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教学行为案例分析

2024-08-29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教学行为案例分析(精选11篇)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教学行为案例分析 第1篇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教学行为案例分析

这一部分我们所涉及的案例,是关于教学过程当中的师幼互动问题。这恰恰是教师直接用爱与智慧与孩子的童心发生碰撞的最佳舞台,也是教师发挥其教育机智的广阔天地。

案例当中的教师或聪慧、或灵敏,几许细心,几许宽容,化解着成人与孩子――“两重世界”带来的冰冷。

孩子是一粒“种子”,表面死寂却暗含着旺盛的生命力,需要教师精心呵护,细心培育。我们选择的这些案例当中教师的做法,相信会给你带来启示。

“好孩子”后遗症

周海霞

背景:

现在的孩子们是家中的独苗,几个家长围绕着他(她)一个人,因此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希望他们在家是父母的“好孩子”,在园是老师的“好学生”。在如此的要求之下,孩子们在无形之下产生了压力,产生了系列的“后遗症”。

案例描述:

今天早上新新的外婆告诉我,新新最近几天都不愿来幼儿园,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听了非常吃惊,因为新新一直是班上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的小男孩,常常作为其他小朋友的榜样和典范,这样一个老师喜欢,小朋友羡慕的“榜样”,居然不愿来幼儿园?

中午,我照例让新新做值日生,帮助负责管理上厕所的幼儿。教室里小朋友进行着各自喜欢的活动,气氛非常热闹。只见新新靠在门边,羡慕地望着同伴。不一会儿,他走到我身边,“吴老师,我……”他说了一半又把话缩了回去。我蹲下身,关切地询问:“怎么啦,有什么事告诉老师。”他用力咽了一下口水,眼睛直直地望着我,小声但又坚定地说:“吴老师,我今天不想做值日生,我想玩。”说完马上又低下了头,像一位犯了错事的学生。这一次我傻眼了,值日生是小朋友每天梦寐以求的“好差使”,而新新却拒绝了“美差”,望着新新低着头的样子,我的脸感到火辣辣,我意识到什么,问新新:“你不愿来幼儿园,是因为老师让你做值日生吗?”他迟疑了一会儿说:“做值日生就不能玩了。”原来如此!在我的答应下,他如释重负,快乐地像小飞燕一样加入了同伴游戏的行列,在队伍中他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灿烂!

分析:

1.“值日生”剥夺了他的活动时间

新新是班级里既听话又懂事的孩子,从来不出差错,所以我们经常会请他做“值日生”,来帮老师一起维持小朋友的纪律,这样一来帮了老师许多忙,减轻了老师一些负担,但同时无意中剥夺了孩子活动的时间。当小朋友活动时又笑又跳,他却站在一旁注视着孩子们的行动;当有的小朋友吃完饭在看书游戏,有的小朋友正慢吞吞地吃着饭时,他却走来走去检查小朋友的饭碗;当小朋友午睡起床后,津津有味地看电视时,他却帮老师一起分点心,检查小朋友的仪表。我竟剥夺了他那么多的游戏时间,他能感到快乐吗?

2.“光环”下的压力

他是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更是小朋友引以为荣的榜样。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下,他变得比同龄孩子成熟许多,他越来越在乎老师对他的评价,小朋友对他的评价,他又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小孩,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他必须更加努力,他不希望别人看到他的缺点,也不允许自已犯错误。但他心理的承受力毕竟有限,他就选择了逃避,选择了不愿来幼儿园,因为在家中他才能无拘无束,但在幼儿园却不行,所以他对幼儿园产生了恐惧。

3.“掌声”中的自负和脆弱

记得前一段时间因为新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被老师批评后,他也曾出现拒绝上幼儿园的现象。像新新这样的孩子因为各方面出色,老师给予了更多的掌声,过多的表扬也一天天会让他们自负起来,内心反而更脆弱,他们经不起一点打击和挫折。

反思:

1.将活动时间还给孩子

我们平时为了锻炼孩子的能力,常常让孩子来做值日生帮老师一起管理纪律,但有时候占孩子的时间比较多,幼儿爱玩是天性,剥夺了他们游戏的时间就是侵犯了他们的天性,我们可以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给能力弱,纪律差的孩子机会,让他们在获得肯定中树立信心。当然值日生时间不能太长,有些时候不需要他们参与,如午饭前后的检查和午睡起床后,让他们也像同伴一样开心地参加活动。

2.允许“榜样生”犯错误

再能干的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他们犯错误,与其他孩子犯错误一样。如果我们对他们的错误大呼小叫“你怎么也这样”时,孩子就会有很大的压力,他们会苛求自己,为了让自己在大家眼中有一个好印象,他们就不再是孩子了,他会变得虚伪,讨好别人。

3.不将“榜样生”神化

对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我们要有颗平常心,不能滥用表扬、奖励,否则将滋长他们骄傲,自负的情绪,一有失败和挫折就经受不起。我们应把更多的表扬、鼓励给能力中等或偏低的孩子,让这些孩子树立信心,并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帮助他们。

(作者单位:哈尔滨尚志幼儿园)

专家评析:鲁迅先生说:“再伟大的诗人,出生后第一声也是哭声,而不是一首赞美诗。”这说明孩子要用天性来养育,而不要过早地用社会来培育。“好孩子”现象意味着我们成人过早地将社会规范移植在孩子身上,这会让孩子丧失一个美丽而幸福的童年。成人应该学会等待,让孩子慢慢成长,站在孩子的身后,看着孩子的脊梁。

“打灰狼”的启示

魏 娜

背景:

四月的一天,天气格外晴朗,我带着中四班的孩子们来到操场上,玩起了“打灰狼”的游戏。

案例描述与分析:

虽然四月份是我园的“快乐运动月”,孩子们进行过很多钻爬跑跳的体育游戏,可投掷游戏这是第一次玩。我和同班老师事先用曲别针将灰狼、狐狸、老鼠等十几个“坏家伙”的图片固定在一块大绒布上,又准备了一大筐大小不等的口袋。一看到绒布上的“大灰狼”,孩子们都兴奋得尖叫起来。

我用粉笔画出了投掷线,又简单地讲了投掷的要求,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已经争先恐后地挤了起来,小谦、小晨更是迫不及待地拿起口袋就扬,我只好退到一边儿,任由他们玩了起来。一开始,孩子们都遵守着规则,站在线的边上,可谁也没投中,渐渐地他们不自觉地越投越往前走,我屡次提醒他们,可孩子们玩在了兴头上,我的话根本不起作用。瞧傲傲已经离目标很近了,他干脆直接捡起散落一地的口袋,砸向近在咫尺的布上……后面的孩子被挡住了视线,也纷纷挤到布前,用口袋直接砸向大灰狼……很快,用曲别针固定的大灰狼、狐狸禁不住这样的“狂轰滥炸”,纷纷掉了下去,游戏不得不暂时结束了。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教学行为案例分析 第2篇

注意力分散是学龄期儿童最常被关注的一类问题行为,这类问题行为是相对于注意的稳定性而言的。稳定性是注意的一种品质,也是衡量注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指的是在同一对象或者同一活动上,个体的注意力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儿童往往在同一活动上注意的时间比较短暂,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与干扰。学龄期儿童,尤其是患自闭症等发展障碍的儿童,在课堂集体教学环境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难以进行有效学习。在注意力分散行为中,作业分心这一行为是最常被关注和干预的行为。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常常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将注意力持续地保持在同一任务下,出现分心行为,导致完成作业任务的时间不恰当地延长,也因此对学习效率产生不良影响。一些父母常常报告他们的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作业行为习惯,常常需要花费2~3小时去完成本可半个小时完成的作业,不仅影响到学习质量,减少孩子的睡眠时间,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生活质量,父母在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陪伴、督促,

注意力分散这一名称是从个体行为对注意力产生影响的这个角度进行描述的,而不是从行为的表现形式角度来描述。在不同个体身上,注意力分散行为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形式。课堂注意力分散行为也很容易与课堂扰乱行为重叠。比如,儿童在听老师上课的时候,忽然尖叫起来,这既是课堂扰乱行为,也可能是注意力分散的一种表现。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注意力分散行为都会对课堂教学秩序产生影响。比如,学生在老师上课的时候或者做作业的时候做白日梦,学生可能只是安静地沉浸于自己的思绪中,但没有任何明显的外显动作,也不发出任何声音,这种行为就不会被视作课堂扰乱行为。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教学行为案例分析 第3篇

学龄前期是儿童成长发展的最重要时期[1]。在现实中,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是比较多见的, 临床检出率一般都在20%左右。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最常见的表现为行为偏异[2], 还有就是缺陷多动障碍[3], 这是一种比较多见的行为障碍性疾病, 其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而且这种疾病好发于学龄前期。为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状况, 本文对600名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分析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 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对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为提高儿童保健工作的质量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人随机收集了不同幼儿园的600名儿童资料, 以其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童为346人, 女童为254人。年龄为3~6岁2个月, 平均年龄为 (4.3±1.4) 岁。排除具有其他器质性疾病、存在广泛发育障碍、具有精神发育迟滞等原发性精神疾病患儿。

1.2 方法

使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 (CBCL) [4]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 量表由家长负责填写, 评价行为问题采用常模分进行评价, 常模分总分为98个百分位数[5]。如果儿童某一个因子组的得分超过组内的常模分, 或是儿童的行为总分超过常模分则可将这名儿童诊断为有行为问题。然后采用本人自行编制的家庭问卷对儿童的家庭状况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孩子与父亲的相处时间、家庭收入是否减少、家庭类型和人均住房面积、教育方式、母亲孕期情况[6]、儿童的围产期情况、出生情况、健康状况及养育方式等。

在进行调查之前, 对调查人员进行所有相关调查项目的培训, 然后由儿童保健医生向幼儿园发放调查量表。填写过程中, 调查人员要详细地向儿童家长解释有关问卷和调查量表中的相关问题, 告知其正确的填写方法, 必要时指导家长进行填写。所有问卷和调查量表均在现场当场填写完毕并收回, 调查人员对量表和问卷进行复核, 如果发现存在遗漏或是填写错误则立即补上或纠正[7]。

注:学龄前儿童出现行为问题的主要相关性危险因素为孕周异常、母亲孕期异常及教育方法不当,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学处理软件, 使用χ2检验, 数据记录方式为, 以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相关危险因素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检验标准为α=0.05。

2 结果

经过分析,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70%, 主要表现为焦虑、不良交往、躯体诉述、社交退缩、抑郁和强迫性行为, 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情况见表1。导致学龄前儿童出现行为问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孕周异常、母亲孕期异常以及教育方法不当, 相关因素分析见表2。

3 讨论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包括退缩行为、不良习惯、过度焦虑和躯体诉述等。退缩行为表现为无原因的胆小、害怕, 与小朋友交往困难, 一旦遇到陌生人或陌生环境就有退缩表现;不良习惯主要表现为经常性的吸吮手指、咬衣襟和咬指甲[8]等, 甚至有时候有摆弄生殖器的行为。过度焦虑主要表现为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异常敏感, 对陌生人和环境表现不安情绪。这类儿童常常诉说自己头痛、咽喉堵塞、呼吸急促及胃肠不适等。躯体诉述主要表现为对不满的事情易于暴发而以躯体来表现。这类儿童发作时情绪异常激动, 表现有尖叫、挥动手臂、用力乱踢、摔东西、乱哭乱骂及以头撞墙等过激行为[9]。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在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异, 常常持续性地反复出现, 如果程度不是非常严重, 或是仅表现行为的一个方面, 没有发生人格障碍, 尽管这些行为问题还未构成疾病, 但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儿童的先天发育比较迟缓, 或是出现异常, 并伴有慢性躯体疾病, 加上家庭气氛不和睦、单亲、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教育方式过于粗暴[10]等,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容易造成儿童的行为问题。因此, 对这些问题父母应该掌握并使用良好的教育方法, 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在教育独生子女时, 要做到不迁就、不娇惯, 也不过于刻板、严厉。注意培养学龄前儿童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对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不责骂、不训斥, 要耐心细致地进行行为矫正。

儿童行为问题是社会、心理和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组研究发现, 孕周异常和母亲孕期异常是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高危因素。同时父母的管教态度不一致, 教育方式不科学, 对儿童无端的打骂斥责, 或是过分溺爱等都会导致儿童出现行为问题。从上文的分析来看, 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因素是比较多的, 一般来讲, 不乏有儿童自身的生理特征、所处的家庭环境及社会经济等共同作用而成。本研究结果显示, 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孕周异常、母亲孕期异常和教育方法不当, 因此, 就后天影响而言, 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是降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赵冬梅, 杨良政, 李玲, 等.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42 (13) :378-379.

[2]李智永, 王春南, 张雪娇, 等.沈阳市716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37 (11) :136-138.

[3]李新华, 张伟, 夏梓红.学龄前集体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多水平模型[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9, 25 (7) :43-44.

[4]王丽珍, 周勤, 管玉蓉, 等.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研究, 2011, 22 (2) :139-141.

[5]石玉霞, 吴赛.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9, 16 (11) :117-118.

[6]张伟, 李新华, 夏梓红.学龄前集体儿童行为问题调查[C].第三届儿童保健高层论坛, 2007.

[7]赵冬梅, 杨良政, 张莲花, 等.儿童气质与感觉统合失调关系的研究[J].中国优生优育, 2009, 32 (11) :15-16.

[8]李红娟, 刘天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22 (1) :16-17.

[9]任传波, 李晓非, 姜季妍, 等.大连市1200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75 (8) :263-264.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教学行为案例分析 第4篇

为此,本刊组织上海、北京、西安、广州、长沙、武汉、杭州、深圳、成都、南昌、石家庄、济南、苏州等城市的儿童保健学、儿童心理和行为学、儿童神经和精神发育学方面的百余名医学专家,他们是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雪荣、中华医学会小儿神经学组主任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教授林慶、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儿保学组副主任王卫平、全国优生协会发育和行为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金星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儿童与少年卫生学教研室教授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儿童保健学会主任委员潘建平、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静进,等等。根据他们的临床研究和发现,从34种学龄前(3~6岁)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中,评出影响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发育的最常见的十大问题行为。这是一次权威而科学的学龄前儿童行为调查,在国内尚属首次,它将有助于家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及早发现行为问题,及时矫治或干预,把问题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向恶性程度发展,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提高儿童的素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调查结果(按顺序排列)

一、注意力差,易分心,难以完成任务,在幼儿园坐不住,来回走动。

二、偏食挑食,吃饭慢,不肯吃硬的食物。

三、明显多动。

四、过分依恋,缠人。

五、不适当的吸吮行为(吸吮拇指、毛巾等物品)。

六、孤僻,难与同伴交往。

七、过分好强,处处争第一,受不了一点挫折和批评。

八、每天沉迷于电视、游戏机达数小时。

九、违拗性严重(不听指令,与家长或老师对着干)。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教学行为案例分析 第5篇

方法:在长治市随机抽取423名学龄前儿童调查其睡眠状况,由专人负责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儿童每天总睡眠时间随年龄增长逐渐缩短。

学龄前儿童总的睡眠障碍发生率34.78%,睡眠不安、多汗、磨牙、梦呓、鼾症等睡眠障碍,男女儿童发生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母亲睡眠时间、扁桃体炎史、家庭环境等为其相关影响因素。

结论:目前长治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睡眠时间普遍不足、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

【关键词】 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儿童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leep conditions and correlative facto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changzhi. Methods:423 preschool childre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investigation in changzhi.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performed on their parents,and all data was analyzed with the package of SPSS10.0.

Results:The totle sleep time was getting shorter with the age of child.the prevalence of sleep disorders in preschool children was 34.78%,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boys and girls in the rate of sleep disorder:restless sleep,hyperhidrosis,molar,sleep talking,snoring,etc.

The main risk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sleep disordes were mother sleep time,history of antiadtis,family environment.

Conclusion:In changzhi children’s totle sleep time is relatively less and the prevalence of sleep disorders is higher compared to the existing data,which merits a good attention.

良好的睡眠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完善的睡眠结构更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直接关系到身体、智力的发育和心理的健康。

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慢性的睡眠障碍甚至能导致神经认知缺陷和学习能力的损害[2]。

为了解长治市儿童的睡眠状况及影响的相关因素,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9月~11月间在长治市城区、市区抽取2所幼儿园后抽取423名3岁~6岁正常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所有选入儿童均无严重先天疾病及躯体疾病。

1.2 调查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问卷是借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悉尼儿童医院睡眠中心临床问卷,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修订后应用。

由调查人员向父母说明调查表填写方法和要求,由家长现场填写,调查人员进行指导和答疑,并剔除不合格问卷。

问卷内容涉及一般情况、儿童睡眠情况、儿童出生及喂养情况、儿童健康状况及个人生活习惯、母孕期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及居住环境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并进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423名3岁~6岁儿童,发放问卷423份,收回有效问卷394份。

男童212名(占53.80%),女童182名(占46.20% ),男女性别比为1.16∶1。

2.2 儿童睡眠时间表(见表1)

2.3 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

在被调查的儿童中,有睡眠障碍的占到34.78%。

具体各项常见的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多汗的发生率为16.5%、梦呓的发生率为2.1%、鼾症的发生率为3.9%、磨牙的发生率为10.9%、梦游的发生率为0%、睡眠不安的发生率为7.8%,大于5岁的儿童遗尿的发生率为1.7%、喉头哽咽的发生率0.4%、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为0.4%、肢体抽动的发生率为0.9%、夜醒的发生率为3.0%、用口呼吸的发生率为5.2%。

表1 不同年龄组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及夜间睡眠时间百分比

2.4. 长治市3岁~6岁不同性别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

各种儿童睡眠障碍相关症状在不同性别间经χ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

2.5 儿童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把是否存在睡眠障碍为因变量Y,将可能发生睡眠障碍的15个因素作为自变量X,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共有6个变量被引入方程见表2。

表2 影响儿童睡眠障碍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长治市儿童睡眠时间的状况

目前国内尚无各年龄组儿童睡眠时间的正常值,我们将长治市3岁~6岁儿童睡眠时间与尼氏儿科学各年龄组儿童睡眠时间的需求标准[3]进行比较,结果发现3岁~6岁组儿童每天睡眠总时间低于其需求标准。

每天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与国内外的报道一致[4]。

3.2. 3岁~6岁儿童睡眠障碍相关症状的发生率的比较

本调查结果显示儿童睡眠障碍相关症状发生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同广州市东山区的报道[5]一致,而与北京[6]等地报道不同,考虑可能与抽查方法、调查对象及界定标准不同有关。

本文统计结果显示长治市3岁~6岁组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4.78%。

国外报道不同年龄儿童中发生睡眠问题的.比例为20%~25%[7]。

提示目前长治市3岁~6岁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儿科、儿保工作者及家长的重视。

3.3 与睡眠障碍有关的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环境,儿童的睡眠不可避免会受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

环境安静有助于儿童睡眠的启动和维持; 许多家长都习惯于在卧室看电视,国外有调查[8]发现学龄儿童在卧室看电视将会使其出现不愿上床睡觉、睡眠潜伏期延长等现象,这一现象在学龄前儿童也较为常见。

父母采取说服教育,注重亲子交流,儿童情感体验良好,有效促进睡眠;而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在日常习惯、个人取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子女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行为,不利于儿童良好睡眠习惯的形成,容易诱发睡眠障碍。

呼吸道疾病对儿童睡眠影响突出,特别是和睡眠呼吸障碍显著相关[9]。

例如感冒、扁桃炎等,常引起上呼吸道阻力增加,使儿童入睡困难,容易夜醒且尿床、磨牙、梦话等问题的发生率也有所增加。

看护人有吸烟史的,儿童长期处在被动吸烟的环境中,其危害在某种程度上较主动吸烟还要大。

随着母亲就寝时间推迟,儿童晚睡率增加,提示母亲在儿童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方面起着比父亲更重要的作用。

幼儿心理学认为,母亲的知识水平及心理活动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10],母亲在提高自己科学育儿知识的同时,重视自身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重视儿童养成按时就寝的习惯,避免儿童不良睡眠习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刘湘云,林传家,薛沁冰,等.儿童保健学[M].2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17~218.

[2] Dagan FBH,Tarasiuk A,Tal A.Harefuah.Impaired daytime functions in children with sleep disorders[J].Harefuah,,140:1204~1227.

[3] Richard EB,Robert MK,Hal BJ.Growth and development.In:Richard EB,Robert MK,Hal BJ ,eds.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16th ed.Philadelphia:Saunders,:32~36.

[4] Crosby R,Lc bourgeois MK,Harsh J.Racial difference in reported napping and noculture sleep in2-to8?Year-old children.Pedinstics,,115:225~232.

[5] 余巍,胡嘉红,李莉,等.广州市2岁~12岁儿童1734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92~93.

[6] 王一卓,刘玺诚,马渝燕,等.北京地区2岁~12岁儿童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及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1(1):4~9.

[7] Mindell JA,Owens JA,Carskadon MA.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sleep[J].Child Adolesc Psychistr Clin N Am,1999,8(4):695~697.

[8] Owens J,Maxim R,McGuinn M,et al.Television-viewing habits and sleep disturbance in school children[J].Pediatrics,1999,104(3):27~30.

[9] 唐柳平.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心理行为治疗.海南医学院学报,,13(1):86~88.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第6篇

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冯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6年7月

健康状况:良好 智障程度:中度智障 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 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

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

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

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

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4、环境因素

冯某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恐惧和

不适应,感到危险很多非常紧张,导致其攻击行为增多。

五、主要干预措施

(一)爱的教育

教师帮助冯某了解周围环境,熟悉老师和同学们。并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引起挫折的外在障碍的能力。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自由气氛,给冯某提供充分展示活动的机会,让他积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去,享受集体温暖,体会集体游戏的乐趣。另外,训练冯某降低内在的紧张情绪,从而抑制某些可能发生的攻击行为。

(二)利用模仿法减少攻击行为

模仿的类惩罚的抑制效果指一位学习者看到一位示范者因表现某种行为而受到惩罚,则学习者本来常表现的这种行为必将越来越少。让冯某观看攻击行为会给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和是如何受到禁止和惩罚的,从而减少其攻击行为。

(三)利用消退法减少学生攻击行为

消退是指在一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如果此时这个反映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正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例如:对于冯某的某些攻击行为,在不对他人和自己人身安全产生伤害时,可以采取不加理睬的方法,使他得不到注意和强化而逐渐减少攻击别人的行为。

(四)利用惩罚法进行事后处理,减少其攻击行为

1、暂时隔离法

隔离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撤销他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消弱此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或把个体转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情境中去,这种行为改变的策略叫隔离。当冯某发脾气较长时间,并产生有可能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时,就会被强制带到隔离室独坐,直到不良行为消失。(隔离室四壁空白,是一个正强化较少的环境)

2、身体限制

身体限制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后,控制个体参与与行为部分的身体,限制他不能做出问题行为。例如当冯某出现打老师耳光这种攻击行为后,老师恩著他的胳膊1分钟,使他不能再打人。

3、反映代价

反映代价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以后,拿走一定数目的正强化物,可以是钱,玩具或看电视,旅游的机会等。例如如果冯某发生打小同学的不良行为后,将取消其本日观看动画片的权利。

(五)使用代币制增加冯某的良好行为

代币制是指在某中情境中出现了一个行为,会得到一定数量的代币,使用代币来换取其他强化物的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例如,将冯某的不良行为攻击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确定代币为1角钱硬币,并拟定了代币交换系统。如上课认真听讲的行为价值为一角钱硬币;主动擦黑板的行为价值为一角钱硬币;对同学一起友好的玩五分钟的行为价值为两角钱硬币;打同学的行为会失去5角钱硬币等。最终硬币能

换取后援强化物。如10角硬币能得到一本书;20角硬币能得到和妈妈视频聊天一小时的机会,100角硬币能得到回家的车票一张等。

六、研究结果

通过2个月的观察,冯某攻击他人的不良行为基本消失了。最初冯某每天攻击行为出现1~2次且情绪非常不稳定,现在一周出现攻击行为平均一次,且良好的行为出现越来越多,已经能与同学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和生活。总的来说,已经能适应集体生活并能努力配合训练老师康复训练和教学,认知能力写作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七、分析与讨论

学龄儿童家长的教育问题 第7篇

高学历不等于高收入,学习成绩不是主要的,知识的获得,能力(社交、创造)的培养,科学人生观的确立(重视潜意识的教育)才是主要的现阶段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喜欢学习;锻炼孩子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身体的灵活性

一、让孩子喜欢学习:

孩子的生理特点:感觉统和能力欠佳(特别是男孩子)——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字体潦草,阅读能力很差;个体之间智力发育存在较大的差异。

应对方法:

 只讲题目要求,不要求写字漂亮

 孩子决定作业时间和休息时间,不陪读,不督促

 偶尔的考试失败是正常的(知识的理解是最重要的)

 不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

 禁止打骂,不用抄、背等方法来惩罚孩子

 要求孩子把上课的内容大致讲一边(复习),察看孩子不懂的地方,并针对性地辅导;或者让孩子当老师教父母

 告诉孩子,上课眼睛看着老师,耳朵听老师讲,手脚可以适度的活动,但不能影响其他的孩子  不管作业完成与否,到时间一定要睡觉

 分段做作业,5-15分钟/5-10分钟

 把课堂所学与日常生活结合,便于理解和记忆

 鼓励孩子的兴趣爱好,把孩子的学习和玩耍结合起来

 听故事

 允许孩子犯错,用另外的本子把做错的题目抄下来,一段时间后再做一边。

 家长以身作责

二、锻炼孩子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 不越权干涉孩子的在校行为

 鼓励孩子之间的玩耍(不要干涉孩子的交友行为)

三、提高孩子身体的灵活性:身体是孩子学习的门户,灵活的身体是孩子进行学习工具,也是学习的门户,身体不灵活,门户不能完全打开,学习信息就不能完全进入孩子的大脑,就会影响学习效率,如果学习门户再缺乏选择性,大量有用和没用的信息同时进入大脑,还是会影响信息的接受 影响因素:比如老人或保姆带大的孩子剖腹产、母乳吃的少、不会爬或爬的时间少的孩子  在小学阶段,玩耍第一、学习第二

 水和黄沙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教学行为案例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 于2013年10-12月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随机选取10所幼儿园 (每个幼儿园分别选择大、中、小班各1个) 的1000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不限性别; (2) 年龄3~6周岁; (3) 体格及神经发育正常。排除标准:精神病、智力低下等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或智力发育迟滞的儿童, 中重度营养不良者。

1.2 方法

问卷调查由研究者本人、经过统一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儿童家长及幼儿教师共同完成。调查工具包括: (1) 《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筛查问卷》:问卷涵盖学龄前儿童发育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3大维度, 共计23个条目;每个条目采取“是”和“否”的两极回答。该量表在深圳市学龄前儿童中应用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5]。 (2) 《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该量表由53个条目组成, 包括6个维度: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模式5级评分制, 每个因子得分越高, 说明家庭养育环境越好。该量表由何守森等[6]于2008年编制完成, 是目前国内唯一进行了标准化的6岁以前儿童家庭养育环境测评量表, 并证实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 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调查儿童基本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将患者全部数据信息录入数据库,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对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满足正态分布)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关系, 并计算相对危险度 (OR) 及其95%CI。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基本情况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 收回问卷924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4%。924名学龄前儿童中, 发现有心理行为问题者147例, 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5.9%。独生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 (P<0.05) ;而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体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关系

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总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同的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5个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上存在差异 (P<0.001) , 见表2。

2.3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及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见表3。

3 讨论

现代生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心理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也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是环境、社会、家庭及教养等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儿童心理受地域、经济及文化等综合的影响, 因此国内外有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报道及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本研究对梅州市10所幼儿园3~6岁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家庭教养行为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5.9%, 独生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不同体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独生子女除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外, 没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 因此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带有自身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存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差, 逆反任性及孤僻怯懦等心理问题。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尤其是受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 只要学校和家庭在这方面形成共识, 必定能有效保证和促进独生子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改善[7,8,9]。

调查结果显示, 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对其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 为了将子女培养成其心目中的理想状态而在子女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对子女实施相应的教养策略的过程。家庭教育行为对儿童行为起了示范和强化作用, 儿童的行为问题反过来可能影响家庭功能, 使父母及亲子间矛盾增加, 引起父母的较量、紧张和情绪障碍, 从而加重儿童的行为问题, 形成恶性循环。父母应保持适当的亲近与距离来教导、养育子女, 否则, 长期的亲近和过分的溺爱, 会阻碍孩子的成熟及独立。本研究结果显示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 即家庭养育环境越好的儿童越不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 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及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表明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异常相关[10,11,12]。另有研究发现,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越高,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就越低, 反之, 家庭成员之间越不融洽, 相应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就越高[13,14,15]。

综上所述,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 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 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及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 要充分发挥父母的积极主动性, 应针对家庭教育行为中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了解梅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 及其与家庭教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利用《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筛查问卷》《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梅州市10所幼儿园的924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5.9%。独生子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 (P<0.05) 。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总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同的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5个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上存在差异 (P<0.001)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 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 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教学行为案例分析 第9篇

关键词:早期教育、儿童行为;影响因素;应多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1

早期教育指的是以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变化规律为基础,利用事先组织好的教育活动对其智力、行为以及气质进行干预,最终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目的。就目前而言,社会形势瞬息万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这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以,需求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

一、早期教育幼儿园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早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断彰显,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对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早期教育工作的完善。本文经过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之后,将目前婴幼儿行为问题的基本研究现状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有关学龄儿童心理因素的研究

由于心理活动是决定一个人性格、能力以及制定的主要因素,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儿童的心理因素是决定其行为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目前研究儿童心理因素的有关问题已涉及到儿童人格、自我控制能力、情绪、情感以及动作技能等方面【1】。

(二)有关学龄儿童外界因素的分析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后期行为与其生长环境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社会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加,关于外界因素影响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充实,主要包括了行为问题、社会不适应问题、亲社会行为缺乏问题以及不良社会行为问题等内容的研究【2】。

(三)有关学龄儿童性别因素的研究

随着研究结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相信,儿童的性别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行为问题。例如,据有关资料显示,女孩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主要集中于焦虑、退缩等方面,而大多数的男孩则常常表现出情绪失控、不良社会习惯以及攻击等行为【3】。

二、影响因素

(一)儿童自身的因素

1、发育因素

儿童成熟度是决定儿童行为问题得分的主要因素,而决定儿童成熟度的因素则包含了遗传、脑损伤、怀孕期以及新生儿缺氧等,所以要想提高学龄儿童的成熟度,就必须要从怀孕期间开始。此外,由于中毒、感染以及营养不良等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引发其出现智力发育缓慢、行为异常等症状,最终影响孩子的行为问题。

2、气质特点

气质是判断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参考依据,所以,学龄儿童自身存在的气质特点是帮助我们掌握其行为问题的关键所在。有关资料显示,婴幼儿的很多气质特点与其内心的心理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甚至会影响到其与其他同伴的交往。然而,这一类型的儿童同时也是存在行为问体较多的儿童【4】。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教养因素

家庭教养对儿童行为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了父母养育技巧缺乏、父母角色能力和父母性格特征偏激等。例如,科学合理的抚养技巧可以有效引导孩子的正常行为,而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拒绝和否认等行为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

2、家庭环境因素

由于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所以,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儿童行为问题的优劣【5】。例如,父母间的关系、行为、文化素养以及价值观点都会被孩子模仿,进而使其产生一定的心理行为。也就是说,要想有效的改善孩子的行为问题,就必须要为其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应对措施

(一)提高儿童辨别对错的能力

要想有效的减少行为问题对孩子的影响,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先判断其是否知道自身存在行为问题。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找自身存在问题的方式来证明我们的判断【6】。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的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也能有助于我们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应对。例如,有些孩子会说我总是抢别人的玩具,我总是碰到傍边的同学,我总是喜欢在屋子里乱跑等。此时,我们就要采取适当的语言告诉他们这些行为时不好的,会影响他和其他同學的交往,其他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等,已达到督促孩子自觉改掉不良行为的目的。

(二)提高儿童自我管理的能力

要想科学有效的改善孩子的行为问题,仅仅只是让孩子知道自己行为的对与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很多孩子都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很难体育外界因素对自身行为的影响。例如,有的孩子经常在吃饭时忘记洗手,有的孩子则是经常侧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认为这些行为问题并不是来源于孩子自身,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庭环境或者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由于其受影响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解决起来比较容易。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告诉孩子不经常洗手会影响自己的健康,经常侧着坐会影响周围同学和自己视力等来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其及时有效的纠正不良行为【7】。

(三)改善孩子的生存环境

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家庭、社会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日常行为。例如,很多孩子的父亲抽烟,则长大以后孩子也会学着父亲的样子抽烟,所以,本人认为,改善孩子生存环境是纠正其行为问题的关键所在。再有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的使用已得到了不断的普及,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电子产品都具有将强的辐射作用,使得很多孩子一出生就处于强烈的电子辐射的环境中,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育,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最大限度的做到将电子产品远离婴幼儿,以促进其后期的智力发育。

结语

综上所述,早期教育幼儿园学龄儿童行为问题长期影响的研究工作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人士的研究热点,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改善,但是,由于受儿童自身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前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身为早期教育工作人员的我们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积极完善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有效的改善这一现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胡幼芳,陈荣华,邓静云.早期教育对0~3岁小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06):371— 372.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教学行为案例分析 第10篇

1、当老师批评你时你会:据理力争 案例: 我班杨坤同学喜欢管闲事,喜欢惹人家,因而大家都不喜欢他。他也经常受到众人的嘲笑,感到自尊心受到损害,就喋喋不休地打骂同学,一旦家长批评,他会发脾气,骂家长,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是讨价还价讲条件。一次课间,他又去戏弄比他小的同学,同学把这事告诉我,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他马上情绪激动,暴跳如雷,大声嚷嚷起来,还冲着我反驳,直到我给他讲明道理,他渐渐冷静下来。事后,我把这事告诉他家长时,他还要在一旁争辩。经常下课大玩特玩,到了上课时间却要求去小便。老师不同意,他就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或是唱歌,或是乱怕跑,吵得大家不能上课。心理分析: 他从小受到长辈们的百般呵护,听惯了好话,习惯了别人让步,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惟我独尊、自由散漫的个性。进入小学后,因行为习惯不好,与同学们不能友好相处而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并形成了心理障碍。他感情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只要有一件不如意的事就会使他忘记场合,忘记对象大闹一番,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思维方式偏激,心胸狭隘,敏感多疑,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总认为是别人和他过不去,对老师、同学与家长 的批评极为反感,老是怀疑人家说他的坏话。改进措施 :(1)加强家校联系:我经常打电话或直接与家长交谈,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并严格执行。(2)讲究辅导方式:用尊重、平等、商讨问题的方式与其沟通。并逐步培养他有话好好说,心平气和地与他人交流的习惯。(3)多表扬鼓励:全面分析他的优缺点,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多给他一些机会参加集体活动,满足他的自尊需求。(4)采取行为分析矫正技术,帮助他制定阶段目标,并督促其实现。如有进步,马上给予表扬,推动他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他在老师、家长的特别关怀下有了一点儿进步。上课专心时,情绪特别高涨,能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特别响亮。有时他不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也能虚心接受,表示要改正。与同学之间的摩擦也减少了。当然,他的许多毛病不是一下子都能改过来的,经常还会反复。需要我们耐心帮助。我相信在老师、家长的密切配合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理问题会得到疏解,他的不良行为会得到矫正。

2、他每天坚持的好习惯是:先做作业再玩 案例: 我班学生杜峰经常不交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甚至不做作业;谎称作业做了落在家里忘带了;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完成;他的课桌和书包常是杂乱无章;书和本子也是“蓬头污垢”的。心理分析: 这孩子主要是注意力和自控力存在问题,注意力和自控力有问题的孩子行为随意、思维活跃,口头表达能力差,常容易把作业放错地方、把学习用品丢弃,在家里和学校都不能有条不紊的学习。改进措施:(1)、让他与附近的同学一起做作业,家长和同学可以提醒孩子做作业,在他需要时还可以给他帮助。还可以按照交作业的及时程度给予他鼓励。(2)、使用积极而及时的强化,定一个书面协议来规定具体的做法。也可以用老师、家长相互签字当天的作业,或利用校讯通通知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3)、在家里规定一个位置做作业,并把学习用品摆放好。经过我科学的教育引导,杜峰在完成作业方面有较大的进步,上课作业,他不再左顾右盼,知道抓紧时间。但有时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还需要今后加强教导。杜峰的教育事例告诉了我,这些孩子需要多一些关注,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教学行为案例分析 第11篇

“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地区抽样选取16472 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79.4%,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 ;小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行为问题按比例排列,依次是:人际关系、情绪状态、自我控制、动机、自我概念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正在努力地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随着生理的发展成熟,他们的自我认识、道德价值观、性心理及性别的社会化等构成了发展的重要内容。正常的青春期发展可能伴随着许多令人苦恼的、骚动的和不可预知的想法、感情和行为。除了一些极严重的精神问题或行为外,许多看似有问题的行为其实只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偏离。若要区分真正的偏离行为和较小的发展危机,了解发展的知识和个体正常行为范围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Copeland “个体特质”自我意识高涨。表现为强烈地卷入自我。个体尤其关注自我形象,有时认为是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有时从内心深处认定自己是个失败者,情绪一落千丈,极为自卑。个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是怎样的我?”充满幻想。个体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虽然这种认识往往是偏激的或不切实际的,往往会随着个体体验到的强烈冲动和强烈的情感而变化。自我表达的需要。Copeland 称之为“做你自己的事”,摆脱对父母的依恋或依赖,追求独特的自我,不再遵循父母设定的发展模式。“我的生活,我作主”。充满哲学抽象、理论和理想。心中充满了诸如“绝对真理”、“极限真理”等哲学问题。不轻易接受权威的观点甚至表现出某种叛逆性。对性感兴趣。个体性心理的发展是指个体在个体时期顺应自己性别的生物学和社会学特点而表现出的性意识、性情感等心理活动。个体开始变得非常关注外表和衣着,打扮自己。从众。为了求得相互的接纳,这一同伴群体内部也表现出求同的趋向。高敏感性、情绪波动、冲动的倾向(如叛逆行为甚至是犯罪和反社会行为)、行为抑制甚至是社会退缩。主要内容

一、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表现与类别

二、心理异常的判别依据

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一篇:人生寓言(七年级必修)下一篇:五好家庭事迹材料500字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