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2024-05-17

小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精选6篇)

小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第1篇

20xx年9月,我校承担了研究课题《特殊幼儿教育研究》的研究任务,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已完成了该课题的预定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作向总课题组汇报如下。

一、我们所做的工作

我校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20xx年9月参加了县教育局课题组的首次会议以后,为了了解我镇的特殊幼儿教育情况,我们首先在九湾片几所小学开展了问卷调查工作,调查分析了特殊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将其进行梳理、分类,写出了调查报告,并于20xx年3月15日参加了课题组在我镇组织的教师座谈会。在这期间,中心校领导来到我校进行调研,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了分工、培训和指导,分发了有关特殊幼儿教育的学习材料。我校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对相关材料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在20xx年度结束时,按要求完成了相关工作和研究报告册任务。

20xx年3月12日,课题组领导在中心校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会上课题组成员及领导们就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作出了指示和安排,提出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基本要求。我们对课题组的研究思路、春季课题研究计划及相关工作要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领会,明确了研究方向。回来后,我们首先根据要求,完善了相关资料,为研究人员配备了专用资料盒、学习记录本、会议记录本,要求各位研究人员写出切合实际的特殊幼儿教育方案,并把平时教学中的收获或不足记录下来,为特殊幼儿教学研究提供最基本的素材。其次,针对子课题分工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分析了所授班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的问题,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确定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理清

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工作计划,并根据研究计划对所授复式班级进行观察研究。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各位研究人员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留心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对现有各种条件下可以解决的问题,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去解决,同时留心采取措施前后学生行为的变化,做出观察记录。

二、我们的研究成果

教育科研成果,是针对某种教育现象,某一教育课题或某种教育理论进行调查研究、实验或论证后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观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方案或新的教育理论。它主要通过论文、论著、研究报告、(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活动方案、教具、学具等形式表现出来。

幼儿教师的备课笔记、编写的讲稿(或教案)、教材基本上是限于利用现有的的材料,加以取舍、编排、整理,并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目的是便于教学和幼儿的理解。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能将其看作是教育科研的成果。但如果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作指导,设计出与新理论相应的教育活动方案,或者所设计的活动方案,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些对本学科来说是新的东西的内容,则可以看作是教育科研的成果。

三、课堂拓展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撰写教育科研报告或论文,是用文字形式把科研成果表达出来,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和推广科研成果,并为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提供参考和研究的基础。

教育科研论文的作用既表现在其学术价值,也表现在其实践价值;既表现在其社会价值,又表现在其个人价值。论文的发表是对作者学术水平、专业水平的肯定。第一篇论文的发表,对一个人来说,不亚于奥运会上“零的突破”,它将成为作者在教学生涯中的里程碑。在自己岗位上默默石沉大海耕耘的教师发表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参与问题研究、学术讨论,促进学术交流,并通过论文的发表受到激励,使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双提高。

⒈通过科研论文向社会表达作者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深思熟虑的观点、意见,启发人们关注与努力解决有关的教育问题的热情与智慧;

⒉通过科研论文与他人交流学术见解,互相争鸣研讨,促进教育学术领域的繁荣及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

⒊通过科研论文拟定过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对于研究者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极其有用的。

研究报告是对研究工作的总结,应反映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它不仅表明研究成果,又说明研究者的观点、立场、方法,反映研究者的专业水平、创造力和研究能力。换言之,研究人员总结研究过程的本身也是研究工作的一个部分,是科研工作的最后环节,通过撰写教育科研报告或论文,可以训练的提高研究能力。好的研究报告应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一个有质量的课题研究如不能以社会所接受的表达方式和文字形式准确地反映研究成果,往往会使整个研究功亏一篑。因

此,每个研究人员都应该了解研究报告的特点和撰写要求,掌握撰写研究报告的方法和技巧。

要当一个好的教师,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水平。而进行教育研究则是幼儿教师自我充实,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因为要进行教育研究就要不断地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又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总结,而这些活动都有利于教师的各种教育能力的提高;同时,进行教育研究,使教师能够注意发现和分析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原来的做法进行反思,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育研究过程中的研讨、总结、交流可以使教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进行教育研究还有利于教师把平时积累的经验系统化,有利于把长期积累的经验提高到理论的高度,这有利于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又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工作和减少实践中的“盲从”和“盲目模仿”。

注意开展教育科研的教师,能够不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一般地说,当有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出现时,当有新的教育改革措施提出时,具有较高教育科研素质的教师能较好地、较快地理解和接受它们,能够避免简单的模仿,而把握住新的教育理论或教育改革措施的精髓,从而将新的教育思想或改革措施,灵活且有实效地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将幼儿教育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把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近年来,在幼儿理论领域出现了一些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可是真正被幼教实践者所采用,并能发挥指导效能的却很少。有时,理论一运用到实际中去就“变了味道”。结果,理论越来越多,体系越来越完善,却无法在实践中找到应有的地位。理论陷入了不能被实践所认可的困境。究其原因,除幼儿教育理论工作者脱离实际的因素以外,幼儿园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素养也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幼儿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素养,一些人不愿意接受背后的思想,习惯于自己固定的教育模式,因而无法评价、选择新的理论,不能创造性地将教育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中。为了扭转这种情况的发生,从目前和长远来看,就要加强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

现代幼儿教育需要的是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而进行教育研究,特别是进行教育科研有利于幼儿教师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培养。

名师不仅要教得好,而且还要讲得好,写得好。只会教,不会讲,不会写,最多也只能算是个二流的优秀教师,是一部教书的机器,而不能算是一流的教师,更不能算是专家型教师。

⒋进行幼儿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幼儿教师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而精神方面的追求较为强烈,荣誉感强,人生价值观念重,特别是当今青年教师,现代意识强,创新精神足,个个追求能干出一番事业。但幼儿教育工作

小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第2篇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总是与生活有所隔离,这样就使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因此我确立了小课题----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通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相关背景从多种渠道中加以发掘,凸现出该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呈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揭示该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认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影响和真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赋予个人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稳定的学习态度。

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3、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

4、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5、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的研究通过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现实环境的关注,从中挖掘与学生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生活教育资源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等过程中,不断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意识及数学学习品质。

三、课题研究原则:

1、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而老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去获得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讨论交流的机会,进而获得数学结论,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这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决定的。

2、实践性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一旦离开了学习实践,学生就不能成为主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3、开放性

数学课堂生活化,就必须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新教材的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和用好开放题,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数学走进他们的生活,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再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走进生活、大胆实践,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探究的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产生数学问题,并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十分重视让学生归纳已有生活经验,并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学生平时常见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再如,在教学“商的近似值”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做一下如“150÷44”一类的除法式题,当学生除不尽时,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数学问题自然产生,再学习“商的近似值”知识,适时地满足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需求。

2、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新知识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必须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从而探索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真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摸摸、拼拼、涂涂、量量,在“生活化”的动手操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

3、走进生活,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2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就必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开展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运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拓宽数学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认知和行为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水平。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时,我就让他们回家观察妈妈平时是怎样做的,这样既容易学会知识又增长了他们的生活的经验。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的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及措施落实 在研究的初级阶段,我发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两者还是有所隔离,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的课堂有新的起色,无论拿到怎样一个内容都知道从生活中找寻它的模型。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课题的实践探索及措施落实:

首先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日时我们切生日蛋糕,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也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其次联系“生活画面”,揭示规律

学生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若能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如我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法”时,创设生活场面,每个学生拿出两个八分之八的圆,先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圆涂色(涂成不同的几份),然后把两个圆重叠,看一下两个圆的涂色部分加起来是多少?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再次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演练

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习得。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基本了解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将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中的情节表演出来,并口头编应用题,解答„„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最后返回“生活天地”,广为沟通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会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生活数学的天地中求新、求美。

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1、加强了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3、降低了教学难度。

4、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5、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

一年来,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

反思一年多的研究过程,我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我的努力下,在“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生活化”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第三,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教师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还远远没有达到。

2、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3、探讨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难点。

4、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如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5、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也是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八、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生活——数学——生活”的数学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

总之,该课题实施一年来,我觉得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了。而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小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第3篇

在以前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英语入门教学时, 我们常采用字母、音标单独教学的方法。学生原有的兴趣渐渐地在这种呆板、枯燥的教学中消失了。在以后的单词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只好在单词后面用汉语拼音标注读音, 于是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有的学生对英语失去了兴趣, 渐渐出现了两极分化。在八、九年级的英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很难跟上教学,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尖子生可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这样几年教学下来, 教师们在这种费时低效的教学环境下感到很疲惫, 虽然整天忙忙碌碌, 可是学生只能教一个单词就会一个单词, 在日常教学中不会进行预习, 缺少对学习能力的培养, 彻底违背了语言教学的宗旨。于是我们便开始思考是否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改变这种费时、费力、低效的教学方法。经过一番对比学习, 我们选定了马承的“小三位一体”教学法, 并立为我县的教科研课题。

二、课题的实施过程

1. 英语字母的教学。

英语字母的教学是由小学数学、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由浅入深展开的。如通过介绍长方形的长a、宽b、周长c、面积S, 圆的半径r、直径d等这些数学知识, 维生素E, 克g, 小时h, 扑克牌中有J、Q、K, 世贸组织WTO, 中央电视台CCTV等这些日常知识, 把一些看似离我们很远的英语巧妙地糅合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来, 充分利用孩子们熟悉的知识来引出陌生的知识, 让他们感觉到原来英语就在他们身边, 一开始就消除了他们对英语的畏难情绪, 让他们真正感到英语好学。第一课就这样轻轻松松地学完了26个英文字母。第二天出人预料的是学生说出了许多我都没有注意到的小知识, 如“林河XO”, 小孩帽子上的“OK”字样, 还有上学路上路标中的“6KM”, 整个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自己周围的知识, 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成就感, 对于今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个锻炼。

2. 音素教学。

音素的教学采用掐头法、去尾法、对比法和字母组合记忆法。

所谓掐头法学音素就是在读辅音字母名称音时把其第一个音去掉, 余下的音即为该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 通过此法学习的字母有F、L、M、N、S和X。如F[ef]去掉[e]余[f], 在单词中f就读[f], L[el]去掉[e]余[l], M[em]去掉[e]余[m], N[en]去掉[e]余[n], S[es]去掉[e]余[s], X[eks去掉[e]余[ks]。

所谓去尾法学因素就是在读辅音字母名称音时, 去掉最后一个音, 余下的音即为该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通过此法学习音素的字母有B、C、D、J、K、P、T、V、Z, B[bi:]去掉[i:]余[b], C[si:]去掉[i:]余[s], D[di:]去掉[i:]余[d], J[諨ei]去掉[ei]余[諨], K[kei]去掉[ei]余[k], P[pi:去掉[i:]余[p], T[ti:]去掉[i:]余[t], V[vi:]去掉[i:]余[v], Z[zi:]去掉[i:]余[z]。

所谓对比法学音素就是对于某些音素的读音与汉语拼音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它们的异同来有效地学习英语音素, 减少其难度。通过对比法学习音素的字母有G、H、Y、W、R, 字母组合记忆法学习音素就是把一些经常在一起发音的字母放在一起来记忆学习其音素, 通过此法学习音素的字母组合有sh、ch、ck、qu。五个元音字母a、e、i、o、u的音素通过其在开音节、闭音节中的读音来学习其音素, 在开音节中它们分别读为[ei][i:][ai][藜u][ju:], 在闭音节中分别读为[覸][e][i][蘅][蘧]。在学习音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方法都要给学生展示大量的符合此法的单词。

在教音标时, 教师要告诉学生音标是音素的书面符号。学习音标的过程是建立在音素的基础上的, 通过复习每个音素来引出其书面符号———音标, 12个单元音的记忆方法为:[覸][e][i][蘅][蘧][u][藜][i:][蘅:][ɑ:][u:][藜:]。八个双元音的记忆方法为[ai][ei][蘅i][i藜][藓藜][u藜][au][藜u]。二十八个辅音音标的记忆方法为[b][p][m][f][d[t][n][l][g][k][h][諨][t蘩][蘩][廾][r] (模仿汉语拼音顺序记忆) ;[s][z][夼][奁] (读音相似) ;[j][耷][v][w (与日语音似) ;[tr][dr][ts][dz]。在学习音标时需要注意向学生展示大量的音标来强化记忆。

三、试验结果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所学知识的考试, 考试结果如图所示:

结果分析:本次考试总人数为122人, 最高分为满分100, 最低分为71, 试题难度中等偏上, 96%的学生达到了教学要求, 全部能够进行独立的单词拼读, 为以后学生进行自己预习奠定了基础。

四、反思

利用七年级开学初的半个月时间进行语音、音标和单词拼读的教学, 让大多数学生掌握好音标, 然后把七年级第一学期教学的重点放在单词拼读教学上, 所有教学项目都应紧紧围绕这一重点进行, 使至少90%以上的学生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基本做到能正确熟练地读出符合读音规则的单词, 能借助音标正确读出不符合读音规则的单词。这样可使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而使教师在单词教学上少用时间, 学生自己就可以拼读单词。

“小三位一体”英语教学法体现了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承.马承少儿英语.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

[2]雎文龙, 冯忠汉, 廖时人编著.教育学, 2009.

"环保小课题"研究报告 第4篇

一.编题小组。根据调查,结合百分数的应用,编写了以下二题,供兴趣小组的活动使用。

1.我国森林面积为1.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世界森林总面积有多少亿公顷?

2.世界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而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百分之几?

二.实验小组。从树枝上摘下5片叶子,通过测量和估计,它们的面积分别为15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12平方厘米、20平方厘米和18平方厘米。设问:

1.平均每片叶子的面积是多少?

2.假如这棵树有10000片叶子,并且每25平方米的树叶能在一天释放出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要的氧气,请问:这棵树可供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吗?

三.计算小组。(1)算出平均每片叶子的面积是:(15+16+12+20+18)=16.2(平方厘米)。

假如这棵树有10000片叶子,那么绿叶的总面积是:

16.20000=162000(平方厘米)

162000平方厘米=16.2平方米

16.2平方米<25平方米

计算结论:这棵树不可供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

(2)解答编题小组的两个题目:世界森林总面积为: 1.34.9%=35(亿公顷);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8.61.8=11.98%。

四.调查小组。通过调查得知,现在好多餐馆都用一次性筷子。1家餐馆1天大约用200双一次性筷子,而1立方米树木可以生产45000双一次性筷子。

调查结论:照这样计算,1家餐馆一年要用筷子20065=73000(双),消耗掉树木730005000≈1.62(立方米)。

五.推理小组。根据以上数据推理:中国现在每年生产大约450亿双一次性筷子,如果我们以每根筷子长15厘米计算,把中国人每年用掉的筷子一根一根地接起来,可以绕地球多少圈?(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大约是40000千米)

450000000005000000000=337.5(圈)

推理结论:把中国人每年用掉的一次性筷子接起来,可以绕地球337.5圈,大致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

六.网络小组。网上搜索得知世界森林覆盖率: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瑞典54%、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中国16.5%。

网络搜索得出结论:我国森林覆盖率偏低。

七.研究结论。一次性筷子是树木做的,如此使用这么多的一次性筷子,要砍掉多少棵树来做筷子呀!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后果是,森林将遭到破坏,严重的将导致水土流失,引发洪水。自然的警钟告诫我们:要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森林。

八.研究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建议:

1.寻找一种既不破坏森林资源,用后又能自己降解的材料作为一次性筷子的替代品。

2.工商、环保部门加强监管,杜绝一次性筷子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3.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让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从而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小课题研究报告 第5篇

农安县第四中学

“贫困生心理教育研究”报告

农安四中:孙逊

一、研究目的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做到了以人为本,但是在重视品德和智力培养的同时,却轻视了心理素质的训练,而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来将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对贫困生心里的健康,确定了以贫困生心理教育为内容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意义

目前,我校学生大部分是住宿生,贫困生较多,但这些同学多数是学习用功,成绩较好,他们因为种种家庭贫困状况而产生自卑心理。造成孤僻性格,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出现种种问题。表现为焦虑、攻击、退缩、固执等各种消极情绪反应,造成了他们不健康的心态,应先了正常学习,而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从容的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以至于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得到长远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因此,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培养有着健康人格的一代代新人。另外还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是班级管理更见成效。基于以上种种情况,对贫困生心理教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对象及内容

研究对象是现在一年一班的贫困生,因为这个班的贫困生占得比例较大,具有代表性,以这个班为研究对象,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结果,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贫困根源的调查与研究

2、贫困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

3、贫困生心理教育方法的研究及运用

4、贫困生心理转变情况的跟踪测试及应对措施的应用

5、对贫困生心理进行有效教育的有关实践活动的研究

四、各项研究达成的目标

形成有关贫困心理调查报告:建立跟踪调查档案,编写出心理教育读本,研究出解决贫困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制定出一些能让贫困生心理适应或得到释放的活动方案,撰写出有关贫困生心理研究的论文。

五、主要研究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针对一个班级的贫困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按贫困程度编号入册,建立个人档案,然后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弄清楚他们的心理特点,在通过书籍、网络或调查访问等多种渠道搜集筛选信息,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寻求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及时进行疏导,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和价值观的引导,给予足够的关爱,进行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定期进行心理测试。总之,我们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真正让学生得到效益,让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六、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0·8——2010·9)

2、实施阶段(2010·10——2011·5)

3、结题阶段(2011·6——2011·8)

七、预期研究结果

1、通过研究,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做到了解并能最终给予解决,是他们顺利走上健康之路。

小课题研究报告 第6篇

“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研

——课题研究报告

官庄中学学课题组

执笔:明德彬

各位专家、领导:

我们小组研究的课题是《“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研究》。2011年9月开始,我们小组申报了这一课题,一年多来,课题组全体成员能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深入“读中感悟,悟中积累”的教学策略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将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缘由

初中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的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初中生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对语言的学习主要习惯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而初中生由于本身的年龄特点,思想易分散,自我参与意识差。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费时多而收效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不重视抓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和情感熏陶,把大量时间花在繁琐分析上,花在应付考试上,课堂上,尽管千姿百态,但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不仅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而且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学生个体从接触语言学习材料到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内化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并形成语文能力必须是主体亲历的“感知——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学生主体学习语言的方式是外在“读”与内在“悟”统一的心理活动方式。从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内在机制、心理活动看,学生要获得的对语言文字的吸收与运用,实现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内化,必须有学生主体真正参与的积极的实践活动。这一主体实践活动不仅是外在表现于读的语言学习活动,更是内在体现为“悟”的心理活动,即对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蕴含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方式方法的整体领会,这种心理活动方式更体现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初中生身上。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研究》,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加强理论研究,了解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新理念成果,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提升课题研究的整体水平。

2、行动研究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遵循“计划-行动-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反思”的研究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从问题形成子课题,从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形成“读中感悟,悟中积累”多种课堂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课题自2011年12月立项以来,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围绕研究主题,按照课题预设目标、研究内容和实施策略,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研究工作,迄今课题研究进展较为顺利。现将我们具体的实施措施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由总课题研究小组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全校初中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对什么是有效教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和策略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研究方案的调整、研究假设的修正、研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朗读,以“读”为主线。读是语文教学常用而重要的方法,也是主体自身的语言实践活动主要方式。扎扎实实读好每一篇课文,确保每一个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每次读要有明确的要求。朗读训练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要有不同的要求,要体现渐进的过程,要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重在让学生在尝试性的读中感知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读、讨论、质疑精思,领悟语言文字内涵;启发学生揣摩品味,体会表达方式,掌握读的方法。

3、多种教法结合,“读”中求悟,整体体验。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活动过程“悟”,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如: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借助表演、转换角色、看图训练、思维训练、说话训练、让学生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让学生在“悟”中自得。

4、读说结合,读写结合,迁移创新。围绕重点、特色赏析、辅导训练、拓展运用,教师设计的练习,要富有创造性,要让学生在运用新知的过程中,去展示、去表现、去创新,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玫动机。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阶段性成果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意味。当前,在实践和推进新课标的新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切实有效的朗读指导,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年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就“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研究进行了研究,现汇报如下

一、品读,激发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初中生来说还是他们的薄弱环节,要求他们能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采用适宜的朗读方法,以便充分表达文章所包含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确实不容易。因此,在品读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1、扣响情感和弦,进行“心灵诵读”

“心灵诵读”就是边读边体会句子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然后用合适的情绪把它读出来。这样的朗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诵读使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的对话。它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师生与文本的情感“交融”,体现以朗读为主线,感悟为核心的阅读方向。例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当读到“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我轻轻扣响学生的心灵之门:“你们想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读这一小节呢?”很多同学都说用“难过的心情”来读。因为西西失去了双腿,小朋友游戏时,他只能静静地坐着;小朋友奔跑时,他也只能静静地坐着……,西西是多么可怜。我又引导:“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我们也希望西西振作起来,快乐起来,坚强起来,让我们朗读时,把希望传递给西西吧!”朗读时,淡淡的忧伤中让人感受到阳光和温暖,希望与热情。这份情感体验是多么珍贵。这份美好的朗读,渲染了课堂。再如教学《王小二》一文时,其中有个句子“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英雄王小二。”我让同学们读句子后问:“你们读句子时,有什么感受?”有的说:“我觉得难过!”我趁机引导:“难道你们仅仅感到难过吗?日本侵略者惨杀了我们无数中国百姓,他们犯下了滔天罪行!”学生的情感波澜被掀起,再次诵读时真是声声动情,仇恨之火瞬间在心中涌动。诱发情感体验进行心灵诵读,是一种方法的获得,是与文本共鸣的奏响,是一朵盛开在课堂上最美的花。

2、创设情景语言,启发多元化赏读。

一般说,在作品形象性语言描绘的地方,在触动学生情感,产生情绪态度的地方,在语言内涵丰富的地方,应是引导学生多元化赏读的“路径”,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连接点。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教师这样引导:“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聆听其嘱咐。”“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来品味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残烛之年的景象,让我们边读边想象。” 教师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多元化赏读,使朗读变得美好起来。一遍又一遍地读,学生并不乏味,因为学生赏读的热情一次又一次被激发。

3、抓住重点词语,诱导理解悟读。

读书时,如果学生先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将词语融汇到句子里,自然就能读出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的那份情,那份美。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其中有个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教师抓住“到处”一词,引导学生想象乌鸦为了找水喝都到过哪些地方,进一步体悟到乌鸦找水过程中的辛苦。品读句子时,学生很自然地放进了情感去读。《爬天都峰》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教师抓住“终于”一词引导理解,学生从中体悟到爬天都峰的不容易。品读时,自然地读出了味道。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悟读,其实就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抓住了整个句子的情感基调,使品读水到渠成。

二、演读,促进生活体验。

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惟妙惟肖的体态语言辅助,促进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在演中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意味,读出感情。

1、创设动作演读:指导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生活情景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如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时,通过做动作演读,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去,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数房子,从而发现新房的美。教学《拍手歌》时让学生边拍手边读,不仅增强了读书的情趣,也读出了韵文的节奏美。“该怎么办呢?”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小朋友不管是做出摊开双手表示无奈的样子,抑或是摸着脑袋不知所措的神态,还是拍着小脑瓜思考的表情,都是那么有趣。在演读过程中,学生也能深入感受到焙茶手劳动的艰辛。

2、角色体验演读:教师通过再现文中的相关情景,利用“角色”这一触动学生情感点,让学生亲身经历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感受,在演读的过程中,引起共鸣,在共鸣中动情,升华体验。如《从现在开始》一文富有儿童情趣,叙事情节吸引人,朗读指导的重点是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读狮子的话,可适当模仿帝王的口气,读出至高无上的感觉;读猫头鹰的话,读出他的神气;读袋鼠的话,读出他的激动;读小猴子的话,读出他的机灵、干脆。

3、运用生活实践演读:语文源于生活,语文学习也是为了服务生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进行生活实践,语文教学更能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应用的实效性。在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在学生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石头的样子有了一定了解后,让学生表演读。要求:像导游给游客介绍一样朗读,最好是背诵。再让学生扮演导游,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介绍给大家。再如《比尾巴》一文,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在读问句时,教师引进“播音员”这一生活角色,让学生以播音员的形式朗读六个问句。教师这样引导:比尾巴大赛分为六个项目,分别是什么?哪位“播音员”来给我们报这六个项目?通过朗读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朗读热情大大提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想象读,增强思维体验。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生长有丰富想象的翅膀,在朗读中,教师善于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思维体验,提高综合素养。

在朗读中联想: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从读到的字句,联想到与其有联系的经历,由一件事联想到其它事,联想到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条小鱼在乎!”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在乎吗?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库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在朗读中再现:在朗读的过程中,一边读“话”,一边想“画”,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楼台亭阁如同仙境一般。”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仙境”是什么样的?学生就会在头脑中浮现出从影视里看到过的画面,在想象中读书,就仿佛置身于北海的楼台亭阁之中,能读出如幻的梦,飘飘欲仙的意味来。又如《登山》一课有这样的文字:“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开始反射出耀眼的亮光。山顶上的雪刹那间变成了粉红色,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开始闪烁着光芒。好象有谁在指挥似的,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阅读这样的文字,教师不能只限于解读句子的表层意思,必须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美妙的大自然图景,在读中进行思考和感悟。把作者描绘的不在眼前的事物合理地推想出它的具体情景,这样理解文章时就会更加生动,感人。朗读,虽不是课堂的唯一,但它是本,是源。无论怎样指导朗读,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练就读书本领,最终在读中积累,悟情、得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五、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课题组教师所掌握的教育理论还不够全面,立足本课题的拓展性研究和深入性研究不够,综合应用各种理论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能力急需提高。

2、课题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我们的研究还较肤浅,有的教师由于对评价课题缺乏整体构思,对承担的职责、具体任务还不很明确,把课题当作任务,被动执行多,主动研究少。、课题研究中还有许多新生发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班级学生较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对学生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也应是多元的,但在评价中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而教师给学生评价时,很多带有情绪化的因素左右着评价的结果,到底如何克服这种现象?

4、对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提炼出规律性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5、此外,与其他课题组之间团队协作攻关的制度和措施不完善。

课题研究报告

“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

研 究

上一篇: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创设下一篇:宁波市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