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乌塔》教学设计

2024-06-24

7《乌塔》教学设计(精选7篇)

7《乌塔》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要求

1 会认本课的生字“漱”“萨”“腊”“逻”“辑”。

2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的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

重难点

关键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的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课时划分

一课时

7《乌塔》教学设计 第2篇

1、认读6个生字,以及“洗漱、惬意、反驳、逻辑、筋疲力尽、电话号码”等词语。

2、读懂课文,学习乌塔自立自强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看图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欧洲地图。

2、有一位14岁的小姑娘经过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筹划,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这个小姑娘就是课文的主人公――乌塔。(板书课题)

二、预习探究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可查字典、词典。

2、赛读生字词:洗漱、惬意、电话号码、反驳、逻辑、精疲力竭。

3、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4、四个同学组成小组;每个学生朗读一遍课文,

大家对出现的问题给以纠正;讨论乌塔是一位什么样的小姑娘。

三、品读体验

1、乌塔是一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德国小姑娘。再读课文,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乌塔独立生活的意识。

2、读读议议:

a、在初次见面的部分,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乌塔做事有生活经验,从容不迫?

b.在地图上找出乌塔在欧洲游历的地点,读读、议议乌塔为什么不怕危险?

c.分角色朗读“我”与乌塔对话的部分,体会乌塔的自主意识。

四、拓展延伸

1、乌塔的哪些话或哪些做法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见解。

2、说说自己打算从哪件事做起,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父母听;和父母商量,先从哪些事做起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把课文第二部分变为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文中的乌塔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些,使用好教材,这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教学时,一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我们不能象乌塔那样一个人跑出去旅游,那样很危险,万一出了事怎么办?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而且有的学生还举了小孩被拐被骗的具体例子加以说明。是啊!安全重于一切,做没有安全保证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这的确难住了我。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我该怎么办?

我没要求学生围绕“能不能象乌塔那样一个人出去旅游”的问题展开讨论,而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反问:“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可乌塔有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呢?还有,课文围绕十四岁的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个问题都讲了哪些事?你对这些事又有什么看法呢?”接着,我组织小组继续自学讨论。学生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帆船,眼前忽然开朗,思路一下子开阔。结果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实际谈了许多见解,真正形成了人与教材的对话。如:乌塔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是如何做准备工作的?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读了大量的书籍以了解欧洲各国基本情况,在家设计好了旅游路线,做好了周密的考虑,还利用每个周末的时间去挣钱准备旅费等。她这种持之以恒的顽强自立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她即节约又大方,即对自己负责又关心他人。她对自己的路费精打细算,可给亲人买礼物却很大方;为了安全起见,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电话,以备求助。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定时给家里人打电话,寄明信片。她这种考虑周到、有备无患,心里有着他人的品质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最后我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虽然下课铃声响了,但我知道,这节课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是无限的思考。

这样,我对教材的灵活处理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学生不仅有话可说,对教材有较好的理解,语文能力得到了训练,而且能凭借教材多角度思考,不断延伸,进行深层次地思考,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7《乌塔》教学设计 第3篇

崔允漷教授说,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要求所有教师教学标准化,也不是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简单对应。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教学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体现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否则,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笔者

作浅薄的演绎。

《乌塔》是人教版教材四上第七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文章故事性强,许多教师认为这样的课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篇章结构都没有什么语文味的教学价值,让学生自己读几遍就完事;有的教师定位在让学生了解乌塔的成长历程,培养独立意识;也有的教师在读通课文后就要求学生进行论辩活动,旨在培养论辩能力。孰优孰劣,不能就事论事,应该首先考虑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有三种价值取向:第一种

张晨瑛

价值取向是传授语文知识,第二种价值取向是发展语文能力,第三种价值取向是培育人文精神。教育发展至今,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语文教学应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感、思维和情感。这应该已成共识。那么语文教材是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仅仅是个重要凭借,叶老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凭借这个例子练就学生熟练的阅读和写作技能。

那么,《乌塔》这样看似没有语言发展点的课文到底可作什么例子?作为语文教材的价值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基于课程标准去把握教学的目标,将教学内容具体化为学习目标。

《乌塔》叙述具体清楚,重点段凸现,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主人公乌塔的所作所为,而且她的特立独行与中国孩子的传统观念相冲突。这样的行文特点就为语文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凭借。凭借课文内容,“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另外,基于《乌塔》是第二学段的课文,根据学生语言学习的需要和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第二学段的语段教学十分重要,它是介于词句教学和篇章教学的过渡环节,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是关键的枢纽环节。

于是,《乌塔》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为:(1)通读全文,概括故事内容,掌握概括方法;(2)运用文中观念与现实的反差,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的阅读见解,初步培养阅读思维能力。

基于这样的目标,如何设计能促成目标达成的言语实践活动?笔者认为,还是要以课程意识为观照,从基点出发,考虑活动形式与目标的一致性问题。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板块:基于概括能力培养的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四年级是训练运用方法概括段意的起始年级,概括段意的方法主要有合并法、要素串联法、题目扩展法、取主舍次法、摘录句段法、关系梳理法等。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容易概括,可以引导学生先运用课题扩展法以“乌塔”作为主人公进行概括,在此基础上再以文中的“我”的视角来概括。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概括故事内容,其意义不在于学生是否概括得准确,在于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获得或者说是强化了概括方法。这就是回归到了语文能力、语文方法本源上的思考与教学。

第二板块:基于信息提取与言语表达的教学。从教学的内容目标来说,是解决自学提示的第二个问题:你觉得乌塔这样做好不好呢?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回答好或不好,它涉及解答问题的思路,涉及如何运用课文的内容来自圆其说。这个板块的实践活动,首先要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引领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到文中找出能说明自己观点的根据,了解乌塔为了旅游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学生通过自学提取了相关信息后,要求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言语表达实践。下面的框架中所列,并非要求学生如是说话表达,而是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在零碎地说乌塔的某一点所作所为时,要把某一点的举措与理由同时表达清楚。这也是基于第二学段的要求,学生应该有理有据地说清一个意思。

为了防止迷路,她_______________。

为了遇到危险能够自救,她_______________。

为了不让爸爸妈妈担心,她_______________。

为了挣旅费,她_______________。

要是生病了,她_______________。

由于学生是随机自由表达,其思维可能处于碎片状态。所以,接着应该引导学生连起来说说乌塔做了什么。这就是第二学段的表达训练,也为接下来的辩论奠定表达的基础。

有了以上步骤,再进行基于言语表达与评价思辨的练习。展开辩论:根据乌塔的所作所为,分小组讨论“这样做好不好?并说说理由”辩论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驳对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因为,辩论的答案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目的是创设安全的阅读心理环境,培养阅读的思考力和勇于发表见解的习惯。

第三板块:自选言语实践活动。(1)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引领学生通过查询资料等途径,打破学科教学的壁垒,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既拓宽知识面,又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化。这一点香港与台湾的语文教学一直比较重视与关注。(2)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小学生在社会调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可列成表格,和小组同学互相交流。(3)引领学生设计“让孩子独自出行——学乌塔家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家乡”这一小范围,重在表达清楚:如何准备才能顺利成行。比如设计外出路线、安排外出设备、准备外出经费等等。假设困难,设计解决办法。

第三板块的设计,看似是非语文性活动,其实还是言语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乌塔》一课拓展延伸性实践活动,其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是相吻合的。

从《乌塔》三个板块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基于标准把握教学目标,基于标准用好教材,因为语文能力目标的建构

习作评语包括对习作质量的评价,还包括对习作兴趣、习作态度、习作习惯的综合评价。习作评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呵护学生的习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促使学生作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以崭新的视角看待习作评语,根据学生的习作,借题发挥写好评语。

一、尊重原创,写“笔谈式评语”

批改作文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更要关注文本背后的人——学生。我们把学生未经修改的习作称为“原创”。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有权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教师作为读者,必须进入儿童的经验世界,体会儿童的心理,学会用儿童的眼光观察和理解生活,切忌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儿童的语言,要尊重学生“原创”的完整性,尽量不要随意改动。如果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评语”栏中,用商榷的方式对作文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启发学生去修改。这样的评语如同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我们称之为“笔谈式评语”。

如一位学生在观察蜗牛时突发奇想:“世界上有两种人,男的和女的。蜗牛是男的还是女的呢?我问外婆,外婆说不知道。难道蜗牛和太监一样不男不女吗?”面对“童言无忌”,教师笑着写下评语:“老师真高兴,你不但会观察,而且爱提问,这是个离不开教材这个基本。教师只有理清语文教材中知识与能力等维度目标的教学点及教学序列,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主动建构,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基于标准的教学,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学习发展语文能好习惯。不过,人有男女之别,动物也有雌雄之分。蜗牛嘛,它就更特别,雌雄同体!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快到书里去找找答案吧!”冰心曾说过:“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因此,教师们在用红笔画下之前,要尊重学生的言论自由和著作权。

二、注重真实,写“交心式评语”

习作评语注重真实,首先体现“作文”与“做人”的同步发展。小学生作文不但是其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学习心理、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的反映。努力把教学生作文和教学生做人和谐地统一起来,让学生把对真善美的追求见诸纯洁、健康的角色交际和语言表达实践中。教师为学生的习作写评语,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中间环节。教师应着眼于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交流。其次,习作评语注重真实,促使学生个性化表达。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习作过程中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和性格说话。“写真话,做真人”应是小学生习作的一个要求和重要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善于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只要是写真话抒真情的,哪怕是一两句都要及时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个性化表达习惯的形成。

乌塔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从课文内容得到启示,增强学生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的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了哪些地方,是和谁一起去的?如果让你独自一人出远门或去旅游,你们敢不敢去呢?

2、孩子们,有这么一个孩子呀,她非常了不起,能一个人独自到欧洲去旅游,你们想和她成为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

3、大家和她打个招呼吧!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我们先来看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步学习课文感知

自学提示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写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

三、听录音,课文朗读,感知乌塔的性格特点

自学提示二:乌塔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请同学们从文中1——7自然段中找出答案。交流一:

1、指名汇报读描写乌塔的句子,从这些描写中你知道乌塔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

除了经验丰富外作者还认为乌塔还是一个热情活泼的女孩子,哪些句子写到了。

交流二:

2、乌塔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的?

①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②每到一地查警察局的号码;③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④用三年的时间准备;⑤挣旅费。

通过这些,作者知道了乌塔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三:

3、中国的孩子敢这样做吗?

师:乌塔的这种持之以恒的顽强自立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在咱们中国我们的家长会同意你们这样做吗?你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

乌塔同意作者的说法吗?

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乌塔?

4、乌塔的这些话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乌塔不同意中国家庭爱孩子的方式和管教孩子的做法,认为不符合逻辑,乌塔认为爱孩子就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一个自我锻炼的平台,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师:此时作者又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乌塔。乌塔认为光从书中认识世界是不够的,还要亲自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去热爱生活。

四、拓展 从乌塔的事迹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小结:老师也非常希望你们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孩子。

五、板书设计:

丰热

情、自 热爱生活 富

乌塔教学设计 第5篇

(-)知识教学点

1.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资料,并能对课文的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

2.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问题,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潜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潜力。

3.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二)潜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就应学会自立。

重点:对文中的人物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独特的看法。

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述中了解人物的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读课前导读,带着问题读书

2、学生自学课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一位名叫乌塔的14岁德国姑娘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

师:(乌塔是德国小姑娘,她已经独自游玩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她还要去希腊呢!xx,你刚刚说的这些资料是在课文中第几段找到的?

生:我是在第五自然段找到的

师:你能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

(读第五自然段)

3、认读生字词,读通句子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课要认得的字所组成的词语。

师:大家先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词语:洗漱,惬意,号码,反驳,逻辑,正音)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问题: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好不好)

2.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1)、师:同学们,刚才读了课文,谁能说说,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就应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能够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师:一个只有14岁的小姑娘,居然独自游玩了那么多个国家,他是怎样去游玩的呢?想一想她在旅行当中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

师:乌塔在旅行中是怎样做的?她为了这次旅行又做了哪些准备呢?课文的那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你来说一说。(第七自然段)

师:你们都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3)、师:对于小孩子单独出去旅行的事,作者和乌塔互相交流了看法,课文的那几个自然段讲他们讨论这个问题的呢?大家找一找,把它标号出来好吗?

(生找自然段,标号)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一说?

(6至9自然段)

四、主角扮演,加深理解

1、师:老师有个提议,我来扮演文中的作者,你们来扮演乌塔,我们应对面地交流能够吗?

师:此刻就开始吧

(师生扮演对话,引导学生读课文的句子和每人说只一点,不要长篇大论,尽量不请那几个不懂又说一堆的同学回答)

问1:乌塔,你一个人游欧洲不怕危险吗?你的爸爸妈妈不担心吗?

看来,你还挺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呢。

问2:乌塔,那么你为了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呢?这么长时间的准备啊,到底准备了些什么呢?

问3:乌塔,旅游怎样多国家是要很多钱的,那么你的旅费是从哪里来的?——原先是这样啊。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交流的还挺不错的呢,乌塔的这些回答你们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明白的?

生答: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明白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第一、二两句话吧。

(生读)

师:透过交流和读课文,乌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各自回答。

(1)自理潜力强。

(2)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

(3)生存潜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忙……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4)有职责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5)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师总结:乌塔的独立,有计划,活泼开朗都值得我们学习。乌塔也同样问了一些有关中国孩子旅游的问题。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回答她的。作为中国的孩子,你又是怎样回答她的呢?同学们,交流交流吧。,读完课文以后同桌交流交流。

生同桌之间交流。

2、师:同学们,这一回呀,老师想来扮演乌塔了,你们就是中国孩子,我们再来一次应对面的交流好吗?

生:好。

问1:你们中国孩子,也是这样旅游的吗?

——那不对啊,我也是家里的宝贝,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呀,但是我们的兴趣不同,有时候我就单独出去玩,为什么爱你们就不能让你们出去玩呢?(国情不同、家庭因素)——这回我明白了。

(师生再次交流,顺势引导比较中外少年儿童的不同,点名国情不同、条件限制等)

五、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讨论的十分热烈,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纷纷发表,师随机引导,引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⑴可不能够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不能够)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推荐:

这节课不是号召同学们全部都离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肚子去旅行,这是不现实的,但是至少我们就应像乌塔那样有独立的意识,最起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是就应能做的到的。

板书设计:

乌塔:周游欧洲

1、懂得自保、自救

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独立自主

3、打工挣钱

教学反思:

我所上的《乌塔》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个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潜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学这篇课文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潜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主见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设计的几个环节并不是很失败:

1、自读自悟,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研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成长故事,从头至尾只字未提对小姑娘的评价,因此需要学生研读课文。从故事中去体会小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了替小姑娘的老师用中文给小姑娘打个来中国学习转学评语的情节,激发学生从课文中的小姑娘的行为、语言中去体会小姑娘的特点。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主见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一个未成年孩子该不该独自远行?这一个环节意在检查学生理解课文资料的程度,和交流阅读后主观的见解。

4、设计回答校长的一个问题,使中国的小学生树立了自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中外儿童各有所长,也各有差异。

5、最后作业拓展题:

不足的地方有:

1、独立阅读课文,研究课文时要不读全文,可读重点段来理解,以免占有课堂时间。

2、学生质疑的词语放在后面的研读课文中去理解。

乌塔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思路

一、自读课文,引发思考

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向来强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务必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资料。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的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的要求是:(1)认真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资料,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资料。这时,教师能够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资料提出认识做了准备。

二、组织辩论,引导探究

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能够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看法。

此时,教师就能够组织一场辩论会,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透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结果,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执不下,教师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驳对方。正方的同学找出的重点语句,足以解决反方同学的担心,请看:

(1)反方观点:“小孩一个人出行多不安全啊!”正方反驳:“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忙。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一个人外出漫游,不是要花很多钱的吗》小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不必急着外出。”正方反驳:乌塔“因为年龄小,能够享受优惠,买一张全欧洲旅行联票,不到400马克。”再说,还能够勤工俭学,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市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3)反方观点:“小孩子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正方反驳:“乌塔为这次旅行准备了整整三年,读了很多有关国家的书籍”,乌塔“拿出一摞书,全是欧洲各国的旅行指南”,“对照看着,就像老师带我玩一样。”

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会发现,原先自己的担心全是剩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了我们,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在那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当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的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仅深入了解了课文资料,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式新颖活泼,探讨有实效。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务必要树立明确的观念,要学生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务必从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用心性,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三、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这辩论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说的两段话:(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必要求学生必须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就应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潜力。当你具备了必须的基础和潜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7《乌塔》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过程中, 学生从“睡得正香”感受到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一人在外不胆怯, 做事从容不迫, 体会到了乌塔的自主精神。忽然, 有一个男学生不紧不慢地说:她睡得那么香, 不怕别人“搞了”。话一出口, 教室霎时沉默, 我愣了一下, 脑子迅速思考处理的方法, 与此同时, 我看见学生在瞬间的沉默后, 各自露出神秘的一笑, 女生偷偷撇嘴一笑, 是那样的含蓄, 同时觉得说话的同学象流氓, 有的轻声说:好烦。男生则微笑着偷看着那位同学, 是那般的会意。他们的神态告诉我, 他们知道这位男学生所说的含义, 我不用藏头缩尾, 干脆把这层纸捅穿。于是, 我临时决定让学生公开谈论关于侮辱问题, 释放他们心中的神秘。

反思:

1、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

学校不是加工厂, 学生也不是同质化的原材料, 而是有着不同文化家庭背景、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如果在课堂上, 教师忽视了这个看起来不文明的话题, 那么, 发问的男生一定认为乌塔有危险, 这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班上的学生会认为这位男生是流氓, 泯灭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同时给他的心灵带来阴影, 今后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性”结打不开, 羞于说性, 将会重演中国几千年的悲哀, 然而, 社会的冲击又会激发学生心中生理的机制, 让他们陷入矛盾中, 心中郁积, 从而产生心理疾病。

2、解除学生性畏惧感。

学生对性感到神秘, 好奇, 害羞, 谈到有关性的问题, 觉得下贱。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电子化, 信息化, 学生接触了大量的性的信息, 他们的接受量有时会在成人的意料之外。然而, 由于知识浅薄与经验不足, 生理不成熟与年龄偏小, 再加上传统观念, 他们羞于告诉别人, 甚至包括自己的妈妈, 也无法找到答案。好奇积淀于心中, 于是我们会经常听到学生说“谁爱谁”“谁喜欢谁”, 在学生心里, 那是可耻的。“爱”竟然是可耻的?其实, 学生在性方面的理解有待疏导。性是客观的, 是不能忽视的, 应当公开化, 当作吃饭一样自然。尤其是小学生, 更应联系生活注重用浅显的方法帮助理解, 把性的问题提到爱的高度, 消除神秘感。

3、注重大语文观。

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言简意明地告诉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与方法。只有找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点, 才能更好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 对话转换才会精彩与成功。对比较陌生的“性”问题, 只有联系生活, 学生才容易解读为自己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

4、教师应当具备开放的课程资源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新课程应当是开放式的, 如果一切皆按教案进行, 将会在不知不觉中忽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阅读。教师只有具备新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资源意识, 才会应对自如。

5、教材不是教本, 而是读本。

教学时, 既要拓展文本内容, 同时又要注重文本。训练来源于文本, 把握好文本, 以文本为培养学生语感的依据, 架空文本, 只会让学生“高处不胜寒”。

6、学生的性问题, 在短短的谈话和讨论中无法彻底沟通与解决, 必须课内外结合, 把握学生心理、身理特征, 因材施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7《乌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乌塔教学设计08-04

乌塔教学反思范文06-08

乌塔免费教学反思08-04

乌塔教学设计范文06-08

乌塔优秀教学设计08-04

教学反思参考1乌塔08-20

乌塔教学设计详范文06-26

《乌塔》范文05-21

27乌塔范文05-17

乌塔题范文05-17

上一篇:材料科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下一篇:日出说课稿—刘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