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游戏——学习需要意志力(行为训练)

2024-06-10

团体心理辅导游戏——学习需要意志力(行为训练)(精选2篇)

团体心理辅导游戏——学习需要意志力(行为训练) 第1篇

团体心理辅导游戏——学习需要意志力(行为训练)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取锻炼意志、毅力和耐心的体验。

2.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在学习上需要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

活动说明:

1.重点:让学生充分体验锻炼意志、毅力和耐心的重要性。

2.难点: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把在活动中感受到的内心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理解意志力对学习、生活的重要性。

3.活动准备:准备黄豆、赤豆、黑米、白米、小红旗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1)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常会遇到困难,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拿出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它。可是要克服困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下面我们来做两个游戏,体会一下锻炼自己的意志、毅力和耐心的重要性;”

(2)进行游戏。把黄豆和赤豆混在一起,然后把它们分拣出来。试一试你花了多少时间?(3)小结、交流。先由教师发问:“同学们,你们在分拣时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啊?你们当时心里有什么感受?请大家交流一下想法好吗?”

同学们进行交流,各自谈谈在分拣时遇到的困难和感受。教师作小结:“好,大家都谈了很多自己的体会,从这个活动中也感受到了锻炼人的意志、毅力和耐心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做一个类似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同前面那个游戏相同,但难度更大一些,希望大家通过这个游戏能够获得更多更深的体验。”

2.分拣比赛。

分别取一把白米和一把黑米,并把它们混在一起,然后分拣开来。试一试你花了多少时间? 学生在分拣时,教师一边巡视一边计时,发现已完成分拣任务的同学,就在他拣好的米堆上插上一面小红旗,并报出他所花的时间;没有拣完的学生继续分拣,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分拣完毕。

3.学生进行交流。(1)教师发问:“在这次比赛中,你有什么样的体会?”(2)学生们对此进行讨论、发言。(3)教师特别提出:“在这次比赛中,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固然值得祝贺,但最后一名完成任务的同学精神更加可嘉,请你谈谈你的感受好吗?”

(4)学生作自我表露。

4.教师宣布最先完成的同学获得“优胜奖”,而坚持拣完的最后一名同学获得“意志奖”。5.教师对这次活动作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很成功,每个人都尽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务。刚才大家在讨论中提出的许多想法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感受,也说明同学们在这个活动中确实体会到了锻炼意志、毅力和耐心的重要性,它不仅对我们现在的学习,而且对我们将来的工作乃至生活,都是成功的必要品质。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重视意志力的锻炼和培养。”

注意事项:

在游戏中,学生的速度有快有慢,怎样保证每位学生都完成游戏,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慎重考虑游戏的过程,在实际操作时灵活掌握,控制好节奏。

团体心理辅导游戏——学习需要意志力(行为训练) 第2篇

社会和教育学者们也被这些现象不断地警示着,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1]对于青少年如何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这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特别是新世纪的新一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专家、教师、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让孩子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并不能确保他们健康地成长,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责任。

挫折教育心理行为训练的理论与研究在我国目前处于发展时期,大多数研究针对大学生,关于小学生的研究很少,同时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可操作性。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的状况,可以把挫折教育引进小学校园,提高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全面发展。

一、挫折与挫折教育

“挫折”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日常生活中的含义,泛指人们的行为受阻、事情进展不顺利,含有阻挠、受挫、失败之意。二是行为科学中的含义,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得个人需要和动机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2]《心理学大词典》对“挫折”是这样解释的: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朱智贤,1989)。[3]本文所讲的挫折是指有目的的团体训练活动过程中的个体,当遇到障碍时,个人活动不能完成、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教育者有意识地设置和利用挫折情境,通过技能和知识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预防挫折,增强其对挫折承受能力的教育叫挫折教育(抗挫折教育或磨难教育)。[4]挫折教育的任务是使广大青少年具备必要的能力和知识,在心理上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个体学会效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会发挥巨大的潜能,形成适当的应变能力,从而使正常成长中的障碍被排除。目前,挫折教育在中小学蓬勃开展,方兴未艾。本文中的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团体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

二、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在青少年这一群体中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平均检测率大多在20%左右,个别更高。[5]一方面,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并不是很乐观,大多数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不能克服困难和沉着冷静地思考问题,也不能独立解决问题,而是消极回避,这往往使他们产生悲观、失望等负性情绪。青少年对挫折不能进行恰当的归因,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青少年抗挫能力不强这一心理问题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这给竞争日益激烈的学校教育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和困难。因此,要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必须重视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时期是个“多事之秋”,心理学家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危机期”、“矛盾期”、“冲突期”……在此阶段个体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究其原因:第一,青少年自身的生长发育趋于成熟,这加剧了其心理的变化。青少年时期是第二个身体发育高峰期,由于各种生理机能的成熟和变化,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青少年难以适应这种快速变化所带来的困难和问题,经常在矛盾中挣扎。第二,青少年的成人感逐渐增强,此时的能力具有闭锁性的特点。他们在与师长产生距离感的同时又渴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第三,学校、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如师长过高的期望和学习压力使青少年承受着超负荷心理负担,再加上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溺爱性的教育方式,使原本脆弱的独生子女更加弱不禁风。第四,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对青少年的素质要求变得更高,这也是青少年步入社会前所面临的激烈竞争。这一系列的压力使青少年本来就不稳定的心理出现失衡,从而导致青少年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消除这些问题,轻则出现冷漠、逆反、偏执,产生挫败感和孤独感,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重则产生逃避、自弃和破坏等极端行为。[6]

现代人面临社会上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品德、能力、体质,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来提高抗挫折能力。顺境中成长的人就像温室里的花朵,遇到困境只会脆弱,所以经历一些挫折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但是经历过多的挫折又会使人失去锐气。每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挖掘它并通过训练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7]人的抗挫折能力与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但重要的是他有应对挫折的经历。遇到小的挫折能战胜它,增强抗挫折能力,丰富抗挫折经验。所以,经常经历小挫折往往能经得起大挫折的考验。而从没经历挫折的人,往往一次挫折就可能使其萎靡不振。没有一定数量的挫折磨炼,人的意志不会增强,个性不会成熟,潜能不会显现。

三、团体行为训练在培养挫折能力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团体心理行为训练

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内地开展,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团体行为训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许多研究者认为,它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提高应激源(刺激物)的强度,引发应激状态,使身体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达到极限水平,而后再运用认知训练、暗示训练和放松技术等对生理、心理的潜在力量加以调节,以达到新的生理、心理适应状态,并通过一定情境下反复的主观体验、经验积累,建立起适应模型,借以提高生理和心理功能。也适用于正常健康人。在学校教育中,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包括放松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打招呼训练等。[8]

(二)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对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团体心理行为训练不仅仅重视个人成长,其目标是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不适应的行为,并通过练习使新行为得到巩固。针对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年龄特点,进行团体训练以提高抗挫折能力比较有效。团体心理行为训练能让他们从中寻找快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通过与其他成员交流沟通,学习如何认识挫折并解决挫折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归属感与接纳感,从而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面对生活的挑战。

团体行为训练对增强抗挫折能力起到以上作用,其原因有很多。首先,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帮助学生肯定自我,实现自我愿望,使他们学会用合理的想法代替不合理观念,调整情绪状态,建立积极乐观的情绪,自我体验的肯定性需要得到满足,大大激发他们强烈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其次,在小团体训练中,可以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后,团体心理行为训练为学生建立积极的替代性经验。当看到一个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同学也失败后学生会减轻自己的挫败感,会认为失败有时避免不了。

参考文献

[1]赵坤明.“挫折教育”与“挫折承受力教育”诘难[J].中国教育学刊, 1999-08-25.

[2]吕英, 冯永刚.新时期中学生挫折教育刍议[J].教育探索, 2003, 9.

[3]陈志成.公务员挫折的类型及其原因探析[J].浙江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VOL25, (1) .

[4]任咏.战胜挫折走向成功.新长征 (党建版) [J].2006, 22.

[5]何力平.试论转型时期的道德冲突与道德困惑[J].理论与改革, 1999, (4) , 1.

[6]朱小蔓, 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 2005.

[7]廖小龙, 赵俏华.走进挫折教育[J].社会心理科学, 2003, 3.

上一篇:小学升初中英文自我介绍下一篇:缺少一点儿缺少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