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

2024-08-31

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精选6篇)

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 第1篇

企业文化建设导论

朱必祥企业文化的含义、性质特征、要素结构和作用功能

1.1企业文化概念和企业文化的性质特征

一、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产生的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它的标志就是1981年和 1982年间美国管理学界出版的四部名著。这四部新著是:

第一部是由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第二部是R.帕斯卡尔和A.阿索斯合写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人》。

第三部是著名的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的小罗伯托.沃特曼和托马斯.彼德斯合写的《寻求优势——一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

第四部是泰伦斯·狄尔和爱伦·肯尼迪两位学者通过大约6个月的时间,对近80家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后,合写的《企业文化》一书。《企业文化》的问世,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管理理论全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些著作中,美国学者、专家们表达了这样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企业的兴衰存亡,居第一位的因素,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更不是电子计算机等硬技术工具,而是企业文化。一切管理方法和工具,只有在优秀企业文化的融合中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他们认为,美国企业必须进行改革并培养以企业精神为主的企业文化,才能超过美国。

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还与组织理论的发展有关。

二、文化与组织文化的概念

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古拉丁语(Cultura),本意是指农业活动,即“耕作土地”,逐渐演变而含有“教习”、“开化”且与野蛮状态相区别的“文雅、修养、高尚”的含义。一般而言,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 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仪制度、组织机构、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文化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相对性、积淀性、延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三、企业文化概念

关于什么是企业文化如同关于什么是文化一样,众说纷纭,定义解释繁多。我可以从诸多的企业文化定义中,概括归纳出企业文化的基本含义: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哲学即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外化的企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文化即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四、企业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我们认为要想比较完整地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必须侧重理解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如下性质和特征:

(1)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理论

(2)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3)企业文化是一种主体文化

1.2 企业文化的要素结构和主要内容

一、企业文化的要素结构

(1)企业文化的要素

迪尔和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书中认为,企业文化包括5大要素,即“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 R.帕斯卡尔和A.阿索斯在《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人》中提出了企

业管理的“七因素”结构,又称为“7S”结构。

(2)企业文化的结构层次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企业文化可以分为物质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精神层,对应于企业物质文

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物质文化居于外层,也是企业文化的物质

载体;企业行为文化处于浅层,是企业文化的运动过程;企业制度文化居于中间层,是精神观念文

化与行为、物质文化层的转化、过渡的中介与桥梁;企业精神文化处在核心层,它是内在的、观念的、稳定的文化,对其它三个层次的企业文化起支配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最能体现企业文化特征的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企业形象,这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内

容。

(2)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观念,是一种企业人格化的产物,是指企业内部绝大多数人

所持有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而优秀的组织总会追求崇高的目标、高尚的社会责任和卓越创新的信念。如美国百事可乐公司认为“顺利是最重要的”;日本三菱公司主张“顾

客第一”;日本TDK生产厂则坚持“为世界文化产业做贡献”。

(3)企业形象

对企业形象影响较大的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服务(产品)形象。

第二,环境形象。

第三,企业员工形象。

第四,企业领导者形象。

第五,企业社会形象。

1.3企业文化的功能

完整的强有力的与企业组织系统和谐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具有以下的功能。

一、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体现在企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包括理想信念对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向引

导和立场选择。

二、企业文化具有整合功能

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导向下,企业文化对组织中的分化、离心及小团体利已主义倾

向起到控制、协调、约束的整合功能。其

一、它可以对企业组织结构规章制度起到补充乃至替代作

用,提供“非结构协调手段”;其

二、它可以减弱企业员工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调整利益关系;其

三、它可以消解组织结构高度形式化、层级化带来的组织内部机制不灵等组织病,提供企业创新的原动力。因为企业规章制度一方面规范了企业员工的行为,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没

有企业精神文化的整合,企业规章制度不能内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就会起到负面作用。

三、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在于,一方面,它促进了个体激励的效果,有助于企业员工对某些需求感

到满足,因为接受企业文化导向的员工或减少了激励相容的障碍,有利于管理者激励方式的正确选

择;另一方面,企业文化提供了企业员工的“精神家园”,有助于企业员工产生“安身立命”的归属感,有助于企业员工认识、满足于追求工作的价值意义,使企业的组织行为成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而不是停留在企业员工是只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上,有助于形成企业员工与企业共生共荣的精神文化共同体。

四、企业文化的经济功能

在前三种企业文化直接功能发挥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经济功能。因为企业文化的作用,有效地组织实施了企业组织战略与计划,实现了企业组织目标;有效地减少、避免了管理监督成本;有效地发挥了企业员工的自觉性,克服或减少了团队生产中的“偷懒”、“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的效率损失;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员工人力资源素质,即提高了企业组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提高了人力资源生产要素的产出水平,这正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完全一致的目标。

2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原则和方法

2.1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企业文化不是自然生成的二,是由管理活动的双重性决定的。

三,是由社会化大生产管理组织特征决定的四、是由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2.2 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个性原则

二、先进性原则

三、群众性原则

四、实践性原则

2.3企业文化建设方法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上,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一切任其自然发展的自然主义方法,二是主观主义的“设计”方法,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一、企业文化诊断

二、企业文化的提炼

三、企业文化的强化

四、企业文化的丰富发展

3企业文化建设中若干问题

一、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

二、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三、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

四、政治文化与企业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1.[联邦德国]E·海能著《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张庆洪等译,知识出版社(上海)1990年6月第1版

2.[美]R·T·Pascale & A·G·Athos蓍《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国科学技术翻译出版社(北

京),1984年第1版

3.[美]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赫斯蓍《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北京),1997

年第1版

4.Charles Hampden-Turner & AlfonsTrompenaars 蓍《国家竞争力》,徐联恩译,海南出版社

(海口),1997年第1版

5.[美]丹尼尔·A·雷恩蓍《管理思想的演变》,孙耀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6年第1版

6.[美]加里·德斯勒蓍《人力资源管理》(第6版),刘昕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6年第1版

7. [美]伊查克·麦迪思著《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

年第1版

8.[美]弗兰西斯·福山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李宛蓉译,远方出版社(呼和

浩特),1998年第1版

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 第2篇

摘要:

本文旨在挖掘国内市场上有关企业存在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食品行业近年来曝光的安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本文目的在于从当代食品安全事件入手,了解当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展现出的伦理表现及潜藏的企业内在价值观和文化导向。并深入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以及如何引导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与伦理。

论文中,通过查找当年的资料首先对三路奶粉事件进行概述,并通过2013年以来的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列举,阐述食品安全对人民生命,生活的重大负面影响以及其中蕴涵的伦理问题,并探讨企业文化与伦理与食品安全事件的内在联系。其次,通过查找相关企业伦理的文献,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企业存在严重伦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结合一些国际案例探讨如何分别从内在和外在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发生违背伦理的企业行为。

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我观察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大量的企业为追逐利润而暴露出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不仅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而且激化了社会矛盾。作为研究者,我们在谴责无良企业违背伦理道德伤害人民的同时,应当冷静下来深入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思考对策以帮助引导企业重新走上正确的道路。关键字:食品安全

企业文化 伦理道德

目录

1.“三鹿奶粉”及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2.食品安全问题的重大影响

3.食品安全问题与企业文化,企业伦理的内在联系

4.企业存在伦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5.结合国际案例阐述如何引导企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6.结语

7.参考文献

8.致谢

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由于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调查确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12月23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三鹿集团破产。这便是震惊全国乃至世界的三鹿毒奶粉事件。

曾经食品行业的龙头老大,拥有国家免检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三鹿集团在人民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下土崩瓦解。三鹿奶粉事件不但使婴儿奶粉,而且也使中国的奶粉乃至食品的声誉受到极大的影响,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对于三鹿奶粉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处理结果进行回顾和反思,有助于我们吸取经验教训:

造成毒奶粉事件的外在原因是政府监管部门失职。由于食品监管制度正处于过渡时期,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食品安全监管上存在缺陷。另外,质量监督与卫生监督两套功能重叠的机构和队伍,管理上混乱,权责不清,也给不法企业带来可乘之机。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驱使。为通过价格竞争迅速抢占中国贫困农村市场,三鹿集团使用化学物质三聚氰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此举超越了企业道德底线和法律准则,以野蛮的逐利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以严重的违法行为危害社会。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很多不法商人和企业唯利是图。对利益的考量大于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已经成为某些企业发展的定势思维。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却忽视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淡薄也纵容了不良企业的违法行为。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不强,致使很多本可以避免的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三鹿毒奶粉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食品行业安全问题的通病。企业内部价值观的扭曲,外部政府监管的无力,加上消费者维权能力的薄弱都使得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

地沟油 :不法商人将餐厅排放至水沟中的膏状废油捞取后,经过滤、加热、沉淀、分离等程序,提炼成为“食用油”,再以低价转卖给餐馆。地沟油内含致癌物质、细菌、病毒、重金属,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染色青豆:中国湖南公安查获不肖商人,将黄豆浸泡在有毒化学液体、色素和防腐剂中,加以增重并染色伪装成高价的青豆贩卖。

黑心染色馒头:上海盛禄食品的“染色馒头”事件,超过保存期限的馒头,回收绞碎后再当成原料进行制造。并且使用大量的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蜜糖精、防腐剂),伪装成玉米馒头、杂粮馒头。毒生姜:湖北省宜昌市工商所执法人员在一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内查获近1吨“毒生姜”,专家称等于在食用慢性毒药。在生姜的种植使用不得用于生姜的剧毒农药“神农丹”„„

可以看出以上列出的几个典型问题食品无一不是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甚至已经威胁到了生命安全。从毒奶粉到地沟油,无良企业将大量添加剂,重金属甚至有毒的化学物质掺杂在食物中,卖给普通市民食用。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耄耋之年的老人都笼罩在问题食品的阴影中,婴儿成了大头娃娃,出现结石甚至夭折,老人生命垂危,青年的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还出现了各种怪病,绝症……这些人工制作的食物极大地损害了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危害了作为民族未来的婴幼儿的生命安全,可以说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走到了一个极端位置——漠视生命,自断未来。造成如今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企业伦理道德的丧失,企业文化导向的扭曲。

何谓企业伦理道德?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而企业伦理(又称为企业道德),则是企业经营本身的伦理。不仅企业,凡是与经营有关组织都包含有伦理问题。只要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在本质上始终都存在着伦理问题。一个有道德的企业应当重视人性,尊重生命,不与社会发生冲突与摩擦,积极采取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尽自己的努力承担社会责任。生厂商应对消费者负有不生产并且不销售不安全产品的社会责任。事实上,不生产并且不销售不安全产品的社会责任虽然完全正确,但只是一个最基本的伦理准则,只适合于少数为了挣钱而根本不顾他人死活,毫无社会责任感的厂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社会责任就显得过于简单,而真正是社会责任是企业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重,为其提供安全健康的商品。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伦理道德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没有树立起正确,健康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将利润视为唯一追逐的目标,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不择手段,包括用化学药品,甚至是有毒物质做出低成本的商品等等,完全忽视了企业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伦理道德——诚实守信原则。商业活动最重要的便是诚信,以诚待人,如果连商业信用都丧失了还如何让消费者相信你?因此要想屹立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要坚守诚信原则,在诚信与利益不可兼得时放弃部分利益,或者采用正当手段去争取应得的利益。

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企业道德伦理的缺失,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企业伦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加大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使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

《史记 货殖列传》感叹道:“天下熙熙,皆为利驱;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因此,造成企业伦理道德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利润的追逐,外部监管的不利使得企业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伦理来指导生产活动。其次,道德的缺乏使得商家不再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生产产品而是急于求成,心态浮躁,以一种金钱至上的心态主导企业行为。因此,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是当代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以高标准要求自身产品杜绝食品安全问题。这不仅是消费者的希望,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那如何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一种优良的企业文化?

对于这个问题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引导:

首先,外因是解决问题的条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却也由于速度过快遗留了许多问题。马克思曾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当今食品安全问题反映出企业伦理道德的丧失,其实归根结底是经济制度的不完善,经济发展的过快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完善经济环境是重塑企业价值观,从基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必经之路。完善经济环境首先要完善政治经济体制,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一是完善政治经济体制, 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监管部门的作用,“把好关”。食品安全事件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监管不利,如果监管部门能及时查出三鹿的毒奶粉,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婴幼儿受到伤害。其次,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 增强立法和执法的公正性必不可少。企业伦理与法律的关系密不可分, 伦理建设要有法律建设保驾护航。商贩作假如此猖獗很大程度上也在于犯罪的成本太低,惩罚不严,导致企业有恃无恐,所以道德的形成是以法律为保障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能很大程度的约束企业行为。

最重要的便是企业自身的伦理道德建设,即内因。内因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三鹿毒奶粉事件后,整个奶制品行业都陆续查处三聚氰胺的使用,使得奶粉行业受到极大地打击。但是,北京三元乳业却一枝独秀,多次严格的审查却能始终保持良好的记录,这是为什么?还是企业文化的力量。如果企业没有诚信,以消费者的利益为中心的理念,最多就是生产出勉强合格的产品,而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所以,企业伦理道德必修要强化理念。诚信 既是一种行为, 也是一种道德观念。观念的确立是行为的基础。企业的行为, 最直接的支配因素是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因此, 要建立企业诚信, 首要的工作就是确立诚信的道德理念, 把企业诚信作为企业道德、企业家道德、员工道德建设的首要理念, 广泛宣传、推广、落实。企业应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发展战略,并对员工进行伦理道德培训,形成一种以社会利益为重的企业价值观,使得企业从高层领导者到基层生产员工能从思想层面上形成道德准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逐利益并没有什么错,错的只是追逐利益的方式。利益是不能凌驾于道德伦理之上的,企业唯有树立起这种观念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

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中国独有,它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太成熟所以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只是暂时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忽略了承担社会责任。随着思想的进步,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政府的积极引导,企业会逐步形成符合伦理道德的价值观,违背伦理的企业行为会逐渐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等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曾经出现过,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会逐渐好转,企业会觉醒,重拾诚信,勤奋,脚踏实地的精神,自觉遵守伦理道德。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冷静下来,积极思考如何能引导企业走上正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叶陈刚,经济学系列——《公司伦理与企业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李成军,李玉峰《企业道德案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百度百科

莹,刘遇春,牛习昌《中国企业伦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致谢:

通过撰写此次的课程论文,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体验了正式写论文的过程,对我的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尽管存在许多不足,对问题的分析不够完善,缺乏新意,但仍是我心血的凝聚。其次,通过撰写论文让我对当今中国企业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同时我又充满信心,希望能尽我所学做出一点贡献。尽管前路漫漫,但我坚信困境是暂时的,就如食品安全问题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终将消散,我们只需积极引导。

社会文化与企业伦理模式的变迁 第3篇

(一) 企业伦理的内容

企业伦理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 基于内外部因素影响下, 所逐渐形成并贯彻执行于企业整体及其内部各构成要素之中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并通过提供善恶价值尺度, 给企业行为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企业文化正确与否的律尺。作为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的要求和准则, 企业伦理文化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受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影响, 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 对企业文化的其他因素以及整个企业活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政治条件, 会有不同的伦理道德水平和具体的道德标准。就我国企业的伦理道德内容而言, 根源于不够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但同时受到我国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民族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多重影响。

企业伦理文化既是企业的客观存在, 也是企业的主观选择。因为企业的任何决策、任何行为都受到其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企业伦理文化的进步也是追求卓越、追求企业品质发展的动力和目标。企业伦理文化是随着市场的成长、成熟而不断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又是通过企业伦理发展来实现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 自由是企业最基本的伦理规范, 公平竞争与追求效率是企业伦理文化的根本特征, 诚信是企业伦理文化的关键, 强烈的规则意识是企业伦理文化的社会态度。而企业对于伦理的态度实质上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所持有的伦理价值观的体现。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从企业伦理理论类型来看, 企业伦理可以划分为企业科技伦理、企业生态伦理、企业经济伦理和企业管理伦理等类型。

(二) 企业伦理模式

企业伦理模式是企业的伦理性格或企业伦理个性的表现结构, 是在长期经营实践中价值共识和文化积淀的产物, 是一种文化模式, 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任何一个企业都会与生俱来地成长在一定的文化区域中, 它会自然遗传所在文化区域的文化性格,

正如著名学者福山所说:“文化影响了选择, 慢慢也变成了习惯。”

正是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这个社会的企业伦理, 或企业经营管理的道德价值观。企业作为构成现代社会的细胞, 不仅具有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属性, 而且还具有政治、法律、文化、历史等社会属性。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取向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这是近年来人文经济学者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企业的伦理行为和模式选择,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选择。民族、历史、时代的因素及社会制度等都在企业的伦理选择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考察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的历程, 不难看出, 自从近代企业产生以来, 中国企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三种文化模式的碰撞、融合、对比、选择中形成了不同的伦理模式。不管是传统的宗法等级伦理、血缘亲情伦理模式, 计划经济时代的共产主义伦理模式、集体主义伦理模式, 还是市场经济时期出现的制度伦理模式, 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印记。因此, 企业伦理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模式。

二、社会文化对企业伦理模式的影响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内人们在行为、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共同方式,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基础, 加上各国历史、政治和经济等要件的作用长期演化的结果。因此, 企业伦理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事, 它与该企业所在的文化区域有很大的关系。在众多的企业模式中, 我们不能说哪一种模式是正确的, 每一种只是反映了它得以产生的文化底蕴。在数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的文化底蕴产生了相似的管理模式。

著名的新制度经济学家遭格拉斯·诺斯于1993年提出了“路径依赖”的概念, 。意思是, 制度改革、创新总是在已有的历史基础上进行的, 因而原有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对改革、创新构成约束。这种约束在文化层面上就是传统文化背景在起作用, 它构成了改革的“外在必然性”。尤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 它深深地积淀于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 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力量。因而, 要实现社会变革, 就必须改造传统, 它较之制度、体制的变革更具有深刻性和艰巨性。诺斯认为, 如果一个国家不知道自己过去从何而来, 不知道自己面临的现实制约、传统影响以及文化惯性, 就不可能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 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 并不像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那样, 唯一的目的和动力就是以理性为基础来追求最大的利润。其实, 更深层的推动力和影响力来自支撑自己社会生活的包括传统在内的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信念。

自然, 市场经济有其普遍的运行规律, 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人们生活质量提高, 以及生态危机、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竞争加剧等新的情况下, 对经济伦理或企业伦理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 呼唤各国、各地区的企业经营活动确立和遵守共同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但是, 受各国、各地区不同的社会文化结构的民族特殊性的影响, 各国、各地区的企业伦理 (主要是经济伦理) 又必然带有其母国的文化特色且各具个性。共性寓于个性, 并通过个性而显现, 四此, 不能否定企业伦理的民族性差异。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从文化的社会经济功能禀赋上来看, 文化的影响是内在性的, 而现代市场经济则被看作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显著标志。文化往往能够使人们在创造财富方面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动力”, 因此, 文化对一国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会产生深刻影响, 而一国的经济社会的现代进程, 又促进了传统文化在更高层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升华。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文化对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首先, 区域文化影响着劳动者的素质和观念。劳动者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 有着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待生产劳动的态度从而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其次, 文化影响经济活动的软环境 (居民的价值观、行为和方式) 。在硬件条件一定的前提下,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一个地区的软环境。软环境本质上是人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居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软环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模式、经济的走向;再次, 区域文化影响区域的产业结构。特定的文化类型决定了特定的企业组织形态, 一个社会的个人是否有着较强的社会自发交往能力, 往往决定这个社会的企业制度和组织安排。文化的类型决定了产品的品质, 劳动者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个人爱好以及鉴赏能力, 都有可能摧毁或者挽救一个产业。消费者的水平将是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消费者已经不再是被动的产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 消费意识和消费品味对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产生强大的影响。好的消费者是一种竞争力的源泉, 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三、中、日两国企业伦理模式变迁的比较与借鉴

(一) 中国的企业伦理模式变迁

1. 宗法等级制影响下的企业伦理模式。

众所周知, 宗法式的“家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基石和核心。它虽经过近代民主革命, 尤其是通过社会主义的制度变革, 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但是其观念形态仍然根深蒂固, 一有适当的社会土壤, 就会复燃、蔓延。因此, 对于“家族主义”文化及其现实的影响, 应有一个全面的辩证的认识。产生于宗法等级体制的中国传统的“家族主义”, 包含了家庭文化.而又与一般的家庭文化有根本的区别。它以父系家长权威为中轴, 形成了强烈的人际等级意识和族类意识, 内具亲和力和凝聚力, 外具排异性和分散性;信任感仅局限于家族范围, 而不扩大至非亲非故的社会关系, 通行的是亲缘伦理、人情伦理, 社会信任度低。因此, 家族主义的文化结构。发展不出自发社交性和社会联属关系。同时, 以父系单系家长权威为中轴的人际等级结构和观念, 造成了人的依附关系和依附观念;家族整体利益至上, 个人的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淡薄。“重义轻利”成为人们所当遵循的价值模式和价值观。应该看到, 中国的家族主义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通过几千年一贯的演进, 族类意识与民族意识具有认同性, “有国才有家”, “为大家而舍小家”,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优良传统, 也是我们今天发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文化资源。当今中国的一些企业家立志要打响“中华牌”、振兴民族经将, 无疑也是对这一优良文化传统的发扬, 成为他们发展企业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取向, 并融人企业伦理, 成为企业之魂。另外, 在现代人际平等、民主法制健全的条件下.发扬亲缘伦理.人情伦理的合理因素.拓展其外延.不仅有益于家庭伦理的建设, 而且对增进企业内部的人际和谐, 也是很有意义的;“员工的心, 企业的根”, 成为“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的中国特色。而家族主义的族类亲和力和凝聚力, 又毕竟可以成为推动民营企业创业的一种必要的文化力。当然, 家族主义的管理体制和风格有它的优点, 也有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缺陷, 这又会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阻力。“家族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结构, 毕竟是宗法制“农业社会”的产物, 从总体上不适应于现代化的“工业社会”, 不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事实表明, 家族主义及其所衍生的各种消极的、落后的观念和现象, 正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制约并阻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啦和现代化的进程, 也妨碍着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化管理和现代企业伦理文化的建设。例如, 有的企业管理者以家长制作风管理企业, 不尊重人才, 不平等待人, 任人唯亲, 独断专行, 无视正式的制度规则, 搞“圈子文化”;有的以“亲缘伦理”、“人情伦理”消蚀公私关系、契约关系、竞争关系, 通路子、拉关系, 搞不正当的竞争, 把市场经济搞成“关系”经济;商业信任度低, 许多企业大搞假冒伪劣, 恣意毁约。赖债逃债, 破坏市场正常的交易关系。这如何能建设起现代企业伦理?因此, 不能把家族主义的文化传统绝对化, 但在一定程度上, 通过转型和改造, 可使之成为现代企业伦理建设的一种文化资源。

2. 计划经济时代的共产主义、集体主义伦理模式。

从文化背景层面讲, 在计划经济时代, 国有企业丧失了其企业的本性, 企业非自愿地在政府操控下承担向社会提供各种社会福利的责任。企业是在中央政府的指令、强制下履行社会责任的, 如满足社会就业需求、办学校、办医院、社区建设等。企业仅有执行国家要求的执行权, 而没有自我设计发展的创新权;它们仅需按照国家已制定好的计划去生产, 至于生产的好坏, 则无需它们来承担一点责任。这种现实, 在社会文化中就体现为没有权利、义务的界定, 没有明确的经营及生产理念。而市场经济的到来, 要求企业要遵守市场运行规则, 企业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力, 但也必须要尽自己的义务,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但是由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不健全、社会文化发展及文化传媒宣传的滞后性, 企业不懂得什么叫做自主生产、什么叫做伦理经营, 更不懂得什么叫做企业的“社会责任”, 这也是企业伦理问题存在的一个因素。

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制度伦理模式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国有企业的改制使得私营企业的数量骤然增多, 此时重提企业社会责任, 而此时的社会责任已被赋予了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全新内涵。按国际上通用的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等。而在改革初期, 刚刚承包、租赁、购买国企的民营企业意在恢复生产, 扩大利润, 摆脱像国有企业那样的计划和行政约束, 甩掉办社会的计划经济包袱, 追求自我利益的机制得以强化, 还无暇顾及社会责任;而且刚刚从国有企业的厂长、主任等脱胎出来的民营企业的经理、老总也还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游戏规则, 他们仍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国有企业, 行为方式也仍出于计划经济时代体系, 有事找政府, 观念更新严重滞后, 对部分企业责任的承担也是出于功利而非义务。

随着改革的深化, 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也开始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 但由于缺少制度环境及相关机制的配合, 该项资本的功效在经济领域内显示效果不明显,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能很好形成, 企业趋向世界知名企业的成长步伐步履艰难。所以要提升对资本的认识, 不仅要认识到“显性资本”的重要, 认识到“隐性资本”的重要, 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隐性资本”功效的保有与提升恰恰是“显性资本”功能长久发挥的保障。

另外,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社会对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变认识得多, 强调得多, 但对于企业面临这些变化该如何去理解、怎样去做却说明得少。社会缺乏对企业的指导, 而要求企业要适应环境变化及市场要求, 也就显得过于勉为其难。

(二) 日本的企业伦理模式变迁

日本式企业管理潜含经济伦理的宏观背景。早在17世纪德川幕府时期, 日本就把以中国宋代的儒学为主的朱熹哲学作为版本, 并结合中国佛家经典, 建立了适合自己本国国情的文化体系, 号称“新儒学”。朱熹哲学思想为日本企业的集体精神、奉献精神及严谨认真工作作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18世纪, 日本出现了新的道德学派, 并有许多分支, 但从其道德哲学内容上看, 实质上是中国的儒学、佛学及日本神道的混合物, 其核心是提倡节约、勤奋、诚实和忠诚等一系列道德。以此为背景, 在企业管理方面, 确定了反映浓重经济伦理因素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制度, 按其终身为“会社”贡献程度确定工资级别、福利待遇及职位高低, 对培养集体观念提供了一种人性保证。制度保障了经济伦理, 而经济伦理也提升了制度效用, 创造了日本经济腾飞的奇迹。可以说日本式企业管理经济伦理思想的沉淀与发挥主要是对中国儒家思想的继承。

日本式企业管理也包含着对西方式系统管理理论的改造。系统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当时美、英及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借助行为科学理论和管理理论, 经济持续增长。二战后随同西方文化不断向日本涌入, 日本企业管理思想也受其影响, 但日本民族并没有完全照搬照抄, 而是实行了经济管理本土化改造。在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X理论、Y理论基础上, 发展成了适合本土化的日本企业管理模式———Z理论企业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利益相关模式, 强调并注重“内外有别”, 在内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 而保证集体外争。

经济伦理因素与西方企业管理融合成为Z理论成功的奥秘。日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经济起飞,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20世纪80年代, 鉴于日本经济实力的提升, 美国学术界掀起了“日本研究热”, 进入到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阶段。比较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和英美企业管理模式, 最大的区别就是日本式企业管理中注重经济伦理因素, 并且提出了著名的7S管理模式。7S是指日本式企业管理中的7项要素, 即战略 (Strategy) 、结构 (Structure) 、技能 (Skills) 、人员 (Staff) 、共享价值观 (Shared Values) 、体制 (Systems) 、和作风 (Style) 。前3项为硬性要素, 后4项为软性要素。而正是这后4个软件要素恰恰是日本式企业管理经济伦理的人性体现。浓重的企业经济伦理铸就了日本经济产生历史性跨跃, 奠定了任何时期任何管理模式的改进都必须传承的基础。正是因为经济伦理因素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传承, 在众多对日本经济不利因素影响下, 仍能保有国民经济良好素质和经济实力。所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10多年的经济萧条并未动摇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 日本经济的基本素质并没有坏掉, 增长潜力仍然不可低估。得出结论是只有将7个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企业内部组织才会一体化并将持久地自立于竞争环境中。

综上所述, 从X理论、Y理论到Z理论, 是一种人性由忽视到重视的伦理演变。日本式企业管理——Z管理模式是对西方管理模式经验萃取与升华, 是经济伦理因素与企业管理很好融合的结果。

(三) 对中国的借鉴与反思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 无论是传统管理模式, 还是现代能力主义管理模式都内含着强烈的经济伦理色彩。所以, 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弗兰克·吉布尼认为, 日本取得经济成功的真正原因, 乃是将古老的儒教伦理与战后由美国引入的现代经济管理揉合一起, 并加以巧妙运用的结果。

日本式企业管理是一种东西文化的合壁, 日本式企业管理从传统道德伦理中找到了与西方近代功利主义价值观的结合部, 从而奠定了日本式企业管理的经济伦理基础。日本式企业管理在观念上及企业管理内涵上为中国的企业管理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

一是企业管理一定要体现经济伦理, 实现企业管理与经济伦理很好的融合。日本企业管理在演化过程中, 始终是在萃取儒家思想与西方主流价值观的东西文化精华作为管理之魂而承接的, 正是如此, 日本企业无论是新老管理模式都具有浓厚的经济伦理基础, 支撑着日本企业始终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看来, 这种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源自于企业管理与经济伦理的结合, 即实质上的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兼顾。日本企业管理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经济人性的注重, 侧重的是生产力发展, 这一直是企业发展主线, 而对经济伦理的注重实为强调经济正义, 倾向的是生产关系的改善, 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对生产关系的改善也同样贯穿生产力发展的始终。在我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 我们吸纳和引用了西方式企业管理模式, 客观上是提升了企业活力和效率, 但也不能不看到, 因对经济伦理因素的忽略而产生经济人性残缺发挥, 必然产生违背制度及冲击经济伦理的经营管理、消费等各种问题。日本企业的经验证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须建立起与经济伦理的关联机制, 让经济伦理意识渗入到社会所有主体意识之中, 渗透到企业微观领域, 成为支配人行为的意识形态, 才能使社会趋向和谐。把经济伦理与企业管理高效融合应作为科学发展的选择方向, 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是经济伦理要素已成为当今世界企业竞争的“软件”要素, 应提升到“资本”的高度来认识。在日本, 经济伦理早已提升到“资本”的高度来研究和运用, 这种无形资本具有双向效应, 它不仅能创造价值, 而且能改善生产关系。

总之, 传统文化是改革的一种“路径依赖”, 我们不能超越它, 而只能在改革的实践中改造它, 扬弃它。因此,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伦理, 在融入社会主义新文化和外来优良文化成果的同时, 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及其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伦理的影响。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人事制度、人才培养、分配形态、业务公关、市场交易等各个方面, 发扬其优良因素, 消除其消极成分, 只有这样,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伦理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摘要: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正确与否的律尺, 其既是企业的客观存在, 也是企业的主观选择。我国企业经历了宗法等级制、共产主义及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伦理模式后, 现已而对社会转型时期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社会文化变革时期, 理性地考察并改造我国现时所“依赖”的历史文化传统, 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 尤其是日本企业伦理模式中强烈的经济伦理色彩, 形成既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又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伦理文化, 对于企业改革和企业伦理建设, 提升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文化,企业伦理模式,经济伦理,“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1]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20

[2]杨洁.中日企业竞争力的比较[J].经营与管理, 2008 (5) :70-71

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探析 第4篇

【关键词】企业伦理文化;企业管理;探析

一、前言

文化就是企业明天的经济,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注入生命活力,为企业带来有形和无形的经济效益。企业伦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在进行企业管理环节中,很多企业不能认识到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能深度挖掘企业文化精髓,长此以往,严重的影响到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 企业伦理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伦理文化认识不到位

企业伦理文化建设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时间比较短,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内涵被忽视。企业伦理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从企业内部人员的道德素质入手,在企业中树立道德新风尚。但是目前,很多企业伦理文化认识不到位,与企业和个人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从企业方面,企业管理与企业伦理文化之间所建立的联系并不密切,企业领导班子不能认识到企业伦理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所能够为企业建设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也不能意识企业伦理文化建设能够为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推动力。其次,从企业员工方面分析,大部分企业员工认为企业伦理文化与自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对企业伦理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2.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管理联系不密切

事实上,企业伦理文化是一种特殊恨形式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发展中的道德约束。在企业管理中进行企业伦理文化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管理的效果。但是,在很多企业中,将企业伦理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二者分割开来,使得二者不能建立密切的联系。在二者缺乏一定联系的基础上,导致企业管理缺乏一定的道德建设,同时企业伦理文化不能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企业伦理文化作用难以发挥。

三、 基于企业伦理文化的企业管理

1.营造以人文本的企业伦理文化氛围

要想在企业发展中使得企业员工和企业领导层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企业伦理文化重要性,就需要与社会企业发展战略相互结合,在企业中营造针对性的企业伦理文化氛围。伦理文化以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为基础,尊重人性,发扬人的真善美,那么在企业中的伦理文化氛围营造首先需要以人为本。以华为公司的企业伦理文化建设为例进行分析,华为公司是我国手机电子行业中的国产大品牌,其企业伦理文化建设中,以《华为基本法》为领导思想,该基本法在华为公司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核心价值观就是以客户为核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企业的愿景就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华为公司以人为本的企业伦理文化氛围营造中,以人为本的主体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企业客户,第二是企业员工。

在企业客户维护方面,公司关注每一位客户的体验,尊重客户意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进行产品研发。在2014年起华为公司在手机电子方面的研发有了很大的突破,其中以华为Mate7为首的一系列手机,其电池续航能力是行业中其他品牌智能手机所做不到的。这样的手机设计能够为客户带来诸多的便利,充分的满足了市场需求。

在企业员工方面,进行企业伦理文化建设,以“开放、妥协与灰度”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道德遵从组织,并且成立华为大学,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并且构建CSR管理体系,实现道德经营,促进企业商业生态环境建设。

2.企业伦理文化建设渗透到企业管理中

企业伦理文化建设如果与企业管理相互分离,将会严重的影响企业各项活动的开展。企业伦理文化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立足于企业发展全过程中,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事项。当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缺乏连续性时,企业的文化事业将难以在不断发现问题环节中积极改正问题,并且实现文化活动的创新。为了实现连续性的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围绕着企业发展大钢制定年度发展目标、季度发展目标、月发展目标、周目标。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将企业精神落实到具体时间段活动中。该种将总体企业发展目标量化的方式,一方面能够降低企业发展难度;另一方面还能够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例如,在贯彻落实中油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四统一”规定中,大庆油田需要或着眼于企业总体发展形势以及发展目标,通过在各个发展部门中召开座谈会,向员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各个单位中的文化发展资源进行调查与分析,摸清楚企业文化的现状,为企业定位。以铁人精神为基础,对员工的价值追求进行梳理与提炼。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伦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很多企业文化建设中忽视了企业伦理文化建设,不能正确的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实质。同时在企业管理中也不能实现与企业伦理文化相互结合,导致了企业管理形式涣散。在本文中分析了企业伦理文化在企业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对策。以华为公司为例进行伦理文化氛围建设,并且论述了如何将伦理文化建设渗透到企业管理中。

参考文献:

[1]薛传光.基于企业伦理与使命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成长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熊胜绪,黄昊宇.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管理[J].经济管理,2007,04:4-12.

[3]赵曙明,黄昊宇.企业伦理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经济管理,2006,16:4-15.

[4]成坤.以人为本——当代企业管理的伦理原则及内化路径[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0.

作者简介:

企业文化与伦理复习提纲 第5篇

说明:

在复习中,应注意本复习提纲中的了解、知道、懂得、领会、理解、掌握等词,反映了相应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即依次递增。请大家根据复习提纲对各个知识点的要求,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对重点知识(即领会、理解、掌握的知识)一定要认真把握,并熟练应用。

1、简单了解企业文化与伦理的发展历史。

2、了解文化的内涵(定义、层次、特性)。

3、掌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定义、特征、构成)。

4、理解企业文化的功能。

5、掌握企业价值观的内涵、特征

6、掌握企业价值观体系的分类,理解横向价值观体系中的企业经济价值观是企业价值观念体系的主体和核心的原因,理解把企业社会伦理观树立为企业的主导价值目标的原因,了解企业的环境价值观的含义。

8、知道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以价值观的理念化为前提。

9、知道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以企业群体的认同、内化为标志,懂得企业价值观内化的含义,知道企业价值观内化的具体过程。

10、知道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以企业领导人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为关键。

11、理解塑造企业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12、理解企业精神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市场经济观念等。

13、了解企业精神的类型。

14、理解企业家精神及其种类和作用。

15、了解员工精神的激励机制。

16、理解英雄人物的含义、作用和模式。

17、领会企业形象的定义、特征。

18、了解企业形象系统的各个要素。

19、领会企业形象的作用。

20、理解CIS战略的含义以及CIS战略与企业形象区别。

21、掌握CIS战略的构成,理解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的含义及构成。

22、理解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间的关系。

23、掌握CIS战略的功能。

24、懂得CIS战略导入的基础和原则。

25、了解导入CIS战略的程序。

26、理解企业文化氛围的内涵及要素。物质环境氛围、精神氛围、制度氛围。

27、掌握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表现方式,知道活动渗透型、静物陈列型和渗透陈列混合型的含义和作用。

28、了解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和不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含义。

29、了解从企业文化氛围所反映的价值观念上划分的5类企业文化氛围:家长专制型、严肃等级型、自由宽松型、宽松等级型、灵活多样型的含义和特点。

30、知道企业文化氛围的作用,理解企业文化网络及其作用、。

31、理解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32、理解企业内部环境对企业文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33、了解企业文化的运作机制。

34、理解文化力的含义及其对人的行为的干预、引导、调节作用。

35、知道企业文化传播媒介的种类。

36、了解内部沟通的内容,掌握企业文化的内部沟通的作用。

37、懂得内部沟通的原则和技巧。

38、了解内部沟通障碍及排除。

39、掌握企业文化外部传播的作用。

40、了解企业文化外部传播的原则:真实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多样性原则。

41、了解企业文化外部传播的媒介和渠道。

42、了解跨文化的含义与跨文化问题的特点,理解文化休克的含义。

43、掌握跨文化管理的特征。

44、理解跨文化管理的现状。

45、掌握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各种模式及其特征。

46、理解跨文化管理高级模式构建的依据。

47、了解企业文化的四种模式的特点。

48、理解不同企业文化模式的交流与融合的原因。

49、了解企业文化创新的主要因素。

50、了解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及其形式。

5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特点。

5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智慧。

53、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独特功能和积极作用。

54、理解企业竞争的含义。

企业竞争即不同企业之间在一定的经济技术关系和条件范围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而展开的争夺顾客、市场和资源。

56、理解企业竞争的特征。

(1)追求的目标不同。一般竞争是打败、杀伤甚至消灭对方;而企业竞争是发展壮大自己,超过或削弱竞争者,不排除合作。

(2)竞争者数目不同。一般竞争中竞争者常是单一或只有可数的几个;而企业竞争的竞争者很多。

(3)较量关系不同。一般竞争往往是“短兵相接”的直接对抗;而竞争企业之间是通过顾客进行间接的竞争。

(4)时限不同。一般竞争是间断性的,而企业竞争则是连续的、长期的。

(5)相互关系不同。一般竞争中竞争双方是对立的、“水火不容”;而企业与竞争者之间有利益的一致性,因而存在合作的必要和可能。

57、企业竞争中讲究伦理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企业竞争中讲究伦理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竞争是一种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无序和恶性的竞争会断送市场经济。

(2)竞争规则是以个人自律为基础,道德约束是维护有序竞争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无疑是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单独依靠法律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3)企业竞争中讲究道德是企业追求长远利益的根本要求。首先,竞争是参与各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自利和他利的结合。其次,讲究竞争道德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气,使企业更具战斗力。最后,讲究竞争道德也有利于

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商誉,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持久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助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内外关系。

58、了解何谓不正当竞争。

59、知道市场竞争主要包括:产品竞争、价格竞争、销售渠道竞争。

60、了解人才竞争讲究道德的必要性。

首先,人才是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活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人与知识产权是不可分割的。人才竞争中的不道德行为,会损坏公司的声誉和形象,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其次,人是一个复杂统一体,有多重复杂需求。如果企业不讲究竞争道德,不可能吸引和挽留住真正的人才的。再次,人才竞争道德对于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影响非常重要。

61、了解人才竞争道德的主要内容。

要努力提高本企业员工的素质。对人才采取收放结合策略,既要善于发现、尊重、吸引、使用人才,创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又要鼓励人才合理流动,与社会共建开放、竞争、公平的人才市场机制,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

62、理解侵犯商业秘密的含义和其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其主要表现形式为: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4、第三人明知或应知前三种侵犯商业秘密的违法行为;仍从违法行为人那里获取违法得来的商业秘密,使用或者披露它。

63、知道公认的商业道德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自愿。自愿是商品交易的首要原则,是商品经济的基础。(2)平等。平等是自愿的基础。(3)公平。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核心标推。只有公平,才能真正体现出自愿的章志和平等的地位。(4)诚实信用。诚实信用是自愿、平等、公平原则的保证和思想基础。

64、掌握企业竞争道德的内容及一般原则。

内容:竞争道德首先是指那些符合法律制度及有关规定的、用以指导竞争行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其次,竞争道德还应该包括更深层的含义,即超出法律要求的道德高标准,如:考虑社会和公众的长远利益,本着互利互惠、平等、公正等原则,与竞争对手公平竞争,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原则:公认的商业道德是竞争道德的思想渊源。讲究竞争道德毫无疑问要遵守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另外还应注意:(一)平等原则:平等是市场竞争最根本的道德原则,是指任何企业都有平等参加竞争的权利。这种平等是一种机会上的平等和起点的均衡,而不是结果的简单平均。(二)互惠互利: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交换双方都要求通过交换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当其中任何一方认为交换并不能维持或增进其利益时,交换将无法进行。所以,交换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三)竞争与合作: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双重推进,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其次,从战略管理的眼光来看,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因此,战略性合作变得愈发重要。

65、了解企业道德建的制约因素。阻碍企业讲究伦理道德的因素可以分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

(一)宏观方面:短期行为,法制不够健全,地方保护主义,社会风气不良,金钱的压力和诱惑。(二)微观方面:小团体利益,责任不明确,对伦理道德的认识不足(主要包括:一是认为只要不违法,干什么事都行;二是对伦理道德的作用有怀疑,认为它

是一种软约束,三是对伦理道德有逆反心理,四是认为不搞点歪门邪道在目前条件下“行不通”),非伦理决策(企业决策时没有进行伦理分析),规范不清(企业没有制订明晰的企业伦理守则),赏罚不明。

66、了解企业道德建设的出路。

浅谈管理伦理与企业文化 第6篇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伦理与企业文化在当今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管理伦理与企业文化共同形成企业的管理氛围,对企业长期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能促使两者协调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管理伦理与企业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来阐述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关键词:管理伦理;企业文化;关系

一、管理伦理

(一)管理伦理的内涵

管理伦理也称商业伦理或企业伦理,一般是指蕴涵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生活活动中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与伦理活动的总和。伦理关系包括企业与投资人、合作者、员工、竞争者、消费者、媒体等的关系。伦理意识包括企业的道德传统、道德风气、道德信念、道德心理等。伦理准则包括生产准则、分配准则、营销准则、信息准则等。管理伦理是企业的规范化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通过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以及传统习惯等非强制性手段作用于个人和企业管理伦理以其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强烈的感染力作用于员工和企业,从而达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目标。

(二)管理伦理研究的问题

首先,微观层面——主要探讨企业中的单个人之间即作为管理者或被管理者、投资者、供应商和消费者等这些单个人的伦理关系问题。由于这些单个人对企业而言,各自都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和作用,为了让他们认识和承担自己的道德责任而应当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和实际上做些什么;由于这些单个人各自都处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项管理行为或经营行为会产生什么看法,如何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把正确的观念传递给他们,从而规范这些人的行为以符合组织的宗旨、价值观和道德;作为一个企业,如何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如:老板与员工是否有超出公司规定的伦理责任?是否应当满足消费者的任何要求?是否有责任,有义务,使消费者正当地使用自己的产品?还有工作环境、劳动条件、待遇等问题,都属于微观管理伦理层面研究的内容。

其次,中观层面——主要研究各种经济性组织,即公司、厂家、贸易联盟、消费者组织、行业学会、工会等组织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尽管这些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但是他们有各自的目标、利益和行为方式,并能发展一定的自治性,这种自治性具有超越个人行为的特征。由于社会分工不同,这些组织各自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在自身的行为中应具有什么样的观念,如何以自身的独特作用为组织的管理伦理作贡献,如何积极吸纳其他组织与管理伦理的建设?如何处理同贸易伙伴、竞争对手的关系等问题,是管理伦理中观层面应该探讨的主要问题。

最后,宏观层面——主要研究制度或社会层次上(包括经济制度和经济条件的形态如经济政策、经济秩序、社会政策、国际商务活动等方面)的伦理责任和伦理问题。如社会保障究竟是哪方的责任,个人、企业、政府三者之间应如何分担?以前非商业化的活动,如医疗卫生、学校,现在也商业化,对不对?企业如何参与建立一种生态兼容的经济,使所有的人都能体面地生活在地球上?在世界范围内如何克服贫困、失业和各种歧视?如何应对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危机问题?这都是宏观层面应该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这三个层面中,单个的人和经济组织都被认为是道德行为者,都被假定有着或多或少的决策自由度,这种自由中自然也就包含着相应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而尤其强调在企业的管理伦理中,组织行为的伦理指向和伦理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某一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和物质设施中的外在表现。企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一种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文化环境、经营战略和产品品牌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层次性、时代性,可见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过程中流动的血液,为管理制度与管理实施供应足够能量的一个精神支系统。

企业文化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狭义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理念、制度、习俗及其感情领域;二是广义的企业文化,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把企业文化从狭义和广义综合,可以表述为:一个企业团队在经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物质上的、制度上的、行为上的、精神上的文化的综合。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属性是一种规范,它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思维框架和评价参照体系,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机制,促进和制约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且保证企业发展的连贯性,从而成为百年企业的立足根本;企业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员工,企业洋溢着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全体员工如沐春风,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文化的客体是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行为,它强调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把追求的各种具体指数上升为崇高的目标;企业文化的产生方法是长期培育,它依靠群策群力,成长于长时间持之不懈的努力。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企业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具体来讲,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培育出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够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由于在企业管理中注入文化因素、运用文化手段,对于提高企业管理的品位和效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掘人的潜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内在底蕴。因为成功的企业品牌,无不凝结着企业的文化(肯德基的企业文化:追究卓越;以人为本;群策群力)。换句话说,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市场表现,企业文化是品牌的内在底蕴。因为有竞争力的品牌,它能够适应和提升消费者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源泉。因为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战略方向、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因此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贯彻、企业精神的提炼和弘扬、企业作风的锻造和发挥等等,都离不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提升员工的素质,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管理伦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为管理伦理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企业文化以管理伦理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着企业的伦理状况,管理伦理的任何细小的变化,都会在企业文化中反映出来。刚开始是隐含的反映在员工的行为、企业的交易、领导的管理方式中,同一伦理行为被多人重复就会形成扩散性,当认可这一伦理行为的人数超过一个临界点以后,就会转变成一项内在制度,则能进一步强化企业伦理,促进管理伦理的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文化保证了管理伦理思想与意识的实施,从制度层强化企业的伦理观念

企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以书面形式形成制度固定下来,有着强制执行性,这就保证了隐含在这些制度中的管理伦理思想与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执行。

(三)企业文化对作为个人伦理行为源泉的价值取向进行整合,使之认同于企业的价值观

组织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有一个由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理念和企业宗旨等构成的为企业全体成员所共享的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持续发挥作用,既依靠企业领导者坚持不懈的培育与倡导,也有赖于企业新成员修正或改变个人的价值观而接受组织的核心价值,而后一方面,恰恰依赖于企业的文化。一般说来,任何一个组织的文化都会通过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使员工将组织的价值观内在化,由于这种内在化,员工已经把组织的文化价值标准作为内在的东西而接受。换句话说,他们的行为与组织的期望相一致,是因为这符合他们关于什么是正确的信念。

(四)管理者的行为是否合乎企业的管理伦理,是管理者道德发展的阶段性与个人特征、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和道德问题强度的调节之间复杂地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文化的作用和内容也会影响企业的道德行为及管理伦理。强势的企业文化会支持企业的高的道德标准,会对企业管理者的道德行为产生强烈和积极的影响。在弱势的企业文化中,管理者会用亚文化的准则和规范指导工作,这样反过来,企业员工和非正式组织将影响弱文化态势下的管理伦理、道德行为。

上一篇:2011新教师集中培训学习心得下一篇:我的老师 感谢老师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