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

2024-08-01

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精选8篇)

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 第1篇

二、产业转移工业园吸引力要素分析。

①产业基础要素。只有那些能为发达地区已丧失优势的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条件的欠发达地区,最有可能承接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 如果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配套不够,转移企业的配套成本提高,就会限制部分产业的转移。 目前粤西北城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承接转移的条件。

②区位要素(也是运输成本要素)。 国内油价高企,运输成本成为企业重点考虑的要素。具有港口、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城市往往更能吸引企业投资建厂。 广东省有 6 个飞机场, 其中,汕头、湛江、梅县各有一个飞机场,对于推动东西两翼及山区产业转移是一个有利条件。广东省高速公路已经很发达,但是铁路、城际轨道交通等还没有覆盖到东西两翼及山区。 因此,便利的运输条件是承接园能否吸引到企业前来投资非常重要的因素。

③供电、供水、供地要素。 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用地日趋紧张,东西两翼及山区承接园内可连片大面积开发的土地对于珠三角企业是一个强有力的吸引。 其次,是用水、用电、用地成本的考量。 珠三角地区平均工业电价是 68.98 分/千瓦时,东西两翼地区平均工业电价是 61.04 分/千瓦时, 北部地区平均电价是 55.94分/千瓦时。 根据《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2007 年),广州市越秀区等执行 600 元/平方米的出让价, 清远市阳山县等地区执行 120 元/平方米的标准,相当于越秀区的 1/5。

④政策要素(也是行政成本要素)。 一方面,企业依然依赖于政策性扶持;另一方面,政府除了出台优惠政策,还没有找到更有效的招商引资手段。 其实,提高行政效率也能够降低企业行政成本。比如,有些入园企业就抱怨当地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不高,导致企业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时间耗费得太多。如果企业的抱怨进一步被传播,行政水平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影响的范围将会更广泛。 由此,以商引商的引资模式将难以发挥作用。

⑤劳动力要素。首先,劳动力供给。东西两翼及山区承接园都存在着招工难的问题,山区外来人口特别少,有技术的人员留不住,这是制约山区企业发展的关键。其次,劳动力素质,素质高的、有技术的劳动力更容易向珠三角发达地区集中。正是基于以上两种情况的存在, 广东省在提出产业转移的同时提出了劳动力转移,即“双转移”模式。再次,劳动力成本。这方面,东西两翼及山区城市占据优势的。 根据 2008 年广东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广州、东莞、中山等在 770 元以上,韶关、河源、阳江等城市仅为 580 元。

综上所说,承接园区在产业氛围、交通区位、行政水平、劳动力等方面与其他园区有比较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转入。

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 第2篇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旅游企业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绩是旅游业发展成果的体现。如图1所示,安徽相对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旅游资源优势较明显。但正如图2所描述的那样,安徽在星级饭店和国际社拥有量方面,离长三角地区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相对于安徽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言,旅游企业综合实力较弱,旅游经营业绩较落后。由于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旅游业业绩构成的一部分,因此旅游企业方面存在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旅游发展状况的差异(表1)。安徽要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发挥自身旅游资源的优势,同时承接发达地区旅游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等。现阶段长三角地区区域内旅游企业呈现出资本、管理、服务不断向安徽输出的趋势,安徽省要在这一大背景下,抓住机会承接这些企业的产业转移,利用消费溢出、市场溢出、资本溢出和品牌溢出主动融入长三角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技术实力,改善旅游业发展薄弱环节。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挑战3.1 区域粘性存在,产业转移受到制约随着旅游业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各地区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就长三角地区而言,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正处于生命周期的上升阶段,如上海正在举全市之力,为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而努力。江、浙、沪地区的旅游企业由于所处环境较为优越,拥有良好的客源及旅游基础设施,相比较安徽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而言,来皖投资成本较大。同时,游客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企业要不断创新,而创新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和高素质人才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综合性旅游企业很难向安徽地区扩散或转移[6]。

3.2 配套企业实力较弱,承接产业转移难度加大目前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为核心,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式的整体转移,而安徽省旅游产业配套能力总体不强,综合性旅游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由此带来的企业负担抵消了来皖投资所获得的景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阻碍了龙头企业的进入,加大了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度。

3.3 市场竞争加剧,中小型旅游企业生存困难一般说来,进行产业转移的旅游企业综合实力较强,产品研发技术、产品质量、旅游服务水平较高,对潜在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大,很容易争夺省内旅游企业在客源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尤其是那些技术较落后、经营效率较低的旅游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那些不能及时进行改革创新的旅游企业将很难生存。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型升级的基本对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7]。如上所述,安徽与长三角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旅游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借力发展安徽旅游业,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是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出路。因此,要贯彻实施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切实落实《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融入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建设,把安徽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经济强省和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在国际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4.1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吸引旅游企业产业转移。

通过图1中对安徽与江苏、浙江、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对比发现,安徽在旅游资源禀赋方面竞争力较强,尤其是与上海市相比,优势地位更加突出。就旅游产品而言,安徽省主要依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等资源富集地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其中黄山、齐云山、牯牛降、九华山、天柱山等风景区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游客云集吸引了大量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的关注,提高了他们参与景区内资源保护、开发、管理的积极性。因此,通过确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以调动长三角地区旅游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产业的转移。

4.2 改善旅游薄弱环节,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到2015年,安徽省计划实现旅游星级饭店650家、旅行社1100家、a级旅游景区500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150家的发展目标,届时安徽省旅游业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为了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旅游设施的服务接待能力,合徐、徽杭、沿江等高速公路相继建设,合宁、合武、铜九等铁路相继开通运营,合肥、黄山机场等扩容升级,交通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同时,高水平旅游产业园区的打造,有助于推动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的整体提升。

4.3 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在各地基础设施和专项旅游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接近的情况下,旅游业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服务的竞争,而服务质量又取决于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和服务技能。因此,安徽省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旅战略,通过校企联合、培训基地建设等手段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要加快旅游高级人才引进,推动安徽省旅游智库建设,指导旅游科学发展。承接产业转移能为安徽省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推动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如对长期举办的技能大赛而言,高级厨师、调酒师、优秀导游的参与,既能加大比赛的挑战性及对观众的吸引力,又能调动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良好氛围的形成。

4.4 注重承接内容,控制承接水平和数量。

一般说来,转移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人力资本素质较高、发展理念较为先进、经营决策较注重长远发展,这对承接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注重集约型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安徽省而言,《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十大主题旅游功能区”建设正是集约型发展理念的体现。因此,承接产业转移要围绕十大主题展开,针对主题举办大型旅游活动,以活动带动项目发展,以项目进一步带动长三角地区著名旅游企业加入,实现旅游业良性循环发展。但是,旅游企业的引进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引进的技术也并非越先进越好。一是产业转移成本随转移数量的增大而以较快速度上升;二是区域产业发展受到资源、市场的限制,产业转移的数量不会无限增大;三是对于技术水平而言,水平过高容易导致技术断层和转移成本快速上升,转移效应得不到发挥。因此,安徽省要根据旅游业自身情况对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进行有力把控,达到转移效应最大化[8]。

参考文献:

郴州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第3篇

一、郴州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必然性

郴州作为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主动接受粤港澳的辐射和带动,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协作,既具有良好的条件,也是郴州市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珠三角在华南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郴州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势在必行

“珠三角”从小范围讲是指广东境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和惠州、肇庆的部分县、区,国土面积4.1万平方公里,人口4100万(含常住流动人口)。珠三角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出口贸易基地、制造业基地、物流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珠三角区域仅占广东省23%的土地面积,积聚了广东省经济总量的80%,国内生产总值、税收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例超过了80%。

从大范围讲,“珠三角”是指包括香港、澳门的大“珠三角”,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0%,出口占60%。在全球城市研究的权威机构——以Peter Taylor和John Beaverstok为首的英国Lough Borough大学的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的全球城市四级分类目录中,香港名列第一级,并居第七位,而北京、上海则被列入第三级。因此,大珠三角意味着可以在其向全球区域转型过程中更有效地利用和承接世界一流的金融及生产服务。《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等重大举措则更有利于港深穗等珠三角地区经济互促互进、互融互通,构筑世界第七大都市经济圈。本文所指的珠三角为包含香港和澳门在内的大珠三角。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区域发展由发达的中心城市带动,实现由点到轴到面的极化过程。珠三角的迅速崛起得益于香港的辐射和带动。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腾飞,整个广东省才有了快速的、跨越式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GDP年均增长近13%,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位。现在,广东省正在策划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推动珠三角在未来10-15年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从而更快、更好地带动广东省的发展。随着珠三角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积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交替进行,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华南经济圈,并且华南经济圈各种经济要素对珠三角的关联度不断增强。

郴州搭界广东,临近珠三角,实践和理论一再证明,依靠自身的内源性力量,难以构筑加快发展的优势,只有借鉴珠三角依托香港、长三角依托上海等做法,主动接受粤港澳的辐射和带动,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和协作的合作与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联大联强,郴州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郴州与珠三角区位毗邻、经济互补性强,为双方加强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郴州是广东通往内地和内地出入沿海的主要通道,是我国沿海地区与中部内陆地区的结合部和过渡地带,是华南经济圈的强辐射前沿阵地。京广铁路复线和106、107两条国道及京珠高速公路贯通南北,南下广州、深圳、珠海和港澳距离400-500公里,均可朝发夕返,是湖南省乃至中西部地区货物出境距离最短、最方便快捷、运输成本最低的地区。按照“大城市圈”的定义,一天内可从容往返并完成洽谈业务的可称工作圈域。独特的区位优势使郴州正处于这样的工作圈域范围。

郴州矿产资源丰富,享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称誉。石墨储量6000多万吨,大理石、花岗石储量30多亿立方米;煤炭储量11亿吨,占全省储量的四分之一。水能蕴藏量达170万千瓦,地热温泉28处。已建立起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郴州是湖南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煤炭工业基地、电力工业基地。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成功创办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誉为湖南旅游的一匹“黑马”。

此外,郴州还具有电价、土地、劳动力价格便宜的优势,但郴州经济基础薄弱,且产业结构低档化,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开发能力较差。

而珠三角经济实力较为强大,产业积聚、辐射带动作用强,玩具、服装、家电、信息、商贸等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汽车、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迅猛。经济外向度高,出口额约占全国的34%,经济外向度达155%,生产销售国际化。资金实力雄厚,市场体系较为健全,市场观念和市场运作能力较强,市场微观基础充满活力。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深、穗正在构筑世界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荟萃,创业人才较多,研发能力较强。

珠三角的原材料短缺,煤、电、水泥、钢材、有色金属等大部分靠外购;土地资源紧张,大部分地方基本无地可购;经济腹地狭窄,对外协作和市场空间有待拓宽。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郴州可为珠三角提供廉价原材料、电力、劳动力和生态旅游市场,珠三角则在资金、技术、人才支持和产业培育上为郴州创造有利条件。郴州与粤港澳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郴州市煤炭、矿产、电力、水泥和农副产品主要销往广东,占GDP20%左右。全市每年有10万个体运输户跑广东,40万人到广东打工经商,年收入30亿元以上。2002年,粤港澳客商到郴州投资总额约12-15亿元,占全市利用外资和内联引资55%左右,主要投向房地产、矿产、水电、旅游、服装、农业产业化、高新技术、教育等产业。郴州与粤港澳的合作已朝着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方向发展。

二、郴州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珠三角”向纵深延伸机遇。

近期粤港合作达成共识,从2003年开始,将原来的双方首长制会议升格为双方行政首脑主持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下设粤港合作联络办公室,设立专题研究小组,就合作的专题进行研究、跟进、落实,抓住机遇,优势互补,加强合作,用10-20年时间,把大珠三角建成全球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泛珠三角”战略的实施,淡化“洲”界的地理界限,加强与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的合作,充分利用“战略纵深”的资源优势和空间优势,向北拓展腹地,把生产环节向内地扩散,实行产业的梯度转移,把产品由外销转为内外销并举,构建巨大的华南经济圈。

2、产业升级引发的产业梯度转移和协作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面临深刻的战略性重组。珠三角经过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为增创新优势,突出重点和降低生产成本,正在加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一些劳动密集型、耗能型、资源型企业就会向内地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向内地寻求协作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珠三角企业每年有上百家向外转移,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3、“粤港澳国际级旅游区”的机遇。

目前粤港澳三地成立了粤港澳旅游协作机构,计划通过珠海航空展、澳门赛车和香港农历新年花车巡游等活动先行带动,再凭借香港迪斯尼乐园、澳门三家博彩经营公司的会展、旅游休闲设施以及广东自然生态风景等资源,将各自的旅游景点和优势连成一线,做大珠三角旅游这块蛋糕,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品牌共享,使“粤港澳国际旅游区”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化旅游区。

(二)面临的挑战

以珠三角为重点的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引起了广东和周边地区的高度重视,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广东省为充分发掘珠三角与广东其他地区的区际联系,加速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在更高层次上互补互惠,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做大做活珠三角和加快全省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供助高速公路及一系列低成本优势等综合效应,实施加快山区开发战略,使广东山区版块成为全省一块新兴的投资热土和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广东各山区县市借全省高速网络加速构建的契机,纷纷搭建起对接港澳、珠三角等沿海地区辐射的新平台。如韶关市已制定了京珠高速公路经济带发展规划,清远市着力创造低成本“洼地效应”,承接珠三角产业大规模转移。与广东相邻的其他省份地市也看准了珠三角的商机,加大力度,抢抓机遇,如赣州与粤港澳的合作无论是在工作思路上,还是在工作力度上都抢先郴州市一步。2002年从粤港澳引进的资金达20多亿元,高出郴州市1倍。

三、郴州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措施

(一)郴州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抢抓机遇,以主动接受粤港澳的辐射和带动、融入华南经济圈的合作与发展为目标,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政府合作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开发郴州优势资源、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和协作为突破口,以优化软硬环境为保障,主动参与珠三角的合作与发展,全面提升郴州市对外开放水平,实现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互享、体制互融、政策互联、信息互通,做大做强产业,提升竞争力,把郴州建设成为五大“基地”和一个“后花园”(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协作基地,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华南能源生产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粤港澳“后花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推动郴州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郴州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措施

1、构筑三大比较优势,增强郴州市的吸引力。

(1)打造粤港澳“后花园”的生态优势。围绕建设生态大市、旅游名市,营造粤港澳“后花园”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大力度,打响粤港澳“后花园”的生态牌。一是加快绿化步伐。抓好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工作,消灭荒山,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左右。突出城镇和庭院园林绿化建设、沿京珠高速和郴资桂及主要交通干线的绿化,提升绿化品位。二是保护环境和资源。加强工业和生活废渣、废水、废气治理,严格控制新上项目的污染。三是提升城镇的品位。城镇建设要做到扩容与提质并重,在高起点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城镇的绿化、美化和亮化,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本色。四是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完善郴州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加强景点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打造沿东江水风光带,集福文化、休闲、购物于一体的中心城区旅游圈,以及莽山、仰天湖、热水温泉等旅游精品。狠抓旅游促销、产品开发和服务水平提高。力争开设直达珠三角的旅游专列和城市快客,争取珠三角的有关单位到郴州建设疗养基地,支持郴州与珠三角建立旅游促销网络,积极开拓珠三角的旅游市场,使郴州旅游成为珠三角国际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大。我们要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按照产业化运作方式,建设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是在广东有市场的淡水渔业、草食动物、无公害蔬菜、茶叶、水果等农产品;发展一批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2)打造“有色金属之乡”和华南能源基地等资源优势。一是努力建设全国性有色金属加工生产基地。郴州市要按照粗冶炼-精冶炼-新材料的加工增值序列,精心筛选和开发项目,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宣传推介,使有色金属加工业形成吸引投资的一大热门产业。加快市有色金属工业园和永兴金银加工工业园建设,构筑强力吸引投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精深加工的平台,引进一大批企业,使之成为全国闻名的特色工业园。尽快组建钨、锡、铋、银等企业集团,整合资源,严格控制开采,坚决制止滥采滥挖,加强有色金属销售市场管理,做到有序竞争,为有色金属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通过突出发展深加工,努力把郴州市建成全国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二是构筑华南能源生产基地。要加快做好能源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配置煤炭资源,加强与广东电力部门和珠三角一些市联系协调,妥善解决向广东供电的有关问题。要在开发超细石墨、高碳石墨、冶炼电极、感光材料、电池负极材料上下功夫,包装一批项目,吸引投资。水泥和农药化肥产业方面,鼓励珠三角企业和个人收购、控股、参股嫁接改造有企业,新建一批大型生产线、形成生产基地。加快优质水资源开发,利用东江水库和莽山水库质优(达到Ⅱ级以上)、储量大(其中东江水库库容82立方米,相当于半个洞湖)的优势,开发管道向广东直供饮用水项目。(3)打造投资经营成本低、办事效率高、社会安定的环境优势。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与广东互融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突出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便捷的交通体系,充分利用好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完善运输、仓储、配载、物流等配套功能,开设专业运输线路,发挥合作的主能道作用。同时,积极推进京广高速铁路厦昆公路郴州段、宜连公路、106国道改造为高等级公路,打造郴州至珠三角各城市“四小时交通经济圈”。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建立宽带高速的信息网络体系,租用通往两地间特别是经济合作市之间的信息通道,相互在对方设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专站,为双方合作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市内要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家务网络体系建设。为建设华南能源生产基地,建立稳定可靠的电网体系,与广东电网融为一体。二是建设优质高效、公平公正的服务环境。按照国际惯例和珠三角接轨的需要,深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营造务实主效的政务环境,由过去以减税让利为主向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综合服务转变。信息服务方面建立现代化网络,及时制定和发布信息。审批服务方面审批事项再削减50%以上。融资服务方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进入门槛,鼓励投资创业。法律服务上,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公正严明执法,维护社会稳定和投资者权益。社会服务方面提倡诚实守信,建立信用郴州;加强典型宣传形成浓厚的鼓励外来投资氛围;发展社会事业和中介组织,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是加快园区建设,营造更富吸引力的小环境。鼓励和支持珠三角企业到郴州市园区投资兴业,郴州市还要新办一些主要吸引为珠三角企业和个人投资的园区,在园区形成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协作的热潮。

2、突出三大重点,着力加快郴州发展。

(1)突出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协作。大力创造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协作的条件。要加强调查研究,搞好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和协作的规划,明确方向。配套制定出台土地、进出口、财税、投融资、房产、劳动力、人员培训等政策,争取设立郴州海关和郴州口岸,建设保税区或仓库,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建设一批标准厂房,清查闲置厂房、学校,以优惠的租金引进企业。各园区加大对珠三角的招商引资力度,同时新设立一批粤港澳投资工业园,使园区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协作方面率先取得突破。通过创造良好条件和加大引进力度,创造郴州主动参与珠三角合作与发展的热点。(2)突出提升郴州优势产业。郴州煤炭、水能、有色金属、石墨、生态旅游、林业、优质水、劳动力等资源十分丰富,但长期以来开发不够,产业结构低次化。郴州市主动参与珠三角合作发展,资源优势既是一大吸引力,也是开发的重点,必须在资源开发上取得长足进展和重大突破。对每项优势资源,由主管部门负责,争取用半年时间制定开发规划,筛选项目,提出发展目标、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使郴州在外形成能源、有色金属、生态旅游的品牌效应。开展资源分类招商,明确有关部门和县(市、区)的任务,确保大型坑口火电站、水电站拍卖,有色金属和石墨精加工,旅游经营权拍卖和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引进一批投资商。积极探索郴州与珠三角对优势资源整体合作开发的模式,构筑郴州为生产基地、珠三角为研发机构和市场的格局,形成华南经济圈的经济大合作、大循环的新景。加强劳务合作,力争郴州市剩余劳动力在珠三角得到较为充分的就业,加快劳务经济发展。(3)突出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对接。一是加快调整所有制结构。力争2-3年内,以多种形式,促进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郴州经济的主体,建立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基础。二是建立健全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商品市场方面,建立为双方互通有无的商品市场,构筑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要素市场培育方面,要在金融体制改革、企业上市、引进广东等外地银行、信用担保体系上下功夫。建立市场信息共享体系,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封锁,构筑高效运转、优化配置的市场体系。三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创造宽松环境。四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当好设计师、导航员和裁判员,做好规划,加强宏观调控,维护经济和社会的正常秩序、提供公共服务。强化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切实解决“缺位”与“越位”的问题。五是深化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2006-2010年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Z].

[2]、张孝锋,蒋寒迪.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华龄出版社,2006.

[3]、曹修松.入世与郴州发展新方略[M].新华出版社,2002.

[4]、原小能.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4).

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 第4篇

一、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珠三角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政策,承接了大量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入,其中发达地区又以香港、台湾等地为主。经过20年多年的高速发展, 珠三角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3 年,“泛珠三角地区(9+2)经济合作”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逐渐成为区域内经济合作的热点。随着近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等外部条件的变化,珠三角许多产业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转移。

在这样的背景下,几年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呈现明显的由近渐远的蔓延趋势。如,深圳市龙岗、宝安和东莞市等地的企业前几年主要向邻近的省内惠州、河源以及江西赣州、湖南郴州等地进行产业转移, 而近年已延伸到向较远的粤北粤西和广西、湖南、江西更远的地区转移产业。广州广弘、广州药业等企业近年纷纷到广西收购企业和设立新厂,涉及食品饮料、电子机械、化工医药、房地产等十多个领域。2007年,广西省贺州市签订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的合同投资总额120.54亿元,占其当年投资总额的64.92%。以承接珠三角加工贸易转移为主的江西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已累计吸引300多家珠三角企业入驻。

从产业转移的内容来看,珠三角转出的主要是一些低盈利、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其中,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产业以被转移到广东省内临近珠三角的区域为多,例如,港资的永勤实业公司在深圳的工厂已有35 年历史了,由于老工厂产能无法满足订单,公司在河源开设了新厂房;而资源密集型产业则主要被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省区。如,广东梅雁集团在广西柳江流域投资30亿元建三座水电站,东莞东糖集团在广西投资20亿元布局30万吨浆纸项目等。

二、珠三角产业结构现状

珠三角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逐步建立和发展轻工业,三次产业比重逐渐从“一二三”结构演变成“二三一”结构。 2002年,珠三角人均GDP达到3131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为4.1:47.2:48.7,首次出现人均GDP2100美元以上,三次产业比重为“三二一”的结构,接近发达经济初级阶段。但这种“三二一”产业结构只维持了2年,即2001至2002年。2003年起,珠三角人均GDP上升到发达经济阶段,但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升反降,背离了工业化阶段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的分析,长期以来,珠三角产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多为低投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日渐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挑战。推进第二、三产业优化升级,向发达經济阶段稳步迈进,是近年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截至2007年,香港、澳门地区在广东投资项目10.67万宗,合同外资金额共2130.03亿美元。其中,珠三角吸收港澳投资占总量70%以上。港澳在珠三角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制造业共吸收港澳投资857.27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68.58%;服务业共吸收港澳投资372.26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29.78%。以上数据表明,港澳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为珠三角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资金等方面的支撑。“泛珠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则可助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三、产业转移过程中珠三角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

一是有规划、有选择地进行产业转出。珠三角曾依赖“三来一补”贸易成为闻名的“世界工厂”,今天,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上, 将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外迁是产业升级的第一步。随着珠三角劳动力成本、运营成本的持续升高,一些传统行业的小企业撑不下去就倒闭了, 另外一些则选择外迁。2007年,东莞的“三来一补”企业注销了440家,累计登记在册的数目较2006年减少9.61%。部分企业不再接订单,打算做完手头的生意就走,搬到内陆省份,或柬埔寨、越南等地。

二是有规划地引进国际、国内大企业。在珠三角地区的内部产业分布上,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珠江东岸,传统产业则聚集在珠江西岸。广东省社科院著名区域经济学家丁力教授认为,从区域产业布局的角度看,产业转移后如果没有更高层次的经济形式来补充,很可能使珠三角产业出现空洞现象。避免产业空洞现象的产生,除了有计划有规划地转出产业,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产业。抓住国际上发达地区向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为珠三角设计经济发展的新核心。

三是营造亲商的政策环境。据民进广东省委在对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调研时发现,“ 粤府22 文”实施过程中碰到供电难、征地难、人员招聘难和运输困难四大难题, 严重制约了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如,2006年6月,广东某外向型工业企业前往广西贺州考察,终因路况不好,集装箱运输不便而暂停投资计划。珠三角企业要实现生产制造环节的产业转移, 要解决一些矛盾。首当其冲就是成本增加。“货物从东莞到香港、深圳出口有多快, 而从江西、湖南到香港出口又要多久?成本要增加多少?目前广东部分企业的状况是, 连韶关都不愿意去, 更不用说到中西部了。”

四是建立珠三角政府间的区域协调机制。政府间的区域协调机制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率和效益。这种协调应尊重各方权益,在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提高交通设施的整体效率,包括建设网络化的高速公路和快捷的城际轨道交通,完善有分工有秩序有协作的内河、近海运输体系和港口体系,打造好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提高信息网络的整体效率,包括建立技术标准统一的宽带网络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系统;提高市场运作的整体效率,包括建立一体化的企业和个人诚信系统;提高环境治理工程的整体效率,包括采取统一行动,统一标准等等。

长三角产业转移活动方案 第5篇

为促进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集群,构建市场需要的新优势,推进陕西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名称:

陕西・长三角产业转移项目对接活动(2009.10-2010.3)

二、主办、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陕西省商务厅 承办单位:陕西省商务厅

中国产业转移投资促进会

三、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陕西・长三角产业转移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2010年3月5日上午9:00-12:00 由省商务厅领导主持 会议议程:

1、陕西・长三角产业转移项目对接活动前期准备情况介绍及项目发布-中国产业转移投资促进会秘书长梅良华;

2、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榆林市重点项目推介(每市3-5个项目);

3、陕西省产业投资环境分析-汉能投资董事长陈宏发言;

4、我投资陕西看重的是什么-澳大利亚JBP投资集团总裁汤姆〃马修斯发言;

5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讲话;

6、举行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7、企业洽谈。

12:00-13:30陕西省政府招待午宴

14:00-18:00长三角企业乘车赴渭南市参观考察对接 18:00-20:00渭南市政府招待晚宴

3月6日上午9:00-11:00渭南市重点项目推介会

由渭南市招商局长刘筱萍主持

1、渭南市市长徐新荣致辞;

2、渭南市副市长推介重点项目;

3、长三角企业代表发言(3人)

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 第6篇

四个等待28年的“孩子”,终于迎来了一份“厚礼”。

4月14日,《国务院关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的批复》(下称《批复》)正式公布,这标志着,山西省运城市、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临汾市这四座位于晋陕豫边缘区域的城市,自1986年开始的自发“抱团取暖”,最终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

《批复》称,期望上述区域以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协调区际利益关系为重点,以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抓手,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欠发达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

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

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黄河金三角区域,包括山西省运城市、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临汾市,规划面积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700万。

虽然该区域“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集散和通道能力”,但由于四个城市与本省的经济中心——西安、郑州、太原均距离较远,使得这一地区成为“欠发达地区”。

也因此,虽然晋陕豫三省分别申请了关天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山西综改区等国家级经济区,但四市所在的黄河金三角地区,却在上述任何一个经济区中,均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难以享受到相关产业政策的优惠支持。

其实,早在1986年,四市便意识到单打独斗已难以适应区域竞争的新态势,开始“抱团取暖”,筹划建立了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但行政区划的隔阂,让四市在执行政策时均感掣肘。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陆世生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由于四市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直接导致四市相同产业在不平等的市场条件下竞争,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资源承载能力下降。

2012年5月,经上述四市多次申请,国家发改委批准在该地区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但相互制约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2013年3月,三门峡市市长赵海燕便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抱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的合作推进,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针对性的区域政策,运城市、临汾市、渭南市和三门峡市只能享受到各自所在省份、所在经济区的扶持政策,彼此间的政策不能共享,黄河金三角在合作中就遇到了一些政策障碍;二是,缺乏国家层面的重大项目统一协调机制。

新机遇

对于上述“顽疾”,《批复》给出了针对性的意见。《批复》称,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合力解决区域合作中的重大问题,探索实施推动一体化发展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措施。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发现,早在2011年9月,国务院就在当时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对河南省的“辐射周边”做出了“完善与周边省份区域合作机制,支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鼓励焦作、济源、安阳、濮阳与晋冀鲁地区加强区域合作”的架构设计。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向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将与此前获批的关天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山西综改区等国家级经济区,在政策优惠上享有同等待遇。四个经济区的协同效应,将共同推动中西部区域的协同发展。宋向清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是继中原经济区后,河南省获得的第二个国家批准的跨区域经济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依托黄河建立的经济区。它的设立,将可以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可以获得更多的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项目、资金和技术,可以优化三门峡乃至河南的产业结构,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陆世生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地处晋陕豫接合处,可以综合利用“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大国家级经济区提供的各方面的政策优势,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先行先试。

从被“边缘化”到区域中心,三门峡的定位也在悄然变化。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便在当地的一次会议上表示,根据实际情况,三门峡已经确立了三大战略定位,一是要做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支撑,二是要做区域协作的示范城市,三是要把三门峡建设成为黄河金三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广西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第7篇

摘要:文章从产业转移现象、规律、模式和趋势等方面论述了对产业转移规律性的认识,分析了我国产业转移的成功经验,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成效、做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最后从规划、载体和平台建设、政策、园区建设、机制等角度,提出了推进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建议。关键词:广西;产业转移;产业规划;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5-0043-07

产业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产业顺应竞争优势的变化,通过企业把部分或者全部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使产业表现为在空间上移动的经济现象。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扩大的背景下,研究和做好产业转移工作意义重大。目前,广西正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全力推进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尤其是东部产业转移,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进一步做强做大产业,壮大经济总量,推动广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但如何使承接产业转移与广西整个自治区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工作相结合、相促进,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笔者近期在区内外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形成如下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产业转移的规律性认识

(一)产业转移是一种全球共生的经济现象

世界性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产业发展内在的必然规律。随着各国贸易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使大多数国家都逐渐融入到同一个世界市场中,使得经济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适合其增值的空间,这就为多种类、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产业转移是一种全球共生的经济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环境污染等等。而产业转移会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区域地理环境、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等方面产生影响。

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渐次推进。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大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推动了我国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

(二)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梯度推进是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是产业级差、生产要素流动与产业竞争、产业利益差、成本压力和市场拉力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即首先以具备一定工业发展基础的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然后再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类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产业转移的完成一般都是从加工装配开始,经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最终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实现产业整体转移。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了标准化产业阶段的技术。随着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熟的中间型、非核心复杂技术工序和零部件生产。产业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产业转移被赋予更多的技术内涵。

(三)产业转移的一般模式

产业转移的模式,可分为成本降低型、资源利用型、市场开拓型、集群吸引型、策略投资型

等五种模式。从具体承接方式上看,又可分为新建企业、合资合作、入股或购并等三种方式。

(四)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一是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二是服务业投资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三是项目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四是国际产业转移出现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五是投资方式多样化,证券投资和跨国并购方式日益成为主要方式。

(五)我国部分省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成功经验

江苏、广东是我国的发达省份,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这两个省产业转移工作的显著特征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规模大,效果好,外向型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大;内部产业调整及时果断,注重引导优势产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江苏、广东的经验启示在于:1.要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产业转移工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2.要把改善交通条件,搭建园区平台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性工作来抓;3.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互利共赢”原则是推进省内产业转移,实现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

江西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也是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大力推进园区建设;二是加快交通建设;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四是健全物流和通关体系;五是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

二、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要成效和做法

(一)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已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是全区上下呈现重视承接产业转移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一直把对外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2003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顺应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趋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广西面临多区域合作和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等重大机遇,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促进广西产业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实现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在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7年全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召开后,自治区成立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加强与各地各部门的沟通衔接,及时协调解决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各市先后成立了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部署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各级财政加大了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努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使广西逐步成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二是承接了一批境外和东部转移的产业。广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引进境外资本。2003年-2007年,广西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62亿美元。广西引进的境外资本主要来源于香港,为8.23亿美元,占同期广西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总额36.38%;英属维尔京群岛5.47亿美元,占24.2%;东盟2.64亿美元,占11.66%。从总体上看,广西承接境外产业转移资金量还不大。

近年来,广西承接产业转移仍以国内产业为主,从投资时间结构看,承接产业转移投资规模急剧扩大,2003年-2007年,广西实际引进区外单项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2462.47亿元,年均增长66.3%,大大超过同期引进外资的增长速度;从投资来源结构看,主要来源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又主要来源于广东、北京、浙江、福建(见表1)。

从投资的空间结构看,产业转移地区集聚程度明显,2005年-2008年上半年,南宁、柳州、桂林等中心城市和资源较多的百色、河池市、与广东毗邻的桂东四市,是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见表2);

从投资行业结构看,投向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比重最高,2006年-2008年上半年,区外实际到位资金投向这两个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2.98%、28.04%(见表3)。

三是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逐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百企入桂”和“央企入桂”,引进国内一些知名龙头企业,对推动广西相关产业升级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承接产业转移项

目中,由早期的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为主,发展到目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并存的格局;产业领域也不断拓宽到电子信息、机械、汽车、物流等产业。在引进产业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当地思想观念更新。

(二)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一是制定了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在历年出台招商引资政策的基础上,200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形势,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桂发

[2007]18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

[2007]137号)。各市根据自治区的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也相继出台了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增强了对东部产业的吸引力。

二是重视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建设。在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视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开发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2005年开始,自治区财政设立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其中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投入1.4亿元、2.3亿元和3.5亿元,主要投向自治区重点支持的37个工业园区,使之成为广西对外开放合作的窗口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2004年-2007年,这37个工业园区共引进工业项目1308个,合同投资额1255亿元;工业企业总数由1500多家增加到2300多家。37个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39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400亿元,年均增长33%;工业增加值由110亿元增加到420亿元,年均增长39%,税收收入由26亿元增加到75亿元,年均增长为30%;产值、增加值、税收增幅分别快于全区13个、20.9个和6.4个百分点。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3年以来,广西主动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西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的全方位合作。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多次率队到上述地区招商。同时,各地也在努力创新招商方式,除了不断改进节会招商形式外,还采取委托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挂职招商、网上招商等方式招商。各种不同招商方式相结合,使得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是东部地区鼓励本省产业优先在本省内部转移。东部地区一些省份的内部仍存在欠发达地区。为了使这些地区也得到协调发展,这些省份均通过土地、财税、资金、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扶持,鼓励发达地区企业在本省内部进行转移。如广东省、江苏省均出台了相关政策。

二是中西部各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与广西形成竞争。江西、湖南、安徽和云南等省都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各省都在竞相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创新招商方式,形成一股抢客商、争项目的态势,与广西形成了竞争,不少省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取得的成效也比广西突出。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安徽省利用省外资金分别达1265.5亿元、1557.2亿元,比广西同期利用区外资金分别多193.11亿元、906.95亿元。

三是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也是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强有力的竞争者。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发展水平比广西略低一些,劳动力工资水平也比广西低,但这些国家也效仿中国吸引外资的政策,纷纷出台更为优惠的政策措施,不仅吸引不少国外资本,也吸引了我国东部地区不少企业“走出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指出,不少国外企业开始向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地设厂布点。一旦中国商务成本继续抬升,这些企业就会把订单转向东南亚一带的分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园区设施建设滞后,仍然是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二是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企业外购配件的物流成本在生产经营成本中占了很大比重,从某种程度上抵消了转移过来后在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低的优势。三是项目用地制约的问题日益突出。表现在指标少、审批慢和价格高。四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五是人才和劳动力供

应不足。六是少数市县引进一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七是发展软环境特别是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推进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

根据专家分析,本轮东部产业转移最佳机遇期是5年,机遇稍纵即逝。因此,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广西务必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营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一)编制承接产业转移相关规划

一是进一步明确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定位。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实现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将广西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发展新一极”战略目标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也是实现广西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的重要措施。广西临近全国综合实力最强之一的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要充分利用毗邻粤港澳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制定规划中应明确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战略定位是:将广西建设成为承接大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成为把广西建成中国沿海发展新一极的另一重要支撑。

二是制定2009年-2012年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自治区经委应会同自治区发改委、商务厅、国土资源厅、科技厅、建设厅、环保局和招商局等部门,抓紧开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在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组织力量编制2009年-2012年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提出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工作目标和措施,对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在此基础上,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方案,并由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发布,增强工作方案的权威性。

三是编制江海联动发展规划,完善各类产业园区的特色产业规划。规划是方向,是目标。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划要在十一五规划的框架内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当务之急,就是抓紧制订江海联动发展规划,同时借鉴国家发改委为各省、区、市编制优先发展产业的做法,建议自治区统筹协调各市、县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的编制,突出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发展;围绕延伸产业链,推动上下产业配套发展,形成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做强做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严格遵守国家的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决不能将国家政策严禁的产业引进来。对于有一定污染但是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产业,可以集中引进到环境容量较大的区域,进行严格管理、集中治理,促进全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序进行。

四是建议自治区政府推动驻桂中直机构编制发展规划,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转移。自治区政府应积极推动海关、检验检疫等中直部门,编制相关发展规划,在各市增设机构;在一些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县,设立分支机构,改变广西海关、检验检疫机构相对较少的局面,实现企业就近报关报检,降低成本。尽快启动北海出口加工区二期建设,争取海关支持在南宁、防城港、凭祥建立保税物流区。

(二)强化园区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创新园区管理模式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议从2009年开始,自治区财政设立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应从原来的每年5亿元提高到15亿元。财政扶持资金不搞平均分配,以竞争方式择优支持产业园区建设。

二是创新产业园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1)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推广投融资公司模式。各园区应设立投融资公司,政府将投入园区的建设扶持资金作为投融资公司资本金,将园区的国有土地等国有资产授权投融资公司经营,增强园区的融资能力,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改革园区管理模式。采用“一区多园”、“多区合一”等模式,避免园区之间在招商方面的恶性竞争,减少投资者在开办新企业时在搜寻信息方面的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三是更加重视产业园区中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广西要抓住国家推动加工贸易产业由东部向

中西部转移的机遇,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建议设立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财政专项资金和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出台促进广西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关政策

一是督促检查“桂发[2007]18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督查组到各市督促检查桂发[2007]18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推动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年内应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意见。针对承接产业转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桂发[2007]18号文件进行补充完善。

二是请求国务院将“西部大开发”有关优惠政策的执行期延长到2020年。建议自治区政府尽早向国务院提出将“西部大开发”有关优惠政策执行期延长到2020年,以维护政策的连续性,使广西以及西部各省区在这一政策框架下,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

三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千方百计保障用地。在全区范围内对广西现有建设用地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充分利用城乡闲置土地、厂房,实行土地置换,盘活土地存量,多方挖掘供地潜力。同时,要重视和认真做好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四是要加大对承接转移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凡转移落户企业在原属地的资信评级结果和信用记录,区内各商业银行应予以参照和认可,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给予相应的信贷支持。要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各市应尽早设立1家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担保机构。

五是采取有力措施,满足承接转移企业的劳动用工。要发挥行政招工的作用,鼓励回乡创业、就业。实施“阳光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四)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建设

一是加大对桂东四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自治区党委、政府已经提出桂东四市要“率先建成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但由于长期以来对该地区的投入不足,导致该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该区域承接东部产业的转移。目前,要在短期内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除桂东四市要进一步加强协作,完善基地规划建设和产业布局外,自治区应加大对桂东四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是在桂东四市建立承接优势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议自治区政府明确桂东四市各选择一两个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园区作为优势产业示范园区,在区内实行特殊政策,在产业布局、土地供应、环境保护、金融支持、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创新性试验,支持优势产业发展。在产业准入方面,可考虑适当降低准入条件;在审批程序上,实行简化程序;在节能减排上,不控制总量,而控制单位排污指标;在供地方式上,鼓励农民用经过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努力降低产业转移园内企业用地、用电、用工等生产成本;切实减轻转移企业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负担,除国家规定统一征收的税费外,推行“零收费区”的做法,不再对入园企业征收任何地方性收费。

三是加快规划和建设柳州经梧州到广州的高速交通网。柳州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应在广西工业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还可为广西其它地方承接产业转移提供配套。但是,由于柳州目前与广东没有直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与桂东四市的交通大多也绕道对接,大大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改善柳州与桂东、广东的交通状况,是在桂东四市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条件。

(五)加强与转出地政府的互动,构建新型区域合作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与产业转出地政府的工作协调机制。除了自治区和市级政府与各个产业转出地政府建立联系机制以外,建议广西的发展改革、经济、商务、招商等部门,积极主动与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各省市相关部门建立起对口联系的工作管道和工作协调机制,更好地推进广西承接这些地区的产业转移。

二是借鉴外地“飞地经济”的经验,与产业转出地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各市可以选择若干个园区,吸引和鼓励港、澳特区政府、东部地区各级政府,以及各类投资主体来桂合作兴办产业转移园区,建立“飞地经济”。合作建设和管理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1)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模式,可考

虑与泛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发达城市共建产业园区。(2)企业、行业协会共建产业园区模式。鼓励广西的大企业与港、澳、台资和东部地区大企业、大财团和行业协会合作开发,探索企业办园区、行业办园区的路子。(3)“托管”共建模式。以独资或合资形式对工业园区进行专业化管理,由管理公司负责园区的产业招商和物业管理。各级政府对合作产业转移园区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园区产生的税收地方分成部分,由合作双方按商定比例分成。由自治区政府和所在地政府共同对合作产业转移园区实行定额补助。地方政府帮助协调和解决园区企业发展的具体问题。

三是积极推进国际国内多区域合作。要通过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推进出省出边大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广西参与“一轴两翼”国际多区域合作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国际区域合作。继续深化拓展与国内多区域的合作,积极推进与泛珠三角、港澳台、长三角、环渤海、西南等地区的经济合作。

四是鼓励组建民间商会,发挥商会的积极功能。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鼓励民间商会依法成立,汇集参加商会各企业力量,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使其成为政府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企业发展的帮手,在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发挥积极作用。建议各市出台优惠政策,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商会区,吸引外地商会进入广西。

(六)进一步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领导

一是进一步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领导体制。要充分发挥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职能作用,加强对产业转移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统筹协调指导全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将承接产业转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推进对外开放合作的重点,纳入全局工作进行部署。各市、县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建立完善相应机制,明确责任,抓紧组织编制产业转移规划和工作方案,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意见。

二是继续推进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增强对外开放中的服务意识,构筑服务高地,完善规范行政服务中心,真正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幢楼办事、一站式服务、一个中心投诉”,营造快捷高效的服务环境。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实行简政放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要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对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文件设定的行政审批项目,按照“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精简下放审批事项”的要求,进行调整。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对于法律、法规规定由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审批、实际操作中主要由市、县实施的项目,要一律下放给市、县审批。要加强对已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工作和后续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湖南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第8篇

关键词:湖南,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伴随着资源枯竭、市场饱和、劳动力、土地成本提高等问题的出现, 珠三角地区一些产业为了提高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 缓解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 顺应发展的趋势积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湖南具有“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的区位优势, 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 又面临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许多历史性重大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有利于促进产业聚集, 增强经济总量, 提升经济质量,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湖南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珠三角地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近年来,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 珠三角地区生产要素价格急剧上升, 如随着土地数量不断减少而导致的土地价格攀升, 人口流人的减少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等, 致使该地区某些产业竞争能力减弱, 一些产业甚至走向衰亡, 使珠三角地区承载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地缘与业缘的关系, 珠三角地区为缩短产业链条以腾出空间发展新兴产业, 将产业链“落后”环节转移的首选地方自然是中西部地区。湖南以自身优势吸收珠三角产业先进的管理和技术, 集中财力、物力与人力开拓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 提高自身产品质量与等级。从而提升整个地区加工工业在高档产品生产方面的市场竞争力。同时, 湖南作为后发展地区, 经济基础相对落后, 生产要素中最为缺乏的是资本, 对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有效承接, 有利于充分发挥湖南的区位优势, 引进珠三角富裕资金, 加快自身建设发展, 有利于更多地获取区域分工利益。

2、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湖南生产力之所以落后, 一定程度是因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如第一产业比例过大, 第三产业比例过小, 即使工业内部, 也存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失衡状态。珠三角产业的转移为湖南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契机。就目前情况而言, 我省应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融入泛珠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 引进产业上下游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重大项目, 对于发挥湖南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 发展与湖南优势资源互相支撑、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高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湖南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 如引进在有色金属深加工行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企业, 推进有色金属的精、深加工, 研发相关的上下游产品, 就可以大大提升有色金属加工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3、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含量

虽然就产业结构而言, 现阶段湖南正向工业化后期推进。但就工业体系而言, 湖南还停留在较低的发展层次, 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比重偏大, 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 传统产业和低附加值产业比重偏大, 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比重偏小, 科技水平明显偏低, 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弱。如加工工业中, 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机械工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电子通信制造业、电器设备制造业和仪表仪器等行业产值比重仅为17.2%, 比全国水平低16.4个百分点。湖南要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充分发挥传统比较优势, 振兴地区经济,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增大其知识含量。湖南承接珠三角地区转移产业中, 相当一部分具有较大的科技含量, 如果与现有传统产业能够有效协调, 将能提升湖南整体产业的科技水平。同时, 国家产业转移政策的大力扶持, 如投资的增加、人力资本的充实等, 使湖南更有利于承接先进科技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技术差导致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4、有利于扩大就业机会

湖南作为一个有650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省, 城镇化程度不高, 工业欠发达, 农村人口仍然占全省人口总数近75%, 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而全省城镇及其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仍十分有限, 城乡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况在一段相当长时期内难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湖南在劳动力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 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不仅能拓宽就业渠道, 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避开湖南劳动力素质不高、研发能力不强和企业资金等要素稀缺的劣势, 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 湖南正在实行“富民强省”战略, “富民强省”可以通过政府大力发展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而逐渐得以实现, 根据湖南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借助于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发展实现“富民”战略应该是一条比较现实的路径, 通过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收入水平, 实现“富民”战略, 也就是为湖南经济的起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湖南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与障碍因素分析

1、优势条件

(1) 区位优势。湖南地处我国南方的中枢位置, 北有重工业发达的大武汉城市圈, 南有外向性突出的华南经济圈, 东有加工制造业发达的华东经济区, 西有自然资源异常丰富的大西南。被誉为“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 在泛珠三角区域中有着特殊的区位交通优势。湖南境内有京广、湘黔、浙赣、湘桂、枝柳、石长等6条铁路干线以及在建的洛湛铁路、渝怀铁路湖南段, 有京珠高速和上瑞高速两大干线高速公路, 有河运集装箱最大的湘江霞凝港码头, 有国际、国内机场各2个, 有长江“黄金水道”连接成渝经济带、三峡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 比较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为湖南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谓承东启西, 联南接北, 经济区位优势非常突出。

(2) 资源优势。湖南全省有耕地391.26万公顷。有林地957.95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为52.8%。林木蓄积量3.06亿立方米。有淡水面积135.38万公顷。天然水资源总量1640.4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达1532.45万千瓦, 为南方各省之冠。矿产资源种类甚多。世界已发现的160多种矿藏中, 湖南有140多种。其中钨、锑储量居全国之首。铋、锌、铅、锡及莹石、重晶石、海泡石、石墨等储量也在全国前列。故有“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之乡”美称。湖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目前, 全省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 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个国家4A级旅游区, 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6个国家森林公园, 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3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钢铁、冶金、化工材料等传统工业基础比较好, 通过区域经济合作, 可实现优势互补。正是由于湖南同珠三角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长期以来, 在农产品供应、人才和劳务输出、休闲旅游等方面为粤港澳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也促进了全面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加快与国际经济的融合, 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

2、障碍因素

(1) 产业基础较弱、协作配套能力差。

当前, 珠三角产业向中西部区域转移着重点不仅仅考虑资源与成本, 而是向产业链整合方向转移。这是因为基于产业链整合承接产业转移, 为迁入企业与原有经济单位紧密协作带来更多的交易成本的节约, 而这种节约超越了因资本、知识、信息等流动带来的产业转移的阻力。总体而言, 湖南经济基础较弱, 产业链环欠完整, 其产业配套能力明显偏弱。任何产业都不能脱离其他产业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相对珠三角而言, 只有那些能为其转移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条件的区域, 才能承接。湖南的产业配套条件不够, 会限制部分产业的转移。据有关调查, 湖南部分地区因本地配套率较低, 导致许多东部转移产业在当地找不到很好的配套, 不能获取必须的原材料与服务而转移它地。

(2) 市场机制不完善与交易成本高。

湖南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是不争的事实, 致使生产要素流动不畅通, 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不高。原因主要在于地处中部地区的湖南还保留了许多计划经济的痕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欠完善, 在企业行为方式、政府管理方式和人们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仍存在比较大的体制差异, 与形成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要求还不适应。加上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机构设置重叠、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官僚主义严重等, 导致企业经济运行缺乏自由, 运行低效, 珠三角转移企业很难适应;思想观念传统, 民众对外来投资者极端挑剔, 排外情绪严重。

3、框架内各方利益协调不畅。

一方面, 在我国, 考核地方领导干部政绩的指标主要有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就业率等, 这些经济指标直接决定领导干部的升迁速度。因此, 部分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为顺利地完成经济发展目标, 不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差异、劳动力成本与土地价格的上升, 拼命为本地争资源、争项目, 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区内资源外流。为了保持正常就业率及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转, 政府决不会让部分竞争优势开始下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另一方面, 泛珠三角八省区经济水平都明显落后于粤港澳, 虽在达成《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情况下, 仍然存在各地方政府利益主体的目标不一致, 存在利益差异的现实。主要表现在对资金、人才、技术需求的无序竞争十分激烈;长期的行政分割制度一时难以转变;产业同构化导致竞争激烈, 合作难以开展;区域内企业间存在不公平竞争现象, 存在行政干预问题;基础设施不匹配, 尤其是交通设施。

三、湖南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对策建议

1、优化承接环境, 为珠三角产业转移提供基础条件

良好的环境是一种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要努力打造精品投资环境, 以效率优先促进承接产业转移。降低产业转移成本, 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让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创造条件, 加快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破解交通制约, 发展现代物流, 改善通关条件, 逐步改善转移硬环境。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务环境和法制环境, 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持续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加强诚信政府、诚信社会建设, 规范部门管理、简化办事程序、转变工作作风, 逐步改善区域产业转移的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2、找准承接点, 从地区优势产业考虑产业转移

湖南在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时间内, 依托政府政策及资源优势, 国有经济蓬勃发展, 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 特别是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在全国占到一定比重, 正是这些产业带动着整个湖南经济的发展。因此, 湖南在承接转三角转移产业时, 要考虑到原有产业结构, 注重于本身优势产业的培育。首先, 充分考虑湖南现有的产业布局, 承接时不能来者不拒, 形成多头转移, 导致产业趋同竞争, 而应该使之与原有产业协调统一。其次, 考虑湖南现有优势产业状况, 接受转移的产业应有利于加大其原有优势产业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 也可以接受一些与原有产业关联度比较强的产业, 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协同。同时, 湖南在优化产业结构时, 还要考虑当地的就业状况。

3、突出重点园区, 构建承接平台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优化配置资源, 集约利用土地。要打造工业园区载体, 明确园区产业定位, 完善园区承载功能, 创新园区建管机制, 使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龙头。目前湖南现有99个工业园区中, 有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株洲高新区等3个国家级开发区, 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郴州出口加工区、1个国家生物医药生产基地———浏阳生物医药园和1个保税物流中心———长沙金霞海关保税物流中心。这些园区已经成为产业配套、集聚发展、环境优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高地。着力发挥园区特别是国家级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作用, 将园区打造成高新技术的密集区和主导产业的集聚区。

4、加强政策研究,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政府应明确牵头部门, 抽调专门人员和邀请专家参与, 认真研究珠三角的产业发展现状, 掌握其创新、发展、成熟、转移规律, 制定对接珠三角的总体规划, 出台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吸引企业进行产业区域转移的优惠政策。把珠三角地区列为招商引资重点, 既着眼与国际国内产业对接, 又考虑寻找优势互补、转化和提升本地区的传统的产业、企业;既考虑同周边经济区域的分工协作, 又着眼自身的主导产业和特色, 把湖南建成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和协作基地、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能源生产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同时, 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时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个过程中.不能降低环保门槛来承接产业转移, 对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低附加值的产业承接要严加控制, 超出环保指数的, 坚决予以拒接。

参考文献

[1]李俊林.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6) .

[2]王燕玲, 林峰.西部地区应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2) .

[3]谢丽霜.产业梯度转移滞缓原因及西部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

[4]张尚武.借势“泛珠”, 湖南承接产业转移[J].中国经济信息, 2007, (13) .

上一篇:202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指导:公文写作行文规范下一篇:我的小妹妹作文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