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总结

2024-07-14

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总结(精选14篇)

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总结 第1篇

现在的幼儿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为龙为凤、骄横霸道,与小朋友相处也是自私自利、不懂谦让。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情还不知悔过,从而失去更多朋友。一起来看看小班幼儿教师活动总结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班幼儿教师活动总结1

在此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说:“你知道什么是鸟?”孩子们十分有趣,说鸟有一对翅膀?我又问:“有翅膀的都是鸟吗?”孩子们大笑,不对不对蝴蝶、蜜蜂都有一对翅膀。鸟有一只尖尖的嘴巴、鸟有羽毛、鸟有二只脚……孩子们在自己回答、设疑与辩证中渐渐地对于什么是鸟有一定的经验。

孩子们在欣赏情景剧中才清楚地了解了什么是鸟,鸟要同时具备全身有羽毛、有二条腿、有一对翅膀会飞的动物才是鸟。经过前一环节的论证与此环节的欣赏,孩子们十分清楚地了解了鸟的特征。

孩子们对于日常生活中比较多见的鸟如:麻雀等,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其余的鸟孩子们平时少见,对于鸟的认识十分欠缺。所以对于图片中的鸟大多数孩子们并不认识。

所以引导孩子们去关注各种各样的鸟,增长孩子们对于鸟的认识需要家园进一步地努力。幼儿园利用多种途径如:图片、VCD等让孩子们去关注,同时也引导家长利用多种时间让孩子们去公园、去动物园观看不同的鸟,也可以带着孩子去书店看看各种书增长孩子们的知识。

小班幼儿教师活动总结2

幼儿常常见到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却又不知道其中的“奥秘”。科学活动《下落百分百》,通过演示、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幼儿对物体下落想象产生兴趣,并对下落的必然性及方向有初步的认识。

本次活动我是以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物体的坠落现象,在第一环节中我出示自制的“轱辘轱辘”教具时,孩子们很感兴趣。他们看到老师手上的物体落到地上,纷纷讨论“老师一松手东西就会落到地上”“老师要把他们捡起来” ……看到孩子们有了兴趣,我及时告诉他们物体下落的必然性,认识到地球引力的存在。同时在活动中我说到地球把所有的东西都“吸”在身上,有的孩子便问“那为什么飞机和小鸟都能在天上飞呢”,当知道它们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离开地面时,孩子们又对热气球产生了兴趣,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热气球,“热气球是靠压力飞起来的吗”“热气球里边的火灭了它就会落下来”“热气球没有被吸住” ……看着孩子们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我便赶紧应孩子们的兴趣简要地说了说热气球,并让他们课后在讨论。

在最后一个环节“美丽下落路”实验中,我先演示给幼儿看一遍。当看到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于是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孩子们认真看自己的“路”是怎样下落的,仔细体验操作的乐趣,同时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到了物体下落的必然性。

本次活动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由于我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桌面与地面一团糟,应事先考虑周全。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对于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应有待提高。

小班幼儿教师活动总结3

这是一节大班的音乐课《鼓上的小米粒》,在今天的活动中,小朋友表现得特别棒,不但学会了歌曲,还能够边唱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活动中,以幼儿喜爱的乐器——小鼓“唱歌”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我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击鼓的不同力度和频率与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这一物理现象,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避免了生硬的歌词解说。另外我在“小鼓还能怎么唱”和“鼓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的环节中,请幼儿大胆想象、操作和体验,为幼儿提供了探究和表现自己的舞台。其次,是教学的组织方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注重游戏教学的方法,动静交替,层层递进。在活动中,注重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愉快教学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比如在扮演米粒跳舞和最后的《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的游戏中,幼儿玩得特别高兴,在玩的同时体验了敲鼓的轻重与小米粒的动态变化关系。

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本来,我也想多准备些鼓,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但我担心孩子们会乱,米粒撒在地上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取消了这个念头。现在想想,只为了让教学保持有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真是得不偿失。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原本可以请幼儿三五成群结伴游戏,其中一幼儿当敲鼓人,其他幼儿当小米粒,然后互换角色,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当时只考虑到教学的不要把时间拖得太长,而略了生生互动,这也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起重视的。

小班幼儿教师活动总结4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难忘的拥抱节呢?”

幼儿纷纷举手回答说:“因为大熊改正了缺点,有了好朋友。”

“小动物原谅了大熊,和它还是做了好朋友。”

“那我们小朋友有没有做错过事,有没有和小朋友闹过矛盾呢?现在你们原谅他们了吗?如果你已经原谅了他,那么就轻轻地走过去和他拥抱一下,亲一亲。”

幼儿在音乐声中,和同伴抱一抱,亲一亲,有些幼儿都感动地哭了出来。

现在的幼儿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为龙为凤、骄横霸道,与小朋友相处也是自私自利、不懂谦让。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情还不知悔过,从而失去更多朋友。为了让孩子们学会交往、善待朋友,我设计了《大熊的拥抱节》这一活动方案,让幼儿在欣赏故事的同时,知道霸道的行为会让自己失去很多朋友,使幼儿领悟到“知错就改”还是会得到朋友的原谅的,以此教育幼儿要珍惜友谊,与同伴友好相处。

本活动中PPT的运用,给了幼儿一个惊喜,他们听故事时特别专注,加上班得瑞的音乐背景,使故事听起来特别有感染力。讲述表演环节幼儿轻松地就掌握了故事内容,而且对角色表情、语气拿捏得也很准确。在为大熊想办法、改正缺点的时候,看到有的幼儿,恨不能把各种好事都说出来让大熊去做,我理解了他们的良苦用心,最起码一点:孩子们是善良的,是具有同情心的。以至于后来“大熊打开门,看到小动物们全来了”,小朋友们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说明孩子们都是渴望友情,需要友谊的。最后,让幼儿自己过一个拥抱节时,我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上次是我不对,我不该抢你的玩具,你能原谅我吗?”“当然原谅你了,我们还是好朋友呀!”说完,他们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我想,看到这一幕,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圆满完成了。

小班幼儿教师活动总结5

“即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塑料袋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风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就会随风而飞。《飞翔的塑料袋》就是结合我们现在进行的主题《我想飞》而组织的一个健康活动。主要目标是让孩子们探索塑料袋的不同玩法,尝试抛高和投远的动作,体验玩塑料袋的乐趣。

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东西会飞吗?

点评分析:这活动导入部分,为的是激发幼儿对“飞”的兴趣,引出后面的课题。

1、塑料袋可以怎么玩?

2、幼儿自由玩塑料袋,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集中讲述玩法。

点评分析:在自由探索部分,孩子们的玩法比较单一,抛高和投掷的动作经引导才想到。

1、讨论:怎样抛的高。幼儿自由尝试。、请一个幼儿与老师比赛抛高,引导幼儿发现折叠打结后抛的高

3、幼儿尝试练习。

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总结 第2篇

一、让理论学习更具实效。

本次研讨通过教师对《教师如何更好的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新授内容的注意事项》、《教师如何设计各学科的拓展思维练习设计》等学习,帮助我园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还帮助教师形成与正确教育观念相吻合的教育策略,为更好的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基础与保障。教师们端正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树立了正确的教学活动开展组织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教研活动中还采用了“多问、多议、多讲”的形式,开展了专题讨论。如:语言练习设计《一段经文如果让幼儿诵读20次,有哪些方式可以让幼儿即感兴趣又不会厌倦?》、数学练习设计《看算式编题:5-2=?》。在活动中,让老师带着问题去小组研讨、交流、大胆说出自己教学中的经验和方法,最后大家共同总结经验。使教研活动真正体现出学习和研究的浓厚氛围。

二、让反思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本次教研活动里,我们还会让教师学会反思自己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小结。反思活动中需要加强的教学课程设计、方法,根据自己的优缺点和学习后的体会进行交流,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深刻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需要及时改正的问题,为新学期教研活动打好基础。

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总结 第3篇

早期认知发展水平对儿童未来数学学习有很大影响的忧虑和园所差异等现实, 使我们迫切地感受到, 在学前儿童数学认知发展中应该高度重视教师的引导。然而, 这是一个教师想“为”却常常又难以“为”到位的问题。那么, 幼儿教师在集体数学活动中是如何作为, 存在怎样的问题, 又需要如何改进呢?

一、案例呈现

学前儿童学习的表现性评价课题团队从数学教育入手, 对幼儿园活动区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根据儿童的数学学习发展情况进行有效互动进行了多次现场研讨, 发现教师在教育目标预设、教学计划实施、活动过程回应以及活动效果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下面以其中一个大班数学集体教育活动《垒高》为例。

活动目标:积累垒高活动中选材和技能的经验;有与同伴一起探究垒高的兴趣。

活动过程:教师准备了餐巾纸盒、椰奶罐、奶粉罐、牛奶罐, 让孩子自选一种材料和自选同伴进行搭房子比赛。并宣布了比赛规则:两人一组合作搭一幢房子, 看谁搭得高, 选前三名为胜利者;时间3分钟。

第一次比赛后, 老师提问:看看哪一幢房子最高?孩子们通过目测, 首先排除了几座明显较低的房子, 剩下两座高度相差不大的房子。老师又问:如何比出这两栋房子的高低呢?孩子们议论, 有的说, 用我的身体来量;有的说, 我用手来量;还有的说用盒子来量;用尺来量;……老师说用其它的方法比较费时, 当下出示了一根长长的竹杆来量。老师量了两个房子以后分别在杆上做了记号, 让儿童比较两个记号得出谁赢的结论后, 老师提问:同样是纸盒, 为什么这两组小朋友赢了?同样数量的餐巾纸盒, 搭出来的高度怎么不一样呢?孩子说, 要放得稳才能造得高, 也有的说, 横的放和竖的放搭出的高度不一样, 老师肯定了孩子的结论。

第二次比赛要求把房子造得又高又稳, 用同样的方法, 测量了高度以后得出名次。老师请优胜孩子介绍是怎么造的。

第三次比赛要求把房子造得又高又稳又美观, 测高方法同前。教师带着儿童考察了每个房子, 对各自的稳固性和美观进行了集体评议。

二、分析思考

本案例中, 老师作了精心准备, 体现了一些正确的教育理念, 如结合游戏和儿童的兴趣来组织活动, 提供了丰富、自然、低结构的操作材料, 活动中注意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 体现教师在前儿童在后的原则, 提出了开放的问题启发思考。孩子们在活动中相当活跃, 玩得很开心, 师生互动也很自然。事后执教教师和课题组进行反思, 认为其中最突出的, 一是活动目标设定不够准确, 二是教师对儿童活动中的学习水平和行为做出的回应不够灵活。

1. 活动目标的准确定位

首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可以从数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目前一般是在主题式课程中融入数学教育, 所以数学活动目标有时还综合其它领域的目标内容。本案例中的活动尽管是被当作数学教育, 但我们发现目标陈述中有关数学方面的目标内容比较含糊, 聚焦不够。“积累垒高活动中选材和技能的经验”的目标要求和陈述均欠妥, 因为垒高活动选材和技能的经验不一定要通过集体活动来进行, 儿童在活动区和游戏中可以获得相关经验, 或者可能已经有了较多的经验;第二, 这一要求对大班儿童来说可能低了一些;第三, 它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不明确。孩子从这一活动中获得的数学体验是什么?能获得什么数学核心经验?在原有基础上会得到怎样的提升?虽然儿童在活动操作中涉及了许多数学知识, 如长方体长与宽的概念、单个盒子的高度与房屋高度的关系、非标准测量及其单位概念、测量单位大小与数量之间关系、对称的概念等。但因为教师在目标中没有明确与这些数学概念有关的经验和学习, 在孩子的活动与互动中也就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对儿童的相关经验和学习行为都没有及时的回应和引导, 更没有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和思维进行质的提升。这里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复杂, 但这些知识的出现随着活动的开展, 隐现于活动过程之中, 因而对这些知识的敏感和关注程度, 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功底、教育敏感和智慧。

对这些儿童来说, 平时在活动区已有用各种材料搭建房屋的丰富经验, 这次活动可以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引发对比较高矮的非标准测量手段及单位材料高度与房屋高度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目标可以聚焦到与非标准测量有关的学习和思考。

2. 活动实施的灵活性和时机把握

学前儿童的数学集体活动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如何发挥、以什么角色进入, 反映出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本案例中, 教师注意到尽量把自己的角色位置靠后, 在孩子进行数学活动时, 教师以同伴的角色介入, 在身份上降低自己作为成人的权威;在态度上以讨论、商量的口气;在方法上以鼓励、推荐的方式;在决策上把权力交给儿童, 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自信心和自主性得到很好发展。但在活动实施的灵活性和准确把握教学时机方面略显不足。

案例中儿童的已有经验是什么?测高可以如何进行?这里涉及到儿童数概念的最近发展区是什么?如何在已有认知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这是每个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时需要思考的。本案例进行的是垒高活动, 显然高度的比较是活动的一个焦点。从孩子在第一次比赛后先用目测进行评判来看, 班内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高低和数量概念。又从两座高低相差不大的房子高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孩子的数学经验已相当丰富, 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表明了对数学非标准测量知识的初步认知, 只要适当地引导一下就可以捕捉到学习非标准测量和用数量表征的极好时机, 但本次活动中教师却没有能把握好这样的机会。

儿童在活动中提出了用盒子量房子高度的建议, 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教师可以顺势而为, 鼓励儿童自己来试试。也有儿童提出可以用身高来量, 教师也可以与儿童继续讨论, 怎么量?为什么?这里蕴含着丰富的数、计算、测量、空间几何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单位和通过单位的重复次数来计数和比较数量的能力。如何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操作?如何判断测量结果的正确与合理性?可以让儿童自己来进行探究和讨论, 从中体会测量单位的大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测量策略是保证孩子进行有效测量的前提, 这需要教师进行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但是在这次活动中, 尽管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比较方法, 教师没有做出回应, 按自己原有的计划拿出了竹杆, 而且几次都是自己去完成测量的全过程, 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3. 学习和发展评价的动态多维

在数学集体活动中, 如何评价儿童的学习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次活动中, 教师通过三次比赛来决定每次活动中的前三名, 对获得名次的孩子来说他们雀跃欢呼, 很受鼓舞。但对其他孩子来说, 他们的学习成效如何评价?这往往是许多教师缺少考虑的。

对儿童数学活动的评价包括了对数学概念的认知水平、学习中的策略应用、问题解决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考察。教师固然可以从活动的最后结果进行评判, 这是比较方便直观的方法, 它对优胜孩子起到激励作用, 对其余孩子也有引导作用。但这种评价既不能表达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 也不能真实反映儿童所达到的实际认知和策略水平。成为赢家的孩子可能有一些好的经验和思考, 也可能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搭建过程中是用了什么有效策略才出现了这种结果;有的孩子尽管搭得并不高, 但他可能作了很多尝试, 感觉自己干得很不错, 获得了很多经验……如果教师把分享交流作为活动的重要过程, 那么儿童之间的交流将重现各自的学习过程, 能表现出各自的长处和不足, 有利于教师和同伴集体分享和进行适时的帮助。这个过程将使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从而更好地设计后面的教育活动;它也有利于儿童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 这应该是教育评价在儿童集体数学活动中的理想境界。

其次, 评价也要考虑全体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固然,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挫折考验, 但学前儿童的数学学习, 应该是在有趣的游戏和活动中产生兴趣, 在成功的体验中提高继续探究的动机。假如孩子在活动中经常尝到的是失败, 那么在幼儿的学习意志力并不成熟的状况下, 其对学习的兴趣及自信心或许就会受到影响, 从此失去数学学习的信心, 这显然是教育的大忌。如何评价儿童在集体数学活动中的表现, 需要一个动态、多维的评价方式, 应该考察不同的活动方式、对象、要求等。

三、启示建议

以上案例分析表明, 在集体数学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来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注意观察和了解儿童, 正确把握学习时机, 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对儿童的行为表现做出及时的回应。同时, 可能还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和指导能力:

1. 反思幼儿教师的职前准备, 幼儿教师的职前

教育应该重视帮助学生熟悉和了解儿童数学学习和发展的规律, 了解与学前儿童有关的数学学科知识, 促进在教育活动设计中把握不同年龄儿童数学学习和发展特点的能力, 提高对教育活动目标的分析技能以及在教育活动中灵活应对儿童实际学习行为和表现的技能。帮助学生在实习中积累相关经验, 为即将从事的幼教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2. 在幼儿园园本教研和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重

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根据儿童数学认知发展规律和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规律, 探究儿童数学集体教育活动中有效的引导策略和方法, 使教师的引导不仅能更有效地促进个别儿童的发展, 也能符合集体活动中大多数儿童的学习需要, 努力实现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价值。

3. 搭建多种平台, 为幼儿教师反思、自我剖析创造条件, 为加快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专业技能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黄瑾.论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中的多元表征[J].全球教育展望, 2011, (1) :60.

[2]周欣.大班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J], 幼儿教育.2009, (11) :35.

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 一体化教学

一直以来,文科专业教师认为,一体化教学只能在工科专业中开展。笔者大胆尝试,将六步法应用到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课教学中。实践证明,文科专业也可以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一体化教学实施背景

1.国考层面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其中“面试主要考查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语言表达、思想素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面试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通过备课(活动设计)、试讲(演示)等环节进行。可见面试既考查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又考查职业素养。

2.教学层面

之前已开设三学、教师口语、儿童文学、课程论、班级管理等理论课程,以及舞蹈、声乐、钢琴、弹唱、美术、手工等技能课,理论与技能“各自为政”。在教法上,“填鸭式”教学是主导,师生角色传统。

3.学生层面

从生源来讲,笔者学院报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多数来自农村。她们自卑、怯于言辞;理论知识与技能实操呈点状,理、实不能综合运用;“学”“用”分家,很难找到所学知识与未来工作岗位的结合点,不了解幼儿教师岗位要求、任务是什么;心理上学生角色难改,没有教师角色定位,缺乏角色体验。

4.行业层面

经过走访了解到,各幼儿园渴求高素质的毕业生,希望毕业生来到幼儿园很快就能上手,无需再培训,也就是需要有一定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优质人才。

二、一体化教学课程性质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要求学生在了解幼儿不同年龄段的语言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幼儿园不同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法和策略以后,撰写教案,制作PPT、准备教玩具,最后实施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一门课程,需要将理论、技能与职业素质寓于工作岗位中,涵盖了国考中面试环节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目标

1.专业素质

学习完本课程以后,学生能够根据幼儿园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设计不同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撰写教案,制作PPT、准备教玩具,最后实施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驾驭课堂,课后能够从专业的角度评价教学,从而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职业角色认知度显著提升。

2.职业素养

建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擅长沟通;注重团队的团结、协作;具备独立处理信息、创新的能力,能够客观评价自己,建立自我反省机制。

3.个人成长

更快适应工作岗位,起步较高,赢得个人成长空间;顺应国考趋势,提高国考通过率。

四、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1.准备工作

课程在模拟幼儿园环境中开展,事前需要准备的工作有两方面。

(1)仿真室。运用环境创设课所学知识,学生自己布置一间仿真室,如真实的幼儿园环境。

(2)组建团队。采用随机的方式,成立幼儿园。自主选出园长,并设计出园徽、园规、口号(教学理念),以才艺展示的方式展示出各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

2.明确任务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分为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早期阅读活动五种类型。每位学生任选一个类型,设计一堂为时15~20分钟的语言教育活动课,撰写教案,制作PPT、准备教玩具,并实施开展活动。

3.收集信息

以幼儿园为单位,在园长的组织下,开展学习。结合教材,理清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需要储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最后以园为单位用海报的形式,分知识板块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教师适时点评总结。

4.制订计划

在储备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每个教师(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活动类型,结合幼儿年龄段确定课题,撰写活动教案,制作PPT,准备教玩具。

5.作出决策

以幼儿园为单位,在园长的主持下,在园内讨论每位教师的教案、PPT的可行性,并指导修正,形成定稿,交由指导教师审批,审批合格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否则再修改,直至合格,方可实施教学。

6.实施教学

实施教学在仿真室开展。要求每位教师按时到达指定园区,上课前务必提前做好准备,如做好多媒体,写好相应的板书等。每位教师配置1名副班老师,主班老师上课时其他学生扮演幼儿配合,每位教师上课时间为15~20分钟。

7.评价反馈

评价分为三个环节,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要求畅所欲言,指出优点和不足点,并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分享教学经验。然后园长总结,所有教师填写《个人评价反馈表》。最后教师点评本次任务的情况,并对各幼儿园的表现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与标准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的认知、能力、情感目标明确清晰,阶段目标与总体目标相统一,并符合幼儿发展特点。活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第二,教学结构。活动课要求导入、授课、总结、拓展延伸四环节齐备;符合幼儿学习规律,实施环节层层递进、循序渐进,过渡自然、流畅。

第三,教学方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方法有示范模仿法、视听讲做结合法、游戏法、表演法、练习法。教法运用自如,随机应变,高效而恰当。

第四,教学仪态。衣着整洁,仪态大方,教态亲切。

第五,教师语言。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使用尊重、关爱和肯定等正面语言;语言幼儿化,富有童趣;语言组织能力好,有针对性,表述能力较强,能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讲解准确、清晰、易懂;提问方式讲究,开放式提问启迪幼儿开动脑筋,活跃思维。

第六,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能适时地给幼儿以具体的帮助,能针对个别差异进行指导。

第七,活动材料使用。不脱离教育活动的主题,对所需要的材料、工具、场地等有充分的考虑,并做好相应的准备。PPT运用熟练,教玩具使用恰到好处。

第八,活动组织形式。活动的组织形式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区域活动)。教师要善于分析、判断,采用恰当的教育形式,能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形式,争取教育的最优化。

五、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总结

本学习任务主要采用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与指导》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翔实、体系新颖。该教材内容丰富,集合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基本知识,但缺少真实的工作情境和环境,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在真实工作岗位中与同事、学生和家长沟通、协作的能力,也无法培养学生课堂组织和课堂驾驭的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这一学习任务,特此采用了一体化教学。在一个学期的一体化教改中初步取得成效,现总结如下。

1.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三位一体”

(1)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理论课,比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生理学和保育员、教师口语等,技能方面包括钢琴、声乐、舞蹈、美术、手工等。经过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不能将理论和技能综合起来,再结合未来的职业岗位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以往的教学中,最多只能将学生带到幼儿园观摩。但这种“看”的方式,就是袖手旁观,到头来学生还是不会“当”老师。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给每位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撰写教学方案、制作PPT、准备教具,最后走上讲台实施上课。这个过程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中的体验中,完成了知识技能和职业岗位的有机结合。

(2)“教”与“学”的一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在一体化教学中,由专业教师扮演学前教育专业专家,组长扮演幼儿园园长,学生扮演幼儿园里的老师(同时也扮演幼儿),并按照幼儿园日常上课组织教学,使学生既体验实际教学工作,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又了解到幼儿园日常教学工作的流程。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中“学”,在“学”中学会“教”,老师退到了旁边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

(3)“教室”与“幼儿园”的一体。每个小组所在的教室都是一间幼儿园,有园徽、园规、园长和教师、小朋友,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互称园长、老师,模拟真实的幼儿园。在教师总结评价时,把各个小组在本次学习任务中的整体表现,包括出勤情况、纪律情况、卫生情况,以及组长的组织、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综合职业素质能力都纳入其中。身在教室似在幼儿园,使得学生时时能以“幼儿教师”的身份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塑造自己。

2.一体化教学解决了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1)回答了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的问题。很多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是很迷茫的,要么是父母之命,要么是形势之趋,再或是仅仅喜欢唱歌、跳舞,对职业的认同感无从谈起。一体化教学直接将一个职业岗位和任务呈现在面前,在直观的体验、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职业的角度取舍学与不学、怎样学以及为什么要学,对职业的认同感逐渐立体、形象化起来。

(2)回答了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受教学时间和学生基础、接受能力所限,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不能全盘“交与”,而是应结合职业、岗位对教材进行整理、提炼再加工、整合,尽量实现知识与岗位任务的一一对接,真正做到教与学均有的放矢,让老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明白。

在整个一体化教学中,学生“动”了起来,由拘束变得自然,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卑变为自信。课堂结束了老师的一言堂,成就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兢.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与指导[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幼儿园教育活动总结 第5篇

一、组织教师领会今年安全教育活动主题内容“安全法治教育”,围绕主题进行对园内安全教育活动进行部署,认真落实“安全教育周”活动方案,对教师进行安全管理办法培训。

二、各班开展以安全宣传教育为主题的多彩活动,重点以法制安全教育、防火安全教育、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春季传染病、消防安全、防溺水的教育,真正做到安全知识入脑入心,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

三、组织幼儿观看法制安全教育课件,让幼儿在视觉感受中了解基本的法制知识,懂得要自觉遵法守法,维护自身的安全。

五、进行全园性的安全专项大检查,将对重要部位进行全面细致地检查,不留“死角”,发现安全隐患,能立即进行整改。

六、提升安全知识经验——大、中班消防应急疏散演练、小班开展防拐骗演练;通过演练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幼儿从防范意识、出行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方面来增加已有的安全经验。

幼儿园教育活动总结 第6篇

一、园长周一国旗下安全讲话,从交通安全、卫生安全、消防安全、活动安全、生活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等方面向全体师幼讲解安全知识。

二、班级教师对幼儿进行安全主题教育,向幼儿进一步普及安全知识。

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师幼有计划地进行了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掌握了基本的逃生技能,提高了安全意识。

四、为确保幼儿园安全无隐患,无盲区,安全工作人员对全园展开了一次排查整治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对教职工组织了一次安全管理培训活动,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管理。

六、利用安全宣传栏、家长园地、网站、LED电子屏等形式,向幼儿及家长普及安全知识,家园共育,弘扬安全文化。

幼儿园教育活动总结 第7篇

一、家园共育,携手并进

1.重宣传,营氛围

我园通过与教委办联合举办安海镇第四届“世纪星”杯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帮助教师及家长朋友了解宣传月的内容、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幼小衔接。在教育上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提高幼小衔接的实效性。在宣传月活动期间,通过程英教授的生动有趣的讲解及面对面的咨询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家长、社会了解幼儿园坚持科学保教,规范办园的行为。避免小学化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等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科学育儿知识。

2.重参与,促成长

我们通过开展“六一亲子游园会”,邀请家长参与,家园互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感受亲子游戏的快乐。引导家长学会认真观察了解孩子,充分尊重理解孩子,正确鼓励支持孩子,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体验幼儿园活动的乐趣,帮助家长理解《指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涵、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点。让家长明确教育方向,积极配合幼儿园有效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深入推动《指南》学习交流

我园积极组织老师们开展学习活动,派两位老师前往广州学习,并邀请名师下园指导开展讲座,让学习逐层落实。

1、学习《指南》

每周组织教师进行《指南》学习研讨,深刻理解《指南》精神,解读《指南》教育观、学习观、评价观、师幼互动的要求等,并针对《指南》中提出的各个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目标、幼儿发展具体要求与日常工作中的实践,交流自己的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

2、实践《指南》

(1)为了更好地实践《指南》教育理念,我园组织教师开展语言活动设计大赛,邀请幼高专颜晓燕教授进行讲座指导并在评课议课中更好的领会《指南》精神,运用《指南》。

(2)立足于本园音乐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指南》精神,开展镇级艺术领域观摩研讨活动,并邀请泉州市园际艺术教研组副组长――欧阳毅红老师,带来了一场以《“指南”背景下安海镇幼儿园音乐游戏化教学专题研讨会》为主题的微型讲座,启发教师们理解、感受。为不断探索游戏的真谛,将积极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游戏氛围。

三、感受,体验,有趣衔接

为了让大班的孩子能更进一步感受小学的生活,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责任意识,我们组织他们去体验生活;参观小学的环境,包括操场、教室、图书室、厕所等地方,边看边比较与幼儿园的不同,并组织幼儿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我心目中的小学”,使孩子们对小学产生向往,帮助孩子克服心理因素,为顺利进入小学打下了坚实基础,激发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向往之情。

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总结 第8篇

目前,一些教师把区域活动的性质绝对化,甚至把它和游戏、教学对立起来,顾此失彼。如有的教师注意到了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便将它高度控制而与游戏对立;有的教师认识到区域活动的自主性和游戏的本质,就对幼儿采取放任的态度,不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不去发挥教师应有的教育主导作用和区域活动应有的教育功能。

区域活动并非是教师完全不加影响、不加控制的“绝对”自由天地,只不过,这种影响和控制比较间接、比较隐蔽,是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尤其是活动材料的投放而实现的。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确保幼儿在活动区中充分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并快乐自由地操作和学习。这应该是我们开展区域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融合”原意是指将多种现存技术结合起来,创造出比原有技术更强大的新技术,形成新的技术能力,包括内容的融合和传输技术的融合两方面。这里借用这个概念,目的是将幼儿几种常见的教育活动集中、合成一体,从而激发活动区应有的教育功能,真正成为幼儿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幼儿教师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考虑融合。

一、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融合

主题活动体现了整合教育观,强调知识经验在幼儿生活和游戏中的横向联系,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主题活动是一张横向联系的知识网。主题活动可以使区域活动更具有探究性,许多幼儿正是在区域活动中积极探索各种来自主题活动的问题。主题活动中的重要学习内容需要在区域活动中延伸。教师如果适当地调整区域活动的目标,提供有关资料,就能使区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有助于幼儿整理、巩固、创造性地再现各种感受和经验,甚至会引发幼儿一些更新更深入的学习活动。

如在主题活动中,幼儿和同伴、教师一起运用言语交流、绘画设计、手工制作、动作模拟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主题的关注与了解,体会表现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幼儿通过看报纸图片、看电视广播、听成人介绍、与同伴交流、看话题海报等多种途径,粗略地了解有关主题的知识,产生了探究的愿望。同时,幼儿也意识到学习的多元化。教师也可利用了区域活动这一教育手段,通过适宜的材料投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将游戏、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主题活动完美地融为一体,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区域活动能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主题的空间,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许多原来被主题网忽略的问题被重新发现,由此拓展了主题活动的范围,它的价值得以深入挖掘。所以,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让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成为“形影不离”的伙伴。一些重要的主题和学习内容可以从区域活动中发掘出来。比如,幼儿在操作区玩石磨的时候,磨出了许多花生粉、芝麻粉、绿豆粉,有的幼儿还将这些粉混合起来调制成“饮料”拿到“商店”中去“卖”,于是,“魔法食物”这一主题就应运而生。

也可以结合主题的目标生成新的活动区。主题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主题的深入,幼儿和教师会发现新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并及时增加区域活动。如在主题活动“超市”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以购物活动为切入点,活动自然延伸到了“我爱吃的食物”方面。为了让幼儿对食物的认识和感知更加全面,教师又创设了一个新的区域:“娃娃厨房”,幼儿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简单常见的食物,如:煮玉米、蒸白薯、水果拼盘、蛋花汤等。

教师应积极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会让主题活动的开展更加富有弹性,也会让主题活动的目标更容易达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幼儿更愿意在区域中主动探究。可以这样说:教师积极创设区域环境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过程,区域活动正是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区域活动与游戏活动的融合

幼儿的许多游戏活动是在区域中展开的,很多区域活动本身就是很有趣的游戏。有的教师还把游戏和区域活动结合起来,称为“区域游戏”,目的就是充分体现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游戏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深得幼儿喜爱,而区域活动则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习,两者相得益彰。

教师应在活动区中投放幼儿感兴趣的、能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材料,同时要努力让活动富有游戏性和情境性,让幼儿有充分发挥创造的空间。如教师针对“磁铁”这一教学内容,在科学区中投放了磁铁和铁、纸、塑料、布等制品,让幼儿在一段时间内自由地操作、观察、思考、分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钓鱼比赛”、“送小娃娃回家”等游戏,逐渐领悟到:“为什么有的鱼钓起来了,有的钓不起来”、“为什么有的小娃娃能回家而别的小娃娃却回不了家”,从而了解磁铁的性能和用途。这时,区域活动实际上就是探索性的游戏。

区域活动游戏化和游戏活动区域化是当前课改的大趋势。作为教师,不必太执著于区分两者的界限,相反,我们应该尽量将区域活动与游戏进行融合,以便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教师应该积极投放材料到区域中帮助幼儿拓展和深入游戏活动。

三、区域活动与集中教育活动的融合

很多教师将活动区等同于分组教学的场所和作业教学的延伸场所,十分强调区域活动的学习功能。虽然,这样做不利于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但是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强化幼儿的学习效果来看,有其合理性。

现在,很多教师习惯于围绕主题开展的集中教育,这样助于整理、提升幼儿零散、偶然的知识经验,使之系统化,同时也是传授新的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经验,如在主题活动“美丽的蝴蝶”中的美术集中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探索了“对称是蝴蝶美丽的秘密”,那么在接下来的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运用“对称”去表现和创造美。又如在开展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之前,教师在语言区为幼儿投放了各种图文并茂的书籍,准备好了录音机等。幼儿自由地听录音学故事,玩着根据图片找文字或根据文字找图片、连线等游戏。同时,幼儿随时自主选择在各区域活动。该活动结束之后,幼儿又纷纷涌向语言区自由活动,爱画画的幼儿来到美术区自由地发挥着他们的想象。教师来到幼儿中间,及时给予他们支持,引导帮助幼儿把图画装订成书,并加上封面……

在上述的语言活动中,教师灵活地利用了区域活动,并把它作为集中教育活动的有力补充。教师在开展集中教育活动的时候,要努力创设与活动相适宜的区域和游戏环境,力求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和丰富的活动材料中获得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这是一种积极的辅助。反过来,在区域活动开展的同时,也要针对一些幼儿在活动区中出现的问题,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提升和巩固幼儿的知识经验。比如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能够了解幼儿的绘画和语言发展水平,也会发现幼儿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涂色不大胆、想象力不够丰富、语音不够清晰、表述的词汇比较匮乏……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可随即调整有关美术和语言方面的教育目标,并在以后的语言和美术集中教育活动中解决这些问题。

区域活动和集中教育活动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区域丰富了幼儿的经验,是顺利开展集中教育活动的“温床”;集中教育活动提升和巩固了幼儿的知识经验,是成功开展区域活动的“有力武器”。当然,教师在发挥区域活动这种补充作用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区域活动自身的特点。那种一味强调区域的学习功能,忽视幼儿主动性的做法,我们是坚决反对的。

在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三点:

1.要明确区域活动应源于幼儿。“源于幼儿”不仅指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由幼儿自由选择,而且要尽可能让整个区域全部由幼儿构思、策划,这样才能使他们有兴趣从事活动。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我喜欢的家”中,教师可以同幼儿一起商量,给他们充分自由地去想、去收集:什么材料更适合做什么家具?教师还可以向幼儿推荐一些带有挑战性、冒险性的材料,如:锯、小刀、钉子、木条等,并和幼儿讨论:这些材料可以用上吗?怎么巧用?怎么使用才安全?如何划分场地?材料如何摆放?如何分类才能辨认清楚……2.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所以积极围绕主题活动投放区域材料显得尤为关键。3.要注意建立活动区小档案。教师要积极借鉴瑞吉欧教育的“档案支持”思想,建立活动情况小档案。对教师设置的活动区及幼儿自建区进行跟踪观察和记录,记录包括照片及文字资料。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准确掌握幼儿的最新发展水平,同时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总结出一些促进幼儿相互交往与合作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环境,不能把它和游戏、教学等对立起来。重视并积极运用好区域活动,是实现整合性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重要策略。区域活动可以和游戏融合生成探索性游戏,可以和集中教育活动形成互补,也可以与主题活动相互渗透,生成新的主题活动。

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总结 第9篇

为了使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好生物课,我到我市各类幼儿园调查了生物学知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情况,及我院往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在教育工作中的情况。通过调查得出以下几点:

生物学知识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我市各幼儿园使用的教材中,生物学知识内容很多,所占篇幅很大,讲述了植物117种、动物77种。语言教材里涉及植物lO多种、动物20多种。在计算、美工、音乐的教材里也有许多动植物内容。此外,科学、健康、社会、语言和艺术的教材中都有不少动植物内容。总之,任何幼儿教材都向幼儿提供丰富的动植物知识,渗透着生物种群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教育。

幼儿园每班都有自然角。自然角随着季节的交替,设置不同植物的枝叶、花、果实和种子,培植着花草,饲养着鱼、虾等小动物。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要求幼儿参与种植、管理花卉和作物,喂养鸽、兔等小动物。这样,在帮助幼儿获取动植物及其与季节、环境关系的感性认识过程中,在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和保护周国环境的思想意识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春游、秋游和参观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团等都是幼儿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活动使得幼儿广泛接触大自然,获取大自然中许多动植物的感性认识,获取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动植物关系的感性认识。指导幼儿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广泛的生物学知识。

可见,在幼儿园的整个教育活动中,生物学知识具有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地位。

我院往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物学知识的欠缺

幼儿园的青年教师(包括我院往届毕业生)制作动植物标本、培植花木的能力差。幼儿园在活动中采集的或其它单位赠送的一些实用、有保存价值的动植物,青年教师往往不能将其制作成合格的标本,常常在自然角放置一段时间便丢弃了。各幼儿园所陈列的标本,绝大多数是花钱买的,仅有的几份自制标本也不规范。

青年教师的生物学知识不全面,在教育括动中经常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幼儿栽种大蒜的老师,自己不清楚蒜瓣是什么;把核桃说成是种子;把从河边边拾来的蚬当成小的河蚌;把林间飞舞的绣眼等鸟,统统说是麻雀。又例如,教师把“高高的水杉”。一课讲得绘声绘色,站在水杉树下时却不知道这就是水杉;教完一首儿歌,还说不出儿歌中有5对足的动物是什么。

幼儿园里种着许多花草树木,饲养着一些小动物。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许多青年幼儿教师对自己身边的这些动植物约有一半以上叫不出名字;对宝鸡著名的动植物,往往仅知其名,不识其貌;对一些常见的动植物有时也会混淆,如桂花和女贞、梧桐和法国梧桐、鲤鱼和鲫鱼。

有些青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就信口开河、胡乱搪塞,影响不好。我遇到过这样一些情况:秋游时,幼儿问老师农舍旁的金瓜是什么.老师说是一种桔子;幼儿问大树上为什么有许多疙瘩?老师回答那是树的正常生理现象;幼儿看到的马陆,老师说是蜈蚣。调查结果说明,往届毕业生的知识不能联系实际,某些基础知识如分类学知识太少,缺乏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因而在完成幼儿科学教学目标,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然界,培养幼儿对自然界和科学活动兴趣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究其原因,一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生物学在一年内要讲完初中植物、动物和高中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只能讲授教材里的内容,不可能过多联系实际,也不能详细讲解动植物分类学和生态学等。其次,以往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实验课和课外活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参与生物科技活动较少,学生的基本技能较差。第三,学前教育生物教材不可能与幼儿园教材吻合。学生毕业后又没有进修生物学的机会。因此,在工作中难免出现上述情况。

开展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丰富学生生物学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幼儿教育活动的需要,我借鉴以往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开辟了课外活动。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扩展,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措施。

同年级的4个班中,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两个班是对照班。实验班在自愿的原则下.成立了生物兴趣组小组。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双体日到宝鸡附近的自然保护区、林业科研所、公园等进行珍稀动植物和常见动植物的识别、标本采集、挖掘化石,进行生物资源调查和生卷调查等;用课外活动进行动植物标本制作、动植物解剖、花卉栽培以厦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还随着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进行生物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的竞赛活动。实验班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全体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学院动植物标本室等。要求学生观察认识各种类群(主要是书本中学到和生括中常见的动植物,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种植、记录黄豆等植物的萌发、生长情况以及饲养金鱼等,要求学生能识别校园里各种动植物,井把后一项要求列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定期考核。学期末,实验班(包括生物兴趣小组)学生的小论文、小创造造、小制作等向全院师生展出,并对其中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课外活动成绩显著,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加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约占实验班人数的40%。学生以很高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参加活动,勤动手、勤思考、勇于探索,取得可喜的成果。例如,一个学期学生就制作宝鸡的珍稀植物和常见植物标本260多份、动物标本22件、昆虫标本10盒、小论文28篇。学生的成果展出后,获得学校和上级领导部门的一致好评。课外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物学成绩和思维能力均获提高,学期末年级统考,实验班的平均分比对照班高8. 96分,其中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实验班平均比对照班高3.12分。课外活动中运用的许多科学知识,是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学生还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通过参观、实验、探究、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生物的课堂教育过程变为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教育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重视人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造就学生发挥才能和发展个性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刨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幼儿园教师活动总结 第10篇

一、主要工作内容

1.向家长发读书倡议书,推荐优秀幼儿故事读本,鼓励家长为幼儿购买优秀绘本图书,引导幼儿多读书、读好书。

2.挑选优秀教师教育心得、优秀亲子阅读心得,并展示给全园教师及家长。

3.策划、组织《幼儿早期阅读及阅读习惯培养》专家讲座。

4.策划、编写幼儿园园刊,鼓励教师家长积极投稿。

5.优秀幼儿自制图书展示、各班图书角创设评比和幼儿故事表演活动。

二、工作效果评价

本次读书月活动的宗旨是“为幼儿提供读书环境、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让幼儿与书本做朋友,使其听说读画的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现在对工作评价如下。

1.通过班级老师的宣传和鼓动,家长都能积极购买幼儿图书,并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读书环境。

2.家长对教师及家长读书心得的关注度比较高,她(他)们经常驻足翻阅,但由于展示地方有限,只能有少部分家长看。教师教育心得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幼儿早期阅读与阅读习惯培养》专家讲座使家长更科学、全面地认识了早期阅读及亲子阅读,并且积极与专家互动,效果比较好。

4.幼儿小书制作展示,有不少亲子坐下来细细地看幼儿自制小书。但由于展示时间较短,展示地方所限,还有很多家长没有看过幼儿自制图书。教师跟家长的沟通有待加强,应多引导家长如何让幼儿更多地参与到小书制作中,通过小书制作让幼儿的情感、认知及技能都有所提高。纠正家长“漂亮就是好图书”的观念,避免家长全部包揽。

5.幼儿故事表演过程中,幼儿基本上都能投入到故事中,观看兴趣比较高。从中也看出幼儿对故事的偏好,他(她)们喜欢多人组合的情景故事表演。而个人故事表演由于缺乏情景,幼儿语言有时不清楚,影响故事的观赏性。加之场地限制,坐在两边的幼儿只能看到表演者侧面,影响观看效果。下次应多安排情景故事表演,录音效果好,幼儿能全身心投入到故事表演中。

教师幼儿园活动总结 第11篇

20xx年学前教育宣传月里,我园开展“我是幼儿教师”主题分享学习活动。

一、举行启动仪式。5月20日幼儿园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启动仪式上,领导送上了殷切期望,老师们立下了庄严誓言――“我骄傲,我是幼儿教师”。

二、开展演讲比赛。为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展示教师风采,6月13日上午,我们开展了“我骄傲,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演讲比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教师们在聆听与讲述中感受到了幼教事业的伟大,坚定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与信念。

三、组织亲子活动。为让家长理解教师工作的特性,更加支持教师们的工作,我园不断加强家园共育,5月31日家长们走进幼儿园,参加了庆六一亲子活动,通过孩子的表现和教师的教育行为来鼓励家长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使家长感受到教师工作的辛苦与用心,并逐渐内化成教育子女的能力。

四、我园还进行送课下乡活动,我们为农村园所送去了属于我园的最新教育模式、教育理念,这是促进城乡交流,帮助农村幼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形式。本次送课下乡活动,为农村教师带去了实实在在的能体现新《纲要》理念的示范课例,共有五位教师参加了送课,把我园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两所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并就当前的建构课程教学模式和两所幼儿园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使得她们感受到我园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先进性。

6月20日上午我园进行了“我是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宣传月总结大会

幼儿园教师活动总结 第12篇

在本次交流会上,教研组通过海选选出7位优秀教师进行交流活动,她们从自己的阅读情况出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生活体验,交流思路清晰,说到动情处,老师们潸然泪下,在座的各位老师无不感同身受。短短的3分钟真是简约而不简单,有的教师把自己认为最有启发、最受益的语段与大家分享;有的教师进行好书推荐,如《星星上的人》、《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大教学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让孩子自己做主》每一本好书的推荐都激起了大家读书的兴趣和渴望;还有的教师从不同角度畅谈了自己读书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融洽的会场气氛,交流内容的百花齐放,见解独到的感悟探究,使教师们在阅读中寻找灵感,在交流中启迪智慧,犹如共赴了一场精神盛宴。

活动结束后,瀛园分园负责人孟瑛颖上台发表讲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一本好书可以抚慰心灵,驱散迷茫,指引方向。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唯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感染学生,让我们与教师相约读书,做孩子们成长路上更好的引路人!”

最后xx幼儿园负责人孟xx以及教学助理xx祝全体幼儿园教师三八妇女节快乐,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

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总结 第13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自觉地运用评价手段, 了解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以利调整、改进工作, 提高教育质量”。这种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同时进行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 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计划、内容、实施和效果的评价, 二是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的观察与评估。对教育活动的评价, 其主要目的是改进教育和课程,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和优化幼儿的发展和学习。因此, 教师不仅要在日常教育中观察幼儿, 还要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 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调整。只有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实质意义。

教师的反思性自我评价, 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计划和教育行为的价值判断和分析。这种价值判断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原理等专业知识和原则标准, 以及通过对幼儿反应的观察, 在了解教育活动效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只有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通过评价和分析, 不断地反思和调整, 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 更好地积累成功经验和吸取教训, 使教育活动更具教育性、适宜性和有效性。除了教师的自我评价之外, 幼儿园组织的教师的相互评价和集体讨论, 也有助于达到调整和改进教育活动的目的。

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持续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不断地纳入自我反思过程, 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中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是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 只有经过反思, 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因此, 现代幼儿教师学会反思性自我评价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 是其专业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

教师的反思性自我评价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 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动机才可能坚持实施反思性自我评价, 幼儿园也可以用各种形式鼓励和考察这种反思性评价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下例举一些与教师自我反思有关的思路或问题提示, 以供参考。利用这些问题, 教师可以对照自己的工作实践, 启发自己的思考和反省, 以便改进工作。经过反思性评价发现问题之后, 可以通过自我调整, 集体讨论, 相互交流启发, 寻求改进措施, 提高教育质量。

一、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的一般思路或问题

1. 对《规程》和《纲要》的理解程度如何?对主要的原则性观点是否已心中有数?还有哪些难以理解之处? (及时提出作为教师讨论会的话题, 或寻求其他帮助)

2. 对所执行的课程的理论基础, 要达到的目标, 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求与方法的熟悉程度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我是否能既准确又灵活地贯彻课程的要求?感觉哪些地方做得比以前好些, 哪些方面还是不能得心应手?哪些方面有困难需要寻求帮助?

3. 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 是否既考虑到本班幼儿的一般能力和兴趣, 又考虑到个体幼儿的特别需要?

4. 对班上的每个幼儿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有意识、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学习和进步?

5. 最近的教育活动中, 哪些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什么?如何进一步去做?

6. 最近的教育活动中, 哪些活动幼儿似乎不太感兴趣?为什么?如何改进?

7. 在对幼儿的发展状况作出结论之前, 我是否全面系统地收集该幼儿的情况 (如向家长、同事、幼儿了解情况, 作必要的检测或诊断等) ?

8. 是否与家长经常交流孩子的情况和听取家长的意见, 注意与家长配合进行教育?

9. 最近哪几个孩子在某方面进步较大, 如何进一步鼓励发扬?

1 0. 最近哪几个孩子在某方面显现问题, 如何进一步帮助引导?

二、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各个方面的反思问题

1. 环境和材料的提供

1) 各种活动角安排是否特点明显, 动静交替, 既利于教师观察, 又便于幼儿活动?

2) 是否有幼儿仅仅反复重复单一的活动, 或者无所事事?

3) 是否有幼儿特别抵制与其他幼儿分享玩具, 或破坏性使用玩具?

4) 是否有幼儿特别依赖成人的帮助, 或不肯参与收拾?

5) 玩教具是否放在幼儿可及的高度和位置, 便于幼儿自己取放?

6) 各种常用的物品是否放在规定的、便于取放的地方, 并有图片标示?

7) 是否有专门的展示幼儿作品的地方?幼儿是否容易看到并经常鉴赏?

8) 教室布置是否与当前教育主题相联系?环境布置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

9) 是否提供具有各种难度、各种质地的材料, 供有不同需求的幼儿使用?

10) 能否保证所有玩具物品清洁无毒?

11) 是否对教育活动所需使用的科技产品 (如电脑软件, 学习机等) 进行适宜性评估, 并指导家长和幼儿正确使用之?

2. 教育活动的计划和实施

1) 是否提供机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事探究活动?

2) 新的学习经验是否建立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水平和经验的基础上?

3) 活动的难度安排是否循序渐进?

4) 活动中是否根据幼儿的反应和其他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计划?

5) 是否让幼儿充分利用感官和全身各部位的活动来获取知识经验?

6) 是否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计划和改变计划, 观察和探索事物?

7) 是否允许幼儿犯错误和提供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机会?

8) 是否了解班上的每一位幼儿, 尊重个体幼儿的需要和选择?

9) 是否允许有足够的小组活动和自选活动时间?

10) 幼儿是否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 (如美工、表演、讲故事、建构等) 表达自己的想法?

11) 是否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

12) 是否提出与教育活动有关的问题, 鼓励幼儿思考和表达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想法, 并接受各种不同的答案, 从而激励创造性思维?

13) 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是否占有合适的比例?

14) 我怎样评价幼儿的学习和进步?

15) 是否仅采用书面测验来确定幼儿的认知水平?

16) 是否通过重复练习来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

17) 是否要求全班幼儿达到同一个标准?

18) 是否不仅评价幼儿的学习结果, 而且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19) 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 还是相互竞争?

20) 对幼儿行为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正面引导, 转变注意力, 提供其他的选择和行为范式, 还是单纯地否定或批评?

21) 是否制定明确的易于幼儿理解的行为规范并在必要时向幼儿解释, 帮助他们做到自觉执行和自我控制?

3. 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反应

1) 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是否感到安全、自信、有兴趣, 对活动保持热情?

2) 幼儿能不能专注于所从事的活动, 并持续一定的时间?

3) 幼儿是否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

4) 幼儿是否乐意尝试新的活动?

5) 幼儿能不能遵循必要的规则?

6) 幼儿能不能自己产生规则?

7) 幼儿是否对别的幼儿或老师提出建议和意见?

8) 幼儿是否乐意从事日常性活动?

9) 幼儿是否愿意接受并执行维护环境的任务 (如收拾、喂小动物、给花浇水等) ?

4. 师幼互动

1) 是否每天主动跟每一位幼儿有言语性交往, 并鼓励幼儿跟老师说话?

2) 跟幼儿谈话时, 我是否蹲下, 与孩子视线等高?

3) 是否及时对幼儿的问题作出正面的回答?

4) 是否尊重每个幼儿的情感和意见, 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5) 是否坚持一贯的行为规则, 让幼儿清楚所允许的行为规范?

6) 是否鼓励幼儿合作友爱, 互交朋友, 相互关心和帮助, 并接受不同意见?

7) 是否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和冲突, 鼓励他们完成挑战性任务?

8) 是否尽量找机会与幼儿个别谈话, 或在小组里和他们交往?

9) 是否能公平地、有策略地解决幼儿的纠纷?

10) 是否注意到有些孩子不爱说话, 所以有意识地给他们发言的机会?

11) 如何对待有缺陷、有疾病, 或不利家庭的幼儿?

12) 能否建立相互信任的师幼关系, 提供机会让幼儿发泄情绪和焦虑, 对老师表达个人的需求与情感。

5. 与家长合作

1) 是否热情地与家长打招呼?

2) 是否定期向家长报告幼儿的发展情况?

3) 是否鼓励家长在家里观察孩子的情况, 并与家长交流?

4) 在学年期末, 我根据什么对幼儿的发展做出结论?

5) 是否向家长解释各种测验结果和分数的正确含义?

6) 是否定期让家长了解教育计划并寻求配合?

7) 是否经常征求并尊重家长的需求、意见与建议?

8) 是否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鼓励他们发挥经验和专长, 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9) 家长是否愿意并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10) 家长是否主动与教师联系, 反映孩子的情况和需要?

11) 有时是否抱怨家长干扰了幼儿园的正常教育活动?

12) 是否有家长提出不合理要求, 我是如何解决的?

13) 家长是否把教师视为专家, 完全依赖教师教育孩子?

14) 家长是否对家长会没有兴趣, 所以出席率不高?

6. 健康与安全

1) 是否帮助幼儿和家长克服分离时的情绪问题?

2) 是否经常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 出示孩子在园参与活动的照片等, 让家长放心?

3) 是否提供机会鼓励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和发展自我意识, 鼓励表达情绪情感?

4) 是否对幼儿进行健康安全卫生教育, 如身体各部分功能, 卫生、营养、锻炼、生病和吃药, 紧急时拨打110, 等等?

5) 是否以身作则, 在健康卫生方面做幼儿的榜样?

6) 是否向家长了解幼儿的健康卫生、生活习惯等信息?

7) 是否向家长提供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 以便配合对幼儿的教育?

8) 安全起见, 是否在某些活动之前先征求家长同意?

9) 如何处理家长的抱怨、批评或建议?

10) 是否充分利用当地社区的健康卫生设施?

7. 游戏

1) 幼儿每天是否有充足的自由游戏时间?

2) 每天是否安排各种类型的游戏并提供丰富的材料?

3) 是否指派幼儿的游戏内容?幼儿能否自由地选择游戏?

4) 幼儿是否愿意并能够轮流玩喜欢的游戏?

5) 有些幼儿是否总是游离于游戏, 需要老师将之拉回到游戏中去?

6) 幼儿游戏时, 我是否仅仅旁观或看管而已?

7) 幼儿游戏时, 我是否积极参与或帮助, 或对幼儿进行观察?

8) 是否每天记录每个幼儿参加了哪些游戏?

9) 幼儿游戏时, 是否表现出自发的快乐和好奇?

10) 幼儿游戏时, 是否表现出友好合作?

8. 建构活动

1) 如何利用积木等建构材料在大小、形状、质地等方面的特征启发幼儿的学习?

2) 在幼儿使用积木建构时, 是否鼓励他们说说有没有计划, 想建构什么东西?

3) 是否采用问题的方式, 激发幼儿动脑筋思考, 产生新的玩法?

4) 是否鼓励和启发幼儿用语言讨论他们的作品?

5) 是否鼓励和引导幼儿互相合作?

6) 是否利用积木学习判断和比较距离、空间及大小, 练习手眼协调?

7) 是否在建构活动中激发幼儿角色游戏的欲望和主题?

9. 语言和阅读准备活动

1) 是否在教室里精心布置图书角, 并设法定期更换图书?

2) 幼儿是否喜欢经常到班上的图书角去?

3) 是否利用儿歌、故事等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 是否教给幼儿如何看书, 读书上的故事给他们听, 把他们说的话写下来?

5) 是否跟幼儿讨论他们看过的书或听过的故事, 并提出各种问题激发讨论?

6) 是否让幼儿在猜谜、填词、完成句子等游戏形式中学习阅读准备技能?

7) 是否在幼儿感兴趣的时候, 让他们自己“读书”和“写字”?

8) 是否总是对孩子们发明的故事和文字表示赞赏?

9) 是否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幼儿的语言发展, 如商量鼓励, 以身作则使用正确语法、句型、礼貌用语等。

1 0. 主题活动

1) 是否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幼儿所熟悉的生活内容选择活动主题?

2) 在计划主题活动之前, 是否广泛研究和收集有关的资料?

3) 在计划主题活动时, 是否鼓励幼儿和家长的参与?

4) 在计划主题活动时, 是否考虑如何评价教与学两个方面的过程与效果?

5) 主题活动中是否纳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发展的活动内容?

6) 主题活动所需的材料是否适宜充分?

7) 教室环境和活动角的创设是否与主题密切联系?

8) 是否在主题活动中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参与情况和有关的反应?

9) 主题活动期间是否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及时调整计划?

10) 是否评价主题活动的效果以便今后的改进?

11) 最近结束的主题活动中, 哪些效果较好?哪些效果不好?为什么?

12) 作为教师, 我感觉这次的主题教育中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

13) 对同一个主题, 下次再开展时我将作何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坚红主编.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幼儿园“教育活动”概念溯源 第14篇

[关键词]教育活动;幼儿园教学;上课

“教育活动”(简称“活动”)是我国学前教育界专用的一个术语,这个词汇是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演变而来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个幼儿园在教学中就逐渐地取消了语言课、健康课、科学课的说法,而代之以语言活动、健康活动、科学活动的称谓。那么,“教育活动”这一概念是如何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与旧的称谓相比,它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教育活动”概念的出现

1951年,教育部在吸取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经验和借鉴前苏联学前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将“作业”规定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作业”分为“必修作业”和“选修作业”,其中“必修作业”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形式。“必修作业是幼儿在教师领导之下的集体学习,有明确的、同一的目标,即全班幼儿在一定时间内,作同样的活动。内容一定是丰富、生动、可以吸引幼儿的,并且是系统的、积极的。”“作业”概念源自前苏联的学前教育概念系统。前苏联学前教育专家乌索娃提出了学前儿童应该掌握两类知识的重要原则。第一类是比较简单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它们无须专门的教学,儿童在与成人的日常交往中,在生活、游玩、参观、劳动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获得。第二类是比较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只有经过专门组织的教学才可以掌握。这种专门组织的集体教学形式就是“作业”。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被抹杀,幼儿园的教育单位与中小学逐渐趋同,均被冠以“上课”。“上课”是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方式,缘起于17世纪的一些乌克兰教会学校。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从理论上论证了按班组形式“上课”的适宜性和必要性。他认为这种班组形式应符合一定的特征:一个教师同时教许多孩子;用同样的书教一切学生;所有的学生同时做同样的事情;用同一种方法去教授一切;许多的事情用少数的话说清楚;学科教学要循序渐进地划分阶段,等等。“作业”和“上课”在教育观念和组织方式上非常近似,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作业”教学的任务重在利用儿童的自发经验(即第一类知识)引进中心概念(表象形式的初级概念),以帮助儿童了解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那些现象之间的简单规律和依从关系,而“上课”则没有这个方面的要求。

1979年,“十年动乱”结束,幼儿园工作逐渐得以恢复。1981年教育部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把幼儿园设置的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六科明确规定为“上课”部分,客观上突出了“上课”的作用,这就使得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教师们将“上课”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拉开了帷幕。以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活动教育课程、农村学前一年课程改革、游戏课程、幼儿园整体课程、幼儿能力课程等幼儿园课程为核心的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在此起彼伏的幼儿园教育改革浪潮中,1981年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已不再符合当时幼儿园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在1989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在《规程》中,无论是“作业”还是“上课”都没有再出现,代替这两个用语的是一个新词汇——“教育活动”。至此,“教育活动”一词正式登上幼儿教育的大舞台,逐步地取代了“作业”和“上课”的地位,成为学前教育界对幼儿园教学工作的一个专用称谓。

二、“教育活动”概念出现的背景

(一)20世纪8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洪流逐步深化。幼儿园综合教育研究开创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河。除了中央教科所郑慧英指导下的以自然常识为中心的综合教育实验外,南京师范大学赵寄石领导下的综合教育研究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发展历史上影响深远。为什么要进行综合教育研究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1)由于在十年动乱中把‘作业’改为‘上课’,而当时对幼儿园‘上课’的含义并不明确,人们(尤其是未经专业训练的幼儿教师)往往用小学‘上课’的概念去对待幼儿园‘上课’,造成了重上课轻游戏的普遍倾向,上课时老师讲、孩子听的现象也相当严重。(2)由于重上课,重各科本身的系统教学,分科教学从一位教师教各门科目发展到两位或更多的教师分别教同一班级的几门课,各科之间越来越割裂。(3)由于缺乏对各科之间相互关系的专题研究,而各科的研究却日益深入,各自的系统性加强,要求提高,份量加重,幼儿园老师提出,如果把各科的研究成果集中贯彻到同一个班级的幼儿身上,则教师难以胜任,孩子难以接受。”针对这种情况,从1983年至1986年赵寄石等人与南京实验幼儿园协作开展了题为“幼儿园综合教育结构的探讨”的研究课题。该研究强调幼儿园教育的整体性,探讨整体教育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综合教育结构”的思想,并且对教育内容的综合、教育手段的综合、教育过程的综合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从分科到综合,不只是一个形式的问题,而是一个师生关系的问题,涉及到孩子的‘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新的课程形式和课程观念用原先我们习以为常的“上课”就很难命名了。

另一项影响比较大的幼儿园课程研究是郝和平等人与南京鼓楼幼儿园合作开展的“活动教育”研究。该研究以皮亚杰理论为指导,借鉴High/Scope课程模式,建立了活动教育课程结构。所谓活动教育即是以活动区教育为主,并以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为辅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取消了传统的分科教学、上课的形式,让幼儿通过活动来学习和发展,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和环境相互作用,以此促进幼儿发展,落实大纲要求。活动区于上世纪90年代迅速在幼儿园普及。在这种课程中,儿童的“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极为充分的展现。显然,活动区教育与“上课”无论在组织形式还是内在观念上都相去甚远。

这样,随着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上课”渐渐地与课程改革中所涌现出来的新的课程模式和课程观念格格不入。因此,客观上就需要有新的词汇来表达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

(二)活动理论的传播

自20世纪80年代起,活动理论在我国学前教育界的影响逐渐扩大。除了前苏联历史文化学派的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利亚等的活动理论外,皮亚杰的活动理论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前苏

联的活动理论认为人的活动是历史的、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反映自然、改造自然的特殊形式;活动是智力行为发生的源泉;对幼儿而言,游戏是他们的主导活动。而在皮亚杰看来,活动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儿童发展在于其本身主动的建构;儿童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其智力十分依赖于“某种外在的运动性质的操作。”除了前苏联的历史文化学派和皮亚杰的活动理论之外,我国的学前教育研究者还积极地从卢梭、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以及陈鹤琴、陶行知等人的教育思想中吸取有关活动理论的营养。从各种活动理论中可以得出的共同结论是:活动是人与客观世界建立联系的必要形式,儿童通过活动才能够获得发展,没有活动就没有发展。

随着活动理论的传播,活动性逐渐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强调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对幼儿来说,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只有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活动是指“(肢体)动弹;运动”。在学前教育领域,“活动”一词依然保有其本义,但除了本义之外,由于活动理论的影响,“活动”一词背后还隐含着丰富的儿童发展观念和教育观念。“活动”不再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用语,它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专用术语。

(三)《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颁布

1989年。教育部在《规程》中第一次正式地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称为“教育活动”,这使“教育活动”名正言顺地成为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规范用语。表1是笔者以《学前教育研究》杂志从1987年到1993年的目录为样本,对“活动”一词的出现情况所做的统计。从中可知,在《规程》颁布前,人们在讨论幼儿园教育工作时一般都使用和“上课”相对应的“xx课”或“xx教学”一词,但随着幼儿事业的发展,综合教育活动、游戏活动以及自选活动由于与“上课”相去甚远,无法被冠之以“上课”,遂开始零星地以“活动”的称谓出场。在《规程》颁布后,尤其是1990年后,“活动”一词的使用频率呈稳定上升的趋势,“xx课”“xx教学”被转换为“xx活动”,“活动”由此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常见用法。

三、“教育活动”概念的含义

1989年的《规程》明确界定“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这一用语与198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所使用的“上课”,在提法和性质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那么,究竟该如何来理解“教育活动”呢?

(一)“教育活动”的范围

一般而言,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广义讲,“教育活动”是个宏观的概念,它在高一层次囊括了一切具有教育因素的活动,包括了各方面、大大小小、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具有教育因素的各种活动。因此,几乎幼儿园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可以囊括在“教育活动”的范畴下。另一种观点认为,从狭义上讲。“教育活动”是幼儿园的三种活动(即一日生活活动、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而不是幼儿的自发的活动。“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区别主要在于它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它的组织更加严密。

《规程》在其专门讨论“幼儿园的教育”的第四章分别说明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一日活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游戏、品德教育、个别教育、普通话的使用和幼小衔接的问题。在这里,“教育活动”是与游戏、日常生活以及品德教育等相并列的。另外,“有目的、有计划”是典型的教育工作的特性,通常来说,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的目的性与计划性相对较弱。因此,可以推测,至少从《规程》的文字表述来看,“教育活动”是幼儿园三类活动之一,它并不包含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

(二)“教育活动”的内在理念

“教育活动”对“上课”和“作业”的取代,并不仅仅只是称呼上的改变,最重要的是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发生了变化,它寓含着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

1不强调分科。

祝士嫒在《关于教育活动问题》一文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变分科教学为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儿童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具有综合意味的过程。认知、社会性、情感、动作在这里难分彼此。“对某方面知识或现象的认识,幼儿如果能在一个具有相互关联的信息网络或环境体系中进行持续的相互作用,则可能产生更强烈的建构倾向和更加完善的建构结果。”上世纪80年代的幼儿园综合教育研究为这一认识做了实践上的精彩演绎。在综合教育研究的影响下,幼教人普遍认同即使是以某一领域为主的教育活动,除考虑本领域具有的教育作用外,还应考虑其他各领域的教育影响。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应该有意识地使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2“做中学”。

皮亚杰坚信认识来源于活动。皮亚杰的活动概念既包括外显的身体动作,也包括内部的心理动作(思维),这两种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幼儿直接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的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因为逻辑思维的发展来源于行动本身。与皮亚杰的观点近似,无论是杜威还是前苏联的历史文化学派,都认同儿童是通过与外部事物的直接作用而获得发展的。因此,对幼儿来说,让他们通过身体动作,通过“做”进行学习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特点。假使教师让幼儿通过静听的方式进行学习,儿童的学习方式当然是单一的;而如果教师鼓励幼儿“做中学”,则面对不同的学习领域或对象时,幼儿的学习形态自然就是“多种形式”的了,而“多种形式”正是《规程》所规定的“教育活动”的特点之一。

3重视幼儿主动学习。

上一篇: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1000字下一篇:关于班主任教学总结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