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化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2024-07-12

以变化为话题的中考作文(精选14篇)

以变化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第1篇

变化,什么是变化?变化就是指旧的事物被新的事物所取代,变化会给人带来挑战,也会让人百炼成钢。只有不断地适应变化,我们才能成长。

首先,我们要知道,变化并不可怕。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有循环的规律的。世界瞬息万变,变化会经常发生,它并不可怕。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然而你不适应冬天,你就会被淘汰,你必须适应。

在变化来临时,人会有两种思维。第一种叫固定性思维,你会害怕不敢尝试,这也是人们的第一反应。这并不奇怪,除非你经历过沧海桑田的世事变迁,你不害怕才叫奇怪。这也是最考验人的时候了,你能克服自己的害怕吗?第二种叫做成长性思维,你想明白了,不再害怕,适应变化,你就成长了。可是怎么适应变化呢?

如果这个变化真的对你不利,你要先去争取,如果能不变化当然最好,但是假如必须变化,你只能坦然接受,时间不能倒流,世上也没有后悔药,你不想接受也得接受,不然就会被淘汰。

举个例子,假如妈妈要生二胎了,有弟弟妹妹来跟你分爱,你总不能拿刀去吧?冲动是魔鬼,切记!

你得先让自己接受变化,自我安慰和鼓励。还是上面那个例子,你可以这么想:有个弟弟妹妹要和我玩了,真好!冷静下来,接受事实,再想想该怎么办。

不能被困难所击倒,虽然有的时候你无法击倒变化带来得困难,但是你可以把困难变成美好!你要保持你的优秀,同时根据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再举个例子,一个人吃得很胖,已经达到了210公斤,他是世界首富_公司的老板,他怎么办呢?首先他得保持自己的优秀,继续管理好公司。但是他也要做出改变,他得了肥胖症,许多痛苦的并发症随之而来,他不能象从前那样吃那么多山珍海味,胡吃海喝,他必须健康饮食多运动,以此减肥。面对变化时保持优秀,积极调整,适应变化,加油!

近来,我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学校要小班化以参加评估,要从四年级各班分出5到7人去四(8)班。杨老师要教(2)班和(8)班,不再是班主任,语文课减少两节,同学也少了……一连串的麻烦接踵而至,我争取语文课多一节也以失败而告终,我该怎么办?

没关系,杨老师课少了不代表我语文就不好了,和之前一样认真学习,保持优秀,做最好的自己。当然了,有的时候只要不触碰变化原则的红线,我们也可以尽量让变化往有利的方向多走一步,这也是调整。这件事情中杨老师不当班主任是变化的原则与核心,而语文课的数量是可以改变的。妈妈告诉过我,时间是挤出来的。早读、课间、眼操、写字课,甚至加个四点半语文课,或者占用音体美增多一节课,都行。再用那个肥胖的人做例子,他可以继续有节制的少量的吃山珍海味,但绝不能再胡吃海喝,必须要有节制的吃。所以说,有的时候在不触碰改变的原则的情况下,可以往有利的一面调整,想最好的办法才会让变化更好。

变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不去改变,不去适应。你必须做出改变,必须适应,不然只有死路一条。当然最好还能往有利的一面调整。最后送大家一句名言:你越看好生活,生活就让你越好看。积极向上,加油!

以变化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第2篇

这也许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字眼了,随便提起它,便可说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变化,社会在变化,人心在变化。记得有个相声曾专门讲述过二十年前与现在的变化,其中谈论最多的还是待人处事方面。但,仰天长叹,真的什么都变了吗?

进入初中阶段,就好像是进入了战场上,明明是阳光明媚,可就在不经意间乌云密布、雷声震耳,战争转瞬即发。“你不知道写作业吗?一回家就磨磨蹭蹭,知不知道初中很关键,要是学不好就全完了。赶紧去!”“你不能让我休息一会啊,上一天学多累啊。”“休息什么啊,有刚才那功夫,作业都开始写了。”“切”我不满的走进房间,不耐烦的翻开书包做作业。正当我做的认真时,“吃饭啦——”没什么比这更令人烦躁的了。我只好含糊的答上一句“好,马上”,如果不这样,恐怕耳根子又要起茧子了。正当我要打开电视的时候,突然一阵刺耳的声音传到耳边“干嘛呀,开什么电视,好好吃饭!”“真是的”我小声嘟念道,气不顺的吃完饭后,“砰”的一声回手把门摔上,只剩下一屋的回音„„傍晚,一盒切好的水果摆在我的面前,“宝贝,吃点水果休息休息吧。”“哎呀,现在你知道让我休息了,早干嘛了?我还得做题呢。等会儿再说吧。”“一定要吃啊。”我只是哼了一声,并没有理会。可那个身影并没有离开,而是在门口伫立了一段时间才慢慢消失。晚上躺在床上回想一天的内容,突然发现,是自己做错了。于是轻声说了一句:“妈妈,对不起。”“什么?”“没什么。”“那好好睡啊,明天还要上学呢。”不觉间,一滴无声的泪珠划过脸颊。

细细品味,才发现那浓厚的母爱没有变,变化的是我的心。

自从小学到初中,就没有一天能在学校安稳的度过,可总是批评代替了表扬。老师对我的学习态度没有什么意见,只是总对我的纪律有要求,而我又是那种特别活泼的孩子,所以挨批也是常事。“你看你,一天天讲得不亦乐乎,都有用吗?怎么,你想当大学教授啊?还是想当博士啊?我说你什么好,真服了你了,把全班最老实的同学都带坏了,真有水平啊!”„„刚开始几次还有所收敛,可到后来就变成了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理会。直到有一天,王书记找我谈话。“你知道吗?其实你的班主任很会炒股,她一直把你当做一支蓝筹股,也就是潜力股,她曾不止一次的表扬过你的才艺„„”我震惊了,认真回想以前所发生的事情,原来更多的是我的不对,我从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却从没站在她和同学们的角度上。自此以后,我们班少了一个爱讲话的学生,多了一个守纪的同学。细细品味,才发现那香醇的师生情没有变,变化的是我的心。

夏天始终就是炎热干燥,到处都是酷暑带来的烦躁。“惨死了,刚上完课还要继续,还要自己走!脚很疼来心很寒啊。无聊„„”正在路上紧张赶课的我,突然被人迎面撞来,当然,这一下激化了我的情绪,“谁呀,那么不长眼睛!我上一上午课已经够可以了,还折磨我。哎呀真是的!”我低头不耐烦地说着,可一抬头,一张阳光的笑脸映入眼眶,耳边传来一声“对不起,没事吧”,而我也立刻回敬了一个笑容,并说“对不起啦。”一个陌生的微笑不仅为我带来了一下午的好心情,还让我感到了夏风清新拂面。

细细品味,才发现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没有变,变化的是我的心。

曾感叹世事变化,殊不知真正变化的是自己。仰天长叹自己缺少关爱,却不知没有给予哪有回报。这就是母爱,这就是师生情,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像阳光般照亮每个人的心灵,温暖每个人的心窝,沟通每个人的心间。

以变化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第3篇

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 (简称中考) 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科目的终结性考试, 其试题是学生今后学习的方向, 也是教师教学的标尺, 做好中考数学试题分析, 充分挖掘试题的潜能, 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反思分析教师的教学行动, 对今后教学实践与过程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善.

近年来, 数学中考中涌现出一批能力型试题, 对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恰到好处, 它着力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现以2008年苏州市一道中考数学试题为例, 进行剖析, 将本人的管窥之见与大家分享.

题目 如图1, 在等腰梯形ABCD中, AD//BC, AB=DC=5, AD=6, BC=12.动点PD点出发沿DC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 动点Q从C点出发沿C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B点运动.两点同时出发, 当P点到达C点时, Q点随之停止运动.

(Ⅰ) 梯形ABCD的面积等于___;

(Ⅱ) 当PQ//AB时, P点离开D点的时间等于___秒;

(Ⅲ) 当P, Q, C三点构成直角三角形时, P点离开D点多少时间?

1 试题考查要点

1) 梯形面积公式;

2) 勾股定理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3) 平行线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的运用;

4) 相似三角形在相似比中的应用;

5) 对运动型问题发展趋势的猜想及验证推理能力;

6) 数学分类思想的应用;

7) 几何推理及代数计算能力.

2 错因分析及对策

1) 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梯形面积公式, 解题时无法计算出梯形的高h=4, 建议今后加强基本图形的教学, 通过变换识别基本图形,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数学直觉.学会识图通过添高, 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 把已知条件转化到新构置的直角三角形.

2) 部分学生由PQ//AB, 没有联想到尝试过D点作AB的辅助线巧妙过渡, 不会寻找出成比例的对应线段, 建议引导学生熟识基本图形结构, 提高学生的数学嗅觉和数学意识, 学会根据图形位置特性添加辅助线, 学会转化问题, 大胆猜想尝试.

3) 部分学生仅考虑了PQBC的情形, 漏解了PQDC的情形, 分类讨论不完整.也有部分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意识差.没有进一步探求出相似的直角三角形, 思维阻滞, 建议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尝试正确画图, 找出构成图形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图形变化前后的不变量.寻找出对应的两个Rt△, 细心找准对应边, 列出比例式.

4) 部分学生几何式子与代数式子表示不统一, 计算能力差, 解题过程中半途而弃, 建议教育学生解题时要规范每种情况, 要有完整的解题步骤, 学会用代数式表示每一条线段长, 再逐一代入求解, 平时训练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双基能力, 注意运算规范.

3 试题亮点欣赏

1) 思维见长, 能力立意.试题将考试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将直角三角形、等腰梯形、勾股定理、三角形相似的应用等几何知识综合起来考查.考查了在猜测或发现基础上的计算和证明, 即运用了“操作+思考”的方式, 淡化了特定的证明技巧.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 让学生在感受运动过程中找不变的规律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也领略了用添加辅助线方法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途径, 本题不仅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基本知识, 而且考查了学生的动手添线的分析能力, 考题的立意折射出今后教学过程中应多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潜力的开发与提高.

2) 试题表述清晰, 细节完善.试题以等腰梯形为问题背景, 点P, Q运动变化时衍生系列问题, 格调清新, 设计精心, 立意新颖, 表述清楚明白, 情境读来易懂, 难度适宜, 学生入手容易, 着重考查了学生分析、探究、推理能力.试题设计了一个合理的数值, 减少了学生解答时的计算量, 避免了繁难计算, 解法灵活, 突出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去思考、分析.

3) 梯度层次分明, 尊重个性.试题的3个小题间有梯度, 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性, 层次分明, 引导学生逐步向纵深拓展, 环环相扣, 如剥茧抽丝, 层层深入, 分值安排适宜、合理, 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数学才能, 随着每小题设问的循序深入, 也让学生在解题中感受思维的灵动与跳跃, 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能力、充分发挥思维个性特征的空间.

4 借鉴命题资源, 引申拓展

为建立和加强知识间的纵、横向联系, 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与体系, 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数学, 发展学生思维, 笔者尝试将该试题引申变化如下:

引申拓展 如图2, 动点P移动t秒后, 设△PQC的面积为S.

(Ⅰ) 试写出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

(Ⅱ) 问当t为何值时, S有最大值, 且求出此时的最大值?

(Ⅲ) 当t为何值时, 有PQ=CD.

(Ⅳ) 当t为何值时, A, B, Q三点构成三角形与C, P, Q三点构成的三角形相似.

分析 (Ⅰ) 过PPHBCH, 先解Rt△PHC, 后求函数解析式, 代数运算、几何知识有机结合.

ΡΗ=ΡCsinC= (5-t) 45S=12QCΡΗ=12×2t× (5-t) ×45=-45t2+4t (0t5) . () S=-45 (t-52) 2+5

t=52时, S有最大值为5.

(Ⅲ) 解Rt△PHC, 然后在Rt△PQH中根据勾股定理巧立方程, 在Rt△PQH中,

ΡΗ=45 (5-t) QΗ=2t-35 (5-t) =135t-13ΡQ=ΡΗ2+QΗ2=375t2-22t+25.

PQ=5时, 375t2-22t=0, 所以

t1=0t2=11037.

(Ⅳ) 连结AQ, 分类讨论, 寻求相似比, 再转化为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问题.

根据题意△BAQ∽△CPQ, 有

BACΡ=BQCQ,

55-t=12-2t2tt1=8-34t2=8+345 ()

52t=12-2t5-tt3=1t4=2545 (舍去) .

5 教学启示

1) 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在解决试题第3小问时, 如果没有对相似三角形应用的理解, 如果不能正确识图添置辅助线就不可能联想起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思维过程中运用的基本方法, 是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务必要教会学生“想”的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之根本.

2)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构通,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本试题巧妙地把直角三角形、等腰梯形、相似三角形及方程等知识融合起来考查, 既体现了基础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运算能力, 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能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和特殊因素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多角度地思考, 探索到正确的思维途径.学会迁移知识, 应用转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方程、函数等思想去解决数学问题.

3) 引导学生从参与开放性探究, 促进创新思维水平的提高.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 开放、探究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优秀的中考试题引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参与开放性研究, 独立探索, 合作交流,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参与思考、讨论的机会, 在深入探究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给学生开阔的解答空间和一个较大的自主选择性与心智发展空间, 增强自信, 增进成就感.关注思考问题的根本, 发现共性有效地改善、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以变化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第4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 第5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一样。世间万事万物无时不刻都在变化着,而我也在各方面悄然变化着。身高在渐渐地长、体重在慢慢地增,还有以下这些,听我逐一道来吧。

学习有了必须的自觉性。

记得一二年级时,妈妈给我的绰号是“摩托(又磨又拖)”,做作业总是心不在焉,不停地搞一些小动作,结果每一天总是很晚才能做完。这样,妈妈只好陪着我写作业,这下倒好,善于偷懒的我只要是稍加思考的东西张嘴就问,根本不去用自我的脑子,不认识的字也不想去查字典,有时问,有时连估带猜地应付了事。此刻的我,一回到家,迅速地洗手、喝水后,就会立刻投入自我的学习当中。就连妈妈玩电脑、爸爸看电视都不会影响到我,除认真独立完成作业,自主预习和复习外,我还深深地爱上了阅读,挤出一切可能的时间看课外书。

生活上有了必须的自理本事。

一二年级时,穿衣、穿袜、整理书包,父母全包,更甚者有时还得奶奶喂饭。此刻的我不仅仅能很好地完成上头的事情,还能自我梳头洗头、自觉折被、整理房间,有时还主动申请其它业务,比如偶尔会洗洗稀饭碗。

办理班级事务的本事显著提高。

一年级开学不久,我很荣幸地当上了数学课代表,一开始,我常常为收作业本而手忙脚乱,在教师的鼓励下,我慢慢地适应起来。此刻的我,收作业本那是轻车熟路、小菜!分发试卷、报纸、统计作业整体情景等也是井井有条、干脆利落,三下五除二迅速搞定。俗话说:“能者多劳。”此刻教师、同学都十分愿意交待我一些事务,我呢,乐意效劳,因为这是证明我有本事完成好。

其实我的变化还有很多。如变得害羞了些,穿衣服挑剔了些……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 第6篇

说什么。是它的奇遇,还是它的见闻

我伸出手去,它却“扑”地一声飞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些许眷恋。从它最终的眼神我读到了无奈。

微风中的芦苇,柔曼妩媚。美丽的芦苇被制成了引领时尚的时装。翠绿的芦叶和银白芦花在随着风儿舞蹈。你把阳光撒在天间羽化为蝶和鸟,它们飞向清澈的天空。

我曾目睹芦苇被摧毁的全过程。往日温和文雅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粗鲁和凶残。被撕裂的芦叶在空中呻吟,被掰断的芦茎在泥水里挣扎

暴风雨过后,微微的风徐徐地踱了过来。它是来检阅战果,还是来安抚受伤的生灵

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够了解的仅有:一个强大的入侵者对无助弱者的蹂躏和残杀。

芦苇无语。几枝尚存的芦杆在风中无力地摇晃,似乎在抗议着什么,可是,没有声音。

可怜的芦苇认为自我生来柔弱本来就不具备反抗的本事。它试着再一次仰望天空,一只飞鸟掠过,把执着的求留在空中。片片乌云滚来,将可怕的阴影压向苇地,暴风雨即将来临,芦苇又在颤抖。芦苇低下了头。

芦苇再一次被摧毁。原先芦苇生来就是被人践踏的。

芦苇低头无语。暴风雨为什么那么强大呢芦苇去天堂问上帝:“我想掌握世间百相。”“为什么呢”“这样我就不会被暴风雨摧毁了。”上帝听后十分地生气把芦苇放在了黑暗里。

芦苇很害怕,因为黑暗的尽头是i一场更大的暴风雨。

芦苇沉醉在冥思之中如同诗人一样。芦苇对自我说:“既然我无法改变:暴风雨的残暴,那就改变自我的柔弱。吧!”

芦苇鼓足了勇气,一遍一遍地鼓励自我。它在向自我挑战。

暴风雨再一次袭击手无寸铁的大地。芦苇在风雨中摇曳。它一次一次地告诉自我要坚持下去。经过了暴风雨的洗礼,芦苇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阳光撒在还有雨滴的芦叶上,温柔地擦干芦叶上的汗滴。这就是有了、思想的芦苇。有了思想的芦苇会笑傲万物的。

“人生之不如意十常八九”,关键在于改变环境还是改变自我。

境由心生,心由境造。心凉了,太阳也不再温暖;心暖了,冰川也会被融化。芦苇一次又一次向暴风雨低头,一次又一次挺直腰杆。当芦苇昂起头迎接暴风雨洗礼时,它坚强地立在了大地上。

适者生存,既然我们无力改变环境,那就仅有改变我们自我了。

明天暴风雨还会来,我们是在沉默中灭亡,还是在沉默中爆发呢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 第7篇

“衣”指的就是衣服。30年前的衣服都是很朴素的。绿军装,小白鞋,是最时髦、最时尚的装束,谁要是穿有颜色的服装,自己都不好意思出门。而今,我们穿的衣服不仅要求整洁,更要求有品牌,如雅戈尔、杉杉等。出席公务活动时,穿上西装,戴上领带,平时的穿着也要求合身舒适。

“食”就是食物。30年以前,人们每天都吃得很清淡,不是米饭青菜,就是粥,每逢新年才有肉吃。现在呢,不但天天有肉吃,还有讲究呢,要吃低脂肪、低胆固醇,低残留,甚至越素越好。

“住”指的是住的房子。30年前的房子一幢接着一幢,伸出手就能和对面的邻居握手了。一幢房子里住着很多的房客,最多的就有七十二家呢,住的地方很小。现在是别说了,哪里都造起了高楼大厦,每家人住的地方都宽敞了许多,不仅有高楼大厦,现在还有了别墅。

“行”分为两类。一是指行走的道路,以前是泥泞的小道,弯弯曲曲的,很不好走,有时一不小心还会被石头绊倒。现在的路平平坦坦,还很宽敞呢。以前总是骑着一辆破旧的老式自行车外出,而现在不但可以乘坐公共汽车,有的人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私家轿车。

以变化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第8篇

一、情景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主动学习, 这必须建立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之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 政治学科内容比较抽象, 政治课理论性较强而趣味性较缺乏, 虽然教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提高嗓门, 但学生没精打采, 缺乏兴趣, 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 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 恰当地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不但能在短短几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 而且还能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令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到哲学常识中的“创造两个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 我采用了悬疑故事导入:破案刑警面对一个无头女尸案, 40岁左右, 一身休闲服装, 身边有一编织袋和几张《中国信息报》。法医鉴定死亡时间已过一年了, 如何破案?大家共同出主意。这样的导入, 一方面, 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激发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使学生明确了主题——透过现象抓本质。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 要注意将书上的原理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现象相结合, 这样不仅让抽象的理论生动起来, 而且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在于掌握, 而是在于运用。

二、组织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本, 虽然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 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 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 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 在尽情地灌输, 即使让学生讲, 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 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 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 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 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 是人的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学习必须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 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1]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 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

如:在讲经济常识的“公司”时, 可组织学生自己成立一个高一 (X) 班有限公司, 班长任董事长, 每一位同学都是公司成员。公司现在面临一个问题:公司需要引进先进技术, 转变生产模式, 但资金不足。需要领导和全体成员为公司的资金问题出谋划策:有人建议利用银行信贷;有人建议技术入股;有人建议公司上市, 向社会融资……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教师不要轻易就某一问题下结论, 只是在发现学生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时进行及时引导, 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让学生的潜能和天赋得以展现。通过课堂活动,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可以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灵感,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小组协作, 学会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于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2]。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我组织学生在课前开展研究性学习。我让学生按自愿原则分成几个课题小组, 让他们围绕消费的问题确立研究课题, 制定研究计划。有的小组通过网络, 媒体等手段去调查美国的金融危机问题与美国人的消费方式。有的小组走访了重庆的房地产市场, 有的小组调查近十年来亲友的消费变化。学生对所获资料进行研究, 讨论, 交流, 每个小组都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

这次研究活动还有一个收获就是让学生学会团结, 合作, 自主, 探究。同时也让我领悟到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不仅有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崭新的教育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堂。新课改, 政治课堂教学应该有些变化。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则被动的接受。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兴趣,参与,合作,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引自: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新探》, 来自互联网:http://www.pep.com.cn/200406/ca442070.htm.

以记叙性散文为例谈中考作文写作 第9篇

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好的作文也是如此。记叙性散文的关键在于情感的炽热,只有源于生活的记叙性散文,在情感上才有鲜活的生命力。但是,源于生活不过是取材的方向,并非是最终的目标。作文应该“高于生活”,应该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加以提炼,找出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价值内涵等,这样的文章才具备“艺术性”。

记叙文写作素材的提炼侧重于对人或事在情节上的再现,更多的是强调事件的完整性和人物的丰满性,而记叙性散文则不然。

记叙性散文在选材上应该如何进行有机提炼呢?

首先,要结合所写主题来筛选多个符合的人物或事件,而不满足于一件。在具体筛选时,要围绕多个方向来寻找,同类事件不需要重复。

其次,要找出所找事件的闪光点。每个事件都有其内在的价值点,或充满趣味、或让人感动、或给人启迪,总之要找出这些关键的点加以呈现、加以提升。

最后,要理清所找事件的逻辑顺序。围绕主题初步判断这些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而理清之间的写作层次。

比如,优秀佳作《守望》一文,作者选择的素材是“亲情”,这是初中生最为普遍的写作源,可以说是最直观的生活。作者在文中写了两次“守望”,一次是妈妈“守望”我,一次是我“守望”妈妈,在选材时,作者就选择了两个不同方向的“守望”,就避免了写作素材的重复性。同时,两次守望之间有两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有某种必然的联系,这样写作的层次感和逻辑也就出来了,应该说,作者这样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

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去选择记叙性散文的素材呢?

在记叙性散文中,叙述还是主要的,但为了呈现深层次的思想、主题,还有必要就源于生活的素材进行议论、适当抒情,这样,文章在思想性、艺术性上会有更好地表现。如《守望》一文中,作者开头和结尾是这样写的:

开头:无论时间的齿轮如何转动,我相信总会有一些守望触动人的心弦,总会有一些守望让我们充满温暖。

结尾:妈妈对我的守望是温暖的亲情,我对妈妈的守望是纯粹的感恩,人类不正是因为这种守望而延续着相互的爱与温暖吗?感谢守望,因为守望,我们的生活才会被许多感动所充实,才会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开头部分,作者对守望抒发的情感,引起了下文的事件,对守望进行了解读。文章结尾通过议论将守望上升到人类的群体性、普遍性情感,深化了文章主题。

二、有曲有折,有详有略

文如看山不喜平,记叙性散文毕竟还是记叙类文章,自然也需要在曲折有致,详略得当上做好文章。但是,记叙性散文不同于记叙文,记叙文要求事件叙述的完整性,如对事件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都要有所交待,往往写得比较具体,同时也就少了一份灵动。记叙性散文往往对于无关主题的一些内容采取略写,一笔带过,而对能直接反映主题、反映人物的主要事件则大笔泼墨,尽可能展现其中的价值点、感动点、动情点。

记叙性散文中如何进行详略繁简的合理调配呢?

具体来说,一般是要结合写作内容来进行科学调适。如写人的记叙性散文,如果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手法,则先写的一些事件肯定应该是略写,简笔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初步的、相对固定的映像,而后面的事件则应该是重点描绘,大笔如椽,让读者来个大逆转,这样才会起到鲜明对比、强烈反差的效果。如果是“二三事”的写法,那么这几件事应该在位置上是平行的,但在实际写作中,肯定有一件事和主题最为契合、紧密的,要加以详写。同样,如果是叙事的记叙性散文,那么铺垫类的事件叙述肯定是略写,而反映主题的重点情节则需要加以详写。

比如,在优秀佳作《守望》一文中,作者是这样来写妈妈如何守望自己的:

我不喜欢阴晴不定的天气,小时候一到阴雨天就会闷闷不乐。

又是一个阴雨天,清晨妈妈让我带上伞,我却烦闷得什么都不想说,没有理会她就径自走了。度过一天烦闷的学习,我看向窗外,果然,雨在没完没了地下着。

走出班级,看着同学们成双结对的撑起伞走了,我郁闷地向楼下看去,楼梯口站着一个平凡普通而又十分熟悉的身影,这时心中立即温暖起来,那是妈妈在等我。

这几个情节都是略写,首先是铺叙自己对阴雨天的讨厌,引出下文对妈妈的不理会;对妈妈的不理会是反衬下文的懊悔和感动。这几个情节起到的作用是为“妈妈守望我”的主情节做铺垫,故而略写,再看下面的详写部分:

她时不时抬头看看,手中拿着一把伞,那守望的姿态让我想到早上自己可笑的错误行为。我加快速度下了楼梯,来到妈妈跟前。妈妈看到我,喜悦的神色在脸上流动。我看到妈妈那被风吹红的鼻子,心里不禁难受起来。她却说:“我怕你提前放学,就早点来等你了,时候不早了,咱们回家吧!”我“嗯”了一声,便挽着妈妈行走在这雨中,无意中抬头发现妈妈那边的肩头早已湿了,眼前的情景让我的眼角也湿了,我小心地又将伞向妈妈那边靠了靠,这阴冷的雨是妈妈守望我的见证,这长长的归途丈量着妈妈守望的距离。

从详写部分可以看到,是妈妈守望我的具体行动,和我对守望的感悟和理解,这是文章的主题,故而应该详写。并且,这样情节略写来铺垫、情节详写突出主题,就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重点,显得有层次、有逻辑,读来一波三折、跌宕有致。

三、细节直击,扫描现场

记叙性散文不提倡纯粹的散文化,支撑记叙性散文的还应该是事件和细节。细节是记叙性散文是否动人、是否感人的关键所在。记叙性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不同于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可以求多、求长,而记叙性散文中则求精、求短,关键在于那最闪光的点、最动人的点、最动情的点。在记叙文写作中细节描写要有现场感,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其中最动人的场景。

比如,在优秀佳作《守望》一文中,作者这样写“我对妈妈的守望”:

双休日,妈妈却因公司事务繁忙还要工作,我一个人在家,窗外已染上了黑色。白天还是万里无云,晚上却又在淅淅沥沥的下雨。我想妈妈一定没有带伞,我得给她送去。我看了看时间,还来得及,便拿着伞出门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铺垫,紧跟前文妈妈给我送伞、守望我归来的情节,这时候可供作者写的细节有很多,比如给妈妈打电话的对话描写、要不要送伞的心理描写、送伞过程的动作描写、妈妈见到我的情态描写、下雨的环境描写等等,很多可选择的细节,但是怎样写才能更靠近主题?怎样写才能更加动人?怎样写才能给人更多启迪呢?这就是记叙性散文写作时,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关键。作者是这样写的:

经过公车一路的颠簸,我来到妈妈公司楼下。抬头一看,三楼妈妈工作的地方灯还是亮着的。刚准备进去,门卫便拦下我说是没有工作证不让进去,我只好在楼下冷风中等妈妈了。

这还是我第一次给妈妈送伞接她下班呢,一想到妈妈下楼后一眼惊喜的样子,我就觉得等待也是值得的,即使只是守望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妈妈下班了,看到我在等她,“你怎么来了?”她意外而高兴地问着,我说:“当然是来接你喽,走吧!”我撑开伞,并略微将伞向她那边倾斜,又一边说笑着分散她的注意力,怕她担忧地问我是不是冷着了、淋着了,此刻我才体会到妈妈给我送伞时守望的心情。

作者很聪明,送伞路程一笔带过,门卫阻挡是情节铺垫,重点是等到妈妈前后的细节,第一次为妈妈送伞的心理,妈妈的表情、害怕妈妈担忧的心理等,构成了我对妈妈的守望,让读者如在目前,最后对妈妈守望的理解,更是让人感动。

写好记叙性散文,还有很多诀窍和技巧,但只要提炼好素材、写出层次、写好细节,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 第10篇

她以前是善良的,活泼的,可爱的,还有上进心。你看,她如果看见了谁生病,她马上带他去医院;她如果看见我们在玩游戏,她也要来插一手;如果她看见自己考差了,她还会大哭一场,争取在下一次把它考好。这样的人,谁都会喜欢她的呀!

可是她从六年级时,她爸妈离婚后,她每天都跟那些坏学生到处玩,晚上去网吧,还经常翘课,变得很坏,还学会了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帮不了她。她的学习成绩从90多分下降到了20多分。

后来她妈妈把她带到了农村读书,直到现在初一了,她又回到了我们学校,刚开始她有所改变,可才过两个星期,她有变回了那样,还学会了抽烟喝酒,连她妈也管不到她了。她看见我也从不再说话,连一个微笑、一句话都不愿给。我和她可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呀!

许多东西都会随着时间地消逝而变化,草木荣枯,候鸟南飞,生老病死,这些都叫做变化。一种事物,总会随着周围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也许是感染,也许是带动。坏的事物会让与它邻近的事物产生更糟糕的状况,自然而然的,好的事物也就会感化周围的事物,让它产生更深一层的升华。

其实无论她是变好变坏,我已经不习惯现在的她了,如果等到她真正变化完之后,我还会认识她吗?但我还是希望她变好。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 第11篇

随着我长大了,我发现时间才是最伟大的魔术师。它可不是耍的什么小把计,它所变的魔术是谁都无法模仿的。而现在,喜爱魔术的我却有了阻止时间的冲动,因为它把我周围的东西全变了,包括我自己。

童年有那么一段时间,在脑海里是怎么也删不去的,那是我从童年走来的证据。清晰的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瓦房前的石磨旁围成一圈,或是玩弄石子,或是逗逗小狗,总之一切能玩的东西都是我们的乐趣。一天下来,搞得一身脏。一条小巷子,就是我们口中的秘密基地,每天要在那里待上大部分时间,无拘无束。

夏天,知了合唱团在不停的高歌,我们在树下找它们的壳;秋天,我们在飘着粮食的香味的风下追;冬天,我们围着火炉取暖说笑;春天,我们又一齐见证百花的复苏。一年四季好快啊,我已经升入小学了,自然和那群朋友联系的少了,又过了许久,我们见面得更少了,或者说已经没再见面了。他们在我的印象中,年龄比我小,个子却比我高,而且都非常的活泼。但现在,虽然家离得不远,却谁也不知道谁在干嘛。

现在,我才发现,这都是时间作祟,它在我们之间建起了高墙。我们曾经走过的路窄了,周围的房子也都矮了,那条小巷也在不知觉中消失了。而我,也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幼稚的男孩儿了。时间让我有了烦恼,我现在想的不是该怎样找乐子,而是未来怎么走,相信曾经的朋友都一样,因为时间使我们所有人都成熟了。这正印证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时间壮举。

时间魔术师它永远也不会停止表演,在它表演的过程中,缓慢得不易察觉,但回头一看,原来它的表演这么快!我想回到童年,而且,现在我都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魔术师了,它让我成熟长大,却偏偏又夺走了童年的欢乐。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 第12篇

听爸爸说,以前都是泥泞的土路,到处坑坑洼洼的,尤其是刚下过雨,一不小心就会跌倒。以前都是破旧的土屋,而且还漏雨,真是外面下着大雨,里面下着小雨呀!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姑娘在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晴天的时候,人们都会扫自己的院子,地上都是土,弄得人满身都是灰。小孩子们都在上学,教室里没有一线灯光,窗户都是用油纸做的,风一刮,窗户就会破,冻得孩子们瑟瑟发抖。孩子们没有钱买铅笔,从水沟里捡来一块废电池,把里面的炭笔挖出来,认认真真的在地上写字。

现在,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变成了一条条柏油大马路,路两边竖立着各式各样的路灯。一幢幢厂房拔地而起,插入云霄。大家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再不是只求三餐眼看脚下,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儿童乐园充满了欢声笑语,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孩子们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从教室里传来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

改革开放给灵宝市插上了翅膀,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2: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变化——网购

现在的科技越来越进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就能感受到这些变化。科技在变化,祖国在发展,从而使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暑假期间,妈妈打算带我去买夏季的凉鞋。正准备出门,突然,外面雷声阵阵,接着便下起了倾盆大雨来,我看着这糟糕的天气。自言自语道:“唉!妈妈好不容易抽空回家一次,看来又要泡汤了。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才有时间,真沮丧。”

妈妈见了我沮丧的样子,忽然,妈妈灵机一动,说:“芊芊,外面下着大雨,我也不好帮你去买凉鞋,不如我们在网上购物吧!”“网上购物”我充满疑惑的问:“这种购物方法,以前好像在学校听同学说过,但从来没有见过。”“对,在网上购物。”妈妈说:“待会儿等我登陆上淘宝网,之后你就挑选你喜欢的凉鞋就可以了。这样我们既省时又省力,还有我们就不要被淋成落汤鸡了,这难道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吗?“

我一听,心想:嘿嘿,有这么好的购物方法,那还不赶紧去试试。我便急匆匆的拉妈妈来到电脑房,让妈妈打开淘宝网,登陆上旺旺。接着妈妈便在键盘上按了几下,搜索区上便立马出现了"女童凉鞋“这四个字,妈妈再用手在鼠标上点击2下,凉鞋便马上按品牌、价格、地区、风格……分得一清二楚。看得我都眼花缭乱了。想想以前跟妈妈一起去逛街,每次都早出晚归,总是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一件又一件,搞得我每次去逛街都没有兴趣再逛了。

我精心挑选了很久,终于选中了一双儿童真皮高跟鱼嘴舞蹈鞋女大童公主鞋标价是150元,暑假搞活动,买者立减20元,我见了这么高档的凉鞋,价格挺便宜的。于是我跟卖家聊了聊,并要求卖家送我一些礼物,卖家刚开始不同意,不过,还是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最终同意了。送了我一个神秘小礼包,还送了运费险。妈妈也根据卖家的信誉度买下了这双凉鞋。

以变化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第13篇

一、现金投放回笼基本情况

1、2010-2012年现金投放回笼量逐年增加, 总体呈现净回笼。根据2010-2012年在中国人民银行抚州市中心支行出入库商业银行进出库统计表分析, 抚州市金融机构现金进出库总额逐年增加, 现金投放回笼总体上表现为连续三年净回笼 (图1) 。

2、现金投放、回笼呈现假日经济现象, 即节前现金大投放, 节后现金大回笼。通过对2010年至2012年的现金收支情况进行分析, 节日前后, 尤其是春节前后是现金流量最大, 出入库最为频繁, 各年度现金投放回笼的“春节假日经济效应特征”特别明显。

2010——2012年一季度现金投放回笼数据显示, 2010年一季度现金回笼占当年回笼的51.1%;2011年一季度现金回笼占当年回笼的59.18%;2012年一季度现金回笼占当年回笼的49.29%。其中:2010——2012年一季现金净回笼额分别占当年现金净回笼总额的75.76%、74.50%、74.91%。这组数据表明, 春节假日经济对现金投放回笼影响十分明显。

二、货币投放回笼渠道结构性分析

1、居民储蓄收入是金融机构现金回笼的主渠道。从抚州辖区金融机构现金收入渠道来看, 2010年商品销售收入62.5亿元、服务业收入48.8亿元、城乡个体经营收入21.9亿元、储蓄存款收入1131.4亿元。2011年储蓄存款额521.9亿元, 增长16.4%;2012年储蓄存款额637.8亿元, 增长18.16%, 从近两年储蓄存款增长率看, 今后储蓄存款仍将保持上升趋势。与此同时, 商品销售、服务业和城乡个体经营回笼现金能力逐年增强。

2、居民储蓄支出是金融机构现金投放的主渠道, 管理费支出和居民提取贷款支出的投放压力未减。从金融机构支出渠道来看, 2010年工资性支出38.89亿元、农副产品采购支出21.89亿元、行政管理费支出82.13亿元、城乡个体经营支出25.5亿元、储蓄支出1114.8亿元、居民提取贷款支出46亿元。从几项数据分析, 储蓄支出在总现金支出中占比重较大。

三、现金投放、回笼社会因素分析

1、地方经济的发展。近年来, 抚州市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2012年生产总值达825.04亿元, 比2010年增长23.64%, 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的货币投放回笼状况。首先, 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到2012年末,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7.11亿元, 增长10.2%, 带动了金融机构服务业项目现金收入的增长, 增加了货币回笼量。其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 增强了货币回笼趋势。因此, 地方经济的发展是现金回笼的强劲拉力。

2、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连续上升, 消费水平逐年增强, 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2012年抚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2元, 较上年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389元, 较上年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95元, 较上年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64元, 较上年增长10.5%。这是构成现金大投放、大回笼的主要因素。

3、股票市场的波动。近几年来, 随着股票市场的持续振荡, 股票的投资收益不容乐观, 失去了原本的投资效应。因此, 居民的理财方式发生了转变。据调查, 在居民现有金融资产中, 认为购买短期理财产品最合算的客户占调查对象80% 以上。投资理财方式的转变, 一方面使现金持有量减少, 使现金从社会闲散状态回笼到银行购买短期理财产品, 增加了银行现金回笼的压力。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单一的理财产品减少了市场投资渠道, 投资者收益相对减少, 使得现金流向渠道得不到拓展。

四、现金大投放、大回笼折射出来的新问题

抚州市近年来银行持续的货币大投放大回笼虽反映了经济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 有利商品的快速交易, 促进了当地商品贸易的发展, 但同时也折射出一些新问题。

1、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动和使用。近年抚州市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但是县级金融机构支付结算工具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极不协调, 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导致部分县现金投放持续增长。

2、乡镇金融服务功能减弱。近几年来县级以下金融机构急剧收缩, 使乡镇仅有农信社一家金融机构, 金融服务缺位及电子货币的功能的未充分发挥, 使得贫困、落后的农村个体、私营企业不得不大量使用现金。在金融机构发放的借记卡中, 除实际居民储蓄外, 个体、私营企业的储蓄资金留存率很低, 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提取现金工具, 并未从根本上减少现金流通的作用。

3、现金管理流于形式, 经济主体偏好现金交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 经济往来日趋复杂化, 一些规定已无法约束市场经济主体行为, 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现金收支活动管理出现“真空”地带, 特别是私营企业、个体户把储蓄账户作为结算账户使用, 商业银行统称为个人储蓄存款, 成为现金管理的“空白点”。

五、几点建议

为确保现金供应与经济发展同步, 应强化现金流通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探索, 完善现金投放回笼调控机制和管理方式, 并提出如下建议。

1、强化现金流通状况预测机制, 丰富现金分析、统计的内容, 发挥现金分析的前瞻性, 提升预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深入把握各种影响现金运行的主要因素, 拓展市场现金需求信息采集渠道, 及时了解经济运行状况, 做到全面、准确地把握人民币现金流通状况。同时, 加强现金运行趋势分析, 密切关注对现金投放回笼有重要影响的情况和问题, 着重关注对本辖区现金运行特点、分析特定环境下影响现金运行的因素, 准确把握现金运行态势。同时, 建立现金供应应急机制, 重视假日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 广泛收集各方信息, 做好现金预研预判, 以保证现金投放的合理性。

2、强化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宣传, 普及个人银行结算账户、银行卡知识等各种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 充分发挥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作用, 改变居民现金支付结算的思维定式, 减少现金的使用范围和数量。

例析以学具为载体的中考题 第14篇

1. 借助刻度读数,考查学生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例1 (2010年?达州市)如图1,一个宽为2cm的刻度尺在圆形光盘上移动,当刻度尺的一边与光盘相切时,另一边与光盘边缘两个交点处的读数恰好是“2”和“10”(单位:cm),那么该光盘的直径是   cm.

解析 本题把直尺两边的平行与直尺的可度量性和圆的有关知识融合在一起,考查学生对垂径定理的掌握情况.数据的呈现非常独特,学生必须从题境中提取出这样的条件:弦长为8cm,弓形高为2cm,才能利用垂径定理求得光盘的直径.直尺和光盘的融入使单调的图形多了一些生气.

例2 (2009年?浙江)如图2,小量角器的零度线在大量角器的零度线上,且小量角器的中心在大量角器的外缘边上.如果它们外缘边上的公共点P在小量角器上对应的度数为65°,那么在大量角器上对应的度数为   °(只需写出0°~90°的角度).

解析 本题借助于大小不等的两个量角器,构造出相交两圆的基本图形.学生要能够从这一背景中提取出弧的度数和弧所对圆心角的度数,并通过构造等腰三角形,把两个圆心角联系起来考虑才能顺利解决.

综合分析:以上两例将直尺、量角器与圆的有关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具在数学问题中的独特应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解题兴趣.同时学具的融入提醒着学生要时刻关注生活,提高运用学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 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尝试中感知变化,明晰方法

例3 (2010年?浙江)如图3,把含有30°角的三角板ABO置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两点坐标分别为(3,0)和(0,3).动点P从A点开始沿折线AO-OB-BA运动,点P在AO,OB,BA上运动的速度分别为1,,2 (长度单位/秒).一直尺的上边缘l从x轴的位置开始以 (长度单位/秒)的速度向上平行移动(即移动过程中保持l∥x轴),且分别与OB,AB交于E,F两点.设动点P与动直线l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P沿折线AO-OB-BA运动一周时,直线l和动点P同时停止运动.

请解答下列问题:

(1) 过A,B两点的直线解析式是     ;

(2) 当t=4时,点P的坐标为     ;当t =     ,点P与点E重合;

(3) ① 作点P关于直线EF的对称点P′.在运动过程中,若形成的四边形PEP′F为菱形,则t的值是多少?

② 当t=2时,是否存在着点Q,使得△FEQ ∽△BEP?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 y=-x+3; (2)(0,),t=;

(3) ① 当点P在线段AO上时,过F作FG⊥x轴,G为垂足(如图4)解得t=;

当点P在线段OB上时,形成的是三角形,不存在菱形;当点P在线段BA上时,过P作PH⊥EF,PM⊥OB,H、M分别为垂足(如图5),解得t=.

② 存在.理由如下: ∵ t=2, ∴ OE=,AP=2,OP=1.将△BEP绕点E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B′EC(如图6). ∵ OB⊥EF, ∴ 点B′在直线EF上,C点坐标为(-,-1).过F作FQ∥B′C,交EC于点Q,则△FEQ∽△B′EC.由===,可得Q的坐标为(-,).根据对称性可得,Q关于直线EF的对称点Q′(-,)也符合条件.

解析 本题将直尺和三角板结合在一起,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动手探究的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借助于现有三角板较为准确地画出图形,再通过平移直尺,找到点P和直线之间所有可能的相对位置,从而完整作答.一些抽象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通过对直尺的操作,可以加深对问题理解.

例4 (2010年?株洲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过原点O,且与x轴交于另一点A,其顶点为B.孔明同学用一把宽为3cm带刻度的矩形直尺对抛物线进行如下测量:

① 量得OA=3cm;

② 把直尺的左边与抛物线的对称轴重合,使得直尺左下端点与抛物线的顶点重合(如图7),测得抛物线与直尺右边的交点C的刻度读数为4.5.

请完成下列问题:

(1) 写出抛物线的对称轴;

(2)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 将图中的直尺(足够长)沿水平方向向右平移到点A的右边(如图8),直尺的两边交x轴于点H、G,交抛物线于点E、F. 求证:S=(EF2-9).

解:(1) x=.(2)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3)过点E作ED⊥FG,垂足为D,设E(x,x2-x),则F(x+3,x2+x),得:EF2=DE2+DF2=32+[(x2+x)-(x2-x)]2=9+9x2

S=(EH+FG)=?[(x2-x)+(x2+x)]=x2.

∵ (EF2-9)=×9x2=x2, ∴ S=(EF2-9).

解析 直尺的引入,增加了问题条件的隐蔽性.解决时学生如果能够借助于直尺平移,就能够把直尺的宽3cm用到图8中,发现抛物线上点E、F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是3cm,从而能够用点E的横坐标来表示点F的横坐标.在这里,直尺的引入为单调的图形增加了动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直尺帮助自己打开思路,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借助于三角板的旋转,考查学生对不变因素的探究能力

例5 (2010年?黑龙江)平面内有一等腰直角三角板(∠ACB=90°)和一直线MN.过点C作CE⊥MN于点E,过点B作BF⊥MN于点F.当点E与点A重合时(如图9),易证∶AF+BF=2CE.当三角板绕点A顺时针旋转至图10、图11的位置时,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AF、BF、CE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解 如图12,作BH⊥CE,交CE于点H,证△ACE≌△CBH,得AE=CH,BH=CE. 图12中有结论AF+BF=2CE. 图13中有结论AF-BF=2CE.

解析 因为等腰直角三角板的两直角边是相等的,所以在三角板旋转的过程中始终有△ACE≌△CBH.学生如果能够借助于学具操作,就容易抓住这样一个不变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例6 (2008年?徐州市)如图14,一副直角三角板满足AB=BC,AC=DE,∠ABC=∠DEF=90°,∠EDF=30°.

【操作】将三角板DEF的直角顶点E放置于三角板ABC的斜边AC上,再将三角板DEF绕点E旋转,并使边DE与边AB交于点P,边EF与边BC于点Q.

【探究一】在旋转过程中,

(1) 如图15,当=1时,EP与EQ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

(2) 如图16,当=2时,EP与EQ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 根据你对(1)、(2)的探究结果,试写出当=m时,EP与EQ满足的数量关系式为    ,其中m的取值范围是    (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

【探究二】若=2,AC=30cm,连接PQ,设△EPQ的面积为S(cm2),在旋转过程中:

(1) S是否存在最大值或最小值?若存在,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 随着S取不同的值,对应△EPQ的个数有哪些变化?求出相应S的值或取值范围.

解:探究一(1) 通过全等证EP=EQ.(2) 作EM⊥AB于点M,作EN⊥BC于点N,通过相似证Rt△EMP∽Rt△ENQ,所以==.(3)=,0

探究二:(1)设EQ=x,则S=EP?EQ=EQ2=x2,其中10≤x≤10.所以当x=EF=10cm时,S取得最小值50cm2;当x=EF=10cm时,S取得最大值75cm2.(2)当x=EB=5cm时,S=62.5cm2.故当50cm2<S≤62.5cm2时,对应△EPQ有2个;当S=50cm2或62.5cm2<S≤75cm2时,对应△EPQ有1个.

解析 本题借助于一副三角板,设置了一个探究空间非常大的压轴题.多数学生如果想不到借助于实物操作,则很难准确求出探究一中m的取值范围,以及探究二中的两问.

上一篇:全矿井安全体检措施下一篇:重阳节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