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数学的歇后语

2024-05-19

与数学的歇后语(精选17篇)

与数学的歇后语 第1篇

用数来谐音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四与事谐音。

二三四五——缺衣(一),一与衣谐音。

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九与久谐音。

用数相加

十五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7+8=15

十个人排四队——三三两两……3+3+2+2=10

五句话分两次讲——三言两语……3+2=5

用数相减

十窍通了九窍——一窍不通……10-9=1

三本经书掉了两本——一本正经……3-2=1

十点才到九点六——差点四(事)……10-9.6=0.4

各数换算

半斤对八两——没高低……古时1斤=16两,则半斤=8两。

五十两元宝——一定(锭)……古时50两元宝是一锭。

五百铜钱串一处——半吊子……古时1000文钱是一吊,则500文钱是半吊。

与数学的歇后语 第2篇

2、同床异梦————外心,

3、中秋月————大圆;

4、并肩平行————平行,

5、悲痛欲绝————正割;

6、化整为零————分解,

7、铁路弯道————双曲线

8、出家当和尚————除法

9、不耻下问————求解

10、厨师操刀————正切

11、信件有多少————函数

12、你盼我来我盼你来————相等

歇后语的优劣 第3篇

一、从内容方面看

1.好的歇后语应该是内容健康, 格调高尚, 积极向上的。

比如, “芝麻开花——节节高”, 借自然之理描绘人事, 通过植物生长的特点不仅展示大自然的生命图画, 还形象地表现了人事之理, 极富张力。

不好的歇后语则相反, 一般由庸俗低级污秽的语言素材构成, 或宣扬落后、封建的思想意识。如“城墙上屙屎——好高的眼;出嫁的姑娘——有主了”。前例低级庸俗, 后例暗示女人没有独立性, 带有对女性的歧视。

而有些歇后语感情色彩不恰当, 比如, “盲人学绣花——瞎逞能”。该语带有明显的人身侮辱的性质, 容易引起误会。

2.好的歇后语应是通用的。

使用歇后语的最基本的标准是双方都能够听懂, 正确理解其含义。歇后语本身局限性的大小决定了其效果的优劣:局限性小, 则该语容易被接受使用;反之, 则会妨碍双方的交流。歇后语的局限性大致包括地域性、民族性和行业性。

(1) 歇后语的地域性。最常见的就是方言歇后语以及地方文化、事物在歇后语中的体现, 如黄牛角, 水牛角——各 (角) 归各 (角) (角:谐音“各”, 江浙方言) ;满姑娘坐花轿——头一回 (满:即小。湖南方言) ;一嘴食胡椒——胡溜溜 (福州方言, 很会撒谎的意思) 。

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语言相对复杂, 仅大的方言区就有七个, 方言之间千差万别, 像这类过于局限于某些地域的歇后语, 就不宜在广大范围内使用, 就算要用, 也要适当地加以注释。

(2) 歇后语的民族性。歇后语的创造者不仅有汉族群众, 也有少数民族同胞。而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习俗差异就会造成民族特色歇后语在理解上的局限。如“班鱼婆—不识娘;朝鲜人过年——要狗命;火烧不燃摔火筒——怪鬼”三例中, “班鱼婆”是壮族的方言;过年时喜吃狗肉是朝鲜族习俗;“吹火筒”是壮族使用的着火工具。不了解这些民族的语言或习俗的人就不理解这些歇后语的含义。我们鼓励各民族保留自己的独特文化,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各民族间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大, 在本民族外的交流最好还是使用普通话构成的、人所周知的歇后语。

(3) 歇后语的行业性。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语言, 这些语言经过加工后, 就可以成为行业性歇后语。例如, “木匠弹木线——一分不差”是木匠行业的歇后语, “木线”是该行业里的专业术语;“蟒蛇上树——盘升”是股民创造的当代歇后语, 不熟悉股票交易的人就难以领会其表意。

3.好的歇后语也应该是简单易记、琅琅上口的, 这样才能便于人们使用和传播。

比如,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孔夫子搬家——尽是书 (输) ”;相对来说, 劣质的歇后语则失去了这一特点, 比如以下几则歇后语非但读起来拗口, 而且整体偏长, 不利于记忆和使用:一天三刮络腮胡——他 (它) 不叫我露脸, 我不叫他 (它) 露头;遇文公施礼乐, 见桀纣动干戈——投其所好。

二、从修辞角度看

优秀的歇后语往往能够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相对来说更具语言美。

有的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 设计或描绘了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形象, 效果诙谐、活泼, 因而具有更强的渲染力量。如老鼠钻进书箱——咬文嚼字;有的运用双关, 这种歇后语不但形象, 而且含蓄幽默, 耐人寻味。例如, 盐店的老板——咸 (闲) 人;有的用了夸张的手法, 通过言过其实地渲染某个事物或某种情形, 唤起人们的想象, 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有的运用借代的手法, 在设喻部分选择形象化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借体替代本体, 使语言新颖独特, 语义丰富深刻, 如歪嘴吹喇叭——一股邪气;有的歇后语运用对偶, 使其形式整齐匀称, 音律和谐, 内容凝练集中, 概括力强, 如犬守夜, 鸡司晨——各守本分;有的歇后语运用对比手法, 使美丑显得更加鲜明, 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 矛盾问题揭示得更加尖锐, 如杀鸡用牛刀——小题大做。这些风格各异的修辞手法使得歇后语更加生动形象, 诙谐幽默, 妙趣横生。

三、从构造方面看

我们知道, 歇后语前后由描绘性语言和抽象说明性语言两部分组成, 实际上前后两部分是要表达同一个含义。其前面的“引”和后面的“注”从逻辑上讲应是统一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歇后语“引”“注”之间是否统一, 以判断其优劣。

1.看其能否转化成合理的语法上的判断句。

例如, “画上的春牛——中看不中用”是规范的, 它可以转化成“中看不中用的是画上的春牛”;而“纸糊的驴——大嗓门”则不规范, 它转化一下就成了“大嗓门是纸糊的驴”, 这个逻辑关系是完全说不通的。

2.看其能否转化成合乎逻辑的因果关系。

例如:“鸡骨头熬汤——没有多大油水”是好的, 它可以转化成“因为是用鸡骨头熬汤, 所以没有多大油水”, 这一逻辑是合理的;而“过年吃饺子——都是一家人”则不好, 它转化一下就成了“因为都是一家人, 所以过年吃饺子”或“因为过年吃饺子, 所以都是一家人”, 而吃饺子和一家人没有必然的联系。

3.看其“注”所表达的事理是否蕴含在“引”中。

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中的“引”能出“注”, 现实生活中黄鼠狼一心只想吃鸡, 从来没有祝福。而“一不打鱼二不晒网——观潮”则“引”不出“注”, 因为不“打鱼”和“晒网”, 也不一定要“观潮”, 还可以游泳等。

当然, 歇后语的优劣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例如, 在过去, 下面两则歇后语通俗易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而现在, 在城市生活长大的孩子, 由于见不到类似的生活现象, 这两则歇后语便会渐渐失去其优秀的价值。

摘要:在具体使用环境中, 根据使用效果的不同, 歇后语也有优劣之分。歇后语的优劣可从其反映的生活思想、修辞用语、前后两部分逻辑结构等方面去判断。歇后语的优劣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环境、时代的不同而改变。

关键词:歇后语,优劣,语言

参考文献

[1]李学季.中国歇后语[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2]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3]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4]夏光芬.关于歇后语[J].语文学习, 1978.

与食品有关的歇后语 第4篇

带有数字的歇后语数学歇后语 第5篇

2、一根桩上拴两头牛——互不相让

3、二八自行车——架子不小;好大的架子

4、旱地苦瓜成一只——又苦又寒又孤单

5、三个头头一个兵——不知听谁的

6、二叔公插田——听秧;等殃

7、一个窝里的王八——龟子龟孙

8、二万五千里长征——任重道远

9、二齿钉耙锄地——有两下子

10、二小吃烩饼——不叫焖;不觉闷

11、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

12、三加二减五——等于零

13、干柴湿柴一起烧——着火也不旺

14、二郎爷举斧子——神批;神劈

15、瞎子摸到三岔口——不知所措

16、三脚猎——四处乱跑

17、一根桩上拴俩驴——谁也跑不了

18、三分钱的烧饼——大不了

19、长了三只手——爱偷

20、三伏天的冰块——见不得阳光

21、一步到台口——开门见山

22、年初一吃扁食——没外人

23、三十晚上逼债——年关难过

24、二婶婶嫁人——拿不定主意

25、一顿能吃三升米——度(肚)量大

26、茅坑门口摔一跤——离屎不远;离死不远

27、二月里的羊——上不了坡

28、两个喇叭一齐吹——想(响)到一块了

29、三九天种小麦——不是时候

带有数字的歇后语趣味数学歇后语 第6篇

2、百岁养儿——难得

3、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4、一丈二尺的扁担——摸不著头尾

5、三十夜提空篮——无事忙

6、一脸驴子毛——还想混着吃马料

7、八股文的格式——千篇 一律

8、八哥啄柿子——拣软的欺

9、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10、五百铜钱串一处——半吊子

11、百家姓上少了第二姓——缺钱

12、百家姓不念第一个——开口就是钱

13、十五只小船出海——七颠八倒

14、百万雄狮过大江——势不可当

15、一个坑里的蛤蟆——跟着哇哇

16、百万雄师下江南——兴师动众

17、一锅滚沸的开水——热气腾腾

18、一兵换双士——划得来

19、六月的债——还得快

20、一把麻花一把屎——香香臭臭

21、六月里吃生姜——伏辣(服啦)

22、五人共伞——小人全靠大人遮

23、百货大楼卖西装——一套一套的

24、四大金刚弹琵琶——不谈(弹)也得谈(弹)

25、百里长的公路不用拐弯——太直了

26、三九天吃梅子——寒酸

27、一窝小燕——群咬

28、一个核里两个仁——一样货

29、一个将军一个令——到底听谁的

与教具的歇后语 第7篇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

口传家书——言而无信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白纸黑字——黑白分明

纸上画刀——无关痛痒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与歇后语 第8篇

桃园结义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发了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如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之。”刘备年长,拜为大哥,关羽排为第二,张飞最小。这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满园的桃花争相怒放。刘、关、张兄弟三人在这满园春色中喝了个痛快。此后,三人果然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望梅止渴

曹操带领军队作战,来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因天气炎热,将士们长途跋涉,无水解渴,个个口干舌燥,人人疲惫不堪。曹操十分着急,于是他心生一计,骗他们说,前面有一片很大的梅树林,梅子很多,又酸又甜,到那里可以摘梅子吃解渴。士兵们听了,仿佛看到了密密麻麻的酸梅,也似乎尝到了酸甜的梅子,都流出了口水来。此成语形容用不切实际但能使人产生快感的空想来安慰自己。

空城计

马谡失守街亭后,司马懿亲率大军进逼西城。当时西城只剩下了老弱残兵,根本无力抵抗,大家顿时慌作一团。丞相诸葛亮临危不乱,他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于是传令大开城门,让老弱兵士洒扫街道,自己在城楼上焚香弹琴,显出一副从容自若的样子。司马懿怀疑城中设有埋伏,吓得赶紧退兵而去。此成语泛指为掩饰力量空虚而采取的迷惑敌人的计策。

赔了夫人又折兵

刘备向东吴借了荆州,后来却不想归还。东吴都督周瑜假称把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打算将刘备骗到东吴扣为人质换取荆州。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来到东吴和孙权的妹妹成了婚,并带着夫人逃回荆州。周瑜闻讯急速追赶,却被诸葛亮事先布置的伏兵打得大败。蜀兵齐声羞辱周瑜说:“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占便宜却遭受了双重损失。

锦囊妙计

孙权用周瑜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出荆州。诸葛亮在刘备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锦囊,吩咐说:“内有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刘备和赵云、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徐,依锦囊妙计破了周瑜的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后以“锦囊妙计”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而又暂时保密的好办法。

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吞并江东。东吴君臣惊疑恐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典故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观点,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论并驳倒对方。

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辞别曹操之后,保着甘、麋二夫人,投奔刘备,先后经过五个关隘。因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斩了六员曹将。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走麦城

关羽受刘备之命镇守荆州。吴将吕蒙设计诱关羽取襄阳,趁机夺取南郡,擒获关羽部下及其家人,大大瓦解了关羽軍中的士气。关羽败退到当阳,西走麦城,又被吕蒙重重围困,形势十分危急,但别无他路,只有率领残余人马从麦城突出重围。结果未能成功,关羽父子均被俘虏。“走麦城”比喻作战失败。

初出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三次登诸葛亮门,才使诸葛亮同意出山,帮助打江山。当时曹操派兵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少,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以火攻曹军,使曹军惨败。当时人赞颂诸葛亮,用了如下诗句:“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比喻所参加工作缺乏经验,还很幼稚。

乐不思蜀

魏国灭掉蜀国后把蜀主刘禅安置在魏都洛阳,封为“安乐公”。一次,魏国大将司马昭请他赴宴并让他观赏蜀地歌舞,看他有什么反应。刘禅身边的人以为耻辱,刘禅却嬉笑自若,毫无悲伤的神情。过了几天,司马昭问他:“是不是很想念蜀国?”他不假思索地说:“此间乐,不思蜀。”现在该成语泛指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想回到原有的环境中去。

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歇后语也不少:

1.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2.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孙权嫁妹——赔了夫人又折兵。

4.孙权骗刘备——弄巧成拙。

5.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6.蒋干盗书——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7.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8.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9.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10.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1.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12.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13.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与三国的歇后语 第9篇

关节炎遇上阴雨天——老毛病又犯了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比喻非常凶恶,或大发脾气,有关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歇后语。)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人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关着门踩高中医——只知道自己高

(比喻眼睛里只有自己,看不起别人。)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赴会一一单刀直入

关云长刮骨疗疮——苦无其事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胜战李遣一·一大刀阔斧

关上门捉麻雀——看你往哪儿逃

观音菩萨的五脏——肚子泥

观音菩萨年年年十八——妙龄(庙灵)

观音请假——天知道

观音的朋友——个个是神仙

观音庙烧香去——求人不如求神

观音庙许愿——真心实意

观音庙里没观音——走了神

音乐队演出——各吹各的号

与马蜂的歇后语 第10篇

赤滤膊桶马蜂窝——不惜血本;蛮干

毒蛇的`牙齿马蜂针——最毒;全是毒

毒蛇牙齿马蜂针——毒极了;最毒

寒冬腊月的马蜂窝——空空洞洞;空洞

猴子捅马蜂窝——倒挨一锥

狐狸打马蜂——不懂得死活

马蜂的屁股——碰不得;摸不得

马蜂口丁屁股——痛不可言

马蜂过河——带(歹)毒

马蜂蜇秃子——头痛;没遮没盖

马蜂针,蝎子尾——惹不起

马蜂蜇蝎子——以毒攻毒

马蜂窝,蝎子窝——一窝更比一窝毒

马蜂窝——捅不得

墙头上的马蜂,墙缝里的蝎子——一个比一个毒

手痒去捅马蜂窝——想惹祸

窝里的马蜂——不是好惹的

熊瞎子舔马蜂窝——怕挨蜇别想吃甜头

崖缝里的马蜂——没人敢惹

炸了窝的马蜂——乱哄哄

与象棋的歇后语 第11篇

这件事是楚河汉界——(一清二楚)

军棋比赛——(纸上谈兵)

小卒过河——(一步一步往前拱)

看棋只看车马炮——(不识相)

炮打老帅——(将军)

卒子过河——(没退路了)

下棋丢了帅——( 输定了 )

重炮将——无子垫

马回头——不如驴

一盘象棋下三天——棋逢对手

豆腐板上下象棋——无路可走

北京新生的歇后语 第12篇

随着飞机的出现,以飞机为题的歇后语多了起来,不断地在生活中运用,如:“飞机的尾巴——想得高”“飞机离跑道——没辙了”“飞机上拉口袋——装疯(风)”“飞机上弹琴——高调”“飞机拖火车跑——跑不快,飞不起”等等。又如随着电器的出现,新的歇后语在生活对话中不断出现,如:“老妈按电门——抖起来了”“打着手电拾粪——找死(屎)”“电线杆子上绑鸡毛——好大的胆(掸)子”“电线杆刻手戳(印章)——大材小用”“电线杆上晒衣服——好大的架子”“电线杆上耍把式——闹玄”等等。汽车、轮船的出现也是如此,“汽车放炮——泄气了”“汽车上烧煤气——没油了”“汽车按喇叭——走到哪儿想(响)到哪儿”等等。又如轮船的歇后语:“轮船上安高音喇叭——想(响)得远”“轮船打晃——浪催的”等等。

新生的歇后语是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解放后产生的歇后语反映了新的生活内容与社会风气。而大量旧事物的消亡导致一些老歇后语的消失,如“叫化子拜堂——穷配”“乡下人穿大褂——必有正事”等等。这些对穷人和农民的蔑称“叫化子”“乡下佬”,是对劳动人民的嘲弄,类似庸俗无聊、低级趣味的歇后语都逐渐被淘汰了。一些新生事物的生活情趣成为新歇后语的主要内容。

如“区长的挎包——成(盛)问题”。这句歇后语在解放初期很流行,它反映了干部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记在本上、放在随身携带的挎包中,深入群众,为人民服务的艰苦作风。人们也常用这句歇后语来说明工作不好开展等情况。

“老太太上电车——有座”。上世纪50年代乘车出现新气象,凡是老人乘坐电车,青年们争先恐后地让座蔚然成风。生活中,有些人问剧场或影院是否还有票,则喜欢用这句歇后语来回答:“老太太上电车——有座”。

“张思德烧木炭一心一意”。这句歇后语是用来形容某人专心诚意的工作态度。

“温度计放冰箱里——直线下降”“温度计掉开水里——直线上升”。温度计是解放后才普及的医疗器具,人们以此来说明或形容人们的工作或生活状况。

“资料室搬家——尽输(书)了”“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瓶)”等类似歇后语是用新事物中的谐音来说明有关情况的。如有人问某人的文化程度或思想认识,回答时就说,人家是“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瓶)”!

新生的歇后语,其特点是充分利用群众语言的长处,更富有生活幽默感。比如“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这句歇后语是人们用来形容人才得不到重用,即屈才。过去歇后语有“庞统做知县——大材小用”就不够通俗易懂,必须了解《三国演义》中庞统的事迹才能理解。

有人虽然文化或政治水平高,但是他目中无人、骄傲自满,人们就用“充了氢气的气球——飘得高”这句歇后语来讽刺。

“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左”的思潮不断升温,政治学习列为头等大事。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上纲上线,对别人严格要求,对自己放松,于是出现了“拿手电筒打招呼——老照别人不照自己”等歇后语。有些人动不动就给人家上纲上线、乱扣帽子、抓人家的小辫子,把人家生活中说的某些话给予歪曲,说某人是“维吾尔族的姑娘——辫子多”,有很多反动把柄可抓。

在“文革”运动中,各单位召开批判大会,一些人宣读批判稿时常用一些当时盛行的歇后语来批判别人,“苍蝇的世界观——哪儿臭往哪儿钻”,或者说被批倒的对象是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时刻想着复辟资本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是“冬天的大葱——根焦、叶枯、心不死”,这种歇后语在当时非常盛行。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一切语言都是由行动和劳动产生出来的。”歇后语就是一些生活现象产生的。大量的新生歇后语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群众语言艺术宝库中闪亮的宝珠。

解放后,在党的周围出现了大量的积极分子,带头响应党的号召,不少人还加入了党组织,受到人们的尊重。但其中也有一些人专做表面文章,见人行事,这些人被群众称为“假积极”,人们用歇后语说他们是“下雨泼街,刮风扫地——假积极”,形象地揭穿了假积极分子的伪装面孔。

解放后开展各项群众工作,强调为人民服务、为群众着想,要有群众观点,“群众观点”几乎成为了人们的口头禅。于是,人们的谈话中就出现了“麻子上台——群众观点”的歇后语,还有“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当然,这些以某些生理现象为嘲笑对象的歇后语,有不健康的成分,后来被逐渐淘汰了。但是在当年,使用之广、范围之大,都是颇为可观的。

其实社会上开展各项工作之余,生活中也会随时出现和工作有关的新生歇后语,如厂矿企业在订立各项制度规定时,社会上就出现了“王八的屁股——规(龟)定”这句歇后语。又如在大力提倡搞尖端科学时,出现了“小脚踢足球——尖端”。

歇后语是随着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发展的。众多歇后语都反复证明了这一规律,如“保险柜里安家——图的是安全”,在保险柜没有问世之前是肯定不会出现这句歇后语的。

总之,北京解放前后产生的歇后语,大都是新事物发展的映像,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气息,富有生动、形象、幽默的特点以及时代象征。我们从北京解放前后的歇后语中可以看到新、旧北京的历史和五花八门的生活、人情、掌故,也可以看到北京的发展变化及其时代特点。

在歇后语的海洋中,在新、旧歇后语的发展长河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国民的生存、发展的历史,以及五花八门的多彩世界……

与花生的歇后语 第13篇

卖花生的不用称 —— 论了堆

买花生找不着秤 —— 乱抓

落花生不叫落花生 —— 南豆;难逗

两个钱的花生 —— 有得驳;有得剥

两分钱买了一包花生米 —— 吃不了兜着走

栗子花生一盘端 —— 虽在一起不同根;一个长在树上,一个生在地里

口袋里摸花生 —— 大把地抓

九月里种花生 —— 不合时宜

花生无仁儿 —— 空壳

花生无米米 —— 空子

花生去皮 —— 红仁;红人

花生去了壳 —— 红仁儿;红人儿

花生皮喂牲口 —— 不是好料

花生米砸核桃 —— 仁打仁;人打人

花生米雕菩萨 —— 只有这点本钱;只多大发息

花生里钻进臭虫 —— 不是好仁;不是好人

花生里钻出臭虫来 —— 不是好仁;不是好人

花生壳子 —— 三筒

花生壳大蒜皮 —— 一层管一层

花生跌下水 —— 确实;壳湿

花生的壳,大豆的`皮 —— 一层管一层

花生剥了皮 —— 留下心上人;留下心上仁

花生剥了壳 —— 好赖算个仁儿;好赖算个人儿;红仁儿;红人儿;好赖算个仁;好赖算个人

花生剥掉壳 —— 尽仁;尽人

花生 —— 非炒不可;非吵不可

荷包里摸花生 —— 挨个儿抓

非洲人刨花生 —— 黑人刨沙;黑人怕撒

发了霉的花生 —— 坏仁;坏人

二分钱买包花生米 —— 吃不了兜着走

臭虱钻进花生壳 —— 硬充好仁;硬充好人

臭虫钻进花生壳 —— 假充好人;假充好仁

臭虫钻到花生里 —— 算不得好人;算不得好仁

成熟的花生果 —— 满仁;满人

炒花生煮姜汤 —— 吃香的喝辣的

剥开的花生果 —— 杀身成仁

煮过的花生 —— 熟仁;熟人

油炸花生米 —— 干脆;干干脆脆

一根筷子捡花生米 —— 挑拨

洋灰(冰泥)地上种花生 —— 扎不下根;难生根

盐堆里的花生 —— 闲人(咸仁)

无米子(花生仁)的花生壳 —— 肚里空

土蚕钻进花生壳里 —— 假充好人(仁)

捎马子里摸花生豆 —— 大把地抓

沙土里的花生 —— 一串一串的

三百钱买包花生米 —— 吃不了兜着走

沤烂的花生 —— 不是好人(仁)

卖花生的不用秤 —— 估堆

井底下种花生 —— 根底深

饥了吃花生 —— 生吞活剥

花生米掉锅里 —— 熟人(仁)

花生壳里的臭虫 —— 冒充好人(仁)

花生壳,大蒜皮 —— 一层管一层

花生地里开花 —— 落地生根

发霉的花生 —— 不是好人(仁)

与理发的歇后语 第14篇

●【土地爷理发】――鬼头鬼脑

●【理发匠登金榜】――行行出状元

●【理发店关门】――没头了;不理了

●【秃子跟前,讲理发】――惹人放心

●【学理发碰上大胡子】――难题(剃)

●【理发店收徒弟】――从头来;从头学起

●【理发师教徒弟】――从头来;从头学起

●【理发师上鞋(把鞋帮、鞋底缝在一起)底】――从头包到脚

与水浒的歇后语 第15篇

1.  骑毛驴看《水浒》____走着看热闹

2.  水浒里的时迁____贼星下界

3.  水浒梁山的兄弟____越打越亲热;越打越亲

4.  李逵骂宋江,过后赔不是____负荆请罪

5.  宋江的绰号____及时雨

6.  李逵打宋江____过后赔不是

7.  李逵大闹忠义堂____分不清真假宋江

8.  李逵骂宋江____过后赔不是

9.  宋江的军师____吴用;无用

10.  宋江的眼泪____假仁假义;虚情假义;虚情假意

11.  宋江怒杀阎婆惜____逼出来的;逼的;迫不得已

12.  宋江三打祝家庄____里应外合

13.  宋江下梁山____及时雨来了

14.  梁山泊的吴用____足智多谋

15.  保温瓶的塞子____堵气;赌气;无用;吴用;睹气

16.  晁盖的军师____吴用;误用;无用

17.  梁山泊军师____无用;吴用

18.  梁山泊上的`军师____无用;吴用

19.  梁山泊有吴用____足智多谋

20.  梁山的军师____吴用;无用

21.  梁山的智囊____无用;吴用

22.  梁山军师____吴用;无用

23.  梁山里军师____无用;吴用

24.  梁山上的军师____吴用;无用

25.  粱山军师____吴用;无用

26.  宋江的军师____吴用;无用

27.  公孙胜开口____真人不说假话

28.  关胜战李遣____大刀阔斧

29.  卢俊义上梁山____不请自来

30.  林冲到了野猪林____绝处逢生

31.  林冲看守草料场____英雄无用武之地

32.  林冲误闯白虎堂____上当受骗

33.  林冲上梁山____逼出来的;官**反

34.  林冲棒打洪教头____专找破绽下手;看破绽下手;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35.  林冲看守草料唱—英雄无用武之地

36.  林冲买宝刀____中了诡计;哪知是计

37.  林冲捧打洪教头____看破绽下手

38.  林冲上山____官**反

39.  林冲误人白虎堂____上当受骗;祸从天降

40.  林冲误入白虎堂____祸从天降;有口难辩;上当了;上当受骗

41.  林冲造反____梁山;逼上梁山

42.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____别有用心

43.  武松打店____自家人不识自家人;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44.  武松打虎____一举成名;艺高胆大;气概不凡

45.  武松打兔子____英雄无用武之地

46.  武松看鸭子____英雄无用武之地

47.  武松卖刺猬____人强货扎手

48.  武松绣花____胆大心细

49.  帮武松擒方腊____助一臂之力

50.  打虎英雄____吴淞;武松

51.  见了武松问妻歇—没话找话

52.  景阳冈上的武松____不是你死便是我活

53.  景阳岗武松遇大虫____不是虎死,就是人伤

54.  武松打猫____小意思

55.  武松大闹十字坡____英雄不打不相识

56.  武松斗杀西门庆____扔出去

57.  武松放鸭子____英雄无用武之地

58.  武松赶会____为打不平

59.  武松喝啤酒____不过瘾

60.  武松景阳冈上遇大虫____不是虎死,就是人伤

61.  武松景阳岗上遇大虫____不是虎死,就是人伤

62.  武松买肉____挑肥拣瘦

63.  武松闹十字坡____不打不相识

64.  武松请老大____不怀好意

65.  武松请乡邻____勿是好事体

66.  武松衙门里去自首____好汉做事好汉当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第16篇

与象棋的歇后语 第17篇

两冠军下棋 ———— 棋逢对手

驴粪蛋下棋 ———— 没好子儿

上一篇:少先队工作关键点下一篇:校园绿色网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