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2024-08-01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精选6篇)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第1篇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蓟门行五首》

(一)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二)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三)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四)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五)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效古赠崔二》

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

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

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

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

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

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

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

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

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

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

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

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

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钜鹿赠李少府》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

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

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

《东平留赠狄司马(曾与田安西充判官)》

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

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

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

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

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

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

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

激昂丹墀下,顾盼青云端。

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

将军既坎埃使者亦辛酸。

耿介挹三事,羁离从一官。

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

《过卢明府有赠》

良吏不易得,古人今可传。

静然本诸己,以此知其贤。

我行挹高风,羡尔兼少年。

胸怀豁清夜,史汉如流泉。

明日复行春,逶迤出郊坛。

登高见百里,桑野郁芊芊。

时平俯鹊巢,岁熟多人烟。

奸猾唯闭户,逃亡归种田。

回轩自郭南,老幼满马前。

皆贺蚕农至,而无徭役牵。

君观黎庶心,抚之诚万全。

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

能奏明廷主,一试武城弦。

《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

邦牧今坐啸,群贤趋纪纲。

四人忽不扰,耕者遥相望。

粲粲府中妙,授词如履霜。

炎炎伏热时,草木无晶光。

匹马度睢水,清风何激扬。

校缗阅帑藏,发廪欣斯箱。

邂逅得相逢,欢言至夕阳。

开襟自公馀,载酒登琴堂。

举杯挹山川,寓目穷毫芒。

白鸟向田尽,青蝉归路长。

醉中不惜别,况乃正游梁。

《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适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

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

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

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

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

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

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

《寄孟五少府》

秋气落穷巷,离忧兼暮蝉。

后时已如此,高兴亦徒然。

知君念淹泊,忆我屡周旋。

征路见来雁,归人悲远天。

平生感千里,相望在贞坚。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

圣代务平典,轩推上才。

迢遥溟海际,旷望沧波开。

四牡未遑息,三山安在哉。

巨鳌不可钓,高浪何崔嵬。

湛湛朝百谷,茫茫连九垓。

挹流纳广大,观异增迟回。

日出见鱼目,月圆知蚌胎。

迹非想像到,心以精灵猜。

远色带孤屿,虚声涵殷雷。

风行越裳贡,水遏天吴灾。

揽辔隼将击,忘机鸥复来。

缘情韵骚雅,独立遗尘埃。

吏道竟殊用,翰林仍忝陪。

长鸣谢知己,所愧非龙媒。

《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

故人亦不遇,异县久栖托。

辛勤失路意,感叹登楼作。

清晨眺原野,独立穷寥廓。

云散芒砀山,水还睢阳郭。

绕梁即襟带,封卫多漂泊。

事古悲城池,年丰爱墟落。

相逢俱未展,携手空萧索。

何意千里心,仍求百金诺。

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

圣心思贤才,A来刈葵藿。

《酬司空少府》

飘u未得意,感激与谁论。

昨日遇夫子,仍欣吾道存。

江山满词赋,札翰起凉温。

吾见风雅作,人知德业尊。

惊飙荡万木,秋气屯高原。

燕赵何苍茫,鸿雁来翩翻。

此时与君别,握手欲无言。

《酬李少府》

出塞魂屡惊,怀贤意难说。

谁知吾道间,乃在客中别。

日夕捧琼瑶,相思无休歇。

伊人虽薄宦,举代推高节。

述作凌江山,声华满冰雪。

一登蓟丘上,四顾何惨烈。

来雁无尽时,边风正骚屑。

将从崖谷遁,且与沉浮绝。

君若登青云,余当投魏阙。

《酬裴秀才》

男儿贵得意,何必相知早。

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

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嫂。

此事难重陈,未于众人道。

《酬陆少府》

朝临淇水岸,还望卫人邑。

别意在山阿,征途背原隰。

萧萧前村口,唯见转蓬入。

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

固应不远别,所与路未及。

欲济川上舟,相思空伫立。

《酬马八效古见赠》

深崖无绿竹,秀色徒氛氲。

时代种桃李,无人顾此君。

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群。

愿托灵仙子,一声吹入云。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睢阳北楼见赠之作(一作王昌龄诗)》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

有怀晨昏暇,相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b,题诗访茅屋。

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

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秋城,长天向乔木。

公门何清净,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恒思着鞭速。

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第2篇

摘要: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高适和岑参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写作内容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从相同点来看,作为边塞诗,他们的作品都在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善于将边塞风光尽收笔端,展现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而悲壮则是他们诗篇的共同主基调。从不同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内容各有侧重,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二是艺术风格上同中有异,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三是他们的表现手法各具特色,高适诗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岑参则在诗的音韵节奏和比喻夸张方面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岑参;高适;边塞诗;异同

唐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表现出一种相对开放自由的氛围。广大士子带着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或应举入幕,或驰骋朔漠,展示他们的文韬武略。于是盛唐诗人中出现了一批以边塞诗创作著称的名士,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等。而若论盛唐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则必称高适岑参。他们二人久历边塞,在诗歌创作与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各自特有的艺术个性特征。

高适、岑参在边塞的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作为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边塞诗基本上有三个方面是相同的。首先,他们都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如高适的《九曲词》、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另外,二人都善于描写边塞风光,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烟、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坏人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引发创作的兴致并向世人展现丰富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他们的诗歌大都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抒写投笔从戎的斗志豪情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描写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及异域风情。而悲壮,则是岑参、高适边塞诗风格的共同基调。《沧浪诗话》中也这样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这种基调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同一时代的诗人,高适和岑参在出身和人生轨迹有着戏剧性的巧合。他们都曾家世显贵,然而高适、岑参均早岁孤贫,长期落魄不遇。高适二十岁求仕未果,以后三十年间或从军塞上,或漫游隐居。岑参年少时家道中落,科举落第后,过着书剑飘零的生活。二人的这种境遇,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边塞诗创作灵感。

高适的边塞诗偏向于现实主义,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他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问题,把战争和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边塞之事的政见,从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边塞战争,他的《燕歌行》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诗篇一开头就在叙中含议,指陈时政,“重横行”,“赐颜色”,为全诗定下议政议军的笔调。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久戍不得归的思乡之情与妻子的断肠之痛:“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然后描写战争之败,除写萧瑟之景衬托战争惨败外,重点议论战败原因;这就是边帅的骄与奢,:边帅的骄与奢。最后的“至今犹忆李将军”,通过议论写战士既有以身许国的决心,更有忆念良将镇戍边疆的愿望。这首诗是有感于边帅张守珪与奚旅统治者作战失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的,但并非就事论事,而是概括了他在边关的所见所感,歌颂了士兵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与强烈的爱国精神。

从艺术技巧上看,这首诗多采用对偶、律句,对仗精美,声韵铿锵,遒劲有力,悲壮中透着雄浑。语言质朴精炼,多处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如将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与将领帐前歌舞作乐进行对比,将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和肆虐士卒的唐将领形成对比等,使诗歌的情感更强烈,寓意更深刻。

高适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更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就诗歌的语言方面,则刚健质朴,精炼准确,直抒胸臆,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更便于他自由直率的抒发自己内心凄凉慷慨的思想感情。

岑参的边塞诗侧重于描写边塞奇特的风景。他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荒凉的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歌颂。岑参的边塞诗句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色彩瑰丽,想象丰富,语言奔放,求奇求异。岑参长期来往边塞,熟悉边塞生活,将士们的立功壮志与报国激情又为他的边塞诗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他的边塞诗向我们展示的是将士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壮阔激烈的战斗场面,热情洋溢,笔力雄放。而他最擅长的,却是描写边塞风光。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西北边塞看作绝域,但在岑参笔下,边塞处处充满着浪漫气息。他笔下的边塞的奇情异彩,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新奇的边塞天地。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客观的展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蕴含其中。景物的转换过程又是其心灵的解悟过程。我们最熟悉的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莫过于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就是新奇、飘逸、峭拔。首先,他以独特的感受,敏锐的观察力和瑰丽的语言,新奇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其次,他的诗常常运用奇妙的想象,新奇的夸张,形象的比喻等手法,不仅增加诗歌的形象性,也使诗歌富有浪漫的情调。以此诗为例,诗人一扫历来边塞诗阴郁荒凉的境界,以新奇的比喻,让春风吹到了这北国严寒的天地中,给这冰雪世界增添了春的生机和暖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句写得强劲有力,描写了塞外气候的多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句写得奇幻浪漫,“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比喻独具神韵、新颖别致,又有奇特的想象,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诗人竟然把塞外的雪景比喻、想象成梨花盛开于塞外萧瑟寒冷的景象中,顿时让那凄凉的塞外充满了灵动与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与陶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句,写得气势磅礴,“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句写得奇异壮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句写得低回婉转,留给诗人留给读者的是心中一股浓郁得化不开的离别之愁。岑参的边塞诗意境新奇而壮美,充满着奇情妙思与浪漫主义情调。

岑参还非常注意细节处的描写,以一个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艺术技巧,描写细腻,善于以物象传情,并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多用一些较不易被察觉的细节来展现诗境和传达诗情。如“狐裘不暖锦衾薄”、“都护铁衣冷难着”、“风掣红旗冻不翻”、“雪上空留马行处”等,通过几个细节意象使诗篇更富有画面感。虽然这首诗是为边塞送行赠别而作,但全诗的内容却是紧紧围绕所命之题而描绘渲染,一直到结尾处才点出送别之意。与其说岑参的诗作是在环境渲染中表达送别之意,倒不如说他就是在对具体的异域风光进行着意的描摹。

读高适的诗,让人悲痛,有一种悲壮、浑朴厚实之感;读岑参的诗,更多的则是雄奇、俊逸,有一种清朗之气让人觉得振奋又新奇。

当然,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诗作则是个体的外显。高适与岑参作为同一时代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中有他们共同的时代因素,也有其个性的外露。我们只能以旁观者的姿态进行比较,研究探知其异同一二点。虽然这两位诗人同中有异,但都以其各自的文学成就,为盛唐诗苑增添了光彩。

参考文献:

尚质主理——高适边塞诗浅析 第3篇

元代的陈铎在《诗谱》中说:“高适诗尚质主理”。所谓“主理”, 是指高适以政治家的眼洞察世事、冷静观察, 以社会责任感深入思考, 诗作反映面广阔、题旨深刻;所谓“尚质”, 是指其边塞诗语言浑厚质朴, 不假雕饰;多直抒胸臆, 或多夹叙夹议。

一、高适的边塞生活及边塞诗创作

高适 (702——765) 字达夫, 又字仲武, 渤海人 (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虽少孤贫, 但将门家风的影响, 使他学书学剑, 非常自负。“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2]。二十岁到长安直取公卿, 失望而归。后漫游梁宋, 躬耕自给。五十岁做了封丘县尉, 但“拜迎官长心欲碎, 鞭挞黎庶令人悲” (《封丘县》) 不久辞去了封丘县尉。强烈的富贵功名的愿望, “以安危为己任”[2]使他走上了从军之路。

一般认为高适两次出塞, 但算上天宝九年他送兵到蓟北, 在边塞生活的近三个月, 可以说是三次出塞。高适于开元二十年到东北边塞, 虽未能入幕, 但在边塞游历了两年, 体验了对契丹的战争。高适辞去封丘尉, 赴西塞, 入哥舒翰河西幕, 并以此升迁, 成为“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2]。

高适的边塞诗, 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前两次出塞, 高适并没有真正参军, 对军旅生活缺乏深切的体验。但高适较强的忧患意识, 使他十分关注士卒的苦难, 以政治眼光分析边防问题, 提出见解。这时作品主要有《塞上》、《蓟门五首》、《送兵到蓟北》、《燕歌行》、《使清夷军入居庸三首》等。

高适到河西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 正式开始了军旅生活。他再次以政治家的眼光真面现实、深入思考。诗歌慷慨激昂, 充满了报国安边的壮志豪情, 歌颂着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爱国之情, 对将士们满怀怜惜和同情。在河西的作品主要有《塞下曲》、《九曲词三首》、《河西送李十七》、《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入昌松东界山行》、《送白少府送兵至陇西》、《金城北楼》、《送浑将军出塞》、《部落曲》、《塞上听吹笛》等。

二、“主理”

“高适是一个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5]。他的边塞诗“主理”, 以政论笔调反映边塞生活的所见所闻和冷静的思考, 反映面广, 思想内涵丰富, 主旨深刻。

报国安边的豪情壮志, 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

“万里不惜死, 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 入朝明光宫” (《塞下曲》) , “长策须当用, 男儿莫顾身”, “浅才登一命, 孤剑通万里”, “总戎扫大漠, 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 愿效纵横谟。”[6]报国安边的豪情壮志, 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 渗透对将士为国奋战的颂扬中,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铁衣远戍辛勤久”、“万里不惜死, 一朝得成功”、“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燕歌行》) 歌颂保家卫国“破残贼”的将士们的爱国节操。《送浑将军出塞》描写边塞广漠奇险的战场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 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英雄主义的主题, 洋溢着盛唐时代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以政治家的眼观来关、分析边防问题

高适的边塞诗善于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 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考虑。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病, 以政论的笔调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意见。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燕歌行》) , 揭露了边将骄奢淫逸, 不恤士卒, 军中兵将苦乐不公。“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燕歌行》) , 抒发边帅轻敌失策边患难平的忧愤。“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燕歌行》) , 表达对征人久戍难归的忧愤和感慨。

《蓟门作》从不同的生活侧面反映连年战争给戍边士卒带来的困苦, 描写了军中将士苦乐悬殊的生活;《蓟门五首》揭露并痛斥边庭上“戍卒厌糟糠, 降胡饱衣食”的反常现象;《答侯少府》描绘“边兵如刍狗, 战骨成埃尘”的悲凉场面, 表达了对士卒的深切同情。

“东出卢龙塞, 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 汉兵犹备胡。边尘满北溟, 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 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 按节临此都。”[7]写出了幽蓟一代边患深重的严峻事实, 议论边策, 指出与敌久战并非长策, “和亲”并非“远图”, 追忆李广, 表示任用良将镇抚边塞方为良策。

三、“尚质”

高适的边塞诗语言质朴, 不假雕饰, 浑厚典雅, “暗淡之内, 古意犹存”[8]。现实主义的白描, 为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服务是高适边塞诗的主要特色。

高适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完整, 以白描的手法来描写现实, 语言质朴, 达意即可。“高适的《燕歌行》写军容‘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写出征军气势浩大, 用语简朴质实。”[8]

高适的边塞诗创作夹叙夹议, 在叙写中抒发主观情绪和感受。《燕歌行》就是以夹叙夹议的手法写成, 既有战争场面的叙述, 也有议论性的主观看法和感慨。在叙写中表达作者的感叹和忧愤, 谴责边塞将帅不体恤兵士的行为。

高适的边塞诗不注重边塞风光的描写, 即使有也是为抒情做铺垫, 也是触景生情。如“边城十一月, 雨雪乱霏霏”, “积雪与天迥, 屯军连塞愁”, “古镇青山口, 塞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 冰雪马堪迟”, 描写积雪、塞风只是作为衬托, 表达对军旅悲苦生活的感受。

要之, 高适以政治家的视角观察边塞军旅生活, 其边塞诗“主理”, 反映现实深刻, 内涵丰富,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高适的边塞诗“尚质”, 语言不假雕饰, 浑厚质朴。高适的边塞诗笔力雄健, 风格悲壮而沉郁苍凉。高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无疑具有永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炯.从军行

[2]、[3]、[4]、旧唐书.高适传

[5]、刘开扬.论高适的诗

[6]、刘开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 1981年12月第1版

[7]、高适.塞上.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 1981年12月第1版

浅议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之处 第4篇

【关键词】高适 岑参 边塞诗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8-01

唐朝国力的强盛和文人追求边功的时代风尚,促使众多文人竞相加入边塞题材创作的行列,高适、岑参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然而,虽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但两者在具体的创作环境,构思方式乃至表现体貌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现将二人诗作的不同之处归纳起来,总结出以下四点:

一是创作环境的不同,高适两度出塞,一为燕赵蕲北,一为河西陇右,代表作有《塞上听吹笛》 《金城北楼》 《塞上》。岑参亦两度出塞,具体地点自陇右以西,直至穷尽唐朝国力所能达到的西部极境,更多反映西域风光,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戈壁滩》写出了戈壁风光。由于实际创作环境的不同,所以诗歌在表现内容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二是表现体式的不同,高适诗以五言为主,如《送李侍御赴安西》 《蕲中作》 《塞上》 《寻西山隐者不遇》等,七言诗相对较少。岑参诗虽五言诗较多,但七言诗的比例也较大,并且他的诗作杰出的几篇都为七言,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逢入京使》 《碛中作》等。高适以儒家道德观念与中和美精神为准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追求一种浑朴厚实的体貌风格,而五言诗恰好适应这种需要。岑参的性格特点为尚奇,结合他出塞时看到的西域奇境,在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激越畅达的风格,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写出轮台的荒远与中原气候风物事物不同、语音的差异。此外,高适的边塞诗许多有乐府旧题,几篇有名的七言歌行也概莫能外,如他的代表作《燕歌行》显然与六朝边塞诗传统直接相关,如鲍照写边塞战争生活的《代自蕲北门行》 《代东武吟》等诗,与《燕歌行》极为相似,而岑参的边塞诗则多为自创新题,写真实的生活经历及眼前所见直接命题,如《火云山歌送别》另如“黄沙碛里客行送,四望云天直下低”,写处在空旷无垠的沙漠之中似乎天幕低垂的特殊感受。“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马疾过飞鸟,无穷超夕阳”写骏马飞驰愈远愈小,如同一只飞鸟的奇特幻想,这些诗就造成诗中描写对象的集中充实。

三是着眼角度的不同,高适出塞,着眼点主要在于写辽阔的自然景观和威武雄壮的兵阵军营。因此,展现在其眼前的一方面是“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的苍莽风光,另一方面则是“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的严整军容,这也体现了他的胸襟抱负。岑参出塞,着眼点则主要在于对奇丽的异域风光的奇特感受,看到奇特景物便即兴写作,并寓情于景,并好用比、兴手法,着色绚丽。如《火云山歌送别》 《走马川兴奉送出师西征》。从“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这几句诗就能看出西域自然风光与中原的不同之处。所以,高适悲壮而厚,岑参奇逸而峭,高适的诗雄浑,而岑参的诗奇丽。

四是构思方式的不同,高适,岑参边塞诗都是以真实的边塞生活经历为基础,因此都是写实诗,描写边疆发生的事。但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却表现出不同的构思方式。高适诗着重于纪实背景上的阶段性概括,“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也写丈夫思乡,妻子断肠的矛盾。“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蕲北空回首”。以及将军士兵苦乐不均的矛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通过描写将士的生活场景及各种矛盾来写出边塞士兵的疾苦,以及渴望平息战火,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而岑参的诗则着重于纪实背景上的细节性夸张,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火山云歌送别》等诗中运用比、兴手法,他笔下的雪域雪景,不仅铺天盖地,而且灿烂如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同时歌颂大唐帝国的赫赫军威,赞扬将士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从“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便能体现出作者的抱负。乡思边愁让久戍不归的他写出来,格外深挚真切。《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更是千古思乡诗作的代表。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第5篇

岑参的边塞诗主要可具体概括为“壮”、“奇”。

“壮”是说岑参的边塞诗具有壮大的报国志向和壮伟的边塞异域景象,如火山云,瀚海,飞沙走石,黄沙漫天,地冻天寒等等。

“奇”主要表现在岑参的边塞诗写作手法独特,想象奇异,诗歌中运用的修辞奇特。边塞的壮阔之景让岑参的想象也变得宽宏起来。如《春梦》之中“洞房昨夜春风起”大为后人称赞。

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中的千古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突如其来的纷纷大雪比作是洁白的梨花,给人以新奇而又欢快之感,想象奇妙之外又形神兼具,让读者觉得冬季的寒冷一扫而空反而洋溢着欣喜。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环境恶劣的塞外,岑参还是积极乐观。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第6篇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二人都热衷于进取功名,有强烈的人世精神,且有相似的入幕经历。因而二人在诗中都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但具体说来,二人诗歌所关注的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又有所不同。

在诗歌内容方面,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他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人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常常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岑参的诗歌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他是写边塞题材最多的诗人。诗中大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方面,高适诗歌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这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他的诗作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以沉雄气势和浑厚骨力取胜,具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代表作品有《燕歌行》等。此外,他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内容而定。他的诗作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涮高远。这些作品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上一篇:轻金属冶金专业毕业生自荐信下一篇:歌颂护士的散文诗