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校长范文

2024-08-23

耶鲁大学校长范文(精选6篇)

耶鲁大学校长 第1篇

大学校长该讲什么话

作者: 王东杰 2010-08-26 08:23:50 来源:南方周末

要把平易、庄重、朴素、优雅这些表面上相反的素质凝于一体,必须依赖理性的说服力和情感的克制力,而这显然已不仅是一文风问题

早听说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在2010届毕业生典礼上的讲演深得学生和舆论的“拥戴”,最近读到全文,或因期望值过高,反而失望。

讲稿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大段的排比之外,就是密集出现的网络用词——而这似乎正是讲演受到热捧的原因。平心而论,这篇讲辞确有和常见的领导“讲话”不同之处,不做高高在上的姿态,不但是遣词造句,就连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都尽可能向学生靠拢,宜乎听众感觉亲切有味。如果说舆论反映了人心好恶,则此事应对各级领导有所提示才对。当年毛泽东说“反对党八股”,看来今日仍不失针对性(其实这句话引用率颇高,但“党八股”何以这般顽固,倒也值得探讨)。不过,舆论对这个讲演的过度吹捧,也恰好反映出长盛不衰的各类“八股”文风对国人文化品鉴力败坏程度之深。我猜李校长对那种假、空、套话是感到不满的,故也着力追求一种平易的讲话风格。然而,大约因久为“八股”风习所熏,讲演者和听众似乎都已丧失足够的敏感——讲稿中那一段礼赞“盛世”的排比,其实正是典型的政治套话;而刻意罗列的大量网络术语,不但在实际上落入了另一窠臼(网络语言的生动、形象、活泼确实代表了语言的活力所在,惟不少人除了网络流行用语外,词汇量已极为贫乏,这也会导致网络语言陷入“套路化”危险),也显得非常幼稚和单薄,缺乏应有的厚重感。

这当然不是要否定这个讲演着力贴近学生的立意。无论何种演说,态度总应以平实为上,何况大学本该有些家庭氛围,师弟之间融融泄泄,要送走出门远行的子弟,更不该端起架子,装模作势。不过,毕业典礼,对学校来说,正是数年艰辛、树木成林时节,最堪告慰;年轻学生要告别校园和生命里最美丽的一段时光,在之后的旅途中这也是最值反复回味的记忆。这样一种“成人仪式”自当有一种特别的庄重感。师长的讲说或不妨多点幽默,但这幽默应是含蓄、温厚和有内在张力的,至少亦应力戒浮薄(这话也可能相当一部分人会不赞同,因今日一般流行所谓幽默恰是轻薄也)。

这种平易而庄重的态度也体现为一种朴素和优雅的文风。所谓朴素,乃是要刊落虚华,坦诚自在。老一辈把人生经验与教训传给子弟,原是为后人着想,唯恐不尽不实,本不必过于雕梁画栋。但这朴素又绝非简陋,更非鄙野,而应具有诗书涵养自然流出的一股优雅气质。遣词造句不必刻意求工,尤其未必使用特别的修辞技法和“优美词句”,自会散发一种温润的光彩。如果要有所比,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写过昆明西南联大期间“跑警报”时的梅贻琦,与此风格庶几相类。

时下中国已变成一个爱说话的社会,即使不在课堂,也处处听到演说声,而且绝不乏听众。其中不少不是流于滥情,就是过分激情。这很容易惑人视听,但它是通过人的耳目而不是心灵作用于人,影响所及,如醉如狂,实无益于社会的稳健成长。事实上,要把平易、庄重、朴素、优雅这些表面上相反的素质凝于一体,必须依赖理性的说服力和情感的克制力(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而这显然已不仅是一文风问题。前人说“文如其人”,虽然很容易找出例外,但即便经过特意训练,一个人的内在气质仍会于不自觉中流露,故“文”的危机,仍须从“人”身上找。

惟“人”、“文”之间又是一回环反复的关联。理想气质非凭空而来,又须回到“文”的层面。然而,如今即使号称“文化人”者,也未必有多少时间澄心静虑,浸润诗书。互联网时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个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out”了。要令同侪尤其是后生觉得可爱,就只有亦步亦趋,永远在时代潮头浪尖上,阅读范围自然是“时文”多而“古文”少。当然不能说“时文”非“文”,有不少人认为上网同样是“读书”。诚然诚然,但喜好喝酒者总要挑陈年老酿,书籍经过时间淘洗,营养也是不一样的。大学乃是社会为一群正当最好年纪的人创设的“特区”,使他们得以暂时超脱“俗务”,专力于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研习,至少应在“时文”之外,兼读一点“古文”,才不辜负这段美好光阴。负有导正之责的师长,也应在贴近学生之外,提供更深邃的思考和更高妙的品味,方算尽到了职责。

(作者为四川大学教授)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content/49408 校长的腔调——不会“说话”的中国大学校长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赵蕾 实习生 雷磊 李顺 梁琪 于梦溪 彭彭 钱小敏

2010-09-30 08:26:21 来源: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content/50676/1 校长讲笑话,的确受欢迎。但一片欢乐之后,公众对校长致辞的期待不仅仅局限于“亲切”和“潮流”,更希望能听到治学之理、修身之道乃至兼济天下之法。

打破旧八股远远不够,人们真正期待的还是能够代表大学精神的致辞。校长一开腔,公众就笑了。

在刚刚过去的开学季里,大学校长的开学典礼致辞突然成为公众的关注焦点,原因很简单,校长们似乎变了腔调: 笑点的确不少:

“我相信很多新生入学后不久就会有抱怨,抱怨复旦的住宿条件差,前不久的暑假,天气很热,我在网上看到很多抱怨的帖子,称要把校长绑架到学生宿舍去,看看能活几天。”“学校办公室的同志在为我准备演讲稿时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材料,说是网络上有一则民间人士为厦大撰写的招生广告,广告称:‘她是985+211,不断电,不断网,不禁校园亲热;免费米饭,免费矿泉水,公费医疗;师生和谐;言论宽松;5A级校园,国际化办学,国防前线;面向太平洋,气候适宜,氛围浪漫,靓仔一片,美女如云。请认准代码10384,欢迎报考厦门大学!”“会读书,就要努力把‘成都理工’读成‘麻省理工’;就要努力把一所大学读成两所甚至更多;就要努力把德智体美读得无一偏废;就要努力把男生读成文质彬彬,女生读成知性端庄;就要努力把自己读成无论张口还是抬手,都让人分明看出你读过大学。”

三段开学典礼的致辞分别出自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院长陈俊明。

一贯严肃的大学校长院长们纷纷变身小沈阳,开学典礼大有演变成脱口秀之势。学生们喜欢弥漫开学典礼上的幽默感,公众也乐见越来越多“会说话”的校长。校长变身的背后,我们的大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算不算一种进步?

校长新风:从八股到八卦

“能脱稿,说感性点,这真的也算个进步,只是这个进步看起来真的够寒碜的。”

北大的校长爱唱歌。前校长许智宏和现任校长周其凤,都喜欢在新年联欢会上唱唱流行歌曲。

有人说,校长们变得会说话了,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当领开创之功。今年7月,李培根在华中科大的毕业典礼上,把近年来的网络热词来了个大串烧:打酱油、俯卧撑、哥呀姐的,贯穿整个典礼致辞,让校园内外雀跃不已。人们因此亲切地把李培根称为“根叔”。

要说上面几位校长模仿根叔,可能冤枉了他们。厦大的朱校长在2007年的开学典礼就说过希望每个同学在厦大四年能再长高3厘米,令媒体惊呼中国的校长变了;那一年北大法学院的开学典礼上,院长朱苏力也诗意大发,演讲题目就是通感修辞的好例证:“你听见阳光的碰撞”。校长们换个方式说话,确实不是从今年开始。不过,这不妨碍把根叔冠为大学校长一代致辞新风的代表人物:

其一,论堆砌潮流用语的功力,根叔确实登峰造极;

其二,论对排比修辞的参悟,同行中人难出其右。正如一位听过他今次开学演讲的学生所言,如果没有排比,“质疑”两个字不可能出现82次。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根叔致辞和其他感性平易的校长发言一样,都有过去的校长讲话无法比拟的效果,那就是,学生乐意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奇葩开。根叔式的发言风靡大学校园: 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毕业典礼致辞中引用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词:“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与华中科大的根叔相对应,北大的学生们现在把周校长称为“凤哥”。

南开校长饶子和则以流行语态提醒学生们重视学业:“挂科可以补考,人生只有一次。” 而在此之前,北大前校长许智宏因为在校园新年联欢会上演唱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而被冠名“许爷爷”;人民大学的校长纪宝成也以诸多亲近学生的举动而被亲昵地称为“纪宝宝”。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校长们的“新潮”发言满意。以根叔火爆网络的2010毕业致辞为例,同样有华中科大的学生表示,除了对根叔擅长排比句式印象深刻,也没听明白校长的讲话对自己的治学之道与人生之路有何启示。

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在致辞中说:“你要坚信,人海陌生,质地温暖。只要你能够与人为邻、与人共舞,社会上就有许许多多的热心人等你结识、等你合作”。这段颇为温暖的演讲却被网友们评价为“高中作文范文”——当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即为《与你为邻》。

在亲切与欢笑之后,校长们还表达了些什么?这的确成了一个问题。1980年代的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即对这一代新风表示了忧虑。他说,这是从一种套话走向了另一种套话,实不可取。原来那套,八股生硬、官腔十足;现在这套,滥发情感、浮夸轻佻,做这样的致辞,“有失大学校长的身份”。

校长讲笑话,的确受欢迎。但一片欢乐之后,公众对校长致辞的期待不仅仅局限于“亲切”和“潮流”,更希望能听到治学之理、修身之道乃至兼济天下之法。打破旧八股远远不够,人们真正期待的还是能够代表大学精神的致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今引领新风的校长们,还是不会说话。

南方周末记者就此请根叔发表看法,根叔再三推托,还特别叮嘱记者:正面的别说,负面的可以说。

要说负面的评价,算评论人士袁岳的评价最直接:“我要说,能脱稿,说感性点,这真的也算个进步,只是这个进步看起来真的够寒碜的。”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content/50676/0 大学校长该讲什么话 大学校长,请说“冷话”

腔调演变:从革命鼓动到领导指示

“先是简化自己的言论,尔后导致思维的退化,最后是个性化的表达能力丧失殆尽”。

与其说校长变了,不如说外界希望校长们有所改变,哪怕只是换几个词、多用几个排比、多发一点温情。大学校长们别扭的腔调,大家早就听腻歪了。那么,中国大学校长们的致辞腔调是如何演变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革命斗志与热情之下,开学典礼听到的大都是战斗的号角。

1958年9月17日,郭沫若向总理周恩来汇报了他亲笔起草的中国科技大学开学典礼致辞内容,周恩来说:“可以,是施政方针了”。

参加当年开学典礼的学生史济怀曾回忆,当天他看着郭沫若校长陪着聂荣臻元帅往礼堂里走,他是跟在后面一起走进去的,听完聂元帅和郭校长致辞,从那一刻起,他认识到,“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是中国科大与生俱来的使命。”

聂荣臻说,中科大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应该是忠实于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忘我劳动的、工人阶级的战士。郭沫若在致辞中谈了对中科大的定位:“是一所尖端科学加共产主义的大学,也就是又红又专、红透专深的大学”;他还对学生提了一个特别的希望,“本校值得夸耀的是,在1600名同学中,党团员占84%,同学们的政治品质和思想水平是有一定的高度的,但我们不能以此自满。我们希望全体同学都能成为党团员,随着年龄和思想的成长都成为党员,使我们的学校成为百分之百的党校。”

在那一年人民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吴玉章也谈了红与专的问题:“只专不红固然不对,只红不专也是无用的。只红不专,便是空头政治家;只专不红,就会迷失政治方向。”

这些话现在听来有些政治说教的味道,在那个时代却都受到学生的激赏。一方面,这些大学校长都是老革命,本人具有相当高的威望,他们的发言甚至能走出校园,对整个社会甚至大政方针有直接的影响,比如,马寅初的团团转理论,就是他作为北大校长在开学典礼上提出。二来老革命家的讲话都各具个性。后来的毕业生回忆,马寅初每次演讲时说到自己,都不说“我”,只说“兄弟”,这种个人风格强烈的发言让学生饶有兴趣,每次校长讲话,都搬着凳子争相去听。

学者丁东说,当时的大学校长讲话,必须紧扣国家的任务,但是他们有相当的办学自主权,保有教育家的气质,“他们很想办好教育,不是想着做官”。

但饱含激情的号角声逐渐变成了面目模糊的官样文章。1980年代后期,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开始确立,之前试图给大学校长更多办学自主权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试点暂停,大学校长们做起了官样文章,开学讲话也无限趋近于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

成都理工文法学院院长陈俊明在大学的党委宣传部工作过十几年。他回忆说,校办甚至有个讲话稿库,每年开学时,工作人员会从讲话库里调出那篇用过很多次的文档,“年年第一句话都是‘金秋九月,丹桂飘香’”。

有一次,他想给校长写篇有个性一点的致辞,校长觉得不习惯,讲稿最后被扔进了垃圾桶。

陈俊明总结出过去三十多年大学校长们致辞的模板:开学典礼就是“欢迎加几点要求”,毕业典礼是“欢送加几点希望”,年年如此,校校相同。校长们的腔调总是居高临下,一上来就是要求学生要如何如何。

在过去的十年里,校长腔调的变化是加入了“竞争意识”:自从高等教育资源开始整合,打造巨无霸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后,十年中的致辞模板加上了一项:炫耀家底。比如,学校现有教授院士多少、实验室图书馆教学楼几何、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全国第几,等等等等。2008年,北京一所大学的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还细数了当年参加奥运火炬接力的校友人数。

四川一所高校的校长在2010年开学典礼上,对新生们提出的希望更加直白:四年后,有更多的同学走进中国科学院以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国家“985”高校研究生行列,有更多的同学考入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各级党政部门成为公务员,有更多的同学进入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对此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的原则是:一般不讲就业话题,“这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

今天,问遍周围在过去30年读过大学的人:你还记得大学校长的开学致辞吗?很多人一开始是迟疑,然后摇头。对于他们来说,大学校长的开学讲话就像开学典礼上主席台那排面无表情的校领导一样,面目模糊。

有几句话倒是始终似曾相识:“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同学们,你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光阴似箭时不我待”;“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你为荣!”——不过,没人说得清这是在别人的开学典礼上听到的,还是在中学开学典礼上听到的。

奥威尔曾经预言,如果一个人惯于说套话,他付出的代价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放弃自我表达,他先是简化自己的言论,尔后导致思维的退化,最后是个性化的表达能力丧失殆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个预言在中国的大学校长们身上不幸应验。

校长之言:实关“何谓大学”

中国的大学校长与其再费尽心机搞新腔调,不如“取法祖宗,师夷长技”。按照学者丁东的判断,八股也好,八卦也罢,千人一面、肤浅庸俗的腔调背后,是校长们对于大学独立、学术自由精神的偏离。“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79年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典礼上说的这句话,用词朴实,修辞简单,却成为关于大学理念的世纪之言。

史料上说,梅校长并不热衷于讲话,相反,他话很少,但一旦发言,必是侃侃而谈,畅达己意,而且言中有物,风趣横溢。学者谢泳说,那个年代的大学校长,说话不刻意挑场合,少事先备稿,言语所及,意味盎然。

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胡适,这几位备受尊崇的校长,都在开学典礼上留下过隽永的言论。这些言论,又都跟“何谓大学”有关。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梅贻琦:“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张伯苓把自己办学的目的明确规定为培养学子“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他们的话往往抱定宏旨,切中为学之根本,因而有流芳后世的启示力。

综观老校长们的讲话,文辞每有新意,宗旨却抱定不变,谆谆之言总是不离两个主题:如何做好学问,如何为社会与国家服务。

在老校长们看来,校长为指导,为楷模,也为服务,讲话的方式自然言之有物又平易亲切。

这与欧美名校典礼上的致辞颇有相通之处,校长们可以讲笑话,但并不追逐潮流,相反,他们更关注亘古既有的传统价值。在2008年哈佛毕业典礼上,校长Drew Faust开篇即言:“我应该站在这儿,告诉你们那些永恒的智慧”。她说,哈佛让学生们一入校就以精英自居,就以毕业后的高薪和伟大责任为期待,实在是学校的过错;她只是希望接受过哈佛教育的人“自觉地生活,在所做的一切中寻找、定义价值,成为一个自我的分析家和批评家,从最高水平上掌握生活的展示方式”;她也要求学生们“牢记那些我们告诉你们的远大理想,就算你觉得它们永远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们可以指引你们,让你们到达那个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

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大学校长致辞,都是纯然发自内心,口吻亦师亦友。香港学者蔡子强向本报记者推荐了一篇香港学界公认的好致辞——2008年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院长沈祖尧在就职典礼上的发言。其中沈院长说道:教育关乎帮助青年人的成长,使其成为成熟的成年人,这是他从事这项事业的梦想,恳请同学们分享他的梦想,并使之成真。如果沈院长抱着官员的心态,恐怕说不出“恳请”和“感谢”同学们的话来。

正因大学是青年人成为成熟的成年人最重要的阶段,大学校长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时难以估量。一位资深媒体人说,1994年他进入中国政法大学读书时,开学典礼上老校长江平的一席话对他日后的人生影响至深。他记得,江平当时说,现在的领导人主要是学理工的,但是我相信,学习人文科学的人,迟早要担负领导国家的责任,末了,还说,我们要有信念,做到只向真理低头。“这句话过后,全场掌声雷动,这么多年了,当时的场景还很清晰。”

作为一个社会中应该是人文素质最高的群体,大学校长的腔调还传达出一个社会的精神状态。有学生在听完根叔的演讲后说,根叔说得很好笑,就像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一样搞笑。既然如此,有人提议,中国的大学校长与其再费尽心机搞新腔调,不如“取法祖宗,师夷长技”。例如清华大学的校长明年开学致辞,不必绞尽脑汁想讲稿,直接把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的碑文读一遍,比什么都好:“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content/50676/1

耶鲁大学校长 第2篇

老师们,同学们:

当你们在这座山清水秀的魅力城市xx翻开自己新的人生扉页时,我首先向你们介绍一下你们将在此渡过人生最宝贵最难忘时光的xx大学。

xx大学成立于1985年,是xx创办最早的本科高等学校。学校现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建设的学校,也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院校之一。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专任教师1010名,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目前承担国家、自治区科研项目442项,项目总经费1.04亿元。近年来,有62项研究成果分获国家、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xx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现在,学校正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以应用型为主的高级科技管理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向教学科研型大学发展,将学校办成位居自治区一流水平和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现代化农业大学。

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建设的大好时期,同学们能够来到九江职业大学学习深造,来到一个充满美好发展前景的大学里学习,大家一定会感到兴奋和自豪。

同学们,十年寒窗诚然刻苦,三载春华更须拼搏。大学时代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加油站,对大家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以及提高至关重要,你们正值风华正茂的大好年华,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奋斗结果和学习机会,珍惜自己的美好青春和大好前途。为使同学们三年学有所成,把自己塑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借此机会向你们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希望你们勤奋学习、学会学习。

我们xx大学是一所职业院校,培养的是熟练掌握各种实用技能,毕业后能很快投入到生产一线中去的高素质技术和管理应用型人才,这是我们不同于一般高校的显著特色之一。在坐的各位同学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要始终铭记这一点,并朝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

步入新的学校是你们人生中一个新的起点,你们在xx将要度过的这段时光也是你们人生历程中十分关键的重要阶段,需要加倍珍惜。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你们学到的只是极为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还有许多对你们一生事业成功至关重要的东西没有学到。

因此,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全面发展。新的世纪,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世界的发展,时代的紧迫感催促我们不可懈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习能力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一项基本能力。正如《

“十年寒窗,终身受用”的观念已被新的时代淘汰了。学会学习已被喻为“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个人护照”。

作为xx大学的学生,同学们一定要创造性地学习,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方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当前你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实现从中学学习到大学学习的转变,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体。

二、希望你们积极上进、立志创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们要敢于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到成才的座标之上并为之不断地去努力。只有这样,你们的大学生活才会更加丰富而充实;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完善自己的人生;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沿着职大的辉煌历史续写新的篇章。

同时,你们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人,应该深刻意识到“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学校得以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必将被历史淘汰。”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大学教育的神圣职责,也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所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现在,我们的学校已经在这方面孕育了良好的氛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就要求同学们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善于逆向思维,开拓进取,真正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

三、希望你们崇尚文明,团结互助。

现代社会是崇尚文明的社会,你们应该成为崇尚文明的典范。文明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自觉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通过入学教育和军训,同学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得到了加强,我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优良的作风,把它带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xx是一所治学严谨,纪律严明的学校,严格遵守校规校纪是对每一个同学最基本的要求。良好的学习氛围,文明的生活环境,对于你们的成长和进步是至关重要的。同学们大多都是

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2018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尊敬的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特别愿意与诸位重温xx、xx副总理在今年视察海南时的讲话精神:过去30年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都应该归功于改革开放,今后中国的问题解决还需要继续改革开放。

作为大特区背景下新兴的三亚学院,这所在荒野诞生、唤醒万年沉睡人类文明遗址落笔洞的大学,是改革开放的全新价值观和全新体制给我们这所大学的大学之道铺平前程。当然,这样的制度的建立和价值观的形成还需要依靠人的积极因素。为此,我们特别感动于海南党政各级和社会各界英才对新办大学的不计求全、无私支持,特别感动于吉利集团董事局主席三亚学院的董事长李书福先生的不计成本不计利益的办好大学,特别感动于学界专家为办好一所朝向现代大学制度迈进的新型大学不止于疑问不止于思考而是更多宽容与期待,特别感动与学院的管理团队和教学团队高举理想主义旗帜、不畏艰辛、不计个人得失的为一所新大学而创新创业创价值;我们还特别感动于全国30个省市区的万名莘莘学子为了适合自己成长和未来效力社会的壮志舍近求远不远万里而来。

在过去的将近四年时间里,三亚学院靠“豪气、大气、正气”的做人智慧,靠“自立更生、合力更新、有容乃大、不懈则优”的做事智慧,在“创新、创业、价值”大学精神旗帜的感召下,从全国30个省市的近百名所院校中聚拢了数百名优秀的教师,形成了在校生一万二千多名的办学规模,现有35个专业及专业方向7个学科门类。学院在愿景共同、价值共享、保持个性、相生共济的阳光大学社区建设中,始终不忘专注培养学生的学以去惑、学以致用、学以济世的学习智慧。

众所周知,网络技术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平民化过程,因此,今天任何一所大学都不难提出一个好的理念。理念,可能是想象之物、是设计之物、是预见可以指导行为之物,但理念未必一定成为行动力。经验,是人类进步而少走弯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必要路径,但是,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本土化、多样性告诉我们,世界上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是不可靠的。在这个意义上,三亚学院的成长之路唯一可以自豪的也许就是能够找到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符合教育发展、能够适合自己发展的理念通过有效持续的实践、通过制度,追求水银泄地般的在学院运行的人才物管理、在党政工团的调和及教学科研学工后勤的块上、在教学的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一以贯之的坚持围绕“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的办学理念。大学的功能有多种,三亚学院始终将育人功能,将“让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作为自己的唯一使 命。

过去的岁月里,在有效的将“快多好省”,即把速度、规模、质量、效益的均衡发展作为经营学院的智慧的基础上,学院自己独特的做人智慧、做事情的智慧和做学问的智慧已经凝结形成成为学院校风、校训和学校文化。去年,站在万人大学规模台阶的门槛之外,我们已经思考将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学院制度设计、制定和形成的智慧。

现代大学制度是什么?在基本体制上,是校内外上下之间管理上,是使基层更多自主性,是使学术本身更大的自决性,在大学内部机制上,是使基层更多自主性,是使学术本身更大的自决性,是真正把教育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是什么把哈佛大学带到今天世界瞩目的好大学的位置?哈佛有无数的经验值得长期学习,但哈佛坚定的吧一个雅士文人的聚会处带到了一个可以更有效影响社会进程的精英荟萃的高地,哈佛智慧的在大学根植于地方文化和世界性机构的两种特性之间找到了平衡,哈佛有力的将学术科研支撑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育为中心的办学方向,这一切令人印象深刻。几年来,三亚学院在推进管理团队和教学团队的“职业化”建设,在“执行文化和讨论文化”的均衡发展,在“以科研为基础的教学型院校”的定位,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价值取向,在倡导学生“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模式建构等方向的实践之路,让我们不断的坚定信念。面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我们充满信心的说,我们在路上。

在我们面前,中国有许多办学几十年、上百年的老校、好学校,值得我们不断奋起直追,不断地学习,值得我们不断地反思。诗人、哲学家纪伯伦感谓人类: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了!三亚学院人每天面对上万名朝气蓬勃、志存高远的大学生,始终牢记“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的出发点,无论学院办多大、办得多久,我们都要不断地追问自己,我们是否走得太远?

让我们用掌声感谢如阳光雨露般滋润学院成长的党和政府领导;

让我们用掌声感谢如蜡烛、火炬开启了我们心智的老师们;

让我们用掌声感谢学院的特聘教授们的热情与智慧为学院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活力;

耶鲁大学校长 第3篇

一、大学校长主体生成的条件

植根于变迁社会里随着大学发展而生成的大学校长主体性问题, 是大学校长的精神性特征在社会表象空间和大学实体空间里的显现及实践超越性表征, 是大学校长之所以为大学校长的基础和源泉, 是大学校长发展和创造自己并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实现和自我评价的本性和能力, 是自我主体的表象和论据。自我是主体的核心内容, 是主体性问题研究的关键所在。大学校长要认识自身的主体性, 就要认识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是其主体性生成的内部条件。从这个内部条件来看, 大学校长的主体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成的。“人的根本特征在于他始终是一种‘未完成的动物’, 是一种逐步‘生成’自己的动物。”[3]大学校长在自我需要、自我意识、自我能力的合理配置中逐步生成了自己。前述所说, 大学校长是超越中的个体, 是一种动态超越性与生成性的存在, 不是一种预设性的存在。这种“‘存在’并非简单的指‘生命的存活’, 而是指‘生成着的存在’。人的存在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 并且不会最终完成于某一确定的状态, 而总是向未来, 向新的可能开放。一旦凝固下来, 它就会失去生命的活力、张力, 物化甚至腐化”[4]。从这个意义上讲, 大学校长主体的生成性似乎与众不同。因为如此生成的大学校长, 其生存目的不仅限于一个职位来谋生, 而是要在他所在的职位上严肃地追求真理, 他所关怀的绝非是一己的利害得失, 而是整个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价值, 如大学的公共理性、公平等。由此, 我们可以说, 大学校长的主体地位所担当的是“精神与思想的天职”。对此, 大学校长居于自我意义上生成的主体性, 它所蕴含的某种已经得到历史验证与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主体性含义”已经具备了广阔的说服力, 这种说服力所传达的信号已经表明一个时期的某一所大学在其校长推动之下已经获得了巨大而深刻的发展, 包括发展之后的大学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在这个意义上, “大学校长主体性”这个概念可能是具有某种“卡里斯马魅力”的人物, 成为大学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关键而重要的事件。只不过, 这种主体性的生成, 不可能由单纯的内部力量催生, 还需要由外部条件的合力作用。

因此, 我们认为, 大学校长主体的生成, 还有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变迁因素对大学校长主体生成的需要。“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5]这可以从社会变迁中找到痕迹。如在社会转型或社会文明的进步中, 教育主题与大学发展是整个社会转型的一个主要领域, 或者是在失序社会, 即当一个社会总体发生错乱乃至分裂时, 需要一批先进文化精英从思想意识与民族文化精神上对所处于这种错乱时代里的人进行“立人”工作。由此, 大学校长作为时代的先进文化精英, 其主体性的生成或许可以视为一种社会整体变革的一帖文化药剂, 是历史与理性演绎的必然结果。社会变迁的需要实际上等于追求社会发展的人的需要,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实际上等同于追求生产力发展的人的需要。大学校长就是居于这种追求中的主体存在。

二、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内涵

进一步认识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内涵, 有助于我们为大学校长向教育家成长的路径设计奠定基础。大学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文化晴雨表”[6], 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最高文化机构、最高的精神象牙塔, 凝聚最高智慧的特区———它在精神上引领整个民族往前走。应该说, 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超越大学”[7]。综观世界史, “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某种意识形态作为该民族的精神凝聚剂或最高道德法则与公共行为准则”[8]。具有如此地位的大学, 不能靠预先的设计建成, 大学不是做成的, 而是长成的。大学校长作为大学发展的灵魂, 其校长的职位不能靠预先的设计来达成, 大学校长不是“做成”或“当成”的, 而是“长成”或“生成”的。从前述已知, 具有主体内涵的大学校长是从本国社会的时代特性和社会生活中成长起来的“主体自我”, 而绝不是靠官僚制度的预先设计能够生成的。从这个视角继续认识其“主体自我”的内涵如下:《汉语辞海》给出了“自我”的两种意义及用法———“作代词, 自己, 用在双语动词前, 表示这个动作由己发出, 并以自己为对象, 如~教育, ~启发;作名词, 人们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 如追求~, 实现~。”[9]大学校长要发展好、带领好大学, 需要其自我从“主体我”到“客体我”把握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对自己的看法和结论, 需要其首先进行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了解和认识。当大学校长主体对外在世界有了清晰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后, 就会更积极定位于自我认识的努力表现中。自我认识是大学校长对自我的主观评价, 这种“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知判断不应过高或过低, 否则都会带来消极影响”[10]。大学校长这种对“主体我”的认识是居于大学内部发展逻辑 (如大学传统、办学条件等) 与外部发展逻辑 (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因素的制约) 现实中的“我”的认识, 是在大学发展中最能把握住内外发展逻辑的主体, “是大学发展中最活跃的主体, 是大学领导管理中最主要的主体”[11]。作为认识大学与改造大学的主体, 是现实而具体的大学校长。

可以认为, 大学校长的那种永远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大学发展境遇而去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价值, 以获得一个更新的精神自我的行为和意识的特征, 就是作为大学校长最典型的主体性。这是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管理领导实践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 是大学校长在与客体相互影响中不断得到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自为性与自觉性, 从而获得作为大学校长的社会角色和定位, 同时还表现为大学校长主体的选择性, 即大学校长在大学治理活动中选择“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大学校长主体的创造性是其主体性的最高变现, “依靠自己的创造活动, 主体性越来越强”[12]。一部大学发展史表明,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学校长主体性不断生成的历史。因为“从历史上看, 作为学校的最高行政长官, 大学校长是学校的灵魂, 即大学校长对一所大学的成功创建、平稳运行、革故鼎新、进步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11]。大学校长经过自我意识的提升、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 使自己在推动大学发展中达到较高的社会化水平, 使自己的主体性得以加强;自主性是指大学校长作为主体, 进行活动是自主的。大学领导, 尤其是大学校长应该凭借自己的自主性活动, 使大学凭借自身教育水平获得社会的认可, 而不是行政级别。事实说明, 大学校长的主体性也不可能靠行政级别得到真实提升。自为性则表现在其治教活动的目的性上, 是大学校长主体性中的自主性的逻辑衍生, 是主体活动的内在根据;主体性是其职业地位的精华, 是大学校长精神生活的内在标尺之一。因此, 具备如此主体性的大学校长就能顺利调动和挥展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就能在一定社会历史下对大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整合组织, 实施大学改革的具体政策方案, 充分利用有利因素, 克服不利因素, 引领大学不断变革和发展。

三、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建设

在现代知识经济环境下“建设好一所大学, 特别是建设好世界一流大学, 关键要有懂得并能运用一流大学建设规律的职业化的大学校长。大学要在现代社会的多种挑战面前取得成功和进步, 最关键的一环就在于校长能发挥卓越的职业领导作用”[13]。培养和造就职业化的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群体已迫在眉睫。以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成长的路径分析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建设, 表现在通过根本路径、核心路径、基本路径和重要路径进行设计, 以实现大学校长由单向职业人向真正教育家的成长。

1. 根本路径是校长遴选。

大学民主是中国民主的重要关口, 哈佛大学著名的第21任校长查理斯·艾略特说:“大学是世界上最容不得独裁者的地方。”[14]目前的中国大学, 实行的是政府任命制。世界上没有一所一流大学是靠政府独裁能够办成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实践表明, 校长遴选制度的设计是根本。“体制和制度的竞争性和公平性是产生人才的根本。”[15]具有科学竞争性与公平性的遴选制度是保证大学校长主体性及向教育家成长的根本。民主遴选可以进行如下操作:大学校长是领导与管理大学的学术与教学工作的, 应由学校教职员直接选举产生, 每届任期五年, 可连选连任。校长人选来源:首先是政府及相关组织部门确定任职条件, 然后是自愿报名与组织推荐 (如教授会或董事会面向社会进行招聘、推荐) 相结合, 国外的知名人士也可报名参加, 在此基础上根据条件可确定3-4人进行竞选, 最后由全体教职员投票决定。副校长不用参加选举, 可由中央或教育部或省委直接任命, 但若在具体工作中正校长不满意副校长的工作, 正校长可提议由教授会议进行投票表决, 若有1/3以上教授不满意该副校长的工作, 对该副校长可就地免职, 由组织另行安排。正校长由学校选举产生, 而副校长由上级任命, 有利于中央意志与学校意志的相互制衡。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 同时在学校中的具体管理中也要体现民主特点, 要对一些事项多进行协商和讨论, 要尽可能采取公开的形式。顾及中国特色, 大学的党委书记应该由党的组织部门 (中央组织部及省委组织部) 直接任命, 当然还有党代会的投票, 这是党对大学领导的一个程序上的要求。党委的作用不是管理大学的具体事务, 而是代表党对大学进行监督。书记主要起一个监督作用, 日常工作可由校长全面负责, 只要符合政策精神, 书记就无权干涉校长具体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党委书记和校长都应该树立班长意识、党委书记要当好学校的掌舵人、党委书记要做行政工作的补台人、校长要端正对党务工作的认识。”[16]“校长与党委书记之间的密切配合和有效磋商不仅对于提高整个领导层的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维护整个管理上层的团结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校长对于书记的坦诚与尊重实际上给所有副手做出了榜样。”[17]

2. 核心路径是教育认知。

有了科学制度作为选择校长的根本保障,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制度应选什么样的人作为大学校长的问题了。健全的教育认知素养与能力, 是彰显大学校长主体性的核心特征, 规范着大学校长的具体行为, 是大学校长向教育家成长的核心路径。“要解决教育家的成长问题, 首先要解决认知问题。对教育的理解力决定了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分析与判断。”[18]教育认知首先是一种主体的自觉认知。大学校长的教育认知是其教育理念架构体系中富有生命力的生成点, 是大学校长向教育家成长的内涵组成部分, 是其生存方式的不断完善和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它旨在以大学校长的“教育认知”阐述深刻的治教理念并予以实施, 将深刻地制约着大学发展的成效及其未来。在其认知理念中需要他有破旧的勇气, 更需破除原有的思维与行为的定式, 更需有立新的热情与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更需有敢于面对挑战的勃勃生气, 对世界保持新奇感, 对自我保持着自信, 对发展保持着开放……这种成长体现为积极生命情态的保持, 涵育积极的生命形态。这种生命形态是大学校长“主体自觉的选择和勤奋修炼的结果。理想、使命、责任、思想、实践等都是教育家的共性因素”[18]。因此, 大学校长要主动构建如下认知并予以实践:首先, 教育认知是一种时代观。应意识到自身及大学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 意识到一种社会转型期的到来, 应对新型文明形态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对这一时代形成合理的意识, 重视发展观、人才观、生活观、世界观、时空观等, 进而将自身的大学治理观念系统进行时代性转换。其次, 教育认知是一种学校教育观与学校领导观。需要校长正视大学教育的价值性、丰富性、自主性。需要面对动态性、更新性、探索性的大学改革过程, 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与任务。第三, 教育认知是一种自我观的转变。这一“自我”不仅指校长本身, 还包括着教师观、学生观。校长必须具有生命意识———每个人都是有力量的, 是可以自我更新的, 每个人都有着生命的本性、尊严和自由, 大学校长理念体系中所有的认知及大学的最终使命或许就是使学生生命的“自由本质从当下的实在立场奔赴可能的立场”[19]。即使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场域中奠定其为自己找到未来发展立场的一种自我设计的能力。第四, 教育认知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不断更新。大学校长需要直面当代大学教育的整体转型, 将分立、对立的思维方式转移为复杂与科学的思维方式。要求校长在学校发展、个体发展的动态过程中, 把握发展机遇, 开发发展资源, 开拓发展空间, 实现学校与个体的不断发展。需要校长对自己大学的发展有整体的意识, 整体的规划与调控能力, 积极寻求发展资源的主体思维, 认识自我的使命。由此助推大学校长向教育家的成长。

3. 基本路径是历史反思。

在大学校长成长历程中, 有根本路径的遴选制度和核心路径的个体认知, 这二者一旦建立起必然的联系, 一旦获得与之相适应的内外制度的保障后, 大学校长就能成功推动大学的发展, 其成长便会产生质的飞跃。这在20世纪的民国时期已经得到了历史的检验。但是, 由于以下种种原因导致现在似乎没有卓越的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生成, 其原因在于:首先, 由于政治、经济等形势变化, 自新中国以来政府加强了对大学的干预, 对大学的财政投入不足, 再加上大学本身机构日益庞大而臃肿, 使得学校的管理工作变得极其复杂;第二, 当前中国所谓的国内一流大学的发展是被垄断和独裁起来的, 由于其声誉、科研、师资尤其是基金制度等使得大学不需要为生源、师资、经费等进行激烈的竞争, 就可以有优秀的学生、教师以及相对的经费来源;第三, 民国时期形成的大学运行机制和各项符合世界大学发展主旨的制度模式相对成熟和稳定, 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民国时代的辉煌发展是“栽树”阶段, 那一批大学校长已经成长为卓越杰出、根深蒂固的参天大树, 一定程度上今天的大学校长仅仅是在空享民国时代大学校长的发展成果, 在很大程度上被变异的制度机制阻滞了大学校长发挥作用的空间;第四, “没有危机的领导者通常都处于历史的边缘, 这同样适用于大学校长”[20]。的确, 在中国近代史转折点上, 特别的社会压力催生了我们所钦慕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卓越大学校长。“在今天这个靠民主和组织文化取胜的时代, 或许并不再需要英雄式的大学校长, 需要的是具有足够智慧的、能确定他们所服务的机构是需要渐进的还是激进的变革的大学校长, 以及根据形势调整他们的领导方式、大学理念的校长”[21]。这个观点, 其本质是在强调, 虽然大学校长的主体作用是巨大的, 但我们不能指望大学校长在一夜之间就能成长为教育家, 我们需要反思历史, 给校长以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使他有可能把自己的办学理念逐渐地渗透到大学的每一个角落, 每一个细胞, 使他有机会“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机构”[21]。可见, 当前中国大学发展的契机与民国时代相比已经不复存在, 由理想的独立教育家与公共活动家共同缔造大学校长辉煌史的时代已经远去, 但是他们的精神与思想永远不会过时。现在的大学校长还是在已逝去的卓越大学校长的精神、思想和理念的指引下领导大学的。对现代大学的认识和办学理念的构建, 今天的大学校长应该在那批大学校长的思想、理念的基础上, 以一种理性的批判和清醒的历史意识, 穿行于已逝大学校长在教育、文化、政治、社会及历史空间的思想精髓, 使其继续延伸和发展, 因此, 对历史上卓越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的反思对于今天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的成长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

4. 重要路径是千锤百炼。

大学领导管理实践对于校长而言, 不仅仅是一种工作, 更是一种有价值的生活实践, 是校长的一段成长历程。一位具有教育家风范的大学校长, 要为大学成员及其自己的成长与幸福生活负责。在其大学领导管理实践中, 大学校长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向教育家成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其生命质量不断提高、生命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是将事业融入生命中而使生命日益生动饱满的过程, 进而突出其主体性表征。而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一位具有教育家风范的大学校长, 也必定是经历了艰难险阻、千锤万磨尤其是经历一番番教育管理实践与教育管理体认之后成长起来的。放眼今天中国的大学校长群体, 也不乏有能力之人, 也不乏有思想之人, 也不乏有敢为天下先之人, 他们的能力都很强, 但在他们任职期间, 绝大部分时间和心思都花在了拆迁、征地、建房子、筹措经费等事情上了, 很少发在大学发展与大学管理上, 而那些事情都不应成为大学校长的问题, 而是政府与社会应该解决好的问题, 拆迁、征地、建房子、经费……统统应由政府与社会为大学做好做足。接下来就看大学自己的了, 就看大学校长的了。因此, 当前大学校长的教育家成长之路注定了只能在应对太多的行政指令中去磨练, 只能在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中去摸爬滚打。“去行政化”的大学制度设计虽然已初现端倪, 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 教育家型大学校长自我主体的成长和风格的形成, 要有一个过程。如果一个校长4-5年内被调往2-3个大学, 满腔的热情、满脑袋的方案, 到了第2-3个学校, 可能什么都没有了。教育家型大学校长要讲教育经历的积累, 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总之, 大学校长主体性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问题。以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的路径分析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建设, 需要遵循根本路径、核心路径、基本路径和重要路径行走。校长遴选制表明了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成长的根本路径, 是其成长的前提;教育认知是作为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成长的核心路径, 规范着其成长的行为;历史反思与借鉴是作为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成长的基本路径,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成长的目标定位;千锤百炼是作为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成长的重要路径, 决定着其成长质量。“四路径”统一于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成长问题上, 不但是其成长的康庄大道, 而且是当前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努力的方向之一, 否则就难以产生教育家型大学校长。

摘要:在概念的核心意涵上, 大学校长主体性是一个植根于变迁社会里随着大学发展而生成的概念, 其内涵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问题。以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的路径分析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建设, 围绕统一于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成长的四条路径——根本路径、核心路径、基本路径和重要路径进行设计, “四条路径”不但是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成长的主要路径, 而且是当前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努力的方向之一。

耶鲁大学校长 第4篇

除了它庞大的资产、杰出的教授与知名的校友外,我还想到一两件趣事。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哈佛违反了和美国联邦政府关于录取美籍非裔学生的约定,被政府告上了法庭。先不说这件事的是是非非,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哈佛面对政府时那理直气壮寸步不让的态度。还有一回,哈佛的毕业典礼想请时任总统里根任主讲嘉宾,但后来因哈佛不肯颁授荣誉学位予里根,他推拒邀请,这所高傲学校的态度很明确:不来那就算了。

你可以说它对着政府和国家领袖时能摆款,是因为它有本钱;但反过来你也可以说它的本钱就是这么累积下来的,既不刻意疏离政治但也无需献媚。

哈佛换个校长之所以能成新闻,是因为他的校长是个足以和美国总统、三军统帅平起平坐而不用自惭的角色。这种象征性的地位来自哈佛在学术界中领袖群伦的地位,而又终极建立在学校本身的独立之上。换句话说,对着一个政坛领袖,他可以说他是政界的头领,但我也是学界的顶峰,互相尊重也互不相涉。

我们时常歌颂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但很少去谈学术界文化界的“界格”。“界格”说白了,就是学术文化相对的独立地位;正因其独立,一个学者的话才有了分量。我们愿意相信他的发言、他的研究,信服的是学术本身的逻辑,以真理的追求为目标,而非大量以取悦政治人物的喜好为原点。毕竟政治的逻辑和学术的逻辑是两套不同的逻辑。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等领域的分化发展是现代性的标志成就,显然它们彼此相关,但没有任何一个领域可以完全吞没另一个领域,也没有任何一个领域的逻辑可以完全取代另一套逻辑,更不可能让一套逻辑的目标成为所有领域活动的目标。大家口中常说的“政治是政治,体育是体育”,就是这种现代意识的体现。

萨默斯个案有趣的地方是他曾经“学而优则仕”(这是传统中国称颂的道路),官拜美国财政部长。但哈佛教员不会因此动摇要拉他下台的决心,正如当年他辞官回到校园出掌哈佛大学的时候,评论的说法是他“更上一层楼”了。不止哈佛,现代世界任何一所大学的校长和教授都不可能在名片上用括号标明自己的身份“相当于正局级”。也许中国是个例外。

耶鲁大学校长 第5篇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尊敬的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特别愿意与诸位重温xx、xx副总理在今年视察海南时的讲话精神:过去30年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都应该归功于改革开放,今后中国的问题解决还需要继续改革开放。

作为大特区背景下新兴的三亚学院,这所在荒野诞生、唤醒万年沉睡人类文明遗址落笔洞的大学,是改革开放的全新价值观和全新体制给我们这所大学的大学之道铺平前程。当然,这样的制度的建立和价值观的形成还需要依靠人的积极因素。为此,我们特别感动于海南党政各级和社会各界英才对新办大学的不计求全、无私支持,特别感动于吉利集团董事局主席三亚学院的董事长李书福先生的不计成本不计利益的办好大学,特别感动于学界专家为办好一所朝向现代大学制度迈进的新型大学不止于疑问不止于思考而是更多宽容与期待,特别感动与学院的管理团队和教学团队高举理想主义旗帜、不畏艰辛、不计个人得失的为一所新大学而创新创业创价值;我们还特别感动于全国30个省市区的万名莘莘学子为了适合自己成长和未来效力社会的壮志舍近求远不远万里而来。

在过去的将近四年时间里,三亚学院靠“豪气、大气、正气”的做人智慧,靠“自立更生、合力更新、有容乃大、不懈则优”的做事智慧,在“创新、创业、价值”大学精神旗帜的感召下,从全国30个省市的近百名所院校中聚拢了数百名优秀的教师,形成了在校生一万二千多名的办学规模,现有35个专业及专业方向7个学科门类。学院在愿景共同、价值共享、保持个性、相生共济的阳光大学社区建设中,始终不忘专注培养学生的学以去惑、学以致用、学以济世的学习智慧。

众所周知,网络技术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平民化过程,因此,今天任何一所大学都不难提出一个好的理念。理念,可能是想象之物、是设计之物、是预见可以指导行为之物,但理念未必一定成为行动力。经验,是人类进步而少走弯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必要路径,但是,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本土化、多样性告诉我们,世界上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是不可靠的。在这个意义上,三亚学院的成长之路唯一可以自豪的也许就是能够找到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符合教育发展、能够适合自己发展的理念通过有效持续的实践、通过制度,追求水银泄地般的在学院运行的人才物管理、在党政工团的调和及教学科研学工后勤的块上、在教学的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一以贯之的坚持围绕“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的办学理念。大学

的功能有多种,三亚学院始终将育人功能,将“让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作为自己的唯一使命。

过去的岁月里,在有效的将“快多好省”,即把速度、规模、质量、效益的均衡发展作为经营学院的智慧的基础上,学院自己独特的做人智慧、做事情的智慧和做学问的智慧已经凝结形成成为学院校风、校训和学校文化。去年,站在万人大学规模台阶的门槛之外,我们已经思考将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学院制度设计、制定和形成的智慧。

现代大学制度是什么?在基本体制上,是校内外上下之间管理上,是使基层更多自主性,是使学术本身更大的自决性,在大学内部机制上,是使基层更多自主性,是使学术本身更大的自决性,是真正把教育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是什么把哈佛大学带到今天世界瞩目的好大学的位置?哈佛有无数的经验值得长期学习,但哈佛坚定的吧一个雅士文人的聚会处带到了一个可以更有效影响社会进程的精英荟萃的高地,哈佛智慧的在大学根植于地方文化和世界性机构的两种特性之间找到了平衡,哈佛有力的将学术科研支撑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育为中心的办学方向,这一切令人印象深刻。几年来,三亚学院在推进管理团队和教学团队的“职业化”建设,在“执行文化和讨论文化”的均衡发展,在“以科研为基础的教学型院校”的定位,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价值取向,在倡导学生“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模式建构等方向的实践之路,让我们不断的坚定信念。面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我们充满信心的说,我们在路上。

在我们面前,中国有许多办学几十年、上百年的老校、好学校,值得我们不断奋起直追,不断地学习,值得我们不断地反思。诗人、哲学家纪伯伦感谓人类: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了!三亚学院人每天面对上万名朝气蓬勃、志存高远的大学生,始终牢记“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的出发点,无论学院办多大、办得多久,我们都要不断地追问自己,我们是否走得太远?

让我们用掌声感谢如阳光雨露般滋润学院成长的党和政府领导;

让我们用掌声感谢如蜡烛、火炬开启了我们心智的老师们;

让我们用掌声感谢学院的特聘教授们的热情与智慧为学院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活力;

我们还要感谢长期坚定地出资建设的董事长,他的力量、胸怀、智慧深深影响着学院的发展轨迹,让我们向李书福董事长对学校成长的指导和助力表示敬意。

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讲话稿

人生就是选择,选择不同,便有了不同的人生。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你们是成电的孩子,母校永远牵挂你们。

耶鲁大学校长 第6篇

大学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公益性,它的存在就应该为社会进步、国家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一定要有一批高校要有更高的境界和目标,这些大学既根植于市场又要有高于市场的远见卓识,发展定位要符合市场需求,又不完全跟着市场走。在中国2000多所大学里,我认为至少要有1%的学校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如果做到了,我们就可以把它的人才培养理解为:培养能够引领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社会精英。一流大学一定要坚守这样的理想。

“精英”这个词好像很敏感,因为很多人把它跟“平民”对立起来。我理解的社会精英应该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有高尚的理想,愿意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同时又有过硬的为祖国为社会服务的本领与才干,并能够脚踏实地,无私地、包容地团结自己周边的每一个人,带领他们共同奋斗去实现理想。

社会精英,他一定是“领袖”,但是他不一定是领导。“领袖”和领导是不一样的概念,作为“领袖”,他的岗位可以非常平凡,但是他有自己的理想,能够带领周边的人去共同实现理想。我常说的一个例子是:上海一个港口装卸工人包起帆,他在平凡岗位上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使命,几十年来一直在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完成80多项技术革新与创造,成为中国“抓斗大王”。他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而且是带领大家共同为理想而奋斗,这样的人就是“领袖”型的人物,就是社会精英。如何培养这样的社会精英?很多厦大老校友至今对萨本栋校长的一条管理规定记忆深刻。当年,萨本栋校长定了一条规矩,每年新学期的报到,一到截止时间,报到处就关门了,如果晚到一分钟,你就得下个学期再来报到,你就得回家去。就是这么严格!萨校长说:“今天我不这么严格要求你,以后就害了你,我今天这么严格要求你,以后就是帮了你。”很多老校友说,经过厦大多年的锻炼、培养和熏陶,养成了很多非常好的习惯。时至今日,厦大依然传承了这种严格。我认为,只有宽严相济的大爱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因此,我们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在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同时也用“守则”来教育他们,让他们懂得遵守社会准则,告诉他(她)们,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连碰都不能碰的。我常在学校一些大会上交流到国外名校的见闻感受。我说,我很羡慕这些学校为学生营造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比如说,一个同学半夜十二点他睡不着,突然脑子里蹦出一个念头:我要做一个小实验或我想试一试把可乐倒在硫酸里面会有什么反应?他就能马上从床上翻身而起,把鞋子一穿,迅速跑到实验室里做这个实验。反观中国高校,有几个能做到这样?很多高校的实验室都是“铁将军”把门锁着的。

上一篇:观语文赛课有感下一篇:毕业的美好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