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

2024-07-06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精选11篇)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 第1篇

1、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2、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3、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 第2篇

(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 第3篇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在写作中始终不忘文章的读者,为读者而创作。在作文写作中,我们至少有一个读者,操纵着作文“生死大权”的读者———作文阅卷老师。

毋庸讳言,现在的中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没有读者意识或意识很差,往往是写完最后一个字,作文就跟自己无关了。而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得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试卷总分的高低。所以,在写作中加强读者意识是作文得高分的一大法宝,自然也是语文试卷得高分的一大法宝。

那么,在写作中怎样加强读者意识呢?

一、在书写时加强读者意识

书写是一张试卷的“门脸”,给人以重要的第一印象,它会严重影响读者———阅卷老师对试卷的判分,作文书写尤为如此。一张判满分的作文如果让一位书写马虎的同学书写,得分可低5分、10分,甚至更多。如果书写得“龙飞凤舞”“面目全非”,无法辨认,判个0分也不为过。因为糟糕的书写客观上会造成试卷无法批阅,主观上则是对阅卷老师阅卷工作的极大不尊重。

现在,高考试卷是网上阅卷,这或多或少会影响试卷的整洁度。所以,规范的书写显得尤为重要。文字的增、删、改、调,标点符号的不规范书写、混乱使用或“一逗到底”等现象都会影响书写带给阅卷老师的印象。尤其忌讳的是用修改液涂抹或用透明胶带“揭皮”,后者会因去污不彻底而影响再次书写的清晰度,或者因粘破试卷而影响试卷正反两面答题。

字不一定要写好,但要尽可能写得工整一些,大小要合适,高度要一致,字间距、行间距要合理,标点符号要规范,且尽可能多样化(当然要依据内容、情感而定)。一张干净、清爽的“面孔”谁不喜欢?考试中,作文让读者———作文阅卷老师———喜欢的结果是什么呢?可想而知。

二、在拟题时加强读者意识

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学生都要自拟题目(直接命题除外)。随意拟题或直接以话题为题往往预示着作文失败了一半,唯一的读者———作文阅卷老师的判分一般也不会很高。

在语文阅卷时,作文阅卷老师一般要批阅大量的作文,工作非常辛苦,而且批阅同一材料的作文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我们能在拟题上多下点功夫,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得分一般不会太低。

三、在作文开头处加强读者意识

开头是阅卷老师“慧眼”停留的重要位置。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目,不愿弃去。”让阅卷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你的文章一见钟情,其关键就在开头。好的开头,能迅速地反映考生的写作功底,能给阅卷老师以先入为主的好感,能为作文的成功奠定牢固的基础。而失败的开头,即使后文字字珠玑,也会因为先入为主的“坏感”而难以挽回败局。

作文适宜采用以下开头法:

1. 开门见山法

落笔即扣题,或说明写作原因,或提出全文主旨,或直奔故事。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能给阅卷时间有限的阅卷老师迅速建立起对文章的基本印象。

2. 巧用修辞法

开头处恰到好处地使用修辞格,能给阅卷老师留下“文章很有文采”的印象,从而拿到作文发展等级的分数。

如排比,能增强文章气势,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3. 设问置疑法

开头就提出问题,能造成悬念,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增加对该文的阅读时间,从而对该文留下更深的印象。

可先倒叙事情的结果,引起悬念;可先设问破题,引起说明或议论。

4. 引用法

格言警句、诗词名言、俗语歌词谚语等由于其语言精粹、众所周知等特点,开篇引用易给阅卷老师以亲切感,能创设气氛,感动人心。而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记住几首古诗、几句格言、几条名言,在作文时,要视题而动,相机引用。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弄巧成绌。

5. 描写法

描写可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恰当的描写,不仅能化抽象为形象,而且能向阅卷老师展示自己的文采。

6. 题记法

引用名言警句或自拟精妙的语句做题记,可以凸显文章的主题,引导阅卷老师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从而有效避免留下“偏题”“跑题”的试卷印象。而且文章新颖的结构形式,也能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

四、在主体部分加强读者意识

主体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但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阅卷老师在阅卷时不可能做到从头到尾仔细地阅读。如果在这一部分没有加强读者意识,甚至根本没有读者意识,则容易让阅卷时间有限的阅卷老师难以把握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造成巨大的失分。

可从以下几点来加深阅卷老师的印象:

1. 段落精短化

阅读的习惯是从段首开始。由于阅卷是一项十分辛苦的智力和体力的劳动,阅卷老师一般只看段首几句话,后文只是扫视一下,然后就跳读到下一段。如果段落文字过长(超过500字),而数量又少(最忌讳的是“三段式”:开头、结尾、中间各为一段),那么在读完正文后,阅卷老师对文章留下的印象就很浅,打分当然就低。

所以,段落精短化,能把更多的信息传递给阅卷老师,从而比较容易给阅卷老师留下“文章内容充实”的印象。

2. 多用中心句

学生在作文中多用中心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要表达的内容传递给阅卷老师,降低阅卷老师在阅卷时把握文章的难度,帮助老师摸清思路,把握内容。

3. 精彩之处独立化

写作时,我们很难对全文感到十分满意,但总会有那么几句话或一两个段落让自己很欣赏,自己也相信它们能打动别人。这些精彩之处如果与普通的文字“杂居”,在阅卷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则难以被阅卷老师的慧眼“捕捉”到,未免“明珠暗投”,“怀才不遇”。

但如果把它们独立出来,则较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从而“一俊遮百丑”,使文章获得较高的分数。

五、在结尾处加强读者意识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犹如“撞钟”。古人说:“好的结尾,犹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糟糕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

可采用以下结尾方式:

1. 首尾呼应式

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给阅卷老师留下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2. 卒章显志式

在文章结束时,言简意赅地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阅卷老师明确文章主旨,不会因为前文表述混乱或老师自己阅读不深入而对文章产生“跑题”、“偏题”或“主旨不清”的印象。

3. 名言警句式

采用名言、警名、诗词、歌词等收尾,其目的是引人回味,使文章产生“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论高考议论文如何加强思辨性 第4篇

首先,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

其次,对事物要全面、准确地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人信服。“讲”理时,要运用辩证思维作辩证分析,做到比较全面或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能说“过头话”;要“与时俱进”,不要静止地、孤立地看待和分析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分析事物。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时,更要从时代的要求、观点去分析。

再次,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一般说来,在作文中,常用到以下一些哲学观点:主观能动性与按客观规律办事、静止与发展、事物间互相转化、现象和本质、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内因与外因、内容与形式、整体与局部等。

此外,讲的理,还要有现实针对性,要能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同时,要体现青年人的特征,体现考生对生活的领悟,从而表现出对一般生活意义、社会意义、人生意义的更高的认识。

高考议论文,主要通过观点的思想性和论证的思辨性来说理、析理,也是以观点的思想性和论证的思辨性见长,但不少考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只注重事例论证,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

“思辨”就是“思考辨析”;“思辨性”,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对一些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地思考,辨证地分析。其思辨性主要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立意;也就是说,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而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只是说要懂得坚持,持之以恒,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

那么,如何在议论文写作中加强和体现其思辨性呢?

一、审题立意,应掌握并运用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学作文训练中也离不开思维素质的培养,因而和唯物辩证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纵观近年来福建高考作文命题,其作文材料暗含的思辨色彩越来越浓厚。

例1,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根据顾城的《忧天》: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立意解析:从“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和“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对立角度的思考,不难得出一个具有辩证思想的观点:不愿做“无依无附”的流星,而要做一个有“根”的人。

例2,2014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题目是:“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

立意解析:“悬崖”和“栈道桥梁”体现的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悬崖”是一个很危险的地方,若是一个人的心态不好,过于悲观,便会看到“悬崖”,若是一个人的心态很好,乐观积极,便不会觉得“空谷”是危险的,反而会有平坦的“栈道桥梁”。不同人看待“空谷”有着不同的态度,就很明显地表现出在立意上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拟写标题,尽量暗含辩证关系

充分解读材料,确切地找准最佳立意的角度,找到能体现思辨观点的立意对立面,尽可能地拟出包含或暗含辩证关系又能展现观点的标题。

如,思辨性作文关键词(或命题)与作文标题:1.中心与边缘——《关注中心,莫忘边缘》;2.铭记与忘记——《铭记教训,忘记伤痛》;3.坚守与改变——《坚守职责,但勿固步自封》;4.瞬间(永恒)——《精彩瞬间,美丽永远》《瞬间,定格成永恒》;5.选择(放弃)——《学会选择》《该舍弃时就舍弃》;6.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偶然?必然!》……

三、首段引论,尽可能地结合材料所体现的思辨内容,全面深刻地展示思辨性观点

例3,如2014新课标卷1“山羊过独木桥”的材料作文。

《双赢的智慧》:大海因为浪花而澎湃,浪花因为大海而美丽;天空因为星星而深邃,星星因为天空而闪耀。紫藤萝凭借枯树,展示出自己的美丽;篱笆凭借牵牛花,成就了亮丽的风景。无论是大海、浪花,天空、星星,紫藤萝、枯树,篱笆、牵牛花,还是做“山羊过独木桥”游戏互抱转身的孩子,它们都是在互助中得到了双赢,在帮助对方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解析:首段引论中,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揭示思辨观点,同时点题。

四、论证过程,注重假设论证、对比论证、辩证分析,加强思辨性

学会鲜明地亮出观点,根据观点选择典型材料作论据,用准确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从深度和广度上把道理说透彻,以理服人。

举例论证,应注重对例子的说理分析。议论文中的“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

在运用事例论证之后,更应注重假设论证、对比论证,并留点余地,辩证阐释,加强论辩的思辨性。假设论证,是用“假言论证”的方式来展开议论,是用“反证”的方式,转换角度重新认定自己的观点;对比论证,是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通过列举相反事例来作比较,从而使得文章的中心更加明确,论点更加有力。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 第5篇

摘要: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训练,对于议论文写作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从学生习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概念的辨析,根源的挖掘,观点的反省,阐述的逻辑性等方面总是有所欠缺。而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我们就得提升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能力。本文着眼于这一主题,尝试结合具体教学经验,对“如何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性思维”进行论述。

关键词:议论文;思辨性思维;策略

高中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普遍呈现出“印证式写作”较多,思维平面化严重的弊端。这一情况已经直接影响了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究其原因,学生思辨性思维较弱,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根源。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对提升学生议论文??作水平,增进议论文写作教学成效而言,可谓是良好举措。

一、创设情境,鼓励发言

情境在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中有着特殊地位,因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环境的感知,增强认知力,更可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情况下,富有逻辑思维的情境,就可为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所以,为了提升学生思辨性思维,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就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课外资源,积极创设有逻辑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在感知逻辑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发言,勇敢地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提升学生逻辑表达能力,进而助力其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不缺乏可创设逻辑思辨情境的课文。例如,在教授《荆轲刺秦王》时,就可借助文本中荆轲这一具有多维度形象特征的人物进行课堂的辩论。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文本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深入的认知,借此我以“我眼中的荆轲”为话题让学生发表观点。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有关荆轲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的讲述必须力求完整、深入以说服他人。为了赢得同学对自己观点的认同,学生的思考与发言就必须注重思辨性、逻辑性。而教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强化其观点的思辨性,让学生的发言更具逻辑性与说服力。相信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若能充分地利用课堂的辩论发言进行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潜移默化地提升。

二、注重范文,提供示范

榜样示范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一个标杆,更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对于学生自主动作和行为的标准化、高质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范文,来作为学生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参考,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参考,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辨思维,最终服务于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升。当然,范文的选取,需要教师把控好质量标准。在范文选取过程中,要注重题材、写法的多样化,不可只提供单一的议论文写作模式,同时在具体的写作中要提倡学生灵活地变通、运用,防止学生所写议论文千篇一律,成为“现代八股文”。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高考优秀作文中选取,这类作文是经过层层把关筛选而出的,并且吻合高中学生的写作思想,可最大限度地提供榜样示范。比如,我曾选取《赏识教育or虎妈教育》这一范文,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梳理,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进行思考和对比,了解二者各自的利弊,进而形成一个更为客观合理的观点,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这种对范文的梳理与解读中,学生的思辨思维定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教授方法,学会行文

一定的思维方法训练,对于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是很有价值的。为了促进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进一步提升,在议论文教学中向学生教授一些常见的思辨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尊重高中学生写作的实际需求,在遵循“立论―论证―总结”这一基本议论文写作模式的基础上,除了向学生强调基本议论文写作要求,还应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思辨方法,如概念辨析、按事设问、层层追问、反躬自问等等。通过教授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思辨,有效促进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江苏卷高考作文关于“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和“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用思辨性思维去思考和分析,“为何别人已说的话我不必说,别人无话可说的时候我却有话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分析。例如,什么时候有话说却不说是合理的;什么情形别人没话说我却有话说是正确的;是不是所有“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选择都是值得提倡的……我想,在这种充分的思辨基础上所完成的议论文写作,其文章所展示出的思维的深度和逻辑的合理性一定是会有所提升的。

四、着眼现实,强化训练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其思维模式已经突破了具体表象阶段,能够较高程度地理解抽象的事物,这点为议论文的写作和思辨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是,倘若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学生思辨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根本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选取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或者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以此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思辨思维的训练。

在2016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中,就鲜明呈现了教育问题这一主题,这是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也从侧面印证了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关注现实生活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地结合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向学生提问,如若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进行适当地改编,将其作为作文材料融入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面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写作的积极性都会相应地提升,而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也就相应地实现了。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新闻点评写作,定期邀请学生在写作课上进行分享,以此来训练学生思辨性思维,从而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

总而言之,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对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写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灵活采用多种举措,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以期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 第6篇

【摘要】

理性思辨是涉及思考、辨析、判断以及推理的具有周密逻辑性的思维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思辨能力已成为当今时代对每个公民的普遍要求。在此背景下,理性思辨也成为检测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的一把标尺。纵观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现状,普遍是记叙抒情有余、理性思辨不足。本文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理性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给出了可能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 第7篇

作文讲评课往往面面俱到,无法有效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作文讲评前研究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选准恰当切入点,再通过例文评析逐步引导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议论文四种主要段落样式的写作方法和思维技巧。关键词

作文讲评 段落样式 思想含金量 教学设想

这是应深圳市高三作文教学研讨会(以“议论文段落写作”为主题)之邀所上的一节作文讲评课,课前,布置学生以“南极的企鹅的沉潜与勃发”为材料写了一篇作文,并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我怎样”议论文四类主要段落样式对学生作文进行归类分析,分析发现,议论文段落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思考不深入,思想缺乏“含金量”。“是什么”的段落,对“关键词”缺乏必要的阐释;“为什么”的段落,材料与观点不能很好地统一,用例技巧单一,说理方式单一;“怎么做”的段落,泛泛而谈,没有条理;“我怎样”的段落缺乏鲜活材料,写得也比较粗糙。

如何解决段落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呢?我先确定教学的主题:写出思想的“含金量”。然后研究具体对策:充分利用学生习作中的“样本”,或升格,或示范,或诊治,引导学生比较修改前后的习作变化,帮助学生反思总结段落写作经验,以期学生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我怎样”议论文的四种主要段落样式的写作规律有初步的认识。课堂实录

环节一 段落写作出发点:读懂材料选准角度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昨天昨天写的作文,重点讨论如何写出议论文思想的“含金量”。请看作文题。(投影)

南极的企鹅是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可以在水中游嬉,也能在陆上行走。然而,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棱,它们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在将要上岸之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也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U形线。

这种沉潜是为了蓄势,蓄势是积聚破水而出的力量,是为了勃发。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蓄势腾空勃发的原理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选取恰当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师:写好段落的前提是读懂材料。请大家谈谈,这则材料如何理解? 生:1:作文材料中有两个关键词“蓄势”“勃发”,我觉得首先要了解这两个关键词的含义。从材料层面上看,与“蓄势”相关的内容有“猛地低头”“扎入海中”“拼力沉潜”“越深„„压力和浮力也越大”。与“勃发”相关的内容有“迅猛向上”“腾空而起”“画出一道完美的U形线”。从字面意思上看,“蓄势”是指积蓄力量,“勃发”则是蓬勃生发。因此,材料告诉我们,积蓄力量才能蓬勃生发。

生2:我觉得仅仅理解这些表层意思还不够,我们还得深入思考。如,从人生层面来思考,“蓄势”是潜心研究,坚持与忍耐;“勃发”则是走出困境,一鸣惊人。再如,从哲学、美学层面来思考,“蓄势”是是以退为进,是一种涵养和智慧;“勃发”则是量变积累后的质变,是厚积薄发的壮美。师:两个同学从字面,从材料层面,从人生及哲学美学层面解读了关键词,解读得很到位。解读关键词是我们思考的出发点,是作文思想种子的萌芽阶段。关键词开掘得越深,立意角度就越高,如果有几个关键词,还有思考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大家交流一下,如何理解“蓄势”与“勃发”的关系?

生3:我觉得“蓄势”与“勃发”是条件关系或因果关系:只有(因为)懂得蓄势,才能(所以)昂然勃发。

生4:我觉得是假设关系:如果想勃发。就应该学会蓄势。

生5:我觉得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蓄势,难以勃发;不勃发,蓄势也将失去意义。

生6:也可以将“蓄势”与“勃发”理解为一体两面,“蓄势”与“勃发”都是人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既要懂得“蓄势”,又要在时机成熟时“勃发”。

师:把握了二者的逻辑关系,我们不难寻找到立意的切入点和角度。能交流一下各自确立的中心论点吗?

生7:我从“蓄势”与“勃发”的关系出发确定中心论点,如“只有懂得蓄势,才能昂然勃发”,可以吗?

师:可以。也可以选择其他切入点。

生8:我的中心论点是,勃发方能彰显蓄势之功。生9:懂得蓄势,适时勃发是人生智慧。生10:蓄势是为了更好地勃发。„„

师:要写好段落,先要明确中心论点,而且所有段落都应围绕中心论点展开,不然,段落写作就失去意义。

环节二 “是什么”的段落样式:诠释概念 确定论域 师:“是什么”的段落,是议论文写作的出发点、基础。写这种段落要紧扣关键词,解读好关键词,构筑好逻辑的底线,让自己的观点“立”起来,“立”得稳。我们来看下面四个语段(投影)。

语段

一、不管是做学业还是干事业,总离不开沉潜,也就是有理想,有方向,坚持不懈,懂得沉潜的人,才有日后破茧而出的飞跃。——摘自学生作文《沉潜后飞跃》

语段

二、蓄而不勃是浪费,为蓄而蓄是愚昧。如果说只蓄不勃可惜,那么不蓄而妄勃就是可笑。勃蓄合一,乃成功之道。——摘自学生作文《勃蓄合一》

语段

三、企鹅潜水是蓄势,破水而出是勃发;雄鹰低飞是蓄势,直冲云霄是勃发;猎豹下蹲是蓄势,果断出击是勃发。蓄势,是力量的积聚,是勃发前必要的准备。它是一种低姿态进入,高姿态出去的形式,体现出一种深度和底蕴„„由蓄势到勃发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懂得蓄势,抓住机遇,往往能勃然而发,到达理想的目的地。——摘自学生作文《蓄势待发》

语段

四、为什么有人蓄势却未能勃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人将“蓄势”理解为长久压抑,自耗内力。其实,蓄势虽然要向下沉潜,虽然要压抑蛰伏,但这不是蓄势的全部内涵,沉潜中在等待机遇,蛰伏时在积攒能力,沉寂中在寻求突破,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昂然勃发——这种勃发是向上的,是激昂的,是蓄势的土壤开出的美丽花朵。——摘自学生作文《蓄势未必勃发,不蓄势定难勃发》

师:大家先读一读这四个语段,评一评这些语段对关键词的解读是否妥帖。(学生阅读,写点评意见。)生11:我评点语段一。语段一提出的中心论点“懂得沉潜的人,才有日后破茧而出的飞跃”我还是认可的,但将“沉潜”解释为“有理想,有方向,坚持不懈”,似乎不妥,材料中没有这个意思。

生12:语段一还有一个瑕疵。“飞跃”改为“勃发”更好,因为“沉潜”“勃发”是材料的关键词。语段二,认识很有深度,但思考不够严谨,用“蓄”“勃”替代“蓄势”“勃发”,思考显得粗糙。师:这两位同学评点很到位,老师给大家一个提醒,如果作文题目或作文材料涉及到关键词,我们要反复叩问关键词,诠释概念,确定论域,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功。请继续讨论。生13:语段三对关键词诠释得很准确,很深入。先用一组形象“企鹅”“雄鹰”“猎豹”进行解释,再阐释蓄势与勃发的内蕴,然后深入到哲学高度进行解读,水到渠成地得出观点。生14:我觉得语段四对关键词的解释有特点。先说错误的理解,再做出自己的诠释,给人深刻的印象。

师:语段

三、语段四是分别为“是什么”段落的两种典型类型。语段三,诠释关键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中心论点。语段四,先列举与自己中心论点相悖的一些观点,边破边立,提出自己的观点。语段四这种类型值得我们借鉴。大家看看这样几个语段。(投影)语段五:孤单不是孤僻、孤冷、孤傲,不是旁若无人的自恃清高,也不是心灵封闭的孤芳自赏。我们追求的孤单,应当是超凡脱俗的豁达、心如止水的意境。孤单者须有云消气度松柏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浮躁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孤单是修身明志的心灵空调。——摘自赵剑平《守住孤单》(《人民日报》2009年3月21日07 版)语段六:所谓“憋”,依我管见,至少有熬、悟、磨三层意思。先说“熬”。艺术创作中的“熬”,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消耗时光;也不是一味地死熬、傻熬、硬熬;而是“熬”中有“悟”,“熬”中有进。通常是在经过长时间的苦思冥想后,突然开悟、醒悟,恍然大悟,创作灵感如同春潮滚动,汹涌澎湃,好的作品,传世佳作,往往就会在这时候问世。

——摘自陈鲁民《好东西是“憋”出来的》(《文汇报》2008年12月30日 师:语段

五、语段六在诠释概念“孤单”“熬”的时候,用了“不是„„也不是„„应当是(而是)„„”这一句式,先排除与自己观点相悖的内容,再进一步明确概念范围,这样写论域更准确,因而论点立得更稳。

环节三 “为什么”的段落样式:观点材料统一 论证灵活 师:这次作文,“为什么”的段落比较集中的问题是观点与材料没有很好地统一,“贴标签”的现象比较普遍。请大家看下面一个语段。(投影)

语段七:蓄势是一种收敛与自省,为的是创造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绝响,勃发出属于生命的灿烂光华。从大戈壁到达健陀罗,六十八岁的法显用信仰的力量征服了天山山脉,他蓄势,清澈的信念让她徒步跨越了兴都库什山,他蓄势,不妥协的使命感让他敛起了欲望的裙摆,穿越了生命的绝境。他最终到达,他的竹杖芒鞋成为了历史的灿烂千阳,他清癯的面庞成为了宗教史上永恒的烛照,勃发出人类历史上泣鬼神的绝响。——摘自学生作文《蓄势:勃发前的准备》 师:谁能评一评这个语段?

生15:用例很新颖,而且材料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16:我觉得材料的叙述有些问题。如“他蓄势,清澈的信念让她徒步跨越了兴都库什山” “他蓄势,不妥协的使命感让他敛起了欲望的裙摆,穿越了生命的绝境”,尽管有“蓄势”这个关键词,但“清澈的信念”“不妥协的使命感”“欲望的裙摆”等都与“蓄势”无关;后边“他的竹杖芒鞋成为了历史的灿烂千阳”“他清癯的面庞成为了宗教史上永恒的烛照”等句子虽然很华丽,但没有“勃发”的具体内容。师:这位同学看出了问题。这种写法就是我所说的“贴标签”。大家看看老师修改后的语段。(投影)

语段八:蓄势是一种收敛与自省,为的是创造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绝响,勃发出属于生命的灿烂光华。东晋僧人法显,为求法取经竟在六十多岁时踏上西行之路,共游历将近30个国家,首尾经历14年。其间,法显十余年如一日,刻苦学习梵书、梵语,每天抄写经典,苦心孤诣地蓄势终于勃发出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响,在海上走了三年才回到中国的他,不仅翻译了多部佛教典籍,还撰写了佛学著作《佛国记》。试想,没有十多年的蓄势之功,年逾古稀的他会有如此惊人的勃发吗?

——学生作文《蓄势:勃发前的准备》升格文 师:能谈谈老师为什么这样修改吗?

生17:这样修改能使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游历将近30个国家,首尾经历14年”“十余年如一日,刻苦学习梵书、梵语,每天抄写经典”等突显“蓄势”,“翻译了多部佛教典籍”“撰写了佛学著作《佛国记》”等突显“勃发”。

师: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这些写“为什么”这一段落样式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我们的用例的方式要力求灵活。一般说来,单个用例不如组合(古今中外)用例;单向用例不如正反对比用例;陈旧事例不如新颖事例;平面用例不如层递用例。请大家看下面一个语段。(投影)

语段九:要勃发,先蓄势。这样的处世智慧随处可见。撰写《三都赋》的左思在世人的鄙夷中,在陆机的嘲笑下矢志不渝,整整花费十年终于创作成功,让世人甘拜下风,慨叹不已。十年的蓄势换来千古绝唱,世人的钦佩。——摘自学生作文《蓄势而后勃发》

师:这个语段是单向用例,如果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说理的力度会更大。请大家想一想,对这个语段进行升格。

(学生相继发言,有一个学生升格地得到大家一致好评。)生18:我是这样升格的——

语段十:要勃发,先蓄势。不少古人明了这样的处世智慧。撰写《三都赋》的左思在世人的鄙夷中,在陆机的嘲笑下矢志不渝,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闭门谢客,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十年的蓄势终于赢得创作成功,让世人甘拜下风,慨叹不已。遗憾的是,尽管人人都想勃发,但并非人人都愿蓄势。南北朝时期的江淹,曾名倾一时,可步入官场后,他的心思多花在迎来送往,应和酬答上,读书少了,动笔少了,懒得在文学上蓄势了,最终文思枯竭,只落得个“江郎才尽”的可悲结局。懂得蓄势的左思使“洛阳纸贵”,不愿蓄势的江淹却“泯然众人”,这诚如庄子所说:“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没有“宿舂粮““三月聚粮”的蓄势,哪里会有“适百里”与“适千里”的勃发!

——学生作文《蓄势而后勃发》升格文

师:原文是单向用例,升格为双向用例,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很好。“为什么”的段落样式,我们说理的方式还应力求形象而富于变化。请看下面的语段。(投影)语段十一:苍鹰击殿,必先急剧攀升;狮子搏兔,必先俯身曲腿;暴风雨的来临,必先有暗流涌动、压抑的前夜。若得利箭出,必先弓满月。没有蓄势,凭什么勃发?

蓄势之于勃发,就如同拂晓的薄雾之于太阳升起。勃发必以蓄势为前提,否则发而无力,事半功倍。比如跆拳道的脚法,每踩一步,必先屈膝;每踢一脚,必是屈膝提腿,转腰后的凌厉横踢。世界跆拳道锦标赛的冠军之所以能成为冠军,在于他们的蓄力,蓄势得当:往往看似正常微微屈膝,便是他们凶猛进攻的前兆。如果没有那曲腿,没有那隐蔽且快速的蓄势,那么勃发的攻击与夺冠都是浮云。——摘自学生作文《蓄势方能勃发》 师:哪位同学能点评一下这个语段?

生19:作者采用比喻论证的方式来说理,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环节四 “怎么做”的段落样式:学会比较 纵横拓展 师:议论文一般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怎样”的思维拓展开去,这次作文,我们写“怎么做”的段落,有“泛泛而谈,没有条理”之病。老师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种方法——正反比较法,运用的是“证伪思维”或“排除思维”。即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多可能全地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见解、办法,然后逐一分析各种主张、见解、办法所具有的负面因素,消极影响,将其一排除之,最后确立负面因素较小,积极影响较大的那一主张、见解、办法作为论者的主张、见解、办法。请先看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写“怎样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怎么做)的段落结构。(投影)三种错误的做法:

——因为“怕”而“不敢进门”的是“孱头”; ——由于“怒”而“放一把火”的是“昏蛋”;

——由于“慕”而“大吸其剩下的鸦片”的是“废物”。正确的做法:拿来主义。——“他占有,挑选”、对“鱼翅” ——“吃掉”,对“鸦片”

——“送到药房”去,对“烟枪和烟灯” ——“除了送一点到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毁掉” ——请“各自走散为是”。对“姨太太”

鲁迅先生将“拿来主义”的做法与三种错误的做法放在一起比较,对比鲜明,显示出拿来主义做法的可贵与正确。这种方法不少写作高手也经常使用,请看下面一个语段。(投影)语段十二: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世间尽管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的交友取友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可等闲视之、草率取之。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这种慢热型,往往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这种“见面熟”式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当你一帆风顺,甚至头脑发热有点得意忘形而误入歧途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指引你。取友,就是要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有了错误可以指正。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六个一”,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佳点。所以,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一契之。——节选自张保振《交友之道》(《人民日报》2009年4月6日08 版)怎样去交友?作者提出有两类朋友:“慢热型”、“见面熟”。并将这两类人在朋友遭遇不同境遇时迥异的态度进行比较,让读者在鲜明的对比中感悟到正确的取友之道。师:这次作文,有一位同学在谈如何正确处理“蓄势”“勃发”的关系时,也使用比较的方法,较好地强化了自己的观点。是哪一位同学?请读一读你的这个语段。(生举手)生20:写得不是很好,献丑了。(生读)

语段十三:所积蓄的力量的厚度决定勃发的高度。有的人浅尝辄止,忍受了片刻的沉默,便被周遭的叨扰所动摇,缺乏耐力与恒心,所取得的成功只能差强人意;而有的人则咬紧牙关,不为短途的美景所迷惑,不断积蓄力量,最终到达“一览众山小”境界。——节选自学生作文《蓄势才能勃发》 师:“怎么做”的段落样式,写作方法很多,我今天只给大家介绍这一种,课后,大家可以用这种方法升格自己的文章。环节五 回答“我怎样”的段落样式 关注生活提炼要点

师:作文表达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社会现实及个人生命历程的观察、思考与认识。拿到考题后应先问自己:为什么命卷人会让我来写这道作文题?我有怎样的思考、感悟、体验?我、我们、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与这道题有何关联?我的见解有没有独特之处?我这种思考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有了这样的思考,再谋篇行文,写出的文章才有打动人的力量。不少高考满分作文,正是在“我怎样”的段落着力,才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请看这样一个语段。(投影)

语段十四:然而,为什么在人群中我没能看清你的脸?你慢点走,不必躲躲闪闪,城市是我的家,同时也是你的家。你为这种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你理应为自己感到骄傲的。我们是邻居,我们应该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不是吗?可是,为什么你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保持沉默不语,默默忍受着那些化学药剂和粉尘对你们身体和心灵的侵害?而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患了病。为什么你不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为什么要用“开胸验肺”那样血淋淋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你遇上了不顺心的事,为什么不找我倾诉?为什么要接二连三地用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你我为邻,无法回避,但城市人大多数是友好和善良的,你为什么不试着选择善良的城市人为邻呢?城市是你和我的,城市会保护你和你的家人的,你应该像个城市的主人翁一样,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路上,让我为你喝彩。——2010年高考(广东卷)《以你为邻》满分作文片段 师:谁能谈谈这个语段在回答“我怎样”方面的特点?

生21:这位考生在回答“我怎样”的段落融入了个人的真情实感,以“你”为倾诉对象,切合“与你为邻”的题意,不似某些考生摆脱不了备考材料,生硬地与李白、陶潜“为邻”。文中既对“农民工”比较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表示同情和不平,也说明作者平时比较关心身边的事情,不虚张声势,给人一种亲切感。

师:回答“我怎样”的段落,这个“我”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包括“我”在内的“我们、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民族”等。

师:我们班“我怎样”的段落样式也有写得不错的,哪位同学能读一读自己的语段?(5、6位学生举手)这位同学读。

语段十五:蓄势了不要急于勃发,不必一瞬间花光所有的蓄积,在勃发中检验,在勃发中调整很必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好又快”似乎很受热捧。“速成班”市场广阔,“50天提高150分”是教学参考书百试百灵的噱头,经济建设也力求好了再快一点。可是,为勃发做准备的蓄势真的少不了时间的沉淀,缺不了专注的打磨,容不了急功近利的干扰!憨憨的企鹅都明白在适当的深度才张开双翼,我们有时却反被“精明误”,过早的迫切的飞跃,迎来的却是重重一摔!因此,激动人心渴望已久的勃发之前学会蓄势,忍得痛苦,享受勃发是人生的胜者,生活的哲人的行为。——学生刘禺岑作文片段

师:值得注意的是,回答“我怎样”的段落,要尽量体现出自己的“个性”,融入个人的真情实感,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师:这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我怎样”议论文四种主要段落样式的写作技巧,要特别强调的是,写作技巧是一篇文章的“形”,表达的思想才是一篇文章的“魂”,只有“形”“ 神”合一,才是好文章。3.教者感悟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 第8篇

近几年中考作文都有这样一个要求, “文体不限”且要写出“真情实感”, 这无疑给记叙文的写作留足了空间, 同时让理性思维较差的学生松了一口气。 中考命题者无形中将议论文写作排挤于命题之外。 而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教学中, 议论文写作需要学养, “积累学养, 不但取决于阅读的质, 更取决于阅读的量, 不但要多读, 而且这种阅读一定要与写读书笔记相结合, 每读一篇文章必定要做评点, 当然也离不开写成篇的研究报告、评论及小论文等”。 这对于时空被应试高度挤压的学生而言, 是遥不可及的, 既然中考不要求写议论文, 不考就不教, 教了也白教, 与其半生不熟, 不如直接省略。 议论文写作教学长期缺席缺位不作为, 必然带来学生发展的深重危机。 正如潘新和老师所言:“议论文写作关系到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议论性写作的忽略, 理性思辨这一人的最重要能力的缺失, 这必将严重妨碍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工作, 降低全体公民的思想素养。 ”

由此可见, 议论文写作教学地位重要, 我们要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必须让这朵思辨之花绽放。

二、打开议论文写作的闸

议论文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教师难教, 学生难学。 因为议论文写作需要学养, 这不仅要求我们多读书, 多关注社会生活, 而且要会思考、会分析、有见地、有主张。 而当下学生议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是:题目太大、太空, 不鲜明;难有真知灼见, 大多陈词滥调;不会分析说理, 往往是围绕论点空泛地说几句, 笼笼统统, 不痛不痒;举例缺乏代表性;抓住一点不顾其余, 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 真是问题多多, 不胜枚举。 那么, 我们该如何打开学生议论文写作的“闸”, 使其“文思如泉涌”呢? 对此, 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 有感而发, 不作无病呻吟

我曾给过学生几个旧题, 如《论自信》《百善孝为先》,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 陈词滥调, 教师读之, 味同嚼蜡。 后来, 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从周围的小事中发现问题, 他们写出了《小议校园里的浪费现象》《谈“不会”》等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文章, 从中, 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写作的热情。

有感而发, 是触动写作欲望的基础, 议论文本来就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 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我们应引导学生关心时政, 培养学生评论世事的能力。 社会新闻、家长里短、校园内外、人际交往, 我们的生活中, 处处都可以发现问题, 处处都有议论的空间, 只有学生真正地关注身边的事, 他才能认真地思考。 对民族的感情, 对人生的追求, 对真、善、美的发现, 促使他探究、思考、质疑、写作、发表。 只有这样的思考才是有价值的, 这份写作的冲动远远高于我们作文中死的题目。 作为教师, 我们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 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 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关爱自然, 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 培养他们评论世事的能力, 让他们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有感而发, 不作无病呻吟。

(二) 敢想会想, 才会见解深刻

王栋生老师曾推举过一篇习作, 题为《XX市无人售票车乘车规则》, 认为这位学生敢想会想, 见解深刻, 现摘录如下:

其一, 这“规则”的内容是否公道平等? 我指的是“规则”中所明确的公交方和乘车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平等。 乘客持月票上车或上车购票, 即与公交方形成了有效契约, 双方自然有权利和义务, 而且应当是平等的。 但是请看如此“规则”, 共4 条14 款, 几乎全是对乘客的戒律, “不准”这样, “严禁”那样, 条目清晰, 违者则依据这个“法”, 那个“规”, “一二三四”加以重治严罚……

其二, 这“规则”的语言是否文明?……

其三, 这“规则”的定位是否准确?……

行车乘车都要有规矩, 这是毋庸置疑的, 谁都不反对, 只是有些为国家办事的人, 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当成了“国家”;有的执法人, 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当成了“法律”。 于是常常一不小心就露出令人生厌的嘴脸来, 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这位同学首先敢想, 敢对规则提出质疑, 一疑内容公平与否, 二疑语言文明与否, 三疑定位准确与否。 其次会想, 这三疑层层深入, 最后点出要害:“有的执法人, 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当成了‘法律’”。 她就这样“层层剥皮”, 把一份人们司空见惯的《规则》看出了破绽, 一个中学生能有这样的见地, 文章怎能不深刻?

而要做到敢想会想, 教师起决定性的作用。 我曾经让学生写过一篇《校园怪现象》, 很多学生罗列了现象, 却只把原因归结为自己, 问他们, 他们会说:“想了也没用, 又不能改变, 小心招来麻烦”。学生的话让我想了很久。由此可见, 学生能否有深刻的见解, 很大程度上要看学生能否遇上有独立思考意识的教师。 做一个学生信任的好教师, 他才会无所不谈。

那么怎么样才是会想?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难题, 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事情真是这样的吗? 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有没有更合理的解释? ……特别注意, 不要用浅近的问题去训练学生, 而要用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去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

敢想, 就是自由地表达心声, 会想, 就是负责任地有理有据地表达。

(三) 善于分析, 提高说理能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提出:“论如析薪, 贵能破理。 ”意思是论说问题犹如劈柴, 可贵在能剖析理路。 显然, 要写好议论文, 必须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 “析”是关键所在, “析”也正是学生写议论文的困难所在, 如果不会”析”, 即使议论文写作的闸门已打开, 到了这里也会断流的。

怎样在分析上有所突破, 提高说理的能力呢?

首先, 文章要分出层次, 写出层次。 论述某一个问题可以先从正面阐述, 再从反面论述, 正反对照起来分析;可以一层深一层, 一层进一层地进行推理。 比如从现象入手剖析到问题的实质, 从人的行为剖析到人的思想, 从问题的出现剖析到产生的原因, 进而再论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等等。 总之, 分析不能停留在一个平面上, 无深无浅, 表里不分。

其次, 要精选事实, 为说理服务。 也就是说要善于举出一些事例来生动具体地论证文章中的道理。

再次, 要讲究“聚焦”, 能撒开, 能收拢。 讲究聚焦, 意思是议论文的主次目标一定要明确, 笔力要集中在就事发出的“理”上, 集中在论点的阐述上, 不能散漫无际,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即使是一个段落的说理, 也不能忽视“聚焦”。

最后, 论述须全面, 做到“圆通”。 所谓“圆通”, 就是事理通达。 这就要求我们看事物时须全面, 既看到事物的这方面, 又看到事物的那方面, 既看到有利的一面, 又看到不利的一面, 既看到主要因素, 又看到非主要因素, 不能只说一点, 丢掉其余, 犯片面性的毛病。

总之, 要打开议论文写作的闸, 让这一股思辨之泉流出来, 首先, 要从生活中发现话题, 培养学生评论世事的能力, 做到有感而发。 其次, 要想前人所未想, 发前人所未发之真知灼见, 这离不开教师的开明指导和个人的学养胆识, 另外, 还须习得方法, 才能剥茧抽丝, 做到层层深入, 以理服人。 当前议论文写作现状不容乐观, 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我们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只要指导得法, 一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水平, 使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使我们的课堂因思辨之花的绽放而更精彩。

摘要:作文教学应重视议论文写作, 我们要从培养学生品评世事的能力, 思考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三个方面加以强化, 让作文教学因思辨之花的绽放而更加精彩。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 第9篇

【关键词】高中作文;议论文;思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江苏省高考采用材料作文写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就2015年高考而言,学生在问题选择上还是偏向于议论文,但是真正得高分的议论文并不多。很多学生所选事例大同小异,所论述的层次不清不楚。如何让例证更好的为观点服务,如何让观点和论述深刻起来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思辨的内涵分析及教学必要性

思起于疑,学生在对某些探究性的问题进行思考、辩论的过程中,思维也会犹如泉水滔滔不尽,使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能够更加深刻,富含个性特点和个人见解,对于高中学生议论文的写作具有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形成思辨能力

“思辨”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为“思考辨析”,重在思考,在细致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表述自己的见解,明辨是非并讲清原因。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逐渐形成,高中学生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个性特点。高中时期指导学生进行思辨,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对于高中学生议论文的写作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有利于提高逻辑思维

理性思辨是涉及思考、辨析、判断和推理等具有逻辑性思维的活动,指导高中生学会思辨,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高中生语文议论文的写作质量和写作深度,避免高中生存在无想法或者文字逻辑性较差等问题的出现。如帕斯卡尔《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一文,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多思想的认识,很有思辨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认识到“人之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观点的得出,然后由“思想能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而深层论述有“思想”的意义和影响。

(三)有利于拓宽写作思路

当前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着论据选取不当,论证依据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依据较为匮乏,无法真正表述自己的实际意图,议论文写作的深度较差。另外,高中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想法,但是对于议论文的写作仍然存在着“蹩手蹩脚”的问题。很多学生对于议论文写作,不知道如何起笔,如何论述。针对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高中学生的论证思路较为欠缺,在没有明确观念、明确论证思路的基础上便开始写作。这种情况会使得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较大、较空,缺乏信服度。

二、思辨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素质教育理念下思辨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可以通过逻辑培养,强化学生思辨能力;借鉴佳作,形成思辨思维模式等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思辨能力,不断提升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深度。

(一)逻辑培养,强化学生思辨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首先要明确思辨的语言。思辨的语言即为较为全面,但是不偏执、不偏颇的语言。当前高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当中,易于出现问题考虑不周全的问题,进而就会造成辩证语言的漏洞。如2015年高考中,有些学生在论证智慧的时候,竟然说马占山投降日本人,做伪保安司令是智慧,这里没有思辨性,也没有说服力。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之前,首先要对论点进行细致分析,划分各项论据,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和表述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从而使议论文的写作能够更加全面,更加富含辩证性的特点。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采用正反因果法、假设说理法等方式进行辩证思考。假设说理法,即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假设性分析,通过结果的推测来证明可能会出现的各项问题。正反因果法,即通过对涉及论题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由因溯果或由果求因来证明论点。借助不同的方法证明论点,能够使议论文更加富含可读性和思考性特点。

(二)借鉴佳作,形成思辨思维模式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需要的就是例子,才能够更加直观、深刻的使学生明确其中的道理。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更多的佳作,在充分学习和了解议论文写作方式、论点论述方式等基础上,开展议论文的写作活动,培养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辨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首先收集一些议论文名篇佳作,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之间,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教学《寒风吹彻》时,让学生阅读思考:“寒风吹彻”在文中有多重含义分别在哪里?是怎么样表现的?《直面苦难》中:“文章中的论据主要有哪些?”“文章的主要论点是什么?”等等,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阅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学生们众说纷纭、议论纷纷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重点问题,对全篇文章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佳作名篇的精彩之处,学会议论文写作的方式,具备思辨的思维模式。

总之,高中生有一定质疑和思考能力,进行思辨,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对于高中学生议论文的写作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只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意识和思辨能力,不断提升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深度,真正展现高中议论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也为高中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烜.议论文写作教学之我见[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3(9).

[2]王雪芽.运用“对话理论”指导写作教学[J].快乐阅读,2011(8).

[3]商君凤.写作心理重构之再建议[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2011(1).

高考议论文的个性化写作 第10篇

那么, 议论文写作如何打破陈旧的框框, 大胆创新, 张扬学生自己个性呢?

一.审题立意个性化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 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发现, 对前人、他人已有成果进行创造性应用, 鼓励学生拿到作文题目时运用多样化思维、反向思维等来写作, 这样容易使作品富有个性, 彰显特色。

1.多样化思维。多样化思维是从多角度、多因素、多层次、多变量的方向对事物展开系统的考察的思维活动。写作时不断地转换思路, 进行多角度思考, 探求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无疑会使你摆脱思维定势的约束, 而步入创造性思维的坦途。

2.反向思维。反向思维即从相反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是写出创新作文的一条有效途径, 打破“从来如此”的思维定势, 反其道而思之, 反其意而写之, 往往有新颖独到的见解, 进而写出好的文章。

二.题材个性化

现在的学生进行写作不是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为文, 却以背书式的资料取代生活材料的积累, 以政法或哲学术语取代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 从而产生了大批学生“八股”, 或胡编乱造, 或寻章摘句, 却唯独没有时代的印记、生活的颤音。这就要求学生应从以下几点来做:

1.注重积累。积累新颖的生活材料, 积累新鲜的阅读材料, 用它们来充实题材库。这就需要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多关注社会热点, 多阅读各种书报, 多摘抄, 多积累。

2.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够结合个人感悟, 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阅读到的一些新奇材料, 经常作些前因后果的推断和趋势的预测, 经常作些假设比较, 让材料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

3.要学会材料翻新。对陈旧的材料或大多数人常用的材料要学会“化腐朽为神奇”, 通过联想和想象, 拓展和改造陈旧的材料。

三.说理个性化

个性化说理就是通过自主、真诚的创新思考, 个性化地表达独到的见解。常用的个性化说理的方法有:

1.题目一语中的, 读者一目了然。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 是展示作者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 是展示文章说理水平的一道风景线。议论文个性化说理, 首先题目要一语中的, 要运用多种手段, 形象地、凝练地、个性地揭示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如:引用诗词、名句;借用修辞手法;套用公式;化用、反用俗语;巧用标点符号等。

2.推陈出新, 反弹琵琶。如, 我们可以通过对原成语、名言的否定来表达对生活的新见解, 增添哲理性。“老马识途”———“老马未必识途”, “崇洋媚外”———“崇洋而不媚外”, 等等。

3.排比反问增力度。在议论文中, 要做到个性化说理, 必须要对论述的事物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 把握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相互关系,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切入点入手, 借用排比、反问的句式特点, 来增强说理的力度, 从而探寻事物规律性的东西。

4.巧用比喻添新意。议论中巧用比喻, 可以增加思想内涵, 使表达在显得深刻的同时, 平添一份生动。

四.语言个性化

议论文写作要有辩正思维 第11篇

一、退一步,海阔天空

议论性文章的写作中,就是在说理、分析时不妨先“退一步”,可以“先肯定,再否定”,也可以“先否定,再肯定”。“退”是一种“姑且承认”,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这也就是一种以表面退让的形式为下面的进一步分析、议论打下基础、埋下伏笔。恰当地运用“即使”“如果”“固然”等表示让步的形式,采用“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迂回”战术,可能会使我们的说理、分析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高考优秀作文《浩然正气于天地间》,作者把孟子的正直为人之乐,上升为浩然正气之乐。进而表明:人应该然正气于天地间。于是,作者运用假设“退一步”来进行阐述:一个人如果有浩然正气,他就能嫉恶如仇,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哪怕因此让个人利益受损,甚至牺牲生命;一个人如果有浩然正气,他能无私地奉献爱心,不计名利,不图回报,让弱者看到天堂,重拾自己的勇气。总之,这浩然正气刮走了心中的杂念与阴影,刮走了胸中的尘滓与块垒,让心灵充满阳光。他们坦荡的心胸中,没有了焦虑与恐惧,没有了患得患失,没有了一切世俗的烦恼,他们的内心必然是快乐的。

在这里,作者将自己对“浩然正气”的理性思索用富于情感的优美的文字加以表达,这样论证就显得有力度,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一片“开阔地带”,为下面的点题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充满思辨色彩和哲理韵味,因而文章也就臻于佳境。

二、进一步,山高水长

在议论文中,如果说论点和论据是文章的灵魂和血肉,那么,论证就是文章的骨骼了。论证过程就是分析过程。一篇议论文,如果缺少了对素材的分析,文章就会犯下罗列事例、以叙代议的毛病,从而出现论证缺乏、骨骼缺少的毛病,最终我们的文章流于浅薄。文章的论点就难以“立”起来,说服力就更谈不上。于此,议论文写作中很有必要在引述素材作论据的基础上,对所引述的素材作出深刻而全面的分析,掘出素材的实质和内核,以让素材与论点产生必然的联系,起到它作为论据所应有的支撑和论证论点的作用。例如下面的这个片段:

犹太王大卫的那句“一切都会过去”,又站在了更高的发展的眼光上。

这“过去”绝不是单纯的遗忘,《飘》中斯嘉丽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然而新的明天仍带有昨日的伤疤,自欺欺人的遗忘永不是让一切过去的释怀。但我们总需要释怀,需要让未来得以流淌。这样的风度,是豁达对世的心境,是苏东坡先生拄杖而行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离世绝笔,“天枝花满”。这放眼前路的豁然,又怎不是前进之路上的必需呢?

这是上海市2011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了释怀的铭记》中论述“一切都会过去”的选段。很多同学可能就这个论题展开罗列“哪些会过去”;收获“过去之后”的种种。然而作者首先明确的指出:“过去”绝不是单纯的遗忘。用《飘》中斯嘉丽的话来证明“一切都会过去”,似乎安慰我们要看开世事。然后提醒我们:明天带有昨日的伤疤,不能自欺欺人的遗忘。这是进一步的深入,彰显论证力度,方显作者认识的深度。成功得为下面例证分析“豁然是前进之路上的必需”做了铺垫。环环相扣,紧扣论点,令人信服。

三、换一面,柳暗花明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看待同样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即使是同一个对象,在不同是时间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所产生的情感和想法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议论文写作中,适时地、恰当地进行换位思考、换一个角度思考,或是对比着去思考,都有可能使我们的文章收到“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效果。例如,2011年安徽高考优秀作文《时间在流逝》的片段就很典型地体现了“换位思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似乎是悲叹时光流逝,人生苦短。但换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对时间流逝的赞美?流水送来落花,送去红叶,又何尝不是行走中时而有之的惊喜?只要我们不失赤子之心,沿着时光的河流溯源而上,在前行中不忘风景,将那流逝的伤感串缀成珠,才能破涕为笑,收获满满的幸福。

正如三毛所言:“人生有三道茶,第一道苦似生命,第二道甜若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时光的流逝不是悲戚的理由,四季的轮回不是伤怀的借口。心若清风,拂过春夏秋冬,亦即成长。

一种事理的凸显,往往因其所在共识有“反向的”存在。基于辩证做双向阐释。孔子“逝者如斯夫”是许多学生知道和引用的名言,但是作者换个角度升华语意,立见其胸襟。再引用三毛的话,使文章的立意高人一等:“时光的流逝不是悲戚的理由,四季的轮回不是伤怀的借口。心若清风,拂过春夏秋冬,亦即成长”。这样的论述,显得巧妙贴切、水到渠成。

上一篇:(正)实习动员大会发言稿下一篇:网点服务标准化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