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 通讯稿

2024-05-23

弘扬工匠精神 通讯稿(精选9篇)

弘扬工匠精神 通讯稿 第1篇

弘扬工匠精神,创造精彩人生

——上海市“星光计划”第七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志愿者通讯稿

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发展,展示师生风采。提高学生素养,培育工匠精神,在2017年3月22日,上海市“星光计划”第七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正在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校遵循“弘扬工匠精神,创造精彩人生”的主题,特意设置了比赛区、观摩区和展示体验区。使同学们将“比赛、观摩、展示、体验”融为一体,使大赛活动成为同学们职业启蒙教育的平台。

为了更好的服务本次技能大赛,学校安排了志愿者和小记者实时为大赛服务以及追踪报道比赛进程。志愿者们在早上7点就已经开始准备了,将前一天的场地安排、岗位职责、服装和志愿者牌子的佩戴等落实到位,志愿者们都非常的积极,犹如征战的战士一样,就好像他们也是参赛选手一样。

比赛开始前,志愿者们维持着赛场的秩序,将参赛选手引导到自己的比赛区域,为有需要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服务;比赛中,参赛选手全力以赴,而志愿者们也毫不马虎,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也非常积极的和当事人进行沟通,保障着比赛;比赛后,控制好比赛场地的秩序,合理的组织选手退场,引导老师和评委进入休息室中。志愿者们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使得这精神在技能大赛上得到传递与展现,并将“助人为乐、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崇高美德带进校园,带给了老师和同学,同时保障了技能大赛的举行,全面推动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志愿者们虽然没有参赛,可是也是技能大赛的参与者,虽然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也是为技能大赛保驾护航,无论技能大赛结果如何,参赛者都从“求会”到“求精”,而志愿者们则始终坚持着“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工匠精神”与“无私奉献”的互相融合,才是我们在技能大赛真真正正所要学习的!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

仇欣颐

2017.03.22

弘扬工匠精神 通讯稿 第2篇

关爱孤独老人 弘扬志愿精神活动为提高辖区居民群众“社区是我家 建设靠大家”的意识,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加强邻里间的情感交流,融洽邻里间的人际关系,丰富社区精神文化生活,营造社区良好的邻里和谐氛围。良化东第二社区近期以邻里节为契机,纷纷开展“弘扬传统美德 倡导邻里互助”主题活动。

4月21日,社区组织邻里居民和志愿者一起带着清洁工具和小糕点来到独孤老人家慰问,并把他的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志愿者还与周伯拉起了家常,询问了他日常生活的情况、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等,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下午。(XX供稿)

弘扬工匠精神 通讯稿 第3篇

关键词:产业经济,工匠精神,中国智造,建议

工匠精神, 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 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 不断改善其工艺, 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概括地说,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一、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品质

⒈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工匠精神要求: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 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二是精益求精, 精雕细琢。精益管理就是“精”“益”两个字。在日本人的概念里, 把产品品质从60%提高到99%, 和从99%提高到99.99%是一个概念。立志做世界上最好的产品。日本在二战后的废墟中用了20多年时间塑造了日货的高品质口碑, 并成功向世界输出了日本式的“匠人精神”。他们做事都是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力求卓越的精神, 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⒉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企业要追求科技创新, 技术进步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 就是一种投入和敬业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营生, 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 极度注重细节, 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 给客户无可挑剔的感受。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 做出动人心弦的一流产品。

工匠精神落在企业家层面是企业家精神。它表现在:⑴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企业家通过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全面创新, 从创新中寻找新的商机, 在获得创新红利之后继续投入, 促进创新, 形成良性循环。⑵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有了敬业精神, 企业家才会有全身心投入到创新中的不竭动力, 把创新当作自己的使命, 才能使产品、企业拥有竞争力。⑶执着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在经济处于低谷时, 其他人选择了退出, 惟企业家选择了坚守。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执着的工匠精神。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充分体现了创新、敬业、执着的工匠精神, 在最危难的时候不放弃、不言败, 阵脚不乱, 越打越强, 终于低开高走, 重新登顶世界之巅。

⒊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品质

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短、平、快”的粗制滥造。诚然, 从事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 工匠用他的工作获得金钱, 但不是为钱工作。一个人选择的职业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 一生的职业是他志向的表示和理想的所在。相比粗制滥造赚快钱, 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 能够忍得住寂寞, 守得住清贫, 顶得住诱惑, 管得住小节。

小野二郎是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的米其林三星大厨, 在日本被称为“寿司之神”。他做的寿司味美到连素食食客都欲罢不能, 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许多慕名而来的世界各地食客都得提前几个月预定, 只为品尝“寿司第一人”超过50年的精湛技艺。但凡吃过的食客都会赞叹, 这是“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店里仅6个座位, 小小的店面也从未扩张过, 坚持“一根筋”经营半个多世纪。因为东京著名小吃店的门面都很小, 而且只做一样料理, 店主们要把食品做好做漂亮, 关键不在于数量, 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瑞士表匠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 他们精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表匠们的眼里, 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 最终瑞士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如今自动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 但“工匠”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或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 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企业。

二、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最强烈地呼唤传承工匠精神

⒈世界上长寿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是它们都在传承着工匠精神

我国历史上, 工匠延绵不绝。木匠鼻祖鲁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一直是工匠的楷模。据统计, 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 日本有3146家, 为全球之冠, 德国有837家, 荷兰有222家, 法国有196家。它们的产品长盛不衰的秘诀是它们都在传承着一种工匠精神!

在最珍视“工匠精神”的德国, 没有一家企业是一夜暴富的。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 极少有“差公司”, 更没有“假公司”。这就是一个仅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 竟然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这就是德国人的工作态度, 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极为重视, 生产世界一流的产品。

⒉我国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 无形中压抑了精美商品的研发

而今民风浮躁, 人心难古。求利益, 轻信仰;求效率, 轻品质;求表外, 轻灵魂;求短益, 轻长远。遍观中华大地, 尽是追名逐利;纵览历代史书, 不乏投机取巧。但凡誉之尽心者, 凤毛麟角;称之为工匠者, 已是数若晨星。

我国制造业的知名品牌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自主品牌和供销网络很少。其实我国并非没有能力造出质量一流的好产品, 而是一些商家不愿意这么做。原因是在不大影响产品使用用途的情况下, 粗制滥造产品的成本售价低、销路好、盈利快, 习惯了这些低档商品的消费者也乐于接受这样的便宜货。不指望产品长久不坏, 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 忽略了精美产品的研发。在优质优价的定律下, 优质产品的价格势必高昂, 消费者的审美观不同,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里愿意选择使用几十年不改样、质量不变化的商品的消费者已是凤毛麟角。然而国内外制造业残酷竞争的表明, 制造业不肯花钱去转型升级, 就得面对倒闭的噩梦。

我们已经可以载人航天探月、北斗导航、拥有超级计算机、高铁等世界顶级高科技产品, 却没有让老百姓满意的电饭煲、马桶盖, 反映了中国制造的弱点和缺陷。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都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我国当前既存在低层次的产能过剩, 也存在高端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侧滞后于需求升级, 说明内需不足是表象, 供需错配才是实质。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 而是需求升级了而供给产品的档次、质量和服务未升级。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导致大量“需求外溢”, 消费能力严重外流。居民到境外抢购奶粉、马桶盖、电饭煲、感冒药说明国内供给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信誉保障的要求, 是中国制造的耻辱。过去过于注重对消费、投资、出口进行需求侧管理, 导致中低端产品多, 高端产品少, 不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出现了一个数量可观的中等收入群体, 其消费需求已从生存型向舒适享受型过渡, 消费升级实际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对住房、电信、娱乐、旅游、养老等需求升级趋势加强, 绿色、时尚、品质消费空间很大。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产品品质。而国内大部分商品却在进行低质低价式的竞争, 既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更不利于技术创新与行业进步。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促使企业对产品质量精心打磨, 对品牌精心呵护, 职工对产品生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2. 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需要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落实到国家层面, 就是要变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先进制造业是一国永久强盛的脊梁。它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国家实力的支柱。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业, 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在当今和未来的竞争中, 谁执制造业的牛耳, 谁就在市场上赢得先机。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 多而不优, 竞争优势层次低, 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需要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 使经济增速向经济质量转变, 由给国外代工向中国品牌转变, 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3]。

从世界产业发展历看, 三流的产业和企业追求利润, 二流的产业和企业追求垄断, 而一流的产业和企业追求的是标准制定者的位置。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换代, 最需要“攻占”的高地是“占有标准”。这是“中国制造”未来不可或缺的发展方向。

完成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归根到底依托的是李克强总理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有前者, 才有制度的不断创新;有后者, 才有产品的精益求精。

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离不开工匠精神

国无精神则不强, 人无精神则不立。

1. 培育和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需要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

一是政治上要有待遇。着力开辟优秀技工的上升通道, 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与优秀技能人才奖励制度, 大力评选表彰杰出技能人才, 树立工匠精神先进示范。如果我国能够更多地培养出像李瑞环这样优秀的木匠、袁隆平这样杰出的水稻种植专家, 郎平这样的排球世界顶级教练, 会大大净化我国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体育生态, 我国的国际地位会大大提高。要用美好的前景吸引人, 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激励人, 用高福利待遇留住人。确保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专长。

二是有条件的企业逐步实行终身雇佣制, 逐步建立充满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大幅提高能工巧匠的收入待遇, 让他们无需为基本生存烦忧, 充分享受自己的精心劳动成果。当今日本的企业普遍实行终身雇佣制, 倡导团队精神, 很好的解决了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 为员工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为员工提供相对人性化的弹性工作安排, 员工对企业普遍存在着较高的忠诚度和敬业精神, 企业与员工之间存在着休戚与共的关系, 很少跳槽。员工与老板极少对簿公堂。员工只要爱岗敬业, 不出大差错, 退休时可享受企业退休中层干部的待遇, 日本企业用优厚的待遇留住了工匠人才, 员工以企业为家, 爱岗敬业, 凝聚力强, 这就是日本的百年老店居世界之冠、产品行销天下的主要原因。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认为, 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强调将普通人培育为有能力的人[1]。

在我国, 员工在与企业的协调发展上明显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没有法律约束, 加上很多企业负责人人品素质低, 任人唯亲, 对员工管理缺乏人性化的关爱, 使员工对企业没有归宿感, 忠诚度差, 跳槽频繁, 甚至对簿公堂和发生冲突也屡见不鲜。

没有熟练的产业工人难以实现“中国智造”。我国有世界上能吃苦耐劳、智商不低的人民, 但缺乏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有庞大的生产能力, 但难以造出技术先进的成套生产设备。原因之一是企业单一追求利润, 仅仅把员工视为会说话的赚钱的机器, 不善待员工, 企业文化建设荒芜, 员工自然没把企业当家, 导致企业没有凝聚力, 一盘散沙, 人才大量流失, 造成磨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过高, 员工像流沙一样经常变换职业, 绝大部分工人难以在一个技术工种上从事较长的时间, 产业技能难以提高, 何来工匠精神?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 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2]。

三是社会上要有地位。匠心需要打磨, 工匠精神需要坚守。应该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工匠的作用,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人才、认同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主流价值观念, 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者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追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企业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本。文化优则企业强, 重视人、尊重人的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中占据首位。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只有增强凝聚力, 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残酷的竞争中长盛不衰。

2. 培育和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需要营造环境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需要文化再造。中国的经济要创新发展, 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 要适应消费者日益“挑剔”的需求, 必须补上工匠精神之课, 大力提倡专注、标准、精确、完美的工匠精神。

从电饭煲到马桶盖, 都属于传统产业, 但它们是否“日薄西山”、无利可图, 完全取决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 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 对此日本人用工匠精神创出了一片新天地。而打磨匠心, 需要爱岗敬业。与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 工匠的工作不仅是为了谋生, 而是从工作中获得快乐, 这就是工匠很少跳槽的原因。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术技能的极致化, 靠着传承和钻研, 凭着专注和坚守,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参考文献

[1] (日) 松下幸之助.实践经营哲学[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 1989.

[2]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R].2016-10-19.

弘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 第4篇

高尚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都绝不可缺少的,若忽视了工匠精神,那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持续走向辉煌就会受挫。在当今社会,只有把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企业才能永远在复杂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我们需要重拾工匠敬业、勤奋、执着、创新精神,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和价值观。

敬业创造财富

回顾中国历史,春秋时期,鲁班发明了木工工具、农业器具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增广贤文》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底层人眼里,再多的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民众愿意学手艺,为了饭碗的坚固,才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无形中,形成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和制造主要靠手工劳动来完成,设计、制作往往是同一人,在学习技艺上也完全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凭经验和记忆,伸展绳墨、竹笔画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经典家具和工艺品。

我国明代,木匠把日常生活的床已经做到了极致,一个家庭有一张好床,就是拥有了一笔财富。《金瓶梅》第九回说西门庆用十六两银子为李瓶儿买了一张黑漆描金床,他又用十一两银子顺手买了两个丫鬟。潘金莲知道西门庆为李瓶儿的屋里买了一张好床,就闹了起来,不得已西门庆旋即用了六十两银子买了一张螺钿敞厅床。可想一张床相当于多少个丫鬟的身价。

工匠的执着精神,还表现在农具的发明创造方面。据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载:古代工匠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发明了高效实用的耧车。它是一种用畜力牵引的播种器具,能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环节,达到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均匀,既提高了播种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播一顷”的效果;元朝棉纺织专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纺织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革,创造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她的敬业精神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古代的棉纺织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勤奋促进发展

古代工匠的勤奋精神表现在方方面面,它促使我国农业生产的排涝浇灌器具的发明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传统水车,即人们通常所称的“翻车”和“筒车”,是一种能从江湖河塘地表中不间断持续汲水的大型农业机具,它不仅能用于高地提水、低田排水等生产领域,而且在济漕保运、沿海制盐等非农业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的先进技术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从机械学原理的角度来看,水车结构复杂,有连杆曲柄机构、轮轴齿轮机构、链轮调节机构等。从动力学看,由人力、畜力逐渐上升到水力和风力自然能的应用。据方立松《中国传统水车研究》载:“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在动能利用上的卓越成就,它与耕种等其他农具系列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在那个时代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汉代就已有了畜力碓和水力碓,用来加工粮食,脱壳磨面。据张力军、胡泽学主编的《图说中国传统农具》载:到魏晋南北朝时的崔亮发明了用一个水轮推动八个磨盘的“八磨”机,使粮食加工的工效一下子提高八倍。西晋时有人将水轮转动改为用牛牵引,达到“策一牛之任,转八磨之重”,这样就可以在没有水源的地方也能用上高效的“八磨”等工具了。

除了以上古代工匠为我们留下很多宝贵文化遗产外,还有大家知道的大彬的紫砂、江千里的螺钿、黄应光的版刻、周翥的百宝嵌、方于鲁的制墨、张鸣岐的手炉、朱氏三松的竹雕等工艺品。这些工匠可称得上是举世闻名的能工巧匠。

执着铸就辉煌

古代工匠的执着精神为我国陶瓷的发明、发展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不但把人物形象表情刻画得逼真生动,而且规模宏大,成队成阵,不愧为世界奇观。唐代的三彩陶朝着更为精致的方向发展,人俑、马俑、骆驼俑,色彩鲜艳,各具形态,有很多细微的动作和表情。

唐宋以后,瓷器的工艺越来越精,出现了许多名窑名瓷。唐代绍兴有名的“越窑”青瓷,有“类玉”的美称。河北内丘的“邢窑”,则以出产白瓷闻名。湖南长沙一带的彩瓷,不但有绘画,还使用贴花、模印,装饰性很强。河南的钧窑、汝窑、柴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定窑,陕西的耀州窑等名窑所产瓷器,都驰名海内外。当时的瓷器有“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说法,被一般家庭争相收藏。中国的瓷器,从唐代起就通过陆路和水路传到亚洲、欧洲和世界各地,赢得了全球人的赞叹。

说起中国人的传统服装,不得不说一项令国人自豪使全球人惊叹的伟大发明——丝绸。毫无疑问,我国是世界最早养蚕和织丝的国家。祖先们很早就发现蚕吃桑叶吐丝又 “作茧自缚”的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和实践,大约在六千多年前,就掌握了养蚕、缫丝、织帛的全套生产过程。聪明的古人们把蚕茧用开水煮烫,去掉胶性,抽出丝头,合成丝线,再织成绸、缎等帛品。这个过程说起来一句话,做起来难上加难。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服装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但重量仅有 49克,衣服可谓轻若烟雾,举之若无,让人着实惊叹当时的织造工艺如此精湛。到目前为止,用现代化的工艺都很难复制。丝绸的发达,促进了服饰、染织、刺绣业的发展。与丝绸密不可分的刺绣,它的艺术创造,商代就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形成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中国的刺绣与丝绸伴随着工匠的执着精神,名扬世界。

创新超越世界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工匠们除了以上各种发明创造外,还具有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 700多年;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中国人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西方于16世纪才用双动式活塞风箱,比中国晚了两千一百年左右;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旋转式扬谷扇车,到18世纪初,西方才有了扬谷扇车,比中国晚了两千年左右;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独轮手推车;而西方到公元11世纪才出现独轮车,比中国晚了1200多年;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 “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等等。

我们在传承中国工匠精神的同时,也要研究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将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并引入科学研究范畴,拓宽中国工匠精神与人文研究的视野,加深我们对中国工匠精神在企业文化中不可替代性以及提高员工地位的再认识。

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不甘落后的民族,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我们要呼唤中国古代工匠那种敬业、勤奋、执着、创新精神,以此为企业铸魂。企业更要为冲锋陷阵者、为敢于亮剑者、为勇于改革者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让人人敢担当、个个能出彩,使中国成为创新大国、制造大国。清代郑板桥有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了这种精神,定能实现我们的强国之梦。

弘扬工匠精神 第5篇

工匠精神是精雕细琢、钻研专注的品质,是摒弃浮躁、不忘初心的情怀,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信仰。一个人拥有工匠精神会在某一领域取得很高的成就,一个国家弘扬工匠精神则会给各产业、各行业带来无穷发展的力量,正如日本和德国成为全方位强国那样,因此我们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在各产业、各行业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由于我们的先祖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古代中国才有了辉煌灿烂的四大发明,正是由于我们的科学家钻研专注、不忘初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才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是由于我们的技术人员不断钻研、摒弃浮躁,现代中国才拥有了高铁名片。

诚然,现代中国仅仅拥有一张高铁名片远远不够,我们要成为世界强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有很多张名片。首先要把各产业都做强。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回归工匠精神,中国的农牧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同样需要。如果我们的工人精雕细琢力求把产品的每个零部件都做好,我们的国人也不会去日本抢购马桶盖;如果我们的农牧民追求极致地把每一只奶牛养好,我们的国人也不会去澳洲抢购奶粉;如果我们的服务业人员摒弃浮躁竭尽所能把服务的每个环节做好,我们也不会出现山东疫苗事件。我们离世界强国标准还很远很远,我们要向我们的邻国日本学习,向日耳曼民族学习,才可能拥有像日本动漫产业那样独一无二的产业、才可能出现汽车产业中的“奔驰”。当我们中国的各产业都弘扬工匠精神,追求极致,追求“更上一层楼”的时候,我们离农业强国、制造业强国、服务业强国就为期不远了。

在各产业亟需回归工匠精神的同时,我们社会的各行业各领域也亟待需要。如果我们的医生能够精益求精地把每个手术做好,我们的律师竭尽公平正义地解决每一个法律纠纷案件,我们的科研人员能够摒弃浮躁、专注钻研,我们的公职人员全心全意把每一次服务人民的工作做好,毋庸置疑,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一个诚信的社会,那里没有欺骗和不信任;变成一个美好的社会,那里充满公平正义;变成一个淡泊的社会,那里没有喧嚣和浮躁;变成一个和谐社会,那里充满关爱和感动。当我们各行业各领域的人都拥有工匠精神的时候,我们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越来越近了。

弘扬工匠精神 第6篇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那么怎样的人配称为工匠,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精神呢?工匠,像稻盛和夫那样热爱工作,像乔布斯那样精益求精,像丹尼尔·施华洛世奇那样不断创新。

付守永先生在他的著作《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经典的案例,向我们阐明了工匠精神的核心,即对工作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时也教育我们,一名工匠,不论身处怎样的逆境,只要坚持践行工匠精神,终将有所成就。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既有鲁班这样名垂千古的大师级工匠,也有能够“金属雕花”的胡双钱等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中国工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历史与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我国的工匠精神正在逐渐弱化。因此,在社会风气浮躁的今天,重提工匠精神,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把我国由制造大国建设成制造强国,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要塑造工匠精神,首先要存匠心,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放下功利与浮躁,真正让自己热爱工作,享受工作,而非仅仅把它当做赚钱的工具。其次行匠道,就是要时刻以工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专注工作,精益求精,使自己的劳动成果增值,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最后还要会用匠术,就是要学会用科学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去工作,日积月累,终有一天可以成为一名优秀大国工匠。时刻将自己摆在初学者的地位,保持对工作的兴趣,明确自己的目标,多做自我激励,优先做最重要的事情等都是帮助我们践行匠道的好方法。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自身技术的热爱和追求,这种追求不是领导分配给你的任务,也不是利益驱使的行为,而是源于内心的涌动。在LNG船上“缝”钢板的技师张冬伟说促使他不断进步的就是对这门技术的热爱和想要不断超越的追求。每逢有空闲时间他就练习蹲马步和钓鱼,只是为了让自己在焊接钢板时更专心、专注。他在带领学徒时也会告诉徒弟,要将自己的工作当成是一种追求,技术才会传承下去。

工匠精神,是十年如一日的专心。每位手艺人,在学徒时期,都是坚持到最后留下来的那一个;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无论遇到多大的难题,都是攻坚克难、恪尽职守的那一个;在声名日渐显赫时,都是不为金钱利益所动的那一个。从运10到C919,在全部职业生涯都致力于制造中国大飞机的技师胡双钱,大半生都献给了自己的事业,但是他还舍不得退休,他还想干10年、20年。

工匠精神,是不断钻研的创新精神。真正的匠人不会机械地重复劳动,他会把自己的手艺当成是艺术,把自己的劳动对象当成是一个艺术品,不断地改进、不断地研磨雕琢。工艺师孟剑锋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他在生产间坚守一个月研制新的工具,为了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虽然年逾四十,他仍努力坚持学习素描。不是只有“高大上”的职业才会璀璨夺目,在平凡的职业中孜孜不倦,发扬“工匠精神”,热爱自己的职业,专注其中、精益求精,同样能迸发出光彩。对于个人而言,这种精神能够时刻敦促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不断追求完美,反过来自己也会沉醉到自我认同感当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于企业而言,工匠精神是支撑其屹立不倒的根基,可以引领企业实现从制造到创造、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像瑞士手表一样雄踞百年而不倒、像松浦元南的齿轮一样在众多日本企业没落时重生。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一名员工,虽然每天面对的都是钢筋、模板、混凝土,看似枯燥乏味,但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去对待,同样有不一样的收获。每次的模板检查验收,如果能细心一点逐个检查每一面墙的垂直度是否满足要求、拼缝是否严密,就能在后期的装修施工中减少修补打磨的付出。事情看似微小,但是却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支出,也同样是为项目、为企业创造价值。

弘扬工匠精神征文 第7篇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耳目一新、备感振奋。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虽然是针对经济领域的改革发展提出的,但也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

“文化领域也要有工匠精神”,熊召政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环视文化市场,一方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百花齐放,佳作迭出;另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海量的小说、诗歌、散文出版,电视台播出上万集电视剧,院线上映数百部电影,但相比数量的快速增长,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浮躁之气。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文如其人,言由心生,“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要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

“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不懈追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柳青在皇甫村蹲点,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多次;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想要创作出精品,就必须有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工匠精神”;粗制滥造、将就对付,只能生产出一堆劣质产品、文化垃圾。 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而今,时代呼唤重拾“工匠精神”!作为“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责无旁贷。正如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所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教师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第8篇

职业无贵贱,除了身份不同,其内核是一样的:你我都是“匠人”。就教育而言,“工匠精神”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因材施教”的精神理念,即通过改造客观对象来体现自身价值。若“匠气”多于“匠心”,教学就会机械、重复、固执和守旧,会成“教书匠”;“匠心”多于“匠气”,意味着执着、专注、完美和情怀。显然,后者是教育所需要的“工匠精神”。

教师的“工匠精神”,首先需要一颗纯粹的心。匠心就是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始末如一,初心不改。秉持“一生只做一件事”,永远记得为了什么而出发,执着而纯粹。对于教师,匠心就是一颗纯粹的教育心,并一以贯之。于漪老师一生秉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初心,本色不改,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平淡,在繁华中坚持一份简单。她的内心疆域清澈澄明,栖息着一颗晶莹宁静的灵魂,有着非凡的穿透力。身为教师,一生只为“教育”这一事,且让我们专注地做好这一件事。

教师的“工匠精神”,还需要一颗创造的心。“技”的表现启示着“道”。匠人的工作多以重复居多,但出色的匠人,能从重复中发现其中的“巧”,自出心裁,这便是创造。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安东尼·豪设计的主火炬台抢尽了风头。这个不断运动着的风动力雕塑作品介于雕塑和装置艺术之间,既不像传统雕塑那样静态,也不像源于极简主义的早期装置艺术般强调观念性;相反,将两者结合,使用“风”这一他一贯迷恋的元素激活静态的雕塑,以雕塑的运动拓展出新的维度——而这不仅发生在空间的层面,且发生在隐喻的层面。教育,看似重复劳动,实则在重复中充满了各种可能与变化,决定了这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劳动。由技入道,道技结合,让教师自身享受这种人生。

教师的“工匠精神”,少不了一颗宁静的心。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灵魂”的工作,而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内心宁静的时刻展开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更需要一颗活泼而宁静的心。只有把心归于宁静并坚守这份宁静的教师,才能寻找到它的本真和美好。世界再嘈杂,教师的心必须是宁静的,在安静中找到力量,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时下,教育部正在对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进行治理,特别是紧盯学校开学及教师节等重要节点而展开的有针对性的专项治理。这不是对教师的“苛刻”要求,而是教育人的“底线”。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其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这是朱光潜先生对艺术家的一段精妙论述。其实,这同样适用于教师。一个教师若没有诗心,便难以萌发美好的教育理想;若没有匠心,美好的教育理想多半流于空想。惟有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用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教育的高峰,才能实现教育的尽善尽美。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 第9篇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范文一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在获得奥斯卡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工匠”是技艺精湛的人,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秀的工匠、瑞士的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员工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比如一些以山寨产品为主的企业,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生存,一但外部环境变的恶劣,企业很容易马上倒闭。

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脱离了这种困境的途径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工匠用的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看瑞士名表,将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品质造就了品牌。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员工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刑荆。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范文二

求知心,是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永远保持新鲜,热情的心态,所有的一切都是刚刚触及的,用一颗谦卑的心去发现和洞察事物,每天进步一点点。

记得自己刚刚进入机车检修中心的时候,对一切都是新鲜的,所以学习的比较快,但是现在的熟知和自满使得自己停步不前,每天只是在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没有去想过程,也没有去想方法。

平常心,是难能可贵的,遇事抱吃亏的态度,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也体现到这一点,不去因为某一件成功或者失败的事而使自己的心态忽高忽低,或者是嫉妒,或者是自傲,心性的控制比较难,如果保持不平衡,会使自己变的贪婪,变的虚伪,以及自私,或者自卑。

自信心,不仅仅是对你自己的信任,更是对工作和学习的本身的信任。拥有自信,就会使得自己的工作更加充满激情,更加出色的享受工作的过程以及结果。

最后是品质心,也是最重要的一颗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它为中心,拥有好的品质,才能拥有更好的明天,就像书里提到的施华洛世奇,德胜洋楼,爱马仕等等无一不是在诉说着品质的重要性。

还有所提到的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为什么没有中国,这是我深感痛心的地方,中国的文化历史是悠久的,积累的知识和智慧也是无尚的,但是我们的国家竟然没有一个悠久的企业。

虽然我没有去过国外,但是我可以在在网络上了解国外,在国外没有“假”这个字眼,但是在中国,“假”无处不在,有_假烟,假酒,假奶等等,这就是没有把品质列为首位,或许一开始是在首位,然而随着时间和位臵而变成了二位,三位……。书上没有一一提到他们的企业之所以长久的原因,但是如果这些企业没有渗透着品质,它们也就不会存活这么长时间。

要做一个价值型员工,其次是正念,与心相秉相乘,又有所不同,体现在思维上,凭着某些念想和使命而最终活下来。可知,正念也在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工作是一种修行,是一种信仰,就像京瓷创始人滔盛和夫先生的“六项精进”一样,在工作中坚持不懈的努力,不去抱怨工作中的不平事,任何事都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你就会集中12分精神全身心的投入,抛弃杂念,弃焦去躁,而不是只想着挣钱而挣钱,慢慢地使自己的身心疲惫,最终也没有所收获。工作是磨练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桥梁。

因为不是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老板的,通过对工作的投入及精进,才能实现自我梦想和提现自我价值,当然这其中还要实现自我反省,不能一味地去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不管对与错,不去分析和总结;又或者过度的打击自己,一蹶不振,这叫愚念,所以自我反省和总结显得至关重要。它使得我们在工作中不被感性所困扰,激励自我,完成成长自我的过程。

人类的潜力远远超出人类对潜能的一切联想,永远追求更完美是是每个工匠都具备的品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开发自己的能量,挖掘潜能。同时,也要懂得借助其他方面的能量,不同的专业知识,他人的信息以及社会的其他正能量。更因为,社会是由人做成的,人的行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每个人。

这就有了人际交往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关系是我们工作中,生活中不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听到对待关系上我们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利用”。这是我们心中的魔性战胜了爱,慢慢地把人向恶性考虑。如果我们做到你心我心,将心比心,遇事抱吃亏态度,让爱深入内心,带着爱去跟人交际,就不会有利用,就不会有报复等等。

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有效的沟通,沟通是我们之间的思想和信息的转换,有效的沟通,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所以要成为一个有价值型员工要做到:有问题,不抱怨,去沟通!同事之间要做到开诚布公,直接沟通,不饶弯子。良好的沟通指的是一种双向沟通过程,前提是用心沟通。

要做一个价值型员工,最后还要热爱。一个人对他所选择的工作,爱之至深,干之极致。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范文三

在追求短平快的今天,我们更要拥有(工匠精神),拥有它,相信未来,我们将会走得更平坦。

工匠精神,是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有多少人体验过,因为一个铁蹄,一个渺小的标点符号,一根小小的签字笔,就不幸因此亡国,就仔细思考了一天,连至交好友的到来也丝毫不觉,就去调查,一个个的数据小心排列,计算每个礼拜最多可能用多少根。在许多人们的眼中,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吹毛求眦,但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多少人的伟业,影响了多少人,如瑞典的手表,德国的制造业,日本的丰田汽车。也许有人会对此不懈一顾,念叨着所谓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却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的,正是因为小节的一点点的,如沙般的聚集,才造就了平地而起的万丈高楼。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

如果说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那么,创新,就是工匠精神的心脏。

工匠精神,是对于创新的不断努力。多少人体验过,为了一个知识,一个问题,一次小小的知识上的突破,就拼尽全力,只为明白,就注足思考,草稿遍桌,就欣喜若狂,哈哈大笑。在许多人的眼中,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学者的怪癖。但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神,影响了多少人的世界,造就了多少人的伟业,如爱因斯坦,爱迪生。是的,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工匠精神,它如同辰星,高悬无垠,影响的人,数不胜数。所以,我们更应该去继承,去弘扬。

工匠精神,其实就是由细节和创新糅合的产物,它活在我们的心中。有人倡导去国外,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凭此来继承工匠精神。但其实,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对于职业本身的要求,是一种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责任感,它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要学习的不是国外的管理方法也不是什么神秘的知识,它就在人们的心中,我们要做的是叩问自己,是否可以时时刻刻的保持这种不断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精神,凭此去完成每一件事,并且热爱它,是的,工匠精神不是管理方法,不是一种工具,不是一种神秘的知识。它是一种心态,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态度,它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心脏,而态度则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是的,态度,将引领细节,创新。去做每一件事

师说由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从小事作起,从细小的每一件事情开始,一点点的积淀。

将来回首时,看到的将是彩虹。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范文四

很多人都想得很简单:工作就是为了养家活口,图生存。当然这是基础的,但如果一味变成为“为了赚钱而工作”就无法体会工作的乐趣和成功喜悦,无法获得更多的提升,成为一个“上班奴”。俗话说的好: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让赚钱的目标与自己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有梦想才会有动力,也不至于虚度光阴。在工作过程中还要解决好“心”的问题。高尔基曾说,“工作是快乐时,人生便是幸福;工作是义务时,人生便是苦役”。在工作中我们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情,有时候我们会受到挫折,让我们体会“进退”的深意,有时候有贵人相助,助我们锦上添花,这些都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要从容去面对。

工匠之道就是把理想变成价值的思维法则,成败在一念之间,从改变念头开始。五大正念中首要为先做人,后做事,用小约翰拼图的故事,一语双关:“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岁月悠悠,人要实实在在地做成几件事情并不容易,堂堂正正做好一个人更不容易,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要善于把“会做人”和“能做事”有机的统一起来。

时下,社会上一些人对工匠嗤之以鼻,认为工匠是傻子。他们觉得把工作做完就行了,精益求精做什么?干嘛非要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干嘛非要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也有一些人虽然敬佩工匠,但理念信念淡化,不愿付出劳动;但更有一部分人,凭着内心的信仰与追求,身体力行学习大国工匠,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创造更大价值。就像央视新闻推出的《大国工匠》系列,讲述不同岗位劳动者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这是一种值得社会尊重的职业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最稀缺的品质。

弘扬工匠精神心得范文五

上下五千年,中国曾引领着一个时代的制造行业发展,精密探测的地震仪,深埋千年依旧锋利的古剑,无不彰显着当时顶尖的工业技术。然而反观现代,沿海城市的大型乃至超大型代加工厂比比皆是,均是以增加熟练度或扩充人力来提高产能,却无丝毫创新之法。中国工业已然被称为“世界加工厂”,长此以往,中国工业将无以为继。

近日,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理念风暴席卷全球,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战略让国人悚然惊醒。德国制造业是世界上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在已有顶尖工业水平上的持续创新力以及德国人专注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熟练无失误,仅以为“工”,而未成“匠”;由表及里,精益求精乃为“工匠”。

中联重科作为全球工程机械先驱企业,不断有新型产品的技术参数突破世界纪录,每年的专利发明质量和数量也都远远走在其他企业前面,创新研发力度不可谓不强。但作为基层员工,如何在管理岗位上实现自己的“工匠价值”,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必须思考的问题。

先成为一个优秀杰出的“工”。每个岗位所在都是公司整体运行中重要的一环,要保证自己在岗位上的工作无差错无拖延,需要耐心、细心和决心。耐心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多坚持,多努力,对待工作和同事不骄不躁,始终如一;细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多发问,多求知,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决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多取经,多探索,勇敢尝试,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后成为一个自我升华能力的“匠”。如何才能在人力有限的条件下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如何才能在本职工作完成后额外完成力所能及的细节使工作流程更顺利?如何才能针对自身岗位的优劣现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只有深层次的思考延伸才能让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与工作相辅相成,真正实现从“工”到“匠”的价值升华。

上一篇:深化微山湖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下一篇:采购部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