,接着,越下越——大!渐渐地,又变——小了。师:雨是怎么样地下起来的?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看见了什么?渐渐地,渐渐地。

4、读课文,背诵课文。

同学们,本文的作者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用优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神奇。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最喜欢的地方背出来吗?那好,大家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加上自己的动作,看谁背得最好!大家准备一会吧!(自由准备)指名背课文。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阅读,主题活动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 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尝试建立的“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主体, 也是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主要对象, 因此,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内阅读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进行指导。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要求学生阅读一段或者阅读一篇文章, 之后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读完之后的感想。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 也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 与此同时, 也可以检测出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兴趣爱好等。当把一篇文章阅读完毕之后, 学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和自己所喜好的段落进行注解, 必要时可以自己寻找资料以便于补充、拓展。以上都是目前比较常见的阅读检测方式, 除此之外, 还可以进行比较传统的检测形式, 例如, 出一些阅读试题要求学生作答, 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同时也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一些介绍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的课文时, 教师可以启发小朋友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来读懂课文。对于写景的课文, 在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开展“当当小导游”活动。如, 教学《望洞庭》、《泉城》、《九寨沟》这些课文时,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可让学生抓住文中景物的特点, 运用课外查找的有关资料, 结合自己的理解, 自编解说词, 借助课件向其他同学介绍, 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一组同学选择一个介绍的对象, 引导学生编写导游词, 按照课文内容和课外收集的资料进行介绍, 然后进行“导游评比大赛”, 并评选出最佳导游员;还可以开展收集资料补充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风景画等活动。这样, 让学生在某种动力支持下更主动地、有意识地去研读课文, 发挥想象, 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又能培养其想象能力。

课本剧就是把学生学习的课文改编成戏剧, 用真人来营造和表现课文中的环境、情节、人物, 将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的一种集教学和娱乐于一体的实践活动。排练课本剧能培养学生的想象、编排和语言创作、情感的协调表达能力。学习《普罗米修斯盗火》、《牛郎织女》等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 就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一篇课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通过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以多元的方式建立语言的形象、展现丰富的想象, 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全面的信息、经历充分的体验。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但这种活动应该是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 进行了一定量的朗读训练以后才能进行的, 而且教师心中应该有个“谱”:为什么表演?绝不能为表演而表演, 表演的目的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中各种形象的特质的理解和感悟。另外, 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只要意思差得不远就行了, 要给学生留有再创造的余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要求学生去阅读一段或者阅读一篇文章, 之后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读完之后的感想。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 也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增强, 与此同时, 也可以检测学生的语言积累等。当把一篇文章阅读完毕之后, 学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和自己所喜好的段落进行注解, 必要时可以自己寻找资料以便于补充、拓展。以上都是目前比较常见的阅读检测方式, 除此之外, 还可以进行比较传统的检测形式, 例如, 出一些阅读试题要求学生作答, 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同时也检测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 同时还要体现模式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动手、动口、动脑, 完善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通过读、背诵课文, 积累语言材料;通过思, 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通过记, 消化吸收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等知识要素。

在参与中发展智能。语文教学过程, 应成为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 我的教学模式不仅要讲授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在参与中完善人格。参与是一个人生存的一种基本能力。“课堂教学对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引自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的确, 对小学生进行长期的、正确的参与行为训练,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而且对他们将来形成良好的生活工作态度、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参与作为一种行为方式, 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参与作为一种人格品质, 完善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因此, 参与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我的教学模式意图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同时, 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最终能主动发展。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 同时还要体现模式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

小学语文课文插图的应用 第9篇

一、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杰出的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词中描写了作者看到的一户农家安宁平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辛弃疾喜爱和向往这种安宁平静的农村生活的感情。文中配有一幅插图。在揭示新课,学生了解了题意和作者后,我出示了该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观察后答道:“图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下有一户人家。一对老夫妇,坐在一起,好像在说着什么。老夫妇的旁边,有一个青年人正坐在地上,专心地编织着笼子。年轻人的前面,有一个小孩,顽皮地趴在地上,手里拨弄着莲蓬,双脚自在地晃动着,非常开心的样子。小孩子的前面还有满池的荷花,都开放了,好像我们也闻到了荷花那扑鼻的清香。最远处,还有一个人,头戴斗笠,手拿锄头,在辛苦地干着农活……”通过细心地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插图的优美意境表达出来,可以达到让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学生在情景中描述形象的同时,教师的引导语言不仅支配着学生的注意,而且促使学生愿意对情境这一客体持续地注意,主动地接受,从而体会到这首词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也为下面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描写了这户农家的居住环境,低矮的茅草屋,家的旁边有小溪流,溪流的旁边长着青青的小草。一对老夫妇用家乡话亲切地交谈着,表达了作者欣赏并向往这种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的感情。词的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进一步写出了这户农家各自劳作,为这个家的生活都在辛勤地努力的场景。而小儿子由于年龄小,不会劳作,就自由地找自己的乐趣。全词情景交融,结合插图读词,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便利用插图,组织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各自对词的理解。

首先我让学生对照插图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然后我让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自读词句,进一步想象词句所表达的意境。接着,我请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提出他们不懂的地方,先小组内商讨、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全班讨论。最后我让学生再看插图,读全词。进一步体会词人在词中所描绘的美妙景色,体会词人描绘的农家安详的生活。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通过观察插图想象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就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种途径。在师生共同讨论的融洽气氛中,在小组你一句我一句的相互帮助中,既培养了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

三、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充分领会了这首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我再一次引导学生看图,并且问道:“你认为书上的这幅插图画得怎么样?”有的小组学生答:“很好。”有的小组回答:“不好。”“怎么不好?你们能提出具体的改变建议吗?”课堂中先是一片寂静,接着小组内开始议论纷纷。然后,讨论好的小组就把手举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小组的想法。有的小组说:“插图中的溪流再画得明显点更好。”有的小组说:“这幅图中,如果能把每个人物脸上愉悦的表情画出来就更好了。”还有的小组说:“既然是农家生活,加上几只家禽,就更温馨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我进一步提出要求:“你们能小组合作,把你们小组创新后的画详细地向全班同学描述一遍吗?”学生们的兴致更高了,每一个小组都不甘落后,甚至出现小组代表说着,小组成员又有新的创意,按捺不住噌地站起来,接着描述新的想法的场景。我想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语文课堂吧。

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不仅为学生思维提供了“能源”,而且热烈的情绪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了最佳状态,让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更易于表现出来,对插图的再开发就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中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会发现课本的插图也有不足之处,这点很重要,要让学生敢于去怀疑和创新。同时,在展示自己小组得意之作的同时,小组内人人参与,互助互帮,既发展了丰富的想象力,又巩固了学生对这首词的意境的理解,真是一举多得。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课文插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善于去尝试,去运用,才会有更可喜的收获。

小学语文课文荷叶圆圆教案 第10篇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古诗《小池》,还记得池塘里面有什么吗?学生回答:(荷叶)

2、展示画面,大家看现在池塘里多了什么?学生看图回答:(荷花、莲蓬、青蛙、蜻蜓、小鱼、小朋友)。

3、小朋友们在池塘边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请

4、大家一起打开14课。教师板书课题:荷叶圆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荷叶,提问:老师这里的荷叶是什么样呀?

3、跟老师一起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4、文章中谁还赞美荷叶啦?(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

5、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指名分段读听准字音。

6、指出问题,及时纠正,重点放在音准上。

(三)分角色朗读,感悟文意,练习背诵。

1、图上的这些小动物,你们喜欢谁就选择写那个动物的自然段,练习朗读练习表演。

2、教师出示小动物头饰:谁来扮演这些小动物?请4名学生上台表演。

3、老师举起大荷叶提问:你们看见荷叶会说什么呢?

4、老师提问台下的学生:你们喜欢哪个小动物就赶紧找到台上的伙跟他站在一起。根据老师提问进行回答。

5、老师提问:小水珠们,荷叶是什么?扮演小水珠的学生们回答:荷叶是我的摇篮。依次进行。

6、同学们,这些小动物们又都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回到座位上再找一找,读一读,记一记。

7、请学生到前面指着图画向大家介绍。

8、这时候,小动物们都什么心情呢:(高兴、愉快、美滋滋)

9、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跟老师一起朗读课文。

教师引读:小水珠躺在荷叶上。学生接读: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并请大家眨眨眼睛。

同上完成第三至第四自然段的引读、接读、表演。

(四)课后延伸实践

1、同学们,那圆圆绿绿的荷叶是小朋友的什么呢?

想一想,说一说。

2、课后,请把你喜欢的课文中的词语抄写在词语积累本上。

(五)课堂作业设计

1、口头填空

的荷叶()的眼睛()的翅膀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知

1、检查背诵课文。

2、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3、接下来,我们分析词语中出现的生字。

(二)利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1、四人为一个小组,讲座交流记忆生字。

2、全班展示交流。

(1)利用形声字记忆

(2)利用象形字记忆

(3)做游戏识字:教师说生字,学生完成动作。

3、抽读生字卡,读字组词。

(三)指导写字

1、读一读要写好哪些字?

2、体会描写,寻找关键笔画。

3、教师展示范字,学生提示关键笔画。

4、学生根据提示再临写。

5、交换课本再书写。

6、自荐展示。

(四)课堂作业设计

1、口头猜字。

一天一天又一天,天天太阳都出来。打一个字()

(2)人来小亭边,停步看竹篮。竹篮竹子编,月亮在旁边。旁边有翅膀,一飞部云天。打三个字()()()

2、写出正确的笔画。

(1)是第5笔是()(2)朵第2笔是()。

小学语文课文《乌鸦喝水》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喝、渴、石、找、许、办、法”等9个生字,会写“办,法”两个字。

2、通过多种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能用“渐渐”说句子。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并读懂课文的字音,通过多种方法朗读感悟课文。

教具:乌鸦的图片,瓶子,碎石子,吸管,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个谜语,大家先猜一猜是什么?(身穿红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

2、生:乌鸦。

3、师:对,谜底就是乌鸦。

4.、师:现在老师把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有人认识它吗?(出示“乌鸦”),让会读的同学念给大家听一听,老师在教学生认识。

5、识记生字:大家认识了这两个字,能不能想办法记住它们。(熟字加偏旁:出示:牙+鸟=鸦)

6、师:对,一个牙加个鸟是乌鸦的鸦,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乌鸦喝水》。

(板书:乌鸦喝水)现在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播放动画)

7、师:你觉得故事讲得怎么样?同学们来评价一下。

老师能把故事讲得比较好的原因是因为我读了好多遍,如果同学们也读上几遍的话,也一定能讲得很不错,下面我们就拿起课文读一读吧。学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字,感知

1、师:我们就先来读读课文吧,第一次读课文,我们要注意什么呀?(生答:注意课文的字音,句子读通顺)

2、师:对,那么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流利,能做到吗?(能)那就开始自由的读吧,注意把身体坐正。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读。

读好的同学请把书放在桌上。刚才生字宝宝看到大家都读得很认真,就想跑出课文和大家见面。看看谁的反应快,最先叫出它们的名字。(课件出示加拼音的生字:乌、鸦、喝、渴、法、找、办、石、许)

(3)老师指着让同学们认读。

(4)师指名读

3、师:同学们真能干!我们一会儿就认识这些字,现在这些生字宝宝要回到课文里,和同学们捉迷藏呢!那我们就去课文中读读它们吧!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那我们就分三组读读课文吧!

(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4、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生:读了课文,我懂了乌鸦聪明能干,爱动脑筋、、、、、、)

三、细读、感悟、探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大家初读课文就读懂了这么多知识,沈老师真佩服你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乌鸦喝水》这个故事,与这只聪明可爱的小乌鸦亲密接触。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带着问题欣赏课文第一段,边听边思考。(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朗读)

(指名答)

(课件单独出示第一句)

(1)(点击“渴”和“喝”两个字,这两个字都是生字,想一想,“喝”为什么是“口”,“渴”为什么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口,口渴需要水。师演示动作和表情,请学生猜字。

(2)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天空中,太阳火辣辣的照着,一只乌鸦流了许多汗,很渴很渴到处找水喝。我们看到乌鸦飞到哪些地方找水呢?(生答)

师小结:到处就是每一个,许许多多的地方。

(3)乌鸦口渴难忍,乌鸦一边找,一边还在说着什么?(生答)

(4)这只到处找水喝的乌鸦,心里一定很着急,谁能读读这个句子,读出乌鸦的着急。(指名读,“找”是翘舌音,――师读――生读――指名读――齐读)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乌鸦的着急和辛苦。

2、师:乌鸦不怕困难,到处找水,终于找到了水,它心情怎么样?小女孩,让我们高兴来读读第二句。(女生和男生比赛读)乌鸦终于在瓶子里找到水了。

(1)师出示3个瓶子,你们比一比应该是哪一个?请你到课文中找找描写瓶子的句子。

(2)师:乌鸦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水,高兴万分,原以为可以喝着水了。(课件演示乌鸦喝水却喝不着)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师范读)

3、师:算了,算了,喝不着,还是走吧!

我们的小乌鸦,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正开动小脑筋积极想办法呢?如果你是小乌鸦该怎么办呢?分组讨论,交流。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那我们小乌鸦想出的是什么办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二三自然段,朗读)

(1)老师这里有道填空题,怎么填?

出示:“乌鸦看见――,于是,它把――”

(2)师:小乌鸦的办法行不行呢/?看老师演示。

(3)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小石子一个一个的放进瓶子里后,瓶子里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很快的`上升吗?(慢慢地,一点一点的上升)

师:我们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说?

师:你能不能模仿课文用“渐渐”说一句话好吗?

生:小朋友渐渐长高。天渐渐冷了。太阳渐渐升高了。、、、、、、

(4)师: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心理怎么样?想高兴的读一读最后一句话的小朋友请站起来,读。

(5)师:你觉得小乌鸦怎样?用一句话来夸夸它吧!

(生:聪明,爱动脑筋)

四、小结

(1)师:同学说的真好,它就是一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小乌鸦,让我们重温一下乌鸦聪明的办法,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朗读全文

今天,小乌鸦想办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那我们就把“办法”两个字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吧! (3)我们知道要写好字,就要按一定的笔顺书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

师教学字“办、法”,办写时注意两点位置,师范写,生书空。法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学生书空。生在书上进行练习,提醒学生写字姿势: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眼离本子一尺,手离笔尖一寸。

五、总结全文

小学语文课文画风教案片断赏析 第12篇

师:同学们最喜欢谜语了,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你们猜谜底是什么。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树儿见它招手,花儿见它点头。红旗见它舞蹈,风铃见它唱歌。

生:风!

师:对!是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画风》。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生:谁在画风?他们是怎样画的?

生:风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怎么画?

师:快打开书,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你们提的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吗?告诉同组的同学,你读懂了什么。看谁的收获多。

生:(组内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老师想请教一下大家,怎么做,收获多?

生:认真读课文。

生:注意听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说,认真读课文,收获就多。老师现在就想听听你们把课文读得怎么样,在听你们读之前,给老师提提建议好吗?

生:老师我建议您让我们分角色朗读。

生:老师你先找几名读得好的同学为我们示范一下。

生:老师让我先练一练吧。

师:好。先练习读一读吧。

生:(练)

师:下面由同学们推荐代表,分角色朗读。

生:(推荐代表)

师:在他们读之前你们有什么要嘱咐的吗?

生:轮到自己读时一定要接上。

生:声音要宏量,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生:吹是翘舌因。擦是平舌音。别读错了。

生:(分角色朗读)

师:让我们都来读一读。

生:(组内分角色朗读)

师: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下面也让我们也来展示一下自己风采。在下一段学习中,你们可以把课文内容演一演,说一说,写一写也可以延伸课外知识。现在小组讨论一下,下一段学习你们小组打算做些什么,看看哪一小组既能展示自己的特长又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生:(组内讨论,派代表汇报)

生:我们组打算也来画一画风。

生:我们组想根据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的四幅画各写一段话,来个看图写话。

生:我们组打算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生:我们组想朗诵一首诗歌《春风吹》。

师:太好了,不过为了我们表现更出色,还是让我们先虚心听取一下别人的建议吧!

生:我给表演的同学建议:你们不仅表演他们的动作,还要表演他们的神态、表情、语气。

生:我建议诗朗诵那组可以加点内容。比如春风一吹,小草、小花、小动物会怎样?

师:我想同学们的建议对各组都有帮助的,老师也建议各组要善于合作,勇于创新。

评析: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 第13篇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 (上册) 第24课, 是一篇科普性文学作品, 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课文内容较为浅显, 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知识, 重点叙述了辨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

从审美的角度审视教材, 不难发现作为一篇科普文, 其同样有着独特的“美”:

首先, “美”在神奇美妙的科学知识。科普文是以介绍、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 知识性强是它的首要特点。如《大自然的文字》中, 提及的神秘的星空、多姿的云朵和各式各样的石块, 以及课后的科普知识拓展, 其本身美妙绮丽、魅力十足, 足以激起孩子的探究兴趣。

其次, “美”在丰富多样的说明方法。科普文依托丰富的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列数据、摹状貌等使抽象的科学知识, 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情趣盎然。如《大自然的文字》中, 作者巧妙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把星、云、石头等自然界的事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有趣的书;将生僻的“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砧状云”比作了常见的“铁匠铺里的铁砧”, 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多么生动、多么形象!再如文中“爬过来”、“带着一起走”、“搬过来”等等一系列“比拟”修辞的运用, 赋予了这部分文字以生命活力, 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地质变化中的石块漂砾的缓慢过程……

再次, “美”在形象严谨的语言表达。作为一篇科普文, 它的语言表达形象、生动, 又极富逻辑性, 从而大大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效果。如《大自然的文字》, 题目就是那样的充满趣味, 引人入胜;“漂砾”、“地壳运动”等诸多深奥的科学知识, 被作者描述得那样层次清晰、逻辑严谨而又生动有趣。

一般而言, 科普文教学容易枯燥乏味, 缺乏“美感”。为了使本文教学既扎实高效, 也不失科普文教学应有的“美感”,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要从“审美角度”对教材进行挖掘, 教学设计中应贯彻审美教学的理念, 适当采用诸如音乐、图片、视频等形式, 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力求生动形象, 与文本语言风格相谐和, 努力使文字变得生动而有情趣, 营造美的氛围, 使学生在美的课堂中学到知识, 力求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第二, 要结合文体特点, 充分开发利用“文本资源”。课文多处运用了相关的说明方法及修辞手法, 措辞严谨, 思维清晰, 语言表达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在教学设计中这些“美质”应有所体现, 值得学生好好体会学习。

第三, 要适度拓展文本, 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教学中应做到适度拓展知识面, 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厚, 拓宽课堂学习的外延, 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 提升学生的“美感”。

第四, 要重视方法指导、迁移学生对相关科普文的“阅读能力”。教学中, 引导学生在多遍的读中理解感悟, 抓住关键词, 品读赏析,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五, 要落实“课前预习”,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针对课文及学生的特点, 课前精心设计预习卡, 其涵盖了“课文阅读”、“知识拓展”、“相关资料”、“质疑问难”等内容。预习卡片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重点内容, 落实课前预习, 优化教学环节,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实录及评析【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文字, 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2.让学生感受、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修辞方法, 将文章写得通俗浅显, 生动有趣。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卡片。

【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美”

【打开课件, 配乐出示小诗《秋》】

老师:同学们, 今天老师把一首小诗带进了咱们的课堂。这首小诗太美了, 我很喜欢, 想读一读, 行吗?

众生: (笑着说) 行!

老师:我读的时候你们用心听, 想想, 这小诗能让你感受到什么?

【在轻快优美的音乐背景中, 教师深情诵读, 学生静静倾听】

老师:你们有什么感受啊?

学生:真美!

学生:秋天来了, 太美了!

老师:能说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秋天来了吗?

学生:树叶!“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 上面坐着秋天。”

老师:是啊, 正所谓“一叶知秋”啊!这片片红叶, 就是秋的使者, 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啊!

【出示“红叶一片, 是大自然的文字”, 全班齐读】

【板书:大自然的文字】

老师:这节课, 咱们就跟随前苏联的科普作家、《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伊林, 一起去读一本有趣的书, 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一起去认识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

【生齐读课题】

老师:请打开书, 翻到第24课, 浏览全文, 迅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描绘了大自然的文字?分别是什么?

【简析:教学导入是一门艺术, 意在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优雅小诗、精美图画、抒情音乐, 在令人陶醉的诗情画意中, 悄然引出新的学习内容, 营造舒适愉悦的氛围, 奠定了教学的情感基调。在高效预习的基础上, 直接进入文本学习, 符合高年级学生特点, 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 质疑研讨, 诵读感知“美”

老师:谁来说说?

学生:第二小节, 介绍的文字是“星星”。

老师:是的, 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书, 师板书:星星】

老师:预习得不错, 读得很流利!其他同学还找到了哪些文字?谁来说一说, 读一读?

学生:第三小节, 介绍的是砧状云。

【生读书, 师板书:砧状云】

学生:第五小节, 介绍的是石灰石。

【生读书, 师板书:石灰石】

学生:第六小节, 描绘的是花岗石。

【生读书, 师板书:花岗石】

老师:一共四种文字, 瞧, 他们分布在哪里啊?

学生:天空和大地。

老师:大自然的文字分布真广!

老师:同学们, 你们已经认真预习过了, 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学生:老师, 我想知道, 在漫天的繁星中, 怎样才能找到北极星呢?

学生:花岗石怎么会“爬”呢?为什么要用“爬”?

学生: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

老师:学贵有疑。你们有着很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提问!把你们的问题梳理一下主要有三个:如何找到北极星?为什么用“爬”?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 咱们会依次去解决的。

老师:现在, 请你拿出预习卡片, 和同桌交流预习收获及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学生交流预习卡片内容:课文阅读:作者描述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文中勾出或摘抄, 谈谈自己理解) 如何认识这些文字?你有哪些疑问?】

【简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交流汇报, 提炼内容、梳理层次, 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在这个环节中, 根据教师的课前预设、结合学生的课堂生成, 灵活制订下一步教学的重点。关注到了学习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意愿, 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同时, “以学定教”, 精简了教学的内容和环节, 提炼出教学的重点,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 点拨引领, 体验赏析“美”

1. 辨星, 明“方位”。

【配乐出示星空图片】

老师:同学们, 夜幕降临了!抬起头仰望这蓝黑色的天幕, 你认出大自然的文字了吗?

学生:认出来了, 星星!

学生:北极星, 帮助人们找到北方!

老师:是啊, 古代的那些水手们, 就算迷路了也没有关系, 他们只要———

【出示文字———“他们朝天望望……”学生齐读】

老师:提示一下, “熊”写的时候四点底不能太拥挤, 一定要托住上面的结构。

老师:同学们, 咱们正坐着一艘轮船航行在茫茫的大海上, 西下探险!可是, 意外迷路了!没有罗盘没有辨别方向的仪器, 有的, 只是漫天闪烁的繁星……怎么办?有哪位博学的小水手能帮助我们找到航行的方向吗?

学生:我知道!只要我们找到小熊星座, 然后找到里面的北极星, 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北方, 接着就能找到其他方向了!……

【出示图片演示小熊星座———北极星, 师讲解, 指出北极星】

老师:只要会认这种文字, 即使是古代还没有罗盘的时候, 人们也不会迷路, 因为, 人们会利用星星———

【学生回答:辨别方向!】……

【简析:“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闪烁的星空图、清幽的小夜曲, 引领孩子进入一个充满幻想与神秘的意境, 使简单的文字变得形象、生动, 大大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在学生兴致勃勃探究感受小熊星座魅力之际, 补充介绍“共有88个星座”, 补充赏析《仰望星空》, 深化了探究星空的意义, 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星空、外太空的神秘奇幻, 激励学生热爱科学, 立志报国, 深入探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注重“丰富学生的积累”。课堂上的适当拓展, 正是为了引起学生课后主动探究学习、丰富自己积累的铺垫;在语文课堂中, 品读文字, 整理层次, 语言表达以及朗读的训练, 感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等, 体现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2. 识云, 晓“天气”。

老师:告别璀璨神秘的星空, 将目光投向湛蓝的天空, 上面正飘着文字呢!发现了吗?

学生:云!

老师:准确说是什么云?

学生:砧状云, 告诉我们会有雷雨!

【出示课文片段】

老师:是的!像铁砧一样的云!见过铁砧吗?

学生:没有。

【出示铁砧图片】

老师:这就是铁砧, 长条状、两头尖尖, 打铁用的垫板。你能据此猜猜砧状云的样子吗?

学生:细长的、两头尖尖的……

【出示砧状云图片】

老师:是的, 你们猜对了!为什么这样猜呢?

学生:作者说它像铁砧, 铁砧就是这样的!

【出示砧状云和铁砧的对比图片】

老师:是啊, 把陌生的事物比做咱们常见的熟悉的事物, 这就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以后你们写作时也可运用。

老师:当咱们的飞行员一看见这种云就要———学生回答:躲开!

因为这种云中隐藏着———学生回答:雷雨!

这种砧状云就是雷雨的———学生回答:预兆!

老师:“兆”是生字, “预兆”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学生:我知道, 是事物发生前显现出来的迹象!

老师:你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查字典的……

老师:很好, 会学习的孩子!字典可是咱们的老师!

老师:我也查了字典, 我不仅知道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还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些许了解!瞧———

【简析:观铁砧, 猜砧状云特点, 直观体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体验的基础上, 理性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感同身受, 水到渠成也;词语教学穿插在教学中:“兆”字, 追根溯源, 甲骨文、古体字等常识的适当拓展介绍, 似冰山一角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个细节的处理, 正符合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 语文课程中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小结拓展, “观云识字”, 列举众云皆源自生活, 启发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自然。作为母语, 可谓“生活之中处处皆语文”。作为教者, 我们有责任提醒孩子多关注生活, 走进生活, 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运用语文。】 (四) 拓展延伸, 课外探究“美”

小学语文课文题目教学浅谈 第14篇

那么,如何进行课题教学呢?笔者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课前引题

课前引题,就是在上课伊始,教师用简洁明快、生动形象的引子引出课题,犹如乐曲的前奏,起着酝酿情感、提示内容的作用。一个好的引子,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引题方法有:(1)情境法。如教《月光曲》,可用录音机播放柔美悦耳的曲调,让学生陶醉在音乐之中,教师顺势引题。(2)悬念法。如教学《中彩那天》,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我省福利彩票又开出了巨额大奖,奖金高达500多万元。假如这个巨奖是被你的父亲中了,父亲心情会怎样呢?可是有一个父亲中大奖后,却一点儿也看不出中奖带给他的喜悦,这是为什么呢?请看课文!(3)直观法。如教《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师手拿一张白纸,问学生能不能在不用小刀、直尺的情况下,用圆珠笔把它撕成两份?然后当堂实验,引出课题。(4)简介法(作者简介法、时代背景简介法、内容提示介绍法)。如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教师介绍周恩来总理的丰功伟绩,在逝世后联合国为他下半旗默哀,这样一个令全世界敬仰的伟人,他的少年时代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当然,引题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要根据课题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设计、把握努力使它富有趣味性、启发性、教育性、创造性,但也不能漫无边际,花费过多的时间拉开序幕,对于不必引的,也可以开门见山地揭题。

二课中解题

在感知初读环节,分析课题的语言形式,正确理解题意。以免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抓好破题,从课题中捕捉课文的主题,把课题与课文联系起来,教学生掌握题与文的统一性,要引导学生搞清楚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一要正确理解课题中每个词和短语的含义;二要分清课题中词和词或短语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到中心词、关键词;三要把握住课题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关键词;四要依题设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进行题文之间的沟通。

解题方法有:

1.讲解式。如教《将相和》,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欠缺,揭题后又补充介绍:将,将领,率领军队的人,此处指廉颇。相,古代辅助国王、皇帝掌管政权的最高官吏,后来也称为宰相,这里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将相和”说明他们原来关系并不好,将相间是因为什么不和呢?又是怎样从“不和”到“和”呢?

2.启发式。如教《珍贵的教科书》,从课题结构入手,启发思考:课题记叙的对象是什么?(书)什么书?(教科书)这是怎样的教科书?(珍贵的)“珍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珍贵”一词来形容教科书?(抓住关键词)请设想一下作者会写什么?(题文之间的沟通)

3.比较式。把类似的课题进行比较,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如《小英雄雨来》与《小音乐家杨科》这个课题进行比较,它们结构类似,体裁相同,但课文内容和中心各不相同,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小英雄”和“雨来”的联系,知道本课是通过写雨来与敌人斗争的事迹来表现他的“英雄”精神的。

解读课题,按教学流程来说,一般放在开课伊始。但对那些含义较深、耐人寻味的课题,如《高大的背影》《丰碑》《金色的鱼钩》等,也可放在课中或课尾进行灵活解读。

三课中扣题

在深入精读环节,以文路为线索,扣住题眼,突出重点讲读课文。提高讲课的教学效率,需要有一根主线把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串联起来,文路正是承前启后、沟通上下文的脉络。

怎么扣题呢?抓住文路,突破重点。如《珍贵的教科书》题眼是“珍贵”,先设计一个凌驾全文的大问题:为什么说这教科书是珍贵的?启发学生学文,然后将问题分段精读,化解成一个个小问题:①我们为什么渴望得到一本印好的教科书?②书是怎样印出来的?为什么要立刻取?③张指导员是怎样护书的?④张指导员是怎样嘱咐他们的?归纳为:写心情——暗示教科书珍贵;写来历——点出教科书珍贵;写护书——显示教科书珍贵;写嘱咐——突出教科书珍贵。这样突出重点的扣题讲读,不仅使学生领会了为什么是珍贵的,而且带动了表现主旨的字词句篇的教学。

四课尾仿题

在反馈熟读环节,回顾课题,进行读写结合,在读中学写,在写中促读,读写交融,从阅读迈向写作,仿拟题训练。如《鸟的天堂》题眼是天堂,天堂是一个快乐幸福的地方。“如果要求同学们写写学校生活,你会仿题,起一个醒目的标题吗?试试看!”结果有不少有创意的标题:《快乐的课间十分钟》《学校是我的天堂》《求知的天堂》《学校,可爱的家园》……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黄麟乡中心小学)

上一篇:县委办秘书科工作总结下一篇:介绍假期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