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和管理学

2024-05-17

经济学和管理学(精选8篇)

经济学和管理学 第1篇

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分工、方法差异及相互借鉴

内容提要:对人性假设和人们相互关系认识的不同只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前提差异,不是两门学科的根本区别。学科之间的根本区别应表现在研究对象和问题的差异,而非研究方法。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学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经济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具有稀缺特性的资源的配置问题,企业组织特性常常被忽略。而管理学则研究在一个具体组织内如何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和活动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这种研究的“分工契约”又决定了经济学的注重科学性和管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移植性的研究方法差异。最后,本文指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互借鉴对各自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关键词:经济学、管理学、比较借鉴、学科发展

从理论上明确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区别,无疑有助于这两门对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各自完善,有助于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一般认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人性假设和人们相互关系认识的不同,经济学中的近似于“坏人假设”、人们之间的等同关系,管理学中近似于“好人假设”、人们之间的差序关系,导致了两门学科的一系列差异(孙继伟,1998)。然而,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观点。其一,我们不否认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有关人性假设的重要区别,但这不是学科的根本区别。所谓独立学科之间的根本区别一般应表现为学科研究对象和问题的不同,对人性假设和人们相互关系认识的不同只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前提差异,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的前提假设和研究方法只会导致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派或分支的产生,而不应是不同的独立学科。①其二,不仅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之间对人性的假设不同,而且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管理学,每门学科内部对人性的假设也是不统一的,从而形成了每门学科的不同流派或学派。对于经济学而言,虽然理性人假设作为主流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得到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认同,但理性人假设不断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凡勃伦、西蒙、凯恩斯、哈耶克等经济学大师都曾对理性人假设进行否定(张雄,1995,P80—P90);科斯则极力主张放弃人是理性的效用极大化这的观点,以实际的制度为出发点,恢复实际的人的显著特点;莱宾斯坦则认为人具有双重性,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是一种极端的和个别的情况,提出了X效率理论(弗朗茨,1988)。与经济学相比,管理学的人性假设分歧更大,存在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和文化人等诸多假设,演化出众多方法、理论和学派,很难用一个近似的“好人假设”来概括。因而,以人性假设差异是无法区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三,经济学隐含的人们之间的等同关系与管理学隐含的人们之间的差序关系的差异的确存在,但这种差异却隐含着一个更为基本的前提,作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人是独立的不依附任何组织的行为主体(市场交易主体),而管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人一定是某个层级组织内、依附组织而存在的行为主体。由此可以引伸出经济学和管理学围绕组织是有研究“分工”的,本文接下来对这种“分工”以及由这种“分工”引起的两门学科研究方法的差异研究表明,经济学和管理学围绕企业组织的研究领域的分工所形成的研究对象的差异才是两门学科的根本区别所在。

一、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领域的“分工契约”

经济学,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通用而简洁的定义,是研究将稀缺的资源分于不同用途的学科,即在给定生产力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研究各种产品的相对比例如何在市场上决定。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每个经济必须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三个基本的资源配置问题,这正是经济学面临的问题和任务。管理学,虽然至今仍不存在一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解决管理问题、指导管理实践的学科。而所谓管理,则是指在一定组织中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等职能充分调动利用各种资源、协调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以尽量少的投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或过程。从直观的学科定义看,二者各不相同,似乎没有区分的必要,但当两门学科都把研究“目光”集中于企业——

当今社会最重要、最普遍的经济组织时,区分的问题也就产生了。①

Taylor)开拓性的贡献以来,至今已形成包括管理原理、生产管理学、经营决策、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战略管理等众多分支学科以及管理科学学派、系统学派、人际行为学派、权变学派等诸多理论流派在内的庞大的知识体系。虽然企业管理学并不具有微观经济学那样的可以用公理化形式表示的理论体系,但企业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围绕企业组织生存和发展这一企业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也就是说,企业管理学研究的问题是具体一个企业组织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管理问题,其研究内容涉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想、理论、具体方法、手段等。企业管理学同样追求效率,但不是社会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而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企业的资源,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服务于企业组织目标。分析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在企业问题研究上,达成了一种默契的“分工契约”:经济学站在整个社会经济角度上,研究企业的性质、企业行为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影响及对经济稀缺资源配置的作用;管理学则站在具体一个企业的角度上,研究如何有效组织、运营、管理一个具体的企业,使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外部环境,不断发展,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借用系统论的语言可能更能说明这种研究“分工”:经济学关于企业问题的研究,是把企业作为整个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研究企业这个经济系统要素是如何影响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的构成和运行效率、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因而没有必要过多关注作为系统要素的企业的内部构造及运行问题;对于管理学而言,正如系统管理学派所认为,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整个社会经济是企业系统的环境,管理学研究的是企业系统的内部构成、要素配置、运行机制,以及如何适应系统的外部环境,实现系统的功能,达到企业系统的目标。经济学认为,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的行为主体,其交易行为决定了市场和价格机制产生和运行,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三个基本的资源配置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市场和价格机制的有效运行。针对三个基本经济问题,价格或价值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及一般均衡理论形成了主流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②其中,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它从均衡价格论出发,并加以引伸扩展,分别研究个别市场或个别商品的需求及供给问题;厂商理论是价格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分析一家厂商在不同的竞争条件下的产量和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分配理论研究各种生产要素在各种竞争性用途中的分配,总产量在工业部门、产品和厂商中的划分;在单个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所有市场、市场参与者共同作用下所有市场如何同时达到均衡,证明在完全竞争市场及其它一些假设条件下,存在稳定的均衡价格体系使所有市场达到供求均衡,并满足帕累托最优。主流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用被认为经济学领域中得到最好发展和最具审美合意性的模型阿罗(Arrow)和德布罗(Debreu)的竞争——均衡范式来概括:从可供选用的物品的非常精确的定义开始,假定消费者完全了解物品的所有特性,对物品组合有一个偏好次序,生产者(厂商)服务于消费者,赋有生产可能性集合。然后再加上市场组织范式,所有行为主体都是价格接受者。消费者在支出不超过其收入的条件下,使福利达到最大,从而产生了需求函数。生产者在技术可行的范围内使利润达到最大,这就产生了供给函数。竞争均衡是由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决定的一组价格,使所有的市场都出清(泰勒尔,1997,P6-P7)。以上分析表明,企业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主流经济学中只被作为一 “黑箱”组织,经济学感兴趣的是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导致市场均衡的作用和过程。只要企业是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入产出组织,至于其内部组织构造怎样、如何有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管理运行机制如何,对于经济学而言无关紧要,这并不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而这些问题恰恰正是企业管理学所要解决的。企业管理学自泰罗(F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些发展似乎在尝试着突破这种隐含的“研究分工契约”。这些有必要进一步分辨的尝试至少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经济学中“企业理论”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本世纪30年代,科斯(Coase, 1937)以及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1933)等人的开拓性的贡献表明经济学家开始试图打开企业这个“黑箱”,也标志着不同于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的企业理论的产生。但直到本世纪70年代以前,新兴的企业理论并没有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70年代由于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研究引入了不完全信息,才使企业理论迅速发展为一门全新的微观经济学分支。企业理论是近二十多年来成长最为迅速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之一,以严格数学模型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都可以归属于企业理论领域。企业理论旨研究企业的本质和界线、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和企业的层级组织的内部结构等问题(钱颖一,1989)。由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现代公司或现代企业的认识,以至于人们以为这是管理学的进展,把一些在这方面稍有研究的人看作是企业管理专家。”(芮明杰、袁安照,1998,P2)然而,进一步仔细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学中企业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经济性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经济含义,即使对企业内部层级结构和激励机制的研究也是服务于这些目标的。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主要服务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研究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而企业管理学则用于指导经营者的经营管理实践。企业理论的发展虽然把经济学家的目光引向企业内部,但仍然只是停留在企业的性质及企业所有者层次,因而,我们仍可以认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分工契约”依然存在。第二,企业战略问题成为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和管理学中的战略管理共同关注的焦点。现代经济学发展已突破了适用完全竞争条件的阿罗和德布罗的竞争——均衡范式,开始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运行机制,增加了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尤其是研究市场运行的产业组织理论在70 年代引入非合作博弈方法以后发展迅速,其研究企业间博弈行为方面的成果对企业战略分析极富指导意义。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更加关注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竞争战略问题,企业战略管理也成为企业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在企业战略问题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目光交织在一起。但这并没有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分工契约”相冲突。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市场结构、企业间博弈行为和经济绩效,虽然其成果对企业战略分析极富指导意义,其目的却在于为政府制定与企业有关的政策服务,重点是反垄断政策和直接管制政策,促进有效竞争,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而管理学对战略的研究则是把企业战略作为管理对象,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探讨企业战略的分析、决策、计划、组织和实施过程。

二、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差异

研究方法服务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经济学和管理学在各自的长期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方法论。两门学科的方法论差异十分巨大,反映了各自的鲜明学科特色。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十分独特,“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合假定及其不折不扣地运用便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贝克尔,1995,中译本,P8)。许多经济学家都以此引以自豪,对经济分析方法津津乐道,贝克尔(1995,中译本,P11)认为,“经济分析是一种统一的方法,适用于解释全部人类行为。”但也有许多人对泛经济分析方法持批判态度。西蒙(1988,中译本,P18)指出:“经济学家们给经济人赋以一种全能的荒谬理性。这种经济人有一个完整而内在一致的偏好体系,使其总是能够在所面临的备选方案中作出抉择;他总是完全了解有哪些备选的替代方案;他为择优而进行的计算,不受任何复杂性限制;对他来说,概率计算即不可畏,也不神秘。”那么,具体地说,什么是经济分析方法呢?一般经济分析方法分为四个层次或步骤(杨小凯,1998,P5——P10)。第一层次是把人们决策前的经济环境用数学函数描述,如用效用函数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望,用博弈论中的博弈规则描述经济制度,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条件等。第二层次是决策的比较静态分析,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理论分析人的自利行为。第三层次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人的自利行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如果在进行第二、第三层次分析时考虑时间因素,则为决策的比较动态分析和均衡的比较动态分析。这三个层次的分析都被称为实证分析,即不对问题做价值判断,只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出现什么结果。第四层次的分析是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所谓福利分析或规范分析,研究人们自利行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是否对社会有利。这四个层次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主要分析工具就是数学。由于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借助数学可以降低经济学家之间的沟通费用,数学模型有助于经济学知识的积累。经济学的这种研究方法使经济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相比,内在逻辑统一,论证严密,知识可积累性强,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Koontz)在1961年和1980年的两篇文章中描述为“管理理论丛林”时期;进入80年代以后,世界管理学届

又掀起企业文化的研究热潮。上述管理学发展过程反映了随着对管理学认识的深入管理学研究重心的不断转移,而这种转移变化有赖于其它学科理论方法向管理学的移植。古典管理阶段侧重于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是以工业工程、经济学方法及社会学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方法基础之上的;至于现代管理阶段则更是移植了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方法形成了 “管理理论丛林”。最初孔茨所谓的“管理理论丛林”包括六个学派,即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量学派。这些学派的根本差异就是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区别。进入80年代,孔茨又宣称原来的6个学派已发展为11个学派,即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协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和情景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经营理论学派,并认为所谓学派(school)应叫做方法(approach)更为合适。显然,管理学的这些学派或研究方法基本都是移植其它学科的方法,单一或交叉使用发展而来的。Mayo)人际关系学说及随后发展的行为科学理论支配的阶段;进入60年代以后是现代管理阶段,这被孔茨(HWeber)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其核心内容是科学管理、管理过程和职能分析、古典组织理论等;本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则是梅奥(EFayol)、韦伯(M与经济学相比,管理学缺乏这种内在逻辑统一的方法论,这决定于管理学的学科目的及管理学研究问题的性质。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强调实用的学科,旨在探索组织的管理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用于解决组织的管理问题、指导组织的管理实践,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了对组织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必须考虑组织内外的多种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心理等方面因素,针对组织中的各类管理问题,运用经济学、数学、运筹学、工程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系统工程、控制论、信息论的等多种学科的方法和研究成果,对管理活动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这就决定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多学科移植交叉性(崔援民、黄群慧,1998)。从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更清楚地说明管理学的多学科移植交叉性的方法论特征。管理学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本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以泰罗、法约尔(H

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互借鉴

当着重分析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分工和研究方法差异之后,我们有必要说明两门学科的相互依赖关系。上述经济学和管理学在企业问题研究上达成的默契“分工”显然只是学科理论上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如同现实中的契约是不完全的一样。①有分工,必须有协作,这种理论研究分工的存在绝不会妨碍在解决现实企业问题时两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只会促进我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学科发展看,经济学和管理学是相互借鉴、互为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作为更一般意义上揭示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会给企业管理学提供基础经济理论支持,管理经济学就是以此为己任的经济学分支;另一方面,对管理学提出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经济理论的修正和发展,如西蒙通过对管理性组织的决策过程的研究,提出“有限理性”和“令人满意准则”两个决策理论的基本命题,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提出挑战,促进了经济理论发展。这种学科间的相互借鉴、互为促进无疑有利于各自的完善和发展。

然而,由于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两门学科之间相互借鉴的程度差异很大。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被认为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双重属性,① 其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移植交叉的特征,因而管理学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任何有利于解决管理问题的知识,无论其属于什么学科,都可以被吸收、借鉴到管理学中(当然这是以牺牲管理学自身的科学性为代价的),管理学家对此进行综合创新,促进管理学的发展。因此,管理学吸收、借鉴了大量的经济学知识,甚至完全可以认为企业管理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与管理学相比,经济学崇尚理性、追求科学主义,有自己固有的研究分析方法,任何没有用数学语言表达的知识都难以进入主流经济学,被经济学家所接受。这无疑保持了经济学的纯洁性和科学性,有利于经济学知识的长期积累,但也阻碍了经济学从除数学以外的其它学科吸取营养、学习借鉴相关知识。这应是经济学中较少有管理学知识的原因之一。

经济学为追求形式的科学性,有时是不惜代价的。这一点在经济学对待企业家的研究上很有代表性。在早期的经济思想中,企业家是作为生产、流通、分配过程的关键角色,被认为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但随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企业家在经济理论中消失(disappearance)了。由于新古典主义理论强调完全信息和完全市场,这种市场会进行一切的必要协调,毋须企业家的干预,管理和决策变得无足轻重,最具审美合意性的适用完全竞争条件的阿罗和德布罗的竞争——均衡范式中没有企业家的地位,因而,到19世纪末企业家这个术语几乎在主流经济理论著作中消失了(Baumol,1968)。Barreto(1989)曾以一本专著的篇幅对这个现象产生的过程、原因、理论背景等进行了论述,其核心论点是:主流经济理论之所以抛弃企业家,是因为任何把企业家引入主流经济理论体系的尝试都会破坏理论模型的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为了追求经济理论体系本身的完美,主流经济学家们把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的企业家“扫地出门”。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牺牲经济学的现实性复杂性、建立经济数学模型、追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的科学性,从长期来看对经济学的发展更为有利,“正象15世纪化学中的炼金术与当时认真做简单的化学实验相比,前者看似离现实更近,而后者由于不成熟,看似远离现实,但从长远而言,严格的科学方法终将靠数代人的连续有效知识积累,用现代化学替代了炼金术(杨小凯,1998,P11)。”

显然,进一步详细研究数学方法与经济学的发展超出了本文的论述范围,但本文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分工、研究方法差异引伸到两门学科的相互借鉴问题,这无论是对经济学发展还是对管理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地说,吸收借鉴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一门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学和管理学都不例外。关于经济学的发展,我们应该有经济学家卡森(M.Casson)的胸怀,把其置于整个社会科学中考虑。他在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企业家”辞条中最后指出(中译本,1992,P164):“对企业家的研究开阔了经济学的视野,不在囿于推导出一组连贯的价格与数量的等式。人类个性方面的因素——如自信——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文化状况影响下性格的可塑性也是如此。因此,关于企业家的理论不是使普通的价格理论走向完整的最后一步,而是使经济理论发展成为更广泛的社会科学整体一部分的第一步。”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继伟(1998),《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经济学家》,第3期。

2. 高鸿业、吴易风(1988),《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

3. 高鸿业(1996),《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

4. 张军(1998),《国企改革与经济学家的作用》,《中国经济时报》,9月2日。

5. 张雄(1995),《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立信会计出版社。

6. [美]罗杰•弗朗茨(1988),《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中译本,1993年11月版。

7. [法] 泰勒尔(1988),《产业组织理论》,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8. 钱颖一(1989),《企业理论》,载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9月版。

9. 芮明杰、袁安照(1998),《现代公司理论与运行》,山东人民出版社。[美]加里•S•贝克尔(1976),《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版。[美]西蒙(1976),《管理行为》,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杨小凯(1998),《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崔援民、黄群慧(1998),《21世纪管理学发展与现代管理方法论》,《中国软科学》,第3期。[美]O。哈特(1995),《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版。15

Baumol,W.J(1968).Entrepreneurship in economic theo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 5

8.64-71.16Barreto, Humberto(1989)。The Entrepreneur in Microeconomic Theory: Disappearance

Explan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美]卡森(1987),《企业家》,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中译本

P162-P164,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经济学和管理学 第2篇

西经:(100分)

1帕累托最优宏观 总供给曲线外部性 市场失灵自由浮动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流动性陷阱

会计(50分)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实地盘存 和永续盘存制试算平衡个简单的分录

2011年天津财经大学810经济学和管理学综合真题

宏微观:(100分)

1.用序数效用论的收入消费曲线推导需求曲线(20分)

2.叙述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关于分配理论的内容和原理(20分)

3.垄断产生的原理及针对垄断的措施、(20分)

4.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20分)

5.GDP算法的种类和内容(20分)

会计部分(50分)

1.复式记账法的内容、记账原则、试算平衡的内容(10分)

2.错账更正的内容及使用范围(10分)

3.资产负债表的作用(10分)

4.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10分)

5.业务题(10个会计分录)(10分)

2010年天津财经大学810经济学和管理学综合真题

宏微观:(100分)

1.MRTS(LK)小于或大于w时如何调到最优要素组合 r

2.完全竞争市场实现长期均衡过程和实现条件

3.GDP、NDP、PI、DPI、NI换算关系

4.一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在一级价格歧视下的收益函数、边际收益函数、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5.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影响因素?

会计部分(50分)

1、错账更正方法及适用范围(12分)

2、营业利润、净利润公式(12分)

3、会计的四个基本前提(16分)

经济学和管理学 第3篇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

1.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概念。

经济管理现代化就是使经济管理活动达到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即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广泛利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一系列管理科学的现代理论成果,采用先进管理手段和工具,建立符合组织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从而使经济管理获取最佳经济效益。它要求以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手段进行的经济管理。首先,要有先进的经济理念。市场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因此经济管理应当关注市场的动态趋势,关注市场的开放性、竞争性以及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特征,从理念上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管理的市场观念,以跟进时代要求的思想武装现代经济管理,为经济管理现代化做好科学指向。其次,要使管理方式民主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管理的民主化。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经济的主要形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使民主化管理有了最前提的保证。人们是国家的主人,经济管理者作为人们的代表,要进行民主化管理,全面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让经济管理符合人们的要求,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必须专业。经济管理主要是管理人员起作用,因此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经济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水平,管理人员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业务水平,具有经济、政治、法律、技术等全面化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管理活动,推进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最后,管理方法要科学。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中要与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同行,积极采用新的科技成果,采用计算机手段、自动化仪器手段以及通信手段等先进管理手段和工具,建立符合组织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以促进管理工作的进行。

2.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必然性。

第一,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都带来了管理科学和实践的变革。以蒸汽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了机器大工业,管理科学则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的变革;以电力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正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卫星电视、电报传真、光纤通信、电脑办公自动化等高度的现代信息传播和处理技术,导致了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新的变革,使管理指挥的有效性、管理决策的科学性、管理方式的民主性、管理组织的合理性、管理手段的先进性,都在更高层次上丰富了现代管理的内涵。第二,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专业化和联合化将会更加细致和广泛。经济生活的复杂化,要求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组织水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两个方面对经济管理现代化提出了客观要求: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不断变革,引起生产力的诸要素在新的水平和规模上的重组和配置,同时也不断改变着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式,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合理组织生产力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水平的原理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某些方面的变革,相应要求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与之相适应。第三,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提高经济管理效益的迫切要求。管理是社会劳动中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它与直接社会劳动形成一个整体而共同运动。但管理劳动又具有不同于直接社会劳动的功能。直接社会劳动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产品或劳务,以获取经济效益;管理劳动的目的是把直接社会劳动协调组织起来,以较高的管理效率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而较高的管理效率则离不开管理现代化。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时期,中国已经从国外引进了不少新技术、新设备,但是却往往生产不出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或不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其主要原因不是掌握不了生产技术,而是管理方式方法落后,管理水平跟不上。特别是引进和建设中的盲目重复,不分轻重缓急,不从实际出发,不注意协作条件和可行性研究,造成大量资财的浪费,更是由于管理水平落后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目前中国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子,就要重视解决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把经济管理现代化放在首要地位。

二、现阶段中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特点

1. 管理理念人本化。

构建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在经济管理中也不例外。所谓人本管理理念就是管理方式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进行管理。经济的发展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人力效益的实现,来推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因此,管理过程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前的经济管理中,通过对硬件设备,资源配置以及经济流通等方面的管理来实现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进步。21世纪的今天,人才已经超越科技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力,人才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满足其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实现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发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基础保证。

2. 管理方式大众化。

这主要是相对于绝对服从绝对权威的管理而言的。管理者在“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科学地将管理思想进行传播,协调各组织各种行为达到管理目的。民主管理符合或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也是管理者所追求的是一种管理艺术。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可以使权力下放,员工权利就会增加,从而能使员工更积极地投入到经济管理与建设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员工也能用主人的身份来要求自己。这种管理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能够促进决策更加民主,利于实现组织的核心价值观。

3. 管理导向需求化。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的经济。随着日益加剧的市场经济,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市场化管理,促使当前经济管理向着需求方向发展。市场经济中,企业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呈现形式,需求影响着供应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走向。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生产厂家转变经营策略,以生产、销售符合大众需求的商品为企业发展的重点,从而促使管理现代化走向卖方市场。除此之外,经济效益发展也要求管理导向需求化。任何企业都想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市场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要取得经济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必须以满足需求为方向,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革新与发展。

4. 管理手段知识化。

管理手段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科技的进步使管理手段在硬件上有了重大飞跃。新的形势下,不仅要关注管理手段的“硬件”发展,更要注重管理手段的“软件”应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成为了企业的重要资源,由此而引发的企业文化、企业创新等,也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同时管理知识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优质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经济理论与经验,因此我们既要重视管理经验也要关注知识创新。只有创建知识管理模式,采用创新知识,企业才能赢得未来的竞争。

三、结语

经济管理现代化是适应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要求的一种管理手段,是实现经济利益的前提。中国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转变经济管理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全新发展。

摘要:经济管理现代化就是使经济管理活动达到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水平,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现代化也越来越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冬.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2,(9).

[2]许志辉.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3,(3)

[3]程变琴.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探讨[J].中国投资,2013,(8).

经济学和管理学 第4篇

经济活动与经济管理二者是相伴而生的,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经济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的发展,经济发展的速度也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胜法宝,先进的技术与过硬的管理水平都是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要素。

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具有艺术性的管理特征。经济管理真正实现了高层次的提升之后,在管理模式上具有一定具有艺术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和经济在抽象意义上来讲是想通的,属于同一范畴。只是具有形式上的区别。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以及所使用的手段始终具有艺术性,不同于经济行为中其他过程。

具有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管理。管理除了具有艺术的特质之外,还具有人性化的特征。管理是以人作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因此,人作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要素,那么就意味着其他所有要素都必须围绕着人这个重要要素来运转,在管理中必须首先解决好人这个重要要素,才能使其他一切管理行为都顺利完成。

具有专业化和民主化的管理精神。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中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全员表决的民主化管理模式,这种民主化的管理制度可以大大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发展中国家还尚未得到真正的实践,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学习。管理的专业化体现在管理者的管理素质以及管理能力上的提高,具备高素质,精通管理运行机制的管理者是管理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备科学化和自动化的管理程序。管理过程中可以综合的运用各种具有自动化水平的管理设备进行管理,能够提升管理的效率以及管理的质量。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善于运用现代化的自动化工具,以及科学仪器,借以求得管理上的最佳方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不但是企业高层对管理者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不仅管理的过程本身,其实管理的最终结果也是科学化的过程。

现代化模式下新的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于体现着人本精神的管理制度。管理的初级阶段,管理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产物,那时候管理者将人与物混同在一起进行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自身也开始不断的完善,无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的实施。人本管理已经逐渐渗透到管理的每个环节,以人为本是管理者思想意识范畴的一个重要飞跃。现阶段,管理不仅局限于管理者对员工的支配和运用,同时也在于发挥员工的自主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无论经济发展到何等程度,经济管理的进步都是以人这个重要要素作为支撑的。展开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模式,充分的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是促进经济管理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人的主观认识得到了改变,才能全心全意的为经济管理实现目标,创造价值。

融入了民主化的管理模式。在决策上实现民主化对于整个经济管理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员工可以参与到决策中去,自然会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且有利于帮助管理者找到决策的最佳方案。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方式民主化有利于充分的听取员工的建议和意见,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有利于凝聚智慧,使员工积极的为经济管理进行服务。

组织结构扁平化。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对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都有着制约作用,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字塔式的构架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管理的需求,全新的扁平化的组织构架更能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新意识,有利于智慧和力量的凝聚,促进员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升经济管理的效率。

以客户作为向导的管理理念。经济管理发展初期,生产者和技术是经济管理的核心向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产生逐渐的改变了这种理念,所有的企业都转向客户作为向导的管理理念。生产经营都要围绕客户的需求来做决定,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方式都要遵循消费者的脚步,在这种模式下,客户已经变成了企业最终的核心,只有以客户作为想到才能在发展中抓住客户,在竞争中取胜。

沟通方式网络化。经济管理的发展决定了企业在沟通方式上的改变,网络式的沟通可以有利于信息的传播,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以及运行效率的提高。

团队精神的培养。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是企业提高效益,创造价值的基础,只有团队协作精神强大的企业,各个员工之间的配合才能默契,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展现,共同的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完成企业发展的目标。

综合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趋势是必然的,在经济管理现代化逐渐实现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只要管理者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经济管理现代化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取得成功。

经济学和管理学 第5篇

一、消极经济管理

所谓消极经济管理主要是指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通过对经济制度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改变经济主体中的行为方式。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现实的经济发展理论违背了市场经济假设、价格弹性假设。

二、积极经济管理

积极经济管理主要是指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改变财产权及人身权的权利体系,改变经济模型中的参数,对经济发展形成诱导,引导其向政府偏好的方向发展,促使现实经济发展实现政府偏好的最大化。政府在采用各种手段方法来改变经济体系参数,以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消极经济管理作为基础。

三、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分析

1.成因、目的方面的关系

消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现实经济发展不符合古典经济模型假设,由此导致现实经济难以达到一定财产权及人身权的权利基础上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积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则主要是由于政府追求的不仅包括对于起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包括对企业社会目标实现的考虑,其经济发展的路径也并不一定是要实现政府偏向的最大化。而导致政府偏向无法实现最大化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现实经济与市场经济假设、价格弹性假设及完善市场经济假设具有差异性,不够相符。由此可见,积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消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

政府实行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尽量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状态,但这一状态并不一定是我们所想要的理想型状态,因此,我们需要对财产权及人身权的权利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设计,以促使经济自发的达到另一个更理想化的状态,同时也更好的实行经济发展的人权性目标。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平等的经济身份进入到市场中,对市场供需产生影响,以对市场的价格及经济结构产生影响,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政府以公众利益代表的`身份进入市场并对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管理和控制,能够确保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并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要以消极经济管理作为基础,确保政府身份的平等性,从而逐步实现积极经济管理的目标。

2.管理手段方面的关系

无论是消极经济管理还是积极经济管理,都是由经济决策、经济计划、经济监管、经济调控、经济指挥与协调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的划分都是相对的,只有相对于具体的经济管理活动才能够划分出这些经济要素。一个大的经济管理主要是由一个个小的经济管理要素所构成的,对于各种经济管理认知来说可能是经济决策,但对于另外一个经济管理认知来说则可能是经济的协调与指挥,如中央政府拟征收25%的企业税,对此,地方政府要制定出相应的具体政策,而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则只是对企业的经济协调与组织。

经济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手段则也是由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经济手段组成的,但消极经济管理尤其自身独特的行政、经济、法律管理手段,积极经济管理也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行政、经济、法律管理手段,但有的时候两者还是不能够区分开来的。一个具体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既可以是消极经济管理的手段,同时也可以使积极经济的管理手段。

结束语: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都是由于经济决策、经济计划、经济监管、经济调控、经济行为等要素所构成的,而且两者也都是应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来进行管理的,特定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既能够满足消极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积极经济管理的需要,通过对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理解,可以确保政府在进行经济调控的过程中不越位、不错位,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祁永忠,栾福茂.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生产力研究.(09).

[2]程宝良.案例教学促进基础理论课教学效果作用的研究――以初级宏观经济学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2(S1).

[3]陈有禄,罗秋兰.基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的教学改革探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9).

管理学和政治经济学重点 第6篇

习题集中

Page12

五、2资本积累的动因(客观必然性)

3简述影响资本积累量的主要因素

六、分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Page16

六、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职能

2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5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有何区别

6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有什么不同

七、1试述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意义

2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

Page19

五、1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什么

2简要说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内容

3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为什么生产资料必须优先增长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六、2试述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再生产矛盾的重要意义。该理论对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Page23

五、2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3简述利润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4简述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6试比较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的异同点

7什么是利息率?决定利息率高低的因素

8简述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构成实体

六、1试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

2改革以后,我国对城市土地征收使用费。并按不同地段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试析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经济资本管理和压降 第7篇

经济资本管理基于资本的两个特征而建立:资本是稀缺的,因此必须将有限的资本有效地配置到最能增加银行价值的环节;资本是有成本的,因此必须强调对资本的回报,即对股东实现价值创造,并充分考虑到资本所承担的风险,实现收益、风险以及成本的统一。(两大点,资本约束和资本回报)

(一)强化理念的转变和深化。转变经营动能,让相关管理和营销人员认识到经济资本的重要性,主动将资本约束和资本回报理念融入到各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具体工作措施有:一是领导带头,灌输理念;二是会议推动;三是巡回宣讲;四是专题培训,全员培训,个别行辅导和指导。

(二)加强资本体系建设。积极完善以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约束和经济资本回报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建设,从机制上贯彻落实经济资本管理要求。一是经济资本考核体系,如绩效考核、条线考核、个人考核、经济资本专项考核;二是资源配置体系,与工资、费用、信贷计划、固定资产等资源配置挂钩;三是资本约束机制,经济资本预算约束,通过贷款定价、客户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约束。

(三)有效形成资本管理合力。经济资本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最终落实要在前台和经营行,要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形成管理合力。一是明确各个部门分工,落实责任;二是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有效沟通;三是落实考核机制。

(四)加强全过程精细化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全过程控制手段,强化经济资本对业务发展的全程引导作用。一是事前测算,做好客户选择;二是事中提示,强化业务管理;三是事后分析,深度挖掘客户价值,或客户退出。

(五)加强业务结构调整。一是在增量资本约束方面

1、大力发展基本不消耗资本的业务,包括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尤其大力发展新兴中间业务,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金融服务。

2、优先发展资本消耗水平低的资产业务。具体来说,优先支持零售、贴现、贸易融资等信贷业务的发展;支持高信用等级法人贷款发展、支持高评分个人贷款发展。

3、择优发展资本消耗水平较高的资产业务。在区域、行业、客户、期限、担保方式等方面作优选,加强风险定价,坚持收益覆盖成本、收益与风险对称。

4、加强操作风险管控。

二是在存量资本压降方面

1、优化贷款客户质量。提升法人客户的信用等级,选择优质的担保抵押物,加大低资本占用个人贷款投放。

2、转化贷款品种。对信用等级较低、资本占用系数较高的法人贷款,采取措施转化为个人贷款,减少资本占用。

3、处置闲置固定资产。

4、清收、核销不良贷款。

5、压缩低效表外承诺。三是在资本回报方面

1、增加业务综合收入。如提高贷款定价水平。

2、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如加强低成本资金的营销;加强中

间业务收入的发展。

3、减少成本支出。如压低备付金减少资金成本支出。减少非生产性费用成本支出。加强风险管控减少减值成本支出;合理纳税筹划减少税务成本支出;强化资本约束减少资本成本支出。

六、配套优化机制

一是完善资本计量方案,减少资本计量间大的变动,保持资本引导业务发展的连续性。

二是加强资本计量的系统支撑力量和与资本运用相关的系统建设力度。

一、如何强化资本压降,促进价值创造

一是在增量资本约束方面

1、大力发展基本不消耗资本的业务,包括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尤其大力发展新兴中间业务,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金融服务。

2、优先发展资本消耗水平低的资产业务。具体来说,优先支持零售、贴现、贸易融资等信贷业务的发展;支持高信用等级法人贷款发展、支持高评分个人贷款发展。

3、择优发展资本消耗水平较高的资产业务。在区域、行业、客户、期限、担保方式等方面作优选,加强风险定价,坚持收益覆盖成本、收益与风险对称。

4、加强操作风险管控。

二是在存量资本压降方面

1、优化贷款客户质量。提升法人客户的信用等级,选择优质的担保抵押物,提前收回高资本占用法人贷款;加大低资本占用个人贷款投放。

2、转化贷款品种。对信用等级较低、资本占用系数较高的法人贷款,采取措施转化为个人贷款,减少资本占用。

3、处置闲置固定资产。

4、清收、核销不良贷款。

5、压缩低效表外承诺。三是在资本回报方面

1、增加业务综合收入。如提高贷款定价水平。

2、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如加强低成本资金的营销;加强中间业务收入的发展。

3、减少成本支出。如压低备付金减少资金成本支出。减少非生产性费用成本支出。加强风险管控减少减值成本支出;合理纳税筹划减少税务成本支出;强化资本约束减少资本成本支出。

三、深化资本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经济资本首先是客观的,计量商业银行承受的风险总量,支持风险业务发展;同时,经济资本又是虚拟的,并不是实实在在的资源,但从未来可能对会计资本损耗的角度,虚拟分支机构对资本的消耗,进而开展价值创造评价。

(一)厘清发展脉络

面对发展中的多重约束和现实矛盾,应明晰资本约束背景下的业务发展脉络。

1、大力发展基本不消耗资本的业务,包括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尤其大力发展新兴中间业务。

2、优先发展资本消耗水平低的资产业务。具体来说,优先支持零售、贴现、贸易融资等信贷业务的发展;支持高信用等级法人贷款发展、支持高评分个人贷款发展。

3、择优发展资本消耗水平较高的资产业务。在区域、行业、客户、期限、担保方式等方面作优选,加强风险定价,坚持收益覆盖成本、收益与风险对称。

当前,转变业务发展方式和改善盈利模式,应遵循以上思路和顺序,在有效对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优化经营资源配置,促进有限资源向资本消耗水平较低、价值创造水平较高的业务、客户、机构和区域流动。

特别应紧密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存量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向成长性较好、资质较高的客户提供综合方案服务、价值链延伸服务,加快向资本节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二)推进理念落地

深化资本管理,关键在人,在于观念转变,在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全面落地。

建设一流现代商业银行,必须牢牢坚持价值创造、资本约束、风险控制和合规经营四大理念。其中,资本约束是先导,风险控

制、合规经营是过程,价值创造是最终目标,这四者构成有机统一整体。

针对当前员工素质,应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通过专业培训、考试测评、工作动态、信息通报等多种形式,深入传导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使业务人员准确掌握经济资本计量方法特点,正确调整结构;强化新工具、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提升队伍精细化管理和经营的能力,推进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落实到业务经营的每个环节。

(三)统筹协同推进

在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中,资本管理虽处于统领地位,但是其约束效能的发挥,须与综合计划、绩效管理、风险管理、信贷管理、客户管理、定价管理、内控合规、人力资源等管理手段和工具统筹协同运用,方能实现预期目标。

这种统筹协同的有效载体就是价值管理工程。价值管理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应充分发挥“两张表”(FTP表、经济资本系数表)的引导作用,深化全额资金管理,优化经济资本配置,引导经营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二应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加强经营过程控制,强化绩效结果在经营资源配置中的运用;三应夯实管理基础,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工作效率;四应加强涉及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的部门联动,全行上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价值管理工程深入实施。

(四)完善约束机制

控制经济资本过快增长和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是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两项核心内容,须实行经济资本预算硬约束方能实现。

一是区别情况实行差异化配置。完善“压降存量、增量靠挣”的配置模式,以信用风险为重点,优化经济资本配置结构,对经济资本回报率高的分支机构优先配置经济资本;对重点业务、重点客户和重点区域战略配置经济资本。

二是增强约束针对性和约束力。经济资本限额作为上限计划,按季动态确定,超限额部分,实行惩罚性占用,扣减经济增加值。

三是开展经济资本评价。按季开展评价,评价结果用于调整经济资本占用、绩效考核和资源配置,督促分支机构深化经济资本在客户管理、定价管理、风险管理、信贷管理等领域的运用。

(五)着力调整结构

信用风险仍然是主要风险,信贷是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一是严格准入标准和发放贷款条件。注重长远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

二是信贷规模与经济资本双线控制。

(六)加快配套优化

一是完善资本计量方案,减少资本计量间大的变动,保持资本引导业务发展的连续性。

二是加强资本计量的系统支撑力量和与资本运用相关的系

统建设力度。

四、为何商业银行要重视经济资本的应用和管理

一、从外部因素来看

一是从全球银行体系来看,巴塞尔协议出台后,发达国家银行先后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形成了先进的风险防控体系,确立了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管理体系,经济资本已是银行业发展的导向和趋势。

二是从我国外部监管来看。随着我国的金融改革和大型国有银行股份改造上市,国家对银行的监管越来越严,引入资本监管,以建立更加可靠的银行体系,提高银行抵御金融震荡和经济波动的能力。

三是从我国的经济金融来看。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转方式、调结构”主调,同时利率市场化加快进程,银行利差逐步收窄,以及金融脱媒加剧,银行需要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以转变全行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经营转型。

二、从内部因素看 一是从我行总体来看。

第一是实施经济资本管理是对接内外部监管政策的客观要求。

第二是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需要,我行的资本来源于股东的投入,资本的投入需要相应的回报。

第三是提升自身形象的需要。建立健全资本管理体系,提升

资本充足率,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我行的信心,展示我行实力,提升品牌影响力。

第四是防控风险的需要,吸收银行的非预期损失,保护政策经营。

第五是一种先进管理工具,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需要。

二、从经营行来看。

第一是以经济资本管理为统领,全面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有利于提升各级行在系统内的考核位次,挣取更多的工资、费用和其他资源。

第二是实施资本管理,有助于业务经营转型,更好平衡总量与结构、速度与质量、成本与收益。

经济学和管理学 第8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

现如今, 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完善, 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想要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就要保证经济管理观念符合社会日益变化的新形势, 加强创新应用, 实施现代化管理。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不仅关乎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是各国竞争的核心焦点。所以, 目前的经济管理模式要立足未来, 把握先进技术, 善于利用现代化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腾飞。

一、经济管理的含义以及现代化经济管理的主要对策

想要做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经济管理。简单来说, 经济管理就是有关部门通过对资金的监管, 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并为未来铺设道路的手段。它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措施, 包括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人员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飞快, 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 经济管理制度也在逐步完善, 想要保证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就一定要加强经济管理, 立足未来, 走现代化的管理道路。第一, 提高经济管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创造是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 缺乏创造的经济管理, 就会导致落后, 一个僵硬的、不知变通的经济管理模式还会阻碍社会成员的进步, 导致管理制度的缺乏。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 我国的经济管理工作也要逐步向前迈进, 提高管理的艺术性, 实现能动管理, 发挥出人的巨大作用, 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二, 加强经济管理的专业化和民主化。从本质上说, 进行社会经济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人民大众才是国家的主人。因此, 党和国家要不断培养经济管理人才, 保证管理的规范化,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民主管理, 发挥集体的优势作用。

二、现代化经济管理的表现形式

现代化经济管理能够引领社会时代的关键就在于其表现形式的时代感和信息化, 现如今, 经济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必然举措, 其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经济管理具有艺术性。好的经济管理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而且能够把艺术特征寓于其中, 使其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第二, 经济管理具有能动性。由于管理的主导者是广大人民, 其主要对象也是人民群众, 所以, 经济管理活动要具有能动性;第三, 经济管理具有自动化与科学化特征。想要保证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立足于未来发展, 就要保证管理的科学合理性, 能够提高社会的整体水平, 促进经济发展。

三、经济管理发展的未来新趋势

我们在上述内容中已经了解到了经济管理的概念以及表现形式, 想要保证其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完善, 促进未来的建设发展, 就要明确经济管理的新趋势,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一) 以人性化管理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 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实, 从根本上来看, 这些新变化、新发展、新举措实施的目的只有一点, 那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基础。无论社会怎样变迁, 经济管理模式如何更改, 其管理理念一定是以人为本,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 保证制度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二) 民主化的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传统的一人说了算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如今, 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 我国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中也应该遵循民主的理念, 发挥出广大人民的集体智慧, 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 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做到决策的合理化, 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培养团队精神

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 都要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 团队精神是取得进步的关键, 没有凝聚力的集体就好比是一团散沙, 毫无竞争力可言。所以, 未来的经济管理一定是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管理模式。

(四) 经济管理结构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大多是一个人或几个领导核心说了算, 就好比是金字塔, 只有站在顶端的人才有发言权。而现如今的经济管理则更加强调集体, 强调参与, 其结构模式更加扩散, 只有保证广大人民的参与, 才能实现管理的重要作用, 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由于现代化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 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但是, 要真正落实现代化管理也不是容易的事, 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并保证在现代化管理的道路上能够加强创新, 改进对策, 抓住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 掌握好发展的新形势。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才能保证管理的有效落实, 从而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秦东, 刘富荣, 王柳.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4) ;207-36

[2]郑本祥.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中外企业家, 2013, (6)

[3]胡爱珍.探析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发展之趋势[J].商场现代化, 2011, (17) :84-14

上一篇:《苔丝》读后感600字下一篇:斜井运输安全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