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理念

2024-09-17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精选9篇)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 第1篇

蒙特梭利教学原则

蒙特梭利教育以孩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的深入了解,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过程。从促进儿童身心发育角度去设计教学,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与品格的良好基础,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

蒙特梭利教育原则

以儿童为主——为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问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充分的教具提供 —— 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我们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他的内在潜能。

不“教”的教育 —— 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主张籍由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

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

把握敏感期的学习—— 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种

“敏感期”。

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 —— 教师必须放弃传统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

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动脑筋、有

智慧。

父母才是真正的关键 —— 孩子的教育,并不只限于学校一隅,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无

所不在。在亲子课堂中,家长不仅可以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

方法,还可以和宝宝一起上课,增进亲子感情。

蒙台梭利以直观观察的方法,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分析,提出了新的教育理论,强调儿童的内在潜力,主张让儿童在自由与关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它的潜能。概括起来说蒙特梭利教学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

1.环境适应理论。

2.独立成长理论。

3.生命自然发展理论。

4.吸收性心智理论。

5.工作人性理论。

6.奖惩无用论。

蒙特梭利教学的基本精神

蒙台梭利主要是依照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生理、心理成长变化的情景及其需要,从而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启发或诱导儿童心智与体能的活动,让儿童发展成未来最有用,最有效率和最幸福的人。

五个教育法则

第一个法则是秩序法则。

第二个是独立法则。

第三个法则是自由法则。

第四个法则是专心的法则。

第五个法则是重复练习法则。

蒙特梭利教具

益智教具。有利于开发智力的教具称为益智教育,对儿童的教育,需要有教材,有自然界的教材,也需要社会生活中的教材,书本教材。蒙台梭利利用她的教具作为教材,她把生活中的教材,实际上教具化了,蒙氏认为,既然训练儿童五官的教具对有身心缺陷儿童的教育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那么对正常儿童肯定有效的,经过不断反复设计,研究了训练正常儿童的这样一套教具。教具具有的特点是:

(1)具有孤立的特性。教具选用颜色比较朴实、干净的色调为主,如粉红塔、棕色梯。她认为这样的教具有利于对孩子采用单色调,表现出孤立的特性。能显现出她主要的教育目的。如温觉板,让孩子体验温度。

(2)容易搬动。由于教具最重要的目的是适合儿童的需要,每种教具在重量和尺寸的大小都考虑儿童能力的范围,考虑儿童能否搬动。如粉红塔最大的一块,孩子也能搬得动。

(3)教具美丽。每种教具都有它的特色,能吸引儿童,这个吸引儿童的因素或者说在颜色上,或是在重量上,或在她的特性,或在她的声音方面都能吸引儿童,这些教具孩子们非常喜欢。

(4)每一种教具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这些教具孩子在工作时有其顺序和步骤,如果没有按照她设计的步骤走的话,就会出现错误,出现错误就有一个自我控制的方法,所以在设计上或使用方法上,都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孩子了解步骤,重视秩序,养成内在的纪律,她有规律的。

(5)在设计上具有控制和纠正错误的特性。可使儿童自行发现错误,自行改正错误。比如插座圆柱体,再如粉红塔,每一块相差1cm。

(6)具有数学的属性。由步骤和秩序当中培养孩子逻辑习性和推理能力。每一种教具都有它等差的数学关系。如长棒,每一长棒之间都相差10公分,有等量的、等差的关系,有数学属性。

(7)间接的预备性。每种教具都具有直接与间接的教育目的,帮助孩子准备,适应未来的生活,如在教具的形体变化上,象几何图形在操作上让孩子掌握,而且拿着几何图形还可以变化。用纸画各种形状,为将来学习做准备。有间接的预备性。

蒙台梭利通过作业把自由与纪律、活动与教育协调起来的做法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她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研究儿童、引导儿童,这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也有积极意义。

但是,由于蒙台梭利把儿童的天性理想化,夸大了儿童的自发冲动和自由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因而也就夸大了儿童自我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这就决定了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被动、消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直接传授知识和说理方面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

而随着大量亲子园、特色幼儿园的出现,社会上对早教师、幼师的需求急剧增加。推荐考生可以选择学习蒙氏教育等特色幼师教育专业。由于公立学校没有开设这个专业,考生可以选择一些民办学校就读,推荐北京爱福幼师培训学校,该校是国内第一所具有蒙氏等特色幼师的专业学校。

北京爱福幼师培训中心,为了促进幼儿园发展,便捷东北地区广大幼儿园教师的学习需要,中心开设蒙特梭利教育等培训科目。全部由具有多年教学和实践工作经验的北京专业教师授课,小班教学,专业的教学设施,专业的教材教具,讲授内容为多年教学活动中的经验积累,解决了培训与教学脱节的普遍现象,中心备有专业培训教室、教具、教材丰富,每期培训均为小班授课培训合格可直接上岗。据北京爱福幼师培训学校的就业负责人介绍,北京各大幼儿园,亲子园以及早教机构,对蒙氏教师的需求很大,目前该校正在扩大招生计划和短期培训项目,以填补人才稀缺的亏空。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 第2篇

玛丽娅・蒙台梭利( 1870―1952)意大利人,是饮誉全球的教育家,她强调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创新了儿童教育与课程,她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可概括如下:

1、使人成为人

蒙台梭利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第一个人是刚刚出生的生物性的人;第二个人是为人,为人就是受过教育,具备了教养、具备了人格的人。这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意义,也就是人格形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2、自发性的智能

人之所以有学习的欲望,就是受到与生俱来的智能所驱使,也就是孩子内在有一种执著追求知识和求发展的冲动。那是内部发生的原动力,透过人格的选择及行动而表现出来。如孩子热衷做某一件事时,大多会不知不觉地进行“分析、比一比、合起来、集在一起”的`工作。如果这种内在冲动不通过教育去启动他,将会使幼儿本身存在着的巨大能量迟滞、消磨。

3、人的创造性

人类在未成熟的状态出生,其后要靠以后的努力去创造自己的工作,因此人类不只是有创造性,还在不断发挥创造性。其实,这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性,对人类而言,创造是自然而生的。蒙台梭利认为手的活动及语言在不断地保持调和,最后才能培养出孩子自己的人格,而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发挥各种创造能力。

4、协助孩子自我发展

成人给儿童的教育是协助儿童自我发展,是给他出一己之力。传统的教育则是成人在那里不断地教导儿童怎样怎样去做,儿童就遵命式地去服从。那么,蒙台梭利教育就是让儿童发挥他自身的生命潜能,通过自身的实际的这种活动来发展自己各个方面,包 括人格的养成,这是教育的真谛。

5、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有生命的,是成人对儿童的使命清楚了解所准备的,这个环境包含儿童成长所需的一切事物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将所有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事物加以排除。

6、给孩子自由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 第3篇

蒙氏教育在中国的普及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阻碍。首先, 在西方社会, 由于基本的价值理念是倡导个人的个性发展和人的自由平等的, 所以蒙氏教育的推广并没有超出社会的规范体系, 其文化氛围是适于这种教育的普及的。而在中国, 儒学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数千年, 对教育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许多学者比较东西方文化的时候, 都强调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儒学思想推崇“共性至上”的理念, 个人的发展要建立在符合社会规范和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共通共融的境界, 因此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不应有鲜明的个性, 特别是突出于社会常规的个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蒙氏教育培养的儿童是难以在中国社会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适应性的。

其次, 虽然中国政府大力提倡教育改革, 力图实现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 进而使中国的人才培养符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 传统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国人难以抛弃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儒家思想的“学而优则仕”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对教育的看法, 教育不仅是促进人发展的一种手段, 更是平民阶层改变命运的一个跳板。因此, 教育服务于考试成为中国社会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蒙氏教育对儿童的学业成绩方面的影响却并不明显。这也成为蒙氏教育在中国普及的另一个阻碍。

最后, 结合对中国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调查, 笔者得出中国基础教育教师目前的教法的单一性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 这可能是学生学习效果没有达到最优的原因之一;但也能看到目前已经有教法从单一走向多样的趋势, 教师中也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多样化教法型教师。虽然是一种启发式教学理念, 但是老师仍旧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承担着引导、主导的作用。综合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三个指标的调查结果, 我们不难发现现行的公立学校教育仍旧散发着鲜明的儒学传统, 教师主导下的教学, 学生的低参与度;但是反观仍然伴随的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儒学思想浸淫下的传统公立学校教育是没有价值的, 其优势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指标良好, 而劣势则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 教师对学生知识传授的方法过于单一。

二、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可行性的契机

中国教育现在正进行的一场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 中国政府正加大力度进行着一场从体制到思想的根本性的教育改革, 而这正是蒙台梭利期待了很久的一个契机。

蒙台梭利能够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结合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将自身本地化和中国化是因为中国政府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与蒙台梭利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说, 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教育的普及性的问题。这一点与蒙台梭利教育的观点是相同的, 都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人, 发展人而不单单是传播知识和选拔人才。而且两种教育都提出教育应当去适应学生, 而不是学生去适应教育, 教育应当以服务学生为前提。即使在非义务教育阶段, 蒙台梭利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义也没有改变, 它主张教育应当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 而不应当是受教育者中的少数人。

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 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终极发展目标, 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来就是蒙台梭利教育一直倡导的教育理念。而素质教育也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看成是一个衡量教育失败与否的重要标准。两者在这一观点上几乎是可以说成是具有相同的目标, 同样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的第三要义是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 同时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效果,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主体性。”蒙台梭利教育与素质教育在这一观点上也是相同的。学生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学习, 自然会心情舒畅、思维活跃, 从而获得学习的主动性。蒙台梭利教育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 形成健全地个性, 以培养学生为出发点, 把满足学生需要、培养学生能力放在第一位, 让学生在生气勃勃的气氛中充满自尊、自信, 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综上所述, 蒙台梭利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是观点一致的。因此, 蒙台梭利教育的中国化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而在现实中又获得了难得的机遇。

三、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国化的思路和方法

(一)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国化的思路

蒙氏教育在中国公立教育中的普及首先要解决的是与中国文化的接轨问题, 必须要对蒙氏教育进行比较的改造;其次, 只有中国高考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才能使得蒙氏教育真正走入中国公立教育。由此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 任何一种像蒙台梭利教育这样的西方教育理念想要被引进中国, 在中国传播, 都必将要接受儒学教育传统的批判与挑战。更进一步说, 任何先进的西方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想要被中国教育所接受予采纳, 势必将会与儒学教育相互融合, 相互借鉴, 相互影响。从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这将近一个世纪得发展历程来看, 简单的, 全盘接受或照搬一个西方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做法在中国行不通的, 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笔者认为,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 就是两者的融合。

(二)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国化的方法

蒙氏教育想要在中国教育界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应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的放矢的介绍蒙台梭利的教学方法, 并自身进行改革以适应中国的独特的学校教育系统。

首先,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蒙台梭利对教师要求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中国在这个方面就可以借鉴在教育中角色扮演来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

其次, 新课改大力提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蒙台梭利教育提倡充分发挥材料和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中国的课堂教育中不仅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也应该大力提倡“材料”在其中的运用。因为通过对蒙台梭利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材料在教育中的独特魅力和显著效果, 借鉴蒙台梭利的这一教学方法对中国是很有益处的。

综上所述, 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引入,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但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脱离了社会的发展是不能称之为健康的, 而社会的存在是由文化和国情构成的, 因此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引用就需要通过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国情现状的挑战。基于这样的理念, 研究者认为, 蒙氏教育引入中国是必要的, 但不应该照搬照抄。结合我们的研究结果, 研究者认为蒙台梭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模式, 民主的授课方法和合理的课程安排可能是中国教育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也是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反映出学生意见最为强烈的问题。因此, 蒙台梭利在引入中国基础教育中应该走一条本土化之路。

注释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 第4篇

【关键词】蒙台梭利;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儿童

蒙台梭利教育是先进、科学、完善的学前启发式教育之一,是对儿童素质的综合培养和潜能的全面挖掘。此教育法的创立者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独创的这一教育体系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近百年来,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之所以影响世界,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吸纳了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教育理念,发现和揭示了儿童成长的自然本质规律,并按照孩子的天性去教育,行不言之教,孩子自然会快乐地成长。

一、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内在生命力”是积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具有无穷的力量。人之所以有学习的欲望,就是受到与生俱来的智能所驱使,也就是孩子内在有一种执著追求知识和求发展的冲动。如果这种内在冲动不通过教育去启动它,将会使幼儿本身存在着的巨大能量迟滞、消磨。

1.孩子一生下来就有着吸收性心智

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几乎不具有什么能力,但是慢慢地学会了说话、走路等,在这一成长过程中,没有人特意去教他,也没有人特意给他指导,他们好像遵循着自然所规定的一个严密、可靠的程式,按照这个程式,渐渐地完成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奇妙之旅。他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而是源于其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知识的吸收。这个吸收的过程是孩子依靠他的各个感觉器官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产生的,孩子凭借他对外界的感知天赋,快速地吸收着外界环境中的知识,不断地塑造自己,从而形成心理、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我们称之为“吸收性心智”。幼儿这种自然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是成人所没有的,儿童在幼年时期所获得的一切将保持下去,甚至影响其一生。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为儿童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精神食粮,供儿童吸收;反之,则会压制他们的本性,造成儿童心理的混乱。

2.不断激励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

儿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有自己的意愿,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能把他当作一个无生命的容器来对待,一味地教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尽管给孩子灌注的是好的东西,但是孩子不一定都能接受。因此,我们应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童年成长的秘密,不断激励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怎么做,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有所获得,才能学会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判断、独立的生活,才能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如:认识苹果时,你直接告诉孩子这是苹果的果皮、果核……,孩子却总是不能完整地描述苹果。倘若让孩子自己探索苹果的奥秘,不仅能完整地描述苹果,而且还能发现苹果更多的属性。

3.把握好儿童发展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儿童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是一种灵光乍现的天性,只有在获得某种特性时才会闪现出来。一旦孩子获得了这种特性,其敏感性就消失了。孩子天生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敏感性,在这种敏感性的刺激下,孩子常常会做出许多让大人们吃惊的举动。比如:孩子不肯吃带有伤疤的水果,是因为他们进入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喜欢垒高,是因为他们进入了空间的敏感期……处在敏感期的儿童,正是吸收性心智比较强的时候,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热情,他们可以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并且快乐、轻松地学会很多事情。倘若我们打断了他们,或者阻碍了他们正常发展,那么孩子的心理就会出现紊乱的状态。同样,假如孩子的这种本能遭到了破坏,那么他们将会错过相应的敏感期,变得软弱和缺乏活力。

然而,敏感期具有时间性、会转移、不持久的特性,所以,如果儿童不能在敏感期从事协调的活动,就将失去并永远地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可见,成人必须识别它,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它。

二、蒙台梭利的教师教育观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指刚刚出生的具有生物性的人)成为人(指受过教育具有教养与人格的人)。蒙台梭利还认为,儿童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因而,教师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儿童才是教育活动真正的主体。

蒙台梭利把儿童的学习过程称为“工作”,儿童全神贯注地从事各项“工作”,就是在独立地实践、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辅助性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作用是通过采取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式去观察、研究“自然的儿童”,真正了解儿童的本真,进而揭开生命发展的神秘面纱,探讨生命的深刻真理。其次,教师的作用应是一名细心观察、反应迅速、有教育才能的儿童活动自觉指导者。再次,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自我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自主联结各种类型的教具。教师在儿童自主运用教具的过程中,发挥着这样的作用:一方面,在儿童第一次接触教具时,教师应鼓励儿童,如果儿童仍找不到使用的方法,那么教师可以进行一次展示;另一方面,如果教具使用起来比较复杂,儿童用过几次后,还是不会使用,这时教师可以向儿童简单、明确地解释教具的构造等。最后,教师的一个作用就是维持活动室的纪律和秩序,制止儿童的不良行为。

三、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

1.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实际生活当中什么是必要的,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点。当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讲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尽管孩子能够理解我们所讲的内容,但实际做起来确是另外一回事。这是因为,我们遗漏了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感官。很多情况下,孩子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单纯的智力变得没有任何用处,而这种实践经验几乎源自感官教育。对于孩子来说,聪明才智来源于生活,当然也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因此,感官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对孩子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善于捕捉儿童的敏感期,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感官教育;否则,等孩子长大后,不仅不能弥补这段时期缺乏的教育,还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孩子感觉统合失调。

2.纪律教育

纪律教育是蒙台梭利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另一重要方法,但是这里的纪律并不是以往那种屈从、被动的纪律,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纪律。它不是维持教学外部秩序的手段,而是可以激发儿童生命潜力的纪律。从这种意义上讲,这种纪律也就意味着自由,一种不去冒犯和打扰他人,更不损害集体利益的自由。蒙台梭利对儿童纪律教育的方法,是在“有准备的环境”和特定的条件下给儿童最多的活动自由,并让儿童在自由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纪律和道德的教育,进而使纪律和道德深植于儿童的心灵深处,成为儿童的一种习惯,以让儿童自觉地遵守应有的纪律。

3. 蒙氏教具的运用

儿童心理的形成,需要一定材料的帮助,只有这样,儿童的心理才能够发展,没有材料的帮助,儿童心理就不会自由地成长和发展。为了使材料成为一个真正的支撑点,需要为儿童准备适应其心理发展的各种类型的教具。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提供丰富而系统的蒙氏教具,与其他教具不同的是,这些工作材料专门为儿童操作来设计,而不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儿童通过与教具的互动达到教学目标,使教具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孩子在不断的操作中进行自我塑造与发展心智。这样既培养了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养成有秩序、精细、专注的工作习惯,这将为孩子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用途的不同,蒙氏教具分为日常生活教具、感官教具和数学教具。

(1)日常生活教具:是感官教具、数学教具的基础,主要用来训练孩子的感官能力和肌肉活动之间的协调性。对孩子来说,动作的平衡可以促进其智能的发育,具体体现在手眼协调方面,这样为他们将来学习写字、画图打下基础。此外,日常生活教具还可以促进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培养他们独立、专心、协调、秩序等习惯以及社交能力。

(2)感官教具:范围非常广,包括视、听、嗅、味、温、触、压、辨认立体以及色彩等各方面的感官训练,将颜色、气味等抽象的感觉带入具体的实物,可以启发孩子认知的敏锐性,为进一步的教育打下基础。感官教具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孩子发展各种感官,还可以发展孩子的自发性,培养孩子对环境的敏锐的观察力,促进孩子主动思考,同时也能够使孩子养成从观察到实验的科学习惯。

(3)数学教具:人类的学习是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数学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在面对数学这个纯抽象概念的知识时,最恰当的办法就是用具体、简单的实物训练,在孩子头脑中形成一一对应的概念,孩子才会觉得数学容易学。孩子在亲自动手中,先进行对实物的多与少、大与小的了解,然后再过渡到实物与抽象符号之间的关系。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 第5篇

看过这篇源自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演讲集合后发现,自己发自爱而对孩子的态度和做法与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我的行为找到了理论的支撑。自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我通过学习和切身体会对孩子的教育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主要观点:

1、孩子2岁之前(因为孩子只有不到1岁半,后面的情况不清楚)个体差异很大,孩子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无需强求。从体型、身高、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喜好、性格等都有很大差异。自从体会到这一点后,渐渐不太在意孩子是不是偏瘦,是不是偏矮,是不是说话比别人晚。因为自身的经验告诉我,孩子快速生长时期有早有晚,有些同学高一才开始拔高的,后来长得比小学最高的同学都要高很多;有些同学一直到初中都是全班最高的,可是初中以后就没怎么长过。孩子说话有早有晚,可是到了3岁的孩子,没有哪个不会说话的,所以只要孩子有说话的能力,就不用担心早晚的问题。

2、孩子通过重复动作、反复观察掌握一定技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因为他还很笨拙而影响他反复练习的权利,比如自己吃饭、穿衣服、穿鞋子、杯子喝水等等。现在宝宝会用吸管喝东西,最爱是酸奶,连用小吸管喝的药剂也可以一口气喝完;已经会在饿的时候自己找饭吃,拿起自己的小勺子往嘴巴里送;已经有意识穿衣服脱衣服;还常常想自己穿鞋,当然,穿大人的鞋容易穿进去,所以乐此不彼;夏天是时候让他练习自己拿杯子喝水了,不怕弄湿衣服着凉。几个月前买的积木,他一直是用来敲或者扔的,最近已经喜欢看我把积木搭起来,或者他自己把积木搭起来就会咔咔咔的笑。

3、给孩子创造成长的环境。不能因为看见别的同龄孩子不会做的事情,猜想自己的孩子也学不会而不去教他,我认为要给他提供尽可能多的各种条件,各种环境,让他有机会把他的潜能发展到极致。所以我觉得,有条件的话要带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各种气候、山水、动物、植物;接触各种人,大人、小孩、老人、男的、女的、陌生的、熟悉的;去各种场所,商场、学校、游乐园、公园、动物园等等;乘坐各种交通工具,飞机、火车、船、公交车、地铁、小汽车;带他到城市、农村,等再大些可以到不同城市、不同国家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接触各种电子产品,电视、录像、音响、遥控、空调、风扇、冰箱、洗衣机、电脑、手机等;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家务,洗手、洗脸、洗手帕、擦地板、收拾玩具等;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踢球、扔球、上下楼梯、跳跃、跳舞、弹琴、画画、游泳、玩水。生活中、社会中无时无刻都是他的“教材”。越早让他接触到更多的事物,他就越早建立事物间的联系,这个时期的目标就是,尽量多的向大脑输送信息,不能错过大脑发育的高峰期。要补充一点,因为感觉长时间室内活动或者沉迷于电视对眼睛和身体不好,所以更推荐户外活动。

4、每个孩子个体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他有自己的想法,家长要做的是保证孩子的言行不影响健康、保证安全、不妨碍他人权益,其他都由孩子决定,当然家长可以给予必要的指引或者示范,孩子是否照做那是他的自由。强逼孩子去学习去接受某些事物,可能对孩子来说是很抽象的,无法激发孩子内在动力,孩子不会因为你的强逼而有所收获,或者所强逼的做法会对其心理造成无法估计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对任何事物的极大兴趣的时候,家长要抓住时机尽量多的将这事物及其周边的正确信息统统灌输给孩子,在内在驱动力下,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且能尽可能多的吸收和运用相关知识。所以孩子的每一句“为什么”都是家长教孩子的最好时机。5、3岁前形成良好的习惯。大人通过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基本知道什么是好习惯,要孩子有个好习惯,就要在孩子3岁前按照这个好习惯去运作,孩子每天有规律的运作,慢慢就会形成习惯,在孩子秩序敏感期就起到了强化好习惯的作用。例如早睡早起、饭前饭后洗手、每天洗澡换干净衣服、每日三餐、多喝水、不挑食(家长提供各种类型食物,口味清淡)、固定地方大小便、不打人、不摔东西、爱护动植物、见人问好等等。

6、奖罚无用。不能用奖罚来引导孩子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因为如果要奖励他才去做的话,当没有奖励的时候呢?家长鼓励的语言、拥抱和亲吻,充分表现我们的爱、关注和支持已经足够。

7、无时无刻都要向孩子展示我们对他的关注和爱。在关注和爱中长大的孩子有安全感,心理更健康,从而性格更独立、积极和乐观,他就更能专注在自己的“事业”上,不会有过多负面心理负担。

蒙台梭利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第6篇

蒙台梭利教育是由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所创建的。它以其独特的教育法和富有成效的教育魅力风靡世界,影响了整个20世纪。21世纪,蒙台梭利教育依旧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幼儿教育领域独领风骚。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当今学前教育体系重要地位以及对当今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幼教界人士所认识。全面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内涵,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先进之处,用于我国当前的幼教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下面就我对蒙台梭利教育的一些感触,写出来与同仁共享。

一、权宜的教育策略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智慧的,是在顺应人本发展的基础上,使教育活动与个人的自由发展有机而巧妙的结合,使教育活动容易显现出来的枯燥乏味力,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规章制度的痛苦与吃力尽可能的淡化下去,把可能发生的教育活动中的劣势降到最低,而充分发挥教育活动中的优势与积极方面。与此同时,个人的自由发展被充分的重视与强调,最大程度的让个人自由的发展,顺应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充分发展,让个人的幸福感与快乐的感觉自觉的向着最大化发展。比如,蒙台梭利批评了在纪律教育中不恰当的强调纪律,贬抑儿童自由,使纪律和自由二者完全对立的做法,在她看来,纪律教育的目的不是限制、惩罚、控制和命令儿童,而是通过激发儿童的“内在纪律”,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自由。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教育的前提是:一个人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按照自己的准则调节自身行为[1]。可以说,这种纪律的维持靠的不是由外而内的灌输和压抑,而是基于“内在纪律”之上、由内而外的自然生发。通常的教育很难的把教育与被教育的矛盾如此智慧的淡化,并从同一的方面去机智的结合,充分发挥教育与被教育的优势,并结合起来体现更大的优势,使两方面都向着最大利益化靠近,互相促进,互相支持。这充分体现了教育与被教育的双赢。这种教育思想应用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与智慧的力量,使教育成为一件让儿童感到快乐的事,对当前我们的教育来说应该体会到这一点,并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来执行,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灵活的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实现教育最大利益化。

二、敏锐的观察与适宜的指导

蒙台梭利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来了解儿童,深入幼儿内心去探索儿童的世界,真真切切认真的把儿童当作研究的对象,不把成人的一些看法随便的来看待儿童。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是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蒙台梭利说:“应用我的方法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儿童心理活动和他的身体的发展。”[2]。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应树立这种观点:儿童有自己内心的看法、观点。这种观点是非成人的,有时让人感到费解,为什么儿童会有那样与成人不一样的看法,对于这些教师有必要顺应儿童的观点来从事教育活动,在儿童以有的观点平台上教育与思考。每一位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要努力扮演好观察者这一角色。因为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真正摸清楚每位幼儿的“不同水平”。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观察水平。观察作为一种方法,要求教师既要掌握观察的技术,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和强烈的观察欲望。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去提高自身的观察水平,发挥观察为教育服务的功用,提高教育的质量。教师要学会敏锐地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行为,还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育方法和策略,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锤炼与锻造自己的专业素养,学会敏锐捕捉、分析、统整来自各方的信息,充分研读幼儿,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择取适宜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实施教育。

三、适宜的环境创设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她的教学法中所必须强调的第一要件,是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及自我建构而设计的。环境材料都是由教师精心筹划和提供的,有儿童按照实际生活的要求和规则操作的真实材料、实验器材和一系列教具[3]。蒙台梭利理论在材料的提法上强调儿童的需要,根据幼儿的不同认知水平投放材料,激发儿童的内在需要,给予儿童独立工作和获取经验的机会。儿童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使用它们,引出自发的能力,使智力、意志力和个性都得到发展我国在环境材料的提供和投放上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在教具材料使用的永久性上也欠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这方面我们应以蒙氏理论材料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丰富我们的环境材料,使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以提高,真正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尤其是活动材料的投放,实现儿童教育的目标。

四、深邃的反思

教师对信息的反思能影响到自身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理念的建构,进而影响到教学;教师对技术技能及方法的反思能影响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对教育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反思能影响到是否要调整教学行为的判断。反思的基础足自我认知,客观、正确的评价。评价是教师反思是否有成效的前提,教师有意无意地扩大自己的优点或者掩盖和缩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会使反思流于形式。教师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反思的内在动力机制,培养教师的评价能力是培养教师反思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应具有很强的评价调控能力,不仅能对信息、技术、技能、方法的要素进行评价,而且能综合多种评价,对所进的教育活动过程与结果形成客观的认识,并根据评价结论重新反思活动要素,调整和驾驭活动过程。

蒙台梭利自由教育 第7篇

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后,我又读了她的《蒙台梭利教学法》等书籍,我发现“自由”是蒙台梭利一直强调的词,那她是如何看待自由的呢?她认为幼儿早期教育的自由概念必须理解为,他们的环境必须适合幼儿个性最有利的发展。“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须掌握三大原则,即: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观察到一件事:一天,孩子们在水盆旁围成一圈,水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有个刚两岁半的小男孩,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来,他充满了好奇心。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去,但他没有劲,挤不进去。于是他就站着向周围看,忽然,他的目光落在一把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圈外,然后站上去看个究竟。正在这时,老师走过来抓住他,把他举过孩子们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毫无疑问,尽管这个小孩看见了漂浮的玩具,但他却没有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所获得的快乐,剩下的只是一种“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有的那种呆板表情。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蒙台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中的自由也是有条件的:

1、自由不等于尽量无所事事

在实践中,很多蒙氏教师对蒙氏教具的操作非常熟练,但是一旦观察到幼儿出现的一些问题,却退缩不前,不知道如何处置,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行为和观念。其实,从理论上讲,教师需要站在更高的位置,充分发挥“从容”的精神来完成教师角色的使命。

2、自由不等于对幼儿不干涉

教师要信赖儿童,并耐心地等待,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蒙台梭利有一次参观某个蒙台梭利学校,看到了一个班级的情况后说:“这里情况已经十分混乱,而我们的教师却依然无所作为。她只是如同幽灵一般地在儿童之间往返穿梭,并时而在某个孩子耳畔低声嘀咕些什么,难道这就是不干涉原则?”同样的道理,在我国蒙台梭利教室中,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其实,教师的不干涉并非指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得干涉。而是不要过于积极但要恰到好处,即有必要做最低限度的指导。过于消极,将出出现教师的放任现象;过于积极则会妨碍儿童的自然性。我们必须避免这两个极端的发生。作为蒙台梭利教师的技能之一即是判断什么时候应该干涉,及什么时候不得干涉。其原则是:当儿童沉浸在有秩序的、创造性的自发活动时,教师就要尽量不要干涉儿童的活动;当儿童干扰周围的其他儿童时,教师则要注意并加以阻止。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 第8篇

蒙台梭利强调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是以她的儿童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的。蒙台梭利指出,帮助儿童发展的途径有二:一是自由,二是有组织的工作。发展儿童独立个性必须给儿童以自主活动的自由。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这里所讲的“自由”,是指使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妨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是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自然表现的自由,绝非放任的、无规则的活动。当儿童能自由从事活动并按自己内部需要发展的速度和节奏来行动时,幼儿就会表现出严肃认真、遵守秩序、长时间集中注意、尽最大努力反复进行操作而不感到疲倦等优秀品质和惊人的智慧,

在工作中我感到儿童的自主活动必须是有组织的。只有在有组织的工作中,儿童的“自我”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蒙台梭利深刻揭示了自由与有组织的工作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有组织的“工作”,自由是无用的。仅仅放任儿童“自由”,而没有工作的组织,就像一个新生儿,如果不加抚养任其自由,他就会死于饥饿。但是,如果不能使儿童自由地运用他的机能,没有充分发挥他因积极活动而产生的精力,那种组织也是无效的。自由和纪律似乎是很难调和的两个概念,但通过有组织的工作就把他们联系起来了。蒙台梭利为儿童设置了以感官教育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系列的、有组织的活动——工作。各种有组织的工作,不仅有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而且有利于儿童道德方面的发展。

在蒙台梭利学校的活动室内,我让儿童有目的地、自愿地活动。每一个幼儿都忙于做自己的工作。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并按自己的速度、程度进行练习。儿童在无数次的重复和练习中进行观察、比较、判断、推理和决定,从而真正地促进自身的智力发展。与此同时,这样有组织的自愿的工作又促进了儿童品质的发展。蒙台梭利指出,在自由的有组织的工作中,儿童表现出来的持续的注意便是意志产生和建立的开始。

在蒙氏操作中,首先让幼儿重复练习,这种重复是儿童对某种活动集中注意之后的重复。儿童经过多次重复练习之后,不仅使自己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且也使其获得独立的能力。其次,培养幼儿的意志发展。幼儿开始自然地选择“自治”的生活方式,表现出自由、自知、自我克制。在这个阶段,儿童会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能力,承担责任,遵守实际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开始成为“自己的主人”。再次,使幼儿产生较复杂的诸如关心社会秩序,注意尊重别人的工作,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要求,以及儿童之间相互尊重、爱护等道德品质。

儿童独立、自主地自由从事有组织的工作过程,是儿童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儿童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在感知,在操作,在观察,在分析,在探索。

蒙台梭利强调幼儿的活动自由,以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但是,她所提供的程序化教具、材料及其制定得较为机械、呆板的使用方法,以及单纯运用感官教具进行自我教育,使幼儿囿于机械的操作练习,幼儿自由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不利于幼儿自由创造。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幼儿园已经将蒙台梭利教育课程与主题课程相结合,以发挥蒙台梭利教育的自由以及自动的基本精神;我们幼儿园还将蒙台梭利教具以融入各角落学习区的方式进行授课,而且,我们依据自己园内的实际需求,加之改良,设计符合自己园内的课程,其目的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独立的学习机会。如:在我们班的活动区活动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材料,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拌菜、包饺子、拌水果沙拉、制作汉堡,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

蒙台梭利亲子教育核心理念解读 第9篇

关键词:蒙台梭利;亲子教育;核心理念

20世纪80年代,蒙台梭利思想传入我国,在我国掀起了一股蒙氏教育的热潮,至今仍方兴未艾。那么,為什么蒙氏教育能够风行全世界?有人说这一定是蒙氏教具的功劳,然而如果仅仅是因为其教具的独具匠心,那它培养出来的幼儿只是工匠而已。蒙氏教育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的核心教育理念。如果说有一句话能够概括蒙氏亲子教育的核心理念,它就是蒙台梭利在演讲时经常呐喊的一句话——“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

一、全句解析

“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中文可译为“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仔细品味这句话不难发现,这句话是蒙台梭利代表幼儿呐喊的一句话,表达了幼儿对独立与自由的向往。由于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很多事情他们还不能独立去“做”。幼儿希望自己尝试来“做”,成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帮助”的作用。由此可见,这句话中的核心词汇应该是动词“do”和“help”其中的一个。继续确定二者的关系,不难发现,如果从幼儿的角度来分析,如何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如何体现蒙台梭利提倡的自我教育?那肯定是在“do”中体现。因为“do”即做,做是需要一个多种感官协调统合的过程。正如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I hear,I forget.I see, I remember.I do, I understand.”(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现在不能独立“做”,就剥夺了他们“做”的权利,成人替他们来“做”,成人的作用只是“帮”他们来“做”。因此,可以确定这句话的核心词汇就是“do”。但是这个“do”需要“help”与之共同存在的。

二、核心词“do”的解析

在此,可能有人会因此而质疑,幼儿会自己做吗?他具备这样的能力吗?对这种疑问的回答是,幼儿当然可以自己做,也当然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幼儿的“do”是有其本身存在的动力的。蒙台梭利认为,婴儿一出生,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为了面对它、适应它,求得生存发展,所有儿童都具有一种“特殊力量”。这种特殊力量使他从复杂的环境中自动地选择成长所需的事物,并且会使幼儿主动地尝试、探索,快速地了解和学习。

1.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

目前不同的译本对于吸收性心智的概念并不统一。笔者尝试对英文版Absorbent Mind进行翻译时,发现蒙台梭利对吸收性心智是这样描述的。她认为,吸收性心智是一种本能、一种先天的能力,是婴幼儿对环境中信息进行大量全面的吸收,将这些信息以表象和图式储存在他们大脑之中的能力。蒙台梭利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感光底片,然而婴幼儿的这种能力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最后内化的结果。比如,在一堂亲子课上,老师尝试教幼儿学习打“苍蝇”(这里的苍蝇是一个自制玩具)。老师要求练习的是家长拉着“苍蝇”在前面走,幼儿在后面拿着工具拍打苍蝇。但是幼儿经过练习后,自己试图改变玩法,有的幼儿把打苍蝇的工具交给爸爸妈妈,而自己拉着绳在前面走;有的幼儿把“苍蝇”吊在高处,自己则尝试在远处够着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的吸收性心智真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内化的结果。幼儿完全有这种能力去“do”。

2.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s)

所谓“敏感期”,其内在的表现就是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其外在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特定事物表现出尝试或学习的狂热。这个时期,也被教育家称为“关键期”,是获得某种能力的最佳阶段。抓住敏感期进行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过了敏感期,幼儿对特定事物的学习热情便不再出现。如果他们的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教育者没有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幼儿的心理就会紊乱,就会乱发脾气,甚至变得乖戾。从《蒙台梭利教具指引》的感官敏感期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敏感期大多在3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因此,幼儿完全有这种内在需要尝试去“do”。

三、关键词“help”的解析

虽然幼儿有内在的需要,也有前行的动力,但是他们是通过从周围环境吸收知识养分而成长发育的。因此,如何改善“周围环境”便成为了“help”的关键所在。

1.实施者——导师

亲子教育是一种互动性的早期教育。它主要指的是孩子、父母、老师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蒙台梭利认为执行帮助的是“导师”——父母和老师。而父母孩子的第一任导师。作为导师,要能很耐心地观察孩子,关心他们的需要,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要能根据观察所得,设计出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一个教材、教具和良好环境的负责“准备人”;孩子如何和环境接触,他要能居中协调与引导;更是孩子学习“灵感”的“启发者”与转变头脑的“诱导人”。他还要能设计教育环境,维持环境的完整,让孩子每一天的接触都是完整的学习。

2.途径——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特别强调环境的设计,认为“环境就像人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发展。”“儿童需要适当的环境才能正常地发展,完善其人格。”为此要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有准备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

(1)心理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生命的成长必须得到关爱。”因此,强调创设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和父母要自然的表现友善、温和和优雅的动作,尊重孩子,不轻易打断孩子的话,和孩子交谈时,最好坐下或蹲下,使孩子感到教师、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2)物质环境

蒙台梭利说:“所谓儿童之家是指能够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这种环境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按经济情况与客观环境而定。不过它必须像个家,一切以孩子为主。”教室的环境要优美、宽广,设有活动室和休息室。每个活动室里都有矮柜,放置很多教具,儿童可以自由选择。

3.原则——以儿童为中心

“以儿童为中心”似乎每个人都理解。但是实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从两句话的对比中来体会这种不同。

A:小明,来,看看这两根长棒有什么不一样?哪一个是长的?哪一个是短的?

B:来!小明,摸摸看这两个长棒,你发现了什么?

前者所提的问题局限性大,而且早已规定好孩子必须回答些什么问题。后者的弹性非常宽,他不仅要孩子亲自去摸摸看、去体会感觉,更将问题的限制放到最大,孩子可以灵活运用自己的脑子,发现事物的种种不同奥妙。另外,前一个问题,是老师“期待”的有限答案;后一个问题,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各种答案。观点与立场,是多么大的差别啊!

前者传统教育的以大人为中心的启发,仍旧是依成人的主见“给孩子传授些知识,让他们被动地去领悟、记忆或模仿”,后者蒙氏教育里的“让孩子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宝库,运用自己的思考而日新月异”。我们的原则是:“为儿童为中心,让他去动手脑。”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我们在幼儿教育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动的可以借鉴的一种优秀的幼儿教育法。我们必须要把握其精髓,才能将蒙氏教育中国化、本土化,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Maria Montessori. The Montessori Method[M].Publ Random House,1988.

[2]吴启桐.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M].金海涛,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霍力岩.试论蒙台梭利的儿童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0(6).

作者简介:付丽丽(1982—)女,汉族,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于晓梅(1963—)女,蒙古族,呼伦贝尔学院教务处,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学。

(作者单位 内蒙古海拉尔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申诉状写作指导下一篇:“木头”有“虫”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