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

2024-05-13

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精选11篇)

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 第1篇

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

——幼儿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惠州市机关幼儿园 练海燕 现在很多幼儿从小就被家长逼着学外语,考星级,家长们重视的是各种所谓的“素质”教育,钢琴、舞蹈、外语等,可就是对于本土的、革命的、传统的教育却少之又少。革命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让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很痛心,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严重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前途。

在过去三年,我园的“四东文化”教育研究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关于惠州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了解一些传统节日(火狗节、端午节、春节舞狮等),感受简单的东江饮食文化,认识传统的客家服饰、美食,开展“我是惠州人”、“美丽的西湖”、“东江佳肴”、等主题活动。但是,仔细研究后发现,涉及的内容还是不够丰富、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还可以多加入一些关于革命传统教育的学习内容,如:东江革命故事、东江战队精神、革命历史遗址等。那么,在幼儿园开展东江革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幼儿来说到底有哪些意义呢?我们又应该如何让这些深奥的、平面的、遥远的精神转变成浅显的、立体的、体验性的活动来去影响和教育孩子们呢?

我认为,对幼儿的革命传统教育应建立在爱家乡教育的基础上。为了让幼儿走进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发扬、感知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渗透性教育:

一、挖掘本土的革命文化,进行有机渗透

幼儿在不断的学习中,“文化”一词正悄然走进他们年幼的心。他们习惯接受文化、感受文化、享受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但在他们感受、体会文化的时候,却未必就真的能走进文化。其实文化就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文化。如惠州城区有一道秀丽的山岭,她具有浓厚的革命传统气息,这就是有西湖名山之称的丰山,它横亘菱、鳄两湖。据史料记载,古时山门入口处有一面牌坊,上刻“万山第一”4个大字,据说是苏东坡所书,可惜山门已毁,石刻湮没遗失。1983年在惠州举行东江纵队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后,中共惠阳地委、惠阳地区行政公署决定在惠州建造一座东江革命历史公园。当时惠州城中虽有中山公园、飞鹅岭公园、五眼桥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却没有一个集中纪念东江革命胜利、纪念东江革命过程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地方。经各处勘察,踏遍青山终于发现,丰山环境最好,它在市区内,且紧邻西湖风景区,既便利瞻仰祭奠先烈,市民又可到此踏青游足。于是,1984年一座占地面积约35000平方米的垂示后人的纪念公园出现在丰山之上,这就是丰山公园。进入公园大门,但见广场两旁翠柏苍松,绿草如茵,布局庄严肃穆,令人起敬。正门入口处,麻石条铺就的十多米宽的台阶直通山顶。山顶有一座麻石凿雕的牌坊,上匾额刻有“东江浩气”4个大字,气势恢宏。经过牌坊,为千余平方米的绿地广场,一眼望去,便是高耸的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镌刻着聂荣臻元帅亲笔所题的碑名。塔碑底座刻有铜铸楷书,简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多年来的历史。以此证明,革命文化并不是高不可攀,我们的这些本土资源就是革命文化真实的一部分,我们完全可以走进革命,可以让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因此在班级进行的“革命丰碑”主题系列活动中就可以直接让孩子们去亲身感受那浓厚的革命气息,感知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

二、设计教育活动,巩固、深化革命传统文化精神 幼儿园有效的教育途径是从孩子感兴趣的当前问题入手,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由于兴趣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对活动的设计需要向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最可能地使教育内容最大限度的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因此,从幼儿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和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是切实可行的。只要幼儿感兴趣,都可以成为主题研究的内容。传统的教育模式十分注重知识的积 累,让幼儿在了解中激发情感,比较强调知识的量。但是,从主题探索的形式入手,我们的目标不在于幼儿知识量的多少,而是希望通过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激发其不断探索的持久动力。因此,只要幼儿发现了代表革命传统文化的东西并对此感兴趣,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主题,如革命人物故事、革命红诗、革命红歌、革命战争、革命武器等,都不失为很好的主题研究切入口。

如我班进行的“东江革命战士”主题活动,孩子们最喜爱的和最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东江战士们冲锋杀敌时的身影。于是,我设置了一节美术活动“东江战士剪影”。课程的导入是:和孩子们边看课件上东江战士们杀敌时的形象,边学习他们的动作和身姿,这正迎合了小班幼儿直观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之后再在直观印象的条件下让小朋友进行“东江战士剪影”的美术创作。此次活动,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幼儿感兴趣,不管是多么枯燥、多么深奥的课程,只要有了“感兴趣”这一前提,孩子们自然能将学习欲望和学习成果发挥到极致。

三、将“环境”作为切入口,与幼儿进行互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促进幼儿的发展。”把环境看作一种教育的资源,就要求我们对环境进行设计,以充分发挥环境的促进功能,抑制它的 4 阻碍功能。设计可以使得“偶然的环境”变成“教育的环境”,因此,经过设计的幼儿园环境就具备了教学的记录功能。

在开展的主题活动“东江战士”中,着重让孩子们在听述东江战士们英勇的故事后进行深入的探究。而就在听完了“大刀队长罗尧”的故事后,小朋友们开始在课后讨论起了一些战士的使用武器,也纷纷学起了战士们抗战时的一些动作。为了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我决定把一些网上的、电视剧上的一些战争场面和武器利用剪影的形式制作成课件。当小朋友看完了课件后,都产生了要制作属于自己的兵器的愿望。于是,我决定要帮孩子们实现这一愿望。我首先收集了部分关于手工制作兵器的资料,再将有关资料发到本班博客上先供家长们讨论和参考,然后再制作几款样板供大家欣赏,最后要求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商讨和制作属于自己的武器,班上的曹颖小朋友还很幽默的把自己做的武器标上“曹颖兵工厂制作”的字样。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次的制作活动,家长和孩子们都是非常喜爱的。这不正好把“偶然的环境”成功的转变成了“教育的环境”了吗?

在实现孩子们愿望的同时,我们决定记录下这一过程。幼儿园的墙饰是随着教育活动的进度自然生成的内容,是学习者学习的展示和记录,因此我班的墙饰就成了这一活动展示、记录的平台。在另一个墙面上,我们邀请了几个家长到幼儿园来进行制作,这又是另一种的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将 卷起来的纸圈按照拼图的形式,拼出了一个东江战士在战争瞄靶时的身姿。在那面墙饰上记录了家长们制作墙面的过程,记录了家长们的第一次试做和第二次试做,记录了我们老师和家长共同协助创编版面的过程,记录了爸爸、妈妈的参与,同时也记录下了我们为班级特色文化而做出的努力。

四、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中的作用

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宗旨是为了让幼儿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它强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但是,这并不排斥教师的作用。事实上,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幼儿的探索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活动。革命传统教育这么一个富有本土特色、民族精神的课题,它绝对是属于探索型主题活动的,所以在这一革命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

1、问题的诱导。幼儿在刚刚选择一个主题时,往往会十分盲目,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提问来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如幼儿(大班孩子)刚开始研究革命故事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名称、人物、时间等方面.教师通过提问、谈话,让孩子了解故事发生的所在地、故事结局所产生的后果后,幼儿似乎又有了新的思路,产生了新的主题内容。可见,教师的提问能够帮助孩子提高研究的深度。

2、思路的引导。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所限。他们不知道如何将某一主题深入进行,这时候,教师就需要 将开展的主题进行整理、分析、筛选,预设幼儿在研究中可能会生成的一些内容。在确立研究思路后,后续我们就按部就班地进行。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是要随时地根据孩子的兴趣加以修改。

3、方法的指导。一味地让幼儿自己去探索,他们可能会四处碰壁。因此.在研究中,我时刻注意将教育的预设与幼儿的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开始时,教师比较多地强调幼儿生成,当活动深入到某一个阶段时,也十分需要教师的预设,这样能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让家长成为主题研究的坚实后盾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力量,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都更好地得到了保证,因此教师要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家长教育资源的作用。

成年人一回忆起童年时生活过的环境、经历过的战争年代时总会伴随着激昂及浓厚的革命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基础,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实践证明,家长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知识和专业背景都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们的参与能够大大提高幼儿在园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充分发挥家长教育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家乡环境中富有文化底蕴、具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开展活动,会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化,会为我们的教育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需要不断去获得信息与资料,这光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向家长详细介绍了活动的阶段进程,动员家长与孩子一同查找资料。正是由于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才使我们的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就拿“东江革命故事”来说吧,老师手上的资料毕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孩子的爷爷奶奶们,他们不需要去上网查找资料,也不需要到图书馆中去寻找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故事内容。在他们的脑袋里、在他们的身上就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年代,革命精神已经深深的在他们的心里扎了根,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更是深深的存在于他们的脑袋中。于是,在老师讲了几个革命英雄故事后,我们要求孩子们回家听爷爷奶奶们讲述他们记忆中的革命故事,然后再带到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想想,这是一个多么丰富的资源呀!

其实,革命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组成的,它是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地域性的。它既呈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辉煌,又能产生民族的凝聚力。作为祖国的未来、家乡的希望,幼儿有责任了解家乡的历史革命传统资源、革命传统文化,让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走进他们年幼的心。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有责任去自觉地保护它,主动地宣传它。让孩子们从小就埋下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让革命传统文化 走进他们心中,这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参考资料:

惠州丰山公园 网上资料

《惠州文史》 政协广东省惠州市委员会编

《东江文化与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传统》 张卫波 附:

小朋友在制造“东江战士剪影” 家长制作的墙饰

家长与孩子的手工“东江兵器” 吊件“东江战士剪影”

家长与孩子制作的兵器 主题网络图

2010-6-19 10

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 第2篇

――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 示范性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他们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又是怎样做的?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第一批进入北京市示范性高中行列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

因病刚刚康复的刘彭芝开门见山地说: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学校德育,首先要正确处理好追求崇高与守住底线的关系。学校德育工作,既要有崇高意识,也要有底线意识。从目前的情况看,底线意识更要加强。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心理上有着先天不足。心理问题已成为与思想品质并重的德育课题,这是新阶段德育的新特点,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德育的底线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关注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我们要通过德育,让青少年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乐观向上,使之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与他人合作的集体意识;既有充分的竞争意识,又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守住了这个底线,我们的德育才有追求崇高的基础和资本。因此人大附中在每学期都要制定独立的德育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新的德育评估体系,并使德育评价标准由“软性”变为“刚性”,实行德育“一票否决制”。

在谈到学校德育工作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有效的措施时,刘彭芝坦诚地说,我们的德育应真正地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改变单一的说教方式和传统的形式主义,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我们经常开展主题活动。刚踏进人大附中的新生,接受的是“做合格的人大附中人”的道德细节教育,到毕业时,带着“做优秀的人大附中人”的观念离开。在这中间,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人大附中学生文明形象工程”活动。

据刘彭芝介绍,人大附中即将举行的以“寻找校园道德细节”为主题的漫画比赛,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学校还组织了人大附中志愿团,几乎每一名学生在3年中都有机会轮流加入,团员以志愿者的身份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学校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程,由专门的心理教师授课;同时,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理教师轮流值班。

刘彭芝说:“今年学校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德育融入学科教育中。把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三门课合在一起,开展了‘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学以致用,博学创新’的主题活动,课题由学生自己选择、分班级进行,各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深入社区,就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刘彭芝认为,学校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除了爱心、方法外,还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对于心理和行为问题严重的学生,国家应该立法,即由专门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机构进行鉴定,设立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帮助和教育他们。“另外,学校一旦出现学生打架斗殴、自杀等行为时,应该有一套机制来应对,可成立一个联合小组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由校领导、德育处教师、心理学教师共同组成教学组,对学校的教师进行行政、人文、心理学方面的教育,灌输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建立一种制度,对于那些因处理学生道德问题不当而激发冲突和矛盾的教师,学校有权对其处罚,做到令行禁止。”

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 第3篇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多民族聚集,多元文化并存的地方。幼儿生活在这样一个天然的多种文化背景中,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教育资源。经过对哈萨克少数民族民俗内容的分析和整合,可确定以下五点为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内容:1.幼儿服饰文化教育;2.幼儿饮食文化教育;3.幼儿民族歌舞文化教育;4.幼儿传统手工艺文化教育;5.幼儿民俗风情文化教育。

二、用现代的教育理念组织幼儿民族文化教育

1.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应体现文化多元性和文化本土性并重。如,“赶巴扎”是少数民族进行商品交易的一种传统社会活动,教师可将这一本土教育资源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在活动时首先让幼儿亲自到“巴扎”体验传统交易场面,了解少数民族传统“赶巴扎”交易内容和巴扎上丰富的产品。教师再创设教育环境“巴扎”,让幼儿在“赶巴扎”游戏中学习“推销商品”、“讨价还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等现代商品交易的方式,培养幼儿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应体现生活性和联系性。如,让幼儿了解哈萨克族人民“喝茶”习俗时,先创设哈萨克族“过节作客”生活情景,教师布置民族家庭场景,营造过节气氛,幼儿扮演角色,在一片欢乐祥和的“过节”气氛中,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茶,以此为基础再认识中国的茶文化。

3.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应体现整合性。(1)应提供既能兼顾幼儿发展个体差异性又考虑幼儿全面发展性的教育内容。如在教育活动“民族特产展示会”中,设计“创意包儿萨克”、“制作地毯”、“设计裙子”、“点缀花帽”等不同内容的区角,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发展;(2)将各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能有效地整合到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目标内容中,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内容表现在同一领域的不同方面的内容、不同领域之间及超领域的整合。例如,在对幼儿进行哈萨克民族饮食文化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对幼儿进行营养、保健教育,体现健康领域教育目标;(3)教师要依据幼儿的活动水平及自身教育实践经验将幼儿园、家庭、社区丰富的本土教育资源加以运用、有机整合,使这些整合都协调一致地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例如,在幼儿服饰文化教育中,教师可让幼儿参观社区的“民族一条街”、“民族服装加工厂”,家园配合制作民族服饰,收集各族服饰种类、花纹、图案等,让幼儿自由地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三、选择恰当的形式开展幼儿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1. 实践体验法。

教师通过带领幼儿到哈萨克民族人家作客、参加盛大节日等活动,让幼儿在观察、欣赏、感受和直接对话中了解少数民族文化。

2. 环境熏陶法。教师为幼儿创设哈萨克文化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这种环境中不知不觉学习到经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幼儿。

3. 情绪感染法。

教师在对幼儿传授优秀的民族文化时,在描述、讲解过程中,以自身的情绪感染幼儿,激起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4. 多形式创造法。

幼儿在学习民族文化中,教师可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多种尝试、表现情景的条件,鼓励幼儿在比较风格各异的文化、领悟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大胆运用绘画、泥工、制作、歌舞、语言等各种创造活动表现民族文化。

5. 家园协同法。

在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时,应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发动家长搜集各民族图片资料、声像资料、手工艺品等,请民族家长到幼儿园为幼儿讲述本民族风土人情、礼仪节日,使幼儿从不同方面了解各民族文化。

6. 观察欣赏法。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通过感官、资料和辅助仪器,对哈萨克民族文化进行观察、欣赏、感受、体验,鼓励幼儿大胆地用各种方式将理解内容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培养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7. 综合组织法。

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要整体设计,综合权衡,全面实施,将其内容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各教育活动领域中,渗透于幼儿的生活、学习各方面。

8. 设计大型综合性主题活动。

让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08-02

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如何把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爱集体的情感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是幼儿园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改革应注重开发蕴涵本土文化的课程,应对幼儿进行本土的启蒙教育。”我园立项市级课题《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创建特色幼儿园实践与研究》,结合幼儿可以接受的显性地方资源,试图通过教学活动与亲子活动,加深幼儿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培养其爱家乡及其历史文化的情感,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为此,我园立足本园实际,对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玉林本土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体验成功,大大激发了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幼儿获得多元、和谐、全面、自主的发展。

一、挖掘本土文化,创设本土文化情景

几年来,我园树立“幼儿为本,文化育人”的理念,努力把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与幼儿园特色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本土文化教育网络,通过创设本土文化教育情境,引导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感悟本土文化的内涵。

(一)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1.让草木“开口”,让墙壁“说话”

走进我园的大门,便会感受到一股浓厚的本土文化气息。如:玉林的著名建筑体育馆、会展中心、云天文化城、奥体中心等,民俗风情木偶戏、牛戏、嫁娶、采茶调等,特色美食茶泡、牛巴、肉丸、白散等。过道里的脸谱、鱼篓、箬笠述说着玉林的风土人情;壁画、吊柱、心情小屋展示着玉林的生机勃勃;花草树木中的笑脸、标牌传递着玉林的乡音乡情。区域活动角更是本土文化的展示区和幼儿学习本土文化的乐园。我园通过环境创设,让草木“开口”,让墙壁“说话”,师幼共同努力让幼儿成为了环境的主人,正如一位家长所言:“对于玉林的文化,孩子们知道的比我们家长还多,真了不起!”

2.温馨提示,引导文明

“请你说一说家乡方言”“你记住了吗?你是哪里人?”类似这样蕴涵着本土文化的温馨提示在我园随处可见。可爱的小动物上了墙,充满柔情的图片并配上温馨提示语,提醒幼儿和老师们想想——“你为家乡做了什么?”此外,“清洁家园”“美化家乡”“文明用语”等文明提示语,就像一贴贴清新剂,虽默默无语,却时刻提醒着大家,让本土文化贯穿于幼儿园的文明教育。当这些亲切、耐人寻味的提示语如清泉般流入幼儿的心田,本土文化、文明意识便在幼儿心中扎下了根。

(二)营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和谐氛围

要让幼儿走进本土文化情景,首先要让幼儿感受到爱,才能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为此,我园教师利用休息时间,亲手做了大量具有玉林特色的饰物、剪纸、玩具,每个幼儿人手一份,让幼儿拿回家与父母玩乐和分享;还做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服装供幼儿进行表演,并手把手教幼儿吹奏“玉林八音”乐器,在特定的时间段与幼儿用方言进行交谈等,让幼儿深深体会到了教师对家乡、对幼儿的爱,使本土文化的种子在幼儿心中发芽。

(三)设立会走路的图书室

为拓宽本土文化教育渠道,我园图书室打破了以往封闭的管理模式,允许幼儿将自己喜欢的图书带回班上与其他小朋友分享,也可由家长借回家与孩子一起看。家长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与孩子一起收集资料并关注本土文化教育活动,有的家长还把收集到的资料拿到幼儿园与老师、小朋友一起分享探讨,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本土文化的探索学习兴趣。

二、激活本土文化,丰富本土文化体验

挖掘、筛选、提炼优秀健康的本土文化主题活动内容是开展本土文化教育的关键。在研究中,我们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纲要》为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总体构思课程体系,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本土乡情,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一)取本土文化之精髓,为教育活动所用

1.我园在本土文化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且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并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本土文化教育内容,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进行归类整理。在众多的玉林文化中,我们主要从教育价值上加以考虑,以典型性、趣味性、简易性、教育性、操作性为原则,挑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玉林特色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玉林八音、岭南古民居建筑群——高山村旧址、岭南工艺精品——玉林茶泡、广西最负盛名的传统名优药——玉林牌正骨水、云香精,以及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的玉林美食作为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2.通过考察、访问、开展活动等形式,我们梳理并开发了以下主题教育活动:①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玉林八音:《好听的六席》;②岭南古民居建筑群——高山村旧址:《认识高山村》;③岭南工艺精品——玉林茶泡:《神奇的茶泡》;④传统名优药——玉林牌正骨水、云香精:《宝宝受伤了》;⑤吃在玉林——“玉州美食街”:《玉林牛腩粉》《文叔牛干巴》《香脆白散》《嫩滑、松脆肉丸》《大肉云吞》。以这五大主题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我们构建了名为《小宝走玉城》的园本课程。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本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对于全体幼儿共同感兴趣或有共同经验基础的内容,甚至需要全体幼儿都掌握的知识性较强的活动内容,我们采用集体教学方式进行;在每个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适时将区域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创设相应的活动区域,投放一定的材料,让幼儿在集体活动后有机会进行个性化学习,既巩固了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又让幼儿切身体验课程的自主性,同时也为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最终促进了每个幼儿快乐、均衡地发展;将更多的本土民间游戏融入全园性户外活动中,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收获成功,回归自然。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对本土文化有了较大程度的了解和熟悉,本土文化知识明显增长,本土文化也悄然走进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

三、借助本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旋律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的成长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的生活根植于其所处的文化土壤中,而日常生活则是文化的体现。玉林的本土文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丰富的知识,蕴涵着浓浓的乡情乡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文化滋润幼儿的心灵,让本土文化知识的精华充实幼儿的心胸,从而弘扬本土文化的主旋律。

(一)认识乡粹,弘扬本土文化

采茶调是我们玉林的乡粹,但幼儿接触不多,所知有限。我们经过多方搜集、整理,改编有关采茶调的材料,去芜存菁,深入浅出地向幼儿进行介绍,选取简单易懂的曲调教幼儿练唱,生成主题活动及舞蹈,并通过讲故事、观采茶、看舞蹈、听唱腔、画国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认识采茶调、喜爱采茶调,懂得采茶调是玉林文化的瑰宝。

(二)演示实践,感悟家乡风采

玉林的文化风俗、特色小吃既独特又丰富,如舞龙舞狮、威风凛凛,八音演奏、余韵绕梁,采茶牛戏、优美动听,牛巴肉蛋、满口生香。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幼儿特色教育课程,或生成主题活动,或渗透到区域活动中,或投放到早锻炼和全园性户外活动中。此外,我们还通过多媒体以及老艺人、教师的演绎,带领幼儿进行捶肉蛋、舞狮子、大头娃娃、六席演奏等实践活动,让幼儿感受家乡的风采,并获得知识、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走进自然,拓展幼儿视野

为了让以本土文化为载体的园本课程取得理想的效果,让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我们想尽办法在园内为幼儿创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并让幼儿走进自然,利用幼儿园地处古老的州珮社区的优势,对幼儿进行本土文化教育。

近一年来,我们带领幼儿走遍了玉林城区的大街小巷、风景名胜、田间山头、工艺厂等。在这些自然和历史的空间里,新奇又陌生的物品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孩子们可以畅快、自由地活动,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提高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也拓宽了幼儿的视野,让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兴趣更加浓厚,使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四、构建家园共育平台,促进本土文化升华

幼儿教育是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过程,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本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做好家庭和社区工作,构建现代化家园共育平台。

(一)增强服务意识,改变家庭教育观念

开辟多元化的家长参与渠道,不断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是我园的成功经验之一。我们精心组织本土文化家长学校讲座,编撰本土文化家教教材,开展培训班、交流会、家长助教等活动,提高家长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为家长提供施展特长的平台,引领家长走进本土文化教育,从而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二)注重家庭、社区等多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在本土文化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环境材料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发动家长参与到本土教育活动中来,充分挖掘家长们的教育资源,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让家长进入课堂,为幼儿介绍玉林八音、指导幼儿做白散等。积极组织并邀请家长参加各项亲子活动,如春游、登山、超市购物等,带领孩子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同时,我们还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发动家长搜集民间故事、童谣、民间游戏、民间音乐等,拓展了教育资源,丰富了幼儿的学习内容。

州珮社区蕴涵的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在本土文化教育过程中,我们积极与社区联系沟通,挖掘探索、有效整合本土文化资源,使社区成为幼儿体验本土文化的平台,有效地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我们还服务社区、回馈社区,通过组织幼儿、教师到社区演出或宣讲,丰富社区群众的业余生活,做到了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化。

对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的初步探索,让我们认识到: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引导幼儿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将为他们的一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终生受益。我们将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本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让本土文化真正走进幼儿心中。

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 第5篇

最近,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中共靖远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联合开展“红军精神宣传教育进校园”、“靖远党史宣传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旨在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宣讲红军渡河历史和靖远党史,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10月27日,红军强渡黄河历史图片和靖远党史图片展走进刘川中学,让我校师生普遍接受了一场富有实效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洗礼。

靖远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最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之一,具有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发生在1932年5月的靖远起义,在革命活动相对沉寂的陇原大地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起义的枪声,成为甘肃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奉命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在靖远境内的虎豹口、三角城等地渡过黄河,实现了宁夏战役计划的第一步目标。仅这两大历史事件,足以使人们将靖远这块革命土地刮目相看。

历史并不遥远。怀旧是一种美德。或许,生长在这里的当代青少年学生们,未必对自己家乡的革命历史乃至全部历史了解很多。他们的爷爷或者父母,也可能没有想到对孩子的本土历史教育,在孩子未来的成长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如今,在人们已经淡化了怀旧的意识,缺失了对下一代人进行责任感培养的社会使命与道德追求,用伸手可触的真实历史告知孩子们,先辈曾经走过的路,我们之前曾经发生的故事,从而使他们受到鼓舞和激励。

如何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心中 第6篇

一、教师艺术魅力, 师生情感交融

音乐教师从一上课起, 言行举止就散发着艺术魅力, 充满艺术激情的举止才能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上课时, 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 尤其是上课的前十分钟, 教师一定要用语言或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学习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 而不应居高临下, 整天牵着孩子的鼻子跑。孩子不是老师情绪化的倾泻对象, 他们也有尊严, 他们不喜欢老师用命令式的口气跟他们说话。总之, 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 把关爱和笑容留给学生, 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改变以唱为主, 创立唱动结合

音乐是情感艺术, 要留给学生大量的空间去想、去说、去听、去演、去感觉和体验。本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 作曲家达尔克罗滋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 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等乐器, 而是人的体态活动。”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 使学生在唱中感知, 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歌曲《小拜年》充满了过年的欢乐气氛, 小朋友们又特别喜欢过年。在教学中, 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闻歌起舞。在按歌词内容做各种动作的基础上, 让小朋友们自由表达过年时的各种情景,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唱《如今家乡山连山》时, 让学生当导演, 把歌曲编成音乐剧, 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编出了割草、播种、赶羊的动作, 有的搭起手由低到高表演谷堆越来越高, 有的表演家乡各种动物的叫声。学生充满真情的动作, 既体现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又是他们创造音乐的结果。诚然, 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它应包括游戏律动、演唱演奏、欣赏活动、创作想象等, 活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个人、小组、集体、自由组合、指定安排。“动”符合儿童的特点, 有助于学生理解乐曲中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 有助于启迪、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而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也更加热爱自己的音乐课堂。

三、改革评价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激励性评价,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 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完一首新歌时, 我常常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来熟悉和巩固歌曲, 小组竞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歌曲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竞赛前, 我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其他小组的演唱, 并提供评分标准, 让学生相互评议。然后引导他们从歌曲的情感、音准、速度、力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最后还评出一位最佳评论员。这样, 学生在欢乐激烈的气氛中, 不仅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还知道了自己的优点, 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更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评价最重要的是对学生音乐成绩的评定, 大多数教师都以一首歌或一个曲子来评定学生的音乐成绩, 而这必定会挫伤一些学生的积极性。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我让学生自由组合, 按教材内容选用唱、奏、跳等方式来进行表演, 学生自己选出代表组成评委, 分组进行比赛, 分组比赛后进行个人才艺表演。实践证明, 用这种方法可以减轻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 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考核过程中学生十分投入, 课堂既轻松活泼又井然有序, 不仅培养了合作意识,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编排能力。

四、拓展音乐视野, 提高审美能力

学校音乐教育, 要把社会音乐教育纳入自己的视野, 把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因此, 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体验, 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音乐的美, 创造美的音乐, 民族音乐是必上的一课。然而, 对于现今的学生, 似乎流行音乐离他们更近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学生当中, 了解并熟悉他们喜欢的音乐。只有这样, 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 进而更准更快地替他们去除糟粕, 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若自恃清高, 和学生们来个楚河汉界, 互不相干, 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

让传统玩具走进幼儿园 第7篇

一、节令玩具

节令玩具是指特定节日中的应时玩具,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时间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节令玩具的特点,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

1.花灯

我国元宵节有闹花灯的习俗。老师们可以在元宵节前后开展做花灯的主题活动,如向孩子介绍元宵节的由来和意义,指导孩子做花灯,组织孩子猜灯谜,等等。

2.风筝

清明节前后放风筝也是中国人十分重要的娱乐活动。制作风筝不仅可以在手工课上来进行,还可以作为科学活动来开展。

二、益智类玩具

我国很多传统玩具具有益智性,蕴含着深奥的数学原理、历史知识,同时又有很强的趣味性,可以使孩子在游戏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智力得到开发。

1.九连环

九连环是由九个圆环相连成串的一种玩具,想全部解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完全解开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这可以训练孩子的耐心。

2.孔明锁

孔明锁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根据鲁班的发明并结合八卦玄学的原理发明的一种玩具。孔明锁是木质结构的,易拆难装,拼装时需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其内部结构,对开发大脑、促进手指的灵活性很有帮助。

3.华容道

华容道取自著名的三国故事。游戏者要通过移动各个棋子,帮助曹操从出口逃走。因为棋盘上仅有两个小方格空着,所以很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4.七巧板

七巧板千变万化,是最早的拼图游戏之一。用七巧板可以随意地拼出各种图样,但如果想拼出特定的图案又会遇到挑战。孩子在玩耍中能感受到几何图形的魅力。

三、操作类玩具

操作类玩具也可以叫作健身玩具,因为孩子在玩的时候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1.套圈

套圈简单易行,圈可以自己制作,所套的物品也可以自由设定。该游戏套住什么得到什么的规则,很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在套圈的过程中孩子还可以锻炼动作的控制能力、观察能力等。

2.铁环

滚铁环要求孩子全身肌肉进行配合,可以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以及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

我国传统的操作类玩具还有不少,如沙包、跳绳等。

四、观赏类玩具

观赏类玩具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装饰和观赏的玩具。我国传统的观赏类玩具一般都与戏曲故事、神话传说有关,往往带有祈福、辟邪等寓意。

1.布老虎

布老虎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品种繁多,花纹充满想象力。在幼儿园的手工活动中,教师可以教孩子缝制布老虎、自己设计花纹。

2.泥泥狗

泥泥狗产自河南淮阳,是我国传统泥塑玩具中比较有名的一种。泥泥狗表现的内容很多,怪兽图腾、禽鸟鱼虫等都可以作为其创作的原型,制作和欣赏泥泥狗对训练孩子的想象力极有帮助。

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 第8篇

此新闻一出, 民众几乎一边倒的负面评价。微博上有网友评论“不认爹妈 (虽然是干的) 都能搞得这么声势浩大。有必要吗?”

这个事件里值得反思不止是有无意义这个问题,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宣誓者在向谁宣誓?参与宣誓的人违背了怎么办?

一、宣誓的起源与意义

社会学家们认为, 仪式可以增强人内心的信仰和神圣感, 宣誓正是向宣誓对象表达忠诚的最古老最重要的仪式。综观域外历史和现实, 宣誓程序多出现在公职人员宣布就职的庄严时机, 宣誓者或站立、举手或将手放在胸前, 在民众面前念着誓词。

纵览在已经建立起宣誓制度的177个国家中, 誓词大都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例如, 美国总统宣誓就职的时候, 左手要按着一本《圣经》, 誓词结尾总是“上帝助我” (So help me God!) 。这句话出现在很多国家的公职人员誓词中, 如英、德、西等多数欧洲国家、部分南美国家, 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而在伊斯兰教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如伊朗、埃及等国, 公职人员誓词则向安拉起誓。可见宣誓是向神明等一定的对象用手势或者语言表明自身言行可期待、可问责、可信任, 宣布自己“说话算数”。

此前我国一直没有宣誓制度的硬性规定, 直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提出:“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树立宪法权威。”至于其中的程序和规则还有待后续细化。

在西方, 之所以向神明起誓, 更多的是出于宗教信仰, 认为万能的神无所不知、无处不在, 如违背誓言定会受到神的报复。由此对宣誓者进行心理上的监督和制约, 帮助宣誓者获得民众信任。曾几何时, 我们的先人也很重视宣誓, 如西周时期的“天罚”思想, 即认为在宣誓后如不履行誓言是要遭到天谴的。民间也常有“我对天发誓”也同样暗含了对神明惩罚的敬畏。

法律之所以成为法律, 皆因“信”———奉法为真。于是, 此“信”与信仰相通了。所以一定程度上, 宣誓也昭示了对法律的敬畏。孟德斯鸠曾在《论法的精神》说道:“誓言在罗马法中有很大的力量, 所以没有比立誓更能使他们遵守法律了。”引领辛亥革命的孙中山先生也就宣誓对法治的昭示作用做了深刻阐述:“今世文明法治之国, 莫不以宣誓为法治之根本手续也, 故其对于入籍归化之民, 则必要其宣誓表示诚心, 尊崇其国体, 恪守其宪章, 竭力于义务, 而后乃得认为国民。对于本国之官吏、议员, 亦必先行宣誓, 乃得受职。若遇有国体之改革, 则新国家之政府, 必要全国之人民一一宣誓。” (1)

时代变迁, 我们的宣誓有了很大变化:加入少先队、加入共青团、加入党组织、成人礼、结婚, 还有这样那样的节日、纪念日, 许多机构都要拉出一干人马进行宣誓。最近几年, 更是大事小情都要宣誓。如发生在2005年的南京大学近百名学生干部代表5900名毕业生作出郑重承诺“求职简历不注水”, (2) 2006年发生的“长沙闯红灯者须当街宣誓改过” (3) 。“医生不收红包”、“老师不乱收费”的宣誓也有报道。

上述五花八门的宣誓, 相当多的一部分宣誓是纯道德领域内的约束。而转型时代的信仰困局, 使得宣誓这个衍生于诚信原则的效果大打折扣。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宣誓打赌, 说出“干缺德的事生孩子没屁眼”之类的话, 或许仅仅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表达, 尚不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公职人员的公开宣誓则应格外谨慎, 因为公职人员的“背信弃义”将极大地伤害社会团结, 而其中的党员干部心口不一, 则更会削弱执政党的威信。

此次青神县党员干部宣誓事件被广大网友调侃, 正反映了民众对公职人员公信力的怀疑。君不见反腐大势之下, 有多少官员前一刻还在台上一本正经表态向腐败“宣战”, 而下一刻几乎话音未落就成为被调查的对象。

二、我们需要怎样的宣誓?

一个行之有效的的宣誓, 更多地需要制度的保障, 其内容应当有这样的结构:承诺的事情+宣誓的目的+伪誓的惩罚后果。三者缺少一项, 都会流于形式而玷污“宣誓”这个词汇。试看台湾马英九就职典礼上的誓词:“余誓以致诚, 向全国人民宣誓:必遵守宪法, 尽忠职务, 增进人民福利, 保卫国家, 勿负国民嘱托, 如违誓言, 愿受国家严厉之制裁。谨誓。”清楚表明其宣誓对象和违誓后果。又如全国部分法院近几年相继试行证人宣誓制度。厦门市思明区法院2001年证人的誓词为:“我向法庭宣誓:以我的人格及良知担保, 我将忠实履行法律规定的作证义务, 保证如实陈述, 毫无隐瞒, 如违誓言, 愿接受法律的处罚和道德的谴责。”在西方, 作为对宣誓的一种后续保障, 对虚假宣誓者给予惩罚很普遍。如德国刑法第154条规定:“在法院或接受宣誓的主管机关作虚伪宣誓的, 处一年以上自由刑。”

公职人员宣誓的意义, 不取决于宣誓的内容和仪式的隆重, 而取决于党纪国法在宣誓者心中的份量。青神县这种不打干亲的宣誓活动, 典型的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诚如网友所说“不认干爹干儿女都要来个公开宣誓。那不包二奶、不与他人通奸、不嫖娼、不受贿是不是也要来个公开宣誓?”依靠宣誓的方式来谋求治吏, 不仅实用性值得怀疑, 也实在难言“创新”。不以权谋私、不拉帮结派任人唯亲, 本是党纪国法明确规定, 也是每一名公职人员不可碰触的底线。现却作为一种需要庄严承诺、难度很高的道德行为来看待, 让人看到的是干部管理的乏力和无奈, 以及法律的威信在宣誓者心中的缺位。

无论公开宣誓与否, 每个公职人员都应时刻牢记“你要明白你的权力是人民通过宪法所赋予的, 你的权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也不是你手里固有的, 你要对人民负责, 要受人民监督, 要明白权力的来源。” (4) 唯此, 才能保持对法律的敬畏, 谨言慎行, 把对民众的承诺和誓言落在实处。

摘要:本文以最近四川青神县党员领导干部宣誓“不打干亲”为引子, 讨论了宣誓制度的起源、宣誓的法律意义, 指出公职人员的宣誓尤其不应泛化, 否则流于形式, 损害的是国家机关的公信力。建议誓词中明确宣誓对象和违反的后果, 让宣誓者敬畏法律才能将宣誓落到实处。

关键词:打干亲,宣誓,誓词,伪誓,法律的权威

参考文献

[1]王月明.就职宣誓制度的程序性价值[J].法学, 2014 (12) .

[2]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 (下) [J].广西民族研究, 2003 (3) .

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 第9篇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凤阳地处安徽省东部,淮河中游南岸,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凤阳本土特色的优势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成为游戏实践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

本土资源 游戏 本土文化

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这种社会性活动主要反映的是他们已经熟悉的、理解的、感兴趣的、幼儿印象中最鲜明、最突出并有真正感情经验的生活体验。如果说幼儿只有在游戏中获得了自由感,同时在对物体、行动、关系有支配的情况下,才能使其在此时此刻最充分地自我实现,感受到情绪的安宁和舒适。

一、利用凤阳的本土资源,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刺激,轻松和谐的环境能让幼儿产生愉快、振奋的情绪,形成同伴间和谐融洽的气氛,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环境是幼儿发展的首要条件,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墙面环境还是区角环境都留有很大的教育空间。无论是美丽的鼓楼,还是原生态的韭山洞,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材料和具有凤阳本土气息的自然资源。

第一,有效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游戏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周围环境和凤阳家乡的了解。我们在班级环境创设上,积极探索、体现特色,让幼儿感受到浓浓的家乡气息。教师在活动室里用稻草、麻绳、玉米皮制作的“农家乐”;并且组织幼儿收集凤阳家乡民俗图片、特产开展手工制作活动。

第二,我们利用自然资源和废旧材料,师生共同参与制作,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在园内,一张张渔网和螃蟹做成的装饰图,悬挂在过道上,一个一个花鼓挂在窗口。走廊上、大厅里,有体现凤阳家乡民俗文化的展板、图片,有孩子踏青远足和各类活动的留影,有孩子们稚嫩的作品,一幅幅都体现凤阳家乡特色等。

二、创造性地开展各类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区角游戏

主题区角游戏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生活、学习、语言、运动、游戏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的结构。而区域游戏正是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凤阳是中国文化古城、有着千年的历史底蕴深厚、物产丰富。我们充分利用、挖掘凤阳本土资源,创设游戏区角。以具有凤阳本土特色的游戏活动为载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区域游戏,进行特色教育。

“充分利用凤阳本土资源,全面开展区域活动”是我园的特色。我们的发展区角活动,把凤阳本土特色带进幼儿的区域活动,根据幼儿需要和近期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并提供相应的材料、教具,让幼儿尝试操作。这满足了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丰富、色彩鲜艳的操作材料,也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

三、利用凤阳本土资源,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游戏

凤阳山清水秀,有众多的旅游胜地,所以我们以园为本,在户外活动中设计了凤阳一日游系列活动,门票的形式是对应各种图形,户外场地设有以游戏为主的各个景点,景点里精心设计融入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其中花园湖钓鱼的幼儿渗透了加减法,钓上来的鱼幼儿要算一算这条鱼有几斤。各个摊点上,孩子们在实践买卖土特产,老师的设计井井有条,孩子们玩的自主有序。让幼儿如临其境,乐在其中。

我们还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各班设计了不同的户外活动内容。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原则,开发凤阳本土资源,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开展相应的户外游戏活动。

废旧材料的再利用,不但丰富了幼儿的户外活动,而且提高了幼儿的环保意识。总之,通过利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丰富了幼儿的户外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样、积极愉快的户外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让幼儿走进梨园的活动开展探索 第10篇

一、走进梨园

比如教师带领幼儿走进梨园、观察梨花的活动。教师一方面要让幼儿充分地接近大自然、体验大自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获得快乐,另一方面又要把相应的教学内容融入其中,让幼儿在观察中学到知识,在观察中得到成长。开展这次活动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 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

带领幼儿走进梨园,是为幼儿提供了走进大自然的机会。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观察梨花,但活动不应局限于观察梨花。动植物也可以让幼儿去观察,使他们全方位地观察大自然。平常幼儿会吃到梨,但他们很少见过梨树,也很少见到梨花,更不会了解平时他们吃的梨是由梨花变成的。幼儿见到梨花、梨树和其他的动植物,会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心,会激发学习知识的欲望。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收获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喜悦。

2. 给予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

带领幼儿走进梨园观察梨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自由地去观察,给予他们自由的探索空间。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一般进行的都是集体教学,幼儿学习的自由空间十分有限, 不能照顾到每个幼儿的差异和特点。参观梨园的活动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梨花进行观察,幼儿之间也可以进行自由的互动、交流,相互影响和学习。每个幼儿的心理特性不相同,他们对观察的需求也存在差异,老师要让幼儿去自由地观察,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特点,自由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样才能达到开展户外实践活动的效果。

3. 让家长参与进来

对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像走进梨园观察梨花的活动,家长如果参与进来,能够更好地实现活动效果。有些家长平时喜爱种植,养花养草,对植物的知识比较了解。在观察梨花的过程中,家长可以进行很好的讲解,让幼儿了解更多梨花知识。种植经验比较丰富的家长,可以给幼儿演示一下植物的种植过程,极大地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这样幼儿通过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获得知识,会记得非常牢固。另外,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也增进了幼儿与家长的感情,家长在幼儿心中树立了好榜样。所以幼儿户外实践活动要尽量获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二、提高能力

让幼儿走进梨园,观察梨花,让幼儿与大自然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的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一切能力的起点。在走进梨园的活动中,幼儿对种植园进行观察,对梨花进行观察,他们在观察中进行探索,发现一些现象,形成自己的疑问,并大胆提出来,然后向家长和教师寻求问题的解答,这样他们的观察能力在不经意间就提高了。

2. 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在人的成长中也非常重要。幼儿在观察梨花的过程中,会与其他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说出自己的一些意见,然后针对不同意见展开讨论,这个过程中就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3. 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

让德育走进师生心中 第11篇

一、师者为先,在潜移默化中构建道德情景

其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天的行为和处理事件的态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因为教师的身教就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最鲜明、最有力的教育手段,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时刻构建着不易觉察的,隐性的道德情景和行为规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品德及个性形成有暗示和引导作用。教师的一个小小“善举”诸如一句问侯的话语,一个友善的目光,或是弯腰拾起一片纸,或是帮学生整理一下衣领……都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不经意间他们就会领悟其中的真谛。我想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并不是要求孩子们去做什么,而更多的应反思我们为孩子做了什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试想,如果教师自身的修养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又怎能托起德育这面大旗?

二、真情交流,携手走进心灵“尘封处”

越贫瘠的土地,越渴望雨水的滋润。再封闭的心灵,也有祈求关爱的渴望,只有心贴心的交流,才能使教师走入学生心灵最深处,真正了解孩子七彩的天空。谈心、家访、日记评语都不失为交流的好办法。而我认为,家访是最好、最直接的了解孩子、关爱孩子的渠道。如我班有一个孩子,在班中表现平平,无论什么活动都是旁观者姿态,一副事不关己的冷漠状,完全不是一个活泼年少的孩子的表现。几次谈心无果,我对孩子进行家访,方知孩子的父母常常吵架,而且正闹离婚,使她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因此悲观厌世。这时的老师又成了婚姻调解员,一方面动员家长配合,另一方面又找其谈心,用诸多的事实证明父母是爱她的,经多方努力,她终于回到了伙伴们中间,成绩也逐渐回升。正如陶行知所言,真情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灵深处。教师要经常家访或电话联系家长,以“爱满天下”的情怀扣响学生心灵深处爱的回音壁。

三、学科渗透,让德育无处不在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生在校受教育的时数,从总体上来讲,平均每天有6-8小时,直接与教学联系,因此课堂责无旁贷成了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正如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德育工作也一样,要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中自然地进行,增强其“渗透性”效果,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找准渗透点。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如语文教材中展示出山河的壮丽,人性的伟大;数学教材中则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科学的魅力,而这些育人因素又往往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也唯有这样,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 把握渗透时机。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只有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处于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之时,学生才能“情动”而“达理。”

3. 掌握渗透度。无论是隐性的“暗示”还是直抒胸臆的“告白”,教师都要努力掌握好德育渗透的“度”,既不能隔靴骚痒,无动于衷,也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灌,以至改变学科性质或引起学生反感,这就要求我们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相关文章:

革命传统故事07-06

发扬革命传统范文05-30

弘扬革命传统范文06-01

继承革命传统范文06-01

革命传统教育内容07-12

红色革命传统教育07-16

继承革命传统班会07-17

继承革命光荣传统07-17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07-21

三庄小学革命传统08-01

上一篇:专项检查内容表格下一篇:校本培训学习总结-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