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

2024-07-17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 第1篇

一、 设计理念

1、古诗教学重在反复的吟诵,由于这两首诗课前学生都已经会读了,所以课中我着重让生吟,吟得有滋有味。2、我们班是小班化教学,课中对诗的理解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解决(低段诗的教学对意思并没有强调,而且这样还可以真正发挥小组的作用提高孩子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3、分散写字是写好字的关键,因此我把生字分开两课时来学习,而且有比较的学习“黄、童”。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三、 教具准备:挂图、小诗人头饰、生字卡片、轻音乐、简笔画

第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a) 逐幅出示简笔画图,让生用背过的古诗句来猜一猜

例:“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 师小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字的确是非常的了得,竟然短短地几个字就能把一幅画表达得淋漓尽致,你们觉得有趣吗?这节课,我们也来学学古诗吧!

Su jiàn

c) 出示课题:“所 见”(1)教学“所”准平舌音并进行生字开花。(2)理解题意。

导语: 袁枚在乡间到底看到了什么美景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

(二)、初读古诗,体会意境

1、 出示挂图(师:这就是袁枚的所见),谁来说说袁枚看到了什么?

导语:那你知道袁枚是怎么向我们介绍这幅美景图吗?

2、 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至少5遍。

3、 小组合作读,注意互相正音。

4、 齐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导语:刚才小朋友找出了一些不懂的词句该怎么办呢?生讨论得出须自己解决。

1、 自由读,小组合作谈谈自己学懂了哪些,解决不懂的地方(可借助挂图来理解。)

2、 生谈谈通过小组学习学到了什么 ,师相机指导,重点抓住:“意欲捕鸣蝉”理解这是一幅描写夏天的古诗。

3、 生看挂图,师简述诗意

4、 指导朗读(师范读→小组合作朗读→小组竞赛读,评评争取从不同角度理解→自由读→齐读→配乐读)

5、 生带上小诗人的头饰配乐读。

6、 想想诗中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四)、小诗人背诵会

1、 准备阶段2、小组选代表背3、齐背

(五)、指导书写“诗、林、闭”

1、 观察“诗、林、闭”在田字格的位置。

2、 师范写并讲注意点

3、 生书写,互相评价

4、 师反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 看口型猜生字游戏“所、枚、蝉、闭、立、捕”

2、 有感情地背诵“所见”,引出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夏天的古诗“小池”,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池”

二、初读感知,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至少5遍。

2、小组合作读,注意互相正音。

3、齐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 自由读,小组合作谈谈自己学懂了哪些,解决不懂的地方(可借助挂图来理解。)

4、 师简述古诗意思

三、再读感悟,体会诗歌韵味

d) 配乐自由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生对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e) 说说觉得这首古诗哪里写的最美?你能用简单的几笔把它画下来吗?

f) 生作画。

四、学习生字

g)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认读

h) 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五、指导书写“童、黄、立”

5、 观察“童、黄”的异同点

6、 师范写并讲注意点

7、 生书写,互相评价

8、 师反馈。

六、课外拓展 1、 找找背背描写夏天的古诗。2、找找夏天的有关图片

[古诗两首:所见、小池(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 第2篇

baiduwenku

课前透视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信息资料: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如:“樾、意欲”的含义等。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写字(自主写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木”字旁的写法等。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小池》

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激发学生,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自学(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教师则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字音“柔”应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毕竟”“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实践(创意表现,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写字(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小池新二的工学设计教育轨迹 第3篇

日本人最早接触到的外语[Design]一词是在明治时期, 当时的文人巧妙地扑捉到外语[Design]的真正意思, 于是研究出[图案]、[图按]、[意匠]等日语翻译。当时, 这些被使用过有关设计的词汇,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往往被认为是[Design]就是以漂亮的外形与色彩加以装饰。有了这种观念上的错误, 于是当时的日本人就把传统工艺制作理解为现在的设计。直到明治20年左右开始在美术学校开始讨论[设计]的准确定义。从明治初期开始到明治的中期, 美术工艺运动得到空前发展, 扩大工艺品的海外输出成为当时日本政府重要的经济支柱。

小池新二先生是日本昭和时期的设计评论家、教育家。生于明治时期的1901年卒于1981年。在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 各个行业百废待兴, 大约从1948年起小池先生就开始关注美国、英国的工业设计。特别是美国的著名工业设计师雷蒙罗维来日本交流, 再加上1951年的松下电器公司总裁的松下幸之助从美国考察后主张工业品应该由设计来实现。由此受到启发的小池从文化方面, 经济方面以及设立工业设计教育的必要性上不断的向政府机关反映。经过数年的不断努力, 日本的设计界不断有设计师成立的协会。在企业理最初由松下电器公司在1951年设立了制品意匠课 (产品设计科) , 从此以后其他的公司也相继开始成立设计机构。日本宣传美术会 (现在的平面设计师协会) , 室内构成美术家联盟 (现在的室内设计师协会) , 第二年也就是1952年10月20日工业设计研究会成立 (现在的工业设计师协会) 略称JIDA。正因为有了小池先生的倡导, 给日本工业设计师带来了[设计是为了人间生活]新的设计理念, 这大大区别于当时欧美国家的[商业主义设计]概念。这个时期的小池先生同时也开始关注教育和研究领域,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由他设立了[日本设计学会]。1953年6月29日小池新二等共11人召开[设计问题研究会], 会上经过投票表决确立了组织名称为[设计学会], 事务所的位置定在松户市岩濑的千叶大学工学部意匠学科内, 这个时期的会员来自各个方面, 包括设计、建筑、商业设计、工艺、色彩学、造形、商品学等等, 会员的职业基本上由教师、研究者、评论家组成, 成立初期的[设计学会]会员约有60名。1954年3月学会制订了完整的章程并推举小池新二先生为委员长。学会成立以后的首次学术研讨会议在东京教育大学召开, 从此以后定在每年的秋天召开关于设计的研讨会等各项学术活动。学会还把设计用语进行规范化, 并讨论, 研究设计的教育方法及设计理论, 积极参与国内, 国外的各项活动。

二、工学设计的传播

1950年5月小池新二先生作为教授就职于千叶大学工艺学部, 小池极力主张把当时的[工艺学部]改为[工学部]。学制由4年改为5年, 在学科的建设上首先创立了工学意匠学科,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4个学科, 包括建筑学科、机械工学科、电器工学科、工业化学科 (包含工业化学专业和写真映像专业) 。工业意匠科的设立又增加了印刷, 写真的科目, 在小池先生的倡导和推动下, 创办了日本第一个在综合大学工学部设立工业设计的学科。因此他也成为日本工科设计教育的创始人。

针对自身专业的特点, 开设有[造型学]、[造型技术]、[商业图案]、[工业图案]4个专业, 一直持续到1967年小池先生退休为止。教学过程中他对学生提出了以下三个要求;1.人文科学的研究方向, 应该追求科学的意匠原理和表现技术, 用正确的历史观来获取知识技能, 创造出现代的工业品;2.自然科学以及应用科学的研究方向, 用意匠的观点来广泛研究先进的工业生产, 把这些基础研究成果作为意匠设计的创新依据;3.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向, 应该熟知经济与生产机构, 充分作好承担受容者、消费者、生产者的媒介人, 这样才能够创作出适合的意匠图案。小池先生通过对工业意匠学科的教育认为, 培养工业设计师的目标应该是受容者、消费者、生产者、媒介者的统一体。小池先生担任的课程内容是造形概论与演习 (实践) , 造形史, 商业图案论 (含展示设计理论、博展企划论) 等等, 在授课时小池先生主要使用欧美的原著作为教材, 其中有[技术和文明]和[现代设计的展开]等。同时更强调日本的文化, 文明在设计中的特殊作用。教学科目也随之改变, 在原先的[史论]系、[形、色]系、[材料]系、[视觉]系的基础上, 加入了[人间]系的[人间工学]、[空间]系的[居住学]和[室内计划]等新的教学科目。扩充新的内容小池先生认为是为了更快实现由工艺向[设计的科学化]转变。他还组织整理与关工业设计相关的学科资料, 其中包含材料、生产、配给、人间工学、色彩、形态等等的诸多科学资料, 使这些资料成为综合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打破设计师在技术层面上过多的依赖主观和经验的现状, 提出了必须建立正确的、客观的、科学的工业设计理论, 这样才能够使设计师超越一般的思考方法, 为设计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他还强调对化学, 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 并提出[异花授粉]的哲学观点。此观点时至今日仍然对日本的设计学科教育产生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三、工学设计的影响

1967年从千叶大学退职以后, 小池先生开始到日本的九州地区, 在1968年成立九州艺术工科大学并成为该校的第一代校长, 除了坚持在千叶大学的教育方针, 他本着“设计工学”的坚定信念又提出的“技术的人格化”概念。“技术的人格化”是指将“技术”正确地放在应有的位置, 根据人类生存的需求 (感性/理性) 推进技术的发展, 使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充实人类的生存质量。工学设计作为人类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 “技术的人格化”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应有的重视, 另外在“设计”中, 为了实现人类生活的需求融合感性和技术显得更为重要。将该学科的教育研究领域定位在“Design=艺术工学”的小池敏锐的预见性和深邃的洞察力得到了验证。在教学上小池先生明确地提出了培养目标;1.培养高素质和视野宽阔的设计人才;2.养成科学的思考方法;3.熟练掌握基础知识;4.培养创造力;5.树立正确的社会伦理观念。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 工学设计的科学性进一步得到了认可, 影响力不断扩大, 各地又先后成立了几所工科艺术设计大学。从时间上划分:1968年根据国立学校设置法规定, 成立九州艺术工科大学。主要的专业设置有;环境设计、工业设计、画像设计、音响设计共4个学科。1972年, 成立北海道东海大学工艺短期大学, 1977年改名为北海道东海大学工学部, 设建筑和设计2个专业。1977年九州艺术工科大学设立研究生院, 专业分为生活环境设计和情报传达设计。1989年神户艺术工科大学成立, 共设有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

四、结论

小池认为设计应是综合的学科, 因此他聘用的教师还有化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专业作为工学意匠学科的成员, 同时也证明了他一贯主张[异花授粉]的哲学思想。小池用生活者的观点审视西欧的近代造形运动后更坚定了他对[设计的科学化]的理解与推动。[设计是为了人间生活]的教学主张在今天看来显得更为重要, 正是由他创建了科学的、具体的、系统的工学设计教育体系, 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设计人才, 为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日本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轨迹中, 小池新二作为工学设计的发起人, 他的理念、观念在今天日本的设计教育中被广泛推广, 正是由于他在设计教育中的不懈努力, 为日本的经济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 为日本成为制造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设计,教育,工学

参考文献

[1]日本人大辞典讲谈社, 2009.

对古诗《夜书所见》的新理解 第4篇

其一,有老师说:“南宋词人张镃(zī)在《满庭芳·促织儿》中写道:‘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独自追寻。’生动描写了儿童夜晚捕捉促织的情景。”于是说“知有儿童挑促织”也是描写“儿童在夜里捕捉蟋蟀”。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怎能以张镃小时候在夜里捉蟋蟀就能说《夜书所见》里所写的儿童一定也要在夜深时捉蟋蟀呢,难道说儿童夜深就不能斗蟋蟀吗?

其二,更有老师在指导孩子们学习的刊物上说道:“细细想来,孩子是想在夜里得到促织,而不是想在秋夜的灯下玩促织”、“ 白天是很难捉到促织的,只有在夜晚才容易捉到”、“ 促织是住在地表以下的,儿童要捉到它,就需要用木棍等器物去翻动泥土才能找到”。这些说法是有待考证的。第一,有过捉蟋蟀、斗蟋蟀经历的人都会知道:(儿童)捕捉促织主要是因为爱玩蟋蟀,而非“不想在秋夜的灯下玩促织”;第二,夜晚拿着灯笼捉蟋蟀绝对比白天难捉到。在白天,促织很难逃过捕捉者的目光,晚上就不同了,促织只要有机会一跳,不要说古时的灯笼,就连现在拿着手电筒,也难跟踪上。第三,捉蟋蟀很多时候也不用翻动泥土。“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入秋捕获的斗蟋绝大多数都不“住在地表以下”。若教师们不改变这种解释,岂不是误导了学生!

再三,如按原意来理解古诗,全诗的结构就变得有瑕疵,理解“客情”,不符合常情。一二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发出声音和拂面秋风,催起我的思念感情!”三四句“又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啊!又催起我的怀念感情。”本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显然不符合诗中“动”“知”两字的承接作用。一二句所写事物已经触动了诗人的“客情”, 三四句理应抒发“客情”,不该又描写眼前事物。客居他乡的诗人的“客情”更应是记挂家中亲人,而不会想自己童年的事情。以诗人叶绍翁的作诗才能来看,应该是不会犯如此败笔的。

最后,容笔者再次谈谈对全诗的理解。

夜书所见(xiàn)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tiǎo)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全诗)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的是自己疼爱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在教学上,如果我们自己的观点看法是对的,就得拿出理论依据去坚持,如果我们自己的观点看法是有误的,就果断地改正,才是我们的教学正道。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 第5篇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戴志强 课前透视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信息资料: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如:“樾、意欲”的含义等。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写字(自主写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木”字旁的写法等。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小池》

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激发学生,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自学(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教师则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字音“柔”应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毕竟”“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实践(创意表现,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古诗小池教学设计 第6篇

《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里,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写小池环境的幽静美丽。细细的泉水从泉眼里悄然无声地流出来,好像泉眼很爱惜它们,舍不得让它们多流一点。浓密的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这晴天里柔和而美丽的风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小池生机勃勃的景象。嫩荷叶那尖尖的角刚刚露出水面,马上就有蜻蜓落在上面了。“小荷”与“蜻蜓”相依存,“才露”与“早立”相呼应,有动有静,点出自然景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首诗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如我们刚学过的:

(1)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看到了春风的神力。

(2)宋代诗人王令笔下的《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又把我们带到了花开花落三月。

(3)还有前几天我们学过的南宋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中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等,让我们走过了春天,又步入了四月初夏时节,

过渡:今天我就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诗句《小池》。

(二)初读诗,感受意境。

1、有积累过这首诗的吗?背给大家听听。

2、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一处初夏的小池塘(出示课件)。美吗?著名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诗句《小池》。

3、介绍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4、听录音范读。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读诗的停顿与节奏。

5、学生自由试读。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6、相机认识生字及纠正字音。(惜 露 蜓。强调lǜ

字的读音)师(刚才老师听同学读,有几个字不太准,在这里再强调下。)

7、生再读。注意生字,注意读诗的语气和节奏。

8、指生读。

(三)理解诗,领悟意境:

1、整体提问: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板书:泉眼 、树阴、小荷、蜻蜓)

2、理解一、二句古诗。读中悟情。

(1)你知道泉眼是什么吗?(泉水的出口)。泉水是怎么流的呢?(无声、惜细流)无声指泉水流得很慢。惜指爱惜,谁爱惜谁呢?泉眼爱惜甘甜的泉水,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2)宁静悠美的景色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舒缓,爱惜……)找生试读。

(3)泉眼在作者的头脑中想象得如此舒缓而美丽,那作者又是怎么想象池塘边大树的呢?树阴照水爱晴柔,借助注释理解一下。(生自由说二句意思,理通顺后,师小结)爱指喜欢,谁喜谁呢?

(4)这样柔和的美景谁能来读出?

(读出柔美、喜爱……)找生读,师指导读。

3、理解三、四句诗,体会“立”的深意。

(1)同学们读得不错,后两句谁能来试着读一读。找一生读。

(2)你能从读中体会诗的意思吗?很浅显,同桌间交流。

(3)汇报,师相机纠正。

(4)在评议中随机体会“立”巧妙用法。

“立”: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落、停、站……)你认为哪个字最好,为什么?

师强调“立”字的用法,使诗句更生动、形象,体现蜻蜓的可爱。

(5)蜻蜓立在了小荷之上,你能想象一下它们会交流什么吗?

(谢谢你,看到你真高兴,我等你好久了……)

(6)其实诗人杨万里曾多次写过荷花,如上学期积累中《闲居初夏午睡起》中也描写了荷花,你还记得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7)谁能把后两句读一下。读出高兴、欣喜等语气。

4、齐读全诗。作者把泉水,大树,荷花和蜻蜓编织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并表达了他对夏日池塘边美景的喜爱,带着高兴,喜爱的语气,品读一下全诗。

(四)赏读诗,内化意境。(适当配乐)

1、自由练读(读出个性)

2、个别读

3、同桌互读,背诵读。

4、想象读:你觉得在这个池塘边还会有哪些景色?(小草、小鱼、小鸟……)这么多景色作者只抓住了四种,却把整个夏天的美景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值得我们学习。在你脑海里能想象着更多的美景读一读吗?要读出你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你试试。

5、全班齐读(情感共鸣)

(五)教师总结:

涓涓细流、浓密的树阴、小巧的荷叶、顽皮的蜻蜓,让这宁静优美的小池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情画意令人陶醉。不仅这些,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美,让我们一起去发现美,享受美吧。

(六)课外积累:

小池古诗教学反思 第7篇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么情趣盎然的画面,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这份热爱之心,以及古诗用词的精妙(尤其是“惜、爱、露、立”),都是比较难体会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古诗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就成了我们古诗教学的侧重点。

课后感悟:

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修句炼字便成了诗人的必修课,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在诗歌的每一字后面都都包含着诗人感受至深的经历,抒发着深藏于内心的情感。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忌蜻蜒点水、浮光掠影,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运用各种整合创设古诗所描写的情境,探寻字词背后的本真生活,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蕴。在古诗的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延伸的空间,对话的空间,感悟的空间。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看课件,直观感受。

学生介绍作者,听。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自由朗读

朗读,评议,读准确。

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指明读

进入情景,感受

(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自由练习

比赛读

(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反复朗读

朗读整首古诗

四、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比赛背诵

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理由

五、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板书:简笔画

教学小结:

二、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点:

感受意境,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味“绿”字等的精妙。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步朗读感知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2、介绍得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试背

三、精读感悟

1、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

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

根据自己搜集和理解答

四、

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朝阳园”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校园的景色。

选做题3: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三选一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第9篇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上课时我首先从情境引入,通过看图,让学生领略生动的情趣。利用课题的`导向,引导学生去探究: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完成自主探究后,我再一次引发学生去读诗歌,思考分析作者看见的那些是静的?那些是动的?然后精读课文,理解诗意。“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先让学生自己理解,再指名说说诗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点评。基本理解了诗意后,让学生思考:“从牧童响亮的歌声中你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让学生带者问题去读:“为什么牧童忽然间不唱了?他想干什么?”接着再让学生想象牧童捉蝉的情景。

古诗《所见》教学实录 第10篇

杨林桥镇中心小学

张老师

今天,我将教学清代诗人袁枚写的古诗《所见》,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最终达到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生动景象,体会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为了迎接孩子们的种种突发奇想,我提前认真备课,书上是“满天星”。

打上课铃前,我兴致勃勃的来到教室门前“候课”,孩子们很懂事,稚嫩的童声唱着“课前一支歌”,让我也禁不住唱了起来,师生互问好之后,我们很快进入了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所见》。

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所见——袁枚(板书)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见》,同位互相解决生字问题。

2、老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领读,带词读。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三、品读古诗:

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我带着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呢?

师生共同读诗歌。

师:多读几遍吧,这样你会想到更多的画面。学生又读几遍才停下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是谁骑黄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是牧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穿着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骑在牛背上。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头牛长得怎么样?

生:这是一头很肥的黄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尾巴左摇右摆。

师:真棒,你们很会想象!小男孩坐在结实的牛背上开心吗?你从哪句诗歌看出来的?

生:从“歌声振林樾”可以看出来。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生:牧童很高兴,唱起歌儿,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生:他的嗓子很好听,又响亮,树上的蝉也跟着唱起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这蝉真可爱!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 生:我从“意欲捕鸣蝉”这句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那“忽然闭口立”又是啥意思呢? 生:小男孩立刻闭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树下望着上的蝉。

师:说的真好!这个孩子给了你什么印象? 生1:可爱。生2:机灵。生3:活泼。

四:拓展: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请讨论一下:接下来,小男孩会怎样做?

生1:我认为他没爬上树,因为这样摇动树枝后,蝉就会害怕,然后飞走了。

生2:是的,这样就不能听到蝉唱歌了。

生3:我认为作者袁枚应该跟小男孩帮忙,回去拿网子来网它就行了啊!

生4:不行,老师讲了: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家在树上,我们带回家它会死去的,它是属于大自然的。

生5:我认为他是个小科学家,他要仔细观察蝉的样子生6:黄牛得安静才行,如果黄牛在树下叫,一定会吓走蝉的。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诗人袁枚看到这幅捕蝉的画面就写下了《所见》这首诗。假如你见到这情景会怎么样做?

生:诗人那时候没我们现在条件好,如果是我,我会用妈妈的手机拍照,然后放在网上,让大家看的。

生:我爷爷在家耕田了,我家的牛也很温顺的,我也要骑在牛背上玩。

师:你太可爱了,有机会老师帮你拍照,好吗?

五、作业: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闲适、欢乐的心情。2.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闲适、欢乐的心情。

2.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教学难点:对“树阴照水爱晴柔”等词句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作者是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他与同时代的诗人陆游、范成大、尤袤(mào)齐名,被誉为“南宋四大家”。

二、诵读古诗,学习字词。1.齐读古诗。

(1)、解释课题:

(看图)“小池”即一个面积不大的池子,在诗中指小小的池塘。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夏季荷塘小池的迷人景色。

(2)、指导朗读(注意轻重音和停顿):

泉眼 / 无声 / 惜 / 细流,树阴 / 照水 / 爱 / 晴柔。

小荷 / 才露 / 尖尖角,早有 / 蜻蜓 / 立上头。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生评议: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哪些词应该重点读? 如:惜、爱、才、早

2.学习生字。露、蜓

(1)你打算怎样记住它们?

(2)这两个字和我们学过的哪些字比较相近? 生试找形近字。露、雪、霜 蜓、挺、庭

(3)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生自由谈(4)在田格纸上写字

三、再读古诗,理解内容。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蜻蜓)(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2.指名再读古诗。

(1)说说这前两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 估计:泉水、树荫

对策:什么样的泉水?你能用修饰的词语说一说吗? 估计:清清的泉水

引导: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 你能用完整第一句话说一说吗? 生试着说

(2)生试着读一读,读出舍不得的语气。(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

“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4)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5)小结:细细的泉水从泉眼里悄然无声地流出来,好像泉眼很爱惜它们,舍不得让它们多流一点。绿树的阴影映照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这晴天里柔和而美丽的风光。3.出示后两句。

(1)说说你都想到了什么? 估计:漂亮的荷花 蜻蜓

对策:请你用生动形象的句子说说它们含义?

(2)你觉得在这两句诗当中哪些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估计:早、才、立

对策:为什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3)蜻蜓和荷花它们会说些什么?(4)小结: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尖尖角,指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全句的意思是:嫩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上面了。4.带着情感在读一读。

5.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6.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四、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指导分组朗读、背诵

五、动笔画画.。

让我们拿起笔来,把从这首古诗中看到的画面画下来!板书:

小池

杨万里

泉眼 / 无声 / 惜 / 细流,树阴 / 照水 / 爱 / 晴柔。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第12篇

----《夜书所见》

材:语文(S)二年级下册 课

文:17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板

块: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 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之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1.出示词语指名读。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

(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

(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看图,联系上下文分析想象,使感受更深入。)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习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习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 第13篇

一、课文概述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 “快乐的夏天 ”主题相吻合。

二、教学理念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五、教学方法

1、课前准备,搜集一些赞美夏天的小诗。

2、强调课前预习,了解古诗 ,认读生字 。

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

3、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营造学诗氛围。

4、诵读法:多形式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4、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进入古诗意境。

5、联系生活法:将课堂与生活有效整合,知道夏天是美好的,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从而热爱夏天,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设计

13、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诗、林”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1、强调课前预习,了解课文,认读生字,并学会组词。

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

3、阅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4、学习探究法。

5、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揣摩作者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6、联系生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师:小朋友,你们会背有关春天的古诗吗?谁来背背?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夏天的古诗。板书: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对再次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课文插图):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在一个夏日去树林里,树林里的画面吸引了他,于是他把他所看见的画面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板书课题)

(请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师一齐来写课题《所见》,并齐读两次。)

(设计意图:揭题,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所见》的情境。)

二、初读古诗、识字

1、引导学生看课文情境朗读视频后说话:

诗人看到了什么?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牧童 黄牛 林 蝉

2、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所见》。(播放音乐,师范读课文)

(多么有意思的一首小诗呀,你们想读吗?请小朋友打开13课,自由读课文《所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感受课文。)

3、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的生字多读几次,要求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在教学中,初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读题质疑,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着重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4、(看到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生字宝宝也跑出来跟你们见面了。看,它们来了)

学习生字词(出示课件):

古诗、所见、林樾、牧童、黄牛、闭口、立正

自由拼读--看拼音个别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

(字词理解指导:“牧童”、“蝉”出示蝉的图片、“闭口”、“立正”用动作来表达)

5、学会了生字,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把生字记下来呢?

出示生字:诗、林、立、童、黄、闭)

让学生两人一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识记较难的生字。

(1)同桌说 (2)指名说

6、写一写:(出示课件:把我们写漂亮:诗、林、立、童、黄、闭)

(1)、师重点范写“林”、“童”、“黄”三个生字,生书空。然后生在书上描1个。

(2)、同学间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尽量使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因此,主要采用多媒体直观展示法,读字、读词、读句到读文的渐进式语文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训练。在词语教学中,首先抓住课文中的新词和重点词让学生反复的认读,对难写的字给予适当的指导,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比较,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并辅之以认字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辨别、理解能力。)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师:生字学会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更好。

1、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动情地)你们看,小牧童坐在黄牛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地放声歌唱,响亮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出示第

一、二行古诗:“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越”,引导学生读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 齐读)

师:牧童骑着黄牛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

(1)学生自由练读一到两次──(2)指名读后,师:“牧童的歌声响亮吗?他响亮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所以振字要读得重些”。(出课件解释:传遍了树林)──(3)师范读──(4)齐读──(5)师:牧童骑着黄牛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指名读──(6)(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么牧童骑在牛背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呢?──男生读 (7)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第

一、二行古诗,)有感情、配以动作齐读。

2、师:牧童唱歌这么高兴,他有没有一直唱下去?有没有,(引出课件古诗: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学生齐读

师:牧童唱着唱着,他的歌声突然停止,“嘘!他想干什么?”

(1)你从第三行诗哪一个词哪个看出来牧童很想捉蝉?(师:对,“意欲”就是心里想要的意思。并出示课件解释:“心里想要”)

(2)指导学生读好此句:意欲捕鸣蝉 师:要用怎样的心情来读?

3、师:我们读第四行时要小声点,千万不要惊动树上的蝉。引导学生读好第

三、四行古诗。

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配动作齐读

4、师:你们能根据古诗描述的画面,说说诗意吗?

看图,指名学生说说诗意--师再引导全体学生看诗句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5、想像说话:

牧童有没有捉到树上的蝉呢?

6、课件出示全诗 (师:你们喜欢这个小牧童吗?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把这首古诗读熟)

(1)师范读

(2)两人一组互读

(3)齐读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以读代讲、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突出教学重点、抓准探究点,拓展教学深度,让学生经历强烈的情感体验。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7、背诵古诗:

1、师:看来小朋友把古诗读懂了,现在你们能看着板书,老师读前一句,你们接后一句吗? (结合板书,师生合作背诗句)

2、引导看图,练习背诵。 引背--自由背--齐背

四、知识延伸:

1、为课文插图配上古诗。

2、学唱古诗。

(师:你们为插图配上了小诗,真了不起!那我们现在也来做一回快乐的小牧童,听着音乐做做动作吧!)播放课件音乐

3、搜索有关夏日的古诗。

人教版一下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第14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在美。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古诗研讨,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生动景象,在反复吟诵、回味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2.完成预习单。教师准备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寻隐者不遇》,谁已经把这首诗背会了,请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给人以无尽的想象。今天,我用上节课所学的读诗句、想画面等方法再来学习一首表现儿童的古诗。(板书课题:所见)

3.“所见”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根据自己的所见写下的诗篇。大家课前已查阅了一些有关袁枚的资料,谁来汇报。(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关于袁枚的介绍资料作补充,学生自由阅读)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情况。

(1)出示学生预习单,让学生认读,纠正字音。(重点是两个翘舌音生字)(2)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三个生字“骑”“振”“蝉”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要引导学生掌握这这类字的书写规律)

(3)练写自己写得不正确或不满意的生字。2.检查古诗朗读情况。(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再读古诗,做到读正确、流畅。

(三)整体感知

1.读完这首古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2.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问题?

(四)精读感悟,品味古诗描绘的景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1)出示图片(课件),指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一幅怎样的情景? 牧童不仅骑着黄牛,还高兴地唱着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你从哪里知道的?指导理解“振林樾”。(随机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串起来说说一二句诗意。

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3)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树林,边读边想象,他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把前两行诗句再美美地读一读。(5)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悦耳的歌,正欣赏着美丽的田园风光。突然他不唱了,为什么呢? 哪两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指导理解“意欲”“捕”“鸣蝉”和这两句诗的意思。(7)用简练的言串起来说说全诗意思。

(8)谁能用朗读把这有趣的场景表现出来?(指导学生想象古诗意境,读出节奏和韵味,后二句可小声些。)

2.表演展现诗的意境。

你能结合诗的意境表演一下吗?(先学生同桌表演,再指名表演,师生评议)

3.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朗读了古诗,欣赏了表演,你觉得小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体会写法。诗人袁枚刻画人物形象最打动人心的是运用对比的手法,谁来说说在这首诗中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好处?(指导学生通过“骑”与“立”、“振林樾”与“闭口”的对比,感受诗中的人物形象,感受诗中展现的动静结合的美好画面。)

(五)巩固、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拓展练习:展开想象,试着把这首古诗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课件出示)

六、板书设计

骑黄牛

所见 清

袁枚

振林樾

喜爱:田园风光 对比:动静结合

闭口立

上一篇:总结范例下一篇:艺术类专业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