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教学设计陈春伟

2024-07-23

众数教学设计陈春伟(精选2篇)

众数教学设计陈春伟 第1篇

<<众数 >>教 学 设 计

双仙小学 陈春伟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122、123 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使学生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以及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的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统计量的作用和特点,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新知识的领悟。

三、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探索新知,整理数据,训练能力。(1)分组讨论,分析处理数据。(2)全班交流汇报。

(3)比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和联系。

3、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4、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5、当堂训练。

四、目标预设、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4、通过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用眼卫生进行渗透。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五、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和一般水平的方法,且学生对于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研究众数,所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应该在让学生体会学习众数的必要性与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并应用他们解决身边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合理的安排活动,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作一份调查,看看我们班有多少同学是11岁,请11岁的同学举手看看。

师挑选出4名同学的年龄纪录在黑板上,并问学生现在黑板上有几个数据?(4个)。问:你们知道老师几岁了吗?

同时也老师的年龄纪录在黑板上,问学生现在在黑板上有多少个数据呢?你能求出他们的平均数吗?谁能说说怎么求?

学生求出后,记录在黑板上,同时问一组数据中有多少个平均数?

然后问老师用这个平均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程度和一般水平你觉得怎么样? 生:不合适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合适,教师再进行总结。

师:说明平均数表示集中程度和一般水平的时候容易受极大数和极小数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极大数和极小数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够用平均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了。那有没有别的统计量也能表示集中程度和一般水平呢?

生:中位数

师追问:那你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如何求中位数?中位数是多少? 生: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后,居中的那个数据就是中位数。

同时明确这里用中位数11表示集中程度或一般水平就相对比较接近。

(二)新知探究

除了平均数和中位数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或一般水平呢? 引出众数板书课题《众数》。

1、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2、自学: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22到123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自学122--123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1)、识记什么叫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3、分析讲解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

我们黑板上的这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11),为什么?(因为11出现的次数最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例1(出示课件5张)分析讲解: 对比强调(出示课件)请看检测题(出示课件4张)小结强调:(出示课件)(板书)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的特征: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选择统计量来表示数据的特征,要根据所给数据的具体情况和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特征来做出恰当的选择。

4、完成123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

5、集体订正(出示课件2张)

6、生活中的数学(出示课件)

7、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出示课件3张)

8、当堂训练(出示课件)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 必做题:练习二十四:

1、2题 选做题:练习二十四:

3、4题

9、板书设计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的特征: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选择统计量来表示数据的特征,要根据所给数据的具体情况和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特征来做出恰当的选择。

众数教学设计陈春伟 第2篇

一、小学生的认知模型基本情况

(一)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与感性经验所联系, 所以这种思维形式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直观性始终是引起儿童注意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才更能被小学生所接受。

(二) 小学儿童记忆的基本特征

国内有研究实验表明:小学儿童的记忆能力和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相差很小。在这个阶段, 虽然抽象逻辑识记能力已经得到初步发展, 但具体形象识记的方法仍然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意识记忆、理解的识记、抽象逻辑识记逐渐开始占居主导地位是在儿童迈入小学学习之后。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儿童掌握从具体的实际材料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从这些实际的材料出发不断发展儿童抽象记忆能力, 从而使小学生的认识水平从简单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二、众数教学模式探析

“众数”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属于陈述性的知识。在实际求众数的过程中, 需要使用到统计、数数一类程序性的知识, 小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早已掌握, 即可以从程序性记忆中提取并运用。为了更为直观地表达出“众数”这一问题认知的全过程, 我们可以用一个实例来加以说明。

某小学决定今年给五年级一班某个月份出生的同学举办一次生日庆祝活动, 不限定某个月份生日人数的多少, 如果你是班干部, 你将选择哪个月份来给同学们过生日?这就是一道求众数的题目, 作为班长一定会希望可以给更多的人过生日, 所以他会计算班里的同学生日在哪个月份的人最多。针对这道题, 有两位同学都做了正确的解答。一位是先把班里每个同学生日的月份先列出来, 然后根据列出的数字找出哪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另一位同学是先画一个表, 列出1月到12月, 依次让班里1到12月份生日的人举手, 把每个月份生日的人数填进表格中, 再看哪一个月的人数最多。

这两种算法的共性在于都有求过生日人数最多的月份这个确定的目标、统计1到12月份每个月过生日的人数、比较每个月过生日的人数多少、确定哪个月份班里过生日的同学最多等几个阶段, 但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又体现着学生个性化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在重视共性部分的同时, 也要兼顾到学生解题的个性化差异,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解题习惯进行解答, 鼓励一个题目多种解法, 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目标, 在这样的题目中, 教师首先要引导同学读清楚题目中蕴含的意思, 准确知道题目中要解决什么问题。

“众数”的认知过程分析是以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为基本框架的。我们一般把求一组数据中的众数问题解决过程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先对题目进行理解解析, 明确题意是求这组数据的“众数”。

2.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做题思路, 拟定方案, 从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3.方案的执行:

(1) 进行数数操作, 在数据中分别数这些数字出现的次数;

(2) 确定出现次数最多的几个数字;

(3) 比较这几个数字的大小, 确定出最大值;

(4) 最大值所对应的数字就是我们要求的众数。

4.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检查, 查看在求众数的过程中每个环节是否有出现错误的地方, 在回顾检查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众数的求法, 从而加强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解决“众数”问题的关键在于运用如“数数”“比较”“对应”等操作找出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

三、结语

“众数”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属于典型性问题, 本文分析了解决众数问题的一般认知过程, 并通过实例进行研究说明。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问题的共性, 通过探究问题的共性来解决问题, 同时也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差异, 支持学生依据自己的解题个性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 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 鼓励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地缘政治演变与中国新安全观下一篇:六年级上册英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