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07-20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3篇)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古诗简介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翻译

去年冬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赏析

此诗的创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而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则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从这扇门里望去,只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彼此相互映衬的绯红。

今日再来此地,那丽人已不知所踪,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

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赏析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创作背景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下片则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崔护

崔护(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注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一个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今”。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赏析

此诗的由来,是因为一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以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所载最早,最详。原文如下:

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花木丛草,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盻而归,尔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院如故,而已扃锁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崔惊怛,莫知所答。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老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4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翻译

去年春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看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得分外红润。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

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不知:一作“秖(zhǐ)今”。

去:一作“在”。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赏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下片则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后世影响

此诗及其本事很有传奇色彩,欧阳予倩先生曾就这个故事写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这首诗流传甚广,而且在以后的诗词中也累见其痕迹。比如:“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晏几道《御街行》)再如:“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华《瑞鹤仙》)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后来人们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c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赏析:

此诗的由来,是因为一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以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所载最早,最详。原文如下:

《长干行》《题都城南庄》赏析 第3篇

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此诗,我们完全可以从文字出发作如下合理解读,人物:一男一女(君、妾)。地点:江水中(停舟)。事情:女的主动与男的答话(问君家)。这话的内容就可作一些发挥了:女的可能老远,也可能多次划船在江面相遇,产生好感,忍不住靠近,那怎样靠近呢?终于找到了一个话题、借口,于是女的向男的发问:君家住何处?素不相识突然问起家住哪里,是否有些唐突和轻率呢?于是她不让男的回答,马上自己说出自己的住处:“妾住在横塘”。这里就有了很多潜台词,她告诉对方自已的住处,既是怕对方不回答,打破尴尬,同时还可以暗示男的:你如果对我有好感,有了具体地址,可以去找我,我对你有好感,不然我为什么向你透露我的住处呢?但突然之间又觉得与一个陌生男子透露有失尊严,应找个理由开脱,停船相问的原因是:“唯恐是同乡”。这样的理由很说得过去,不失身份,不尴尬。如此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女孩的形象:大胆、勇敢、活泼、聪明、机智、天真、可爱、纯朴。在这些基础上再作进一步想象,靠岸后,男孩真的去横塘了,女孩的大胆、率真终于赢得了爱情。

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不仅如此,在简约的二十字中,诗人使用了口吻传神,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的把女主角的年龄娇憨天真的语气反衬出来了。这是一首很具情节性和戏剧性的诗。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们同样可以作出一番想象,去年的今日诗人从此地路过,正是一个春光无限的日子,门前桃花怒放,粉红一片,且一位妙龄女子倚门而立,或绣花或嘴里正嚼什么。人面如桃花,桃花如人面,如锦上添花,背景与人交相辉映,这是旅途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的表现出了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或许他们两人目光相遇感应到了什么、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语言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奇遇太美好,让人割舍不下。第二年春天诗人不能不勾起回忆,情节之下,忍不住又去重寻故地,重温去年艳遇。今年呢?可时间是春天,桃花也开放艳丽,也同样是此门中,可人物不在,这使诗人扫兴、失望。可既不便去问,也不便去寻,只能无奈地看着桃花在春天里更灿烂。也正因为更灿烂,才更衬出失落无奈,桃花依旧,而人事不依旧;桃花笑春风,而人不笑春风。这一“笑”-最传神,有自嘲,只空有背景而没有主角,没有灵动的人。“人面不知何处去”又可作很多推测,可能去洗衣,可能在做饭,更多的可能是已嫁他人。为什么桃花能再度灿烂,而人为什么要不在,再不复得,不能如愿?

四句诗简约的二十八个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旅途艳遇,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才有“去年今日”已暗示今年今日,肯定不似去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花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有剩下门前的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好事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的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了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回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这首诗也是很具情节性和戏剧性,不但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还向人们昭示了一种人生的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的事物,而当自己有意去追述时,却再也不可复得。

这两首抒情诗都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情节,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张力,截头去尾,突然主干,又很像戏剧。题材是那样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故事中具有无限情趣。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4篇

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朝代:唐体裁:七绝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1、都:国都长安。

2、人面:一个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译文】 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门中,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分外的`艳丽绯红。

题都城南庄改写 第5篇

那年那天,你的容颜始终铭刻在我心里,你与那时的春天,一同激起我心中的涟漪……

清明,都城南庄在春天里静静躺着。阳光化作一层薄纱,披在开得正艳的百花上;有几只彩蝶结伴在花丛中穿来逛去。寻春的诗人正站在一扇浅绿的门扉前轻叩。

门扉轻启,门后是一张少女的脸:巧笑倩兮,微掩朱唇,脸上泛起一丝羞怯。他羞红的脸宛若盛开的桃花;她唇翕的动了一下,欲言又止;她那藏着深情的眼睛,胜过千言万语;她轻抬素手,柔柔地摘下一瓣飘落在衣领上的.桃花;她离去,款款转身,佳人最后留下的背影,胜过百花万千娇媚。

诗人凝视着她离去的方向,久久不肯离开,仿佛在这世间的美好都被她带走,封印在令诗人悸动的回眸中。

又是一年清明,又是故地都城南庄,又是百花齐放。而那扇柴扉却是久叩不开。去年开门的姑娘,盛放在我心间的桃花,那个心念念的人儿啊,她去了哪里?她会寻到她所求的幸福吗?

诗人无比惆怅地立在门前,看着墙外的桃花,依旧如少女羞红的脸,于春风中绽放。一只黄莺立在枝头轻唤几声,它可知道少女的信息?

读《题都城南庄》有感 第6篇

那年正值清明,博陵人崔护独游长安城南,见一家桃花绕宅,便叩门求饮。门内女子予以饮,两人一见有情。可到明年此日,崔护又寻至此地,桃花如初,门墙如故,却独独不见了主人。于是他就在门扉上题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两句是诗人的心事,是藏在彼此心中的好感与欢欣。那是一个只要见了便能让崔护朝思暮想的姑娘,是个可以“思而得之”的佳人。然而命运总是故意与有情人作对的,一心想要重温旧梦之人总会梦碎在时间的拷问中。诗的后两句,去年与今日,有同有异。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佳人不见。

诗人伸出多情的手,却只握到了一掌冷雾。

这时,我又想到了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好一个洛阳城东暮春的景色,繁华的洛阳盛开着艳丽的鲜花,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然而时光易逝,此时的洛阳已是落花季节,桃李纷飞,不知飘向何处。那个姑娘面对漫天飞舞的落花心中生出无限感慨,她感慨的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红颜易老与生命无常。

时间无情,花败了,可以再开。每年一度,时光轮转,人却只能往前走,没办法停留,也不能回头。

无可奈何桃花落,不曾相识人未归。崔护和那位美丽的洛阳姑娘,都为自己情窦初开的那个人而痴情至深。他们思,思那时两情相悦的快乐;他们执着,为伊消得人憔悴。

四月里的桃花,无奈地笑了,笑的是自古痴情人的执着。

读《题都城南庄》有感 第7篇

没想到短暂相聚之后又要分别?钩月清寒叹华凉,煮酒云烟袅袅扬。那刻,雨已停,留下了遍地泥泞。步履轻轻如是我的方向,能否给一个先兆?我仅仅是等待了将近200个夜晚我就快要崩溃了,于是,我开始迫不及待的想要寻回我的爱情。一萧一剑,一生一世。

又是一个“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故事,却令千年后的我们“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乍想此诗能勾出人们数不清的情思,不因诗人手法的巧妙,而是诗中二人的多情怅惘,想见与不能见,只剩思念,只有不变的春风桃花,再没有当年那艳若桃花的人的情结,让愁思涌上读者的心尖。记得徐再思言道: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也犹记张爱玲笔下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总会有一个人一直在灯火阑珊处等待着你,直到人海中的你徐徐而来。然后转身离去。在该遇见时遇见,在该离开时离开。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但愿同展韶华锦,挽住时光不许动。

题都城南庄作文1500字 第8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根据以上诗歌内容,改编为一独幕剧。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桃花缘

原着崔护改编程翔媚谢爱玲廖嘉华高勇等

清明四月,淫雨霏霏,片片桃花随风摆舞。如此美的景象却使崔护心生感慨,只因考场失利。崔护信步走来,不想来到一院门前,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崔护(扣门)春还在,桃花盛开,想必户主是一个爱花之人。

姑娘(自门隙窥问)谁耶?

崔护寻春独行,口渴求饮。

姑娘(害羞开门)找我爹的吗?他今日不在家里。

崔护(摇摇手)哦,不是。我只是路过此地,口渴难耐,想讨一杯水喝。

姑娘以杯水至,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护敢问姑娘家中还有何许人也。

姑娘家中只有家父与小女。

崔护哦(环顾院内,不觉叹息)

姑娘公子缘何叹息?

崔护唉,小生姓崔名护,本想考取功名,好为朝廷效力,也为祖上争光,孰知名落孙山唉!

姑娘难得崔公子一心为国,事即如此,也不必伤心,来年再试即可。

崔护多谢姑娘指点

崔护起身,转望四周,只见满院桃花盛开,地上已有花瓣散落,拾起一片,再看看姑娘,不觉笑容满面。

姑娘(端茶送至)崔公子请用茶。

崔护(目视久之,接过)多谢!

姑娘农家蔽舍,无家佳肴可待,多见凉。

崔护(含情注视)能与姑娘相见足矣。

姑娘(羞涩地)农家小女,不知礼仪,让公子见笑。

崔护见这院中桃花艳丽,就象姑娘一样惹人喜爱,真是世外桃园。

姑娘多谢公子夸奖,这院中桃树是我父栽种,今日公子来到使寒舍争辉,不胜荣幸!

崔护(望望桃花,再注视姑娘)好个不胜荣幸,今日我拾几片回去,以做纪念,也许明年

姑娘公子乃读书之人,若有机会愿听指教(说完羞涩地望一眼公子)

崔护心中早有意姑娘,听此话不觉心中暗喜,早已没有先前的苦闷叹息,于是准备起身告辞

崔护今日天色不早了,我也该赶路了,多谢姑娘款待,今后定当来谢。(拱手)

姑娘(作辑,目视公子)公子走好

崔护姑娘请留步(辞去)

姑娘送至门,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院中飘零的桃花在风中渐渐远去。

时光荏苒,又是一年桃花开,崔护已金榜题名,仍然是暮春时分,桃花依旧盛开,崔护故地重游,到此门前,门紧锁。

崔护(以手磕门)屋内有人吗?(无回应)

樵夫此院主人已许久不在此地

崔护请问他们多日回来

樵夫(微摇头,望远方)水流知远方,云深不知处。

崔护望着紧锁的大门,从门缝中看去,院中的桃花又是满地时,然而已人去楼空,不觉感伤袭上心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物是人非,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于是提笔在门眉作诗一首,名曰《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读古诗「题都城南庄」有感 第9篇

今天天气不好,外面下着蒙蒙细雨,不得出行。静坐家中,便翻阅了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深有感触。

原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的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

这首诗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包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

崔护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飘逸,喜欢独来独往,偶尔偷闲出游。崔护考进士落地,心情烦闷,这一年的清明时节,适逢一个难得的晴朗天气。屋外桃红柳绿,蝶舞峰飞。清风微拂,春意袭人,午后春风暖照,深为春的气息所感染。苦读不知春意浓的他,顿感身心清爽。一路远行,看不尽的红花绿柳,春山春水,他肆意享受这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微风吹来,清香绕人,让人疑是误入桃花源中。适逢口渴,便叩门求饮,不一会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旧地重游时,见墙院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

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百万人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叙述了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此诗设置了两个美好背景,寻春艳遇,与寻春不遇。读罢此诗,如亲临其境,仿佛看到诗人,艳遇时那高兴的情景,少妇的纯真和灵秀,宛若一朵春风中的桃花,一份娇羞,把它点缀得更加动人。姑娘的美丽无不令人心动,使人心动神摇的情状,跃然纸上。可见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有一种无比激动的心情,和欢乐的情愫。

重寻不遇时,则令人感慨,写得回环往复,曲折尽致,赋予传奇色彩。

题红叶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0篇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翻译

流水为什么去得这样匆匆,深宫里却整日如此的清闲。

我殷勤地辞别这一片红叶,离开这好去到自由的人家。

注释

深宫:宫禁之中,帝王居住处。

尽日:整天,天天如此。

谢:告,嘱咐。一说意为辞别。

好去:送别之词。犹言好走。

赏析

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一个少女长期被幽闭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候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就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它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离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尽在不言之中,可以不言而喻了。《题红叶》诗中的“到人间”三字,含有极其复杂的感情,这里,人生的要求、祝愿、遐想、幻梦是融合在一起的。总的看来,《题红叶》诗之空灵酝藉,言简意长,给人以玩索余地。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评李白的《玉阶怨》说:“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这话也可以移作对这首《题红叶》诗的赞语。

榴花/题榴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1篇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翻译

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初结的小果。

可惜此地没有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艳艳的榴花只好在苍苔上散落纷纷。

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勾画出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后两句点明地点,表明石榴花无人游赏以致美景寂然零落,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并在描摹客观景物中寄寓着人生哲理。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既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此诗前两句写景状物,后两句抒发感想。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但花开得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题齐安驿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2篇

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

【前言】

《题齐安驿》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描绘了四幅各自独立的画面,展现了齐安驿春天的山川风物,显示了春天蓬勃生机及诗人对春天的赞赏,意境浑融,兴寄高远。

【注释】

⑴齐安:在湖北麻城西南。

⑵日净:日光明净。染:被色彩晕染。

⑶暄:暖和。薰:草木发出的香气。

⑷梅残:残存的梅花。

⑸一川云:一大片云。传:这里指长条的麦垅。

【翻译】

日光明净,照着远处的山峦,仿佛是谁用画笔作了晕染;春风暖洋洋地吹着,草木蒸腾,发出阵阵清香。路边的梅花,正把残存的几片雪白花朵摇落;一垅垅麦子,蓬勃地生长,好像是一片绿色的云不断上涨。

【鉴赏】

诗由四幅独立的画面来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山川风物图,含有浓厚的生活意趣。这种四合一式的绝句写作法,已见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到宋代方才被普遍运用。

第一句写晴山,日光明净,山色好像是画家用画笔晕染出来一样。日净,是写太阳,也是写天空。天上没有云,所以日光明净,蓝天便成为诗人特地给山配上的广阔背景。因为是春天,山上草木茂盛,在阳光的照耀下,又缭绕着薄薄的烟雾,便显得深浅浓淡不匀,仿佛是画笔涂抹而成。“山如染”三字,十分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生机勃勃的状况。第二句写草木。给大地带来春色的,除了春日,便是春风。上句写春日的作用是通过视觉来表现,而春风因为是难以捉摸的,无形的,所以换用感觉来描绘。春风给人的感觉是暖洋洋的,于是草木受到暖风的吹拂,蒸腾出阵阵香气,扑向人们。这两句,写日丽风和的醉人景况,显示了春天蓬勃生机及诗人对春天的赞赏。

后两句,各捕捉眼前景致,进行描绘。第三句述残梅,诗人对梅花冲雪冒霜的精神已多次赞扬,目前春已到来,梅花便早早凋谢,只剩下数瓣花片,在春风中似雪般飘落。这句是以梅衰衬托春色的秾丽。第四句写麦,是众口交誉的神来之笔。写麦子在春天长得快,本不足奇,奇在诗人以“一川云”三字来形容,以“涨”字作呼应。对这句诗的理解,大多数人认为是说麦子迅速上长,使得溪畔麦垅之上的白云也为之上浮;又有人说是麦子与天上的云一起倒映在涨潮的春水里。这些解释都没有真正领略到这句的意思,原因是解诗者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所以对“川”字黏得太死。“云”在这里不是实指,与上句“雪”字用法相同,诗首句已说“日净”,自然不会有上涨的“云”,这句是说,春天时,麦子拔节,一天之内,可长数寸,蓬勃之势,犹如一川绿云,腾腾上涨。

狱中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3篇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古诗简介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诗作,是光绪二十四年(18)戊戌变法后作者在狱中所作。诗中表达愿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翻译/译文

望门投宿别忘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注释

①望门投止:意为在窘迫之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以求隐存。语出《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固迫遁走,望门投止。”张俭,东初为东部督邮,因上疏弹劫宦官侯览图谋不轨,反被侯诬为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尊重他的正义行为,都冒死接纳他。诗人借此想到康.梁出逃,一定也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投止,投宿。思,思慕。

②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后隐身酒店当酒保。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

③我自: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精神。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④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指出逃或死去。留,留下或活着。指政变发生时留下的王五。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赏析/鉴赏

4月2日《人民日报》第十二版发表赵金九先生《“去留肝胆两昆仑”新解》一文,认为该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意指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的事件中“去”之康有为、梁启超与“留”之谭嗣同自己无论去留与否,其行为皆肝胆昆仑云云。本人认为赵金九先生的观点及其文中所引述的其他人的观点,都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我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南庄村支部书记心得体会07-16

中国历代王朝都城变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09-10

上一篇:德育主任的必备素养下一篇:于语文考试的反思作文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