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山说课稿范文

2024-06-01

采山说课稿范文(精选9篇)

采山说课稿 第1篇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学唱歌曲〈采山〉,用轻快的歌声表现愉快、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2、通过小组创造,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

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学唱歌曲。

三、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让学生对歌曲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琴、录音机、各类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做奥尔夫游戏。

2、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用谈话法导入。

出示一个小姑娘图片,介绍小姑娘。

学生回答,由老师引入课题,解释“采山”,让学生理解采山的含义,板书课题。

2、播放《采山》,让学生视听结合,体会歌曲情绪。

(三)新课教学

1、学唱歌曲

(1)师教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2)齐读歌词。

(3)范唱,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

(4)跟琴轻唱歌曲,学生跟琴轻唱、自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5)师生接龙,用游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程度,并对学生所学进行指导纠正。

2、处理歌曲

(1)小姑娘在山上采到了那么多的蘑菇、山菜,她的心里真高兴,我们也用听的声音来唱一唱,体会小姑娘的心情,好吗?

(2)为歌曲伴奏。请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并请学生对他们的演奏作出评价。

(四)编创活动

1、师生共同编创,学生分别扮演“小姑娘”、“蘑菇”、“小鸟”等角色,分组创编,自编自导,老师巡视指导。

2、分组汇报展示,并请学生评价。

(五)小结延伸

小姑娘在山中采山多快乐呀,希望我们也能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的美。

采山说课稿 第2篇

我是*小学的音乐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课。

教材分析:

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采菱》。

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旋律流畅,婉转,运用了许多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 ×·× ××× ×××× ×××)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

歌曲是五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二乐句方整对称,第三乐句活跃生动,第四乐句使用切分节奏前后模进,模拟划船动作,最后向在高音部分体现旋律抒发孩子满腔深情.

本首歌曲在教材中是一首必学歌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的一篇好教材,歌曲的演唱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声乐学习的价值极高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课的内容,不论是从歌曲角度还是从视谱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有学习的信心,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用优美,亲切的歌声表达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2,欣赏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继续培养学生通过对旋律等音乐语言的分析来感受和理解音乐内容的初步能力,加深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歌曲《采菱》学唱

教学方法: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注意切分节奏处唱法.

二,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几种反复记号,请同学说说怎样演唱.

2,请同学说说以前都学过哪几种切分节奏.并拍一拍.(综合训练二)再请同学将上节课刚学过的切分节奏写出来,并拍一拍.

3,请同学跟琴唱《采菱》的歌谱.

三,学唱歌曲:《采菱》

1,有节奏朗读歌词,注意情绪.

2,教师范唱,请同学跟着哼一哼,注意切分节奏处的演唱一定要准确.

将切分节奏处找出,依次练唱.

3,跟琴练唱歌词.

4,处理、讨论:演唱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音色、速度、情绪练唱.

(注意引导学生用自然优美的音色,连贯流畅的气息,唱出水乡的孩子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尤其要注意一字多音处要唱的连贯).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采菱》,可以表演.

第二课时:欣赏《渔舟唱晚》

1,出示乐器挂图,介绍筝,介绍《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是一首筝独奏曲.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

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2,初听《渔舟唱晚》,请同学们说说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

3,分三部分细听,请同学们按照听听想想来听三部分的速度,旋律,分别是怎样表达的.(完成听听想想)

4,请同学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听到“fa”时举手表示,并说说这里出现fa后,乐曲发生了什么变化. 5,复听全曲,请同学跟着音乐表现出渔夫一天的工作.

6,知识拓展;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

五,教师小结:我国的民族音乐非常有特点,是有着悠久历史发展的.今后我们会学习更多的民族乐.

板书设计: 渔舟唱晚

听听想想

第一段 旋律优美 节奏平稳 速度缓慢 力度稍弱

第二段 旋律跳跃 节奏活泼 速度渐快 力度加强

第三段 旋律上下起伏 节奏紧促 速度较快 力度稍弱课

课后小结:

《老王》说课稿 第3篇

关键词:说教材,说学法,教法,说教学流程

近日参加了市里的说课比赛, 我选择了杨绛先生的经典作品《老王》。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赛后整理了自己的说课稿, 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不幸者的善良, 穷苦心善是老王的特点, 文章便突出地写了他的“不幸”和“善良”。老王的不幸 (穷苦) 可以从“三独”、“三破”这两个侧面进行分析。“三独”即为“独干”;“独眼”;“独居”。一“破”即他用“破旧”的三轮支撑生活, 写出了维持生计的艰辛。二“破”即他用“残破”的身体出力干活, 写出了生活的痛苦, 三“破”即他居住在“塌败”的小屋苦度光阴, 写出了生活的艰苦。不仅如此, 老王其实也时时在遭受着精神上的苦痛, 因为眼瞎, 有人说他是年轻时不老实, 害了什么恶病, 从心灵上摧残他, 打击他。所以, 无论是从物质上, 还是从精神上, 我们都可以读出老王的凄苦与艰难。他是这么的不幸, 可是他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善良之心。他的善良我们可以从“三送”体会到:“一送”送冰;“二送”送钱钟书;“三送”送鸡蛋香油。老王的命苦与心善通过这“三破”、“三送”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巧妙之处就在于利用“我”与老王的平平淡淡的交往, 用“我”的慧眼来看老王, 他的不幸之至与善良之至就得以体现。不仅如此, 从“我”的眼里看老王还可以看出“我”及其家人的同情心与爱心。从作者的情感态度中, 我们不难体会到该文的写作目的。

本专题主要由“殉道者之歌”、“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这三个板块组成, 可见, 这个专题的主题主要是体现不同人的人生精神及追求的。而《老王》正是“底层的光芒”中的一篇散文。同时结合《老王》一文的特点, 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把握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感情。

2、过程和方法:评价人物形象, 品读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本文感情, 学会尊重、关心不幸的人。

教学重点:评价人物, 品味语言。

解说:“对感人的形象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这是新课标中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训练点, 而且本文也是通过该能力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说情感的有效途径。“品味语言”同时也是新课标中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训练点, 根据本课实际及学生在平时所表现出来的品味语言、语言表达的劣势, 所以我确定它也是本课阅读的重要能力训练点。

教学难点:对人物的全面评价及对语言特点的准确把握。

解说:学生对人物的分析已经远远不是第一次了, 可实际情况却是不尽人意。学生对人物的评价往往是搞得有些支离破碎, 且缺少对环境及背景、故事情节的联系, 所以说,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看, 这一项仍是难点;关于语言特点这一方面, 也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写作缺少对语言的锤炼过程, 语言不仅缺乏生动性, 也缺乏真情实感。

二.说学法、说教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标问题化的学习方法, 也包含着教师的互动参与法, 点拨法, 品读法。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计划安排一个课时, 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有效帮助学生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进一步训练学生把握阅读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类作品的方法, 提高能力, 所以我对本文的教学程序作了如下的设计:

导入:

(一) 说老王

1、老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浏览文章, 分别用文中的两个关键词概括。

不幸;善良

(1) 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

(2) 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品味探究

2、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 但有详有略, 其中最感动你的是哪件事?

老王送鸡蛋、香油。

3、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齐读第8段;分角色朗读9至14段;齐读第15段) 然后,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_, 因为:

4、小组合作交流, 代表发言: (预设答案)

(1) “有一天, 我在家听到打门,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2) 他面色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3)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4) 他“唔”了一声, 直着脚往里走, 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 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5) 我强笑说:“老王, 这么新鲜的大鸡蛋, 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 谢了他的大鸡蛋, 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6) 他一手拿着布, 一手攥着钱, 滞笨地转过身子。 (7) 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说明:课上教师尽管放开学生的手脚, 让学生大胆地谈出自己品读的感受, 不必拘泥于工具书上的答案, 而且鼓励学生大胆探出自己读书的感受。通过这一环节的交流, 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 感人的文章并不是堆砌华丽的词语, 而是在平实诙谐的语言文字中饱含着真情, 精练准确的语言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品读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 朱自清的《背影》, 不都具有这样的语言特点吗?这样就会使学生体会到写作中认真地锤炼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人物的感情的流露, 作者情感的表达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而不是结尾几句的苍白无力的抒情所能表达的。

(二) 说作者

1、老王是不幸的人, 又是善良的人。那么, 面对老王的遭遇, 作者一家如何表现的呢?

同情、关心、爱护、帮助老王。

2、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预设答案)

A、照顾老王生意, 坐他车;

B、女儿送鱼肝油, 治好老王夜盲症;

C、关心老王的生活;

D、老王再客气, 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E、老王送来香油鸡蛋, 不让他白送, 也给了钱。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善良的人。

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帮助老王, 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

(小组讨论)

明确:愧怍:惭愧, 心里不安。老王是这样一个临近死亡的苦人儿, 直着脚, 给作者动香油鸡蛋, 对于一个生活艰苦的贫困者来说, 这是弥足珍贵的。然而当时的“我”却豪无感觉, 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没有及时向他表达谢意, 没有领受他情意, 为老王做得太少, 心中的悲伤难以抹去, 几年下来, 才深悟到自己的麻木, 对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采取了居高临下的态度, 没有与他平等相待, 为自己做的还不够感到愧怍。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写老王与我的交往, 描写了老王的勤劳、善良, 表达了作者人要平等, 要互相关心、爱护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 说自己 (反馈实践) 。

播放一组关于中外生活在底层人物的幻灯片,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感染下进一步思索, 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身边千千万万个像老王一样的人们。

说明:此环节的安排, 目的是让学生由己及人反观自己的一言一行。

《黄河颂》说课稿 第4篇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韵律自然和谐。这首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要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相结合,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

三、教学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课文和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感,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诗歌紧扣黄河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对于不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来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形象。而对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的第一段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法

本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适合朗读。朗读是深化理解和体味诗歌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展开教学环节,如:阅读前的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等。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对于诗中所言“黄河”为“摇篮”、“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历史、地理知识,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则又不得不借助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把写作背景、黄河的地理知识及图片等充分引入教学中。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二)吟读黄河颂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三)探究黄河魂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来过渡。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请用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

4.引入《长江之歌》,类比体会两个文本情感层面的一致性,以深化理解和升华爱国情感。

(四)咏唱黄河曲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教改课题“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和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编号:JXJG-09-15-24)的阶段性成果。

(刘梅珍 江西吉安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343009)

地理说课稿:《日本》说课稿 第5篇

本课内容选自湖南学校第七年级第七章第一章,日本,日本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类型:新教学

三,教学分析: 1,编辑心:

(1)教材前后联系:

香朝教材的写作由大陆国家组成。日本这一部分是首次在中学教学国家单独教材的地理区域。因此,这部分教科书具有国家地理起源类的功能,应起到解释国家地理的目的和方法的作用。日本是东亚和世界的经济强国,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密切。由于关系,学生对日本更感兴趣也更感兴趣,日本有强烈的理解欲望。学习这一节现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日本自然地理部分,包括东亚岛,山地地貌,温暖潮湿的气候等。这部分知识,可以解释一些生活和问题的现象,能够更好地动员学生的热情,为日本经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是一个学生在了解大陆之后,了解了这个区域进入 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程从内容上是对以往知识和应用的延伸,学习它为未来研究其他国家提供一种方式和思想,具有作用的链接。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A,可以说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的组成。

B,了解日本地形及其火山的特点,地震的原因。C,了解日本的海洋季风气候特点。

(2)工艺和方法:

A,使用地图和信息,了解物理和地理特征,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B,使用板块快速结构理论,解释日本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过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学习,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所以学生建立的东西是联系在一起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A,日本的立场,领土构成。B,地形特征。C.气候特点。

(2)教学困难:

A.解释日本地震的原因。

B.理解内部之间的地理要素 接触。C.学习一般的国家学习方法。n 第四,教义:

鉴于现有的认知结构和课程的特点,根据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突出要点,难以分散,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去教:

A,以教学的形式突破地理学的地理学,意识形态的瓶颈,关心学生的兴趣,熟悉主题或常见的生活现象,设定问题情境,创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B,使用熟悉日本的学生,引导自己独立调查,提出的关键问题没有头发,没有成熟的结论来取代学生的思维,问题不是完美还是不完美,只要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看法,教学这是有道理的。

C.比较分析,通过控制区域地理特征。

五,说学习:

根据新课程概念的要求:学习有用的地理学生活,学习有用的地理学终身发展,获得必要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课将以下学生学习以下说明:

(1)查询能力指导:

学生更熟悉日本,所以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经过思考,讨论解决问题,重点关注这一过程的积极思考,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探索。

(2)使用地理生活:

使用主体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物,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还要利用地理学知识到生活理论,两者结合起来,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第二种语言的地理,应该引导学生在地理学研究中集中地图的作用,从地图开发来提取信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六,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学前准备]在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日本的信息之前,我们对于日本有一定的印象。[日语图片] 通过一系列熟悉日本风景的学生,教师创造了一个生动,诱人的情况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进入新的学习过程。前级收集信息

听,感觉,想法

独立培养学生积极收集信息,探索学习能力,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创建一个场景来动员学生的视野,听力和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谈论过渡]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日本,了解这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介绍日本的自然地理。n [告诉我们] 在过去我们研究了大陆,区域两个不同大小的区域地理,如何使用地图来解释区域位置,范围?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了解日本的位置,组成的领土。[上下文创建] 根据现实生活,问:一个国家试飞的导弹,突然下降在30n-45n,140e-145e的水域,哪个国家会抗议?

使用日本地形图来查找陆地和海洋位置和领土构成

日本是亚洲东部,西北太平洋岛屿,领土由______岛,_____岛,__ ___岛,____ __岛等四个岛屿及附近岛屿,东海,西海。

日本的纬度是

你分析你自己的地理吗? [学生交流的组织] 对于砍刀小测试的形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相比,问: 结合日本领土形状,你可以从上面的表格用短语总结日本的特点吗?引导学生获得日本狭窄的特点。

强调日本是一个小岛的国家,人口密度。

[过渡]日本这个国家经常听说地震,火山现象,我们看看。日本的地震,火山视频和信息 问:有人认为:火山,地震是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报复的日子,对吧?

演示日本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接口,地球更活跃,所以很多地震,火山。

显示地形示意图让学生有一个理解的图像,然后让学生阅读地图,完成相应的练习

问:日本的河水短,速度快,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使用现有的学生知识储备,并利用日本的两个符号之一介绍气候教学,结合视频的过程,使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带来心理感受气候。[设置情况,学生讨论] 在冬天,什刹海湖在北京充满了欢快的滑冰人群,但在东京,日本,有些人在划船,这是为什么?

呈现日本气候类型 数字

为了反映日本气候的海洋特征,以与北京相比的条形图形式的温度和降水,与亚洲相同的纬度,夏季冷却器,更暖的冬天,更多的年降水特征

大陆特征和海洋特征的意义是什么? [评测总结] 显示此课程分析结构的组成 n [实践整合] 教科书:

P66-67活动问题

调查日本周围的事情

思考:如果你是日本首相,根据日本的自然条件,你将如何发展日本经济?

记忆,总结

学生想想

阅读图片,说出日本和领土的位置。

尝试分析

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回答:不

仔细观察

阅读地图完成相应的练习

讨论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和讨论

学生记得和回答

课后讨论

使学生理解学习自然地理学的一般思想,同时也能诱导方法实现技能的转移,巩固

创造教学情境,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高水平的智力投资 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和形式是非常丰富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习使用,通过类比学习

培养在地理上准确表达的能力

使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使用学生感兴趣的介绍问题,创造情境,同时充分评估学生的答案,自然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 利用地图的优点,以直观和简明的方式抽象不可理解或不可理解的内容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观察应用信息的能力,直接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而且作为一种参与形式参与教学的地理事物联系到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反映生活的学习有益于课程改革的精神

没有成熟的结论来取代学生的想法,问题不是完美还是不完美,只要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是成功的。

通过控制获得区域地理特征

运用学生的思维,也要学习更多的使用地理和重要性

通过回顾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 想法,虽然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存在于观点之内

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 第6篇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4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浑黄一体、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课文重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难点是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二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到第十五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部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

来讲讲我上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致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我出示两个关联词“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让学生进行造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然后,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3至15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_____,还是_____,他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_。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在这里扎根。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投影展示当年边疆建设者老照片和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图片)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想起了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相信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去建设祖国,建设美好的边疆。

(五)、课外拓展

向学生推荐阅读艾青的诗歌《帐篷》,以及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时,能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板书设计如下:

借物 喻人

高大挺直 扎根边疆 3 白杨 —— 生命力强 爸爸 —— 建设边疆

《采山》教学设计 第7篇

1、通过歌曲学唱,使学生学会用歌声表达情感、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启发学生在音乐情境中学会用轻快、短促、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3、启发学生在律动,熟悉音乐的过程掌握十六分音符。教学重点:前八后

十六、前十六后八、十六分、小附点节奏的把握。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在音乐情境中学会用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歌唱中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道具、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步入今天的快乐音乐课。瞧,那是什么地方?(山林)对,夏天的山林郁郁葱葱,山上还藏着许多宝贝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想)

师:但上山的路很难走,现在老师教大家一个上山的步伐,踩着这个步伐上山就会容易多了,你们观察老师是怎么走的?(x x :拍手、x x x:跺脚)。

师:那老师是怎么走的呢? 生:老师是拍两下手,跺两下脚。

师:你们真聪明!让我们踏着整齐的步伐和着音乐一起走进山林。(歌曲第1遍)

二、回声练习(发声)(8分钟)师:来到大山,老师想像大山问声好。教师模仿回声: 5 –3---6 –5— 嗨 嗨 罗 嗨 罗

师:这是什么声音?提问:你说(回声)。那谁知道回声的特点:(一声比一声弱,还有好多次)。那好,我们就用轻柔的声音模仿一下这种回声。

生:先跟琴一起模仿回声。然后分三个小组:教师模仿原声,第一回声,第二回声,第三回声

师:山林中不仅有回声,还有很多声音呢?你听(教师模仿小雨)0 沙沙 0沙沙 教师模仿小鸟0 0 0 啾啾啾啾

生:跟着节奏卡模仿小雨与小鸟的的声音。

三、歌曲学习。

1、师:同学们叫的真好听,听,山林中还传来了美妙的歌声。(聆听歌曲第3遍)

生:仔细聆听歌曲。

师:你感受到歌曲的情绪了吗? 生:欢快的。

师:为什么是欢快的呢?仔细听。教师表演唱《采山》。老师边唱边表演采山动作。

师:小伙伴们在干什么呀? 生: 采山

师:你知道什么是采山吗?在很多地方人们把上山采东西就叫采山,譬如采蘑菇、野菜等。山上除了蘑菇外还有很多宝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幻灯片出示野果图片。

怎么样是不是也心痒痒的也想去采一采?那就赶紧动手吧。

2、律动感受节奏。表演采蘑菇动作。(第5遍聆听)

3、按节奏朗读歌词。师:为什么踩着小雨去采山还这么快乐高兴呢,让我们去歌曲中找找答案。师生接龙念歌词。

4、跟着音乐轻轻唱起来。不加律动。(聆听第6遍)

5、跟琴演唱第一段歌词。师:很多同学一会就把歌曲学会了,老师要检验一下,请你跟着老师的琴轻快的演唱第一段歌词。

6、情绪。老师觉得你们的情绪还可以更欢快点,人坐正 走 唱第2遍。

7、难点:

师:采呀采蘑菇……,这是小伙伴们采山时心里最高兴的时候,所以在唱的时候“采”字加重一点、有弹性点,“菇”轻点

生:(练习唱)

师:小伙伴们看到满地的野果都抢着去采,但又小心翼翼怕采坏了,生 :(练习唱)第二段歌词也同样。师:结尾直向梦里专,唱的飘渺些

8、跟着钢琴把两段歌词有感情的演唱。

四、拓展。

1、老师有个提议,能不能把刚才大自然中的声音也加入到歌曲中

沙沙沙 0 │ 沙沙沙 0 │ 0 咕咕 │ 0 咕咕 │ 其它同学做采山动作唱歌曲。演唱歌曲

2、表演:师:你们欢快的声音吸引了很多伙伴,让我们用回声来召唤他们,用我们最美的歌声和这些大自然的音响来召唤他们和我们一起去采山。

旁白:初夏的山林,绿树郁郁匆匆,听山林里传来小雨的声音,还有小鸟的叫声。师生模仿回声 嗨咯----采山喽 — 学生伴着音乐表演歌曲。天色渐暗,小鸟们都归巢了,小朋友们也该回家了,和大山告别了,回声 大山----再见

《苏武传》说课稿 第8篇

《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的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 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 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 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 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 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 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 个别字词生僻, 但人物形象饱满, 情节生动, 文学性、观赏性较强, 课下注释很详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 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 2.学案式教学, 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 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 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 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 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 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 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 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 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 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 三次拒降, 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 走进文本, 直面人物, 主动参与。在研读文本中探究角色, 在角色进入中体验情感, 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鲜活起来, 让同学们在角色品评中回归主旨。)

3.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问题设置:

(1) 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1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

2苏武自杀的原因和自杀时周围人的反应。

3苏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

4.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重点探究环节中, 1.我请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发言———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2.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时, 我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启发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巡回点拨、指导。讨论结束后, 教师抽查讨论结果, 小组代表发言, 其他小组补充。目的:启发思考, 培养学习主动性;倡导合作, 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5.学生披文入情, 齐读苏武语录, 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课件展示:苏武手拿已经掉完毡毛的符节屹立于旷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苏武年轻时手拿毡毛的形象对比呼应, 让苏武形象更加突出, 为后面小结做铺垫。)

6.延伸探究, 归纳形象。 (苏武为什么会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纪念和崇敬?)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一般学生对于文言文是不感兴趣的, 所以课前我给大家讲述了苏武的故事, 让学生们对苏武这个人感兴趣。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 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 引导学生梳理积累文言知识, 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落实效果不太好, 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掌握。

《苏武传》说课稿 第9篇

《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的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2.学案式教学,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在研读文本中探究角色,在角色进入中体验情感,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鲜活起来,让同学们在角色品评中回归主旨。)

3.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问题设置:

(1)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①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

②苏武自杀的原因和自杀时周围人的反应。

③苏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

4.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重点探究环节中,1.我请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发言——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2.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时,我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回点拨、指导。讨论结束后,教师抽查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目的:启发思考,培养学习主动性;倡导合作,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5.学生披文入情,齐读苏武语录,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课件展示:苏武手拿已经掉完毡毛的符节屹立于旷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苏武年轻时手拿毡毛的形象对比呼应,让苏武形象更加突出,为后面小结做铺垫。)

6.延伸探究,归纳形象。(苏武为什么会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纪念和崇敬?)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般学生对于文言文是不感兴趣的,所以课前我给大家讲述了苏武的故事,让学生们对苏武这个人感兴趣。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落实效果不太好,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掌握。

在分析苏武形象时,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因此我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因为文意疏通得很完整,所以学生很容易找出来,效果不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采山说课稿】相关文章: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750字高中作文下一篇:电子信息市场调查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