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

2024-09-03

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精选6篇)

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 第1篇

第4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案)

徐屏中学

李英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内容等核心知识点。

⑵.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8页内容,找出英、法、美三国与德、意、日三国摆脱经济危机的不同方法,通过比较分析两组国家采取不同途径摆脱危机的原因,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⑶. 结合罗斯福新政内容,初步客观判断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及世界局势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ppt展示经济危机时期的图片,以及当时美国经济危机时关于经济危机的材料。观察分析经济危机的特点以及影响。

⑵. 罗斯福新政是中考考点,也是世界现代史的重点知识点,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新政内容正确评价其历史作用为:开启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挽救加强了美国民主制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致经济危机无可避免的原理,树立起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⑵. 不同国情决定了不同的道路,美国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和民主政治基础,所以通过罗斯福新政能够挽救民主制度;而德国因为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削弱,只有走上法西斯专政。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和罗斯福新政是中考的考点也是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意义理论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多媒体展示表现经济危机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的现象发生于何时何地,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然后引入新课,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这是经济危机的表现。

2、再展示有关经济危机时期的材料,揭示经济危机的现象以及经济危机特点,结合课本让学生阅读找出经济危机的特点:即规模大、破坏性空前、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

3、再次观看开始播放的图片以及教材里的的相关图片内容,描述经济危机的的表现,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银行倒闭、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工厂开工不足,工人失业。

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8页内容,找出英法美与德意日两组国家渡过经济危机的不同途径;思考导致不同命运的历史背景,教师点拨;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制裁以及德国统一过程中保留的军国主义,美国不受战火波及,反而大发横财成为主要债权国。

5、多媒体展示罗斯福的照片,对其作出介绍,提出问题:“罗斯福为什么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先介绍罗斯福上台时美国面临的危机,然后介绍新政的内容,即:实行工业复兴法(核心措施)、以工代赈、调整农场品价格等措施。

6、阅读课本,让学生讨论: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教师讲解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含义,讲述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爆发之前为自由资本主义,有市场调控经济。国家干预即用行政手段调控市场,避免盲目竞争生产过剩。

四、板书设计

1.世界经济危机:①.时间:1929-1933年

②.地点:由美国波及至世界

③.特点:规模大、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④.摆脱经济危机的不同途径: 英法美:通过内部调整保留民主制度

德意日:通过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战争转嫁危机

2.罗斯福新政:①内容:(核心措施)工业复兴法、以工代赈。

②历史意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使美国经济得以恢复,缓和了阶级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

五、课后作业

完成优化设计课前预习及本课练习

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 第2篇

主讲人: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讲时间: 2007年8月19日上午

限于时间,本讲不可能逐一分析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历届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与影响,而是对不同历史时期政府的特点和影响作一个比较研究。本讲主要讲述以下五个问题: 一,罗斯福新政及其历史地位

二,罗斯福新政和胡佛自愿联合政策的比较 三,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自由主义改革之比较 四,战后自由主义改革和保守主义改革的比较 五,克林顿新经济改革和小布什政府的调整

一,罗斯福新政及其历史地位 1)罗斯福新政措施 1.临危不惧,推行新政

1932年7月2日,纽约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在芝加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以坚韧不拔毅力扔掉双拐从轮椅上站立起来,接受了总统竞选候选人提名,并发表演说称:“如果竞选成功,我保证为美国人民施行新政。”他在1933年3月4日的总统就职典礼上,号召美国人民战胜对经济大危机的恐惧心理说:“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批评前领导“脱不开过时传统的窠臼”,宣布“要求国会准许使用应付危机的唯一手段----向非常状况开战的广泛的行政权力。”从1933年3月9日-6月16日间,通过国会和政府先后颁布了70多个新政立法和命令,史称《百日新政》。罗斯福新政,一般指1933--1939年期间罗斯福政府所实行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政策,罗斯福的对外政策并不包括在内。1933-1935年初为第一次新政,主要目的在于复兴和救济;1935-1939年为第二次新政,主要意图在改革。由于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三个英文字母开头都是R,所有人们称罗斯福新政为三R计划。在新政期间,总共颁布了700多项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调整三权分立体制等六个方面。2.大刀阔斧,整顿财政 首先是整顿银行

主要有其一,1933年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通过决议,总统签署命令,颁布《银行紧急法令》、《存款保险法》。3月5日,罗斯福下令禁止囤积黄金,3月6日命令暂停银行活动进行整顿。3月12日罗斯福首次发表“炉边谈话”解释政府的改革银行政策。

其二,1933年6月16日, 政府颁布了《格拉斯—斯高特法》迫使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脱钩。其三,1933年5月27日, 政府颁布了《联邦证券法》,要求所有担保人和经纪人提供真实情报。其四,1934年6月6日,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法》,建立证券和兑换委员会,防止并惩处投机行为。其次,统制货币

主要有其一,1933年4月22日,罗斯福颁布不准黄金出口令。5月又宣布减少美元含黄金成分50%,发行30亿美元的纸币。

其二,1933年6月5日,罗斯福签署命令,颁布《放弃金本位法令》。

其三,1934年1月31日,总统颁布《黄金储备法令》宣布美元贬值,将美元稳定在35美元兑换一盎斯黄金(等于0.999512市两黄金,即1英两黄金),相当于1900年时黄金价值的59.06%,即美元贬值了41%。这一举措,加强了美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其四,1934年6月19日,政府还颁布了《白银购买法》。第三,改革银行体系 主要有1934年2月2日, 成立进出口银行。1935年8月23日,联邦政府颁布了《银行法》,规定凡拥有百万美元以上资金的银行,都要参加联邦储备银行。第四,改革税制

主要有其一,1933年12月5日,宪法第21条修正案批准,废除了1919年批准的第18条宪法修正案关于禁酒的规定。

其二,1935-1938年间, 颁布《财产税法》和新税法。其三,1939年5月16日,实施食品税计划。第五,实施公平竞争

主要有,1936年颁布联邦反对价格歧视法令,又称罗宾逊——怕特曼法,1937年规定零售商的公平交易的法则。

3.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调工节农 第一,在调整工业生产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是1933年6月16日,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又称产业复兴法。据此, 在同年8月5日, 建立全国劳工局。该法案宣称“旨在鼓励全国产业复兴,促进公平竞争,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该法案第三条规定了生产规模和价格,被称为“工业和平”的公平竞争法规。第七条A款,则规定了劳工的基本权利。根据这一法案,建立了国家复兴管理局,由雇主、雇员和消费者共同监督和调节生产。1935年5月27日,在谢克特家禽公司诉美国政府案中,全国工业复兴法被宣布违宪。

其次, 1935年7月5日,政府颁布了《全国劳资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重申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中七条A款的重要内容,即雇员有组织集体谈判的权利;雇主应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等雇佣条件;不得以是否参加工会作为限制受雇的条件。

第三,1938年6月25日,政府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即工资工时法,规定最低工资每小时40美分,最高工时每周40小时。在这以前的1936年6月30日,政府还颁布了《政府雇员工作法》。第四, 规定其它管制工业立法。

第二,在节制农业发展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是1933年5月12日颁布了农业调整法,该法宣称旨在“提高农村购买力以解救当前全国经济危机”,规定了保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的具体措施。根据法案成立了农业调整局,控制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烟草、猪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剩余农副产品部分由政府收购,部分则销毁或暂存仓库。凡拒绝执行签约的农场不得享受贷款和援助。其后,推广到奶油、糖、亚麻等农产品。大量小麦、马铃薯、牛奶被销毁,猪、牛、羊等牲畜被屠宰。1936年1月6日,最高法院审理巴特勒诉美国政府案,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宪。

其次,加强土壤保护,1935-36年先后颁布《土壤保护法》和《土壤保持和国内分配法》,提倡土壤保护和科学耕作制度。

第三, 1938年2月16日,政府再次颁布《农业调整法》,规定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物价。

第四,其它农业调整和扶持措施。

4.社会保障制度和田纳西工程 在实行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方面,颁布了《民间护林保土队救济法》, 建立民间护林保土队;实施一系列联邦紧急救济措施,实施以工代赈计划;这些救济措施,对于解救临时性困难起了重要作用。民间护林保土队先后雇用了275万青年,从事垦殖、建筑国有公园和森林。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这是新政时期最具深远影响的社会立法,1935年8月14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险法》,从而确立了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此外实施了保障住宅的立法措施,建立保障雇员权益的一些机构,建立民间救济工作管理机构,规定铁路职工福利保障规定退伍军人福利保障等。

在举办公共工程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是1933年5月18日,颁布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据此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该法旨在“改进通航,并为田纳西河的洪水控制作准备;确保重新造林和合理使用田纳西河流域地区;保证该地区工农业的发展”等,这项计划已久的最大的综合工程,保护了3 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在罗斯福新政期间,还建成了胡佛水坝、密苏里河上的佩克堡水坝等。

此外还建立其它公共工程管理机构,实施其它水利工程,颁布《洪水控制法》、《哈奇法》,扩大农田灌溉工程等。

5.行政机构和司法制度的改革 首先,改革司法制度

1937年2月25日, 罗斯福提出增加最高法院法官的建议, 由9名增至15名。7月国会司法委员会提出反对改革的报告,认为“它违反历史上的一切先例”“破坏了宪法给予少数派的保障。”,拒绝批准罗斯福的建议。

其次,改革行政管理机构

包括建立临时国民经济委员会、颁布《政府机构改组法》、颁布第一号行政命令等。这些举措使总统管理经济的权力得以扩大,并使总统制职权体制化,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室、预算局在内总统办事机构和管理体系。

2)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

1.新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

实行改革,以维护资本制度,避免法西斯,防止共产主义,阻止危机进一步恶化,维护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积极改良措施,在当时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产物。

2.新政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改良和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新政的实施缓和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恶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部分地改善了处于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使国民经济免于彻底崩溃,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保护了社会生产力。

新政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为巩固垄断资本统治而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实行的一种调整措施。在经济上,以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来调整垄断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整垄断资本和中小资产阶级之间及工农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既是对垄断资本的某些方面进行扶持或抑制,又对劳动人民作出必要的让步。在政治上,以缓和内部矛盾的某些措施来防范危机的蔓延,避免法西斯上台和无产阶级革命。新政的改良措施缓和了危机的恶果,避免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初步恢复了国民经济实力,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体制,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民主国家兵工厂”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表明这种改良具有进步意义。新政是美国历史上进步主义传统的继续,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老罗斯福的“公平交易”和新国家主义改革、威尔逊的“新自由”改革到罗斯福新政,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改革的线索。新政使《独立宣言》中的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实惠得以扩大,使得较多的中下层“被遗忘的人”,有机会被列入一切人的范围。有人说新政(NEW DEAL)一词,分别取自威尔逊新自由(NEW FREEDOM)和老罗斯福的公平交易(DEAL SQUARE)两词中的NEW和DEAL。对于新政的民主精神,1945年4月14日的《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分别发表社论称:“罗斯福忠实地继承了华盛顿、杰斐逊、林肯以来最优秀的民主传统,从他开始从政的时候起,一直就本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争取自由的精神和一切反民主的敌人作了坚决而不倦的斗争。”“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来代替了帝国主义式的对外经济掠夺,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他也用这政策来代替快到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创立了使美国成为全民主 国家兵工厂的准备工作。”

新政为战后美国政府,特别是民主党政府的调整和改革措施提供了一种模式。杜鲁门的公平施政、肯尼迪的新边疆、约翰逊的伟大社会、卡特的反滞胀政策、克林顿的新民主党人政策,都宣称和罗斯福新政一脉相承;而艾森豪威尔的折衷主义政策、尼克松福特的新联邦主义政策、里根和布什的振兴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打上了新政的烙印。

3.新政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面干预的尝试

新政的最大贡献是进行垄断资本主义的全面干预的尝试,开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代,从而带来了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政措施一反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它的实践和凯恩斯主义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不谋而合。实际上,新政措施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反危机政策,它用国家直接干预各个领域经济事物的办法,来调整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一方面扶植或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方面,另一方面则向工人和农民及其他阶层作出某些让步,提供就业和必要的社会生活保障,阻止危机的恶化和蔓延。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依赖自由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而且依赖国家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来交替运行经济和社会发展机制,从而,使美国的资本主义走向更为成熟的发展阶段。

4.新政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新政代表了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并着重体现了垄断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罗斯福自己坦言:“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的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有人否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中存在开明派人士,把罗斯福新政和希特勒法西斯专政相混同,等量齐观,各打50大板,这是与事实有悖的,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四次总统竞选中,拥护罗斯福的多数是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黑人、广大处于下层的“被遗忘的人”。罗斯福任内,先后举行了998次记者招待会和“炉边谈话”,他和各阶层的人士都保持较为广泛的联系。由于他颇得民心,有人认为在美国历史上他的地位,应和林肯、华盛顿齐名。纽约有一所小学举行民意测验,结果显示,罗斯福最受欢迎,上帝其次,但得票远不如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罗斯福是开创当代资本主义新局面的第一人。

二.罗斯福新政和胡佛自愿联合政策的比较。1)反危机的背景比较研究

它的共同点是, 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困扰而无医治良药。它的不同点在于: 1,经济危机的深度不同, 前者危机刚刚展开和发展, 后者已经到了锅底, 矛盾揭露得相当充分。

2.政治危机的程度不同, 前者危机刚刚显露, 后者已是面对来自法西斯主义和无产阶级运动的两方面的威胁。

3.传统自由放任的地位不同, 前者正处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后者已是危危可岌‘ 4.反危机的经验不同, 前者一无借鉴, 后者已有前车之鉴。

2)反危机措施的比较研究 共同点是:

1.都实行联邦政府的救济。

2.都由联邦政府资助濒于破产的工业和农业。3.都由联邦政府管制对外贸易。

两者的不同点是: 1.在社会救济和保障的重点上有明显的不同: 谁来救济? 主要是联邦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州政府及企业;如何救济? 是单纯性救济还是以工代赈、举办公共工程;救济对象?主要救济大资产者、大农场主还是“被遗忘”的中下层民众。

2.全面整顿工农业还是局部调整工农业生产? 罗斯福主张前者, 胡佛则是后者。

3.扩大公共工程的规模还是缩小公共工程的规模? 罗斯福主张前者, 并由联邦政府来主持, 胡佛则是后者, 并强调由地方政府来办。

4.平衡预算还是赤字财政, 金本位废除还是保留? 金融财政全面整顿还是局部调整? 罗斯福主张前者, 胡佛则是后者;⑤是改变管理体制还是体制不变? 罗斯福主张前者, 并扩大联邦政府的干预职能, 胡佛则是后者, 并强调联邦政府少干预为妙。

3)反危机措施的指导思想比较研究 两者的共同点是:

1.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统治。

2.都主张要维护自由资本主义竞争制度。

3.都是为了度过经济危机, 阻止经济危机继续恶化。

两者的不同点是: 1.是否着重强化国家干预。

2.是着重照顾大资产阶级利益还是要照顾到一般资产阶级及中下层的承受能力。

3.是固守信条还是实用主义随机应变, 是坚持传统的庸俗经济学还是在实践中和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

4)反危机后果的比较研究 共同点是: 1.两位总统的反危机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危机。2.都对战后的美国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点在于;

1.在抑制危机的作用上两者有着明显不同, 胡佛的措施尤如杯水车薪, 无济于事, 从而错过了宝贵机遇, 但也为后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对于缓解危机的恶果起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罗斯福执政后的调整政策对于取得随之而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有利地位是至关重要的;2.在美国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两者的地位不同。可以这样说, 罗斯福是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面干预的第一位总统, 而胡佛则是固守自由放任主义优先的末代总统。

3.他们对美国两党政治的影响也明显地不同。胡佛的政策主张对战后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和布什共和党政府有着重要影响, 在战后的50年间, 共和党执政27年。而罗斯福对战后历届民主党政府产生重大影响。仅仅强调罗斯福的影响, 而忽视胡佛为代表的思潮的影响是不全面的。

三.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自由主义改革之比较 1.二战后自由主义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5年间, 是美国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改革高潮。

杜鲁门政府公平施政政策的实施是在战后初期条件下罗斯福新政的继续;是在美国走上全球霸权主义道路和初期繁荣条件下的改革举措;也是从新政到60年代, 新边疆政策和伟大的社会政策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

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政策, 以走“中间道路”自诩, 宣称要“不屈不挠地追随我们先辈提出的途径——中间道路。”这实际上是兼顾新政强化国家干预和胡佛自由放任的中间道路, 是自由放任理论和国家干预理论的折衷, 即有限的国家干预下的自由经济。它表明战后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趋势的不可逆转, 在干预的重点、规模、方法和途径等问题上, 民主、共和两党政府, 各有自己的特色。艾森豪威 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政策既受胡佛自愿联合政策的影响, 也对尼克松、里根、布什政府的政策带来烙印。

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伟大的社会政策, 体现了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是新政改革的新高峰。事实上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是统治阶级在丰裕社会条件下为维护垄断统治的长治久安、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稳定和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但是它以赤字财政、通货膨胀和扩大政府开支、刺激总需求为代价, 带来了70年代的滞胀的严重问题, 表明新政式的改革走到了尽头。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和约翰逊伟大的社会政策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前者为后者规划了蓝图, 后者是前者的直接继续, 许多重要立法措施直接导源于肯尼迪时期。

2.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自由主义改革之比较

战后初期美国四任总统的经济改革和调整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相比有着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改革的内容、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以及影响等方面的同异处。

A,在改革面临的任务方面:

首先30年代首要的问题是摆脱大危机;50-60年代则是防止大危机的重演, 并保持繁荣和稳定。

其次, 30年代要集中解决那些“被遗忘的”濒于破产的1700万失业大军及其家庭的温饱问题;而50-60年代不仅要解决面临危机的困境问题, 特别要解决在丰裕社会中的相对贫困问题。

第三, 在30年代美国着力维护民主制度, 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在50-60年代, 美国走上了全球霸权主义道路, 推行富民称霸路线。

B,在改革的主要措施方面:

战后最初25年和罗斯福新政相比, 他们的共同点是: 都把强化国家干预作为联邦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并使之经常化;都通过社会保障、公共工程、财政金融管理、和价格管制等立法和行政措施来调整各个利益集团的关系,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它们的明显不同点在于: 首先, 大大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的范围和对象。

其次,增加并扩大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措施,以解决工业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 如通立法并逐步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生态和资源破坏等。而在30年代, 这些都基本上未被提上日程。

第三, 大力开展尖端科技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例如, 1961-1969年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开辟了高科技研究的新领域。

第四,改变了对剩余农产品的处理方法, 把部分剩余农产品用于社会福利和对外经济援助事业,为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和个人发放食品券, 并实施“粮食用于和平计划”。

第五, 注意改善黑人的社会政治和生活地位, 缓和种族矛盾。这集中表现在60年代三个民权法案的先后通过上。从法律上肯定了禁止在公共场所、选举和住房等方面的种族隔离现象。

4,在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比较方面:

30年代,凯恩斯提出的是膨胀性理财政策, 罗斯福新政措施只是和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并非自觉以凯恩斯主义作为指导性的经济学说。50-60年代无论是杜鲁门还是肯尼迪、约翰逊都深受凯恩斯主义特别是汉森,阿尔文的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和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和调整, 都是实用主义的, 非激进的, 非法西斯主义的方法。到了60年代在使用上更趋灵活。

5,改革和调整政策的后果方面

两者都对社会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罗斯福新政, 影响更大。如果说, 罗斯福新政开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之先河, 为应付大危机提供了范例;那么, 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则开福利国家措施之先河, 为在平时保持经济繁荣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是罗斯福新政改革的继续和在新的条件下的发展, 而罗斯福新政对整个战后经济政策发生着重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比罗斯福新政改革的影响要小。这是因为:60年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没有面临新政时期那样严峻的经济形势, 而且由于记取了30年代的经验教训, 能够采取象粮食用于和平、发行食品券、发展尖端科技事业等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 掌权阶层不必向人民群众大幅度让步。

另一方面, 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 也使统治阶级不能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战后最初25年特别是60年代的改革也带来了面对经济滞胀的新问题。这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没有遇到的。

总之,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 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罗斯福新政。新政式的干预并不能完全适应战后改革调整的需要, 也不能准确反映战后改革的现实。60年代的改革实际上既吸收了新政时期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经验, 又吸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强化军事和高新科技干预的经验, 并在新的条件下有所发展。如果说, 新政改革主要是和反危机、反法西斯、非军国主义经济相联;那么, 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则主要是和保持经济增长、防止危机、解决工业现代化的丰裕社会中的新问题、保持军事大国地位相关。

四.战后自由主义改革和保守主义改革的比较 1)70年代以来保守主义改革概况

70年代以来, 以滞胀经济为特点的结构性危机成为美国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突出现象。从直接导因看: 主要由结构失衡而触发的。经济滞胀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作为滞胀现象,兼有生产停滞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现象。造成滞胀经济的深层原因在于:它是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内对外经济干预政策处于交替调整时期的综合产物。

美国政府历届面临如何解决经济滞胀、重振经济和国威的新课题。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宣布实行新联邦主义政策,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政策是对自罗斯福到约翰逊政府强化联邦政府干预经济职能的调整, 也是对胡佛自愿合作的联邦主义政策的继承和修正,它反映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面临的困境和美国统治集团为解决经济滞胀所进行的政策大幅度调整的探索。它在当时虽然收效不大, 但在调整联邦制度权力结构、加强州和地方政府的职能, 克服社会福利政策弊端,寻求对付滞胀经济的途径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民主党人卡特,吉米1977年就任总统台后首先致力解决通货膨胀难题, 虽然当时首先甚微,但是为里根政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他身为民主党的总统, 却不固守传统的“新政式”的模式。

共和党人里根,罗纳德1981年1月在就职演说中,他宣布要对外重振国威, 对内振兴经济, 实行新联邦主义政策。在里根政府八年任期里, 他一反传统的现代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经济政策, 改行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经济政策, 兼顾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出现了恢复和振兴经济的新局面。

1989年1月, 里根任期的副总统布什,乔治就任新总统,他在任期四年间,基本上承继了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

和战后初期至60年末的1/4世纪改革不同, 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经济调整和改革有着自己的特点。从尼克松到克林顿政府经历又一个1/4世纪的演变过程, 逐步形成新的调整改革模式。

2)战后自由主义改革和保守主义改革比较 1. 从改革背景和任务看:

它面对着经济滞胀要着力解决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难题;在国际事务中美国面临全球霸权的局部收缩态势, 和重振西方霸主雄风的任务。

五、六十年代的调整改革模式是大政府、小社会、高税收和高福利模式;而70年代以来, 出现了大社会、小政府、低税收、有限福利模式政策的发展趋势;在政治思想领域, 和在这以前自由主义大发展不同,7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相对衰落,保守主义抬头,新联邦主义发展。

2.从改革的内容看;

70年代以来, 税收政策以减税为主,偶而局部增税;货币政策和以前的膨胀货币不同, 以紧缩货币, 控制膨胀为主;财政政策以控制财政赤字, 争取相对平衡预算为主;社会保障政策和60年代的扩大社会福利规模和开支不同, 以控制社会福利规模和纠正社会福利保障的弊端, 强调州和地方发挥作用为主;经济管理体制政策以放松管制, 鼓励民营化为主;工资、物价和生产增长的协调受到了更多的重视;70年代以来, 美国更加重视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高科技发展政策。

3.从改革的指导思想看

70年代以来强调国家干预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自由竞争的功能;强调在联邦政府的主导作用下, 充分兼顾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能动作用;籍以指导政府经济政策的经济学说, 转向了重视现代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 并兼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 或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和现代货币学派等其他学派兼顾;在政治思潮方面, 更加重视共和主义和新保守主义,克林顿的“新民主党人”主张实际上反映了民主党人的新保守主义思潮。[13]

4,从改革的效果看

70年代的试验付出了学费, 取得了经验;80年代, 治理经济滞胀效果明显, 但它是以高赤字和高贸易逆差的沉重代价换来的, 它困扰了布什政府。90年代初摆脱经济危机后,克林顿政府革新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的新繁荣局面。

五.克林顿新经济改革和小布什政府的调整 1)克林顿的新经济改革

克林顿的新经济改革,在现代美国史上是仅次于富兰克林·罗斯福性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改革。

1993年1月比尔·克林顿入主白宫,1996年连任。他举起推行罗斯福新政路线的旗号,以维护中产阶层利益自诩,兼及低收入阶层的利益,实施经济改革,力图维护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确保超级经济大国地位。克林顿的经济政策改变里根、布什政府致力于美苏军事争霸的导向, 着力于振兴国内经济, 以适应冷战后美日欧经济争夺加剧, 保持超级经济大国的优势地位的需要;他一反里根、布什政府关于政府尽可能少干预经济的保守主义经济学说, 吸收凯恩斯主义的某些成份和日本及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和干预。

克林顿于任内,采取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措施: 首先, 大胆提出增税和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的计划, 以求削减联邦财政赤字,克服宏观经济失衡, 提出公平负担的原则, 把增税压力较多地放在富人身上。

其次,实行倾斜政策,保持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加强国际竞争能力。

第三, 采取财政干预措施来刺激经济。第四, 推行医疗保健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第五,放宽对企业兼并的控制,推动新高科技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2)小布什政府的安全战略调整

小布什总统任期调整对内外安全战略下维护经济繁荣与稳定政策。2000年春夏,美国出现了股市大崩盘引发的严重经济衰退。“9·11”改变了美国的国内政策走向,布什政府把“反恐”列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对外安全战略和国内安全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力图维护有利于富人阶层的稳定和繁荣经济政策。他政策可以归纳为:

首先,难以兑现的“2009年将赤字减少一半”目标

其次,扩大贫富悬殊有利于富人的税制改革

第三,矛盾重重的外来移民政策

第四,维护美国利益的能源政策

第五,进退两难的医疗改革

第六,引发争议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第七,开拓更多美国产品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力

小布什政府有利于美国能源利益集团的既要大炮又要黄油的富民称霸政策,恐怕要重蹈约翰逊总统内外政策失败的复辙,自2006年秋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失去在两院的多数后,布什政府形同跛鸭,步履艰难。

写于2007年8月5日 注释: 黄安年著:

*《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美国社会经济史论》,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主编:《世界大事典·美国卷》,中国工商出版社, 1994年9月出版。

黄安年文:

*《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史学评林》,1980年第1期,第17-22页。《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393-403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北京师大学报》,1982年第4期,第61-69页。《罗斯富新政改革》,《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377-392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肯尼迪、约翰逊社会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兰州学刊》,1986年美国史研究专辑,第34-42页。*《论胡佛总统反危机的自愿联合政策》,《世界历史》,第34-41页,1986年第10期。《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362-376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美国现代史上四次经济改革调整高潮及其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第40-48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中心,〈世界史〉,1993年第7期全文转载。

*《美国完善垄断和公平竞争立法的历史演变》,载《美国历史问题新探——杨生茂教授纪念论文集》,第 81-94页,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美国史研究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7月版。*《试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北京师大学报》,1988年第5期,第18-27页。*《战后四分之一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改革和调整》,《兰州学刊》1988年第6期(上),第65-73页。《战后四分之一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改革和调整》,《兰州学刊》,1989年第1期(下),第79-83页。《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471-497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从里根到布什——没有里根的里根时代》,《学习》,1989年第1期,第29-30页。

*《论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载《中学世界历史辅导教材》,第205-237页,北京历史学会,1989年版。

*《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观述评》,《史学论衡》(总1期),第333-349页,北京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六十年代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调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404-418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调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419-466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论20世纪资本主义整体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2期,第135-147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0年第2期,第84页。*《论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地位》,《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第84-92页。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2000 3 D1 P130收录。

*《20世纪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变》,《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40-44页。*《喜读〈当代美国经济〉》,《全国新书目》,2002年第1期,第19页。*《一部系统整理现代化理论学术传统的著作,----评〈什么是现代化〉》,《全国新书目》2002年第5期,第11期。

*《警惕21世纪是“中国世纪”的误导》《科学时报》2007年2月9日第4版。*《美国的崛起历程(讲演文字稿全文》,《美国史研究通讯》,2007年第1期,第27-44页。

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 第3篇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著名经济学家保罗·A.萨谬尔森 (Paul A Samuelson) 认为, 衡量宏观经济状况最主要的指标有3个:

(一) GDP是衡量一国商品和服务产出总量的最综合的指标

它是既定年份中一国境内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的货币价值的总和。GDP用途很广, 最重要的是衡量一国经济的整体状况。大萧条时期从1929年到1933年, 美国GDP从1040亿美元下降到560亿美元。美国经济所生产的商品劳务的货币价值急剧下降, 导致了生活艰难、企业破产、银行倒闭、社区骚乱和政治动荡。在过去的1个多世纪中, 美国经济已经证明了它本身就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发动机。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2008年全年GDP增长9%, 与2007年调整后13%的增幅相比, 大幅下滑了4个百分点, 自2003年以来首个个位数增长。2008年各季GDP增长前高后低, 且呈逐季加速放慢的趋势。第一季度增长10.6%, 第二季度增长10.1%, 第三季度增长9.0%, 第四季度增长6.8%。第四季度与第一季度相比, 增长放慢幅度接近4个百分点, 是2001年以来季度增幅新低。2009年第一季度GDP是6.1%, 第二季度GDP是7%, 这充分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 高就业、低失业

在所有宏观经济指标中, 就业率和失业率是最直接地被人感知的指标。人们总是希望不用等太长的时间就能找到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 当他们有工作时又希求工作的安全保障和福利条件更好。用宏观经济学术语表达, 这个目标就是高就业,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低失业。失业率的变动与商业周期趋向一致:当产出下降时, 对劳工的需求下降, 失业率上升。30年代大萧条中, 失业愈演愈烈, 美国有1/4的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 “十一五”这5年, 城镇每年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 而在用人需求方面, 按经济增长保持8%-9%的速度, 约为1200万人, 缺口1200万人。更重要的是, 农村还有1亿-1.5亿劳动力没有出路。统计数字显示, 2008年上半年, 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40万人, 为全年目标任务的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8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77万人。

2008年10月份以后, 出现了3个变化:一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二是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三是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还有一批企业现在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况, 并没有和职工解除劳动关系, 但是职工确实是在放长假、等订单, 或者生产自救, 处于隐性失业的。

(三) 价格稳定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3大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最常用的总体价格水平指标是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 即人们熟悉的PPI和CPI。经济运行状况良好时, CPI保持稳定或温和上升, 经济状况恶化时CPI急剧上升或下挫。1929-1933年美国失业率迅速飙升的同时还有严重的通货紧缩, 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下降了27%, 在股市最低谷的1932年指数水平只有崩溃前的12%左右。我国的CPI在2006-2008年2月一路同比上升达到8.7%, 此后连续下跌至1.2%。2008年11月份我国PPI和CPI同创新低, 超出人们的预期。显示需求降低、通缩风险加大。构成PPI最主要的大宗商品交易价格、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在危机爆发前后会发生剧烈波动。

国际原油价格在2008年7月11日达到创纪录的147.26美元/桶, 随后, 直线下跌, 纽约商品交易所1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美国时间2008年12月5日在盘中一度跌至40.50美元/桶, 当天收于40.18美元/桶, 创下自2004年12月10日以来最低收盘价。

英国央行2009年4月1日宣布降息0.5个百分点, 下调后的利率为0.5%, 是英国央行成立314年来的利率最低点。在英国央行宣布降息后不久, 欧洲央行宣布维持利率在2%不变, 与历史低点持平。美联储和日本已提前实现“零利率”, 美国的利率已降至0-0.25%的区间, 而日本的利率则已重新回到0.1%的低点。从2008年9月以来, 中国央行已连续5次降息。

简言之,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高且不断增长的国民产出水平 (即实际GDP) ;高就业、低失业;稳定或温和上升的价格水平。

二、我国刺激经济拉动内需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一) 我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

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及服务业发展;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鼓励企业技术改造, 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国务院于2008年11月10日宣布了一项在未来2年内 (到2010年年底之前) 投资4万亿人民币财政刺激计划。

(二)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

罗斯福在1933年3月就任美国总统, 分两阶段实施了新政。1933年执行的第一轮新政, 主要是实现短期经济复苏措施, 包括银行改革法令、紧急救助办法、农业项目、工业改革和终止金本位体系。1935-1936年执行的第二轮新政, 则包括工会支持、社会保障法令, 以及帮助农民的项目。

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就职后的第3天, 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休假”。3月9日, 通过《紧急银行法令》, 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 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 允许尽快复业。13日至15日, 全国绝大多数银行经过财政部审核, 在政府监督下, 分批陆续恢复营业。6月16日, 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 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 银行信用很快恢复, 银行存款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增加了近20亿美元。

大力整顿农业。从1932年到1936年农业总收入增加了50%, 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 (包括政府补贴) 几乎翻了一番。保持平价的比例从1932年的55%上升到1936年的90%。

1933年春, 罗斯福政府制定了旨在整顿工业的《全国产业复兴法》, 其内容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竞争规约;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 并为此拨款33亿美元。同年7月又提出订立“一揽子规约”的想法, 规定如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

在“新政”中, “救济”是一个主要方面。在进行直接救济的同时, 更主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赈。罗斯福上任后从一开始就倾注了极大的力量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 以扩大政府开支来弥补私人投资下降而出现的空白, 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三、中国刺激经济拉动内需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我国政府吸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 提早剥离了银行不良资产并且向银行大量注资, 使中国金融系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小, 安全稳健并且盈利5834亿元、资金回报率3.1%, 因此, 在我们刺激经济的计划中不需要重新树立金融信心。

罗斯福新政和我们十项措施最大的相同点, 就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公共工程投入, 从而带动就业和消费支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 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为了就业, 我们是建设首当其中, 就业则是其次。

从保障措施层面上看, 罗斯福新政是法律措施与市场规范相结合。如《紧急银行法令》、《全国产业复兴法》等法律及时出台。在市场约束方面, 订立“一揽子规约”, 提出如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我们的十项措施出台后, 国家也及时成立了多个审计小组和监督机构, 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实处。但是在具体约束方面, 并没有过硬措施。

罗斯福新政通过《社会保障法》、《公平劳动标准法》、《国家住宅法》、《财产税法》等一系列涉及救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法案、公平劳动标准法规等措施, 为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缩小社会分配差距、促进需求增加、促使美国向福利化社会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住宅贷款、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等关乎民生民计问题的长效社会保障机制, 促进了社会公正。我们十项措施很多条也涉及到了社会保障问题, 但只是一时一事, 没有涉及制度性的长效机制、也没有涉及到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问题。

四、我国刺激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实效及启示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从1935年开始, 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1936年底, 美国工业总产量超过危机前的年平均数, 农业生产也有较大恢复。到1939年, GDP增至2049亿美元, 失业人口减至800万。

罗斯福新政的最大贡献, 不仅帮助美国经济复苏, 更是帮助美国民众度过了大萧条的艰难日子, 促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例如, 通过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为存款者提供保障;通过建立住房拥有者贷款公司, 给住房所有者提供保障;通过建立新的劳工关系法, 给劳工权益提供保障;通过农业调整法案为农民收入提供保障;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法案, 为长者和失业人士提供保障。

此次全球面临的经济衰退, 危害性不亚于1929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及很多西方国家采取的救市措施从本质上都是借鉴了罗斯福新政的思想。

我国政府推出的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政策在半年的时间内就发挥作用、成效显现。用电量、运输量是研判宏观经济走势“风向标”。2009年一季度以来我国发电量降幅明显收窄, 部分省份用电量恢复正增长, 显示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从运输指标看, 3月份以来铁路货运日均装车数量接近货运高峰时期水平;港口货物吞吐量止跌反弹;民航客运量出现大幅增长。股市的近期表现似乎也支持中国经济走出寒冬。一季度关键数据向好, 实际意味着中国经济可能已开始企稳, 二季度继续好转。值得注意的是, 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 (CPI) 同比下降1.8%, 环比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 (PPI) 同比下降8.2%, 环比增长1.0%。同比降幅是在扩大, 但要看到, 环比出现上涨的现象。2009年3-6月CPI环比都是负增长, 7月实现了环比持平。而PPI则是连续环比上涨了4个月。经济的回升态势仍在发展中, 回升势头越来越明朗。下半年可能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深远程度远远超过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 但是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一致协调行动和及早干预, 衰退造成的损害程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经济衰退和经济停滞的周期大大缩短, 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极大的降低。这充分表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资本和技术全球流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 政府对宏观经济的主动干预不可或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连续高度发展, 且在此次危机中率先回稳更加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活力。

摘要:文章通过我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对比分析, 试图探询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实效性及启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 蔓延成为世界金融海啸, 进而又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对于这次危机产生的原因、危机发展变化的现状、解决危机的措施、经济复苏的预测, 政府机构和学者等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视角提出了很多种说法。文章试图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这些问题。

关键词:刺激经济,罗斯福新政,实效,比较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 1999.

[2]、默里·罗斯巴著;谢华育译.美国大萧条[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3]、许建春, 鹿明.30年代美国股灾的反思及对中国股市启示[J].环球视野, 2008 (7) .

凯恩斯经济学与罗斯福新政 第4篇

从时间上看,标志着凯恩斯经济学形成和“凯恩斯革命”的是一九三六年他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而罗斯福新政则在他上台的一九三三年就迅速展开了,尽管二者有“惊人的一致”,却谈不上新政的“依据”是凯恩斯的经济学。

直至一九三六年《通论》的发表,他才完全摆脱了传统理论,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也只有此时,他才实现了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真正成为“凯恩斯主义者”,但他的理论没能走到罗斯福新政的前面,也没有罗斯福在实践中走得远。在此之前的“百日新政”期间,作为具有巨大创造性的政治家和以“试试看,如果失败了,再试试别的”为格言的务实派,罗斯福的新政已轰轰烈烈地展开——银行法、工业复兴法,公共工程、农业调整法、证券法……既顺应了当时美国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潮,又应付了危机的紧急而实际的需要。所以,难怪西方有的学者说:“在三十年代的(美国)新政期间……推行新政的人看来没有读过凯恩斯的著作,也没有受到这个思潮的影响。罗斯福总统也不例外。”(转引自杨君昌编的《凯恩斯革命》)罗斯福、凯恩斯,同为大萧条时代所造就的英雄,与其说凯恩斯为罗斯福提供了理论依据,倒不如说罗斯福的辉煌而大胆的实践,为凯恩斯的理论创造提供了条件,带来了“灵感”,加速了凯恩斯向“凯恩斯主义者”的转化。凯恩斯的理论真正为资本主义的实践提供依据那是以后的事了。

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 第5篇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无尽恐慌,纷纷找寻解除危难的良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1的“新政”,作为一名优秀的改革家,他把危难中的美国带出了大危机的泥沼,同时为世界各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世界的和平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为重要的是“罗斯福新政”拉开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序幕。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惊的成绩,有人说“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用一百年完成任务”,创造出了“中国速度”。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遇到的问题也愈加多了起来,金融市场的不规范、工农业生产的不合理以及社会问题增多等问题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事情。

一、资本主义世界的福音——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一场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崩溃,国内局势不稳的糟糕局面,政权岌岌可危。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他的上台给“病危”的美国打上了一只强心剂,挽救了处于崩溃边缘的美国政治。

富兰克林·罗斯福,一位果断而刚毅的政治家。在胡佛政府反危机失败之后,在面对政局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的情况下,以自己实干家的个人魅力以及过人的才华,给美国民众带去信心,成功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任美国总统。

美国经济危机的情况

1929年10月,当美国民众还沉浸在繁荣的美丽景象中时,发生于股票市场的大崩溃而引起的经济危机已经以迅雷之势席卷美国。10月24日,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它带来的恐慌令那一代美国人生不如死,造成了美国经济的严重倒退。股票市场的大量抛售,导致美国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在大危机的影响下,美国农业出现巨大问题,农产品挤压过多,人们不得不烧毁大量农作物,将牛奶倒入河流,水果烂在树上。工业方面,工厂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美国的街头处处都是一副萧条的场面。大危机造成的破坏还在随着时间的向前,在不断扩大。

由金融领域引起的经济危机,不仅使银行、股票等金融机构倒闭破产,而且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毁灭性的。整个社会处于萧条状态,街道上满是找工作的人们,流浪汉满满皆是,到处充斥着饥饿、绝望,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美国至少由800万人以上死于饥饿。当时美国人丢掉了他们的尊严,忘记了他们的骄傲,如同乞丐一样去捡资本家扔掉的垃圾。当时美国的社会出现一种这样的状况,大量的生活用品,食物堆积如山,但是民众没有相应的购买力,致使当时商业活动个非常的低迷。为了削弱生产过剩的不良影响,资本家只能将牛奶倒入河流,将玉米烧在田地,这样的举动是社会一度陷入混乱,民众情绪及其不稳。

这一场危机不仅是对于美国的经济是一场灾难,对于美国的社会也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人口锐减,道德沦丧,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治安混乱。这样的状况直到“新政”的到来才有了很大的改善。

危机的解决

罗斯福在竞选演说中提出:“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发现或开采自然资源,或者更多的商品,而是„„按照消费调整生产,更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和产品,使现存经济组织适应为人民服务的需要。开明政治的时代已经到来。”

“新政”是是一个概括。它主要指的是美国政府在那个艰难的岁月所实施的一系列紧急措施。按照施行目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35年之前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复兴;1935-1939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改革和救济。

对于美国当时糟糕的局面,罗斯福毅然放弃以前政府遵循的“自由主义”,他调动国家的力量实施紧急措施,及时颁布法律,让一切行动合法化,在金融、农业工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

二、“新政”之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们面对的国内经济形势与“新政”时期的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社会主义改革进入深水区,前方的道路迷雾重重,如何能够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是我当前所面的首要问题。“新政”我们撇开其本质,“新政”的一些措施做法,对于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的速度被世界震惊,创造了“中国速度”,人民安居乐业。但是在这样高速发展状况下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贫富差距悬殊的加剧、就业压力的增加、官员腐败等。反观当时的美国所遇到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还有就是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如就业问题、生活环境问题等。我们都需要政府的力量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国家的力量解决着问题。

1、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完善和改革金融体系。

1923年美国经济危机首先就是在金融领域爆发的,为克服金融危机,罗斯福上任之后,就开始了对银行业的整顿。《紧急银行法》,该法规定禁止黄金兑换和出口黄金,命令银行增大钞票发行量,缓解市场上的资金短缺问题,为了对全国银行的进行管理和监督,国会宣布成立联邦储备银行。对于银行方面增加了信心,银行的业务也是渐渐回暖。在“新政”中,为应对经济危机的蔓延,还有就是挽救金融业的崩溃局面,罗斯福还采取了财政赤字的方法稳住了岌岌可危的美国经济局势。

通过“新政”内容对于应对金融界得危机,我国应加强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预防金融界的风险。自2001年12月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的密切,是机遇,也是挑战。纵观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经济危机的爆发总是始于金融界的混乱。现代金融政策对于国民经济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所以对于金融界的监管不能掉以轻心。2012年的经济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失业下岗人数增加,股市出现泡沫甚至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不小的危害。虽然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影响到我国,但是由于我国大环境的良好态势,保持了金融市场和人民币的汇率稳定。虽然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2012年的经济危机,但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采取积极的措施,尽全力应对各方面的挑战以及国内出现的问题。同时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当前社会出现的不法社会融资行为进行制止,防止其破坏国内的投资环境,预防“泡沫经济”的出现。

“新政”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对于金融秩序和体系的修复以及改革,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不是特别发达,一些法律法规并不是很健全,这样就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趁之机。近几年我国在银行业发生很多金融案件以及民间融资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所以对于金融秩序的建设刻不容缓,也有利于我国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

2、调整经济结构,合理发展工农业

“罗斯福新政”改革农业,调整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使农业辅助工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劳动力与原材料。对于美国这一个现代化国家,农业也是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农业可以说是成就美国工业发展。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对于农民的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增加了农民补助,这样做同时控制住了农业生产的数量,减轻生产过剩带来的影响,也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政府通过成立农业调整署,对农业市场,农业生产进行了规范的调节,维护了农户的利益,对于农业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建国后,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自古我们是以农业为主,造成了我们工业方面的薄弱,所以当时的发展战略是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方面倾斜,致使我们的农业发展一度停滞,对当时国民经济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引进市场经济之后,农业曾一度崛起,但是同时造成农业生产结构的混乱,经济作物占很大比重。而且当时社会的天平倾向沿海与城市,致使农村经济发展极度缓慢,造成城乡两极化,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近些年,我们对农业的重视,农业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之前造成的严重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地方政府过分干预地区农业结构造成农产品挤压不好销售,还有不合时宜的瞎指挥,不分章法的乱干预给农民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大量耕地荒废,大量劳动力浪费流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这些农村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农业未来的发展。所以说无论出于哪个角度我们必须出台更为合理合情的政策对农业、农民、农村进行扶持、帮助,实现农村经济的腾飞。

在这种局势下,2005年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第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第二是加强农业方面的立法工作逐步加强,在增强农民自身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让农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三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最后,建立健全农村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关注“三农”问题,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如今如火如荼的“家电下乡”、正在进行的“村村通”、“农村医疗保险”等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解决了老百姓最为关心基本生活问题。还有就是最为重要的土地问题我们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农田的水利建设既节约了水资源,也减少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一举两得。还有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我们也进行了妥善的解决,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谐社会

罗斯福总统作为改革家是聪明的,他获得了民心,获得全美国民众的支持,所以他颁布的一系列措施可以顺利实行。在“新政”中,对于社会保障的建设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失业的民众,罗斯福并没有一味的救济,而是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现状。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政府通过拨款的方式对地方进行救助,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改善人民的生活。各州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吸收青壮年劳力,进一步解决了就业问题。他们对林地,耕地等进行改造,还有一些筑路工作,大大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方面最为著名的工程就是田纳西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吸收了大量的待业人员,很大的缓解了当时糟糕的局面。(这项工程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区起到了很好改善作用,当地就业问题,人民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变,缓解了因经济危机带来的紧张局势,对于整个美国社会局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罗斯福在施行新政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劳动人民的状况。1935年,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严格规定了保护劳工的法规,确定劳工的权益不受侵犯,详细的罗列了劳工的基本权益。如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禁止雇佣童工等。这一项措施,深得民心,同时缓和了当时美国紧张的社会矛盾。在“新政”内容中除了恢复经济的措施外,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1935年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其中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了非常大的关注,规定实行养老金和社会保险制度。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大大加强民众对政府信任,以及对未来的生活憧憬,对于社会安定团结,全国经济的复苏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落后的面貌,增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也不会回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带给我们的成果是客观的,但他所造成的问题是令所有人头疼的,“下岗”一词从此进入人们视野。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时工人就业模式、就业制度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还有就是国有企业固有的盲目、自大的性格,企业的管理不善,用人不当,造成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在美国经济大危机时期,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对社会的安定造成很大的危害,当时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助法》,对失业民众进行失业补贴,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安稳。

由于当时我国急于发展经济,导致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是很健全,造成当时下岗职工情况很糟糕。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解决不了,对于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党、政府根据当时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下岗职工的权益以及再就业的措施,1984年我国对退休金制度进行了改革的探索、1998年我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988年我国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等等诸多保险制度的建立体现我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

在解决危机过程中,对于失业的民众,罗斯福并没有一味的救济,而是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现状。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政府通过拨款的方式对地方进行救助,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改善人民的生活。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田纳西河流域治理,这项工程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区起到了很好改善作用,当地就业问题,人民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变,缓解了因经济危机带来的紧张局势,对于整个美国社会局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为解决受国际经济影响而产生的事业人员,我们同样也是采取“以工代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三峡大坝的修建以及承办2008年奥运会等等,国家启动的这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顺利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城市的水利、文化、交通等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健全,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稳固基石。

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力度,保持各地区协调发展。“新政”中最为著名的落后地区开发政策就是田纳西河的开发政策。该项措施的实施对该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同时为美国提供大量的电力供应,对本地区的交通,供水,环境等也有很大的改善。我国前些年的开发西部、振兴中部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对于地区经济的发挥发展起到了很大积极作用,对于我国整体经济构架也起到了协调作用。西气东输战略拉动我国东西两大区域的经济增长,同时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促进了资源的汇通,实现共赢。

5、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各项改革保驾护航

“新政”内容中颁布了诸多法律,如《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 《联邦紧急救助法》《社会保障法案》《工资工时法》等。这些法律的颁布保证了改革措施的合法化,对于措施实行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我们常常遇到一些不法分子投机取巧,钻法律空子的现象。随着改革深入,我们感觉到法治的改革迫在眉睫,只有法律的健全我们才能维护我们自身合法的权益。对于失业的人们,有了健全社会保障就不会在迷茫,他们对未来还有希望,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才能长远,只有用法律保护的社会才会有秩序,只有用法律保护的市场经济才有前进的动力。在执法过程我们执法人员必须做到严格,公正,这样才可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杜绝暴力执法,这样才能够使人民的权益得到保护。

三、“新政”给我们的启示

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怎样能继续迅猛的发展,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解读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改革是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还有对未来的信心,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如今的社会瞬息万变,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所以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我们就更应该时刻警惕,市场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抓住机遇争取取得更大成功。

相对于胡佛政府的无作为,罗斯福通过路边谈话等一系列的亲民措施,与下层群众沟通交流,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的距离,增强了人民度过难关的信心。虽然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政策令人诟病,但是在当时对整个社会以及美国政局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胡佛的放任自由,罗斯福的做法无疑使非常正确的。所以说改革者“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相对集中的权利是政策实施的重要前提。在改革过程中罗斯福知道改革阻力会非常大,所以他通过对最高法院以及国会的调整,扩大了总统的权利,使他颁布的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但是过度集中的权利容易造成专断,但是这也是非常时期的非常选择。反观我国的改革,应该加强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增强企业自主改革的积极性,对于政府方面适当的加强自己的权利,防止地方出现“瞎指挥”的错误行为。

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 第6篇

新政习题 新人教版

时间:45分钟

[固基题组] 1.[2016·惠州调研]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惊人的激增,究其原因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答案 D 解析 由时间判断,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大危机期间,也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A、B两项时间不符合,C项角度不符合,故D项为正确答案。正是由于爆发了世界性大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下降,又由于苏联一五计划的实行,使其经济迅速发展,才使其由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故D为正确答案。

2.[2016·深圳模拟]1930年12月胡佛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其依据是()A.重商主义经济理论 B.新经济政策 C.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D.国家政权干预经济思想 答案 C 解析 重商主义的盛行时间与题目中的时间“1930年”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由苏俄领导人列宁提出的,不可能被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所采纳,故B项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可知这应为反对国家对经济干预的自由放任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D项错误。

3.[2015·江苏南通调研]1932年6月,美国东北各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步21974名老学长的后尘,也在拼命找工作了。那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而且对他们当中好些人说来,这已是最好的差使了。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教育发达,人才过剩 B.新政开展,以工代赈 C.经济萧条,失业严重 D.产业更新,技术升级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1932年的美国找到工作是非常困难的,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故C项正确;A、D两项与题干意思不符,故A、D两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始于1933年,故B项错误。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4.[2015·衡水模拟]“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道理的畏惧心理……使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取。”面对美国民众的这种心理,罗斯福采取的首要措施是()A.开展蓝鹰运动,复兴工业 B.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C.调整农业,稳定粮食价格 D.以工代赈,解决就业问题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可知经济危机引发美国大萧条,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新政的首要措施是整顿金融业,故B项正确;A、C、D三项是新政措施,但不是首要措施,故A、C、D三项错误。

5.[2015·福建宁德模拟]1932年,(美国)一蒲式耳(约合36升)小麦的售价不到25美分,糖每磅只值3美分,猪、牛肉每磅2.5美分。为此,罗斯福政府()A.成立工业复兴署,以减少盲目生产 B.出资收购农产品,将其分配给失业者 C.鼓励农产品出口,以增加农场主的收益 D.补贴减耕的农民,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32年美国农产品价格很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补贴减耕的农民,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A项是复兴工业的措施,B、C两项都不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6.[2016·济南调研]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宣传画(图中文字为:Work Pays America)。它反映了政府()

A.大规模直接救济 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 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 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以工代赈”。“Work Pays America”的大意是“就业挽救美国”,表明要采取促进就业的措施,只有D项“兴办基础公共工程”能提供

工作岗位,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提能题组]

7.[2016·江苏淮安月考]意大利经济学家阿锐基在《漫长的20世纪》中写道:“为了拯救市场,拯救在市场条件下继续维持的自由资本主义,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市场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保留下来,买卖的过程也应该一如既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作者阐释的是()A.英、荷的重商主义 B.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 C 解析 由“市场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保留下来,买卖的过程也应该一如既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可见此政策是在保持资本主义自由制度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符合这一条件的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故C为正确答案。

8.[2016·开封段考]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A项为农业,B项为金融业;C项为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调节劳资关系和供求关系的为工业,D项为《工业复兴法》。故D项正确。

9.[2015·淄博模拟]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 B.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答案 B 解析 资本主义国家并未实行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二者经过调整,充分利用国家干预经济与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故B项正确;1929年之后,资本主义主要调整经济发展的手段: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与所有制形式没有关联,故C项错误;中国在1978年以来,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存在稳定市场秩序的问题,故

D项错误。

10.[2016·南通诊断]罗斯福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我准备在宪法所赋予我的职责范围内,提出在一个危难的世界中,一个危难的民族所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是我在宪法权限之内力求迅速实施的。”“这些措施”指的是()①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②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 ③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④推行以工代赈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解答本题需要全面准确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根据所学可知,②明显错误,当时措施是减耕减产。①③④均为罗斯福新政措施。故选C项。

11.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

——摘编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

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A.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 B.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 C.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D.新政时期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表格材料的数据信息的准确分析。从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可以分析,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1935~1938年失业率下降,A项中的“始终”说法错误;从1930~1933年的GNP总量下降,增长率上升;1935~1938年的GNP总量上升,失业率下降,B、D两项说法错误。故选C项。

12.[2015·温州检测]失业率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下表是美国某一时期的失业率走势图。下列分析有误的是()

A.1929~1933年经济危机重创美国经济 B.罗斯福新政让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C.财政紧缩政策导致新政期间失业率波动 D.战争成为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的理解。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失业率与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关系:失业率越高经济发展的情况越不好,罗斯福新政旨在通过政府干预加大投资、减少失业、扩大市场、缓和社会矛盾。图中所示,1929~1933年失业率上升,其原因是经济危机,故A项正确;1937~1939年失业率回升,说明新政在当时有所放松,即政府财政紧缩,故C项正确;1939~1943年失业率持续降低,是由于二战中美国出口大量物资,刺激了国内的生产,故D项正确;经济危机不能摆脱,只能缓解,B项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13题20分,14题20分)13.[2015·江苏常州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和社区、私人慈善团体进行;救济重点是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他说:“联邦政府一干预,这种保险或干预,就会一成不变地堕落为仅仅的布施。……对我们国家的理想和精神来说,自愿自觉的行动总比国库里拨出款来要强上千倍。”

——摘自黄安年《罗斯福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等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摘自[美]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

《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等

材料三 1933~1939年,美国政府各项救济工作的支出总额达到了约180亿美元。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地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1936年财政年度的赤字是43亿美元……但客观效果却使整个国家的境况有所好转,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贫困和痛苦。

——温荣刚《罗斯福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胡佛和罗斯福对社会救济的主张有何不同。(8分)(2)结合所学及材料指出: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反映出国家干预的哪些手段?(6分)(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举措。(6分)答案(1)责任承担者: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社区和私人慈善团体而不是由联邦政府来进行;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负有社会救济的责任。救济对象:胡佛认为救济的重点应是大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罗斯福认为救济应面向所有人,尤其是面临困难和不幸的人。

(2)措施:举办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手段:出台法令,建立委员会和管理局,增加国家财政支出。

(3)减轻了弱势群体的贫困和痛苦;缓解了失业压力,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或有助于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造成了美国连年的财政赤字。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从救助责任的承担者和救济对象角度作答,语言要精练。第(2)问,“措施”根据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作答;“手段”从立法、行政、财政等角度作答。第(3)问,从积极(主要)与消极两方面作答,根据材料三“……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但客观效果却使整个国家的境况有所好转,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贫困和痛苦”等信息归纳答案,语言要精练。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指导思想来看,新政改变了以往历届美国政府信奉的自由放任主义,开始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活动,1935年罗斯福建议政府设立一个新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为此向国会提交了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法案。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罗斯福在要求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时解释说:“如果每个公平竞争的企业雇主同意付给工人高工资实行短工时的话,就不会伤害任何雇主……这比失业和低工资都要强的多,人们有了钱会去消费,去购买更多的产品。”

材料三 罗斯福在1933年的就职演说中把“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与“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并列为“四大自由”,这是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重大发展。

——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

材料四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法案”的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罗斯福的这种消费政策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4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中注入了什么新的元素?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自由与平等”的平衡?(6分)(4)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四中比较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的相似性,并从中对运用比较方法得到什么认识?(6分)答案(1)思想: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作用:缓解了工人失业,缓和了社会矛盾(或

“缓和经济危机”);改善田纳西河流域的生态状况,为危机后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利于促使美国经济复苏;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等。

(3)元素:关注社会公正与公平问题、关注民众的社会保障问题。

措施: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规定工人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4)相似:从背景看,都是在单一的经济手段造成严峻的经济、社会问题后进行改革;从特点看,都把市场和计划作为经济手段并有机结合起来;从结果看,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实质看,都是原有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

认识:运用比较方法有助于探讨重大事件的经验教训;运用比较方法时应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等。

上一篇:ieueer的教学反思下一篇:我的中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