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意义和取向

2024-06-28

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意义和取向(精选6篇)

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意义和取向 第1篇

毫无疑问,肇始于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使几近崩溃的中国绝处逢生,奇迹般地崛起;而发轫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这场伟大变革的先导,奏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改革开放是“力”,解放思想是“源”,中国社会举世瞩目的成就与辉煌,正是这一“力”与“源”的交响。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历了三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尽管每一次取向有别,但目标一致。开始于1978年的以真理标准讨论为标志的思想大解放,以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为取向,重点解决的是工作重心转移和经济发展问题;开始于1992年的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的思想大解放,以制度创新为取向,重点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刚刚开始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以发展、和谐为取向,重点解决的是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上述三次思想大解放,既有阶段性特征又一脉相承,既合逻辑又合目的,完整、生动地演绎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正确道路,在世人面前高高树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新的伟大旗帜,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又一伟大胜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可以看出我们面临的形势还十分严峻。经济国际化的潮流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科技自主创新越发显示出强国的实力,综合国力更看出我们的差距,而且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国外势力时常给我们制造压力,我们不进则退,不进则被动,不进就会挨打。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面对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也相当艰巨,既有经济体制的纵深改革,又有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横向诸方面的改革,而且各项改革相互交织,纵横交错,需要整体推进。就经济体制改革来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不仅体制内部的难题需要破解,如粗放经营、分配不公、就业、国有大型垄断企业改革、资源占有不合理问题等等,而且许多矛盾已经深刻地触及到政治体制改革,部分地涉及到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由此说,严峻的国际形势、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而紧迫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赋予新一轮思想解放以重任,只能继续,不可停滞,更不能倒退。为此,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大前后,各地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迅速掀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热潮。可以这样说,任务虽艰巨,道路虽艰难,但只要上下同心,全党聚力,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羁绊中国前行的脚步,我们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新一轮思想解放,核心是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要破除固步自封思想。受“改革成功论”的影响,一些地方在官员中甚至在主要领导干部中滋长起骄傲自满情绪,只看到成就,看不到自身的差距和问题,以为可以停下脚,歇口气,这实质上是一种惰性思维在作怪。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思想解放亦无止境。解放思想应是一种常态,不能此一时彼一时。应对挑战需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也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受阻时需要解放思想,改革顺利时也需要解放思想。其次,要破除粗放经营观念。粗放经营追求的是“广种博收”。事实证明,经济发展方式不能盲目地追求量的增长,更要注重增长质量,要靠优化结构、集约经营、提高效益实现真正的增长,同时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再次,要破除“拿来主义”观念。我们需要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借鉴不是简单地“拿来”,不是简单的“引进”,而是要理性选择,研究吸收,同时更要自主创新,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是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一轮思想解放,目标是和谐。改革说到底,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再分配。新一轮思想解放,就是要着力于打破和矫正既有的不合理的利益关系格局,构建公正和谐的利益关系。首先,要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机构庞杂,也由于职能的偏颇,使得政府支配资源的权力太大,以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凭借特权受益的既得利益者,导致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同时也使能够接近权力的商业资本由此获得暴利,这于国家、于社会、于公众都是最大的不公,而且这些既得利益者往往又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打破这一格局,必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继续推进政府改革,合并、压缩不必要的部门和层级,减少审批项目和程序,加强权力监管。同时将由社会管理的权力交给社会,使政府在保留必要的管理职能之外,主要履行好服务职能。其次,矫正现有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目前我们面临着诸多的社会利益分配不公问题。矫正这些利益关系,应抓紧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公共财政分配政策和机制,加大共享性的公共基础建设投入,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扶助弱势群体。再次,形成有效的民意沟通协调机制。切实解决好民意反响最大的问题,解除民生之忧,同时顺应公民素质提升的需求,创造出更多的发展平台,使其能力得以展现,价值得以实现。这就是“以人为本”社会的基本取向。

新一轮思想解放,路径是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特征,党的全部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改革创新。新一轮思想解放,改革创新的任务很更重,每一步的拓展和深化,都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付出更大的努力,以更加坚强的决心和毅力向前推进。为此,必须高扬创新理念,弘扬创新精神,不仅善于向新的领域拓展,而且勇于向现有的模式包括成功的模式挑战。要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确保每一项创新目标的实现。要积极培育鼓励创新、允许探索、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把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使创新的激情永在,创新的源泉涌流。同时,要积极培育集体创新能力,锻造出特别能打硬仗的创新团队。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困难就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的事业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意义和取向 第2篇

来源:中国·万年 更新时间:2008-6-20 点击次数:377

王 培 根

党的十七大庄严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我们党总结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验后作出的一个科学论断。为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许多地方相继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春潮在古老的中国大地再次涌动,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一、思想解放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追根溯源,“解放思想”或“思想解放”这一提法,最早是由我国早期思想家梁启超提出来的。1919年,也就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同一年,他在《思想解放》一文中写到:“要个性解放,必须从思想解放入手。”但是,真正赋予“解放思想”科学含义,特别是将其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一部分,这个工作首先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完成的。1978年12月13日,他在那篇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高频率地使用了“解放思想”一词。在这篇讲话中,鉴于当时党内普遍存在的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邓小平深刻地剖析了思想僵化的危害,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对于我们党、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他严肃地告诫全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这振聋发聩的声音犹如号角,把由“真理标准”大讨论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向了高潮。

那么,什么是“解放思想”呢?综合邓小平的这篇讲话精神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所说的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概括地说,解放思想就是在思想观念上破旧立新,使自己的头脑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尽管直到1978年邓小平才首次将“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一部分,但是综观我们党的历史,解放思想的脚步其实一直伴随我们党始终,党的事业的每一次新进展,理论建设的每一个新建树,无不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而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推动了党的事业的新发展,都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辉煌历史证明,只要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带领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就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解放思想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功”?说到底是因为解放思想是我们党固有的理论品质,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纲领和旗帜的。虽然马克思主义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价值,但是只有与一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产生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尤其在有着独特历史、独特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中国,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无法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书本中寻找到现成的答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灵活而不是僵硬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我们党正是这样做的。我们不仅找到了自己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同时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这个思想路线中,解放思想是本质要求。没有解放思想,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更不可能做到与时俱进。当然,在解放思想这方面,党的历史上不全是成功经验,同时还有深刻教训。在我们党内曾经盛行一时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那种以僵化、教条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都曾经给党的事业带来过巨大的伤害,甚至险些葬送党的事业。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解放思想,什么时候就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什么时候就遭遇挫折。解放思想,是我们党固有的理论品质,是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革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二、思想解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法宝

30年前,曾经沉寂的中华大地上,突然响起了一声春雷,震惊了世界,也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当我们回首改革开放伟大历程时,我们不得不说:是那场史无前例的解放思想的运动,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历史永远记着这一刻: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其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吹响了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运动的号角,也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序幕。

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改革是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否定,是对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突破。因此,改革每走一步,必然地要以思想的解放为开路先锋。没有思想的解放,不可能触动原有的体制、观念。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改革开放每向前推进一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的动力支持。我们正是依靠解放思想这一法宝,才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例如,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姓社”“姓资”“姓公”“姓私”之类的问题,一直困扰和束缚着中国改革的脚。直到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引发新一轮思想解放以后,这些问题才得到基本的解决,中国改革开放随之开始大踏步向前推进。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坚定不移的选择。现在,改革开放已到了攻坚的阶段。从纵向上看,改革已经触及深处,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露;从横向上看,改革不再仅限于经济领域,不可避免地要触及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而且,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改革是在一个更加复杂的国际大环境、各种矛盾开始凸显的国内小环境下进行的。可以说,今年改革开放的任务较之以前将更加艰难、更加具有挑战性,更加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只有我们继续用好解放思想这个法宝,改革开放道路上就没有不可逾越的沟坎。

总之,党的十七大作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的科学论断,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深刻总结,也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确定了一条提供思想保证的科学路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解放思想的大旗继续地高举起来,毫不动摇地把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三、新一轮思想解放的背景 社会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未有穷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号召全党“继续解放思想”,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一个“继续”,一个“法宝”,凸显了在新时期新阶段继续解放思想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那么,在改革开放已经30年且已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党中央为什么如此突出地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

一是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需要。30年前扬起的改革开放的风帆,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开辟这条道路,解放思想的先导和动力作用功不可没。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走这条道路不动摇,同样离不开解放思想为之提供先导作用和强大动力。我们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破除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更加准确地掌握和立足国情,科学地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才能对西方式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大声地说“不”,从而更加坚定地走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二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新部署。这是中华民族的千年企盼。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书本里没有现成的答案,世界上也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套用。我们只有一如既往地用好解放思想这个法宝,才能成功破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胜利。

三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30年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全党的工作大局。除了科学发展观外,党的十七大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念。我们要在各项工作中贯彻好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高度上,深刻领会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工作。这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但是,只要我们用好解放思想这个法宝,就一定会回答好这一新的课题。

四是有效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国际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对我实行西化、分化战略一天也没有停止。从国内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包括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只有继续运用解放思想这个法宝,才能洞悉世界趋势和潮流,科学制定对策,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五是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要求。落实这些新要求,哪一条都少不了解放思想。我们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以改革的精神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成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时代内涵和目标任务 解放思想不是空洞的口号。回顾历史,每一次思想解放都因背景不同而任务和要求不同。新一轮思想解放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实现小康、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而兴起的,因此它必然有着与往次思想解放运动不同的崭新任务和要求。

不同时期的思想解放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过去讲解放思想,更多地强调要树立敢想、敢干、敢冒精神;现在除此之外,还要增强按科学规律办事的认识,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合乎规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第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去更多强调的是抢抓机遇,追求发展速度;现在必须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好”字当头,更多地注重“以人为本”。

第三,探索建立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体制。过去面对计划经济体制,更多地强调“破”;现在必须更多地强调“立”,逐步探索建立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体制。

第四,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过去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发展速度走在前列;现在则要在继续加快发展的形势下,全力统筹兼顾好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使发展充分体现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第五,勇于超越自我。过去主要是纠“左”;现在主要是针对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出现的问题,如民生问题、社会矛盾问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等进行解放思想,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办法。

第六,向改革遇到的深层次障碍挑战。过去主要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中最容易改的部分开始进行改革,改革经历了由易到难的过程;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都是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向改革遇到的深层次障碍挑战,向既定的利益格局和体制顽症挑战,还是要靠解放思想。

第七,把解放思想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过去主要是指怎样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现在则需要把解放思想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因此,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通过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清除一切有碍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思想观念、发展模式、工作作风、体制机制,等等。正因为如此,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把继续解放思想的目的和任务要求,定位在诸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上。

当然,这是从总的方面说明新一轮思想解放的任务和要求。具体到我们某一级党组织、某一个党员干部,新一轮思想解放的任务和要求就显得更加具体了。不过,通过新一轮的思想解放,着力解决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的问题,应该是普遍的要求。

第一,着力解决思想观念方面的突出问题。当前,有这样几种思想观念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格格不入。一是小进则满,安于现状。有些党员、干部只喜欢纵向比,自己跟自己比,不喜欢横着比,特别是拒绝和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比,陶醉于“成绩不大年年有”“迈小步,不停步”,而对明摆着的差距无动于衷,缺乏应有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致使差距越来越大。二是“怕”字当头,怨天尤人。有些党员、干部对发展中的困难,或是怕出乱子,怕担责任,坐失良机;或是缺少主动性,坐等上级,等靠要思想严重;或是只强调客观原因,不检讨自己失误,致使工作局面长期得不到改观。三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有些干部凡事习惯按照旧传统,遵循老路子,领导没说的不敢办,文件没规定的不敢做,别人没做过的不敢试,以求四平八稳,稳稳当当。这些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和工作方式,与我们的时代精神,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去甚远,必须要在新一轮思想解放中加以改变。

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意义和取向 第3篇

一、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 党和国家正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千方百计排除一切干扰一切障碍, 才赢得了30年来举世瞩目的大发展, 保持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人民生活从“温饱”跨入“小康”。在新的发展阶段, 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中暴露出的深层次矛盾困扰着我们, 一些不适应、不符合、不协调的问题制约着科学发展。这些问题表现在认识层面上, 也凸现在实践过程中。一是在发展理念上。往往不能妥善处理“好”与“快”的关系, 片面地把“好”与“快”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一些地方更多地强调“快”而忽视“好”, 强调发展的总量而忽视发展的质量, 强调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忽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代价, 强调发展成果显著而忽视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这样的发展理念亟待更新。二是在发展模式上。往往容易沿袭发达国家、发达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 尤其是一些后发地区, 看不到经济发展的规律, 看不到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发展阶段, 产业发展一味倡导“加工制造”而忽视“创造”、“创意”, 片面强调“创造”而忽视自身产业基础的改造升级;城市建设一味强调规模要大、风格要洋, 忽视凸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招商引资一味注重项目的数量、引资的总量, 忽视项目的体量、引资的质量。这样的发展模式亟待创新。三是在发展路径上。往往走发达国家那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而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的“老路”, 与先发地区同业竞争、同构发展的“熟路”, 粗放发展、低质增长的“套路”, 牺牲人文、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弯路”, 经济发展较快、老百姓得实惠少的“狭路”, 跳不出传统发展思路的束缚, 看不到时势发生的新变化, 看不到群众对发展的新期待, 看不到路径依赖难以彰显优势和特色、实现发展的新跨越。这样的发展路径亟待突破。四是在发展方式上。有的地方盲目上项目、盲目铺摊子, 向环境、资源索取较多, 在赢得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带来环境压力急剧上升, 能源土地资源难以为继。有的地方尽管懂得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有污染须治理的道理, 但是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发生矛盾的时候, 常常是项目建设优先, 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处置在后。这样的发展方式亟待摒弃。五是在发展目的上。往往“见物不见人”, 为发展而发展, 把一串串数字当作发展目的, 而忽视了改善人民生活这一根本目的。一些干部虽然强调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发展与富民不够, 改善民生注重老百姓生存性需求而忽视老百姓的发展性需求和幸福感的提升。这样的发展目的亟待匡正。六是在发展的政绩追求上。往往重GDP轻环境、重经济轻社会、重眼前轻可持续发展, 看不到既要追求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后人留有空间和余地, 既要重视现实效益还要兼顾长远利益, 既要保持经济的增长还要注重全面协调发展, 既要追求产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追求人文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政绩观亟待纠正。七是在发展成果分配上。往往难以做到公平和效率的合理兼顾, 讲效率容易过于注重在一次分配环节上调动发展积极性, 忽视社会财富在二次分配环节上的公平, 忽视社会弱势群体日益增长的保障、救助需求和应有权利;讲公平容易, 简单化地理解为扩大政府救济, 忽视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公平和竞争公平;讲群众利益往往强调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 忽视更多照顾群众的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这样的分配方式亟待调整。八是在发展绩效评价上。往往注重数字评价, 忽视群众评价和社会评价, 有的仅仅以GDP增长速度的快慢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一个干部的发展政绩, 对发展速度是不是量质并举、新上项目是不是科学有效, 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手段;有的注重一时一地一个方面的发展, 不是历史地全面地看, 导致有的干部急功近利, 不愿意做夯基础的事。这样的绩效评价方式亟待改进。九是在发展体制机制上。主要是在行政管理、财税体制、城乡二元结构、项目审批等方面, 仍然存在制约活力、制约创新、制约发展的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 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体制机制温床。这样的体制机制亟待革新。十是在发展团队建设上。干部队伍既存在小胜即满、小富即安、小步慢跑和怕冒风险、怕担责任、求稳怕乱等思想, 又存在锐气钝化、勇气弱化的现象。讲改革成果多, 正视问题少;安于现状多, 突破局面少;保护利益多, 改变利益格局少;讲改革风险多, 讲勇于改革少;算改革成果多, 兴改革举措少。这样的团队难以适应科学发展。

这些问题关乎科学发展观能否真正落实、关乎改革开放能否深入推进、关乎老百姓能否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亟待通过思想的大解放, 除弊兴利, 革故鼎新, 推动经济加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基本内涵

解放思想是从人的主观因素角度而言的。目前, 发展中遇到许多问题和矛盾, 虽然也有客观环境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的禁锢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必须从自己的主观世界入手来解决问题, 继续解放思想, 才能正确地、主动地投身于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从这个层面来看, 新一轮解放思想至少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 通过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

先进的理论体系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最高认识成果, 虽然其形成之初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 但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实践所超越, 成为滞后性的体系, 因此, 某一基本理论体系既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认识的高度, 同时也决定了人们认识的限度。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提出解放思想, 必须从对原有理论体系进行变革与创新开始。马克思主义既是我党的指导理论, 同时又是一种开放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 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而科学发展观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最新理论成果, 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 是破解发展难题,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法宝。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重大理论创新, 实践科学发展观,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二) 通过解放思想推进思维方式的更新

思维方式指的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路径, 是人的认识、观念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思维方式决定着人们想问题、做事情的思路与对策。比如, 就广东的现实而言, 如果从成绩入手看问题, 就可能会躺在广东23年来全国GDP总量第一位上沾沾自喜, 既看不到存在的问题, 也没有前进的动力。如果从问题入手看广东, 就会发现广东与国外发达地区、与兄弟省份存在的巨大差距, 就会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动力。这就说明, 彻底摆脱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思维模式的影响, 推进思维方式的更新, 是当前思想领域最为紧迫、也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

(三) 通过解放思想推进人们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的提升

一定时期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观念, 是人们在实践中运用基本理论和思维方式的结果, 属于实践的范畴。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认识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外化体现, 既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也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过去, 死抱着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 奉苏联模式为圭臬, 结果深受计划经济体制之害;后来, 大胆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冲破过去的计划经济的观念牢笼, 按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带来了今日中国的繁荣和举世瞩目的国际地位。

(四) 通过解放思想推进人们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转型

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作为道德领域的范畴, 既是一定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式的结果, 又对前者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如果囿于传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思想解放就迈不开步子。一旦在基本理论、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上大胆地解放思想, 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就会发生根本性的突破。显然, 这也是解放思想的应有之义。

三、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时代特点和独特价值

(一) 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时代特点

1. 从现实上看, 在“文化大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后提出解放思想, 突破禁区, 顺理成章;

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时提出解放思想, 甚至重提拿出“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 不仅有很大难度, 还有些耸人听闻。其实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 30年前的解放思想是在我国政治处于混乱状态、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时提出的, 这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而且起点低, 满足人们的温饱和求生本能, 是最为迫切的需要。因此,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 也就容易唤起人们的广泛认同和共鸣。而与30年前相比,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条件、环境、目标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机遇前所未有, 挑战也前所未有。新形势带来了新要求, 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归结起来就是, 发展方式如何迅速有效地转变, 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 人民生活从温饱发展到总体小康的时候提出解放思想, 所要解决的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即科学发展问题, 其难度与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2. 从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层面看, 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难度更不可低估。

30年前的解放思想, 上有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在前, 下有“四五”群众运动于后, 已然形成上下合一的解放思想的氛围, 因此, 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呼之欲出了。而在取得前无古人的骄人成绩的今天, 对成功的路径依赖会形成一种惯性甚至惰性力量, 直至固化为人们的习惯性的思维定势, 因此突破这种定势, 进一步解放思想成为必须。比如,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 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是, 一些地方却基于固有的思维方式, 仍然片面抓GDP的增长, 而对于涉及民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则缺乏热心, 甚至不予顾及, 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演变为用中心代替全部。而要改变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 并不是单纯的观念转变和理论教育问题, 还涉及到一系列体制和机制的配套改革。

3. 从利益格局上看, 存在着解放思想如何突破既得利益的重围。

正如马克思所说,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0年前的收入分配政策基本是平均主义大锅饭, 在共同贫穷下享受着所谓的平等。因此, 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就成为人民共同的呼声。而改革开放的30年, 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得到最大实惠, 利益结构重新调整, 而利益结构也呈现不均衡甚至严重不均衡。城乡差距、阶层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而改革开放的过程同时也是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因此, 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势必会大大压缩既得利益的空间。从实践上看, 某些改革的先行者, 后来成了既得利益者;也有一些是因为制度缺陷和借助垄断地位的既得利益者, 这些既得利益者都有可能成为解放思想的阻力。因此, 突破既得利益的重围意味着打破刚刚形成的利益格局, 意味着要建立新的分配机制, 这也是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难点和关键之一。

(二) 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独特价值

当前, 我们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如果不实现科学发展, 还是按照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的发展方式, 继续让资源这么消耗下去, 环境这么破坏下去, 社会不和谐因素这么存在下去, 我们的发展就难以为继。要超越小富即安温饱型的社会理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减少发展的自然资源代价, 缩小地区的差距, 促进社会和谐和均衡发展, 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 新一轮解放思想就成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前提, 最终要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上,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的, 突破传统发展模式, 实现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 确立科学发展观。一言以蔽之, 不仅要追求生产力的提高, 更要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使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这就是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为此, 要做到四个“着力于”:

1. 着力于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学懂弄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 就能够树立解放思想的标尺, 就能够更好地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要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理论连贯起来学,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起来学, 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学, 深刻领会它的理论渊源、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让我们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坚信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

2. 着力于用科学发展观审视自己。

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 引导干部群众在回顾总结成绩中反省自己, 在国际国内发展大格局中审视自己, 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标尺衡量自己, 在解决与科学发展要求不适应不符合不协调的观念和问题中革新自己, 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中释放自己, 切实做到“好字优先”、“好中求快”, 走科学发展的新路。

3. 着力于推进科学发展观的新实践。

在发展理念上,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思路上, 突出转变发展方式, 更加注重产业的选择, 更加注重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更加注重彰显特色、提升综合竞争力, 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优化、老百姓生活改善的多赢;在发展路径上, 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 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城镇建设格局, 优化体制机制, 优化利益分配, 优化社会管理, 优化人文环境;在发展目标上, 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推进改善民生从扶贫济困向注重保障民生权利转变, 从抓好局部救济向普惠于民转变, 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性需求向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性需求转变, 从重视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向注重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舒适感安全感转变, 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向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建共享转变。

4. 着力于提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着力增强干部驾驭全局的能力、科学发展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执行落实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 大兴刻苦学习的作风、争先创优的作风、求真务实的作风、联系群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 进一步把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重点、考察导向、评价标准真正转到科学发展、老百姓满意上来, 打造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群众公认、能够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团队, 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四、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实现路径和主要方法

(一) 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核心是发展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要破除固步自封思想。受“改革成功论”的影响, 一些地方在官员中甚至在主要领导干部中滋长起骄傲自满情绪, 只看到成就, 看不到自身的差距和问题, 以为可以停下脚, 歇口气, 这实质上是一种惰性思维在作怪。马克思主义告诉人们, 实践无止境, 创新无止境, 思想解放亦无止境。解放思想应是一种常态, 不能此一时彼一时。应对挑战需要解放思想, 抓住机遇也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受阻时需要解放思想, 改革顺利时也需要解放思想。二是要破除粗放经营观念。粗放经营追求的是“广种博收”。事实证明, 经济发展方式不能盲目地追求量的增长, 更要注重增长质量, 要靠优化结构、集约经营、提高效益实现真正的增长, 同时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 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三是要破除“拿来主义”观念。我们需要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但借鉴不是简单地“拿来”, 不是简单的“引进”, 而是要理性选择, 研究吸收, 同时更要自主创新, 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是赢得发展主动权,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目标是和谐

改革说到底, 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再分配。新一轮思想解放, 就是要着力于打破和矫正既有的不合理的利益关系格局, 构建公正和谐的利益关系。一是要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长期以来, 由于政府机构庞杂, 也由于职能的偏颇, 使得政府支配资源的权力太大, 以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凭借特权受益的既得利益者, 导致腐败现象愈演愈烈, 同时也使能够接近权力的商业资本由此获得暴利, 这于国家、社会、公众都是最大的不公, 而且这些既得利益者往往又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打破这一格局, 必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继续推进政府改革, 合并、压缩不必要的部门和层级, 减少审批项目和程序, 加强权力监管。同时将由社会管理的权力交给社会, 使政府在保留必要的管理职能之外, 主要履行好服务职能。二是矫正现有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目前, 我们面临着诸多的社会利益分配不公问题。矫正这些利益关系, 应抓紧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公共财政分配政策和机制, 加大共享性的公共基础建设投入, 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扶助弱势群体。三是形成有效的民意沟通协调机制。切实解决好民意反响最大的问题, 解除民生之忧, 同时顺应公民素质提升的需求, 创造出更多的发展平台, 使其能力得以展现, 价值得以实现。这就是“以人为本”社会的基本取向。

(三) 新一轮思想解放的路径是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特征, 党的全部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就是坚持改革创新。一是高扬创新理念, 弘扬创新精神。新一轮思想解放, 改革创新的任务更重, 不论是突破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政治模式的阻挠, 确立以人为本的标准, 还是以制度建设和创新为主调整利益格局,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都既是改革创新的难题也是解放思想的难题, 每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都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付出更大的努力, 以更加坚强的决心和毅力向前推进。

二是要开拓工作思路, 创新工作机制。不仅要善于向新的领域拓展, 而且勇于向现有的模式包括成功的模式挑战, 完善工作方法, 转变工作作风, 确保每一项创新目标的实现。三是要积极培育鼓励创新、允许探索、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 把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 使创新的激情永在, 创新的源泉涌流。同时, 要积极培育集体创新能力, 锻造出特别能打硬仗的创新团队。这样, 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困难就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我们的事业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 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方法是利益调整和制度改革

要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的标准, 努力实现新一轮解放思想。一是大兴改革创新之风, 在促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解放思想。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 每次思想上的大解放都是社会进行大变革、大创新的先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一轮的解放思想发生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日益提高的条件下, 其中心问题主要是突破传统的发展理念和行政管理模式的阻挠, 确立以人为本的标准。因为原有的发展理念和行政管理模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特别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监督、参与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所以新一轮的解放思想重在利益格局调整和政治体制改革, 重在制度建设和创新。二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在促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解放思想。顾名思义, “求真”就是掌握规律性, 弄清思想;“务实”就是把规律性的认识成果落实到实践中, 以解决问题、促进发展。首先就要搞清楚“求”什么“真”、“务”什么“实”的问题, 要以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为中心, 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 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 务提高执政能力之实;求现代化建设规律之真, 务落实科学发展观之实。其次要认识到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 要认识到在当前条件下, 不解放思想就不能促进科学发展, 促进科学发展的实践过程就是在新的水平上解放思想的过程。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 紧密联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着力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 着力研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着力研究解决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 在促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解放思想。三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在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解放思想。坚持调查研究,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 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方式, 是一个有关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在现阶段, 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与促进社会和谐联系起来,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方面来说, 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 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只有通过严密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支持什么、拥护什么和反对什么、痛恨什么, 才能制定出客观、全面的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正确理论和政策。从现实层面说, 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很多不和谐因素都与调查研究不足有关。可见, 没有真正的调查研究就没有人民满意的政策, 就没有真正的政策执行;没有真正的人民满意的政策、没有政策的贯彻执行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 我们常说的政通人和就是这个道理。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30年来, 我们依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法宝, 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 汲取各种失误的教训,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可以说, 每前进一步, 都离不开解放思想的推动;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发展到什么程度。新一轮解放思想是面向未来的, 目的是追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 解决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只有牢牢记住解放思想这个重要法宝, 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才会更加兴旺发达, 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更加蒸蒸日上, 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新世纪新阶段,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以及发展方式、发展目的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 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思维方式更新、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的提升以及人们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转型, 要以发展为核心, 以和谐为目标, 以创新为路径, 并最终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上,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的, 突破传统发展模式, 实现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 确立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新一轮解放思想,独特价值,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编写组.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7.

[2]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意义和取向[N].大众日报, 2008-07.

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意义和取向 第4篇

一、我国经济增长潜在水平的决定

我国经济增长是否达到或逼近由充分就业水平决定的潜在水平呢?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能实现劳动市场、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各自均衡以及它们之间的均衡,国民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的均衡状态,经济资源实现有效配置。这一经济学命题暗含着其它要素资源无限供给,从而劳动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决定经济潜在水平的关键因素。现实中,我国现阶段生产要素供给的所谓“短边”并不是劳动供给,富裕的劳动资源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安置的一个长期任务。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人员大量存在;同时,城市就业问题压力也很大。虽然公布的失业率较低,甚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因为我国现行城镇人口失业率统计口径以登记注册失业人口为准,而且地方各级政府追求政绩的偏好容易导致虚报、瞒报等虚假数字。一个可行的方法是用城镇人口从业率来进行推断。2003年城镇人口从业率为48.95%,城镇就业人数为25693万,如果按照正常的城镇人口从业率55%计算,即使不考虑农村到城镇中没有找到工作的和长年下岗在家没有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城镇失业人口估计应为2655万左右,据此推算,2003年底城镇失业率估计约为11%。并且,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的绝对规模越来越大,1999年时为1650万人,迄今业已翻番。而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分庞大,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全国城乡劳动总供给在当前阶段几乎是无穷大弹性,由充分就业水平决定的经济潜在或自然增长率,是我国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不仅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就业问题使然。

新一轮增长虽然尚远离由劳动供给决定的潜在水平,但并不是说增长不存在来自要素供给方面的约束。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严重受制于能源、重要原材料的供给限制以及运输能力和土地供给的约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能源支撑已经显得十分脆弱,一年多来,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的“电荒”、“煤荒”就是典型例证。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不仅对能源供给和运输带来很大冲击,而且其它一些重要资源也面临储量不足、供给短缺的矛盾。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资源消耗的世界头号大国。虽然从资源总量看,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大国,但与庞大的人口规模相对照,又是一个人均资源量稀少的资源贫国,一些对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经济快速增长给国内资源保障造成很大压力,一些重要资源的短缺将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性日益增强。

上述分析支持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无论是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增长还是在较长时期内,难以达到由充分就业决定的潜在增长水平,而资源约束会对增长潜力的决定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宏观调控政策应该以扩大就业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出发点。(1)提高就业率必须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为基础,我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大凡经济增长较快的年份,就业形势就趋好,反之,经济增长放慢的年份,就业问题就显得比较严重。为此,在国家财政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的过程中,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方向应趋向于更加重视为扩大就业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技能培训,规范劳动市场,提供信息服务。税收政策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稳定器”作用,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为广开门路、扩大就业创造机会。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同样要立足于以促进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为首要的长期目标。要进一步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使其行为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民间投融资需要,这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长久之计。(2)提高资源利用率。鉴于我国长期面临以扩大就业为政策目标的快速经济增长趋向,以及自然资源耗损及其开采与利用的边际成本递增,把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与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有机统一起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显得意义重大而必要。提高资源利用率要以促进科技进步为支撑,经济政策应能较好地激发企业科技活动,实现增长集约化,并形成资源开采、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有效激励与约束的市场机制。财政支出要大力提高研发补贴,税收政策要有利于孵化科技型企业发育成长,进一步支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尤其鼓励对涉及约束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领域实施技术创新与产品替代研发活动。货币政策在利率逐步市场化过程中,要扩大风险投资放贷能力,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从整体上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素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终归要依据市场机制来实现,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密切相关。

二、我国经济自主增长程度的判断

与政府推动或主导的增长方式相对应的是经济自主增长方式。经济理论表明,在一般的竞争性领域,无约束的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是获得瓦尔拉斯经济中资源最优配置的关键所在,政府的市场干预行为往往会导致生产要素流动扭曲,从而妨碍竞争性市场达到最优配置和效率。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企业自主投资意愿变得越来越强烈,经济呈现出趋于自主增长的态势。1998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需求不足影响,政府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手段的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在激发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引致经济自主增长显弱的迹象,直至新一轮增长周期形成,这一苗头才得以初步遏制。然而,我国经济增长的自主性无论与理论上的判定准则相对照,还是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自主程度相比较,都还存在较大差异。从宏观层面上看,虽然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取得重大进展,但是转轨时期体制性束缚依然存在。在金融领域,货币市场利率管制、资本市场无序和缺乏流动性、外汇市场汇率形成机制僵化,以及四大国有银行改革滞后等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微观经济主体意愿投资与消费的实现;在实体经济领域,一些行业仍然沿袭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企不分的垄断和半垄断状态,国有企业产权与经营职能并未完全分离,竞争不足,效率低下;在政府事权与职责方面,财政分级体制激发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热情,也助长了地方政府过多干预或渗透经济活动的行为,一些行政特许权不甚规范,土地等重要资源供求关系还没有真正以生产要素价格来决定。凡此种种,说明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并不能达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境界,有碍于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发挥。

在微观层面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市场规则行事,是自主增长的关键。其中,民间投资(国有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港澳台投资除外)最能反映经济的自主性程度。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499.91亿元,其中,国有经济完成18877.35亿元,占43.4%;民间投资完成21171.81亿元,占48.67%。可见国有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现实中我国民间意愿投资的实现往往伴生着许多市场之外的因素。其一,在某些领域,行政强制决定的市场准入门槛偏高,一些行业垄断格局由来已久,限制了民间投资扩展的空间。其二,民间投资筹措限制很大,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较不可同日而语。其三,财税政策有失公允。一些税收政策不利于鼓励民间投资,如国家对企业技术开发费、技术改造投资、购买国产设备抵扣所得税的政策优惠,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等,民营企业很难一视同仁;而民营企业除与国有企业一样在缴纳20%的企业所得税外,税后利润还要缴纳个人收入调节税;其他各种地方性收费等非正常开支,也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意义和取向 第5篇

一、解放思想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实践无止境,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从解放思想本身看,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客观事物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实践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实践活动具有永恒前进性。相对于实践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否则,曾经正确的思想、方法也会变成僵化的东西,造成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脱节。因此,解放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伴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是我们站在“十一五”新的起点上谋求更大发展。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在各项工作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才能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为“十一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和政治保障。

二、解放思想是解决突出思想问题的迫切需要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一些陈旧的观念禁锢着我们的思维,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牢固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着力营造宽商、爱商、富商的发展环境,营造主动为全民创业搞好服务、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的良好氛围。

一要树立开拓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们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在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倡导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创业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以创业促进和谐。

二要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和组织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各方面创新创造,以各方面的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解放思想、服务为民、创新发展的理念,营造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才会有更多的人勇于探索,才会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投身创新创造中来。

三要营造创优精神。创优,联系我们劳动保障,就是创造最快的发展速度、最好的发展环境,今年我们劳动保障局开展“解放思想、提高效能、优化环境、服务发展”正是一个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最满意服务的指导方针,是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最佳,形成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

三、解放思想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客观要求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实履行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不学习,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工作上就不可能取得好的业绩。只有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勤奋学习,钻研业务,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才能为民办好应有的事情。

(二)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关键,是看我们是否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向群众学习,加强个人修养,树立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三)讲求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切实服务参保人员。大胆探索,与时俱进,建立起为民服务思想理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参保者着想、一切为参保者服务,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发展环境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

当前,我们劳动保障局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提高效能、服务发展”的大讨论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我通过认真学习县委王书记在“深入解放思想,加快跨越发展”促进会报告及党政代表团赴灌南、沭阳、东台、大丰等地学习考察集中报道感触很深,心潮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体会到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及时性,现将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解放思想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实践无止境,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从解放思想本身看,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客观事物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实践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实践活动具有永恒前进性。相对于实践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否则,曾经正确的思想、方法也会变成僵化的东西,造成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脱节。因此,解放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伴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是我们站在“十一五”新的起点上谋求更大发展。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在各项工作中体现时代性、把[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共2篇)]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才能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为“十一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和政治保障。

二、解放思想是解决突出思想问题的迫切需要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一些陈旧的观念禁锢着我们的思维,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牢固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着力营造宽商、爱商、富商的发展环境,营造主动为全民创业搞好服务、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的良好氛围。

一要树立开拓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们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在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倡导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创业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以创业促进和谐。二要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和组织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各方面创新创造,以各方面的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解放思想、服务为民、创新发展的理念,营造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才会有更多的人勇于探索,才会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投身创新创造中来。

三要营造创优精神。创优,联系我们劳动保障,就是创造最快的发展速度、最好的发展环境,今年我们劳动保障局开展“解放思想、提高效能、优化环境、服务发展”正是一个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最满意服务的指导方针,是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最佳,形成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

三、解放思想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客观要求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实履行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不学习,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工作上就不可能取得好的业绩。只有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勤奋学习,钻研业务,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才能为民办好应有的事情。

(二)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关键,是看我们是否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向群众学习,加强个人修养,树立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三)讲求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切实服务参保人员。大胆探索,与时俱进,建立起为民服务思想理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参保者着想、一切为参保者服务,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发展环境

篇二: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

当前,我们劳动保障局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提高效能、服务发展”的大讨论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我通过认真学习县委王书记在“深入解放思想,加快跨越发展”促进会报告及党政代表团赴灌南、沭阳、东台、大丰等地学习考察集中报道感触很深,心潮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体会到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及时性,现将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解放思想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实践无止境,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从解放思想本身看,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客观事物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实践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实践活[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共2篇)]动具有永恒前进性。相对于实践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否则,曾经正确的思想、方法也会变成僵化的东西,造成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脱节。因此,解放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伴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是我们站在“十一五”新的起点上谋求更大发展。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在各项工作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才能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为“十一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和政治保障。

二、解放思想是解决突出思想问题的迫切需要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

先。一些陈旧的观念禁锢着我们的思维,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牢固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着力营造宽商、爱商、富商的发展环境,营造主动为全民创业搞好服务、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的良好氛围。

一要树立开拓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们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在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倡导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创业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以创业促进和谐。

二要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和组织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各方面创新创造,以各方面的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解放思想、服务为民、创新发展的理念,营造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才会有更多的人勇于探索,才会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投身创新创造中来。三要营造创优精神。创优,联系我们劳动保障,就是创造最快的发展速度、最好的发展环境,今年我们劳动保障局开展“解放思想、提高效能、优化环境、服务发展”正是一个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最满意服务的指导方针,是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最佳,形成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

三、解放思想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客观要求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实履行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不学习,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工作上就不可能取得好的业绩。只有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勤奋学习,钻研业务,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才能为民办好应有的事情。

(二)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关键,是看我们是否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向群众

学习,加强个人修养,树立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意义及亮点 第6篇

【关键词】 高考;改革;意义;亮点;变化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022―01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启动。笔者结合对《意见》的学习和理解,简要谈一下对本轮高考改革主要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一、改革的背景意义

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主要是高考招生制度,于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70年代末恢复,历经半个多世纪并不断完善,基本形成现在比较成熟的考试招生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备受争议。考试招生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拔人才,对教育教学和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以刚性指标(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录取的主要(唯一)依据。在此架构下,“考什么,教什么”,高考成为了中学教学的 “指挥棒”,特别是在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下,高考“指挥棒”的杠杆作用进一步放大,各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放松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催生了基础教育的畸形发展,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这是目前社会各界对现行高考制度最质疑的地方。在此背景下,高考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就一直在改革,如考试科目改革、并轨招生改革、高校扩招改革、网上录取改革、网上阅卷改革、网上填报志愿改革、网上征集志愿改革、专项计划改革、大平行志愿改革等等,高考可以说一直在“争议”和改革中负重前行。本轮高考改革之所以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主要原因是这次改革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总书记于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这为本轮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次改革是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本轮改革顺应了社会各界对高考改革的诸多诉求和期盼,吸收了过去十余年教育界对高考招生制度的反思批评和探索研究成果,改革涵盖了中小学招生、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学制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制等基础教育改革;探索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二、改革的亮点及变化

1.高考计分“3+3”。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是本轮高考改革最大的亮点。《意见》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高考成绩和考生自选3科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要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统一组织实施。

2.素质评价作参考。《意见》规定,“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新生”。高考录取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中学需顺应改革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内容。

3.实行分类考试。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分类考试招生是这次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意见》规定,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将成为主渠道。今后的高考招生制度,将是“技能型”高考和“学术型”高考并行,逐步实现分类考试,分类录取。

4.关注农村学生。《意见》规定,今后将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力争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并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5.规范加分项目。这项改革措施有利于维护高考选拔录取的公平、公正。《意见》规定,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g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的招生。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

6.规范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是统一招考录取模式的补充。这次改革提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主要措施为:一是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二是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三是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四是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五是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上一篇:美食打油诗下一篇: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