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兰州结婚风俗

2024-06-27

浅谈兰州结婚风俗(精选9篇)

浅谈兰州结婚风俗 第1篇

浅谈兰州结婚风俗

内容摘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各地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婚俗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兰州婚姻民俗在延续传统礼制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婚礼、风俗、兰州 正文: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是汉人一生礼仪——冠婚丧祭——中的一种,是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礼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婚礼是嘉礼的一种,载于儒教圣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并且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还通过吉凶宾军嘉五礼的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儒教婚礼仪式贯彻神道设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孝敬父母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礼记》对贵族婚礼所做的规范化的表述: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周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後有夫妇,有夫妇然後有父子。”所谓神道设教,是指在时间、服饰、仪式上都要象天法地。儒教婚礼中,祖先崇拜和巫术观念并存,巩固男女性别角色及其社会责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 《史记·补三皇本纪》 记载:“太槔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婚俗文化的雏形。

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各地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婚俗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贴红双喜字、坐花轿、“抢婚”、“哭嫁”、“走婚”、“闹洞房”等婚俗流传至今,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

历史上的兰州, 是一个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互影响的地区, 在重视传统婚礼程序的同时, 也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融会的烙印。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积淀, 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婚姻民俗。

兰州地区的汉族婚礼虽延续了传统六礼的内容, 但在程序上有所简化, 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 包括议婚、订婚、下彩、选定婚期、婚礼、回门等内容。

1.议婚: 旧时兰州汉族缔结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双方不见面, 全凭“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一般男方请媒人寻访合适的女子, 备礼物去女方家说亲, 称为议婚。议婚的内容包括青年男女的姓名、年龄、属相、人品、健康状况, 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财产、地位、为人口碑, 男女双方和家庭各有什么要求等。如果女方同意, 即将姓名、生辰八字告知媒人, 或用红纸写好交媒人提供男方。男家请人推卜合婚,如果八字相合男女两家诸事顺当,“以银饰为仪, 将子平家合定庚命复于女氏”。也就是说, 如果男女八字相合, 男方就会以银饰为礼, 将八字相合的好消息告知女方, 俗称“ 回小八字”。若八字不合或诸事不顺, 则将礼物退还作罢。现在人们更重视男女双方性格、习惯、兴趣的一致。

也有男方请媒人提单瓶酒去女方家说亲的习俗, 女方若同意, 将酒瓶打开喝酒, 不同意, 不开瓶口将酒退回。有的地方, 女方若同意便招待一顿长面, 否则就是不同意。一旦同意联姻, 就选吉日订婚。

现在的兰州这种习俗几乎没有了,因为现在都是自由恋爱,在结婚之前男女双方都已经认识了,而且是有了非常好的感情基础了,所以现在基本上没有所谓的“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了。但是如果男女双方要结婚,双方家长还是要问青年男女的各种情况及八字和属相。若双方家庭都同意则可以选吉日订婚了。

2.订婚: 挑选双月双日(良辰吉日)订婚, 媒人领求婚者, 带上成双的衣服或布料、点心、连瓶酒(两瓶酒用红头绳捆在一起, 上贴红纸写“ 天地良缘, 百年好合”)去女方家。女方家请来至亲盛情招待, 喝完连瓶酒就算定了婚。男方回去时, 女方家在空酒瓶中盛满粮食(米或麦子)、发面、艾、枣儿让男方带回去, 象征“ 米面夫妻、夫妻相爱、发财致富、早生儿子”之意。这种隆重而繁琐的订婚仪式显示了对婚姻的高度重视。现在这种订婚的礼仪在兰州还是保留下来了。很多传统的家庭在订婚中还是这么做的。

3.下彩: 订婚后, 男方逢年过节或平时都可去女方家。每去一次, 必带一份薄礼。结婚前一年或几个月要下彩礼,俗叫“下酒”。男方备好衣物、彩礼、喜酒两瓶、礼酥糕点、糖果、红枣、核桃、染红的熟鸡蛋、鲜肉双条等十多样礼物, 用红纸条束之, 上贴红双喜字, 置于抬盒内(称“ 盒子”)抬送女家。女家院中设方桌, 将礼品置上。女家子侄辈上香礼拜, 祭天地和祖宗, 叫“扣盒子”。男家给上香者以“喜眉钱”也称“ 堰酒瓶钱”。呈上礼单, 拍三下开盒亮彩礼, 叫“ 拍盒子”, 请亲属来宾参观。女方设席款待, 规模要比订婚时丰盛。席中盛上加盖鲜汤一碗, 让男家来宾揭盖品尝, 称为“尝汤”, 男家须以小钱给厨师, 称为“尝汤钱”。“尝汤”之俗至今仍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人们都提倡节约婚礼,所以下彩这一婚俗已经可有可无了。一般而言,女方不会刻意去要多么贵重的彩礼,男方也会根据个人能力下彩或者不下彩。

4.选定婚期: 婚姻大事关系到男女双方的前程和家族的兴衰, 因而人们对婚期的选定格外慎重。男方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择定结婚吉日后, 请媒人去女方家商定, 称为“ 请期”。女方同意后, 即在结婚前十天, 将婚娶事项由媒人同女家商妥, 叫“通话”。

5.婚礼: 两家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择日举行婚礼。女方在结婚前一日宴请亲友贺喜, 俗称“添箱”, 多送首饰、衣物、器皿、钱等。女方家设宴招待比较简单, 择选至亲若干人随姑娘去男方家做客, 称“喜客”。给姑娘陪嫁妆, 据家境而异, 一般是一对箱子、毡被、衣服及鞋袜、梳妆用具等, 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要陪嫁一对碗, 叫“ 衣饭碗”, 义为去婆家后衣禄不断, 女方还要给婆家公、婆、至亲长辈及兄嫂各带一件见面礼物, 多为枕顶、鞋袜之类的东西, 在婚礼上认亲见面时赠送, 俗叫“抬礼”。

过去, 男方家在结婚之日至少要备轿两辆或驴、马, 按所选吉时迎娶媳妇。以前兰州人娶亲时新郎不亲自迎娶。娶亲去的人数为单, 讲究去单来双, 其中要有妇女一人, 谓之“ 娶亲奶奶”, 此人要选合属相的, 父母、丈夫、儿女都齐全的, 俗称“ 全焕人儿”。到女家要带上“ 报恩索”, 即给女方父母送的礼物、布料, 还要带上花馍馍、肉方子(4 根猪肋条肉)及酒等。

娶亲人到女家门前, 女家子侄辈故意闭门不开。男家娶亲人从门缝塞入“ 开门钱”后, 便开门引娶亲者进入。在堂内陈设礼品, 先以酒祭祀“ 天地、祖宗”后, 向女方长辈敬酒称“ 看盅儿”, 并以“ 答谢钱”酬赠女家养女之恩, 相互推让后女方受之。随即引娶亲傧客就宴, 后由女傧为新娘梳妆,新娘身穿束衣, 头顶盖头。出娘家门前, 要手拿一把筷子,转身抛在地上, 表示不带走娘家的钱财, 同时, 女方家的人要偷偷地把轿上的东西藏起, 临走时让女婿出钱赎回。新娘上下轿要有合属相的亲人抱上, 最好是舅舅, 俗叫“ 抱轿”。

新娘离开娘家时要哭, 称为“哭嫁”。哭得越凶越好, 否则会被人耻笑。新娘花轿到男家门口, 两位女傧出门迎接, 放鞭炮、打锣, 用和着盐、五谷杂粮的彩色纸花打身, 以示驱邪, 这时不合属相的人要暂时回避。新郎在庭院等候, 与新娘拜堂成亲。一般男左女右, 行三叩首礼(拜天地、祖先、父母), 然后夫妇互拜, 最后拜来宾, 这时主持人要说一些生财纳福、尊老爱幼、早生贵子之类的吉利话。尔后, 新婚夫妇给父母及至亲长辈敬酒、磕头、馈赠礼品, 这叫“ 抬礼认亲”, 有的女方陪嫁的东西这时让小姑开箱展示与众, 叫“ 摆针织”,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攀比之风。

女方给新女婿做一身衣服或鞋袜、腰带, 在婚礼上由新娘的弟妹或侄辈呈上让新郎试穿。这时新郎的同辈人用腰带将新郎束住紧勒, 让他掏钱给呈盘的人, 这叫“ 掏腰包”。然后, 由新娘家的“喜客”把家里带来的长面亲自下到锅里, 给新娘、新郎每人盛上两碗, 让他们坐在一起吃完, 表示情深意长, 白头到老。

婚礼结束, 众人把门, 新婚夫妇抢先进入新房, 认为谁先进入新房, 将来谁就当家。新房窗户要用红纸糊, 在新娘进房时由新娘拆破窗纸。晚上闹新房, 俗称“闹床”。闹新房甚为随便、开放, 而且无论长幼, 有“ 三天的新媳妇没大小”之说。

新婚头天晚上, 新郎家还选一位身体健康、儿女多的中年妇女给新房铺床, 边铺边念“铺床铺床, 儿孙满堂, 先生贵子, 再生女郎, 富贵双全, 永远吉祥”, 并在炕头、被中撒核桃、红枣、糖果等, 称为“ 撒帐”, 象征团圆、早生贵子之意。同时, 新郎家还要找一位属相相合的未婚男子守床, 俗叫“压床”。

现代的兰州婚礼就要简单多了,新郎是直接去迎娶新娘的,不过新郎要塞“开门钱”的这个习俗还是流传下来了的,而且新郎进门见到新娘后不能马上把新娘接走,新娘的亲人还要为难新郎及陪同新郎的接亲团。其中有一个游戏是每对新人必玩的——找鞋,即新娘的亲人会把新娘的一只鞋藏在新娘的卧室里的一个地方,让新郎他们找,找到后由新郎亲自给新娘穿上,否则就不许把新娘带走。之后新娘在上车前得哭嫁也是一直流传下来的,如果新娘不哭,就会被大家笑话,会说新娘不孝顺,所以兰州的婚礼新娘哭嫁是一定要有的。现代的婚礼一般都是在酒店举行的,婚礼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在兰州不管是什么样的婚礼形式,有一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在婚礼上捉弄公公,有的要把公公的脸涂黑,还要让他带上高帽子在婚礼现场游行,据兰州当地老人的说法,这种做法是对公公家里人的一种告诫,让他们家的人以后要对新娘子好。还有铺床和压床的习俗也是流传至今。

6.回门: 新婚后第三天早晨, 新婚夫妇携带礼品“ 回门”, 拜岳父母及女方亲族。回门要趁早出门, 忌讳叫路人看见, 在娘家招待后及早于午前返回。新娘始入厨房擀一顿“ 示手长面”, 谓之“ 试刀面”, 以鉴定、考核新娘“ 茶饭”技术的优劣和是否麻利干练。婚后月内, 男方还要携带酒礼答谢媒人。至此, 一个隆重的汉族婚礼才算结束。现在的兰州新人也要回门,但是在一些细节上就没有那么讲究了。

从兰州婚姻礼仪的一系列繁文缛节,可看出过去的兰州人对于属相和八字是非常迷信的,这导致现在的一些老兰州家庭中对这个都很迷信,这是不好的,是没有什么科学根据的,是要革除的。我们还可以看出兰州民众对缔结婚姻非常重视。史载: 明清时期的兰州人“ 重婚丧,尚节义”,“ 重婚丧, 崇墓祭”。这个“重”表现在议定阶段的慎重, 结成阶段的隆重, 婚后阶段的稳重。兰州民众的婚姻家庭就在这种重视的氛围中维持着长久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鲍宗豪.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J].社会科学研究,1992(5).[2]崔欣.民国时期兰州婚俗研究及其旅游开发[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3]李桂梅,禹芳琴.试论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4]李艳.近代甘肃的妇女解放[J].河西学院学报,2005(1).[5]百度文库

浅谈兰州结婚风俗 第2篇

1.结婚庆典

结婚庆典通常是在上午11:30开始,由婚庆司仪主持,最重要的仪式是证婚人征婚,一般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担当证婚人,接下来是双方父母上场,新郎新娘敬茶,改口叫父母,父母要给红包,名曰“改口费”,通常里面装1001元,意为“千里挑一”。有钱的家庭也有给10001元的,意为“万里挑一”。

最后新郎新娘互换戒指、喝交杯酒,婚礼庆典结束后婚宴就开始了,新郎新娘从长辈坐的桌子开始一一敬酒,直到婚宴圆满结束。现在城市里已经很少闹洞房了,婚宴结束后大家就各自散去。

2.回门

新郎新娘在婆家度过两天,第三天要回娘家,称作“回门”。回门的时候,娘家的父母要给新郎新娘准备好吃的,或者再请娘家亲戚们一起到饭店吃一顿饭,整个结婚的过程才算最后结束。

婚礼风俗

兰州地区的汉族婚礼虽延续了传统六礼的内容,但在程序上有所简化,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包括议婚、订婚、下彩、选定婚期、婚礼、回门等内容。

一、议婚:旧时兰州汉族结婚缔结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双方见面,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男方请媒人寻访合适的女子,备礼物去女方家说媒,称为议婚。议婚的内容包括青年男女的姓名、年龄、属相、人品、健康状况。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财产、地位、为人口碑,男女双方和家庭各有什么要求等。如果女方同意,即将姓名、生辰八字告知媒人,或用红纸写好交媒人提供男方。男家请人推卜合婚,如果八字相合男女两家诸事顺当,“以银饰为仪,将子平家合定庚命复于女氏”。也就是说,如果男女八字相合,男方就会以银饰为礼,将八字相合的好消息告知女方,俗称“回小八字”。若八字不合或诸事不顺,则将礼物退还作罢。现在人们更重视男女双方性格、习惯、兴趣的一致。也有男方请媒人提单瓶酒去女方家说亲的习俗,因为现在都是自由恋爱,在结婚之前那女女双方都已经认识了,而且有了非常好的感情基础了,所以现在基本上没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

、订婚:挑选双月双日(良辰吉日)订婚,媒人领求婚者带上成双的农服或布料、糕点、连瓶酒(两瓶酒要用红绳子捆在一起,上面红纸写“天地良缘,百年好合”)去女方家。女方家请来至亲盛情招待,喝完连瓶酒就算订了婚。男方回去时,女方家在空酒瓶装满粮食(米或麦子)、发面、艾草、枣儿让男方带回去,象征着“米面夫妻、夫妻相爱、发财致富、早生儿子”之意。这种隆重而繁琐的订婚仪式显示了对婚姻的高度重视。现在这种风俗在兰州至今保留下来了,很多传统的家庭在订婚中还是这么做的。

三、下彩:订婚后,男方逢年过节或平时都可去女方家,每去一次都必带一份薄礼,结婚前一年或几个月要下彩礼,俗叫“下酒”。男方备好衣物、彩礼、喜酒两瓶、礼酥糕点、糖果、红枣、核桃、染红的红鸡蛋、鲜肉双条等十多样礼物,用红纸条束之,上贴红双喜字,置于抬盒内抬送女家,女家院中设方桌,将礼品置上,女家子侄辈上香礼拜,祭天地和祖宗,叫“扣盒子”,男方给上香者以“喜眉钱”也叫“堰酒瓶钱”,呈上礼单,拍三下开盒亮彩礼,叫“拍盒子”,请家属来宾参观,女方设席款待,规模要比订婚时丰盛。席中盛上加盖鲜汤一碗,让男方来宾揭盖品尝,称为“尝汤”,男方需以小钱给厨师,称为“尝汤钱”,尝汤之俗至今仍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人们都提倡节约婚礼,所以下彩这一婚俗已经可有可无了。一般而言,女方不会刻意去要多么贵重的彩礼,男方也会根据个人能力下彩或者不下彩。

四、选定婚期:婚姻大事关系到男女双方的前程和家族的兴衰,因而人们对婚期的选定格外的慎重,男方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择定结婚吉日后,请媒人去女方家商定,俗称“请期”。女方同意后,即在结婚前十天,将婚娶事项由媒人同女方商妥,叫“通话”。

订婚注意事项

1、订婚前也是需要准备很多东西的,男方需要给女方买的物品一定要事先准备好,比如:两身衣服,订婚的首饰和一些家用电器等等,看每个地方的婚礼习俗来准备。

2、订婚的礼金也是要事先准备好的,在礼金的多少问题上同样也是看每个地方的婚俗习惯来准备,但是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毕竟是喜事礼金的数字应该都会是个吉利数。而回礼金也可根据双方的经济条件来回,这个都是不一定的。

浅谈风俗 第3篇

1 风俗是如何产生的

风俗源自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所谓的自然条件, 主要是指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风者, 天气有寒暖, 形势有险易, 水泉有美恶, 草木有刚柔;俗者, 含血之类, 象之而生, 故言语歌讴异声, 鼓舞动作殊形, 或直邪, 或善或淫也。”不同的自然条件可以产生不同的风俗。如南俗精致细腻, 北风粗豪奔放, 即是由相异自然条件诞生出不同的人情性格。

所谓的社会条件, 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和宗教、文化等因素, 这些因素决定着风俗的形式及内容。

经济因素。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一层建筑, 风俗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属社会意识, 它的产生和发展总是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也就是说它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所以风俗只能产生于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之上, 任何脱离或超越经济基础的风俗都是不存在的。从口头传承的语言风俗来看, 古代的神话传说, 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生产力低下, 在对自然的改造中产生敬畏的心理, 经过想象与夸张, 将万物进行拟人化的崇拜, 就得到神话与传说。可以说, 经济因素是风俗产生的基石。

宗教因素。许多风俗是与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其中又有许多风俗是从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无论是原始宗教, 还是现代宗教都对风俗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些风俗,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 都与一些宗教或多或少地有着某种联系。在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个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某些仪式, 在一些民族中还有所保留, 如鄂伦春人对火的崇拜等。民间信仰中各地对山神、土地、龙王的崇拜, 也都是宗教信仰对风俗影响的最好佐证。宗教因素是风俗产生的助力。

政治因素。风俗虽然来源于民间, 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基础, 因此风俗一旦形成, 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 当人类步入了阶级社会之后, 阶级的烙印就打在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 而作为社会生活一部分的风俗, 也就难免受到阶级的影响。统治阶级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一方面利用落后的风俗愚弄人民;另一方面又用强制的手段, 改变原有的风俗, 以适应自己的统治需要。因此, 政治因素对风俗的影响是直接的, 有时还带有强制性。统治阶级的政治倾向, 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风俗的产生和演变。

文化因素。对风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这里着重谈一下语言的影响。语言不仅是风俗传承的一种工具, 且它本身就是风俗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除了交流思想感情外, 对社会和人生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日常生活中的咒语, 就不是随便说的, 它带有一定的魔幻目的。咒语在一些行使魔幻的人看来, 是一种命令性质的语言, 反复讲可以产生魔力, 并马上见效。另外生活中一些带有特定意义、禁忌性质的语言, 诸如敬语和婉语等等, 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风俗。

2 风俗的特征

风俗指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因地域而有所不同, 《荀子·强国》:“入境, 观其风俗。”俗谚“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就是这种情况。从风俗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来看,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风俗具有传承性。风俗是历代相传, 久积而成的风尚、习惯, 它是一代代沿袭下来的, 因此表现在时间上是久远的。从现在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来看, 不论是在衣食住行、人生仪礼上, 还是在岁时节日、信仰禁忌上, 所有的风俗都是经过绵延若干时期, 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在时间上虽有长短, 但他们都有来龙去脉可寻, 虽然我们今天已不可能完全看到它最初的形态, 但总能从中寻到一些古老的遗风。

风俗的传承性, 表现在思想上有时是保守的, 由于风俗多是从先人那里继承来的, 所以风俗一旦成为习惯, 在短时间内就难以改变。因此在传承过程中会显得固着和保守。但从总的趋势来看, 风俗在传承过程中会显得固着和保守。但从总的趋势来看, 风俗在传承中是有所改变的, 但这种改变是以传承为主的前提下进行的。

风俗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风俗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各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 特定的生产、生活条件就必然产生不同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再加之民族心理的影响, 顺而表现在风俗上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点在衣、食、住、行以及婚丧嫁娶人生礼俗等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

如:服饰上, 满族忌用狗皮做帽子和缝袖口, 而满族那独具特色的旗袍和马褂却能使人一见便知其族属。赫哲族因生存条件, 穿鱼皮衣裤;鄂伦春族则喜爱狍头帽;饮食上, 回族不食猪肉;朝鲜族喜食狗肉;达斡尔深爱“库木勒” (柳蒿芽) 。居住上, 高纬度地区, 以砖土为居, 以避风寒;低纬度地区, 用木石造房, 防潮降温, 而游牧、游猎民族则从适应生产劳动角度出发, 居所不仅可以随时搬动, 而且携带和拆装也十分方便。

在葬俗方面, 居住在平原和半山区的多为地葬;居住在大山深处则往往把棺林悬挂在山岩上行“悬棺葬”;居住在茫茫林海的则习惯把棺木架在树上, 行“风葬”;居住在草原的则常把尸体抛到野外行“天葬”。达翰尔人实行土葬, 因疾病和难产死得要火葬, 因天花死的小孩要风葬。

由于民族和地域的不同, 使得风俗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 才使得每个民族各具特色。

风俗具有浓重的心理特性。风俗表达着各地区、各民族人们的思想意识。它所表现的是一定社会中人们某一方面的心理状态, 包括他们的道德、宗教、艺术观念等。其中有健康积极向上的, 但也不乏愚昧落后的;有温柔善良的, 也有粗鲁野蛮的;有合乎人之常情的, 也有荒诞离奇的, 这种种心态的表现, 无不反映了风俗的心理特性。

从对祖先的祭祀看, 人们多以祈求祖先保佑家室平安, 人财两旺。这是由于当时人们无力抵御一些疾病和自然灾害, 所以只能求助于祖先的保佑。锡伯族对喜利妈妈的崇拜, 这就是这种心理的集中表现。从对“神灵”的祭祀上看, 人们是怀着祈求消灾灭祸、生产丰收等心理来做这些事的。原始人的种种心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和风尚, 演变成了一种风俗。虽然这种种心态表现有很多是不科学的, 但这却是在经济、文化、科学不发达阶段, 人们向往美好幸福的一种心理寄托, 尽管有许多祈求和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但却反映了人们善良的愿望和要求。

我国重视风俗的传统已经沿袭数千年,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 荆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北齐刘昼的《新论·风俗》、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等都是重要的传世名风俗著。以这样浩翰的文字资料记述历代风俗民情, 这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也是少见的。风俗, 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风俗也将不断地演变。我们了解风俗, 就是为了从现存的风俗中去寻觅历史的足迹, 从中找出其演变的规律, 以便更好的服务今天。

摘要:就风俗产生的根源及其特征进行简述。

浅谈兰州印刷企业的变化与管理 第4篇

【关键词】彩色叠印;自动化;工作标准

进入21世纪,以常识为主的新经济正成为新世纪开展的主流,以信息技能等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出产力必将改动包罗印刷企业在内的企业治理情况。起首是顾客要求的转变,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程度的进步,顾客对产物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还此外因为行业投资门槛不高,以及前两年“要想发,搞印刷”错误观念的影响,一多量直接印刷、数字印刷、按需印刷等印务公司不时成立,顾客的选择到达史无前例的宽度。其次是随着买方市场的构成,市场竞争剧烈的加剧,印刷质量的概念在不时深化,质量治理被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近年来,随着兰州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东西部信息化交流的不断加速,本地印刷企业的体质目前正在激进变化中渐渐地由制造服务业转型为广告传媒、资讯、票据等产业,印刷企业的设备也由单一的彩色叠印向以自动化、电脑化、防伪化、信息化的方式,突飞猛进的改造创新,客户对印刷品的要求也愈来愈严格,愈来愈多样化。应该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印刷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们将要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

首先要具有现代人的眼光,不要只是依靠经验、传承与直觉,应该多吸收一些管理知识、技术实务与科技新知,对于电子化、电脑化、资讯化的生产系统应有使用的能力;其次,印刷人本身应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生产管理系统,与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印刷企业是由零件少量型的服务产业发展过来,上世纪以前的印刷企业,其业务的来源大都是间接而来,最近10年间,直接业务才渐渐增多。究其影响的因素,大概有下列四点:(1)服务范畴、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教育程度,生活水准的提升。(2)一般消费者要求水准的提高,包括对印刷品质与服务品质的要求。(3)服务业的掘起,包括广告设计、出版业、电子传媒业等传播媒体的兴起。(4)中介媒体的要求,包括产品多样化、品质高级化、服务精致化、加工准时化等。

进入新世纪,常识经济时代下的市场需求的特性化和印刷同期的不时缩短,加上直接制版、数字化图文传输、数字化印刷、高速胶印轮起色等一多量出产东西的使用,印刷企业追求的将是速度型效益增进。常识经济时代一个主要市场竞争规律就是“快”,“快鱼吃慢鱼”也是印刷企业竞争规律,因而,印刷市场竞争不只是比价钱、比质量、比效率、最主要的前提就是比速度,在包管质量、效劳程度的还,印刷流程速度要快,因此要做到这一点,企业获取信息要快,资金周转要快,决议计划、出产、反应等均要快,对于印刷企业来讲,快的实质是降低工夫本钱,以顺应市场特性化所决议的多种类、少批量、灵敏出产的要求。

现在兰州的印刷企业大部份都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但是每家工厂都或多或少有他们沿习多年的管理方法,对于每件印品的作业时间、作业标准、成本核算都无法明确,因此实际的作业时间都比标准作业时间长,而延误了交货日期,要求的品质也参差不齐而屡遭违约,有些不应该有的开销也经常发生从而增加了企业成本;假如印刷经营者再不检讨利弊得失,提出改善管理的方法,再不培养管理的能力,将无法严守交货日期而与客户渐行渐远,也会增加实际成本而减少获利。归纳起来,生产管理标准化产生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整理过去的经验,确定工作标准化(方法、责任和权限)。(2)按照确定的标准进行执行,并需要检验是否要一起遵守这种标准。(3)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规范化的薪酬标准。(4)工作标准有不适应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完善。

传统治理学常识表明:企业计谋决定于企业的构造。企业组织形式的革新是技能革命特殊是信息化、收集化的必定后果,还也是企业计谋目的调整的要求。随着印刷分工的专业化、精密化,企业治理环节增多,本钱增多,效率降低,企业界部呈现分歧水平的权要主义。在信息时代,随着核算机在印刷企业各治理、出产环节中的使用,企业规范化的信息,如印刷出产调剂、产量等都有前提采用电脑操作,企业治理部分、条理响应的可以削减,企业组织构造一改传统的集权为特征的金字塔型的条理构造,而演化为以分权为特征的横向构造为主,然后愈加有利于“一向治理”形式的履行,如许既简化分工,又添加了责任感,各治理部分、条理愈加综合化。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企业经营也是一样,坚持已定标准。应该在每一种工作项目中随时提出检讨改进,接受新修订的方案,也应该随时吸收新知、提出修改意见。这种新方案、新技术、新产品、新创见、将它组织整理,变成有系统的制度,就是标准化。

参考文献

[1]谢志霞.新时期高校功课人才培养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9)

兰州春节的风俗 第5篇

小年,即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婆)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亦有:敬神如在)。 在中国北方,一般在农历腊月(十二月)廿三日过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样是汉族聚集地的省份,则往往于农历腊月(十二月)廿四日过小年,而上海,江苏南部,浙江于农历腊月(十二月)廿九日过小年。因此,农历小年在中国南北方不同地区并非是同一天。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在中国部分地区(如:江淮地区等),亦将元宵节称为“小年”。

在中国的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在农历腊月三十过小年,正月十五过大年。

中国北方地区传统上,除夕晚上和好饺子面切好饺子馅为初一包饺子做准备,因为初一不可动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观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许多家庭的传统。随着中国经济条件改善和观众对春晚节目的认同度下降,也有许多家庭到餐馆过年或进行其他活动。

初一:早晨包饺子。传统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亲友、同事互相拜年。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初二:要祭财神,要喝“元宝汤”(馄饨)。北方一般习惯是回娘家拜年团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或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农村,这一天同样是要上坟的。一般都要带上点心、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让祖先“过年”。一般上坟只允许儿女等进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则不参与祭祖。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拜年

初五:穷日,在中国北方,这一天一般没有人出门拜年,因为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从春节开始直到这一天才能把家里的垃圾扫出门,然后放鞭炮庆祝,希望迎来下凡的五路财神;有一副对联“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迎进财神来”即为对此风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轻人会在这一天举行朋友或同学聚会。亦称“破五”,是要在家包饺子吃。

初六:开市

初七:过人胜节

初八:祭星。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结束。

关于过春节,在中国北方有这样的民俗: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的说法。

1.兰州的春节的特殊风俗

2.春节的风俗资料

3.满族春节的风俗

4.江苏春节的风俗

5.春节的风俗习惯

6.春节的节日风俗资料

7.春节的起源及风俗

8.荆州春节的风俗

9.关于春节的风俗资料

陕西农村结婚风俗 第6篇

1、先是等男女双方同意,然后双方家长和亲戚才见面定结婚的日子,这个日子还要神人提供或是参考,双方家长和亲戚见面的地点一般是在女方家中,这种方式叫做“下彩”。下彩的时候男方还要给女方彩礼,各地方与各地方不一样,有的几百,有的地方达到几万。这个时候还要商量结婚时的一些准备事宜,比如女方当天能来多少人,各自家中都买什么东西,把女方买的东西叫做“陪”嫁妆,结婚当天会用汽车拉来的。

2、一般情况下,在正式结婚的前些日子,就要请神人根据生辰八字看好结婚的时间等,上面已经大概提了一下,然后写成书面的,在结婚的前天让家里的其他人送到新娘娘家中,这种方式叫做“送箱子”,下面会提到!

3、快到结婚的日子时,就开始布置新人房间了,主要是装饰,包括照得结婚照等,还有剪一些“喜”字(本博客的前一个文章有),这时已经有一些结婚的气息了!4、这时就到结婚的前天了,这天一般是近期的准备,比如蒸馍,赶集,杀猪(不杀猪哪来的肉呀),这天下午要找一个家里的其他人去女方送箱子(在原来就是真正的送箱子,去时背一个大箱子给女方拿去,现在人一般不这样麻烦了,只是个形式了),主要是定一下最后的事,给女方婚单等,要商量一下后天的具体按排,商量一下取新人时给女方娘家人的“离母钱”(顾名思义就是离开母亲的钱),然后就回来了!

5、这天晚上男方和女方各自家中都要请客队里的人和邻居,方言叫“喝酒”,当然也有人叫请客。主要是按排一下明天和后天的分工。

6、下来就是结婚的前一天了,这一天是最忙的一天了,因为这天要把明天吃的全部东西合用的东西准备好。早上就根据昨晚分工的人名单叫这些人去压面(当然是哨子面了),其他人已经准备切菜,洗肉,洗鱼等,还有新娘房子最后的装饰。,下午就开始打宴棚,很大,一次性可以放20席,容纳160人就餐(这在农村算大的了),等棚搭好了,就有人开始在里面玩了,一般就是小性质的娱乐赌博了,打麻将,挖坑,推拖拉机等。还有就是加入男方或女方有已故的人的话,要去墓地给烧纸,表示让知道一下。等到晚上,人们都离去时,要留一个人看摊子,因为一切吃的都准备好了,都在院子里/放着。这样,一直到第二天5点钟左右!

7、大约5点钟左右,主家就开始叫人起床帮忙了,帮忙的这些人被称作“劳客”,也就是前天晚上定出来的人,这些人一些人负责家里准备工作,一些人跟着取新娘。这时,彩车也就开来了,大约在7点过了就开始出发了!

8、娘家的人也提前站在家门口迎接着,新娘子起来的很早,因为要盘头,在取的人到时就已经准备好了。去取的所有人要吃一个饭,吃完后每人发一个手巾,然后双方家里的代表和媒婆就在一起给一下前天谈好的离母钱,新娘子和家人在告别一下,家里人也叮咛一下新娘子,就快出门了。

9、在出新娘房间门的时候有一个习俗叫“扛门”,就是新娘家中的人把门扛住不让取的人进来,外边要进的人(一般是新郎亲自要来,但是如果新郎属相被“方”的话就不来)只要给点“份子”才可以进入取到新娘。[本来新娘还要坐在床上穿好新鞋等新郎来背,但是新郎被“方”的话就不能了,因为新郎不来,所以要自己穿着旧鞋子走到车上,等坐好了后才换上新鞋子,这样表示不带走娘家的人和东西]。新娘到车上后要换新鞋子(前面提到了原因)。一般新娘子帮便会做一个小孩,俗称“带钥匙的”,意思是带着箱子上的钥匙,在吃中午饭时男方家里的人(一般是早上跟着一起去取新娘的那个女的)会向这个孩子要钥匙,这个孩子也会向她要“份子”,然后才给她钥匙。)这时就开始回了!

10、男方的人也会提早的在门口迎接新娘的到来,看热闹的人很多一般,放鞭炮敲锣打鼓的迎接。在新娘下车时也有讲究,一般是不会下的,只有男方的人给份子才会下车,这个时候撒彩的都已经围在车旁做好准备,新郎也会站在这里迎接(加入新郎“方”的话就不来,站在院子里,提前准备一个箩筐,当新娘往进走的时候隔一下,这样,新郎才能见新娘了)。走进院子后,一般是做饭的厨子挑盖头,厨子拿一个棍子,上面插一个馍,当然这一挑女方少不了给厨子份子,要不就等着吧,他就是不挑。

11、走到行人房间门口时也会被挡住要份子,俗称“挂门帘”,这个挂看谁能抢上就谁挂,要不给的话就站在门外别进了。

12、走到房间后还有“占炕”的小孩,这2个小孩会向新娘子要份子,等新娘子给了才会下床把床让给她。这个过程就算结束了。剩下来就是娘家人吃早上饭了,一般在我们这里早上吃的是哨子面,中午吃的是菜和馍。特别是吃中午饭的时候新郎新娘要给人敬酒。中午饭吃完后娘家人直接被送回家。

重庆结婚风俗礼仪 第7篇

新娘是江苏南通的,新郎是重庆大渡口区的,两地的习俗有很大的不同。在新娘家,结婚前需要一个比较隆重的婚礼策划,亲戚朋友都要到场,男方要出8-10万左右的彩礼、至少4件金银首饰。女方家长、各位亲戚都要出见面礼给男孩子。订婚1-2年之后,才会正式结婚。而重庆只有4金,没有彩礼一说,一般男方会给1-2万给女方,少的几千,不给也可以的,之后也不需要订婚,直接就结婚了。另外结婚的新房是双方出钱买的,如果男方没有钱,女方多出一点也是无所谓。

农村

结婚要结两天,第一天是杂酒,第二天是正酒(农村方言)。第一天就是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都来吃晚饭,吃完晚饭后就聊聊家常什么的,其实也就是相互的聚一下。第二天一早男方的亲戚朋友就抬着彩礼来女方,这也叫娶亲了。彩礼就看各家的经济条件,到中午12点后女方就被男方娶走了,女方的所有亲戚朋友也就跟着新娘随亲到男方去。新娘娶到家后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就在一起吃晚饭,吃完晚饭后女方的亲戚就回家,男方的亲戚就在晚上帮闹新房。

重庆婚嫁禁忌

1、新婚前夜,要找一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这是由于传统人为“睡空床,不死夫也死妻”。

2、结婚当天,到晚上就寝前,所有的人尽量原理新床,忌让人坐在新床,尤其新郎绝对不可碰到床边,会不吉祥。新娘也不可任意躺在床上,否则长病在床。

3、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

4、结婚之日新娘出门时姑姑嫂嫂不能相送。

5、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外家财运。

6、结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携礼回外家,即为归宁。但切记当天需在入夜前赶回夫家,不能在外家过夜。

7、结婚后的四个月内,新娘不可叁加任何婚丧喜庆的仪式,以免冲喜。

8、新娘的镜子也忌借给他人。

潮汕结婚风俗礼仪 第8篇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应先祭拜祖先。

2、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尤以6的倍数为最好。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并可驱赶邪魔。

4、请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此时新郎下车,给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候之后,此时,新娘的姊妹或女性好友要请男方喝甜茶并给女方红包。

6、新娘头上要插稻穗和红花新郎给予捧花之后,媒婆将新娘挽出大厅。

7、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8、出閤: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筛或是新娘子有了身孕才用如没就用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为头不能顶天,并希望也像这一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

9、礼车:礼车上方悬绑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着猪肉和一包红包,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就是刚帮新娘遮的竹饰,用以驱逐路上之不详。

10、丢扇:新娘上礼车后,出发并向。外丢意思的意思在由一名小男孩捡起置于新娘家的米瓮,新娘则的扇子有两个并用用红纸贴一圈。有些地方习俗是有在扇子上用红线绑红包的但我们的习俗是贴圈红纸圈因是丢扇子是把不好的脾气丢掉所以没用红包。

11、不要说再见和回头: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门口时,绝对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和回头。

12、泼水:在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应将一脸盆挽脸的洗脸水泼出去,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有成。

13、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则燃放「炮城」庆贺告喜。

14、摸橘子:礼车至后,由媒婆带着两个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然后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留到晚上让新娘亲自来剥,意谓可招来「长寿」。

15、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来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或黑伞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16、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所以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7、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过火盆意谓去邪,踩碎瓦片则比喻“过去时光如瓦之碎”。

18、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19、进洞房:新人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揭开新娘头纱,两人合饮交杯酒,并吃由黑枣、花生、桂圆、莲子、等物做成的甜汤,象徵「早生贵子」

20、忌坐新床:结婚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倒床上。

提亲风俗

提亲:

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合八字:

合八字(合婚),旧俗的合婚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帖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

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果相克,婚事只好告吹。

当代人崇尚自由恋爱,虽然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交换庚帖这一旧俗也已被废弃,但不少人还保留“合八字”这一环节。

定亲风俗

定亲:

合“八字”择吉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也称“定”。礼物通常是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等金银首饰,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订婚的信物。女方要有回礼。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

送聘:

定亲后便行聘礼。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潮汕话槟榔是指青橄榄)、鸡酒而已。

潮州人把橄榄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当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备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衣服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

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也有招财进宝的意思;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

安庆结婚风俗礼仪 第9篇

新人敬客:在婚礼举行完的时候,结婚的宴席就会开席,女方需要换上中式服装和男方一起向来宾敬酒。

女方回礼:接到聘金时女孩子是要给回礼的,不同的地方,回礼也有所不同。有的地区女方家一般会给戒指,有的地区一般会给钱。

安装婚床:结婚前一天的晚上,需由女方的家找出一育有儿子、又家庭幸福的男丁安装婚房里的婚床,再将寓意早生贵子的四品:莲子、核桃、红枣、花生洒在新床上面。

绕吉祥路迎亲:此习俗就是说迎亲队伍,必须绕着所有路名寓意比较好的路段开一周。

新娘进门:男方将媳妇娶进门,对新郎家里其他长者行拜谒礼。

梳头:给新娘打扮时,会请一位有福泽的人去给新娘梳头,和安床的意义差不多。

女方给嫁妆:女方家里会筹备嫁妆,给新娘带去男方家,全放进红色的箱子中交给新娘。

下聘礼:婚前男方要将娶亲的聘礼送到女方家,每个地方送的种类都不相同,按各个地方的习俗来送,礼金则象征着娶方多金,暗示着新娘嫁过去可以享福,让女方家放心。

送入洞房:两位新人入婚房的时候其好友也会一起,而且还会闹闹洞房来缓解新郎新娘的紧张氛围。大家注意在闹洞房的时候要有分寸。

三天回门:指在结婚以后的第三日,女方在男方陪伴下返回到娘家,不过千万不要两手空空的过去,要拿上一些礼品以及烧全猪等东西回去,然后还需要回家祭祖。

婚礼仪式:结婚地点通常按照新人的想法来确定,需要请专业的司仪主持。

农村传统婚俗

给女方家长敬茶:当新郎经过重重困难,终于见到美丽的新娘,接下来就是给岳父岳母敬茶,并改口称呼“爸妈”,爸妈会给新女婿包个大红包哒!新娘出门到婚车上是不能沾地哦,背新娘的人要是娘家哥哥哦!

头车应该两男两女,头车的司机如果是男的就要伴娘坐在前面,反之就要伴郎上咯!安庆人结婚的时候就要成双成对的。

上一篇:红缨阳光体育活动总结下一篇:歌颂建军94周年现代诗歌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