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该激扬生命

2024-09-20

教育本该激扬生命(精选9篇)

教育本该激扬生命 第1篇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暑假期间,一有闲暇,我便仔细阅读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的专著《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中的章节,真有点儿手不释卷。这是一本极有意义的书,书中明确提出:教育不应是控制生命而应该是激扬生命。生命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是通过亿万年的基因传留,从出生之时,就像新的电子计算机携带了本机程序一样,拥有了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依靠这样的本能,就可以把主要依靠教师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从而带来教育的巨大变革。书中用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的实质。把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现就印象较深的几处谈点体会:

一、教师应给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书中提出:学习者拥有强大的享受成长的机制,在他们面前,教师应是“伺服器”。教育者应知道儿童有这样的机能,于是等候时机,加以激扬,促使生命获得更充分的成长,获得更浓烈的成长享受,从而天天向上。教育者应作为“仆人”帮助他集中和方便于做核心的事情。只能通过开启之,导引之,让学习者走一条容易发挥自己天赋的途径。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要有像牧者那样地率领生命的管理思想,牧者不去代替或包办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它们自主地快活地吃草,这意味

着既管理着羊群(当然也负着安全和保护之责),又尊重着羊群的独立的生命活动。如: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只要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尝试,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的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看做一个三角形,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后再算出整个圆的面积。有的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其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计算出圆的面积。最后都能推导出S=Πr²。也即自古华山一条道,条条道路通罗马。当然教师应及时发现,在“危难之际”显身手,及时点拨、引导,效果远远超过教师越俎代庖式的说教。

二、教师要有新错误观——教室是出错的地方。承上所说,既然有许多知识是在学生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克服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悟方法,获取真知和技能。往往儿童的错误中常常包含着正确和灵气。有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这个孩子的日语不好,但上课发言非常积极。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就不怕出错,孩子拍拍胸脯信心十足回答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教室,出错的地方,多好的理念!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我们的学生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才是不正常的。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巨大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如果,我们也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细声细语,一定会信心十足,回答问题何愁声音不响亮?

三、教师也应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代名词,而应成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教师应与书为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善于从师生共创的生命舞台上,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生命的满足与快乐,得到生命的成长与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郭思乐的理论,沈阳市教育专家协会会长李锦韬先生,对其教育的意义作了几个“颠覆”的概括:一是颠覆了以往以师为本的教学,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二是颠覆了以往教师研训主要研究教师怎样教的方式,生本教育则在研究学生怎样学、如何让学生好学的问题;三是颠覆了以教师教得好为好课的标准,转变到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为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好;四是颠覆了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德育课程教学,生本教育把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之中,融入到课堂之中。

教育本该激扬生命 第2篇

署假里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扬生命》,我更加确信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主动的学。

人们习惯地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走近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老师在学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引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课堂更使我领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学生的真谛,感悟到了儿童生命的灿烂,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又如现在的每一节课课前学生总能做好下节课学习准备工作,预备铃一响他们马上会喊出自己班响亮的口号,然后大家一起分享两分钟(经典诵读或背诵等),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习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情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感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

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年复一年,人们照此方法办理,但禾苗产量依旧。不知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却能带来丰收。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也一样,他们是我们的秧苗,当我们将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些细密的目标以后,就会对学生提出细密的要求。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儿童天性和如何使学生认同。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习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生本教育还学生以激扬的生命 第3篇

随着生本的呼声越来越高, 随之看了郭思乐教授的几本著作, 渐渐对这种教育理念越来越有兴趣。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它既是一种方式, 更是一种理念。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下, 笔者认为生本教育把握住了教育的本质, 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一、理念问题, 打破常规

以前我们也谈教育, 也谈改革, 但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研究出各种花样, 指导老师如何去教, 在这种意识下, 课堂很有可能变成老师的表演秀, 像跳梁小丑一样在讲台上指手画脚, 学生却窃窃私语, 不以为意, 很多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 自己觉得这节课讲得很好, 自己很在状态, 而一检查, 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会。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是在老师教老师, 一遍遍讲解, 知识自己烂了, 而学生呢?学生又被老师遗忘到了哪了?

“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 口号喊得震天响, 我们真给学生主体地位了吗?我们以前的很多理念是正确的, 但往往方法不对, 让理念成为了空壳。我们的教育格言是“要想学生有一碗水, 教师得有一桶水”, 那学生要不是碗, 而是口小肚大的瓶子怎么办?或者是盖了盖的瓶子怎么办?教师的那桶水恐怕就得倒得多溢得多了。笔者以前给学生打过一个比方:你想做一个颈小肚圆的瓶子还是想做一个吸管, 瓶子的行为是被动的, 吸管的行为是主动。

现在一些公开课、优质课的评选, 看起来老师热情、学生活跃, 一节课热热闹闹。细看, 学生是不是还是被老师牵着走的呢?评委打分的角度是不是还放在教师授课流程的设计、教师的语言技巧、教师的板书设计, 而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发自真心, 学生上完这节课能否从无到有?这种情形是不是也是“师本”的体现呢?

很多人初看“生本”, 可能会觉得这不与我们以前搞的模式一样吗?只不过换了一种称呼而已。笔者开始也这样认为, 但现在的理解是:生本教育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一次改革风暴, 要想施行, 不是简单的改头换面或者改良, 而是彻底的脱胎换骨乃至重生。所以, 从意识深处认识并接受这种教育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二、对象问题, 尊重主体

“生本教育”针对的对象是学生, 把“生本”观念植入学生脑中这是改革的第一步, 也是重要的一步。因为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培养下, 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 只知道“张嘴等着喂”, 而且也逆来顺受, 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有创意有想法也不说。我们都知道啃老族, 也憎恨啃老族, 如果父辈哪天不给钱了, 截断了他们的经济救援, 他们会恨的。同理, 在没有任何预警下突然“生本”, 或学生在不理解不接受这种理念的状态下“生本”, 学生也会恨:“为什么老师讲的内容让我们来讲?为什么还没学就给我们留作业?什么都是我们做, 老师还有什么用?”所以, 对理念的接受也得首先考虑到以学生为本。

三、宽度问题, 该放当放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手, 不要像封建家长那样包办孩子的一切。甚至企图包办孩子的思维。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句子练习, 几个人连起来说一段话, 学生展示如下:

生一:我们班有个学生姓李。

生二:他很调皮, 上课老说话。

生三:他经常被老师批评, 但他总是不听。

……

言语空洞, 缺乏逻辑, 这是初二的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教师是课堂的主宰, 教学目标教师定, 觉得自己难以理解的东西便定为教学难点, 课堂问题早在预设之中, 学生回答不对或者思路跑偏马上出示正确答案予以纠正。久之, 学生的思维便不敢“造次”了, 无形中, 我们就扼杀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个是怎么还的问题, 还有一个是还多少的问题。我们的课堂不是教堂, 必须庄严肃穆;也不是菜市场, 任由学生吵嚷, 就是教堂和菜市场还得有个管理员不是?“生本教育”给老师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牧者。让羊儿在草原上尽情地吃草, 不要规定只吃哪几根, 牧者只负管理维护的责任。牧者应该还有一个责任, 就是别让羊儿跑出这片草场, 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宽度”问题。比如听到的一节语文生本课——布封的《马》, 学生们各抒己见, 有的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有的谈关于马的成语、关于马的诗句, 关于马的故事……如果有的学生由马想到牛, 谈牛的性格、牛的分类、牛的故事, 那这个学生就偏离了草场, 极有跑丢的危险, 教师 (牧者) 的作用就体现了, 赶紧拉他回来。

还有一点很重要, 任何事情都不能一下子就做到完美。学生“久在樊笼里”, 我们不能期待学生一下子就把生本课堂驾驭得那么娴熟, 教师要在其中慢慢引导他们, 告诉他们怎么做, 手要慢慢放开, 就像一根橡皮筋, 我们猛一用力, 可能会扯断, 而慢慢加力, 则会有无限张力。

正像郭思乐教授所提到的:“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 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 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转变角色, 还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 给他们的思维插上灵动的翅膀, 让我们的学生都能在广阔的学海里自由翱翔。

摘要:灵动的思维、专注的目光、激烈的讨论, 大胆的发言、智慧碰撞智慧、知识砥砺知识……相信这样的课堂, 是每个老师所向往的, 而现实的景象却是学生不敢举手, 老师喋喋不休满堂灌。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让学生真正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从探究生本教育入手, 谈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必要性。

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 第4篇

【关键词】生本 学生主体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35-02

历史是一条奔驰前涌的长流,我在其中只占了一个很小的点,真是前途渺渺,后顾茫茫。倘不明察历史的趋向,那人生将无所适从,无所归依,有如荒海穷洋,孤舟飘泛。[1]

初闻“生本教育”这个词,感觉茫然,可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却是非常热情,把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发给教师们,让教师们在读书中逐步改变原先的“师本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初步了解了什么是“生本教育”,然而在进一步的教学中我却仍然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设计教学的模式,总希望能找到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加以模仿,同时心里还是有些顾虑,就在这种种顾虑中我开始了摸索前行,一开始,觉得很不顺手,学生不习惯,我感觉更忙乱,可以说是在磕磕绊绊中摸索。

那天去实验中学听郭思乐教授的讲课,我忽然醍醐灌顶,对“生本教育”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并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中看到了希望,心中似乎有种冲动,想立马走上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孩子们也充分享受到这种美好的教育。我在听完郭教授的讲课后,回到自己的学校,在自己的课堂上,进一步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并获得了一些感悟。

毛泽东主席曾说:“有了学问,懂得历史,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不晓得历史,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2],由此可知历史的重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贯彻“生本教育”才能使学生学好历史呢?学以致用,光懂不行,还要善于分析总结,将历史的经历变成自己的经历,这样你才能理解得更深,也才能看得更远,站在历史的角度和高度来看问题,你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能看得更深、更远,变成真正的智者。

在讲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我和我的学生共同诠释这节课,遵循时代性原则,使本课兼容近现代衣食住行,中外对照,既增强了趣味性,又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意犹未尽的学习了本课,他们的热情与想象完全得到了释放。我让他们自己去找材料,自己去总结时代的烙印。他们与我共同体验了课堂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自己感悟到时代的特征。简单的一节课,如果是按照我以前的教学理念,我会自己主导并且娴熟的表演完这节课,自己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课堂秩序是挺好,但学生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提高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会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得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在进行生本教育时,我们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解决:知识目标、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进行解决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必修二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学习经济史,存在着很多问题:1.缺乏通史的线索贯穿。2.对历史问题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3.缺乏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4.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缺乏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老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美。那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这里就要运用到讲述法的优势,但光运用讲述法肯定是不行的,还要把整体设计好,让学生感受到:虽为人为,宛若天成。怎样做到呢?首先整体风格要统一协调,其次就是设计教学主题片段,片段主题的设计要贴切、形象和生动,三是前后过渡要自然。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把生本教育真正贯彻到新形势下,才能让初中升上来的学生自然而然的爱上历史。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很重要,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给历史教师一种活动启示、一种设计思路。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开辟多种途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成为一种有生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历史教育——思想不能缺席》

[2]《毛泽东同志谈读书》

作者简介:

《教育激扬生命》读书心得 第5篇

在读《教育激扬生命》一书时,让我认识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促使课堂依赖于学生、信任学生。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切实展开讨论,怕的是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就教学重难点放手,怕的是学生出现错误等等。这样的心理出现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性自然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介绍进行生本教育关键之一就是高度相信学生,把学生当成自我教育的资源,以启发为主,从关爱入手,让调皮学生感到惭愧,从内心激发他们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愿望。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不被考试成绩、眼前的一点功利所左右;要教师彻底放手,不被教科书、教学任务的完成牵着鼻子走;需要教师大胆取舍,整合教材,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教师认同学生、欣赏学生等等。

取得好成绩,人们还有一种顽固的思维习惯:我们只想用老办法,如果老办法不行就更加变本加厉的用老办法。最常见的就是日常教学醉心于题海,而忽视基本的和人的生活与思考密切联系的部分,学生做题一旦出错,我们就不断地加题目,永远把做对的希望寄托在下一道题目上。结果,一个错误产生一串题目,这样就产生了更多的错误和更多的题目,们很少反思学生对于基础部分的理解有什么问题。相信老师们的这种心理和这样的做法还普遍存在,致使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类似明明做过这一题目或上课讲过学生还是出错的现象。仔细分析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能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没有做到相信学生自己能学好的原因。导致教师自己苦口婆心的讲解、辛苦的搜集题目但是学生却不领情,不能利用教师辛苦的劳动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相信学生的潜力和智慧,真正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生本教育的课堂,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的学为中心,不再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在日常听课、课堂评价中,教师们不再特别关注授课教师分析是否到位、清晰,而是更加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的情况。只有学生真正投入学习、不断产生种种思维碰撞的课堂才真正吸引我们,才能看到学生兴奋的脸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是存在“教喝水”的现象。“教喝水”的故事是这样的:本来你想喝水,那么拿起矿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为你对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现在将定你邻座的老师对于喝水没有生命的需要,也没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于是你把它变成教材,进行讲解,最后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想必是“顺时针和逆时针”,而第n章则想必是水瓶应该举到什么样的高度………然而,邻座听得十分疲惫,考查起来他可能仅仅是60分,而且,可怜的他想用你教的办法喝水的时候,竟然不会喝了。当看到这一点时,我不禁笑起来,但慢慢的又进入静静的思考中。我们总以为学生懒、学生不好教、学生不会学、学生学不好等等,而以教为本的课堂出现了学生上课走神、开小差甚至睡觉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了,我们把学生当成了一无所知的人。而生本教育实验学校的实践证明:学比教快、学比教直接、学比教到位,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去关注过,我们习惯了教,因为我们教师对于自己的掌握知识是胸有成竹的,总想将自己的这些让学生知道,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教师的作用。

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第6篇

——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教育是什么?我们为学生的素质提高做了什么?当读完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身为人师的我们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会有新的思索和新的领悟。

《教育激扬生命》是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后的又一力作,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读完全书,“生本”二字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我不禁为自己过去的教学行为感到汗颜。“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我走进课堂无数次,无数次面对我的学生,我又有多少次带着“生本”的理念进入课堂的?看看身边的同事们和同仁们,我们是不是更多的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这些,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

《教育激扬生命》让我们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书中提出:“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该是为了学生自主有效地活动。”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示学习方法,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则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平等的对话,鼓励、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由主角退而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将教学活动寓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应把学习变成自己的生活。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小学语文教师》上面乔能俊老师听的一堂课。一位年轻女教师执教《自然之道》一课,教学从听写生字开始,然后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讲解重点词语。乔老师问坐在他身边的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奇怪的地方。男生问:“当海鸟啄幼龟的时候,它们为什么不把脖子缩进壳里去?”

女生说:“这个向导很奇怪,他是生物学家,非常懂海龟的生活习性,但他为什么还是把幼龟扔到海里呢?”乔老师最后发表感叹:这是篇可以给学生思维情感带来极大冲击的课文,却被老师上的僵化教条、寡淡无味,从两名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看,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不在同一条轨道上。

老师心里装的是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解读,是课标的要求、教参的提示、教学的思路,这本节课要达成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学生似乎对此并不认同。“我懂了的你拼命讲,我不懂的你偏偏不讲”教和学完全错位。

是啊,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课堂,是否经常犯了和这位年轻女教师一样的错误?我们究竟有多少是来自于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深入研究,有多少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真正有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当追问陷入迷茫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回到问题的原点,把视线再次投向学生?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到底去哪儿了?

郭思乐教授强调:教育应当激扬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以这位女教师的这节课为例,老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问一问学生:你们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似懂非懂的是哪些问题?

也可以在初读课文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梳理感兴趣的话题,然后顺学而教,给予学生方法策略的指导,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我相信,只要真正放下架子,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他们的需求持续关注,就一定能打通教与学的壁垒,让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效活动。

生本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谐结合,它是一种崇高理想,虽然维艰,但不是幻想。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老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

教育本该激扬生命 第7篇

——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当我们看到生命的蓬勃,您怎能不欣喜?在《当我们看到生命的蓬勃》这一章节中,读到孩子们那些妙笔生花的作品时,我不仅是惊叹,还有一点“原来还可以这样做”的醒悟:原来,日记还可以有“数学日记”„„

我的思绪飘到了更远的地方,回想,回想,我似乎一下子意识到,其实,很多事情,是我们限制了学生。从孩子一开始步入校园,他们的行为就要收到我们的约束,到了课堂上,他们的言行更是被“规划”了,所以孩子们在不断的磨炼中走进了“框架”,由于孩子们害怕,害怕自己所做的不符合“标准”,所以他们不愿“超越”,不敢“超越”,胆量变小了,思维变僵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片“沉默”。假如,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框架,尤其是对于写作,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可以妙笔生花呢?我觉得答案是一定的,我们的孩子也有蓬勃的生命,也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有见识,所以,他们也可以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集,这是可以做得到的。看看我们孩子的写作,他们有太多的顾虑了,一定要符合写作要求,听完例文以后,他们的顾虑又多了,如果达不到这样好,那会怎么样呢?孩子或许会想:我可没有本事写得那么好。他被别人的优秀吓到了。即使不害怕,可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们还是会遇到一系列的难题,首要难题就是一些不会写的字,他们会费上好些心思和时间来解决这个难题,而我们所想要的却是让他们尽可能快的完成一篇习作,所以我们就得解决这个困难。在生本实验学校,学生的习作是在电脑上完成的,在这种环境支持的状态下,孩子可以结合阅读经验选择正确的字词来表达自己,而我们呢,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当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回去在家中完成习作,鼓励孩子在电脑上来写作,但是却无法解决没有电脑的学生的困难,所以我现阶段只能尝试做到尽量提醒学生不要把写作时间浪费在一个难写的字上,应当保证写作思路的畅通,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写作思路上,字的困难可以由小组学习来解决,也可以由字典来解决,总之字的困难应当放到完成习作以后来解决,这样就对了,这样孩子才能把瞬间捕捉到的写作灵感表达出来。否则孩子们会错过很多,我们也会错过很多。郭思乐教授所提及的大自然的“智慧”,那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命名的一些东西,虽然人类还没有为其命名,但它们却真实存在,每个孩子都有,我们也有,有时我们把它叫做“悟”,有时我们把它叫做“灵感”,郭思乐教授就是希望我们能够重视这些东西在教学中的运用,我们也觉得它玄乎其玄,可是那些已经开始实验的老师,可能已经感受到

了它的妙不可言,所以,我们不能拒绝生本,因为,我们不能让生命在我们面前

枯萎,人人都希望生命能够绽放美丽,我们也不例外。

松江路小学

何卫鑫

教育本该激扬生命 第8篇

一、历史课堂生本教育的基本内涵

首先, 历史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贯彻“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它是主动的假设, 它认为:人之初, 性本学,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生也是学校重要的学习资源这一全新的教育观点, 这个资源包括他们的喜爱、情感、性格等, 从而提出在课堂上要依靠学生, 教师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的基本理念。以生为本的教育带来学生的主动、高效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生本教育”认为, 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 有很大的学习潜能, 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 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 把“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作为教育价值的基本准则。

其次, 有别于师本教育, 生本教育使学生摆脱原有教育体系的桎梏, 在传统“师本”教育观念指导下,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而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一言堂”“灌输式”等落后的教学形式也充斥着整个课堂。由于课堂主体没有弄清楚, 历史课也自然成了老师的“独角戏”, 带来的只是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学生兴趣不高, 教学效果差等后果, 也严重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历史教育要贴近生活、与当今事实相联系, 达到古为今用, 要开展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 教师要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 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 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 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教师“导”的功能是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 而不是师本教育———教师一点点地教, 学生一点点地学的过渡分析上。因此, 笔者认为, 无论是通过对生本教育理论的分析, 还是从生本教育实践的成果来看,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都足以缓解甚至解决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矛盾。

二、“生本教育”是当前教育界一个很盛行的口号

“生本教育”, 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育教学, 就是要用创造性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当今教育界, 历史学科正越来越遭受冷落而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 “生本教育”对搞好中学历史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生本教育呢?

1.正确处理历史教育与现实教育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是学生求知欲特别强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 培养广泛科学的兴趣, 对于今后人生道路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 有利于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增加历史教学的活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时代,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 接收的信息十分广泛, 如果老师不掌握大量课外信息, 并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 就有可能在教学时陷于被动。根据信息理论的原理, 一个人感兴趣的因素有以下内容, 一是最近发生的事;二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三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四是充满悬念的信息。在导入新课教学时, 要从这些易被学生关注而又与课程有关的事情说起, 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为了收集与教学有关的大量素材, 笔者非常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 利用上网、看报等机会, 随时留意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话题, 及时地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与课堂教学的有关内容相结合。例如, 在《全民族的抗战》一课中,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进入新课教学前, 从网上看到的一则一百多名日本学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奠遇难的中国人的报道讲起, 并在屏幕上显示从网上下载的相关图片。并告诉学生, 南京大屠杀被列为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大惨案之一。通过这两则来自网上的最新讯息, 向同学们引入本课要讲的主要内容———同仇敌忾, 一下子就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课程上来, 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主动性、自觉性。同时, 笔者还注重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相结合, 在导入新课时尽量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人和事讲起, 从发生在身边的事讲起, 从充满悬念的事情讲起, 指导和帮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遇到的有关问题。通过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2.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可多通过讨论、辩论、答辩、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 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时, 很多内容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比如:如果没有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会爆发吗?假使没有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运动会怎样?如果太平天国运动真的成功了, 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如果光绪帝真的有实权, 戊戌变法一定能成功吗?西安事变不和平解决又会怎样?等等, 再比如在讲述列强侵华战争以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败国处理等问题上可以让学生采用“模拟法庭”形式组成“审判庭”, 列强侵略者一方为“被告”, 受侵略方为“原告”, 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教材内容, 让“死”的历史知识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实践证明: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教学, 其效果比满堂灌要好得多, 不仅深受学生欢迎, 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各方面能力, 体验了人格情感, 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 涌现出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历史教师就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不断地更新知识, 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提高历史教学课堂效益, 并且探索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来。

3.深挖教材, 研究学生, 贴近生活, 带着激情投入到中学历史情感教育中去。因材施教发掘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研究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 设计教学。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国家分赃的会议, 笔者让学生在这两次会议里模拟瓜分世界的英、美、法、日和被瓜分的德、中等。学生体验到“弱国无外交”的屈辱感, 更深刻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历史教学中的教师就要用动人的史实, 凝情的语言燃起学生的情感之火, 对他们将来的学习, 甚至一生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如学习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成就, 能激发学生作为华夏子孙、炎黄后代的无比自豪感;讲解列强几次侵华战争, 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能激起他们励精图治、发奋学习和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学习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斗争史, 能够唤起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学习历史上文人学者锲而不舍、筚路蓝缕的治学态度, 能够催使他们在学习与工作中持之以恒和严谨科学的求实精神。所以, 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科书、教学大纲, 要主动积极加工课程内容, 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心理特点, 更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探究未知的领域。

4.围绕主题开展活动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就是要让学生的手动、脚走、眼看、耳听、嘴说、脑思。一句话, 就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学习历史, 而不是让他们等待老师来灌注历史。华东师大版历史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都安排了一次“学习与探究”活动, 这些活动课教学要求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故事会、成语大赛、辩论会、写小论文等;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画想像图、填图等;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能力的考察活动, 等等。专门开设活动与探究课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集中的课堂教学活动, 系统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同时也为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提供参考。我们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的活动, 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 围绕一定的主题, 甚至就将某课教学内容作为探究的主题, 自己组织历史活动。例如, 学习《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一课时, 笔者采用“课前预习, 自主研究———成果展示, 交流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课前, 笔者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体会最深的内容或者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为一个学习主题, 进而深入学习研究, 学习的资源可从课本扩大到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和其他的社会现实情境,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 通过读书、上网、观看影视材料、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去研究、去学习, 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从而解决所面临的课题或问题。课堂上, 笔者先让研究同一个学习内容的学生集中到一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大家共享收集到的资料并进行交流;然后让小组选出代表或整个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其他同学可以质疑问难。在学生汇报明清小说的学习情况时, 大多数学生都是照本宣科, 内容不够生动。其实大多数学生都是阅读过古典四大名著或看过影视作品的, 怎样用好教材, 既让学生了解明清小说, 又让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感染, 而且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地评价小说的人物?于是笔者向学生提出:“你最喜欢哪部小说里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这个问题一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有话可说了, 有的同学提出喜欢“曹操”, 笔者引导学生继续讨论, “你同意‘拥刘反曹’的观点吗?”从而引导学生注意小说与历史的区别。学生从对人物的评价中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对文史学习的热爱。在围绕主题开展活动教学中, 教师不是旁观者, 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和错误或不足, 要及时进行总结点拨, 以利于再学习。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 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发展了思维,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探究能力。

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 第9篇

关键词:教育;健康;激扬

在当前纵观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存在着太多的弊端。师生都在应试教育这种高压棒下沉重疲惫地运转。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教育过时落伍,与时代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作为教师我们如何从自身出发,寻找一种良好的教育,让师生一起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生本教育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教育,下面我粗浅地谈谈生本教育在初中英语课上的运用。

一、彻底改变教学方法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桎梏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长期受老师的控制而被动地学习,一切围绕老师的思维转。也就是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老师甚至包揽了学生的一切。比如,老师教单词和短语,详细地讲解翻译课文、语法、语言等。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认真地记笔记,学生的课堂活动毫无发展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学生只知道默默地听老师讲,机械地背诵和训练。课堂成了老师展示自己口才和才能的舞台,而我们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观摩者。这种现状需要彻底改变,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堂变为学堂。让学生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展示学生信息储存的地方,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和思考的地方。只有把教堂变为学堂时,课堂才是生动的、生活的、生成的、生态的和生命的。其关键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社会潮流,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改变桎梏学生思维行动的教学方法,尤其要变革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所做的一切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是学生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他们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就能发现自己潜在的学好这门学科的能力和信心。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在英语教学中,实物教学、简笔画教学、电教手段以及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等都是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例如,在教授词汇时,我总是有意识地利用一些相关的实物,如,苹果、香蕉、橘子、尺子、手表等。通过这些实物,让学生产生想用英语表达的欲望,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然后,教师可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由此学到的知识就能记得牢固。实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电教也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当学生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图像或投影上的彩色图片,听到录音机里准确无误的朗读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会被吸引到这些图片和声音上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相对于实物、简笔画、电教片而言,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最先进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融图、文、声为一体,使整个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充满着乐趣。总之,教师应充分利用英语语言特点,多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材料,让学生在语言理解中体会乐趣,消除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恐惧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既紧张又有趣,既轻松又愉快,既学到应学的知识,又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以生命为载体,激扬生命,激活潜能

作为生命,人总是经历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生长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去点燃,去发动和激扬生命的潜能与动力。一旦把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能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者就会乐在其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对某个问题感兴趣,再苦再累都会深入其中,乐此不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在重复着高耗低效的劳动。学生被看成白纸,老师画什么,他就是什么;学生被当成水桶,老师灌什么,他就装什么;学生有时还被比喻成橡皮泥,老师怎么捏,他就成什么样儿——在这些学生观中,学生都没有被看成是真正的生命体来对待,当学生的生命被漠视进而被压制时,学生就表现出种种不满或厌学。

真正的教育是把“人”当做“激扬人”的教育。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发展,学生的潜能一旦被挖掘,其潜能就会像滔滔江水一样涌出。生命的神奇也不断展现,让人叹为观止。

总之,我们要改变以往以师为本的教学,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将学习真正地、彻底地交给学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使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信心高涨,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进程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空前的发掘和运用,从而形成高质、高效、生动、快乐、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机制,实现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外婆的家优秀作文850字下一篇:12步解决LED显示屏单元板常见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