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假设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2024-05-13

输出假设对二语习得的启示(精选10篇)

输出假设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第1篇

中介语石化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普遍现象,本文阐释了中介语石化的理论,分析了中介语石化的分类及成因,最后提出了这一现象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作 者:步鑫 BU Xin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刊 名: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UNYI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10(3) 分类号:H319 关键词:中介语   石化   二语习得  

 

输出假设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个体差异,二语习得

一、引言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习者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一直被广泛关注毕业论文提纲,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也已成为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主线之一。按照众多学者的共识,这些个体差异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如何学习外语所持的看法和观点;2)精神和心理状态;3)年龄因素;4)学习动机;5)语言能力倾向;6)认知风格 7)性格因素。本文主要探讨的时后四项个体差异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二、动机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动机指的是那些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因素免费论文下载。其可分如下类型:

1. 内在激励,它指外语学习者从学习本身所获得的满足。教师和学生保持和谐的关系是维持学生兴趣的关键。

2. 结果动机毕业论文提纲,是指外语学习者由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产生成就感而获得的满足。动机与学习成绩是相辅相成。

3. 综合动机,指的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对其所学语言为母语的民族及其文化等怀有一种浓厚的兴趣二学期语言,以达到与其交往,甚至融于该社会文化之中的目的。

4. 工具性动机毕业论文提纲,是外语学习者对外语本身并无兴趣或没有与讲母语的人进行焦急的条件,学习外语知识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如找工作,读原文报刊或通过考试等等,这样的动机成为工具性动机。

三、语言学习能力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能力倾向指外语学习者所具备的一种自然的语言学习能力毕业论文提纲,即它是一种可能发展出来的潜在能力。一般认为语言能力倾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免费论文下载。

1. 语言解码能力,即具有辨别、记忆所学外语音素的能力。

2. 语法解码能力,有的学者亦称其为语法敏感性,这主要指学习者具有辨别句子中各个词所具有的语法功能的能力。

3. 归纳学习能力,指外语学习者所具有的辨别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对应关系模式的能力。

4. 机械学习能力毕业论文提纲,一般指对缺乏练习材料的学习或材料的意义联系缺乏领会的学习,即通常说的单纯重复,死记硬背的.学习。

四、认知风格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认知风格。它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人之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个体分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分析性与非分析型概念化倾向;对认知领域宽窄的选择;复杂认知与简约认知;冒险与保守。

认为属于连续体一段的人往往全年共享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标志主动地对外来信息加工,这种人叫做独立于场的人;而属于另一端的人则往往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外在参照标志,不那么主动地对外信息加工毕业论文提纲,这种人叫做依赖于场的人免费论文下载。至于两种认知方式在外语学习方面孰优孰劣,目前尚无一致观点。

五、性格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在性格因素中诸如自尊心、抑制、焦虑、冒险精神及内外倾向等会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一定的影响,它们使学习速度以及最终外语水平产生差异。

六、结语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个体差异因素对学习者第二语言的系的影响非常大。但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言,我们仍无法说明哪些个体差异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个体差异因素外,社会、外语习得机制、文化背景、学习氛围和环境等对学习者的二语习得影响也非常大。我们所研究探讨的个体差异因素仅仅是影响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众多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戴运财.场独立/依靠的认知方式和第二语言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

[2]蒋剑云,戴运财.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输出假设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第3篇

语言学习者学习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 这被称为第二语言习得。著名语言学家Corder于l967年发表的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标志着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走上语言学术舞台。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的特点, 其习得的过程被众多内外因素所影响, 如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学习者的个人因素等。在整个过程中,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有研究表明, 人的语言认知过程与人的个体差异因素紧密相连, 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阻碍。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探讨、分析。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个体差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影响二语习得的个体差异因素

2.1 性格

性格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内在的人格品质特征, 包括抑郁、开朗、焦虑及内外倾向等。性格因素是二语习得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心理学上, 性格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外向型二语习得者往往更有利于二语习得, 他们性格积极开朗, 交际能力强, 主动并善于与第二语言使用者接触交往, 能积极参与到语言学习活动中, 他们在交际活动中所获得的可理解性输入要比其他人多;相反, 内向型二语习得者害羞腼腆, 不容易沟通交流, 不善于交际, 他们往往缺乏主观能动性, 不主动参与语言学习活动, 因而失去许多语言学习和运用实践的机会。但从另一方面来讲, 外向型二语习得者不太注重语言基本形式, 深入思考研究的能力及忍耐力较弱;相反, 内向型二语习得者更能很好地深入分析研究, 他们的忍耐力往往也较强。就目前的研究来看, 不管什么样的性格对二语习得而言既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也有消极阻碍的作用。

2.2 动机

动机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一个关键因素, 而正确的动机则更为关键。树立正确的外语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习动力, 继而提高学习效率, 并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乐趣, 语言习得能力才会有大幅提高。目前, 许多二语习得者的学习动机并不明确, 缺乏对外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只把学习外语当成是为了应付考试, 考取证书, 这就是工具型动机。而融合性动机指的是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等有着真正的兴趣, 渴望与目的语社团的人进行交际交流并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融合性动机往往比工具型动机会让二语习得者更容易习得外语。而许多研究者认为, 学习者要把融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相互融合, 兼而有之, 这样第二语言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取得成功。

2.3 年龄

很多二语习得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年龄在语言习得的影响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调研, 临界期假设 (Critical PeriodHypothe⁃sis) 观点认为年纪越小的外语学习者越容易达到接近本族语言的语言水平。此假设认为在人类生命中的一段时间, 语言的习得是自然发生并无需通过努力的, 过了这段时间以后, 语言的学习再也无法达到之前所述的效果。 (石英, 2009) 有学者甚至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段是0岁到10岁之间。即便如此, 年龄因素却对语言习得中的语音、语调起着决定性作用。儿童往往在发音上要优于成年人, 在自然的交际环境下, 他们更容易达到最为纯正的语音、语调。但也有学者认为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语法能学得更好。对于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 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但年龄因素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决不能被我们忽视。

2.4 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 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毛凡宇, 2007) 它是人类面对客观事物的内心变化和外在表现的有机结合。情感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 但与语言习得最密切的是焦虑和自信心。焦虑是指二语习得者在学习使用第二语言时所表现的害怕、担忧、紧张等情绪状态。学者艾利斯把焦虑分为促进型和妨碍型两类。前者可以激发二语习得者学习兴趣, 克服学习困难, 不断取得进步;后者导致二语习得者不断逃避语言学习。有研究表明, 适度的焦虑可以增加学生的压力, 压力转变为动力, 从而可以促进外语的学习。但不可否认, 过度焦虑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 焦虑越多, 学习效率就会越低, 这就成了语言学习中的最大障碍。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二语习得者的自信心与二语习得的效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信的二语习得者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比较高, 语言焦虑相对较低, 学习动机明确, 并善于利用学习外语的机会敢于表达自己, 易于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而缺乏自信的学习者往往语言焦虑较高, 对课堂活动比较消极, 主观能动性低, 语言学习遇到了阻碍后便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这样成绩越来越差,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2.5 语言能力倾向

语言能力倾向是语言习得者潜在的语言学习能力。有学者认为, 语言能力倾向主要包括辨别与记忆能力, 即辨别单词、句法、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还有单纯记忆单词和语法功能的能力。语言能力倾向是衡量语言习得者是否成功习得二语的测试器之一。具有较高语言能力倾向的学习者往往学习语言更快、更好。

3 个体差异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3.1 建立和谐教学环境, 降低焦虑情感, 培养学习兴趣

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能够良好进行的前提基础, 融洽的课堂氛围能够有助于消除学生因交流障碍而产生的畏惧、焦虑情感, 可以让学生用正确积极的心态面对外语学习任务, 参与课堂活动, 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对语言进行操练。外语教学者也应积极疏导学生的焦虑情绪, 必要的时候要进行心理干预辅导, 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学会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兴趣, 做到寓教于乐,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外语教学者更要鼓励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学习活动中, 并且要因材施教, 善于抓住各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活动.

3.2 运用各种教学策略, 激发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自信心

语言学习有时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外语教学者要学会利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语习得者也要在平时的学习当中积极汲取积累异域文化知识, 培养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外语教学者除了在课堂上讲授语言知识, 还应多举办一些英语沙龙之类的课外活动, 补充跨文化交际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另外, 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 外语教学者不止要关注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 更要多关注那些成绩偏差, 性格内向的学生。因材施教, 针对性教学, 积极肯定鼓励的评价可以让语言学习者感受到温暖, 逐步摆脱自卑, 怕出错的心态, 继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4 总结

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因素是极其复杂的, 同时涉及多种学科领域, 对二语习得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二语习得者来说, 要把握并利用好个体差异因素, 挖掘出自己的潜能以提升外语学习效果;而对于外语教育者, 要善于在教学中探索研究, 避免个体差异因素对学生造成的学习障碍, 让其发挥积极作用, 使语言学习者能够得到语言能力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Rod Ellis.第二语言学习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张兴培.二语习得中的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1 (6) .

[3]石英.浅谈几点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4 (2) .

[4]毛凡宇.影响二语习得的个体差异因素及对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 (1) .

[5]简文.浅析影响二语习得的个体差异因素[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 2011, 3 (8) .

输出假设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第4篇

关键词:二语习得;情感因素;学习效率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二语习得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诸如像语言学习的环境、情感因素、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情感因素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情感状态如自信、积极、放松有助于语言的习得,而压抑、消极、焦虑等消极的情感状态则会阻碍语言的输入和掌握,因此要积极的利用情感因素提高学习效率。

一、情感因素的主要内容

情感因素在二语习得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二语习得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性格、动机、态度、情绪等。

(一)性格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家把人的性格一般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性格的学习者性格开朗、善交际,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积极寻求更多的学习机会。但是外向型性格的学习者不善于静下来深入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内向型性格的学习者不会太积极的参加学习活动,从而失去许多学习机会。但是,内向型性格的学习者善于思考,这有助于学习者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习的第二语言。目前还很难说哪一种性格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直接有关。对于学习者来说,要充分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加强对自己薄弱环节的训练。

(二)动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动机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情感因素。动机通常指学生为了满足学习愿望所作出的努力。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动机和目的。一方面,动机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者对学习均有正面推动作用,内在动机的作用更大。另一方面,动机还可分为结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工具性动机受外部压力的驱动,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相对短暂。结合性动机是内在的,影响比较持久。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把外语学习作为手段,后者把外语学习当作目的。要想使第二语言习得取得最佳效果,学习者要将结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结合在一起。

(三)态度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学习者的态度对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态度具有两面性:正面态度和负面态度。如果语言学习者对二语习得持正面态度,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接触目标语,练习目标语,这就会对语言的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反之,如果学习者对二语习得的语言持负面态度,学习者不愿多接触目标语,不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样会阻碍语言的习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对其进行调整,努力使其对所习得的语言具有积极的态度。

(四)情绪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学习情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绪,而是学习者在学习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心理状态。目前对学习情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焦虑、抑制两种不同的情绪状态。从焦虑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来讲,可以分为促进型和妨碍型两种。适度的焦虑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促进二语习得的效果。然而,过度的焦虑就会对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压力,从而阻碍二语的习得。情绪状态和二语习得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二语习得的效果,反之,消极的情绪则会阻碍习得的效果。因此,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要及时调控学习者的情绪。

二、情感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运用

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影响非常大,因此,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调整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深入探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根据学习者自身的特点,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另外,教师还要以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鼓励学生要战胜胆怯不怕犯错,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面对很多的的挫折,可能会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教育者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地态度,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定位。教师要充分把握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扬长避短,让情感因素在二语习得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从听说入手,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放幻灯、录像、投影、图片等,感染学生,诱发学习欲望。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互助学习的小组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一下目标语的文化知识,如社会风,提高学习效果。

(四)进行情境化教学,训练英语思维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理想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能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外语学习环境,即它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目的语的场所和机会,让学生沉浸于使用目的语的环境之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并能激励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交际活动。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要提倡情境性教学,提高课堂的真实性。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大量的听说实践的机会,训练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结语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错综复杂,二语习得成功与否不是某一方面决定,而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境因素在二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习者而言,了解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有利于调整自身的情绪提高学习效率;而对于教师而言,了解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充分了解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并在习得的过程中积极利用这些因素。总之,对情感因素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二语习得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Liu Huiyu.On the Emotional Factor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Its Teaching Enlightenments[J].Overseas English,2011,vol.08.

[2]李君.情感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J].陕西师大学报,2010.

[3]王初明.外语是怎样学会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王宁.二语习得的情感因素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才智,2013.

[5]文卫平,朱玉明.外语教学情感障碍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6]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输出假设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第5篇

从情感过滤假说看幽默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

;情感因素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一大要素,而幽默能使人心情舒畅,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文章特结合克拉中的`情感过滤假说,从幽默有助于降低焦虑程度、强化学习动机、树立自信心三方面探讨了幽默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

作 者:唐良玉 TANG Liang-yu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永州,425006刊 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年,卷(期):29(2)分类号:H03关键词:幽默 情感过滤假说 二语习得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研究 第6篇

一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

通常认为, 本民族语言是人的母语, 第二语言则是在母语以后获得的另一种语言。在实际的研究活动中, 应当将第二语言和外语进行有效的区分, 因为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是在目标语语言环境中开展, 而外语的学习则是在非目标语语言环境中开展。

1 习得与学习

习得和学习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习得的过程通常是利用母语完成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学习则是针对外语或者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 学习是一种有明显目的性、有意识的短期的活动, 而习得通常是无意识的、无目的性的, 在目标语语言环境下自然而然形成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所以说, 习得与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很多外部规则的约束, 以及对个人学习行为的控制, 所以学习过程的开展通常是以课堂教学环境为基础, 而习得则不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开展, 是一种自由的、不规则的活动, 注重的是内容和意义, 而非形式。

2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相同之处在于, 学习者首先应当具备语言习得的心理状态;并且要身处语言学习环境中, 这里的语言学习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两种语言的习得都要具备语音、单词和语法三个重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规律和文化的习得。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 学习者的年龄跨度较大, 通常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人群是儿童, 而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人群则是成年人;两种语言的习得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儿童大多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 在第一语言的环境中获得语言, 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而成人进行第二语言习得时, 则是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和学习;两种语言的学习环境和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一语言没有特定的学习环境, 通常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第二语言习得则需要目标语语言环境, 在正式的课堂学习环境下完成习得过程。

二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最早被美国心理学家沃森提出, 他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为依据, 对语言习得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认为语言行为带有先天性的性质, 是由一系列的活动对语言思维和逻辑形成的刺激而形成的, 所以刺激与反应是二语习得中紧密联系的两个重要环节, 而随着刺激的激烈, 反应的速度加快, 采取的行为也随着增强, 这便形成了二语习得的行为主义理论基础。当这种刺激与反应持续进行, 并且逐渐形成规律, 就最终形成了一种语言习惯, 这种习惯带有自发性, 如果在外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 这种习惯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在这种理论研究基础上, 我们认为母语的习得过程与二语习得过程有着很大差异, 母语习得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而在二语习得之前已经养成了母语的语言习惯, 这对于二语习得必然会产生影响,

2 迁移理论

迁移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术语, 指的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种迁移产生的影响有积极的, 称之为正迁移, 指的是对新知识和新技能有利的影响;也有消极的, 称之为负迁移, 指的是由于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新知识和技能学习带来的副作用。这种迁移作用的影响在母语与二语习得的研究中十分常见, 母语语言习惯迁移到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也会形成正迁移和负迁移的作用, 所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 要能够扬长避短, 发挥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 克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

三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1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

二语习得过程中受到母语习惯的干扰, 会在语音、词汇等方面出现不同的错误, 这些错误的存在就是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作用的表现。

第一, 在语音方面的负迁移影响。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 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而且在发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汉语的发音模式通常是单独元音或者辅音+元音的方式, 而英语发音则有元音、元音+辅音、辅音+元音、辅音+元音+辅音等多种形式, 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总会受到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 如cook/kuk/会被中国学生读成/ku:k/。

第二, 在词汇方面的负迁移影响。词汇的形成与应用习惯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对于世界认知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 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汉语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中存在着很多看似对等, 但实际意义却有很大差异的词汇。比如, 英语词组“American Dream”, 在汉语语言中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组, 因为该词组以美国的文化和历史为背景;从另一方面来说, 美国人也无法理解中国的“十二生肖”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亦无法从英语体系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组。另外, 有很多词汇在两种语言中有着同样的涵义, 但是在引申意义方面却有很大的区别, 如白色在西方被应用在婚礼中, 认为白色代表纯洁;而在中国, 白色则通常与丧事联系到一起, 这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

第三, 在句法方面的负迁移影响。汉语和英语在句法表达方面的差异较大, 比如在中文中没有“时态”这一概念, 而在英语中则会通过多种不同的词汇表达方式来表示不同的时态, 所以对很多中国学生来说, 对于时态的应用和转换是他们学习的难点。比如中国学生可能会出现“I wake up early this morning.”的表达方法, 而正确的时态表达方式应该是“I woke up early this morning.”因为汉语中没有时态的概念, 而学生出现这种表达方式也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导致的。

2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

通过对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 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 除了上述的负迁移, 也有很大一部分正迁移作用。母语的语言习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二语习得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但是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养成的语言思维和逻辑习惯, 也可以为二语习得提供一定的帮助。虽然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语言存在差异, 但是语言之间也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 所以当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母语习得的思维和习惯, 便可以促进二语习得的学习成果。

第一, 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认知程度需要依赖学生对母语思维的领悟程度:一方面母语思维可以运用到二语习得的阅读习惯中,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概念;另一方面母语的思维习惯对于二语习得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 能够合理运用母语思维习惯的学生, 在英语作文水平方面也相对较强。

第二, 母语语音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影响。如果母语与目的语在语音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可以更有效的处理目标语的语音系统。比如在汉语语言体系中某些发音, 与英语的发音较为相似, 因为汉语中分为声母和韵母, 而英语中分为辅音和元音, 汉语中的声母与英语中的辅音是相对应的, 汉语中的韵母与英语中的元音相对应, 这时可以发现在汉语中的拼音与英语发音较为相似, 如汉语中的“你好”/nihao/中的开头声母/n, h/就相当于英语中相对应的辅音/n, h/, 所以合理的运用母语的语音系统可以降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发音障碍。

第三, 母语词汇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影响。在汉语中有很多词汇与英语的词汇在词义上有一定的对应性, 所以可以借助汉语的词汇词义的解释, 来增强对目的语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汉语和英语的词汇中都有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分类方式, 而不同词汇的应用技巧也有相似之处, 因此可以借助中文词汇来实现英语词汇的记忆。

第四, 母语语法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影响。在汉语和英语中有很多语法的表达方式有相似之处, 如汉语中的陈述句结构与英文中的陈述句结构在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上基本一致。如中文“我喜欢冬天”, 语法结构是主语+动词+宾语的形式, 英文“I like winter”的结构语法也是主语+动词+宾语的结果形式。从这里可以看出, 如果对母语语法结构有深入的掌握,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也可以灵活运用, 可以利用母语的语法习惯快速掌握面目标语,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本文的论述, 总结出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而母语对外语的影响已经成为外语学习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根据文中二语习得理论的阐述, 中国学生在母语环境下完成语言的习得, 自然而然形成母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 以及母语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语言习得方法对于外语的学习也同样适用, 所以只要具备相应的语言环境, 学生便可以运用其母语习得的思维和能力得到良好的外语学习结果。

年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第7篇

【关键词】二语习得;年龄;影响

二语习得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个人性格、社会环境、性别和年龄。本文主要讨论年龄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可能会教不同年龄的学生,他们各有学习优势与劣势。如果想在外语教学领域取得成绩,我们有必要了解学习者的年龄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影响。只要学习、发现并掌握其中规律,我们就能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学习者也能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学习方法,以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

1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1.1 大脑发育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孩童、青少年和成人大脑发育的不同表现为脑部成熟不一。随着人脑的发育,左右脑会发挥不同功能。左脑功能体现在语言、逻辑和分析方面,而右脑功能表现在情感方面。根据Lenneberg的关键期假设,人从出生到12岁可以自然、不费力地学习语言。这与最佳起始年龄假设的时间是吻合的。人的脑部从两岁起就开始左右脑的不同发展,直至青春期。在此期间中,儿童逐渐将部分功能分配至一侧,而其他功能分配至另一侧。随着大脑发育,人的可塑性也逐步消失,也就是说,在青春期前孩童和青少年学习第二语言更容易。当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时,他们已失去了这方面的优势。

年龄对第二语言的语音学习有显著影响。年轻的学习者更有机会学习好第二语言。

1.2 认知发展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认知发展对二语习得兼具正、负面影响。孩童的认知能力仍在发展中,学习语言时,以自我为中心,极少受到情感的影响,有时甚至意识不到在学习语言,而这是二语习得的先决条件。

Halliday发现当孩童使用语言时,总能注意到用语言做什么,而非语言本身。如果能正确表达意思,他们会很满足。孩童有较好的短时记忆功能,能快速接受新鲜事物,学习发音和音调更为容易。而到了11岁时,感性认知开始将具体思路转化为抽象思维,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发展,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者促进前者的发展。这是孩童学习第二语言的极大优势。

成人的逻辑、分析能力在二语习得中占据主导位置,能轻易地总结和掌握其内在规律并加快学习进度。因此成人在正确率和掌握、使用语言知识的逻辑性上具有优势。成人的认知发展较为完善,这会使他们脱离第二语言的学习。对成人而言,第二语言不是唯一必要的工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不能运用第二语言去思考,这多少会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毕竟想掌握一门语言的话首先应有运用这门语言思考的能力。

总之,因为认知发展和逻辑思维的完善,成人能且更愿有意识地学习语法规则。他们能快速学习语法规则以加快语法和词汇的学习速度,而孩童者這方面处于劣势。但成人认为认知能力与语言发展是分离的,逻辑能力与语言也是分离的,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有发音等困恼。

1.3 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情感因素含信心,焦虑,克制、内向和外向。人是感情动物,随着成长,情感会更丰富,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就更多。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是二语习得中重要的情感因素。如果学习者不喜欢所学语言或者任教老师,他不可能学好该语言。学习态度指的是学习者如何对待第二语言的学习,而学习动机是指他为何学习该语言。随着学习者成长,学习第二语言的态度会变消极,而年幼的学习者更有可能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因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同时还认识了世界。而且年纪大的学习者有更复杂的态度来对待目标语言。如果他们态度积极则会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即使做同样的事情,个人动机也不同。孩童之间年龄接近,就内在学习动机而言,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会持续,因为学习的同时,发展了认知能力,认识了新的事物。就外在学习动机而言,来自父母的表扬和考试获得的高分会让他们愿意学习第二语言。而成人的学习动机各有不同,可能是因为考试压力和想获得社会认可,因此不像孩童一样自然、积极地学习第二语言。

在青春期,人在认知方面产生的情感和改变会保护脆弱的自我。这反映在学习者的青春期和后青春期。他们不如孩童一样具有丰富的可塑性,总是遵守规则,瞻前顾后,害怕犯错,被人取笑,让他们运用语言表达自我观点并不易,限制了第二语言的创造性和可塑性。语言习得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初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前者包括学习基础词汇、发音和语法规则;后者包括掌握更复杂的语法结构和不同的语言风格。所有的学习者都能达到初期阶段的学习水平,但孩童更可能获得后期阶段的知识。这是因为成人,特别是没有第二语言生活环境的成人,更愿意说母语。当他们说第二语言时会不可避免地带有母语的口音和风格。当孩童使用目标语时不会这么受拘束。他们乐意找机会与讲目标语的孩童一起玩耍来练习发音。孩童从成人那里获得的语言输入质量高于成人,能更清楚地表达,并从中正确地学习。

2 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2.1 年龄因素与语音习得

孩童和青少年在第二语言的语音习得方面有更多优势,这能反映出年龄因素的作用。当然,语音习得也与学习者生活在目标语环境中的时间有很大关系。如果孩童、青少年和成人在同样的目标与环境中生活同等时间,年轻的学习者会表现出更多的优势。他们在生理上也存在差异。学习者越年轻,大脑的可塑性就越大。因为语言器官和肌肉还未定型,年轻的学习者能更好地模仿和发音。在青春期前他们的短时记忆功能非常好,学习发音十分容易。此外,成人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已经掌握了母语,所以容易受到母语发音的影响。

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就行为主义理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们同样认为孩童在二语习得中模仿力和创造力更强,而这会决定他们语言学习达到的水平和速度。Oyama曾调查过60名从意大利移民至美国的人。他们到达美国时的年龄从6岁到20岁不等,居住在美国的时间在5年到18年之间。他发现只有12岁前达到美国的人说话带有美国口音,而居住在美国的时间长短对他们的口音并没有影响。Ma dgie调查了不同水平的成年学习者,看他们的发音是否能骗过当地人。被调查的是53名说葡萄牙语的巴西成人和7名当地人。他邀请了10名美国人做评判,听这些人所说的三个短语,并根据是否具有外国口音来打分,结果所有的巴西人的分数都低于当地人。这说明相比成人和青少年,孩童更有可能达到目标语人群的发音水平。

2.2 年龄因素与语法习得

语法是构词和成句的规则。在二语习得中,语言习得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但不是语法习得的所有方面都受到年龄的影响。

首先,第二语言的语法习得顺序不受年龄限制。Bailey et al调查并研究成人如何学英语。他发现成人的语法习得顺序与孩童相同。例如当学习否定句时,成人、青少年和孩童在学习过程中都经历三个阶段:

(1)将否定词放在句首或句末,例如:Wear coat no. Not a teddy bear.

(2)将否定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但不知如何使用,例如:There no trees.

(3)有意识地将否定词放在句中,并且能正确使用“can’t”和“don’t”,但忽略“be”,例如:I not crying.

Fathman调查了260名年龄介于6岁和15岁之间、母语不同、在美国学习英语的青少年和孩童。在口语测试中,他发现他们在语法词素的学习顺序方面没有差别。所以年龄在学习语法结构变迁的顺序上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其次,二语习得的学习速度和水平受到年龄限制。如果孩童、青少年和成人都处于同样的二语习得环境,一段时间后,青少年在语法学习上取得最好的效果。Snow和HoefnageL-Hohle发现人类的学习、听力和口语的能力在青春期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在脑部发育和认知发展上,青少年拥有孩童和成人都不具备的优势。

但成人在二语习得上还是有优势的。成人通常是努力地、有意识地学习。他们能很好地分析,并从逻辑上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如语法规则。在二语习得中,成人更容易受到母语直接影响带来的干扰,其中的积极影响会帮助他们学习第二语言,而负面影响使他们学习效果不如青少年。

2.3 年龄因素与词法、句法习得

词法和句法的习得也是之前所提到的语法习得的一部分,单独列出是为了显示二语习得的顺序并不被年龄所影响,而是其学习速度和水平受到年龄的限制。

在二语习得中,成人会受到来自第一语言干扰的消极影响。他们通过对母语的了解和科学思考来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母语和已获得的知识结构的影响,因为两种语言在句法上的不同会出现句法错误,比如“London, is big city.”应该为“London is a big city.”

在德国汉堡大学,研究人员曾专注于德语词汇规则习得的初步研究。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学习者能说一些单独的词汇和礼貌用语。孩童和成人都遵从五个阶段的语言发展。他们并不放弃學习语言规则。在遵从旧规则的同时,他们有学习新规则。研究人员说,德语词汇的习得及其相关解释也能总结其他语言的学习以及其他语法习得的顺序。

2.4 年龄因素与交际能力

语言的基础单位并不仅是词法和句法,还体现在交际功能和意义上,并且它们与交际能力紧密相关。交际能力包含说的能力(也是最重要的),发音和语音语调。二语习得中的交际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因为人的年龄不同,情感也不同。如果不同年龄的人一起学习同一门第二语言,年轻的学习者的发音和语音语调会优于年纪大的学习者,并且更容易学习地道的发音和语音语调。随着时间流逝,他们的交际能力和表达准确性会更好。虽然成人在使用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上不具备身心两方面的优势,说的时候也不如年轻的学习者一样自如,但是他们重复、有意识地练习,能运用语言的内在规则去分析语言,能在分析的基础上改进语言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总而言之,在年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方面,研究者各有不同的结论,但能得到以下共性结论:

(1) 相比成人而言,青少年和孩童更容易学习发音。

(2)不同年龄的学习者既有共性也各有特点。二语习得的顺序并不受年龄限制,而其学习速度和水平受年龄限制。

(3)成人在词法和句法学习上优于孩童,但青少年此方面的学习效果最佳。

(4)如果想自然而然地、不费大力气地学习第二语言,最好的学习时间是在关键期之前。但是最重要的是有一个真实、有效的语言环境。语言学习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3 从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中获得的启示

3.1 成人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与孩童不同

孩童能更为自如地学习外语。这说明二语习得的理论和结论并不处处适用。学习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会导致二语习得学习速度和水平的差异。

3.2 不能说学习第二语言越早就学得越好

有语言的学习环境是前提。人在自然情境下语言水平才能提高。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语言情境,在教学中运用目标语,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教学。

3.3 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应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差异有所不同

比如不能像教授孩童一样去教成人。可以采用集中教学法。系统的语法学习也是有必要的。

3.4 孩童在身体发育上具有优势,因此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

教室的学习环境和语言输入会产生积极影响。教师要提供正确的语言输入,错误的表达会使孩童形成错误的语言使用习惯,而它随着年龄增长,是很难改变的。

3.5 中国的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是英语教学

中学的英语教学对象年龄在12岁到18岁之间,他们的学习特点介于孩童和成人之间,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教师应参考二语习得的理论,选择合适的外语教学方法。

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重要的,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也是讨论的重点。它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找出其积极影响,避免消极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第二语言教学。

作者单位

浅析语言焦虑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第8篇

外语学习受诸多因素影响, 语言理论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解释这些因素。Dulay和Burt于1977年提出用“情感过滤假设”解释情感因素怎样影响外语学习的过程。后来, Krashen发展了这一理论, 认为“情感过滤是阻止学习者完全消化他学习中所得到的综合输入的一种心理障碍” (Krashen, S., 1985) 。情感过滤假设说明了情感因素和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它指出, 外语学习者受情感过滤影响的程度不同, 学习效果各不相同。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动机、态度、自信心和焦虑感四个心理因素。本课题主要从情感因素中的焦虑感这一方面着手, 研究不同程度或形式的焦虑对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 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焦虑, 以及如何降低语言焦虑, 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2. 主体

2.1 语言焦虑影响语言习得

随着美国加州大学语言学教授Krashen对情感过滤假设理论的发展, 焦虑在外语学习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语言焦虑不但与外语能力的自我评估有很密切的关系, 而且与语言学习成绩紧密联系。不少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语言焦虑与语言习得成反比, 即焦虑越少, 习得越多;焦虑越多, 习得越少。Krashen指出, 课堂上外语学习的焦虑感 (如怕出错、怕丢面子、怕老师批评等) 与学习失败有关系。语言学家Dulay指出, 外语学习可以通过焦虑的程度区分 (Dulay, H.C., Burt, M., Krashen, S., 1982) 。由此可见, 在外语学习中, 不同程度或形式的焦虑对学习效果有巨大的影响。

2.2 学生表现的四类语言焦虑

事实上, 焦虑是由个人因素或令人担忧的学习环境引起的。总的来说, 这种焦虑可以分为“状态焦虑”和“能力焦虑”。前者指学习中呈现焦虑的一种总趋势, 而后者为在具体外语学习情景中表现出来的焦虑。外语学习心理研究者Horwitz et al认为:“外语学习者往往出现三种焦虑:第一, 交际焦虑, 即在用目标语进行交际中, 因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呈现出的焦虑。第二, 消极的社会评价, 即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中或使用外语时, 因怕丢面子而表现出的焦虑;第三, 考试焦虑, 即外语学习者在考试时所表现出的焦虑。” (Horwitz, E., D Young., 1991) Gardner和Mac Intyre还列举了外语学习者呈现出的另外一些焦虑, 如课堂焦虑、语言焦虑和听众敏感性等。 (Gardner, R.Mac Intyre, 1987) , 我国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焦虑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2.2.1 交际焦虑

它是外语学习者在使用外语进行交流时, 由于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表现出来的焦虑, 不少学习者在听、读、写、译方面能力的较强, 而在用目的语交际时却表现得精神紧张, 吞吞吐吐, 不能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类似的情况如果反复出现, 形成恶性循环, 就会使学习者对使用目的语交际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绪, 从而挫伤学习外语的信心。

2.2.2 能力焦虑

大多数外语学习者刚开始学习时, 都怀有学好外语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 他们对自己能否真正学好外语缺乏信心, 满怀焦虑。许多学习者就是带着这种复杂的情绪开始学习外语的。所以, 学好外语的第一步就是努力降低这种能力焦虑的过滤作用。

2.2.3 课堂焦虑

在外语课堂上, 有些学生, 特别是基础较差, 性格内向, 口语能力较弱的学生, 总是害怕用目的语与人交流或回答问题, 担心出差错后会受到同学的嘲笑或老师的指责, 这些学生上课时如坐针毡, 焦虑难耐, 没有心思学习和训练。除此之外, 教师严肃的态度、苛刻的要求、难度过高的设问或紧张的课堂气氛等, 都可能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使学生的焦虑感上升, 影响学习效果。

2.2.4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包括外语在内的各学科的很多学生都曾有过的一种焦虑感 (金泽民, 1997) 。由于考试时过于紧张或对考试结果过于考虑, 阻碍了学习者在考试中充分发挥应有的能力和水平, 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在中国, 参加过高考的学生感受最深。

2.3 降低语言焦虑

根据“情感过滤假设”, 学习者的语言焦虑是影响他们吸收所接受的综合输入的情感因素之一。因此,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上几种焦虑, 采取有效的措施, 尽力使学生处于“非抵制状态”, 进而降低焦虑感。为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2.3.1 鼓励学生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更多的耐心, 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 使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外语, 并对学生的任何一种积极尝试和取得的一点点进步, 不断给予表扬和肯定, 让学生意识到学好外语并不是不可能的, 从而减轻能力焦虑, 增强信心。

2.3.2 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操练首先要扫除语言障碍,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 设计和组织难易不等的活动, 确保人人都能开口, 形成集体参与的课堂气氛。邹平英 (2004) 提出课堂教学交际化可以弥补学生的性格缺陷, 使内向型和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形成互补, 从而创造出愉快、生动、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 最终克服学生心理障碍, 降低语言焦虑。

2.3.3 正确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

对于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 只要不影响正常交际的顺利进行, 教师就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运用目的语时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 增强自信心。教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既不能不闻不问, 又不能有错必纠, 应视不同学生, 不同场合采取不同方法。比如学生在用目的语答问、对话或交谈时, 出现的错误一般可不急于纠正, 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 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会严重挫伤他们学习外语的信心。在做句型训练时, 对出现的关键性错误可立即纠正, 以免以后形成习惯性错误。

2.3.4 允许学生沉默不语

课堂上, 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又要允许学生沉默不语 (邹平英, 2004) 。因为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 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风格。在学生没有做好准备或不愿意的情况下, 勉强学生回答问题或表达观点, 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产生焦虑感。所以, 教师应对学生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持接受和宽容的态度。

2.3.5 考试难度适中

出色的考试成绩相对可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而经常失败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动机和信心。因此, 教师所出的试题应难度适中。此外, 还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心态, 注重学习过程, 而不仅是考试的结果。

3. 结语

语言焦虑是“情感过滤假设”中影响语言习得的一个主要因素。它与语言习得成反比:焦虑越少, 习得越多;焦虑越多, 习得越少。因此, 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程度或形式的焦虑 (包括交际焦虑、能力焦虑、课堂焦虑和考试焦虑) , 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 帮助学生降低语言焦虑, 尽可能多地吸收所接受到的综合输入, 最终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第9篇

【关键词】母语迁移;二语习得;韩语汉字词

第一章 绪 论

迁移本来是心理学术语,兴起于二十世纪50年代的对比分析理论,提出了母语迁移这一概念。70年代,Larry Selinker提出了中介语假说,认为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与目的语。学习者的母语特征不是迁移到目标语中,而是迁移到学习者的中介语中。同时Selinker认为不应该把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看成是“干扰”,而应该看作是“认知过程”。学习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克服母语的干扰,而是在认知过程中采取有效策略,尽快掌握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本文通过对韩语汉字词与汉语词汇对比研究发现,大部分韩国学生对汉语词汇的理解和使用最终只停留在中介语层面,这正是由中韩两种语言中大量的汉字词的迁移作用造成的。

第二章 汉字词对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一、汉字词与汉语的“致命相似度”

汉字早在公元前108年便传入朝鲜半岛,并逐渐开始推广使用。虽然今天的韩语文字系统已经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了较大演变,但在韩国的历史遗迹和传统文献中仍然保留着大量的汉字。古代汉语词汇进入到韩国语言系统之后,有些词没有发生改变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而有些词发生了演变,形成了具有韩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但这些词语在形式和意义方面仍然与汉语词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Lee(1968)曾经指出,结构相差太大的两种语言在学习时反而会很少出现干扰。陈珺(2013)认为“致命相似度”常常会发生在两种语言在某种形式具有“亲源”关系或“借用”关系的情况下。汉字词与汉语的“致命相似度”属于“借用”。汉字词与汉语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韩语中汉字词多借用了汉字的字面义,但在借用过程中或借用后,其语意褒贬、语体色彩、词性和用法都会根据自己语言的固有语法体系作出相应的细微调整。与此同时,汉语中本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在整个语法体系的制约下,处于不断的演变当中。

二、汉字词对汉语学习的负迁移

在词义的理解上,同形同义词难度并不大,但是同形异义汉字词会很容易引起母语负迁移,同形异义汉字词在形式上和汉语词汇一致,但是意义却又存在差异,如果照搬韩语汉字词来使用就会造成意义理解的影响。例如“客气”一词,在韩国语中“客气”指“假装有勇气、血气”等意思,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客气”是指“有礼貌、对人很谦让”,在汉语中别人向自己致谢后,我们经常回答“不要客气”,可是如果按照韩国语中“客气”的意思解释,就是“不要假装有勇气”,这在词汇的理解上会给双方带来很大障碍。同形异义汉字词会导致韩国学生理解和运用上出现误差,这部分词汇是汉语词汇学习和教学时候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和学习者对这部分词汇意义和用法的区别的敏感性会决定这部分词汇理解和使用出现偏误的程度,为了减少偏误,教师和学习者应该加强对这部分词汇的意义辨析。

第三章 母语迁移对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一、心理距离的远近决定迁移的产生

韩语母语者对汉语的心理距离远近决定迁移的产生。心理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迁移,心理距离越远越不容易产生迁移。母语负迁移就是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进行替换而产生的偏误。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会受到其母语语音系统的影响。韩语汉字词通常在发音上和汉语相应词比较相近,当韩国学生听到这些汉字词时,心理上会有很强的认同感,并根据母语猜测它们的意思。如有的韩国学生会把“东奔西走”写成“东分西走”,这是因为韩语里没有唇齿音“f”,只有双唇音【p】和【b】。又如,韩国学生把“闷闷不乐”写成“闷闷不热”,这是因为韩语的辅音里没有舌尖后擦音“r”,学生学习了之后与舌尖中边音【l】混淆了,产生偏误。

二、语际与语序词汇共性对迁移的影响

韩国语和汉语属不同的语序类型,韩国语是SOV型语言,汉语是SVO型语言,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语序共性。俞理明(2004)通过英汉词汇共性的正迁移研究指出,“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在类型学上互不相关的情况下,正迁移也可以发生。”韩语和汉语虽然语言类型不同,但语际词汇共性常常发生正迁移,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可是,语序共性不易发生正迁移。例如:“我们白天玩了在公园;我学习汉语在中国。”这两个例句的处所状语“在公园、在中国”错位于谓语动词“玩、学习”的后面,其实韩国语处所状语的语序与汉语相同,也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即“在公园玩了”,但学习者对这种语序共性没有感觉。

结 语

本文通过分析韩语汉字词对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阐述了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加强对韩语和汉语词汇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并积极将此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相结合。重新认识汉韩两国语言的“异”和“同”,充分利用相似性中的母语正迁移,避免差异性中母语的负迁移,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母语的正负迁移采取不同的对策,从而帮助韩国留学更好的学习汉语。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陈珺.成年韩国人汉语比较句习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刘乐乐.浅析汉韩同形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迁移作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10).

[3]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外文文献:

[1]Lee,W.(1968).Thoughts o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Washington D 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85-194.

性别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 第10篇

一、生理差异

据科学研究发现, 女性的大脑左半球专门化速度较男性快而且更强烈, 语言表达、形象思维和感知能力比较强, 听觉器官敏感, 擅长形象记忆, 注意力稳定, 比较擅长人文学科, 而男性的大脑右半球比较发达, 他们在空间感觉、分析、综合推理及逻辑思维能力上比较有优势。另外社会语言学家们也研究出男性和女性的发音部位是不同的, 主要因为受发音器官的限制而产生音色和音量的差异, 而且男女发音的语调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音位的不同影响发音的准确。因此女性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比男性有更好的语言习得禀赋。美国心理学家麦克比和杰克林 (1974) 在《性别差异心理学》中提出, “男、女生具有明显性别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女孩较男孩的语言能力好。”

二、智能因素

“智能”并不单纯指传统意义上的智力, 它除了包括智商水平, 还涵盖某个体各方面多元的能力, 比如言语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音乐节奏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等。Oller和Perkins (1979) 认为, 个人语言学习能力和其智力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 Peter Skehan (1989) 通过智力与语言学能的关系解释了智力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他认为, “存在一种语言能力倾向或语言学能, 这种能力倾向影响任何环境下的语言学习。”此外,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不同性别来讲, 智能因素在语言学习的效果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个体在语言表达、参与和周围人的交流、自我语言监控以及模仿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的表现, 女性善于表达, 在词汇能力、语音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利性等语言智能方面优于男性, 而在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方面男生会表现出对自我认知智能的优越性。

三、学习观念

学习观念是人们对如何学好某一门课程所持有的各种各样的认识。特定的文化环境、个人的经历以及周围人的言行等造成了个体学习观念的丰富性。在对我国学生英语学习者学习观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尽管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学习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 大学生比较注重语言真实的交际活动, 尽力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中学生的学习观念由于传统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也有着独特的内容, 然而他们的学习方法都未能摆脱母语的束缚, 依然采用传统的训练方法。从性别差异角度研究发现, 男性偏爱计划和形式操练, 女性则偏爱努力和功能操练的策略。男生喜欢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 总结自己的不足, 刻板的自我定位观念和模糊的管理方法以及行为上的偏差导致他们不愿做大量的实践练习, 相比之下, 女生注重听力、口语、写作练习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 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更加清晰, 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四、学习策略

国外关于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Rubin对外语学习成功者使用的学习策略进行了研究, Chamot, Cochen, Oxford等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主要涉及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 外语学习善学者和不善学者的性别差异, 外语学习成功者和不成功者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 英语学习策略和习得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通常,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 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Oxford (1990) 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促进学习而采取的一切行为。Oxford将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 这些策略是在特定的任务和情况下与语言本身发生直接关系, 包括通过各种形式记忆复习、接受发送信息、分析推理、合理推测等。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 指处理宏观学习管理上的事物, 包括安排评价学习、降低焦虑感、与他人合作等。与语言学习非成功者相比, 语言学习成功者更频繁地运用多种学习策略。根据研究人员调查发现, 女生高频率地使用多种有效策略提高情感语言感知力, 自主调控学习态度和学习计划, 结合直接和间接的多种策略。而男生反映出较强的自我意识, 不善于接受教师课堂上的输入教学法, 习惯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稍逊色于女生, 因此多使用补偿策略和情感策略来取得语言学习的效果。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语言学习活动表现出鲜明的性别特征。男女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差异影响到他们二语习得的水平, 因此指导语言学习的教师们应客观地评价每个个体, 做到因势利导, 经常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要多了解学生, 承认和尊重男女生的心理差异, 善于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客观地分析男女生的不同特点, 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因性教育,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提高教学效率, 打破教育不平衡的状态。在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上进行策略意识的灌输和理论的培训。目前中国很多教育者都用“费时低效”来形容当前的语言教学,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策略知识的匮乏, 学习者缺乏策略意识, 限制了策略的选择范围, 因为对自己的认知风格和学习层次了解不深入, 难以灵活运用策略掌握语言技能, 从而造成费时低效的现象。因此教师对男生应督促他们更多地使用一些直接策略, 如记忆策略、认知策略, 而对女生则鼓励她们主动地接触英语学习的各个层面而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 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真正找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使英语学习效果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刘建华.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风格及其教学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输出假设对二语习得的启示】相关文章:

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输出探究10-05

输出假设05-14

输出假设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相关性研究10-21

故障假设06-16

教育假设08-16

审计假设08-18

猜想与假设06-09

基本假设体系06-25

会计分期假设09-07

假设教学反思07-05

上一篇:晋文公重耳下一篇:快递公司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