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内容介绍

2024-06-09

基础会计内容介绍(精选8篇)

基础会计内容介绍 第1篇

会计基础培训内容介绍

第一天:1.介绍该课程的内容

2.讲述考试类型、侧重点和学习方法

3.讲授第一章总论(会计的发展、特征、对象、职能、基本假设等)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主要分类,很重要)

第三章会计等式和复式记账(教材重点与难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第二天:第三章 会计等式和复式记账

第四章 会计凭证(掌握凭证的分类、填制方法、审核内容等)

第五章 账簿(掌握账簿的分类、填制方法、记账规则等)

第三天:第六章 账务处理程序

第七章 财产清查(掌握财产清查的分类、清查方法、清查的账务处理等,实用性

较强)

第八章 财务报告(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方法及运用)

第四天第九章 财务报告

第十章 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本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第五天:第十章 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本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经典计算分析题解析

模拟考试样题解析

基础会计内容介绍 第2篇

2.根据公司业务模式和部门要求完成账务核算,按时出具各项财务报表

3.负责核算境内外公司主体账务

4.负责对接境外主体审计工作

5.及时跟进各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并对执行差异进行简要分析

6.按期进行纳税申报工作,负责工商、税务部门的事务处理

7.定期核对客户、供应商、员工等各项往来科目发生额及余额

8.每月定期整理会计资料,并进行装订和归档

基础会计项目教学内容设计探讨 第3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项目教学,项目设计,业务流程

《基础会计》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核心基础课程, 是会计专业的“敲门砖”。该课程的内容设计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为将来的全面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 现行高职院校《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基本是以学科体系来进行组织, 前半部分是总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企业基本业务会计处理等理论知识的堆砌, 该部分理论性强, 且涉及大量的会计术语, 往往会使初学者误解会计是一门难以掌握且枯燥的学科, 从而导致其丧失学习会计的兴趣;后半部分主要涉及凭证、账簿等操作性较强的内容, 该部分的内容设计又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觉得会计操作技能简单而掉以轻心。

众所周知,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 其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会计知识, 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 但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能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财会工作中的实际案例组织学习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 尽量做到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 学习过程结束时, 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毫无疑问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 笔者将《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设计为:走进会计、掌握会计、挑战会计三个教学项目, 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完成项目、任务中得到训练。

一、“走进会计”项目 (生活费的登记)

本项目主要根据学生的关系密切度、联系的方便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组。每小组由4~6人组成, 其中一人担任小组组长。以小组为一个主体, 成立一家小公司, 小组成员均为该公司的股东兼职员, 自行设定本公司的名称、注册资本金、公司文化等相关内容, 其收入来源为兼职所得、奖学金所得、贫苦生助学金所得等, 生活费支出为其费用支出。每家公司设立一名出纳、一名会计, 出纳负责现金的保管和配发, 会计负责业务的记录, 由小组组长安排组员分工轮岗。要求每组成员在发生收入支出时尽量取得相应的原始依据, 例如坐车后从汽车公司取得汽车票、购买手机后从商店取得的销售发票等, 并及时将这些原始依据上交给会计让其进行记录。在任务执行过程中, 思考以下问题: (1) 会计的任务是什么? (2) 会计记录有何用途? (3) 会计记录的对象是什么? (4) 发生业务后, 为何要取得相应的原始依据? (5) 所取得的原始依据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当学生通过对自己生活费的记录后对会计有了一定的认知进而对会计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再结合学生汇报的情况, 展开相应会计理论的学习。先引导学生自行推导出会计定义, 根据会计定义引出会计的对象, 再由会计对象是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而经济活动的范畴非常广泛, 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分类, 从而产生了6大会计要素, 6大会计要素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等式,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该等式可以转化为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左“借”右“贷” (等式左边用“借”表示增加, “贷”表示减少;等式右边用“贷”表示增加, “借”表示减少) 。

在此, 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日常典型业务进行讲解, 例如:从银行提取现金的业务。先说明在会计上银行里的存款叫“银行存款”, 出纳保管的钱叫“库存现金”, 再指出从银行提取了现金后, 会导致银行存款减少, 库存现金增加。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都是企业的资产, 资产在会计等式的左边, 增加用“借”来表示, 减少用“贷”表示, 所以, 会计人员用会计语言把该笔业务记录下来就是:“借:库存现金;贷:银行存款。”再如:用现金购买电脑的业务, 这笔业务会导致现金减少、电脑增加, 在会计上, 现金叫“库存现金”, 电脑属于“固定资产”, 这两个均属于企业的资产。同样, 资产的增加用“借”来表示, 减少用“贷”表示, 所以会计人员用会计语言把该笔业务记录下来就是:“借:固定资产;贷:库存现金。”通过列举这些学生非常熟悉的业务, 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感受会计语言的表达方式。

二、“掌握会计”项目 (会计实务操作指引)

本项目是《基础会计》教学中实践性、操作性最强的部分, 该部分教学内容及顺序安排应该源于会计工作实践, 按照会计工作过程来组织。而会计核算的对象是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即资金运动) , 资金运动是一个从资金投入 (筹资) 到资金运用 (供应、生产、销售) 再到资金退出 (分配利润等) 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掌握了资金运动的业务流程以及各流程中产生的原始凭证, 结合“走进会计项目”掌握的知识点, 会计就显得简单易懂。因此, 本项目根据企业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和先后顺序, 组织了认知项目、筹资项目、采购与付款项目、生产项目、销售与收款项目、利润的形成和分配项目以及会计报告项目等7个子项目。其中第二至第六个项目均包括以下任务:了解各项目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处理流程、相关原始凭证的填写、记账凭证的填编制以及账簿的登记。

(一) 子项目一:认知项目

本子项目主要涉及对会计载体 (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 、业务流程、会计工作岗位的认知等。首先通过学校与实习基地进行沟通, 带学生深入企业参观其采购部门、生产车间、销售部门, 由企业相关人员介绍该企业采购流程、生产流程、销售流程及各个流程产生的原始凭证和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再参观企业的财务部门, 由会计人员介绍本部门的人员分工, 每个岗位所涉及的工作内容, 翻阅或由企业会计人员展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以及报表, 并简单说明这些资料所记载的内容和用途。通过让学生与企业的亲密接触, 使学生对企业工作流程、企业会计有了形象且深刻的认识, 从而产生渴求掌握学习会计知识的动力, 变被动为主动, 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子项目二至子项目六:筹资项目、采购与付款项目、生产项目、销售与收款项目、利润的形成和分配项目

项目二至项目六的项目设计目标是由学生通过网络搜查、实地考察等多种渠道获取各项目所涉及的经济活动及每笔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流程、各工作流程所产生的原始凭证等资料, 让学生在交流、展示、分析问题、总结问题中掌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的填制与审核等知识和技能。

本部分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学生间的关系、联系的方便程度、性别搭配等因素进行分组, 每小组由4~6人组成, 在环境的布置上按相应职能岗位划分, 主要包括出纳、会计、主管等, 由小组组长安排岗位轮换。教师根据不同的项目内容和性质下达任务, 例如项目二 (筹资项目) , 要求学生收集以下资料:企业申请企业法人登记应具备的条件, 申请营业登记应具备的条件, 资本金筹集的主要渠道, 资本金筹集业务的处理流程, 企业有哪些业务需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有关资金方面的资料, 企业在变更注册资本金时, 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哪些手续、提供哪些资料, 注册会计师进行验资的程序和方法, 验资报告和相关凭证对企业资本金核算的作用, 银行借款流程, 各项目流程中会涉及哪些原始凭证等, 要求学生对所收集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审核无误后编制记账凭证并登记账簿。在课堂中, 先由各小组交流汇报原始凭证的收集、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中所有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 接下来由教师分析大家在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中的共性问题, 给出正确的填制方法, 最后归纳重点知识。

1. 企业资本金筹集业务。本业务处理流程为:

(1) 取得办理资本金筹集业务所需要的企业章程或扩大资本金的会议决定、企业经营合同、各投资人共同签署的出资协议 (合同) 等相关文件 (略) ;

(2) 取得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的证明文件 (略) ;

(3) 设备等实物资产的验收, 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获得。固定资产验收单 (见图1) 、材料入库单 (略) 、无形资产拨出单 (略) 等;

(4) 对表明投资人货币资金出资的银行结算凭证 (银行进账单, 见图2) 和设备等实物资产以及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出资的原始凭证 (销售发票等略) 进行审核;

(5) 由会计人员编制记账凭证 (见图3) , 经审核无误后记账 (见图4) 。涉及到的主要相关凭证:出资协议 (合同) 、验资报告、银行进账单、固定资产验收单、无形资产转让协议、记账凭证、账簿等。

2. 银行借款业务。处理流程为:

(1) 申请贷款, 填写“借款申请书” (略) ;

(2) 经银行调查、审批后, 企业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 (略) ;

(3) 取得借款, 办理入账手续, 会计根据审核无误的“借款借据 (见图5) ”和“银行进账单”编制记账凭证, 经审核无误后记账;

(4) 按月计算利息。计算利息, 编制借款计息计算表 (略) 、由出纳根据借款利息计算表开出转账支票 (略) 支付利息、会计根据转账支票存根联和银行转来的借款利息付款通知 (略) 填制记账凭证, 审核后记账;

(5) 到期归还借款。由出纳开出转账支票归还借款、会计根据转账支票存根联和银行转来的借款付款通知 (略) 填制记账凭证, 审核后记账。

涉及到的主要相关凭证:借款申请书、借款合同、借款借据、银行记账单、银行借款计息通知、支票存根联、记账凭证、账簿等。

(三) 子项目七:会计报告项目

本项目的分组和人员分工可以与前一个项目相同, 下达给学生的任务是从网络 (推荐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 搜索并下载自己最关注最感兴趣的几家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会计报告的组成部分、各会计报表的结构与构成要素等问题, 并结合子项目二至子项目六中填制的会计凭证和账簿自行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通过课堂小组交流、教师分析指导让学生正确掌握会计报告的构成、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定义、结构、编制方法等知识点。

三、“挑战会计”项目 (会计实战)

本项目首先由学校组织教师深入企业, 收集会计资料, 在其基础上, 对企业供、产、销各个阶段所涉及的业务进行整理, 对一些业务进行有客观依据的虚构, 编制出一套完整的涉及各方面经济业务的模拟实训资料。另外, 可以考虑在实训资料中设少量有问题的原始凭证, 如支票金额小写、未盖章发票等, 让学生去思考、去挖掘, 以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并能及时、正确地去进行有关业务的处理。所采用的原始资料应当尽量贴近实际资料, 如发票、收据、入库单、结算凭证等, 可与银行、税务机关等联系购买一些空白单据, 注明“教学实训用”。记账凭证、封面、科目汇总表、各种账簿、会计报表等, 可到会计用品商店购买, 这样的资料能使学生身临其境, 提高实训的效果, 有利于学生毕业后与工作岗位无缝衔接。

本项目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学生间的关系、联系的方便程度、基础会计的成绩高低搭配、性别搭配等因素进行分组, 每组4~6人, 在环境的布置上按相应职能岗位划分, 包含出纳、制单、审核、记账、成本核算及主管等, 由小组组长安排岗位轮换。这样使人各司其职, 又相互联系, 象征性地代表了一个财务科组, 学生操作时可轮流地模仿每个角色, 产生一种置身于实境的感觉, 在模拟中既学到业务知识, 又训练了相互协作的能力, 更培养了每个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定期召开项目座谈会, 听取各组汇报项目任务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课堂上各组上台进行业务账务处理演示、相互点评, 指出其他小组在演示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对自己组的表现进行自评,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内容设计框架, 一方面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相关, 在教学过程中可用具体企业为依托, 进行仿真讲解训练, 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把学生融入到有意义的完成任务过程, 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构建, 从而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不但可以训练他们在工作中与其他同学协调、合作的能力, 还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并促使其努力提高动手能力等方面。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再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     创新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该课程专业性、理论性很强,任课教师若以传统的教学内容顺序以及以传统的授课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难懂,逐渐失去专业兴趣,从而影响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教学内容,以及如何开展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理解会计原理,并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目前《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设计、组织及安排

目前,大多数高校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这样安排的:第一章是总论;第二章是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第三章是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第四章是复式记账法。这四章内容集中讲述了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會计要素、会计原则和会计前提,以及会计的基本核算理论和核算方法,后边几章内容才开始介绍会计凭证及账簿等实务内容。这对于刚刚接触到会计学习的学生来说,纯粹理论的教授,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课本知识。学生可能会通过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勤加练习,多做题,考试时候可能也会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理解,更没有很好掌握。传统的纯粹理论授课,不利于新经济形势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另外,各高校对于《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安排也不尽一致。有些高校基本就是纯粹理论教授,没有安排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内容,有些高校是将实践教学内容集中安排在理论教学内容以后,有些高校则是将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在毕业班的学期,集中进行一次校内综合实训教学。以上几种情况均不利于学生对《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如果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仅仅是理论学习,对于会计的学习停留在枯燥无味的概念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将实践教学安排在理论内容后集中进行,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教学进行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觉得学习困难,概念抽象、枯燥,这样的理论授课很难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等到集中实践教学的时候,面对一系列的凭证、账簿,学生动手的新奇、热情很快就会被烦琐的填写要求和不断的差错所消磨殆尽;另外,有些高校将实践教学安排在毕业班的综合实训中,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时候的疑问等则会在毕业班的综合实训部分里解决,学生很可能对会计分录常用的会计原理等熟悉,而凭证账簿以及账务处理程序则比较陌生,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没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的来说,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基础会计》课程授课过程中,没有将理论部分实践部分有效结合,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后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设计、组织和安排

1.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基础会计》中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以及会计证的考核有关要求,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设想将本课程的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有机结合,把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的顺序重新安排,分成七个具体可行的模块。总体思路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发生前后顺序,将学习的内容依次抛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依照教材的教学内容的顺序讲授。首先,给学生介绍经济业务的载体、原始凭证,让学生具体了解一个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有哪些,企业的原始凭证有哪些种类、来源,如何填写,如何审核。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的第一步,学生通过具体的原始凭证,了解了企业的具体业务,就会有一个学习欲求,如何核算呢?要想知道如何核算,那就要知道什么是会计。以此引入第二部分的内容,会计的含义、对象,要素、职能、核算前提条件等。从实践内容引入的理论教学,学生就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了原始凭证,了解了会计含义和核算内容等,如何核算呢?接着可以介绍科目账户、复式记账法等。那如何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呢?就需要教授学生如何认识记账凭证了,可以让学生在记账凭证上练习填写会计分录,这样枯燥的教学内容一下就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生动很多,也能激发学生的动手学习兴趣。在第三部分的教授中,利用原始凭证,让学生练习填写记账凭证和学会审核。这一部分内容就是一个熟练过程。学生面对自己编制审核后的诸多记账凭证,如何汇总?自然引出第四部分会计账簿。在编制会计报表前,如何保证账实一致,进而引出财产清查。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这样的一个程序,就是账务处理程序,这就是第六部分。在第七部分,会计报表前,学生根据业务的处理流程,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财产清查和账务处理程序及报表的编制。

2.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讲解理论的时候,学生同时动手操作,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地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在认识原始凭证的时候,就将会计的前提条件及会计核算内容融合在一起。以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讲到会计主体等几个会计前提时,学生总是觉得远不可及,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通过让学生认识原始凭证后,自然就知道什么是会计主体了,因为每个外来原始凭证上都有客户名称一栏,这个就让学生知道了这是哪个企业的经济业务。对于如何填写和审核原始凭证,可以让学生动手填写,并通过其他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经济业务、错账更正等。纯粹的理论讲解起来,非常空洞无趣,但让学生亲自动手登记账簿,效果就不同了。在登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错误,可以顺势教会学生如何更正,哪些情况用哪个更正方法,如此既感性生动,又有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认为《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改革思路是:从实际的经济业务出发,引入会计的基本理论,从理论再次引入实际的经济业务,再指导学生的会计动手操作实践,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三、《基础会计》教学内容改革预期效果

1.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教学主体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

依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能有机地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以实践能力作为教学主体,将理论内容有机地渗透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专业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都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服务。

2.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任课教师的“教”为辅,让学生“学” 与“做”相结合,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技能实际操作的重要性,把学习和就业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3.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我们通过本次的《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接受系统的会计基础理论学习和仿真模拟训练,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

四、《基础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创新与特色

以认识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作为起点,展开基础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从实践出发,到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教学内容按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在实际动手中领悟会计的基本原理,并经过自己独立处理的经济业务来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从而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夯实会计的基本技能,并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基于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会计教育与教学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2]刘爱英.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财会通讯,2011(5).

[3]梁飞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实践[J].财会月刊,2011(5).

基础会计的职责内容 第5篇

2.审核公司往来帐款的具体情况,并建立明细帐和进行明细核算;正确进行收入、费用、成本的归集和核算;

3.掌握成本动态,了解行业价格信息,进行成本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处理意见;

4.根据规定的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审核费用发生的审核手续是否符合公司规定;

5.及时做好会计凭证、帐册、报表等财务资料的收集、汇编、归档等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基础会计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6篇

第一章总论

考核目的:通过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内容和特点,会计的职能和会计的含义,一般了解会计的作用和会计方法。

考核知识点: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内容和特点;会计的职能;会计方法;会计的含义。考核要求:

1.会计的目标

识记:会计目标的含义

理解:(1)会计目标的内容;(2)会计目标的两种理论观点。

2.会计的内容和特点

识记:(1)会计内容的含义;(2)会计的具体内容。

理解:(1)会计内容的抽象;(2)会计的特点。

3.会计的职能

识记:(1)会计职能的含义;(2)会计核算的含义;(3)会计监督的含义。理解:(1)会计核算职能的特征;(2)会计监督的职能的特征。

4.会计方法

识记:(1)会计方法的含义;(2)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含义。

理解: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5.会计的含义

理解:会计的定义。

第二章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考核目的:通过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含义及其内容,了解企业的经营资金和财务报告。

考核知识点:企业的经营资金;企业的财务报告;会计要素;会计等式。

考核要求:

1.企业的经营资金

识记:(1)企业的类型及其经营活动;(2)企业的经营资金。

2.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

识记: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

理解:企业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必要性。

3.会计要素

识记:(1)会计要素的含义;(2)《企业会计准则》中六个要素的含义。

4.会计等式

识记:(1)会计等式的含义;(2)会计等式的表达式。

理解:(1)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资产和权益变动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和结果;(2)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收入和费用的变动及其结果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和结果

第三章帐户与复式记账

考核目的:通过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帐户的含义及其基本结构、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会计科目的设置以及会计科目与帐户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帐户;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

考核要求:

1.帐户

识记:(1)帐户的含义;(2)会计科目的含义。

理解:(1)帐户的基本结构;(2)会计科目与帐户的关系;(3)会计科目的内容与级次。

2.复式记账

识记:单式记账法与复式记账法的含义。

理解:(1)单式记账法的优缺点;(2)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

3.借贷记账法

识记:(1)借贷记账法的含义;(2)会计分录的含义;(3)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的含义。

理解:(1)借贷记账法的记录方法和账户结构;(2)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3)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原理和平衡方法;(4)账户的对应关系。

应用:(1)采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2)发生额和余额两种试算平衡方法。

第四章帐户分类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掌握帐户按经济内容分类和帐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考核知识点:帐户按经济内容分类;帐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考核要求:

1.帐户按经济内容分类

识记:帐户按经济内容分类的含义。

第五章会计凭证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会计凭证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和审核,记账凭证的种类和编制;一般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考核知识点:会计凭证的含义和分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考核要求:

1、会计凭证的含义和分类

识记:(1)会计凭证的含义;(2)会计凭证的种类。

理解:会计凭证的作用

2、原始凭证

识记:(1)原始凭证的含义;(2)原始凭证的分类;(3)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理解:(1)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2)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

应用: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

3、记账凭证

识记:(1)记账凭证的含义;(2)记账凭证的分类;(3)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理解:(1)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2)记账凭证的审核内容。

应用: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

第六章会计账簿 理解:(1)帐户按经济内容分类的必要性;(2)帐户按经济内容分类的类别。2.帐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识记:帐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含义。理解:(1)帐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必要性;(2)帐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类别。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账簿记录的试算平衡,记账错误的更正,以及账簿的结账与对账。

考核知识点:账簿的含义和分类;账簿的设置与登记;帐簿的登记规则;错帐的更正方法;对帐;结帐。

考核要求:

1、账簿的含义和分类

识记:(1)会计账簿的含义;(2)会计账簿的分类。

理解:会计账簿的作用。

2、账簿的设置与登记

识记:账簿的组成及其内容。

理解:设置账簿的原则。

应用:(1)日记帐的登记方法;(2)分类帐的登记方法。

3、帐簿的登记规则

理解:帐簿的登记规则。

4、错帐的更正方法

应用:错账更正的方法。

5.对帐

识记:对帐的含义。

理解:(1)对帐的必要性;(2)对帐的内容。

应用:对帐的方法

6. 结账

识记:结账的含义。

理解:结帐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应用:结账的程序与方法。

第七章财产清查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的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财产的盘存制度,财产清查的意义及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一般了解财产清查的种类和方法。

考核知识点:财产清查的含义和分类;财产的盘存制度;财产清查的组织和清查方法;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考核要求:

1.财产清查的含义和分类

识记:(1)财产清查的含义;(2)财产清查的种类。

理解:(1)财产清查的必要性;(2)财产清查前的准备工作;(3)存货、固定资产、现金与银行存款、债权债务清查的要求。

2.存货的盘存制度

识记:(1)永续盘存制的含义;(2)实地盘存制的含义。

理解: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各自的优缺点。

3.财产清查方法

应用:(1)存货清查的方法和程序;(2)固定资产清查的方法;(3)现金清查的方法和程序;(4)银行存款清查的方法和程序,银行存款调节表的编制;(5)债权债务的清查方法。

4.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理解:(1)财产清查结果账务处理的要求;(2)财产清查结果账务处理的步骤。

应用: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第八章会计报表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的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内容和编制方法,现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及其编制原理;一般了解会计报表的意义和种类。

考核知识点:财务会计报告与会计报表;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考核要求:

1、财务会计报告与会计报表

识记:(1)财务会计报告的含义与构成;(2)计报表的含义;(3)会计报表的种类。理解: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必要性。

2、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理解: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3、资产负债表

识记:资产负债表的含义。

理解:(1)资产负债表的结构;(2)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理。

应用: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的填制方法。

4、利润表

识记:利润表的含义。

理解:(1)利润表的结构;(2)利润表的编制原理。

应用:利润表主要项目的填制方法。

5、现金流量表

识记:现金流量表的含义

理解:(1)现金流量表的结构;(2)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

第九章会计循环(上)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会计循环、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的含义和内容,掌握编制会计分录、过账和对账簿记录进行试算平衡的具体方法。考核知识点:会计循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过帐和试算平衡。

考核要求:

1.会计循环

识记:会计循环的含义。

2.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识记:(1)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含义;(2)会计主体的含义;(3)货币计量的含义;

(4)持续经营的含义;(5)会计分期的含义。

理解: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

3.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

识记: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

理解:会计确认、计量原则的内容及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

4.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过帐和试算平衡

应用: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过帐和试算平衡。

第十章会计循环(下)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掌握期末账项调整的方法,以及对账、结帐和编制会计报表的具体方法

考核知识点:期末帐项调整;对帐的方法;结帐的方法;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考核要求:

1.期末帐项调整

理解:(1)期末帐项调整的必要性;(2)期末帐项调整的内容。

应用:(1)应计帐项的调整;(2)递延帐项的调整;(3)其他帐项的调整。

2.对帐的方法

应用:对帐方法的具体应用。

3.结帐的方法

应用:结帐方法的具体应用

4.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

应用:编制会计报表方法的具体应用

第十一章会计核算形式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一般了解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和种类。

考核知识点:会计核算形式的含义和种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考核要求:

1.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和种类

识记:(1)会计核算形式的含义;(2)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

理解:选用会计核算形式的基本要求。

2.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识记:(1)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含义;(2)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程序。

理解: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3.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识记:(1)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含义;(2)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程序。

理解: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应用:科目汇总表的编制及总帐的登记方法。

4.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识记:(1)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含义;(2)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程序。

理解: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应用: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及总帐的登记方法。

第十二章会计工作组织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一般了解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原则和形式,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职责,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考核知识点: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原则和形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考核要求:

1、会计工作组织

识记:(1)会计工作组织的内容;(2)集中核算和非集中核算的含义。

理解:(1)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2)会计工作组织的原则。

2、会计机构

理解:会计机构的设置要求。

3、会计人员

识记: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与职称。

基础会计内容介绍 第7篇

《会计基础》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其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该门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站在时代的潮头,对传统的内容重新思考和改革。

一、《会计基础》课程内容优化的指导思想

目前,所谓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仍然较为模糊,“应用型”模式被当成了一种权宜之计。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基础》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理论与实践操作并重的独特理念,或是照搬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内容,或是继续执行高职高专的教学大纲,根本没有突出“应用型”,导致培养的大量会计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错位,严重影响了会计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因此,《会计基础》课程内容优化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秉承“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大胆改革《会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来推进“3+1”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及职业资格融合的创新性理念,提高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揽子解决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人才缺乏的难题,促进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会计基础》课程内容优化的战略目标

1、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会计基础》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步入大学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也是该专业的入门课程。由于学生对会计专业不了解,大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其对《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喜好与厌恶情绪,直接影响到对会计专业的偏好,进而影响到以后在该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本课程需通过内容的优化,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浓厚的专业兴趣,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从而有助于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2、支撑“3+1”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3+1”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即在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前三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第四年去企业进行职业岗位实践,使学历专业理论教育与职业岗位技能训练相结合。

《会计基础》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务必通过其系统性理论的讲解和专门方法的介绍,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如《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等,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本课程实训使学生对基本专业技能有所掌握,如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为第四年职业岗位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有利于提高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实践的效果。

3、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提升的融合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要求会计人员上岗前必须具有从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也是用人单位评价与选聘人才的重要标准,通过对《会计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革,尽可能使其很好融合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在完成学历专业教育的同时,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考取从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为后续晋升职称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促进在职业领域不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会计基础》课程内容优化的措施

1、坚持“学生本位”思想,内容表现直观化

应用型本科层次的学生虽然也是通过高考统招的生源,但与重点大学的学生相比,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内容设置时应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少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直观的表现形式将知识点介绍给学生。如记账凭证的构成要素与填写方法部分,现有教材一一列举了其名称、日期、编号等构成要素达八项之多,填写方法更是难懂,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易掌握,更是不想再学。因此,教材应通过实物展示,多提供几张记账凭证的样板,来让大家从感官上认知记账凭证,感觉很新鲜且逼真易懂,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其思考各要素的作用、填制方法等就变得易如反掌。这样既使学生容易接受专业知识,又培养了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激发了对专业课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突出实用性

从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出发,《会计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比较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教学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任务,强调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内容结构,对传统内容应取舍分明。

理论部分的内容坚持“必须、够用、突出应用性”的原则。对于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会计专业人才而设置的理论研究部分的内容应全部删除;对于缺乏实用性的理论知识也应全部删除,如单式记账法,单式会计凭证的填制、报告式资产负债表和单步式利润表的编制等;对于高层次的内容也删除,如会计管理、预测和决策等内容;而对于理论的演化发展过程省略或者简要介绍。理论部分的重点在于基本会计理论及应用、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及应用等,理论部分的内容力求简洁明了。

实践部分的内容要突出“客观性、典型性、循序渐进”的原则。传统教育忽略了实践性内容安排,即使有些院校有实践性的要求,但也主要停留在做练习题或填制凭证等单纯的业务技能训练上,这与“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差甚远,需要大胆改革。首先,体现客观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所用的凭证、账册、表格、科目图章及各种办公用品应该与实际工作中的一致。

(2)所有的原始资料应该是企业日常实际发生的;其次,具有典型性,即模拟的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必须规范,经济业务的资料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便于学生较好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再次,突出“学生本位、循序渐进”的原则。课程实训在时间安排上应是有序的,与理论学习同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直接面对现实的会计问题,亲身经历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对会计问题有与众不同的判断和见解,倡导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等所有内容学完,最后再集中安排实践,既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不符合“循序渐进”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更是模糊了课程实训与职业岗位实践的功能差异,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3、兼顾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

笔者通过问卷就选聘应届毕业生的标准问题对西北五省的中小企业做了调研,发放问卷360份,收回300份,统计结果发现:

(1)80%的企业看重助理会计师职称,虽然有些地方政策不支持在校生考取初级职称,但用人单位还是以此判断学生的专业水准;

(2)20%的企业至少要求中级会计师职称,不考虑应届毕业生;

(3)100%的企业表示遵守会计法的规定,要求会计岗位人员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由此可以看出,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最好拥有专业职称,才会受用人单位欢迎。现行的《会计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仅考虑学历教育,没有很好兼顾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加上最近几年的考证热潮,冲淡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分散了精力。当务之急,应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融合在《会计基础》课程中,参考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来设置课程内容,使学校的教学、学生的兴趣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很好统一在一起,学校与学生凝成一股力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和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并为职称考试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增强后续发展的潜力。

4、编写符合学生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对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都起着关键作用。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在深入理解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立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考虑本校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甚至还有初级职称考试大纲,来编写行之有效的教材,以满足系统理论学习、实践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提升为一体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

基础会计内容介绍 第8篇

目前市面上针对初学者接触会计、认识会计的入门教材主要内容大致相同, 虽然名称称谓各异, 但在本质上都是从核算的角度来介绍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因此在这里, 我们将这一阶段的会计学教材统称为会计学基础。

(一)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材数量稀缺

会计学基础是广大经管类专业, 如市场营销、经济学、工商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与会计学专业的教材在内容深度、结构设计上都应该有所区别, 我们从网上查阅了公开出版的作为会计学基础入门内容的教材, 有《会计学原理》、《会计学基础》、《基础会计学》、《会计学》、《初级会计学》等教材, 其中名为《会计学原理》有100多个版本, 《会计学基础》200多个版本, 《基础会计学》150多个版本, 《初级会计学》有50多个版本, 《会计学》有50多个版本, 我们从中随机抽取国内部分高校, 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出版社及高教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等出版的1992年以来的40本适合本科使用的教材, 从专业分类和教材的连续性上进行抽样调查。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发现, 国内大部分教材不作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区别, 都定位为一书多用, 普遍适用, 希望满足多层次的教学需要。这类通用教材占会计学基础教材的98%。近年来出现了市场细分, 有些高校专门针对非会计专业的学习而编写出版区别于会计专业的教材, 因为非会计专业学习的重点不在于会计循环、会计核算、账务处理程序等各个环节, 而是对会计财务报表的解读和对经济业务的透视。这些教材中有的引入大量的真实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来进行业务处理的讲解和报表分析, 基本上可以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但是该种教材的数量较少, 只占1%, 并且有一部分教材还同时注明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使用。同时也只有0.4%教材明确标明为财会专业学生使用。还有极少教材没注明适合对象, 这就给教师因材施教带来困难。进一步调查发现,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材的连续性不高。教材的连续性体现教材的质量, 教材质量越高, 体现的连续性越强, 注明为非会计专业教材我们统计最早的版本是2009年出版的。有限的、连续性低的教材版本和庞大的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需要的矛盾突出, 教师也面临着教材选择的困难。

(二) 教材内容没有体现新会计准则的理念

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应用已经六年了, 虽然各高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教材也纷纷依据现行准则进行了及时的更新和调整, 但笔者发现有关教材内容并没有体现新会计准则的新理念。

会计理念是分析会计问题的一种基本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 是学生学习和思考会计知识的逻辑出发点, 2006年会计准则中会计理念发生两大变化:一是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大量应用;二是更加重视企业的资产质量, 强调资产负债表观, 真实公允地反映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以及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权利义务, 更关注资源的有效配置及企业今后的增长潜能而不是仅仅对历史的总结。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的变化, 理应把新的会计理念融入到教材中去。但是部分按现行准则新编写的教材并没有体现这种理念, 只是对会计科目按照现行准则进行了简单的修改, 对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更改。这将很难让学生掌握最新的会计变化, 理解会计之精髓所在。

(三) 教材目标定位欠准确

目前, 《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各高等院校的经济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非会计专业都有开设, 但由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的培养要求不同, 从而对会计学基础内容的学习和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育部2012年10月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 对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规定并对专业进行了介绍, 本文以经济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为例进行对比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是不同的, 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 通过对基础会计学的学习, 使其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 了解什么是会计, 什么是会计信息, 学会从已知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 并进行经济预测;并不要求他们掌握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具体填报方法, 总之, 学习会计学的目的是通过从“懂会计”到会“用会计”, 达到为其专业服务, 而不是具体的“如何做会计”。而会计专业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专用工具把各种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 学会记账、算账和报账, 即把学生培养成会计信息的“生产者”。

(四) 教材内容设置不合理

由于目标定位不准确, 内容设计上也不尽如人意, 难以适应非会计专业的教学与学习使用。如不少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教材为了追求内容的完整性, 在教材内容设置上, 按照会计专业的培养要求进行设置, 在业务核算上, 往往对所有的会计要素项目按照会计的六大要素都一一予以介绍, 再如用较多的课时介绍一些非常规性的业务, 如各种类型的投资业务、投资性房地产、债券折溢价摊销等, 而对学生真正要掌握的有用的知识点却没有时间讲授。由于学时的限制不得不压缩教学内容, 处处“蜻蜓点水”, 给教学带来难度, 导致学生学习吃力, 感觉乏味, 迷失了方向, 甚至失去信心。有些教材刻意追求不同于会计专业的教材, 难易程度流于专科教材层次, 往往是对会计专业教材的去难存易, 编排的内容和流程大致是:总论———会计科目、账户和复式记账———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会计报告。内容涉及不能满足本科专业学习的需要。

而对与学生本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知识, 要么介绍的非常简单, 要么根本不作介绍, 如与医药营销专业知识体系密切相关的是销售环节的业务报销和销售额预测、税务处理以及利润报表的阅读和分析。但很多教材都是一带而过, 或只是从最简单的程序上介绍, 这些内容不但与医药营销专业将来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 而且也是与公司上下游企业之间紧密联系的业务, 是企业经营活动不可少的一部分;再如与人力资源专业紧密相连的职工薪酬问题等。

二、教材内容结构再造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 传统的非会计专业教材内容设计上要么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二合一”方式, 要么是在此基础上加入管理会计的“三合一”形式, 或再在“三合一”的基础上加上成本会计的“四合一”形式。再或者内容过于简单不符合本科教学层次的需要。这些方式都具有本文上面讲到内容设置不合理的弊端。非会计专业教材在确定《会计学基础》内容体系时应与会计专业区分开来, 体现出其不同专业特色与自身的系统性, 同时又不能过于简单, 流于专科教材层次, 适合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在内容设计上要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突出教学的重点, 并结合各专业的特色。

在此, 笔者结合多年的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的教学思考, 对会计学基础教材内容重新设计如下页图2。

根据图2,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会计基础内容, 包括会计学导论和会计基本理论。在导论部分, 会计环境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会计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如介绍会计准则的发布机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监管机构, 如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制定审计准则的机构及其资助机构等。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恰如其分的介绍历史知识, 如介绍1494年意大利数学卢卡·帕乔利对复式借贷记账法的贡献,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会计的历史悠久和魅力所在。由于国内外操纵利润、舞弊造假等会计丑闻近年来层出不穷, 职业道德的学习专门作为一节来讲解。在基本理论部分注意加入会计的全面收益观、资产负债表观等新的会计理念, 让学生对会计学习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介绍借贷记账法、会计科目、账户、会计循环时, 注重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的连贯性。并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 使学生知道会计是与我们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 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部分是核心内容, 包括会计基本业务核算和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在兼顾基本理论的同时, 重在透过会计数字信息理解经济活动, 最终达到经济管理的目的。所以这部分是非会计专业重点掌握的内容, 核心内容。基本业务核算内容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会计专业教材《中级财务会计》常常是按照会计的六大要素的各个项目进行介绍, 是“就会计论会计”, 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不利于其对经济活动的理解。在会计教学中, 经济业务核算按照资金流的流程线索, 并参考审计学中的按照业务循环来讲授相关内容, 同时增加讲解内部控制的内容。通过对资金流程路径、内部控制和业务循环流程的介绍, 可以使学生了解一定的企业会计实务流程, 便于学习理解并加强会计与管理的联系。在供产销的循环核算过程介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印花税等各种税种, 特别是增值税的知识点, 包括价内税和价外税、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的计算方法等。这样将实践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讲解, 又不占太多的课时。财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最终产品, 透过报表的数字信息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含义, 重视会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 跳出“就会计论会计”的狭小范围, 使会计信息真正发挥管理作用, 这将有助于学生把报表分析与最终的决策相联系, 从而便于决策的改进。

第三部分是拓展内容, 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和行业会计知识。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财政部规定自2009年7月1日起我国上市公司应当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 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会计与自己的专业无关, 上文提及的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 各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从事的工作方向也不相同, 因此, 在教材中应把握不同专业的学习需要, 适宜地补充与不同专业学习所需要的会计知识。如对市场营销专业, 可以补充基本报销凭证填制、销售预算分析、相关销售成本和税金的核算等相关知识。

三、结论与展望

基于会计学基础教材的调查分析, 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材内容体系既要与会计专业区分开来, 体现出其特色与自身的系统性, 同时又要适合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与理解, 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突出教学的重点, 并结合各专业的特色。随着经济发展, 对非会计专业人才财务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何突破会计核算的狭隘视角, 培养非会计专业真正的管理人才,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由于美国在会计学领域的先进性, 借鉴国外的精品原版教材, 结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我国国情, 进一步对教材进行优化, 应当成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刘永泽, 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 2004, (2) .

[3].陈敏, 徐梅, 颜刘瑶: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大学非会计学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 (综合·下) , 2009, (2) .

[4].赵莹, 许小健, 曹峥.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J].财会通讯, 2006, (10) .

[5].王新红, 师萍.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3) .

[6].牛华勇, 裴艳丽.次贷危机后再谈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 2009, (3) .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教案设计下一篇:观看建军大业党员个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