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屯镇健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

2024-08-09

郭屯镇健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精选4篇)

郭屯镇健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 第1篇

郭屯镇健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

流动人口管理是计划生育管理中的难点工作,为规范流动人口管理,堵塞计划外生育的漏洞,郭屯镇计生办进一步加大对流动人口管理力度,强化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两项制度。一是建立定期清查制度。每月由村专职对流动人口进行一次清查,及时本村流动人口动态,确保“流出一人,办证一人”;二是结合村服务员采集的信息,为流动人口建立档案信息。

二、落实三个结合。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与计生政策宣传相结合,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结合,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家庭生产生活困难。

三、提供四种服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为流出育龄妇女办理婚育证明,同时提供外出打工需知、招工信息等服务内容;二是免费为流动人口发放各类避孕药具;三是定期为流动人口开展生殖健康检查、妇科病普查普治等优质服务;四是免费为流动人口办理各类证件。

郭屯镇健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 第2篇

今年来,郭屯镇以全面提升年为契机,大力提倡“弘扬生育文化,树立婚育新风”口号,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亮点,有效破解了各类计生难题,使计生干部受到了教育,计生对象得到了实惠,计生整体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是注重业务学习,提升计生干部整体素质。该镇把加强学习、强化素质,培养一只高素质计生干部队伍作为提升计生服务质量重点工作实抓。通过举办培训班,对计生干部进行计划生育技术基础理论、优质服务、计生奖励扶助等方面的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全镇人口计生整体工作水平,切实提高了计生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为群众服务的能力。

二是注重优质服务,提升计生工作被动局面。通过“致富科技知识进家庭、计生法规进家庭、生殖健康进家庭、婚育新风进家庭、公益美德进家庭”的“五进家庭”活动,破解了计生部门在群众中形象差、工作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多种方法对广大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家庭教育、营养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和咨询,切实提高群众的生殖保健意识。今年来,该镇共开设生殖健康讲座20余课时,培训人员达4000多人,发放计生宣传资料2000余份,提供各种免费避孕药具、治疗药品600余盒。

三是注重利益导向,狠抓惠民政策落实到位。紧紧围绕计划生育家庭在脱贫致富、养老保障、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等方面的需求,全面落实各项优先、奖励、扶助政策,建立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利益导向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少生快富、政策扶助、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切实维护了计划生育户在实施计划生育后应该享受到的权利。至去年以来,该镇协会共为1400多户独生子女家庭发放独生子女费;同时,每年镇财政支出就达20万元,真正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郭屯镇健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 第3篇

关键词: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社区;回应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091—02

市场化的社会转型使计划生育管理面临新的困难,而“难”的关键在于对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当前,我国流动人口中的计生人口管理,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社区是流动人口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地理空间承载体,并与流动人口管理直接相关。因而,如何提高流动人口管理中的社区回应,是地方政府在新形势下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人口流动与社会发展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与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必然要求,而人口流动量增大、流动速度加快是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显著标志。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分化,我国人口流动正进入一个高峰期。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不仅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达到1.4亿,而且还在继续上升;同时,在这种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中,正呈现出我国人口流动的几个显著的特征。表现在:一是流动的方式以水平流动为主,即由于社会职业的结构性变化,人们在同一社会垂直分化阶层内部的位置转移。二是流动主体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即农民工外出发展为主。如我国现有农民工1.09亿,占流动人口比例的78%,其中,大多数从事的是建筑、服务、家政等流动性强的职业,即职业与人口的双重流动性,成为了流动人口难于管理的一个主要原因。三是流向单一。由于流动人口中以农民工为主,因此流动方向也几乎都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与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城乡二元结构固化和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拉大有直接的原因。四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使该类问题的解决具有复杂性。如流动人口中的计划生育人口,既在流入地难以受到有效管理,在流出地又几乎无法有效管理。

从总体说,我国转型期的人口流动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但流动人口的增多和政府管理中的缺位、错位,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如何在管理中体现和落实以人为本,特别是对流动人口中计划生育人口的有效管理,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中的难点

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中,计划生育管理是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2005年8月对涪陵、武隆、彭水等几个区县进行调研时,从当地政府到乡镇,甚至村级自治组织,各级领导和责任人都反映,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是最难开展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流动的随意性和非正式职业的不稳定性,使计生统计难以准确甚至出现较大误差。比如,对于那些通过外出务工过程超生、躲生的小孩数量就难以准确统计。虽然各级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办准生证、建立流动人口生育档案等,但是,由于非法医院、卫生所的大量存在,实际超生的现象在流动人口中仍然比较普遍。而流动人员又利用了流动中的随意性和不固定性,瞒报、谎报生育的实际情况,使得计生的统计数据出现较大误差。二是流入地对流入人口的信息难以准确掌握,从而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和管理方式粗放。按照规定,流动人口从流出地进入到流入地须要持卡登记。对流入人员的婚姻状况、育龄、生育状况等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但是,由于流动人员大都选择城市的廉价租住房居住,在提供廉价租住房的地区往往又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使得对流动人口的婚育信息掌握流于形式;再加上流动人员频繁的流动,其情况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因而流入地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采取粗放式管理。三是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缺乏信息沟通,许多城市之间、地区之间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其结果是:人口流入地对流入本地的人口信息难以掌握,而流出地对人口流出本地后的计划生育情况也难以查实。虽然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已经建立了计生人口定期寄回孕情检查的报告,但该类检查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却难以保证。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虽然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通过派出所、街道办、居委会等建立了流动人员的信息交流,但这只是对那些流动地点相对固定、流动时间相对稳定的流动人口来说比较有效。对于那些流动地点和流动时间都不固定的流动人员来说,流出地觉得难以掌握人口的流动去向,流入地则觉得对人口流入之前的情况无法准确地了解。这种时间和地点变化无常的频繁流动,以及流动人员对自身信息消极的回应或者刻意隐瞒,造成了流出地入流入地之间信息沟通的真空。四是人口的流动使计生管理的相关管理措施难以落实。按照国家规定,对违法生育的人员要收取社会扶养金。但是,在调研中笔者注意到:这一措施对流动人员来讲,却存在三种情况,如流动人员长期在外务工,在流出地虽然保留住房,但大多数时间无人居住,或偶尔回来也无规律,且停留时间短暂;如当流入地对违法生育征收了社会扶养金后,流出地不得再征收,但是当违法生育人口带回流出地时,当地政府不仅面临“一票否决”的政绩考核,而且没有任何有效的管理手段可运用;再如,无论是流出地或流入地,都觉得社会扶养金征收困难,入户宣传困难、节育避孕措施实施困难等。

三、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中建立社区回应机制的构想

(一)建立社区回应机制的必要性

如何解决计生管理难以在流动人口中落实的问题,各个学科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例如,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认为管理的失效是政府对流动人口实行了防范式的管理;经济学则认为是对流动人口的统计模式存在问题;而从法律角度看,是专门约束和保护流动人口的法律的缺失和不完善等等。

笔者认为,从社会学理论审视,以社区为时空基元的社会回应性的不足,导致了计生管理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失效。社区是人口流动的地理空间的承载体,也是流动人口与社会融合的维系组织载体。社区化管理是消除城市里的城乡隔离,推进城市里的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最佳途径,还是农民市民化的社会环境[1]。

社区回应是整个社会回应体系中的一个基础环节,也是社会回应网络中承上启下的“节点”。所谓社会回应,是指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模式的内在机制,是指公众在特定场域中依据社会和自身双向价值准则对政府及公共政策诉求与期望的认同和应对过程,以及政府对公众诉求和愿望的认同与实化的过程 [2]。

(二)社区回应体系及机制的基本构成

1.社区与流动人口之间的回应。传统的计生管理是单向的,即政府作为管理者,而计生人口是被管理者,并形成了流动人员被动地接受管理部门的登记与调查的管理模式。如果流动人员有意隐瞒或躲避,管理工作便很难开展。社区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意识,强调共生性与同构性,其任何成员的行为及行为方式都必须能够为社区的其他成员所接受。否则,某一成员的行为会受到社区其他成员的干预和心理上的否定。在这个意义上,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投入,建立社区回应机制,要求社区中所有流入人口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从而有效地提高政府专门管理机构的效率,使流动人口的管理更贴近流动人员,更有利于收集流动人员实行计划生育的相关信息。如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通过制定物业公司管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方案,选定规模适度的远宏物业公司作为试点,试行物业公司管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新模式,形成了社区居委会指导督促、物业公司配合管理、流动人口得到就近服务的互动工作格局[3]。

2.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回应。这一层面是社区回应机制中的关键一环。社区在充分收集、掌握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基础上,还要与其他社区建立起积极的回应机制,以掌握随时变动的流动人口的信息。通过建立社区与社区之间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一方面有利于流动人口重新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信息不中断),另一方面有利于相关部门和社区对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管理的联续性。如通过互联网把本社区内的流动人口的情况、动向及时地公布出来,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在人口流出与流进的社区之间保持联系与沟通,能提高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有效性。

3.社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回应。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但它不具有政府管理机构的强制性。因此,建立社区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回应机制,是提高社区在计生人口管理中的回应能力的重要条件。可采取的方法有:在社区内成立计划生育协会领导下的“计划生育教育小组”等。

社区回应作为一种机制,它应当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进行;而作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一个环节,它需要与其他环节相配合。因此,社区在计生工作中回应政府,政府也必须回应社区。只有建立从政府到社区成员个人之间的多向回应体系,才能建立回应的机制链,才能实现回应的积极性(responsiveness) [4]。

参考文献:

[1]刘汶蓉.直面大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失效[J].城市管理,2003,(1).

[2]戚攻.论“共同治理”中的“社会回应”[J].探索,2004,(4).

[3]林光地,张弪.加强流动人口管理[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3).

[4]托马斯·格拉德温.跨国企业、社会回应性及污染控制[Z].CEI.

An Analysis on Soical Response Mechanism of Mobile Family

Plann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LI Ying

(Chongqing Party School of CPC,Chongqing 400010,China)

Abstract: Family planning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serious problems in mobile population management,while community is the most basic geographic carrier to mobile population.In this paper,the community responsiveness system is discussed to be referred to the family planning management.

郭屯镇健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 第4篇

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将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真正分享到他们自己创造的“人口红利”,以此弥补他们对国策推行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一、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实践

所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在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尚存在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依法行政的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它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有利于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区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基本形成了以奖励、优惠、扶助、救助、保障“五位一体”的利益导向机制。主要体现在:

奖励:对晚婚晚育的夫妇给予一定的优惠假期;对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者每年发放20元的奖励金;对持《独生子

女父母光荣证》的退休职工每月加发5%退休工资或发放一次性奖励金等。

扶助:从2005年起逐步建立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两项制度,使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每年都能得到600-1200元不等的资金扶助。

优惠:独生子女在入托、入园、入学和医疗等方面可享受报销一定费用的优惠待遇;农村拆迁安置中独生子女家庭可增加40平方的安置等。

救助:建立了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每年为独生子女及父母伤残、重病等有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在生育、生产、生活等方面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帮助。

保障:推行计划生育手术安康险、妇女健康保障计划、健康宝宝险等生育关怀系列保险,为实行计划生育家庭解除后顾之忧。

二、实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成效

1.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计划生育利导政策的实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最有力、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善举”和“民心工程”,真正做到了让政府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计生家庭,发展的成果优先

惠及计生家庭。

2.密切了干群关系。由于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积极协调、落实利益导向相关政策,及时组织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和社会救助等活动,真正做到为群众的生育、生产、生活服务,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近年来,基层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3.转变了婚育观念。一系列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实施,使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育意愿与现行政策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生男生女都一样”、“计划生育光荣”等新型婚育观念已蔚然成风。

4.改善了部分贫困计划生育家庭的生活状况。计生公益金、农村奖扶等制度的建立,让部分贫困计划生育家庭得到了及时救助,逐步走出生活困境。特别是生育关怀项目之一的妇女发展项目资金扶持制度,还起到了输血兼造血的功能。

5.促进了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实行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变“处罚多生”为“奖励少生”,是新形势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转变的重要体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既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也是负责任的政府行使权力与承担责任的统。

三、推行利益导向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含金量”低,导向作用弱化。由于大多数计划生育

奖励优惠政策标准低,不足于使群众产生“眼红心动”的效果,其导向作用力度不够。一是奖励标准低。如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是每年每人20元,30多年来未发生变化,目前已起不到奖励少生的作用。特别在常武发达地区,目前独生子女率已达到85%以上,再实行这种类似“普惠”的低额度奖励,已无太大意义。二是奖励项目内容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不仅有养老保障的风险,还面临着子女健康成长、子女成才就业、精神慰藉等诸方面风险。目前针对部分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显然不符合多元化保障的要求。

2.政策规定不明确,缺乏监督力度。一是政策规定不具体。如《条例》中的优先照顾、酌情减免、适当奖励、必要帮助等都是笼统的弹性规定,无法操作与落实。二是监督措施不力。目前许多由企业落实的利导政策,如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放弃生育的奖励、持证退休职工加发5%退休金等,如单位不执行,人口计生部门仅能通报批评、责令改正,缺乏监督力度。

3.政策存在“空白点”,不能惠及全体应享对象。在目前实行的针对计划生育老年人群的奖励中,农村有部分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城市职工退休有加发5%工资或一次性奖励,而那些既不居住在农村又无工作单位的群体就成为政策关爱的盲点,这部分人认为自己也遵守了国策,政府却没给他们任何关爱。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上也缺乏切实可行的规定,政策的优惠

在他们身上也难以得到体现。

四、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议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如何让计划生育家庭付出的奉献和牺牲得到适当的回报,让计生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让计划生育家庭做到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养老上有保障、发展上有帮助,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健全计划生育利导机制必须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一是高度重视,政府推动。各级党政组织要切实把加强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把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纳入到政府的全局工作统筹考虑、纳入到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统一规划、纳入到政府的“民生工程”统一实施、纳入到政府的综合目标统一考评,确保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完善政策,增强互动。从提高奖励标准、拓展利导项目、弥补政策盲点、加强部门联动等方面着手,围绕计生家庭的诸多顾虑,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做到统筹兼顾、互通互补,确保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真正得到实惠,从而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的稳步健康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是规范操作,狠抓落实。加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范,使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运行和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做到出真招、有人管,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使之真正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上一篇:华工毕业论文规范下一篇:上课早退检讨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