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对制度执行存在问题

2024-07-25

查对制度执行存在问题(精选8篇)

查对制度执行存在问题 第1篇

查对制度的执行流程

一、输液瓶的查对:

1、拿起输液瓶,清洁瓶身;

2、旋转瓶盖,检查瓶盖有无松动;

3、查瓶身有无裂缝、破损处;

4、查标签上的药品、浓度、剂量、批号、有效期;

5、倒转瓶体,对光查溶液的透明度、有无变色、杂质、混浊等。

二、小安瓿的查对流程

1、先查看安瓿的完整性,有无裂缝、破损处;

2、对光或将安瓿紧贴白色的工作服,查看药品名称、浓度、剂量、批号、有效期、有无混浊、变色、杂质等。

三、大型输液的查对:

治疗班摆完大型输液后:第一道查对关:小组与治疗班;

第二道核对关:夜班;

第三道核对关:加药者在加药前。流程

1、查对输液溶液瓶身标签名称、浓度、剂量与所贴输液卡上是否一致。

2、查对输液溶液的质量;

3、查所放药液的药名、浓度、剂量、剂型是否与输液卡一致;

4、查药物的质量;

5、核对无误后加药并注明加药时间签全名。

四、换接输液溶液者的查对流程:

1、查看加药者的签名,确认加药与否;

2、倒转瓶体,对光查看溶液是否澄清、变色、或有杂质等,查瓶盖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缝等;

3、到病人床头,核对床号、姓名:对神志清醒的病人可询问病人叫什么,由病人自己确认姓名;再对照输液瓶贴复述一遍病人姓名;核对与长期医嘱执行 单上药物是否相符;昏迷的病人查看腕带和床头卡或与家属确认。

4、需做皮试的药物,查看输液卡药敏试验结果,同时看床头有无过敏阳性标志;有疑问时需查清。

5、核对无误后方可接上补液,在长期医嘱执行单上签名。

五、医嘱查对流程:

1、主班接医嘱后,由治疗班复核后执行

2、班班查对医嘱,下午由护士长与主班护士核对医嘱

3、每周一由护士长与主班护士、治疗班护士大对医嘱

查对制度执行存在问题 第2篇

及手腕带使用相关内容学习

地点:科室示教室

主持人:

参加人员

学习内容:

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项身份核对方法,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1、护理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方法、核对程序

2、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管理制度

门诊手术室护士查对制度执行细则 第3篇

1针对患者的查对

1.1 接患者前查对 接患者出发前第1次查对手术通知单与手术安排表一致, 查对内容包括手术间号、患者姓名、性别、科室、床号、手术时间、手术台次等。

1.2 病房接患者时查对 在病房第2次根据手术通知单、病历查对患者信息及手术部位、禁食、过敏史、血型、术前用药、有无特殊感染、患者携带物品如X线、药品等。查验患者的病备皮情况, 有无首饰、活动性假牙等到禁带的物品。

1.3 患者入手术间时查对 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患者信息。

1.4 麻醉前查、消毒皮肤前查、开刀时查、关闭体腔前后查。

2物品的查对

随着新、高、尖手术的不断开展, 手术器械、手术敷料也在不断的变化, 严格清点核对制度能完全避免异物遗留体腔, 保证患者安全, 避免器械丢失。

2.1 查对原则 严格执行“三人四次”清点制度。在一些腔隙部位关闭前、后, 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应共同清点物品。术中临时添加的器械、敷料, 巡回护士应及时准确记录。“三不准”制度的执行。清点物品时坚持“点唱”原则。准确及时记录所有手术台上物品, 洗手、巡回护士两人核对无误后并在手术护理单上签全名。

2.2 查对内容 包括普通器械、内镜器械等所有手术台上的器械。敷料:包括纱布垫、大纱布、小纱布、小纱条、棉片、棉球、手术刀片、电刀笔、线轴、缝针等。

2.3 查对时机 第一次清点:手术开始前。第二次清点 :关闭体腔前。第三次清点 :关闭体腔后。第四次清点 :缝完皮肤后。

2.4 查对方法 查对时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共同按次序清点3器械、缝针、纱布等, 在登记本上清点一项登记一项。清点全部完毕, 洗手护士登记数字准确后, 方能确立。手术台上已清点的纱布、纱垫一律不得剪开使用。台上用过的纱球、棉片、小敷料等应放于台上, 不得投入桶内。术中送冷冻切片病理检查时, 严禁用纱布等手术台上的用物包裹标本。凡术中增加清点范围内的物品, 必须由巡回护士给与增加并由洗手、巡回护士共同清点, 登记后洗手护士要核对所等数字。手术用的缝针用后要及时别在针板上, 不得放在他处, 断针要保存完整。

2.4 查对注意事项 深部脓肿或多发脓肿行切开引流时, 创口内所填入的纱布数目, 应详细记录在手术护理记录单“其他”栏内, 手术结束后请主刀医师签名确认。有尾线的纱布、纱垫, 手术前后检查其牢固性和完好性, 防止手术过程中的断裂、脱落。手术切口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或腔隙, 关闭每个部位或腔隙时均需注意清点, 防止物品遗漏[4]。

3体会

门诊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而且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 同时也存在着护理安全隐患。查对制度是是护理核心制度[5], 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至关重要,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危、医疗质量的高低。探讨预防和避免门诊手术室发生差错的有效护理措施, 以阻断护理差错发生的源头, 确保门诊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安全、准确和高效。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查对制度1在门诊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运用。方法 注重护理查对制度的落实, 针对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 采取相应积极措施。结果 门诊手术室护理查对制度是预防发生护理纠纷的一项重要措施., 大大增加了手术安全系数, 杜绝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 通过实施护理查对制度, 健全了门诊手术室护理质控体系, 有效防范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门诊手术室护士,查对制度,执行细则

参考文献

[1]赵曙光, 张秀红.手术室护理工作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 (14) :38.

[2]许玲凤.护理差错事故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医学创新研究, 2008, 10 (30) :85.

[3]宋烽, 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68.

[4]魏革, 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79.

查对制度执行存在问题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新会计制度;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情况的不断上升,同时为了保证作为基础教育当中重要一环的高校的不断发展,我国在2014年1月1日颁布了全新的高校新会计制度。这项制度的颁布和实施直接意味着,我国确立了新的高校会计核算模式,改变了记账方法与核算方法,简化了会计报表。确定了新的会计要素,采用了新的会计平衡公式。总体来说,高校新会计制度的制定是成功的,过渡是平稳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解决,以利于高校事业的发展。

一、当前高校在执行新会计制度中出现的问题

1.对于支出科目的设定非常不完善

新会计制度当中已经把高校的支出项目给划分成为了两类,一类是财政的补助支出;另一类则是非财政的补助支出。这种方式的优点有很多,最大的好处就是把财政性的资金所进行的实际花费情况进行了区分,但是最大的缺点就是,高校最为传统的大收大支观念被改变了。在新的会计制度下,高校的每个学生拨款都和学校预算以外的资金进行共同的安排来处理校内的预算经费,同时还需要人为进行对财政拨款支出和自行创收经费的支出的区分,这样的话就出现了高校的预算编制难度提升情况。会计人员根据主观推算的会计支出数和实际支出数存在出入,导致财务数据不准确,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也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2.会计核算工作执行难度大

高校在执行新会计制度中,将原有单位的“事业支出”科目细分为五大类支出科目,实现对高校各项成本进行核算,保证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将“事业支出”会计科目细化的同时,也增加了分摊的难度。如果在会计核算时无法准确确认事业支出中各类经费的资金性质,期末要相互结转的财政补助结余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和事业结余的额度是难以确定的。因此,就加大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难度。

3.预算外资金收入结构有待优化

高校预算外资金上缴财政专户的方法主要是全额缴入财政专户、按比例缴入财政专户以及节余缴入财政专户等三种方法。假若高校采用的是全额缴入财政专户的方法来执行预算外资金,其关于所涉及的项目、资金都能清晰明了。然而,当高校采用的是按计划返还的教育事业收入的方法,则不能分清其收入结构。为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收入状况,监督高校应缴财政专户款是否足额上缴,因而,高校预算外资金收入结构还有待优化。

4.基建“并账”执行困难

高校教育事业开展的基础是基建工作,其高校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引进及其他工程项目的建设都会全程贯穿于高校的发展当中。在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之下,高校自身的基建项目投资相对来说有了更加规范的科目类别的详细划分,但是在基建以及并账这个领域,进行执行操作就有了一定的执行问题。因为高校的基建并账涉及到了大量的明细核算内容,同时还受到当前高校极其复杂的经营环境的影响和干预,还有诸多比如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这都导致基建并账执行难度大。

二、解决高校新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1.完善会计科目设置

高校传统会计制度核算主要是在“大收大支”的理念基础上来开展的核算工作,这一理念和原则与我国高校办学规律具有一致性,能够有效实现校内预算资金的合理安排。

但是高校的新会计制度对于收入的结转以及对应的支出核算等等处理方式并没有真正严格遵守这个理念,而是把明确划分会计科目的细则作为重点,是在进行实际工作中出纳会计很难进行操作。比如说,教育事业收入以及其他的收入这些方面,高校的旧会计制度,仍然是按照非专项资金收入进行事业的结余转移的,不会通过专项资金收入科目的核算当中。但是新会计制度却有着专项的资金收入。不过实际操作的时候不会经过这一步,使得新科目形同虚设。

因此,高校新会计制度仍应保留大收大支的理念,而不是一味强调收支的绝对配比。同时,高校的各项收入支出确认、结转等核算也应沿用高校旧会计制度的做法,不宜太细化。

因此,在新会计制度的处理当中,高校仍然需要对大收大支的概念进行保留,而不是强调收支平衡以及配比的完美,同时,高校的各项收入也最好沿袭使用旧版会计制度的思路,不适合过于细化。

2.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一级科目核算

高校专项资金主要是指专门项目及指定用途的资金。为了有效划分专项及经常性资金,并突出专项资金的特性,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专项收支核算科目进行设置,增设“拨入专款”、“拨出专款”及“专款支出”等总账科目。通过增设科目,一方面真实地反映高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另一方面减少了年终报表时划分专项支出与经常性支出的麻烦,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3.应缴财政专户款明细核算:

为了优化高校预算外资金的收入结构,通过设置应缴财政专户明细账来反映单位的收入情况,具体的操作如下:首先,按学校收入项目设置明细科目:如并轨生学费、成招生学费、统招生学费、委培生学费、住宿费及其他费用等。其次,具体的会计处理:收到预算外资金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并轨生学费”等;按规定将预算外资金上缴财政专户时,借记“应缴财政专户款——并轨生学费”等,贷记“银行存款”;返还时记“教育事业收入——专户核拨预算外资金”。通过设置“应缴财政专户款”明细账,借方表示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明细,贷方表示上缴财政专户款的具体情况,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预算外资金尚未缴入财政专户。这样更能全面反映高校预算外资金的收入状况,便于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及财政有效监督。

4.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

为保证新会计制度的全面实施,高校应高度重视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首先,高校应对资产负债进行全面清查,及时核销,并及时核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原价及使用年限等。其次,根据高校新会计制度对部门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无形资产的补提摊销资产负债项目进行调整;再次,基建并账前,对原基建账套进行清理,做好会计科目的对照衔接准备。最后,针对新会计制度中“大收入、大支出”管理的模式,将校内独立核算的单位财务报表并入财务“大表”;将基建账的有关科目余额并入到新账,为高校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奠定基础。

三、结语

總之,高校会计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发展等方面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只有不断完善,高校新会计制度才能发挥其有效性,进而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与高校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通知[J].教育财会研究,2013(02).

[2]罗晶晶.新版高校会计制度变化多[N].中国会计报,2013(08).

[3]曾华婷,高校新会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08).

公司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5篇

最近看到一本书《赢在执行》,对制度执行的重要意义做了细致的阐述,感受颇多,现在借助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对公司目前的制度执行做一个浅显的讨论。

公司往往不乏制度,关键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偏差,最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传达不及时、不到位,造成“无章可循”。

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到位,也难以得到执行并发挥其作用,如果未能及时有效地传达有关制度,就会造成“无章可循”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没有组织对制度进行认真学习,对制度理解、把握不够,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和行动上的懈怠,导致积极性不高、落实效果不好。

二、执行意识差,执行文化缺失,造成“有章不循”。

在执行过程中总是患得患失、缺乏全局观,习惯于我行我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导致执行力差,使制度流于形式、成为摆设。

三、制度自身存在缺陷,与实际情况脱节,造成“有章难循”。

如果制度自身存在缺陷,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或者适用性不够,不能实时调整跟进,就会造成难以执行,甚至会对公司发展、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四、对制度执行监督落实不够,造成“违章不究”。

对制度的执行缺乏跟踪了解和监督检查,制度下发后即便存在违规行为也没有按照要求惩罚,或者违规成本低导致问题反复发生。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个人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提高公司的执行力,首先要发挥主管在执行力建设中的作用。制度是领导者组织制定的,领导者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避免主观臆

测、朝令夕改,最重要的是领导要以身作则,同时要建立执行团队,努力营造按章办事的氛围,在制度上也要做好及时传达,并保证传达到每一个应该知晓的人。

二、要努力营造执行文化,提高全员执行意识。

在公司内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员对制度执行的认识,形成人人守制度、事事重执行的企业文化,并让大家都了解制度的目标和意义,以执行为荣,引导员工自觉、自愿的遵守制度,对违背制度的行为能相互提醒、纠正,达到上下步调一致。

三、完善制度制定的应循程序。

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严重,因此要努力提高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可行性,不断完善制度制定的因循程序,同时对已经制定的制度进行定期审核,对过时和难以操作的制度进行调整和修订,使制度能够与时俱进,始终保持良好的适用性。

四、加强监督落实和责任追究,保障制度有效执行。

在保障制度科学的前提下,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落实,及时跟踪制度的传达情况,同时要了解掌握各级制度的执行情况,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并协助解决,再次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将制度执行纳入考核体系,最关键的是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

查对制度执行存在问题 第6篇

摘要:现阶段实施的诸如《国库会计管理规定》、《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操作规程》、《中国人民银行国库资金清算业务处理手续》、《国库资金风险管理办法》等国库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国库管理,指导国库业务规范操作,防范国库资金风险,保障国库资金安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经过多年国库工作的实施和运作,从发展和创新的视角来分析,部分制度暴露出了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问题和弊端,值得我们沉思和积极探讨。

关键词:国库管理 制度 创新

一、国库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库资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如何评价一个行业的综合风险,需要哪些指标进一步论证,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不便于风险管理和业务操作过程的实施。虽然每年对县支库进行国库资金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但此项工作没有固定的评估框架、缺乏有效的指标评价系统,更没有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的最终目标。如国库资金风险监管考核标准不明确。此种问题表现在每季上报的国库资金风险季报国库监管报告中,由于缺乏考核标准,反映出此工作质量、深度不够,难以有效提高国库管理水平和国库会计核算质量。

(二)是国库经收处现金缴库业务操作性不强。《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操作规程》中规定,“缴款人以现金缴纳税款的,国库经收处收妥现金,在纸质税收缴款书各联次上加盖同一日期的现金收讫业务印章后,收据联和存根联退纳税缴款人,付款凭证联作‘现金’科目借方凭证附件,与另制作的‘待结算财政款项’科目下的‘待报解预算收入专户’转账贷方凭证及时办理转账。”此规定实际操作性差。如税务机关向纳税开具通用缴款书,纳税人到国库经收处以现金纳税,国库经收处办理税款入库,在此过程中,税务机关在填写“开户银行”、“账号”要素时,税务部门感到无所依照,如不填写,不符合缴款书各要素填写完整的要求规定。

(三)是国库人员上岗标准规定落实难度大。《国库会计管理规定》第七条规定,“国库会计人员应持有国家颁发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但是,基层县支行实际情况是持有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很少,人员因工作变动或调到其他科室,新上岗的国库会计人员不一定都有从业资格证书,实在难以达到上述规定。《国库资金风险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二十八条规定,各级国库每日的会计核算业务都应由专门从事事后监督的人员来办理,对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实施全面监督。由于国库业务涉及财政、税务、银行及相关单位、专业性强,需要有精通业务的国库专业人员才能进行有效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县支行由于人员少,年龄偏大,在核定人员时,事后监督人员只能是兼职,且从事后监督工作的内容来分析,限于对国库凭证、报表的监督,而对业务操作规范性不能现场实时进行监督,只能是事后监督。

(四)是核算系统通讯备份环境稳定性欠佳。现行的国库核算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MT通讯组件稳定性差,由于线路、网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发送的往账和接收来账及内部往来对账工作时常受阻,影响资金的及时上划和安全性对账工作。国库核算远程数据备份运行一年多来,在确保国库备份数据安全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国库数据备份通过网络上有不成功的现象,导地远程国库备份系统有时无法打开网址,有时备份国库数据没完没了,无法结束。上级行对国库系统数据备份的方式、范围作具体规定的很少,国库部门仅是对业务数据进行备份,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规避国库资金以及计算机系统风险。

(五)是基层国库人员少强制休假形同虚设。《国库会计管理规定》第十条规定,“国库会计人员原则上2至3年轮岗一次,重要岗位人员按有关规定强制休假,但不得因此影响核算质量”。事实上县支库会计人员较少,年龄偏大者较多,一人多岗现象较为普遍,岗位之间相互制约要求落实到人可能性小,国库核算是综合管理岗、明细岗、资金岗、复核岗、票据交换岗、会计主管等六个岗位相互配合、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当日的业务处理,如国库有些岗位人员休假,国库核算环节就会出现不连贯的现象,所以强制休假制度实在难以落实,国库工作人员常年累月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忍劳忍怨、默默无闻、积极奉献,努力工作。例如作为全省唯一一家由县支库经理乡级国库业务的岐山县支库,在一机两库的模式下,共有两库,六大系统(岐山县支库和蔡家坡乡级国库,TBS、TIPS、国库统计分析、国债收款单管理系统、国债兑付管理系统和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在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中必须设立资金清算记帐、复核、明细核算记帐、综合核算、同城票据交换等8个岗位才能保证核算系统正常运行。这种“人少岗多”的矛盾就使得“一人多岗、一岗多则”和不合理的兼岗现象在所难免,使得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不现实,使得国库监管岗位“形同虚设”。对国库自身资金风险管理、预算收入、库款支拨、退付及更正业务的监督,只能停留在表对帐平上,没有精力和时间进行更深入的监督和检查。(2)从目前的考核管理办法来看,非国库业务性的调研信息任务过重,国库业务创新项目过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库业务量随之巨增,尤其是对于设库县支行每年要进行国债兑付业务,针对基层县支行2—3人来说,在确保国库每日正常核算,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完成这些任务确感到压力很大。

二、完善国库制度的几点建议

从创新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现行的国库制度,以便进一步整合和加强国库工作力量,防范资金风险,提升国库监督管理水平,推进国库业务核算质量的不断提高,确保国库资金的安全。

(一)是完善细则,不断加强,指导业务有序操作。(1)完善《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操作规程》中关于现金缴库内容,明确纳税人以现金缴税时,银行有具体业务操作以及账务处理规程,有效解决缴款书无法填写“开户银行”、“账户”问题。税务机关在填写缴款书时,“开户银行”栏目填写国库经收处办理现金缴款业务的银行名称,“账号”填写在该银行开立的“待结算财政款项户”。

(二)是认真评估,完善体系,量化考核奖优罚劣。(1)建议由上级行根椐国库制度统一组织,制定包括市县乡三级国库适用,制度严格,操作规范的国库业务操作流程手册,统一组织学习,并针对每一个操作步骤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办法,建立起国库资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2)科学分类,量化考核。从国库业务和国库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国库业务方面包括国库资金、国库报表、国库分析报告、国库检查。国库管理方面包括国库管理创新、调研信息等方面。通过统计、分析、量化考核等形式进行考核评比。(3)公平合理,区别对待。能否把每个县支库公平地进行考核,是提高工效和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制定业务考试评比办法时,根据每个县支库业务量的大小和有无新业务,进行充分考虑,多方论证。能否按照县支库业务的种类多少和业务量所占全市业务量和税款入库所占的比重来确定奖励分值的的权重,决定业务考核权重系数,年终根据系数和考核分值之积进行实际加减分数计算。(4)追究责任,业务奖罚分明。对国库业务和国库管理严重失职行为进行较为严厉的差错追究制度。针对每一县支行,写明差错单差错的具体时间和内容,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对差错责任人进行严厉的追究和处罚。

(三)是转变思想,创新思维,科学管理大胆出新。(1)能否由上级行统一协调按制度,以下发文件的形式为基层国库配足配好国库工作人员,进一步整合和加强国库工作力量,真正做到相互监督严防风险。(2)是否可以放宽国库会计人员上岗条件,允许国库会计人员在经过业务系统培训后上岗,在上岗期间的规定期限内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以保证国库会计业务的正常运行;不断充实国库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国库人员综合素质,以满足国库制度创新的需要。保持国库人员相对稳定,以保证国库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3)完善内控,加强监督。应完善明确国库岗位人员职数、岗位设置、操作程序、操作口令的管理要求。设立国库事后监督专岗与本行纪检监察、内审部门组成三级大监督,明确其职责,强化风险防范措施,能否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进行国库业务和国库管理全程监督。力求从国库执行制度、规范操作和人员思想动态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建立国库人员定期考核制度和风险防范评价制度,通过三级监督避免国库资金风险的发生。

(四)是整合调研,多出精品,注重国库主要业务。加大业务培训和工作经验交流力度,减少非国库业务性的调研。建议上级行整合《国库情况反映》和国库工作综合信息,调研材料可根据各支库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和专项工作调研进行安排。

(五)是创新模式,依托科技,加强数据集中管理。(1)纸质档案管理集中化。变县支库的国库内部事后监督为市中支集中事后监督。目前,各县支库专职国库工作人员较少,对国债发行、兑付管理和国库核算的监督有顾此失彼的现象。中支应对各县支库仅授予各种票据的录入和复核权,次日对业务所用的原始凭证、票据等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料及时送达市内中支事后监督中心,进行有效及时地国库业务事后监督,国库会计档案的装订和保管。(2)网络数据档案管理创新化。在现有的异地异机同步数据备份系统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网络改造,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增加网络的稳定性。在做完当日国库业务,另一台异地同步远程备份微机已自动做好了当日业务数据的全部备份,这样备份的数据及时、安全,有利于国库数据的集中管理工作。(3)档案管理服务网络化。形成国库会计档案管理的网络服务平台,使国库档案信息存储数字化,档案调阅网络化,便于上级对下级业务处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统一管理,防止各支库随意进行数据恢复,影响国库核算系统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国库资金的安全。市中支国库数据信息管理中心能否满足各支库随时对本支库业务数据查询和各种报表的打印、部门的对账工作,并做好各种数据的保密工作。

查对制度执行存在问题 第7篇

省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工作已全面完成,省联社和县级联社均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制度。为了解会计制度执行情况,**银监分局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农村信用社进行统一法人改革前,会计制度一直执行着两个重要文件:一是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由人民银行总行制定的《农村信用会计出纳基本制度》及其补充规定和具体会计准则;二是 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省里省联社组建后,根据上述两个文件,制定下发了《**省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会计核算指导意见》(皖农信联〔2005〕171号)和《**省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财务管理指导意见》(皖农信联〔2006〕39号)。其核心内容是:县级联社实行一级法人核算,信用社作为县联社的分支机构,在联社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承担相应的责任,继续执行农村信用社的会计、出纳、财务等基本核算、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信用社的各项收支,年终一律上划县联社,由县联社统一办理年终决算。各县级联社又根据省里省联社的两个《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完成了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会计制度建设,财务会计工作有了较大改观,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顺利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存在不足

(一)法人财务管理职能被弱化。统一法人后,县级联社受省联社计划性财务指标控制,相对独立的法人财务管理职能被弱化,变成简单的分支机构型财务管理模式。这与“统一法人”改革目标不相适应,体现着浓重的“计划经济”思维,县级联社难以建立以财务决策为中心的现代财务管理机制。

(二)收入确认不够准确。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没有严格按照收付实现制或者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确认,而是有的指标采用了收付实现制,有的指标采用了权责发生制,致使收入确认不够稳健,收入指标和其他银行机构的可比性较弱。一是贷款应收利息未进行计提,而存款应付利息进行了计提。二是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足。制度规定对应收款项、贷款损失、抵债资产和存放同业款项等八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应计提减值准备。但在实际操作时,考虑农村信用社实际承受能力,存在未按照标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现象,形成损益数据不真实。三是抵债资产处置核算不准。制度规定,“处置抵债资产时,如取得的处置收入小于抵债资产账面价值,其差额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保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处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从处置收入中抵减”。但在实际操作时,部分农村信用社对处置收入小于抵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未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仍放在抵债资产科目反映,造成科目错用、核算不准,减少了当期支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务成果的反映不实。一些农村信用社对抵债资产保

管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也未按规定操作,直接从当期税前成本中列支。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够统一。统一法人后,会计制度没有对会计信息披露作出详细规定,致使各联社在披露会计信息时出现不统一的现象。一是披露报告格式不统一。有的联社以报送监管部门的审核报告代替披露报告,有的联社以报送人民银行的报告代替披露报告,有的联社以告社员(股民)书的形式对外公告。二是披露内容不统一。有的联社对披露信息指标的变动原因进行了说明;有的联社只披露了相关信息指标,未对指标变动原因进行说明。三是披露时间不统一。哪一天开始信息披露,张贴或置备相关信息披露载体多少天,各联社均是自行掌握。

(四)会计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对会计工作监督管理薄弱的局面没有改变,依旧沿用了原有的监察网络,负责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县联社配备兼职监察员;部分信用社配备内勤坐班主任;联社保留稽核股,驻片稽核员每月深入到社进行序时和常规稽核。这个监察网络中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对兼职监察员没有建立培训和考核机制,部分信用社兼职监察员已失去作用;另有部分兼职监察员退休,没有及时配备。二是没有配备内勤坐班主任的信用社,联社指定由主办会计兼任,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削弱了对会计监督的力度。三是驻片稽核员长期在管辖区内信用社巡回检查,使监督作用因熟人熟面的人情关系而难以发挥。

(五)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农村信用社相当一部分员工是在与农行分设之前,出于照顾内部干部职工子女以及方方面面关系招进的,缺乏正规培训学习。大多数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以凤阳为例,县联社在职职工有两个特点:一是文化素质较低,大专学历以下的占会计从业人员数79.5%;二是年龄偏大,40岁以上的占会计从业人数39.8%,30-40岁之间的占53%。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进人不多,没有能补充足够的新鲜血液,人才问题也日趋突出。

三、对策建议

(一)维护县级联社法人财务管理职能。一是省联社转换“总行管理分支机构”的思维模式,维护县域联社的法人地位,扩大其经营自主权和财务管理权。二是监管部门和省联社着力监督县域联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正常有效运作,促进农村信用社向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转变。三是促进条件成熟的农村信用社从合作制向公司制转型,逐步解决信用社所有权人缺位的问题,最终彻底提高联社加强财务的积极性。

(二)严格按照谨慎性原则确认和计量收入。根据金融监管要求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向,农村信用社务必尽快形成“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自我约束机制,真正发展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农村信用社务必根据客观现实要求扎实推进会计改革步伐,严格按照谨慎性原则确认和计量收入。一是合理计提应收应付利息。对表内计提的应收贷款利息和长期投资利息严格按照规定计提,对应计提的应付存款利息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计提。对以前少计

提的应付利息,制定分期补足计划,逐步不足。二是充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信贷资产,逐步补足呆帐准备和专项准备;对包括应收款项、固定资产等其它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充分、合理地预计这类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对这类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充分计提减值准备。三是准确进行抵债资产处置核算。在处置抵债资产时,对取得的处置收入小于抵债资产账面价值的,其差额应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对保管和处置抵债资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应分别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或从处置收入中抵减,不得在当期税前成本中列支。

(三)省联社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细则,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一是统一信息披露文本格式,明确公告对象为股民(社员)。二是统一信息披露内容。对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比例、本年利润及费用总额增减额度、增减幅度等关键指标的变动原因必须予以说明。三是统一披露时间,参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时间,在每年的前三个月内,将所披露的书面报告和信息披露表置备于信用社主要营业场所不少于30个工作日,确保股东(社员)及利益相关者能随时查阅。

(四)建立健全会计监督约束机制,加强监督检查。一是充分发挥兼职监察员、内勤主任以及稽核员会计监督作用,坚持做到有培训、季度有考核、责权利与岗位挂钩,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二是对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主管,尽快实行委派制或岗位轮岗制,以确保会计监

督制度得以贯彻执行。三是推行会计事后监督制度,采取集中监督或分散监督的形式,对所有网点的会计业务实施全面监督。

查对制度执行存在问题 第8篇

1 研究方法与步骤

1.1 研究方法

本课题参考Adevis 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和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CI)标准,运用文献回顾法、德尔菲(Delphi)法、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三级医院查对制度执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1.2 研究步骤

1.2.1 拟定评价标准草案。

采用文献回顾法,利用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Internet网络、Pub Med、Medline等检索工具,检索并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初步构建评价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

1.2.2 预调查。

选取本院8名专家进行预调查,其研究领域分别为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医学统计学,平均年龄(43.4±7.8)岁,平均工作年限(21.3±4.1)年,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3人,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预调查的目的是完善专家咨询表的内容和设计,使其符合医学要求并便于数理统计。

1.2.3 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

(1)专家的确定。Delphi法是一种对意见和价值进行判断的工作,因而选择专家是Delphi法成败的关键[9],咨询专家的数量一般以15~50人为宜[10]。本研究经过课题组的集体评议,采用目的抽样法从浙江省12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选取40名专家作为被咨询专家。专家的入选标准为:①大专以上学历;②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③15年以上护理专业领域工作经验;④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或护理教育工作;⑤配合度高、愿意参与本研究。本课题选择的专家平均年龄(45.1±5.9)岁,平均工作年限(25.9±5.2)年,本科及以上学历35人(85.4%),高级职称40人,其中副主任护师27人(67.5%)、主任护师13人(32.5%)。(2)专家咨询表的设计。咨询问卷采用科学性、方向性、整体性、独立性、可行性为拟定指标的原则[11,12],由3部分组成。①填表说明。主要向专家简要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并分别对Delphi法、AHP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②主体内容。第一、二轮专家咨询表由一、二、三级指标专家意见表构成,每项指标先请专家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判断,然后采用Linker5级计分法,请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按照“很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3分)、“不重要”(2分)、“很不重要”(1分)对每项指标进行选择,最后设开放性问题,请专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和表中未提及内容的意见和建议。第三轮专家咨询表的主体部分由专家一级指标判断矩阵表和二、三级指标专家意见表构成;③专家基本信息。由专家的姓名、年龄、学历、工龄、从事护理专业领域工作年限、职称、职务、工作单位及工作领域9个方面组成,并设置专家熟悉程度、判断依据等。(3)Delphi法的实施。问卷均由专人通过E-mail或邮寄的方式发送和回收,每轮咨询要求专家在10日内回复。课题组成员对上一轮专家咨询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后,将专家的反馈意见和下一轮咨询表发送给专家。如果专家意见不一致或有疑问,课题组成员将以电话垂询的方式,与其就相关内容进行沟通,深入了解专家评判时的思想,当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时调查结束。指标的筛选以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均数>3.0,满分率>0.1,变异系数<0.25三项指标为标准[11],同时结合专家意见,经课题组成员集体评议,最终确定评价标准体系。(4)层次分析法确立权重。第三轮专家咨询表采用AHP法确定评价体系中一级指标权重,利用专家重要性赋值的平均分配法确定二、三级指标权重[12]。(5)数据的整理分析。采用一般性统计描述对咨询专家的组成结构进行分析,运用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协调程度、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等指标,对专家的可靠性和代表性进行检验,应用AHP确定指标的权重。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和AHP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专家的积极性

专家的积极性系数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表示。一般认为,有效回收率达到70%以上即为一次较好的调查[13]。本课题三轮专家咨询表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7.0%、77.5%和93.5%,共有30名(75%)专家提出近百条修改意见,说明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

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专家权威程度用权威系数Cr表示,其计算公式为:Cr=(Ca+Cs)/2,即专家对各项指标判断系数Ca和专家对问题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平均数。本次三轮咨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0、0.90、0.85,均超过0.8,说明参与本课题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

2.3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用指标的满分率、重要性赋值均数和变异系数表示。满分率、均数越大,表明集中程度越高;变异系数越大,表明离散程度越高。本研究显示,第一轮调查指标的满分率为15%~98%、重要性赋值均数为3.46~5.00、变异系数为0.03~0.48;第二、三轮上述指标的满分率分别为20%~98%、23%~100%,重要性赋值均数分别为3.52~4.96、3.73~5.00,变异系数分别为0.04~0.31、0~0.20,由此可见,专家的意见较集中且逐步趋向一致。

2.4 专家的协调程度

协调程度是指全部专家对所有指标给出的评价意见是否存在较大分歧,用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协调系数W反映。变异系数越小,协调系数越大,表示专家协调程度越好。本次三轮调查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7、0.25、0.37(见表1),经肯德尔协调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专家意见协调性好,以此结果确定各级指标合理。

2.5 三级综合医院查对制度执行效果评价标准体系

根据三轮专家咨询,最后确定的查对制度执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64项三级指标,具体指标内容见表2。

3 讨论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详尽、简单具体、实用性强

本研究以Adevis 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和JCI标准为指导,科学、全面地构建了查对制度执行效果评价指标。一级指标由“护理结构质量”、“护理过程质量”、“护理结果质量”三部分组成。在护理结构质量指标方面,制度内容明确具体,突出了制度管理的可操作性。优化了护理人力配备指标,不仅重视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数量,而且将护理人员的能级结构,即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士占护理人员总数的比例也纳入考量。同时,鼓励三级医院优化系统管理,如引进电子病历系统、EDA系统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降低查对错误的发生率。在护理过程质量指标方面,设立医嘱、给药、输血、饮食、手术、检验标本采集查对6项二级指标,较全面地覆盖了查对制度在临床护理操作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为了避免指标过于笼统,每一项二级指标都紧紧围绕护理工作流程的内容来设立详尽具体的三级指标,方便对其评价,实用性强。在护理结果质量方面,现行的评价标准很多主观性太强,如指标“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怎样才叫抢救成功?这需要依靠检查者的主观判断。由于造成“护理事件”、“投诉”等的影响因素又很多,因此,为避免操作者在评价时凭借主观判断,本课题在指标的设置上,特意强调了“因查对失误引起”、“查对错误控制率”等,限定了指标的评价范围,排除了其他影响因素的干扰,提高了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

备注:三查十二对:①三查:查血的有效期、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②十二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科别、床号、住院号、血型交叉试验结果、供血者血卡号、血袋号、血液种类、血量、有效期。

3.2 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护理过程质量指标,权重设置合理

护理过程质量评价反映全部护理工作和护理行为的过程活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关键[14],然而现行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突出了终末检查,忽视了过程环节质量的控制[15]。本课题护理结构、过程、结果质量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0、0.70、0.20,护理过程质量的权重比例最大,可见,随着我国护理事业地迅速发展,护理人员的能级结构得到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已经意识到现行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存在“轻过程重结果”的问题,因此,在设置指标权重时纠正了以往护理质量评价指标重视终末质量而忽视环节质量的弊端,权重设置合理。

3.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意义重大

科学的护理质量标准是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持续改善护理质量的先决条件。只有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在护理质量检查时才能有据可依,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查找原因,持续改进[12]。构建三级综合医院查对制度执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填补了我国目前尚缺乏一套统一的查对质量考核评价标准的空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同时,由于以往的评价指标不统一,使医院间的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从而严重挫伤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设计统一、科学的评价指标,能够及时暴露问题,校正不公平因素,有效地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查对制度执行效果的持续改进,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上一篇:杭州事业单位面试成功心得下一篇:凝视生活中考满分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