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

2024-06-17

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精选8篇)

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 第1篇

总复习《比和比例》

一、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有关比的知识,理解比的意义、性质、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正确求比值和化简比。

2、整理和复习有关比例的知识理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种相关量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和比例在解决问题中作用,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其作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建构起知识网络。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以前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

二、互动整理

(一)出示课本第一题

1、生独立完成表格,并举例说明(同桌间互说)

2、那比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作用?

3、练习

求比值:

2.4:0.8= 化简比:

2:2/3= 解比例:

2/7:x=4:2(二)出示课本第二小题

生独立完成表格,并举例说明(同桌间互说)

(三)你能用基本性质来说下比、分数、除法的联系吗?

生全班交流,总结

(四)你是怎样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关系?

正比例: y/x =k(一定)

反比例: xy=k(一定)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圆柱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每天生产的服装件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总件数。()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每公顷的施肥量一定,公顷数和施肥总量。()

2、化肥厂6天生产化肥420吨,照这样计算,要生产化肥140吨,需要多少天?

3、某人从甲地去乙地,去时每小时行24千米,5小时到,按原路回来时每小时行20千米,几小时到?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 第2篇

经典题型

一、填空:

1.甲乙两数的比是11:9,甲数占甲、乙两数和的()(),乙数占甲、乙两数和的。甲、()()()。()乙两数的比是3:2,甲数是乙数的()倍,乙数是甲数的2.在3:5里,如果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加。

91吨大豆可榨油吨,1吨大豆可榨油()吨,要榨1吨油需大豆()吨。83224.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353.5.把甲数的1()()给乙,甲、乙两数相等,甲数是乙数的,甲数比乙数多。7()()1(),甲数与乙数比是()。乙数比甲数少。4()6.甲数比乙数多7.车库中停放若干辆双轮摩托车和四轮小卧车,车的辆数与车的轮子数的比是2:5.问:摩托车的辆数与小卧车的辆数的比是。

8.一种盐水是由盐和水按1 :30 的重量配制而成的。其中,盐的重量占盐水的(—),水的重量占盐水的(—)。

9.光明小学有三个年级,一年级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5%,二年级与三年级学生人数的比是3:4,已知一年级比三年级学生少40人,一年级有学生 人。10.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的加工的时间()比例;订数学书的本数与所需要的钱数()比例;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已经加工的零件和没有加工的零件个数()比例。

11.如果x÷y = 712 ×2,那么x和y成()比例;如果x:4=5:y,那么x和y成()比例。

12.甲、乙两人步行的速度比是13:11.如果甲、乙分别由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0.5小时后相遇,如果它们同向而行,那么甲追上乙需要 小时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 5

1.图上6厘米表示表示实际距离24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A、1:40000 B、1:400000 C、1:4000000 2.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边长的比是2:7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面积的比是()A、2:7 B、6:21 C、4:14 3.三角形的高一定,它的面积和底()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4.与15:16能组成比例的是()。A、16:15 B、16:5 C、5:6 D、6:5 5.在盐水中,盐占盐水的110,盐和水的比是()。

A、1:8 B、1:9 C、1:10 D、1:11 6.如果X=34Y,那么Y:X=()。A、1:34 B、34:1 C、3:4 D、4:3 7.圆的半径与圆周长()。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D、没有关系 8.把4.5、7.5、12、310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其内项的积是()。A、1.35 B、3.75 C、33.75 D、2.25 9.小明从家里去学校,所需时间与所行速度()。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10.一件工作,甲单独做12天完成,乙单独做18天完成。甲乙效率的最简比是(A、6:9 B、3:2 C、2:3 D、9:6 11.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6:2:1,这个三角形是()。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12.甲与乙的工作效率比是6:5,两人合做一批零件共计880个,乙比甲少做()。A、480个 B、400个 C、80个 D、40个

三、计算

1、求比值。142415:0.72 7:17 312:2132、化简比。7115:0.24 12.6:0.4 120:15

/ 5

。)

四、解比例

23:X= 12: 14 2.8:

五、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 两个外项是24和18,两个内项是X和36。

六、应用题

1.建筑工人用水泥、沙子、石子按2:3:5配制成96吨的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2.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25,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3.一块长方形试验田的周长是120米,已知长与宽的比是2:1,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种药水是用药物和水按3:400配制成的。

(1)要配制这种药水1612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用水6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 5

41.25X=0.7:X = 50.251.6

(3)用48千克药粉,可配制成多少千克的药水?

5.纸箱里有红绿黄三色球,红色球的个数是绿色球的3,绿色球的个数与黄色球个数的4比是4:5,已知绿色球与黄色球共81个,问三色球各有多少个?

6.修一条公路,每天修0.5千米,36天完成。如果每天修0.6千米,多少天可修完?(用比例方法解)

7.已知甲、乙两数的比为5:3,并且它们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和是1040,那么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少.8.有一块铜锌合金,其中铜与锌的比是2:3.现在加入锌6克,共得新合金36克,求在新合金内铜与锌的比.9.13.一段路程分成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长之比依次是1:2:3.某人走各段路所用时间之比依次是4:5:6.已知他上坡时速度为每小时3千米.路程全长50千米.问:此人走完全程用了多少时间?

/ 5

作 业

一、填空

1、王老师用180张纸订5本本子,用纸的张数和所订的本子数的比是(),这个比的比值的意义是()。2、12的约数有(),选择其中的四个约数,把它们组成一个比例是()。

3、某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3,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男生人数和4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比是()。

二、应用题

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度数比是1:5,这两个锐角各是多少度?

2、商店运来一批电冰箱,卖了18台,卖出的台数与剩下的台数比是3:2,求运来电冰箱多少台?

3、配制一种农药,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1)现有水6000千克,配制这种农药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现有药粉3.6千克,配制这种农药需要水多少千克?

4、园林绿化队要栽一批树苗,第一天栽了总数的15,第二天栽了136棵,这时剩下的与已栽的棵数的比是3:5。这批树苗一共有多少棵?

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 第3篇

(一) 教材简析。

《青花》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以青花为业, 以青花为荣”的一家父子俩的生动故事, 赞美了青花瓷艺人的执著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 那就是从古至今都有像文中父子俩那样的瓷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精力。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单元“抓住文章特点, 并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 理解文章的内容, 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的训练重点, 联系学情, 我从四方面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识字学词, 积累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透过人物的刻画来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 体会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 从中领悟作者对他们热烈的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我”是怎样寻找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 我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运用合作、探究、反馈等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圈点批注来披文入情,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说教学过程

我安排两个课时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让学生欣赏歌曲《青花瓷》, 同时欣赏一些青花瓷的图片, 引出课题。再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青花瓷的资料。

我之所以这样导入, 是因为青花瓷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和图片, 交流青花瓷的资料, 拉近了学生和青花瓷的距离。这样,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了解青花的兴趣。

这节课我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 理清文章的层次, 让学生对中国的青花瓷艺有初步的了解,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要“我”寻找残缺青花, “我”苦苦寻觅, 终于得到祖传配方。

第二课时的教学, 我依据教材特点, 设计了一条线四个点的教学模式:一条线是围绕“苦苦寻觅”这条线展开教学, 四个点是赏“苦苦寻觅”的词语, 找“苦苦寻觅”的原因, 品“苦苦寻觅”的过程, 思“苦苦寻觅”的结果。

(一) 赏词语, 复习导入。

一上课, 我先让学生把课后积累的优美词语读出来, 然后课件显示词语。 (如饥似渴 锲而不舍 纷至沓来 灵光一闪 茅塞顿开 迫不及待) 我让学生边读词语边想意思, 并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这样的导入既引导学生调动积累优美词语的积极性, 又能抓住重点词语在理解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引导学生复习旧知,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又为下面的学习活动理出教学框架。

(二) 找起因, 引起下文。

我提出问题:“‘我’为什么要‘苦苦寻觅’青花的祖传配方呢?”设计这个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 在读中感悟, 又可以很好地引起下文。

(三) 品过程, 悟出真情。

我直接提问:“我”苦苦寻觅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有了第一课时学生对文章层次的把握, 学生不难说出:修复、复制、超越。 (同步板书) “苦苦寻觅”这一部分, 我优化教材处理, 简化教学思路, 精心设计了一个学习要求, 贯穿着“修复青花”、“复制和超越青花”这两个环节。

1.修复青花

这一环节我用课件出示了一个学习要求: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5—16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我”是怎样修复、复制和超越青花的?父亲的神态有怎样的变化? (2) 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3) 写上批注, 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归纳总结出阅读方法:读文找句, 抓词披文, 批注悟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 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在古窑的废墟上, 在千年的烟火里, 我锲而不舍地翻寻着历史的遗迹。”和“我小心地粘合着青花, 并满怀期望地交给了父亲。然而, 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这两句话。第一句话我是这样处理的, 先引导学生抓住“锲而不舍”和“历史的遗迹”来理解意思, 写上批注, 体会作者的情感。再让学生从两个“在”中体会深刻含义, 最后指导感情朗读。第二句话引导学生体会出父亲不满意。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给学生明确学习要求, 归纳总结阅读方法, 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我先引导学生体会一两句重点句, 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汇报, 我相机出示重点句,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指导感情朗读。

2.复制和超越青花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我复制和超越青花的内容。

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应是参与者, 而且应是组织和引导者,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适时、适度地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 当学生汇报交流时, 教师应相机引导, 及时点拨。

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三句话: (1) 复制的青花, 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 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 (2) 终于, 我茅塞顿开。在这片绚烂的青花中, 我找到了自己的青花! (3) 于是, 我迫不及待地在残缺的瓷瓶上贴上自己制作的青花瓷片, 完全吻合!第一句话我先让学生理解“瑕疵”的意思, 再引导学生说说修复和复制的区别, 通过对比, 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第二句话我引导学生从“茅塞顿开”和一个感叹号中体会情感。第三句话我引导学生抓住“迫不及待”和“完全吻合”来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 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所以在“复制和超越青花”这一环节的处理上, 我让学生自学, 主动探究。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抓住三个重点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的设计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突出了重点。

(四) 思结果, 升华主题。

最后, 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扮演小记者进行采访的活动:“‘我’苦苦寻觅的结果怎么样?”通过互动, 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 完美的青花, 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这句话的含义。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设计, 既达到了总结全文, 升华了主题的目的, 又突破了难点。

四、说板书

板书是课文主要内容的高度凝炼, 构建出一条清晰明朗的主线, 如同将散落的珍珠串在一起, 在学习中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犹如共乘一舟, 抵达批文入情、挥幽揽胜的境界, 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五、说效果

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 第4篇

二、“明辨是非”我会判。(8分)

三、“择优录取”我会选。(12分)

把它改写成数值的比例尺是( )。

A. B. C.

3.骑车的速度一定,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4.有一种手表零件长4毫米,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10厘米,图纸的比例尺是( )。

A. 25∶1 B. 1∶25 C. 1∶100

四、“神机妙算”我会算。(12分)

五、“动手操作”我会画。(15分)

六、 “解决问题”我真行。(每题6分,共36分)

解析:图①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不能直接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出它的体积,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如下方法巧妙解答:

解法1:我们可以“借”一个与图①同样的图形,把两个“不规则”的形体变为“规则”的长方体(如图②),这样所拼成的长方体就是这块不规则形体的2倍。先求出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再除以2就是图①的体积。即:16€?0€祝?2+8)€?=1600(立方厘米)。

解法2:把图①中的形体分成两个部分,如图3 ,下面是一个高8厘米的长方体,上面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把上面这个不规则形体平均分成两部分,即将右上角剪下高为(12-8)€?=2(厘米)的部分,再把剪下的部分拼到原图的左上角,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为8+2=10厘米的新长方体,所以原图的体积是:16€?0€?0=1600(立方厘米)。

解法3:把图①前面的梯形看成是底面,原来的宽当作高,那么原图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高。即:(8+12)€?6€?€?0=1600(立方厘米)。

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 第5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正、反比例的意义。

(1)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

学生回答要点:

正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减少;

③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两种量的积一定。

(2)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板书:(一定)……正比例

(一定)……反比例

(3)举例说明。

①牛奶的袋数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牛奶的袋数12345

质量(g)2204406608801100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②每袋面包个数与所装袋数。

每袋面包个数2346

所装袋数2416128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4)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订《少年报》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圆的面积和半径。

2.用比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学生回顾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

②师生共同概括。

A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B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C设未知数X;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E解比例;F检验。

(2)举例。

修一条公路,全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种一共需要多少天?

要求按照解题步骤一步一步完成。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路程(工作量)和时间

②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路程(工作量)

题中的等量关系应该怎样表示?

3天工作量=全部工作量

3天全部时间

设未知数X,解比例。(过程略)

③检验。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七第3~5题。

复习内容:数学思考(一)

复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进一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教学例5。

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1)学生根据题意,画图连线。

问:这样连线方便吗?如果是8个点、10个点呢?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点的个数与连线条数的关系。

②小组交流。

③汇报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整理后板书。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④你有什么发现?

⑤根据规律,你知道8个点、12个点、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学生交流后得出结果: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8+9+10+11=66(条)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19=190(条)

2.教学例6。

学校为艺术节选送节目,要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一共有多少种选送方案?

(1)说一说你的思路。

第一步: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看有几种选法。

第二步:从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看有几种选法。

第三步:把两次选法进行搭配,看共有几种选法。

(2)小组合作,画示意图说明各种选法。

(3)汇报,师生共同完成。

第一步: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

有3种选法。

第二步:从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有2种选法。

第三步:把第一步的3种选法和第二步的2种选法进行搭配。

所以,选送的方案共有6种。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八第1~4题。

复习内容:数学思考(二)

复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教学例6。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

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通过读题你能判断出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学生很难做出判断。

2、可以用什么方法把题意给整理、表示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把题意表示出来。

如:用“∕”表示到会,用“○”表示没到会。

ABCDEF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引导提问。

(1)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A只可能和D、E或F同班。

(2)从第二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A只可能和D或E同班。

(3)从第三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A只可能和D同班。

4、那么B和C分别与谁同班。

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可以看出,B只可能和E或F同班。

所以,C只可能与E同班。

二巩固练习。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案 第6篇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重点

整理比和比例、求比值及比例尺.

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概念和判断及应用.

教学步骤

一、基本训练.

43-27

5.65+0.5 4.8÷0.4 1.25÷ 100×1%

0.25×40 2-

二、归纳整理.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1.回忆所学知识,填写表格【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2.分组讨论: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3.总结几种比的化简方法.【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分数

(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解比例:12 :x=8 :2

4.巩固练习.

(1)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3)解比例: ∶ =8∶2

(二)求比值和化简比.【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1.求比值:4∶

化简比:4∶

2.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3.巩固练习.

(1)求比值.

45∶72 ∶3

(2)化简比.

∶ 0.7∶0.25

(三)比例尺.【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1.出示中国地图.

教师提问:

(1)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比例尺是 )

(2)什么叫做比例尺?这个比例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00倍)

(3)比例尺除了写成 ,以外,还可以怎样表示?

2.巩固练习.

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在这幅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2.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一条长480千米的高速公路,在这幅地图上是多少厘米?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1.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2.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收入一定,支出和结余

②出米率一定,稻谷的重量和大米的重量.

③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2)木料总量、每件家具的用料和制成家具的件数这三种量

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

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

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3)如果 =8 , 和 成( )比例.

如果 = , 和 成( )比例.

(4)在一幅地图上,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

问题?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l)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①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甲数:

②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 乙数:

③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

④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

(2)( )24= =24 ∶( )=( )%.

(3) ∶6的`比值是( ).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

(4)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它的比值是( ).

(5) 与3.6的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6)如果a×3=b×5,那么a∶b=( )∶( ).

(7)如果a∶4=0.2∶7,那么a=( ).

(8)把线段比例尺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9)甲数乙数的比是4∶5,甲数就是乙数的( ).

(10)甲数的 等于乙数的 ,甲乙两数的比是( ).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1克药放入100克水中,药与药水的比是( ).

①1∶99 ②1∶100 ③1∶101 ④100∶101

(2)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10天,乙队单独做要8天.甲队和乙队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 ).

①10∶8 ② 5∶4 ③4、∶5 ④ ∶

(3)在下面各比中,与 ∶ 能组成比例的是( ).

①4∶3 ②3∶4 ③ ∶3 ④ ∶

(4)有一无,某班的出勤率是90%,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的比是( ).

①9∶10 ②10∶9 ③1∶9 ④9∶1

(5)在一幅地图上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5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①1∶5 ②1∶5000 ③1∶500000

(6)用3、5、9、15这四个数组成的比例式是( ).

①15∶3=5∶9 ②3∶15 ③15∶9=5∶3 ④9∶3=5∶15

(7)在比例尺 的地图上,2厘米表示( ).

①0.4千米 ②4千米 ③40千米

(8)大小两圆半径的比是3∶2,它们的面积的比是( ).

①3∶2 ②6∶4 ③9∶4

五、布置作业.

1.化简下面各比.

0.12∶56 ∶

2.写出两个比值都是3的比,并组成比例

3.写出一个比例,使它两个内项的积是12.

4.如图是用1∶20的比例尺画的一个机器零件的截面图,量出图中两个圆的半径,并计算这个零件截面的实际面积.

六、板书设计

六年级奥数比和比例2 第7篇

比和比例,是小学数学中的最后一个内容,也是学习更多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有了“比”这个概念和表达方式,处理倍数、分数等问题,要方便灵活得多.我们希望,小学同学学完这一讲,对“除法、分数、比例实质上是一回事,但各有用处”有所理解.这一讲分三个内容:

一、比和比的分配;

二、倍数的变化;

三、有比例关系的其他问题.一、比和比的分配

最基本的比例问题是求比或比值.从已知一些比或者其他数量关系,求出新的比.例1 甲、乙两个长方形,它们的周长相等.甲的长与宽之比是3∶2,乙的长与宽之比是7∶5.求甲与乙的面积之比.解:设甲的周长是2.甲与乙的面积之比是

答:甲与乙的面积之比是864∶875.作为答数,求出的比最好都写成整数.例2 如右图,ABCD是一个梯形,E是AD的中点,直线CE把梯形分成甲、乙两部分,它们的面积之比是10∶7.求上底AB与下底CD的长度之比.解:因为E是中点,三角形CDE与三角形CEA面积相等.三角形ADC与三角形ABC高相等,它们的底边的比AB∶CD=三角形ABC的面积∶三角形ADC的面积

=(10-7)∶(7×2)= 3∶14.答:AB∶CD=3∶14.两数之比,可以看作一个分数,处理时与分数计算几乎一样.三数之比,却与分数不一样,因此是这一节讲述的重点.例3 大、中、小三种杯子,2大杯相当于5中杯,3中杯相当于4小杯.如果记号表示2大杯、3中杯、4小杯容量之和,求与之比.解:大杯与中杯容量之比是5∶2=10∶4,中杯与小杯容量之比是4∶3,大杯、中杯与小杯容量之比是10∶4∶3.∶

=(10×2+4×3+3×4)∶(10×5+4×4+3×3)

=44∶75.答:两者容量之比是44∶75.把5∶2与4∶3这两个比合在一起,成为三样东西之比10∶4∶3,称为连比.例3中已告诉你连比的方法,再举一个更一般的例子.甲∶乙=3∶5,乙∶丙=7∶4,3∶5=3×7∶5×7=21∶35,7∶4=7×5∶4×5=35∶20,甲∶乙∶丙=21∶35∶20.花了多少钱?

解:根据比例与乘法的关系,连比后是

甲∶乙∶丙=2×16∶3×16∶3×2

=32∶48∶63.答:甲、乙、丙三人共花了429元.例5 有甲、乙、丙三枚长短不相同的钉子,甲与乙,而它们留在墙外的部分一样长.问:甲、乙、丙的长度之比是多少?

解:设甲的长度是6份.∶x=5∶4.乙与丙的长度之比是

而甲与乙的长度之比是 6∶5=30∶25.甲∶乙∶丙=30∶25∶26.答:甲、乙、丙的长度之比是30∶25∶26.于利用已知条件6∶5,使大部分计算都整数化.这是解比例和分数问题的常用手段.例6 甲、乙、丙三种糖果每千克价分别是22元、30元、33元.某人买这三种糖果,在每种糖果上所花钱数一样多,问他买的这些糖果每千克的平均价是多少元? 解一:设每种糖果所花钱数为1,因此平均价是

答:这些糖果每千克平均价是27.5元.上面解法中,算式很容易列出,但计算却使人感到不易.最好的计算方法是,用22,30,33的最小公倍数330,乘这个繁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就有:

事实上,有稍简捷的解题思路.解二:先求出这三种糖果所买数量之比.不妨设,所花钱数是330,立即可求出,所买数量之比是甲∶乙∶丙=15∶11∶10.平均数是(15+11+10)÷3=12.单价33元的可买10份,要买12份,单价是

下面我们转向求比的另一问题,即“比的分配”问题,当一个数量被分成若干个数量,如果知道这些数量之比,我们就能求出这些数量.例7 一个分数,分子与分母之和是100.如果分子加23,分母加32,解:新的分数,分子与分母之和是(10+23+32),而分子与分母之比2∶3.因此

例8 加工一个零件,甲需3分钟,乙需3.5分钟,丙需4分钟,现有1825个零件要加工,为尽早完成任务,甲、乙、丙应各加工多少个?所需时间是多少?

解:三人同时加工,并且同一时间完成任务,所用时间最少,要同时完成,应根据工作效率之比,按比例分配工作量.三人工作效率之比是

他们分别需要完成的工作量是

所需时间是

700×3=2100分钟)=35小时.答:甲、乙、丙分别完成700个,600个,525个零件,需要35小时.这是三个数量按比例分配的典型例题.例9 某团体有100名会员,男会员与女会员的人数之比是14∶11,会员分成三个组,甲组人数与乙、丙两组人数之和一样多.各组男会员与女会员人数之比是:

甲:12∶13,乙:5∶3,丙:2∶1,那么丙有多少名男会员?

解:甲组的人数是100÷2=50(人).乙、丙两组男会员人数是 56-24=32(人).答:丙组有12名男会员.上面解题的最后一段,实质上与“鸡兔同笼”解法一致,可以设想,“兔

例10 一段路程分成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长之比依次是1∶2∶3.小龙走各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依次是4∶5∶6.已知他上坡时速度为每小时3千米,路程全长50千米.问小龙走完全程用了多少时间?

解一:通常我们要求出小龙走平路与下坡的速度,先求出走各段路程的速度比.上坡、平路、下坡的速度之比是

走完全程所用时间

答:小龙走完全程用了10小时25分.上面是通常思路下解题.1∶2∶3计算中用了两次,似乎重复计算,最后算式也颇费事.事实上,灵活运用比例有简捷解法.解二:全程长是上坡这一段长的(1+2+3)=6(倍).如果上坡用的时

设小龙走完全程用x小时.可列出比例式

二、比的变化

已知两个数量的比,当这两个数量发生增减变化后,当然比也发生变化.通过变化的描述,如何求出原来的两个数量呢?这就是这一节的内容.例11 甲、乙两同学的分数比是5∶4.如果甲少得22.5分,乙多得22.5分,则他们的分数比是5∶7.甲、乙原来各得多少分?

解一:甲、乙两人的分数之和没有变化.原来要分成5+4=9份,变化后要分成5+7=12份.如何把这两种分法统一起来?这是解题的关键.9与12的最小公倍数是36,我们让变化前后都按36份来算.5∶4=(5×4)∶(4×4)=20∶16.5∶7=(5×3)∶(7×3)=15∶21.甲少得22.5分,乙多得22.5分,相当于20-15=5份.因此原来

甲得22.5÷5×20=90(分),乙得 22.5÷5×16=72(分).答:原来甲得90分,乙得72分.我们再介绍一种能解本节所有问题的解法,也就是通过比例式来列方程.解二:设原先甲的得分是5x,那么乙的得分是4x.根据得分变化,可列出比例式.(5x-22.5)∶(4x+22.5)=5∶7

即 5(4x+22.5)=7(5x-22.5)

15x=12×22.5

x=18.甲原先得分18×5=90(分),乙得18×4=72(分).解:其他球的数量没有改变.增加8个红球后,红球与其他球数量之比是

5∶(14-5)=5∶9.在没有球增加时,红球与其他球数量之比是

1∶(3-1)=1∶2=4.5∶9.因此8个红球是5-4.5=0.5(份).现在总球数是

答:现在共有球224个.本题的特点是两个数量中,有一个数量没有变.把1∶2写成4.5∶9,就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本题也可以列出如下方程求解:

(x+8)∶2x=5∶9.例13 张家与李家的收入钱数之比是8∶5,开支的钱数之比是8∶3,结果张家结余240元,李家结余270元.问每家各收入多少元?

解一:我们采用“假设”方法求解.如果他们开支的钱数之比也是8∶5,那么结余的钱数之比也应是8∶5.张家结余240元,李家应结余x元.有

240∶x=8∶5,x=150(元).实际上李家结余270元,比150元多120元.这就是8∶5中5份与8∶3中3份的差,每份是120÷(5-3)=60.(元).因此可求出

答:张家收入720元,李家收入450元.解二:设张家收入是8份,李家收入是5份.张家开支的3倍与李家开支的8倍的钱一样多.我们画出一个示意图:

张家开支的3倍是(8份-240)×3.李家开支的8倍是(5份-270)×8.从图上可以看出

5×8-8×3=16份,相当于

270×8-240×3=1440(元).因此每份是1440÷16=90(元).张家收入是90×8=720(元),李家收入是90×5=450(元).本题也可以列出比例式:

(8x-240)∶(5x-270)=8∶3.然后求出x.事实上,解方程求x的计算,与解二中图解所示是同一回事,图解有算术味道,而且一些数量关系也直观些.例14 A和B两个数的比是8∶5,每一数都减少34后,A是B的2倍,求这两个数.解:减少相同的数34,因此未减时,与减了以后,A与B两数之差并没有变,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8∶5,就是8份与5份,两者相差3份.减去34后,A是B的2倍,就是2∶1,两者相差1.将前项与后项都乘以3,即2∶1=6∶3,使两者也相差3份.现在就知道34是8-6=2(份)或5-3=2(份).因此,每份是34∶2=17.A数是17×8=136,B数是17×5=85.答:A,B两数分别是136与85.本题也可以用例13解一“假设”方法求解,不过要把减少后的2∶1,改写成8∶4.例15 小明和小强原有的图画纸之比是4∶3,小明又买来15张.小强用掉了8张,现有的图画纸之比是5∶2.问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图画纸?

解一:充分利用已知数据的特殊性.4+3=7,5+2=7,15-8=7.原来总数分成7份,变化后总数仍分成7份,总数多了7张,因此,新的1份=原来1份+1

原来4份,新的5份,5-4=1,因此

新的1份有15-1×4=11(张).小明原有图画纸11×5-15=40(张),小强原有图画纸11×2+8=30(张).答:原来小明有40张,小强有30张图画纸.解二:我们也可采用例13解一的“假设”方法.先要将两个比中的前项化成同一个数(实际上就是通分)

4∶3=20∶15

5∶2=20∶8.但现在是20∶8,因此这个比的每一份是

当然,也可以采用实质上与解方程完全相同的图解法.解三:设原来小明有4“份”,小强有3“份”图画纸.意图:

把小明现有的图画纸张数乘2,小强现有的图画纸张数乘5,所得到的两个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画出如下示

从图上可以看出,3×5-4×2=7(份)相当于图画纸15×2+8×5=70(张).因此每份是10张,原来小明有40张,小强有30张.例11至15这五个例题是同一类型的问题.用比例式的方程求解没有多大差别.用算术方法,却可以充分利用已知数据的特殊性,找到较简捷的解法,也启示一些随机应变的解题思路.另外,解方程的代数运算,对小学生说来是超前的,不容易熟练掌握.例13的解一,也是一种通用的方法.“假设”这一思路是很有用的,希望读者能很好掌握,灵活运用.从课外的角度,我们更应启发小同学善于思考,去找灵巧的解法,这就要充分利用数据的特殊性.因此我们总是先讲述灵巧的解法,利于心算,促进思维.例16 粗蜡烛和细蜡烛长短一样.粗蜡烛可以点5小时,细蜡烛可以点4小时.同时点燃这两支蜡烛,点了一段时间后,粗蜡烛长是细蜡烛长的2倍.问这两支蜡烛点了多少时间?

我们把问题改变一下:设细蜡烛长度是2,每小时点

等需要时间是

答:这两支蜡烛点了3小时20分.把细蜡烛的长度和每小时烧掉的长度都乘以2,使原来要考虑的“2倍”变成“相等”,思考就简捷了.解这类问题这是常用的技巧.再请看一个稍复杂的例子.例17 箱子里有红、白两种玻璃球,红球数是白球数的3倍多2只.每次从箱子里取出7只白球,15只红球,经过若干次后,箱子里剩下3只白球,53只红球,那么,箱子里原来红球数比白球数多多少只?

解:因为红球是白球的3倍多2只,每次取15只,最后剩下53只,所以对3倍的白球,每次取15只,最后应剩51只.因为白球每次取7只,最后剩下3只,所以对3倍的白球,每次取 7×3=21只,最后应剩 3×3= 9只.因此.共取了(51-3×3)÷(7×3-15)= 7(次).红球有 15×7+ 53= 158(只).白球有 7×7+3=52(只).原来红球比白球多 158-52=106(只).答:箱子里原有红球数比白球数多106只.三、比例的其他问题,这里必须用分数来说,而不能用比.实际上它还是隐含着比例关系:

(甲-7)∶乙= 2∶3.因此,有些分数问题,就是比例问题.加33张,他们两人取的画片一样多.问这些画片有多少张?

答:这些画片有261张.解:设最初的水量是1,因此最后剩下的水是

样重,就有

因此原有水的重量是

答:容器中原来有8.4千克水.例18和例19,通常在小学数学中,叫做分数应用题.“比”有前项和后项,当两项合在一起写成一个分数后,才便于与其他数进行加、减运算.这就是把比(或除法)写成分数的好处.下面一个例题却是要把分数写成比,计算就方便些.例20 有两堆棋子,A堆有黑子 350个和白子500个,B堆有黑子

堆中拿到 A堆黑子、白子各多少个?

子100个,使余下黑子与白子之比是(40-100)∶100=3∶1.再要从 B堆拿出黑子与白子到A堆,拿出的黑子与白子数目也要保持3∶1的比.现在 A堆已有黑子 350+ 100= 450个),与已有白子500个,相差

从B堆再拿出黑子与白子,要相差50个,又要符合3∶1这个比,要拿出白子数是

50÷(3-1)=25(个).再要拿出黑子数是 25×3= 75(个).答:从B堆拿出黑子 175个,白子25个.人,问高、初中毕业生共有多少人?

解一:先画出如下示意图:

6-5=1,相当于图中相差 17-12=5(份),初中总人数是 5×6=30份,因此,每份人数是

520÷(30-17)= 40(人).因此,高、初中毕业生共有

40×(17+12)= 1160(人).答:高、初中毕业生共1160人.计算出每份是

例21与例14是完全一样的问题,解一与例14的解法也是一样的.(你是否发现?)解二是通常分数应用题的解法,显然计算不如解一简便.例18,19,20,21四个例题说明分数与比例各有好处,你是否从中有所心得?当然关键还是在于灵活运用.下的钱共有多少元?

解:设钢笔的价格是1.这样就可以求出,钢笔价格是

张剩下的钱数是

李剩下的钱数

答:张、李两人剩下的钱共28元.题中有三个分数,但它们比的基准是不一样的.为了统一计算单位,设定钢笔的价格为1.每个人原有的钱和剩下的钱都可以通过“1”统一地折算.解分数应用题中,设定统一的计算单位是常用的解题技巧.作为这一讲最后的内容,我们通过两个例题,介绍一下“混合比”.用100个银币买了100头牲畜,问猪、山羊、绵羊各几头?

这是十八世纪瑞士大数学家欧拉(1707~1783)提出的问题.们设1头猪和5头绵羊为A组,3头山羊和2头羊绵为B组.A表示A组的数,B表示B组的数,要使

(1+ 5)× A+(3+ 2)× B=100,或简写成 6A+5B=100.就恰好符合均价是1.类似于第三讲鸡兔同笼中例17,很明显,A必定是5的整数倍.A=5,B= 4,6×5+ 5×4=50,50是 100的约数,符合要求.A=5,猪 5头,绵羊 25头,B=4,山羊12头,绵羊8头.猪∶山羊∶绵羊=5∶12∶(25+8).现在已把1∶5和3∶2两种比,组合在一起通常称为混合比.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常常有多种解答.A= 5,B=14或 A=15,B=2才能产生解答,相应的猪、山羊、绵羊混合比是5∶42∶53或15∶6∶79.答:有三组解答.买猪、山羊、绵羊的头数是10,24,66;或者5,42,53;或者15,6,79.求混合比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对数学有兴趣的小学同学,学会这种方法是有好处的,会增加灵活运用比例的技巧.通常求混合比可列下表:

下面例题与例23是同一类型,但由于题目的条件,解法上稍有变化.例24 某商品76件,出售给33位顾客,每位顾客最多买三件,买 1件按定价,买2件降价 10%,买 3件降价 20%.最后结算,平均每件恰好按原定价的 85%出售,那么买3件的顾客有多少人?

解:题目已给出平均数 85%,可作比较的基准.1人买3件少 5%×3;

1人买2件多 5%×2;

1人买1件多 15% ×1.1人买3件与1人买1件成A组,即按1∶1比例,2人买3件与3人买2件成B组,即按2∶3的比例.A组是2人买4件,每人平均买2件.B组是5人买12件,每人平均买2.4件.现在已建立了一个鸡兔同笼型问题:总脚数76,总头数33,兔脚数2.4,鸡脚数2.B组人数是

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 第8篇

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小说《红岩》的节选, 塑造了一个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学情分析:故事发生的年代离同学们较远, 老一辈革命家所表现的崇高的品质学生不一定理解。学习本课, 让学生了解一下解放战争, 树立共产党人的丰碑, 是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革命者的敬仰, 学习作者以饱满的激情, 用悲壮的色调, 突出主人公对革命无比坚贞的描写的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爱戴之情, 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 朗读课文, 学习描写人物心理、表情的句子, 从具体事件中体会革命者的精神, 感受江姐高贵的品质。 (2) 学习作者用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电影红岩片段。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同学们, 中央电视台曾热播过一部电视剧《江姐》, 你们看过吗? (大屏幕出示江姐视死如归的镜头) 剧中的哪一个镜头打动了你的心?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地走进《江姐》,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最后的时刻》。

2. 初步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画概括出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做了哪些事情。 (2) 学生汇报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做了哪些事情。结合学生汇报大屏幕出示:处理文件, 整理着装, 深情告别。

过渡:对于每一个人, 最宝贵的就是生命, 因为生命对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一旦失去, 永远不可能重来。所以提起死亡,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总会充满了恐惧、悲伤, 也会有对生命的留恋和不舍。那么江姐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害怕了吗?是呀, 甚至没有让我们感到她有一点的悲伤。这与我们面对死亡是完全不一样的。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之中, 看看江姐的哪些表现与我们是不一样的?

3. 深入理解

(1)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1、2自然段, 学生边听边把江姐处理文件时感受最深的句子勾画出来。 (2) 学生交流:先读一读找到的句子, 再说说感受深的理由。 (3) 引导学生交流江姐处理文件时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句子, 让学生感悟到江姐的从容镇定、机敏老练。 (4)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重点句子, 一边读一边讨论怎样读才能读出江姐的从容镇定、机敏老练。 (5) 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刻, 江姐认真地整理着自己的着装, 3、4、5自然段中的一些语句写得特别好, 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大形象, 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3~5自然段, 画出整理着装的句子。 (6) 讨论交流:你找出了哪些句子, 这是什么描写?学生汇报。 (7) 播放江姐最后一次受刑时的视频, 看到这个场面你想说点什么?这一部分应该怎样读? (带着感悟去读这段话, 用心去读这段话等) 指名读课文, 请学生评价, 一边讨论、一边品读, 直到读出味道为止。 (8)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6~16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 (9) 汇报交流, 师生共同交流学习。

4. 拓展升华

(1) 带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江姐大步向门口走去。走到门口, 她又停了下来, 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 一张小条桌, 墙上的破镜子……江姐面对着朝夕相处的战友, 她有多少话要说呀。她会对同志们说些什么呢? (2) 学生谈感受。 (3) 这一看, 不是意志的动摇, 这一次回眸, 寄托了江姐对生命的留恋, 对亲人的牵挂, 对战友的不舍。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同志们, 永别了!”牢门外等待江姐的是死亡, 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江姐和其他难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悲壮情怀, 让我们带着赞颂和敬仰齐读最后一段吧! (4) 清明节就要到了, 你不想对江姐和像江姐一样的先烈们说点什么吗? (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

5. 学习写法

过渡:同学们, 作者是用哪些方法使江姐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的呢?学生交流后大屏幕出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对人物进行刻画。

6. 激情总结

上一篇:一些好书的推荐下一篇:企业运营情况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