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

2024-08-22

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精选8篇)

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 第1篇

《伟大的悲剧》优秀教案设计

【学生现状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追求新奇事物,对身边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之心,渴望一探究竟,热中于各种探险故事,醉心于英雄传奇,对平淡的生活现实不满,希望感受刺激,这可能也是时下恐怖小说大行其道的一个原因吧。他们津津乐道于生活中各种戏剧化的事件、冲突,却因为生活阅历简单,生活实践少而不能把握这些事件、冲突背后所包含的人文意义。他们崇拜英雄,却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为生活中的失意而悲伤,却不了解什么是悲剧的实质。他们正在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可是他们头脑中的世界是模糊的,他们眼中的现实是混乱的,还缺乏对“伟大”一词的精神意义的深刻认识。

【教学建议】

一、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条理清楚的特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结合作者的评论,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意义,着重理解“伟大”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做简单的评论,并能根据要求写一段话。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以“粗读──浅议──精读──品味──朗读──写作”为脉络展开。重点应放在对“伟大”一词的理解上,即文中所赞颂的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应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搜集课文的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最好适当创设情景,以启发引导为主,步步深入。首先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师要提出阅读的要求,要求必须简单明确,学生易于领会操作。然后是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深刻意义,把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场景等,再要求学生通过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把对课文的理解表述出来。在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明确“悲剧”与“伟大”的含义,完成课文的情感教育。课文学习后设置写作练习是考察学生对课文主题把握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首要的,要自己动手整理课文信息,这是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叙述条理清楚的特点,完成课文的知识教育,搜集相关资料,积极讨论思考,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精髓,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完成课文的教育价值。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资料)

注:可采用学生课前搜集的历史上南极探险的资料。

导语:南极洲是地球上最遥远最孤独的大陆,它严酷的奇寒和常年不化的冰雪,长期以来拒人类于千里之外。数百年来,为征服南极洲,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前仆后继,奔向南极洲,表现出不畏艰险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光辉的名字。(多媒体展示资料) 自由阅读多媒体展示的资料。进入学习情景。二、学习课文 课文《伟大的悲剧》就记录了南极探险史上最为悲壮的篇章。请快速阅读课文,列出课文所写的主要事件和发生的时间。 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列出课文所写的主要事件和时间。

学生完成后展示自己列出的时间表。 教师用多媒体给出参考表格。提出问题: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 提问:在刚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可将学生回答中的关键词板书。) 学生自由回答。 提问:你认为作者所说的“悲剧”是指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可能只认识到探险队成员的.死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要加以引导。)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反复说“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学生回答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探险队员的死亡无疑是一个悲剧,可是更为深刻的悲剧在于,历尽艰苦后他们发现,他们的探险成果已由别人捷足先登而取得,对于探险家们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伤心绝望呢?因此,作者所说的悲剧具有这两层含义,也使这个悲剧带上了更惨烈的色彩。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提问:文中的哪些语言描述让你感受强烈?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示例。) 学生思考,然后四人一组交流,然后回答。先朗读找出的句子并在全班交流。 同学们所选取的语句都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那么我们怎么去理解作者所说的“伟大“呢?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结论:“伟大”是指在这个失败的探险中,队员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意志。

具体表述哪些精神和意志:人类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勇敢面对失败、国家荣誉高于一切、诚信、博大无私的爱等等。

作者在文中最后一段才点题,为什么?(让学生理解传统的卒章显志的写法。)“伟大的悲剧”到底指什么?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指名学生回答。 作者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一次失败的探险,却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为什么?这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请把你的感想用两三句话写出来。 写自己学习后的感受并自由交流,学生间互相点评,推荐出写得好的文句全班欣赏。 结束语: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胜利和失败不能单看结果,“伟大”也不在于成功的辉煌,真正的伟大是人们面对成败的态度。 二、教学反馈 建议练习检测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⑴ 为什么斯科特上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写日记呢?

⑵ 作者为什么说“生命的最后一息”而不说“生命的最后一天”?

⑶ 怎样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

⑷ 这段文字使你感受到人物怎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

1、表现出斯科特的镇静和伟大的科学精神。

2、用“生命的最后一息”更能表现出斯科特在生命快要结束时对朋友、同伴、妻小、祖国和人民的无私的爱。

3、真实地描写了斯科特痛苦而又悲壮的内心,歌颂了他勇敢的牺牲精神。

4、感受到队员们勇敢面对失败、国家荣誉高于一切、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博大无私的爱。

三、教学反思

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 第2篇

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

2、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南极探险歌曲,使学生进入情境。)

一、预习汇报

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地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千百年来,南极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你一起层层兵张,酷冷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你想揭开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的面纱吗?你想一堵她的卓越风姿吗?那就请快快登上我们的“南极号”极地油轮,跟我们的导游们,一起开始我们神奇的南极之旅吧。

(展示南极风光,南极动物等图片或录像,配上字幕,音乐,导游解说)

第一位导游:各位游客朋友,请往前看,南极大陆已经在向我们招手了,下面现有我给大家介绍有关南极的地理知识:

南极点位于南纬90度,南极洲的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区域常年被冰雪覆盖,被人称为南极冰原或白色沙漠。即使在夏天,也仅有5%的无冰源覆盖的裸露基岩,称为无冰区或白色沙漠的绿洲,白色沙漠的绿洲是南极陆地、淡水生物的主要栖息地。正是这些生物给南极这块凄凉冷漠的大陆带来了生机。

第二位导游:我来讲南极的自然环境:

南极的自然环境有五大世界之最:1、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年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零下89、2度。3、南极是世界上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4、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海拔最高的大陆。这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大陆。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的水,土和空气。但也无处不隐藏这致命的危险,如:奇寒,杀人风,冰缝,白色沙漠,移动的岛屿、乳白天空、雪盲。

第三位导游:来到南极,拜访这里的主人是不能少的:

先看看企鹅岛上憨态可掬的企鹅。他们早已在伸长脖子在企盼我们的到来。南极有七种企鹅,现有1、2亿只,占世界总数的87%。

南极大陆生物稀少,然而,围绕南极大陆的海洋——南大洋,栖息着数千种海洋生物。开发利用南极的海洋生物资源,将是人们研究南极首先得到的经济效益之一。

师:各位旅客,这次愉快的南极之旅即将结束了,在旅行中我们既饱览了南极风光,还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那么,是谁揭开南极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的面纱呢?(勇敢的探险家和科学家)

二、导入

是的,南极,这块被冰雪包裹的圣洁之地,曾留下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家的足迹,但是,也有许多探险家因为气候或条件的不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让我们看看那些为探索南极而献出生命的勇士们。

由此引入本文课题(展示图片引入题目)

三、学习目标(展示)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关键语句。

2、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四、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展示图片,配入风雪交加的背景音乐(倾听雪暴声)

1、概括的谈谈,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展示问题)

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它的队员在探索南极的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

2、根据图片概括复述故事情节。(加入音乐)注意环境描写。

(1——3)满怀希望奔向南极 无限失望登上归程。(每复述完后打在图片上)

(4——7)归程途中危险骤增 埃文思发疯死去。

(8——10)奥茨越来越走不动 走向暴风雪迎接死亡。

(11——16)三位英雄集体死亡 却不哀叹任何困难。

五、研读课文

1、大家看课文的题目:“伟大的悲剧”,悲剧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呢?二者以看似矛盾的词组合成课文标题,对全文的情节和意义起了什么作用呢? (展示题目)

2、我们先从悲处入手,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探险队之行的那几个方面?(展示斯科特探险队)

生:因为他们后到达南极。

师:从文中的那些地方可看出?“无垠的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师:他们这时是什么心情呢?战栗了。

师:知道自己失败了,成了亚军,斯科特一行人悲伤到了极点(展示失败之悲),但他们还不得不干什么?

生:不得不为阿蒙森一行胜利者作证。

师:体现在哪?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的去屡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师:此时,他们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展示作证之悲)

生:他们在归途中全都牺牲了

师:为什么牺牲了?(遇到险阻)都面临哪些困难?(线路固定、精力缺乏、寒气逼人、燃料太少)

因此,他们斗不过这些归途中的困难,壮烈牺牲了。(死亡之悲)

师:(引导)文中有一句话说:“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谁的观点?(斯科特)作者以及世人们是不是这样认为的?(不是)那世人们对他们的离去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

生:这篇文章能够流传至今,本身就说明了世人对他们的怀念和对他们离去的悲痛。(世人之悲)

师:同学们把悲剧之悲挖掘得很好,概括起来就有四悲:(展示)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这里的悲,你们认为是悲哀还是悲壮?

生: 悲壮,因为虽然他们上演了一幕悲剧,但作者也认为他们是伟大的。

师:很好,这就谈到了题目中的伟大二字,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一行人的肉体,生命,而他们的精神确是有价值的,是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

3、那么大家就讨论一下,从文中找出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4、的确,在他们走向死亡的路途上,处处闪耀着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可是,无论如何,斯科特毕竟是第二个到达的南极的人,作者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了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关注的绝不是南极探险的成败,而是他们在这次悲壮之旅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远远超越了探险本身。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5、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它的肉体倒下了,但是它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6、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 第3篇

指导性阅读思维活动教学法将阅读活动划分为读前, 读中、读后三个阶段。读前阶段由教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来预测文章内容, 理解掌握关键词语, 为正式阅读作好准备。读中阶段由学生按要求分段阅读文章, 并检测学生之前的预测正确与否, 如果不正确, 学生就需要调整其预测, 老师还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读中阶段的预测活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阅读过程。读后阶段由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 通过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重新认识关于事物和生活的意义, 将自己现有的知识与文章中的信息融合, 并且自主表达见解, 达到情感价值升华的目的。

二、阅读指导教学法的教学示例

《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 是一篇情节性很强的悲剧故事, 课文主要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 充满希望奔向南极点, 却悲哀地发现这里已经被人捷足先登了, 只好灰心丧气地踏上归途, 途中大伙克服种种困难, 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课文赞扬了人们勇于探索自然、敢为科学事业献身的集体主义精神。故事情节发展出人意料, 充满哲理, 非常适合运用指导性阅读思维活动教学法进行授课。笔者把本文的阅读指导性教学设计为三个阶段:

1.读前活动阶段

多媒体播放南极的自然概况,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提问:①什么是悲剧?②怎么样才能是伟大的悲剧等, 这一活动很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题:悲而崇高。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悲剧?让学生自然进入本文特定的情境中, 为正式阅读作好准备。

2.读题预测阶段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题目, 并思考以下问题:①你认为故事将发生什么事?②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这个环节是为了迅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信息, 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对课文进行大胆预测。在交流时, 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的预测, 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后面的阅读进行更正。这样根据学生的探究心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因为他们很想通过接下来的阅读, 来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3.读中活动阶段

在作出预测后, 学生就可开始进行文章的阅读了。根据本文叙事性文体特点, 我先让学生略读文章了解故事的情境和背景, 为进一步预测和理解文章做好铺垫。接着由老师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 分段让学生进行阅读, 并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①文章中怎样描写环境的?②其中刻画了哪些典型人物?②哪些细节令人难忘等, 教师让学生进行分段预测, 并相互交流预测结果。随着对于文章阅读内容的逐渐增多, 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预测会更准确, 更接近原文, 而文章每个阶段出人意料的发展, 又会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让学生对课文的主题理解提高一个台阶。

4.读后活动阶段

这一阶段, 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①怎样理解文章题目“伟大的悲剧”?②茨威格不给胜利者阿蒙森写传, 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 这是为什么?③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对这些问题,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 先让组员独立阅读, 然后进行讨论, 分享彼此的思想火花。小组成员们通过文中支持性的事实或细节, 分析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寓意, 从而让学生从更深的角度去阅读课文, 研究文章的深刻内涵, 不断培养学生剖析文章的能力。最后归纳出, 我们应该从斯科特和他的队员身上学习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这一研读活动能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信息和知识, 从故事中获得人生哲理, 体验阅读快乐。小组间进行合作学习, 共同完成模拟学习任务, 还会实现学生的情感价值, 从而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 在运用阅读指导教学法时, 教师要借助阅读文本, 帮助学生深化课文内涵, 掌握阅读技巧和学习策略, 进而达到让学生结合自身实践拓展课文知识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阅读方式, 学生可以认识到事物和生活的意义,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获得独立流畅的阅读能力。

摘要:本文结合对《伟大的悲剧》一文的教学, 从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谈指导性阅读思维活动教学法, 强调学生和文章的互动过程, 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阅读过程, 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逐渐获得独立流畅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指导教学法,应用

参考文献

[1]崔恋.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从《伟大的悲剧》看斯科特的悲壮 第4篇

有人说,历史只对成功者微笑,成王败寇便是明证。并不尽然。因为在过去的岁月中,历史也不乏对失败者报以微笑的,比如项羽、谭嗣同等。他们虽然在与对手的较量中失败了,但他们败得大气,输得英雄,毁灭得壮丽。他们这种宁死不苟活的英雄气,这种杀身以成仁的悲壮,不是令人们记住了他们,令历史记住了他们么?——“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何等礼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何等豪气,璀璨了华夏历史的天空!

斯科特亦然。虽然风萧萧兮南极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们长眠在了南极的冰天雪地中。但他们那种为祖国荣誉而奋勇争先,为自己的梦想而矢志以之,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战士情怀;那种为人类的壮丽事业——探险而迸发出来的超人的力量和勇气以及坚毅、执着和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那种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和高尚品格;那种在与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抗争中,在死神一步步逼近的森然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忍坚强,没有一个孬种的响当当的男子汉气概,无不令国人敬重,令世人敬佩。所以,1912年11月12日,在大不列颠英格兰——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主教堂里,哀乐响起,尊贵的国王双膝跪下,向斯科特等五位壮士肃然致哀,沉痛悼念。雪落南极静无声,壮士殒命征途里;肃穆教堂泣声饮,举国哀恸悲何极!这是英雄的悲壮,这是悲壮的英雄!人们在心中默默祈祷,在千声万声呼唤,在对着高山喊、对着大地喊、对着茫茫天宇喊:魂兮归来!盎格鲁——撒克逊的优秀儿子们,联合王国的英雄们!

哲人有言:有梦想的人生是美丽的。有梦想的人生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昔司马迁怀揣着“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梦想,虽身遭腐刑,“肠一日而九回”,但他矢志不移,忍辱含垢,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孙中山先生满怀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的革命梦想,并艰苦卓绝地奋斗之,于是便有了满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胜利,以及他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履任。他们都以伟大的梦想而成就了伟大的人生。

斯科特亦有梦想。虽然他与千千万万的英国人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虽然他不是有着像李白那样的“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治国平天下的梦想,但他的“梦”却也同样是极具英雄豪气的:他要征服“千万年来人迹未至”的南极,他要第一个站在地球最南端的脊梁上放眼壮观天地间并向世人宣讲这无尚的光荣,这是何等的胆气啊!当然,这也是他的祖国乃至全人类的骄傲。由是,看似普通的斯科特也就不普通了,也就有了他的美丽人生,伟大的人生。

本来,斯科特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妻如玉,孩子如花;自己又在皇家海军供职,身为上校,待遇优厚,生活优裕。上帝是多么的眷顾他,他应该感谢上帝了。是的,他完全可以躺在这安乐窝里悠游岁月,悠哉以终。然而,斯科特不!他不愿被安逸“收买”,不愿庸庸碌碌地走完自己的一生。他要有所追求——“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斯科特给妻子绝笔书中的话)他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携梦想而前行。这就是英雄与凡夫的区别:凡夫安于现状,英雄则永不停步;凡夫只是“想”,英雄则既“想”且“行”。于是,他选择了探险——人类的这一不朽事业;他选择了远征——去征服远在万里之遥的亘古以来人类未曾踏访过的南极。于是,他积极行动了起来:变卖家产,多方举债——筹措资金;他找到了几个志同道合者,组成了一支探险队。一切都筹划好了,一切都准备停当:帆在张,浆在划,心潮在激荡。于是,他告别自己亲爱的祖国,也告别自己的“安德洛玛克”,向南极进发了,向心目中的圣地进发了,也向另一个人——挪威人阿蒙森发起了“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的挑战。扬帆击楫出英伦,雄心万里向南奔。为探千年处女地,何惧绝域雪纷纷。然而,尽管他们餐风露宿,紧赶慢赶,历尽千辛万苦,可结果还是迟到了一个月,成为了最不愿成为却又偏偏成为了南极的第二批到访者;尽管他们的一切努力成了徒劳,与伟大的荣誉失之交臂,但他无怨无悔,而是觉得很值——“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同上)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尽管死神在一步步地向他逼近,但他坚持把“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看看,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抗争不止——坦然面对死亡,从容走向死亡!

这就是斯科特:拒绝懒散,拒绝平庸,拒绝安逸;这就是完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崇高的业绩之一的人留给尘世间的最后的告白:了无遗憾,无比自豪;这就是英雄本色:永远探索不止,永远追求不断,永远奋斗不息。因为他深知:只有永远追求的人生才是无悔的人生;只有永远探索的人生才是响亮的人生;只有永远进击的人生才是壮丽的人生!

记得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里有这样的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因此,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斯科特不正是这样的么?所以,他没有悔恨,没有羞愧,没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憾。他感到的只是自豪,只是幸福,只是此生不虚。因为他将自己的生命价值又推上了一层。

昔基督为担荷人类的全部罪责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无怨;普罗米修斯为盗火种给人类带来光明而被绑在岩石上,遭鸟啄食,无悔;刘胡兰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惨死在敌人的铡刀下,无惧。他们都是悲壮地死去,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因为他们都是为人类的幸福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用毛泽东的话来说,都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都比泰山还要重。斯科特去南极探险,去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而乃殒厥身,同样是献身于人类的幸福事业、壮丽事业,所以,他也同样是不朽的。

所以,当刘胡兰烈士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后,毛泽东主席悲痛万分,当即为她挥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同样,当斯科特等人的尸体被找到后,英国的主教堂为他举哀致奠,国王跪了下来……魂断南极的斯科特受得了英雄般的礼葬。他虽死犹生,虽败犹荣。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是周恩来总理在弱冠之年负笈东瀛时而写的一首言志诗。说的是自己今日击楫东渡,去日本求学,决心精研各科知识,学成文武艺,回来报效祖国,强我中华;即使壮志未酬便蹈海而死,那也无愧为英雄。何等的壮哉豪哉!斯科特为远征(探险)南极而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亦正是难酬蹈海亦英雄么?

因此,伟大的悲剧,是英雄的悲壮,悲壮的英雄。

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 第5篇

1、能以“悲”为学习线索,感受悲,分析悲,评价悲,认识悲,较深入理解斯科特等人的悲剧意义,形成对悲剧事件的系统思考和认识。

2、学习根据语言材料,独立分析判断事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步骤:

导入:悲剧是伟大的,但悲未必是很伟大的一件事。斯科特一行出于伟大的目的,历经一个艰难的过程,终止于生命的消失,这中间弥漫着无限悲伤。

一、悲情重现

斯科特一行在南极的暴风雪中遭遇的悲剧过程和悲剧结局,不仅表现在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的残酷上,还体现在心理的煎熬上。让我们重新来回顾它们历经的最后的悲情日子,具体感受队员们死亡前所承受的悲凉。

分组合作完成下列二题或自主选择其一完成,具体学习形式可以多样:

1、按时间顺序划出有关描写自然环境残酷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体会与悲剧结局的内在联系。

2、按时间顺序划出描写斯科特等队员心理感受的语句,串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他们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体会他们在心理上最后历经了怎样的煎熬,体会与悲剧结局的内在联系。

(教师提示:这些语句基本能找出来,主要是进行简单的筛选。正是他们面临了残酷的自然环境和明知是走向死亡却还要顽强地走下去、不断趋向绝望的心理煎熬,使他们的结局显得尤为悲壮。)

二、悲情探源

小组一起分析讨论:造成斯科特一行的悲剧结局,原因在何处?(鼓励自主探究、多元探究。教师做好引导,帮助归纳提炼。做到紧扣原文。)

教师参考分析之一:可以集中于批判斯科特科学精神的缺乏——这也是传记中有意回避的方面——他们已较强烈预感到会发生悲剧,却不能清醒地制止走向悲剧的行动。明知阿蒙森已经到达南极,补给不足,自己步后尘已意义不大,却仍旧心怀侥幸,在盲目的倔强意志力下,冒险前进,以致于使探险充满了冒险的意味,最终酿成悲剧。他们此时追求的东西也许早已经超出了探险本身,探险的象征意义和心理失衡下寻求心理的补偿已成了他们当时真正追求的目标了。如果斯科特此时能够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现实(在后来南极点的表现还是体现了面对失败的现实的理性态度),也许事情的结局就不是这样。

参考资料: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圏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

三、悲情评估

斯科特的悲剧行动,到底有怎样的悲剧意义?是否真如题目所说?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请同学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独立的评判。(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自主判断,畅所欲言,又要注意对观点作适当的引导,不统一看法。可在适当范围内进行交流。)

四、悲情同构

课外完成,任选其一:

1、假如你就是斯科特,在明知阿蒙森已到达南极后,你还会像同斯科特一样悲壮地走向南极吗?你还会为阿蒙森作证吗?请想一想,写一写。

2、你有过一些(曾经失败的)探险之类的经历吗?如有,请回忆,写成文章,希望回忆能建立在理性的认识和反思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就找一找相关的文章看看吧。

★ 《伟大悲剧》说课稿

★ 伟大的悲剧教案

★ 伟大的悲剧的读书笔记

★ 《伟大的悲剧》的读后感

★ 伟大的悲剧 教案

★ 伟大的悲剧颁奖词

★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 《伟大的悲剧》练习题及答案

★ 《伟大的悲剧》七下15

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 第6篇

课题 伟大的悲剧

标 目标表述 1、通过对情节的把握,体会文章的内容要点

2、透过分析日记中的语言与人物细节描写体会“伟大的`悲剧”含义

3、体会伟大的人格魅力并且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感受

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较长的文章,想对来说比较复杂。文章特色不是很明显。对于这样类型的文章,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文章主要信息。同时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情感。对于这样长的文章,采用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的方式,让学生找出能帮助学生理解的文字,读懂文章。

学情分析 学生有什么

对文章内容能有初步感受,能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学生缺什么 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重、

点 重、难点

评估 对悲剧与伟大两词语内涵的理解。

助学方案

整体阅读跳读文章品味细节

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走入文本感知文章内容

幻灯片创设南极情境导入让学生感受南极之险引入课题

检查预习初步感受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

参考: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的悲壮覆灭。

活动二、细读文本理解课题含义

(一)赏析文章中引用日记的文字体味悲剧之悲

1、三处日记,让学生感受悲哀之情教师适时推出失败之悲、死亡之悲等等适时点拨

2、引导学生字词赏析

(二)赏析细节品味伟大之美

从奥茨入手找细节描写谈人物形象

注意引导学生思维训练与语言的品味。

(三)读最后一段体味情感升华之美

重点是对中心句的体味与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内涵。

活动三:设置情境写作训练

反馈练习

写作颁奖词

课堂小结

读完课文我们感受到他们身上具有的人格魅力,他们面对灾难时,那种抗争,那种搏斗,那种搏斗中伟大的灵魂!也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让我们带着他们汲取的力量,更好的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板书 失败之悲勇于探索

作证之悲悲剧----伟大诚实守信

死亡之悲集体主义

无私的爱

教后反思

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 第7篇

执教:王文点评:韩全富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三幅图片(课件)。

师:这是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这是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这是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前夕解体时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师:在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上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太多太多了,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伟大的悲剧》

[点评:三幅科学探索悲剧图片,简洁郑重语言解说,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师:前面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请回忆一下课文内容,看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把各自概括的内容说给其他人听。(小组讨论)

[点评:课文篇幅长,安排课前预习,亦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之一法。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既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合乎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小组讨论交流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思想。]

师:哪个小组交流完了?哪个小组先说说?

生(1):19以斯科特为首的探险队登上南极点,但却败给了阿蒙森。

生(2):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返回的途中,由于精神和物质的缺乏都遇难而死。

生(3):阿蒙森和斯科特两队探险队进行角逐,阿蒙森胜利而返,斯科特一行在返回的途中遇难而死。

师:大家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纵览全文,按照叙事的要素,更为精炼全面的总结呀?

[点评:“按叙事要素”总结全文,正是此类文体阅读的特点,意在让学生依据文体规律阅读理解。依据文体特点,按照阅读规律,运用一定方法感受理解课文,此正是形成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师: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4):1912年。

师:地点在哪里?

生(5):南极。

生(6):南极点探险返回途中。

师:这个同学说得更为具体准确。人物是谁呀?

生(7):斯科特、埃文斯、奥茨、威而逊、鲍尔斯。

师:只用一个人名来指代人物群体应该怎么说呀?

生(8):斯科特等。

生(9):斯科特一行五人。

师:人数都能交待清楚,很具体。事件经过怎么概括呀?

生(10):返回途中死了。

生(11):被冻、饿死了。

生(12):用“死了”一词不好,应该用“遇难”,这样能表达一种悼念感情。

师:这个同学真了不起,能考虑到在概括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如果要强化一下这种感情,前面还可以再加上一个词。

生(13):不幸遇难。加上“不幸”一词。

[点评:推敲词语,准确表达意思,正是形成学生表达能力的必修功课。在课堂教学中一以贯之,能力培养扎实有效。]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连贯起来,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意思:本文讲述了1912年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不幸遇难的过程。(屏幕显示确定的文章大意。)

[点评:屏幕显示,既是为了加深印象,也是为了纠正不规范的表述。学生会在对照更改中形成准确表达的能力。]

师: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文章,看看文中哪处情节最让你感动和敬佩,并且说说你的理由。自己先阅读、寻找、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小组讨论)

[点评:整体感知文章后,再切入内里,感受局部,亦是合乎认知规律的阅读程序。“哪处情节”、“最”,这样的要求把学生带入寻找和比较的思维活动;先独立做,后交流,是自主与合作的结合,使学生学习参与有深度和广度。]

师:小组交流完了?哪个小组能说说你们组深有同感的一处情节?

生(14):我们小组认为课本103页关于奥茨的那一段很感人,也很悲壮。

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好吗?

生:(齐读)

师:在这一段中,“战栗”一词大家认为表现了什么?

生(15):对奥茨的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的敬佩,也含有悲痛和惋惜。

师:是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奥茨这一出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什么呢?

生:(齐)死亡。

师:在奥茨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一种精神,是什么精神呢?

生(16):不畏惧死亡。

生(17):为别人着想。

师:是的,这就是奥茨,选择了死亡的奥茨。选择了死也就是选择了让其他队员的生,也就是选择了高尚和尊严。

师:还有其他的情节让你感动和敬佩吗?

生(18):有。在101页关于威尔逊博士的一段。

师:大家看到这一段,这位同学能说说你们小组确定这一处的理由吗?

生(19):表现了威尔逊博士敢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这种精神很伟大。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20):从“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须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重的珍贵岩石样品。”可以看出。

师:说的很好。还有吗?

生(21):他有事业心。

师:说得很好,威尔逊博士是一个科学家,在他眼里,科学研究甚至高于生命。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一个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情节让你感动敬佩呢?

生(22):还有,我们小组找到了一个词语“骄傲”。在课本的103页上。我们小组认为这个词写出了他们面对死亡时的心情,表现出一种很了不起的精神。

师:哦!说得很有道理。从文章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斯科特和他的队员目前能有什么选择呢?

生(23):除了被冻死就是饿死。

师:也就是说,他们其实已经无可选择。结果只有一种,就是死亡。

然而,他们在面对死亡时候的表现却是让人敬佩的。谁能说说他们有什么样的表现?给了你什么感受?

生(24):我认为他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不哀叹,十分可贵。

生(25):我觉得他们在想,我们此行即便死去也无怨无悔。

师:说得都很好。确实,他们在死亡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从容和镇静,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精神的伟大,心里是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的,真的是太悲壮了。

师:还有哪个小组要说一下你们找的感人情节?

生(26):在101页,斯科特一行明明知道失败却还为阿蒙森做证这一段。我们认为这一段很感人。

师:你们认为这体现了斯科特的什么精神?

生(27):体现了英国人的诚实守信。

生(28):说明他们敢于面对失败。

师:是的,当斯科特一行面对失败,内心极度痛苦,但他们却依然敢于正视这一切,承认事实,这既体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求真求实态度,更表现出他们人格的高尚和伟大。

生(29):我们小组还找到一处很悲壮让人感觉很心酸的情节。

师:请说说看。

生(30):在课本的104页,斯科特临死前写日记的那一段。他将“我的妻子”划去,而改为“我的遗孀”。我们认为很让人感动。

师:好,请大家都来阅读这一段,自己来感受一下,然后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再选代表起来回答。

生(31):我们觉得斯科特此时认为他注定要死去,要为科学献身了,所以把“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

生(32):斯科特很关心他的家人。

生(33):斯科特的日记对后人有借鉴意义。

生(34):我觉得体现了他的孤独,怀念家人和沮丧的心情。

师:我想不单单是沮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斯科特还活着,可他的妻子却注定要成为一个孤单的人,当他“悲伤地”“坚决地”划去“我的妻子”的时候,他的心情就是一种面对无可逃避的死亡的那种镇定。

师: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是很深刻的,对文中所写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也是很准确的。综合刚才大家所说,我想这的确是一出人类科学探险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虽然这是一场悲剧,但在队员们的身上却展现出来的却是人类最为伟大的精神。文章所写正如标题所昭示的--这是一个“伟大的悲剧”。(展示课件)

师:可以说,斯科特一行是敢于挑战自然,挑战自我,勇于实现生命价值的勇士,他们是人类的英雄,他们在科学探索中所表现出的是我们整个人类勇于探索的伟大精神,是只有我们人类为了伟大的事业面对死亡才能够具有的一种伟大的精神,他们是人类最伟大的英雄!

[点评:学生发言踊跃,交流充分;教师及时肯定鼓励,适时点拨引导。如此,使得课堂学习既有内容理解的准确深刻,又有学生参与学习、能力训练的充分有效。教师语带情感的总结,既是文章深刻主题的揭示,也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收束,是学生感性认识的理性升华。]

师:说到这儿,那么,同学们是否比以前更深刻的理解了“英雄”一词的含义了呢?能说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吗?

[点评: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深刻理性地认识理解更多的人和事,能够更好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学生的记忆,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执教者深邃的教育思想。]

生(35):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

生(36):在前一阶段的“非典”防治中许多勇往直前的护士和医生。

生(37):还有邱少云被火烧,一动不动的在草里爬着。

生(38):在抗洪抢险中英勇献身的那些战士们。

生(39):杨立伟也是英雄。乘神州5号进入太空也是科学探索,而且他也是冒着生命危险的。

师:很好,大家都说得非常好!我们应该记住英雄们的名字,让他们成为我们心里的一个路标,一盏明灯,引导我们也能够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甚至是生命!

这里,我想再引用美国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而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的一段话,来表达我们对英雄们的敬仰和哀悼: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课件展示)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在我们的心里雕刻并矗立起了五位英雄的形象,他们的名字是:

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课件展示)

师:请大家一起来读,让这些英雄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吧!

生:(齐)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

[点评:如此结尾,妙!屏幕显示,从视觉上强化学生的印象;齐声诵读,学生们的脑海里会一一映现英雄形象,耳边会回荡英雄们的名字。如此,英雄们的英雄壮举会久久震撼学生们的心灵,英雄的感染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师:好,谢谢同学们!谢谢大家!下课。

[点评:课文篇幅长,容量大,可感可学实在是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受思悟。本课确定了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悟,以让学生寻找最感动敬佩的情节的方式,直入文章内里,整体设计符合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感知思维切中肯綮。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感受思考、讨论交流,体现学习的主动与合作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示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就其教材处理、教学设计、学生学习效果来说,这节课不失其精彩特点。当然,不足之处亦有,即学生对课文精彩语句的咀嚼品味还不够充分。]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第十八中学

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 第8篇

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接受一定教育后习得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并且学校后天教育是最好的获得途径。

语文课堂必须“教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核心素养是对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素养,它的功能是实现个体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发展,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体系,其核心素养包含哪些内容呢?对此问题,不同的专家学者有自己不同的解读,其核心无外乎语文知识素养、语文能力素养、语文方法与习惯素养、语文思维素养及人文素养等方面。

当然,语文素养的确立,既要融入人的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更要彰显学科的独特性。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鲁子问在《核心素养: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一文中,将语文核心素养界定为“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等四方面,笔者深以为然。

下面以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为例,谈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语文课堂要“聚焦语用”,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语用”是指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课首先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把精神熏陶、文化修养等人文教育带进来。

语言文字运用的前提是“积累”。但现在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形式,关注空洞的概念解读。例如,每一课的生字字词,在网上一下载,在屏幕一点,拼音字词全出来了,带着学生读一读,省事又热闹。但学生真正理解多少,收获多少,并未引起教师重视。同样是检查字词的落实与掌握,笔者是这样处理的:请学生谈谈他所了解的“南极南纬90度科学实验站名字的缘由”后,导入新课,接着说,“老师也用简短的文字,概述了这个故事。但叙述中还有些工作需要同学们帮助老师一起完成”。整个文段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字词融入了课后读读写写需要掌握的部分易错字词,“需要同学们帮助”等词激发了同学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可谓“一石三鸟”,学生有兴趣,也有收获。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在(探险/冒险)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

bīnɡ xuě fù ɡài( )的南极,吸引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冒险)家。1911年底,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而又令人心酸的角逐。12月14日阿蒙森成功踏上南极点并平安返回。第二个达到的斯科特一行,在茫茫无际的南极雪原fēnɡ cān lù sù( ),拖着pí bèi bù kān( )、léi ruò( )的身子。迈着pán shān( )的bù lǚ( ),艰难地行进在冰雪荒原上,当燃油与食物都ɡào qìnɡ()时,lǐn liè( )的狂风tūn shì( )了他们。他们的妻子成了yí shuānɡ( )。

找两位自愿上台板书的同学在黑板完成,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独力完成。通过黑板同学的表现,可以大致检测学生预习过程中对字词掌握的情况,每一位同学都动笔书写,不是看别人表演,这才能真正掌握这一课较为复杂的字词,比如“羸弱、告罄、吞噬、遗孀”等词的正确写法及含义,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老师在学生书写正确或错误的基础上,根据字形进行解读、遣词造句,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如此这些字词才能真正变成每一个同学自己的。

在文段中,教师还故意设计了一个近义词辨析的空格:“冰雪覆盖的南极,吸引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冒险)家”。激发学生思考选择什么?“探险”与“冒险”有何区别?

学生通过辨析发现,“探险”是指到没有人去过,或者环境特别恶劣的地方去考察自然界情况。它是有充分准备的漫长之旅,整个过程就是考察和研究。“冒险”指不顾危险进行某种活动。理解了这个词语,学生才能理解斯科特一行的探险行为不是鲁莽的冒险,而是对未知的世界的挑战,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是理解文章“伟大悲剧”的一个认识前提,但对于这个“探险的意义”的解读,是随文而发,自然而然从近义词的辨析中引出,没有任何的牵强和政治的说教,这就是语文课与班会课、思想品德课的区别所在。语文教什么,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即内核是语言层次。这个层次的语文,应较多关注词汇、句子、修辞、语法、标点等语用问题。

又如,面对突然精神失常的埃文斯,文中写到“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

这句话用词看似平常,但标点符号的运用却值得品读。句子采用了设问的形式,一个“不”字,回答简短有力。特别是“不”字后面紧跟着一个句号,这个句号说明什么?说明在那么艰难的时刻抛弃同伴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问题是毋庸置疑,无须讨论。带着学生读到这些,学生恍然,原来一个标点里符号蕴含了深刻的含义。文本的具体内容,哪怕是一个细小的标点符号,都承载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关于听说读写的思考与训练。

学生只有在课堂上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才能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体验,从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这也正是我们亟须培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之素养。

二、语文课堂要“聚焦问题”,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疑问,倡导学生读书要善于“质疑”,阅读要有自己的思考与发现。

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读书,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是万万不可的。《伟大的悲剧》对于初一学生而言篇幅确实有点长,但鼓励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便可触发思维的碰撞,生成智慧的火花。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在去的途中,他们在事先设置的贮藏点储存着几加仑的煤油,但在返回途中,每找到一个贮藏点带给他们的都是新的痛苦和失望,储存在这里的煤油太少了,这可是他们必需的燃料啊,难道去的时候准备不够吗?为什么不多储备点?”

“生疑”还得“释疑”,学生的这个问题问得很有价值,至少笔者在阅读时,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么重要的燃料,为什么不准备足够?难道是疏忽?

原来不是,他们储藏的煤油基本应该够用,但返回时在预设的补给仓库发现,装在油桶里的煤油神秘地流光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储存仓库是焊锡材料,焊锡在低温下会变成粉末状,煤油流失是焊锡变性所致。

这一问题的解决,还让孩子们懂得了新的科学知识,在当时物质贫乏、工具简陋、科研落后的条件下,斯科特的行为更令人钦佩,同时,孩子们发现,知识多么重要。

学生还发现,在《伟大的悲剧》中茨威格写道: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埃文斯)死去了。那一天他们刚刚走到“屠宰场营地”。而查阅斯科特当时的日记记载是这样的:

2月17日,星期六

我们回来的时候,埃文斯失去了知觉。我们把他抬进帐篷后,他依旧不省人事。午夜12点30分,他平静地死去了。

茨威格的传记和斯科特的日记在埃文斯死亡的时间上有半小时的时间差,到底哪个是准确的?与学生一同查找资料,试图去考证,但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我问学生,怎么办?学生告诉我,那就不求证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已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答案已不重要。确实,午夜12:30或是午夜1:00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不能改变这个悲惨的结局,无论是斯科特还是茨威格都将时间精准到分钟、小时,庄重地记下第一位伙伴死亡的时间和地点,他们对伙伴离开的心痛、痛苦、尊敬都记录在这个准确的数字里,这才是最令人悲伤和感动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同时也重视“主问题”的设置。晚清王筠在他的《教童子法》中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问题设得好,问得妙,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更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围绕着“伟大的悲剧到底伟大在何处?”的主问题,我一连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如果斯科特一行如果没有到达南极就遇难,这是伟大的悲剧吗?

“如果斯科特一行第二个到达南极,但他们平安回来了,这是伟大的悲剧吗?”

“如果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后,看到阿蒙森一行已‘捷足先登’,他们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后悔懊恼,这是伟大的悲剧吗?”

“如果斯科特在白色荒原上都是死于绝望,这是伟大的悲剧吗?”

“死亡、失败、为成功者作证”确实是令人心痛的悲剧,但茨威格将其定义为“最伟大的悲剧”,这里最崇高、最有价值的不仅仅是斯科特一行人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在探究未知世界上承前启后的连续努力,体现了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与方式上。明知可能面临死亡、失败,但依然义无反顾;“奥茨像英雄一样走向死神”“剩下的三人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斯科特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给他爱的祖国、朋友、亲人写信……生命消失了,而生命在消失过程中流淌出来的生命的温度、情愫因文字的记载而成永远,这恰恰是最令人感动的、最伟大之处。这些问题确实有一定的深度,但引导学生从思想的、哲学的、社会的多维度思考问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主要表现。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才能将“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语文课堂要“聚焦方法”,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教会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很重要。

《伟大的悲剧》是发生在一个十分极端的环境的——南极。忽略了这个典型的环境,故事的悲剧性及震撼力将大打折扣。了解南极的基本信息,是理解文章必需的知识储备。怎么处理这一环节?由老师来介绍,常规而没有新意;让学生来谈,漫无边际,难于掌控。笔者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布置学生预习,要求以“关键词”+“关键词解读”的形式介绍南极,注意语言的文采。

这一设计,一方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给学生“微写作”的方法,收效很好。学生抓住“神秘、丰富、恶劣、孤独”等关键词,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南极。

学生一:我的关键词是“神秘”:南极,她一面以自己的冰清玉洁、神秘莫测展示着她诱人的魅力,一面又以她的漫天冰雪、酷寒烈风拒绝着人们好奇的目光。但无数的探险家不畏冰山阻挡,不惧风雪严寒,就是为了亲眼看见这个神秘而又充满诱惑的白色大陆的真容。挪威人阿蒙森,英国人斯科特先后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为人类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学生二:我的关键词是“恶劣”: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为世界最冷的陆地,这里平均气温为-25℃,极端最低气温达-89.2℃,常年刮着异常凶猛的暴风雪……寒冷、冰冻、飞雪、风暴肆虐,是一个气候极端恶劣的荒漠之地。

“聚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形成自己文字表达的创造力。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都很重要,但语文课最要下功夫的还是阅读教学。我们现在虽然重视阅读教学,但对于阅读方法的传授和训练却做得很不够。比如就阅读便有默读、浏览、跳读、快读、猜读等等,都有技巧方法。在了解南极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用生命写就的伟大悲剧,必须回到文本才能深刻的领悟。在这里,笔者要求学生用快速浏览的方法逐段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南极自然环境的词语或句子。

为了迅速完成这一任务。我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需要逐字逐段“精读”。快速浏览,就是同时扫读上下几行,尽量快的往下看,只需捕捉重点字词或信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很快从1—14段找到了描写南极环境的句子。

在品味人物这一环节,笔者要求学生研读,思考“在这异常艰难的73天的时间里,在斯科特一行5人身上发生了那些事?用笔画出最令你感动或带给你思考的文字”。研读必须要有提示,有要求,有行动,否则学生只是大而化之,不能真正将书读进脑子去。比如,研读中,将自己喜欢的句子标注出来,仅仅是第一层级要求,接着要思考为什么喜欢,怎样表达自己的喜欢?其实这里就涉及到学生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对词句鉴赏的方法有多种,但核心是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品味咀嚼,关注修辞手法的运用,重视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等。

鉴赏要学会抓关键词?那么,哪些是关键词,怎么抓住关键词,都需要告诉学生操作的方法。比如:

“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脚步往前走”。

这个“拽”和“拖”用得特别准确,一个“拽”写出了他们即将达到南极时浑身充满了力量,兴奋,激动,焦急之情溢于言表,与后文发现自己不是第一个到达者用的“拖”字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动词就是关键词。

又如: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待一些时候。”“可能”一词看似只是一种可能性,但事实上事情的结局已成必然。冻掉了脚趾的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多待一些时候”其实是再也回不来的委婉说法。我们能读到奥茨内心的巨大的无奈与疼痛,更看到他不愿拖累战友,不想让同伴担心、难过的善良与友爱。

这就是文字带给我们的魅力与震撼。确实,一个句子中,动词、副词等常常是关键词,抓住它,往往能品读出蕴含在文字深处的意蕴,“授人以渔”的做法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就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内涵。语文课堂,“聚焦方法”是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逐步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四、语文课堂要“聚焦延伸”,培养“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新教材有一个较大的突破是格外注重阅读的延伸,成功的语文课一定要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将这一兴趣延伸到课外的阅读中。反复操练,仅盯考试的课堂是很难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素养的,而这些恰恰才是陪伴学生一辈子最重要的能力。语文学习的第三个层次是文化和哲学层次,这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但它需要人生阅历和必要的社会认知作基础。语文课堂在聚焦文本、以母语文化的土壤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延伸拓展,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语文素养就会从这里长出来的。

伟大的悲剧,到底悲在何处,伟在何处?很多的老师总结出“失败之悲,死亡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的解读,而“伟大”则体现在斯科特一行的人格与精神。笔者认同此类解读,但总觉得还是缺了点深度。在引导学生阅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人类的大地》《真正的英雄《永不再来》等文章后,我们试着从哲学与生命的高度,从文化与传承的角度去理解伟大悲剧的悲情与壮美。这里的“悲剧”之所以“伟大”,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从认知价值角度看:斯科特等人登上了南极极点。如果斯科特等人没有登上南极极点并遇难,那么他们悲剧之“伟大”价值就要打折扣。

从文化价值角度看:斯科特等人比阿蒙森晚一个月到达极地,失去了作为“首位”登临者南极身份与地位,他们十分沮丧,内心充斥着失败与懊恼,但是,正如文中所说,那位第一个登上南极极点的挪威人阿蒙森在“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这种“相信”里面蕴涵着对人类探求未知本性之信任,斯科特等人的行动使阿蒙森的“相信”变成了现实。同样,斯科特等人也“相信”随他之后会有第三批、第四批……来南极探索的人到达这里。他自己写信、写日记留给后人,就是这一信念的佐证。南极极点,这个空间点本身意味着“未知”,意味着“凶险”,但人类会前仆后继来此探究,斯科特等人就是这支队伍的前驱,并且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继往开来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探索经验和精神鼓励。

从生命价值角度看:埃文斯死于绝望和幻想、奥茨像英雄一样走向死神、剩下的三人骄傲地在帐篷等待死神来临。在日记中,一个团队的领头人不断记录自己的伙伴如何离自己而去,还有最后写下自己的遗嘱——演完悲剧的最后一幕。但“悲剧”并不要我们停留在“死亡”这个结局上,知道死的方式以及人们对死的方式的反应。悲剧性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也正因为如此:

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选择了为失败的英雄斯科特立传……

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

2002年英国王室成员安妮公主于2月7日登上南极大陆,以纪念,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登上南极100周年。

……

让我们记住他们:埃文斯、奥茨、威尔逊、斯科特、鲍尔斯,以及所有像他们一样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的英雄们。“念极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亦余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便是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语文学习是一个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一个收获文化的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需要课堂的培养,而拓展与思想的延伸是较好的一种引领,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摘要:基于课例,我们常常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习中最关键、最必要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从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上去理解“语文核心素养”,课堂上“聚焦语用”“聚焦问题”“聚焦方法”“聚焦延伸”,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林崇德.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J].教育家,2014(12).

[3]兰瑞平.“语文素养”之我见[J].中学语文教学,2003(3).

[4]鲁子问.核心素养: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N]

[5]人民教育期刊编辑部.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J].人民教育,2015(4).

上一篇:成人高考毕业档案的自我鉴定下一篇:让天使恢复迷人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