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徐老师的报告心得

2024-05-17

听徐老师的报告心得(精选8篇)

听徐老师的报告心得 第1篇

听徐长青老师的课有感

今天有幸认识了全国著名特级数学教师徐长青老师,并观摩了徐老师的《重复》一课。课前创设情境,通过把名字写在小纸条上这样一个互动,让学生既放松了紧张的心情又找到了学好这节课的信心。其精心设计的数学故事,精彩的剪刀石头布、抢椅子游戏,精妙的“数学二环”。每一个细节都给听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更让我佩服的是徐老师的课堂语言。整节课,徐老师就象一个顽皮的孩子,与学生一次次“耍赖皮”。“逼”着学生自主寻求答案、说服老师。总的感受如下:

一、“啥也不懂”的老师。

课始,老师讲完《理发师的困惑》这个故事后,问:“他很纳闷?怎么会纳闷呢?老师也纳闷啊,明明是两对父子,怎么只有三个人呢?”老师边问边用手指头表示人数。

剪刀石头布游戏与抢椅子游戏后,老师让参与的学生站起来,而且专门强调请参与的7个人站起来,可站起来的学生数来数去都是6个,这时徐老师孩子气地说:“明明玩时是7个人啊,剪刀石头布游戏是4人,抢椅子游戏是3人,4+3=7人啊!”

在这两个环节上,徐老师俨然一个涉世不深的小孩,脸上“写”着大大的问号。“害”得学生急得一次次向老师解释原因,“逼”着学生逐渐完善自己的理由,也渐渐实现了教者预设的目标。教师的“啥也不懂”使得学生完全处在主动探究的境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

二、“爱耍赖皮”的老师。

徐老师安排参与剪刀石头布游戏的学生将名贴(写有学生姓名的纸条)贴在黑板上,那个参与了两次游戏的女孩将名贴贴在两个集合圈的重合处。徐老师偏要往左边拿,不让女孩放在重合处,女孩将名贴放回原处,老师又拖走。一直到女孩和其他学生用好多理由说服老师,老师用呼啦圈套一下才同意那个女孩将名贴贴在重合处。

贴抢椅子游戏名单时,那个玩两次游戏的女孩不再到前面贴,徐老师偏要她来贴,女孩和所有学生都说不需要贴了,老师又让学生说出理由后,才装着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原来真贴上了!”用圈套了一下右边,让所有学生看到右边圈里也是三个。现在总该结束了吧?可徐老师偏不!此时的徐老师就象一个倔强的、爱耍赖皮的孩子,故意要“为难”那个重复游戏的学生:“你玩了两次,我就要你再来贴!”女孩只得回到位置又拿了一张名贴上来,她既不想违背老师的意愿,又想坚持自己的观点,竟聪明地将第二张名贴压在第一张的上面。听课的老师掌声雷动,为学生的精彩表现也为徐老师的智慧设计而喝彩!

三、幽默风趣的老师。

当老师硬逼着学生必须站在两个圈里,必须符合玩猜拳游戏是4人,玩抢椅子游戏是3人时。徐老师说:“你们别耍赖皮,要说服老师才行!”说完老师故意离开,背对着学生。当学生将两个圈重合一部分,让那个玩了两次游戏的女孩站到重合部分中时,一起观察两个圈时,徐老师指着站在两个圈重合部分的女孩说:“敢情毛病就出在那个词‘既„„又„„’上,敢情毛病又出在你身上!”徐老师安排学生将呼啦圈竖起来重合放好时,问:“这象什么?”学生回答:“奥运五环。”师反诘:“你们不识数啊?”学生都笑了。师又说:“那给这个起个名吧!”由奥运五环学生轻松起名:“数学二环!”

将呼啦圈按在黑板上沿着呼啦圈的边画好两个圆环后,徐老师让学生拿下了呼啦圈,这样很自然的从生活中的圈过渡到数学上的集合圈,这时徐老师看着黑板上的圈又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多好的信啊,息在哪呢?”

这些风趣的语言加上怪异夸张的动作,使得所有在场的学生与老师都象是在欣赏一段精彩的相声,而几乎忘记了正在进行的是一节数学课。而这些随口说出的风趣的语句并不具有随意性,每一句都是在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思考!

四、饱含激情的老师。

“快乐地学习,我与数学共成长!”“数学就在你身边,爱数学、爱生活、爱自己的人生吧!”这些饱含激情、鼓舞人心的有如演讲词的话语竟然出自一位数学老师之口?不仅鼓舞了学生,也鼓舞了我们所有听课的老师!

在课的最后,徐老师对“重复”作了数学上的解释,但他的解释不是古板、教条的直接教学,而是用一种拟人话的语气、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进行叙述:“告诉你们,其实他不叫重复,重复只是他的小名,六年后他会长得很大、很帅,他叫集合,六年后老朋友见面时可千万不要不认识他哟!”

徐老师在报告中提到“约而达,微而减。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运用全景数学观,给孩子有效地理解数学的思想。简单再简单,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这节课中徐老师真正践行了这个理念。

学习心得

张海英

听徐老师的报告心得 第2篇

徐老师的课堂是欢乐的。这种欢乐来自于他诙谐逗趣,引人入胜的语言。比如,在让学生上台演示烙2张饼的过程时,学生没有把“饼”带上来,于是他因势利导,问:“你的妈妈给你准备饼了吗?”学生说没有,他就举起孩子的双手说:“你妈妈时时都给你准备了小肉饼。我们就来烙你这两张小肉饼吧!老师的手就是锅,你的手心手背就是饼的两个面。” 顿时课堂上笑声一片,我想也只有徐老师能将生活中的资源利用得如此得心应手吧!更妙的是,当学生在烙饼时,他要求学生做动作得配上声音。“嗤啦,熟了!三分钟,再翻过来,嗤啦,又熟了!3分钟,共是6分钟”。这一过程,徐老师形象的以手代饼,配以声音动画,学生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感悟到真知,学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在烙三张饼时,徐老师借用了“借一张”、“等一等”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演示,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如何“交替烙”,既突破了难点,又让课堂生动活泼!从学生亮晶晶的眼神中,可见徐老师的教学艺术之魅力。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旨在体现统筹优化数学思想,而徐老师的精心设计更堪称优化。上课伊始,徐老师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故意创设一个发放练习纸的环节,看似漫不经心,实际启人深省。这个问题,从情景材料看是生活问题,但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却是经典的数学问题,当学生自己得出“节省时间”的优化方法时,教师再水到渠成地出示华罗庚的两句名言,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优化思想,形成深刻的印记。这节课,徐老师围绕“怎样烙,最节省时间?”这一主题,先安排烙2张饼、4张饼,研究饼数、面数、方法、烙的次数和所花的时间数的关系,再让学生猜测并亲自动手实践烙3张饼要用多少时间?在此基础上,探究烙5张饼所需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最后是讨论烙1张饼需多少时间?思考“刚才的发现对烙一张饼适用吗?为什么?”五个活动层层递进,逻辑强、思考性强。且每个活动徐老师都能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徐老师的课,妙于他幽默智慧的课堂语言,精于他润物无声的教学设计。一节烙饼课,虽未见真饼,却闻着了浓浓的烙饼香,体验到了浓浓的数学味。

徐老师还提到了简约教学,针对学生缺少数学兴趣、惧怕数学、数学学习能力低下的现象,提出了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 的教师有效干预策略。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两个发展水平,学生独立探究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或他人指导下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认识。提出“三不讲”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了解);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还学习的主动性权于学生);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正是“三不讲”使课堂教学活动得到优化,把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活动

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取得一定成效。坚持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同时,徐老师的一些话对我触动也很大。不用我们去伤害孩子,要用学生的错误惩罚他们。是的,“伤害”孩子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学生的艺术,让他们改正错误的同时,感激老师,而不是叛逆,恼怒老师。第二句是眼动黑板擦了,就没了;脑动,黑板擦了,还属于你了。我要把这句话告诉学生,鼓励他们,学习用脑时,你就学会了。教育的成功在于:学生离开了老师还在学习,还愿学习;学生离开了学校,还在读书,还愿读书,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我们要承认差异,要让不同的孩子更不同,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徐老师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采,这才是真正师德的体现。徐老师在课堂上不吝惜自己表扬的语言,关注学生的面特别的广泛,争取让每一个孩子听懂,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徐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人情味”。他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他给学生的每一个眼神、他对学生做的每一个动作,无不是发自内心的,就是通过这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对他们的鼓励、对他们的欣赏。

听徐老师的报告心得 第3篇

传统的教师只是扮演一个相对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小学语文老师在教育修养、教学水平和自身知识积累等方面的落后会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障碍。小学语文老师角色的局限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一) 观念陈旧

一些老师观念陈旧,他们认为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讲好小学语文教材上的内容,以及把大纲上要求掌握的教给学生就可以了。而学生接受老师传输知识的方式也就是多做题、多考试。

(二) 学科水平低

现在小学语文老师的学科水平普遍低下。他们的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低,除了小学语文,其他的基本上什么都不懂,这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讲一些语文课本上的知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教育科研能力弱

现在大部分小学语文老师不具备教研能力,他们的主要教学工具还是停留在“一块黑板讲遍全书”的阶段,不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比如:电脑和互联网等。

以上的这几点都与新课改对小学语文老师的要求相距甚远,所以我们必须进行小学语文老师角色的转变。

二、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 单方面的教学行为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要有老师的“教”,也要有学生的“学”,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小学语文老师基本上都是一个人控制了整个教学过程,他们往往忽略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依然存在“一言堂”的现象,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一本现成的教案成为传统语文老师的经典教学工具。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自我,积极发言的权利,使学生与老师处在了不平等的文化地位上。我们经常提倡民主、平等、爱生尊师和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是因为这样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

(二) “开放教学”的随意现象

“教有定法,教学无法”,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理解新课改的要求,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忽略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就会使小学语文教学进入另一个误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毕竟没有深入理解、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让学生发挥充分的自主性,就会使学生在内容深刻的文章面前无所适从,只是简单地理解一些表面意思就不了了之了,难以掌握文章真正的精髓所在。同时,实际教学表明,过度的开放性教学会使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把握,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求知欲和好奇心。所以,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的开放程度、如何开放等问题是需要我们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进行调整的。

三、小学语文老师角色转换的方法

(一) 保持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学是教学行为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影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小学语文老师的角色必须从以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同样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现代教学理念已经不是传统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标准,只要他们能够朝着自己的成功方向努力就可以了。其次,现在是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不仅会读书,还要会运用书中的知识去解决一定的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民主、开放、科学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教师应该拥有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比如在课文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预习,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老师对同学的成果从修辞、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评价,然后给予肯定,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 注重情感教育

新课堂标准把情感教育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传统课堂教育中我们过分注重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缺乏人性化,这导致课堂上气氛沉闷,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学生就如同“书呆子”一般。如果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多点激情,让学生有求知欲、好奇心、成就感和紧迫感,那么我们的教学效率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总结: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老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与新课改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对教师个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应该主动积极地完成教学中角色的转换,为培养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会桃.新课改形势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11 (5) .

听徐德生老师演讲有感 第4篇

12月24号,我们商学院全体的学生在第一报告厅听了徐德生老师关于古今中外商业管理的精彩演讲。在徐老师的演讲中,他充分地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我们也深深的被他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在演讲的过程中,徐老师数次夸张的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原因是他问的古文或者古人我们几乎都不指导,难怪会有此发问。细想来,当我们都忘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当我们都忘记了先辈们的文化传承,那么我们还能拥有什么资本,还是不是一个正真的中国人!徐老师的几个发问如醍醐灌顶,震耳发聩,让我在惭愧的同时也暗自决定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虽然这是个有关商业学习的报告,但徐老师的演讲远不止这些,在这里我要将令我深有感悟,记忆犹新的话记录下来,以供日后借鉴重省。

徐老师打出了两幅图,衣服是一头牛和李逵,另一幅是牛的骨架和柏拉图,在徐老师的解释下,原来他是在拿中国的庖丁解牛和西方的解剖术作对比,中国注重理论器物,而西方则注重技术,这也是值得我们日后警醒的地方,光有理论而没有扎实的技术,纵使你口技超然,也只是纸上谈兵,空无一效。

后来他一面解释中外的商业管理,一面对我们指导。他的见解十分的深刻,他说:比如一个读MBA的人,因为中文翻译为工商管理,所以一般国人会理解为管理学,殊不知这其中也有关于经营的,实际上这样错误理解的人只算读了50%。而这原因又何在,错肯定不在那些错误理解的人,而是英文manage既有“管理”又有“经营”的意思。这只不过是中方语言的差异罢了。徐老师只用了这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例子,向我们深刻地剖析了中外语言差异,生活差异等文化不同而导致商业学习不贯通现象问题。这一段讲说,不仅直接提供给我们学习关于商业的方法,还给了我们一种思维方式去参考。由徐老师的观点来说,那些努力读工商管理的人们亦不能深责其咎,当我们从另一方面来看待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更为关键,更为本质的原因。如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徐老师还讲了他在国外的经历,过马路时,明明店铺就在眼前,韩国向导却依然遵守交通规则地带着徐老师绕到十字路口过了红绿灯来到商店,尽管徐老师说中国式过马路其实是中国人讲究效率才产生的,但中国人仍应遵循秩序,没有秩序这个世界便会乱了套,然而是否遵循是要在一定条件下做出判断的,两者都没有错。

最令我受到启发的是徐老师大喊的一句:“你们已经老了。”刚开始我们听到固然很不解,甚至觉得是无稽之谈。可是在徐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我们终于理解了其中的真谛与徐老师的良苦用心。所以在他后面解说关于中外语言差异,生活差异等文化不同导致在商业学习不贯通的时候,通过旁征古例,博引今事,再次提醒:我们已经老了。是啊!青春本是放任追逐梦想的,而我们却是随波逐流着;青春本是不断扩充学习的,而我们却肆意挥霍着;青春本是从我们手边的每件小事脚踏实地的做起的。而我们却整日想入非非,浑浑噩噩!这一切的一切,都值不得我们正处于大好青春的大学生去“潇洒”。在此,且抛开有关商业的理论不谈,只徐老师的这一句“你们已经老了”就使我受益匪浅,感受良多。每每体会在原来的感触上又有新的体会,可谓是言虽少而意无穷。

然而,徐老师的终极目的是激发我们向往成功的欲望。他通过旁征古例,博引今事,同时他也举出了自己的例子来激励我们,比如他如何如何先赚到自己人生的第一个1000万。在此不必过多赘述。当然,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青年,1000万足以点燃我们心中的激情,在徐老师的演说下,人生的第一桶金又遥不可及,又近在咫尺。关键是一点我们是否付出了努力,是否是为了理想在一步一步地工作。诚然,努力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为了理想而努力则更加不容易。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最有名的一句也会给出我们答案: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可悲的是那些整天将青春肆意挥霍,随波逐流的人,这其中的人不乏怀有美好梦想的人,但是他们只是想入非非,并且浑浑噩噩地对待青春,连一个给自己实现理想的机会都不给。如果天上掉馅饼,亦或他们是富二代、官二代,他们尚能苟且。否则值到有一天他们才幡然醒悟:自己已经老了,岁月已经不起挥霍了。然而,迟了!

听徐长青老师“重复”一课有感 第5篇

——听徐长青老师《重复》一课有感 龙港区双树实验学校

孔玲玲

5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实验中学举行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期间,听了全国许多名师的教学观摩课,感受很深,受益匪浅。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徐长青老师执教的三年级《重复》一课,使我有种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不禁感叹——“原来数学课可以上的这么精彩”。

徐老师简约的教学风格独具魅力,他语言自然、风趣,虽然是培训的最后半天,最后一节课,可依然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人。这节课给人最大的感受,就在教师对学生的把握上,非常有“度”。不断刺激学生,保持课堂的情趣盎然。巧设情境链,逐步建模型 徐老师的课堂,通过设立情境链、问题串、巧妙地引导学生建立对重叠的认知,并建立起集合的初步模型.课始通过理发师的困惑引出重复,通过抢椅子与猜拳游戏的巧妙结合为后续引出“重复”做了充分的铺垫,进而按游戏的分类进入相应的呼啦圈;然后利用“怎么总有一个呼啦圈少一个人呢”的设问,让学生解决“重复参加游戏的人应该怎么进入相应呼啦圈”的问题。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径直把矛盾丢给了学生,自己退到台后,让学生自发探究,此时学生思维达到了最高潮,也达到了这节课最精彩之处。台下掌声一片,为孩子,也为老师。整节课活动、游戏中,矛盾—突破—升华,无出不显现出教师的智慧和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课堂成为创造智慧的场所。

再比如,当把自己两个呼拉圈抬起时,徐老师说:“现在它不是呼拉圈了,而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想,谁能帮它起个名字的?”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各式各样的名字也出来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亲历中建构,在提升中质疑,生动地向我们演绎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学生由始至终成为学习的主人。他在上这节课时,借助实物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模式,并在此过程中调动逻辑思维能力理解,体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徐老师精彩的课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典范。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宝贵资源。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将对他的认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常常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贴近生活的情景,引领学生在无意识的情景中捕捉信息矛盾,进行有意识的思考。许多复杂的规律都隐藏在简单的现象背后,这就看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它了。徐长青老师要求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化难为易,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听徐老师的报告心得 第6篇

1982年的9月18日, 我出生于广西某医院, 成为了那家医院历史上的首例剖腹产婴儿。从此, 我开始了至今32年的岁月旅途。

(一) 童年的歌, 童年的梦

童年, 就像童年的歌谣那样, 欢乐, 永远是记忆的主旋律。家的感觉总是暖暖的, 母亲出差, 总是给我带回别的小孩还没有的玩具, 父亲出差, 总是给我捎回别的小朋友没有吃过的小吃, 但是他们总不忘嘱咐我:好玩的要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好吃的也要记的分给小朋友们……也许, 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什么是友善、什么是无私。

打从上幼儿园的那天起, 记忆中的我似乎很少接到过父亲母亲“今天要拿几朵小红花回家”的要求, 也很少听到“今天你不许去和谁玩, 不许去哪”的命令;母亲会在工间操时间给我带去大朵棉花糖, 会经常在周末的时候带我去逛公园……生活中总是感受到暖暖爱意。但这绝非溺爱——还清晰地记得幼儿园时因调皮被老师追到家里告状时父母铁青的脸色, 记得轻易落泪时被母亲严厉教育的言语……或许正是这种家教方式, 养成了我自觉、自主、自强的特点——上幼儿园从不需要家长叫起床, 学习从不需要在别人的监督下完成, 同时, 我强烈意识到, 我要做个坚强的女孩——不觉中, 依然成长为“孩子王”……

(二) 当我渐渐长大

当我背起书包走进学校, 依然是同学中的“孩子王”。学前班的老师对我是又爱又“恨”, 爱我的聪明活泼, 恨我的调皮捣蛋——于是, 我的班长头衔是挂了撤, 撤了又挂, 挂了再撤……甚至在学前班升小学的时候, 这位老师苦口婆心地对我小学班主任说千万别让我当班长……

小学的6年, 我当过学习委员, 组织委员, 中队长, 却就再没有染指过班长的头衔……我依然泼辣, 依然爱打抱不平, 甚至爱告状, 也因此, 我成了一些同学的眼中钉, 最让我失落的是四年级三好学生的选举上, 我以少票落选……当时, 我年幼的心灵遭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我只知道, 我要当好班干, 当然要“凶”, 我不知道更多的与人相处的方式;我总是认为, 老师“偏心”, 她只爱班长……

在这过程中, 父母一直在鼓励我, 开导我, 他们教我怎样去分析问题, 怎样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许这件事情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 从那时开始, 我逐步学会怎样与人沟通, 怎样与人交流, 怎样以正确的方式与人相处。也正是从那时起, 我逐步改变同学眼中“讨厌鬼”的形象, 成为了招人喜欢的“开心果”——直到现在。

(三) 在放飞青春的岁月里

回望青春的日子——青春的岁月, 有如诗般的奔放, 也有如伤痕般的深刻。

我的生活从不乏追星的迹象, 我的偶像很多很多——

从中国女篮的王芳, 到NBA的Michael Jordan, 从乒乓球的丁松, 到羽毛球的龚智超, 从超级女生的尚雯婕到快乐男生的陈楚生, 我总是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奋斗的印迹, 看到一种内敛而不失霸气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我总能坦然面对别人对我追星的嘲笑, 哪怕是在26岁不属于该追星的年龄, 我依然享受着那种乐趣, 享受着那种体验别人追梦成功的喜悦, 阅读他们, 就像阅读小说中的人物一样——毕竟我也有自己奋斗的梦想, 我也需要他们那种拼搏的勇气!感谢我的父母, 没有扼杀我欣赏明星的乐趣, 并适时送给我关于他们的写真集, 让我更深刻地体会他们在经历屡次失败后通往成功道路上的艰辛。感谢追星的日子, 让我拥有了无数的快乐, 更让我学会了去发现和欣赏别人的闪光点。

如今的朋友, 欣赏我的积极乐观, 我的坦率豁达, 我的爽朗幽默……但他们却可能很难想象我曾经的烦恼和忧伤——

其实, 初三时候因父母工作调动异地, 那种忍受寄人篱下般的痛苦煎熬, 以及转学到新学校新班级的失宠失落, 重点高中三年的压抑与落寞, 初入大学被分配到英语C班的无奈与愤慨……这些事件无一不在影响着我的生活, 影响着我的性格。从初三到大一, 或许是我迄今为止的第一个人生低谷, 生活环境的改变, 习惯了的安全感的消失, 让我开始选择逃避, 在自我封闭的世界, 我从大胆活泼, 渐渐转为回避自卑……庆幸的是, 父母的爱让“孤独无助”只能是生命的匆匆过客, 而没有根植我的悲观人格。

其实, 今天再回首这些往事的时候, 一切都已经升华为了泰然。“过去属于死神, 未来属于自己”这句名言时常鞭策着我向前看。如今的我, 还是那颗“开心果”, 生活已经教会了我很多——感谢生活给予我的磨练。

二、职业行为分析

如今的我, 已是一所高校的专职心理教师。然而, 从事这项工作的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

(一) 走进心理学的殿堂

高考填选志愿之前, 我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准确的定位。高考成绩刚上本科线, 这对于计划上重点的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既然上不了重点, 那读什么对于我来说都一样, 根本无所谓了。母亲在征求我的意见后, 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一锤定音, 于是, 怀揣着好奇, 我稀里糊涂地走进了心理学知识的殿堂, 开始了我七年心理学专业之路的探索……

七年的理论学习, 不敢说它让我多么系统地掌握了心理学的知识, 却极大地拓宽了我关于心理的知识面:从对心理学的一无所知, 到被心理学的深深吸引;从以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学的全部, 到全面学习心理学;从曾经被心理问题困扰, 到学会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情绪甚至帮助他人进行疏导……我无数次的感慨, 如果当年有学校老师关心我们的心理, 或者说学校能够为像我一样的同学们提供一条心理咨询的渠道, 或许校园的悲剧就不会那么多——我告诉自己, 毕业了, 我要用我的知识, 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要用我的热情, 去温暖那些需要关心的孩子们。

(二) 想与心理咨询说再见

是的, 在接触心理学不久后我就坚定信念:本科毕业后做一名成功的心理教师。我曾认为, 只要我好好学, 我就可以很好的胜任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或许是目标过于盲目, 过于远大, 因此, 一旦现实不在理想设定的框内之时, 目标就显得不那么有意义了。大三那年, 在学院心理咨询室做心理咨询员的经历, 让我发现, 自己的知识根本无法应对来访者, 根本无法帮助他们, 我总是觉得, 在那里做下去, 是在误人……于是, 我开始排斥心理咨询员的工作;到了大四实习, 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实习生, 要教授的课程却是每周只有两个课时的德育课, 而且学校的老师根本无法理解我们工作的意义——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让我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我内心坚信, 去学校当心理老师或许不会有我作为的机会。我倔强的认为, 走心理教师的路不再适合我。于是, 在考研专业的选择上, 我毫不犹豫地放弃“教育发展心理”, 毅然选择了“人力资源与管理心理”。

(三) 难与心理咨询说再见

本以为真的与“心理咨询”说再见了, 本以为毕业后真的要和校园生活说“永别了”……然而, 生活就是生活, 他永远都会因为种种不可预测性而让人一直在寻找“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

就在毕业前夕, 2008年5月12日, 一场让世界震惊, 让国人流泪的汶川大地震, 极大地震动了我——一个个破碎的家庭, 一张张痛不欲生的脸, 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喊……我很清楚, 我无法帮助他们唤醒那些永远睡去的亲人, 我也没有能力帮助他们重建失去的家园——看着新闻报纸报道着一批批的心理学专家前往灾区进行心理援助, 我突然感悟, 帮助人民重建心灵的家园, 那何尝不是一件最具意义的事情!我对心理咨询再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走上心理咨询工作岗位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

感谢机会的垂青, 从实习到正式上岗, 我无不感受着这个职业的魅力——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大型户外咨询现场上那一双双充满希翼和信任的眼神;新生心理普查约谈过程中同学们一个个如泣如诉的心灵故事;心理咨询办公室大门一次次被推开后那一张张眉头紧锁的面容……这一切无不震撼着我。

2008年9月10日, 右手握拳举起时, 宣读着粉红色的誓词,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幸福感、幸运感, 更是责任感, 这种感觉错综却不复杂。

三、后记

作为一名心理老师, 我与来访学生平等交流, 将我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他们的生活感悟, 我重视并尊重学生琐碎的“小故事”, 身体力行地传递生命正能量……

6年来, 看到很多, 读到很多, 体会很多——我体会着助人自助的快乐, 我也忍受过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失落。我知道我能做的或许很多, 也或许不多, 但是我能产生的作用却可以很大很大。同时我也很清楚, 不管是理论素养还是实践经验, 我都有待于不断的积累和提高。彷徨无助的时候, 难免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和歉疚, 我希望自己能渐渐远离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我坚定地告诉自己,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对于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 勇气就在于, 即使有时会力不从心, 但仍然能够有勇气在坚持, 这种坚持, 源于对无数学生生命故事的见证和尊重。

心理老师——我不悔的选择, 在心理咨询这条探索的道路上, 我会昂首阔步, 踏实前行。

摘要:全文主要论述了作者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与心理咨询的渊源。自我成长分析部分叙述了从童年到青年的相关经历, 介绍了个性品质及个性品质形成的成长环境。职业行为部分通过叙述我“选择——背弃——回归心理咨询”的过程, 剖析职业优势和不足, 同时阐明职业决心和信念。

关键词:成长分析,职业行为分析,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王玲, 刘学兰著.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听徐老师的报告心得 第7篇

贾老师指出:阅读是语文的基础,作文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写字是把口头语变成书面语的载体,此三者构成语文基本内容,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讲“八字宪法”———字、词、句、篇、听、说、读、写。

一、师生要树立务实的教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三实”。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被打乱,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活动型、合作型、探究型教学模式,课堂真可谓异彩纷呈、形形色色。教者必须明确认识到形式是为教学服务的,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桥梁,无论怎样的形式,都不能脱离学科知识、学科特色这一轨道。师生要树立务实的教与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三实”———真实、扎实、朴实。

真实就是突出语文特色,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别的课,语文课就要以认字识词、理解片段章为切口,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基本训练目标,在达成“双基”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到积累,语感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提高。扎实是针对教学过程而言的。语文教学要抓字眼、抓心得、抓话头,使学生在课文字里行间发现弦外之音,体会作者的未达之意,感悟作者的未表之情,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描绘的内容情景,让心灵与文本对话。如指导朗读,从语调、语速、停顿、重音、变调等各方面细致指导,集体朗读要突出轻、齐、快的特点,个体朗读要读得详细、清楚、明显,突出感情变化;再如指导写字,不仅要从字形结构入手,更要在每一笔的起笔、运笔、收笔上下工夫。总之,语文课教学要扎实细致,形成朴实教风,课堂方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但不取宠敷衍、走过场,设计实用价值最高的教学途径,提高课堂实效。

二、找准恰当的目标定位,科学、合理地整合知识点,形成多元化知识模块。

突出学科特色,我们不禁生疑:课堂上是否仅就学科知识教课,是否就要把师生探究交流的那些点拘囿于某学科范畴之内,否则,就会冲淡学科特色。其实不然,各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思维举一纲而张万目,只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做到举纲张目。如语文教学中涉及“克隆”这一概念,我们要站在语文这一角度引领学生学习,先组织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交流共享,训练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书写“我想克隆×××”一类的想象作文,组织辩论会“我们的生活中要不要克隆”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最终落脚在语文知识上,而不是探究克隆技术到底是怎样的技术,那是自然科学的范畴。各科教学中需要整合其他科知识,关键是整合的知识要成为实现该学科教学目标的载体,站在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定位上,科学合理地取舍其他科知识,把所有知识点用语文教学理念、策略串联成知识链、知识网,最后构成学生心目中较为系统、条理明显的知识模块,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同样,教学手段、媒体的整合也是这样的,“物为我用不为我累”,都要站在语文教学目标定位之上合理选用。

三、以“三本”为原则,上好每节课。

贾老师讲,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好“三个原则”———以学生为本原则,以训练为本原则,以交流互动为本原则。一节好课必须做到环环相套、丝丝相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

以学生为本原则就是正确处理师生间的定位关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堂时间是学生的,课堂活动是学生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一节课内,要充分调动学生手、脑、耳、眼等器官,尽力把想、说、做有机结合,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形成共同探究新知、共同分享收获的活而不乱、“形散神不散”的课堂学习氛围。以训练为本原则的前提是教师从优设计、选准有效的训练切入点,把训练的作用真正发挥起来,让训练成为养成良好习惯的渠道之一,让训练成为学生把接收的新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存”的纽带,尤其对语言技巧、语言表达、阅读、语文创新等方面的训练,从质到量都要从优设计,切实提高训练质量。交流互动为本原则包含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要走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被动学习模式,教师要适时提供平台,灵活运用、正确处理、妥善把握互动中的生成物,寻找教学资源,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课堂中的多个层面间的互动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听徐老师的报告心得 第8篇

一、深刻

之所以用“深刻”一词, 体现在三个方面:深刻的知识性内涵把握, 深刻的师生个性化解读, 深刻的创造性智慧灵现。

1. 深刻的知识性内涵把握

在这篇小说的教学中, 张老师遵循阅读教学“整体感知———局部深化———整体升华”的一般规律, 基于自身对教材的深度开发和理解精心设置了八个主干问题, 并循序渐进地将其中重点的局部深化部分的主干问题设置层层追问, 引出31个枝干问题, 巧妙地、不露声色地将小说的三要素融入其中, 使学生很好地了解并深刻地感受了格拉斯作为一个鞋匠具有的恪守职业道德、视质量为生命、视顾客为上帝的高尚品格, 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体会了小说以“品质”为题的内涵。

2. 深刻的师生个性化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 特别是阅读教学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就《品质》这篇课文每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和问题设计也许都不一样。这也给所有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本节课, 张老师除了在预设的八个主干问题和在其中引发的31个追问中体现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开发, 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上无论是对“格斯拉有别于其他鞋匠之处在哪里?”的诠释还是对“如何表现格斯拉靴子梦?”的理解, 抑或是对“他对当时社会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却为什么还要执着的坚守”的感悟等都充分彰显了老师对《品质》一文的个性化解读。同时教师开放性地、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带给了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空间, 课堂上不时会出现学生对问题的个性化理解, 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3. 深刻的创造性智慧灵现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也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 甚至在一次次回

放录像过程中越发触及我心灵的是学生, 确切地说是那个在讲台左侧第二排柱子旁边的那个女孩子。她的几次发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那对文章深刻地、投入的、创造性的理解和感悟让我看到了张老师日积月累培养的痕迹。当教师在处理“文中的‘我’对格斯拉的态度, 为什么‘快速离开那里’”这个难点问题时, 那个角落中的女孩子, 那个曾经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一语中的女孩子竟然说出了这样一句经典的话语“悲剧就是把美撕碎了给人看!”在她对这个难点问题的理解中, 既体现了她的主动也体现了她的能动, 更体现了那一刻创造性智慧的灵动。“窥一斑可见全豹”, 我们能感受到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品读, 已经带给他们心灵上的震撼!

二、真实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但正因如此, 也彰显了她独特的魅力!我想, 张老师这节课的真实既体现在这是一节实质意义上的常态课, 没有任何的雕琢粉饰, 就如同她本人一样有着那么恬淡自然而又不乏深刻理性的教学风格。同时, 这份“真实”还体现在拿放大镜去审视后值得商榷的几点看法:

1. 更多学生的互动、主动和能动是否有所缺失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体现参与课堂的形式有所不同”, 而且我也相信在本节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并在内心形成了自己对文本的个性感悟。但课堂上只有28%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个人见解, 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带给更多学生今后的思考与行动是否有所缺失? 学生原本可以在课前带着几个问题去更加充分地预习文章, 这样是否课堂上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彼此分享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舞台?

2. 教师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非常深刻, 但对保护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调动是否还显不足

课堂上有几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自己非常鲜活的个性思考, 例如, 对于“格斯拉与其他鞋匠有何不同从而引发的靴子的本质是什么”的这个追问, 学生在教师一再引导下实际已经给出了“因为普通的靴子没有倾注制作者更多的情感”这样的理解, 是否一定要教师用“因为格斯拉的靴子是有个性的”这样的答案来收局? 这是否在更多的预设中缺失了“丰实”?我们能保证孩子心中不会有类似“难道格斯拉就不能有别的办法不让自己饿死”这样的问题吗? 如果是, 是否从而就会引发对人物结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探讨, 让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呢?

3. 在品味“鱼身”, “鱼尾”绕梁中是否“鱼头”有所缺失

我想一节课45分钟, 教师一定有所取舍。但是, 作为这样一篇蕴含着浓郁时代背景的外国文学作品, 毕竟离学生的现实和经历太远。对于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以拥有传世之作《福尔赛世家》的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英国小说家高尔斯华绥的介绍是否应该舍弃? 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时代背景的介绍是否应该舍弃? 如果不舍, 是否学生会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希望, 是因为不仅有为我们引路的先驱, 更有许多默默无闻, 以美好品质守护着社会良知的格斯拉式的普通人。他们虽然平凡却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这种光辉是一种穿越时空, 闪耀着永恒魅力的, 最能震撼人心的力量!

综上所述, 虽然引发了我太多的问句和值得商榷的思考, 但我想这问句绝不仅仅是对张老师这节课, 更是自己对“教学”这个大课题的反思。细微处见深刻, 平实中见真实。我认为张老师这堂课无疑是一节成功的课, 她不仅成功于她的深刻, 更成功于她的真实。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行走在教育这条路上的人都能逝去浮夸, 撕去虚假, 真正走进教育教学的真实世界, 我们就一定会聆听到花开的最美的声音!

摘要:通过对教学过程录像反复回放, 在课堂观察量表基础上以“三性”“三动”评价标准对《品质》一课进行综合评价。细心揣摩教师每一个问题的提出, 深入体会师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关注师生创造性思维和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和效果。

上一篇:[最新]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医院评审的实施细则(实行)下一篇:人防工程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