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顺差现象范文

2024-05-15

贸易顺差现象范文(精选8篇)

贸易顺差现象 第1篇

我国贸易顺差论文

一、我国贸易差额变化情况

1950年以来的58年间,我国有20年出现贸易逆差,37年出现贸易顺差,1年达到贸易平衡。我们将1950年以来我国贸易差额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一)贸易差额规模较小阶段(1950年至1977年)。在这28年间,有10年出现逆差,其中,1950年逆差最小,为0.3亿美元,1974年逆差最大,为6.7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2.6亿美元;有18年出现顺差,其中1961年顺差最小,为0.4亿美元,1973年顺差最大,为6.6亿美元,平均每年顺差为2.68亿美元。这一阶段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规模都很小,变动幅度也很小。

(二)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78年至1993年)。在这16年间,有10年出现逆差,平均每年逆差为63.5亿美元,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有3年,1985年逆差最大,为149亿美元;有5年出现顺差,平均每年顺差为50亿美元,1983年顺差最小,为8.4亿美元,1990年顺差最大,为87.4亿美元;有1年出现贸易平衡。这一阶段,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的。

(三)持续贸易顺差阶段(1994年至20XX年)。从1994年开始,我国进入持续贸易顺差阶段。1994年至2004年,11年累计顺差达到2819.3亿美元,每年平均顺差规模为256.3亿美元,大部分年份顺差规模均维持在200-400亿美元之间。20XX年顺差1020亿美元,2006年1775亿美元,预计20XX年可达2600亿美元,这三年贸易顺差规模持续扩大,平均顺差规模将达到1798亿美元。

二、贸易顺差的国际比较

与世界主要工业化大国相比,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时间不算长。从历史上看,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均出现过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而且持续较长时间。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784年至1913年,贸易顺差持续129年,其后顺差也时有出现;美国自1874年至1970年的97年中,有93年顺差;德国自1952年以来,连续55年顺差,近5年来顺差规模一直位于世界第一,2006年顺差达202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8.2%;日本自1981年以来连续26年顺差,连续18年高居世界第一。而我国从1994年开始连续出现贸易顺差也不过只有14年。从国际经验看,一般各国都是在国际收支出现较大负数情况下,才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目标。很少有国家在顺差时要求贸易实现平衡。德国、日本长期存在较大贸易顺差,但都强调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是“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得到世界公认,是外需强劲的结果。这对我们回应近年来欧美等西方国家以顺差为借口不断对人民币升值施压,突破外国贸易壁垒和封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顺差规模增长幅度最大。我国贸易顺差2004年为320亿美元,20XX年、2006年、20XX年,依次增加了700亿美元、755亿美元、825亿美元。而德国贸易顺差从2001年的95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328亿美元,属于年度最大增幅,只增加了373亿美元。日本贸易顺差从1997年826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1073亿美元,属于最大增幅,也只增加了247亿美元。

(三)我国顺差占出口总额比重仍处于合理水平。目前我国顺差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与德国相当,比日本最高点还低一些。2006年,我国顺差占出口总额比重为18.3%,德国为18.4%,日本为11%。日本、德国和我国顺差占出口总额比重(在持续顺差期间)最高水平进行比较,日本最高(39%,1986年),我国(23.7%,1998年)略高于德国(22.6%,1988年)。

三、我国贸易顺差规模剧增的原因

20XX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规模急剧扩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由此转移部分贸易顺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制造业加速转移,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装配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美欧为技术研发方、品牌持有方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使我国对美欧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东亚对美欧顺差。2006年,我国对美国顺差1443亿美元,对欧盟顺差917亿美元。而同期我国对台湾地区逆差663亿美元,对韩国逆差452亿美元,对日本逆差240亿美元,对东盟逆差182亿美元,以上逆差累计达到1537亿美元。

(二)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对我国形成严重依赖。近几年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对我国产品需求强劲。2004年至20XX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超过3.0%,最高达5.4%,世界贸易增长率均在6.0%以上,最高达8.0%。我国制造业基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很多企业反映,近年来出口订单明显增加,一些公司由以前的抢订单变成挑订单。有些公司由于订单量都很大,而且客户还在继续加单,公司春节期间没有放假,各生产线都已满负荷运转。随着我国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增强。目前,我国超过50种机电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80%以上,轻工产品占60%甚至达到70%,纺织产品占30%。从短期看,国际市场采购商没有替代选择,只能从中国采购。

(三)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大规模顺差有其历史必然性。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制造业产业链迅速伸延,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国产材料和配件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球产品供应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稳步上升,“中国制造”已得世界公认。目前我国是世界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大国,而很少从发达国家进口消费品。由此可见,我国大规模顺差产生是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反映。

(四)我国特殊贸易结构是造成大规模顺差的客观原因。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我国进口产品以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在国内投资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一方面造成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进口增速减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造成制成品出口大量增加。从贸易方式看,我国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虽然一般贸易顺差很少且经常出现逆差,但由于加工贸易存在大量顺差,使加工贸易顺差在弥补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逆差后,还出现较大规模顺差。(五)国内综合优势集中释放造成大规模顺差。一是我国劳动力优势明显。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素质相对较高,具有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才储备,适合工业制造业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使我国劳动力资源无论在绝对数量还是质量层次上均具有优势。二是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几年来我国通过发行国债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铁路、公路、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为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三是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大大增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产业链迅速伸延,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目前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已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家电、机械、光学仪器等比较完备的产业集群,在方圆数公里之内,企业均可实现产品配套。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这几年,国际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制造业产能快速扩张,目前已进入集中释放期,推动了出口大量增加。

在一国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制造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出口能力明显增强,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国内生产对进口的替代效应越来越强,贸易顺差的出现不可避免。目前我国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经济发展阶段及自身资源优势决定我国贸易顺差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四、我国贸易顺差走势

从近期贸易顺差情况看,我国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进出口差距有所缩小。这种发展趋势还将会持续下去,主要原因有:

(一)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我国从20XX年7月实行汇率改革,当月人民币即升值2%,之后人民币累计升值已经超过10%。预计今后我国人民币还将会保持小幅升值态势。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其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二)从长期看,我国进口价格涨幅将高于出口价格涨幅。从进出口结构看,我国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大多数商品我国并无国际话语权,因而价格上升的空间极为有限;我国进口的主要是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如原油、铁矿石、农产品等,此类商品受国际价格上涨的左右,而且价格将呈不断上涨趋势。我国出口企业受上游能源、原材料、中间产品价格上涨的冲击,而处于下游的出口产品价格却难以提升,利润空间明显收窄,贸易顺差规模扩张会受到一定抑制。

(三)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出口增速也将逐步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据世贸组织统计,20XX年初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到8月份,我国月度出口总额1114亿美元,首次超过德国(1058亿美元)。2006年我国出口9689亿美元,同期德国出口11111亿美元。按照两国目前出口速度,如不考虑汇率变化,预计2008年我国出口总额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一般都要经历从出口增速迅速增长到维持相对平稳,再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阶段。因此,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出口增速可能逐步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对我国贸易顺差的未来走势,我们得出以下基本判断:一是未来几年内,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仍将继续扩大,但增幅会逐渐回落。预计在20XX年前后,我国贸易顺差规模将达到顶峰,即4000亿美元左右,然后趋于稳定或有所回落;顺差增幅也将由20XX年的74%下降到20XX年的10%以内。二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将继续维持顺差。我国出口基数远远大于进口基数。2006年,出口总额9690亿美元,为进口总额7916亿美元的1.22倍。考虑到影响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各种长期因素,我国出口规模大于进口规模的格局短期内难于改变,我国顺差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还将继续存在。

★ 论文我国农村水利建设

★ 我国国际工程造价对策论文

★ 试论我国会计制度的论文

★ 我国民族法发展意义论文

★ 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重要性论文

★ 我国刑法的现代化综述论文

★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论文

★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策略探讨论文

★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 浅论加强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的论文

贸易顺差现象 第2篇

高中的时候,曾写过一篇关于我国贸易顺差的文章,最近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里的矛盾分析法之后,通过使用矛盾分析法重新看待我国贸易顺差的问题。

过去20年间,美国等发达国家完成了低附加值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结果是发达国家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依靠进口。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顺差是在这种新的分工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在通过一分为二看待贸易顺差的问题上,主要有两个观点:一,合理的贸易顺差有利于创汇,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二;过大贸易的顺差,会增加我国与其他国的贸易摩擦,不利于双方长远的贸易发展。

合理的贸易顺差促进经济增长。首先,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刺激经济增长。一是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刺激国内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经常项目贸易顺差主要源于净出口的增加,是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结果,净出口增加使得国内总需求扩张,国内总需求扩张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资本项目贸易顺差直接推动经济增长。一是资本项目贸易顺差直接增加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资本项目贸易顺差源于资本净流入的增加,大部分是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增加的结果。资本净流入增加了国内的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投资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贸易顺差有利于经济总量平衡。经济总量平衡不仅与储蓄投资有关,还与外贸有关。当财政有赤字时,在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增加进口弥补财政赤字,以保持经济总量供求平衡,那样,容易出现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并存的双赤字现象。当财政有赤字时,在储蓄没有完全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需要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即增加净出口)来弥补财政赤字,以保证经济总量供求平衡。

高贸易顺差利弊分析 第3篇

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 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

具体到我国, 自1994年以来贸易收支一直表现为顺差, 并在此后的11年间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 顺差额基本在300亿美元左右, 最高达434.7亿美元;但从2005年开始, 贸易顺差额令人惊叹, 到2007年的贸易顺差高达2, 620亿美元, 2009年虽然同比下降了三个百分点, 但是2008年的2, 954亿美元的高额顺差奠定了2009年的贸易顺差也在高额之列。我国贸易顺差问题成为国内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其根源不是太低, 而是过高。因此, 理性对待我国高贸易顺差将有助于改进现行的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 改善外贸结构, 改善贸易政策环境。

2 高贸易顺差的积极影响

关于高贸易顺差的积极作用, 对它的认同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顺差表示的是该国在对外贸易中净赚进钱, 因而处于有利地位。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 市场经济体制刚刚运行, 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有利地位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进出口也从原来的逆差转变为顺差, 丰厚的外汇储备已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蓬勃发展的“稳定器”。以改革开放为契机, 我国外贸进出口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而且在国际市场中的参与意识和地位也与日俱增。1988年, 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达到1027.9亿美元。此后, 经过6年的发展, 于1994年再迈一个千亿美元的台阶。1997年, 外贸总值突破3000亿美元, 并首次跻身世界10大贸易国行列。而在加入世贸以后, 对外贸易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 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 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4年对外贸易进出口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 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6年对外贸易进出口高达1.76万亿美元, 进一步缩小了与第二大贸易国的差距。入世5年间合计进出口总值已超过从改革开放到“入世”之前23年的总和。2006年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 达到10663亿美元。2007年~2009年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走到了世界的巅峰。

总之, 高贸易顺差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首先, 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并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高贸易顺差是扩大出口的最大支持, 从而为工业生产所需要的一切资料提供了支持, 进而为调整产业结构、塑造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资金支持;其次, 催生了对国际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引进。对外贸易是我国作为技术后发国家获得先进技术的捷径。通过连续几年的贸易顺差, 获得了大量的技术引进, 从而优化了国内生产技术更新模式和出口结构, 形成了“后发优势”;再次, 增强我国整体经济的应变能力。对外贸易必然形成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 出口产品剩余可以“出口转内销”, 从而满足国内需求, 而国内稀缺的资源也可以在国际资源市场得到;另外, 促进资本积累, 有力支持了产业升级, 并促进经济投资环境的改善, 有效拉动内需, 增加就业, 维护社会稳定;最后, 继续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开放性。

3 高贸易顺差的消极影响

按照外贸理论和一贯的外贸经验, 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 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这就是说, 贸易顺差并非多多益善, 而且长期过高的贸易顺差还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于外部市场需求, 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 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 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 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 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而克服这些风险, 比较简单的对策就是拉动国内消费。

3.1 加深国际间贸易摩擦, 从而增加贸易风险

由于长期巨额的贸易顺差, 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获利, 从而促使了贸易向对方, 即逆差国进行适时的贸易保护政策, 增加贸易壁垒。以2007年中俄贸易关系为例。据国家商务部统计, 2007年1~10月, 中俄贸易总额达394亿美元, 其中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增长83%, 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仅增6.7%。2007年两国贸易总额突破400亿美元大关已成定局。按照中俄高层的预期, 双边贸易在2010年将比目前翻番, 达到600亿美元~800亿美元。造成顺差的原因是, 中国对俄出口的商品结构有了明显优化, 并已经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而俄罗斯由于工业结构不合理, 虽在资源开采和初加工工业上占尽优势, 但加工业特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却受到极大的抑制, 资金不足和设备陈旧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机会。因而随着而来的贸易壁垒等保护主义政策纷纷用以克制这种巨额的顺差。中国国产汽车企业和零售业首先遭受了来自俄罗斯政府和全社会的负面宣传, 在20家外国汽车公司向俄罗斯政府提交了在俄建厂的申请中, 6家为中国企业, 总共投资额为5亿美元, 但有4家被完全拒绝。一方面俄罗斯汽车市场准入制度严格, 同时俄罗斯政府也鼓励地产汽车业, 并计划对其国内汽车企业研发投资实行税收减免等鼓励政策, 这些因素都是在有意遏制中国对俄汽车出口。

3.2 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的增值压力, 构成通胀隐患

过高的贸易顺差, 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由于外汇储备大量积累, 央行不断在市场上以人民币购入美元, 外汇占款引致的流动性过剩不但对通胀造成压力, 也是投资过热、信贷增长过快的一大原因。于是, 央行不得不大量发行央票以回收流动性。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为例, 就是这样的教训。在以美元为国际货币的国家贸易环境下, 我国储备了过多的美元, 因而就过分依赖美国的汇率和金融形势。而美国的金融产业一旦濒临崩溃, 造成了美元的大量贬值, 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大量亏损, 成为美国金融风险的承担者。而我国广东沿海地区出现的大量的企业倒闭和失业现象也说明, 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 过分受制于国际金融环境和贸易市场, 是我国贸易顺差所埋下的隐患。

4 如何克服高贸易顺差的消极影响

赢得贸易顺差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思路, 但是必须要正视贸易顺差过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4.1 进一步改善进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

改善进出口结构, 为的是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改善的重点应集中于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着重优化进出口结构, 提升出口档次, 适当增加进口, 促进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长期发展, 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第三产业。限制一些工艺落后、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 从而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

4.2 实行积极的金融货币政策

要适时调整人民币汇率并增强企业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导外汇储备的使用, 虽然短期内我们不能指望贸易顺差显著减少, 但可以通过外汇市场和外汇管理制度的调整来使顺差不至于全部转化为官方外汇储备增量;减少资本项目顺差和热钱流入;选择性地加大放松私人资本流出管制的步伐;要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 积极探索更加有效运用储备资产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 继续拓宽外汇储备投资领域, 鼓励“藏汇于民”。适时对路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是抑制贸易顺差过高带来的一切不良影响的最佳选择。

摘要:本文在全球性金融海啸与中国面临的一切金融风险的背景下, 以过高的贸易顺差为切入点, 分析其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环境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关键词:贸易,顺差

参考文献

[1]姜月, 李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问题研究[J].学术交流, 2008, (7) .

中国贸易顺差持续走高 第4篇

随着世界经济良好势头,中国出口迅猛增长,贸易顺差8月份达到188亿美元,连续第4个月刷新历史纪录。

这一顺差再次加剧美国和欧洲对中国减少货币流通的控制,进一步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让市场决定人民币的价值有可能加快人民币的升值,从而使得中国的出口势头下降而进口商品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美国新一任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已经计划下周访问北京,这也将是他上任以来第一次访问北京。曾经担任高盛首席执行官与中国政府有过亲密合作的亨利·保尔森对于调整布什的对华政策采取了低调的态度和手法。保尔森先生将首先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9月19、20号在新加坡举行的年会。这两次会议也将讨论某些国家持续的贸易顺差和抑止货币增值的协调办法和措施效果。

在华盛顿,入夏以来一直对中国问题进行施压,例如移民政策就占用了立法人员的大部分精力。纽约民主党查尔斯议员以及南卡罗莱纳共和党林赛·格雷厄姆议员不得不把对中国提高关税的议案推迟提交。

中国上月惊人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猛增的出口,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2.7%。进口也同时增长了可观的24.5%。一些专家认为势头很猛的出口会促使中国政府继续抑止过快的投资增长。未来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增加银行储备以及调高利率。在8月顺差高峰之前,中国贸易顺差在5月为130亿美元,6月达到了145亿美元,7月更是高达146.2亿美元。

一位中国广州的公司管理人员透露,虽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过去的?4个月里升值幅度达到4%,9月初对美元汇率为1美元兑换7.9542人民币,但公司还没有听到客户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反馈,一切生产在稳健中递增。据专家透露,很多中国公司的订单相当充足,很多都可以满满的安排到圣诞节,个别公司甚至延续到了明年。

中国贸易顺差原因探析 第5篇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逆差变为顺差。统计显示:1978-1993年我国的贸易基本是逆差 (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 自1994年开始, 我国对外贸易的格局变为顺差 (出口大于进口) , 并且顺差额越来越大, 2000年, 我国贸易顺差为241.1亿美元, 2008年为2954.6亿美元, 比2000年增长了12倍, 2009年贸易顺差为1960.6亿美元, 比2008年略有下降。与此同时, 加工贸易占了我国贸易的一半, 而且加工贸易的顺差额比我国整体贸易顺差额还多 (即意味着我国的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都是逆差) , 比如, 2000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450.9亿美元, 2009年为2646.5亿美元, 图1清楚地显示了这样情况。

我国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国外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不断增加) , 贸易顺差问题研究成为超出经济领域的政治问题, 因此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讨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贸易顺差原因的错误解释

有两种解释中国贸易顺差的论调——汇率论和政策重商论是错误的, 下面将分别分析。

1、汇率论。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是由于中国政府采用一系列政策干预人民币汇率, 导致人民币币值低估 (尤其是对美元低估) 来使得中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获得非自然的竞争力。这种观点在美欧等国比较流行。这种观点要求人民币必须升值才能使得中国的贸易余额平衡。然而这种观点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自2005年7月以来, 中国政府进行了人民币汇率改革, 实行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据中国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 2005年, 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价为8.19, 2006年为7.97, 2007年为7.60, 2008年为6.95, 2009年为6.83。因此, 2005-2009年间, 人民币汇率升值了20%左右。但是与持汇率论的人预想相反, 中国的贸易顺差并未因此而减少, 相反却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见图1) 。这说明汇率论是没有事实支持的。

汇率论不成立的原因:我国商品的进出口弹性相加小于1, 不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升值减少出口增加进口的理论前提是: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加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 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但是厉以宁 (1991) 、张明 (2001) 、殷德生 (2004) 的研究都表明中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都比较小, 两者之和小于1, 因此不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

2、政策重商论。

这种论调认为, 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实现了鼓励出口、抑制进口的重商主义政策, 或者说中国目前的贸易政策和体制造成了中国高额的顺差。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原因如下:如果中国政府确实采取了重商主义政策, 并且对外一贯的执行这个政策, 那么我们应该可以很容易的推导出:中国对每个国家的贸易都

三、中国贸易顺差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以上两种论调都不是中国贸易顺差迅速增长的原因, 那么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中国高额的储蓄率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宏观经济理论表明,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顺差的本质是其国内的储蓄率过高。中国的宏观储蓄率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到了90年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储蓄率上升有着深刻的制度和经济的原因, 首先, 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提升, 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险制度都十分不健全, 教育、医疗、住房的价格却又变得奇高, 人们为了日后的生活保障自然免不了多存钱;其次, 中国的投资渠道落后, 中国的证券市场、地产市场等开始发展的时间很滞后, 民众普遍缺乏投资的理念, 因此盈余的资金基本都变成了银行存款。再次, 中国的企业制度并不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和体制不健全, 这也造成大量企业的利润并没有分红, 而且作为留存资金, 这也造成企业储蓄率较高。

2、中国的资源禀赋在于丰富的劳动力。

我国的人口13亿, 具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同时有具有潜力巨大是市场容量, 这些都导致了国外的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FDI) , 自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90年代以来, 外商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 将以前设立于东亚、东南亚的企业转移到中国, 将中国变为世界的“制造工厂”, 产品则出口到美欧等国。这样就将美欧以往对其他国家的逆差转移到了中国, 自然加大了中国的顺差。

参考文献

[1]、邵春玲,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之谜[J], 经济纵横, 2007 (10)

[2]、李大伟、何菊香,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分析与建议[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7 (2)

[3]、王国中、杜云鹏,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 2007 (3)

[4]、林娟, 基于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对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研究[J], 消费导刊, 2008 (4)

探析中国对外贸易顺差 第6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顺差;原因;影响;顺差变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18-0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经濟体,第一大债权国和第一大贡献国,中国一直以来贸易顺差的增长也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大致可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

一、贸易顺差的原因

(一)国内因素

1、比较优势。中国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廉价的劳动力使企业的成本降低,即便外需减少,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强劲的价格优势,因而造成顺差。2、经济形势。勤俭节约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人们偏于储蓄,国内的储蓄大于消费,因而国内需求不足,企业也只好另谋出路即出口来销售自己的过剩产品。3、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不足、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中国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激励机制[1],推行鼓励出口的政策,如出口退税,补贴和保障等措施。

(二)国外因素

1、国际产业转移。正是由于中国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健全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政策,吸引着外商来华投资设厂,这也确立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外商的投资主要是在加工贸易领域,凭借在中国的优势进行出口,获取大量利润,这也造成了顺差的加大。而且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不愿向中国出口先进的高新的技术,这将减少中国的进口,进而促使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2、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促使中国大宗商品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进一步增加了贸易顺差。3、国外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中国较低的产品价格使国外消费者对中国的产品依赖较大,特别是纺织品,日用品、轻工业等,这加大了中国的出口,造成顺差。

二、贸易顺差的影响

出口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得作用功不可没,但也给我国带来了很多不便。

(一)积极作用。首先,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入世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世界第6名上升到第2名。其次,它解决了国内产能过剩问题,为产品找出了新的出路,获得巨大的利润,这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也是很好的形势,所以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最后,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提高了中国的世界地位,中国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而且加强了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二)消极作用。首先,中国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它的贸易伙伴的贸易逆差,欧盟,美国,日本,东盟是我国四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对欧盟,美国都是贸易顺差,这将加剧我们的贸易摩擦。有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对全球贸易伙伴中的75%有顺差,而对美国、欧盟的顺差额是我国顺差总额的1倍和0.78倍,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数已经连续16年和5年位居世界第一了,这也给我国带来不少麻烦。其次,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外商直接投资的加工贸易,都给中国的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是不可弥补的伤害。最后,贸易顺差被外界拿来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幌子,同时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巨大压力,2011年11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165,人民币汇率自汇改以来屡创新高。此外,外汇的增加,央行会发大量的基础货币进行对冲,这将导致通货膨胀。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中国贸易额较大,已经成为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了,并且长期处于顺差,顺差额也较大,2008年货物进出口差额达到2981.3亿美元,但入世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到2011年关税总水平从15.3%下降到9.8%,服务贸易开放部门达100个。虽然2008年货物进出口差额达到2981.3亿美元,但原因不仅仅在于中国,前面我已经解释过了。2009年和2010年的顺差分别降为1956.9亿美元和1815.1亿美元,这足以看见中国的努力了。2001年到2011年期间我国出口规模增长了4.9倍,但进口规模也增长了4.7倍。在2011年1月至11月期间外贸出口17240.1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1.1%,进口15856.1亿美元,增长26.4%。从贸易结构上看,加工贸易的比重明显下降,一般贸易迅速增长,2005年至201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3.6%上升至94.8%,其中机电产品比重由56%上升至59.1%,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等年均增长率为13.4%,11.9%,13.3%。在服务贸易方面,我国的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71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624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服务进口国和第四大服务出口国了。从贸易主体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大经营主体联动发展、各有侧重的格局[2]。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进出口中的作用明显,2011年11月,其出口增长了28%,进口增长了38.6%,分别高于总出口和总进口增幅的14.2和16.5个百分点。

四、展望2012年

当前经济复苏放缓,下行风险较大。欧债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新兴国家经济增速回落。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需求疲弱。全球通胀严重,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金融市场随之反复波动,宏观调控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与此同时,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人民币升值频繁,俄、法、美又将进行总统选举,面临这么复杂而又不确定的环境,中国既有风险又有机遇。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国内的原材料,能源价格上升,中国原有的比较优势已经弱化,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了。外需疲软,尤其是欧美国家,也会影响中国的出口。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对中国的投资也有所下降。西方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企业和经济发展,会加大对中国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

另一方面,中国正好抓住这次机会减少贸易顺差,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量进口材料和能源。2012年2月18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就是要较少储蓄,加大消费和投资。2011年中日首脑会议中,达成了扩大人民币在两国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的协议,这也扩大了人民币在整个亚洲地区的使用,加大中国与亚洲地区的贸易,减少逆差。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赵健,女,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任苑.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成因、影响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1,2.

[2]叶为金,严先溥.中国对外贸易跨上新台阶[J],中国金融,2011,23.

我国贸易顺差背后的环资逆差研究 第7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顺差,环资逆差

国际贸易不仅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而且是跨国界遍及全球的经济行为。不加限制的贸易自由化将导致环境污染及破坏问题在国际间蔓延, 特别是污染产业及危险废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发展中国家过度开发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问题, 值得重视。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 保持适度的贸易顺差对于促进国内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但巨额贸易顺差及其快速增长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和潜在风险。而我国目前贸易顺差巨大, 故应在进出口环境关税、市场准入与准出、投资等贸易环节增加环保“阀门”。以环保手段绿化贸易增长, 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1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1) 我国贸易顺差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引进外资和鼓励出口的政策的导向下,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取得了重大成就, 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之一。特别是我国在2001 年加入WTO之后, 我国对外贸易以平均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 成为全球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2007年前两个月的进出口情况来看, 出口1687.1亿美元, 长41.5% ;进口1291亿美元, 增长 20.6%。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20.9个百分点。出口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增加, 2007年底, 我国外贸顺差达到创纪录的1700亿美元。同时, 在华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2003 年已超过500亿美元, 而2006年则超过600亿美元,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引资大国。

(2)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机电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一国贸易强弱的重要标志。大量机电产品的进口加快了中国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 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 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 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

(3)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基本同步增长。

中国将继续保持加工贸易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将研究建立加工贸易监测体系, 重点跟踪、预警容易迁徙和引发贸易摩擦的产业和产品。从早期的低附加值产品升级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由最初的全部进口料件加工装配向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转变, 国内增加值不断提高;地区分布也从早期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扩展到长江三角洲和其他沿海地区, 并逐步向内陆扩展。

2 我国巨额贸易顺差中产生环资逆差的原因

无论是货物产品还是服务类的产品, 在其生产与消费过程中都会消耗资源、排放污染物, 从而对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状况造成负面影响。造成我国源环境逆差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2.1 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长期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走的是一条以量取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道路。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强度大的产品出口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强度小的产品出口少;产业链低端产品出口多, 产业链高端产品出口少;传统产业出口多, 高新产业出口少;货物贸易出口多, 服务贸易出口少。

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 我国位于产业分工链条的低端, 我国出口贸易额的55%以上来自加工贸易, 在高新技术产品中90%以加工贸易形式出口, 自主研发成批量生产并出口的产品少。其中, 位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前列的大宗商品如笔记本电脑、等离子彩电及DVD等商品95%以上也是以加工贸易形式出口。在服务贸易方面,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明显低于货物贸易, 据资料显示, 1997-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1.3%, 同期, 货物贸易出口年均增长30.2%。2005年, 我国货物贸易出口位居世界第三位, 服务贸易出口居世界第八位。一个国家要强大, 没有大量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是不行的。

2.2 出口产品对环境保护的效率低下

在对保护环境效率方面, 我国进出口产品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出口产品 (包括货物与服务产品) 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大, 而我国进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小。以焦炭行业为例, 我国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的焦炭产量分别为1.78亿吨, 2.06亿吨, 2.43亿吨, 按吨焦排污环境损失76元推算, 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全国的焦炭生产环境损失达135.28 亿元, 56.56亿元, 184.68亿元, 均约占各年度工业增加值的0.3%左右。在焦炭主产区山西省, 焦炭生产的环境损失占该省份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则高达5% 左右。

2.3 出口总量增速过快

据有关部门研究表明, 我国的出口总量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 大大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我国每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但贸易出口高速增长中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最快。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运用DRC-CGE模型初步估算结果表明, 在“十五”期间, 如果忽略生产结构与出口结构的差异性, 出口总量增速对SO2 排放的贡献占20%左右, 而出口结构变化的贡献为5.5%, 但生产效率提高贡献了-5%, 出口的产品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3 减少我国资源环境逆差的措施

3.1 转变增长模式, 促进贸易发展结构合理化

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是我国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和谐型的重要环节。我们应综合运用贸易手段加强环境管理, 促进可持续贸易发展, 减少并扭转对外贸易的资源环境逆差态势, 将对外贸易的环境管理效果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传递到生产与消费环节, 从而改变目前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同时, 我国还应该综合运用产品出口关税、市场准入与准出、投资等贸易手段, 加强环境管理, 以环境保护促进贸易增长合理化。最后, 我们要深化企业体制改革, 加大技术投入力度, 促进企业向创新型发展, 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3.2 发挥政府职能, 健全对外贸易环保法规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的外贸总额得到了惊人的发展。2007年, 我国外贸总额为21738亿美元, 世界排名第3位, 出口排名第2位, 进出口占全球比重近8%。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与我们大力引进外资分不开的, 其中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合理吸收外资加大开放力度, 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改变引进外资政策的战略目标。引进外资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国内企业发展及竞争力的提高, 而不应该把追求GDP的增长作为最终目标。引进外资的规模和档次应该以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为限度。在我国企业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可以通过引进外资鼓励进一步的竞争, 在我国企业竞争力较弱的行业应该慎重引进外资, 同时要鼓励本国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 提高竞争力。 (2) 贯彻国民待遇原则, 创造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平等竞争机会。在税收、资本管制、外贸体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外资企业在和国内企业都应该一视同仁。 (3) 提高资本管制的效率。在逐步放松资本管制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提高资本管制的效率, 某些项目仍然可以适当放宽, 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但是要加强对外资企业利润汇出、短期资本流动和资本流动中的异常行为的监督。在加大引资力度的同时, 我们应建立和健全我国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法规体系和与贸易有关的对外贸易法规体系, 防止污染环境生态的商品流入和产业流入。

3.3 深化体制改革, 倡导企业绿色生产理念

建设生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是我国一个长远而艰巨的任务。而目前我国企业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因此, 我们必须在企业制度上做好文章, 如推行环境保护化管理, 发展绿色生产, 建立清洁生产机制等制度。提倡我国企业要多进行绿色生产, 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同时, 企业必须加快开发和引进使用环境无害的技术和设备, 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3.4 健全贸易政策, 防范废物贸易环境风险

我国目前废弃原料很高, 有很多可以再循环利用。我国应提高对合理利用有效废物的认识, 加强进出口废物环境政策法规建设, 强化进出口废物处理处置环境管理, 提高监管力度, 严格执法。具体建议为:

(1) 完善进出口废物环境管理部际协调机制, 加强环保、海关等相关部门政策的协调力度。环保部门要加大相关法规、政策的建立健全, 并强化执法能力, 多提倡秉公执法;海关部门则要主动联系其他有关部门联合协作, 打击非法废物贸易。同时, 将进出口废物贸易列入当地环境机构并建立公开评价废物是否影响当地环境的内容的网站, 未经公众共同对其环境影响评价的, 一律不予审批。

(2) 对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废物进口, 海关要预征排污费。排污费由进口商承担, 将环境损失的补偿列入成本, 使其可再利用的废物对环境的污染达到最小化。同时, 加强从进口、流通、再加工利用等多方面的环境监控力度, 严格执法, 确保进口废物流向具备加工利用能力的企业, 有效实施进口废物全过程环境管理。

3.5 积极参加国际环境保护与贸易关系的谈判

我国应充分发挥国际贸易大国的作用, 加强国际合作, 扩大在一些国际环保立法和贸易立法方面的影响。加强相关国际法、国际公约的研究, 运用法律手段, 维护我国在进口废物中的环境安全。加大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在国际上的宣传, 让更多的外国朋友知道我国政府及人民做好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决心。

参考文献

[1]陈同仇, 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7.

[2]张培刚.发展经济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3]阎世辉.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环境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 2002, (12) .

[4]文良统.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 2005, (8) .

[5]黄繁华.加入WTO后服务业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中国加工贸易顺差探析 第8篇

上一篇:案例4深发展股改案例下一篇:检修中心后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