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部大开发中转变观念的哲学思考

2024-08-11

对西部大开发中转变观念的哲学思考(精选13篇)

对西部大开发中转变观念的哲学思考 第1篇

对西部大开发中转变观念的哲学思考

观念是否先进的标准应当是观念在我们的现实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的多少,而不是时间上谁先谁后或者曾经在他人的.实践中是否辉煌.当我们说转变观念的时候,是指用先进的观念取代落后的观念.但是当我们不能确定某些观念是否是先进的观念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匆忙、贸然地用一种观念取代另一种观念.转变观念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换成另一种观念,有时允许多种观念共存也是转换观念.如果观念本身就是先进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一种转换.

作 者:李战奎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社科部,陕西,汉中,723001 刊 名: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ZHOU JOURNAL 年,卷(期): “”(4) 分类号:B023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转变观念   哲学思考  

 

对西部大开发中转变观念的哲学思考 第2篇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必须加快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重视科技教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实现西部经济的.振兴与繁荣并促进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作 者:夏忠  作者单位:渝州大学,校办,重庆,400020 刊 名: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8(1) 分类号:F127 关键词:西部开发   资源   基础设施   生态环境   科技教育  

对编目工作思想观念转变的思考 第3篇

现代图书馆, 正逐步形成一个观念上的根本性的转变:以用为主, 藏为所用。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面对愈加完备的著录、愈加完善的目录体系的是愈加茫然的读者。

二、编目思想的转变主要体现在:

1、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

图书馆的宗旨: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编目工作也应围绕这个宗旨, 标引、著录都要从满足读者的需要出发, 以方便读者检索为目的。具体表现:检索语言应为读者所熟悉, 并逐步向自然语言转化。分类、主题标引要从读者检索的角度去考虑。著录规则应以读者为着眼点。

2、摆正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科学组织与方便检索的关系

编目工作的职能主要是组织目录和方便检索。科学的组织目录是为了方便读者检索。同样, 搞好管理也是为了更好的提供读者服务, 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3、实现三个统一

(1) 复杂与简单的统一

编目工作的发展, 所编文献的标引深度增加, 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文献, 著录项目增加并且由简单的卡片式著录发展为计算机的标准的MARC著录, 对编目员来说, 这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变过程, 而这却方便了读者检索。文献的任何一个信息都可用来检索, 省去了读者逐一翻检卡片式目录的繁琐。

(2) 深奥与浅显的统一

随着编目技术的不断发展, 编目理论的不断完善, 编目工作也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科学化的体系。这一学科所研究的就是如何方便读者检索。对于编目员来讲, 编目工作包含有深奥的理论和技术, 使读者获得浅显而轻而易举的检索手段。

(3) 规范与随意的统一

为了实现书目数据的交换及书目资源的共享, 我们在编目中就要对标引标目及著录格式进行规范, 形成了读者检索的随意性。可以在任何地方, 从任何角度, 查找任何馆藏的信息。

三、实现编目思想的转变和编目工作的发展要做好以下工作

1、完善标引工作

我国的分类法, 从汉代刘向的《七略》, 到唐代的《隋书经籍志》的四分法体系, 到后来引进了西方的《杜威分类法》, 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我国的三部分类法的体系《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这一体系的发展演变, 正是朝着类目划分更加客观, 按学科体系设立类目, 更方便读者检索的方向发展。

在分类标引上, 逐步改变过去那种以藏书、分类, 转而以读者检索角度来考虑的分类标引。

分类检索也给读者带来很多障碍, 首先分类法都有各自的结构体系, 类目都有比较复杂的字母、符号表示, 读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其分类体系和记住分类号。其次, 分类检索一般是按学科属性实现族性检索, 高校科研人员查找文献往往专指性很强, 很难确定学科属性利用分类查找, 往往效果不好。因此, 在分类表音的基础上, 很多图书馆又对图书进行了主题标引。我国目前出版了《分类主题词表》大部分图书馆都实行分类主题一体化标引方法, 两种标引方法互相补充、互相辅助。

2、提高标引深度

标引深度是指文献所论述的各个主题概念转换成检索标识的完备程度, 较高的标引深度, 可以提高读者检全率。

在手工编目时, 由于受目录组织检索手段和卡片容量限制, 一般在分类标引时, 只标引一个类号, 主题词只标引一至三个, 而计算机编目由于系统容量大, 检索速度快, 因此在标引时应提高标引深度, 从各角度来揭示文献, 特别是对于多学科、多主题的文献, 采用多个类号及多个主题进行标引, 满足读者从不同论题出发检索文献的要求。

3、降低检索难度

现在各馆使用的主题词是通过主题表进行了规范控制的, 是自然语言转化成了人工语言, 读者往往由于不熟悉这种规范了词汇和词汇间的组配而查不到所需的文献, 其一, 降低检索难度, 就是要在标引主题词的同时增加关键词、自由词, 其二, 要尽量减少主题词间的组配, 因为读者不了解组配原理, 计算机检索时也不认组配号。其三, 检索语言最终还是要向自然语言发展, 我们现在就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四、提高检全率

数目有书本式发展到卡片式, 求, 而今计算机编目代替了手工编目, 数目书就代替了卡片目录, 大大提高了检索效率, 主要表现在 (1) 计算机检索速度快捷、方便实用, (2) 书目数据一次输入多次使用, 读者可从不同角度查找, 省去了卡片式目录按不同排列方式检索的繁琐。

五、实现数目资源共享

标准的书目数据是根据《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编制的, 是书目数据的通用格式, 各馆之间可进行书目数据的转录、传输交换, 读者通过计算机不仅能查询到本馆的馆藏文献, 还可以获得其他管的文献信息, 对于读者来说, 已经打破了图书馆的概念, 实现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各图书馆、情报信息部门的书目数据都可上网提供用户查询, 读者可不受时间的限制, 不受场地的限制, 都可查询甚至借阅, 查阅文献信息不仅包括本馆、国内, 甚至国外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文献, 实现没有图书馆员的读者自我服务。

六、提高文献的加工速度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读者希望能及时的阅读新书, 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加工速度。而计算机编目, 加大了编目员的工作量, 虽然计算机编目给读者带来了诸多检索上、使用上的便利, 但同时延长了文献加工周期, 不能使读者及时看到新书。因此应采取一个地区间、一个系统间甚至全国范围的联合编目, 相同文献可以套录数据, 节省人力、物力。目前全国已有几家联合编目中心但规模尚小, 应相互协调, 扩大规模, 逐步实现网上联机编目。

图书馆只有以读者为中心, 以读者服务为着眼点, 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而编目工作只有在思想上形成了面向读者的转变, 才能在各个方面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樊瑜:《中小型图书馆编目工作刍议》, 图书馆研究, 2004 (1) 。

[2]沈玲:《网络环境下的编目工作创新》, 现代情报, 2003 (7) 。

对语文教学观念转变的思考 第4篇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阅读教学

这些年,为了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全国上下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春风拂向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我所在的学校很多老师开始结合教改新思路,利用各种教学新模式来指导教学,我在耳闻目睹中深受启发:“要进行教育改革,首先要做到教学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观念转变的速度就是发展的速度。”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我想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

一、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中学语文改革从风雨中一路走过,在这些年中,中学语文冲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观念的束缚,改变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新的教学观念大量涌现。无论是提出“完美得令人遗憾”的三式三主导读法,首创锻炼学生自读能力的钱梦龙,还是十多年没改过一篇作文,由学生自己出题考试评卷的魏书生,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与实践的能力,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放手,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不小看学生,不轻视学生,把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优先权主动交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教学方向的引导者,把服务于学生学会能做的职责和义务留给自己。如果把教学活动比成一个电视节目的话,主演和观众都只能是学生,教师只能是其中的主持人。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领路人”和“教练”,而不是“代步者”和“替身”。在现实教学中有的老师对学生放手不得,放心不下,上课过瘾似的唱“独角戏”,一节课“满堂灌”,而不考虑学生的特点,剥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使一部分学生滋生自卑和厌烦情绪,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形成惰性和依赖性,即使考试成绩再好,也是以综合素质的失落和潜在能力的被埋没作为沉重代价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能力培养,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训练,任何时候都不能不顾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而“一刀切”,应该具体研究,在教学中突出“学”的地位、“学”的方法和“学”的效果。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讲《错误》,这是高一上册的一首现代诗。老师进门后背起了一首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让学生对这首词发表看法,由于这首词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老师也趁机加入讨论,老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师生之间搭起情感交流的桥梁,为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并取得好的效果做了情感上的铺垫。随后导入课题,把文章范读了一遍,然后给学生时间自由阅读,并让学生思考错误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说出哪些句子写得好,表现了什么。其中学生对错误造成的原因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错误因女子而起,女子和“我”的交臂错过只因女子的心扉是紧掩的,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诗人遂在交臂时错过惊艳的回眸,在女子眼中,“我”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骑马走江南的“我”透视了女子的内心世界,并任凭女子如花的容颜在岁月中凋落,“我”就是女子日夜盼望的“归人”,我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然而,“我”只是“打江南走过”,并不停留,所以,错误是“我”一手造成的,我捉弄了女子的感情。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老师并没有生硬地说谁对谁错,而是适时引导,让这两种各有道理的见解互相参照和补充,丰富圆满了诗歌的蕴涵。最后让学生齐读这首诗,并让学生给大家朗诵自己平常所收集的优秀现当代诗歌。这堂课并不花哨,也似乎没有很特别的东西,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动活泼,老师退后,学生居前,重在启发,避开告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三、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作文教学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更应该坚持,因为语言能力重在养成而不是教成的,学生愈是处于主体的地位,愈会主动地去写,去读,去改。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反复讲授文章怎样构思立意,怎样布局谋篇,怎样掌握语言表达技巧,要做到什么“凤头,猪肚,豹尾”,学生便囿于固定的模式里边,这样做虽能使一部分学生取得一定效果,但却是以付出大部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被束缚换来的。

再拿批改作文来说,教师一本一本地改,辛苦倒无所谓,但对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又起了多大作用呢?教师一次次地重复着诸如“材料欠充实”“立意显肤浅”“语言表达不力”“细节描写不够到位”之类的评语,很多学生连看都没看一下。难怪叶圣陶先生深有体会地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由此,我想到把作文交给学生去改,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后,让学生互改互评,互挑毛病,互找优点,取長补短。我发现一个写字很差的学生写给别人的评语是:“你的字有点‘毛(潦草),望多加练习,写工整点。”这个学生既然在说别人,那自己的毛病能不改吗?这样通过互改作文,“甘苦自知,得失自明”,收效较老师批改要大很多。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有的教育者在强调创新的同时,忘记了传统语文教学所注重的“朗读、积累、熏陶”,把“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锤炼忘在脑后,只知道“多、快、好”的写作;忘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积淀;忘记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借鉴;一味去追求标新立异。强调语文教学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任何人都需要记忆,同样,任何优秀的文化都应该传承,学诗歌应该放磁带给学生听,讲小说应该播放电影给学生看,通过画面和声音把内容作用于学生的耳膜和视网膜,也应该重视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以及对语言意境的品位。只有既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好的经验,又根据新时期、新形势、新的要求,不断加以创新,不断改进语文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张家璇.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之我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06).

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 第5篇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与步骤 从可预见的.未来看,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宜以50年为期,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投入,使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初步改善,环境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和改善,整个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经济增长速度和居民社会公共产品享用水平向全国平均水准趋近.

作 者:陈栋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刊 名:理论前沿  PKU CSSCI英文刊名:THEORETICAL FRONT 年,卷(期): “”(9) 分类号:F2 关键词: 

 

对西部大开发中转变观念的哲学思考 第6篇

四川省自贡市解放路中学  刘安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界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其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地位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意味着语文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要适应时代进步,适应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传统教育、应试教育观念长期影响下的语文教师,不能不思考自己在教学观念和方式上如何转变,这必然是一种应激对策。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有以下理解。

一、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应试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考试结果──分数。正如校园流行语“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所形容的。可以说重结果是应试教育最大的误导,许多弊端皆由此生发,难怪有人疾呼建国后的语文教学“误尽苍生”。《语文课程标准》则强调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原则,认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并认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根据课标精神,我们可以思考:每一堂语文课不一定要追求一个完美的结果,或者对某个问题不一定要有准确的结论,而是要重视上课过程的精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精彩的表现,师生之间精彩的互动,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还要善于抓住教学过程中一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充分挖掘它的教育因素,使教学过程更深入、更精彩。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重视每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计划好每一周、每一个学月,每一学期、每一学年、整个初中阶段,我们从哪些具体方面来培养学生。又

如把诗歌活动作为课前三分钟的内容,第一学年可以是古诗推荐,第二学年可以是古诗词鉴赏,第三学年可以是新诗赏析和自我创作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性也是整体性的具体体现。

我们相信“过程就是最美的”,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只要扎实了过程,结果的丰硕一定会与过程的付出成正比。

二、从重教本向重生活转变

由于应试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的教学十分重视教本,生怕学生没把教本知识学过手。岂不知语文教本对学生来说,仅是一种极有限的教育资源,生活才是语文教学永远的内容。语文教本也是生活内容的载体,但是其受内容局限,反映生活的面太窄。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把生活的内容尽可能地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材内容,以生活内容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和素材。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教学可利用的资源是多方面的.,古今中外、书本现实中俯首皆可拾。如平时阅读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查找相关的生活中的资料,或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进行讨论,或引导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生命、健康等。又如作文教学,让学生去写自己的真实的生活,去抒自己真实的情感,从生活小事中去寻找灵感,去发掘主题,使他们的作文言之有物,有感而发。

可以说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苍白的,是贫血的。就教材内容本身看,文学作品有其社会性和现实性,议论文有其思想性和指导性,说明文有其知识性和实用性,它们本身以及与他们链接的教学资源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重生活,还须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外生活延伸,可以说广义的语文教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三、从重分析向重体验转变

阅读教学是语文最主要的环节,几乎占语文课堂教学三分之二以上时间。过去近二十年,许多教师的阅读教学都走入一个极大的误区:把阅读理解当成支离破碎的分析,忽视了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其实“体验是阅读教学重要的纬度”。《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这个词十分感兴趣,提到17次之多,尤其是在“阅读”部分,其叙述有“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感悟其实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更高层次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部分也提到“要考察阅读过程中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而且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须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加以鼓励。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阅读过程中学生个体体验的差异性。教师津津乐道的、“面面具到”的分析,往往是片面的、僵化的、强加给学生的,往往会打破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的独特的感悟与体验,没有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

当然体验更直接的形式,就是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新课标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更充分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四、从重讲授向重活动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教师的讲授,称教学活动为讲课、讲学。讲授法,当然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好方法,但对初中学生来说,满堂灌的讲授,往往会压抑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

活动是语文实践性的表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提倡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精神,以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的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如课前三分钟常规性的活动:一名学生的讲演,一名作家介绍,一条迷语,一条名言,一副对联等;又如有精心准备的实践活动:采访、课本剧表演,自编作文展示、故事会、演讲赛等;再如即兴的课堂活动:讨论、表演、游戏等。

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建立起互动平台、合作平台。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参与者;少了单纯的说教,多了情景的感染,躬身的示范。

五、从重做题向重写字、重读书、重写作转变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担心学生没掌握书本知识,不能考出好成绩,因此常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作业量更大。诚然,学生完成作业(指课本后或其他资料上的题)对学生理解课文,训练语言组织能力有一定好处,但课本后或资料上的题多是有参考答案或教师给了答案的,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没有多大益处,尤其是作业多时,学生不仅会不动脑筋去抄,而且会养成乱写乱画习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三个方面:写字、读书和写作。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汉字的形体特点决定了书写的重要性,书法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瑰宝,学汉语就得发扬。读书有两层含义:一者是放开喉咙大声朗读、背诵,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多读;一者是看书,学生应多看课内外书籍。多读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也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把知识、生活、情感体验、审美情趣都融入其中.

此三者除课堂教学重视外,更应通过课外活动来补充。如让学生组织书法小组、读书会、文学社等课外兴趣组织,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也使语文教学的生活性、实践性得以充分体现。

当然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并不是废与立的关系,只是轻重、主次的变化。在新课改过程中,我们必须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扬弃,认真地钻研新课标课改精神,从中领悟到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西部大开发观念须先行 第7篇

本文认为,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观念先行的`方针;阐明了观念先行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指出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树立主体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

作 者:王国敏 黄金辉 作者单位:王国敏(四川大学马列部)

黄金辉(四川大学)

对西部大开发中转变观念的哲学思考 第8篇

一、改变教学观念,形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1.教师观

首先,教师要由昔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农村学生不及城市学生个性觉悟高,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带来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现代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让他们学会商讨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新课程提倡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观,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最后,要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和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自己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

(二)教材观

新课程启动的同时,英语又换了教材,新教材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教法出新,因此,教师要善于灵活地运用教材,不再做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其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重新整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

(三)学生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的学习动力。更重要的是应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收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二、提高专业素质,适应课程改革的能力要求

新英语教材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词汇量增加了很多,整个课文的选择都彻底地更换了。选取的课文更具有时代性,涉及一些全新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再度地充电,原来老教材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一些社会文化背景必须得自己查阅书籍或上网查阅才能有更好的了解。英语教师要博闻强识,不仅懂英语专业方面的知识,还得有很广的知识面,懂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必须是一个全才。教材再一个大的变化就是改变了原先注重的知识点和语法结构模式,而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听、说、读、写的训练十分充分,尤其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展说的能力,以及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新教材的这一变化,英语教师应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拓宽知识面,能熟练操作现代多媒体设备,积极参加新课改培训,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

三、激活英语课堂,主导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学的关键环节,而农村地区中学传统的英语课堂,大都是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边听课边做笔记,英语课堂以讲授语言知识为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的实质应当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努力营造和谐宽松、振奋活跃的课堂氛围,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针对新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

(一)步步启发,因势利导,形成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有效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性格爱好、身心发展规律等,巧设悬念,诘问激疑,切中要害,激发学生的解疑兴趣;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内容,实现知识的再现和迁移;循循善诱,调动学生思维,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这样,课堂氛围趋于活跃宽松,热烈而不失严谨有序。

(二)激发潜能,注重实践,提高学生领会理解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而英语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着重语言的交际运用。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先进,编写体系科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着眼于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教师对课文内容的解析也应侧重于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和领悟,注重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以及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利用学生好动、好玩、好奇的特性,教师可根据所教内容,适当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乐中受益。在动手动脑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探究活动的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从而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设置情境,感知演示,刺激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凡是要去了解的事物,通过事物本身进行教学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当新鲜有趣的内容栩栩如生的形象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演示手段呈现时,在为学生设置身临其境的感观效果的同时,学生更容易以一种好奇而轻松的心态融入课堂教学。学生会以一种开心愉悦、毫无学习负担和压力的心态去接受所学的内容,潜移默化中激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思维的激情。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可以适当选择与课本、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电教手段,将书本知识进行真实直观的再现。幻灯片、录像带、电视电影片段剪辑、磁带等辅助教学手段的直观演示形象生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能起到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对西部大开发中转变观念的哲学思考 第9篇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凸现西部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使命

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聚集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乡村人口比重最大,消除“二元结构”的任务最为艰巨;文化结构多元,居住着中国5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75%左右,同时,西部地区与周边14个国家和地区接壤,陆地边境线占全国的80%以上;地处长江、黄河等多条重要河流的上游,是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等集中分布区,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但又十分脆弱,关系到整个中国的生态安全。

以上诸特征决定了西部大开发比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需要更长的时间,面临的任务也更艰巨,需要打好基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事关各民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西部大开发承担着特殊使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处于突出重要的地位。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西部发展的基本思路且举措有力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简称《规划》)提出西部地区到2020年要实现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围绕综合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公共服务、人民生活、改革开放等7个方面,《规划》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5万公里,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9%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5%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超过45%等等。

民生改善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西部地区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推进资源税改革,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的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增加资源产地地方财政收入;将青藏高原东缘等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高专项建设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的比重,提高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西部地区县及县以下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地级配套资金。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继续突出强调交通和水利两个关键环节。交通重点解决通道建设和路网完善问题。水利重点解决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西南地区水源工程建设;在充分节水的前提下,合理建设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解决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同时,国家将积极推进能源通道建设,完善国内外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输送管网;推进“三网融合”,提高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

《规划》明确了国家对包括西部基础设施、城镇、产业、生态、公共服务五大类的投资,给了西部地区保持高增长更强的信心,增加了就业机会,就能从本质上缩小东西部的差距。

土地利用方面。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和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实施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在安排土地年度计划时向西部倾斜,扩大西部地区利用荒山、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地的指标;对西部地区的产业经济园区,包括工业开发区的基准地价可以适当降低;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简化程序,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用地。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实施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态补偿政策,逐步在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和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增加对上游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加快制定关于生态补偿政策的指导意见和《生态补偿条例》等,着力发展绿色经济。

《规划》提出要用五大举措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二是振兴牧业经济;三是提高林业发展水平;四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五是建设幸福新家园,实施“六到农家”工程。

建立差别化分类扶持政策体系。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凡是有条件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支持其建设并优先审批核准,制定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并对这类产业企业减征收企业所得税;编制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东中部地区企业有序转移,鼓励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

在西部,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区,边境地区和中心城市、资源富集区,老工业基地等不同类型的区域,以及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实施有差别的政策。一是支持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等11个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二是支持河套灌区等8个农产品主产区优化发展。三是支持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等5个重点区可持续发展。四是支持攀西—六盘水等8个资源富集区集约发展。五是支持沿边开放区加快发展。六是支持秦巴山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跨越发展。明确国家扶持的标准、范围、时限、方式,制定具体措施,切实提高实施效果。与以往从生态角度划分的主体功能区提法不同,是从次区域的角度来划分的。这种更细的区域划分方法和分类指导提高了针对性,避免了区域政策一刀切的做法。

“十二五”西部大开发中的深层问题与应对之策

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金融危机下西部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加大;东西互动面临新困难;环境保护出现新问题;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加快;重点工程和产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需要加强;地区创新体系建设的意愿与能力差距较大;东西部差距如何缩小等问题

解决上述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的政策建议:

一是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科学发展,着力发展和完善西部地区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着力发展和完善西部地区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资本、产权、技术等要素市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平等保护物权,推进公平准入;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是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根据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着力培育能源、矿产、旅游和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推动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建设若干有竞争力并体现竞争特色的基地。 要探讨发展军事工业的新途径、新模式,强化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联合,发展军事工业产业群。要实现西部原料、西部制造、西部渠道的产业延伸,强化西部特色产品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要积极发展环境友好所需要的新设备、新技术。要进一步发展创新基地,建设若干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继续实施以科技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政策,实现以东部地区的科技发展带动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三是当前迫切需要出台加快西部开发的新政策。首先要研究解决西部大开发的法律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至今没有解决它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保障问题。其次在区域经济政策上,西部的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落后于东部地区,不应把西部和东部一样完全推进市场,应更加重视采取宏观调控下的区域差别政策,中央政府应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教育政策,充分发挥西部大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在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继续向西部倾斜;要将西部老工业基地纳入国家政策范围;同时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加快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促进西部地区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四是建议在经济增长中要把扶贫放在首要地位,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国家应把新农村建设资金重点投放到西部地区,快速推进西部农村地区发展。

五是建议探索矿产资源的开发经营新模式、新体制。在资源开发体制上应以各省区参与开发经营的模式替代国家全部垄断经营的模式,同时增加资源税征收的地方留成比重;在资源开发补偿方面,着力探索产权参与分享机制,努力减少原有的只强调存量性的一次补偿对地方政府和居民长远发展造成的影响。

六是加强东西部互动。研究引导沿海企业向西推进的国家政策体系,东部地区要努力促成资本和人才向西部转移,劳动力和人口向东部流动;西部则要积极发展特色经济,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合作平台,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深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作者简介:

任宗哲,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兼任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连续5年作为主编之一编辑出版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

对西部大开发中转变观念的哲学思考 第10篇

对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思考

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多法并举.

作 者:李正恒 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地质矿产局,湖北,保康,441600刊 名:资源・产业 PKU英文刊名:RESOURCES & INDUSTRIES年,卷(期):5(1)分类号:F407.1关键词: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 中西部地区

对西部大开发中转变观念的哲学思考 第11篇

一、主要经验及做法

1. 领导重视, 宏观协调是保障

各级领导对东亚飞蝗的防控给予了高度重视。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和农业部蝗灾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夏敬源主任均对山西省防蝗工作作出专门批示;夏飞蝗防控期间, 国家治蝗指挥部成员朱景全亲赴防蝗第一线, 长期与防蝗人员吃住在田间地头, 指导飞蝗防控。山西省治蝗指挥部总指挥、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先后两次对夏蝗防控工作作出批示, 要求“迅速组织力量, 扑灭蝗虫灾害”, 并且于6月17日下午亲赴夏飞蝗重发区永济市开张镇, 查看夏飞蝗防控情况, 并对下一阶段防控工作的开展作出进一步的安排部署。飞蝗重发区运城市, 针对2011年政府换届的特殊情况, 及时调整了以副市长为总指挥的治蝗指挥部。各蝗区县也在调整治蝗领导机构的基础上, 对飞蝗防控坚持属地管理和行政首长负责制, 把治蝗任务逐级落实到乡镇和村庄。基层县、乡、村领导在协调多方力量参与夏飞蝗防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群居型高密度蝗蝻发生后, 永济、万荣、临猗等夏飞蝗重发区县和有关乡镇领导第一时间深入蝗虫重发地进行实地调查, 调集联合收割机争分夺秒对成熟小麦进行收割, 同时紧急调动施药器械、拉水车, 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 保证了夏飞蝗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领导的重视与积极参与, 为飞蝗防控工作的快速开展和各项措施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2. 严密监测, 准确预警是前提

山西省夏飞蝗防控工作能做到蝗点定位精准、应急防控迅速, 与前期蝗虫监测预警工作全面、有效开展有着必然的联系。针对2010年山西省南部东亚飞蝗秋残蝗面积大, 蝗卵密度高的严峻形势, 各蝗区加大了蝗情监测力度, 及时上报蝗虫发生动态。省植保站年初制定了《2011年山西省蝗虫防控预案》, 就蝗卵越冬情况向上级部门进行了专题汇报。根据越冬基数和春季蝗卵死亡率调查, 于4月20日发出了“山西省永济、临猗等部分蝗区将出现高密度蝗虫点片”的《蝗虫发生趋势预报》, 并在准确掌握飞蝗越冬基数与发生动态的基础上, 紧急发布了“高密度群居型飞蝗灾害预警”。飞蝗监测预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科学防控提供了依据。

3. 全面普查, 信息及时是基础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为掌握飞蝗防控工作的主动性, 山西省加强了蝗情侦查和信息报送工作。2010年冬季和2011年春季, 飞蝗发生区6县 (市) 植保技术人员和70余名查蝗员多次深入蝗区开展蝗情普查, 准确掌握了飞蝗越冬面积、密度以及蝗卵存活率。5月下旬随着飞蝗出土, 省植保站又统一组织查蝗人员对蝗区开展了全面拉网式普查, 及时发现了高密度群居型飞蝗。在飞蝗调查中, 为避免漏查和漏治, 确保信息全面准确, 我们坚持“三结合”, 即“冬前调查与冬后调查相结合, 定点系统调查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 专业人员规范调查与群众调查相结合”。为鼓励蝗区群众积极参与到查蝗工作中来, 蝗区实行了首发奖励制度, 蝗区植保部门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和张贴公告, 宣传飞蝗的识别、调查技术, 公布举报电话, 使群众发现飞蝗后可以及时上报。6月4日发现群居型高密度飞蝗后, 省、市、县三级治蝗指挥部立即启动24 h值班和每日报告制度, 定期向有关领导和上级防蝗指挥部报告蝗虫防控工作进展。期间, 省治蝗指挥部办公室共编发《治蝗快报》10期, 准确、全面、及时的动态信息, 有力地指导了飞蝗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4. 物资到位, 多方联动是根本

面对高密度飞蝗的发生, 山西省植保站在积极筹备防控工作的同时, 及时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申请蝗虫防控经费的请示》, 省财政厅根据常务副省长李小鹏的批示精神, 第一时间承诺急事急办, 筹措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在省财政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 各级植保部门不等、不靠, 积极通过系统内部调配物资, 举全省植保之力将有效的防控药械向夏飞蝗重发区调集。同时, 许多农药厂家和植保机械公司及时提供药械, 对防蝗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蝗区广大干部群众更是舍小家, 护大家, 在小麦尚未全部成熟的情况下, 服从治蝗工作的统一安排, 及时收割小麦, 放下自家农活背起药桶, 投入到蝗虫防控工作之中。防控物资的及时到位、社会多方力量的联动和大力支持, 是有效控制飞蝗为害的根本。

5. 科学防控, 措施得力是关键

鉴于东亚飞蝗越冬基数明显偏高、越冬面积偏大的情况, 为压低虫源基数, 减轻夏飞蝗防控压力, 开春后省植保站及时调集大型拖拉机12台, 作业715台次, 对永济市和临猗县0.33万hm2高密度蝗卵区进行了耕翻耙耱。进入5月份, 随着夏飞蝗的出土, 蝗区6县 (市) 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 对发现的高密度蝗蝻点及时制定防控策略。6月4日, 发现高密度群居型东亚飞蝗后, 省治蝗指挥部及时提出“在保证不影响小麦成熟、飞蝗不起飞扩散”的前提下, 制定了“麦收前堵窝, 麦收后攻坚、围歼、扫残”的防控对策。6月11日, 飞蝗发生区小麦成熟, 政府领导一线指挥, 农技植保人员现场指导, 广大麦农昼夜抢收, 应急防控队员奋勇作战, 经过连续多天紧张有序的防控, 10头/m2以上的0.37万hm2高密度夏飞蝗全部得到有效控制。随后, 沿黄6县 (市) 开展了“再发动、再部署、再普查、再围歼”的后期防控, 对所有夏飞蝗发生区采取河沟、堤堰、草滩大型器械专业化防治;农田统一供药, 群众自己防治的办法, 进行全面扫残和补治。经过半个多月的全力防控, 发生在山西省南部沿黄6县 (市) 2.71万hm2的夏飞蝗得到了有效控制, 防蝗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 部分基层领导对蝗虫防控不重视, 官僚现象严重

笔者从事农业工作30余年来, 在与中央领导接触中, 与省、市、县老一代领导相处中, 深感他们工作务实、待人谦虚, 像一个人民的公仆, 我很是敬佩。但在这次运城市东亚飞蝗发生后, 感到现在有个别领导干部工作浮躁, 不深入实际, 缺乏对飞蝗防控的敏锐性, 他们看不到飞蝗一旦起飞成灾将会对粮食安全、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不能第一时间到蝗虫发生现场, 甚至在整个防蝗过程都没有亲临防控现场, 整天泡在文山会海中, 纸上谈兵, 工作有点失职。还有些领导干部忘记了自己是一名人民公仆, 高高在上, 对防蝗工作不懂, 也不谦虚听取技术人员汇报, 瞎批评、乱指挥, 不足以让下级和基层同志信服。这些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 一定程度上使上级的指示精神在落实上打了折扣, 同时也挫伤了蝗虫防控人员和广大群众防蝗的积极性。

2. 基层植保体系不健全, 专业化组织发展水平低

这次运城市夏飞蝗发生后, 在对夏飞蝗的监测与防控中暴露出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人员严重缺位, 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少, 交通、通讯工具匮乏, 防控设备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据了解, 目前永济、临猗、万荣、芮城、河津、平陆等东亚飞蝗发生县 (市) 均存在乡镇级农科站人员少 (多为1人站) 、年龄老化严重的现象, 对于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的植保工作无法承担。此外, 大部分县级植保站交通工具落后, 无测报调查专用车, 或将专用车挪作他用, 无法满足蝗虫调查及防控工作需要。从这次防蝗工作还可以看出, 基层的植保专业化组织存在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等问题, 主要表现在大型植保机械缺乏, 防治队员植保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3. 应急储备不足, 防控物资落实滞后

山西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蝗虫等重大病虫的防控相当重视, 几乎每次申请经费均能得到支持。但由于应急储备不足, 且每年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的植保经费与实际需求相差悬殊, 每遇重大病虫发生都需要申请财政追加防控经费, 不仅程序繁琐而且资金到位时间较长。面对突如其来的虫灾, 往往采取“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和“繁琐申请, 贻误最佳防期”的救火式被动防控措施。要想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应急储备制度, 增加病虫应急专项经费预算, 最大限度地发挥病虫害防控在农业生产中保驾护航和防灾减灾作用。

4. 基础性研究不够, 对病虫发生规律缺乏深度的了解

在新的耕作制度、新的生态环境下, 夏飞蝗的适生性、发生规律也相应有所改变。2011年受黄河上游蓄水工程节水、控水的影响, 黄河滩涂面积不断扩大。此外, 随粮食价格的提高, 蝗区种植结构由原来的芦笋、棉花调整为小麦、玉米、高粱, 禾本科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利于东亚飞蝗的发生, 夏飞蝗高密度蝗点除在荒滩草坡出现外, 还大面积出现在河泛区改造后的农田内, 对当时正值收获期的小麦和正处于苗期玉米的安全生长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掌握飞蝗的发生动态, 准确预测其发生趋势, 有效指导防控工作的开展, 应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新时期适合东亚飞蝗发生的区域重新进行勘测, 对东亚飞蝗等重大病虫的发生规律、危害经济阈值开展深入研究, 以确定具体防治指标、科学防控技术, 把飞蝗危害损失减少到最低, 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

三、对今后工作开展的建议

对西部大开发中转变观念的哲学思考 第12篇

关键词:泡沼;综合开发利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106-01

我省西部有着丰富的泡沼资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使得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以及有效的利用,甚至已经对环境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把泡沼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迅速的放到台面上来,迅速的投入到开发、利用工作中,并且顺应我省水利开发的情况,解决部分地区缺水的问题。

一、我省西部泡沼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分析

(一)我省西部泡沼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我省西部共有泡沼共1000余处,他们的面积总和达到了惊人地10万多h㎡。但是由于缺水的原因,造成了绝大多数的泡沼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最后导致了土地沙化严重、湿地枯萎,继而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沙漠化的土地面积达到20万h㎡,盐碱化土地面积达到80万h㎡,占据了原有草原面积的50%多,致使现在的草原产草粮已经下滑到了原有的1/3到1/5,甚至有的草场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

(二)我省西部泡沼综合开发的现实需求和有利条件

对泡沼进行应有的综合利用开发,不仅可以改善土地沙漠化、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够保证我省粮食主产区的健康发展,促进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1.确保粮食产量

为了保证我省粮食由原有的“十一五”期间粮食增产100亿斤到现在的再增产100亿斤,最终达到总产量600亿斤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充分开发西部的潜在能力,通过我省的水利工程开发约500万亩的盐碱地,充分灌溉400万亩的土地,使近1000万亩的土地得到增产,想要达到这个目标没有泡沼的综合利用开发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其重视,加快进程。

2.加速西部经济的脱贫致富

由于我省西部地区一直是贫困地区,绝大多数的泡沼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利用,目前大多数的经济效益都是依靠传统的生产、天然收获,极度缺少科技含量,完全不能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这种现状必须得到改善,一旦得到合理的调整,整个西部的人们都将受益。

3.改变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省西部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发生了极其严重的草原退化、土壤沙化、湿地萎缩现象。为了遏制这个现象,必须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并通过相应的水利设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泡沼综合开发利用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立足于生态和环境保护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按照因地制宜、效益优先的原则,开发芦苇、草业、水产等产业。这些产业对生态建设既具有保护作用,且经济效益又远远好于粮食作物。因此,在重大水利工程发挥作用以后,地方政府对泡沼开展综合开发利用规划。首先要立足生态和环境改善,尽可能少发展或不发展粮食作物面积,要更多地规划研究设计高效益的苇业、草业、鱼业等产业,通过效益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退粮还苇、还草、还鱼的积极性,使水利工程资源充分发挥出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进一步明晰产权

目前,西部境内的泡沼大部分产权不清,县、乡、村、水利部门都各自管理一部分,边界也不十分清楚,个人承包的泡塘义务和责任不清,多数不上缴管理费或象征性地上缴一部分,当地干部群众反响很大。在过去长期没有固定供水来源之前,经济效益不明显时,矛盾并不突出,一旦大型水利工程有效运行,水源供给充足,很多矛盾就会显现出来。特别是进行大规模生态建设和大面积产业规划,将出现很多棘手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对沼泽和沼泽湿地纳入重点生态保护对象,确定边界,委托相关部门统一管理。根据泡塘大小和应用的性质重新进行产权确定,明确产权归属,由产权管理者向社会进行招投标运行。

(三)依靠科技恢复和发展苇、草、渔业

目前,西部的苇业、草业、渔业等产业都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科技含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建议对这些产业加大科技投入,研究新品种、研究加工技术、研究包装技术、研究机械化生产技术,使其形成高效益、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四)引进和应用节水新技术

西部虽然投资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但近些年,周边的江河水域流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且过境水资源量分配给我省的总量有一定限制,总体上水资源还是紧张的。因此,要珍惜每一滴水资源,要研究节水新方式和有效的应用技术。建议对草原和农田都要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对泡沼灌水采用地下管道输送方式,减少地上明渠,这样既可增加土地使用面积,又可减少水资源蒸发量。稻田推广应用前郭灌区农场职工探索的季节性晒田技术,既可节约大量水资源和电力资源,又不影响产量和质量。

(五)加大工程建设投入

目前,西部泡沼95%以上没有水利工程。应通过科学论证,使相邻较近的泡塘连接到一起成为小型水库或湖泊,进行连片开发,发挥蓄水和供水的双向工程作用。同时对泡塘四周种苇植树,起到涵养水源固沙防风的综合作用。

(六)建立生态水发展基金制度

水是生态之基,西部水利工程的重要目的是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需要长期连续性投入,投入的来源应是全方位的,政府、企业、社会、个人都有责任,生态用水谁埋单将成为现实的大问题。政府应建立西部生态水使用发展基金制度,基金来源可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向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企业征缴一部分,通过生态建设发展立项向国内外争取一部分,通过生态宣传由社会和个人志愿交纳一部分,实行多种渠道、多种办法筹措生态水使用发展基金。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泡沼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已经越来越重视,如何才能尽量的获取利益、避免资源浪费以及保护环境成为了我们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面对着问题,只有我们仅仅团结在一起、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合理规划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省西部的落后状况,继而推动我省共同富裕的目的。

參考文献:

[1]我省水资源.张德新主编.长春:我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月.

对西部大开发中转变观念的哲学思考 第13篇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和社会组织,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

的授权, 如信息咨询、人员培训、公信证明、价格协调、产品推介、涉及地区行业发展的决策调查和参与政策制定等。

国家应鼓励民间组织创新经费筹措办法, 保证活动经费的来源。例如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的政府, 开始购买自下而上的NGO的服务, 通过项目方式为NGO提供资金上的支持。除次此以外, 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提供志愿者管理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项目, 提高民间组织自身的管理水平。对民间组织的从业人员, 应逐步纳入政府的统一编制, 鼓励更多的人到民间组织就业。

2.从立法上对民间组织的发展进行规范

政府部门应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和完善民间组织相关的管理法规和法律, 促进民间组织的规范化发展。针对民间组织登记门槛过高与大量未登记组织存在的问题, 要根据实际分类适当降低登记门槛、实行备案管理, 通过备案注册取得民间组织最基本的合法形式;在地方上要改变“一业一会”局面, 允许竞争, 打破区域限制、允许跨区域设立机构, 鼓励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相关政策。例如在2006年, 广东省取消了行业协会双重管理体制。同时对民间组织的违法行为进行惩戒。

3.加强组织能力的建设, 完善民间组织的治理结构和责任机制、运作机制, 建立健全的内部制度

民间组织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包括明确的目标和功能, 规范的章程, 健全的内部机构, 制定组织规划等。要逐步建立民主决策机制, 各组织负责人由成员民主选举产生, 日常管理活动鼓励组织成员积极参与, 信息公开, 充分体现民间组织的自主性和民主性。只有严格规范的制度才能保证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要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只有严格、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民间组织的公信力和权威。对于行政化的官方色彩十分浓厚的民间组织要进行改组, 逐步推行政社分开, 落实民间组织在发展中的自主权。还要加强对职工的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

4.逐步建立民间组织的第三方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

政府部门除了可以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对民间组织进行监管以外, 还应不断借助新的管理手段来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通过建立完善合理的民间组织评估体系, 由独立第三方对民间组织进行评估, 以达到对民间组织进行监管的目的。通过开展评估, 可以有效补充政府管理部门力量的不足, 可以更好地利用社会力量对民间组织进行检查和监督, 提升我国民间组织的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可以逐步推进民间组织的治理结构、组织能力的建设, 帮助树立民间组织的公信力, 使民间组织走上制度化、正规化,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蔡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般来说, 资金短缺是制约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 最缺乏的是资金, 如何进行融资, 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本形成, 将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的必要性

政府资金主要是指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 是否需要加强政府资金的投入, 曾经还颇有争议, 有学者认为:西部大开发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条件下进行的, 所需要的资金应以市场调节为主, 不应该强调政府资金的投入。而笔者认为, 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 资金来源不能一概而论, 在不同的开发阶段, 应该强调资金的不同投入方式。在开发的初期, 应该以财政投资和政策性金融贷款为主, 在开发的中后期, 主要靠民间资金、外资等多方面资金投入。

从外国开发落后地区的成功经验来看, 各国都非常重视政策性资金的投入, 其中加大政府对落后地区的直接投资、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政策性金融为落后地区筹集中长期发展资金是各国政府的常用方式。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 同样也需要大规模的政府资金投入。

首先, 落后地区开发属于“市场失灵”的范畴, 需要政府的积极介入。由于受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的制约, 我国西部地区的投入产出效能一般低于沿海地区, 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缺乏国家财政政策的支持和积极引导, 追逐高投资汇报的民间资金将很难进入西部地区, 进而参与西部开发。因此, 在西部大开发中, 首先需要政府资金的大量投入。

其次, 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 就必须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当前国家已经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当前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 而这些都属于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 恰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承担的主要职能, 因而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

第三, 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 需要国家的政策性资金的支持。例如, 根据国家区域政策的目的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低息、贴息等方法, 来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鼓励其发展特色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因此, 西部开发的第一步是政府投资于基础项目和公益性事业, 在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彻底改观后, 再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吸引私人投资者到西部地区投资。在开发初期, 财政投资、政策性金融机构投资在融资方面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资金筹集方式的选择

在我国目前中央财政财力不足, 西部地区财力有限、地方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 开发西部地区所需要的财政性资金如何筹集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发行西部大开发特种国债、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来解决政府所需要的资金问题。

1. 通过发行特种国债为西部大开发融资

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用于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直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针对我国目前金融机构存大于贷及居民踊跃购买国债的情况, 除发行一般国债外, 还可以为西部大开发发行特种国债, 所得资金全部用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及产业结构调整。在发行过程中, 发行对象首先是公众, 然后是金融机构。我国境内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中, 要拿出一定比例来购买西部开发特种国债, 这对金融机构来说, 可以分流过高的居民储蓄存款, 减轻支付利息压力, 达到双赢的目的。

2. 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发融资

国外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表明, 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为落后地区的开发筹集到成本低廉的中长期资本。在我国西部开发过程中, 可以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 除了原有的国家开发银行外, 还可以考虑组建西部开发银行, 其资本金可以考虑由中央财政及西部各省区财政投入, 通过对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邮政储蓄机构、各个保险公司、公众及外国发行债券筹集资金, 其资金运用对象严格限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及公益性项目建设。

3. 通过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为西部开发融资

利用西部开发的契机, 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用于我国西部开发。目前, 世界银行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利用世行在世界许多国家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的经验, 积极支持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今后我们应该积极开拓各种渠道, 争取更多的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 用于西部地区的项目投资, 这些项目所需要的配套资金, 我国各金融机构应优先给与贷款支持。

三、政府资金投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国以来, 我国西部地区经历了两次比较大规模的开发。第一次开发是“一五”计划期间, 从1953年起, 国家为改变高度集中于沿海的旧工业布局, 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第二次是三线建设的西部开发。从1965年起, 在持续17年的三线建设中, 国家把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往西部地区。从前两次西部开发的经验来看, 尽管前两次开发都不同程度地改进了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 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两次开发都是在计划体制下采取的强制性行政手段对区域经济进行调控, 没有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 最终没有达到优化资源配制的目的。这次的西部大开发, 将充分吸取前两次的经验教训, 在政府资金投入范围和方式上做相应调整。

首先, 要明确财政投资的范围。国家对西部地区财政投资重点投向全国性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上。例如西部地区铁路和公路网的建设, 地区间和国际大通道的建设, 全国重点的邮电、通信、机场和石油管道的建设, 大江大河的治理, 基础教育等公共产品, 这些项目既需要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 也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给与支持。

其次, 在投资过程中, 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在项目投资前, 要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科学评估, 拿出可行性报告。而不能借助西部开发, 各个省市争着铺摊子、上项目, 最后造成国家资金的巨大损失。

再次, 在投入方式上, 要适当控制国家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对那些建设周期长但又有收益的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大型水电站、高等级公路) , 可由政策性金融机构牵头, 采取财政补贴、贴息、税收优惠和信贷担保等方式, 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个人和企业等民间组织资金的投入, 以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结束语

2006年12月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亮点之一就是进一步明确加强政府资金的投入, 鼓励各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混合贷款、委托理财、融资租赁、股权信托等多种方式,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采取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 加强对金融机构参与西部大开发的财政政策支持, 扩大国家政策性银行对西部地区的信贷规模。规划特别指出, 将继续保持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进一步增加对西部地区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制定以产业为导向的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采取投资税收减免、再投资返还等方式, 对能源、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实行税收优惠。

参考文献

[1]孙泽学:当代中国三次西部开发的历史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3) , 32-37

[2]刘群:西部大开发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与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 2001, (7) , 20-23

[3]黄万才:运用金融手段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3, (4) , 55-57

上一篇:“穿越时空,体验亚运”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下一篇:辞职信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