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2024-06-30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精选8篇)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第1篇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初探

张军田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最大困难是学生早已形成的对历史科目的轻视态度以及对其重要性认识单一导致的课前不预习或预习不细致,这与新课程标准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是对课本基础知识不知道,甚至发现重点知识的能力不足;基础知识的欠缺导致课堂上不积极参与讨论,思维上不活跃;上完课后及时复习。对策是:首先是在高一上第一节课时,教师就给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讲述和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员。其次在每次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复习并组织学生课前复习,进行学习历史主动意识和习惯培养。课堂上提问,检查学生对已经学过内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设计具有吸引力的题目,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个方法在高一尚可进行,至于在高二理科班是否有效就很难说。第四课前利用PPT展示本节内容的基本知识框架,明确告诉学生这些是应对考试的最低水平要求。即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学生所必需掌握的内容,让学生迅速在书本上查找,熟悉知识。为老师进一步突破难点和重点打下基础。

第二大困惑是学校教务处给与教师每周两节的教学时间与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对学生能力培养所需时间之间的矛盾尖锐。表现:为了落实新课标下教学是教学要求导致进度缓慢,无法完成必修(Ⅰ)教材的教学任务;目前我校高一学生和高二理科班学生仅仅凭借课堂所听内容应付考试,教学测试成绩低下,在课堂上对学生应该进行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因为学生的轻视,教学内容量等因素的叠加难以进行或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使得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教师的教学日益艰涩。为此,老师要采取的对策:第一侵占学生的自习时间进行补课。出现进度缓慢原因是教师对于新课标下高考研究不清晰和没有经历新课标下高考所致。高考到底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并未给与指出。课程标准所给出的仅仅是学生达到学业水平测试的基本标准。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依据高考试题命题中体现出的倾向和通过网络了解到的高考信息备课。对策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上课后老师先利用PPT展示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可以构建知识框架,然后老师将自己整理的本节完整的知识框架呈现出来进行巩固。最后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先通过PPT展示材料提出问题,再鼓励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部分题目以高考方向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能力。可是新出现的问题是:通过讲解某些基础的概念学生终于弄懂了,由于课时的限制使得这些知识的在拓展应用却无法进行,使得刚刚建立的知识无法巩固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化为乌有。因为老师要赶进度。对策三是老师降低教学要求简单地过一遍教材,让学生知道本节的主要和重点知识即可,这种做法既可以提升教学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成绩,可是久之就会使历史教学陷入照本宣科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恶劣处境。而第三种做法是老师们极不情愿去做的。

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容量以及学生能力要求与高考考试要求之间取舍标准让教师深感困惑。如何把握对新课程教学下教学容量、思维能力培养对教师来说是并不是十分清楚。教师通过做银川近三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动向,市教育局从银川请来专家给老师们讲解了银川一中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做法的理论。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希望得到学校或真正研究高考的专家方向性的引领。可是这些真正期盼无法实现,教师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摸索着新课程下的高考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的高要求和将所掌握理论落实到教学实践积极性不高的矛盾。教室有了多媒体设备,教师手中有了电脑和网络资源,并不意味着教学就是新课标下的教学,这些仅仅是外在表现,关键是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这些改变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还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课堂积极性、主动性的多寡,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堂上动态的生成性问题处理的态度方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以及改进办法等都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些理论性的东西在历史课堂上具体呈现出来是什么样子或者是什么模式教师并不十分清楚。这种矛盾具体体现:第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学生回答后就让该生坐下。教师没有对其追问学生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或理由是什么。我认为如果学生答对了,教师对应该对学生进行追问,问其得出结论的依据或理由是什么,这样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学法指点。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老师进行热情表扬,这种做法既可以激发回答者的积极性也可以使那些追求上进的学生效仿这种做法。如果学生答错了教师没有给其指出错在哪里。第二有时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一些在教师看来很简单的问题,教师没能给予耐心细致解答或者解答了但没有抓住教育的契机。面对这种情形我认为应该心平气和地给予解答,并表扬学生这种敢于提问的勇气,这种做法可以无形中鼓励学生对于自己的疑问勇于质疑并开口询问,有利于课堂民主气氛的形成。第三对于课堂上生成性的东西教师不敢拓展或不善利用。比如讲授汉代察举制度选官制度弊端时我举了“为母埋儿”的故事,学生在课堂上开始了各种议论,其中一个学生要求重新讲解这个故事,我满足了其要求。他对这一故事细化,讲述了许多具体情节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听的很认真。这一版本的故事和我PPT上展示的情节差别很大,我的故事来源于史书,情节简单,而他的故事来源于故事书。我当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真伪鉴别方面的教育,而是让其坐下。面对这种现象我觉得教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和牢记每天上课时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基础,这样教师就会在备课时设想自己这一教学效果采取预防措施。

新课标下老师的备课时间与教师教学理论学习时机发生了冲突,教师的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新课程标准下对老师备课、熟悉教材,设计教学思路、搜集教学展示所需材料、制作并修改课件是十分费时间,可是学校组织的各种频繁教学听课和部门安排的事务繁多,使得教师无法静心学习理论。这种冲击对班主任的教学、备课和教学思考影响尤其很大。面对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只求粗略带过不求精细、应付差事弄虚作假者也有、面对什么都必须做什么都做不好的局面,教师只能在叹气和无奈中疲于应付。对策认为学校教研室在制定听课数量依据讲课和点评所起到的效果,而不是仅仅是要求听课的数量。对于备课的组备课活动应考虑备课实效而非每次开会的记录。对于班主任工作应该做一些解放,加强班级自主化管理程度,让学生自主管理而非什么事情都是班主任亲历而为。

学校对教师教学评价与新课标下评价的矛盾。目前学校对教师教学评价唯一标准就是教学成绩,每次考试后领导们只看成绩高低。成绩高了就认定教师的教学水平高,而不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程度,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程度等过程性评价。对于这种现象的对策就是作为教学管理的部门和教育局部门应该进行研究、学习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师评价方案。每次学习成绩如果出现下降作为学校领导可以以帮助的心态单独去找这些成绩下滑幅度大的老师谈谈心,交换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上进而或给与指点而不是一味大会批评或做检查。因为这些做法本质上就是一种压服而不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第2篇

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新课改对老师而言主要改教法,对学生而言主要改学法。新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因此,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面对新课程,我感到了压力和困惑:

困惑一: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现象,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一定的能力发展是以一定知识的积累为载体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让学生学习知识的量?

困惑二:“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多;课时少,参考资料少。由此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按新的教学设计完成进度有困难。

困惑三: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由于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如何对新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困惑四:本次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高考命题是“源于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其难度远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学生如何在重基础的高考指挥棒下适应重参与、重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教学?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怎样树立新课改理念呢?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重要环节。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教学有效性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为此,在课堂上要实现教学观念生活化的几个方面的转变:即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由“教师”向“学友”的转变;由“园丁”向“引路人”的转变;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

一、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与书本对话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材”。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扣新课标,进行大胆取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亲历文本,对话教材,对教材进行独立性的带自我意识的阅读、分析,并在全身心的体验品味中获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见解,把书本中的问题读出来-——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历史的矛盾问题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把问题从书本中读出来——能对文本做出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在讲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课时,通过下列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 ②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假如派您去帮助他,您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③请列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以合作转变角色,探究新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情境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情境设置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和“诱惑力”,而以“问题”的形式来精心创设情境,既利于引起学生的悬念,还利于挖掘教材中的情理,情趣,情志来激发学生的情思,诱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其“欲罢不能”。

1、让学生来感悟历史

每节课拿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感悟历史(感悟的内容包括所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也可以结合现实谈谈对历史的新认识)。具体操作过程是,先在上一节课定出下一节的中心发言人,一般为1人,我们称之为既定发言人。这一位发言人要求到讲台上来发言,并且鼓励脱稿演讲。一轮后,要求人人脱稿发言,同时还定出随机发言人,即每节课上教师随意抽出1—2名同学发言,这几个同学是不确定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就做到了重点和全面兼顾,人人都投入到学习中来。

2、复现历史情景的教学模式

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这说明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来自视听。教师就应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以视听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历史“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之中领悟道理,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例如,我在讲授“明清的徽商与晋商”时,我就采用了情景复现教学模式。上课开始后,打开多媒体教学课件,屏幕出现徽园图片数幅,推出字幕“走近徽州”,然后深情地讲道:如果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那首吟诵徽州的千古绝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勾起我们对徽州山水的神往,那仅仅是表象,真正令我们惊叹的是徽商。(放映有关徽州的短片)只要你一踏进徽州,那些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的牌坊以及书院、徽雕、徽戏、新安画派……更多的人文景观和艺术奇葩,汇成了一个神秘的徽州神话。是什么力量在皖南一个偏僻的山区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化,这与徽商密不可分。徽商成为徽州文化的酵母与动力。每当我们惊羡徽州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对徽商、“骆驼商”由衷地赞叹。是他们走出徽州让世人知道了徽州,让徽州了解了世界,又精心建造了徽州,从仅存的这一批批文化瑰宝折射出的它的辉煌历史,润泽当代,惠及子孙,这是中国商业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帮做得到的,乃至世界各国的商人也望尘莫及,他们的贡献彪炳千秋。

3、角色体验课

学生,喜欢模仿和表演,我们尊重学生的这种爱好和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进这种课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形式主要用在人物类的教学中,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们引导学生编写了历史课本剧《商鞅舌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学生对此情境的创设得非常投入,似乎有“百家争鸣”的阵势,通过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愉悦、积极主动地氛围中感知、感悟历史,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4.历史探究活动课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第3篇

本套教科书主要分成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下面我分别从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浅谈我个人在执教过程中的几点困惑。

困惑1:教科书数学 (1) 73页, 从“探究”问题开始, 借助指数函数y=2x中变量x、y的对应关系和指数式y=2x与对数式x=log2y的互化引出指数函数y=2x与对数函数y=log2x互为反函数的概念。而在教科书76页的“探究与发现”中, 又通过学生探究学习, 发现了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对称关系: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当然新课标的主导思想是想弱化反函数概念, 只以具体的对数函数与相应的指数函数为例进行解释和直观说明, 不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 也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但这让第一轮实施教科书的老师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度?是否只需知道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x互为反函数的概念即可?对其它不是这两种函数的函数也要会求出它们的反函数吗?还有对于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对称关系是否也要让学生知道呢?

困惑2:教科书数学 (1) 66页的探究内容是:“你能根据对数的定义推导出下面的换底公式吗?——— (a>0, 且a≠1;c>0, 且c≠1;b>0) 。”

此问题我在教学时就曾经尝试让学生进行探究, 结果是全班没有学生能推导出。事实上探究换底公式的产生过程固然重要, 但40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是既能了解换底公式的产生过程, 又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应用, 这是每一位教师最想达到的效果。于是有的老师先让学生探究几分钟后, 看着学生没能进行成功探究, 就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公式的推导, 事实上学生是跟着老师的思维学会的。我们知道新课改的重要意图之一就是要将课堂从老师手中还给学生, 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实际操作确实存在一些困难。

困惑3:教科书数学 (2) 自134页至139页介绍了“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及“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这在我们执教新课程的教师看来似乎有些来得突然, 为什么要把这个与立体几何有较大关联而与解析几何基本扯不上关系的内容放在平面解析几何的“直线与方程”章节里呢?这部分内容似乎有意想把空间图形建系后, 利用空间向量来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提前进行一个这样的铺垫。即使我们暂且不谈它的位置摆放的合理性, 那么这块内容的安排对文科生学习立体几何的意义何在?文科生学了“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及“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而后又不再学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这个章节, 难道新课标就仅此需要文科生知道这点孤立的知识吗?

困惑4:教科书数学 (2) 中删去了原大纲教材具有相对地位的可以用于证明“线线垂直”的“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对删去的意图我们的一些老师也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得出的想法是:“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所要达到的结果可以由线线垂直先证明线面垂直, 再由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即可, 于是也就没必要说它是定理了。好多老师都感到困惑, 既然“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那么适用, 证明这样的命题为真命题又不是那么困难, 再说内容记忆也不复杂, 为何不象其它定理一样同等看待它呢?我的困惑是补充讲解“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是新课标的意思吗?

困惑5:教科书数学 (3) 在132页“例6:天气预报说, 在今后的三天中, 每一天下雨的概率均为40%。这三天中恰有两天下雨的概率大概是多少?”教科书的解答是通过设计模拟试验的方法来解决, 此例题的解决在原大纲教材中用的是“n次独立重复试验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计算公式, 我们的老师把教科书中设计模拟试验来解决此例题的方法称为一种解法欣赏, 对学生说真正派得上考场的方法还是“n次独立重复试验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计算公式”, 于是接着就介绍“n次独立重复试验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的概率计算问题。而我们新课标对此例题的用意究竟在哪里, 我们一定要补充相应的原大纲教材的内容吗?

困惑6:教科书数学 (3) 分别在第130页和第137页安排了“整数随机数的产生”和“均匀随机数的产生”这样的教学内容, 但这样的教学内容要利用计算机或计算器来进行教学,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所有学校都具备这样的条件来进行教学吗?即使学校具备计算机和学生具备计算器, 那教学的老师都会使用Excel进行教学操作吗?另一方面, 要是教学时不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器的话, 那学生的计算器功能是否都能统一?从进行过这部分教学的老师交流中得知, 大家都一致觉得这样的教学内容不好操作, 再说高考也不可能这样考试, 于是他们就干脆不上这两节内容, 还美其名曰:留给学生课后进行探究。

困惑7:教科书数学 (4) 第12页给出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舍去了大纲教材的“终边任意坐标定义法”, 采用了“单位圆定义法”。事实上“单位圆定义法”是“终边任意坐标定义法”的特例, 这当然不违背大纲教材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的原则。可是在我们执教的老师看来, 这样的定义优越性在哪里?其实从本页上的例2的解答要通过三角形相似才能绕过来就充分说明了“单位圆定义法”的弊端。当然, 教科书在第13页又通过“旁注”给出了“终边任意坐标定义法”, 这样的编写意图又何在呢?是让大家对二者作出对比, 根据个人的习惯选择其一吗?

困惑8:教科书数学 (4) 第99页安排了这样的一个例题:“例8.设P是线段P1P2上的一点, P1、P2的坐标分别是 (x1, y1) , (x2, y2) 。 (1) 当点P是线段的中点时, 求点P的坐标; (2) 当点P是线段的一个三等分点时, 求点P的坐标。”在此例题解答完毕之后, 紧跟了这样的一个探究:“当!P1"P=λ!PP2"时, 点P的坐标是什么?”, 遇到类似这样的例题搭配这样的探究, 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中最为困惑的。我们在想, 新课程究竟需要我们达到什么样的教学尺度?这算得上是新课标对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变相要求吗?我们对中点坐标公式要知道吗?对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要求呢?

困惑9:教科书数学 (5) 第47页的B组第4题, 这是以前大纲教材里的数列的“裂项法”求和问题。这题练习的给出, 似乎与本教科书中所讲内容不对应, 因为无论教师对前边知识内容和例题怎么讲解, 学生独立来解决这样的练习题都无从下手。究竟新课标教科书的用意在哪里呢?难道还是要我们教师补充讲解“列项法”的数列求和问题吗?即使这样, 我想教科书也应先给出类似的一个例题才过渡自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真的感到很困惑。

困惑10:教科书数学选修1-1第41页:“例6.动点M (x, y) 与定点F (4, 0) 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x=的距离的比是常数求动点M的轨迹”和第52页:“例5.动点M (x, y) 与定点F (5, 0) 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x=的距离的比是常数求动点M的轨迹”。这两个例题是大纲教材的有关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的知识, 新课标教材删去了“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 当然从这两例的解答来看, 主要体现的是曲线方程的求法步骤, 但教科书第43页“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时, 补充了椭圆的第二定义, 提及了椭圆的准线。这样的编写, 新课标的意图何在?有关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以及其中的准线问题, 我们究竟要不要教给学生?

另外, 除了以上谈到的新教材的一些教学内容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困惑外, 在其他的一些方面仍然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造成不好把握的现象:课时较紧, 《课标》中规定的课时数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不适应, 教学上感觉时间紧;教材中有许多诸如“观察”、“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插件内容, 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教师感到很困惑;新课程提倡课堂上多开展探究活动, 但实际教学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如学生活动时间不好控制, 时间短了没起到真正的效果, 时间长了, 教学内容处理不了, 学生能力和基础参差不齐, 不少学生难以参与到活动中来, 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感到困惑;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的有机整合, 我们的教师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 学校硬件也有待提高, 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第4篇

误区一:创新教学中追求标新立异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需要创新。“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毫无疑问,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但一些教师对创新的理解和教学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他们过分追求标新立异,总想着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前人不曾有过的结论。如一次听课,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时,一个学生说:“事实证明,中共一大照搬马克思主义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写进纲领是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而今天马克思主义更不符合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所以马克思主义是空中楼阁,已经失去了在中国发展的根基。”教师对学生阐述中的创新成分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虽然创新教育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亲自实践,允许学生“创造性的错误”,鼓励学生独立评价,但是学生的结论正确吗?如果学生几番得到如此这般的肯定,他以后会怎样看待历史问题呢?

对策:

教师要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技巧,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能推迟判断,给学生创造和接触材料、工具、概念、思想和结构的机会,对于学生“创造性的错误”注意引导,找出错因,形成正确的认识

误区二:过分追求教学手段多样化而忽视传统手段

新课标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历史课程的内容特点是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空间范围广一一纵横几万里;内容繁多——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各种手段来辅助教学,但有的教师过分追求现代教学手段,要么全部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授课,满堂“机器灌”,要么一堂课录音、录像、投影、挂图轮番上阵,教师在上面忙的不亦乐乎,学生则在下面由课堂的主人变成了观赏者。追求时髦导致高耗低效,得不偿失。而传统教学手段尤其黑板的使用,教师边讲边写,一边启发一边写,一边提问一边写,这是多年实践的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在新课程教学中仍不能丢弃。

对策:

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等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来确定用现代手段,传统手段还是二者兼用。

误区三:课堂教学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不求实效

在新的课标下,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助的、合作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在课堂上以协商、对话等形式,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达到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目的,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了机会,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否定,课堂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易产生以下现象:

(1)教师说的少,学生说的多,热热闹闹,似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但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还远没实现;

(2)提出学习任务后,教师在课堂巡同,学生讨论,但课堂秩序混乱。

对策:

其一,要有正确的课程观,理解新课标和新的课程理念;

其二,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来,不搞师道尊严。在学生眼中,老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导师。

其二,要有较高的历史素养,能够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四,要机智有智慧,能灵活驾御课堂。

误区四:使用课件但课堂效益不高

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但多媒体课件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传播信息的桥梁,课件的制作、使用不当,反而使课堂效益不高。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和观摩了多堂历史课后,发现以下几点误区:

1)课件贯穿教学始终,屏幕代替了黑板,鼠标代替了粉笔,省去了教师的一切板书,教师由引导者变成了计算机的操作者,课件的演示者,课堂本位变成了课件本位。

2)课件容量大,内容多,尤其所运用的材料文字多字号小,教师演示时间少,没等学生看完又翻到了下一页。

3)师生交互性弱,甚至没有,教师稍作分析,直接演示分析过程及结论,学生用来思考、记笔记的时间基本没有。

对策:

(1)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尤其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2)增强课件的交互性

(3)历史材料精心筛选,文字输入宜少而精、突出重点,内容的设计,图文布局及出现。次序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误区五:纠错本就错纠错而不分析总结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积累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学而不思则惘”,纠错实际上是反思——探究——完善——提高的过程,但在笔者在调查了一些班级后发现学生对纠错本的使用有以下四种现象:

(1)把纠错本理解成错题本或抄题本,把错题或精品题抄在上面,面面俱到,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让本子成了集邮册,很少顾的上看。

(2)平时不整理,只是在考试以后才想起来用,失掉了它及时纠错的功能。

(3)死板硬抄,特别是选择题若要用直选法解选择题,可整理成填空题的形式.

(4)盲目堆积,不重视错题感悟。

这说明在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积累错题时只是注重了对错题本身的纠正,而不加以分析误因,从中寻找对策。其实纠错本的内容不光是自己的错误,其他同学经常犯的错误也可以整理在白己的本子上引以为戒;一些错误的认识,错误的习惯或错误的做法都可以放在纠错本中。从阅卷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错误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错:问题是什么,有几问,提示语是什么,限制条件是什么,学生分不清其中一项或两项便匆忙下笔导致劳而无功。

(2)基础知识不牢固:属于识记能力考察的知识记不准、记不全。

(3)答题不规范:书写乱,版面乱,条目不条理,语言不通顺,病句、错字满篇。

(4)要点不全面。

(5)粗心。

(6)对策:

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定期对错题分类整理,对错误追根溯源,从病因上找补救措施,并及时总结,典型训练,提高效率。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第5篇

摘 要: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深入研究新课标的要求,钻研教材的编排,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并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变化,这样才能营造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历史课堂,才有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新课标下不稳定的教学环境

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压力下,使得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一直采取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一味地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而未能注重对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探索,只采用硬性灌输历史知识的方法,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历史课堂失去活力,学生很难跟随老师的教学节奏进行深入的学习。

2.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方式没有经验可循

新课标对新时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新的教学理念,这是教学方式新的历史变革,但是新课标的要求却使新时期的教学方式没有可以借鉴追寻的经验,致使很多教师没有完全改变教学模式,只是在课堂上增添一些有趣的元素,不敢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自己主导课堂,学生无法完全达到自主学习状态,也就无法达成新课标改革的教学要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二、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式探索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是重点。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2.注重教学内容的延伸与实际生活的结合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历史教学能够修正并完善他们自身成长中的缺陷与发展。历史教学能够从思想上影响学生的智力、道德修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将其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基础”时,教师可适时地补充秦始皇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但最终无法使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故事,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的真谛。

3.合理减负,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

高中时期可以说是学习生涯中最累的时期,尤其是历史、政治等需要背功的学科更是令人望而生叹。高中学生减负一直都在呼吁,但面对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却从未真正落到实处。而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需要减轻学生压力,根据新的内容合理布置家庭作业,给其足够的空间采取自己掌握。领会的方法指导其自己寻找资料自己学习的方法途径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毕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学习历史的热情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印象当中文科的学习尤其是历史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难免提不起兴趣,其实不尽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导入,做到课伊始,趣已生。在导入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活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学习。教学结束时,要做一个精彩而又能激起学生更强学习兴趣的小结,既让学生对本课重难点在整体上有个把握,又让学生为下节课积极做准备。

5.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新课标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改变以往陈旧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要求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即通过多种教学和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提高。其实,在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价值,只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选择出合理的、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够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6.问题情境要兼顾情境和问题

问题情境应该包含情境和问题两个要素,情境要有利于学生从生活直观过渡到物理抽象,而问题则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问题的探究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在情境中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如,在《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的教学中,教师以运动员百米赛跑和火车出站的案例来导入,然后提出问题:“百米赛跑时,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速度改变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火车出站时,速度逐渐增大,经过一段时间后风驰电掣;而一扣枪的扳机,子弹‘啪’的一声已不见踪影,这说明什么?”“以上生活中的现象说明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那么,如何定量地比较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呢?”接着问题以实例引入实验求证,自然引入加速度概念的学习,可见问题推动了课堂的发展。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结合高中生的自身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探讨实践中掌握历史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第6篇

期待是春风和雨的温暖,缕缕灿烂;期待是夏阳似火的炽热,焦燥难耐          似乎等待了一百年,忽然明白,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思念你 发表日期:2013-03-31的烙...



我独自守候着岁月的轮回,等待那千年的梦 发表日期: 2012-05-01

我独自守候着岁月的轮回,等待那千年的梦。蓦然回首,青春 的花,在那烟雨蒙蒙中遗失了心,却在这和煦阳光下找到了魂。终于了悟了那埋藏已久的心。于是,我轻轻的笑了。...


一直以来,我的生活就有个空挡,等待一个适合的人走进来 发表日期:2012-05-01 一直以来,我的生活就有个空挡,等待一个适合的人走进来。不想再随便的开始
一段恋情,不想再开始泡面恋爱,想找个一起转动的齿轮,能一起看电影的,能一起牵手散步 的,能一起逛街的,能一起抬杠的,能经...



活着不是为了怀念昨天,而是要等待希望 发表日期:2012-04-23
活着不是为了怀念昨天,而是要等待希望。让大家都看到你的坚强,离开他你也可以过得很好。离开以后,大声的告诉他我爱你,与你无关。爱是你的权利,把想说的都说出来。平静的回忆 你们的过去,然后哭吧。...



单身意味着你有足够的坚强和耐心,去等待那个值得拥有你的人 发表日期:
2012-02-15 单身意味着你有足够的坚强和耐心,去等待那个值得拥有你的人。总有一个人是经遇见就再不 能割舍的。遇见之前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等待。而遇见之后所要经历的一切都是为相守。有一 天那个人走进了你的生命,...



我用一生的时间等你,哪怕等待是如何的卑微 发表日期:2011-08-13
我用一生的时间等你,哪怕等待是如何的卑微,也会让我有希望而快乐地活着。天亮了 我在每 天的开端等你;夜来了 我在梦乡中等你;春 我在姹紫嫣红中等你;夏 我在流火如金中等你; 秋 我在悲风呜咽中等你...



不明白在等待什么,不明白为什么忍受那么多 发表日期:2011-07-30
不明白在等待什么,不明白为什么忍受那么多,不明白忍受的极限是什么,不明白现在为什么 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为什么会像疯子一样抱着膝盖哭了,为什么总会有想要放弃自己的念头,想过离开,想过放弃,但是...



如果曾经有一个人为了你而等待,不管是三年还是三个月 发表日期:2011-07-10
如果曾经有一个人为了你而等待,不管是三年还是三个月,请不要那样轻率地选择拒绝。这世 间的缘分并不像空气那样廉价,再平凡不过的相遇与相识。在亲情以外,没有谁人能够轻易而 又不求回报地为一个人付出...



习惯了等待,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点 发表日期: 2011-06-30
习惯了等待,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点。我不知道,这样我还要等多久才 能看到一个答案;我不知道,如此我还能坚持的等待多久去等一

一个结局;我不知道,这样我还 是否有想你的勇气;思念,...



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 发表日期:2011-05-30
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活在今天的人最踏实。你永远无法预 测意外和明天哪个来得更早,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过好今天。请记住:今天 永远是昨天死去的人所期待...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 发表日期:2011-04-17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



人的一生,总是不能绕过那些让人无法预期的等待 发表日期:2011-02-15
人的一生,总是不能绕过那些让人无法预期的等待,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也是人生最大的快 乐...



爱就像一颗身陷磐石深处的钻石,需要等待耐心和包容 发表日期:2011-02-13
有时候,爱就像一颗身陷磐石深处的钻石,需要等待耐心和包容,需要不断的切削与打磨,才 会在电光石火的那一刹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不贪心,也不等待。我找到感觉对的人,就决定了 发表日期:2011-02-10
我不贪心,也不等待。我找到感觉对的人,就决定了。我不喜欢左顾右盼,我的时间有限,我 想用有限的时间跟另一个人过 Betterlife,而不是用我的 Life,去找一个 Better 的人。...



世上的爱情,没有几份真的经的起等待 发表日期:2010-11-13
多少人在说我会等你,等你回心转意的那一天;我会等你,等你愿意和我在一起的那一天;我 会等你,等你离开那个人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我会等你然而人们可曾知道,世上的爱情,没 有几份真的经的起等待!...



等待是浪漫的,也是漫长的 发表日期:2010-11-05
有人说等待是浪漫的,也是漫长的。在数个关于等待的夜晚,也许少年也会熬成白头。我时常 会告诉自己,虽然在最低的位置,看不到花朵绽放时的艳丽。然而却不会错过花瓣飘落时在风 中悠扬飞舞的浪漫。...



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样子了 发表日期:
2010-10-24 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样子了。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永远得不到或 已经得到的,而是你已经得到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东西!寂寞就是你说话时没人在听,有 人在听时你却没话说了!...



人生没有那么多的等待 发表日期:2010-10-15
不要等到了一个笑容才面露慈善,不要等被爱了才要去爱,不要等到寂寞了才明白朋友的价值,不要等拥有许多后才开始分享一些,不要等失败后才想起别人的忠告,不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第7篇

江汉油田教育实业集团实验初中 鲁姣华

文言文源远流长,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多年来,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在中考赋分上同样占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板块。学习文言文,事实上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了解和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思维,提高思辩和表达的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辩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文言文的选材和教学在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

笔者在近五年的教学实践中,历经了三套语文教材的更替,虽然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不乏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新标实验教材,增加了数十首诗歌的内容,重视了学生的积累。但文言文的选材存在较多的瑕疵,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同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画地为牢,敷衍塞责,不仅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而且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留下了许多隐患。

一、对现行语文教材选材的困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文言文共47篇,古代诗歌共89首。新教材的编写对文言文虽然在数量、编排、题材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大胆而有益的探索,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篇目,但仍然存在不少瑕疵,其具体表现如下:

1、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课文安排在现代文单元中编排,注意了单元知识的教学,忽略了文言文课文自身的特点,造成了文言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局面。以所谓的读懂一篇课文为目标,没有重视文言文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教学的关系,学生学习的内因没有被调动起来,学生被动学习,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2、功利性太强,课文难度加大。原初二、初三、高一的课文分别提到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来学习,如《鱼我所欲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来均为高一的课文,现已下放到九年级;又如《论语十则》中原来的几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为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等现在改为“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难度加大,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无疑对刚进初中的学生增加了学习文言文的困难,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极有可能会造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谈“文”色变。

3、唯美主义、追星思想严重。编者认为非大家名篇不选,就不能体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虽然新教材砍掉了像《荔枝图序》、《始得西山宴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墨池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上枢密韩太尉书》等初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章,但补录课文《〈庄子故事〉两则》、《大道之行也》等大家名篇,同样生涩难懂,初中学生很难理解。

4、内容单调乏味,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难进教材。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叙事诗、古代杂文等历来被人们所青睐。如《狼》、《黔之驴》、《画蛇添足》、《滥竽充数》、《塞翁失马》、《卖炭翁》、《陌上桑》、《捕蛇者说》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文章没有选入,所选内容很多远离生活,枯燥难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5、忽视思想意义较强的作品的选入。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而载体恰恰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如彭端淑的《为学》、欧阳修的《卖油翁》、《烈女传》中的《乐羊子妻》、《世说新语》中的《周处》、《韩非子》中的《扁鹊见蔡桓公》、柳宗元的《童区寄传》、刘基的《卖柑者言》、《工之侨献琴》、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晏子春秋》中的《晏子故事》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新教材恰恰忽略了这些优美的文字,真是匪夷所思。

二、对《大纲》难度降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低调处理的困惑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这一精神,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降低了,课文所选篇目也所减少。近几年大部分地方中考内容仅限于课内,且赋分不多,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低调”处理,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文言文的教学,具体表现为:

1、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僵化,教学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对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反复操练,却忽视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忽视了灵动曼妙的精华语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将教学活动变成一种格式化的东西。

2、片面理解“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意思,没有把握好“理解”的度,不知道再浅显的理解也离不开字词句的教学。因为再浅显的文言文与现代口语和书面语都有很大的区别,没有扎实的字词句教学,学生就不可能有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可能培养语感。在“粗通”的旗号下把句子的理解、词性的`把握等课堂教学中的传统做法统统抛弃,把在初始教学中逐字逐句理解的不足强调到极端,视之为大逆不道。教师对字面的讲解只是青蜓点水,鼓励学生去买各种各样的参考书,以减轻自己的备课压力和讲课的繁琐。与此同时市面上各种文言文学习的辅导资料泛滥成灾,且不说这些东西中许多是粗制滥造的,给学生理解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更严重的是使用不当,会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影响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3、“读”没“读”到位,“背”的功利性太强,教师架空分析过多,学生思考交流太少。当学生对原文读起来疙疙瘩瘩的时候,教师已经在做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分析了。“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的要求,更因为受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而急功近利。近几年中考题型显得单调呆板,其形式无非就是“选择与原文不符或相符的一项”、“填出揭示中心的议论抒情句”、“填出对称的句子”等,缺乏理解型填空,联想型填空,课处迁移型填空等,更缺乏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交融的创新思维题型。

4、片面理解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性质和地位,有的教师总认为初中阶段是义务教学,学生只要了解一点即可,忽视文言文教学的课外迁移,文言文阅读的课外要求和辅导在许多教师那里几乎没有。殊不知在中考不断改革的过程中,“立足课本,不考课本”将会成为将来中考向高考并轨的一个趋势。特别是对于较优秀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应有更高的起点和目标,这一时期学生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记忆力强,语言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也很强,是学习文言文的黄金时期,理应让他们拓展阅读,见多识广,为将来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断介入和使用,传统的朗读和记笔记等教学手段逐渐退出,许多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容量大、动感强、画面美等特点,将课上得有声有色,其结果又是课上精彩活泼,课下学生脑子一片空白,该读的没读到,该记的没记下,该背的没背出,须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光用眼不动手不动脑是学不好文言文的!这种光注形式不求效果的教学可休矣!当然,多媒体对介绍背景、对比阅读、课外迁移、中考演练有诸多的帮助,如果运用得恰当,对文言文的教学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要“善假于物”,不能随波逐流,流于形式。

6、知识的整合、比较、总结没有到位。由于初中阶段科目较多,语文课课时相对较少,有些教师在分课教学中殚精竭虑、讲练结合,的确颇费心机,但在单元整合、整册整合和综合整合上没有下功夫,使得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零乱不堪,而中考则是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考查,因而平时应注意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总结与整合。如古代文化常识、常用虚词的用法、通假字的特征、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多义、同作者的不同作品、同文体的不同篇目、同题材的不同篇目等等,要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异中找同,掌握规律,学会用课本知识解决课外问题。因此,没有整合的知识是不完整的知识。

三、几点思考

1、初中文言文课文的选录,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相融合,汇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因此,遴选文章时要多选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的材料,如:爱国、尊师、智慧、诚信、勤奋、节俭、立志等等,这些都浓缩了我国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的结晶,蕴含着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描写自然、抒发情怀、记载史事的艺术精华。编者每选一篇文章或一首诗,一定要反复权衡,再三比较,既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灵魂的感悟。

2、教师首先要阐明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作用,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初中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初一的学生可能还未认真思考过,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一定要向学生阐明,学习文言文一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精神文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二是学习祖国丰富语言。例如文言中有许多成语典故、名言警句今天仍然富有生命力,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但能认识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典雅与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母语 ;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三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五千年中华文明最足以自豪、值得称道的精华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智慧、诚信,不畏艰险、热爱和平、尊师重教等等。而这些传统美德每每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融会于诸多文言文典籍之中。让学生学习这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在熏陶感染中,进而认同、接受这一系列传统美德并加以发扬光大,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艺术素养,激发审美创造精神,让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

3、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以前那种“教读一一解词--串讲--翻译”的方法教学,把馍嚼细再喂给学生,学生就像婴儿似的,只是张嘴吞咽。这种把鲜美的食物嚼得无味的“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感,学起来没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要求学生摘录名句。教学生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文言文中的精彩语句、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学习文言文,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去思考、交流和解决,老师只做提示和点拨,应侧重于学生以下几种习惯的培养:?

第一,读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材为大多数文言课文和古代诗歌作了浅易而详尽的注释。注释中包含诗文的出处和作者介绍,多是应识记的;大量的注释是关于字词的注音和解释,是帮助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凭借。中学生只要认真阅读,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解词语,初步达到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打下基础。同时,养成读注释的习惯,还可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第二,查阅。课程标准要求“能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读现代文如此,读文言文时遇到的问题更多些,尤其应养成查阅的好习惯。?

第三,积累。“重积累”,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成功经验和优秀传统。而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累”一词出现了14次,它在要求“积累生活素材”之外,还要求“积累语言材料,包括词语、格言警句、精彩语段。”因此,学习文言文更应重视培养积累的习惯,除上述背诵,摘录、作卡片等方法外,还可以积累一些文言文特殊词法、句法,归纳整理文学常识及重要作家作品,分类列表,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只有有意识地不断积累,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聚细流而成江河。

第四,欣赏。教材中文言文单元的“单元提示”是学习一个单元文言文的入口处,它指出了一个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要求和学习的方法;每篇文言文课前均有“阅读提示”,它们虽只有百字左右,却写得中肯精辟,揭示了课文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可以看作微型赏析文章,是学生欣赏古代诗文的入门向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之后,再来看看“阅读提示”,可能会受到新的启发,得到新的体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起欣赏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课外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

4、编入语文课本的大量文质兼美的文言文,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是作者真挚的情感的凝聚。蕴含的是我们前人异彩纷呈的情感汪洋大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激发学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重视“情境”在教学中作用。这里所指的“情境”并不是一般化的教学环境,而是植根于教材与生活,,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段创造的富有教育内涵与美感、情趣的活动空间。创造课文情境的方法颇多,有语言描述法、书画再现法,音乐渲染情境等。但以往教学中创造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往往是被动引入的,虽有时也会达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但更多的时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而文言文教学课堂所要求的情境,它无论从创设到体验都应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希望从学生心理角度达到“惊涛拍岸,堆起千堆雪”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和部分先悟的学生一同创设情境,带领全体学生走近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那种境界,实现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和谐共振。在众多的方法中,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为课文配插图、选背景音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中景、物、人有切身的体验,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想象能力,学会鉴赏美,练习表达美,从而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5、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于漪老师也常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这种“粘力”就是牢牢吸引学生的魅力。在学生被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粘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开去,思维扩展开来,适当的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相似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扩大阅读量,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知识。

6、对古诗文的背诵要求也不能放松和降低,因为学生在背诵中得到的训练不仅是记忆能力的训练,还可从中得到美文和美的情操的熏陶,使思想得到升华。为了完成新大纲背诵古诗文100篇的要求,可以采取穿插背诵的方式,如课堂上教学辛弃疾的词,那就穿插背诵与之内容相关的词。这样一学年下来,学生便能背诵近四十篇的诗词。这就既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延伸了,又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了很好的开掘。

文言文教学,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终极目标应达到--教为不教。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教师,我们可理解为“教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教则殆”;“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殆”。只有教、学、研三者并进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新浪空间--与朋友开心分享网络新生活!

-------------------------------------------------------------------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第8篇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 促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 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下, 教材是学本, 是学生实现三维目标的参考书。在听课视导中, 如果从原有的“以教材为本”的评价标准看, 部分教师的授课都是符合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形成能力的好课。提高教师的思考能力, 对促进教师成长有积极的意义。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 成长。他还指出, 没有思考的经验是狭隘的,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获得经验而不进行思考, 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 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 其探索的最佳途径就是从自我思考能力开始。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二、问题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模式的理论所述, “教学目标”、“理论支持”、“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四部分内容是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架, 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越来越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做起、怎样去做, 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储备已无法满足新课程下教学的需要, 虽然进行过新课程培训, 但新课程理念并未形成, 虽然初步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 但由于“以本为本”的老的思维定势难以一时改变, 带着老经验, 凭着对新课程的朦胧感觉“盲人摸象”地走进新课程的课堂, 与此同时, 一系列的困惑接踵而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是当代中国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 在贯彻新课程的实践中, 在教学过程中应凸显新课程的理念, 尤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要站在新课程理念高度的要求, 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新趋势。新的历史课程旨在统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目前的历史课程日常教学实践中, 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仍然是学生最主要的历史课程资源。依据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理论, 我指导学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教材, 发现教材编写时的疏漏之处, 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新课程改革下, 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提高课堂质量、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 我进行了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的探究与运用, 创设的情境主要有:影视情境、文字情境、物具情境、试题情境、角色情境。

三、新课标改革的能力培养

新课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 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首先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课程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 知识是培养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及进行德育的载体。也就是说, 不能只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教学的目标是育人, 是使学生养成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体现教育的与时俱进, 许多教师在该思想的指导下, 在教学中尝试改革, 于是出现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 并努力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历史课堂生活化使对教材的处理更接近学生的接受现状,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终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可以通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丰富生活化教学的形式等途径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四、结语

在新课程实践中, 历史教师要紧扣课标和目标, 认真备好每一课;注重导语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 开展探究性学习;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 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摘要:新课标改革之后, 懂得区分新课标与旧课标的不同, 理解并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学会转变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 是自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作者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 对新课程授课的认识。作者以一节经过认真准备的探究活动课为例, 进行一个阶段的反思, 以便在今后的新课程实践中更好地把握方向。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韩振伟.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05-02-09.

[2]张晶.高中新课程理念下基于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教学.2010-08-05.

上一篇:真爱观后感100字下一篇:羞羞的铁拳影片高中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