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代表工作总结

2024-06-21

历史学科代表工作总结(精选8篇)

历史学科代表工作总结 第1篇

近几周,我在这里向同学们总结一下历史学科的情况,并作总结。

这几周的历史作业,作业基本全部交齐,剩下的几个同学,在此我不点名指出,而历史的作业中,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作业也不多说了。

接下来是纪律,在这几周中,纪律是挺不错的,上课同学们都十分活跃,但纪律问题一直只用老师偶尔强调,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好的。

接下来是我对这几周历史科目的总结:做得好的有:

一、几周中,只有三节历史课,虽然不算很多,但是,违纪的同学却基本没有,就算有几个,也基本没有在做无关的事;

二、作业的情况也说了,没有批评也没有表扬,在此也就不多说了;

三、另外,历史课上的气氛比较活跃,并且,有一些同学思维比较灵敏,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而且创造力强,在此提出表扬;

四、还有,下课后,有许多同学们都在围着老师问问题,提出了许多的.课外问题,并了解了许多课文中不大理解的事物或课文外的新鲜事,十分积极,每次下课后都是有起码十几个到二十几个同学围着老师问问题,一直到上课才回去,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不错的。俗话说:人无完人,我们就叫“班无完班”,在这几周中我们的缺点有:

一、因为我们班的多媒体设备有那么一点问题,常常接触不灵、死机、关机,这时,常常有那么十几个人趁机起哄,这不是个例,其他课也有这种情况发生;

二、有些人在上课的时候偶尔走神,不过,那也只是个别现象而已。缺点只有两条,我希望后面俩周能把它们改好。

这就是本周的历史学科的总结,现在就在这里结束,谢谢!

历史学科代表工作总结 第2篇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在校领导正确领导之下,历史学科组全面贯彻学校教科处的“高效教学,道德课堂”的理念,积极研习学校的“四五四”课堂模式,重点培养青年教师,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研讨历史学科组本学科的工作计划。学期伊始,召开学科组工作会议,每个教研组组长对本年级的工作计划做了说明,其他的老师对于工作计划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高二面临会考,周伟云老师全面安排高二的会考复习工作;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复习效率,全体老师对于高三的高考复发表了自己的建设性建议;杜立伟老师的加入,为学科组增添了有生力量,各位老师希望杜立伟老师刚进入工作岗位,能谦虚学习,积极钻研,力争一年站稳讲台,三年成为骨干。

二、高度重视高考复习工作。在学科组活动当中,耿春霄老师结合上一轮的高考复习工作经验,对本届高三的复习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强调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积极主动地学习贯彻“高效教学,道德课堂”理念,充分应用“四五四”教学法,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将课堂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积极贯彻学校“四—五—四”高效教学,道德课堂模式。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做难题后做易题,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四先四后”的学习方法,极大的培养了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同学们学习的被动局面有了较大改变,学习成绩不断上升。这些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实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真正的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寻找突破口,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高度重视新教师培训工作。在10月底新老师杜立伟阶段性汇报课准备过程中,耿春霄老师根据课程进程,确定所讲内容为必修一第八课,并且对于本课的特点,重难点进行了分析,对杜立伟老师的备课工作提出指导性的要求。之后在学科组活动中杜立伟老师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了说明,学科组老师进行了评价分析,并提出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紧接着第九周杜立伟老师在高一(12)班讲授本课内容,上课结束之后学科组每一位老师立即对本课进行了评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配合教科处认真的开展新老师汇报课的准备工作。学科组集全体之力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耿老师在课前,从课程内容的选取,重难点分析,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指导。正式上课前,耿老师进入课堂,指导性的听课,听完课之后,耿老师对本课每一个环节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并指导杜立伟老师进行反复的修改,累计指导时间达到五六个小时。最终,杜立伟老师的汇报课取得了了很大的成功,获得了学校领导,各位老师的一致认可。

历史学科代表工作总结 第3篇

一、历史学科“三环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第一环:预习检测

1.学生预习。利用每天的预习课完成《学案导航》, 初步掌握所学内容的基本知识。

2.学生互查。安排在上课前两至三分钟。由小组长或学科承包人负责检查, 并将未能保质保量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名单交到课代表处, 由课代表汇总交给老师。若在老师抽测过程中发现有学生没有完成预习任务, 则追究检查人的责任。

3.释疑解惑。在上课铃响后, 老师要求学生们拿出学案导航, 询问学生们在预习中遇到什么问题, 由学生主动举手提出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将重点讲的问题。

4.抽测效果。安排在上课开始后的三至五分钟。检测可分为原题抽测和拓展抽测。原题抽测主要是《学案导航》中原题, 拓展抽测主要是预习内容的变式或拓展内容。

第二环:问题探究

1.基础性问题。目标指向一般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与预习问题不同点在于:形成体系、精细加工、渗透学法指导内容。难度较低, 主要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完成, 老师进行巡回点拨和指导。测

2.综合性、思辨性问题。目标指向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 与预习问题和基础性问题不同点在于: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思想, 对所学知识进行精细加工和综合运用, 主要培养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论从史出等方面的能力。这部分以老师讲解为主, 穿插学生讨论和展示。展示的过程中, 本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补充, 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及时质疑、纠正或点评。

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对学生的问题 (包括超出课本范围或过于简单的问题) 都不直接地回绝, 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 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2.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也不批评, 转为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 旨在引导学生如何质疑。

3.及时抓住学生思维中的火花, 全班表扬, 并分析问题的价值, 进行具体指导。

4.有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不宜在课堂上展开。根据分层教育的原则课后讨论。

第三环:巩固练习

1.采取递进式练习设计。巩固练习一般采取预习题和课堂例题的变式题。

2.题量一般控制在8~10分钟。题目一般采用学案导航上的练习题, 不同班级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做一些必要的删减。

3.五分钟左右的练习讲评。精讲为主, 只讲评那些学生在练习中的共性问题, 个别性问题一带而过, 一般不采取整条题目都讲的方式, 而是讲解关键步骤和突出性的问题。讲评的重点在于评, 可吸引学生互评, 展示部分学生优秀的或有独特见解的答案, 并给予表彰。讲评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会做、做对、拿全分。

4.布置作业。指明学生晚读早读学习内容及检测方式、整理课堂笔记、预习下一段内容、订正课堂练习中的错误、做课后实践性课题、收集有关资料等。一般要做到有布置一定有检查、有反馈。

以上就是近期历史学科“三环教学法”初探结果。

二、历史学科“三环教学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很多学生没有预习或很少预习, 这大大影响“三环教学”的效果, 因为预习是第一环, 是基础环节。学生没有预习的原因有:思想重视不够;没有预习时间;教师检查力度不够。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需提升。“三环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要自主探究问题并能尝试解决问题, 但由于长期的习惯等原因, 在这方面学生还有很大的欠缺。

3.教师教学方法、思维的转变还有个过程。“三环教学”法要成为基本的教学法, 有赖于我们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只有教师教学观念变了, 才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 也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历史学科中考备考工作的一些体会 第4篇

第一,解读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明确新课标和中考考试评价要求,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复习指导思想。每年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下发后,我立即组织师生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通过解读,老师和学生在考试性质、命题原则、试题结构、能力要求、考试内容等诸方面达成共识,明确了新课标和考试要求。如2007年考试说明强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在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注重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等方面的考查。基于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按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进行复习。复习课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意识。“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一直以来,我们采用学案导学-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点拨提升-训练反馈五环节课堂模式,课堂上真正体现“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活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这一教学理念。

第二,打破教材体系,强化专题复习。就历史学科而言,主体知识应该是指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集中反映了在国家制度、社会更替、经济水平、民族交往、国家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等多方面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拓展性,专题复习能够打破教材的顺序,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把局部的、分散的、零散的知识整合成整体的、系统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根据教材学习主题和历史考试说明划定的考试内容来整合教材,我们设计了十个专题: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专题四,中国近代化进程;专题五,近代列强的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专题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专题七,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与发展;专题八,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专题九,三次科技革命史;专题十,热点和周年问题。

第三,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形成“大历史”观。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能力,形成“大历史”观。例如在复习中国史的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时,我们不仅要看国内情况——封建统治日趋衰落,更要把它与当时的世界大环境——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作鲜明的比较,这就会从中国史的复习联系到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后的英、法两国。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要注意转换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立足点,如日本的法西斯专政与发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等。

第四,密切联系时政,关注热点和周年问题。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年的重大时政,如“三农”问题、“民生”问题、科学的发展观问题等。涉及周年的知识点,特别是今年涉及年份为“8”尾的重大历史事件,如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30周年等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解题方法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1.要重视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到中考“怎么考”(命题思路),从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精选试题,强化模拟训练。

2.我们尝试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知识和网络资料选取材料,编制试题,并写出命题角度,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答题的切入点和思路并拟定答案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试题思路的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学会理清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規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

初中历史学科工作总结 第5篇

邵国祖

我们历史组总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学计划,认真执行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同时注重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努力进取。还要发扬教学民主,使学有所得,教有所长;更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教师与教学共同成长。

一、备课与听课

①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注重处理教材的能力的使用及提高;②重视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及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三维目标,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导课及学生活动,创新是我们的追求。

④每人听课人不少于16节,积极参加评课。

二、上课与交流

①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生活情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如临其境。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②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堂训练,精心准备题目,大胆原创,尤其是材料解析题。

③面对全体学生。初中的孩子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后进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引导孩子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三、教研与比赛

①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做好学习笔记。

②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组织同年级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或突破重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各年级集体备课15-20节。(集体备课的具体内容待各年级安排后再作表上报)

③围绕校教学教坛新手教学活动,历史教研组支持樊续乾老师积极参与,组织了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从备课到听课,再到评课,认认真真。

④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市级的教学比赛活动,锻炼,增识,多学习,为校增光。邵国祖老师、周鹏老师获得市级三等奖。

⑤积极参与小课题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组长邵国祖主持的一项课题已经在省上立项。

⑥参加国培,完成作业,有所学,有所得。

四、段考备考

积极参加省市教研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复习备考,在教学中师生共同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展望未来,我们初中历史组全体同仁信心百倍,为我校历史教育教学发展将同心同德,一如既往,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工作。

初中历史组

历史学科教学总结 第6篇

本学期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学习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复习阶段,我把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4、作业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只布置适量作业,作业总是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三、个人学习: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积极参加学校及教育局进修校的教研学习和培训,平时阅读与本学科有关的参考资料,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四、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

2、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八年级历史学科总结 第7篇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年级两个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认真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作为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历史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制定复习计划。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学困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因而考试成绩不尽人意。

历史学科代表工作总结 第8篇

关键词:学科联系,学科整合,历史课堂文学化

如何学好历史, 在“减负”的大背景下, 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历史, 学得既轻松又有效果, 确实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所谓“文史不分家”, 那么初中历史的教学就不应该孤军奋战, 而是应该和语文学科紧密联系,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整合, 让历史课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 让历史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一、引入语文教材内容, 让历史课的教学内容更充实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要求:历史课程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掌握最基本的识图、识表的技能, 能够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了解归纳、分析、判断的逻辑方法, 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课程目标要求是逐层提高的, 但所有这些都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的。我们再来看我们的历史教材,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 教学内容比较简单, 评价总结也是寥寥数语, 十分单调、抽象。如果教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而并不进行再加工, 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教学内容而不理解, 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该记住的也没记住, 更不要讲让学生搞清楚来龙去脉, 去做一些分析理解的题目了。如果我们把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学到的一些篇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了。

二、运用语文的教学方法, 让历史的课堂更生动

在很多学生的意识中, 历史课很枯燥, 老师就是照本宣科, 根本不用听, 课后背背记记就行了, 也有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挺好玩, 可以听老师讲故事, 但往往结果是老师讲的故事记住了, 为什么讲故事, 讲完这个故事后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都没有记住。这样的历史课堂是没有效率的, 在现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的情况下, 这样的课堂是我们必须抛弃的。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究竟如何运用呢?第一, 将阅读引入历史课堂, 培养学生阅读文本, 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有些老师总认为课堂时间有限, 让学生读书太浪费时间, 不如自己讲讲算了。但实际上, 阅读也是一种能力。阅读是理解的基础, 面对大段的史实材料, 首先要能读懂, 才能找出哪些是重点段落, 哪些是关键词, 找出这些, 就能找出教学的重点。第二,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 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开展这些活动,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诸如辩论、演讲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历史课上运用这些方法, 既可以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 又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两门学科得到了很好的整合。在学习“文成公主入藏”一节时, 我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 分小组编演历史剧, 看哪个小组演的最好, 演的最真实。这里特别强调真实, 历史课的内容都是史实, 不是戏说。学生在编演历史剧时, 必须尊重史实。通过这一次表演, 学生记住了史实, 树立了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是新时期新课改的要求, 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借用语文课富于变化的语言形式, 让历史课堂更具“文学化”

语文的课堂给我们的印象是书声琅琅, 声情并茂, 教师时而侃侃而谈, 时而慷慨激昂, 又时而充满深情, 所以很多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有如坐春风之感。相反, 历史课则枯燥无味, 还常有学生在课堂上恹恹欲睡。那么, 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借用语文课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课堂语言的文学化。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 学生所学知识都与现实相距久远, 有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用准确、形象的或者幽默的语言, 充满感情地再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在历史教材中, 无论哪个时代, 都会有这一时代的重大事件和辉煌成就, 这些都会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学生对于这些作品并不陌生, 应加以充分利用。毕竟这不是语文课, 我的目的是通过有感情的诵读, 去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比较两位诗人不同的作品风格, 理解为什么他们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上一篇:《乐游原》教学设计下一篇:神奇的教室作文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