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2024-07-23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精选8篇)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第1篇

义工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多见于港台,在大陆称为志愿者。义务工作的四个特征即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义工或者自愿服务者行动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学雷锋、树新风”了。

然而从生活层面去理解它,在我记忆里,最早的并不是学生时代的”学雷锋“活动。因为那时的我不仅不知道”自愿贡献“是什么,而且也没有想过用自己的行为去”促进社会进步“,正相反,”学雷锋“做好事可能更多的是出于完成任务或换取夸奖吧。倒是有一回,现在想来有点近似于义工。记得那是在刚参加工作不久,一次足球赛后回宿舍,看到了沿途两旁的花草因员工疏于浇灌,经夏日的暴晒后一簇簇耷拉着头,窝在地上垂头丧气、奄奄一息。本来赛后身体很累,很想喝茶、休息,可就是放心不下那些花,稍微犹豫了一会还是拿起脸盆走了回去。。。大概一节课的功夫,花草们喝到了水,我流着满身大汗,欢悦地回了宿舍。第二天再看到那些花草时,它们似乎向我唱着豪歌,开始小觑起那炽烈太阳了。后来只要看到上述的情形,我都会少一分犹豫,多一分行动,直到我没有住校也就渐渐淡忘了。

这次到峨山酒店学习传统文化,临了才通知我由学员转为义工,我没多想就欣然接受。之前的多次学习中,我曾获得过无数次义工同仁给予自己的服务,也有幸做过两次半路义工(就是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的义工),所以这一次有了成竹在胸的感觉。

酒店报到后,我的义工角色就当场”上岗“鞠躬了。说是晚餐后要稍做”岗前培训“的,结果忙碌照顾完学员用餐,晚修就已经开始。义工总带队拿了一张四天培训的日程表发到我们手中,分派我做”义“组辅导员,负责每场组员到会人数清点、早晚组员就寝和按时起床后人数清点、每天早锻炼、早读和三顿用餐的举牌带队、每种资料发放和每天各组调换座位的资料摆放、以及每天早晨检查学员内务和叠被、准备课间水果糕点等。每一项工作都有比较固定而准确的时间,是一个钉子一个眼的按部就班。如果哪一环时间没有掌握好,轻则影响该项工作打水漂无法到位,重则还会牵连到后续环节的开展。真做起来,才感到了吃力,深刻体会到了体力、能力、意志力、忍耐力等的欠缺,尤其是心浮气躁难于降服,因为自身的智慧、境界和修为是那样的远远不够。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第2篇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

四、学习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道德的培养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第3篇

一对外交流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概述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 早在20世纪90年代, 中国文学评论家就将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流失这一现象定义为了“中国文学失语症”。2000年10月, 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 首次提出了“中华文化失语现象”这一概念, 即在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主体方缺乏厚重的中国本土文化涵养, 不能用自己所学的语言流畅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 在文化对话中缺乏主动, 这种现象不仅阻碍了跨文化交流, 而且制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从主观上讲, 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根本还是缘于法语学习者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调查发现法语学习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而且大学法语专业的学生占据大多数, 但青年学生作为法语学习者的主力军, 由于缺乏一种平等交流的意识, 盲目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和信仰, 以适应西方文化生活为荣, 而缺失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 从而忽视对中国文化精髓的了解和学习, 使自己陷入了中国文化知识的盲区, 造成在对外交流中文化地位不平等的现象。

客观上讲,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大学对外语教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课程及关于中国文化知识法文翻译版的读物和工具书三个方面都出现了对中国文化不同程度的忽视。

第一, 教学大纲作为教学风向标, 主导着学校教育教学的计划和方向。2000年4月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就首次提出了“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的要求, 在英语教学的最前线, 开始重视老师对学生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授。

第二, 在教学课程设置方面, 全国开设法语专业的院校大大小小共有100多所, 笔者从中抽取了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三峡大学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进行调查对比研究, 从中不难发现各大高校均将法国社会与文化、法国文学史等课程列为专业选修或必修课程, 对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而对于类似中国文化课程的编排普遍都是少之又少。

第三, 在法语教材中, 北外马晓宏的法语教材是各大高校法语教材的首选, 在这样一本最具权威和代表性的教材里, 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却是微乎其微, 其涉及比重几乎为零。

第四, 如今市面上有关介绍中国文化法语版的资料可以用“罕见”两个字来描述, 笔者接触比较多的两本读物《你好, 中国》《中国文化常识 (中法对照) 》, 编纂的主要目的也都是供海外华裔学习者和国外汉语爱好者所学习使用的, 并不适合中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法语渗透性的学习和应用。

三法语学习中本土文化渗透的可行性建议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在法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设置以及教材读物都应该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授, 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重视母语文化和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识, 结合自身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及外语表达能力。

从学生的自身角度来说, 首先要树立起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把学习法语的目的提升到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高度, 这样才能避免闹出2005年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大赛中留学生夺冠的让人唏嘘不已的笑话。具体可从日常法语学习中入手:

第一, 在词汇学习中学会联想记忆和对比记忆, 注意引申词汇背后的文化内容。当我们在学习到一个单词的时候, 如le Noël (圣诞节) , 我们可以联想到la fête du printemps (春节) , 从而对比两个节日不同的习俗, 并进一步深入如何对两个节日进行更细致的描述, 如相同点或者不同点:圣诞节, 我们把巧克力 (le chocolat) 作为爱的表达;而春节, 大人会把压岁钱 (le don d’argent) 作为对孩子爱的表达。在这一系列的联想与对比中, 仅从一个单词le Noël我们就学会了延伸出来的其他有关的词汇如la fête du printemps (春节) , le chocolat (巧克力) , le don d’argent (压岁钱) 等等, 这些词汇之间相互联系, 相比于一个个记单词的枯燥记忆, 这样的联想与对比记忆更容易让大脑接受, 从而轻松地掌握中国文化的法语表达法。

第二, 找一个法国语伴也可以促进我们自身对中国文化的掌握, 因为日常的交流会涉及两国不同文化现象的话题, 在对彼此文化的比较和了解中便可以敦促自己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知识自身掌握及外语表达能力, 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争取主动权。

第三, 积极主动地参加甚至组织关于中国文化知识掌握和外语表达能力的竞赛, 在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和其他选手们一起交流学习经验, 从而构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学习模式, 共同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第四, 合理利用网络和杂志资源, 互联网上有许多关于法语学习的网站, 如沪江法语网、法语角等, 这些网站常常会开设一些关于如何用法语介绍中国景点、节日等方面的专栏;如《法语学习》通常也会介绍当下的时政语言。

第五, 有意识地引导自己大量地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法语文章, 从中积累正确的专业术语及表达技巧, 为自己的中国文化法语表达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六, 每一年各大高校的法语硕士招生对学生中华文化双语能力的考查都特别重视, 缓解中华文化失语的根本途径还是要求学生不断深化对法语和母语文化的学习, 因此在接受大学本科教育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出国留学深造都是值得鼓励和嘉奖的行为。

第七, 大学本科教育中, 法语专业的学生二外都是英语, 英法两种语言同为拉丁语系, 在语法词汇方面都有许多共通性, 因此在英法语学习中同步加强中国文化渗透、两语相互对比学习, 能最终争取达到三种语言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效果。

四结束语

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增强是我们每一个法语学习者所应肩负的责任, 积极响应国家“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的号召, 在中国“引进来”的同时, 昂首挺胸地“走出去”, 不断提高自身的双边跨交际能力, 搭起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 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实现我们法语人的“中国梦”。

摘要:本文基于对各大高校法语学习的调查研究以及与法语专业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讨论, 概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成因, 从学生的角度, 借助不同的途径, 探索缓解“中国文化失语症”即在法语学习中渗透中国文化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中华文化失语,法语学习,中国文化渗透

参考文献

[1]石志华.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之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30)

[2]赵岩.本土文化缺失导致的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研究[J].前沿, 2011 (24)

[3]吕敏、张彦.法语教学和中国文化的融合——由“中国文化失语”引起的思考[J].法语学习, 2014 (1)

学习中国汉字,传承中华文化 第4篇

我校也有6名学生参加了本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广州赛区的选拔,但是结果却是不如人意。在培训和参赛后,我陷入了深思: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的不断修订,教育教学的理念不断更新,加之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涉及丰富的内容和多方面的目标,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抓住一部分,疏忽了其他方面,例如,有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中相关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直接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有时上课注重对文本意蕴的讲“深”、讲“透”,力图通过“讲”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知道”和“懂得”,而忽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如果连工具都没掌握好,如何谈课标要求的“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巢宗祺说:“语文教学必须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而反观我自己的学生: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偏低,大部分的学生都不认识该字或该词的具体含义……而这些现象,我以前只当小问题略过,但现在,我认为: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情况恐怕会越来越糟,不能再视而不见,不可再将识字、写字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了!

于是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争取尽快改变现状。

一、审视自己,引起重视

1.借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东风,我在班上介绍了这个节目,周末布置孩子回家看,并要求他们在观看过程中,自己也要像参赛者一样进行听写,并做好笔记,回来要跟大家交流。

2.开展错别字“侦查”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社区公告栏、每天经过的街道的广告牌,当然还有自己的作业本,找找错别字出现的情况。

果然,大家在交流过程中,有人表现出兴奋,有人表现出敬佩,有人表现出惭愧。我因势利导,介绍着这小小的米字框里那传承着中华千年文化的汉字,学生都津津有味地听着。但我也毫不留情地揭露着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学生便也引起了重视。

二、激发兴趣,授之以渔

哥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针对字词记忆,我专门开了一节字词记忆课。

对此我采取先抑后扬的做法:先介绍一种比传统记忆方法更严酷的做法:有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相结合,多种器官共同参与,适当过度练习——有意义记忆指根据意思来记忆,机械记忆指重复记忆,多种器官共同参与指:动手、动眼、动口、动耳、动脑,边读边写边想边记。适当过度练习指学生抄一个生字5遍就能记忆了,在此基础上再多写3遍。

心理学表明,适当过度练习有利于记忆,在抄写的遍数上,在己能识记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听到此处,学生们马上泄气了。然后话锋一转,介绍一个省事又有效的记忆方法:总结识字经验,利用造字法识记生字——汉字是表形表意的文字,其字的来历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掌握了造字的规律,有利于提高识字能力。

我们知道,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倘若我们能对汉字的特点做出正确的分析,那么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大部分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有着极大的帮助,适合初中学生学习汉字。

我们都知道汉字中的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教学时,可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每个生字的特点来帮助识别字的音、形、义。如教学象形字“月”,首先让学生看图片或课件,一个弯弯的月亮展现在学生眼前。问:“你看到的是什么?”学生:“月亮。…‘它是什么样子的,请用手画一画。”学生用手依图形画出。这样,学生从感官上很轻松,很自然,很直接地记住了“月”字。于是,我大笔一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乌龟,再端端正正地写上了一个“龟”字,孩子们也都兴致勃勃跟着画。

逐一教过学生六书后,让学生学以致用,做了个练习题:

《静夜思》 找出

床前明月光, 象形字:

疑是地上霜。 会意字:

举头望明月, 指事字:

低头思故乡。 形声字:

由于学生之前认真学习,很快便找出象形字:月,会意字:床、明、思,指事字:上、头,形声字:静、霜、望、故等,学生随之领会到原来理解造字法记忆字的好处了。因此学生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一个字记一个字实在太慢了,当然也有聪明的学生提出一字带多字,加强字与字的迁移的办法:

①形旁相同

与身体或身体的一部份有关的大都带有“月”字,以后学生见到“胳”、“脯”、“脏”、“肠”

与头部有关的大都带有“页”字,如颊、颓、颔、颈、烦、顶、顿等

与须发有关的髫、鬃、髯、鬣、髭、鬓……

与手有关的提、抬、拉、打、换、拘……

与脚有关的碰、踢、踌、躇、躁……

与鱼有关的……

②声旁相同

莫、摸、模、膜、摹、馍、谟、漠、寞、蓦……

青、请、情、清、晴、氰、鲭、蜻……

躁、燥、澡、噪、藻、操、懆、臊……

逢、峰、锋、缝、蜂、烽、俸……

幕、墓、慕、募、暮……

风、疯、枫、讽……

另外,我还给学生介绍了很多记忆方法

①歌诀记忆法(最有趣):日青日青,天气放晴;清水清水,青加三水:心情心情,竖心伴青;言请言请,礼貌伴你行。

②比较记忆法(最有效):结构相近或字音相同、相近来归类、比较而记忆的一种方法。如“跑、抱、袍、炮”这四个字,字形、字音相近,容易混淆,若归类、比较后,可编成顺口溜加以区分;如“有足就是跑,有手就是抱,有衣就是袍,有火就是炮”;“横‘戌点‘戍‘戊中空,一横一撇就是‘戎”。

③字谜记忆法(最有难度):“两人坐在土堆上(坐)”,形象又生动;“三人一日游(春)”,“一木口中栽,非杏也非呆(束)”,

④故事记忆法:(最有想象力):埋葬的‘葬。人死了之后,要挖一个深坑,然后把死人埋进深坑中再盖上土,时间长了,土上就长出草来了。这就是埋葬死人的过程。

三、活学活用,延续效应。

汉字数量繁多,如果在学习识记的方法上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或者把自己的方法强加给学生,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识字的教学任务当做一种负担。因此教师在教授汉字的时候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识字教学法,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记字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授“从”这个字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从”字是由几个“人”组成的?这样一问,学生很快就能回答上来。又如“朋”、“林”、“炎”、“吕”、“昌”、“晶”、“鑫”、“品”……。学生甚至会自己创造自己的方法:如教授“吞噬”的“噬”字,我问学生用什么方法尽快能掌握这个字的字形和字义,有个学生得意的举起手来发表看法:“一个巫婆在竹林里把口张得大大的,准备把抓到的小孩吞掉。”其他学生听了拍手称赞,于是我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办法记字,不但省时省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我也注重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确保每天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特别是书写质量低的学生)练字,教师要关注他们的练习过程和写字质量,及时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习惯,提高书写技能。

另外,我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积累字词量,但是还要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掌握积累的方法,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这习惯,逐步把握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规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第5篇

就如同《三字经》一样,个别之处也许与现时格格不入,但《三字经》里的精粹之言,那“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那“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三字经讲要》在序中称“《三字经》之内容涵盖甚广,有教学之要、读书次第、历史沿革、天文地理、学行典范等等,堪称是一部‘国学简要索引’,或者叫‘中华文化小百科’。”读《三字经》,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诵读《三字经》,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青基会在初成立了社区文化委员会,由著名学者陈越光担任主任,负责组织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而在此之前,1994年我国台湾省台中师范学院的王财贵教授,已开始推行“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他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活泼的、开放式的,从伦理到自然科学,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它能教会我们思考,开发人的思维宽度。同样,让孩子们在少年时代就背诵这些经典作品,不仅能提高孩子的素养,还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爱学,会学,掌握好的思维方式。”“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刚推行时,科技部研究中心进行了评估,结果是:94.2%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三字经》行文大致以谐韵编写,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每四句就像是一首歌,学生易于诵习,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津津有味。诵读《三字经》,可以让学生接触经典古文,尽管学生对其有些内容不能完全理解,但正处于记忆力和直觉力的发展期的预备班的学生来说,背《三字经》对他们来说却是毫无障碍,相反可以很好地训练他们的记忆力。《三字经》是多方面知识的浓缩,具有巨大的价值。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端正品行,受益终身。最主要的是可以引领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解读《三字经》,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字经》内容包罗万象,义理深奥,反复诵读,仔细解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明孝悌 知礼仪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仁爱孝悌的传统美德。《三字经》中 “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以礼相待的典故,就深刻的反映了这一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常常会忽略亲情。呼唤亲情,既成了人们心灵的渴求,也是对传统的回归。如果孩子懂得孝悌,就能让家庭添几多情趣,多几许温馨。再者现代社会讲究合作意识,合作需要双方融洽相处,融洽相处的内因便是中国传统强调的“礼让、谦虚”。而不少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理,一旦固定,要想让他们成为长期合作伙伴,恐怕很困难。因此,在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的当今社会,培养学生“明孝悌、知礼仪”的美德尤为重要。《三字经》朗朗上口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深入浅出的语言表现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字经》中那些浅显的小故事更易被学生关注,接受其蕴涵的做人道理。

(二)、好读书 读好书

读书使人明智,大凡成功之士,都喜欢读书。古有欧阳修枕上、马上、厕上读书,成就一代大家。近代林纾嗜书如命,以“读书则生,不则入棺”八个字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康有为把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三字经》里有许多内容就是教导学子要好读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三字经》里选取著名典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告戒学生要好读书,只有好读书者方能成为有用之才,而这一点也许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支柱。

但是仅是好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苏东坡说得好:“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书之富如大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岂能尽取,但得其所欲求尔。”《三字经》也提倡学子读好书,尽管文中没有一句话明确此义,但是书中罗列了许多著名典籍:“四书六经”“三易”“春秋”等无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些书凝聚了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作者罗列这些书实际上向莘莘学子推荐了一批好书,意图就是引导学子读好书。而学生在学习“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到“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这一部分时,可以直接了解中华传统典籍,初步认识一些大家。教师适当的引导,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经典之作深入探究的好奇心。例如,在讲到“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教师可以将课内学到的《论语六则》和常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色厉内荏”等内容串联在一起讲,让学生觉得这些作品并非高不可攀,鼓励学生走进原著。

在解读《三字经》“好读书 读好书”的内容时,实际上还帮助确立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的观念。

(三)、读历史 知兴衰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不能说了然于胸,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三字经》仅用288字把中国各朝各代的演变一一道来,简约明晰,学生只要背出这288字没,就能对中国历史如数家珍,同时这288字,还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历史兴衰的原因,尤其是一个朝代走向衰亡的原因。如“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概括了周朝衰败的原因,如“至崇祯 阉祸后 寇内讧 闯逆变 神器终”一针见血地指出明朝灭亡的缘由。

以史为鉴,学生读历史,知兴衰,可以使自己更加明智。

(四)、效榜样 有作为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身上所具备的品质及他们的成功,最能引起学子的共鸣。《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温席的黄香”到“让梨的孔融”,从“八旬梁灏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莹、李泌”,这些榜样都十分明确地告戒学子: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事实表明,少年人往往把爱把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以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学生读完《三字经》,认识了古代道德典范和古代勤学好学之士,无形中会以他们为榜样。

如今,繁重的学业压力,使得一部分学生心生厌学念头,而《三字经》中那种积极入世,鼓励莘莘学子奋发有为的基调,无疑一贴清醒剂,给学生带来振奋。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积极“入世”的思想, “积极进取”情怀,就如“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所要求的,可以鼓励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之时,积极进取。

三、品读《三字经》,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品读《三字经》,可以从体验感悟着手。体验感悟可以分三步,每堂课学生要有学习启发,每一阶段学生撰写学习感受,整本书学习结束后,学生畅谈学习收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三字经》的精髓,读懂书中的精神内涵。真正读懂《三字经》的学生应该能把《三字经》中的要求付诸行动,以行动去体验,并努力使之成为自觉行为,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点来说,《三字经》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第6篇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下面是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我正式接触佛教是从听陈大惠老师的中华传统文化论坛开始的,陈老师的第一讲便是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他让我从新认识到了道德,认识了人生规律,陈老师讲到道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道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个叫道,比如说早上太阳在东边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苹果一定要秋天结果。这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这个就叫道。什么是德呢?按照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这就叫德。现在有人说传统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这是一种误会。还有人说这个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讲,一点不高深。秋天结苹果,您觉得这个苹果高深吗,一点不高深。苹果树结果、老母鸡生蛋,这有什么高深的。自然大道,这个道,最朴实,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听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传统文化。它一点都不神奇,一点都不奥妙,非常通俗易懂,问题是现在没有人讲。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所作所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他就叫有德。这个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不要破坏自然规律。

今天我们的人变得很浮躁,变得很功利,我们已经失去了人的纯朴的本质。这是个快节奏的社会,这是个强者的社会,因为什么都需要竞争,社会需要强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乐,不论是有钱的,没钱的,有名的,无名的,都活的痛苦。

后来我初读了了凡四训,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过程,了凡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光是知命认命,听凭命运的安排,那是消极而被动的。后来云谷禅师对了凡说人的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而在后期了凡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则是积极而有益的。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照此实践,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改变了原本被算定的命运,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怨天忧人不满上天的不公平,却不知道有些东西是命中没有的是求也求不来的,有些东西是命中有的迟早会得到的。了凡先生没有去怨天忧人,通过努力得到名利财富,那是迟早的事,如果我们没有德行是不能获得相匹配的东西的,因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学其实是博大景深的一门学问,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佛学开导人对世界的认知,让人知道富贵荣华只是过眼云烟,开心是暂时的,痛苦也是暂时的,我们不能时时快乐开心,我们不可能永远悲伤痛苦,一切都将过去。然后佛学教导人在思想上改变,教导人乐观,不论是痛苦还是快乐,不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是暂时的,世事无常,我们不可能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佛学告诉我们不因为快乐而兴奋不已,也不要因为痛苦而悲伤,因为这是暂时的,遇到困难时要想这是暂时的,富贵时也要想这也是暂时的。佛教导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过错,不要迷恋一时的快乐,不要遇到挫折就沮丧,我们要知道我们从来到世间开始就注定一切都是会离我们远去的。

我们只有舍得放下才会得到,舍得放下富贵德到智慧,舍得放下仇恨就会得到快乐,舍便是得,不舍便不得。

篇二: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篇三: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7篇

儒家的教育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道家的教育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释家的教育就是以释迦牟尼为代表,我们称之为佛教。

儒家教育以《三字经》、《弟子规》为教育基础,是以自制为核心。道家教育以《道德经》、《太上感应篇》为教育基础,是以自省、因果教育为核心。佛家是以《修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为修学基础,以戒、定、慧为修学核心。

何为人生:人生就是人们的生活。何为宇宙:宇宙就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它包含五大内容: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

什么是伦理:就是人类关系的自然法则。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性、姓、信的关系。我们中国人把随顺自然落实在人事上,就是伦理五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人与万物众生的关系还包括: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矿物的关系)。

曾经有这样令人发省的一幕:

一位学者至某高校作报告,向台下的听众提问:“你们认为,现代社会最缺什么?”台下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缺德!”

确实,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最缺乏的正是好的品行,即德行!那么它为什么会缺的呢?它又能从那里得来呢?缺:是缺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德: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得来。

那么我们首先来解释一下道德:道与德是两个字而组成,道是最为底层的,基于在德的基础,它是一个有界限的规则。

道不是人为的,它是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运作。水、空气、山脉、河流、植物、动物、地球、宇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凡是属于自然的,则是道。

德:是随顺自然,一切自然的成长,是基于在道之上行为,在规定的道上行走,用中国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来做人做事,这就是德。

今天我要推荐给大家拜读一本书,名《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童蒙养正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石,是做人、做事的集大成,只有1080个字,360句,三字一句,两字一韵。它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是规范、是戒律,用它来作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我们的人生会很有成就,会幸福!今天我带来了几部,恭请大家一起学习,你会受益匪浅…

建国君民,教育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的一生有四个阶段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四个阶段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最为重要,他是基石。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终极圆满。

现代社会大家工作都很忙,缺少学习的时间,整天喊忙、忙、忙,忙的什么呢?不少人忙吃喝玩乐。

比如,可能爸爸会打来一个电话说:“你妈妈身体不舒服,头晕呕吐,你快回来陪妈妈上个医院吧!”电话哪边的回答是,我现在没有时间,我在忙。其实,在麻将桌上,在歌舞厅里,在饮酒席上的可能都有。

忙啊忙!不学习,忙到后来,繁忙的忙就会变成盲目的盲,再后来,会变成迷茫的茫。盲目是眼睛瞎了,看不见了,不能辨别方向了。忙到后来变成迷茫的茫时,就分别不出善恶、真假、美丑、好坏了。

然而,学习还需我们去感悟,悟、悟、悟,不悟就会变成另外三个“悟”字,感悟的悟会变成迷雾的雾,再会变成错误的误。迷雾就是能见度很低,前面有了障碍你看不清,不知道回避,造成错误的判断,迎错而上,最终走到边缘,掉入了泥坑,难以自拔。这就是忙的后果,不学习产生的恶果。

所以我们要学习!学习是了解,了解了才能知道,知道了还不够,我们还要去感悟,感悟什么?善恶、真假、好坏,做人、做事的道理。接着我们再去做到,就是身体力行,最后我们才能得到(知道---悟道---做到---得到)。这是人生之轨迹,是天下大道。不经一番寒彻苦,焉得梅花朴鼻香。不经过这样的轨迹,那全是妄想啊!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所以说迷时千卷少,悟后一字多啊!我们一定要学习。

现代人缺少学习,古时候皇宫里,大臣们、后宫们必修圣贤哲人的儒家教育和大承佛法,后来到了清朝,被慈禧太后取缔掉了。这话要从清朝末期开始算起,至今圣贤哲人的教育已脱节了1之久。再加上的打、砸、抢,损失就更严重了。红卫兵把祠堂、孔庙、城皇庙全砸碎了。这对我们后人来说损失惨重,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祠堂是尊祖教育的场所,孔庙是尊师教育的场所,城皇庙是因果教育的场所,它使匡正社会人心,增强人间道德勇气!

现代的人们不相信因果,所以什么恶事都敢做。不懂因果,不怕因果,纵然肆无忌惮,无恶不作。

那么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取缔呢?我们就来讲一讲清朝这一末代太后--慈禧。

(1)慈禧太后是叶赫拉娜族,生于1835-1908,享年73岁。满清建立时,爱辛觉罗灭了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就是叶赫拉娜族。他的首领叫金太吉,金太吉被爱辛觉罗(努尔哈赤祖先居住地方,爱辛:金,觉罗:地名,今黑龙江省伊兰一带)杀害时,心里十分愤恨,生为族群领袖,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子民。所以他临终发了毒誓:“你灭我的族,我也要灭你的族,那怕我的族里只留下一人,即便是女人,我也要灭掉你的族”。所以后来在清朝皇宫里立下一个不可抗拒的规矩,则不准与叶赫拉娜族配婚。可是200多年过去了,祖上的规矩忘记了。清文宗咸丰皇帝必取纳拉氏(慈禧太后的乳名)为妃子不可,后为皇后,且垂帘听政48年。国家外忧内患,卖国条约犹她而签。当她60岁寿辰时,是用国家的海军军费建造的颐和园。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第8篇

关键词:胡锦涛,“七一”讲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 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七一”讲话, 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三个30年历史阶段里的重要经验, 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奋斗要求, 是指导我党和我国人民走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文献。“七一”讲话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重要理论, 其中, 关于“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 对于指导未来中国的发展, 意义十分重大。

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的价值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那一天起,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富于理论思维的革命政党。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理论学习, 重视党内以及国家的文化建设。毛泽东当年就说过,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邓小平也提出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其一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今时代, 文化软实力正在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战略格局下,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重视文化建设的坚定性。我们应当深刻理解胡锦涛“七一”讲话中关于文化建设论述的重要思想,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关于我们要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胡锦涛“七一”讲话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 就是要“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 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 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为本”政治原则的落实。这个要求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做空洞的宣教和虚假的粉饰, 它围绕着以人为本, 提出最重要的两点是:人本身提高素质品味, 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优异的文化发展成果。这就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而是具体的要求。这是指导我们在服务大众的原则下“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要求。我们的一切文化工作, 应当围绕这一原则和要求去努力和创新。

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五大任务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胡锦涛“七一”讲话提出五大任务:一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三是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是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四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五是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在这里, 胡锦涛总书记尤其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落实问题。我们知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表现, 因为意识形态是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 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必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胡锦涛“七一”讲话为此提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坚定理想信念。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里, “七一”讲话还具体提出了“四德”建设和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培养的问题。其中, 关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 十分具体明了, 意义也特别重要, 应当不仅在全党而且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宣传和实施,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真正融入全社会和广大民众之中。

“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又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七一”讲话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里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的历史与未来的清醒认识, 着眼于全球格局的战略思考和对中华文化未来发展的充分自信, 是面向未来和置于世界文化格局的一种文化定位。自鸦片战争100多年来无数豪杰之士为之奋斗的中华崛起的目标, 不仅仅是GDP在世界格局中的位次所能决定的,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根本标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 为此应当奋发努力!

三、我们的工作和努力

当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风生水起, 广西地处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前沿阵地,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变革, 在快速发展。面对这种重大的战略布局和发展形势, 广西各级领导、全社会民众以及广大文化工作者承担着加速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职责。

结合广西的实际,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树立文化立业的观念

我们要清楚地看到先进文化的巨大作用。一是提振精神动力, 包括思想境界、信念信仰、智慧学识、舆论氛围等。它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增强经济实力, 文化产业能直接提高GDP增长数量。三是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产业转型, 改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四是提升国民素质和劳动力技能,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各级领导和各地政府要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经济建设和强化国家综合国力方面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只有树立文化立业的观念, 尤其是要把文化产业提升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整体认知, 才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协调发展。

(二) 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落实, 建设和谐文化

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落实,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由党内推广到社会, 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 动员全社会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 包括基本理论、核心内容、具体形态、作用与意义;学习和研究和谐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制订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方式、方法, 包括宣讲学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创作、群众文化、学校教育、道德风俗, 等等, 检验其作用和成效。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和谐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三) 建立文化产业机制,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 壮大文化生产力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广西提出在2015年实现“千亿元”目标, 任务十分艰巨。应当看到, 广西的文化产业还明显地发育不足。一是现有的文化产业数量少, 产值低;二是地区发展不均衡, 南宁、桂林、北海等广西东北部和北部湾地区占到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0%以上, 桂西和桂西北地区还发展迟缓;三是文化产业投入不足, 势头不猛。四是文化产业发展还未形成大型文化企业较少, 不能发挥引领作用。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 (下转第9页) (上接第2页) 经济新的增长点, 纳入“十二五”规划的大盘子里面, 形成全社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整体认知, 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 加大文化产业投入, 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 着力发展文化教育, 提高国民文化科技素质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快教育普及, 尽快提高国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首先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广西的教育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更应该迎头赶上, 加大投资, 加快发展。第二, 调整教育结构。要在继续开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 将教育工作的重点向高等教育倾斜, 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第三,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快教育步伐。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开放式大学”, 包括电视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虚拟大学等, 最大限度地开发知识获取渠道, 迅速强化知识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把思想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这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经过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就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07-01.

上一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规范化研究论文下一篇:标准化工作心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