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火了白沙乡村旅游产业

2024-06-22

“美丽乡村”建设火了白沙乡村旅游产业(精选10篇)

“美丽乡村”建设火了白沙乡村旅游产业 第1篇

“美丽乡村”建设火了白沙乡村旅游产业

2月27日正值白沙黎族自治县“两会”期间,县委书记严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白沙“美丽乡村”的建设既是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产业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到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将覆盖白沙县一半以上自然村,农村面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美丽乡村”建设火了白沙乡村旅游

“2013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全年接待旅游过夜人数达27.82万人次,同比增长29.4%。”翻开2014年的白沙黎族自治县政府工作报告,这样一个 数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相对于海口和三亚全年旅游动辄就超千万的人数,这个数字或许并不起眼。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是白沙黎族自治县成立27年来,第 二次将旅游人数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在2009年以前,当时18个市县里面唯独白沙旅游是没有统计人数的,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什么人来这个地方,到了2011年和2012年后,我们连续两年旅游人数的增长迅速,势头很好。”白沙能在旅游上取得突破,严正对此感到十分欣喜。

严正说,白沙的乡村旅游产业是伴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逐步发展起来。2013年,白沙投入财政资金4000万元新建“美丽乡村”31个,而这4000万仅仅是直接补给农民的,实际建设远远不止这个数,其中整合的涉农资金就超过1亿元。

“美丽乡村”的建设直接带动了白沙第三产业的发展。2013年,罗帅天涯驿站、那吉跑马场、自驾游、野外露营、徒步探险、湖中游船等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首条白沙美丽乡村游线路的推出,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游客的前往。

“旅游人数的增加主要集中在乡村方面,所以外界对白沙的了解也伴随着我们„美丽乡村‟的建设逐步增加。”严正说。

但是,这仅仅只是个开始。严正向记者透露,为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覆盖全县,白沙于2011年起制定了一个5年计划,即用5年的时间使得全县一半以上自然村的面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下一步,白沙将紧紧抓住“美丽乡村”项目和山水风光、森林、民族风情等优势资源,倾力开发建设一批极具代表性的重要旅游景点,努力打造集聚生态体验、休 闲养生、乡村度假等特色旅游项目的高品质旅游度假风景区。为配套乡村旅游发展,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白沙还将争取在全县建起11个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 “旅游驿站”,为自驾游客、驴友和商务考察客人提供旅游咨询、旅游宣传、品茶休闲等全面的旅游配套服务。

“美丽乡村”建设一举两得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美丽乡村‟的建设既发展了白沙新型乡村旅游产业,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严正说,该项目可以让农民在不失地、不离土的情况下,就地致富、就地产业化、就地城镇化,这就是白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走出的一条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子。

严正说,白沙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个主要模式,就是“三个一点”,即政府扶持一点、农民出一点、企业再出一点。从罗帅村等模式来看,凡是引进企业进来开发的“美丽乡村”层次相对比较高,因为企业不仅带来经营理念,还解决了建设过程中资金贫瘠的问题。

据了解,白沙今年将推进建设15个高档次、高质量的精品“美丽乡村”,完善已创建的72个美丽乡村的道路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 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同时,在尊重村庄现有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情况下,根据各自村庄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建设,避免千篇一律搞一个模式,努力打造 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和乡风文明素质美的“中国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火了白沙乡村旅游产业 第2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美丽乡村建设暨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就是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国务院支持我X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X的一系列重大部署。

扎实推进城乡宜居环境建设,努力为全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午,我们参观了X等四个村庄和X景观廊道;刚才我们又观看了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的专题片,听了X典型经验介绍,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用好经验,补平短板

几年来,X各地按照X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总体部署,打好五大战役,实施“点线面”攻坚计划,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家园清洁行动,重点整治了X多个村庄,X多公里的公路铁路沿线,建成三星级以上旅游经营单位x家,绿道x多公里,治理小流域x平方公里。

累计建成乡镇垃圾处理设施x座,累计投入x亿元,聘请村镇保洁员x万人,日收运或处理村镇垃圾x万吨,x个村建成集中式或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总结几年来的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门通力协作。

相关部门立足职能,密切配合。住建部门主动作为,牵头协调,推进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农业部门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面源污染清理纳入了x多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和X多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作加以部署推动;发改、财政部门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一事一议试点;国土部门实施旧村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环保部门积极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和环境连片整治;交通部门着力开展公路沿线植树绿化和生态恢复工作,进一步完善村村通公路;林业部门牵头实施“四绿工程”,抓好铁路沿线绿化工作;水利部门抓好小流域和水土流失治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打造水利生态景观工程;旅游部门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典型;文化部门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老区。党史部门重视拥有红色资源的村落保护和发展;移民开发部门打造X个美丽移民村庄。这些部门的共同参与、上下同心、左右同力,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力量。

二是领导高度重视。各地都把这项工作作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重要抓手,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纳入全局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推动,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政策支撑。x里编发了《美丽X·宜居环境建设行动大纲》、《旅游产业创新提升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意见》、《村庄环境整治技术指南》、《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建立x家甲级设计单位与设区市挂钩对接。各地也都成立专家技术服务小组,深入现场开展技术指导,科学编制实施流程和考评办法,促进整治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四是坚持典型引路。这次我们参观的X就是在全x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典型,他们坚持精品村、示范村、合格村的滚动梯次创建,全x村庄创建率已超过X%。全x各地因地制宜培育了一大批示范典型,涌现出了X村等一大批田园风光型、文化特色型、旅游休闲型、产业发展型等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的示范典型,X等四县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三阳开泰又一春”的局面,从抓点到扩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肯定,但从全X情况看,与先进X份比,我X的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着不少的短板,突出表现在:

工作进展不平衡,资金投入不足且渠道单一,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污水、垃圾治理和村庄管理还未形成常态化长效机制,裸房、缆线等景观视觉污染比较严重;整治点比较分散,连线成片的规模效应不明显;农村规划和建设人才短缺,缺乏专业指导,建设标准参差不齐,未能实现精细化施工;一些美丽乡村缺乏产业支撑,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增值效益和项目带动不明显,“生态带动经济、环境促进增收”的双赢局面尚未形成。

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寻找差距,补平短板,抓出成效。

二、明确方向,把握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工作要求高,建设任务重。各地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加快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做好“四个衔接”。

(一)要和产业发展相衔接。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优化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而且要带动农村的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我们要始终把生态富民贯穿到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的互联互动,逐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次我们把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放在一起开会,就是体现产业与建设的互动,环境与发展的双赢。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以此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业摆上突出的位置,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乡村旅游的工作。

一是要延伸链条。大力培育乡村花园、乡村酒店、乡村民宿、休闲农庄、观光农场等新型业态,发展风情小镇、x山寨等特色产品,建立乡村旅游聚集区,让美丽乡村串珠成链,打造福建美丽乡村精品走廊。推进乡村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建立x乡村旅游门户网站,构筑乡村旅游的智慧导航导览、特色产品导购系统,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产品线下、线上销售。

二是要规划一体。美丽乡村要宜居宜游,必须从规划源头抓起,各地在制定美丽乡村规划时,要提前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融入规划之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这样才能做出特色,吸引游客。做到“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三是X互动。要学习X乡村旅游的先进理念,加快打造X乡村旅游合作规划策划、产品衍生、业态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培训等六大平台。实施“乡村旅游师资”培训的种子工程和“百镇千村”乡村旅游人才赴x培训计划,组织镇、村领导和业主赴x学习考察,启动“X乡村旅游专家X”活动。依托“X乡村旅游创意辅导中心”,加强对全X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意辅导。借助x旅游博览会,办好“X乡村旅游合作发展圆桌会议”,推动X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的产业对接。

(二)要和生态文明相衔接。

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农村是重点、是难点,也是主战场,整治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态,减少农业污染,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这是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任务。

一要保护山、水、田、林、园、塘等自然资源。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尽可能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村里的宽马路,不过多使用水泥钢筋,不在门前屋后搞过度硬化;多依山就势、多因地制宜、多做庭院菜地、多搞村庄绿化、多用乡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的建筑。把“六不六多”的建设原则贯穿在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实现“不大拆大建、不套用城市建设标准、不拘泥于统一模式”的目标,避免农村模仿城市的痼疾、避免“千村一面”的遗憾,保护好村镇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的“乡愁”。

二要修复农村的生态环境。开展农村小流域治理,疏浚河塘沟渠,恢复农村自然湿地,恢复铁路公路沿线施工造成的山体和地表破坏,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山边、水边、路边进行洁化、绿化、美化。

三要拓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推行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推广农村分散式、多样化的污水处理办法,提高农村污水的达标排放率。实现清洁河道、清洁乡村的“双清”目标。

(三)要和社区治理相衔接。

美丽乡村是由家庭、近邻组成的和谐社区,有着共同的社会规范、价值体系、社会功能,必须共同缔造、共享共乐。在组织建设方面,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引领村民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在民主管理机制方面,规范村委会议事规则,推进一事一议,制定村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在政府引导监管方面,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建设管理队伍。

当前乡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缺位,专业知识不足,难以支撑美丽乡村建设的繁重任务。为此,要加快各地乡镇村建站标准化建设,对建站水平达标的给予资金奖补。X将用两年时间,对乡镇长和村建站站长或相关人员轮训一遍。同时,开展乡村规划师选拔培训试点,通过培训聘用乡村规划师,协管乡村规划建设。

同时,在社会化服务方面,要积极探索引进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农村社区,提高为村民服务的质量。

(四)要和乡村文脉相衔接。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载体,美丽乡村建设要体现“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体现留住山水、留住记忆、留住文化和精神的根。

一要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在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的同时,要重视散落在乡村大量的历史记忆、宗教传衍、地方方言、乡规民约、祖训家规、生产方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复活传统民间故事,传承地方戏曲、手工制作、乡间小吃、传统习俗等民间文化。培育文化产业,如x县龙水村利用漆蓝文化,打造漆蓝产业;嵩山村利用茶文化,开发茶产品;x村利用纸织画,制作旅游工艺品等,不仅提高了乡村魅力,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我X现有x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X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X个,数量都居全国各省前列。这些传统村镇,保留着一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屋、古厝、古树、古街、古道、古物,各地要按照X的通知要求,摸清传统村落的家底,建立档案名册,扩大保护范围,今年列入重点保护和开发的十个名镇名村,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和利用,实现聚落保存、古屋重生、闲置空间再利用,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探索新路子。

三要注重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便捷的农技服务圈、教育服务圈、卫生服务圈、文化服务圈。

三、找准办法,干在实处

按照年初确定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任务,今年全X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整治x个以上村庄,树立x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逐步形成一批美丽乡村景观带,每个X要抓X个村庄重点整治建设任务。

希望大家学习先进、紧盯任务,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要加大资金投入。

x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今年x级安排约x元资金“以奖代补”投入到这项工作。各地也加大了投入,如x财政预算X多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资金管理方式不变、渠道不变、体制不变”的原则,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集中财力,定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

还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建设和经济项目开发。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提倡党政部门和有关单位与美丽乡村结对帮扶,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乡贤通过冠名认捐、成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都来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

X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主体和组织实施主体。x级政府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做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基层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分管领导要具体推动抓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共同谋划,共同协调,发挥职能作用,把业务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把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整体力量,加大力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要形成有效机制。

一是规划引领机制。要学习x重视科学谋划规划的经验,推进村庄规划修编和提升,完善美丽乡村建设配套措施。二是标准支撑机制。各地要按照省里的规范标准,因地制宜编制当地的标准细则。省里要依托x等三个县被国家标准委和x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的机遇,制定我x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体系。乡村旅游要抓紧出台实施“百镇千村”创建标准。

三是连线成片机制。抓好向x高铁沿线X多个村庄的环境整治和景观改善,全X创建X条左右美丽乡村景观带和X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实现县域景区化、镇村景点化、农户景观化,连成一道道风景、形成一片片风光。四是常态保洁机制。打造一只稳定的保洁队伍。x各县市按每年每人x的标准,将农村卫生保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值得全省借鉴和推广。

四要发挥主体作用。

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者和受益者,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应经过村民的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切实防止刮风、切忌强迫命令,镇村两级干部要分片包干到户,做细群众工作,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主动投工投劳,共建美好家园。

五要加强督促检查。

督促检查是政府运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x政府部署开展督查,各地不但要积极配合,还要借力开展督查,推进工作落实。x指挥部办公室要加强对项目进度的督查考核,对工作不落实、项目进度慢的单位予以通报、约谈、督办。各地也要加强督促检查,跟进项目进度,建立奖励和考核机制。

乡村旅游,火了? 第3篇

“这城市那么空, 这思念那么浓”。

近几年, 乡村旅游正热。在乡村体验中, 人们提及最多的关键词是“空气好、天儿蓝, 农村菜有记忆中的老味道、风土民情好、有特色等等……”。我曾经猜想, 乡村旅游也许是从某些城市人一次偶然的出走开始。随后, 人们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情绪与行动彼此传染蔓延, 最终联接成人们的乡村情结。学者们认为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主要形式涵盖了大型农场观光、度假体验、自然风情等多种模式。我国的乡村旅游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 最早以农家乐的形式出现, 目前已经发展成采摘、休闲体验、民俗、科普等多个类型, 但中国的乡村旅游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舶来品”。客观地看, 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都更像是历史进程中城乡差距增大后人类活动倾向性的产物。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 乡镇逐渐变成城市, 普通城市开始转为大都市。城市发展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让这些区域失去了很多美感和简单。快节奏生活和城市建设的千篇一律让城市人开始寻求一些新的体验和改变, 乡村景观自然、风情淳朴、产品新鲜等特色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的需求。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乡村旅游火了, 这是市场需求造就的大形势, 是经济条件改善催生的更多消费群体的需求。旅游转型的乡村在潜移默化中成长, 遍地开花, 也为乡村带来更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2014年底, 全国农家乐超过150万家, 年接待游客近10亿人次, 年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 3000万农民从中受益 (来源:中国青年报)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新途径, 国家对乡村游的发展也是非常鼓励的。在2015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提及, “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 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作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旅游消费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 乡村旅游在经济发展、国家鼓励、市民需求、农民意识进步的多种影响因素作用下发展是“正当时”。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乡村旅游发展快, 参与群体多, 有些地区刚刚起步, 有些地区已经发展稳定, 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问题1:单打独斗难成气候

单一力量大多规模较小, 资金不足, 处于发展初期。许多地区的这类群体虽然有体验的区域, 但服务范围有限, 难以满足和兼顾人流和多选择性。规模小、项目少, 支撑起一个完整旅游产业链难度较大。

村民自行开发的农家乐, 大多处于乡村之中, 农家饭店或采摘体验比较常见。规模较弱、实力不足是弱势。很多农户选择依托当地较大的旅游资源或联合其他农户扩大规模。

问题2:配套设施或成短板

乡村不同于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完善, 在相对落后的地方, 最简单的设施也可能缺少或被忽视。如道路、卫生间、医院、消防、垃圾桶等公共设施在很多农村都没有。这也会为难以适应农村的游客带来糟糕的体验。

这是新开发的项目经常存在的问题。一个成熟的游览区域应该具有完善的配套设施, 令游客的游览更舒适自然。试想路不好走、厕所不好上, 挑剔的游人能留住几何?在满足基础设施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当地特色发掘更多服务类设施, 如旅馆、特色商店、特色体验馆等。如在盛产葡萄的法国波尔多圣埃米隆的特色“葡萄酒庄”、可以做“葡萄按摩”的旅馆等等。

问题3:项目从众缺乏特色

农民喜欢从众, 这是农业风险造就的性格。但缺乏创意的经验照搬并不“讨喜”。物以稀为贵, “复制”带来的市场竞争会降低同类旅游项目的价值, 也造成资源浪费。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项目才是明智之举。

与众不同, 才最是印象深刻。中国地域辽阔, 风土民俗、自然景观各不相同, 最可能寻找到“特色”, 如大连长海县突出以“渔家游”为特色的乡村游, 丹东河口则以“朝鲜民俗体验”为招揽特点等等。即使是景色有所类似, 在小特点和细节中也可挖掘, 比如同样是以梨花为景, 侧重点却不同, 比如前几日开原土口子的梨花节以赏花、乡村体验为主, 而葫芦岛建昌的梨花节不仅具有景观特色, 还融合了历史元素。可见, 寻找特色的同时还要在特色深入挖掘上下功夫才行。

问题4:乡村保护意识不足

开发及游客到来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如资源过度利用, 环境破坏等。有些是短期难以恢复的。村民们更是常常只使用不维护, 忽视资源枯竭与旅游垃圾的处理, 其实也是忽视了环境恶化乡村旅游随之没落的危险。

乡村的美, 在于自然景观;乡村的丑, 更多取决于人的行为。过度开发及游客的不当行为都会造成景观美感的丧失及生态的破坏。其实问题并不复杂, 关键在于村民的自主保护意识和开发者、旅游者对“乡村”的合理开发与体验。

问题5:品牌意识明显缺乏

对许多农民来说, 宣传与品牌建设还是短板。“只做饭, 不揽客”的习惯还是“耽误”、“浪费”了很多好的资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 不“吆喝”其实还是很吃亏的。

值得欣慰的是, 在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的今天, 很多农民也开始进行互联网推广。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使用也已经成了很多农民“抓取”客户资源的途径。但这些也只算是小打小闹, 许多地区政府的支持力度更大, 如举办各种特色旅游活动、文化节、音乐节等。

问题6:缺乏完整产业链条

很多乡村旅游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 经济学上将产业链定义为“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这种“联系结构”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产业形成链条, 就像有了致富的锁链。虽然这条锁链可能有长有短, 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值得探索和借鉴。

篇幅有限, 难以概全。总之, 对于游客来说, 乡村旅游可能仅仅是一次体验, 一次游玩, 一次心血来潮。但对于从业者来说, 乡村旅游并不是简单地提供采果子、吃饭、看风景等等, 而是要精心规划和落实细节。乡村的“自然”属性都是现实存在的, 但如何让这些自然属性发挥出极致特色“拴住”游客, 确实需要更多“社会”属性来协同。乡村游确实火了, 要保证这把火长盛不衰, 要不断“加柴”才行。

“美丽乡村”建设火了白沙乡村旅游产业 第4篇

白沙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资源,是海南第一江南渡江的发源地。白沙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以厚重民族文化为支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展现黎苗风情。

罗帅老村:体验黎族特色的

游艺活动

白沙文化旅游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还没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白沙的罗帅老村就已经开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罗帅老村在全省率先引进“旅游公司+农户+政府+银行”的合作模式,实现文化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游客在罗帅老村可以住在农民家,体验田园采摘、登山探险,同时参加富有黎族特色的文体游艺活动,了解黎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活习俗。

老周三村:水库中的世外桃源

在松涛水库上乘船四十分钟,看碧波荡漾的湖景,两岸翠绿的树林,踏上老周三村后,富有黎族特色建筑的村庄让人觉得进入了世外桃源。老周三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增加村民收入为目的,在结合黎族特色风情的文化的情况下,努力打造“中国最美黎寨”。

白沙模式:发展美丽乡村建设

白沙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称为“白沙模式”。这种模式在推进乡村建设的同时,也注重黎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提升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增强了文化旅游的综合实力。

对于白沙文化旅游的未来发展,白沙文体局局长符荣海告诉记者,接下来白沙将重视培养文艺队伍,发挥文化工作者的骨干力量,开展一系列全民性的富有弘扬黎族文化的大活动,让黎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为发展旅游注入内涵。同时,白沙是白沙起义的起点,具有厚重的历史红色文化,完全可以作为打造属于白沙的品牌文化的支撑点。此外,由于白沙陨石坑绿茶景区还处于原生态状况,接下来将会深度开发,制定规划,建设以陨石茶园为主、配合建设地质科普等的文化旅游景区。

目前,元门乡那吉跑马场与木棉湖文化旅游度假区正在建设中。跑马场的马匹大多来自国外,马场也有标准的马道,可以让游客策马奔腾。而木棉湖文化旅游度假区则可以让游客享受到亲近大自然的休闲度假生活。

周三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增加村民收入为目的,在结合黎族特色风情的文化的情况下,努力打造“中国最美黎寨”

“美丽乡村”建设火了白沙乡村旅游产业 第5篇

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三面环沟,背靠绵山,又称“张壁古堡”,属丘陵地貌,现有耕地3600亩,人口1143人。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900元,村集体年收入25万元,是一个以发展旅游业为主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辖区内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壁古堡保存完整,古堡内特有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文化,不仅吸引了不少媒体为它制作专题记录片,而且还有不少当红影视剧如电影《温故2012》《长征》等都在此采景。2011年11月5日,北京电影学院将张壁古堡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张壁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近几年,该村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旅游业,走出了一条“以企带村,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他们的做法对既有旅游资源又能发展种植的村庄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政府修路,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张壁村曾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荣誉。村内的古堡集军事、民俗、宗教、星相于一体,博大精深,弥足珍贵,富有独特而丰富的宗教和民俗文化。早在2007年,该村就被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2009年,在当地政府“大招商、大引资,创优发展环境”战略思想的带动下,张壁村成为了“大招商、大引资”的先行村。为了利用村内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该村通过努力,引进了本地大型企业对村内古堡进行全面保护性开发。2010年政府出资新修了7.5公里旅游道路,2011年又启动了378旅游线路改线工程,形成了更加合理的绵山、张壁旅游线路框架。如今,张壁村旅游业发展迅猛,吸引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

二、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

随着张壁村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村民的生产生活也与旅游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村民的收入来源由最初的农业生产、劳务输出转向了旅游服务及与旅游相关的活动。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村民们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和特色旅游农产品加工业,并以旅游为依托,开办了农家乐饭店。同时,张壁村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现有核桃林2560亩,已有2000多亩到了挂果盛期,500亩为幼苗树。下一步,该村计划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核桃深加工产业为主,建立集观光、采摘、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三、随着旅游产业的开发,新农村建设更加完善

2011年,为了进一步扩大旅游开发范围,使村内古堡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张壁村在村外建设了住宅新村,安排堡内村民进行迁移。张壁新村建设占地141亩,总投资9700万元,住宅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以单元楼和二层小楼为主,所有住房全部为精装修,可安置村民350户。新村按照“安全、质量、精致、一流”的施工要求,充分体现“古朴、典雅、实用、宜居”的设计理念,村内商铺、道路、管网、花园、学校、文体中心、AAA级公共卫生间、污水处理厂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目前已有部分村民搬进新居,提前享受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的城镇化生活。

四、生活在美丽乡村的农民家庭更加和谐,精神生活更加多样化

在巩固“生活富裕、村容整洁”成果的基础上,张壁村开展了“文明乡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文体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占地1000平方米,村民们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大大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五、建设清洁农村,使新农村更加整洁漂亮

张壁村还完善了垃圾收集体系,建造垃圾焚烧炉和垃圾中转站,聘请10名垃圾清运员,新建15个垃圾池,配备了60个垃圾桶及两辆垃圾运输车,清运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内垃圾。村集体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实行垃圾袋装化,形成垃圾“户集村收、村运村处理”的垃圾收集体系,达到了村庄整齐整洁的效果。

六、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张壁村党支部还经常召开党员大会,发动党员干部起到示范作用;召开座谈会,邀请“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辈)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上门入户宣传,为群众讲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做好资源整合的“三结合”工作,即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幸福家庭建设相结合,形成“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景点”的良好氛围。

对于今后的打算,张壁村干部群众早已心中有数。

一是打好文化牌,让张壁美得有底气。张壁古堡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打造“美丽乡村”工程的力量之源。他们决心把文化的文章做足,充分挖掘多元文化资源,运用多种手段,丰富文化内涵,创造文化产品,放大文化效应,把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寓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之中,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使张壁发展的事事处处都体现出文化气息,让张壁在发展进程中底气十足。

二是打好产业牌,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文化是魂,产业是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丰富旅游产业的内涵,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通过2~3年的建设,将古堡景区打造成以星相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休闲观光、影视动漫为支撑,以黄土高原乡野休闲度假为延伸的A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能力达到50万人次。同时,鼓励、扶持新上核桃加工业、绿色种植养殖、传统手工业、农家乐项目,积极引导农民组建旅游服务、造林绿化专业队伍,增强群众的参与度,让旅游产业富有活力,让群众得到实惠,让张壁美在人气。通过一村一品的实施,使全村农业总产值达到千万元,农民收入翻一番。

三是打好生态牌,让张壁更美丽。依托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以核桃干果经济林为基础,在工程管护上下工夫,真正使工程项目成为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完善各种旅游设施,游客在张壁不仅可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不仅要改变群众的人居环境,而且还要改善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在“十二五”期间,该村计划以建设旅游休闲服务基地为目标,把张壁古堡旅游景点逐步发展成为旅游风景区,同时发展农家乐、生态庄园旅游和观光农业,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美丽乡村”建设火了白沙乡村旅游产业 第6篇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二、董公寺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资源丰富,富有特色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3.产品类型多种多样

三、董公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起步较晚,开发粗放,经营水平较低

2、管理力度不够

3、产品特色不明显,雷同较多

4、开发不够规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董公寺乡村旅游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政府要加强引导

2、加强社区的参与力度

3、避免无序盲目的开发

4、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

五、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

2、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火了白沙乡村旅游产业 第7篇

记者11月5日从海南省财政厅了解到,近日海南省财政厅印发《海南省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海南省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为推动试点工作开展,海南各级财政部门目前共筹集3.57亿元资金。其中,中央财政安排5500万元,海南省财政安排6000万元,市县财政统筹安排2.42亿元。

今年,海南与浙江、贵州、安徽、福建、广西、重庆等7个省份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重点推进省份。而海南省选择海口市琼山区、琼海市、澄迈县、儋州市、万宁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6个市(县、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并重点在21个乡镇42个村开展,受益人口近10万人。

据了解,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内容包括继续抓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实现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等目标,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人居环境,为乡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推进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升级。此次试点工作注重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农村民生需求导向的制度优势,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导、多元投入、以县为主、改革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火了白沙乡村旅游产业 第8篇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第一, 乡村旅游发展依托优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及相对高质量的配套服务, 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趋向“美”这一终极目标, 符合“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求。第二, 乡村旅游不需要大拆大建大破大立, 可在原产业基础上见缝插针, 拓展增值发展。结合农业生产、小城市建设、生态打造、小流域治理工程, 集约整合每一寸国土打造美景, 符合“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求。第三, 乡村旅游深入融合一三产业, 可将第一产业由单一的生产性功能产品向商务度假、休闲养生、观光体验、旅游商品生产等多功能产品联动发展转变,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升级, 符合“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求。第四, 乡村旅游过程中, 游客往来, 人流涌动, 农民耳闻目睹, 潜移默化地接收了城市现代文明、新式生活、最新咨询、现代科技、新思维等, 符合“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增加全民节约环保生态意识, 形成爱护生态环境良好风气”要求。最重要的是, 乡村旅游是在发展中建设美丽乡村, 在建设生态文明同时发展农村经济, 符合“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原则。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具体模式

大连市行政村屯近千个, 多居山沟丘陵地带, 特别是北部地区的农村多为水源地、基本农田保护区, 发展工业基础薄弱。在生态建设方面, 如果就保护而保护, 不仅投入力度有限, 而且可能影响农民积极性,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向牵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 大地景观模式。

转换传统森林绿化、生态保护、农业生产思维模式。在森林绿化上, 引入彩叶树、常青树, 具体栽种上, 不仅限于绿化而绿化, 要做主景观文章, 栽出层次美, 规划出旅游功能;农业生产上, 集中零散式农作种植开展片区生产, 增设旅游设施, 将片区农业发展成大地景观, 如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油菜花旅游、向日葵旅游、麦田游、薰衣草游、玉米迷宫游等。

2. 小城镇建设模式。

城镇化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内, 大连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大连旅游正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可以以创建特色旅游乡镇、村工程为契机, 给予城镇建设更高标准, 不仅建成“城”, 更要建出“美”。

3. 休闲农庄、精品采摘园模式。

近几年, 大连市以樱桃等水果采摘游为吸引的一批休闲旅游农庄、精品采摘园蓬勃发展起来, 在强化自身生态环境打造的同时, 也带动了园区周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比较适合零散片块地段开展生态、美化建设。

4. 农业旅游示范区模式。

规划出一定面积腹地, 在不影响“农业化”、“农业地”功能的基础上, 借用旅游的理念, 打造观光农业, 完全可以做到即美了环境, 又富了生产。

5. 依托景区模式。

乡村旅游最早的发起地, 就是传统景区周边, 最终由景区一点辐射到周边一片。在美丽景区周边可借助乡村旅游, 建设美丽乡村, 建成美丽村镇。

6. 整体开发旅游模式。

整合“贫山、瘦水、穷沟”资源, 科学规划, 重新改造、建设, 融入旅游元素, 打造成旅游景区。这既打造了生态、建设了景区, 同时辐射了周边。如庄河歇马山庄、天一庄园发展, 带动沿路村屯美化和致富。

7. 绿道贯串模式。

近几年兴起的绿色步行道、休闲观光道旅游, 可将旅游景区、小城镇、名胜古迹、民俗村落、休闲庄园、大地景观农业等旅游节点有机串联, 连成线串成片, 形成面, 做成景。

三、科学规划, 各方合力建设美丽乡村

真正实现以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工程, 旅游行业责无旁贷, 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关键是各级领导要有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战略思维, 要明确牵头部门, 还要借助政府的统筹力量, 强化部门协作, 共同推进。深信若农村每一块土地都能以旅游的标准来保护、开发、建设, 就一定能让蓝天长驻、青山常在、碧水常流。

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无烟工业、低碳经济、美丽产业”, 若每一块农村土地都能够以旅游的标准来保护、开发、建设, 完全能让蓝天长驻、青山常在、碧水常流, 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把发展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另一方面, 要真正实现以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美丽产业, 旅游行业责无旁贷, 但仅靠旅游部门自身, 力量远远不够, 要借助政府统筹力量,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 推进以乡村旅游为牵引的美丽家园建设。

1. 加强规划指导。

规划的缺失, 容易使处于成长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定位低, 规划的作用就是通过对资源的整合, 要素的安排, 挖掘各种乡村资源的旅游经济社会价值, 避免短期行为。同时, 全局性的规划可以更好地统筹城乡、统筹行业、统筹资源协调发展, 形成生态发展。

2. 形成合力支持。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集部门之政策和财力发挥各自职能优势。旅游部门要勇于担当, 牵头相关部门, 促成合力扶持乡村旅游向美丽、生态发展。通过与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整治方案衔接, 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村庄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使有条件有资源的乡村形成旅游功能, 从而使乡村旅游成为反哺农村的有效途径。

3. 加强规模化引导。

政府应该制定具体扶持乡村旅游的产业政策, 成立行业组织, 以规模化发展来降低发展成本, 形成发展优势;形成规范的质量、培训、监管等服务体系;完善功能要素和优化产品结构;引导形成优势互补的合理布局。

4. 形成资源的整合与联动机制。

目前乡村旅游对乡村各种资源生态发展能力尚处于浅层次的利用阶段, 要通过深化乡村旅游发展内涵, 提升乡村旅游生态价值。

5. 美丽乡村发展要坚持以农为本。

发展的根本目标为构筑民生幸福, 因此, 尽管在乡村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的链条上, 政府、开发商、旅游者、社区、农民均有各自的利益, 但乡村旅游的开发、美丽乡村旅游建设应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防止坑农损农。如果农民不能成为主要受益者得到实惠, 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美丽乡村目标也难以实现。

摘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近几年来,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 大连的山青了, 水秀了, 农村景色也美了。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大连从“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生态建设”, 从而牵引“城镇美丽家园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火了白沙乡村旅游产业 第9篇

一、政府修路,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张壁村曾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荣誉。村内的古堡集军事、民俗、宗教、星相于一体,博大精深,弥足珍贵,富有独特而丰富的宗教和民俗文化。早在2007年,该村就被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2009年,在当地政府“大招商、大引资,创优发展环境”战略思想的带动下,张壁村成为了“大招商、大引资”的先行村。为了利用村内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该村通过努力,引进了本地大型企业对村内古堡进行全面保护性开发。2010年政府出资新修了7.5公里旅游道路,2011年又启动了378旅游线路改线工程,形成了更加合理的绵山、张壁旅游线路框架。如今,张壁村旅游业发展迅猛,吸引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

二、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

随着张壁村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村民的生产生活也与旅游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村民的收入来源由最初的农业生产、劳务输出转向了旅游服务及与旅游相关的活动。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村民们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和特色旅游农产品加工业,并以旅游为依托,开办了农家乐饭店。同时,张壁村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现有核桃林2560亩,已有2000多亩到了挂果盛期,500亩为幼苗树。下一步,该村计划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核桃深加工产业为主,建立集观光、采摘、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三、随着旅游产业的开发,新农村建设更加完善

2011年,为了进一步扩大旅游开发范围,使村内古堡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张壁村在村外建设了住宅新村,安排堡内村民进行迁移。张壁新村建设占地141亩,总投资9700万元,住宅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以单元楼和二层小楼为主,所有住房全部为精装修,可安置村民350户。新村按照“安全、质量、精致、一流”的施工要求,充分体现“古朴、典雅、实用、宜居”的设计理念,村内商铺、道路、管网、花园、学校、文体中心、AAA级公共卫生间、污水处理厂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目前已有部分村民搬进新居,提前享受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的城镇化生活。

四、生活在美丽乡村的农民家庭更加和谐,精神生活更加多样化

在巩固“生活富裕、村容整洁”成果的基础上,张壁村开展了“文明乡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文体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占地1000平方米,村民们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大大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五、建设清洁农村,使新农村更加整洁漂亮

张壁村还完善了垃圾收集体系,建造垃圾焚烧炉和垃圾中转站,聘请10名垃圾清运员,新建15个垃圾池,配备了60个垃圾桶及两辆垃圾运输车,清运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内垃圾。村集体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实行垃圾袋装化,形成垃圾“户集村收、村运村处理”的垃圾收集体系,达到了村庄整齐整洁的效果。

六、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张壁村党支部还经常召开党员大会,发动党员干部起到示范作用;召开座谈会,邀请“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辈)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上门入户宣传,为群众讲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做好资源整合的“三结合”工作,即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幸福家庭建设相结合,形成“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景点”的良好氛围。

对于今后的打算,张壁村干部群众早已心中有数。

一是打好文化牌,让张壁美得有底气。张壁古堡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打造“美丽乡村”工程的力量之源。他们决心把文化的文章做足,充分挖掘多元文化资源,运用多种手段,丰富文化内涵,创造文化产品,放大文化效应,把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寓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之中,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使张壁发展的事事处处都体现出文化气息,让张壁在发展进程中底气十足。

二是打好产业牌,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文化是魂,产业是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丰富旅游产业的内涵,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通过2~3年的建设,将古堡景区打造成以星相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休闲观光、影视动漫为支撑,以黄土高原乡野休闲度假为延伸的A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能力达到50万人次。同时,鼓励、扶持新上核桃加工业、绿色种植养殖、传统手工业、农家乐项目,积极引导农民组建旅游服务、造林绿化专业队伍,增强群众的参与度,让旅游产业富有活力,让群众得到实惠,让张壁美在人气。通过一村一品的实施,使全村农业总产值达到千万元,农民收入翻一番。

三是打好生态牌,让张壁更美丽。依托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以核桃干果经济林为基础,在工程管护上下工夫,真正使工程项目成为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完善各种旅游设施,游客在张壁不仅可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不仅要改变群众的人居环境,而且还要改善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在“十二五”期间,该村计划以建设旅游休闲服务基地为目标,把张壁古堡旅游景点逐步发展成为旅游风景区,同时发展农家乐、生态庄园旅游和观光农业,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美丽乡村”建设火了白沙乡村旅游产业 第10篇

建设实施方案

胡陈乡地处宁海县东部山区,西接力洋,南交长街,东北与象山毗邻,区域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约为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2.2万人。

多年来,胡陈乡始终不渝地坚持“生态立乡”战略,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幸福胡陈”这一总体目标,以生态为依托,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在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胡陈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已建成县级全面小康村9个、市级全面小康村8个、市级中心村1个、完成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村7个,建成特色村市级2个、县级2个,建成县级森林村庄10个、市级生态村12个,新农村建设基础扎实,2010年荣获国家级生态乡称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12年获评市成片连线整治示范乡镇;2013年创建首批市级农家乐标准化示范乡、省级旅游养老示范基地、市十佳环境优美乡镇、宁波市首届我心目中最美生态乡镇。胡陈乡的新农村建设进入全乡整体推进,以打造养老养生基地和全国户外运动休闲小镇目标的全面巩固、提升、扩面阶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的战略决策,2011年省委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要求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县委在刚召开的十三届六次全会上作出关于建设“两美”宁海、实现跨越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宁波市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鼓励有关乡镇按照“一镇一品”打造“温泉风情小镇”、“户外运动小镇”、“近郊花园小镇”,支持胡陈乡开展美丽乡村旅游试点乡镇工作。

胡陈乡党委为深入贯彻党中央以及省委、县委的决策部署,结合胡陈乡实际,特制定胡陈乡中国美丽乡村旅游试点乡镇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省市县党代会精神,以打造 “多彩胡陈,梦里果乡、养老养生、休闲运动”的全国户外休闲运动小镇为主线,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让全乡人民共建共享美好幸福生活。

二、总体目标

从2014年起,全面启动美丽乡村旅游试点乡镇建设行动,继续按照“依托一产发展三产,依靠三产带动一产”的发展思路,以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五水共治、户外运动基地建设为基础,普通村提速、精品村提升,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力争到2016年底90%以上行政村建成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基本形成“一廊(一心)、二环、八区”美丽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格局。把我乡建设成“村美、家富、社兴、人和”的“美丽乡村”示范地,宁波市低碳生态运动、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地,浙东户外康体健身、田园民宿休闲度假集聚地。”。

三、主要原则

(一)注重特色。因村制宜,结合自然田园山水资源,精心设计载体,形成“一景、一业、一貌、一品”,彰显村庄特色。注重挖掘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理念,结合本乡打造全国休闲户外运动小镇的总体要求,体现村庄个性魅力,彰显胡陈乡整体和各个村庄的风格和特色。

(二)突出主体。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教育、宣传、培训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农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促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美丽乡村”旅游试点乡镇创建行动中来。

(三)项目推动。以规划为导向,注重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充分衔接,积极争取各级各类配套项目,发动胡陈籍外出企业家返乡参与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共同打造美丽乡村。

(四)分层推进。坚持梯度培育,认真分析各村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和建设时序,分类制定项目计划,细化点、线、面的区域布局和功能定位,以点带面,串点成线,点、线、面统筹衔接,提升沿线景观整体效应。

四、建设内容

(一)科学规划,完善乡、村规划体系。

结合县域总体规划、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和土地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胡陈乡的规划体系规划。编制完成胡陈乡总体规划、乡建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农业产业园精品园规划、全国户外运动小镇规划。修编完善乡域范围内所有保留居住点的中心村、基层村的村庄规划;“一廊(一心)、二环、八区”各区块编制详细建设专项规划。

(二)夯实基础,建设生态优美乡村。

1、进一步推进美丽村庄建设。整合所有行政资源,集中全社会力量,对全乡18个行政村按照整体迁建型、梳理改造型、环境整治型、特色培育型制定“美丽村庄”三年建设实施方案。力争完成11个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以村庄规划为依据,整体实施危旧房拆除、外立面改造、村内道路建设、露天粪坑拆除、村庄及庭院绿化、村内河道整治等工程,以彻底改变差、乱、脏的农村人居环境,力争2016年底9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创建标准。大力培育胡陈、大赖2个中心村,着力将永和、长山主、西翁、联胜、梅山分别创建为以丞相文化、户外运动、养老养生、精品休闲农业、户外垂钓为主题的特色村,进一步推进胡陈、岭下谢等省级农村住房改造示范村创建。

2、加快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围绕“村点覆盖全面、群众受益广泛、设施运行常态、治污效果良好”的基本要求,今后三年实施污水治理村18个,到2016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在90%以上、农村住户受益率70%以上。让七彩胡陈大地水变洁净、塘归清澈,重塑江南水乡韵味,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防洪水排涝水,完成县级河道中堡溪、6条乡级河道及其他村庄外河道的防洪工程,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农村水环境工程、养殖户治理,全面阻止黑河、垃圾河、臭河的发生。抓节水保供水,完成乡级范围供水纳入大水管网和其他山区村庄二次改水工作,确保全乡群众能吃上安全、干净的水。

3、实施精品区块提升工程。进一步打造 “一廊(一心)、二环、八区”发展框架内的特色精品区块,培育梅山、西翁、中堡溪、联胜等特色精品村庄建设,点线面、立体式、景区化提升,重抓环境整治、功能完善和特色营造,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景观带。

4、推进公共基础建设施。积极推进盛宁线力洋至胡陈段连接线、沿海高速互通至胡陈连接线;启动东仓油路提升工程,打通尖岭头至象山连接线,全面提升胡陈交通区位。建成黄公渡旅游集散中心、乡中巴车站,迁建门牌菜场,改建商业特色街,建设若干个乡村邻里中心,提高公共服务功能。

5、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按照“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对乡建成区、村庄、河道、道路“四位一体”的长效卫生保洁管理制度,完善农村垃圾“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县填埋”的长效收集处理机制,努力营造整洁有序、健康文明、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结合“三改一拆”和“无违建乡镇”, 建立健全控违禁违长效机制,严控违法建筑,积极引导村民依法依规建设个人住宅。

(三)创业增收,建设生活福美乡村。

全力推进“一廊(一心)、二环、八区”发展格局建设,“一廊”--中堡溪水体休闲廊道;“一心”—胡陈港黄公渡旅游集散中心;“二环”--“8字型”双环乡村绿道;“八区”--岔路户外运动拓展区、东山桃园农事节庆体验区、西翁庄园农耕文化体验区、梅山垂钓运动休闲体验区、归云洞(岙里王)山地户外原生态体验区、胡东村古埠民俗文化展演区、丞相故里国学亲子体验区、胡陈港东海狭湾滨水休闲区。

1、做精休闲农业产业。以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打造一批观光型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引导农户按规划种植特色果蔬,形成农耕文化、江南水乡、四季花果的特色精品区块。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扩大主导农产品覆盖面,精心打造“四季果蔬产品”,做大做强有机蔬菜、水果基地的开发,将胡陈打造成为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出台水蜜桃等规范发展办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进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加大现代市场经销理念的宣传引导,培养产业经纪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积极推动胡陈东山果蔬交易市场建设,创建“七彩胡陈”市知名商标。推进粮食功能区标准化提升工作,继续跟进小流域整治、水环境治理,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2、做美大地野奢景观。充分利用胡陈乡特色农业、山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以“一廊(一心)、二环、八区”的规划定位为中心,启动精品区块建设,以“8”字型环线将已有的农业景观串联起来,加快形成以全域旅游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建成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主题农庄、特色基地、精品示范区。重点推进东山桃园景区、西翁农事亲子体验区、农夫小子四季花海项目以及梅山油菜花海、车家紫云英花海、东下田桂花基地、白石湾荷花基地等项目落地实施。

3、加快特色民宿建设。“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五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中,“住”是带动一切的核心元素。加大规划和扶持力度,以胡陈“最干净的空气、最干净的水和最干净的土地”为核心要素,精心设计打造一批不同档次、不同主题、不同风情、不同主体的特色民宿,形成胡陈的“金字招牌”。

4、培育户外运动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推进户外运动核心区块建设、露营基地、垂钓基地、皮划艇基地、滑翔基地、漂流基地、山地自行车赛道、自行车环线、溯溪线路等建设。

(四)保障民生,建设公共服务美乡村。

统筹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成集管理、教育、服务、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服务中心,加速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胡陈乡中心幼儿园,完善农村文化教育设施。推进社保救助广覆盖,积极组织实施新农村合作医疗、居家养老服务和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建成胡陈乡敬老院、村级居家养老院。

(五)乡风文明,建设社会和美乡村。

1、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发挥村级组织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深入实施村级重大事项“五议决策法”、“村级权利三十六条”、听证问廉”等制度扎实开展“阳光村务”工程建设,进一步强化“三务”公开和“三资”管理工作,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切实抓好平安维稳工作,不断完善基层网络建设和社会矛盾纠纷协调处臵机制,深入推进“平安村”、“法治村”建设,逐步实现平安维稳长效化。

3、加强农村文化活动阵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构建“聊天长廊”、“文化礼堂”等基层文化设施,根除那些与建设“美丽乡村”不和谐的陈规陋习,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宣传勤劳善良、孝敬父母、家庭和睦、致富有道、艰苦创业等乡风民俗,编制农民易懂、乐听、喜看的形式,让那些积极、健康、质朴的乡风得到发扬。重点挖掘丞相文化、木匠文化。

五、措施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扎实、有序、高效地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成立乡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日常工作小组,加强统筹谋划、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各村也相应建立工作班子,具体负责各项建设。

(二)加强规划,科学指导。美丽乡村建设要与乡总体规划、全国外户外休闲运动小镇规划相协调,要与与乡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保、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等规划相协调。科学设计乡村景观,注重传统村落的保护,切忌千村一面、千篇一律,提倡一村一景,具有江南水乡、浙东民居、户外运动等元素、特点的新农村。

(三)破解困难,保障资金。针对乡及村集体经济较弱的实际情况,积极向上级部门为各基础成熟的村庄争取项目,以村庄环境整治、省级农房改造、小流域治理等项目为基础,捆绑结合中心村、小康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二次改水、特色村等项目。同时,以此为契机,发动胡陈籍外出企业家返乡创业,共同推动胡陈打造美丽乡村。

(四)加快建设,保证质量。在项目实施前,制定完善工作方案、实施细则、施工规范、验收办法等,努力实现项目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化实施、制度化管理。加强质量监管,招标或委托具有丰富工程建设监理经验的监理单位,进行专业监理,强化第三方监管机制。充分发挥镇村日常监管作用,镇乡(街道)里要有专人负责、定期巡查,村要成立质量监督小组,全过程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并实行质量监督小组隐蔽工程签字认可制度。严格把好工程验收关,强化施工单位自验、业主初验和竣工终验等环节,确保工程建设项目保进度、保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实效。

(五)加强宣传,造浓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督查,严格考评。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各村工作目标考评和党员干部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督查制度,由建设“美丽乡村”办公室对项目落实情况进行督促通报。年终,乡党委、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先进村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落后村及责任人给予批评,确保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限期完成。

上一篇: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下一篇:幼儿园岗前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