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电子版

2024-06-11

教育理论基础电子版(精选6篇)

教育理论基础电子版 第1篇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的积极性,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含义,熟悉电子商务的运行环境,明确电子商务的优势。【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子商务的基本含义;电子商务的优势 教学难点:电子商务的运行环境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综合采用讲授法、图示法、举例法、讨论法、演示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举例、讲授电子商务的含义、优势,并使用配套教学课件通过演示、图示电子商务的运行环境,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建议】

本节课内容是讲授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认识电子商务的内容较多,学生可能在学习中感觉到抽象,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熟悉的传统商务活动和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现实案例。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对于熟悉传统商务运作和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的中职学生而言,在复习商务、商务活动、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对比分析法和案例法进行学习,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电子商务的广义与狭义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回答: 什么是商务、商务活动及电子

分别从卖方和卖方角度思考各自的商业活动过程,归纳传统商务活动的基本过程,明确传 统商务活动下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资流动情况 教师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生活中见过电子商务吗?你认为什么是电子商务?它与传统的电子商务相比较,其商务活动的基本过程如何?有什么优势?它是怎样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趋势如何?中国电子商务与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存在着什么差距?电子商务对社会的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二、新课讲授

1.1 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 1.1.1电子商务的含义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电子商务就是网上卖东西吗? 引出概念:电子商务一词源于Electronic Business(也简称E-Business),是指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信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业和贸易活动。教师分析讲解: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活动相对比理解电子商务的含义。教师补充:学者、行业和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各种定义,拓展学生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广义与狭义电子商务有什么区别?

狭义的电子商务:也称为电子交易(E-Commerce)主要是指网络销售,其主要功能包括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和货物传递等售前、售后的服务以及电子商情、电子合同等 广义的电子商务:E-Business主要是指用网络进行管理,还包括在企业内部(如ERP,CRM等)的电子商务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广义和狭义电子商务的区别

结合现代商务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商务的“四流”——信息、商流、资金流、物流 教师分析讲解“电子”手段:早期主要是以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来完成的,电子商务真正的发展将是建立在Internet技术上的。学生讨论:电子商务活动可能涉及到的行业有哪些? 案例分析:农民也做电子商务;大学生网上收购垃圾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电子商务活动的广泛性和学习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商务“泡沫” 教师归纳总结:正确认识电子商务 1.1.2电子商务的运行环境

教师举例分析: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运行环境,即电子商务活动的参与对象。完整的电子商务会涉及到很多方面,除了买家、卖家外,还要有银行或金融机构、信息公司或证券公司、企业、政府机构、认证机构、配送中心等的加入。Internet网络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构架。电子商场——产品信息的发布与接受订单 网上银行——实现网上支付

信用卡公司——与网上银行合作发放电子钱包,以使普通用户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方便地查看和管理自己的账户。

认证中心(Certification Authority,简称CA)。——保证网上交易各方身份的真实无误、交易过程的确认

配送中心——接受商家的送货请求,组织运送商品。教师图示分析:

教师图示分析:电子商务的运行网络模式及相互关系

教师举例区分:因特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外部网(Extranet)1.1.3电子商务的优势 案例讨论:雅虎网站

引导学生讨论:电子商务相对传统商务而言,具有哪些优势? 教师举例分析:电子商务的优点包括:

(1)高速高效

(2)费用低廉(3)覆盖面广(4)功能更全面(5)服务更有成效

(6)使用更灵活

(7)增强企业竞争力

教师提问:除此之外,电子商务还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哪些巨大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

1、比较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的特点。

2、课堂讨论:我身边的电子商务

四、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共同学习了电子商务的分类,理解并区分了不同类型电子商务的特点。

五、作业

1、狭义的电子商务与广义的电子商务区别是什么?

2、电子商务的优越性。

3、上网进行拓展性学习,亲身体验电子商务。

六、信息反馈

【课题】电子商务产生的背景与发展 【教材版本】

尚建成,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用书——电子商务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产生的基础及其发展历程,在认识世界电子商务、中国电子商务、地方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与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明确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电子商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综合采用讲授法、举例法、讨论法、演示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配套教学课件的举例、演示、讲授电子商务产生的基础及其发展历程,举例引导学生了解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举例并组织学生讨论电子商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中电子商务产生的基础及其发展历程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建议通过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世界各地电子商务现状。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熟悉的传统商务活动和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现实案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电子商务有哪几种分类方法?在各种分类方法下,电子商务可分为哪些类型?学生思考回答。复习上节内容:什么是电子商务?并简单地举例说明学习与生活中的电子商务活动事例 教师提问并引入新课: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它是怎样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趋势如何?中国电子商务与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存在着什么差距?

二、新课讲授(70分钟)

1.2 电子商务产生的背景与发展历程(30分钟)1.2.1电子商务的起源 教师简介,学生了解

1.2.2电子商务产生的基础

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讨论:沿海和内地的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有何不同?为什么? 教师举例分析讲解:电子商务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1)计算机的广泛应用。(2)网络的普及和成熟。(3)信用卡的普及应用。

(4)电子安全交易协议的制定。(5)政府的支持与推动。1.2.3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教师对比分析:电子商务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于EDI的电子商务

举例引导学生理解:EDI是将业务文件按一个公认的标准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由于EDI大大减少了纸张票据,因此,称之为“无纸贸易”或“无纸交易”。教师分析讲解:从技术上讲,EDI包括硬件与软件两大部分。硬件主要是计算机网络,软件包括计算机软件和EDI标准。

教师补充:EDI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第二阶段: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

案例分析:美国戴尔(Dell)公司;亚马逊(Amazon.com)网上书店

学生讨论:与EDI比较,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有何优势?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教师归纳:EDI的产生和发展为以Internet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技术准备,Internet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也为EDI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技术条件。

教育理论基础电子版 第2篇

课堂教学正在经历从黑板到交互白板的历史演进。交互白板在英国和世界各地正在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功。在广州、湖南等省市,教育厅已正式发文,今后的多媒体教室必须安装交互式电子白板。已经可以预见,交互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成为中小学未来教室设计施工的标准常规,极大地推动学校教学信息化的进程。

对交互白板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目前有如下共识:

1、交互平台:交互白板提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资源、本班师生与外界师生及专家的交互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多种多样的交互活动;这是交互白板在在技术集成和资源整合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对于课堂教与学最有价值的特征,也是交互白板同用于课堂教学的其它信息技术装备相比较时显示出的巨大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2、协作环境:交互白板支持构建一个课堂教与学的协作环境,师生的教与学的角色和行为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交互白板提供的交互平台上,可以开展基于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协作教学与学习。在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协作教学环境中,有利于教师发挥导学和助学的作用,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有更灵活的或强或弱的控制,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参与和协作、活力和凝聚力。

3.亲近师生:交互白板会使师生发生亲近而不是惧怕的感觉。我国中小学师生极容易亲近交互白板,因为它在外观和操作上接近黑板和触摸屏,无须严格的专业训练,易学易用,好学好用,为简单的使用和高级的应用都留有空间。特别是那些对计算机和网络有陌生甚至恐惧感的文科年长教师,在交互白板面前会很快由简入手、渐学渐用、建立起信心。同样,不需要使用键盘而在白板上直接书画和操作有利于幼小儿童和残障学生更踊跃地参加到教学中来。而且,交互白板便于演示计算机软件和上网的操作过程并呈现教学材料的动态和细节,在必要时可以回溯和重现操作过程和细节,具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励学生参与和交互的优点。

4.传统创新:课堂教学应用交互白板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教师应用黑板加粉笔言传身教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毕竟经受了世界各国几个世纪所有学科课程教学实践的考验,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可以继承并发扬这一优秀传统,同时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进行探索和创新,并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这是当前用于课堂教学的其它信息技术装备(包括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所无法实现的。

5.常态应用:交互白板适用于各类学科课程的日常课堂教学。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中存在一种误区: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机房)正在成为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向,计算机加投影加屏幕似乎成了课堂信息化建设的主流技术和标准配置。结果,对于部分教师,传统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教学让位给播放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课。鉴于其教学效果未必能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多数学科教师的日常教学依然是利用黑板加粉笔的课堂面授教学。交互白板的应用将打破这一误区。交互白板将逐渐成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常态课堂教学的第一选择,成为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优选方案。这一发展趋势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发达地区先进学校的率先实践逐步扩展带动边缘地区学校渐渐推进。

6.多种模式: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适应教与学的多种模式,实现教学结构与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学习科学的理论都揭示出教学与学习具有多种结构和模式。这些不同的教与学的结构和模式相比较而存在,具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各自的优势和弱点,不可简单地将它们划分为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新兴与过时。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既可适应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的教学结构与模式,也可适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与模式;既可用于加强讲授型教学、也可用于促进协作型教学、自主型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等。在实现教学结构与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方面,交互白板比之当前用于课堂教学的其它信息技术装备(包括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教育理论基础电子版 第3篇

一、技能教学的理论基础

人们通常把技能划分为感知技能、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目前, 随着技术的进步, 感知技能被越来越多的技术产品的功能所替代, 操作技能中心智技能的成分也变得越来越重。心智技能本身也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 显得越来越重要。

心理学认为, 一个操作技能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从操作表象到操作概念, 再到具体操作, 最后发展到熟练三个阶段。开始进步快, 因为这是从不会到会的质变过程, 中间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停滞期, 这是由于各作动作原有的配合关系已经成熟已发挥了最大限度的作用, 而新的关系尚未形成, 各种命令的应用方式没有形成熟练的记忆, 使得操作处于停滞期。再有后期进步慢, 这是从不熟到熟练的量变过程。

根据北师大冯忠良教授的“结构-定向教学”和“智力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和原型内化阶段。其中, 原型操作阶段是整个心智技能形成的中介和关键, 它使定向阶段成为实施, 也就是说让“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 并通过具体实践使之内化, 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生产技能。因此, 没有实践, 学生的心智技能不可能从定向阶段过渡到内化阶段, 观念的东西还是观念, 既不能还原为现实, 也无法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当然, 尽管技能有感知技能、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之分, 但三者是相互关联的, 一项实践成果的形成往往是三种技能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 而实践恰恰是整合这三种技能并让其发挥作用的主要载体。从这一点而言,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实践教学是最佳途径。

二、电子专业技能教学实践形式

实验、实训和实习都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 一类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 如实验;另一类是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 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 使职业技能熟练化, 如实训与实习, 这一类教学活动在中职实践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

1. 实验主要是感知性实验, 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帮助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

2. 实训是为了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而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 验证所学原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术技能, 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训不同于实验, 不一定依附于理论课程, 这就意味着实训本身要构成课程, 于是我们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上制定实训教学要求, 加强对实训课程的设计与实训教材的编写。

3. 实习是为了掌握某种工种进行的实际演练活动, 获得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养成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

主要是学生在校内外教师和师傅的指导下, 在校内实习场所或校外生产、服务现场从事模拟或实际的工作。中职教学学制中第三年是顶岗实习, 学生在工厂和学校共同指导下进行实习。

三、电子专业技能教学问题的思考

在中职电子专业技能教学中, 很多教师没有很好的区分实验、实训和实习的关系, 出现的问题是重实训, 轻实验和实习。

在已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分层进行技能达标。

实验、实训主要用于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的培养, 同时具有初步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这类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校内。

实习主要用于专项技能的固化、熟练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这类教学活动主要在校外和企业中进行。

从中职学制的三年制 (二年在校, 一年校外实习) 的要求来看,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三年进行实践教学, 合理地安排实验、实训、实习在学生技能提高的整个过程中的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根据前面所述的技能形成三个阶段论可知, 实验大量使用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技能时, 适用于操作表象到操作概念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可能兴趣所然对学习有很大的热情, 掌握的很快。实训应用于操作概念到具体操作掌握阶段, 这个阶段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需要有大量的实训时间和项目让学生练习, 学校中实训主要在这个阶段, 也是很多教师出现的重实训, 轻实验和实习的理由。实习应用于具体操作发展到熟练阶段, 这个阶段是技能固化、形成比较稳定的生产技能的重要阶段, 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

很多学校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引进了项目教学法, 这是德国双元制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 认为这个方法的应用加快了学生技能的形成, 但他们都忘了德国学生采用三天工厂, 二天在学校上学的另一个形式对学生技能形成的重要性。我认为后一个方法如同我们的第三年的顶岗实习, 德国是把我们的一年时间分解在每周中, 项目教学法他们更多应用在理论教学中, 因此两者的作用成就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

对心智技能的培养实验教学很重要, 因为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而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是心智技能的重要组成。有的教师认为兴趣是一切学习的调动因素, 我们认为要合理使用兴趣。

从以上分析可知, 在电子专业技能教学中不能光重视实训, 中职电子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目标的完成需要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的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最优化的。

摘要: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为根本任务。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所以技能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电子地图的可视化理论基础 第4篇

关键词:电子地图;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P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一、引言

电子地图定义的难度在于电子地图的“显示”与“存储”是相分离的。从多媒体信息时代角度,电子地图应是基于数字化地图数据的空间信息可视化表现。电子地图的制作包括地图符号的逻辑设计、空间信息可视化的表现手段,空间信息系统结构设计与空间信息浏览与查询设计等多个方面。更确切的说,电子地图一般意指多媒体地图,是可交互、多功能的空间信息多媒体可视化集成地图。即电子地图的概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即数字地图-电子地图-电子地图系统。

二、电子地图的基本概念

Talor(1991)将电子地图定义为“在电子介质上使用的地图”;郭仁忠(1995)年认为投影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使显示电子地图的介质并不一定是电子介质,运用计算机主机和光学投影仪同样可以在屏幕(白纸、幕布甚至墙壁)上显示地图,故可以认为“电子地图是屏幕上显示的地图的总称”。但为了排除单纯投影与幻灯生成的屏幕地图,因此建议将笛子地图定义为“是基于电子技术的屏幕地图”,并进一步强调了计算机在电子地图中的作用。祝国瑞(2004)从数字地图的可视化作用出发,提出“电子地图是数字地图经可视化处理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地图”。吴忠性(1993)、张文诗(1994)等从地图数据来源和地图传输的不同角度也给出了电子地图的定义。造成了电子地图多样化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展中的电子地图鱼现代技术迅速结合,不断推出新的应用形式,从而在短时间内难以给出一个简洁、科学和明确的定义。从狭义上讲,电子地图是一种以数字地图为数学基础、以计算机系统为处理平台、在屏幕上实时显示的地图形式。而从广义上讲,电子地图应该是屏幕地图与支持其显示的地图软件的总称。前者强调了电子地图的地图特性,后者反映了电子地图的综合特性。

三、地图可视化的基础理论

地图可视化是地图学与可视化技术结合的结果,将地图形式从传统的纸质地图拓展到屏幕显示的电子地图,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飞跃,成为现代地图学发展的支柱。但是,地图可视化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它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地理信息表达与应用的理论问题。如何认识地图可视化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如何评价地图可视化与地图应用的关系,国内外地图学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做出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地图可视化理论。

(一)DiBiase的地图可视化理论

借助科学可视化和应用数据分析(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的思想,DiBiase(1990)将可视化视为科学探究的工具,并提出了地理可视化的框架。在该框架中,他强调了地图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这种基于地图的可视化由原始数据探究、确认、综合、表达等内容组成

了一条曲线。地图在探究一端的作用是促进个人的视觉思考,在表达一端的作用是把研究结果面向公众的视觉传输。DiBiase认为可视化在研究过程的早期侧重于个人特征的视觉思维,这一框架强调在探究一端地图促进地学视觉思考的作用,从而重建了地图学与地理学的联系。

(二)Taylor的地图可视化理论

Taylor将地图学理论原则和新的计算机技术作为三角形的底边,前者作为地图可视化的理论依据,后者是地图可视化的技术支撑,而传输和认知行为作为等边三角形的两腰,构成了可视化的两大主要作用。地图可视化不再仅仅是静止的表达,同时还具有交互和动态可视化的特征。

(三)MacEachren的地图可视化理论

在MacEaachren的概念模型中,把可视化和传输作为并列的两个方面,强调了可视化和的分析与认知功能,其立方体的对角线(虚线部分)具有和DiBiase模型一致的意义。

综上所述,这三种概念模型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但都体现了地图可视化所包含的视觉思维(认知分析)和视觉传输两个重要内容,从而将现代地图学与主要强调地图传输的传统地图学区分开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地图的表达不再是在传统介质上,而是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建立了更加丰富的交互手段,可以实时实现各种设定条件下的地图再加工与屏幕输出。因此,电子地图实际上就是地图可视化的产物,是集地图表达与动态交互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的地图形式,是现代地图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四、可视化理论与地图学的结合

可视化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地图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地图学协会(ICA)在1993年德国科隆召开的第16届学术讨论会上宣告成立可视化委员会(Commission on Visualization);1996年该委员会与美国计算机协会图形学专业组(ACMSIGGRAPH)进行了跨学科的协作,探索计算机图形学理论和技术如何有效地应用于空间数据可视化,同时探讨如何从地图学的观点和方法来促进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可见,对地图学来说,可视化技术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符号化及视觉变量表示法的水平,而进入动态、时空变化、多维的可交互的地图条件下探索视觉效果和提高视觉功能的阶段,重点是将那些通过难于设想和接近的环境和事物,以动态直观的方式表示出来。对于地图学来说空间信息可视化更重要的是一种空间认知行为,在提高空间数据的复杂过程分析的洞察能力,多维和多时相数据和过程的显示等方面,将有效地改善和增强空间地理环境信息的传输的能力,有助于理解、发现自然界存在的现象的相关关系和启发形象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龙毅,温永宁.电子地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蔡忠亮.多媒体电子地图的信息组织与可视化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4.

教育理论基础电子版 第5篇

绪论, 第1章 直流电路

引导学生开始学习一门新课,让他们对这门课感到新鲜、产生兴趣,并对课程有初步的了解,满怀期待地进入正题,讲好绪论是非常重要的。认为绪论可有可无,不讲或草草了事都使教师失去了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机会。要尽量把绪论内容组织得丰满和生动。

直流电路一章是学生从物理课进入电工课的第一个阶梯,它的内容与物理课所学内容有一定重复,这在物理已学完一段时间以后再提示一下是必须的,但可以一带而过,同时要注意现在是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与物理课的着重点已经不同了。

电工测量的内容可视具体情况掌握,学时充裕可以安排系统地讲一次课,学时紧张可以在首次实验课择要介绍相关内容,有些可在以后的实验课中随用随讲。

课时分配建议

课次 节次和内容 学时数 2

绪论

1.1 电路基本概念

1.2 电源的工作状态及外特性 1.3 负载的连接

1.4 常用导线材料及规格

1.5 基尔霍夫定律与复杂电路的计算 1.6 叠加定理

1.7 有源电路的等效变换 1.9 电流和电压的测量 1.10 电阻的测量 1.11 万用表

学时小计

第1次课

课题:绪论,电路基本概念

目的:绪论:明确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课程特点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电路基本概念:介绍电路基本概念,复习相关内容,完成与物理课的衔接。教学内容及说明:(注:具体的教材内容不再详述,主要对基本思路、重点、教学方法等做进一步的说明。)

绪论

1.电能的特点 :转换容易;输送经济;控制便利。

转换容易:可参看图0.1。在此应当较详细的介绍一下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的知识,尤其是火力发电的流程:煤→锅炉→高压蒸汽→汽轮机→发电机,而核能发电与此类似。与此同时,介绍一下:为把用过的蒸汽冷凝成水,要有循环的冷却水和晾水塔。学生乘火车时经常在铁路两边远处看到电厂的晾水塔,告诉他们塔的这种特殊形状是为了可以使水喷洒的距离最长,他们会很感兴趣。同时介绍我国电力生产发展的情况。

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可以讲一下。常有人问:在深夜,很多工厂都不用电了,人们都睡觉也不开电灯了,可发电机还照常运转,多余的电跑到那里去了?白白浪费掉了?(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能量不可能自行消失)?还是储存起来了(也没有那么大的储能设备)?提出2 3 2 ﹡4 2

6+﹡2 这一问题,大多数学生会不清楚,并且会很感兴趣。

因为发电机是应用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感应电动势的原理来发电的,绕成线圈的导线称为绕组。而发电机向外供电时绕组中有电流,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将受到与旋转方向相反的力(学生在高中物理电磁学里都学过,一提即可),用户用电越多,发电机绕组电流越大,反力也越大,汽轮机就要开大汽门才能拖动它,锅炉就要多供汽,相应的也就要多烧煤。反之,用户用电很少时,用煤也少。能量是守恒的。这一概念很重要,但往往被忽视,因为没有哪个章节会讲到它。

当然,即使能量并未失去,深夜发电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是我们不希望的,所以供电部门经常用深夜降低电价的方法,鼓励一些原来在高峰时间用电的用户转向深夜用电,叫做“削峰填谷”。

输送经济:可以和热能相比,电能在输送时损耗要小得多,这大家都能想到。同时介绍我国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情况。

控制便利:微弱的电能可以作为“信号”,最早用于通信,称为“弱电”,现代已经把弱电和强电结合到一起,以弱控强,形成了自动控制系统,使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

因为本教材没有为发、输、配电另设章节,所以在这里要顺便介绍上述这些相关的知识。2.电能在生产中的应用

电力拖动:用电动机拖动生产机械。

直接完成生产过程:如:电解、电镀、电焊、电加热、电制冷等等。生产辅助设施:如照明、空调。生产过程控制:测量和控制系统。

这里要尽量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介绍电能的具体应用,举一些实例。3.学习目的

现代生产对电的广泛应用,要求每个非电专业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电工电子技术知识,能和电的专业人员有共同语言,能协作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才能真正胜任工作。

这里可以举“概述”中讲的电磁铁烧坏线圈的例子;还可以提出:大家都知道按电度表缴电费但不了解什么是功率因数;都知道要安全用电但不清楚什么是接地接零等等,说明原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一步掌握一定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才能适应今后的工作。4.学习重点

(1)要着眼于工程实际应用:例如:一个电路习题:电压220V,电阻2Ω,求电流。在物理课,我们只需用欧姆定律,代入公式求出电流等于110A,题目就算解完了,得数正确就可以得分。而在实际应用中,这决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接通的电路,因为110A是一个很大的电流,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导线通过这么大的电流就会被烧坏,绝缘就会起火,这是决不允许的。我们还应讨论:电路的导线要多大规格、保护装置如何正确配置,才能使它安全地正常工作。这就是物理和电工两门课着重点的不同。

(2)要着重掌握外部功能。例如:一个电子线路以掌握它的外部功能为主,内部结构为辅;一台电机以掌握它的性能参数及使用方法为主,分析其内部电磁过程为辅。

(3)要掌握辨证的分析方法。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习惯了做题只有一种标准答案,与之相同就对,与之不同就错。即使有的问题是可以有两种答案的,老师也要统成一种,以便于阅卷评分。很少有通过比较、分析、选择得出答案的题目。长期如此,不自觉的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问题容易绝对化。而工程技术问题常常没有绝对的答案:用直流电还是用交流电?用同步电机还是用异步电机?用双绕组变压器还是用自耦变压器?都是根据具体条件具体分析作出选择的,哪个方案优点多被选用了,并不等于它没有缺点了。随着技术的发展,情况不断会转化。例如:需要无级调速的场合,前些年还是选用直流电机,随着大功率电子器件的成本降低,可靠性提高,交流变频调速电动机应用越来越广泛。必须让学生掌握辨证唯物的思想方法才能让所学知识适应今后的发展。

(4)要学会利用手册和技术资料。要练习查阅的方法,例如异步电动机的习题,需要给出一系列已知数据,而我们只给型号,让学生自己从附表中去查,初步培养他们查资料的习惯。

5.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如:有关听课、课外作业、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完成期限的要求等。由教师拟定,首次课就告知学生。

1.1 电路基本概念

1.电路构成和电路的几个基本物理量

从最简单的电路引入新课。介绍电路的构成:电源、线路、负载。常用的物理量:电动势、电压、电流、电阻。

要在讲课的同时,提醒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图形符号、代表元件的文字符号、代表各物理量的文字符号、代表单位的文字符号等。必须规范,不可随意自定。例如:单位V、A、W 都是大写字母;熔断器FU1、FU2,开关S1、S2,这些代表元件的字符中1、2不是下标,不写成FU1、FU2和S1、、S2等,图形符号是一种语言,必须统一才能相通,不能各行其是。2.电路的几个基本定律和公式

这些都是物理课学过的内容,等于扼要复习,按教材讲一遍即可。介绍三个平衡方程可以简明地把直流电路的诸多关系式归纳到一起。

有几点可能学生有些生疏:

(1)电流连续性原理不难理解,但不善于联系实际应用。习题1.1、1.2、1.3就是常见的实例,可以提出来当例题讲。

(2)非线性电阻。半导体元件还没有讲到,所以举白炽灯为例最合适。白炽灯在未通电时的冷电阻和在工作状态的热电阻相差极为悬殊,是典型的非线性元件。因为它总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所以在计算时才可以认为电阻是一定值。

在灯丝刚通电的一瞬间,因为电阻很小,电流约为正常值的8倍以上。有人联系实际说:灯泡经常在开灯的一瞬间烧坏就是这个原因,此说法不够准确。灯丝被“烧”坏,肯定温度远远超过正常工作温度,但灯丝只要升高到工作温度,电阻就已经升高到正常值,电流也就降到正常值,温度就不会继续上升了,所以灯丝不会因此被烧坏。只有个别灯泡因为灯丝老化,粗细不均匀,个别地方变细局部电阻增大,或因引入线的焊点不良电阻增大,这些局部会在总体温度尚未升高时先产生高温烧断。但绝大多数灯泡开灯时都不会烧坏。

(3)电路模型的概念。把电源等效为一个电动势和电阻串联是学生已经熟悉的做法,把它归纳成一个普遍应用的方法,建立“电路模型”的概念,以便用于后面的“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电感性负载”等处。

例题1.1可以作为学生复习以往直流电路知识的自测题,试一试搁置了一段时间的内容是否都回忆起来了,为下面讲新课打好基础。同时可藉此题向学生明确一下课外作业的格式。教材中的格式是出版物要求的格式,不一定适合学生作业。笔者建议:不抄题,但要列出:已知哪些数据、求哪些量。运算过程不必注单位,最后结果要标明单位。

第2次课

课题: 电源的工作状态及外特性。负载的连接。常用导线材料及规格。目的: 从电源、负载、线路三方面初步介绍一些工程实用知识。教学内容及说明:

1.2 电源的工作状态及外特性

1.空载

可以联系到发电机,在空载时虽不向外供应能量,但维持发电机运转仍需一定的能量,如输汽管路的热损失、电机轴上的摩擦损失等,任何设备在空载时的效率都很低。所以尽量不要长期处于空载状态。对于信号源,我们常利用空载时U =E对其电动势进行测量。2.有载

建立额定电流、满载、过载的概念,学生往往认为:一过载就烧坏,要指出:电源过载将使电源绕组过热绝缘寿命降低,并非一过载就立即烧坏。短时间少量过载并无明显后果。3.短路

在此处先初步介绍熔断器的应用,因为随后的实验课可能用到,以后在低压电器一章还要详细讲。以往学生只懂得,保险丝要用“软铅丝”;不能用铜丝。这是生活常识,是不严格的。难道软铅丝就能随便用吗?用得太粗,照样出问题。铜丝就不能用吗?家用电器中常见的保险丝管,里面的熔丝有的就是铜合金。问题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规格,要根据它的额定电流选择。

选择熔丝要先了解正常工作电流是多少,必要时要估算一下,然后选择额定电流与之相近(略大于工作电流)的熔丝。至于材料只决定它的熔断特性,铅合金丝是滞熔材料,反应速度较慢;铜合金丝是速熔材料,适用于电子设备,如生活中的电视机。﹡4.电源的串联和并联

物理课已讲过,以前此知识主要用于电池,现在可以捎带提到:各发电厂的发电机都是并联运行供电的,称为电网,一台断开检修,各负载仍照常用电不受影响,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1.3 负载的连接

这一节的串、并联电路无需再细讲,可以直接复习结论,仅新介绍了一个物理量“电导”和它的单位“西门子(S)”。这一节的重点是告诉学生:为了使各个负载在工作时互不影响,所以都采用并联。从而引出额定电压的概念,相连带的介绍负载的额定电流、额定功率。

随后的例题,例1.4是为了说明:电灯用串联电阻调光有较大的能量损耗;例1.5和例1.10是为了说明分压电路中,阻值小才能使输出电压在接有负载后保持基本不变,为后面讲静态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电路打基础。例1.8是根据额定状态参数计算在非额定状态使用时的后果。„„这些例题对于招初中毕业生五年制的高职学生,可适当讲一些。对于招高中毕业生的高职学生,可以少讲或不讲。

1.4 常用导线材料及规格

这一节重点是介绍有关线路的实用知识: 1.导线的材料:铜、铝、钢。

2.导线的规格:以截面作为规格名称。3.导线的品种:裸线、绝缘导线、电缆。4.导线的敷设方法:明敷、穿管、埋设。5.导线的选择

只介绍基本原则,然后介绍按安全载流量查表选择的方法(只适用于距离很近的线路)。而考虑到线路电压降的选择方法不讲,只通过例题验证:如果距离较远,导线截面增加很多,电压降仍占很大比例,线路功率损耗仍很大。从而联系到远距离送电必须用高电压。还可以联系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网改造,就是更换新线,加大导线截面。从而大大减少了线损,降低了农村电价(近期常有相关的新闻报道)。

第3次课

课题:基尔霍夫定律和复杂电路计算,叠加定理,有源电路的等效变换。

目的:学会根据基尔霍夫定律用支路电流法解复杂电路。了解叠加定理、和有源电路的等效变换。必须明确,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像电专业那样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定理并能运用它求解各种电路,仅仅是要求学生建立像节点电流、回路电压、叠加定理、等效电源等一些基本概念,以后用于电路的定性分析。所以只要把握住以基尔霍夫定律作为重点,其余内容只要求一般了解,完全有可能一次课讲完上述所有内容。教学内容及说明:

1.5 基尔霍夫定律及复杂电路计算

一开始就举出例题如右图(教材16页,图1.13),说明它是无法用串、并联方法求解的电路,称为复杂电路。然后给出已知数据开始求解。在求解过程中讲基尔霍夫两个定律,边讲边用,写出方程,然后解方程求出答案。例题讲完了,定律也讲清楚了。不必先讲定律,抽象地建立概念然后再代入具体数据,费两道手。不如直接了当,边解例题边讲,目标明确易于理解。

1.6 叠加定理

提出叠加定理的概念,这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只是强调一下电源移开后,因其无内阻,所以要将这一段电路短接。另外注意它只适用于线性电路计算电流或电压,不适用计算功率。之后,仍用同一例题,用叠加定理求解。因为它应用的全是以往学过的串、并联电路知识,所以不必在课堂上由教师再按部就班演算一遍用去大量时间,对照教材带领学生浏览一遍即可。

1.7 有源电路的等效变换

1.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讲电压源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讲电流源学生就感到不好接受,教师不要因此耽搁时间,只要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方法,并在讲清二者互相等效变换的公式后,立即用于求解前面的同一例题(只求I3)。学生通过解题,熟悉了用法并看到解出了与前相同的结果之后,自然就认可并接受了。

2.等效电源定理:直接给出等效电源定理的结论。E和R0的求法可以介绍计算法(仍用同一例题并验证其结果)。也可以只讲实验法。因为此定理主要用于后面电子电路分析,够用即可。

本次课教学方法的关键,就是始终用同一例题。这使前后内容连接紧凑,节省时间。首先重点讲基尔霍夫两个定律和支路电流法,求解出答案后,再讲其他方法时,所得答案相同。这对新讲的方法实际起到了验证作用。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本章习题答案

1.2 I=2A,I0=0。

1.3 IR1=0.02A,IR2=0.25A,IR3=0。1.4 I=E/R0

1.5 R01=0.24Ω,R02=0.44Ω。1.6 E=100V,R0=2Ω。

1.7 I=10A时:PS=1kW,PL=800W,P0=200W;I=5A时:PS=500W,PL=450W,P0=50W。1.8 E=3.5V,R0=0.5Ω,IN=1A。1.11 R=0。

1.12 I1=I2=1A,I=2A。1.14 0~48.4Ω。1.15 不接负载RL时,UO=3.33~6.67V,接负载RL时,UO=2~4V

1.16 分压器各电阻为1kΩ时:S断开,UO=3.33V;S接通,UO=2V。分压器各电阻为

10Ω时:S断开,UO=3.33V;S接通,UO=3.31V。1.17 209.8V 1.18 选4mm2铝芯电缆,熔丝15A。1.19 I1=5A,I2=3A,I=2A。

1.20 VA=-2V,VB=222V,VC=220V。1.21 当R=50Ω时,I=2A。

管理学基础电子版教案33-34 第6篇

说明:管理学基础共48个课时,理论课时36;实践课时12。

1-2课时:(第一次课)理论课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介绍

1、课程学时,考核方式介绍

2、课堂纪律规定

二、课程的学习方法

1、熟记定义

2、案例分析

三、管理的含义、管理的职能、管理者与管理对象

1、管理是由组织的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由若干个职能构成,即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协调等职能

3、管理者是指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即在组织中担负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协调等工作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4、管理对象也称为管理的客体,指管理者实施管理活动的对象。

3-4课时:(第二次课)理论课

一、知识回顾:上次课我们讲述了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客体。

二、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关系角色。可划分为三种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角色。分为三种不同的角色:洞察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3、决策角色。分为企业家、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等。

三、管理者应具备技能

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从事一定的业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能力。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层管理者较重要,对高层管理者不太重要。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指与组织的内外部、上下层的部门、单位和人员打交道的能力,或称为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3、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整体和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四、管理学的特性

1、管理学的实践性

2、管理学的发展性

3、管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4、管理学的综合性

5、管理学的不精确性

6、管理学的软科学性

7、管理的二重性

五、企业的含义、分类及公司制企业

5-6课时:(第三次课)理论课

一、知识回顾:

我们第一章讲述了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的概念,最重要的是管理的职能和管理者的概念。

二、管理阶段的划分

1、第一阶段:

古代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以前

2、第二阶段:

近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到1945年之间

3、第三阶段:

现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45年以后

三、泰勒的科学管理

1、产生背景(产业革命后一直到19世纪末)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1)、工作效率和工作定额

(2)、科学选人

(3)、标准化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工作职能研究

(6)、例外原则

四、对泰勒科学管理的分析

(一)泰勒科学管理的局限性

1、认为工人是“经济人”

2、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

(二)泰勒科学管理的贡献

1、提倡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

2、思想转变对科学管理的存在是绝对重要的

五、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7-8课时:(第四次课)理论课 第三周

一、知识回顾

3、回顾第二章 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1、一般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法约尔对管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集中体现在他的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中。

2、法约尔的主要观点

(1)管理是企业六种基本活动之一: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2)管理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3)管理的 14 条原则。

3、法约尔一般管理的主要内容 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

计划:

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组织

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协调

使企业人员发挥作用

指挥 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

控制

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三、对法约尔一般管理的分析

(一)法约尔一般管理的贡献

1、法约尔研究了管理的一般性(普遍性),为管理理论的形成构筑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

2、提出了管理教育的必要性

(二)法约尔一般管理的缺陷

1、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研究的是静止状态下组织的管理与结构设计,没有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研究

2、他的一些管理原则有的过于僵硬、教条,在实践中有时会使管理人员无所适从

四、人际关系-行为科学学派

1、产生:始于20世纪20年代,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2、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1)照明试验

(2)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

(3)对职工大规模的访谈

(4)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五、对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分析

1、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贡献

2、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局限性

六、现代管理思想:著名管理学家孔茨(H·Koontz)在 1980 年,把管理划分为 11 个学派。

七、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

八、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9-10课时:(第五次课)理论课 第7周

一、知识回顾

回顾上一章讲述的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主要掌握科学管理、一般管理和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的内容和贡献以及一些不足。

二、组织环境

1、组织环境的含义

2、组织环境的的分类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三、组织环境的管理

1、组织环境的特性 客观性、系统性、动态性

2、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对应关系、交换关系、影响关系

3、组织环境的管理

四、管理道德的含义与特点

1、道德与管理道德

2、管理道德的特点

五、管理道德的内容

1、组织管理目标的道德

2、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手段与道德

3、人际关系管理的道德

4、人事管理的道德

六、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1、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

七、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

11-12课时:(第六次课)实践课 第四周

一、知识回顾

回顾上一章讲述的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主要掌握科学管理、一般管理和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的内容和贡献以及一些不足。

二、组织环境

1、组织环境的含义

2、组织环境的的分类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三、组织环境的管理

1、组织环境的特性 客观性、系统性、动态性

2、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对应关系、交换关系、影响关系

3、组织环境的管理

四、管理道德的含义与特点

1、道德与管理道德

2、管理道德的特点

五、管理道德的内容

1、组织管理目标的道德

2、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手段与道德

3、人际关系管理的道德

4、人事管理的道德

六、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1、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

七、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 13-14课时:(第七次课)实践课 第四周

一、知识回顾

我们前三章学习了管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定义、管理者的定义、管理者的角色以及管理思想的发展史、管理与社会的相关知识。

二、讨论主题:如何做好管理者

从管理的内容、管理者的角色承担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1、如何做好高层管理者

2、如何做好中层管理者

3、如何做好基层管理者

三、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做出点评

四、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15-16课时:(第八次课)理论课 第四周

一、知识回顾

上次课我们上的是实践课,大家对如何做好一名管理者进行各抒己见,这次课我们学习管理的计划只能。

二、学习目标

1、计划的含义,计划的性质,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制定计划的步骤。

3、制定计划的技术方法: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法、运筹学方法、计量经济方法、投入产出法。

三、计划的含义与性质

1、计划的含义

2、计划的概念分析

3、计划的性质

4、计划的重要意义

四、计划的类别

1、不同计划的类型

2、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3、组织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市场开拓计划

4、综合性计划、专业性计划

5、指向性计划、具体性计划

6、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

7、战略计划、战术计划

五、计划的层次体系

计划的类型及特性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六、计划的基本形式

1、目的或使命

2、经营理念

3、经营目标

七、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17-18课时:(第九次课)理论课 第四周

一、知识回顾

上次课我们讲述了计划的含义与性质,计划的类别以及计划层次体系和基本形式。

二、企业的使命

1、企业使命需要回答的三个问题:

2、企业使命的作用

三、各目光远大的公司的核心思想

1、摩托罗拉公司

2、沃尔玛公司(Wal-Mart)

3、强生公司

4、HP的价值观与目标

四、应当设立企业目标的八大领域

五、计划的过程

六、组织特征和环境状态与计划的对应性

七、常用的计划方法

1、滚动计划法

2、甘特图法

3、网络图计划法

4、投入产出法

八、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19-20课时:(第十次课)理论课 第九周

一、知识回顾: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计划的制定过程和计划的制定方法,重点掌握网络计划方法的制定。这次课我们学习决策和目标管理的相关知识。

二、决策概述

1、决策的定义

2、决策的特点

三、决策的类型

1、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业务决策

2、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3、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

4、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5、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6、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四、决策的程序、方法

1、决策的程序

2、决策的方法

3、盈亏平衡分析法

4、不确定型决策的方案选择法

五、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的定义

2、战略管理的特点

3、战略管理的构成要素

4、战略环境分析

5、战略管理的类型

21-22课时:(第十一次课)实践课 第九周

一、知识回顾:

前几次课我们学习了计划的制定方法和科学决策的方法,要求大家要会用网络计划法来制定计划方案,绘制决策树的方法进行决策。这次课我们进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网络计划法和决策树的制定。

二、利用网络计划法来制定计划方案(教材84页)

1、案例分析

2、小组讨论

3、绘制网络图

4、描述整个工序的进展,计算出完工所需的时间

三、运用决策树法分析决策方案(教材99页)

1、案例分析

2、小组讨论

3、绘制决策树图

4、选出最优方案

四、学生完成案例分析作业 23-24课时:(第十二次课)理论课 第十周

一、知识回顾

上次课我们练习用网络计划法来制定计划方案,运用绘制决策树的方法进行决策,选出最优方案;这次课我们学习管理的组织职能。

二、内容要点

1、组织的含义、职能及环境

2、组织的类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机械式与有机式组织

3、组织设计的目的与步骤

4、组织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包括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三维立体结构、委员会和团队结构

5、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和动态原则

6、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组织老化和组织变革

7、组织创新理论: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

三、组织职能概述

1、组织的含义

2、组织职能的具体内容

3、组织环境

四、组织的类型

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2、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

3、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

4、机械式组织与有机式组织

五、组织设计

1、组织设计的基本理念

2、组织的构成要素

3、组织设计的基础

4、组织设计的目的与步骤

六、组织结构的类型

1、直线型结构

2、职能型结构

3、直线职能型结构

4、事业部结构

5、矩阵型结构

6、三维立体结构

七、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25-26课时:(第十三次课)理论课 第十一周

一、知识回顾

我们上次课学习了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以及组织结构的类型。

二、组织设计原则

1、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

2、组织设计的动态原则

3、弹性结构原则

三、人员配置

1、人员配置的过程和原则

2、人员配置的过程

3、人员配置原则

四、管理人员的招聘与选拔

1、内部选拔与外部招聘

2、管理人员选聘的过程和方法

3、管理人员选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管理人员的任用、考评与培养开发

1、授权任用

2、绩效考评

3、培训与开发

六、组织变革

1、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

2、组织老化的特征

3、组织变革的动因

4、组织变革的方式

5、组织变革的步骤

6、组织创新

七、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27-28课时:(第十四次课)实践课 第十一周29-30课时:(第十五次课)理论课 第十二周

一、知识回顾

我们前面的课学习了管理的组织职能,组织的类型以及组织结构的类型,组织设计的原则,组织的人员招聘等问题。这次课我们学习领导及领导的方式与理论。

二、内容要点

1、领导的含义;

2、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自我实现人、社会人、复杂人假设;

3、典型的领导理论:性格理论、行为理论、权变领导理论;

4、决策的含义,领导决策的条件,过程与决策的实施;

5、领导与用人;

6、中国领导者的素质要求: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

三、领导概述

1、领导的含义

2、领导的作用

3、领导的权力和职责

4、领导者与领导集体

四、人性假设的基本内涵

1、经济人假设

2、社会人假设

3、自我实现人假设

4、复杂人假设

五、领导方式

六、领导理论

1、领导特质理论

2、领导行为理论

3、领导权变理论

七、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31-32课时:(第十六次课)理论课 第十二周

一、知识回顾

我们前面的课学习了领导及领导的方式与理论,重点要掌握领导的三种理论:

1、领导特质理论

2、领导行为理论

3、领导权变理论 这次课我们学习领导的艺术与激励的相关内容。

二、领导艺术的含义及特点

1、领导艺术的含义

2、领导艺术的特点

三、领导艺术的内容

1、用人艺术

2、决策艺术

3、人际关系艺术

4、处理日常事务艺术

四、激励的含义与作用

1、激励的含义

2、激励的作用

五、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

2、过程型激励理论

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六、激励实务

1、激励的原则

2、激励的方法

七、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33-34课时:(第十七次课)理论课 第十三周

一、知识回顾

我们前面的课学习了领导的艺术与激励的相关内容,重点掌握领导艺术的含义、特点及内容,激励的含义与作用,激励三种理论以及激励的原则、方法;这次课我们学习沟通的相关知识。

二、沟通概述

1、沟通的含义与作用

2、沟通的过程

三、沟通的类型

1、按沟通的组织系统分类

2、按沟通网络的基本形式分类

3、按信息传播的方向划分

4、按沟通的方式分类

5、按沟通方向的可逆性分类

四、有效沟通的实现

1、有效沟通的障碍

2、有效沟通的实现方式

五、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存在疑问的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上一篇: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下一篇:高一抒情散文:心绪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